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勁蝕13億 搭上北京中信 揭于品海神秘翻身路
1 :
GS(14)@2015-11-02 00:49:052015-10-14 EW
前《明報》老闆于品海一度在港銷聲匿跡,直至月前,他被揭籌備「香港01」,旗下南海控股(0680)上週又炒到停牌,似令外界相信,他準備回歸大展拳腳。
九一年「蛇吞」查良鏞的《明報》後,于品海登上事業頂峰,卻因投資《現代日報》和「傳訊電視」接連失利而陷入財困,後來更被篤爆隱瞞有加拿大刑事案底,他幾乎一鋪清袋。
九九年,于品海憑藉搭上雲集「紅二代」的北京中信集團博翻身。本刊深入分析他的營商之道,發現他經常燒錢做生意,而投資內地房地產、資訊科技和大地影院的南海控股,○五年完成重組後,過去十年間累積勁蝕超過十三億,兩年前更因融資問題,要北京中信集團再次「打救」,令雙方的千絲萬縷關係,再度曝光。
位於荃灣嘉達環球中心的「香港01」大本營,由嘉華集團持有,辦公室共佔三層,市傳月租八十一萬。有內部員工透露老闆狂燒錢:「入面真係好大,仲有兩層未用,不過老闆好有錢,單係攝影部,話每個月有六十萬可用,仲計劃每個記者出部手機,方便補位影相或者拍片。」
近年于品海多在內地遊走,根據資料他在香港並無物業,行蹤低調,月前他被揭籌備「香港01」,本刊在他的辦公室外等候多日,終於見他出現。只見他沒有駕車,緩步走進電梯大堂,多年未露面的他,外型滄桑不少。
據知「香港01」預計十二月面世,已聘請了過百人。于品海不時主持大會,暫定以週報和網站形式發展,「老闆傾到最熟嘅經濟版,表明唔鼓勵投機,又反對搵財演講股!」
業績見紅股價喪炒雖說反對投機,于品海自己卻出名愛玩財技。他持有約五成二股權的南海控股(0680),今年五月大時代一度狂炒上三毫九仙,市值超過二百億,令他帳面上晉身百億富豪,其後股災襲來,市值急瀉至一百一十億。
至上星期三,南海及旗下中國數碼信息(0250)炒風重現,單日一度狂飆超過三成和五成,令金魚缸嘩聲四起。根據中央結算資料,北京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證券是持有兩隻股票最多「街貨」的經紀。
掀開于品海的經營記錄,他做生意其實麻麻。從事房地產、資訊科技和大地數字影院的南海控股,○五年跟原是控股公司的中國數碼信息重組「對調身份」後,過去十年蝕多賺少,累計虧損超過十三億,最近五年更蝕足四年,去年底債務股本比率超過兩倍,小股東既無股息落袋,股東權益更由一○年的四十七億,「縮水」至去年底的三十八億。
業績見紅股價喪炒例如一四年,南海便蝕掉七億,三大瓣業務皆見紅。其中房地產錄得近二億一千萬稅前虧損,主要是集團得兩個早年低價取得的「蚊型」項目,即深圳「半島.城邦」和廣州「自由人花園」,發展頗多阻滯引致。
「半島.城邦」是南海最值錢的資產,位於深圳南山區蛇口,靠近西部通道海邊,隔海相望元朗和天水圍,佔地約三十一萬七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一百萬平方米,九六年由深圳市政府批出,屬商住綜合項目,分五期落成,○二年開始興建,如今只發展至第三期,預計一六年上半年預售。
○六年九月,「半島.城邦」推出第一期,以海景豪宅概念包裝,其時正值房地產熱潮,逾千個單位五日內售罄,均價每平方米一萬一千五百元人民幣,南海一鋪套現逾十五億。一名深圳經紀憶述︰「當年入場幾乎都係炒家,港人佔一半,高峰時每平米炒過上三萬五千人仔,金融海嘯後曾大跌至萬七,??家要賣六萬幾。」
一○年,「半島.城邦」推出第二期,撞正中央推限購令打壓炒風,影響新盤銷情。一二年,南海突然要重組「半島.城邦」的融資,將旗下持有廣州自由人花園的附屬公司三成股權,「割讓」給集團持有「半島.城邦」的另一間附屬公司的債主科威特金融公司抵債,資金鏈問題赫然曝光。
自由人花園位於廣東花都市廣花路,總建築面積約一百○八萬平方米,九十年代南海已持有地皮,因農地問題推遲至一○年才動工。本刊曾到訪售樓處,發現樓盤被農田和三層高樓房包圍,由天河坐的士最快要五十分鐘,搭巴士更要花兩個小時。翻查該盤二手樓價,去年八月每平方米索價一萬三千元,現已回落至九千八百元,跌幅達兩成四。
削肉減債中信救亡捱到一三年,水緊的南海終於頂不順,以約六億人民幣,再出售手上兩成七自由人花園權益給北京中信集團套現減債,帶挈集團當年罕有扭虧,勁賺八億六千五百萬;于品海同時將手上約一成四南海股份,以及南海持有五成一中國數碼信息股份,抵押給中信資本,為南海的貸款做擔保。這單交易,再次牽引出于品海與北京中信,以及前董事長王軍一段千絲萬縷關係。
九九年,在香港搞傳媒焦頭爛額的于品海借科網熱潮重新出擊,不單取得本港收費電視牌照經營「香港網絡電視」,還拍住北京中信在內地搞有線網絡業務,玩高科技概念。
市場盛傳于品海跟時任北京中信揸弗人王軍熟稔,王軍女兒王京京便曾出任中國數碼信息的非執行董事。七十四歲的王軍,是已故國家副主席、中共八大元老王震之子。王軍九十年代曾兼任「中信深圳公司」董事長,深圳人稱中信深圳為「王家舖子」,反映他當年的影響力。
傳與王軍相熟九五年,王軍榮升中信董事長,○六年退休後仍叱咤股壇,做過保利香港(0119)和早前獲阿里巴巴入主的中信21世紀(0241)主席,現時擔任金榜集團(0172)主席。「王震有段時間駐守新疆,有『新疆王』之稱,所以王軍最鍾意食肉,不過近年半退休,食得比較清淡,身型瘦咗。」消息人士說。
一直夢想做「傳媒大亨」的于品海,早年曾私人購入武漢有線電視網絡六成股權,九八年轉售北京中信旗下中信國安,以換取中信國安在深圳A股上市的「中信國安信息產業」的認股權,並注入中國數碼信息,中信國安其後成為中國數碼信息第二大股東,股價因而大炒。中信國安信息產業當年在瀋陽、河北等經營有線電視,單是河北已有二百萬用戶。
不過,內地電視和互聯網向來是外資禁區,于品海竟有本事插手。至二千年,當年仍由榮智健打骰的中信泰富(0267),突然出手收購中信國安,間接成為A股中信國安信息產業的大股東,于品海鎩羽而歸,「當時有傳說有人從中阻撓,唔畀佢搞。」消息人士說。
翌年三月,于品海放棄籌備了十八個月的香港網絡電視牌照,白花了無數資源。投資連番失利,他和中國數碼信息捲入連串錢債官司,當中更牽涉他跟《明報》九十年代一段恩怨情仇。
金庸資助入主明報窮小子出身的于品海是山東人,七十年代靠勤工儉學遠赴加拿大修讀政治系,大學畢業後回港工作,最初在《財經日報》做國際新聞編輯,其後轉到傅厚澤家族的富麗華酒店打工。八五年,他跟友人合資創辦智才顧問管理公司,替進入中國的日資公司做「盲公竹」,掘到第一桶金。
九一年,于品海「借殼」收購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遠房叔伯唐驥千的南海紡織,成為他在股壇的轉捩點。不過真正令他聲名大噪,是同年「蛇吞」《明報》,短時間內控制一個十多億的上市王國。
筆名金庸的查良鏞是新派武俠小說一代宗師,五九年跟中學同學沈寶新創辦《明報》。八九年「六四事件」前夕,查良鏞在明報創刊三十周年茶會上,突然宣布辭去社長一職。消息曝光後,多個財團爭相洽購《明報》,包括澳洲傳媒大亨梅鐸、糖王郭鶴年的《南華早報》,以及紅籌之父梁伯韜組成的財團。
查良鏞千挑萬選,揀中當時名氣財力最弱的于品海接班,至今依然耐人尋味。由於剛吞掉南海紡織,于品海根本無足夠資金,查良鏞居然願意出資與他合組公司收購《明報》,而他仍持有的兩成半《明報》股權,亦協議用「筍」價分批售予于品海。
入主《明報》後,他在九三年創辦《現代日報》,搶攻大眾市場,挖來前《新報》總經理龍景昌擔任總編輯,一心成為全港銷量冠軍報紙。與此同時,廣東省外經委罕有批准他以中外合資形式,投資廣州《現代人報》。
九四年,年僅三十五歲的于品海正式接替查良鏞,出任《明報》主席,並當選香港報業公會主席,風頭一時無兩。
被爆加拿大有案底
就在最風光一刻,于品海自己埋下多年的「地雷」被引爆。九四年十月,有傳媒踢爆他隱瞞在加拿大留學期間,多次觸犯偷竊、冒簽支票、私藏槍械等控罪而被判入獄,「據悉當時有傳媒收到一整疊已整理好的材料,記者只需順籐摸瓜即可,當時傳是有人有心所為。」
于品海其後承認曾在加拿大服刑四個月,誠信蒙污,他陷入四面楚歌,被迫辭去《明報》、南海和報業公會主席。
一夜間身敗名裂,于品海就像一個爆破的泡沫,先是《現代日報》出現嚴重虧損,創刊短短一年後宣布停刊,估計勁蝕過億元;至於廣州《現代人報》,則於九四年底被內地勒令停辦。
禍不單行,核數師其後踢爆于品海隱瞞《明報》股東,向身份不明的機構先後貸款三億元,其中一筆後來被揭發是向汕頭經濟特區永成實業借出的一億八千六百萬無抵押貸款,一直無法收回。
于品海九五年十月向《明報》現任大股東張曉卿悉售手上股權,套現五億全身而退。張入主明報後,○三年曾向于品海追債,但因于當年用作擔保貸款的私人公司早被法庭清盤,市場估計《明報》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年,于品海再度轉攻內地向中國信國安增持做金融訊息的北京世華,,後來在北京亦莊區興建「數碼莊園」,做其商業王國大本營,當中以搶攻二、三線城市的「大地數碼影院」搞得最有聲有色。
○二年內地改革電影業,其後容許外商投資戲院,于品海遂部署自行設立大地院線,找來六四事件時有份參與「黃雀行動」的岑建勳出山,更投資經理人公司「大地娛樂」和影片發行。
燒錢搏做電影大亨「老闆轉數快,搞文化傳媒觸覺好敏銳,例如請周潤發拍大片《孔子》,可以增加大地同佢嘅知名度。」一名大地娛樂員工說。
○六年,南海開始狂開影院,今年六月底擁有二百六十三間影院,銀幕數目達一千三百三十三塊,增長速度驚人。
然而翻開南海業績,包括影院在內的「文化與傳播服務」,去年收入雖增長四成半,達二十二億,但因大肆擴張而負債纍纍,一年融資成本便高達兩億一千萬,導致去年稅前蝕近兩億六,過去四年合共虧損近六億,叫人咋舌。
據一名內地影院老闆估計,大地院線因主攻二、三線城市,平均盈利能力不高,去年旗下部份加盟店更因「偷、漏票房」,被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多次點名,反映管理頗為不善,「咁燒錢法,一旦營運或資金鏈出問題,好易出事!」如今翻看于品海當年燒錢搞傳媒的戰績,小股東難免擔心今次會否「殊途同歸」。
本刊曾約訪于品海,于拒絕。本周一再透過其助手向于查詢有關與北京中信的關係及多年來蝕多賺少的原由,唯截稿前未有回覆。
送物業給民主黨
于品海近年遊走內地,然他早年與民主黨關係密切。據政壇中人憶述,他在八十年中期於泛民圈子出現,八四年文世昌、黃震遐等創辦太平山學會,于品海是核心成員。
根據民主黨已故元老司徒華生前憶述,于品海與他較熟稔,于品海同時還是香港觀察社的成員;其後,在八九年六四事件時,來往更密切;九○年,民主黨前身「香港民主同盟」籌組成立之前,于品海也是主事者,在背後提供很多意見,但他最後並沒有入黨。
九四年改組成立民主黨時,于品海再透過公司Sound Factor Limited,以低於市值租金租借太子恒利大廈單位給民主黨作為總部,其後更將股份轉讓,等民主黨全擁有該會址物業。
于品海事業大起大落
1985與友人合資成立智才顧問集團
1991向唐驥千收購南海紡織,後以智才名義與查良鏞合組明智控股,收購查及沈寶新持有明報企業約一億五千萬元股份,成為大股東。
1992收購《兒童周刊》
1993籌組傳訊電視(Chinese Television Network)同年8月出任明報企業主席同年11月 辦《現代日報》
1994年1月收購《亞洲週刊》同年10月被揭發十五年前在加拿大沙省讀大學時曾犯刑事案,服刑四個月後獲假釋。于辭去香港報業公會主席一職,後遭聯交所公開譴責,遂辭去明報企業和南海發展等公司主席職銜。同月傳訊電視啟播。同年11月智才斥資三千萬元向明報企業收購《現代日報》,同時出售一成明報企業的股權予中策。同月《現代日報》停刊。
1996台灣木喬集團購入小量傳訊電視股份
1997年2月傳訊電視全球獨家報導鄧小平去世消息,比新華社還要早兩個多小時,電視台因此打響名堂。同年3月辭任傳訊電視主席及行政總裁,台灣辜振甫家族入主傳訊電視。
1999 南海發展轉型,易名中國數碼信息。
2000中國數碼信息旗下香港網絡電視與岑建勳及成龍合作,夥拍和黃投得收費電視牌照,唯一年後宣布退辦。
2001向中信國安收購北京世華國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開始進軍金融財經訊息市場。
2005重組南海控股成控股公司,中國數碼信息變為附屬公司。
2006在內地開設大地數碼影院
2009收購美國多維新聞網
2015《多維CN》創刊,籌辦「香港01」
傳訊電視狂輸八億
九四年,于品海私人投資四億元,創辦華語衛星電視「傳訊電視」,擁有「中天」和「大地」兩個頻道,以華人CNN作目標,找資深傳媒人施南生做行政總裁,又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部署在大陸落地。
由於于品海過份「精益求精」;加上一直無法進入內地,傳訊電視不斷燒銀紙,估計一年勁蝕過億。九四年爆出刑事案底醜聞後,他向新加坡富商黃鴻年及張曉卿變賣《明報》股權填氹,卻只是杯水車薪。
其後于品海得到台灣和信集團第二代辜啟允用水喉照住,一度露出曙光,可惜傳訊電視有如無底深潭,九七年他被迫向和信讓出江山,估計他這一鋪輸掉近八億。
多維月刊 中信捧場
多維新聞網是由六四事件後流亡海外的何頻於九九年在美國創辦的一個中文媒體,主要關注和報道中國政治新聞,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市。
于品海○九年收購後,在北京設立另一個辦事處,有傳因另一股東李祿私下將股份賣給于品海,他才能入主。上月出版的雙周刊《多維CN》,一書兩冊均以習近平做封面,全書只得封底一個廣告,正是北京中信集團。
撰文:財經組︱攝影:攝影組、社會組︱資料:鄭俊褀︱設計:林彥博
單位狂劏37間 史上最誇 最富貴 劏房大王曝光
1 :
GS(14)@2015-11-02 00:50:592015-10-07 EW
雖然二手樓市冰封,但本港樓價續創新高,令劏房相當渴市,部分呎租更貴過豪宅,吸引不少投資者博大霧經營。
本刊發現,有「米業大王」之稱的廣豐米業大股東黃騰方,在葵涌及荃灣等擁有近七十個住宅和工廈單位,當中至少三成被劏成細房出租;最誇張一個是狂劏三十七間,亦涉嫌在平台違規僭建一排劏房,屋頂穿窿漏水照租出。
作風低調的黃騰方,四十年前原本在葵涌開米舖做街坊生意,後來看準時勢,從內地引入糧油雜貨賺到第一桶金後,大手掃入物業和車位致富,再變身「劏房大王」,保守估計現時身家約十億元,但他生活慳儉樸實,故很多人不知他是隱形富豪。
黃騰方的廣豐米業大本營,位於葵涌工業街,他的物業版圖亦由此擴散開去。單是在和宜合道,他以自己或公司名義在十三幢私樓,持有二十一個單位,記者早前上門視察,發現多數被劏成套房出租。
其中樓齡逾四十年的葵涌大廈,他分別在一○及一二年以潤勁有限公司名義,斥資近九百二十萬元掃入六個單位,一樓連平台的單位面積約千呎,卻被劏成六間套房。
採訪當日下着毛毛細雨,該單位四邊牆身滿布污漬,發出陣陣霉味,走廊亦濕漉漉。張太跟丈夫和兩歲女兒,年多前以四千二百元租住其中一間約百呎劏房,但漏水問題慘不忍睹,皆因平台渠口被封,未能疏導雨水,「業主霸佔平台再劏房,搞到啲渠塞晒,環境好惡劣。」她訴苦說。
該單位走廊頂部離奇穿窿,亦導致經常有水入屋,「業主租就識收,但一講到維修就用拖字訣,求其叫人用塊鐵板遮住個窿,唔理我們住得幾唔方便,跣倒事小,最驚雨水滲入搞到漏電,隨時害死人。」張太皺着眉頭稱。
租客投訴環境差
原本居於觀塘的張太透露,由於市區租金暴漲,加上丈夫轉到葵涌返工才搬屋,但睇樓和每月交租,全程由地產經紀代辦,業主從沒現身。當記者告訴她業主是「米業大王」黃騰方,她錯愕地說:「做好大生意呀,上落萬萬聲,估唔到竟然為了區區幾百元租金,同我們拗咁耐。」張太指該劏房原本月租四千八百元,她以衛生欠佳為由要求減租,拉鋸多時業主只肯減收六百元。
記者又發現,屋宇署在葵涌大廈二樓一個屬黃騰方的單位外貼出告示,指該單位有違規搭建物,要求業主盡快移除。
幾街之隔的葵都大廈,一個平台單位亦由潤勁持有,同樣被劏成六間房,由於居住環境狹窄,不少住客把雜物堵塞通道,一旦發生火警後果堪虞。
以五千元租住其中一個百餘呎劏房的單親媽媽黃女士說:「這裏品流複雜,又經常漏水,但生活逼人無得揀。」她與兩名兒子住在該處已三年,但一直沒見過業主,「業主好似好忙,有甚麼維修和投訴都由經紀做,不過我諗佢好着緊錢,否則傾續租時,個價就唔會企得咁硬。」
她透露,去年雙方為了是否加租五百元爭持不下,最後她拗不過惟有就範,「個仔在附近讀書,唔想搬得太遠,而且搬來搬去唔使錢嗎?住多一年,睇下個仔升去哪裏的學校再算。」
樓市轉弱高價放盤
由於劏房需求殷切,黃騰方持有的住宅劏房幾乎全部租出,但近期樓市見頂轉弱,他似乎正部署高價放售部分單位。記者早前佯裝買家,到黃騰方位於葵涌大廈的平台單位睇樓,地產經紀謝先生坦言:「這個單位違規劏成六間房,做唔到按揭,要連租約一炮過畀三百三十萬元買。」
他落足嘴頭指,劏房租金回報高,「劏房好渴市,租客全是自動轉帳交租準時,唔使做就收二萬幾、三萬元租金,好快回本。」他又以買現成劏房省卻裝修費,游說記者,「業主幾年前用十幾廿萬元裝修,現在都唔同你計,真係好抵買。」
記者趁機追問業主背景,謝先生大讚其投資策略,「幫他們代理幾個盤,他們見市況好就賣,淡市就放租,這樣做進可攻退可守。」但對於黃騰方如何發跡,他卻一概不知。
除了買住宅單位做劏房,黃騰方近年亦染指工業大廈,現時坐擁近三十個工廈單位,多數位於葵涌和荃灣區,亦被劏成細單位出租;最誇張的一個,位於德士古道京華工廠貨倉大廈二期十三樓,七千四百多呎被劏成三十七間房,最細的只有約五十平方呎。
該處走廊沒有通風系統,相當翳焗,亦不設獨立廁所,只有走廊兩個男女廁可供使用,但男廁卻擺放了一部洗衣機。現場所見,多數劏房未有人租用,只有幾間放置工程用具或雜物。
米舖逾四十年歷史
另一個位於和宜合道華寶工業大廈的地庫單位,五千多呎被劏成廿五個百多呎細房,全部劏房沒有窗戶,不見天日。記者一踏出電梯,便有一股強烈的發霉味撲鼻而來,走廊只用一部風扇通風,令人侷促難耐。
記者發現其中一個劏房門上,貼着地產經紀的電話,於是佯裝租客致電查詢。姓劉的經紀說:「地庫用晒來擺自己嘢,唔會租出去,要租就租十二樓,三千幾元一間房。同區工廈用銀色門的,多數是我們的租盤。」他隨後向記者推銷,同為黃騰方持有、位於葵涌火葬場旁的榮來工業大廈劏房,「二千幾元就有得租,通常做倉,亦有人租來開Band房。」
由於黃騰方多數以潤勁、騰潤等公司名義買賣物業,地產界人士對他不太熟悉,但原來他在米業和糧油雜貨行內,卻相當出名。港九罐頭洋酒伙食行商會副總監李廣林之子李豐年向本刊透露,黃騰方的廣豐米業是老字號,有四十一年歷史,「他為人低調,衣着唔光鮮,又好慳儉,好少人知佢咁有錢。」
記者走訪上環海味街多間雜貨店,不少老行尊異口同聲說:「梗係識佢(黃騰方),在上環擁有好多舖,他幾乎買晒干諾道西一一八號地下所有舖位,然後間成細舖出租,五年前才開始賣晒。」
放售套現逾二億
據悉,廣豐米業原本是做葵涌街坊生意的米舖,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黃騰方看準先機引入各種糧油雜貨,向本港不少酒樓食肆供貨,「那時成個上環泊滿廣豐的貨車,生意做唔停。」有行內老行尊說。
在糧油米業賺到第一桶金後,黃騰方轉戰地產,多年來大手掃入住宅、商舖、工廈和車位。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黃騰方擔任十四間公司董事或股東,業務遍及大米、食肆、地產及投資公司等。
根據土地註冊處資料,他近年曾一度持有九十個物業,多數以潤勁或另外四間公司名義買入,其後趁樓價高企,逐一放售套現二億一千多萬元。他目前仍持有七十個物業,市值高達六億八千萬元,若計埋糧油雜貨生意,保守估計身家約十億元。
黃騰方的糧油米業王國鮮有新聞,僅得四年前麵包連鎖店「東京麵包」,因不敵貴租突然結業,負責供應原材料的廣豐米業,被拖數四十幾萬元,故一度要求其他公司縮短賒數限期,以避免損失。
黃騰方未有回應
據聞黃騰方近年處於半退休狀態,生意王國交由女兒打理,物業則由兒子管理。本刊翻查屋宇署資料後發現,葵涌大廈被一劏六的平台單位,並沒有申請改建內部結構的紀錄。屋宇署發言人回覆本刊查詢時表示,已立案調查葵涌大廈涉事單位的違規情況,如改建影響走火通道、環境衞生或樓宇結構,會立即採取執法行動勒令還原,但該署沒正面回應其餘大廈的跟進情況。
對於在葵荃區經營不少劏房,以及部分單位涉嫌僭建,記者本周一致電廣豐米業向黃騰方查詢,但截稿前未獲回應。
最多月袋七十五萬元租金
黃騰方近年積極投資樓市,單計荃灣和葵涌區已坐擁六十個物業,本刊記者走訪發現,他至少二十個物業有劏房,其中一個工廈單位更劏成三十七房出租。若他的住宅和工廈劏房全數租出,保守估計每月穩袋七十五萬元租金,有區內地產代理指:「工廈單位劏一劏,租金一般可多收兩、三成,一層劏十幾間至五十幾間都有。」
總數(住宅 $163,000;工廈$590,000)
$753,000
一年增三成
公屋供不應求,不少正輪候上樓的基層市民被逼住劏房,令劏房相當渴市。統計處早前發表的調查顯示,去年全港樓齡超過二十五年的私樓,共有八萬六千多間劏房,一年間增加近三成,即平均每幢私樓有三十九間劏房。處方又推算,全港近二十萬名劏房戶中,人均居住面積約六十一點八平方呎,僅較監倉大兩成七;平均租金達三千八百元,呎租約三十六元,拍得住太古城等豪宅。
屋宇署雖然不時巡查懷疑劏房黑點,亦有權對屢勸不改的業主發出清拆令,甚至刑事檢控,但審計署發現,過去四年劏房業主不遵從清拆令被判罰款,九成少於一萬元;判監個案雖然有四宗,但當中三宗緩刑,只有一宗監禁一個月,阻嚇力不足,縱容業主肆意經營劏房。
葵涌劏房住客聯盟發言人吳堃廉指出,青衣葵涌一帶鄰近貨櫃碼頭,是不少基層上班的地方,亦吸引業主在該區經營劏房。他認為,公屋短缺以致劏房難被取締,促請當局加快興建公屋,同時應對劏房實施發牌制度,確保居住質素及租金維持在合理水平。
白手興家的黃騰方,在糧油業界甚具地位,近年進軍地產業,大手掃入多個住宅、商舖及車位,粗略估計身家約十億元。
撰文:劉奕旭︱攝影:李宇家、晉平安︱設計:林彥博
葡國雞.香港樓.瘋CY Lunch with 貿發局新主席 羅康瑞
1 :
GS(14)@2015-11-02 00:52:382015-10-25 iM
與羅康瑞快要吃完一頓豐富中式午餐,最後一道炒飯也上了,他笑着問:「是否要來一杯咖啡,我知傳媒這行最需要這東西,哈……。我也要來一杯Cappuccino吧。」結果這段咖啡時光,才是這頓飯談得最精采之處,他暢談子女經、中港樓市、也談特首選舉。
這位上海姑爺新上任貿發局主席4個多月,相約記者到會展旁的王朝會中菜廳吃飯,他笑稱短短數個月已出差三趟,工作量超其所想,連孫女也無時間見面。
香港會展早聞名海外,Booking天天爆滿,不愁生意,靜極思變,羅康瑞說貿發局未來工作大計,是要把握今天人人也掛在口邊的「一帶一路」機遇。「我兩年前開始時聽也一頭霧水」,65個國家,44億人口,全世界30%GDP,數字實在大得不能具體化,但兩年過後,他認為以貿發局在全球數十個辦事處的人力物力,加上香港的獨特優勢,可成為全球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繫人。羅康瑞形容,往這些較落後國家地區發掘機會,情況就如30年前香港廠家到珠三角,希望年輕人能好好把握。
子女經 讓兒女闖天下
羅康瑞的名字讓人熟悉,絕對與上海新天地的「超級成功」掛鈎,今天他常將這成功故事掛在嘴邊,來勉勵年輕人走出去闖。「我1985年去上海,當時公司很細,但就是肯去闖,便有機會,到最後有了新天地,我想給希望、給機會年輕人。」
提到年輕人,育有一對子女的羅康瑞,便有點恨鐵不成鋼,「年輕人留在香港是無出路的,你看零售旅遊業一旦停下來,失業率將會上升,到時燒到埋身,拮到肉便知痛。香港經濟停滯,手停口停,唔到你唔去其他方呀。」
他有一對已成長的子女,但一直低調,至近日32歲女兒羅寶瑜(Stephanie)才首度以瑞房(00272)旗下中國新天地執董身份出來開記者會。「同佢講數才肯出來呢。」羅康瑞的女兒一直在美國讀書,熱愛藝術,在美國從事建築設計工作近10年,後來決定回流。
說起這個有性格女兒,羅康瑞便笑不攏嘴,「她不似其他富二代,好低調,由細到大也愛出賣我。以前行街見到記者她會立即彈開,有次在美國她的同事見雜誌有我的相,問女兒是否認識雜誌中來自香港的Lo,她竟然答:『唔識』,你話幾離譜!唔認老竇還夠膽話俾我知,哈……。」
這位唔認老竇的女兒,現在已成為父親集團旗下一名得力助手,至於在美國大學畢業的幼子,又是另一個故事,新一代年輕人想靠自己創業不靠父蔭。
兒子畢業後,羅康瑞跟他說一是找份工一是創業,最後兒子選擇後者返港創業。「他說要開茶餐廳,好難做的,預了失敗,但我專登比佢捱吓。他一腳踢,會自己端茶給客人。」原來兒子最初想做開特許經營餐館,但發現很難競爭,後來想起嫲嫲一道令人一吃傾心的葡國雞,便想以此招牌菜開茶餐廳。不過羅康瑞評兒子至今仍做不到嫲嫲葡國雞的味道精髓。
至於創業的資金則是爸爸借的,「我借錢給他是簽合約,要還本付息,我老竇當年也是這樣待我,借6萬蚊比我咋,最後當然有還啦!」
談樓市 內房有排發展
羅康瑞到內地發展房地產多年,「房地產未來幾年也會好,因內地經濟要保七,一定要靠地產作支柱。」
他指內地房地產仍未完成發展,「香港這麼小也發展了50、60年,內地除了深圳、上海及北京的樓較貴,全國三綫城市仍便宜。即使新天地6、7萬一平方米,其實與香港屯門價差不多。」
不過作為半個地頭蟲,也有失手之時,瑞安發展重慶的經驗,便是很好給港人借鑑的例子。「我要坦白承認重慶我們做得不夠好,因為城市太大了,82,400平方公里3,400萬人口,我自己沒有經驗做咁大的城市,市長黃奇帆同我講,要在重慶市做14個中心,14個中心我如何做呢?我們港人習慣只有一個中環嘛,唉,概念完全不同。」
還是他熟悉的上海他最推許,他說過去幾年上海市政府不斷進行綠化,拆屋建公園,又搬走了很多工廠,「環境好舒服,好過北京好多」。她女兒從美國回來,最後也是選擇在上海買房子安頓下來,「她也搵了年多,睇來睇去,最後也是在新天地買了一層細細地既二手樓。」
港樓調整趨勢繼續
至於香港樓,他很肯定說:「現在已開始調整啦,這個趨勢會繼續。」今天香港樓價之高,他說自己也大跌眼鏡,「唉香港樓價咁高,根本是想像不到,袁天凡賣樓呎價達15萬,怎可想像?樓價動輒幾萬元一呎,一間2,500呎的樓已經要一億元,年輕人呢世人根本無可能買樓!」
他分析港樓價高亦不外乎無土地供應,但需求又咁大,「特首話有地,講就容易,點攞呢?」他直指地產商投地亦不會壓低價,「因為香港地產是寡頭壟斷,地產商不會比你啲價落,佢哋土地儲備那麼多,托住這個價便不用擔心。」
談特首 要選就早點出來
午飯那天一片藍天,落地玻璃外是工人忙碌興建中的灣仔,香港看來永遠充滿活力,但羅康瑞卻邊呷咖啡邊歎了好幾口氣,說擔心香港前景。「今天政治新聞真的不想看,最慘是看不到出路,我是好擔心好困擾,也知道好難搞。」
飯局的結尾,怎也避不了特首選舉這熱門話題。問羅康瑞還會如2012年般全力支持梁振英選特首嗎?羅立即耍晒手說不答這問題,但說到特首選舉,還是忍不住分析局勢,認為有意角逐的人選,要早一點出來,「因香港今天分裂得厲害,要多做工作。」
席間有提起近日頻頻曝光的前財政司長梁錦松會否是熱門人選,羅康瑞一聽便說:「佢咁聰明,無理由做!特首是癲的人才夠膽做吧,CY是癲了才做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