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在中環 - CK 老細最愛搵你笨 (2013年07月09日)

1 : GS(14)@2013-07-09 09:27:24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62385&d=2100

【am730專欄】我認識一個在中小企打工的女孩,每次見面她總會不停抱怨:工作時間長,晚晚要OT,公司大小事務都只有她能應付。縱使她為這間中小企仆心仆命,日日做到冇停手,連識男朋友的時間也奉獻給工作,那位老闆卻給她很平凡的待遇……我認為以她的資歷,其薪金比市價要差一點點。
朋友們每次聽到女孩子埋怨,總勸她快點轉工。試想一下,這份工待遇不見得好,工作量卻嚴重超標,還要處理那些「唔關自己事」的瑣碎事,按邏輯,這當然不是一份好工,朋友見她自己都覺得委屈,自然相勸早走早著。如是者,女孩子在這間公司做了5年。5年過後,情況還是一樣,一樣的OT,一樣不理想的待遇,她當然也一樣埋怨。女孩子為何這麼蠢?要換份好工,以她的條件應不難找吧?至於她的老闆,朋友們也覺得真夠短視,為何一個對自己公司這樣重要的員工,待遇總不提高一下?
從她平日的說話中,我卻看到另一些事情。女孩子也許真的做得有點辛苦,工作量也大,但同時,她卻很享受,覺得自己在公司「很重要」的那種感覺。從話語字裡行間,她對自己的重要性很自豪。好的老闆通常不會搵員工笨,但有些心腸不好的老闆,眼見你對自己的「重要性」如此自滿,心裡自會盤算,知道你害怕失去這種感覺。如此一來,你估一個立壞心腸的老闆會怎樣對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67

政經密碼 - 周顯 近期3隻觀察中的股票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6:25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445

本欄名叫「政經密碼」,但講政治的多,講財經的少,皆因一欄八百至九百字,如果寫財經,實在很難填滿字數,除非是像其他人般,抄抄基本資料,又或是翻譯一下英文報道和分析,但我又不想這樣做。我的專欄的特色是:就算你罵我亂寫一通,胡說八道,但最少做到,內容是新貨,不是A貨。
所以呢,為免被編輯說我「有政無經」,揾讀者笨,並且以此為理由,cut我專欄,燒我(在報館內出稿費的)數簿,所以我會定期寫一些財經心得,以充其數,今日就是其中的一篇。
近日我有三隻觀察中的股票:
1. 「中國新經濟投資」(080),它是二十一章,即投資公司,2年前以1.03元上市,我認購了50萬股,賺了4萬元。
現時上市條例對於二十一章的限制甚嚴,其中的一條是,它在上市的頭兩年,「最低消費」是十萬股,所以杜絕了散戶的買賣。兩年之後,它才可以拆細出售,現在兩年期屆滿了,而它的股價又已「潛水」,只有0.61元,可以算是「抵買」之至。
這股票的downside在於,幕後老細大把錢,不知幾時會炒,而且,當我們一伙人在討論它時,得出的其中一個結論是:「二十一章的公司,最好用來自己做莊炒股票,用這公司的戶口來買買賣賣,但這公司本身的股票炒不炒,就說不準了。」不過,這股票抵買,是錯不了的。
2.「駿科網絡訊息」(8081),去年供過一次,1供3,供0.2元,只有5份申請有效接納,供了31.21%,完全供乾了。供股價是0.2元,經攤薄後的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是0.19元。
它在供股後大炒了一回,最高上到過0.8元,但慢慢下跌,上星期五的收市價是0.199元,已經跌破了供股的成本價,一億元多一點的市值,可算是十分抵買。
由於此股有著「優良」的炒作歷史,現在美國的QE不退市,所以又是小股票的大炒期,多隻股仔亂炒亂升,它加入炒的行列,炒埋一份的機會率,自然也是不少。
3.「中國無線」(2369),這是一隻中型股票,幾十億市值,但有業績盈利支持。線人說,現在炒作手機概念,它的前景又好,升兩倍也不為多。
我在考慮中的原因,是因為它的downside在於,在年來已經升了兩倍,所以風險不低。公司沒問題,股票也沒問題,問題只是在於,風險和回報是不是相稱呢?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逢周一、三、四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68

中環博客 - 禤中怡 iPhone的內涵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7:37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439
上周天兔襲港,禤中怡剛在台灣,打算上周一回港,航空公司一般叫貴客出發往機場前先確認機位,致電當地辦事處,只換來「線路繁忙」的回應,代表無助,其實早已心中有數,本打算將機票延後一天,但根本動彈不得,只好放棄。
峰迴路轉,原定回航日早上獲通知航班僅延遲一個小時,而在港旅遊代理朋友代辦登記,兼在櫃位獲贈麥記包包和果汁,算不幸中之大幸,免卻等飛機慘況。
有趣的是,身邊朋友滯留泰國數小時,本應按旅遊保險條款,可獲賠償,豈知那間大型旅行社的領隊著他們不要麻煩領事館為由,未有為他們辦理手續。保險界朋友一聽便火滾,話航班延遲與航空公司受颱風影響,根本與領事館無關,只覺領隊無意協助向航空公司取證明,唯有親自出馬,且看能否追回賠償,幫補旅費。
其實,面對颱風,航空公司無力應付龐大滯留客量,電話線路更根本負荷不了,一樣癱瘓,除了耐心等待,別無他法。不過,科技先進,又網上買賣、手機程式,應有盡有,大家也要樣樣「快」,難怪蘋果新iPhone推出後,一邊話欠新意,依然獲追捧。
過去蘋果推新產品,各大電訊商總會大鼓大鑼安排凌晨節目等,務求營造熱鬧氣氛,但近期多部新機面世均未見造勢大會,禤中怡了解所知,其實是蘋果規定,劃一取消製作這類節目,讓即使沒有新機銷售的營運商也可想辦法賣新機,而過去便有營運商提供攜機上台的服務。
至於iPhone5s和iPhone5c質素,朋友話其實有內涵,特別是安排A7和M7兩粒處理器,靜止時用M7推動,減省電力,他更以駕駛跑車為例,開車根本不用啟動渦輪增壓引擎(Turbo),變相令使用時間得以延長。
哪一款好賣?不用猜,以港人性格,自然是iPhone5s了,朋友估計甚至可能出現八比二的情況,即iPhone5c只佔本地銷售比重約兩成,或許港人要最頂級的產品有關吧!當然,內地大款未知是否也有這種喜好。
不過,一談到部分營運商需交出三分一3G頻譜便勞氣,因為唯一欠3G頻譜的營運商可藉租用3G頻譜的流動虛擬網絡商業務(MVNO)方式提供服務,但政府卻強要部分頻譜再拍賣,但究竟是否真有新營運商爭奪也成疑問,況且今日大家已邁向4G,能否倒回用3G呢?
通訊局資料顯示,6月底本港3G加4G用戶逾1,085.5萬名,比去年底增15.7%,儘管沒有劃分比例,但該數字持續向上,反映用戶對數據的需求只會增加,政府卻似未察覺,萬一收回的頻譜最終欠新競爭者,恐怕特首又要失分了。逢周一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69

C觀點 - 施永青 放棄阿里巴巴,做對了嗎?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8:13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498
阿里巴巴欲來港上市,但沒法就上市的方式與香港監管機構取得協議,現已改為去美國嘗試。
阿里巴巴市值龐大,其屬下的淘寶網,年交易額就達一萬億人民幣,而且尚在增長中。現時正值IT熱潮的第二波,小股東失去一次搭順風車的機會,實在可惜。
據悉,監管機構之所以拒絕阿里巴巴來港上市,是因為阿里巴巴想以合伙人的方式上市。這種方式保障它的創辦人馬雲,可以不經小股東的投票選舉,也可以永保統領公司的權力。這不符合香港企業的一般做法。
過去,英資洋行亦曾用類似的方法去保障始創家族與合伙人的管治權,辦法是向始創家族與合伙人發行B股。B股的面值只有普通股(A股)的十分之一,但投票權卻與A股一樣。這樣,持有B股的始創家族或合伙人就可以用少量資金控制整間公司。
現在馬雲連AB股的形式也懶得搞,單以合伙人的身份,就想永久掌控公司。他認為:合伙人作為公司的營運者、業務的建設者、文化的傳承者,最有能力堅持公司使命與長期利益,由他來掌控公司應該是理所當然。
但現實是,香港已不再容許上市公司發行有特權的B股,怎可能接受阿里巴巴如此侵犯小股東的權益。香港人正在為爭取普選而努力,對這類侵權行為十分敏感;所以,港人在惋惜沒有機會認購阿里巴巴的同時,基本上支持監管機構今次的取捨。
不過,若真是從小股東的權益角度來看,現有制度對小股東的保障實在虛有其表,徒具形式而矣。
香港的華人公司,家族控股常超過一半,小股東無論有甚麼投票權,都改變不了家族的選擇。至於那些股權分散的公司,大權早落在管理人員手裡。董事會屬下有一個提名委員會,決定下屆董事會人選,小股東根本無權過問;其篩選能力比中共設計出來的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還要有效。
我曾擔任過多間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亦出席過一些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依我所見,每次選董事都是等額選舉(8個揀8個),揀都無得揀。中共近年也搞差額選舉(10個揀8個),香港的公司管治手法基本上還在搞赤裸裸的假民主。
如果香港的小股東的現實處境,根本不存在著甚麼投票選擇管理人員的權利,那監管機構又為何要為這項小股東沒法享有的權利而放棄阿里巴巴來港上市呢?這會令人們以為,監管機構作出這樣選擇的原因,不外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治正確,而不是為香港人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
香港人近年愈來愈關注做一件事是否政治正確,而不講實際後果。這不是香港人一貫的做法。在這種取態下,香港的面貌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0

人在中環 - CK 不是純粹假期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8:29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562
天兔襲港,結果風力並沒有想像中強勁。最讓打工仔不高興的,是天兔並沒有為大家帶來額外的假期。
我得承認,我其實也是期望這個風會為我們帶來額外假期的其中一人。這種想法是否不正確,我怕得罪人,不在此評論了。不過風暴期間,看電視的新聞報道,看見那班在星光行外走來走去嬉戲的人,心裡卻忍不住暗罵起來。
香港是先進城市,基建以致救援系統,能應付絕大部分的颱風吹襲。也許大家習慣颱風最終沒有為香港造成嚴重破壞,「打風」對香港人來說,逐漸變成「放假」的代名詞。天文台發出颱風警報訊號,是要提醒市民,外面風力強勁,還是留在家中暫避比較安全。但我們今時今日對這些警報訊息又有幾認真對待?是天文台危言聳聽嗎?還是那班在風暴期間還要刻意出外嬉戲的人「唔識死」?
我記得我初做生意時,有這樣一次經驗:某天下午,網上謠言滿天飛,說下午某時天文台掛八號風球(那時還未有兩小時的預警制度)。有同事問我,幾時可以放工。我答:「現在仲係三號風球,天文台仲未掛八號喎……」同事聽到我的答案,自然不高興。她說我這個老闆,要等八號才放人,要她們在八號風球底下在街上走來走去,是罔顧她們人身安全。說到安全,我就一時心軟了,於是早一點讓她們下班。
結果怎樣呢?八號風球在幾個小時後真的掛了,而這幾位同事卻沒有因「安全」而及早返家,反而在風暴期間在街上四處跑。第二天返工時,她們還得戚地將自己在風暴期間在街上流連的相片給其他同事們看……「人身安全」?怕且從不是她們的真正考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1

轉角 - 陳雲 人生的定數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8:44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504
人的一生,有個定數。呼吸的數目是定了的,你呼吸得慢,命就長一些;呼吸得快,命就短一些。飲食有個定數,你食得剛剛夠飽,七分飽,三分飢,命就長一些;食得過量,飽得要飲茶飲酒來解,命就短一些。有些聰明人會問,可不可以食多些飯菜,長多些血肉筋骨,命就長一些?
可以的,多食一點治病的藥。辛苦勞累得來的財富,就是用來買藥的。以前僧人修行,一日一餐或兩餐,過午不食。若有事操勞,到了傍晚肚餓要食飯,那餐飯就叫法藥。現在市面充斥那些賺中年人錢的調理藥物,不是法藥,而是醫藥。有些還是無效果的安慰劑,白花錢的。有些藥性與毒性參半,先見其利,後見其害。
然則,適量運動,運動得其法,調整心肺脾胃與腰背四肢,卻可以長命。然而那個所謂長命,是本來你我都有的,是是天定的命,即是遺傳因子決定了的。我們的天然壽命,依照哺乳類動物的繁殖成熟期來推算,哺乳動物的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五至七倍,人壽於是在一百歲至一百七十五歲之間,視乎個人的遺傳而定,但整體人類的壽命是可以過百的。壽不滿百就過世,便是早死。
早死很少是由於飢寒交迫或細菌侵襲,人類忍受飢寒與細菌的能力很強的,早死是由於戰亂打鬥和操勞傷神。戰亂打鬥現在較少了,操勞傷神變了早死的主因。
有時命是在的,但靈卻不見了,整日渾渾噩噩,由人駕馭,自己不能作主,也可視為死亡。這些叫活死人,拖屍者。駕馭這些人的,叫羅剎惡鬼。香港那些官商勾結的地產財閥與官僚集團,用高地價政策來剝削人民,用供樓來奴役人民,就是羅剎惡鬼。這是掩飾不了的,他們的行為與嘴臉,都露出一副鬼相。
人算不如天算。香港好多精刮的家長,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於是提早將孩子送到人生的終點——死亡。有些是喪失小孩的性靈,幾歲人兒,練成了一個笨笨的拖屍者。有些勞累得過分,身體啟動生物自滅的想法,於是自殺死了。如果不是因為家庭離散,小孩自殺多是心理疲累,提不出精神能量應付生活。這是孩童時代的過勞死,與工業革命初年那些爬入煤礦坑工作的童工的過勞死,是一樣的。
當年的童工,是家長被工廠虐待,工資不足養家,於是小孩也要送入礦坑工作。今日的香港家長,同樣被公司虐待,但工資仍是足以養家的,但他們恐懼孩子將來不能找到工作,於是提早訓練小孩。當然,小孩即使學得百般武藝,大學畢業,也不能保證找到工作或出人頭地的。家長是將自己的前途焦慮放在沒法反抗的小孩身上,這不是愛,也不是害,而是蠢。人蠢無藥醫。周一刊登

陳雲-文化評論人,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
《中文解毒》系列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2

光影人文館 - 金巴利 戰疫—只見人性陰暗面的災難片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9:00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542
因疫症或病毒而引發的大災難是西片屢見不鮮的題材,但這類災難片卻一直是亞洲電影甚少觸及的片種,要數港產片的代表,已經要追溯至17年前由邱禮濤執導的《伊波拉病毒》,日本出產的病毒片也不多,較近代的有妻夫木聰主演的《感染列島》(2009),至於韓國,新片《戰疫》更加是當地史上首部病毒災難片。

病毒災難片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病毒已蔓延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世界淪為無政府狀態的死城,幾位倖存者在黑暗中掙扎求存,最終成為拯救人類的最後希望,《28日後》(28 Days Later,2002)和《魔間傳奇》(I Am Legend,2007)便屬此類。另一類則講述文明社會突然爆發致命病毒,引發全城恐慌,片中的英雄人物(多由科學家或醫生或打不死的硬漢擔當)不惜冒生命危險找出病毒源頭和研發疫苗,令疫情得以受控,這類設定可見於《極度驚慌》(Outbreak,1996)、《感染列島》(2009)、《世紀戰疫》(Contagion,2011)和《地球末日戰》(World War Z,2013)。第二類病毒災難片其實還可細分為政府於疫區設立隔離中心,並由軍隊維持秩序,電影以交代隔離中心內的眾生相和政府的應變措施為主,《盲流感》(Blindness,2009)以及今次的《戰疫》便從以上角度出發。

呈現人性醜惡
《戰疫》以首爾近郊的盆唐區為背景,講述一名偷運人蛇的男子染上病毒身亡,其間病毒透過空氣人傳人,令盆唐迅速變成疫區,為阻止病毒擴散,政府勒令城內所有居民入住隔離中心。有別於過往病毒片所呈現醫護人員和病毒專家捨身救人的無私精神,片中的女醫生(秀愛飾)更是人性醜惡和自私的代表人物。電影開首已帶出她毫不討好的性格,她因為救援隊隊員(張赫飾)不能承諾替她尋回手袋,而辱罵他「性格軟弱無能」。當疫症降臨時,她不過是因為女兒染病才被迫留在隔離中心,其出發點從來也不是為了協助救援或研發疫苗。身為醫生的她,明知女兒感染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卻刻意隱瞞病情,這種為了留愛女在身邊而不惜危害他人性命的自私行為實在令人側目。之後當她得悉可從生還的人蛇身上提取血液製疫苗時,更進一步濫用醫護人員的身份特權,先行替女兒注射疫苗。難道不把醫護人員描繪為聖人,就要將之極端醜化到如此惹人反感的地步?

英雄形象破滅
當醫生不再被塑造成偉人,片中的英雄人物便由飾演救援隊隊員的張赫擔任。可是從他身上,觀眾根本感受不到他到底有多正義和英勇。首先,他在執行救援任務時不見得抱有甚麼使命感和信念,他彷彿只視其工作身份為結識女孩的捷徑,而剛巧他的新目標正正是該名在他眼中美得「驚為天人」的高傲女醫生。其次是他在疫症爆發後,於隔離中心所做的一切,其實也只為了討好心中的女神,所以他充其量是一個甘願為愛東奔西跑的花癡,而絕非甚麼偉大無私的英雄人物。
眾所周知災難片是最能反映人性光輝和陰暗面的片種,但《戰疫》卻只讓觀眾看到當中的人性醜惡,片中幾乎所有角色也是猙獰、邪惡和自私,電影因為醜惡和不討好的人物建構而喪失韓國電影最擅長營造的豐富人情味,繼而令該片的感染力大減。電影更沒有好好抓住封城和炸毀隔離中心等事件去進一步探討生存權利和人道議題,而尾段透過醜化美國草菅人命來凸顯南韓總統正直愛民,則未免誇張堆砌,當中強烈的民族主義以及南韓軍事受制於美國的無奈,相信只有南韓人民才會看得咬牙切齒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3

電視風雲 - 王奇雲 台有台格 2013年09月30日

1 : GS(14)@2013-10-01 16:39:59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4514
好懷疑有一群專業觀眾,喺屋企起碼有部超過六十吋嘅大電視,令佢哋睇劇都睇得特別清楚,好多連導演認為觀眾可能唔多覺眼嘅細位、穿崩位、服飾唔連戲,甚至分別兩套劇嘅相同服飾,都能夠俾呢班眼利觀眾逐一發現。最近,就有觀眾發現「神槍手」張兆輝,喺劇裡面捧住個大紙皮箱,上面印住「整餅戲」嘅寶號「羅信記」,有網民就揶揄話唔通周海湄開嘅café係有花生糖賣?認真搞笑。
其實電視劇所用嘅道具,向來都係道具部負責,小至一隻水杯,大至傢俬電器,道具手足會好專業咁記低晒每套劇要用嘅道具,咁當然有好多都會重複使用,你喺專訪節目見到嘅花樽擺設,隨時喺唔知邊套劇會再出現,呢啲都好正常,大家都唔會特別留意,發現都唔會介意,不過今次嘅紙皮箱印住上一套劇嘅生意寶號就較為特別,雖然開台以來都無明文規定唔可以咁做,但感覺就好易令人懷疑係咪無記又想推軟性廣告呢?「神槍手」係由一個洗髮露品牌贊助,雖然出現嗰個招紙只係另一套劇嘅劇中公司名,但都會令人聯想起現實中嗰間餅家,如果係咁就真係對洗髮露公司唔多公平,俾出嘅贊助費,竟然有另一個產品品牌令觀眾直接聯想到而促成商業活動,可能問問法律意見睇吓有無違約喎。咁都未算,配角李國麟喺「神槍手」做徐子珊老竇,喺「整餅戲」就做陳展鵬阿爸,的確係容易令觀眾混淆,但咁都無計,拍嗰時,根本唔會知套劇出街時,邊套劇接上或接下播出,兩套劇出現同一個藝員好難避免,如果唔係兩年前都唔會出現甘草演員羅樂林「一日死五次」嘅事件,只能講句「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逢周一至五刊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74

[am偵查]改建百年立會圖則曝光 囚犯秘道嘆息橋早被毀 2013年12月09日

1 : GS(14)@2013-12-09 23:55:4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185304

前立法會大樓屹立香港逾百年,前年遷出後由建築署接手,將於2015年改建為終審法院新大樓。但籌備工程時當局始發現,這座一級法定古蹟早在84年改建為「立法局」時,竟將兩條專供囚犯步入法庭的「嘆息橋」拆毀,只餘一截遺址,該橋精髓本是仿傚威尼斯16世紀建造的嘆息橋設計,建築署是次斥資近5億改建,其中包括要還原嘆息橋原貌。有古蹟專家慨嘆,本港早年的文物保育政策「相當求其」,令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內部已變得面目全非。

位於中環昃臣道8號的前立法會大樓於1912年建成,初期是「最高法院」,至1983年改建為立法局大樓。隨著立法會2011年遷往添馬艦,該處再度改建為終審法院。改建工程正如火如荼之際,建築署向本報證實,大樓內部兩條用以運送囚犯、稱為「嘆息橋」的通道已被拆卸。
建築署承認,在舊法院年代,有兩條嘆息橋分別連接囚室和兩個大小法庭。至80年代,嘆息橋更被完全拆卸;小法庭亦只餘下閣樓至一樓的一截通道,地下至閣樓一段則已被拆除,還用假天花遮蓋了該截殘跡。建築署發現嘆息橋早在1912年的平面圖內已出現,但當年並無「嘆息橋」這名稱,相信是後來才加,該署決定根據古蹟辦指引,復修遺址,日後公開讓市民參觀。
一名60年代加入港英政府的退休紀律部隊人員透露,以前由監獄署(懲教署前身)人員負責押解疑犯到法庭,疑犯由囚車送到最高法院後,就會在監獄署人員押解經由一條長長的秘密通道,直達候審室和法庭內的犯人欄。為防止劫獄,該通道「與世隔絕」,確保疑犯不能與外人接觸。疑犯被判罪成,又會走回原路上囚車。而他憶述的該通道位置,正是現時復建的嘆息橋所在。
該「橋」的設計與意大利威尼斯公爵府側面的一座嘆息橋意念相同,密封式建築,只能通過橋上小窗往外望,橋兩端連接法院與監獄,死囚行刑前經過,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而得名。而前立法會大樓百年前建造時,正是標榜糅合歐洲及遠東的建築特色,呈現新古典主義,嘆息橋估計亦是古典特色之一。
該古蹟卻在卅年前改建時,決絕地被截斷了嘆息橋,遺址被假天花及冷氣機槽遮蓋,很多人已不知其存在。一名在舊立法會大樓工作超過15年的職員透露,每名新同事入職時,洋人上司都會半說笑的說:「如非必要,唔好加班,呢度有鬼。所以有時加班夜走,都會有心理作用,格外覺得陰森。」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法院典型設計會有3條獨立通道,分別讓法官、疑犯及公眾人士進入。而「嘆息橋」正是疑犯的通道。他稱,上世紀80年代,本港對文物保育政策並不完善,導致很多古蹟受破壞,拆毀嘆息橋絕非罕見,「大樓變做立法局嗰陣,好多嘢都換曬,最少七成建築都並非原貌,好似會議廳,成個空間、地板、牆身都係典型80年代設計。」
曾在最高法院打過官司的資深大狀湯家驊憶述,法院內確有一條專供疑犯進入法庭的通道,「大樓地下有一條上法庭嘅樓梯,就係疑犯通道。不過後期已封咗,外表睇唔出,好多人亦唔知嗰度有條通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52

金融㗎嘰欄 - 潮州十三妹 縮骨遮的生存之道 2013年12月09日

1 : GS(14)@2013-12-09 23:56:31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85300
踏入年底,大部分職場自己友都開始準備為一年的工作埋尾,並期望聖誕節的來臨。至於在金融圈,就瀰漫著一股教人不安的氣氛。一方面,前線人員繼續向業績目標進發,但求年尾「B仔」有所著落;另一方面,一眾管理層人員就忙於進行年度表現回顧以及制定新一年的鴻圖大計。部分高層更參與每年可謂「最好玩」又「最難玩」的遊戲──分花紅。
外界一般認為,金融界與投資市場息息相關,花紅該有條件幾何級數倍大,份額遠遠拋離其他行業。坊間亦曾經報導過,不少外資金融機構的高層所獲派的花紅可相等於幾年年薪,難怪每年畢業的莘莘學子都要搶閘進軍金融圈。
但08年一役就將金融自己友對花紅的幻想徹底摧毀,部分功力深厚的金融人經歷過去5年的市場洗禮及蛻變,都變得看破紅塵。「花紅」確實是無花無假的「Bonus」。各大金融機構為求持盈保泰,都紛紛精簡人手,開源節流,全方位去檢視可節省成本的方案。據聞有某外資行就連同事工作崗位內的良伴──垃圾桶都cut埋,同事們在「冇桶用」的情況下,只好四出籌集被棄置的印刷紙箱據為己有,物盡其用。自己友都慨嘆這等所謂慳家行為真教人「啼笑皆非」。
事實上,近幾年金融界都全城戒備,除了內部進行人事整頓,同時就加強「守後門」的防禦措施,增聘風險管理的人才,避免各國央行對機構進行質詢時,又再無辜被重罰,賠上罰款。
圈內的風險管理人才雖然變得吃香,但確實做到嘔,而付出的勞力通常都未能與收穫成正比。然而,對於在金融界行走江湖多年的老鬼來說,世界再難撈都要撈,正所謂「留得青山在,哪怕無柴燒?」這幾年就當作修行,盡力配合大市洪流的方向,最起碼仍能留在圈內打滾。倘若稍有差池,被踢出局,就冇得留低,屆時市場氣氛好轉想玩都冇份。故此,有圈內人寧願自願減薪,甚至乎轉型到其他部門續命。
講到底,老生常談的一句──「能屈能伸」才是致勝之道。自己友,加油!
土生土長香港人,潮州幫,相信愛拼才會贏,從金融工作看盡人生百態,領悟人生真正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