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知識與智慧能劃等號嗎?

知識與智慧能劃等號嗎?在王強老師看來,顯然不能。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創業者的知識儲備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想要內化為一言一行,將美融入到產品之中,我們唯有讓知識走進心里。

浸淫文化圈多年,王強一向反對給人開書單,因為他深知書和人只有相互呼應才能走進人的內心。但在今年的“群英會”上,王強破例給創業者推薦了三本讓他「走心」的書籍,到底是哪三本書受到了王老師的青睞與推介呢?

我今天的分享就一個內容:創業者的知識架構。

創業成功究竟靠的是什麽?是天生的才能嗎?有沒有什麽東西可以讓我們後天逐漸吸收習得而不是誕生之時就已經擁有?

我們做不了天才,因為天才生而就是的。所有的成功者,他們都是天才嗎?他們是一誕生就是?還是後天養成的?如果後天能夠培養能夠養成,那就給平凡之輩的我們帶來了希望。如果不能,我們從第一天起就不應該嘗試奔向那個目標。

知識與智慧的分野

我忽然想到 VC(風投)這兩個字母。在我看來,作為一個 LEADER,最緊要的是先把 VC 這個縮略語做足:

一、必須在自己的生命體里誕生和其他人不同的 VISION(眼光);

二、怎麽樣持續讓你的 VISION 變成現實?

這是V。

三、你必須得對周圍的世界、遙遠的世界、未來的世界、未知的世界、看不見的世界,不斷產生 CURIOSITY(好奇)。

這是C。

如果你逐漸在自己的知識架構里有了 VISION,有了 CURIOSITY,同時再把這兩個縮略語還原回它原來的詞之一—— VENTURE(冒險),要敢於去冒險。

所以,成長為 LEADER,就是要讓 VISION、CURIOSITY 變成你知識架構的橫縱坐標,同時在行動中敢於邁出別人不敢邁出的步伐,敢於把V和C這兩個縮略語拉長成一生的 VENTURE,也許有可能遠遠超過別人。

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三本書。我一向反對開書單,因為任何一個文字要產生力量,就必須和你自己的生命心心相印。它走不進你的心里,穿不透你的智慧,它就永遠不會成為屬於你的東西。這是知識和智慧的區別。

知識很平白。它充滿了信息流。但一旦變成智慧,這個詞就發生了兩個變化:

當知識的“知”放到智慧的“智”里,它的底下加了個“日”字。知識即使是再有用的信息,如果它不能成為你每天都要仰仗的東西,不能成為像空氣一樣每天必須呼吸的東西,它就永遠跟你的生命沒有交集,對你的生命產生不了任何意義。所以只有當“知”成為你每天必須靠著它去推衍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刺激新的好奇的空氣時,它才會變成“智”。

“慧”是什麽?

這個字的底部是個“心”。當所有知識變成每日每時跟你生命息息相關,同時它還會不斷往下沈降,沈澱到最後,占據你心靈的整個根基,成為與你心靈合二為一的東西,成為托舉你日常生命的時候,它才生出實效。

真正走進我心靈、與我生命發生交集的三本書

今天既然是內部的群英會,我覺得可以分享真的走進我心靈的三本書。這三本書是當年我從美國回來做新東方,也是後來做真格基金的時候常讀的。它們在我的知識結構里怎樣成為我離不開的經典?它們作為我經營企業、從事投資的“寶典”怎麽和我的生命發生了交集?

1、沃爾瑪的創始人 Sam Walton 的自傳 Made in America(1993)

80年代末沃爾瑪“橫空出世”。華爾街發現了 Sam Walton,而且發現,美國最富有的一個人竟然是在美國偏僻的一個地方,所有分析師都不熟悉這個地方,這里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大機場。緊接著 Sam Walton 推出了一本自傳,書名叫 Made in America(《美國制造》)。封面非常樸素:瘦削的 Sam Walton 戴了一頂棒球帽,題目讓我難忘——《美國制造》。我就開始一頁一頁讀了。那時候我才知道沃爾瑪,才知道沃爾瑪是如何在一個只是幾千人的小鎮一步一步打敗當時強大的競爭對手 K-mart,直逼 Macy’s(美國著名連鎖百貨公司),成為美國所向披靡的連鎖商店。沃爾瑪像章魚一樣成長著,充滿了擴張的野心和持續的生命力。

A、知識與智慧要和生命合二為一

知識、智慧如果和你的生命不能合二為一,那越多越糟糕;就跟吃東西一樣,如果不消化,吃得越多,對你的生命機體產生的破壞性遠遠大於維持生命機體的重要性。

自傳中有個細節:當大家都在納悶 Sam Walton 從經營效率而言為什麽最能賺錢,且具備遠大眼光和眼界的時候,一個非常刁鉆的華爾街記者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是被安排在 Sam Walton 家鄉的小機場(不屬於他的小機場,比巴菲特那個地方還偏僻)和幾十個來自美國各大電視臺、各大報刊的記者聚集到那里等待采訪 Sam Walton 的。小機場就一個跑道,旁邊雜草叢生。大家在跑道旁拉了一條線界線外等待。

當 Sam Walton 坐著他的小破飛機降落前,這個非常有心的記者想:這個人這麽牛,他是怎麽對金錢的效益進行如此有效的管理和運用的?他靈機一動:既然他對錢這麽敏感,那就嘗試一下,這個將要出現的美國老大對金錢究竟是怎麽看的?於是他把一枚二十五分的硬幣扔在幾米開外的前面小道上。那是 Sam Walton 迎向記者的必經之路。他也不知道在期待著什麽。心里等待著,把鏡頭對著遠處的二十五分硬幣。他能看得到一個小小硬幣嗎?這樣一個人他會關註什麽東西?

一個偌大的機場。一條荒草之間的跑道。Sam Walton 面對著幾十枝長槍大炮,從容走來。奇跡還真發生了。只有這名記者捕捉到了這一非常難得的鏡頭:Sam Walton 就要接近這些記者的時候,他突然彎下腰了。他穿著網球鞋,戴著棒球帽,大家以為他彎腰是系鞋帶。其他人莫名其妙。只有這個記者心里知道。當 Sam Walton 離他們只有半米的時候,他拿出手中的這枚硬幣說:“是哪位記者不小心把兩毛五分錢丟在了跑道上?”這個報道成為了當年華爾街全部采訪 Sam Walton 的一個頂級報道。

這反映了一個本質的問題:他堅信的東西,和他身體傳遞出來的東西已經完全合二為一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東西看似很遠,其實離我們很近;有時候,我們盲目追求看似很近的東西,恰恰離我們很是遙遠。

B、你曾經如此接近,但只到目前為止

20多年前我留學美國的時候,曾經參觀過 Washington D.C. 的美國聯邦造幣局。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美元是怎麽從一張素紙,上墨、套印、加水印、照幹,最後一步步裁切完成,從一張大紙變成一張張100元美金的。整個大車間的流水線看起來似乎很簡單,這個車間全部流水線全用防彈玻璃罩住,遊客可以看到戴著口罩、手套的工人們一步步挪動美金。你就知道原來整個世界的重要貨幣是從這里出來的。

參觀時令我難忘的不是美鈔,不是第一次看到紙張最後變成100美金的過程。當時讓我震撼,讓我停留在防彈玻璃前20分鐘,不隨遊客往前移動的,是車間里它面對著我的那一句直述商業本質,面對工人們,也對著我說的一句標語:Have you ever been so close, yet so far away?(你現在真是如此接近,卻註定要離得如此遙遠?)。

這個標語寫得太牛。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哲學、偉大的倫理和雄辯的邏輯:你離金錢就這麽近,隨時可以揣走;但其實你離金錢比所有人更遠,因為你的操守奠定了美聯儲全部的基石。你的職業生涯、你的生命和信譽成敗就在那一剎那,千萬別動了其它的心思!現在如此接近,卻註定要離得如此遙遠?

這就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究竟該追求什麽?你要當 LEADER,怎麽去 LEAD ?LEADER 是什麽?就是怎樣和別人拉開距離,這才叫做 LEAD;同時還要展示你的 LEADERSHIP(領導力),就是說除你之外,還要聚來一艘大船(SHIP)跟著你,否則孤零零的你何以稱的上 LEADER ?

作為一個創始人,你必須讓一些東西逐漸誕生在你的眼界里、血脈里,然後在你奔向目標的勇敢的冒險過程中,展示出你的領導力。你從自己出發,漸漸你這艘小舢板,會變成戰艦,最後會變成航空母艦。只有這些決定性的東西真正匯聚在你生命體中,你才可能真正成為最後的勝者。

這就解答了一個問題。Peter Thiel(美國企業家與風險投資家)說:“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 競爭只是為那些失敗者準備的東西。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天天在咀嚼它的含義?他的意思究竟是什麽?難道我們不是天天體驗著競爭、慘烈、狼性嗎?他為什麽說出這樣一句話?

其實他回答了我所理解的 LEADER 的本質:當你沒有了 VISION,沒有了 CURIOSITY,墮落到一般生命狀態的時候,從第一天開始你就已經被定義為一個失敗者。因為當你陷入到別人怎麽玩,別人怎麽做,別人怎麽想;你也怎麽做,你也怎麽玩,你也怎麽想的時候,你頂多是個追隨者而不是個引領者。

Made in America 教給我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當你得天下的時候,構築的基石是從最渺小的東西開始的;而那個渺小的東西,不是隨便的任何渺小的東西,它一定和你經營的,和你天天思索的,和你管理的,和你試圖去征服的東西密切相關。

Sam Walton 富可敵國的時候,還是沒忘掉讓他富可敵國的那枚硬幣。這點至為關鍵。作為沃爾瑪的創始人,他從幾千人的小鎮開始開店,直到從鄉村包圍城市,最後挺進曼哈頓,占領所有的世界大都市,他是從這一枚微不足道的硬幣開始的。而他的全部 VISION 又從他充滿霸氣的自傳題目上展示了出來 : Made in America。沃爾瑪是什麽?我 Sam Walton 是什麽?我是美國制造的,我橫空出世,為的是引領整個世界。

C、讀書要讀一流的書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讀書的秘訣:讀書要讀一流的書。

80%的書籍是垃圾。坦率地講,我從來不讀暢銷書。為什麽?絕大多數暢銷書一定是為了呼應市場短暫的訴求,滿足大家短暫饑渴,給出一個非常倉促應景的答案。所有暢銷書,不管它名氣多大,我從來不搶讀,我從來不把生命浪費在這上面。倉促的答案就意味著當我讀它的時候,證明這個要解決的問題已經結束了。

我常常調侃商學院。我說,商學院其實就是花了大把鈔票,花了大量精力去解剖研究那些已經死去的案例。這重要嗎?一點都不重要。死了還研究什麽?解剖成功不等於就能複制成功。我覺得真正的商學院就在創業者冒險的路上,前提是你得帶著 VISION、CURIOSITY、敢於冒險的勇氣這些東西前行。這才是你們的活著的商學院。你們是在用自己日漸成長的生命、智慧、能力和領導力紮紮實實書寫者正在誕生,或者還沒有誕生,或者將要誕生的活案例。這才有意思,這才有意義,這才是你們需要追尋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才可能對世界商業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D、感興趣才是關鍵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有一本小說叫 Doctor Faustus (《浮士德博士》)。這本書也翻譯成中文了,翻得不錯,大家可以讀一讀。

書中有一處細節:一個年輕女鋼琴教師,輔導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彈鋼琴。彈琴的間歇時,小男孩停下來,兩眼充滿興奮地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這個世界上,除了愛這種情感,還有沒有另一種情感,它的濃烈度超過了愛本身?”

讀到這兒的時候,我馬上合上書。這是我讀書的習慣。我最怕看出答案,因為一到答案也就意味著結束了。上床就是為了下床,不是嗎?這是香港美食家蔡瀾說的話,我引用一下。話糙,但是理不糙。任何高潮的東西就意味著低潮,任何泡沫的東西肯定會破滅,任何繁榮的背後肯定是衰敗。

這段話對你人生有用的。那麽怎樣讓高潮保持久呢?愛,是我們對世界上所能描述出來的東西的情感的極致。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我是托馬斯·曼,我會說什麽?我要是那個女教師,我會給出這個小孩什麽答案?有沒有一種 feeling,它能從濃烈度上超過愛本身?我想來想去可能只有一個——恨。因為我愛你,或說我恨你,這就是情感的兩極了。

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答案了,只能翻開書求救托馬斯·曼。他是怎麽回答的?大師就是大師。他借女教師的口說:“有,這個情感叫做 INTEREST!興趣!”

太牛了。為什麽你把錢放在銀行?你感興趣,因為它給你 INTEREST(利息)!這才是關鍵!銀行能存活下來的東西!你感“興趣”,就變成了“利息”;那麽“利息”翻過來也就成了“興趣”。

托馬斯·曼讓我明白:如果愛僅僅是一個初始狀態的話,怎麽才能令這一狀態持久下去?原來不是愛本身,是愛背後更持久的興趣。所有離婚的人都結過婚。如果寫一本離婚史,我第一句一定寫:“結婚是離婚的起源”。當年既然都戀愛過,肯定都是死去活來愛過的,但最終為什麽非得離婚?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了,是因為他們沒法讓這個愛的初始狀態持續下去,因為他們對彼此不再感興趣了!單調的重複扼殺了當初的激情!

創業更是這樣。你愛做一件事,憑什麽人家做成了,你做不成?因為你頂多愛做1年、10年;可人家一做就做了20年、50年、100年。日本有的拉面館甚至做了幾百年。面都變了,他還在做;人種都快變了,他還在做;原子彈炸完了,繼續拉面。原子彈頂多放一次吧?拉面拉個幾百年,也拉出來了原子彈級別的面。這就是企業家!這才是企業家!

E、必須要獲得超一流的世界觀和超一流的價值觀

什麽叫做一流人才?為什麽一流企業家必須要有一流的人才匯聚?

你必須要獲得超一流的世界觀和超一流的價值觀。這是一個企業作為生命體最重要的兩極。世界觀是什麽?就是你如何看世界。你的世界是什麽,在哪里?窄點說,就是你何以匯聚你的那批人。

公司文化是什麽?就是把你的價值觀,你深深信服的東西,培育堅守傳承下去。Culture,就是培育的意思。人工養殖的珍珠叫 Cultured pearl。文化的珍珠!文化的“文”,是你想得非常清楚的東西,“化”是必須把它變成空氣一樣,是讓你呼吸能夠活著的東西,是你公司賴以生存的東西。

2、If Aristotle Ran General Motors(《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通用汽車》,1998)

第二本書的題目非常有意思:If Aristotle Ran General Motors(《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通用汽車》)。Tom Morris 寫的。它不是暢銷書,卻一直在我的書架上,至今仍是常讀常新的體驗。

在我看來,這本書非常重要。因為,它談到任何一個偉大企業家的優勝的秘訣:成為獨角獸甚至長久獨角獸的生命的基因。

這本書我十幾年前讀過幾遍,仍然記得其中幾章。實際上它就談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亞里士多德來管理董事會,管理管理層,他肯定會從三個維度上進行要求:真,善,美。

A、真

真是什麽呢?

真,就是哲學的追詰,對事物本質的追究。

你經營一個東西,你卻看不到這個東西的本質;你走進市場,市場全是由活生生的人構成,你卻看不到活著的人性複雜的本質。你該看到什麽?有什麽深刻的產品體驗?你離開了真正的血脈,最後卻拿了一個無生命的輸血管,這沒有用。哲學是什麽?就是不斷地追問世界的本質,本質之後的本質。這是哲學最鮮明的思維方式。

因此,真,乃是哲學緊追不舍的能力,穿透的能力。實際上另一方面也是剛才我談到的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的能力:如果你失去詰問的能力,你就失去了學習的能力;你失去了詰問和學習的能力,你就根本不可能去引領。

B、善

善是什麽?

善是道德,是倫理,是人之為人應當堅守的底線。

因為你面對的是人性,雖然面對著市場,市場是人性複雜的聚合,但人性總體來說是向善的。作為有抱負的企業家,這個東西如果不是你基因里最重要的染色體的話,就做不長久,走不長遠。你可以一時得逞,但不可能一世得逞,更不能永遠得逞,像中國古人說的,書有三類:一時之書;一世之書;萬世之書。

企業的一時一世萬世最終要靠什麽?當然是向善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什麽?英文中的 VALUE 是價值,變了複數 VALUES 就成了價值觀。

價值指可以用物質的等價物兌換的東西:為什麽要嫁給你?因為你是百萬富翁。這是用價值來貶低了愛這一價值觀。為什麽愛你?愛你沒商量!這是基於愛的價值觀。價值觀無法以物質的等價物兌換,但它卻是實現價值的真正土壤。愛、善良、勇氣、誠實……這些東西沒法用錢衡量,但在關鍵時候,恰恰是價值觀,讓你的價值得以實現和延續。沒有這個向善的東西,即使企業起來了也會快速衰亡。

C、美

這其實關系到所有產品經理,所有用戶體驗。如果你對人性美的感覺遲鈍的話,怎麽能構成超一流的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是什麽?就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期待和期待的被滿足感。就是看到或使用一件東西,一上手,情不自禁“哇”的一聲贊嘆,好比迎面走來一個從未見過的美女。一個人要能分析出這個女孩子為什麽美,他一定是醫學院解剖系的,不是美術學院的。用戶體驗的本質其實是瞬時被喚起的潛意識的“驚艷”。

美的體驗和技術有什麽關系?

當年 iPod 剛推出來,我給我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買了一個,從中國帶到美國。第二天下午放學接他的時候,我註意到:他從學校出來時,手揣著兜,耳朵塞著白色的耳機。我明明記得我昨天才回來,怎麽第二天早晨他就神速地帶了裝好並灌好了音樂的 iPod?

上了車我問他:“你怎麽已經能用 iPod 了?”

他說:“爸爸,我沒帶 iPod。”

我說:“那你戴的耳機?”

他說:“我戴了空耳機。女孩子一見肯定想象我兜里是 iPod。”

這回答令我吃驚。

出於好奇,我真去追究這個耳機為什麽會設計成白色的。找到了喬布斯當年設計的構想。當年喬布斯認為:幾百年來,人類一談音響,一談聲音,都是黑色的,無論從視覺還是物理學原理,好像只有黑色才能夠聚音隔音,能靜,能夠專註;所以他要設計出一個聆聽音樂的裝置,讓大家知道,無論人們怎麽使用,都會展示出一個東西,即大家能想象出他手里拿的產品是什麽,是誰的東西。

他花了大量測試所有顏色,最後發現,只有白色在任何顏色的底子上最能一下子凸顯出來。它達到了對人性審美的精準把握。iPod 就算是其外形也已令人過目不忘。

3、Pour Your Heart Into It: How Starbucks Built a Company One Cup at a Time (《將心註入——星巴克傳奇》,1999)

最後要談的一本書是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的自傳。

我讀著名企業家,從來不讀他們的傳記,只讀他們的自傳,因為傳記都是二手以至是三手的。別人寫的傳記寫不出傳主的真東西。因為根本無法走進他的人生。他們的經營管理投資的心得沒法斷定。比如,我從來不讀別人寫的李嘉誠關於經營的書。

如果李嘉誠有一個自傳,哪怕寫的都是吃喝玩樂,我都覺得有真價值。因此大家讀書,多讀自傳,少讀傳記,因為糟糕的傳記會把你們引到似是而非的歧途。我讀巴菲特的書,到現在為止,沒讀過任何一個人寫的關於巴菲特的書。那讀什麽?讀他每年寫的簽了字以後的股東信件。從六十年代到現在,我每年都在精讀,就向大家讀暢銷小說一樣。無論是他的英文本身,還是他英文背後展示的投資世界觀和哲學,都讓我受益匪淺。

舒爾茨的書,書名當時就打動了我。他談到星巴克是怎麽誕生的,怎麽讓在西雅圖的幾個音樂家天天自我享受的一個小品牌,迅速成為像空氣傳播一樣,在世界各個角落出現。

這本書點透了我對於成功者本質的理解。Pour your heart into a cup of coffee,“把心傾註進一杯小小的咖啡里”。成功之樹的全部秘訣正是在這顆初心的種子里。

這三本書的題目構成了我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重點。如果你把三本書的題目作為你的知識架構,作為你基本時空觀架構的參照系的話,我想你一定漸漸離優秀不遠了;當你離優秀不遠的時候,你就離獨特性不遠了;當你集齊了優秀加獨特性的時候,你就接近了偉大性。

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