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廖創興家族勁玩樂


2003-6-19  NM




在香港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廖創興銀 行,近日再度傳出賣盤的消息。這家潮州色彩甚濃的銀行,由祖籍潮州的廖寶珊所創辦,靠一班在西環鹹魚欄經商的「格己冷」支持而崛起。銀行交捧到廖家第二代 的烈文、烈科及烈智幾兄弟凡四十年,只是表現平平,至今仍跑輸其他華資銀行,論市值,廖銀只得三十五億,是永隆銀行的一半。不過廖家第三代,卻未因銀行褪 色而煩惱,反而各自各精采。廖家長子嫡孫廖堯城,身邊女伴團團轉,有林學華、王穎妤等,其前妻梁煒,也是Ball場風頭躉。而他未嫁的三妹廖碧欣更精采, 去年被傳媒拍下與已婚的世叔,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結伴遊巴黎的親熱照片,轟動整個金融界及上流社會。上週初,市場盛傳廖創興銀行第二大股東中遠太平洋(佔兩成),有意把股權出售予中國農業銀行。傳言令廖銀股價,於上週二急升一成四,至八元七角。翌日,廖銀發表聲明,證實獲第三者洽談股權出讓事宜。截至本週二,賣盤未有落實消息,假若成功易手,透過廖創興企 業持有四成五廖銀股份的廖家,估計可套現廿億。廖銀賣盤,其實有跡可尋,上月份,中銀香港的研究報告已提及,中遠正考慮把手頭那兩成廖銀蟹貨,斬纜止蝕。 事緣中遠於九五年以每股十元六角,向廖企購入半成廖銀。至九七年七月,中遠再以每股二十三元八角,向廖企增持廖銀至兩成,然而交易還未完成,卻遇着金融風 暴,廖銀股價跌至十三、四元。中遠與廖企「講數」,最終把交易價調低兩成。然而中遠的平均成本價也要十六元八角,股價至今跌剩一半,賬面蝕掉七億元。

問 題客戶拖累銀行「廖銀的回報率好低,近年貸款增長又弱,客戶多是西環鹹魚欄的老客仔,中遠想出售這堆非核心投資,是有道理的。」吳玉欽證券的銀行分析員陳 昔典說。廖銀的賺錢能力,與規模相近,同樣在港有三十多間分行的永隆銀行相比,較為遜色。去年度永隆賺七億五,廖銀只賺三億。廖銀表現未如理想,或與部分 客戶質素有關。例如近期均來的爛尾盤愛琴灣,銀團便由廖銀牽頭,借出一億三千八百萬元貸款,現時樓盤能否埋尾,仍是個問號。而剛爆煲的「上海首富」周正 毅,九九年以八千多萬買入自住的白建時道大宅,也向廖銀做按揭。涉嫌詐騙中國農業銀行而於九九年失踪的澳門立法委員陳繼杰,也是廖銀的客戶,前年廖銀才入 稟追討逾億貸款,並要求沒收陳繼杰作抵押品的上環信德中心七十個鋪位。最令廖銀損失慘重的,是九八年爆煲的正達集團,正達將客戶的股票抵押予廖銀,以獲取 資金炒作。正達最終炒燶股,令廖銀大幅撇賬。

長子愛賭兩手廖銀的管理作風,家族風格甚濃。廖家第二代有八兄弟,參與銀行業務的為長子烈文、 次子烈科、三子烈武和四子烈智。七十五歲的廖烈文雖是廖家長子,且早於一九五○年已加入銀行,但他承襲了老父廖寶珊愛賭兩手的性格。早於十五年前,他在澳 洲西部賭場就連續二十七小時豪賭,玩「百家樂」贏得四千二百萬港元,成為當地報章新聞主角。「佢有個花名叫Banker,即百家樂的庄家,而且同佢銀行家 的身分又好貼切。」廖氏的友人說。除了澳洲,拉斯維加斯也是他的戰場,他在當地希爾頓酒店購有一個豪華住宅單位,作為私家賭場。據賭場中人透露,廖烈文到 賭場玩樂時,甚至帶備「羅庚」,尋找有利旺位,才會坐低賭錢;他喜歡把籌碼排成花形圖案,賭錢時不許職員碰他的籌碼,禁忌多多。平日在香港,廖烈文的工 作,包括與客戶麻雀耍樂以聯絡感情,早年他喜歡到干諾道西的「金島」潮州菜館,與客戶午飯竹戰。而銀行業務的實際掌舵人,一直是廖家二公子廖烈科。

三 子愛與女士買樓廖烈科與大哥一樣,自幼跟老父從商,他原是廖銀的董事長。九八年廖烈科還積極參選人大,四出請友人吃鮑魚餐拉票,可惜同年二月,他在泰國布 吉度假游水時,心臟病發而過身,享年六十七歲,隨後董事長一職,才由兄長廖烈文補上。至於三弟廖烈武,曾在倫敦大學唸經濟,由於是廖家首名放洋留學的兒 子,父親廖寶珊對他特別疼錫。六十年代因父親突然過身,他未畢業便返港打理生意,現為廖銀副主席,但主要打理廖創興企 業的物業投資。擅長交際的廖烈武,歷任保良局及東華三院總理,「廖烈武好鍾意同啲客仔到跳舞廳傾生意㗎!」一華資銀行家說。而廖烈武喜歡物業投資,除與太 太陳嘉綿持有淺水灣道大屋外,又曾與三數名女士,聯名購入物業,包括去年與尤海倫女士,以二千六百多萬,購入壽山村道大屋,而前年購入太古城單位,則與盧 詠欣小姐持有,全部無做按揭。

四子最「有米」前年,原本任廖銀董事總經理的長子廖烈文退休,只保留主席一職,把董事總經理位置,交予四弟廖烈智。而廖烈智原來是幾兄弟中最擅於投資的。廖銀由另一上市旗艦,廖創興企 業持有四成五股權;廖企由廖家成員以「廖氏集團有限公司」名義持有,當中四子廖烈智佔大股,間接持有廖企兩成三,是大股東。廖家這潮州家庭,理應長子可分 多些身家,但廖寶珊過身時並無立遺囑,家產由八兄弟及廖寶珊的元配陳月明平均攤分。八○年,陳月明死前,把手頭股份分給烈文、烈科和烈智三子名下,其後幾 名弟弟烈道、烈英及烈正,都想退出家族公司,把股份賣給四哥烈智,他遂成為家族公司的大股東。六十四歲的廖烈智,早年在英國讀法律,自六一年出任銀行董 事,一直負責銀團貸款業務。據知他與友人投資海外物業,大有斬獲,資產甚豐。廖家第二代,四名弟弟烈道、烈英、烈正和烈忠作風低調,亦少有沾手家族的生 意。只有廖烈忠的太太廖湯慧靄,因活躍投資物業,最為人所認識。

長孫擅玩財技至於廖家第三代,只有烈文次子鐵城,以及烈科長子俊寧,出任廖 銀董事局要職。其餘廖家後人,各有事業,生活各自各精采。其中長子嫡孫廖堯城(又名廖駿倫)畢業於牛津大學法律系,自九○年起成為摩根士丹利亞洲區的總 裁,坐上公司亞洲區第二把交椅。九四年廖銀上市,便由大摩任保薦人。及至九六年底,新世界在美國出售Renaissance酒店網,也由大摩任財務顧問, 交易在香港促成。其後美國證監會接獲投訴,指一名為Frederick Liu的商人,涉收到風聲,內幕買賣Renaissance股票。九七年六月,該人被罰千五萬港元。同年九月,廖堯城突然離任已工作十六年的大摩。而其堂 弟廖煒城,英文名也叫Frederick。兩年後,廖堯城到大通亞洲任投資部行政總裁,牽頭組成七億五千萬美元的基金,基金的投資者之一,包括廖銀和廖 企,兩公司合共出資五千萬美元。這個基金專門投資在有重組價值的企業,於九九年以十五億元,購入品質國際附屬公司即樂依文科技的五成權益,該公司專做集成 電路,上述交易令品質國際主席李同樂得以紓困,但樂依文至今仍蝕錢,今年第一季已蝕近五億。

第三代各自精彩廖堯城的前妻,是香港紗廠老闆王 統元的外孫女梁煒。梁煒在社交界堪稱「波后」,與前太平洋港口主席曾文能的老婆黃玲翠(Clara),及波界名媛姚樂碧最老友,她經常結伴出席大小波場, 並曾以數千元一支紅酒,與友人比酒量,可以嘔完再飲過。喜歡揸電單車的她,曾在七年前與鍾鎮濤一行幾人開「哈利」到山頂兜風,不幸車禍弄至手腳骨折而要入 院。廖堯城與梁煒於前年離婚,回復鑽石王老五之身的廖堯城,曾與不少名女子成為好朋友,除有李麗珍、林學華、王穎妤外,今年情人節,還被記者拍得與娛樂圈 的中間人Mandy(嚴淑明)相聚晚飯。廖堯城三妹廖碧欣,去年被傳媒拍得與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在巴黎相聚的照片,一度成為報章焦點。年過四十的廖碧欣 仍是單身,在牛津大學修畢法律碩士,曾在唐天燊律師樓實習,年青時舉止洋化,常以低胸裝上班跟客人開會,令客人留下深刻印象。現時她開設廖碧欣律師事務 所,是廖銀和廖企御用律師行之一,廖銀的物業樓按揭生意,不少通過她的律師行辦理。廖碧欣近期較少與李國寶見面,平日多與不同國籍的男伴消遣。

廖 寶珊靠炒發達廖氏後人活得逍遙,皆因廖家坐擁逾十億身家,九七年配售小部分廖銀股份予中遠太平洋時,套得三億現金,而每房人每年從廖企所獲的股息也有二、 三千萬元。這一切多得廖寶珊一手建立的祖業所致。廖寶珊是潮陽人,在鄉間以務農為生,四一年攜妻兒來港,先在西環三角碼頭做苦力,後來在油莊打工,再自立 門戶經營油、鹽買賣。其發達史,與「炒」有關。四十年代他憑炒金賺到一筆,後來還得到東亞銀行創辦人簡東浦做靠山,炒賣西環的地皮,並於一九四八年,在永 樂街一二八號,創立廖創興儲蓄銀行,專做潮汕商人的生意。在西環開設「聚大行」米鋪的老闆唐學元,也是廖創興的老客戶兼潮州商會名譽會長,他說:「五、六十年代想話在滙豐、美國銀行開戶好難,要有人介紹。潮州人開的銀行中,肯做貿易貸款的,就只有廖創興。」廖創興首創一百元可開戶,又在西環廣開五間分行,方便商戶及工人存款往來,在潮州鄉里支持下,短時間吸納了大量存款。

西環地王鬱鬱而終廖寶珊把銀行的資金,投放在地產市場上,成立廖創興置 業,在西環大量買入倉庫地皮,如公安、公源、永源等貨倉,全部拆卸建成十八座住宅。在五十年代初樓宇供不應求之下,剛建成的樓宇很快便銷售一空,為廖寶珊 打了一支強心針,繼續在西環掃入貨倉地皮,向地產進攻。「廖寶珊好迷信的,睇相佬話佢太旺,要每日到飛髮鋪剪髮,每次五蚊,少少都要剪,因此廖寶珊的髮 型,永遠是平頭裝。」潮籍商人詹培忠說。廖寶珊果然當旺,至五八年,他向外透露身家已有一億元,令不少同業「眼紅」起來,其中東方匯理銀行買辦郭贊,與廖 寶珊有過節。六一年,有傳聞指廖創興財政有困難,誘發「擠提事件」。該年廖寶珊的事業正處於高峰,他還預備興建廖創興銀行大廈,誰不知六月十四日,傳出他被警方偵查,並要立即離境。廖創興銀 行的存戶,立即奔到銀行提款,「一些碼頭咕哩,寧願請假都要通宵排隊攞錢。」曾在西環碼頭做搬運的一名工人說。廖寶珊一時手忙腳亂,曾攜着一家人,走到中 巴創辦人兼同鄉顏成坤家中求助,「廖寶珊真係跪喺度求佢。顏成坤是立法局議員,如果佢肯出來講兩句就穩定到人心,但最終都沒有。」一知情人士說。擠提擾攘 三天後,滙豐及渣打銀行聯合發表聲明表示支持,事件才得以平息。但廖寶珊已大受打擊,患有高血壓的他,在銀行擠提後一個月,一晚在家中狂飲白蘭地,導致爆 血管斃命。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7

廖家媳婦能頂半邊天

2003-10-02  NM




廖創興銀 行創辦人廖寶珊的第八子廖烈正,上週二病逝,享年五十六歲。廖烈正生前相當低調,在家族上市公司及銀行中,沒擔當任何職位;相反他的妻子廖湯慧靄,卻是近 年地產及社交界的鋒頭躉。突然喪夫的湯慧靄,目前先要辦妥一連串婦聯的國慶活動,丈夫的喪禮,則安排在國慶翌日才舉行。出身澳門的湯慧靄,事業心極重,嫁 入豪門後仍不斷向上爬。廿年來她先後斥資近八億,連番投資寫字樓、豪宅來收租,近年又大舉掃入停車場,被稱為「車場天后」。雖然她出手夠勇,卻錯失高價放 售機會,現時手頭卅多項物業市值七億六,賬面蝕近三千萬,廖太廿年投資的成績只是原地踏步。投資地產勇字當頭這名女強人近年在地產界闖出名堂,去年底她斥 資八千三百多萬,購入山頂道十八號太古洋行大班屋,最近則與做建築師的幼弟湯子亮密密商討,打算把大屋裝修,租給像名媛開設的那類珠寶公司,作私人會所展 覽珠寶。前兩三年,她連番大手掃入黃埔花園、香港仔中心及鯉景灣等大型停車場,自此出名。與她稔熟的地產經紀說:「廖太喜歡大手買入物業,然後拆細再 售。」例如前年一舉斥資近四千萬買入香港仔中心停車位,平均二十六萬一個,其後部分拆散出售,平均每個四十萬元。不過,香港仔中心百五個車位,至今只出售 約廿個,其餘唯有長線收租。廖太動輒幾千萬甚至億元掃貨,當然被地產經紀大讚夠膽識,但她卻甚少睇準出貨時機。八十年代至今,她一共斥資八億買入三十多項 物業,但在高峰期並沒有出售物業圖利,反而於九四、九五年間掃入寫字樓,現時頓成蟹貨。「廖太有時也向我們訴苦兩句,後悔沒有在高峰期出貨。」一地產經紀 說。

廖烈正於上週一,在養和醫院因心臟病發過身,訃聞在星期五見報後,上流社會也反應不大。他的一個姪女,上週五聞訊後只淡淡然說:「係咩,我還未知道啊。」廖烈正是廖寶珊的第八子,是庶室所出,在家族生意中,素來並非頭號人物。他曾擔任上市公司廖創興企 業董事,直至九三年把股份賣給其他兄弟,套現約一億後便全身而退。即使與廖家大阿哥廖烈文熟絡的一班潮州鄉里,對廖烈正的印象亦模糊,潮州商會中人,更不 知他在族中兄弟的排名。廖烈正甚少參與公職事務,只是間中與太太出席名人婚宴,兩夫婦才會亮相。而事實上,兩夫婦感情早淡。相反,經常笑臉迎人的廖湯慧 靄,在社交場上甚活躍。她曾任仁濟醫院總理,又是婦女聯合協進會的副主席。她與林貝聿嘉、王梁潔華等名媛最投契,而她的閨中密友,是胡應湘太太郭秀萍,近 年她在胡太的驅使下,還學起社交舞來。廖湯慧靄的社交圈友好,得悉其夫突然逝世也感到驚訝。她以公事為重,把丈夫的喪禮安排在國慶翌日(即十月二日)舉 行。「Rita(廖太洋名)每年花不少時間替婦聯搞國慶活動,可能她想把公事做好,才顧及私事。」廖湯慧靄的朋友說。九七年,廖湯慧靄以全國婦聯特邀理事 身分,統領全港婦女界籌辦回歸活動,碰巧母親病逝,一向孝順的她仍撐下去,待回歸活動完結後,才處理母親的後事,甚有女強人本色。

年幼喪父 母親當家廖湯慧靄每有物業投資也預埋姊弟一份,他們喜歡到日本餐廳開紅酒、吃魚生商談投資大計。湯家四姊弟關係密切,與他們年幼喪父有關。廖湯慧靄在澳門 出生,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姊兩弟,五十年代父親在澳門海邊街(即舊十六號碼頭),開設「利源棧」賣木杉。湯父因好飲酒及吸食鴉片而早逝,湯母羅鳳蘭一手 養育四名子女,「羅姑娘(湯慧靄母親)好勤力,一個女人守住間鋪頭,打風落雨時,半夜都要起身走去睇吓木杉有冇浸濕。」在澳門曾與湯家為鄰的黎婆婆說。父 親於五七年過身時,廖湯慧靄只有五歲,而幼弟湯子亮只有三歲,四姊弟與母親相依為命,因此感情特別要好。廖湯慧靄的母親,着重子女的教育,把長女文靄送到 加拿大唸書,而廖湯慧靄早年先到英國讀中學,再到紐約升大學,後來母親結束利源棧的生意,到加拿大陪伴文亮和子亮兩子讀書。廖湯慧靄在紐約大學修讀工商管 理時,認識了夫婿廖烈正,七○年二人在美國註冊結婚。夫婦二人曾在美國大通銀行實習,至七二年返港發展,加入廖創興銀行任職襄理(即經理)。長女廖偉芬出世一年後,即一九七五年,湯慧靄辭去廖銀襄理一職,自立門戶成立偉邦財務投資有限公司,辦公室設於旺角廖創興銀行大廈八樓。

廖 銀支持搞地產其時,她讀財務的大弟文亮和讀建築的幼弟子亮,均學成歸港,湯慧靄三姊弟,開始在澳門發展地產。她們把利源棧約兩萬呎地皮,重建為利源大廈, 以賣樓花形式出售。當時廖銀為偉邦提供的信貸額度,高達五百萬元。七八年利源大廈落成後,湯慧靄的母親保留部分地鋪收租,樓上住宅單位全部售出。當年以一 萬元購入地鋪的榮記五金老闆娘黃嬸嬸說:「羅姑娘(湯母)叫我點都要買間鋪,依家叫做有個地方做吓生意。」出售利源大廈後,湯家姊弟賺了二百多萬,於是再 下一城,到澳門二馬路發展荷蘭園新邨。這個住宅項目共有百多個單位,於八一年落成,每個以二十萬元出售。這項目為她帶來千七萬盈利,成為日後進軍香港的第 一桶金。八十年代初,湯慧靄轉戰香港,先購入寫字樓物業,全部由廖創興銀行做按揭。例如八一年一口氣以二千三百萬元,購入九個好時中心寫字樓單位,廖銀提供的信貸款額度,高達二千四百萬元。湯氏有丈夫的銀行為後盾,做物業投資更為得心應手。

陪 女兒考大學九二年,湯慧靄再進一步涉足國內房地產,到中山小欖發展新城市商住物業,可惜碰上國內宏觀調控,銀根收緊之下,項目發展受到阻滯,至九五年爛尾 被市政府接收。她育有一女一子,幼子約廿五歲,剛從加拿大畢業回港。而現年二十九歲的長女廖偉芬,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女兒大學面試前,湯氏先搭 路詢問該校的行政主任攞面試貼士,又陪同女兒歐遊,吸收當地建築藝術的氣息。女兒學成歸來後,三年前趁科網熱潮,曾創辦P.P.com地產網站,得到李澤 楷的盈科入股,並籌備上市。隨着網絡熱潮退減,廖偉芬已退出該網站,現時協助母親打理地產投資業務。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8

絕 詹培忠

2005-2-3  NM




立法會「流會事件」的始作俑者, 是詹培忠。他說他要用對付狗的方式,對付民主派。「在鄉下,如果那些狗看到你怕,會吠得更大聲;如果你站定瞪住牠們,牠們就吠小聲一點;但若你拿石頭打牠 們,牠們就會逃走……面對民主派,是要強硬些。」詹培忠就是這樣的絕。「出位,牙擦,係乞人憎啲,但平平凡凡,又有誰記得你。」凡事去得太盡,也沒好下 場。詹培忠說,他不在乎。「任何人到最後,又不是一死。分別只是風光大殮,或草草埋葬。「我老媽子今年八十幾歲,我跟她說:第日你死,唔使旨意我拜你。 「人都死了,搞來沒意思。」他在意的,是生前風光。「我戴過(金)勞,坐過牢,那裡跌倒,那裡站起來……」非常風光,何妨一絕?詹培忠的時間,才最寶貴。 他要記者早上十一時到達他的辦公室,但他本人,卻去了商業電台接受訪問。他的辦公室在金鐘,人卻在九龍塘。「你到了嗎?等吓吧。」他說。他甫抵步,電話便 一個接一個,內容都關於股票,接完電話,訪問時間已差不多,他又要趕下場——去灣仔佳寧娜跟朋友午膳。「不用擔心,我給你一篇訪問稿,你照抄就可以了。」 這篇稿,節錄自二○○五年一月號的《中國評論》。「金融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自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金融市場的總市值大幅下降……如何維繫香港 證券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本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在香港證券界享有「金手指」之稱的立法會議員詹培忠先生……」這稿,他要助手影印兩份,一份給記者,一份他拿 在手中朗讀。五千字的內文,盡是他的豐功偉績,他洋洋自得地朗誦。「我很滿意這專訪,你加少少,就變成你的作品,就可以交差了。」那怎行?「行,你不說, 我不說,誰知?」

開快車他說,時間不夠,又要快達到目的,就唯有「切線」、「爬頭」。「就如開車,人家快你一個燈位,你要趕上,唯有加速,搶燈位。」像他,是潮安縣人,那是潮州較窮的一個縣。「潮州幫分兩大派,潮陽和潮安,香港的潮州幫實際是潮陽勢力,廖創興、 林百欣、馬錦燦……潮安比潮陽窮,自從李嘉誠崛起,潮安才有一些影響力。」詹培忠生於一九四七年,爺爺是地主,他被評為「成分不好」。「嗰時有『三反五 反』,我無得戴紅領巾,學校好少人沒紅領巾,我是其一,受盡歧視。」他長得矮小,連玩遊戲,都是笨笨的。「騎在單車上,腳永遠碰不到地。「有次騎單車,看 見前面兩屋之間只有一條小縫,以為自己可以從容穿過,誰知竟碰了壁,還把人家的尿桶撞個稀巴爛。」他要賠一塊錢——五毛錢償還木桶,五毛錢則抵銷尿價!詹 培忠五六年來港,轉了三次校。「第一間是嶺光學校,現在執笠了,我在那兒讀了一年小學五年班。但我想跳班,於是便轉培英中學讀中一。但培英是中文中學,在 香港必須懂英文,故此一個學期後,我轉去港島的新法書院,由小學六年級讀起。」讀書沒捷徑,兜兜轉轉,他年紀比同學大,但基礎又最不好,等不到中五畢業, 他去越南找父親。詹培忠父親於四九年赴柬埔寨,經營布疋、日用品及土產貿易生意。六四年,詹培忠去那兒跟父親從商,時值越南戰火滔天。六八年,他遇上寮國 華僑女子——李錦珠,同年成婚,婚後回港。七一年,詹父也由柬埔寨回港,並申請內地妻女到港團聚(詹培忠尚有一妹)。七二年,詹父和朋友搞永利證券行,詹 培忠在那裡當出市員。永利先後替莊士、寶光及金山地產等上市公司做「莊家」,很快便為詹培忠帶來第一個一百萬。「別人說我懂得利用灰色地帶。」

詹 培忠的字典,沒有「怕」字。他說他朋友多,因為他有義氣。他的朋友——「益大投資」鍾正文、前佳寧集團首腦陳松青、前交易所主席李福兆、黃玉郎、楊受成, 一個個惹上官非,他無懼世俗眼光,繼續跟他們做朋友。「黃玉郎曾想買我的上市公司,而他當年上市的時候,都有問我意見,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但他做事太性 急,過橋抽板。所謂過橋抽板,是自己行得太快,禮節也好,道德也好,做得不圓滿。「我常常勸他:好朋友吵架,不可吵上兩次,吵上兩次,你就要檢討自己,你 一定有些瑕疵,或者那兩步便撇開了朋友。「大眾傳媒,都簡單地覺得這班人奸,我的宗旨是:應該加以了解。」詹培忠出獄後,再選立法會,仍信心十足,因為他 朋友多。「整個界別有五百多個選民,經我再動員登記,可能有六百票,打個八折都有四百幾票,我算過,任何人只要有二百票就能勝出(他以二百七十五票勝 出)。」他有一套識朋友哲學。「我和朋友食飯,十次九次我埋單。「千萬別欠人,有錢人尤其是。」他說,有錢人常常以為別人只看中他們的錢,事實他們身邊又 有很多「傍友」,只旨在「滾」他們的錢。唯有真心交往,他們才樂意扶你一把。一九七三年,他遇上泰國華僑富商黃子明家族的黃創保,黃打本給他,透過李福兆 介紹,以五十四萬元買了一個經紀牌,以「盈忠證券」名義開業,專替黃創保旗下的寶光及美漢做莊。股市狂瀉後,黃又找詹培忠加入黃創山、黃創保兩兄弟的精工 和寶路華足球管理層,讓詹培忠有了名氣和事業。詹培忠貧苦出身,卻最反對扶貧。「這只會形成依賴、仇視。窮人依賴救濟,中產仇視拿綜援的人,因為政府為了 扶貧,逼中產多交稅。」他說他年代一樣貧富懸殊,但大家和平相處,有錢人又靜靜幫窮人。「現在?憎人富貴厭人貧,社會很多怨氣。」他說,今日低下層,生活 其實很好,有屋有冷氣。他當年,住在親戚的鋪頭,沒枱沒床,一家幾口,吃、住、屙,都在那三、四百呎空間,還要去戰火滔天的越南謀生。詹培忠做人,寧願做 被依賴那個,也不要依賴別人。他有兩子,從不期望老來靠他們養。「我當年由零去到風光高位,到九八年,嘭一聲由議員跌入監躉的深淵,今日站起來,還不是靠 自己?」

未驚過他有五個孫兒,他們可知你坐過監?「我無所謂喎。「如果我犯的是殺人放火,強姦販毒,當然無面目見人,但我不是,政府告我串 謀不知名人士偽造文件,那不知名人士至今未顯現,多少有點屈得就屈。」他九六年被拘捕,控罪指他在九四年串謀偽造股票轉讓書,利用一百九十九名不知情人士 的名單,虛假顯示一千二百萬股大富地產股票轉讓至詹培忠名下的Power Master Development,誤導稅局及證券註冊公司人員罪成。詹培忠說這是他屬下兩名文員的「商業錯誤」,他本人全不知情。當時,代表他的資深大律師祈理 士,曾任港英政府的律政司,返英國後專程由倫敦來港,但詹培忠在九八年八月,還是被收監一年。「你看現今世界性大人物,像曼德拉,坐了二十七年監才競選南 非總統;以前南韓金大中,又是坐過監;甚至陳水扁、呂秀蓮都坐過,中國的鄧小平,三起三落,坐監軟禁,街知巷聞。」他們為國、為理念犧牲,你?「我為做榜 樣犧牲。「而家人哋可以坃我做教材,坐監唔怕㗎,仲可以做得番議員。「以前人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我為大家示範了:好草不怕回頭吃。」他說,生命於此,已 經無憾。「我是立法會讀書最少的議員,但我無悔,英國首相馬卓安也只中學程度。「香港十個男人十隻鴨……董先生係跛腳鴨,負資產的係剝皮鴨,搵到錢嘅係北 京填鴨,Donald曾係當勞鴨,我?是油鴨,鹹,但至少你回味。「我一生,大起大落,總好過很多人,平平淡淡,沒人知他存在過。」

搏到盡 他說,有錢人資源多,慢慢行也可出頭。他初來香港住文咸西街,家中沒水廁,也沒有床,跟親戚擠在三、四百呎單位,資源匱乏如他,要贏人,唯有跑暗巷。「香 港是商業社會,人很現實,成皇敗寇,你要趕上,只能『攝』位。」他要搏,嗜賭,賭徒最怕用Motorola(諧音:無得撈啦),但他今日用的手提電話,正 是Motorola。他說,沒什麼號碼靚得過「16813」(諧音:一路發一生),但那是九八年,他在荔枝角覊留所的號碼。靚號碼,只為他帶來厄運,他更 加不信邪,只信富向險中求。「灰色地帶,是我剩餘的權利。在法律上,法律規定我的,我遵守;法律沒規定我的,就是我的。」詹培忠先後買入過八、九家問題公 司,新時代、偉益、伊人置業(亞洲證券前身)、威華航運(百樂門印刷前身)……這些公司基本上處於虧損狀態或業務停頓,他購入這些公司後,利用當時證券條 例並不嚴謹,以資產轉移,增發股本等手法,一方面製造公司賬面利潤,另方面形成股票盡歸自己控制後,在股票復牌後逐級炒上。最為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的,是八 七年復牌的港澳發展,經拆細後再送短年期窩輪(認股證),短年期窩輪再送長年期窩輪(這種送輪中輪的手法後來被取締)。這化腐朽為神奇手法,令不少問題公 司逃脫清盤命運,股份也常炒高幾倍以至幾十倍,公司原有的小股東固然可逃出生天,也吸引了不少愛投機的散戶。詹培忠因此有「公司醫生」美譽。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9

宏峰太平洋(8265)的問題(2)

(續上文)

有讀者說不太明白其「稅項淨額(稅項撥備減預付稅項)」是甚麼,故補上一圖,希望大家明白吧,另外其後收購品牌鐘錶業務均以現金支付,亦可以把多出來的現金套出。

現在開始再談第二點。

 

(2) 供應商大部分為關連人士

 

 

根據招股書,關連供應商共有3位:

 

(1) 寶興實業有限公司:

 

 

該公司主要從事包裝業務,為最大供應商,由其附屬公司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的一位董事蘇輝雄的家族成員擁有。

 

但於2010年4月,他把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的20萬股轉予宏峰太平洋附屬的Good Destination Co. Ltd.,作價僅20萬,出售後,蘇先生辭任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之董事,並專注寶興的營運。

從上述可見,他是為了避免關連交易才出售並辭任董事的,但最終也不能避免視作關連人士。

 

(2) 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迅隆五金加工廠

 

 

該公司的翻譯又為避免責任,竟然又把一些可以查到的東西變成一些英文及忽略事實。

 

該公司於2003年6月26日註冊成立,主要為上市公司提供錶帶等的產品,由楊先生的堂兄弟楊剛持有。但招股書連這個也懶,叫Yang Gang就算,去深圳市工商局網站一查就查到,為何連這兩三分鐘的工夫也要懶呢。

]

(3) 深圳市桂峰表業有限公司

該公司主要提鐘錶組裝業務,是公司唯一的鐘錶組裝商。持股由公司沒有持股的執行董事楊一軍及其妻于玲及蕭慶裕分別持有80%、10%及10%股權,其中蕭慶裕在招股書並無披露,只列作獨立第三方。

該公司在2009年有一次股權變化,由一家寶興置業,變成由這三名人士持有。


 


根據招股書整理,從下表可見,在2008年該3家公司佔公司採購成本40.65%、其後2009年佔採購成本不減反增,達50.51%,2010年上市後亦達49.76%,在供應商均為關連方的控制下,其實可以大大控制應付款、存貨及採購成本,從而使盈利大大及報表地美化。可以說,該公司可分為兩部分,但只是拿了它貿易部門上市。


正如有一位網友所稱,「值得欣賞的是這公司的嵌件組合方式,這組公司實際上就是簡簡單單的生產商, 但只拿其Marketing Department 來上市,其盈利、資產,只要控制得宜,管理層說是一就不可能會是二。其(大)公司的營運完全隱藏, 完美的Off-Balance Sheet Financing, 與CDO中的SPV有著同等的藝術技巧。」

題外話: 內銷業務

估計為增加股票銷售的吸引力,公司開內銷業務。

公司內銷業務主要由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進行,但其實此前該公司並無其品牌,只是一個空殼,其後才向關連方收購,為免影響美化報表的效果,收購是在報表期終日,即2010年6月30日進行。招股書把這個過程分為多個部分,有點不清不楚,現在可以細說重頭。

(1) 2008年12月,楊先生的親生兄弟楊勝(招股書又拼為Yang Sheng)持有的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向一名獨立第三方購入「天霸」及「海霸」的品牌。當時的執照期限僅至2010年9月,後改至2010年12月,即證明該公司無長期經營的打算,可以見到其實他們早有預謀。



(2) 2009年1月,以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名義開始從事「天霸」及「海霸」品牌的銷售。

(3) 2009年6月,楊一軍及其妻于玲成立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

(4) 2009年10月8日,由四位執行董事楊一軍、廖天澤、林志偉及黃汝文分別持有36%、32%、16%及16%的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5) 2009年11月,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購入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

(6) 2009年12月,廖天澤購入楊一軍所持有的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36%股權,廖天澤、林志偉及黃汝文分別持有68%、16%及16%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7) 2010年2月,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購入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手續完成。

 

(8) 2010年3月,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批准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於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間使用天霸及海霸商標及銷售天霸及海霸品牌鐘錶,天海霸透過向嶺喬以成本價收購天霸及海霸存貨,開始銷售天霸及海霸品牌鐘錶。

這代表公司只是仍為一個貿易商,向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購入存貨,然後出售予終端。

(9) 2010年6月底,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收購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天霸及海霸品牌及存貨,作價470萬及565.4萬人民幣,合計1,034.4萬人民幣,在報表上,仍被列作其他應付款項,但該款項據稱已被結清,加上派發超過989.6萬股息,順利把2010年6月手上的現金2,979.7萬的大部分現金消滅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0

宏峰太平洋(8265)的問題(3) 

(3) 客戶極為集中

招股書稱,「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兩個年度及截至201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我們的五大客戶(包括鐘錶與人造珠寶品牌擁有人及陳列包裝品進口商)佔本集團總收入分別約95.1%、92.8%及91.0%。同期,本集團三大客戶佔我們總收入分別約92.7%、90.2%及88.2%,而本集團單一最大客戶(為鐘錶品牌擁有人)則佔我們的總收入分別約54.4%、40.8%及44.8%。」

另外,由該公司主要股東林志偉的妻子Fina Fung持有50%之美時(亞洲)有限公司為我們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五大客戶之一,約佔銷售約1.4%、1.0%及0.6%。但已於2010年4月沒有往來,且Fina Fung亦出售其股權,可見未來4亦不可能是五大客戶。

可以見到如果沒有了其中一個客戶,公司會有很大的影響,形成賣殼的伏線。但在短期來說,因關連人士減少購貨,導致業務亦有流失。

(4) 與財技人相熟

粗體字的公司均是財技公司,7個董事中,有4個是財技人,連公司祕書也有問題,賣殼的機會很大。

廖天澤,57歲,於2010年7月9日獲委任為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並於2010年12月22日獲委任為本公司的監察主任。....

於創立本集團前,彼於1992年8月至1994年5月擔任Watar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股份代號:0305,為電子手提遊戲製造商,亦生產液晶顯示器鐘錶)的董事及副主席,負責該公司的策略性及財務策劃工作。

...

於1997年10月至1999年7月,廖先生加入金島(管理)有限公司(文化地標投資有限公司(前稱友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0674)的附屬公司,主要從事投資控股、經營餐廳、一般貿易及物業租賃業務)先後擔任董事及總經理,並同時經營本集團的業務。

...

獨立非執行董事
張志文,43歲,獨立非執行董事,並為蒙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02)的執行董事、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自2008年10月起獲委任為執行董事。

鄭文華,29歲,本公司財務總監,於2010年1月加入本集團,負責本集團的財務匯報、財務策劃及風險管理工作。鄭先生於2003年香港理工大學會計系文學士學位畢業,擁有逾6年財務、會計及審計經驗。於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間,他於金源米業國際有限公司(其股份於聯交所上市,股份代號:0677)任職。

吳岩,43歲,天海霸銷售及市場推廣部首席監理,於2010年3月加入天海霸,負責我們的鐘錶銷售及市場推廣工作。吳女士於1989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冶金分校工程系學士學位,擁有逾10年鐘錶行業經驗,加入天海霸前曾於宜進利時計(深圳)有限公司任職銷售業務部監理8年。

...

陳晨光,44歲,於2010年12月6日獲委任為本公司的公司秘書。

他於1990年取得香港樹仁學院(現稱香港樹仁大學)工商管理文憑,擁有逾20年審核、會計及公司秘書經驗。他於1992年1月至1997年9月間擔任太元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20)公司秘書,於1997年3月至1997年9月間擔任基電控股有限公司(現稱中民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681)公司秘書。自1998年起直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他一直經營核數師行陳晨光會計師事務所,

曾於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間擔任安歷士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現稱永保林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723)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曾於2010 年7月至2010年11月間擔任科瑞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109)獨立非執行董事。於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間,他擔任明興水務控股有 限公司(現稱蒙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402)公司秘書,並自2003年3月起直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一直擔任三和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 號:2322)公司秘書兼執行董事。

總的來說,這堆人是財技人,表面上經營鐘錶生意,其實只是搞買賣殼的遊戲。他們把一檔連生產及分銷的生意,拆走麻煩的生產業務,加上一個中國人的中國概念暫時放入公司,營造內銷概念,並由這中國人看著這業務。

上市集了資後,這公司不久就會變臉,虧損,把中國業務還原,然後賣殼,注入新概念,然後買回香港的貿易的業務,之後由其他人來表演。

我們就來看好戲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1

互相做刁-中國趨勢(8171)及中國創新投資(1217)、鉑陽太陽能(0566)及中國保綠資產(397)

你想先看哪一個多些?前者詳細,後者則已談過。本星期末才可能有看的。

(1)  中國趨勢(8171,前思拓通訊)高價買中國創新投資(1217)持80%的LED 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10107/GLN2011010704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1116/LTN20101116010_C.pdf

(2) 和鉑陽太陽能(566,前紅發集團)有關的福建鈞石向一名所謂獨立第三者出售青海鈞石後,然後向中國保綠資產(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出售99%,轉售價為590萬人民幣,較2010年7月購入價100萬人民幣高4.9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110/LTN20110110519_C.pdf

和一些不明不白第三方有道德風險,但和自己人做刁則不同,最少可控制時間、價格,這樣同看別人的牌玩賭博的遊戲沒有分別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4

讨论:关于估值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17bk7.html

 

暗夜微光

巴菲特说美国股市前一百年的回报率是7%,未来极长的时间里也将保持7%,那么可以理解为,“7%”是一个合理的产业资本回报率(我问过几个做生意的人, 他们也表示,7%的复合回报,还算可以)。长期来看,股票的表现和公司的表现会趋于一致,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7%的复合回报,是股票合理的估值中枢呢? 极端的说,也就是,不考虑红利税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一只不增长并全额分红的股票,可以给14倍PE。
强调一下,我所说的“合理”,与每个人内心的期望值无关(如果你渴望10%的复合收益,那么对你而言,合理估值就是10倍PE。我说的合理,是指最接近客观规律,也最具普遍性的合理)
利润养人,资产发财,我们想通过市场获得合理的回报,就可以在“合理”估值下买入,然后长期持有,如果我们渴望高回报,就要利用回报率的变化。当一家公司 的回报率从7%变成3.5%,我们的股票价格就会增长100%。当然,最好的情况是,在回报率14%时买入,等它回归到“合理”的7%卖出,这就是格老所 说的“安全边际”。
我们这里没有提到“增长”,因为美国过去一百年的回报率,必然包涵了增长,衰退以及平稳运行。估值就是定价,而增长只是定价的要素之一。本贴只想探讨最最基础的问题。但我相信,最最基础的问题,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分步和争议——价值投资是无敌的,投资价值是无解的,哈哈。

 

新浪网友

如果投资需要很复杂的估值模型,数学功底,那世界上投资做的最好的应该是数学家,然而事实是,这部分基础只是做好投资很小的一方面
虽然不能说先天的性格等方面素质在投资中起首屈一指的作用,但很多人即使把巴菲特语录背的滚瓜烂熟,如何如何精通财务分析,在实践中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表现,压根就不适合投资
至于估值和安全边际,就不光是科学了,还有艺术的成分,不同行业的估值方式不尽相同,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估值标准不尽相同,同一公司不同阶段估值标准不尽相 同,所以估值和数学水平高低相关度接近于零,而安全边际,定量的可以提供安全边际,定性的也可以提供安全边际,如何取得平衡是门学问,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

 

文娜铭

很多人喜欢用PEG作为估值工具,因为简单方便。但是,从来没有人深入探讨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准确。PEG的原理其实还是现金流折现变成一个系数,其局限性就在于不准确。
巴菲特认为股票就是一种隐藏的“股权债券”。让我们先用债券作例子。假设我用的折现率为固定的15%,现在有一个永久债券每年付给我1块钱利息直到永远,我要用多少钱买这个债券呢?学过基本财务知识的人都能轻松算出:债券价值= 
1/15% 6.67 也就是对我来说,应该付出6.67元。注意,这个债券的利息是永远不变的,增长率为0%。
如果是一个股票每年盈利为固定1块钱的现金盈利,增长为零,那么我们应该付多少倍的P/E呢?按照PEG估值,市盈率比上盈利增长速率应为1左 右,PEG超过1则股票高估,PEG低于1则股票低估。如果增长为零,市盈率则应该接近零,也就是价值为零。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如果我的折现率仍然是 15%,这个股票和前面的永久债券一样,价值6.67元。这时,PEG为无穷大。
还是假设固定的15%折现率,假设股票盈利目前为1,先增长10年,随后进入1%的永续增长时期。根据这个条件,我算出了各种增长速度的NPV,也就是 折现后的净现值。如果按NPV买股票,价格是合理的。因为盈利为1,这个NPV也相当于市盈率倍数。用PE市盈率比上10年的增长速度,我们就得到了各种 盈利增长速度下合理价格的PEG。
 
  所以PEG作为一个估值的工具,本质上还是现金流折现,变成一个系数,会受折现率大小影响。而且这个工具是非常粗糙的。当盈利增长速度为 个位数时,PEG=1会明显低估股票的价值。当盈利增长超过20%时,PEG=1也会明显低估股票的价值。只有在15%增长速度左右,PEG才有意义。  
 
   所以,PEG只能作为一个非常粗糙的估值工具。PEG更适合作为一个定性估值工具而不是定量估值工具。当PEG小于1时,股 票很有可能是价格合理的。但是,如果PEG大于1,股票也不能说是高估的,这要看折现率和盈利增长速度的区间。最准确的定量估值方式当然还是现金流折现。

 

花都巴菲特

有护城河稳定增长的非周期企业,如果能保持20%的复合利润增长率, DCF折现合理价值在47倍左右,但这个价相当于金子价买或许金子的物体,没有安全边际
如医药消费,市盈率基本很少30倍以下,如果出现30~40倍的市盈率而且未来一两年出现高增长,可以两年内把市盈率降到20倍,这样的话PEG=1,这样就相当于拥有了50%的安全边际。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现实中比较理想的估值买入方法。
周期行业,地产在政策打压,成交低迷、大量中介倒闭,2pb附近15pe以下是非常好的买入点
银行在降息底部,利润增幅下降甚至利润增幅为负的时候,2.5pb以下,15pe以下也是很好买入点 

但地产银行只针对最优秀的企业如万科保利招行,其他不在考虑范围类,因为优秀的企业就是很好的安全边际.

 

zhaohuazone

我觉得中国股市股市走势还是比较有预见性的,市场先生并不像人们说所的那么愚蠢.以三五年眼光看,市场的走势基本上是对的.即使回顾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绝大 部分也是表现正确的.反应到小的层面.就是优质的企业发展越来越好,它们市值也越来越大,发展稳健的企业市值也比较稳健,股市局部高估或泡沫当然是少不了 的,但你给市场先生几年的时间,它最终会给你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
那些不怎样的企业,偶尔会被炒作一下跳上跳下,但终归其绝大部分时间会被打回归原形.市场先生偶尔会犯错,但长期看是不会犯错误的而且相当有前瞻性.绝对是个合格的企业称重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5

泡沫的证明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3314/

 传统智慧认为,资产泡沫无法事先发现,只能事后确认。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发生过明显房地产泡沫的日本与美国,就会发现一些很强的预警信号。      房地产价格上涨大幅度超越通胀      1970年开始,一直到80年度初,日本的全国综合地价指数上涨与CPI增长相近。而在日本房地产泡沫期间,全国综合地价指数大幅度超越CPI增长。在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的全国综合地价指数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重新回归CPI的涨幅,甚至还更低。     

泡沫的证明

   而美国自70年代以来,一直到90年代末,住宅价格增长与CPI增长几乎完全一致。而在美国房地产泡沫期间,住宅价格也大幅度超越CPI增长。    

泡沫的证明

   房地产价值与GNP的比大幅度超越历史平均水平      60年代以来,一直到1980年,日本全国土地的总价值与GNP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3之间。而在房地产泡沫期间,这个比例大幅度上涨,远远超过历史平均水平,最高达到5.6左右。而泡沫破裂之后,这个比例又回到了2-3之间的范围。     

泡沫的证明

   60年代到2003年,美国的房地产总价值与GNP的比例一直在2-2.5左右波动。而在房地产泡沫期间,这个比例上升到3以上。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这个比例又回到了2-2.5之间。    

泡沫的证明

   货币发行大幅度增长      1984年到房地产泡沫最高峰的1991年,日本M2平均每年复合增长9%左右。而日本房地产泡沫最严重的商业地产用地价格指数也平均每年复合增长9%左右。    

泡沫的证明

   美国与日本不同,在房地产泡沫期间M2并没有大幅度增长,而是通过次级贷款让本来买不起房的人买房,再通过资产证券化创造金融衍生产品支持次级贷款,从而推高房地产价格。        中国:泡沫还是刚需?      房地产价格上涨大幅度超越通胀:过去13年中国的CPI平均每年复合增长1.5%左右,而土地价格则以1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是CPI增长速度的10倍。    

泡沫的证明

   货币发行大幅度增长:过去13年,中国的土地价格平均每年复合增长15%左右,而M2则平均每年复合增长17%左右。    

泡沫的证明

   关于土地总价值与GNP的比例,中国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是,可以用北京市的例子进行推算。200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北京市共有建设用地337,715公顷。按照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207,055公顷,共收入1.59万亿计算,平均每公顷价格约768万元。按照全国平均价格,北京的全部建设用地至少价值2.6万亿,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2.17倍。      当然,北京的土地价格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1.1万平方公里的农用地。这也意味着北京的土地总价值远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2.17倍。       历史将会证明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6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3176/

 

BERKSHIREHATHAWAY INC.

 

伯克希尔·哈撒韦有限公司

Goodwill and its  Amortization: The Rules and The Realities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This appendix deals only with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Goodwill – not the goodwill of everyday usage. For example, a business may be well liked, even loved, by most of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no economic goodwill. (AT&T, before the breakup, was generally well thought of, but possessed not a dime of economic Goodwill.) And, regrettably, a business may be disliked by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economic Goodwill. So, just for the moment, forget emotions and focus only on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
 

 

这篇附录探讨的只是经济和会计商誉,而不是日常所说的声誉。比如,一个公司可能被大多数客户喜欢,甚至热爱,但是却不具有任何经济商誉。(AT&T在分拆前总的来说声誉很好,但没有一分钱的经济商誉。)遗憾的是,一个公司可能被其客户所不喜欢,但却具有大量,而且不断增长的经济商誉。所以,就目前而言,让我们先忘掉感情,只关注于经济和会计。
 

 

When a business is purchas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require that the purchase price first be assigned to the fair value of the identifiable assets that are acquired. Frequently the sum of the fair values put on the assets (after the deduction of liabilities) is less than the total purchase price of the business. In that case, the difference is assigned to an asset account entitled "excess of cost over equity in net assets acquired". To avoid constant repetition of this mouthful, we will substitute "Goodwill".
 

 

当一个公司被并购时,会计准则要求并购价格首先分配给所并购的可确认资产的公 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总和(经过扣除负债后)经常是少于公司的并购总价格。在这种情况,这两者的差异就被分配到一个资产帐户,称为“超出并购的净资产权 益的额外成本”。为了避免不断的重复这一很长的说法,我们将用“商誉”来替代之。
 

 

Accounting Goodwill arising from businesses purchased before November 1970 has a special standing. Except under rare circumstances, it can remain an asset on the balance sheet as long as the business bought is retained. That means no amortization charges to gradually extinguish that asset need be made against earnings.
 

 

在1970年11月前购买公司所产生的商誉有不同的处理。除非在极少的情况下,只要仍然持有所购买的公司,商誉就可以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这意味着不需针对盈利核算摊销费用而逐渐削减这项资产。
 

 

The case is different, however, with purchases made from November 1970 on. When these create Goodwill, it must be amortized over not more than 40 years through charges – of equal amount in every year –to the earnings account. Since 40 years is the maximum period allowed, 40 years is what managements (including us) usually elect. This annual charge to earnings is not allowed as a tax deduction and, thus, has an effect on after-tax income that is roughly double that of most other expenses.
 

 

但是1970年以后的并购就不同了。当并购产生商誉,这些商誉必须在不超过40年的时间里进行摊销。每年以相等的摊销费用减少利润帐户。由于40年是所允许的最长时间,这也是管理层(包括我们自己)通常选用的。这项减少利润的年度费用不允许被用来抵扣税,所以具有一般费用大约两倍的税后收入影响。
 

 

That’show accounting Goodwill works. To see how it differs from economic reality,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close at hand. We’ll round some figures, and greatly oversimplify, to make the example easier to follow. We’ll also men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managers.
 

 

这就是会计商誉的做法。为了揭示这与经济商誉实际情况的不同,让我们看一个手头的例子。我们将近似一些数字,并极大的简化,以让这个例子容易理解。我们还将提及一些对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影响。
 

 

 

Blue Chip Stamps bought See’s early in 1972 for $25 million, at which time See’s had about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Throughout this discussion, accounts receivable will be classified as tangible assets, a definition proper for business analysis.) This level of tangible assets was adequate to conduct the business without use of debt, except for short periods seasonally. See’s was earning about$2 million after tax at the time, and such earnings seemed conservatively representative of future earning power in constant 1972 dollars.    

 

Blue Chip Stamps于1972年初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当时,喜诗有大约8百万的净有形资产。(在整个讨论中,应收帐款将被归于有形资产,这个定义对商业分析是适合的。)这个水平的有形资产,除了季节性的短时期,当时足够不用债务而运营业务。喜诗当时的税后盈利是2百万美元,这似乎保守的代表了以1972年美元计的未来盈利能力。    

 

Thus our first lesson: businesses logically are worth far more than net tangible assets when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produce earnings on such assets considerably in excess of market rates of return. The capitalized value of this excess return is economic Goodwill.    

 

因此,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当净有形资产能产生远超过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时,公司价值从逻辑上讲,远超过净有形资产。这一超出市场回报的价值被资本化就变成了经济商誉。    

 

In 1972 (and now) relatively few businesses could be expected to consistently earn the 25% after tax on net tangible assets that was earned by See’s – doing it, furthermore, with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and no financial leverage. It was not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inventories, receivables or fixed assets that produced the premium rates of return. Rather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particularly a pervasive favorable reputation with consumers based upon countless pleasant experiences they have had with both product and personnel.    

 

在1972年(和现在)相对来说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像喜诗那样稳定的获得25%的 税后净有形资产回报率。而且这种回报率还是建立在保守的会计方式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并不是公允市场价值的库存,应收款,或者固定资产,产生了这种非 凡的回报率。正好相反,是无形资产的组合,尤其是在消费者中良好的声誉产生了这一切。这种良好的声誉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产品以及公司员工无数愉快的体验之 上。    

 

Such a reputation creates a consumer franchise that allows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to the purchaser, rather than its production cost, to be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elling price. Consumer franchises are a prime source of economic Goodwill. Other sources include governmental franchises not subject to profit regulation, such as television stations, and an enduring position as the low cost producer in anindustry.    

 

这种声誉创造出了一个消费者特许经营权。这让产品对购买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了决定销售价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是经济商誉的主要来源。其他的来源包括无盈利管制的政府特许经营权,如电视台和在一个行业的低成本生产者的持久地位。    

 

Let’s return to the accounting in the See’s example. Blue Chip’s purchase of See’s at $17 million over net tangible assets required that a Goodwill account of this amount be established as an asset on Blue Chip’s books and that $425,000 be charged to income annually for 40 years to amortize that asset. By 1983, after 11 years of such charges, the $17 million had been reduced to about $12.5 million. Berkshire, meanwhile, owned 60% of Blue Chip and, therefore, also 60% of See’s. This ownership meant that Berkshire’s balance sheet reflected 60% of See’s Goodwill, or about $7.5 million.    

 

让我们回到喜诗这个例子的会计处理。BlueChip对喜诗的并购超出了净有形资产1700万美元。这就要求在BlueChip的资产负债表上设立同等额度的商誉帐户,并在40年的时间里,每年把这项资产摊销42.5万美元的费用,随之减少利润。到了1983年,经过了11年这样的摊销,这1700万已经被减少到了1250万。伯克希尔,与此同时,拥有60%的BlueChip,所以也就是60%的喜诗。这一所有权意味着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60%的喜诗的商誉,即750万美元。    

 

In 1983 Berkshire acquired the rest of Blue Chip in a merger that required purchase accounting as contrasted to the “pooling” treatment allowed for some mergers. Under purchase accounting, the“fair value” of the shares we gave to (or “paid”) Blue Chip holders had to be spread over the net assets acquired from Blue Chip. This “fair value” was measured, as it almost always is when public companies use their shares to make acquisitions, by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shares given up.    

 

1983年伯克希尔并购了BlueChip余下的股份。这一合并要求使用并购会计处理,而不是一些合并所允许的“合并”会计处理。在并购会计处理下,我们给(或“支付”)Blue Chip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必须在我们从BlueChip获得的净资产上分摊。这一“公允价值”的多少,当上市公司用股票进行并购时总是用所放弃的市场价值来衡量。    

 

The assets “purchased” consisted of 40% of everything owned by Blue Chip (as noted, Berkshire already owned the other 60%). What Berkshire “paid” was more than the net identifiable assets we received by $51.7 million, and was assigned to two pieces of Goodwill: $28.4 million to See’s and $23.3 million to Buffalo Evening News.    

 

“并购”的资产包括了Blue Chip所拥有的所有东西的40%(如上所示,伯克希尔一直拥有余下的60%)。当伯克希尔“支付”的超过了我们收到的5170万美元可确认净资产,这一超出的部分被分配到两部分商誉:2840万美元在喜诗,以及2330万美元在Buffalo Evening News。    

 

After the merger, therefore, Berkshire was left with a Goodwill asset for See’s that had two components: the $7.5 million remaining from the 1971 purchase, and $28.4 million newly created by the 40% “purchased” in 1983. Our amortization charge now will be about $1.0 million for the next 28 years, and $.7 million for the following 12 years, 2002 through 2013.    

 

所以在并购后,伯克希尔有了喜诗的商誉,具有两部分:从1971年并购所剩下的750万美元,以及1983年的40%“并购”所新创造的2840万美元。我们在未来28年的摊销费用将是每年1百万美元,之后的12年也就是2002到2013年是每年70万美元。    

 

In other words, different purchase dates and prices have given us vastly different asset values and amortization charges for two pieces of the same asset. (We repeat our usual disclaimer: we have no better accounting system to suggest. The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are mind boggling and require arbitrary rules.)    

 

换句话说,不同的并购日期和价格,让我们对同样一个资产有了两个非常不同的价值和摊销费用。(我们重复我们的免责声明:我们没有更好的会计系统可以建议。必须被解决的大量问题令人难以想象,因此必须有硬性的规则。)    

 

But what are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ne reality is that the amortization charges that have been deducted as costs in the earnings statement each year since acquisition of See’s were not true economic costs. We know that because See’s last year earned $13 million after taxes on about $20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 a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Goodwill far larger than the total original cost of our accounting Goodwill. In other words, whilea ccounting Goodwill regularly decreased from the moment of purchase, economic Goodwill increased in irregular but very substantial fashion.    

 

但是,经济现实是什么?一个实际情况是,从喜诗并购后每年从利润表中作为成本扣除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我们知道喜诗去年在20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之上,挣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一业绩表明现存的经济商誉远高于最初总的商誉会计成本。换句话说,虽然会计商誉从并购那一刻就有规律的定期减少,但经济商誉却以不规律但却非常重大的方式增加。    

 

Another reality is that annual amortization charge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correspond to economic costs. It is possible, of course, that See’s economic Goodwill will disappear. But it won’t shrink in even decrements or anything remotely resembling them. What is more likely is that the Goodwill will increase– in current, if not in constant, dollars – because of inflation.    

 

另一个现实是,未来的年度摊销费用将无法符合经济成本。当然,喜诗的经济商誉也可能消失。但商誉不会稳定的消耗,或者以类似稳定的方式消耗。最有可能的是,商誉将会增加。由于通胀的作用,商誉将会以目前的美元价值,而不是以不变美元价值计增加   

 

That probability exists because true economic Goodwill tends to rise in nominal value proportionally with inflation. To illustrate how this works, let’s contrast a See’s kind of business with a more mundane business. When we purchased See’s in 1972, it will be recalled, it was earning about $2 million on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Let us assume that our hypothetical mundane business then had $2 million of earnings also, but needed $18 million in net tangible assets for normal operations. Earning only 11% on required tangible assets, that mundane business would possess little or no economic Goodwill.    

 

这一可能性的存在是因为真实的经济商誉倾向于随通胀在名义价值上成比例增加。为了说明这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把喜诗这样的业务和一个更普通的业务做一个对比。1972年,当初我们并购喜诗时,它在8百万美元净有形资产之上的盈利是2百万美元。让我们假定我们假设的普通业务也有2百万美元的盈利,但却需要1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来维持正常运营。在必须的有形资产之上只获得11%的回报,这个普通的业务具有很少,或者没有经济商誉。    

 

A business like that, therefore, might well have sold for the value of its net tangible assets, or for $18 million. In contrast, we paid $25 million for See’s, even though it had no more in earnings and less than half as much in “honest-to-God” assets. Could less really have been more, as our purchase price implied? The answer is “yes”– even if both businesses were expected to have flat unit volume – as long as you anticipated, as we did in 1972, a world of continuous inflation.    

 

这样一个业务,完全有可能因其净有形资产而以1800万美元卖出。与之相反,我们支付了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即使它没有更多的盈利,而且只有前面普通业务不到一半的实打实的资产。难道少既是多,就像我们的并购价格所暗示的那样?答案是“对”。即便两个业务都预期有停滞的业务量,只要你预计到了一个持续通胀的世界,正如我们在1972年预计的那样,这个答案就是“对”。    

 

To understand why, imagine the effect that a doubling of the price level would subsequently have on the two businesses. Both would need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earnings to $4 million to keep themselves even with inflation. This would seem to be no great trick: just sell the same number of units at double earlier prices and, assuming profit margins remain unchanged, profits also must double.    

 

要理解为什么,想象物价水平翻倍之后对这两个业务的影响。这两者都需要把名义盈利翻倍到4百万美元才能赶得上通胀。这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手段:只要卖同样多的数量,把价格翻倍就行了,假设利润率不变,盈利一定翻倍。    

 

But, crucially, to bring that about, both businesses probably would have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investment in net tangible assets, since that is the kind of economic requirement that inflation usually imposes on businesses, both good and bad. A doubling of dollar sales meansc orrespondingly more dollars must be employed immediately in receivables and inventories. Dollars employed in fixed assets will respond more slowly to inflation, but probably just as surely. And all of this inflation-required investment will produce no improvement in rate of return.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investment is the survival of the business, not the prosperity of the owner.    

 

但是关键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点,两者恐怕都必须把正常的净有形资产投资翻倍。 因为这就是通胀常常强加于商业的经济要求,有好处也有坏处。以美元计的销售额翻倍意味着更多的钱必须马上被用在应收款和库存。固定资产所用的钱对通胀会有 较慢的反应,但肯定会有反应。而且,所有这些通胀要求的投资将无法改善回报率。这种投资的原因在于维持业务的生存,而不是拥有者利益的增长。    

 

Remember, however, that See’s had net tangible assets of only $8 million. So it would only have had to commit an additional $8 million to finance the capital needs imposed by inflation. The mundane business, meanwhile, had a burden over twice as large – a need for $18 million of additional capital.    

 

记住,喜诗只有8百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所以,它只需要投入额外的8百万美元来支持通胀所强加的资本需求。而普通的业务,则有着两倍的负担,需要1800万美元的额外资本。    

 

After the dust had settled, the mundane business, now earning $4 million annually, might still be worth the value of its tangible assets, or $36 million. That means its owners would have gained only a dollar of nominal value for every new dollar invested. (This is the same dollar-for-dollar result they would have achieved if they had added money to a savings account.)    

 

尘埃落定之后,这个普通的业务,现在每年盈利4百万美元,可能仍然价值相当于其有形资产价值,即3600万美元。这意味着所有者投资的每一个美元,只产生了一个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这与他们把钱加到存款帐户中一样,都是一美元对一美元。)    

 

See’s, however, also earning $4 million, might be worth $50 million if valued (as it logically would be) on the same basis as it was at the time of our purchase. So it would have gained $25 million in nominal value while the owners were putting up only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 over $3 of nominal value gained for each $1 invested.    

 

喜诗同样也盈利4百万美元,用我们购买时同样的估值方法评估(逻辑上应该如此)可能价值5000万美元。所以喜诗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而所有者仅仅投入了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相当于每投入1美元获得超过3美元的名义价值。    

 

Remember, even so, that the owners of the See’s kind of business were forced by inflation to ante up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just to stay even in real profits. Any unleveraged business that requires some net tangible assets to operate (and almost all do) is hurt by inflation. Businesses needing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assets simply are hurt the least.    

 

记住,即使是这样,喜诗的拥有者也由于通胀被迫付出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也才仅仅是维持真实利润。任何不用杠杆而且需要一些净有形资产来运营(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如此)的业务都会被通胀伤害。只需要很少有形资产的业务只不过受的伤害最少。    

 

And that fact, of course, has been hard for many people to grasp. For years the traditional wisdom – long on tradition, short on wisdom –held that inflation protection was best provided by businesses laden with natural resources, plants and machinery, or other tangible assets (“In Goods We Trust”). It doesn’t work that way. Asset-heavy businesses generally earn low rates of return – rates that often barely provide enough capital to fund the inflationary needs of the existing business, with nothing left over for real growth, for distribution to owners, or for acquisition of new businesses.    

 

然而这个事实,当然一直很难被许多人领悟。多年以来,传统智慧,(长于传统, 短于智慧)认为充满天然资源,工厂,机器和其他有形资产(“我们信赖的商品”)的业务能够提供最好的通胀保护。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重资产的业务通常获得低 回报率,低到仅能提供足够的资本来满足现存业务的通胀下需求,而根本无法剩下任何东西来支持真正的增长,分配股息给所有者,或者并购新的业务。    

 

In contras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the great business fortunes built up during the inflationary years arose from ownership of operations that combined intangibles of lasting value with relatively minor requirements for tangible assets. In such cases earnings have bounded upward in nominal dollars, and these dollars have been largely availabl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businesse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That business has required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investment – yet its franchises have endured. During inflation, Goodwill is the gift that keeps giving.    

 

与之相反,不成比例的大量商业财富在通胀时期积累起来。这些财富是通过拥有一 些业务运营而实现的,这些运营结合了具有持久价值的无形资产与相对很少的有形资产需求。在这些例子里,名义盈利大幅增加,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并购其他的业 务。这种现象在通讯行业尤为明显。这一行业仅需要很少的有形资产投资,但是却能保持特许经营权。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奉献的礼物。    

 

But that statement applies, naturally, only to true economic Goodwill. Spurious accounting Goodwill – and there is plenty of it around –is another matter. When an overexcited management purchases a business at a silly price, the same accounting niceties described earlier are observed. Because it can’t go anywhere else, the silliness ends up in the Goodwill account. Considering the lack of managerial discipline that created the accou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t might better be labeled “No-Will”. Whatever the term, the 40-year ritual typically is observed and the adrenalin so capitalized remains on the books as an “asset” just as if the acquisition had been a sensible one.    

 

但是这一论断自然只适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欺骗性的会计商誉(有很多这样的例 子)是另外一码事。当一个过度兴奋的管理层用愚蠢的高价购买一个业务时,前面描述的同样的会计细节也能被观察到。因为它无处可去,愚蠢的买价最终留在商誉 帐户。考虑到由于缺乏管理纪律而创造的这样一个帐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称之为“无誉”。无论期限,通常可以观察到40年的仪式性摊销。管理层追求刺激的肾上腺素被资本化保留在帐面上作为一项“资产”,就好像这个并购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If you cling to any belief that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measure of economic reality, I suggest one final item to ponder.    

 

如果你坚持相信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是衡量经济现实的最佳方式,我建议你思考最后一个例子。    

 

Assume a company with $20 per share of net worth, all tangible assets. Further assume the company has internally developed some magnificent consumer franchise, or that it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obtain some important television stations by original FCC grant. Therefore, it earns a great deal on tangible assets, say $5 per share, or 25%.    

 

假设一个公司有每股20美元的净资产,全部是有形资产。进一步假设公司内部发展了一个绝妙的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或者这个公司足够幸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FCC最初授予的电视台许可。所以,这个公司于有形资产上盈利丰厚,比如每股5美元,或者25%的回报。    

 

With such economics, it might sell for $100 per share or more, and it might well also bring that price in a negotiated sale of the entire business.    

 

有这样的经济状况,这支公司的股票可能卖价每股100美元或更高。而且还有可能在一个谈判卖出整个业务中获得如此的价格。    

 

Assume an investor buys the stock at $100 per share, paying in effect $80 per share for Goodwill (just as would a corporate purchaser buying the whole company). Should the investor impute a $2 per share amortization charge annually ($80 divided by 40 years) to calculate“true” earnings per share? And, if so, should the new “true” earnings of $3 per share cause him to rethink his purchase price?    

 

假设一个投资者支付了每股100美元购买股票,实际上是用每股80美元支付了商誉(正如一个企业并购整个公司时那样)。这个投资者是否应该每年拿出2美元的摊销费用,用于计算“真实”每股盈利?如果是这样,新的3美元“真实”盈利是否应该促使他重新思考购买价格?    

 

We believe managers and investors alike should view intangible asse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我们相信经理人和投资者应该从两个视角看待无形资产:   1. In analysis of operating results – that is, in evaluating the underlying economics of a business unit –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What a business can be expected to earn on    unleveraged net tangible assets, excluding any charges against    earnings for amortization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guide to the    economic attractiveness of the operation. It is also the best guide to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operation’s economic Goodwill.      

在分析运营结果,也就是评估一个业务单元的内在经济状况时,摊销费用应该被忽略。一个业务预期在净有形资产上所能获得的利润,除去任何商誉的摊销费用,才是衡量业务运营在经济上是否有吸引力的最佳指导。这也是衡量业务运营的经济商誉的当前价值的最佳指导。    

2.

In evaluating the wisdom of business acquisitions,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also. They should be deducted neither from earnings nor from the cost of the business. This means forever viewing purchased Goodwill at its full cost, before any    amortization. Furthermore, cost should be defined as including the full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 not just the recorded accounting  value – of all consideration given, irrespective of market prices of the securities involved at the time of merger an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pooling treatment was allowed. For example, what we truly paid in the Blue Chip merger for 40% of the Goodwill of See’s and the News wa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51.7 million entered on our books. This disparity exists because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Berkshire shares given up in the merger was less than their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which is the value that defines the true cost to us.

           

  在 评估商业并购是否明智时,摊销费用也应被忽略。摊销费用既不应该从业务的盈利中减去,也不应该从业务的成本中扣除。这意味着永远视所购买的商誉为在任何摊 销之前的全部成本。更重要的是,并购成本应该被定义为,包含所支付代价的全部内在商业价值,而不仅是其记录的会计价值,不论合并当时所涉及的证券的市场价 格,也不管是否允许用合并会计处理。比如,我们在合并Blue Chip 40%的喜诗和Buffalo Evening News的商誉时,真正支付的代价远超过我们记录在账面上的5170万美元。这种不一致的存在是由于在合并时,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对我们来说这才是决定真实成本的价值。  

 

 

 

Operations that appear to be winners based upon perspective (1) may pale when viewed from perspective (2). A good business is not always a good purchase – although it’s a good place to look for one.    

 

从视角(1)看似乎是赢家的业务运营,有可能从视角(2)看却黯然失色。一个好的业务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并购对象,虽然好业务是寻找好并购的地方。    

 

We will try to acquire businesses that have excellent operating economics measured by (1) and that provide reasonable returns measured by (2). Accounting consequences will be totally ignored.    

 

我们将寻求并购那些用(1)衡量是优秀的运营状况,而且用(2)衡量能产生合理回报的业务。会计后果将完全被忽略。    

 

At yearend 1983, net Goodwill on our accounting books totaled $62 million, consisting of the $79 million you see stated on the asset side of our balance sheet, and $17 million of negative Goodwill that is offset against the carrying value of our interest in Mutual Savings and Loan.    

 

在1983年底,在我们会计帐面上的净商誉是6200万美元,包括7900万美元标明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侧,以及1700万美元负的商誉以冲销我们持有的Mutual Savings and Loan的权益价值。    

 

We believe net economic Goodwill far exceeds the $62 million accounting number.    
我们相信净经济商誉远超过这6200万美元的会计数字。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附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7

市场质疑 合资自主“纠结”中上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48845.html

去年12月20日广汽本田(下称“广本”)自主车型理念量产版亮相后,一个月来,广本执行副总裁姚一鸣的压力陡然增大——并非是对这款车前景担忧,而是市场关于合资自主的新一轮讨论热了起来。

随着理念、启辰(东风日产)、宝骏(上汽通用五菱)等合资企业自主车型量产版的先后亮相,近期,关于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品牌的讨论增多。这个业界 曾争论了两年多的问题至今之所以依然“纠结”,是因为讨论焦点变成了这样或将对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产生冲击,以及老平台合资自主车型能否真正算自主创新。

就在各方观点撞击之时,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事件又发生了:2009年底高调发布南方战略的大众汽车(中国),前不久爆出了合资公司南方建厂放缓的消息,原因是合资公司新建项目缺少了必要条件之一:合资自主。

业内也有消息显示,政府部门在“合资企业该不该做自主”的讨论背后可能作出了相对明确的选择,即鼓励合资企业做自主。

包括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PSA等在内的众多合资车企均已表示,要加入合资自主大潮。于是,在政策是否支持尚未有定论的情况下,合资自主在“纠结”中上路了。

广本的“纠结”

包括姚一鸣、东风日产乘用车副总经理任勇、上汽通用五菱总经理沈阳,最近被常问到的两个问题是:合资自主车型拿来的是合资伙伴旧的平台,是否算真的自主?定位低于合资品牌的自主车型,是否会冲击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这是两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合资企业的高管,他们是合资自主的重要推动者。另一方面,作为合资企业中方负责人,他们又都是中国人,对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有着别样的感情。

这其中,姚一鸣的压力更大些。广本是最早提出做自主品牌的合资企业,被视为行业标杆,三年前做自主的消息甫出,他就面临不小的质疑。现在,自主量产车型一发布,又成了质疑的靶子。

其实,在姚一鸣看来,合资企业做自主对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不是冲击,只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而且是良性的竞争。过去合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扼杀 自主品牌,反而在人才培养、零配套体系建立等方面的沉淀,为自主品牌提供了支撑。现在,定位略低的合资自主,更能促使自主品牌在竞争中,找到差距,良性循 环。

而对于旧平台一说,姚一鸣则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毕竟是刚开始,只能在能争取到的资源下循序渐进。他更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的一套自 主研发体系、流程、数据库,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体系,尤其是研发的团队。“广本在过去三年多的研发过程中,建立起了150多人的研发团队,为即将上马的 广本研发中心积累关键的人才。”对此,姚一鸣很自豪。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合资自主后来者东风日产的认同。任勇也认为,合资自主有利于增强合资企业的整体实力,同时也标志着其背后东风汽车核心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只是,这样的解释背后,虽然国内大汽车集团集体失声,但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依然感觉到了压力,甚至有的认为,政府不应该鼓励合资自主。大集团既有土 生土长的自主品牌,又有数个大型合资企业,后者从过去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都是重要的利润等贡献点,削足适履显然不切实际,更多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战略。

“市场换技术”的新阶段?

合资企业的卖力解释,远不如政策的倾斜具有说服力。

对于大众汽车合资公司南方建厂放缓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过去合资企业挂着外方的品牌,拿来外方成熟的车型销售,难言学到真正的技术。而在合资 自主上,毕竟是要做一个自主品牌,这就需要合资企业建立一套自主研发的体系与流程,学会自主研发的方法,初步建立自主研发的数据库、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体系 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了合资自主品牌这个利益共同体,双方投入的精力、财力会更多一些。

简而言之,国家相关部门在中国汽车企业与外资合作过程中,中方能否充分获得外方技术输出支持,将成为合资企业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可是是市场换技术的新阶段。

很多政府部门及企业人士不愿意承认,通过建立合资企业,用市场换技术这条路走到现在并不成功。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轿车 工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虽略有成效,也诞生了奇瑞、吉利以及比亚迪等发展较快的自主品牌企业,但中国汽车工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差、自有及 关键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仍然在重复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尴尬局面。于是,强化对合资自主的要求,成了中国避免“市场换技 术”走向全盘失败的新支点。

其实,这种态度早就在政策上有所体现。《2009~2011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就多次提到“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整车研发,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表述背后,指的就是合资企业。

除了鼓励,政策上也早有限制,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在新增加的汽车产业 准入标准中规定,新建整车项目(即扩大产能)时,“中外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合资各方签署的并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合资经营合同等文件的有关内容开展 相应的活动。未能实现合同内容要求的应抓紧进行完善。未能完善的,应暂停建设分厂并暂停进行新产品公告申请”。而在合资各方签署的经营合同中,大多包含有 外资帮助中方开发自主车型的约定。

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土生土长自主品牌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不必过于敏感。毕竟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觊觎这块蛋糕的企业无处不在,竞争激 烈早已不言而喻。多了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只是竞争对手多了一个。即使不多这个,也会多别的。要知道,上海通用的赛欧就已经打入了6万元区间,早就开始与 在低端市场占据优势的自主品牌贴身“肉搏”。

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衡量自主品牌的好坏,最重要的不是自主的形式,而是自主的内容,通过保护是不可能做强自主品牌的。否则,即便回到闭关锁国时代,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也是脆弱、缺乏竞争力的。在这一点上,自主的心态比自主的外形更重要。

如果再放大些,结合政府的考虑,合资自主也是在提升大集团的自主研发等能力,形式由过去的单纯市场换技术,略微发生了转变。而且在竞争上,大浪淘沙,越是激烈的竞争越有利于产业前行,合资自主甚至会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产业竞争良性循环。

但专家同样提醒,政府在支持合资自主的方法上,也不应该一刀切,避免形成一哄而上的虚假繁荣。同时,有了合资自主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外双赢的同时,合资企业中方切不要忘了最终的诉求,即在共赢中真正找到壮大自己的方法。

现在,无论合资自主车企如何纠结,2011年春天,理念和宝骏就将走向市场,2012年启辰也将正式上路,接受市场考验。其实,需要担心的还有合资企业自己,例如理念的原型车三厢飞度、启辰的原型车骐达,它们是否会因为性价比更好的“兄弟”亮相而受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