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名人篇》群聯電子潘建成買地揪團種菜 熱情原動力來自耕耘後的豐收

2011-1-31  TWM




在群聯總部旁,有一方「私密的菜園」,在這裡,員工忘懷地聊天拔菜,享受農家豐收的幸福感,每天都要巡一次菜園的潘健成,在這裡思索群聯的未來,建構成功的幸福方程式。

撰文.林宏文

我從小在馬來西亞長大,爸爸是農夫,種秋葵、玉米。農家生活總是看天吃飯,收成不好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小時候讀書也常常擔心繳不出學費;相對的,如果遇上豐收,幸福感自然就會特別濃厚。

這種來自田園農地、辛苦耕耘而後豐收的幸福滋味,現在都市人恐怕很難感受到了,但我始終覺得,這種最單純的幸福感,反而是推動我一路往前的原始動力;我希望能與員工一起體會。

幾年前注意到這塊地(群聯總部旁占地二三○○坪的土地),和幾位創辦人討論後,決定自掏腰包買下來,一度想用來當停車場,後來還是決定拿來種樹、種菜。當時地主曾經懷疑,我們這些旁人眼中的科技新貴是不是錢太多,想要炒地皮,沒想到,最後竟然拿來種菜,而且還是玩真的。

現在,我每天都會來園子裡巡一下,看看青菜長得如何,同事們每周二的中午,也常會利用午餐時間到這裡摘菜,大家輕鬆地聊天,偶爾討論一下晚餐要如何烹煮這些菜。或許真的是這種幸福感的化學作用發酵,群聯電子發展到現在,這個團隊的氛圍,還是保留著最初的創業精神。

回 想起來,我最懷念的就是當年幾位創辦人在學校一起讀書、做研究的日子,可以無限的想像未來,但又腳踏實地的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情。我想,群聯這個團隊像是 風車一樣,客戶需求一來,就像風吹,不需要我去盯、去講,大夥兒就自動自發地轉動起來了。這是業績數字之外的一項成績。

我算是出身貧寒,而現在有點能力了,所以會捐些錢給台灣和馬來西亞家境清寒的學生,最近承諾要捐三百萬元,說了,才發現身上現金不夠,恐怕要等年終獎金發下來,要不,就要先向老婆借一下。

但話說回來,有錢真的會比較幸福嗎?

我知道的是,很多同業,當他們的規模越來越大,錢賺得越來越多,反而,煩惱也越來越多。我不是要否定成長的必要,但,成長應該伴隨著幸福。要成長也要幸福,這樣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吧!

潘健成

出生:1961年

現職:群聯電子董事長

經歷:慧亞科技公司研發部副理學歷: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所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4

中美晶、聯電、晶電攜手 搶藍寶石基板龍頭新兆遠三強聯盟



2012-5-7  TWM


 LED抗韓新支柱台灣LED業再傳合併!中美晶旗下中美藍晶日前宣布,將與聯電和晶電合資設立的兆遠合併,台灣太陽能、半導體和LED三強合作,除了坐穩國內藍寶石基板第一寶座,更有機會挑戰全球龍頭,成為台灣LED業「抗韓」的重要支柱。

撰文‧林宏文

四月二十五日,中美晶旗下中美藍晶,與聯電和晶電合資設立的兆遠宣布,雙方進行合併,暫定換股比例為中美藍晶每股普通股換發兆遠科技一‧八九六七股普通股,合併後實收資本額約為新台幣十六‧八億元,預計合併基準日為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合併後的「新兆遠」將成全台最大LED(發光二極體)藍寶石基板與材料廠。

這是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出手的第十六次購併案,與之洽談的是聯電董事長、同時也是兆遠董事長洪嘉聰。「合併後,兆遠科技為存續公司,但董事長由中美藍晶董事長姚宕梁出任,總經理則由原兆遠團隊選出,聯電有面子,中美晶有裡子,雙方皆大歡喜。」業界人士分析。

聯電有面子 中美晶贏裡子藍寶石基板為LED主要的上游材料,去年LED景氣奇慘無比,藍寶石基板材料價格大跌七成。隨著藍寶石基板廠業績觸底,業界吹起整併風,去年鴻海轉投資的兆晶與鑫晶鑽已先開第一槍,進行合併。

事實上,「新兆遠」合併的正是時候。隨著LED景氣翻轉,今年LED電視新機種推出,加上LED照明趨勢帶動,藍寶石基板廠供不應求,第二季產能滿載,漲幅平均五%至一○%。兆遠雖然今年以來客戶大幅成長一倍,但競爭者虎視眈眈,令龍頭地位備受威脅。

根據今年前三月營收,兆遠第一季達三‧五九億元,鑫晶鑽則達三‧六八億元,已超越兆遠;至於晶美的營收為三‧四三億元,也快逼近兆遠。中美藍晶第一季營收,則約為一‧一億元左右。

也就是說,兆遠雖是國內LED藍寶石基板的先進業者,但第一名位置已動搖,若加上中美藍晶,則可將競爭者遠遠拋開,尤其是鴻海集團的鑫晶鑽。

兆晶董事長謝建福與鑫晶鑽董事長郭莉莉為藍寶石廠的夫妻檔,兩家都是鴻海的轉投資,去年兩家公司合併,整合兩家公司強項,產能規模超過兆遠,今年首季果然繳出一張亮眼成績單,令兆遠不敢小覷。

兆晶與鑫晶鑽合併 威脅兆遠兆遠與中美藍晶宣布合併時,正在上海參加國際新光源新能源照明展的鑫晶鑽董事長郭莉莉接到電話,並沒有很驚訝,好像已有預感。她覺得LED景氣已見復甦,大家都應更努力,擺脫去年大虧損。在藍寶石基板大者恆大趨勢下,業界分析鑫晶鑽不排除有新一波合併動作。

中美藍晶與兆遠的合併案,引起業界注意,主要是背後股東都大有來頭,這等於是國內太陽能(中美晶)、半導體(聯電)和LED(晶電)三強聯盟。合併後的新兆遠,最大股東中美晶,持股高達四三%,至於第二大股東晶電與第三大股東聯電旗下宏誠創投,分別為四‧八六%及二‧三三%。

嚴格來說,兆遠雖有晶電及聯電宏誠創投的投資,但比重都很低,兆遠董事長由聯電董事長洪嘉聰擔任,很大因素是洪嘉聰個人有投資。如今引進中美晶,解決過去兆遠沒有關鍵大股東的問題,加上中美晶在企業購併及重組的經營績效,讓市場對新組合的後勢發展樂觀看待。

三強聯手抗韓 布局中國業界認為,中美藍晶與兆遠合併,除了提高競爭力,對中美晶、聯電集團和晶電可謂三贏。對中美晶而言,藉由與聯電、晶電結盟,從太陽能產業大步轉向LED業;對聯電而言,藉中美藍晶、兆遠技術,擴大布局LED產業;對晶電搶食LED應用商機,有最穩固的料源保證。

韓商三星電子大舉切入LED,進行深度的垂直整合,讓台灣LED產業面臨嚴厲挑戰。四月中,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燈光照明暨建築物自動化展中,三星品牌館展現驚人氣勢,大規模展出一百多項產品。

一位在現場參觀的台灣業者說,三星在二○一○年才積極進軍LED照明市場,但短短兩年,已展現與歐美日大廠競逐的氣魄。不僅去年把台灣LED產值擠到全世界第三名,還逼近傳統LED照明大國日本。

此次LED景氣復甦有兩個驅動力量,一是LED電視背光市場,二是LED照明。如今三星一方面是全球最大液晶電視品牌廠,一方面積極發展LED照明。更重要的是,過去三星採購不少台灣的LED晶粒,但現在自己垂直整合,對外採購大幅降低,台灣業者將首當其衝。

「新兆遠」有了更強而有力的股東結構,必須整合各方資源,尤其與晶電的上下游整合最為關鍵。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說,新兆遠可縮短投資速度、提升研發品質,加上股東晶電也很認同,合併後同業很難跟進。

中國市場相當大,新兆遠若好好鎖定發展,有機會突破困境,成為台灣LED業「抗韓」的重要支柱。

新兆遠搶龍頭

——三強聯手布局全球藍寶石基板市場兆遠與中美藍晶合併前規模

項目兆遠中美藍晶

股本(億元)9.24

董事長洪嘉聰姚宕梁

總經理彭志強姚宕梁

主要股東晶電、

宏誠創投中美晶

平面藍寶石基板*51萬片13.2萬片

圖案化

藍寶石基板*10萬片9.2萬片

合併為新兆遠的規模

股本(億元)16.8

董事長姚宕梁

總經理彭志強

股東結構中美晶43%、晶電4.86%、宏誠創投2.33% 平面藍寶石基板*今年底達80萬片

圖案化

藍寶石基板*今年底達51萬片註:*指月產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16

台積電和聯電 背後密藏化工巨人

2012-9-24  TCW




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 科技業外商總經理大喊「 難為」, 連英國最大的保險公司英傑華(AVIVA) 也宣布要撤出台灣市場,名列美國《財星》(Fortune)全球五百大企業的陶氏化學(DowChemical),卻逆勢看好台灣。

陶氏化學,去年年營收六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八千億元),創百年來新高,比台灣石化霸主台塑四寶,二○一一年合併總營收還高出二三%,更僅次於德國巴斯夫(BASF), 居美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化學公司。

掌管陶氏化學海外第二大市場、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PeterSykes)指出,食品包裝用塑料、淨化水材料、車用高性能黏膠等在內, 陶氏都是業界領導者,且包括保養品、汽車、家具、電視、食品包裝、殺蟲劑、列印油墨等,每個人都會接觸的日常生活產品,陶氏也是無所不在,「 就像電腦的Intelinside,我們是Dow-inside。」

三年前購併轉型》重新發現台灣市場價值

「對陶氏化學來說,台灣會扮演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起拓展大中華區市場,」石博韜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包括晶圓代工合計市占超過全球六成的台積電、聯電,及全球最大印刷電路板製造廠欣興等,讓台灣電子材料客戶屬於業界領導者。去年台灣陶氏營收逾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億元), 他看好二○一五年可成長超過一倍,至十五億美元。

台灣獨特的電子業聚落,成為陶氏的重點客戶,而讓台灣戰略地位大幅提升的一段插曲,其實源自陶氏一場關鍵購併案。

時間回到二○○四年,那一年,為了因應國際油價攀升、中東石化公司靠上游低原料成本轉進大宗化學品等競爭,陶氏升任原是公司集團業務總裁的利偉誠(Andrew Liveris)為執行長,主導轉型。

但危機,繼續步步進逼。陶氏基礎化學品的稅前淨利從二○○四年十六億美元,二○○七年幾乎腰斬至八億美元;二○○八年,基礎化學品銷售額達五十六億美元,稅前淨利卻只剩一千五百萬美元。

關廠、裁員、出售資產……,光內部改革還不夠,積極從基礎化學品朝功能化學品轉型的陶氏(編按:基礎化學品為量大、毛利低的大宗化學品;功能化學品為少量多樣、毛利高的特用化學品),看上了特殊材料領域的模範生——羅門哈斯(Rohm & Haas),決定斥資近一百九十億美元,藉外部購併加速轉型。「利偉誠可能是史上把公司經營得最糟糕的執行長,他的經營方向,就是把這家公司搞垮!」不看好購併價,全球最大財經頻道CNBC股票投資分析節目、人稱「華爾街狂人」的主持人克拉默(JimCramer)曾如此評論。

儘管外界看衰聲不斷,三年前,陶氏終以一百六十三億美元收購羅門哈斯。購併後,攤開財報,不只陶氏營收和獲利都逐年走高,台灣產業新價值也因此被看見。

三年來台灣營收倍增》主攻半導體和印刷電路板

該宗購併前,台灣陶氏年營收約三億五千萬美元,去年則破七億美元,營收翻倍成長;過去,台灣市場特用、功能化學品比重不滿五成,現階段則逾九成。

「台灣絕對是受到購併案正面影響,業務規模是過去的兩倍,」石博韜指出,以電子材料為主的羅門哈斯, 銷售區域以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等北亞市場為主, 因此陶氏全球特用、功能化學品占比約六七%, 大中華區則達九七%、台灣也超過九成,居全球最高。

事實上,一年約投入十六億美元研發的陶氏,就有不少專利或獨霸世界的功能化學品供應給台灣廠商,貢獻高獲利。「陶氏化學的材料,台灣幾乎所有電子產業供應鏈都用得到,」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SEMI)產業研究部資深經理曾瑞榆觀察。

不論在台灣最大的半導體或第三大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陶氏的功能化學品都是世界級地位。台灣陶氏行政總經理陳政群說,陶氏半導體研磨液、研磨墊市占破五成,居全球龍頭;至於同屬關鍵原料的印刷電路板電鍍藥水,全球則擁有四成左右市占。

「印刷電路板一半以上都是它客戶,」台灣印刷電路板協會理事長陳正雄觀察,在科技用品輕薄短小趨勢下,舉凡電腦、手機、平板、液晶顯示器等都要用到印刷電路板,線路越來越密、孔徑越來越小,製程難度增加,陶氏化學是極少數能研發符合最新高密度互連技術(HDI)電鍍藥水的國際大廠。

以陶氏獨步全球研發的無研磨粒化學機械研磨(CMP)銅製程技術為例,在半導體晶圓研磨晶片此一關鍵製程,要把晶片置於研磨墊上,再配合研磨液的化學物品移除晶圓表面沉積層,但一般研磨液含有大量研磨粒,容易讓晶圓產生缺陷,陶氏的產品則能有效提高研磨效率、晶圓表面銅的處理能力,有助客戶提高良率與降低成本等好處。

在半導體領域,擁有台積電、聯電在內世界級客戶,陶氏不僅是其傑出供應商,陶氏電子材料亞太區策略行銷總監陳嘉平也透露,目前正和全球最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合作, 開發二十奈米製程、十八吋晶圓廠等世界最新技術。石博韜指出,未來陶氏將強化和台灣客戶共同開發,甚至不排除透過購併等任何新機會,進一步發揮台灣產業新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72

聯電與台積電 26年纏鬥啟示錄

2013-03-25  TCW
 
 

 

重新定義自己,可以再創人生的第二高峰,但搖擺不定、見風就轉舵,不但不能創造新戰場,還可能陷入重新定義自己的迷思。

有兩家最具代表性企業的得失成敗,最能代表重新定義的迷思;其中一個誕生於一九八○年,另一個則晚了七年成立,兩家公司投入了同領域,一路纏鬥二十六年到今天;三十三歲的老公司(以下簡稱U公司),一路上不斷創造新話題、屢出奇招;年輕的這一家(以下簡稱T公司),則一路堅持當初設定的目標,堅持要成為國際一流的企業。

先搶先贏?決勝負關鍵,不在起跑點

結果,三十三歲的U公司原地踏步,另一家則是年年高成長,去年雙方營收差了近四倍,市值更被拉大差距超過十倍,這是一個警惕,別把重新定義當成包裝與股市的題材,要堅持自己把價值做到最大、更重要,除非到了價值曲線的頂端,否則不輕言轉舵。

第一個迷思是,最早定義自己、找出市場缺口,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反而只是賽局的開始。

其實,最早提出晶圓代工這個商業模式的是這一家U公司,但是最早看出市場缺口,並不代表就永遠都是市場第一,跟隨者只要專業、肯下苦功,就有可能超越U公司,第二家T公司雖然比較晚才成立,但後來居上。

出奇必勝?專業沒扎根,客戶綁不住

第二個迷思是,成長過程中專業與扎根比出奇招重要。

一九九五年,U公司出了一個奇招,宣布與北美十一家設計公司結盟,合資成立三家晶圓代工公司,想要用合資合作方式綁住客戶,還乘勢跨入DRAM記憶體的製造,逼著讓T公司不得不跟隨投資技術較為落後的DRAM廠。

這個重新定義客戶與代工者關係的奇招,並沒有取得壓倒性的結果,客戶還是需要專業與服務好的公司,光靠投資合作沒辦法永遠綁住合約,蹲馬步的勝出了。因此兩家公司的差距又被拉開了。

到了二○○○年一月,這時候,U公司它二十歲了,隨著全球景氣翻揚,晶圓廠產能吃緊,又出招了。它將五家子公司合而為一,五合一讓營收與產能大幅增加,讓它的企業規模快追上年紀較輕的T公司,甚至連製程技術也幾乎快追平。

當時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吃緊,誰有產能誰就能搶到客戶,於是T公司只好去併了同業,甚至跟U公司搶二線公司,用當時被認為偏高的價格收購了二線廠,讓雙方在產能上的差距又被拉開。

這個結果讓U公司很得意,認為自己是足智多謀。

插枝展葉?靠包裝炒作,題材難持久

第三個迷思,別被財務操作與股市話題的包裝迷惑了。二○○一年,這家老公司的子公司上市了,這家IC設計公司讓外界眼睛為之一亮,因此U公司接著將旗下IC設計子公司一個個切割上市,被稱為軍團,成為電子業的焦點。

當時更用「插枝法」來形容這個創新的策略,認為T公司在晶圓代工領域是一棵大樹,不以硬碰硬正面較量,反而應該透過轉投資與內部分割創業向外開枝展葉,一棵樹很快就能變成一片林,接著讓森林的力量大過一棵樹。

T公司董事長卻這樣說,「我把南科八吋廠也獨立成為一個公司,然後自己投一億、幹部投一億,放一放消息等到股價漲三倍就賣掉,這樣對嗎?那我也可以把我的光罩部門切出去成立公司啊!」

說變就變?仍有價值,不該輕易轉舵

這是第四個迷思,實力才要最重要的,時時刻刻問自己價值曲線是否到了頂點?只要仍有價值就不應該亂轉舵,會讓注意力分散了。

二○○○年到二○○三年才是真正決勝關鍵,那時半導體走向天險障礙最高的一代,○.一三微米的技術世代,主因在於○.一三微米採取銅製程等過去未曾使用的新材料,而且國際大廠也都沒有量產經驗。

當時研究這項技術最久的IBM同時找上兩家公司洽談合作開發,但T公司拒絕了,U公司則是宣布與IBM合作開發銅製程技術。T公司相信,自己不能一直依賴大廠的技術轉移,每一次先進製程技術的移轉,至少要一年的時間,即便合作的結果再好,自己的先進製程就是比國際大廠晚一年,一定不是領先者。

更重要的是內顯的知識,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說,靠授權只能學到外顯的知識,沒辦法學到內顯的知識,只有學到內顯知識才能讓自己知道技術是怎麼來的,進而自己開發技術。

二○○三年,這場競賽分出了勝負,T公司在不僅○.一三微米技術領先了,更重要的是,走向技術自主這一條路,不再落後國際大廠。隔年,效益發酵了,營收從二千五百五十九億元開始爆發性成長,到去年四千九百九十八億元,幾乎是增加了近一倍。

但,U公司的營收自二○○四年達到一千一百七十三億元之後,不增反減,到去年甚至還是衰退,差距更大是市值,去年市值差距超過十倍以上,技術世代差距超過一年,兩者已被遠遠拋開。

市場最好的客戶只找T公司,U公司只能當二線角色。

這兩家公司就是台積電與聯電,聯電雖最早定義了晶圓代工,且一路上足智多謀,但終究是包裝與股市題材,突然爆發卻無法持久,人與企業也一樣,不是時時要追求轉型與重新定義自己,而是要不斷問自己,自己的價值在哪?有沒有發揮與成長的空間?別遇到困難就亂轉型,會像聯電一樣陷入定義自己的陷阱,最終被台積電遠遠拋開。

【延伸閱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48

LED照明正旺 億光、聯電卻丟三%股權 晶電兩大股東 為何逆勢出脫持股?

2014-06-30  TWM
 
 

 

LED照明需求較去年以倍增速度成長,LED產業歡喜迎接下一波成長動能,晶電連續三個月營收刷新紀錄。但當年為晶電股權爭破頭的大股東億光與聯電,卻為何選在此時大賣晶電股票?

撰文‧周品均

六月十九日,晶電一年一度的股東會登場,場內卻瀰漫著山雨欲來的氣氛,因為到場的法人、媒體與股東都在等著向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要答案,「為什麼晶電的大股東億光、聯電此時大舉出脫持股?」李秉傑一如既往臉上帶著招牌微笑,只是一聽聞大股東出脫持股的疑問,李秉傑也不由得收起笑容,「坦白說,大股東給我們的說法是有資金需求。」不出意外的官方答案,沒能解答所有人的疑問。畢竟七年前,晶電一場現金增資案,可是讓三大股東億光、聯電與萬海搶破頭,只為拿下晶電主導權;七年後的今天,正當LED照明商機才剛要大鳴大放,億光、聯電雙雙在此時說不玩,出脫超過半數的晶電股權,自然引起市場譁然。

就在晶電股東會召開前一週,一則重大人事消息從晶電傳來:億光董事長葉寅夫決定辭去晶電副董事長。

消息一出,震撼LED市場。億光從一九九六年入股晶電以來,每逢晶電增資,億光只有加碼力挺,沒有第二句話,正因晶電與億光有著緊密的上、下游關係,億光身為晶電第一大客戶,為確保LED晶粒產能,向來緊綁晶電。

億光與晶電的關係有多密切,從葉寅夫屢屢爭取晶電營運主導權,便可窺見,還一度引發光寶、萬海等大股東不滿,最後才找來李秉傑出任董事長,葉寅夫則是副董事長。

這也難怪葉寅夫請辭的消息傳出,引發LED業界諸多揣測。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觀察,億光雖為晶電最大客戶,但不一定能拿到最便宜的價格,加上晶電身為上游晶粒廠,近年積極發展晶圓級封裝(Chip Scale Package)技術,向下跨進封裝市場的策略,爾後勢必難以避免將與億光打對台。

合作生變?

億光十八年來首度賣股

儘管分析師各有觀點,葉寅夫也試圖解釋,「我們接下來要擴產,需要用到錢。」他更強調,「億光過去投資晶電的十八年中,從未出售晶電股票,今年因認為LED照明市場機會大,需要資金擴充產能、購買通路,才選擇出脫晶電持股。」但億光向來是LED獲利資優生,帳上現金也還有四十一.一六億元,即使在LED最慘澹的時候,葉寅夫都能靠著「擰毛巾」的管理方式,維持億光獲利,擴產缺錢而賣股的說法,實在難以說服人。

億光此時的賣股動作讓外界揣測是否與晶電合作關係生變,對此,李秉傑強調:「億光現在仍是晶電的第一大客戶」,雙方過去十八年來合作關係穩固,不需要以資金緊綁。

另一方面,除了億光在賣晶電持股,聯電也在賣晶電持股。儘管聯電近年來一直都有處分晶電持股的動作,可是這次一口氣賣掉半數持股,時間又巧合地與億光選在同一週,已經引發小股東的疑慮。

即使如此,聯電的態度很明確,「聯電會繼續處分非核心事業股票。」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說。但事實是,原本聯電打算一次將晶電持股全數出清,動作之大,讓李秉傑不得不想辦法說服聯電,「就是希望他們不要和億光同時出脫晶電股票。」聯電也還算給李秉傑面子,原本打算賣掉所有持股的計畫,折衷改以賣掉「半數」持股,最後選在六月十六日,以盤後巨額交易方式,將一萬零五百張晶電股票出脫。

大股東剩萬海

三%晶電股權誰吃走了?

業內人士也緩頰,「畢竟聯電明年要拚十四奈米試產,必須投入不少資本支出,賣晶電持股不是唯一變現的動作。」因為同時,聯電也申報要賣譜瑞持股,預計將有七.○七億元投資獲利落袋。

如此一來,億光、聯電持股從原本的四.○五%與二.二七%,降低至二.一%與一.一四%,晶電的大股東扣除南山人壽、公務退撫基金等,最大股東僅剩下萬海,晶電發言人張世賢指出,目前萬海集團相關持股仍有八%,但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最新大股東持股資料,萬海旗下投資公司楓丹白露等持股只揭露了約二.七六%,屆時大股東賣股先跑,恐怕小股東也無從得知。

隨著億光、聯電出清晶電持股,三%股權立即在市場上被接走,業內人士表示,「兩大股東賣股,晶電股價不跌反漲,反映後面有特定人士接手,不可能是分散的投資人買走。」尤其,晶電經營團隊的持股比率不到一%,大股東持股水位也降低,因此,只要有本事吃下億光與聯電轉手的晶電三%股權,就已經具備了進入晶電董事會拿下一席董事的能力。

雖然李秉傑解釋,他們側面瞭解,接手的投資人多為外資,並且是「多名」外資購買,應該不至於有被入主而不知情的狀況發生。然而LED產業競爭激烈,晶電又有技術與產能優勢,成為競爭對手目標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只能說在兩大股東接連賣股當下,晶電小股東不得不謹慎以對。

晶電

成立:1996年

負責人:李秉傑(圖)

主要業務:LED晶片製造

近三年EPS:

2013年 0.04元2012年 -1.3元2011年 0.56元兩大股東,半年丟出3%股權— 晶電四大股東持股比重變化2013╱122014╱06變化聯電2.27%1.14%出脫1.05萬張億光4.05%2.13%出脫1.8萬張萬海8.00%8.00%暫無出脫計畫光寶0.80%0.80%暫無出脫計畫註:萬海持股比重由晶電提供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04

三次創業路 鴻海、聯電都打不倒他 蘋果加持 晶美穩坐藍寶石廠一哥

 
2014-08-11  TWM

 

他吃過鴻海殺價的苦頭,還遇到自創公司被購併,這些都沒打倒他,面對毛利六成的誘惑也不動心,謹守他對技術的堅持,換來蘋果的青睞,他是全球最大藍寶石基板廠晶美執行長張謙敏。

撰文‧周品均

鹽城,一座面積約台灣一半、人口數僅八二三萬的江蘇省城市,這裡,不但來了韓國起亞汽車的機器人生產線大軍,每天在沖壓機「砰、砰」的聲音中,產出一個個車子外框,機器人快速銲接、運送,每年誕生五十四萬輛汽車。另一股勢力也悄悄聚集,那就是牽動全球手機市場神經的蘋果(Apple),因為蘋果iPhone所需要用到的藍寶石基板,指紋辨識與鏡頭的保護蓋,都在這裡生產,它是晶美。

「做這行是磨練意志、鍛鍊身體。」這是晶美執行長張謙敏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為光從去年台灣三大藍寶石基板廠的財報來看,兆遠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為負二.六八元、鑫晶鑽為負四.四一元,唯獨晶美賺錢,去年EPS繳出一.七四元的成績單。

這是一家成立不過七年的公司,前幾年遇到藍寶石景氣大好時,不只晶美股價最高達二二八元,鑫晶鑽、兆遠股價也都有百元之譜;但截至八月五日止,這三大廠股價均不到五十元。「藍寶石基板切磨拋大家都會做,能獲利才是重點。」晶美總經理陳彥任一語道破這個產業的魔咒。

其實,晶美是張謙敏夫婦一起創業的公司,他出任執行長,太太何素珠則擔任董事長,會一腳踏入藍寶石基板產業,是一場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

機殼打底 轉攻藍寶石基板早在一九九二年,張謙敏在中國順德開了一家電腦機殼工廠。那是電腦產業當紅的年代,卻因為鴻海將觸角伸進機殼業,帶起一陣殺價戰,讓張謙敏有了不如求去的念頭,毅然選擇退休。

「結果,有朋友問我要不要做藍寶石基板的生意。」張謙敏笑說,他就這樣投入這個產業,成了他退休人生的轉捩點。那一年是二○○○年,張謙敏帶著在筆電產業賺來的錢,創立晶向科技,技術就直接從工研院技轉而來。

張謙敏經營了六年,卻因為聯電入主買下他一手創辦的晶向(後來改名為兆遠),他只好帶著得意助手陳彥任及技術團隊,另起爐灶創立晶美。

原本就有晶向的經驗,要把晶美做起來,對於張謙敏和陳彥任自然不是難事,尤其隨著LED(發光二極體)產業起飛,一○年更是整個產業都在搶產能,而藍寶石基板是LED最關鍵的原料,頓時成了當紅炸子雞,一年內報價從十二美元直衝三十五美元,缺貨、漲價聲不絕於耳,那一年晶美EPS達九.六一元。

眼看藍寶石基板價格一路向上翻,讓不少廠商動了心將觸角伸往更上游的晶棒製造,因為那時做藍寶石基板毛利率雖然已近三成,可是做晶棒製造利潤高達六○%。「當年很多人捧著大把銀兩來要我做藍寶石晶棒,卻都被我拒絕。」張謙敏比任何人都堅定。

向來不是投機者的張謙敏非常清楚,藍寶石晶棒這門生意可不是人人都能做,不只要有深厚的科學底子,還要有忠誠的技術團隊。

所以,當多數廠商受不了肥厚利潤誘惑,紛紛插旗上游晶棒製造生意時,晶美卻固守本份,聚焦在藍寶石基板「切、磨、拋」的加工。果不其然,才過一年半,這場「藍寶石盛宴」戛然而止,到了年底藍寶石基板報價只剩九美元。一一年,晶美EPS大虧五.三九元,隔年再虧○.三三元。

「LED這個產業,就是好半年、壞三年半。」張謙敏對藍寶石產業景氣驟變,瞭然於心。就在晶美最艱難的時候,一位神祕客戶來敲門,一開口就要他們送產品,就連合作意願也要測試,有一次為了見客戶一面,一等就是十一個小時。

堅守本業 切入蘋果供應鏈張謙敏之所以如此慎重對待神祕客,就是因為一旦這筆訂單能進來,晶美不只可以擺脫虧損惡夢,更將一舉站上產品顛峰,而這位客戶正是蘋果。

一三年,蘋果開始將藍寶石基板用來做手機鏡頭與指紋辨識的保護蓋,今年更預計要用在iphone6觸控面板上。市調機構LEDinside研究部協理儲於超分析,蘋果選擇供應商,最大考量就是「產量」,而晶美是全球第一,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

若說單靠經濟規模,晶美沒有最好的服務品質,勢必也無法抓住蘋果的心。「關鍵肯定是產量、品質與價格,缺一不可。」張謙敏說。

為了使命必達,當天往返台灣、中國是常有的事,員工甚至笑稱,台灣到香港的早班和末班飛機班表,都熟到能背出來,因為他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送樣給客戶,以最快速度修改產品規格。

如今,晶美穩坐全球藍寶石基板龍頭廠,但張謙敏仍本著初衷,堅持工程師和主管都要親上第一線指導,「材料成本很高,只有在第一線,你才會知道如何最有效地用料,這就是我們成本能比別人低,報價更漂亮的關鍵。」因為張謙敏知道,他們沒有投機的本錢,唯有本著技術實力,才能長久立足於科技界。

晶美

成立時間:2007年

董事長:何素珠

執行長:張謙敏

資本額:10.79億元

主要業務:藍寶石基板、圖案化藍寶石基板主要客戶:晶電、三安、蘋果

近三年EPS:

2011年-5.39元

2012年-0.33元

2013年1.74元

打敗韓、日,晶美產能冠全球!

—2013年藍寶石基板產能排名排名公司千片 / 月1晶美 (台)1600 2STA (韓)1200 3鑫晶鑽 (台)1100 4Kyocera (日)1000 5Namiki (日)900 6兆遠 (台)800 7雲南藍晶 (中)700 8Iljin Display (韓)600 9Hansol (韓)600 資料來源:LEDinsid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6

聯電重回晶圓二哥的秘訣:去中國

2015-01-12  TCW

 

二○一四年的最後一天,對聯電來說,是具歷史意義、重要的一天。

因為目前全球晶圓代工排名第三的聯電,在中國的產能,可望在三年到五年內超越老大台積電。

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號,經濟部投審會宣布,有條件通過聯電與廈門市政府及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合資興建十二吋晶圓廠的投資案。這是台灣半導體業近十年在中國金額最大的投資案,也是台灣晶圓代工業者第一次登陸興建十二吋廠。

待聯電廈門廠二○一六年下半年完工投產後,加上蘇州和艦廠,最快二○一八年,將領先台積電,成為台灣在中國擁有最多產能的晶圓代工廠。

雖然廈門廠對聯電營收貢獻還未實現,但赴廈門投資的消息自二○一四年十月初公布後,聯電股價一路從十二‧三元,漲到最高達十五‧三元,漲幅約兩成,且外資持續買超,目前已超越外資給予的目標價。

為什麼在中國擁有新產能,會讓外資與投資人對聯電如此感興趣?答案,是因為「中國」。

瞄準物聯網應用不須最新製程,就能搶商機

所有人看到的,是中國物聯網市場的商機,這個市場,估計產值規模約二兆五千億元。雖然,這次聯電前進中國的製程,不如台積電與三星。但由於物聯網許多產品,並不須使用與蘋果iPhone處理器同等級的最先進製程,這反而讓聯電以「不高不低」的定位,取得最佳競爭位置。

一位半導體設備業主管也認為,聯電現在的技術雖然不如台積電與三星,但面對中國本土的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等對手,依然綽綽有餘。等到中國IC設計業者與物聯網商機崛起後,要吃到訂單沒有問題。

「這對聯電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Momentum(動能),」一位聯電中高階主管坦承,目前聯電現有的產能已經滿載,公司營運要有新的成長,得有新刺激。「中國很多東西可以做,撈寶撈一撈,用五五、四○奈米製程(指相對落後的成熟製程)就夠了。」

這也間接說明了,為什麼台積電沒有去中國發展十二吋廠的原因。因為,對台積電而言,現在首要的任務是要迎戰三星,優先發展最先進製程,守住蘋果訂單。台積電內部主管便透露,近兩年,中國各省官員其實也曾提出合作邀約,「但目前,對台積電來說還不是很有必要。」

董座一年前布局享高額補貼、保證訂單優勢

「晶圓雙雄時代已經不在了,(聯電)要找到新的切入點,」大和國泰證券科技行業研究區域主管徐禕成觀察,過去幾年,聯電在先進製程上,一直追在台積電後面,很辛苦。現在前進中國,徐禕成認為:「這對聯電未來很有幫助,明年投產,後年規模就可以起來,時間點滿不錯的。」

根據熟知整樁投資案的人士透露,這次投資廈門,聯電董事長洪嘉聰其實從一年多前便開始運作。中間一度因廈門地方首長換人而停擺,但習近平與李克強上任後直接關切施壓,因此迅速重啟。而最後拍板定案的條件,是中國祭出三大讓利,包括有大額的補貼,且這筆錢不須聯電償還,以及保證提供訂單,並且將來聯電對此廠的持股比例可能再增加。

對此,聯電發言人劉啟東表示,未來的確會按照中國政府既有的方案申請補助,但實際補助內容須等建廠後才確定。而若台灣法規允許,將來也會再申請提高對廈門廠的持股比例。同時,因廈門廠有中資股東,在訂單上自然也會給予協助。

長期往來兩岸的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觀察,曾在福建待過十七年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福建與廈門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會是中國對台灣新的重要口岸。

聯電雖然已經失去與台積電互相稱霸的能耐,但這次,洪嘉聰用中國幫聯電找到了突圍破口。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陳慧明認為,目前聯電的課題,是如何在獲利與研發先進製程間找到平衡。但近期一連串在成熟製程與中國市場的布局,有機會使聯電未來在獲利上,成為晶圓代工業獲利亞軍。

有意思的是,這次市場與同業對此事的反應。

跟二○○一年聯電前進蘇州設立和艦,引起技術外流的爭議相比,這次大家反應小很多。因為,聯電前進的技術並非最先進,不至於讓台灣核心技術外流。更殘酷的事實是,中國物聯網的主要IC設計商都早來自本地,當地也已經形成供應鏈,聯電西進只是參與,不至於造成台灣供應鏈拔起西進。面對兩次西進案件,大家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可見十四年之間,兩岸產業勢力的消長變化之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