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最大連鎖餐飲集團「王品」,即將在四月底登上興櫃、明年上市,這也揭示了「餐飲新貴」時代正式來臨!王品掛牌價預計為三○二元,將為身兼股東的王品員工們帶來大筆財富,只要領有四張王品股票,就是百萬富翁! 撰文‧林讓均 四月二十九日即將登上興櫃的「王品餐飲」,預計承銷價三○二元,依去年十三.三五元的每股稅後純益(EPS)計算,本益比高達二十二倍。同時,公司正計畫上市事宜,預計十月底送件,明年第一季掛牌上市。 迥異於一般企業主高調談上市,三月三十一日王品股票公開發行時,王品不但沒有舉辦記者會,也沒有發出任何一紙新聞稿。王品餐飲董事長戴勝益本人對上市也十分低調,甚至接受採訪時還公開呼籲投資人不要買王品股票。 由於近年獲利豐厚,不缺錢擴展業務,外界實在看不出王品餐飲上市的理由。以往抗拒上市的戴勝益,現在在想什麼?戴勝益解釋,沒有貸款、用現金做生意的王品 餐飲,上市是為了三大目的:一、讓財務更加透明化;二、讓國外的潛在合作夥伴更願意和王品合作;三、希望透過上市,招募更多優秀人才。 億元身價股東就有三十五位財務透明化是沒有問題的,翻開王品餐飲的公開說明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巨細靡遺的記載,就連大股東為了避稅所做的股權轉移,都做了明確說明。 在海外事業合作部分,王品也以品牌授權方式,與泰國MAI TAN公司合作,第一家「陶板屋」今年七月就要在曼谷開出。「用品牌授權的方式,不用自己投資,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戴勝益表示,將循此模式進軍東南亞餐飲市場。 至於招募人才,則沒有比因為有「市值」可計算,而創造出來的數百名「餐飲新貴」,更具說服力了。 儘管王品內部規定員工不能炒股票(持股不足一年,就算炒股票),也不能在上班時間談論股票,但畢竟是自家股票要上興櫃,在今年的王品家族大會上,員工們還是忍不住交頭接耳,討論彼此拿到幾張股票,也順便估算一下彼此的身價。 翻開王品的公開說明書,股東人數多達一二八四位,以承銷價三○二元計算,一億元身價以上的股東就約三十五位,而千萬元身價以上、不到一億元的股東也超過二二○位,此外,至少還有五百位百萬富翁,儼然是台灣業界新一代的「富翁製造機」。 「王品簡直就是餐飲界的『科技業』,不僅可以全員入股,而且配的是高價股,營業毛利與EPS還比一般科技業高出許多!這是一個『餐飲新貴』正在崛起的時代!」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如此評論。 王品持股最高的個人股東劉採卿,正是王品董娘、戴勝益的妻子,持股達四.四七%;而在個人股東排名中只名列第四的戴勝益,持股達二.四九%。但若加總戴勝益夫妻及兩位子女的持股數,持股比率將近九%,全家身價超過十六.五億元! 此外,王品最大法人股東「王品戴水社福基金會」,持股八.八%,以及持股七.二五%的中國信託商銀劉採卿信託專戶,都是戴勝益捐贈,將作為照顧貧困小孩與王品同仁的慈善基金。打算捐出八成財產的戴勝益,未來只打算留給自己與妻子一成財產,另外一成則平分給一兒一女。 而主導公司重大決策的「六人小組」(即董事會成員),除了董事長戴勝益之外,副董事長王國雄與陳正輝、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夏慕尼總經理楊秀慧、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森斌等五位核心高層,持股都在一、兩千張以上,身價皆突破五億元。 領先餐飲業首創全員入股 不要以為只有高階主管可以領股票,事實上王品已經領先台灣餐飲業界,進入「全員皆股東」的時代。當年,戴勝益看海豚表演時,領悟到海豚乖乖跳火圈的動力,就是來自立即獎賞的鮮魚,他因此發想出一個「立即分享、即時獎勵」的「海豚哲學」。 二○○九年王品集團發動兩波員工認股,只要是年資滿一年的王品全職員工就可認一張股票,每股依當年淨值二十二.一七元認購。王品人事總監許燕閣表示,王品 的股票配發基本上分為四種職級:總監以上、區經理、店長與主廚,以及副店長以下的全職員工,依照職級的不同來加計年資、配發股票。 講求「內部創業」的王品,相當厚待如同單店董事長的店長與主廚,一位店長按年資可以領到三十至七十張股票,而主廚也通常有二十到六十張的持股空間。 「在王品做廚師,真的有前途啦!」夏慕尼鐵板燒台北光復北店主廚蘇忠獻說,到王品集團已經十四年,也參與過夏慕尼品牌的草創時期。今年三十七歲的他,才剛 與戴勝益爬完海拔五三六四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下了山、股票要掛牌了,領到七十張股票的他,身價也像登山一般、攀上二千多萬元的新高點。 員工分紅比率提高到三三%當王品的員工的確令人羨慕。過去,每家店每月都提撥獲利的二○%來犒賞店內員工;現在,王品用來獎賞海豚的「鮮魚」愈換愈大尾了,從今年起,店頭獲利提撥分紅的比率將提高到三三%,為的就是彌補股票分配的落差。 當王品的員工很好,那當王品的股東如何呢?「王品看來是對的公司,也是對的產業,如果是長期投資,應該無須太在意現在的股價。」呂張投資團隊總經理張献祥分析,王品的市值營收比約二.六倍,和KY美食、新天地等同業比起來並不算高。 不過,依據「王品憲法」(公司章程)第九條明文規定:「奉行『顧客第一、同仁第二、股東第三』之準則。」也就是,股東利益是排在員工利益之後,當王品的外部股東還是要觀察,豐厚的員工分紅是否會稀釋股利。 此外,自○三年開始,王品集團以旗下兩個指標性的西餐品牌「王品」與「西堤」打前鋒,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布下據點,今年也將前進成 都、重慶等內陸城市,預計中國店數將達到五十五家店。「我們預計二○一三年會是展店爆發年,中國達百店規模之後,展店數才會整個爆發出來!」大陸事業群總 經理李森斌很有信心地表示。 儘管王品在大陸市場的成長性令人垂涎,但根據公開說明書,台灣王品並未持有任何大陸王品的股權,兩者只存在「品牌授權」關係;已授權成立的大陸王品牛排與西堤牛排,主要仍由台灣王品的董事會成員個人所持有。 隨著大陸事業的快速擴展,未來兩者之間的股權如何變化,值得投資人留意。 30歲店長 身價達千萬 70年次的陳宏智,是西堤牛排的宜蘭店店長,今年才剛要滿30歲,就已經擁有上千萬身家。17歲因為打工進入王品集團,累積約10年資歷的陳宏智分配到33張王品股票,一夕間成了鍍金的「餐飲新貴」! 「我算是一路跟著王品成長,像是搭上了一個餐飲時代的浪潮!」因為家境問題、只念到高中的陳宏智說,本來家人並不看好餐飲業,覺得端盤子賺不多,但沒想到他26歲就晉升為店長,年薪破百萬元,不但幫家人還了三百多萬元負債,還有能力為父母在桃園購置新屋。 對陳宏智來說,王品提供了內部員工創業的舞台,讓他得以挑大樑,經營宜蘭的第一家西堤牛排。「我不會賣股票,因為我相信我在王品的前景可期,王品股價當然也會蒸蒸日上!」他說得相當篤定。 黃金十年,兩岸拚千家店去年王品集團兩岸共164店、合計營收達新台幣70.8億元,較前年成長34%;其中台灣營收達57.5億元,較前年成長36%。 為了趁勝追擊,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喊出2012年「直營店250店、營收100億」、2020年「直營店1000店、營收400億」的遠大目標!對戴勝益來說,從今日算起至2020年,就是王品爭奪兩岸連鎖餐飲第一品牌,甚至往海外市場攻城掠地的「黃金十年」! 王品餐飲 成立時間:1993年 董事長:戴勝益 資本額:6.15億元 旗下品牌:王品、西堤、原燒、夏慕尼、陶板屋等10個品牌 |
第一家上公開市場募資的廣播公司─中廣,日前登上興櫃,股價從推薦券商的參考價十四?四六元,在短 短十二個交易日內暴漲暴跌,到七月中約落在三十多元。雖因股權集中、交易量尚少,在興櫃小型股中見怪不怪,不過以中廣特殊的黨政背景和資產內涵,未來進一 步轉上櫃的發展仍值得關注。 中廣是在二○○七年前後,被國民黨賣給從政壇轉進媒體業的趙少康,其接手後厲行撙節措施,第一年起就扭轉連虧三年的局面,近年EPS(每股稅後盈餘)約近一元。因有全台最多廣播頻道(五十四個),去年在廣播業廣告收入市占率為一八%。 不過,僅靠廣播本業,很難讓投資市場對中廣股價有想像空間,這就讓人關心起它的龐大不動產了。 曾與國民黨約定賣地分利潤 有六十八年歷史的中廣,在黨國不分的年代取得大量不動產,a包括台北市仁愛路的帝寶豪宅,就是它賣掉的土地之一。目前中廣仍有約五十億元帳面價值的不動產,每年當「包租公」的收入也占其營收一八%。 但 尷尬的是,一方面交通部已向法院控告多筆中廣土地應返還政府,包括去年板橋等八筆土地被判返還定讞,讓中廣帳面立刻損失十餘億元資產;另一方面,當年國民 黨賣掉中廣時,有約定日後不動產出售須「利潤分享」,原本就只想買廣播、不要不動產的趙少康,也曾兩度向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申請,將中廣分割為 廣播、不動產兩家公司,以便將不動產交還國民黨自行處理,但因尚有土地訴訟而被NCC否決分割。 換句話說,中廣的不動產利益到底會是政府的?國民黨的?還是中廣股東的?未來還有戲看。 今年四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中常會宣布要返還政府十筆土地,其中就包括中廣被法院判還而提起上訴中的中廣花蓮台土地,讓人搞不清中廣「老闆」到底是朱立倫還是趙少康。 另一個荒謬是,NCC當年同意趙少康接下中廣的附帶條件,是限他在兩年內上市櫃,讓大眾投資、分散股權,但時光匆匆過了六年,中廣才剛上興櫃,NCC也拿它沒轍。 中廣是不是「資產股」,與股民、國民黨員和一般人民的權益都扯上關係了。 【延伸閱讀】1分鐘看中廣 1. 成立:1947年2.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少康3.營收結構:廣告收入78%、租賃收入18%、其他4%(2014年)4.股權結構:趙少康旗下4家控股公 司98%、中廣員工等小股東2%5.近3年營收、EPS:●2012?營收(億元):7.5?EPS(元):0.72 ●2013?營收(億元):7.2?EPS(元):0.85 ●2014?營收(億元):7.2?EPS(元):0.82 整理:田習如 |
一個差點結束的技術團隊,靠著不斷精進技術、耗費十年打造完整的服務供應鏈, 讓台積電、聯發科、高通不能沒它,它是半導體公司不能少的夥伴—中華精測。 在平鎮工業區中,一處人煙稀少、許多建築物甚至掛著待售招牌的角落,坐落著一座老舊的廠房,這家不起眼的公司,竟掌握了全球手機晶片能否順利出貨的關鍵鑰匙,更是現今資本市場上眾家追捧的新星。 它是中華精測,一家資本額還不到三億元的公司,卻是台積電、高通、聯發科、海思等少不了的合作夥伴。因為惟有通過它的檢測,這些全球知名半導體廠商的晶片,才算通過了「成年禮」,可以順利進入量產階段,成為智慧型手機運作的心臟。 幫助每顆晶片通過成年禮的,就是一片片由中華精測設計生產的測試板。透過測試板上方與晶片接觸的探針,確認晶片的功能是否正常,無論是晶圓代工廠還是封測廠,都需要這塊測試板把關晶片品質。 為穩定產品交期 耗十年打造完整生產線 別小看這塊測試板,要價動輒上百萬至上千萬元。中華精測月產能約一千五百片至兩千片,規模雖不大,但毛利率卻高達近五成,造就一四年與一五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達到八.三五元與十四.七七元的亮麗成績。成為興櫃股王的它,將以競拍新制決定上櫃承銷價的消息一出,引發投資人高度關注。 中華精測能走到今天,並非一蹴可幾。「公司到今年第十一年,前面八年都走得非常辛苦。」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直言,一九九七年為了讓中華電信北、中、南不同廠牌的交換器能相容運作,而在中華電信研究院開始進行高速PCB(印刷電路板)研究,後來因為這項需求沒了,差一點就解散這個團隊;黃水可捨不得,因而決定自立門戶,走上創業之路,而中華電信也成為這個小團隊背後最大的支柱,持股比率一直維持在四成以上。 這條路一點也不輕鬆,儘管還沒從研究院獨立門戶時,中華精測就已經和國內半導體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當時雖然已能出貨給半導體客戶,「但多半是委外生產,產品交期也不穩定。」黃水可回憶。 因為這樣,黃水可決定帶著團隊建構起中華精測完整的生產線,而這一建,就是近十年的歲月。 中華精測的測試板,是平均層數超過五十層的PCB組成,光是在五十層PCB上鑽出一個兩根頭髮直徑的洞,就讓中華精測開發了好幾年。 「這一塊測試板上,要鑽出上千、上萬的孔,只要有一根針在鑽孔時,鑽針斷在裡面,這塊板子就要丟了。」黃水可說,不只如此,要做出測試板,鑽孔是第一步,鑽完後,要把孔洞中殘留的膠清乾淨,還要電鍍。 當他說起這片測試板所需的特殊技術工法時,臉上盡是驕傲:「生產製程中,全球頂尖工法就有五、六道,更別說生產設備都要量身打造,我們跟設備商要從畫圖設計設備開始合作。」中信證券業務副總邵逸青表示:「與國外同業相較,中華精測在厚度六.二公釐的板子上,可鑽出僅○.一五公釐的孔徑,是業界之最。」除了技術領先,中華精測另一項讓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時間內追上的關鍵,是「信任」。就拿既是中華精測客戶、也是大股東的聯發科來說,兩家公司的合作關係少說十年。聯發科財務部處長陳恆真直言:「IC設計公司在產品量產之前,就必須和中華精測合作開發晶片的測試板,要建立這樣的信任關係並不容易,因此客戶多半不會隨意汰換供應商。」 客戶關係動輒好幾年 因為「可信任」博得好感 陳恆真指的信任關係,是IC設計業客戶在晶片推出前,就會讓中華精測先知道產品的設計機密,其實意味著晶片技術機密走漏的高度風險。 從二○○九年開始,為了與中國客戶建立關係,黃水可不但親自拜訪客戶,就算客戶的需求量很小,他一樣大力支援。「中國一個客戶,每筆訂單都只下兩片(測試板),比起手機晶片的檢測需求動輒數十片,我們本來想不做這個生意,但客戶一句要我們再支持他一年,我們也就繼續出貨與提供服務了。」儘管中華精測深耕的半導體產業,與母公司中華電信並無關聯,但中華電信超過十年的資金支持,以及營運保守穩健的薰陶,對中華精測可以說是另一項無形資產。 光從中華精測一四年買下平鎮總公司大樓的案例,就能看出中華電信對其財務保守操作的要求,「我們本來在一三年就想買下大樓擴增產能,但中華電信對投資案謹慎評估許久。」黃水可笑說,不過僅僅相差一年的時間,房價就飆漲不少。 即將在三月下旬上櫃的中華精測,未來將積極擴展半導體另一塊市場大餅整合元件廠(IDM),但不會改變的,是穩健保守的作風。 撰文 / 周品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