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2年回顧(2): 回報篇(完成)

關於2011年的回報,請參考上年的文章

本年回報除了自己在4月中取得大量資金加大投入,之後年中股市崩跌受到不少的損失外,大致算穩步上揚,加上家人提供少量有息貸款的支持,使本年的倉內的資產達到預設的目標,回報是達到65.84%,跑贏大市接近43%。

在年初時候,因去年底及本年初一舉購得多隻跌得較低的細股票,在年初股市大升的時候,這批股票升得不錯,也適時能售出,加上先傳媒(550)及英皇娛樂酒店(296)之助,資產在2月已超過前年高位,4月越過新高位,至4月底回報已達36%,但在5月、6月間股市我未能逃避,故回報降至約16%,不過我覺得股市低迷只是暫時現象,於是仍不斷加碼,最終在英皇娛樂酒店業績良好下,回報又開始慢慢上升,接連手上一堆股票承著多個概念不斷上升,有部分獲利接近一倍,加上金援支持下,10月又越過一個關口,但11月以為前景良好的當兒,卻因OTO業績和先傳媒的失利錄得大額的損失,幸好其他股補回損失,才沒有對組合造成重大影響。至12月,在幾隻重倉股逐步回升之下,加上部分細倉的股票又有大幅上升,竟然全部收復失地,在27日達到以前預期不能完成的目標,最後兩日仍繼續增長,以組合最高的金額完結這個年度。

本年內我把組合外資產全部投入,另外zkiz.com倉也是真實的資金,也都全部投入,另外動用家人的資金少量,合計投入了一個很大的金額,超過去年投入的5倍以上。現時組合除了手上的股息外,已經全部投入,組合全年表現如下:


註: 以上資產代表我絕大部分資產,組合外資產主要為zkiz.com倉、一些代家人持有的兩批ibond及一些作價已微不足道的細價股。zkiz.com倉資產約3萬元,會逐星期披露,ibond約為去年投入的超過1倍,但不超過2倍,至於這堆細價股的市值只是佔這組合約0.1%以下,升值空間很低。

有位姓經常寫專欄、又上電台、電視台名蔡東豪的財經作家認為,「假如恆隆選擇回應分析員言論,不一定要經過陳啟宗把口。分析員言論有錯的話,恆隆應提出反駁理據,而不是貶低對方。」,我覺得他講的對。之前,我話過「我連那些股票(寫過鷑老千股)也沒有買過一股」,有些人不太相信,但是我在這一年一度需要披露我手上持倉的時間,談談我倉內的股票。

本組合現時持股20隻,代家人持股約5隻(ibond屬2隻),按大到小比重的組合分佈是英皇娛樂酒店(296)、先傳媒(550)、卓高國際(264)、OTO(6880)、香港小輪(50)、金利來(533)、盈利時控股(6838)、映美控股(2028)、路勁基建(1098)、富豪產業信託(1881)、匯星印刷(1127)、長江製衣(294)、理文手袋(1488)、建福集團(464)、中國服飾(1146)、美聯工商舖(459)、新華文軒(811)、聯亞集團(458)、越秀房產信託(405)、雅士利國際(1230)及現金。代家人持有的人包括兩隻ibond(4208、4214)、松景科技(1079)、世大控股(8003)及金威資源(109)。所以我是無寫衰過我持有的股票,也沒有因為買過一些老千股輸過錢,因為此要寫差他們的。那些人還要說的話,我也沒有東西可以補充了。

今年買賣交易合共48次,組合外資產約4次。

當然蔡大作家話「上市公司回應分析員言論,重點是一視同仁,避免大細超:分析員稱讚時,照單全收;分析員批評時,指人家水平低。不過,陳啟宗向來自成一格,他自有他的道理。」,所以這個人真是隨口講,就當祕笈,以為當陳生是lulu,但他真是交到成績你睇,你又奈得他何咩?

講番個倉先,本年只希望能繼續穩健地增大實力,但最大希望為提高股息金額,但應在質素上,希望可月取得中四位數字的金額。

重覆又重覆,但是都要再講一次:

「學習認識股票底細,堅定持有信念,以中長線眼光買股。還有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並要努力研究股票,以基本因素及概念所在選股,另外要大膽主力購入,才能獲得厚利。」

「我要記得,買股賺錢是幸運,輸錢是功夫不夠,不要怨別人,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要保有足夠的現金,亦要使手上的股票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以戰養戰,在低位購得股票,才能獲得厚利。」

今年補多兩句
「要記得某些月份一定要忍手,到月份過後儲得一大筆資金後,再作投入,回報可能會改進一些」

「績前股價好要當心,不要再大留戀,否則就損失重大」

來年這回顧仍會繼續,並祝大家新年快樂,心想事情,身體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1

資本項目開放新階段:跨境人民幣貸款敲定「第一單」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80060.html
海金融改革的一小步,是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大步。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後的「第一單」已基本敲定。這筆數億元的貸款將由香港恆生銀行與前海開發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控股」)「攜手」完成。

2010年8月,央行允許部分境外機構進入境內銀行間債市;2011年12月,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啟動試點;加上本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開閘,境外人民幣回流的債券、股票、貸款三大渠道已全面打通。

「有序放開人民幣跨境資本項下業務,可以使可兌換的步伐在穩的基礎上邁得更大一些。」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近期在2012第一財經年會·金融峰會上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就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

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在擴大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同時,也將資本賬戶可兌換向前推進了一步。

前海控股做示範

12月27日晚間,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網站上發佈公告稱,《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已獲得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批覆,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

《暫行辦法》規定,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的用途應在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用於前海的建設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則負責對前海企業獲得香港人民幣貸款實行餘額管理。

前海管理局網站資料顯示,前海控股於2011年12月28日成立,註冊資本1.5億元,前海管理局為其全資控股股東。其業務範圍包括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特定產業的投資與運營。

深圳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向記者表示,前海控股第一個「吃螃蟹」,是為了率先探路,以便打通整個渠道。而隨著具體項目的展開,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自然也就明晰了。

作為香港本土最大的銀行之一,截至2012年6月末,恆生銀行的總資產為10060億港元,淨利息收益率為1.85%,平均總資產回報率1.9%。

據鄭宏傑透露,前海控股與恆生銀行的合作細節已基本敲定,就等最後簽約。

香港、前海雙雙獲益

2012年6月27日,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同時,批覆中還具體列出了包括允許前海探索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支持設立在前海的銀行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進一步推進前海金融市場擴大對香港開放等八項「先試先行」的內容。

此次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佈的《暫行辦法》被普遍視作前海金改「先試先行」的落地。根據《暫行辦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期限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範圍內自主確定。與此同時,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

據瞭解,目前香港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利率大約在4.5%,而內地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考慮到利率浮動的情況,國內企業在內地貸款和在香港貸款的利率差大約能達到1~3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香港資金的利率優勢明顯。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認為,前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推進,有利於進一步拓寬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使用渠道,增加資金的流動性。

事實上,過去的一年,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停滯不前。今年前10個月,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達21254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43%,但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一直徘徊在5500億元人民幣左右。除了人民幣匯率因素外,收益率低、投資渠道窄被認為是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表達了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意願,追趕香港的步伐。例如,近日,法國央行行長就表示,巴黎正積極尋求成為繼香港、倫敦後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而根據《暫行辦法》,在前海註冊成立並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不難發現,此處強調了「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作為資金的融出方,可謂給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重重加碼。

宗良指出,長遠來看,隨著投資渠道的增多、收益率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境外投資者願意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也能更好地支持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建設。

資本項目改革進入市場開放階段

一直以來,隨著境外人民幣資金規模的膨脹,拓寬境外人民幣「回流」渠道被監管層視為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0年8月,央行就曾下發《關於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等三類機構運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正式開展境外三類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

目前境外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金融組織、港澳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等投資境內債券市場的額度規模已近4500億元人民幣。

2011年12月16日,證監會、人民銀行、外管局聯合發佈了《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試點辦法》,允許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作為試點機構,運用其在港募集的人民幣資金在經批准的人民幣投資額度內開展境內證券投資業務。

近期有關部門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的額度增加了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2700億元,這一規模已經高於QFII實施十年來批准的全部外匯投資額度。

而此次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使得境外人民幣除了可以投資債券、股票之外,還能進入信貸市場。

這也意味著,境外人民幣已經獲得了貸款、債券、股票三個市場的准入證。只是這種打通尚存一定的管制,例如三類機構投資債市需通過資格審核,RQFII也有額度限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目前也僅限於深圳前海一地等等。

儘管如此,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閘依然將資本賬戶開放向前推進了一步。

胡曉煉就表示,本幣資本項目跨境業務本身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內容。當本幣為弱幣時,跨境交易偏好使用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可能以匯兌環節為主,主要是逐步開放本幣與外幣間的轉換。當本幣走強,資本項目下的交易也會更多地使用本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會更加集中於交易和市場的開放。

根據IMF的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七大類40項),目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粗略算來佔全部交易項目的75%。

對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就公開表示,七大類40項真正查下來一看,我們的距離並不是很遠。

此前,對於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學界曾歸納出四點,即宏觀經濟穩定、金融監管完善、外匯儲備充足、金融機構穩健。

「從我國情況看,十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和水平也有新的提升,取得顯著成效;以銀行業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改革取得重要突破;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利率市場化改革向前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胡曉煉還稱,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進一步夯實,條件更趨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8

我們都是泡沫的製造者,我們也是泡沫的獲益者,同時,我們也可能是泡沫要毀滅的那個人生 吳曉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77cc6010182oe.html

「泡沫」

 

今天的專欄,說說泡沫。

什麼是泡沫?在日常生活中,你很容易回答。可是在商業界,這卻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比如,當今中國的經濟,有沒有泡沫?房價有泡沫嗎?股市有泡沫嗎?人民幣有泡沫嗎?高鐵建設有泡沫嗎?互聯網有泡沫嗎?

你可以說,莫非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都是一群「白痴」,連泡沫也整不清楚?他們真是整不清楚,這不怪他們,因為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整不清楚。

比如當過美聯儲總裁的格林斯潘,各位聽說過吧?他夠老奸巨滑的了,可是,連他不知道什麼是泡沫。他說,泡沫不破滅就沒法知道那是泡沫。

比如上海的房價,從2000年前後的5千來元一平方,漲到了三萬多一平方,夠誇張的了。讀這本《巴莎男士》的白領朋友,你如果每月有2萬元收入,想買一套百平方左右的房子,恐怕每天只靠呼吸空氣就能活下來,也起碼得存15年的錢。一般的人,都說那是相當的泡沫了。

可是,也有「二般」的人不這麼認為。他告訴你一個數據,在2000年前後,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是11萬億元左右,現在是多少呢?70多萬億元。也就是說,現在的錢比12年前多了整整6倍多,12年前1塊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6塊多錢。你這麼一算突然發現,上海的房價上漲居然與廣義貨幣的增長是同步的!所以,如果房價有泡沫,那麼首先是貨幣的泡沫。

你一個小老百姓,有辦法制止貨幣的泡沫嗎?不能。

你能幹什麼呢?你能幹的就是,去購買一個泡沫,讓它與貨幣的泡沫同步變大。

全中國最好的泡沫是什麼?正在讀這篇專欄的讀者可以問一下自己,你炒股票虧過錢嗎?你投資工廠虧過錢嗎?你購買房子虧過錢嗎?虧損最少的那個東西,就是最沒有泡沫的。

再算一下未來的帳。中國的金融專家有一個共識──他們是怎麼達成這個共識的,是一個特複雜的問題,咱們今天不說它──他們認為,要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民幣的供應量增長在15%到18%之間是合適的。而從今往後的十來年裡,中國的GDP很可能仍然將保持8%左右的增速。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每年的貨幣供應是經濟增長的一倍,貨幣貶值的長期趨勢是不可遏制的,而且似乎沒有人打算去遏制它。

如果未來10年裡發生通貨膨脹,每年物價上漲10%,那就意味著每隔7·2年,人民幣就貶值一倍了。而如果你把錢存在銀行裡,每年就相當於貶值8%左右。所以,你必須要投資出去,可你投資什麼呢?

一個商品或一個產業,有沒有產生或成為泡沫,是一件不容易判斷的事情。不過,有一條基本的判斷是存在的,那就是,這個投資品是否基礎於一個真實的需求。

所以,老格林斯潘是對的。中國的經濟有沒有泡沫,房價、股市以及高鐵建設有沒有泡沫,只基礎在一個事實之上:如果它破滅了,那就是泡沫,如果沒有破滅,就沒有泡沫。

那麼,中國經濟會不會破滅,又該如何觀察呢?我認為,有兩個「紅利」會讓泡沫不破滅,但是有一個危機會讓泡沫破滅。

兩個紅利,一個是「人口紅利」,一個是「基尼紅利」。

「人口紅利」是中國的城市化。在過去的十五年裡,中國每年的城市化率提高一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每年有1400萬農民變成城裡人,他們的消費力將成為經濟和消費增長的動力。具體到不同的地區和城市,如果那裡每年都有很多新鮮面孔出現,你就不必擔心房價下跌,如果你走在街上到處碰到的都是和藹可親的熟面孔,那麼,他們的臉上就都寫著泡沫兩字。

「基尼紅利」是我發達的新名詞,大家聽說過的是基尼係數,它的高低標誌著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到今天,國家統計部門拒絕統計中國的基尼係數,理由是居民的灰色收入太大。國外一些吃飽了飯沒事幹的機構以及聯合國倒統計過,數據從4·8到5·2不等,總而言之,中國的貧富差距那是相當的大。這是一個很讓人擔憂的事情,不過問題的另外一面是,正是因為有如此大的貧富差距,人民仍然沒有喪失追求財富的熱情。在經濟學上,貧富差距會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我這樣說有點殘酷,但它是事實。歐洲經濟為什麼停滯了?日本為什麼不發展了?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之一就是,那裡的貧富差距太小了,人們失去了追求財富的動力。

那麼,將讓泡沫破滅的危機是什麼呢?

是消費乏力。

如果大家都不想著賺錢了。如果農民都不想到城裡來了。如果你情人節只給情人寫一個溫馨的短信而不買IPAD了。如果你的男朋友不存錢買房了。泡沫就破滅了,中國經濟就完蛋了。說到這裡,你就恍然大悟,為什麼我們的總理老是叨叨著要「擴大內需」了。

這就是當今中國人的命運:我們都是泡沫的製造者,我們也是泡沫的獲益者,同時,我們也可能是泡沫要毀滅的那個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09

年結 百萬倉 - Start from One Million

http://www.philipleung168.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31.html



本來想買番所有麗丰, 下過遠東咁鬼抵, 怕且官非后, 阿邱家唔會走路啩, 都係同佢鬥耐性而已, 橫掂啱啱二供一, 又係左手交右手, 又係統計低位, 都係走高機會多得多, 好過擺現金囉. 大眾真係好鬼眼冤, 但教訓太多, 轉都要唔好一次過轉, 慢慢轉都係一樣, 仲可以睇耐尐, 自己既反應都係信号呢既.

粗略一計, 而家既注碼又去番一一年尾既高位, 用咗兩年既時間去番先前既位. 朋友有尐心雄, 有尐遲疑問係咪再升會高得濟. 股市高低其實用常識平常心估自己都知, 唔使用數學模型份扮高深嚟計囉. 雖則自己成日係個心入面畫圖, 其實落實都係睇係咪過到自己個関而已, 想一買就贏或一年內必有收成, 真係發夢好過囉. 點解散仔十個之中九個輸, 都係走唔甩個情緒管理既問題, 專業炒家更加唔使講嘞, 學吓觀心或寫投資日記好過嘞.

每隻狗都有佢既好日子, 上年係相對低位加高風險卜都直一直, 今年年中咁做效果真反哂嚟. 方法無話好定壞, 表面情形睇落一樣, 其實細睇都係有尐唔同, 差之毫厘呢. 以 347 為例, 上年咁調都係去番七八蚊個位, 同近期個廿蚊個位都係調多一半啫, 係咪值博個位呢, 以佢地既波動性嚟睇真係未到位囉. 如個時溝個尐係中間既或低波動, 個組合就少尐肉酸囉, 雖則彈上嚟會贏少尐. 今年尐二三線真係到哂位, 就算大爆炸都可以一守, 值博得多, 到最后, 都係估值同統計既判斷同執行.

睇經濟學人尐十年對沖基金統計, 扣除個尐基金收費同獎金后, 都得得個二十巴仙左右, 反而保守咁六成股四成債都係一位回報; 而十年有九年都係跑輸 s&p, 除 2008 外, 不過都係 marginal 而已. 咁咁多富豪榜都係尐對沖基金經理, 都係正確既. 如果真係想對沖, 都係現金或中期美官債基金足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0

好萊塢大片:中國乳業之戰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eewh.html
從張家口滑雪歸來,在北京機場的小書店裡,我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乳業內幕-中國奶業的江湖》,作者謝鵬是《南方週末》的快速消費品記者。

這是一本200頁的小書,語言質樸,不誇張,中肯,易讀。我在三個小時的航程中就把它讀完了。書中的不少人物我都認識,我還親自見證過幾個故事情節。

我不敢說全書的故事都是真實的,但是,我能夠感到作者在"公道,公允"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昨天,我在家裡又把這本書讀了一遍,並且寫了一封詳細的電郵給紐約的電影經紀公司的朋友Richard Johnson & Associates, 請他們考慮以這本書為起點,拍一部驚心動魄的電影。沒想到,我今天就收到了回覆:故事有趣,正在研究,不敢做任何承諾,不過將盡快開電話會議商談。

我尚不認識這本書的作者。如果我是好萊塢的導演或者編劇,我對《乳業》這本書最大的不滿之處是,故事線條太多,沒有主線。另外,作者並沒有試圖挖掘中國企業生存環境如此艱難的社會根源和政治基礎。這很遺憾!為什麼中國企業一不小心就掉進互相傷害的圈套裡?

此書對有些主要人物的描寫太膚淺,沒有血色。比如,牛根生的個性和究竟什麼東西在驅動他?這個驅動器何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聖元牛奶的張亮是一個很新派的企業家,但是,此書除了講他如何談戀愛的那段眾所周知的情節,沒有任何添加劑。我所認識的張亮還包括他跟妻子開著大棚車周遊全國,做營銷,會見經銷商,拜訪醫院領導,等等。

這本書將是我們慢牛投資俱樂部的必讀書之一。它對股票投資可能很有啟發。它對過去二十年來中國乳業的主要事件的歸納和分析,很有價值。它的最大一個優點是把英雄寫成"膽大的凡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1

提升每月供款 hiking

http://blog.yahoo.com/_ZWFS2772YECDLLL6GF2RZR4UFU/articles/993234/index
第103期月供匯控以$80.1購入49股,第65期月供領匯以$40.35購入97股,第57期月供中人壽以$23.64684購入167股。

領匯預期回報(分派)跌穿3.5%之後反彈,以過往表現估計,預期股價會在這水平窄幅上落,直至明年第二季接近業績公佈,暫時回報仍可接受,領匯月供金額繼續不變,待業績期過後再作打算。

匯控在美國「另類徵稅」的金額已定,且看歐洲業務會否同樣遭受洗劫。近月又頻頻出售「非核心」業務,究竟對未來盈利有多大影響,實在沒能力分析,去年匯控全年派41美仙,且看今年能否保持或上升,現時最關注的是明年首三季派息的變化,現時匯控的息率比領匯還高,也比恆指高,近期股價上升不無道理。

中人壽首三季資產減值290億人民幣,近日深滬股市發力,這筆減值大概可以一次回撥,保險公司將資金投放在不同的投資項目,以換取在預期風險內的較高回報,一個仍在增長的經濟體系,股票市場長遠大漲小回。有人會說,上證指數跌幅超過六成!是的,恆指由1997年8月7日開始,跌到1998年8月13日,一樣跌了六成,之後2000年3月28日創新高之後走入前一個熊市,當時恆指只係萬八點。無論如何,股票是「長線」組合提升回報的理想選擇,只是會計制度令短期(每季、甚至年度)盈利扭曲,幾年前好多人勁Buy林森池,至今我仍認同他的分析,2008年4月至今,市場給了月供組合一個不錯的機會,累積了一點中人壽。每月月供金額,基本上與每月除按揭供款外的生活開支掛鉤,最低工資推出之後,管理費一加再加,升幅三成幾,早午餐升幅約兩成,細節不必多計,月供金額上調二千,新增款項暫時放進組合中個人認為最抵買的中人壽。

永利控股沒有在聖誕前帶來好消息,小投資者可以做的是,繼續等或沽貨。繼續等的好處是多點時間找下一個目標,近幾個月忙到嘔,忙著旅行也忙於工作。道指距離歷史高位不遠,恆指還欠四成升幅,如此比較,上證豈非有200%升幅?把這個概念告知內地同事,這班同事都是中產,曾熱衷股票市場,現在都不理不問,我把道氏理論簡略地解釋,他們都存懷疑態度,不要看香港的A股指數ETF近期升了超過10%,便說反彈完畢,我相信這只是序幕,好戲在後頭,若果永利控股完成任務,資金移往A股指數ETF。

一年過去,IPO組合只增加海通及人保兩間金融機構,有報導明年B轉H陸續有來,一些必需品的龍頭企業,是IPO組合的選擇。
近期歐豬新聞被「財政懸崖」一詞掩蓋,對美國政府而言,「財政懸崖」一方面因減稅措施到期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因減赤措施啟動而減少支出,長遠而言,是正面的,預期財赤因此直線下降。市場所擔心的是,在政府、企業及個人同時緊縮開支的情況下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失業率上升,經濟如懸崖上跳下。的確是很搞鬼的憂慮,一件原本應該做的事(量入而去),竟然作出如此解讀。美國預算年度是由10月份開始,民主共和兩黨三十年來都在限期前大舉博弈,傾唔掂數可以先通過臨時方案,再唔掂大不了聯邦政府做樣休息幾小時,就算克林頓年代曾經最長休息三星期,由於緊急服務不受影響,美國還是美國,因此投資者應該不理會這類新聞,否則,可能出現「兩黨爭鬥、股民當災」。民主共和兩黨都要向各自的選民「交代」,但任何一個選民都唔希望出現「人民當災」的情況,因此,兩黨完全沒有誘因去拖垮美國經濟,預期在一場大龍鳳之後,懸崖上建個觀景台,讓大家回望不斷重複的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2

2012簡單總結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1hcjl.html

先提及2011年,合生幾乎靠一股之力,把我2011的的全部收益抹平,投資組合還虧20%。當時的市場先生是多麼的蠻橫無理,霸道。把一個幾乎公認絕對價值最超值的內房股硬是打到低於其旗下隨便一個樓盤,最近聽說國企200億收購她上海某商業項目朱生不干,他認為值300多億。合生今年升了207%,市值215億港幣。即使現在,以絕對價值看,我依然認為她是最超值的內房股,但我沒能堅守住合生,我也恐懼於市場先生的不可理喻。

 

2012,港股恆生指數升23%,個人投資組合飈升66%,無論是市值還是盈利幅度均創新高,而且投資組合全部浮盈,賬面是很好看。盈利主要原因:繼續堅守磚頭股,典型的池塘裡的鴨子+運氣。先說運氣,今年簡直高潮迭起,年初是思捷環球(年末已全賣,有更好的標的),年中過後磚頭股雄起一直到年尾(中國經濟不靠磚頭實在不行),12月底到最後一個交易日,毫不起眼的投機股巨濤油服也來湊熱鬧,短期飆升50%(全年升了156%,是組合升幅最大的股票),真是行運一條龍---本人在深圳長大,我投資在深圳有業務的上市公司成功把握似乎很高,看得見摸得著。再說為什麼是池塘鴨子,若果我一直持有合生,成績也許更好,只是今年深控有段時間莫名其妙的大跌,在跌幅跟合生類似的時候逐漸換了深控,深控可守,國企,派息高,項目看得見摸得著,越跌也越敢買。今年把幾個從08年就持有的筆克遠東,貿易通等股票都換了路勁和南粵。筆克遠東,很精彩的一次投資,再次衷心感謝。

 

2012持股排名:

深圳控股  路勁基建 新華文軒中國動向瑞安房地產

投機股:

南粵物流 巨濤油服 現代美容

 

A股:寧滬高速

(簡單說說A股,只持有一隻股票,她在低位時把其中石化和金融街全換了寧滬,今年沒賺也沒虧,來年繼續少操作或不操作,堅持一貫長期看空A股的立場---除壟斷大盤藍籌外絕大部分股票高估,而且高估很多。不改革圈錢本質,這騙局理應玩完了。)

 

為什麼要提及2011和合生,我想表達的是:市場先生。08年大陸房地產到現在升了幾番,而港股內房股也翻了幾番---不過是下跌,她既然可以把內房股打到不可理喻,也可以讓中國動向這類沒明顯過錯的民企股票跌到現金還打五折而讓投資者無招架之力,那她必定有糾錯之時。我們最差的時候都還在堅守,現在只是價值稍微回歸正軌,那就繼續耐心等待她出現狂妄,不可理喻的時候---是升得不可理喻,有人已經高看下年恆指升到27000甚至破32000,當然我也很期待,因為我的港股現金倉位不及5%,而且還很貪婪,在下年股息來臨前滿倉。

 

祝福仍在堅守的投資者們(無論港股還是A股)新年進步,財運亨通。繼續握緊你們的籌碼,耐心等待市場先生的回饋和報答。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投資有風險,謹慎獨立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3

2012年年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jj.html
今年股票市值餘額2173萬港元,投資賬戶加現金總額為2281萬港元。其中港股1099萬元,B股174萬港元,A股折合756萬港元,美股折合144萬港元,現金108萬港元,是準備投向美帝國買垃圾的。我打算挪用其中三十萬資金農曆年消費,也就是進一步投向美股的資金會減少三十萬元。

去年底結餘1572萬港元,本年無增資,盈利709萬港元或45.1%,相對港股23%漲幅,領先22.1%。

在中巴分子看來,我就是個投機倒把的,一點也不愛惜自己的股票,今年幸運地又投機成功了。其實我的投機理念說來真的很簡單。買在深度打折,之後不斷尋找新的價值窪地,適當平衡組合倉位,不選時不借貸。別人怎麼看我不會再理會,我只對自己的錢包負責。

銀行股還是我的倉位大頭,即使過去一個月漲了不少,以估值做判斷,除了可以進行AH股換馬外,13年我能夠對銀行股做的事情還是很少。去年底我有意識地將倉位分散了一點,這樣子估值換馬的機會會多一點,組合防禦性也會比較好。

把準備投入美股的資金也計入,美股佔我倉位11%。除鄉村雞外,一藍子的垃圾股我只會把它們當成一隻股票看待,是我的一個醜到極處的新實驗,把握一般。
B股佔倉位近8%,其實就只有一隻汽車股,深B還沒有看上其他的,倒反滬B有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A股不知不覺佔了我倉位的33%,主要還是過去一個月內股票市值上漲了不少,雖然還看好,但因為個人原因,不打算進一步增資了。
港股依舊是大頭,佔倉位48%。12年港股估值修復得比較快,絕對低估的股票越來越難找了,即使找到折扣比較深的,一般都存在比較多的缺陷。但是只要等到牛三到來,股民就不會在意有缺陷的股票,往往越垃圾反而漲得越多。

去年做了一些傻事,今年不會再犯了。今年組合會調整至偏向保守,即使表現有可能會因此落後A股也不要緊,我不過要求30%回報率罷了,又不貪心2012年年结

期待我的2013,新年快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4

#能力圈# 繼續反思學習研究未來投資的方向 javendeng

xueqiu.com/6928185699/22721641
作為一個業餘投資者,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投資標的(自己的自選股票已經接近五十個了),什麼行業都有,感覺自己的精力和能力完全的不夠用,是時候反思和理清一下自己的能力圈在哪裡了。

準備先篩選行業,然後每個行業挑選三個左右企業進行深入觀察和研究。

考慮的因素包括:

1. 行業或企業商業模式不能太複雜

2. 作為業餘投資者能夠接觸或則最好參與到這些行業

3. 產品的受眾夠多

4. 有定價權

基於這些,我最後確定了選擇的兩個準則:a,公司產品的消費者必須是所有人;b,行業進入的門檻夠高。

看歷年的五百強,除了一些壟斷天然資源的公司以外,多數最偉大的企業都是做大眾消費品德。未來中國發展開始逐漸轉變成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拉動,中國人消費能力的上升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中國人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種族;另外從實際生活中觀察看,民眾是最沒有議價權的群體,這種下游最好剝削;而作為大眾消費者一員,我也最容易去感受和評價產品。但多數大眾消費品都比較低端,競爭非常激烈,這時就要看行業和企業的護城河了。

逐個行業看看,然後逐步排除和篩選出自己覺得可以研究的行業,粗略選幾個知名度高的企業。

A.之前略有觀察過的自認為好的大眾消費類行業:

- 零售銀行,候選公司: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
強調零售銀行當然是考慮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另外這幾年媒體大眾總說銀行各種手續費很多,其實比較國外銀行,國內的費用是很低的了。不過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煤加速將會給零售銀行帶來一定挑戰。看未來一兩年哪家可以率先跑出來了。
把券商都排除在外,因為炒股畢竟不是人人合適,而且看國外,零售銀行基本都可以經營股票經紀業務,其網點和聲譽的優勢是純券商沒法比的;另外國內券商眾多,競爭激烈,但又不完全市場化,受政策困擾很大,今年投行業務真是杯具啊。

- 保險,候選公司:平安,中國人壽
自己也算半個在保險行業的人,目前中國人的保險意識仍然非常薄弱,而保險公司管理特別是銷售經紀團隊素質提高的空間也還很大,消費的升級和人口的老化絕對少不了保險行業的加速發展。中國的保險公司管理雖然不如外資,但勝在產品夠靈活,對市場反應夠快。伴隨中國二級市場投資回暖,國內險資有機會快速突圍。個人覺得未來幾年會比銀行要好。

- 地產,候選公司:保利,招商,萬科
純商業地產如萬達之流當然就排除了,這個行業分析的人夠多,自己應該不用花太多精力在公司分析了,看看行業覺著可以買,然後就挑那幾個龍頭就好了。

- 醫療服務和醫療設備,候選:通策醫療,戴維醫療,魚躍醫療,三諾生物
這是我最看好的行業,原因:中國人口基數夠多,醫療基礎設施夠弱;環境雖然在惡化,但平均壽命在增長,各種疾病發生的概率都在年輕化;人口結構老化,醫療消費將進一步升級。成長股最有可能在這個行業,可惜目前這個行業的標的都有點貴。但既然是成長股,貴點也是可以買的吧,哈!
首看好醫療服務,未來公立醫院改革應該會加速。對比香港,公立醫院只佔少數,中產以上人群多數是用私家醫院,收費超貴(所以香港醫療險是賣得最好的,這也是我看好國內保險的原因之一,哈)。我個人每次去醫院都有一種任人魚肉的感覺,木有任何話事權啊。。。
很多人說愛爾眼科不錯,我沒看過,不過自己覺得眼科手術這種非常重要的高風險手術,愛爾的護城河還不夠。多數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是會首選公立醫院吧;而通策路線就有點不同,他沒有強調通策自己這個品牌,而主要通過收購公立醫院來擴大連鎖,無疑有著先天的優勢。
醫療設備當然也是基本考慮大眾消費型,如制氧機,血糖儀之流。心臟支架這類,一是怕黑天鵝一出就是致命的,而是這類高端設備,國外還是先進很多。人是最怕死的,性命攸關問題常常不惜金錢用進口的,我父親做心臟手術親身感受,哈!
醫藥類基本被我排除掉了,因為太難懂了。不光是產品專業性太強(尤其是西藥),研發一個新產品的成本也特別大,而且常常醫藥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有點複雜,還容易出黑天鵝,比如環境污染,藥品污染,研發失敗等。

- 零售,候選公司:蘇寧
零售業受電商衝擊太大了,未來零售的發展應該是線下只有體驗,購買都在線上了,所以零售百貨類我都看不到前景,只有轉型中的蘇寧可以觀察下了。

- 汽車,候選公司:上汽,一汽,江鈴,比亞迪
汽車看的還是不多,只對自家用車的上汽通用有點好感,一汽看重組,江鈴是因為研究B股時選出來的一個貌似還可以的標的,比亞迪電動車觀察觀察。

- 食品飲料,候選公司:伊利,雙匯,湯臣倍健
競爭最激烈的行業,黑天鵝最多的行業,只能選龍頭,看品牌了。看好消費升級,龍頭市佔率會進一步提高。

- 酒類,候選公司:青島啤酒,伊力特,順鑫農業
塑化劑和反腐禁酒令,受傷深的是一些高端酒類,中低端的,因為沒有送禮和講排場的因素,該怎麼喝的還會怎麼喝。

- 服裝,候選公司:李寧
除了李寧,其他國內品牌我都覺得差異難以分辨,忠誠度差,無法形成好的護城河!李寧前幾年品牌經營得比較好,在我們這群常運動的人圈子裡口碑還是挺好的,這兩年遭遇危機,搞不好就是撿便宜的好時候,觀察!

- 家電,候選公司:海爾,TCL
競爭激烈,品牌是最深的護城河,目前只看好海爾。TCL的工業設計看起來越來越有功力,觀察。

- 泛IT,候選公司:騰訊,中科金財,聯通,電信,移動
自己身處的行業。感覺IT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了,不管是企業還是人才,所以只有平台型或者大眾消費型才能成為真正的好IT公司。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不光會改變了IT行業格局,還將改變幾乎所有行業的商業模式,包括金融,傳媒等。運營商將最大收益於移動互聯網時代,而且有天然的國家保護網。其他移動互聯公司中興應該是碰到行業天花板了,3g到4g通信設備的投入遠沒有以前多,所以中興華為都轉做消費了,但手機終端競爭太大了,連小米魅族之流都敢賠血本走蘋果路線,只有google/apple這些掌握平台的企業才真正有話事權。
A股裡看起來中科金財還挺美好,在我剛開始觀察它的時候,它就撒歡開跑了,追也不敢追,不知道能跑多快多高 。
美股還沒去開通,不然選擇多很多了,比如新浪,360,google。但想著港股和A股標的已經夠多了,自己資金也就那麼一點,就算了。

B.瞭解不多但應該是大眾消費類的待研究的好行業:

- 傳媒娛樂,候選公司:華誼兄弟,光線傳媒
感覺這個行業應該也是成長股最集中的行業,馬斯洛第三層次需求正在中國最大程度地膨脹,需要好好看看哪些有機會跑出大牛來!目前整體都偏貴。

- 供水供氣,候選公司:華潤燃氣,崑崙能源
這應該也是個好行業,有著天然的門檻,卻擁有最廣泛的消費人群

- 農林漁牧,候選公司:基本沒看過,待定,感覺應該還是有好的面向大眾的公司在裡面。

- 建築建材,候選公司:北新建材,金螳螂
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型公司,瞭解的不多,先看看

C.是大眾消費類但競爭過於激勵的行業,可以排除在研究範圍外:

- 酒店,家具行業,區域性,品牌居多,沒有太多護城河!

- 旅遊,多數缺乏擴張能力!

- 電力,基本沒研究過,貌似多是發電公司,而沒有真正面向消費者的電網,暫時排除。

初步篩完行業,可以就把原來自選股裡的什麼三一重工,中信證券,保利協鑫,山東黃金,國電南瑞,天士力的都幹掉了,看起來清新很多了!

其他行業肯定也很多好公司大牛股,不過,我篩完的這些裡面也有足夠多吧。

下一步,就是按自己預定的一些財務指標進一步在這些行業裡篩出心目中的好公司來放入深度觀察池了,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5

也談「持有是否等於買入」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726170
無意中看到雪友們在討論「持有是否等於買入」,貼主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等於」。在我看來等式是否成立是有許多假設和限定條件的,答案見仁見智,只是對各自投資理念的闡述。但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覺得是不妥的。

1、答案和常識不符。對不符合常識的結論我都持警惕態度。
2、無條件認同「持有=買入」等式會對誤導其他投資者。很多人只記住了結論卻沒關注成立條件,這會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企業可以隨時買入(時間的玫瑰)
3、題目的描述有些誤導

於是這裡談談另一種可能,目的在於強調不同的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並無標準可言。

原貼的問題和答案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4894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2589948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從科學的角度看,持有肯定等於買入。換個角度說就是,如果你的賬戶不小心被清倉了,你是否會按原樣買回來(如果你「被清倉」後,做出了與之前不同的選擇,說明你自己的邏輯是矛盾的)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如果要賺,就必須面對問題1帶來的嚴肅挑戰。舉個例子,某股票,價值10元,5元買入,15元賣出(這是一個價值投資者正常的盈利路徑)。這時的問題在於,如果15元賣出,那麼14元是否應該買入(持有=買入哦)?就算你不賺高估的錢,也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如果10元賣出,9.5元是否應該買入?

@微光破曉 的答案:
1、持有是否等於買入:是的,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此處忽略ABH股那微不足道的摩擦成本)。這一點,是科學。......認為持有不等於買入的朋友,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我上篇文章的註釋中說,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說錯了,問題2沒有標準答案,但問題1有!持有=買入,這就是標準答案。)
2、合理到高估部分的錢,要不要賺:要賺。市盈率鐘擺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高估的解釋。我們能理解低估的必然性,就能理解與之相對的高估的必然性。賺錢靠的是概率,不是價值。所以我的看法是,適度高估的錢可以賺,極度高估的錢要有風控、有策略地賺。......這裡囉嗦一句,不能為了賺高估的錢而傻等高估,投資中一切決策,要以機會成本為基礎。

持有=買入=賣出?
帖中認為持有=買入。「因為持有和買入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對這個推論我不做評論,但略作引申。假設我們持有60%股票X,和40%現金(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於是我們可以說:持有X=買入X,因為持有X和買入X(賣出現金)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但也可以說持有X=賣出X,因為持有現金和買入現金(賣出X)的機會成本完全相等。即持有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買入的串聯,也是零交易成本下的持續性的無數個賣出的串聯。

所以如果推理成立,那等式應該是「持有=買入=賣出」,選擇性地只強調等式的一半可能會有誤導

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作為一個巴迷,下面來談談我的看法。原題目很多東西過度簡化,以致有些誤導,而巴迷是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的。因為股票的價值是無法精確得出的,以概率論來說,股票價值10元,是指其期望值是10,但實際值一定不是10(實際值落在任何一個點,比如10.00的概率都趨近於0),反而有較小概率其實際值是0或正無窮。如果談的是固定收益品種,那我認同原文結論,比如債券到期時值15元,那14元顯然是值得買入的;但如果是股票,結論未必成立。借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一切應該儘可能簡單,但不能過於簡單」。

市場98%的時間是不可知的
巴迷認為股市絕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不可知的,只有極少部分是無效的,有確定性機會的。(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很容易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它們股票的價格升得太高了,所以突然之間,到底應該購買哪只股票這個問題變得很難回答。我們從來沒有解決這個難題。在98%的時間裡,我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我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跟福特比會怎樣?我們不知道。——查理·芒格

下面是我的假設和定義(不考慮其他機會成本和摩擦成本):
查看原圖股票價值10元(期望值是10,即落在10附近的可能性最大),最低到5元最高到15元的概率最大。

買入:增加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減少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有較大安全邊際,因此在5元附近(比如4~6)應該進行買入操作。倉位隨安全邊際變化。
賣出:減少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同時增加現金比例。我們較確信股價到這附近是因為市場暫時失效,導致股票被高估,因此在15元附近(比如14+)應該進行賣出操作。倉位隨危險邊際變化。
持有:維持股票X在總倉位中的比例,維持減少現金比例。在其他時候,我們不確定股票是高估還是低估(這是市場是有效的,或是不可知的),因此我們持有X不動,或是賣出X買入指數其效果大概率是一樣的。倉位隨預期估值變化。

因此可以看出,在巴迷看來,買入和持有是有較大差別的。有人會問弄這麼複雜有意義嗎?有。明白這點,你就明白在低點買茅台是價值投資,而強調隨時買就不是。

我的答案
回到第一個問題,當投資組合有新增資金(比如「被清倉」後複製組合)的時候如何操作?很簡單,如果符合我上面買入條件的,則買入;符合賣出條件的,則持有現金;其他情況,隨便(買入X,或買入指數)。當然對最後一種情況,我會等比例操作並維持持股比例(比如60%的X和40%的現金)。這種情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買入,只是資金管理的調整,因為X的佔比沒變,整個組合的倉位,風險程度和投資風格都沒任何變化。

看了我畫的圖,第二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我前面說過,如果是固定收益,要賺;但對股票,合理到高估部分風險逐步增大,即使要賺,也要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比如倉位逐漸降低)。我的建議是不賺,這時還不如買指數。因為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奧古斯丁法則:「90%時間事情比你預料的要糟,剩下的10%的時間,你無權期望太多。墨菲法則:如果事情既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壞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多半會向壞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