📖 ZKIZ Archives


萬裕國際(894)未澄清客戶賠償事件


前兩天,我看台灣經濟日報的時候,發覺這段小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643


被動元件廠奧斯特(8080)昨(14)日宣布,終止與香港萬裕集團的代理關係,原占其營收達41%的鋁質電解電容產品,已另覓供應商。

奧斯特強調,香港萬裕集團的產品品質有瑕疵,出貨後又無法完成轉廠,因而終止與該集團往來。

去年底,市場即傳出,奧斯特代理的鋁質電解容產品出現瑕疵,造成下游一線大廠的品質問題;為此,奧斯特向供應商萬裕求償,也使得鋁質電解電容市場供應吃緊,部分訂單流向日系代理商日電貿(3090)和其他台廠。

奧斯特和萬裕在發生產品瑕疵事件後,雙方已經進入求償程序。

不過,同為萬裕集團的中電貿及萬利信電子,日前向士林地方法院聲請,對奧斯特的銀行帳存款予以假扣押,奧斯特除已委請法律顧問提出反擔保,並向法院申請撤銷假扣押外,昨日亦宣布不再與萬裕往來。

奧斯特屬代理商,同時代理鋁質電解電容,以及指紋辨識器等主動產品,在最近一個會計年度,鋁質電解電容產品約占其營收達41.39%。

greatsoup: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4/LTN20090714128_C.pdf


在消息發佈前一個星期,公司轉換會計師事務所,由安永轉更勁的羅兵咸永道(在中國內地稱普華永道),所以公司應該是要求更高的核數水準,不是有其他問題,亦可見公司盤數質素有一定保證。

從上面的新聞看到萬裕的兩家公司中電貿及萬利信電子告這家台灣公司,於是我去找找是否屬實: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7/LTN20090427929_C.pdf

經查2008年年報後,在年報中第74-75頁(pdf 第76-77頁),確實公司附屬公司中有中電貿有限公司,雖無萬利信電子,但公司卻有一家附屬公司「東莞萬利信新材料元件有限公司」,故相信這家公司是講述上市公司萬裕國際。


但截至現時,港交所好像仍未看到這段新聞,故未要求公司澄清。


我希望讀者可代為轉達港交所,並要求港交所快點要求萬裕澄清此事件的由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44

关于海螺的“一连串事件”:中材浮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14/149493.html


水泥巨头海螺被出售的谜底等待揭开。

安徽省政府一名知情官员本周二向本报记者透露,海螺之所以在业绩优良之际出售国有股权,“根本性原因在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问题”。而出售的主要幕后推动者,是安徽省投资集团(下称安徽省投)。

他还针对市场的一些传闻澄清说,此次要出售的是海螺集团的股份,而非上市公司海螺水泥中的国有股权。

这位化名“石展弓”的“深喉”,一直在政府系统内从事与海螺有关的工作,熟知此次出售的过程。作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安徽最大的省属企业,海螺集团总资产达515亿元,其中安徽省投持有51%的股权,有市场人士估计能卖到200亿元以上。

而买家方面,据本报记者了解,并得到相关知情人士确认,中材集团可能是成为安徽方面有意向的购买者。此前一直有传闻说是中材集团和中建材集团两家央企在争夺海螺。

9月下旬,有关海螺的国有股权将出售给中央企业的传言,引发市场关注。海螺水泥股份在9月29日发布《澄清公告》称:“未来三个月内,不存在海螺集团控股权变化的情况。”

谁在卖谁是收益人?

海螺真的要卖吗?

“还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海螺水泥股份执行董事郭景彬对本报记者的求证回应说。

“出售海螺?不是吧?”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处长对此消息显出十分惊讶的口气,但拒绝对此置评。

本报记者又就此分别致电安徽省国资委,未获正面答复。

但安徽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经委等部门均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这一消息,并透露了交易双方的情况。

海螺集团2008年水泥产量1.2亿吨,产销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集团旗下控股海螺水泥和芜湖海螺型材科技两家上市公司。本报获得的海螺财务消息显示,海螺集团2009年1-8月净利润已超过20亿,贡献了安徽省属企业中过半的利润。

这样一家盈利状况不错的大型企业,如果真的要卖的话,那是为什么呢?

此前有诸多报道称安徽省国资委在主导海螺出售,但“石展弓”对本报记者表示,出售海螺的主导权不在海螺,也不在安徽省国资委。

海螺水泥股份在9月29日发布《澄清公告》中也称“截至目前,安徽省国资委没有研究制订关于海螺集团股权转让的相关方案”。

“石展弓”对本报记者表示,“真正的卖家是安徽省投。”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安徽省投是安徽省政府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在海螺集团和8亿元注册资本中,省投出资4.08亿元,拥有51%权益;海螺集团员工持股的海创公司出资3.92亿元,拥有49%权益。

目前,海螺集团的管理架构带来许多困惑,“比如,省投在日常控股行为中并未获得相关的股权收益”,“石展弓”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查询的 现行的《安徽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显示,“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应分得的股息、红利,全额上缴”。收益的收缴程序由安徽省级国资监管部门 管理,并由安徽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监督。这似乎印证了海螺集团国有股权收益的收取者并非省投。据本报记者了解,在《安徽省省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 法》出台之后,海螺国有股的股权收益按照《办法》规定应全部交给安徽省财政。

“持股而不受益,这是促使省投此次推动出售海螺的原因。”“石展弓”透露。

一位长期关心海螺发展的人士表示,如果此次交易能够成功,其实是件大好事。“石展弓”也认为,此次出售,虽然省投是主要推动者,但从安徽的全局看来,这一交易也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利用央企的巨大的融资能力和政策资源,为地方提供更多的配套资金。

而这也是安徽省投的主要职能,工商资料显示,省投的经营范围是“筹措、管理、经营安徽省基本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和其他建设基金,产业投资、资本运营等”。

卖给谁:中材“浮出水面”

如果说卖家是安徽省投,那买家又会是谁?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安徽方面鼓励公开竞购,中国中材集团和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下称中建材)这两家央企都有意收购海螺。

本报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省经委等部门获得的信息是,安徽方面目前比较属意的是中材集团。

公 开信息显示,安徽方面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与中材集团密切接触。5月17日,安徽省相关领导与中材集团方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安徽省政府与中材集团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投资参与皖属企业改制、重组、并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5年左右使中材集团在皖投资不低于100亿元。

协议还提到,中材集团将对包括但不限于安徽省国资委隶属的科研机构等,通过收购、划转等形式进行重组,为此双方还建立了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合作协调小组。

该领导在5月17日的致辞中表示,“(双方合作)为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8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安徽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结束后一周,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就第一个到安徽拜访当地领导人谈合作,并得到安徽省主要负责人接见。

相比之下,“中建材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加入到对海螺的竞购之中的。”“石展弓”说。

由于国有股在海螺集团资产中占比51%,无论中材集团还是对于中建材,一旦获得这部分股权,都将意味着成为水泥业的龙头老大,收益前景诱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8

對亞洲果業(73)事件之我見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4943&start=135


greatsoup:

最初AO盤買那批人應該都一早知道有呢隻股上市,所以他們應該有充足時間看招股書,故他們買賣就是與人無尤,只怪他們不做準備,但不排除有些有心人搞亂市場秩序,造成誤導。

但是後來買的人更不可原諒,自己看到股價暴跌,以為有貨平,就去追,所以他們應該知道自己是炒,贏輸都是自負,故不可能賠給他們。

至於上市公司,他一早已知悉事件,並作適當處理,只是監管當局覺得無問題,所以暫時無處理,但是其後看到情況好嚴重,才真的去強制停牌,這種反覆無常的態度,實在不太適當。

所以上市公司已盡了自己責任,監管當局的反覆無常,導致股民憤怒是有一定責任,但股民是有責任,但不想負責賴帳,更是不應該,因為資料都給了你,又不看看英國那邊的股價的多少(現在查這股股價不花很多時間,用Google 一分鐘都不用),面臨的風險有多大呢?

可能我說的話有點風涼,但是大家是成年人,投資失敗當然要負責,不可能賴別人出千,只可以怪自己不夠精明,給人欺騙呢。

現在監管當局可以做的事情,是查一查造價那班人有沒有犯法,並向公眾道歉,至於金錢賠償,大可不必。



mimi:


想說回#73, 雖然本人也沒買(立誓), 但如有關機構不是立心去欺負小投資者, 閣下亦不必每天花精神去為人人, 也不是要david wed出聲就能破例停牌, 更不會因資料性有誤而推王至股價波動為由'luck'身,隔日又將之料移除! 閣下能貴為名blog主, 就是有著保護小投資使命,還請不好再落井下石,如你有興趣可獻計,我覺得更像你呢!

greatsoup:


mimi:
千萬不要叫小弟名Blog主,真的受不起。我就是我,並無「更像我」的東西。greatsoup隻是我的股票部分,我除了greatsoup外,還包含其他的一些東西的。

至於保護投資者,清高有錢如Webb才能做得到,我這些貧苦又無影響力的人,最多可以在網上講講對這家公司的風險,所以別看得我這麼神聖。

我並沒有落井下石,是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錢是你自己的,你不看清楚就來買就輸錢,就是你的責任,我是絕對支持「未投資,先求知」的。雖然有部分人真的甚麼都不知道,但不知道的東西,就為何要沾手呢?所謂「不明白,不沾手」呢。

至於監管當局有沒有欺負小投資者,我認為在技術角度上,他們肯定沒有問題。

首先,他是招股書已標明在其他市場上的報價,並已告知已經一拆十。

次之,他發佈的資料NAV是37.3人民幣,是2009年6月30日的數據,所以在技術角度上也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真實的情況及對小股民求知的情況來說,這點顯然是有問題。

在資訊發佈上,我認為他們是無問題,但在應變上,卻是發生了一定的錯誤。

首先,有些人真的不知道AO盤最多可以叫到原價的10倍,故有些人以很少股票,就開了一個超高價,或導緻有虛假市場情況的出現,引起了禍患,之後股價暴跌,然後引起部分人「執平貨」心理去追,問題到此出現。

但是,為何隻有這麼少股票可以上市交易,是不是發佈的時間過短(發佈招股書至上市,隻有三天)?

再者,上市公司原來在上市不足一小時已經叫要停牌澄清,監管當局沒理會,其後也有小投資者去叫監管當局澄清,也沒理,直至Webb先生出面,這才停了牌,作一個交代。

是不是監管當局認為小股民知道事實,就不需澄清,直到出現問題,才立即處理?

但我認為小股民需要負上一定責任,因為:

(1) 招股書在上市前三日前已經出了,但是有沒有人好好翻閱一下,入面已經有參考價格(招股書pdf.p.128-p.130),如果有翻閱的話,根本無這些事發生,亦不會有人20-50元接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 ... 3017_C.pdf

十一月(直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附註) 0.4850 0.2085 0.4450 0.4090

附 註: 根據股東於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日通過的決議案,本公司每股面值0.10港元的已發行及未發行股份拆細為十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股份,故本公司法定及已 發行股本為20,000,000港元(分為2,000,000,000股股份)及7,705,598港元(分為770,559,800股股份)(每股面值 0.01港元)。

就計算二零零九年十一月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期間股份於另類投資市場及PLUS市場的最高、最低、月終及每月平均收市成交價而言,股份未拆細前的股份成交價均除以十,以供說明。


(2) 市場交易情況顯示,最多人接貨的時候不是51元,是20-24元,可見他們是貪平接貨,想博股票炒番上51元。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049


 麗珍昨天中午與朋友喝茶,熱門話題一定是昨天突然停牌的亞洲果業(00073)股份1拆10的誤會。朋友話,亞洲果業股價由開始時的51.25元,一直下跌至停牌前的19.94元,有大量散戶是因為看見股價急挫那麼多,以為有機博反彈才買入。

  麗珍其後翻查股份成交紀錄,發現最多人買入的確是集中於20元至23元水平。


但是如果他們用電腦上網入的話,可以去Google查一查外國交易所的價錢才作購入決定呢,但他們顯然沒做到,所以肯定他們無做足功課就去追貨,這就是他們輸錢的原因。

總結而言,問題不在上市公司,而在於監管當局雖然招股書有說清楚,但在交易版中,發佈資料誤導,因此或有部分人有意無意把股票打上極高水平,然後因為物非所值,導緻部分無知股民以為平走去追,使問題出現。

但是無知股民有沒有責任去了解資料去作投資的決定?我認為是有的。故此我認為他們輸錢不應歸因於監管當局在臨時資料誤導小股民,是在投資前不去看招股書,不去了解情況就去買呢。

監管當局現時可以做的,其實都是查一查造價那班人有沒有犯法,並向公眾道歉,至於金錢賠償,大可不必。

至於長期而言,監管當局可以取消這類介紹上市,或是確保有股本有一定部分在香港流通才可以。

如果不取消或不確保有部分股票上市,就必須加強資訊發佈,例如在報價版面增加公司昨日在各交易所的收市價(折成港元),又或是正如Webb所稱,標明調整後的每股盈利等等。


延伸閱讀:


AsIan Cirtus Fiasco


http://webb-site.com/articles/asiancitrus.asp


譯解: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3

鱷兄: 李國寶事件之我見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94


我很欣賞梁先生願意站出來,這世界上助紂為虐的人多,肯為股東利益發聲的少。可是,這次我想為李國寶說句好話,他明顯是失言,但我不認為發債損害股東權益。

首先看看蘇偉文和David Webb的評論。『蘇偉文認為,李國寶犯了「專業傲慢」錯誤,未有運用專業知識好好向股東解釋,反而引起誤解。』言下之意,他覺得梁先生是誤解了,李國寶 是錯在沒有好好向股東解釋,而不是發債。David Webb批評,李氏言論不尊重股東,他批評的是李國寶的態度,而不是發債問題。

有報章以為,股東會議決發行混合債券,某程度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東亞發債是不需要經過股東大會議決,混合債券是已經發行,並在新加坡掛牌上市,要議決的 是發行替代優先股。替代優先股是發生替代事件時發行,用來取代原有的混合債券,如果發行替代優先股不獲股東批准,東亞會贖回債券,贖回金額相等於本金的 101%。由此猜測,東亞是一早認定議案必定獲得通過,股東特別大會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在未開股東會前就發行混合債券,較理想的做法是先待股東會通過才發 行。

事後,李民橋嘗試打圓場,「小股東若認為固定票面年息達8.5厘的票據吸引,可通過二手市場購入債務;他補充,昨日李國寶講話的意思,其實是想表達小股東 若不喜歡議案,可賣掉股票,轉為購入東亞混合一級資本工具,投資者無論持有東亞股份或債務,集團均表歡迎。」如果他真心歡迎小股東購入東亞債務,希望他以 後留在香港發債。

梁先生認為發債損害股東權益,很大程度上是覺得年息8.5厘定價過高。我沒有各種債券息率資料作比較,不清楚市價,可能他聽得太多零利率的新聞,又見年息 8.5厘高於樓按利率,所以有此質疑。可是企債的風險較高,息率應較國債高,加上無抵押(樓按是屬於有抵押貸款),年期長達50年也需要付出較高利率,而 且有個贖回條款,這個也需計算。這個混合債券並非傳統債券,雖然沒有迷你債券那麼複雜,但它結構上並不簡單,很多細節我也未能理解,例如替代優先股與 Innovate優先股的差異我就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東亞清盤,優先股申索權排得很後。

債券高息並非必然,如果東亞將來財政欠佳,是可以拖數的。

強制遞延利息:倘於任何利息記錄日期,本行之可分派溢利不等於或不高於有關利息支付日期擬定支付之利息以及同日就與票據享有或表示享有同等地位之任何責任 將予支付之所有其他款項,除非獲金管局另行許可,否則本行須將票據應付利息降至可與於同日就與票據享有或表示享有同等地位之責任將予支付之所有其他款項按 比例支付的金額,但不得超過可分派溢利之相關金額。

選擇性遞延利息:倘於利息支付日期前12個曆月並無就本行任何類別股本宣派或派付任何股息,本行可選擇支付當日到期支付之票據利息,但未能支付有關利息並不構成本行之違約。


「東亞副行政總裁李繼昌補充,該行發行票據集資後,經掉期安排已將固定息率資金轉為浮息,東亞實際支付利息僅約5厘。」從這個安排可見,市場是預期低利率是暫時性,利率長期會回升,東亞短期利息僅約5厘,那麼預期長期利率會高於8.5厘補回差額。

梁先生認為應該供股代替發債集資,這個我不認同,供股表面上不用付息,但會產生攤薄效應,令每股收益減少,對股東不利,而讀過finance應當知道,供 股的資金成本其實比借錢高,發債集資是勝於供股,匯控供股是迫不得已之舉。供股之所謂公平,是相對於以大折讓價向某些人配股。

梁先生質疑「其間東亞承諾派息率為60%,息率過高,他質疑全球退市下集團盈利前景。」這個派息是派給股東,東亞有一個既定的派息政策,東亞的原意應該是 想表達不會因發債而改變派息政策。這個問題其實是公司賺到錢後,應該派息給股東還是應該保留作發展之用,每人意向不同,現在派高息有人不滿意,我覺得要求 減派息李國寶很為難。


延伸閱讀:

棄供股 發高息債惹不滿 李國寶與小股東開火「唔鍾意可沽東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140

李國寶舌戰小股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3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2

暴力事件- 駿新能源(91)、十友控股(33)、譚木匠(837)


(1)


今日,駿新能源(91,前德榮投資、航宇數碼科技、駿新集團)公佈,附屬公司的關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及暴力事件,矛頭直指舊管理層:

公告稱:


誠如本公司截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六個月止之中期報告所披露,雲陽縣天然氣開發辦公室(「原告人」)於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五日向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院」)提交有關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之呈請(2009渝二民初字第25號)(「訴訟」)。


重慶三峽由重慶市雲陽縣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及雲陽縣三峽壓縮天然氣有限公司(「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之前股東擁有。


該指控最終撤銷,並支付與訴訟有關之一切堂費。


但一波未平兩波又起:


(1)原股東不法地把轉益轉移至新股東之手,新股東再出售予駿新:


向本公司之中國附屬公司提出另一項訴訟據悉,原告人已向重慶三峽及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提出另一項訴訟(「新訴訟」)。


新訴訟之起訴通知書已於二零一零年三月四日或相近日子向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發出,原告人在當中指稱,重慶三峽在下列各方面違反由原告人及重慶三峽所訂立之開採經營合同(「合同」):


(i)開設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將彼於合同之權益轉移及轉讓至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及

(ii)未經原告人允許,於二零零六年出售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之股權予本公司。原告人現要求法院頒令終止合同。


(2) 前管理層及僱員或涉及搶奪該等公司的重要資料:

於二零一零年二月一日,大約20名非法人員闖進本公司之重慶代表處(「重慶代表處」),奪走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及本公司另外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即奉節縣三峽風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及巫山縣三峽風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統稱「天然氣公司」)之營業執照、公章、官方文件及其他相關文件。本公司懷疑有該等天然氣公司之前管理層及僱員涉及上述事件。


...


發生上述事件後,本公司採取一連串緊急措施,以保障本公司於天然氣公司之合法權益。該等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i)向天然氣公司所經營地區之不同政府部門(包括重慶市政府)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有關當局阻止非法人員之非法行為;


(ii)將上述事件通報法院及天然氣公司之主要往來銀行;


(iii)向有關政府當局申請天然氣公司之新公章及營業執照;及最重要者為(iv)即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公安局報案。


然而,新公章及營業執照之申請現階段不獲有關政府當局接納,乃因當局認為是次事件乃天然氣公司與其前任管理層及僱員之間的商業糾紛。


(2)


但是,這些資產是誰賣給公司呢?

根據小弟的舊文所述,賣方就是在2007年前後想上市的,但其後失敗,之後在去年捲土重來的譚木匠(2007年上市編號: 805,現837)掌舵人的兄長譚傳榮先生。

該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510/LTN20060510048_C.pdf


三峽燃氣集團之資料
三 峽燃氣(英屬維爾京群島)為一家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於該等買賣協議日期,其法定股本為50,000股每股面值1.00美元之股份,及其 已發行股本為一股面值1.00美元之股份, 為賣方所持有。於重組(其完成應於完成前發生)後,三峽燃氣(英屬維爾京群島)將直接擁有香港三峽燃氣投資有限公司之100%權益,並間接擁有第一雲陽、 第二雲陽、奉節燃氣及巫山燃氣之100%權益。


「賣方」指譚傳榮先生


譚木匠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15/LTN20091215030_C.pdf


(a) 銷售產品予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燃氣集團公司」)重慶三峽燃氣集團公司為一間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在中國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由譚先生胞兄譚傳榮先生及譚先生姪女譚佚男女士分別擁有35%及65%權益。

(3)


其後,唐先生因這些資產官司纏身,故在2009年12月出售予透過「共同朋友認識」的商人龐秀英,惜後來失敗,但為何好端端的會失敗,相信就是有人不知這重大不利因素,但後來知道,就不買了。



(4)


有一位網友leolam20092009兄,在港交所十友控股的股權紀錄: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Market Speed Limited 101(L)
2,595,000,000(L)
HKD 1.250 2,595,000,000(L)
999.99(L)
22/02/2010
唐乃勤 101(L)
2,595,000,000(L)
HKD 1.250 2,595,000,000(L)
999.99(L)
22/02/2010

我希望他能迷逃知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9

“赛迪事件”引爆咨询业乱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5/2NMDAwMDE3NTU2Nw.html


5月4日,一份澄清公告之后,赛迪顾问(08235.HK)报收0.255港元,大幅下跌7.27%。

5月2 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内知名咨询公司赛迪顾问因卷入IPO咨询造假丑闻,触怒中国证监会并被调查。5月4日,赛迪顾问发布公告称,截至5月4日,赛迪顾问 没有收到中国证监会对公司提出质疑以及正式立项调查相关的任何通知和信息。

除此之外,处于风暴中心的赛迪顾问没有更多反应。5月4日,本报 记者致电赛迪顾问负责媒体关系的副总裁王靖,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本报记者致电赛迪顾问负责媒体事务的冉晓丹,要求采访赛迪顾问总裁李骏,冉晓丹表示:作 为香港上市公司,赛迪所发声明需要通过联交所审核。

“这是整个咨询行业的问题,不止赛迪顾问这样。”对此,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道。

“赛 迪事件”冲击波

一个多月来,关于“证监会创业板部副主任李量点名批评赛迪”的消息在投行圈内流传。

事 情缘起方正软件上市被否。3月31日,创业板发审委召开第15次会议。方正软件成立10年,2009年度收入仅5300万元。但赛迪顾问提供的报告却称, 方正软件在教学管理类软件领域有超过25%市场占有率。

一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投行人士透露,李量措辞极为严厉:一些咨询报告如CCID等 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完全脱离了行业实际情况,没有保持咨询机构应该有的中立性、客观性。丧失了职业道德。

“证监会领导觉得,赛迪把他们都 当傻子了。”上述投行人士说,4月中旬,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的全国保荐人培训大会上,证监会领导仍旧十分恼火,近期几乎是逢会必讲。

对 此,5月4日,赛迪顾问发布了公告予以否认。

截至目前,赛迪顾问涉嫌造假的真相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但该事件掀起的冲击波已经在国内咨询业界 引起阵阵波澜。

易观国际总裁于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数据造假已经成为咨询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易观来说,也有过多家企业主动登 门要求进行数据美化”。

于扬认为: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这种行业乱象,在短期内难以避免。

“定制报告”出炉记

一 位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其就亲手炮制过一份数据报告。整个事件的过程是,某IT创业型公司希望在向投资者、客户等宣传时,被包装成为业界排名 第一的公司,于是就派人与咨询公司进行商谈,希望炮制一份自己所需要的报告。

经过商定,该公司最终以10万元价格购买一份其所需的报告,并 由咨询公司以召开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宣传。“10万元只是这个案例中的定价,不同的报告价格可能会差别较大,关键就看该公司和咨询机构具体的谈判。”该业内 人士说。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外,很多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咨询公司运作的更加厉害,甚至60%的咨询费用是在企业过会 之后收取,“这种小型的咨询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地位根本就不是对等的,很大程度上被企业绑架了”。

据熟悉情况的业内人士介绍,有些小咨询公司 往往由知名咨询机构跳槽而来,“这种小公司的操作方法更离谱,投行去购买他们的报告,买过来一看,大量来自网络。经了解后才知道,这些公司人数非常少,很 多事情都是外包给一些高校研究生去做”。

标准和监管缺失

在提供IPO数据咨询服务的公司中,赛 迪顾问是业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除了汉鼎咨询外,其余的公司都是一大堆小公司。据赛迪顾问2009年年报,其自称为创业板12家成功上市企业提供行业研究 和募投可行性研究服务,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20%以上,位居国内同行第一。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做项目就是找到客户需要的数据,他们面对投资 者、渠道商和消费者时都需要所谓的“第三方数据”,而IPO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巨大的需求使得国内产生了一大堆咨询公司,可谓多如牛毛, 竞争激烈。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规范却根本没有,这是行业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于扬认为:国内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监管机构来监督咨询公司数 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这也是咨询行业过去十多年发展的重大挑战。

在国外,针对咨询机构数据造假现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和市场淘汰的方式进行 过滤。 于扬说:如果一家咨询机构数据造假,这种行为是会被揭露和唾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2

本田南海厂“罢工”事件追击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8/2NMDAwMDE3OTU2Nw.html
5月27日,200多名身着白衣白裤、头戴印有Honda字样红色帽子的工人或站或坐,在佛山南海狮山工业园的广东南海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南海本田”)操场及大门集合,人群中不时响起“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因为对薪酬制度表示不满,这家由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 资有限公司投资9800万美元成立的独资企业,从21日开始员工陆续实施“罢工”。27日下午的这200人仅是参与“罢工”的全体员工的一部分,属二勤班 (15时至23时)工人。当天,到岗出勤的南海本田所有工人,都收到了一份《承诺书》,要求员工“绝不领导、组织、参与怠工、停工、“罢 工””。“厂方透露出来的意思是,签的就是留在这里工作;如果不签,明天就是自动离职。”参与“罢工”的吴强(化名)对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工人愿 意签署这份承诺书,大家都将它折成了纸飞机。”吴强表示,他们复工要求只有三点,“一个是提高薪酬、二是改善公司薪酬机制、三是变革公司管 理制度。”这场“罢工”已影响到本田系整车组装线,广州本田及东风本田公关部分别对记者承认,广州本田24日中班开始停产,东风本田则从 26日晚间开始停产。并有可能冲击到本田5月25日刚刚宣布的产能扩充至73万辆的计划。本田公司虽然声称目前“正以积极的态度希望可以通 过协商,尽快解决问题”,但在薪酬问题上却含糊其辞。本田中国新闻发言人朱林杰表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薪酬管理体系,南海本田公司的薪酬体系是合法 的。”一边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另一边则是,希望能够从这块“蛋糕”分享到“合理”利益的工人,其间的碰撞,颇堪关注。工 资之争27日,南海本田员工经过集体商议,向公司总经理山田递交公开信,提出了工资提高800元、工龄补贴提高到 100元每年、复工后不能报复“罢工”工人、重组工会等6点要求。“如果公司不同意我们的要求,我们就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坚持按公 司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正常出勤正常上班。”一名参与谈判的代表许允(化名)告诉记者,他们早在5月20日就曾向资方提出了108条意见,但资方只回答了其 中7条,显得诚意不足。南海本田员工与公司的冲突,导火索缘于员工低廉的工资。目前,南海本田一级普通工人的工资构成为:基 本工资675元+职能工资340元+全勤补贴100元+生活补贴65元+住房补贴250元+交通补贴80元=1510元。而附近的配件企业的工人工资,也 大多达到了2000元以上。在佛山市规定从2010年5月1日起,将最低工资标准从770元/月调整为920元/月之后,南海本田并没有打 算依法提高基本工资,而是打算将原有的340元职能工资中划出一部分纳入底薪,从而使得工人的基本工资达到920元的法定要求,但工人到手的总收入没有任 何改变。此举迅速激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反弹。“我是2006年6月5日第一批进来的员工,到现在也就拿每月1400-1500 元的工资,仅仅比新进的员工多了一百多元。”许允告诉记者,南海本田公司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大量用实习生,比例达到了40%左右。由于工资涨幅缓 慢,2006年招聘的第一批120名员工,如今只剩下20来人。因对工资和福利不满,南海本田数百名员工于5月17日开始“罢工”,但持续 仅半天之久。20日,南海本田、狮山工会与45名工人代表进行了谈判,工人代表提出了薪资总体水平涨到2000-2500元/月的水平,而南海本田表示将 于5月24日给员工一个明确答复。5月21日晚间七八时许,南海本田工人再次“罢工”;5月22日上午11时,南海本田迅速解聘两名带头工 人,双方冲突进一步升级;5月24日,南海本田答复将为每个工人提供120-155元不等的伙食补贴,较之先前的表态仅提高了55-90元;5月26日, 南海本田又推出了新的方案,将员工工资和补贴总体增加355元,较之先前多增加300元。“800元与300元相差不少,中间的差额需要我 们再干多少年才能补回来啊。”吴强感慨。吴强与许允的迷茫,缘于南海本田复杂而难以加薪的薪酬体系。据工人介绍,目前南海本田薪酬体系分为 五大级别,每个级别下面有15个小级别,共75个级别,每年评审一次,合格后就晋升一级,等于升一大级工资要15年——有的员工因此3年工资仅涨了111 元。 此外,中日员工工资也相差了50倍。南海本田工厂管理层级从下到上分为班长、系长、副科长、科长、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最多做到副科 长,科长及以上级别管理人员均为日方人员,以部长为例,每月收入可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日方日常派驻工厂的就有30名外籍员工,仅这部分工资支出就达 到2亿元。本田三大工厂停产鉴于南海本田的“罢工”,本田在中国的三大工厂业已全部停产,三大工厂分别属于武汉的 东风本田和广州的广州本田,后者各在增城与黄埔布局一家工厂。东风本田和广州本田分别是本田与中国东风集团以及广汽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中 外双方各占50%股份。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是专为整车出口设立,本田汽车占有65%股份,东风集团和广汽集团分别占有10%和25%股份,该公司专 门生产出口产品,年产能为五万辆。广州本田公关部人士对记者承认,由于南海厂的变速器及一部分发动机零部件供应中断,生产自24日中班便停 止,“明天(28日)也难以恢复生产”。她表示,公司的销售与服务不受影响,但停产对生产影响较大,目前公司正在研讨相关的替代和解决方案。“因为公司的 习惯是需要保留一个半月如此的合理库存,不过我们还是会在生产日程上做一些积极调整,希望复工后把欠产的产量补回来。”“出现这样的事情也 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也愿意伴随着公司成长。”许允对此表示无奈,并愿意伴随着公司成长带来更多的薪资增长及个人职业前景,“但目前公司的发展与我们 无关”。如何双赢在此次“罢工”中,工会的作用及日资企业的管理文化亦值得反思。“工 会是企业中副科级的中方管理人员,我们连工会中有多少人、是谁都不知道。”吴强抱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 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对于职工的合理要求,企业、事业单位 应当予以解决。工会协助企业、事业单位做好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工作秩序。深圳市律师协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业务委员会主任段毅认为,“应 当将工人的谈判标准向工会、最好是政府总工会明确表达,也可以直接向劳动部门直接反映并寻求支持。”段毅认为,工资应该由单决制而走向共 决,南海本田有责任将自己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利润报告向企业的员工或是代表员工的工会披露,使工人工资的增长与企业利润挂钩。一位活跃在广 州的劳工维权专家表示,在很多日资企业当中,日本人普遍对中国人缺乏信任感,导致中国人在企业中的职位,仅仅局限于中下层,在企业的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另 外,日本人自身等级非常严格,领导意志很强,这也导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而员工“罢工”间接体现了工人对企业的“留恋”,所以南海本田 不应纠缠于是否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双方有诚意地进行接触,在工人待遇问题上达成妥协意见,获得双赢。但这一点目 前并无明显进展,26日下午新的薪酬方案提出来之后,“总经理称只给员工5分钟考虑,实习生不答应就送回学校,正式工不答应就立刻开除。”吴强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42

联建科技47员工正己烷中毒事件调查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25/686354.shtml


 每经记者 伍承波 发自苏州
在苹果因为iPhone、iPod而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很少有人会把这家全球著名的企业跟它在中国的合作企业 的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
近一段时期,当位于苹果产业链上游的富士康因为“十连跳”事件而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之时,可能只有相对较少的读者 注意到,处于同一产业链、比富士康更靠上游的另一家苹果供应商也缠上了一桩疑案。两周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赴苏州,对为富士康提供显示屏的上游供应 商苏州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建科技)进行了连续的追访,试图揭开一起导致47名工人慢性中毒事件背后的重重疑云,还原一个高科技企业是如 何演变为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反面教材”的真相。
医院
20多名员工仍在住院
5月13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各种渠道 辗转来到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经过四处打听,找到了联建科技中毒员工的病房。一名尚在住院的中毒员工告诉记者,这里是苏州市唯一的职业病防治医院,除非病 床满员,一般职业病的患者都在这里进行治疗。
据透露,由于联建科技在生产过程中违法使用有毒物质正己烷,导致47员工不同程度出现“职业性慢 性中度正己烷中毒”。目前这些工人中的首批10名工人已经出院,其他20多名工人仍然在住院治疗之中,其中住院时间最长的已经有9个月。
当被 问及何时能够康复出院时,一些病情较重的员工说,目前还不能正常走路,稍微多走两步就会觉得很吃力。这些中毒员工称,他们每天都在打针吃药和理疗中打发时 间,感觉住在医院里“很难熬”。
记者看到,在一些病情较严重中毒员工床位的墙上,都有一个“防跌跤”的醒目标示牌。值班医生说,这些正己烷中 毒病人本来的症状就是站立有问题,如果不小心摔一跤,那问题就更大了。
来自湖南的20岁姑娘小珑(应受访人请求,为保护个人隐私,以下员工姓 名均为化名)告诉记者,她去年5月进入联建科技,工作没多久就感觉经常头晕,后来有一次昏倒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医院里。不过,她却没有能住进医 院,而是从去年10月以来一边上班,一边接受医院门诊治疗。尽管她曾向公司提出住院要求,但公司却未做此安排,理由是她的症状较轻。后来她去公司医务室 问,工作人员让她拿着肌电图到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去问问医生,她便拿着肌电图去苏州五院找刘主任,刘主任告诉她,让她再做一张肌电图看看。小珑说,“我估 计即使再做一次肌电图,公司还是会找借口敷衍我,不让我住院。”她表示现在身体反应与以前相差很大,但肌电图显示却没有什么问题。
小珑还告诉 记者,从5月份开始她被安排到4楼增援,以后根据情况可能还会回到2楼的手机触摸屏擦拭车间。
公司
未出现新的员工中毒案例
此 前一天,在5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虹西路99号,这里是iPhone4G触摸屏代工厂商——联建科技的工厂所在地。记 者发现,公司靠近苏虹西路的大楼外墙正被一排严密的脚手架包围着。在公司门口,有两位穿着印有“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字样橘黄色马甲的年轻人,坐在 停放在左侧的摩托车上闲聊。年轻人透露,这是在修复被联建员工砸坏的玻璃外墙。也有员工说,该项目是在做通风设备,目的是不影响iPhone4G手机触摸 屏的供货。
对于以上说法,联建科技管理部课长戴志豪均予以否认,称该玻璃墙正在进行清洗作业。
在苏州市葑亭大道805号的联建科 技员工宿舍区,记者试图通过暗访,从一线员工方面了解公司的最新情况。傍晚时分,几辆客车停在宿舍楼下,员工们陆续从车上走下来,有的直接进入宿舍区,有 的则沿着葑亭大道向前步行。
在经过一个小区门口约200米之后,有一条以餐饮店为主的街道,其中还有网吧和药店。联建员工说,这里是他们下班 回到宿舍区吃饭用餐的主要场所。
一名在此发放广告宣传品的河南姑娘告诉记者,她去年也在联建科技上班,后来听说有员工出现正己烷中毒,就辞职 不干了。“我们发宣传品每个小时只有5元钱,一天只做6个小时,一个月最多只能挣900元钱。虽然工资少点,但至少对身体健康没什么损害。”
一名刚进入联建科技不久的员工告诉记者,他们在培训时就曾听说有员工在工作中头晕和昏倒,但在询问培训人员时对方告诉他们,“那只是一些爱美的小姑娘为保 持身材苗条不吃饭饿晕所致。”
而此前一名住院的正己烷中毒员工就曾告诉记者,在正己烷中毒事件发生之前,他们也曾听到工厂管理人员说过类似的 话。
苏州九龙医院也曾收治过联建科技的正己烷中毒员工,当记者于5月13日来到该院时,医务办公室工作人员称,近期没有再接到联建科技正己烷 中毒的病人,“那时苏州五院病床太紧张,只能临时安排到九龙医院应急处理。”
九龙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胜会告诉记者,近期前来看正己烷中 毒的门诊患者比去年减少了很多,基本都是复诊,“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已进行了防护措施的改善”。
而苏州五院也有医生表示,联建科技近期前 来看病的患者都是门诊复诊,住院部目前没有新的正己烷中毒病人住院。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戴志豪表示,经过去年8月对作业环境 进行改善后,公司到目前没有新的中毒员工,只有复查的员工。对于想住院而没有安排住院的员工,主要是经过治疗病情得到了改善。戴同时表示称,厂内医务室没 有再接到在作业中发现头晕和昏倒的病人。
工业园
企业已成典型“反面教材”
19日,苏州工业园区新闻中心主任刘杰在接受《每日 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自从联建科技发生正己烷中毒事件后,园区已将该公司当成“反面教材”。此外,苏州高新区、吴江、昆山等电子企业较为密集的区域 安检部门,也纷纷以联建科技为例,在所辖区域进行宣传。
记者获悉,在此之前,苏州工业园区便对园区内200家职业危害重点企业建立和完善“一 企一档”的健康档案,把企业按照危害风险等级划分为A、B两类,实行分类重点监管,其中A类企业须每年两次汇报企业职位卫生情况。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园区 将确定120家企业为园区2010年职业危害专项整治重点企业,以电子制造、上胶喷涂、家具制造等为重点整治行业。
刘杰还向记者表 示,2008年和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安监局、社会事业局,根据联建科技职业健康管理不尽完善等情况,按照《量化分级管理暂行办法》,将该公司分别列 为2008年、2009年园区职业危害专项整治A类、B类重点企业。他同时援引苏州工业园区安监局的信息称,联建科技原驻厂最高主管杨瑞祥连续两年对公司 应履行的职业危害防治责任签字承诺,但公司始终未向监管部门申报使用正己烷,也未开展作业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浓度的委托监测。
苏州工业园区安监 局称,联建科技于2008年9月进行了职业危害申报,但并未申报使用正己烷。2008年10月,公司在大量使用正己烷后,也始终未向园区安监局作变更申 报。因此,至2009年7月底,园区安监、卫生部门未将联建公司作业场所正己烷浓度监督监测纳入年度计划中。
苏州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局长陆建伟认为,正是联建科技违规、违法使用有毒化学溶剂,忽视现场的职业危害防治与员工的防护,造成了这样一起职业危害的中毒事故。
而园区 疾病防治中心卫生检验科科长刘仁平则表示,调查组在对生产现场的空气进行抽样检测后发现,挥发性极强的正己烷在空气中堆积,严重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标 准,员工们在没有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时间一长,整个车间内的许多员工慢性中毒。
对此,联建科技副总经理张立升承认,之前的工厂主管使用正己烷 来代替酒精擦拭手机屏,主要是因为正己烷比酒精挥发得快,而工厂主管要求作业的速度也要比较快。
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的调查组查明事故原 因后,立即责成联建科技停用、封存剩余的正己烷,并对公司进行了处罚。同时,联建科技的原任主管和管理层也被集团公司撤换。
但目前,联建科技 受害工人和厂方在补偿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分歧,对此,《每日经济新闻》明日将继续为您报道。
新闻链接
正己烷
正己烷英文名称为 hexylhydride,分子式:C6H14,是无色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正己烷是一种化学溶剂,它的挥发速度比酒精快,擦拭玻璃的效果也比酒精 好,但是具有一定的毒性,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导致人体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慢性中毒症状,严重的会损害周边神经系 统,并延至脊髓,导致肌肉萎缩、瘫痪,甚至死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5

中国版“郁金香事件”:小宗农产品炒作揭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14/zNMDAwMDE4MjAzNw.html

核心提示: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市 场的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让人不免联想起300多年前那株价格媲美一座豪宅的郁金香。2010年5月,当大蒜零售价冲上20元每公斤的历史高位时,生产 者、中间商、期货投资者,分别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透过山东“龙鼎盘事件”,或可一窥其中究竟。

 


在2009年下半年至今的蒜价疯狂上涨过程中,山东龙鼎电子商务公司,成为了那个不幸的受害者,因为它被迫选择了“做空”。

龙鼎电子 商务公司参与的并非大蒜现货交易,而是运营着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一种类似期货的电子大蒜交易。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平台全国已有近300家, 业内多称之为“早期期货”。

事实上,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上演的疯狂之举,同样类似于早期期货市场。由于准入门槛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及市 场监管乏力,电子商务平台“事故”频发,动辄造成数亿乃至十几亿元的损失。

“龙鼎盘事件”,便是其中具标志性的事例。

2009 年下半年,大蒜价格疯长,导致全国参与交易商最多的电子商务平台“龙鼎盘”,在11月盘面出现异常。11月8日后,空方爆仓,多方无法交割出金,形同“崩 盘”,涉及资金超过5亿元。

2010年3月9日,山东省日照市地方政府出面调停,龙鼎盘的控股股东山东一品集团董事长苏钦东当面向代表1万 余名交易商的80多位大户道歉,承诺将以个人及公司抵押资产赔付参与者。是为轰动一时的“龙鼎盘事件”。

“龙鼎盘事件”及其他省市相关交易 市场发生的类似事件,促成国家商务部等六部委于今年2月联合下发《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全面叫停新市场及新品种的开设,并对原有市场做 出诸多规范。

但对电子交易平台的整顿,并非治本之策。龙鼎盘出事只是疯狂蒜价的终点,而其根源则在于此前的生产和流通环节。

2010 年下半年,“疯狂的大蒜”是否会卷土重来?

电子盘的风险

“龙鼎盘”设立者为山东龙鼎电子商务股 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由山东一品集团控股60%,江苏黎明、莱芜本先、北京实力科技分别占股20%至5%不等,目前开设有花生、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中远期 合约。而在山东,开设有大蒜合约的电子盘,尚有寿光盘和金乡盘等。

山东一品集团有山东“蒜老大”之称,据一品集团执行总裁曹梦辉介绍,一品 涉及大蒜从种苗培育到出口贸易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领域,为国内不多的几家同时向上下游延伸的农产品企业,年营收达1亿多元。

谈到大蒜电子盘 与期货的区别,业内人士介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金比例不同。期货的保证金较少,5%即可,电子商务平台要求的保证金比例通常在20-40%,临近交 割期甚至要追缴到100%;二是合约设计时间不同,电子商务平台的合约最长为9个月,期货则可以到20个月;三是履约担保方式不同。电子商务平台要求的履 约担保方式为现货、农产品则是实际种植面积及其他必须能确保的履约方式,期货则可以以企业的信誉、未实现但连续的生产能力等方式将产品提前卖出。

表 面看,电子商务平台似乎比期货少了很大的风险性,但由于在粗线条的规定下相应条款缺乏更严密细致的司法解释,具体操作中“便宜行事”的空间极大,为诱发事 故埋下了伏笔。

龙鼎电子商务公司于2007年12月3日在山东日照开业。一品之所以将电子商务公司总部设立在日照,一方面与当地政府决心将 日照打造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龙鼎成功开设的花生盘有关,日照为区域性花生出口集散地,年深加工花生毛果超过100万吨。

2008 年7月,龙鼎正式开设大蒜合约。但据曹梦辉介绍,截至2008年底,交易商仅有1000余人,账户保证金不过三四千万元。与盘面交易清淡相呼应的是,现货 市场大蒜价格不断探底。2008年9月,金乡6.0规格红蒜为每市斤0.51元,到当年年底,价格已腰斩过半。

龙鼎人自嘲称,大蒜盘生不逢 时,要么就是暴跌,要么就是暴涨。

做空者的悲剧

蒜价暴涨,始于2009年下半年。

而 随着大蒜现货价格不断攀升,交易商开始迅速增加。最鼎盛时,龙鼎盘交易商遍布10个省区,达1.2万人,龙鼎公司设在各地的办事处亦达200余家,号称全 国参与人数最多的电子盘。

据介绍,龙鼎盘创下的这个全国之最,一方面与大蒜现货价格疯长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来自龙鼎公司设计的利润分配机 制。

电子商务的合规利润来自交易商的手续费,按规定每一吨为一手,不管价格高低每一手收取1元手续费。龙鼎公司在各地设立办事处,允诺办事 处发展客户可提取此后交易商所有交易60%的手续费。

但大批涌入的客户,几乎一边倒的是“买盘合约”。

临近11月,龙鼎盘盘 面价格为每吨4700元,现货市场每吨7000元。合约到期时合约价格进一步下挫。交易商要求交割,龙鼎电子盘宣布,空头已无力履约,并将全部多空仓位强 制平仓,随后按照3800元盘面价赔付多头20%违约金。

此后,随着新合约到期,龙鼎与交易商就平仓价格发生争议,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对于崩盘,龙鼎公司当时给出的官方解释是,一名大连交易 商“侯大为”在2009年6月以后入市布局做空,在其保证金爆仓后,龙鼎并没有按照规定对其强制平仓,而是借给他3000万元资金继续做空,由此导致龙鼎 公司“被做庄”。

胶着之际,日照市政府及时介入,2010年3月8日在日照召开“龙鼎公司交易商恳谈会”,作为主要债权人的80余位交易商 参加。日照副市长万同在会上通报调查结果,因空头主力出逃,龙鼎盘在0911合约到期后违规挪用客户保证金参与做空,与交易商“对赌”,造成龙鼎盘大蒜价 格与现货价格严重背离。

作为出资方,一品集团董事长苏钦东现场道歉,并宣布从集团抽调4000万元现金,加上筹措的4000万元现金做第一 步赔付,其中1003合约的交易商保证金随时兑现,其余保证金一年内分期付清。





富士康事件 蔡東豪

2010-06-10  NM





寫富士康特別難下筆,這段時間心 情又亂又沉重,因為我公司在廣東省聘用近五千名員工。自富士康事件被傳媒廣泛報導,我不停思考從這事件中得到什麼啟示,及對我公司有什麼影響。這不是紙上 談兵,是關乎五千個家庭確確實實的前途。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廠,要管理八十萬人,只能採用最規範的方法,反而我覺得它似 是「壓力煲」。富士康或多或少要為自殺悲劇負上責任,問題應該出自廠房內有游泳池,但無人有心情游水。硬件有,因此蘋果等客戶覺得富士康沒問題,那麼問題 應該出在軟件——不能輕易量度的心靈管理。這方面我欠缺評論資格,我管五千人已醜態百出,人家要管理的是八十萬人!

我比較有興趣從富士康事 件看中國的經濟布局。幾年前我到印度IT重鎮Bangalore參觀,市區內四處都是簇新的智能大廈,但不遠處便是貧民區。我問印度朋友怎解釋這現象,他 一語道破,Bangalore整個IT工業聘用三幾百萬人,印度欠缺如中國的龐大製造業,政府對低下層脫貧束手無策。

過去二十年,我認為中 國最偉大的經濟工程是把以億計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過程和平有序,古今中外皆未見。這項人口轉移工程的主角,是珠三角的製造業,只有製造業才能夠在短 時間內吸納大量非專業的勞動人口。在中國經濟起飛過程中,城市化發揮得淋漓盡致,而珠三角製造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今日回看,珠三角經濟政策 果真英明︰一方面確保城市化平穩發展,製造業出口亦可為國家創匯,而另一方面為數以億計沒接受專業訓練的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當中甚至有人成功走出重圍,創 業興家。發展製造業一舉幾得,符合中國多方面實際需要,相反印度發展IT不錯為國家帶來榮耀,但城市化發展仍然落後。

有一問題大家想一想, 在中國政府眼中,製造業是否已完成任務?即是說,中國是否已富裕起來,不須依賴低增值的製造業,中國是時候轉移去發展IT或其他高增值工業?我的想法是現 在並非適當時候,即使是,政府也會採取最溫和方法,確保製造業轉型過程「軟着陸」,避免社會出現混亂。中國城市化發展革命尚未成功,由製造業為民眾提供 「入門階」這條方程式證明是成功的,中國政府深明「If it ant's broke, don't fix it」的道理,無理由此時做出過激決定。

 

過去幾年珠三角數以百計工廠倒閉,製造業面臨重重困境,我以第一身身份證明這是事實,但並不代表製造業走至末路。製造業現經歷的是一次又 一次的汰弱留強,經營難度越來越高,要「升呢」就要有實力和決心,無得靠「符碌」,只能靠最專注和最嚴密的管理。

國策不會跟製造業對着幹, 中央以至各地方政府都不願見到製造業非正常地萎縮,但政府也不會像以前用紅地氈來歡迎廠商設廠。富士康事件後,廠家面對的新局面,是依然最挑剔的客戶、最 困難的經營環境、越來越講法規的地方政府。在達爾文式Natural Selection發功之下,只有強者可生存。誰是強者?聘用八十萬工人的工廠就是強者。

傳媒針對富士康經營模式利潤微,相比蘋果等客戶是 弱者,我認為這是謬誤。富士康是加工商,工作性質是從不同物料供應商採購物料,負責裝嵌,性質有如裝修判頭,工程可由判頭購買地板雲石廚櫃等,單價自然是 較高,利潤率看似甚低。或者客戶可直接購買物料,判頭只賺取裝修費用,單價便大幅調低,利潤率立即提升。這些物料對富士康來說是「左手來右手去」,對實際 盈利的意義不大。重點是富士康能提供的規模、質量、生產力,蘋果等客戶的加工商選擇其實不多,這些大品牌需要富士康的程度,不比富士康需要大品牌的程度為 低。假如明日富士康宣布不跟蘋果做生意,世界將會亂一段長時間。

郭台銘今次受重創,但鬥心這麼強的人,跌低再起身這道反彈力大至難以想像。 若投資者願意把理智和情感分開的話,便會見到富士康是製造業強者中的強者。我相信郭台銘從這事件汲取教訓後,富士康只會越做越好,投資者不妨在受情感打擊 的股價低位購入。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 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