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江蘇鹽城多家農資互助合作社出現兌付困難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856

中新網報導,1月24日上午,江蘇鹽城亭湖區新洋經濟區瑞鑫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門前,眾多儲戶排隊兌付自己的存款。據瞭解到,包括該合作社在內的當地三家合作社「人去錢空」一事被曝光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相關部門正抓緊落實儲戶存款兌付。

亭湖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虞龍壯表示,亭湖區目前只有瑞鑫、東城、新洋三家合作社出現兌付困難問題,但並沒有「人去錢空」,有關部門已經介入,採取措施幫助合作社追要投資資金,保護農民互助金安全。公安部門也已經介入調查合作社運作中是否存在違法行為。

亭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政府相關部門介入下,春節前三家合作社都將陸續開門兌付。瑞鑫合作社先兌付存款總額的8%,剩餘款項兌付方案正在協商,爭取一年內結清。新洋合作社先兌付存款總額的10%,剩餘款項將在三年內結清。東城合作社爭取年前開兌部分款項。年後相關部門仍將繼續採取各種措施,盡快按約定及時兌付。

瑞鑫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的社員孫賢才說,他在該合作社共存款56000元,目前兌付8%,所以暫時只領到4480元。「雖然拿到的錢不多,但是大家看到了希望,能安心的過個年。」

央廣網1月23日報導,近幾年鹽城市開設了幾十家「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通過吸儲和放貸的方式經營運轉,向儲戶承諾,存款到期後可得到利息和分紅。

從2013年初開始,該市亭湖區陸續有儲戶反映存款無法兌現。到2014年年初,鹽城市亭湖區東城、環保產業園、新洋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已經大門緊鎖,銀聯、鹽東鎮、瑞鑫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均已沒錢兌付。在亭湖區鹽東鎮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辦公室的一位值班人員稱,因為取錢的人多,放出去的貸款難以收回,導致資金鏈斷裂。

東城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儲戶薛女士稱,銀行的吸儲員告訴她,他這個是政府行為,有政府的公章,給你一定的利息,還有適當的分紅。「因為我們相信政府,所以我們就充分的相信他了,我們就把錢丟進去了,誰想到在11月份,吸儲員就告訴我們說,出事了。」

據《東方早報》瞭解,這些「農資互助合作社」經當地農業主管批準成立,並獲得了由當地民政局核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合作社的設置從櫃檯、等候區、顯示屏等均與一般銀行無異,但主要通過吸儲和放貸的方式經營運轉,並向儲戶承諾存款到期後可獲得年利率約3.5%的利息和分紅,因此在運營之初頗受青睞。

當地稱違法挪用致資金鏈異常

據前述《東方早報》報導,1月23日下午,亭湖區承認,相關信用社無錢兌付的消息基本屬實,目前鹽城市有關部門已介入調查,並將盡最大努力為儲戶盡快收回存款。

亭湖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虞龍壯表示,目前該區涉及無法兌付的儲戶可能有2000多戶。而據儲戶們初步統計,涉及金額或達數億元。

據介紹,在經營運作過程中,部分合作社違法違規操作是導致現在資金鏈異常的根本原因。

虞龍壯介紹,以瑞鑫合作社為例,其負責人羊寧搞了一套假賬對付農村辦等部門監管,實際上卻把資金投到房地產開發上了,目前一時無法收回;東城合作社是負責人跑掉了,自己刻了章印了單據,屬於非法集資,目前公安機關已經立案。

虞龍壯承認,該區委農辦管理經驗不足,在監管上存在漏洞,但會通過資產處置等盡最大努力為儲戶們奪回損失,最晚2015年全部結清。

據瞭解,此前鹽城大豐市也曾出現類似事件。隨後,大豐市相關部門表示,該市已建立相對完善的綜合管理平台,對各合作社的資金進行實時監控,同時該市農工辦將和各鄉鎮簽訂責任狀——一旦合作社出現問題,將由鄉鎮承擔責任。

有輿論把此事和銀行破產倒閉的擠兌潮相提並論,不過《北京青年報》評論指出兩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評論稱,根據《農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的明確規定:農村資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員存款、接受社會捐贈資金和向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作為資金來源。農村資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員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及辦理其他金融業務,不得以該社資產為其他單位或個人提供擔保。——既然如此,哪來的「儲戶」呢?所謂「眾多儲戶存款無法兌付」,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股東退股而不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07

大農資時代來臨 迎接下一座金礦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04

本帖最後由 Herry.Wang 於 2014-9-19 14:07 編輯

大農資時代來臨 迎接下一座金礦
作者:王喆

投資要點

傳統農資渠道變革山雨欲來。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制實行高度計劃管理和壟斷經營,通常由省、地、縣三級農資公司(供銷社)獨家批發,由供銷部門的鄉鎮網點進行零售,而農化服務的職能由農業三站(土肥站、植保站、農技站)承擔,產品銷售與農化服務天然割裂。伴隨農化產品升級和新型用肥用藥體系的推廣,更加放大了現有農資渠道服務能力與農民需求的差距,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可以清晰地預見市場內生變革動力和國家政策強大推力將雙輪驅動農資渠道的快速變革。

全球先進農業區:由農資生產商向農化服務承包商轉變。根據資源稟賦和農資消費結構的不同,全球農資經銷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企業主導模式和以歐洲/日本為代表的農協主導模式。雖然主要形式與主導力量不同,但兩種的模式本質上殊途同歸:即以服務為核心的農化服務承包商將在農資生產流通領域占據重要角色。

中國渠道變革方向:大農資引領下一座金礦。我們認為未來渠道變革將產生兩個方向的重大轉變:由單一產品向多產品銷售變革;由產品銷售向農化服務承包轉變。由於農資終端農民需求的多元化,伴隨農資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多產品的大農資渠道一定會是歷史的必然發展趨勢。農化服務需求的綜合性決定了未來農資企業也將通過合作提供包含多種農資的一體化產品,並逐步孕育出超級農資企業。中國農業總產值已經達到美國的兩倍,而農資企業龍頭市值僅相當於孟山都(603 億美元)的 1/12,我們判斷,龍頭公司存在 10 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眾多掘金者:看好產業鏈中遊的複合肥和農藥制劑龍頭。中遊環節將憑借機制優勢和產品優勢,逐步成為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節點。伴隨我國精細化生態化農業時代的到來,高效省力的新農資將通過產品升級逐步替代單質肥等傳統農資原本的市場空間,使單質肥/農藥原藥逐步成為大農資產業的上遊供應商。而產品升級將使農資的“產品”銷售逐步轉化為“產品+服務”銷售,熟悉產品和技術服務的中遊龍頭企業將逐步擠占或者整合單一功能的傳統銷售網絡。我們認為,中遊具有產品升級能力和農化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將是未來大農資渠道的最終載體。

風險因素:產業整合進度低於預期;國家農資政策風險等。

投資策略:我們堅信農業領域的大農資渠道時代即將到來,我國巨大的農資市場必將孕育出世界級的農資企業,龍頭企業存在 10 倍以上的成長空間,給予行業“強於大市”評級。具有大農資龍頭潛力的企業理應獲得高於傳統農資生產企業的估值。重點積極關註低估值複合肥龍頭新洋豐、金正大、史丹利,建議關註農藥制劑龍頭諾普信。

傳統渠道:弊病叢生

計劃經濟烙印明顯的傳統農資流通體系。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體制實行高度計劃管理和壟斷經營,通常由省、地、縣三級農資公司(供銷社)獨家批發,由供銷部門的鄉鎮網點進行零售。


1998 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取消計劃管理體制,化肥流通領域出現市場化松動。2002 年農業部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廢止各地農業主管部門頒發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農藥流通市場逐步放開。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我國農資市場原有依賴供銷社體系的獨家特許經營格局已成為歷史,逐步形成了由供銷社農資公司、農資生產企業、農業“三站”、郵政、種子公司、個體工商戶等多種市場主體和多種流通渠道共同參與競爭的新格局,但傳統供銷社、郵政系統仍然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農資渠道現狀。農資渠道放開後,大量企業湧入農資流通領域,競爭主體多元化和分散化,但也帶來了渠道混亂和惡性競爭,農民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假化肥、假種子傷農事件時有發生。由於發展階段初級,市場存在多種不規範行為,優秀企業的品牌價值和公信力彌足珍貴。


2003 年以來,農業部、商務部、國務院等各級主管部門先後發布多項指導意見,強調要在市場化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農資渠道監督、完善流通體系。我們認為,農資渠道的整合和規範將會是市場內生變革動力和國家政策強大推力雙輪驅動的長期方向。


產品銷售與農化服務的天然割裂。我國農民人均耕地少,專業化程度低,農化服務需求大。傳統農資體系中農化服務的職能由農業三站(土肥站、植保站、農技站)承擔,但是由於前者主管部門為各地農業局(事業編制),與產品生產的農資企業和產品銷售的供銷社存在天然的割裂,造成農民的農化服務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另一方面,伴隨高端複合肥和新型用肥體系的推廣,農業三站的農化服務水平逐步落後於產品升級的要求,進一步推升了農化服務的缺失度。


我們認為,產品銷售和農化服務的有機結合將是一個長期趨勢,並帶動整個渠道的整合與變革。農業三站、農資生產企業和農資流通企業都在逐步進入彼此的領域,農化服務能力將成為農資升級大背景下渠道整合者的核心壁壘。

區域品牌渠道割裂亟待打破。由於歷史原因,我國七八十年代大量興建區域性的小化肥廠,並以省為單位建立了相對封閉的經銷系統。因此區域性品牌與渠道根深蒂固,地方保護和品牌傳統等因素對龍頭化肥企業在全國性網絡推進過程中造成了阻礙,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分散化格局,降低了行業的集中度。


近年來,金正大、史丹利等龍頭企業已經逐步開始全國布局。我們認為,全國性布局將是行業發展的長期趨勢,並帶來整體農資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

海外經驗:取其精華

全球來看,全球農資渠道的組織模式深根於當地農業發展模式。根據資源稟賦和農資消費結構的不同,全球農資經銷體系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以美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企業主導模式和以歐洲/日本為代表的農協主導模式。

美澳模式:企業主導的多產品一體化。美國和澳洲農業主要以現代化家庭農場為生產力單位,其農場的機械化與現代化程度很高。以美國為例,其農業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是中國的3400 倍,單位農業勞力平均可耕種 1.5 萬畝土地,專業化和標準化程度高,對農資的需求相對集中。農場莊主可以直接向農資生產廠家規模采購,而農資生產商則提供從產品到服務的一籃子解決方案。

以美國影響力較大的化肥供應商邦吉為例,它免費為農場提供測土服務,並配置適合當地土壤的摻混肥,用自有施肥車對農場進行施肥。除此以外,邦吉還與美國最大的種子農藥生產商孟山都合作,幫助農場實現種肥同播和藥肥同播,基本實現了大部分農化服務工作的外包。由此可見,以邦吉和孟山都為代表的美國農資供應商已經完成了從農資提供商向農化服務承包商的轉變,華麗轉身為農業產業的“賣水者”。


歐日模式:農協主導的大農資渠道模式。在歐洲和日本,由於土地分散,人均耕地面積有限,單個農民的議價能力有限,因此建立了以農協為組織主體、直售為核心的大農資流通體制。大企業只負責產品生產,而非盈利的農協成為農資大渠道的承載者。

以日本為例,為減少生產資料流通中的環節,降低交易成本,農協會根據成員的需要,統一購買農戶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一般先由基層農協接受成員訂貨,再向農協經濟聯合會訂貨,農協經濟聯合會把訂貨集中起來形成集團交易優勢,跟生產企業直接簽訂價格優惠的交易合同。日本的農村供銷基本是由農協控制的,農協供給農民的生產資料占農戶總購買量的74%左右,農民通過農協銷售的農產品達到了農民年銷售額的 90%以上。農協成為個體農民的農化服務承包商。


中國模式展望:因地制宜的多元化模式。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條件不同,種植作物差異大。部分地區人均土地經營耕地面積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如東北、西北等地已轉向農場化種植,未來可能適合美澳模式。對於我國中西部省份,由於地理條件受限,人均土地經營耕地面積較低,農村主要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要生產方式,未來有望以農業合作社的形式複制日歐模式。


我們認為,美澳/日歐模式殊途同歸:即以服務為核心的農化服務承包商將在未來農資生產流通領域占據重要角色。

渠道變革:山雨欲來

經過近 20 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實現了農資流通體系從計劃向市場的轉變,但是依然存在市場主體混亂、產品銷售與服務脫節、區域品牌渠道割據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以複合肥為代表的農化產品升級加速時代的到來,更加放大了現有農資渠道服務能力與農民需求的差距,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場機遇。我們相信,市場內生變革動力和國家政策強大推力將雙輪驅動農資渠道的快速變革,大農資渠道時代即將來臨。我們認為大農資渠道將帶來農化農業領域三個方向的重大轉型。

單一產品到產品組合的多元化轉變。縱觀我國農資渠道的發展歷史,農村供銷社曾經承擔過類似於日本農協的大農資渠道角色,農民可以在供銷社采購化肥、農藥、種子、農機等一系列農業生產資料。但是 1998 年農資專營放開後,市場化的農資企業憑借靈活的運營機制和深入的農化服務正在不斷蠶食傳統供銷社的市場份額。我國農資渠道已經進入一個分工明確的專業渠道時代。

以金正大為代表的複合肥企業通過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推進兼具農化服務功能的渠道建設,已經開始主導複合肥市場銷售,傳統供銷社逐步淪為其單一的銷售渠道。以諾普信為代表的農藥流通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植保服務體系,逐步影響了供銷社在農藥流通領域的霸主地位。而以大北農為代表的飼料企業則已經開始將先進的互聯網理念應用到農資銷售網絡中,通過精準營銷大幅提升市場占有率。


但是國際和歷史經驗都表明,專業化的農資渠道僅僅是一個過度階段。由於農資終端農民需求的多元化,伴隨農資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多產品的大農資渠道一定會是歷史的必然發展趨勢。而大北農、諾普信等專業農資企業的跨界發展也向我們逐步展示了這一規律。


傳統作業方式到標準化作業的轉型。長期以來以小農為主的中國傳統農耕體系的核心是精細化和差異化,農民個人經驗而非專業化知識在整個農耕體系中起了重要作用。伴隨農村新一帶年青人的成長,經年累月的農耕經驗積累已不再對他們具有吸引力,省時省力的標準化可控作業方式將成為主流。從歷史來看,我們認為作業標準化將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作業時間的標準化(過去時)。農業長期以來被視為靠天吃飯的行業,傳統農時對作物生長具有重要作用。伴隨化肥、農藥等農化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傳統農耕結合現代農化產品,使農耕作業在作業時間上的標準化得以進一步實施。

第二,作業方式的標準化(進行時)。2000 年以後,伴隨以複合肥為代表的農化產品升級時代的到來,傳統單一的用肥、用藥方式正在不斷被變革。緩釋肥、水溶肥、新型農藥等新產品的應用正在使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飛機播撒等新型用肥方式逐步推廣。而新型用肥方式的最大特點即盡可能地排除了經驗對農業產量的影響,以科學化、數據化、標準化的方式改造傳統農業耕作。

第三,作業方案的標準化(將來時)。我們認為,未來農業一體化作業方案將成為農業耕作方式的主流形式,即從單純提升產量向提升種植業的附加值轉變。核心是能夠制定標準化的產品方案,提升種植的效率和種植回報率。

產品銷售到農化服務承包商的轉型。伴隨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省時省力的綜合性價比已經替代單純的低價格,逐步成為農民對農資的核心訴求。我們認為兩個核心因素將促使農資渠道從產品銷售向農化服務承包轉變。

第一,對於專業化農業生產組織,農村土地流轉促使規模化集約化農業逐步成為可能,農業產出逐步標準化和高效化,美澳模式在部分地區逐步呈現(東北地區和長三角)。農業耕作呈現專業化和金融化:即農場主或承包大戶將主要精力放在農場標準化建設,確定種植品種,產品營銷渠道等,而將播種、施肥、撒農藥等外包給更專業的農化服務公司,雙方簽訂以單產量為目標的服務合同而非單純的產品供銷合同。

第二,對於非專業化的個體農戶,伴隨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對農資的敏感性在逐步降低,綜合性價比越來越成為農民的首選。另一方面,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每年花在農時上的精力非常有限,傳統農業收入已非主要收入來源,省時省力的包幹式農化服務逐步成為主流需求。


大農資渠道:下一座金礦

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品領域已經完成了從國有綜合商店的計劃渠道模式,到 90 代的市場化小規模分散渠道模式,再到 20 世紀初的大型連鎖渠道模式,最終走入互聯網大消費時代,並在不同時間點孕育出了像蘇寧電器、阿里巴巴、京東這樣的企業。而農資領域由於市場化相對較晚,農村信息渠道落後於城鎮,整體變革進程落後於消費品,但卻必然會經歷類似的渠道變革,並從中孕育出巨大的商業機遇和偉大公司。我們堅信,農業領域的大農資渠道整合是一片藍海,更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增長穩定的巨大市場空間。不同於工業品的強周期性,農產品作為一種剛性需求,一般伴隨人口數量穩步增長,而農資的需求也因下遊需求的穩定而保持持續穩健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 年僅化肥和農藥工業的銷售總產值高達 10209 億元人民幣。而縱觀整個A 股市場,行業前三大公司的市值僅為 293 億(鹽湖股份)、140 億(金正大)和 137 億(隆平高科),典型的“小公司大市場”格局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橫向比較,2013年中國農業總產值已經達到美國的兩倍,而農資企業龍頭市值僅相當於孟山都(603 億美元)的 1/12。我們認為,中國巨大的農資市場有望孕育出世界級的農資企業,龍頭公司存在 10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國有渠道向市場化渠道變革孕育巨大商機。雖然我國農資渠道市場化改革已歷經16 年,但是國有背景的中國中化集團、中國供銷集團總公司、中農集團依然憑借其廣泛的銷售網絡占據主導地位,占據農資市場 80%以上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國有渠道受制於機制僵化、服務落後,越來越不適應我國快速發展的農業需求,銷售規模停滯不前甚至逐步萎縮。而另一方面,市場化的農資主體卻逆勢保持 20-30%的高速增長。由於歷史原因,農資領域的市場化力量相對薄弱,但是也給市場化的農資企業帶來巨大的成長空間。我們認為,以國有企業為主的農資渠道必然會讓位為具有市場活力的民營企業,並從中孕育出巨大商機。

農化服務需求套餐化將孕育出超級農資企業。農業終端需求的綜合化和套餐化正在對農資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解決方案提供將代替產品銷售稱謂核心競爭力。以化肥領域為例,行業龍頭金正大已經逐步在市場上推出覆蓋全生長周期的套餐肥並配以全程服務,逐步響應客戶綜合化的需求。而在跨界領域,農藥制劑與連鎖龍頭諾普信已經計劃在自身的渠道體系內開始搭載水溶肥銷售。我們認為,不同農資類別的企業間的也會逐步迎來跨界競爭,農化服務需求的綜合性決定了未來農資企業也將通過合作提供包含多種農資的一體化產品,並逐步孕育出超級農資企業。

互聯網大數據催生跨越式發展。縱觀渠道發展的歷史,在消費品領域,蘇寧國美等線下渠道企業曾經在互聯網模式出現之前長期統治行業。而對農資領域來講,未來的渠道發展已經搭上了線下渠道整合和線上應用拓展的雙輪快車,其變革速度可能大幅提升。我們始終認為,中國農業農村的現狀決定了線下渠道的拓展和整合是當下最大的發展機遇,而互聯網和大數據則會給大農資渠道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農村信息長期以來是我國信息體系獲取的難點甚至盲點,精準化和動態化的信息獲取難度遠大於城市。而大農資渠道網絡未來有望結合互聯網成為農村信息搭載的大平臺,並為大農資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眾多掘金者:誰會成為整合者?

大農資渠道時代的戰略機遇已經打開,各種農資生產流通主體也在逐步加入“掘金”大軍。那麽誰將成為行業的最終整合者呢?我們將從產業鏈上下遊和不同農資產品間做一個梳理。

產業鏈分析:中遊複合肥、農藥制劑企業最具潛力

農資生產銷售產業鏈可以大致分為上遊(單質肥、農藥原藥)、中遊(複合肥、農藥制劑)和下遊(供銷社等純營銷渠道),但是不同產業鏈環節之間存在互相覆蓋的關系。伴隨農化產品的不斷升級,企業整體都在往下遊沈澱,逐步向消費者接近。


上遊環節重制造、輕服務,缺少“大農資基因”。單質肥/農藥原藥生產企業長期從事農用化學品制造環節,這類企業重制造、重成本、重資源,是典型重資產的重化工企業。其中的龍頭企業往往是擁有沈重歷史包袱和豐富資源的國有企業,如鹽湖鉀肥、湖北宜化、雲天化等。由於我國計劃經濟的歷史原因,這類企業長期被限定在制造領域,而其下遊的營銷和農化服務職能分別被強制外包給供銷社系統和農業三站系統。其長期戰略核心是資源獲取和技術工藝改進帶來的成本下降,毛利率波動大,相對處於較低的水平,其客戶也主要以複合肥生產企業和大型農資貿易上等工業需求為主,渠道能力較弱。

1998 年農資流通渠道改革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化肥農藥供不應求,這些企業憑借制造環節的優勢和壁壘享受高毛利,缺少向農民服務需求的動力。2011 年以後,制造環節的產能過剩促使行業上遊整體盈利能力逐步下滑,但是國有控股的機制弱勢限制了企業的快速轉型,天然的“大農資基因”缺失限制了上遊企業向下遊的轉型能力。

下遊環節有渠道、缺服務,有心(轉型動力)無力(核心競爭力)。以國有農資貿易公司和供銷社系統為主力的下遊流通環節曾經在計劃經濟時期長期享受渠道壟斷帶來的巨額利潤,缺少提供農化服務的動力。1998 年農資市場開放後,傳統渠道企業迫於競爭壓力面臨轉型與分化,但是國有企業資本優勢促使部分企業向上遊生產制造環節轉型,而機制劣勢則促使他們長期不看重費時費力的農化服務領域。進入 21 世紀後,在複合肥為代表的農化產品升級大潮下,缺少核心產品發開能力的純渠道企業已經喪失農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逐步被複合肥/農藥制劑企業所主導或淘汰。

中遊複合肥/農藥制劑企業最有潛力。農資生產流通領域長期為國有企業壟斷,處在機制僵化、運營效率低下的狀態。90 年代開始,我國農資生產與流通的壟斷堅冰逐步打破,民營資本得以快速發展。複合肥/農藥制劑作為固定資產投入較少,周轉率較高,前景廣闊的行業,吸引大批民營資本進入,民營資本占有率高達 80%。縱觀整個農資產業鏈,中遊是唯一以民營資本為主導,具有“營銷服務基因”,並充滿活力的產業環節。

長期來看,中遊環節將憑借機制優勢和產品優勢,逐步成為產業鏈上下遊的整合節點,並打開自身的成長空間。伴隨我國精細化生態化農業時代的到來,高效省力的新農資將通過產品升級逐步替代單質肥等傳統農資原本的市場空間,使單質肥/農藥原藥逐步成為大農資產業的上遊供應商。另一方面,產品升級將使農資的“產品”銷售逐步轉化為“產品+服務”銷售,熟悉產品和技術服務的中遊龍頭企業將有望逐步擠占或者整合單一功能的傳統銷售網絡。

我們認為,中遊具有產品升級能力和農化服務能力的龍頭企業將是未來大農資渠道的最終載體。他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傳統大宗產品的升級細化,提供個性化的農資產品,另一方面可主導下遊純渠道企業提供農化一體化解決方案,成為農業行業的“賣水者”。

產品間潛力分析:複合肥企業〉農藥制劑企業〉種子企業

不同於化肥與農藥,種子產業鏈的核心壁壘在於研發,龍頭企業的主要壁壘在於新產品研發,地域化明顯,應用端的服務差異化少,渠道只承擔簡單的分銷工作,可替代性強。而我國種子行業仍然實行許可證經營制度,導致渠道市場化發育相對滯後於化肥和農藥,市場上還未孕育出類似複合肥龍頭和農藥制劑龍頭體量的公司,部分大型種子經銷企業都是由其他農資(飼料、農藥)跨界而來。因此,我們認為,複合肥和農藥制劑企業相較於種子企業,更有潛力成為大農資渠道的最終載體,而前者有望成為最有潛力的整合者。

消費占比分析:“藥店賣飯”難於“飯店賣藥”。我們認為產品消費額占比往往是決定渠道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根據草根調研,普通農民農資消費額中化肥占據 50%以上,大於農藥和種子的總和。對於作物來說,化肥好比是糧食,農藥好比是藥品,複合肥企業和渠道好比供應糧食的“飯店”,而農藥助劑企業和渠道只能算是偶爾買藥的“藥店”。顯而易見,農民對“飯店”的依賴性遠大於“藥店”。另一方面,複合肥雖然不斷推陳出新,但每種作物的用量相對穩定;而農藥本身是根據不同病害研制的,種類繁多,單品種農藥的使用量不大,渠道運營效率極為低下。


服務壁壘分析:“大廚師傅”強於“藥店大媽”。農化服務的難度和壁壘也是決定了渠道的重要性。由於複合肥是農化產品升級的關鍵領域,新產品層出不窮,對農化服務的要求也較高。以控釋肥為例,不同的施用方法會造成畝產效果的巨大差異。而農藥產品的施用過程相對標準化,飛機噴撒和人工噴撒的效果相差不大,甚至可以將農藥混在水溶肥中使用。因此,複合肥渠道的農化服務人員好比“大廚師傅”,要是搭配不好,作物吃了極難受;而農藥制劑渠道的農化服務相對標準化,類似於“藥店大媽”,簡單看看說明書給個建議就能賣出產品。兩者壁壘高下立判,未來複合肥平臺嫁接農藥將成為較為合理的整合途徑。

發展趨勢分析:藥變少,肥變好。相比於農藥無法回避的高毒性,複合肥企業的前景與創新領域相對更為廣闊。在全球植保體系中,低藥化甚至去藥化正在成為長期發展目標與趨勢。日本政府就曾呼籲農民用減少使用農藥,用適溫的熱水取代化學消毒液給稻種消毒,用紙質多纖維絲膜和除草機代替了化學除草劑等。伴隨我國環保要求的逐步提升,消費者對無農藥的高檔有機食品的需求增長,農藥在農資上的使用比例可能會逐步降低。而化肥作為糧食增產的必需品,雖然會不斷升級優化,但總量和比例有望繼續攀升。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複合肥和農藥制劑企業有可能成為未來大農資渠道的載體,而複合肥企業最有潛力。

複合肥龍頭最值得關註,農藥制劑龍頭值得跟蹤

通過對市場上複合肥行業和農藥制劑龍頭的緊密跟蹤,我們已經看到龍頭企業正在積極轉型並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基於複合肥行業產品升級的特點,新產品不斷推出是趨勢,渠道不但要承擔給農民賣化肥的能力,更需承擔教農民用好肥的服務。而傳統農資流通領域營銷與服務割裂的特征給龍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整合空間。

(1)建立農化服務中心:深度布局產品升級服務領域。

農化服務中心集配肥、農資產品銷售、專業農化服務於一體,以創新平衡施肥體系為重點,將當地土肥站的網絡、技術優勢和緩控釋肥等新產品優勢充分結合,將農技推廣與農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民提供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肥料產品,並提供從“采土——化驗——制定配方——生產配方肥——統一配送——種肥同播——現場指導”等在內的一條龍專業化服務。

(2)種肥同播:跨界農化服務卓有成效。

農民在選擇農資時,“習慣”是比“價格”更為重要的因素。以控釋肥為例,作為一種全新產品,農民在推廣初期對控釋肥認知程度較低,而控釋肥使用需要一定技術規範,把控難度大。從 2008 年開始部分龍頭企業與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合作開展控釋肥的示範推廣工作,目前累計推廣面積已近 7000 萬畝,提供控釋肥免費“種肥同播”技術服務,以技術服務帶動渠道拓展。

(3)跨國合作:傳統渠道搭載新產品初嘗試。

國內龍頭公司已經開始與國際龍頭開展戰略合作,如簽署合作協議等。目前國內部分企業的渠道價值已經逐步被國際領先企業認可,未來有望嘗試嫁接其他更多農資產品。以諾普信為代表的農藥制劑行業龍頭也開始建立一個貼近農戶的全國性營銷網絡,最終形成一條集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與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1)“基層營銷網絡建設”紮實推進。

諾普信從 2007 年開始初步構建了以縣級優質經銷商和基層核心零售店為主的營銷網絡體系,通過渠道下沈,節省了渠道費用,提升了綜合毛利率。目前公司在全國共設立了 9 大營銷中心、10 個銷售大區、755 個銷售分區、1071 個銷售小區;覆蓋了 6200 多家經銷商,為 96000 多家零售店、50000 家基層中心店提供服務,初步建立了全國性的銷售網絡,並有望在短期內建成基本覆蓋全國所有農業鄉鎮的、扁平化的銷售渠道網絡。

(2)跨界農藥/水溶肥,大農資渠道初嘗試。

諾普信除了在農藥方面的資源資源優勢,還利用水溶肥與農藥制劑可以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通過收購進入水溶肥行業,通過與農藥制劑共用銷售渠道。目前,公司還有三家子公司深圳潤康、深圳綠禾、成都翠爽進行植物營養肥的銷售。公司為進一步利用現有渠道增加銷售,還與國外品牌產品(如巴斯夫)合作,代理中國市場銷售殺菌劑德勁、除草劑巴佰金等。從長遠的角度看,諾普信的渠道價值不僅體現在農藥上,公司將會通過這一渠道銷售更多的相關產品,打造成為一個農資平臺。

(3)試水 O2O 平臺化銷售。

諾普信將營銷渠道與網絡相結合,擬建設基於 O2O 的扁平化、專業化農資營銷與植保服務平臺。公司計劃未來三年在農業發達縣市建立100個區域植保服務技術服務平臺。平臺將依托於公司戰略合作經銷商進行建設。其中包括了服務技術團隊的建設、網絡平臺的開發以及終端體驗店的構建,可望實現深入農戶的網上技術服務、品牌宣傳和產品銷售,並結合網下終端體驗和產品配送。這種方式既順應了土地流轉大趨勢,同時適應現代化農業和高素質農民對信息化技術需求的提升。未來的大農資渠道必然以生態系統的方式出現,除龍頭企業外,具有營銷和產品優勢的其他複合肥、農藥企業也將獲得極大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03

心連心化肥(1866):成本優勢突出,農資電商打開需求空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58

心連心化肥(1866):成本優勢突出,農資電商打開需求空間
作者:許海韜




報告摘要:      
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化肥企業。公司現擁有尿素產能210萬噸、複合肥產能110 萬噸及甲醇產能30 萬噸;尿素產量約占河南全省超過30%。公司也是中國最具成本效益的尿素生產企業,連續3年被評為合成氨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管理層註重發展高效控釋肥,擁有全國最大的農化服務中心,也是全國第一家掌握控釋尿素生產專利技術的生產企業、中國第一家尿液噴漿造粒的複合肥企業以及中國規模最大的單體水溶肥生產企業。
成本優勢極為明顯。公司前3條生產線成本已經降到1400元/噸,第4、5條生產線均采用水煤漿技術,隨著2013年底第4條生產線投產,目前4廠完全成本已經降到1250元/噸,成本優勢更加明顯。2015年4季度新疆第5條生產線將投產,且第5條生產線處於新疆煤炭產地,即使算上運費,完全成本仍不足1300元,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隨著公司產能的投放,生產成本具有持續下降空間,而這將反應在公司毛利率的提升上,我們預計2015-17年,隨著新產能的不斷投放,公司毛利率將站穩20%以上。
差異化產品鞏固行業領先優勢。公司堅定執行發展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研發高效肥並提高其產品的銷售比重,進一步提升公司化肥產品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經過兩年示範推廣,今年公司高效肥的銷售比重會進一步提高,控釋尿素、控釋複合肥、腐植酸肥、水溶肥和聚能網尿素等一系列高效肥的推廣,將幫助公司有效穿越行業周期性,並鞏固化肥行業的領先優勢。
切入O2O領域,分享農資互聯網紅利。農村網民及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農村電商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16年時市場總量有望突破4600億元,農業電商將進入快速發展期。心連心管理團隊在今年一季度開創心農網,搭建O2O平臺,5月份將在商丘的6個鄉,12個村進行試點,支付網銀、支付寶、微信等多種在線支付方式。預計2015年將建設100個電商店,平臺用戶超過1000個。
維持“買入”評級。今年公司股價漲幅逾40%,我們認為現在仍然是堅定買入的時機,對比華魯恒生、魯西化工、湖北宜化等A股同業,我們認為公司在產能、盈利能力方面更具優勢,當前股價對應市盈率僅8.3倍、市凈率僅0.99倍;而隨著新疆產能的投放,2016年公司業績仍會進一步大幅增長。預計公司2015-17年EPS分別為0.297元,0.521元,0.572元,給予15年12倍市盈率,維持買入,上調第一目標價至4.45港幣。
風險因素。(1)尿素需求持續不振;(2)新疆產能投產進度低於預期


看懂農資電商一篇就夠了:農資電商的兩大必殺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9/151741.shtml

隨著互聯網+農業的興起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資本市場突然風起雲湧,各路大佬紛紛布局農資電商,農資電商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事實上自2008年起,國內農資企業就開始小範圍試水電子商務,但一直不溫不火,直至去年下半年互聯網+浪潮的到來,傳統產業才開始紛紛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到2015年,隨著阿里、京東、諾普信、金正大、雲農場等“互聯網+”及“+互聯網”企業的突然發力,農資電商異常火爆,2015可稱為是我國農資電商的元年。

 農資是農用物資的簡稱,包括種子、農藥、化肥、農膜及農業生產、加工、運輸機械等。農資有多重要,不會有人告訴你,除了種子和氣候因素,我國糧食“十一連增”的主要推手是化肥的大量使用!的確,作為糧食的“糧食”,化肥在糧食增產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據測算,目前國內農資市場容量超過了2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種子、化肥、農藥、農機四類農資產品的市場空間分別約為3500億、7500億元、3800億元和60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但電商化率很低,農資成為一片全新的電商藍海。

cszs63

    一、傳統農資市場的現狀與問題 

有句俗話說,任何一個中國人往前數三代都是農村人,這話一點不假。鄉土的中國、農業的生產,想必大家也不是太陌生,至少聽說過,新中國成立之後,農資市場也歷經了多次嬗變,從“供銷社”時代,到代理商、批發商、零售商時代,再到現如今開始向電子商務時代。每一次澶變都是一次進步,選擇的權利就向消費者更近了一步。

目前,主流的農資銷售還是代理、批發、零售模式,農資從廠家生產出來後,要通過區域代理商、市縣、鄉鎮、村等多級分銷商才能到達農民手中,流通環節多,效率低下、尾大不掉。我們結合行業專家的調研,可將其痛點總結為五個方面:

    首先,銷售網點亂。一入春農民就忙著買種子、地膜、化肥、農藥等,農資需求量激增,不少人趁機大鋪攤子。生產企業為追求高銷售把自產農資批銷到各地經銷網點;作為“廠家直銷”點的縣市經銷商為追求高回報往往又發展下家,越掛越多、越掛越亂。

    其次,產品名目亂。國家對農資產品設有準確、規範的標準要求。然而在鄉村農資市場里,一物多名、一藥多名時有所見,農民無法分辨優劣,致使不少好的農業科技產品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再次,銷售價格亂。同一功能、同一品牌、同一廠家的同名同包裝同計量的農資商品,常常因銷售形式不同而賣出不同的價格,有的每50公斤包裝甚至相差幾十元。

    最後,市場監管亂。在一些偏遠的鄉鎮農村,部分經營者打著服務鄉親的旗號,根本不辦理營業執照,有的甚至直接在田間地頭銷售農資。

    第五,過分誇大農資功效、產量等,廣告繁多,農資科普不到位,讓人眼花繚亂,甚至銷售假農資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坑害農民,讓人深惡痛絕。

    二、農資電商大格局

下面書歸正題,回到農資電商來。眾所周知,互聯網是一種更為快捷的信息傳遞手段,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降低和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起到了連接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的作用,因此互聯網天然具有營銷的作用,它能砍掉中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最終讓利消費者。故而,在贏銷為王的時代,現在的問題不是農資企業要不要做電商,而是怎麽做的問題,未來市場定會形成“廠家—農資電商—農戶”模式,農資電商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經過第一輪的爆發式增長,目前的農資電商行業形成了以下的一種格局:

 (1)綜合電商平臺涉足農資

  以阿里和京東為代表,此類模式以綜合性電商平臺為依托,憑借自身的超級互聯網入口地位,涉足農資電商業務。

    阿里巴巴:目前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等多家企業已成功入駐阿里巴巴,今年7月14日,淘寶上線農資頻道,涵蓋了從種子、農藥、農機、肥料、獸藥、飼料等農資產品,致力於改造農資行業多級經銷商層層加價的模式,產品從廠商直接供貨,同時從準入機制、店鋪保障金、售後周期等方面提高保障能力。

    京東:京東在農資領域的拓展剛剛開始,今年7月17日,正式宣布進入農村電商,農資是第一步。目前京東所售種子均為京東“入倉式”自營,同時還支持商家一起做協同倉儲。對於農藥和化肥領域,京東還處於探索期,現主要通過平臺入駐形式經營,如與金正大合作,構建農商1號農資平臺於7月底上線,覆蓋農藥、化肥、種子等產品,生產企業直接供貨。此外,京東計劃推出廂式、貨車式移動倉進村鎮,以線下實體趕大集的活動為載體,實現線下下單,現場提貨服務,這種“純線下”的玩法也極具想象力。

  (2)垂直型農資電商平臺

    該類電商平臺專註於農資領域,目標客戶明確,能輕易實現同類產品之間的比價、比貨功能,註重客戶服務,主要由農資生產商、供應商入駐,面向各類農業經營主體。

    “雲農場”:運用電商模式直接讓農民從廠家采購農資(品類齊全涵蓋了化肥、種子、農藥、農機等),並提供農技服務。2014年2月上線,自營與商戶入駐各占半壁江山,已有400家農資企業入駐,2800多個產品,市場覆蓋全國區域達到3萬畝土地,采用村站模式,貼地面發展用戶,在基層設立服務站幫助農民下單。目前雲農場已成為集農村電商、農村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農民社交等多個領域於一體的綜合性農資服務平臺,未來其通過網上交易大數據產生的價值將更具競爭力。

    “農一網”: 由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發起,聯合輝豐股份等國內四家業內知名農藥企業共同投資組建的以農藥為主的農資類電商平臺。於2014年11月上線,已經有40多個品牌入駐。其服務方式為在基層成立“代購人員”幫助農民下單,而傳統經銷商成為農一網會員後只負責配送和售後服務,免去了以往有農民賒銷的負擔。

    此外,易農優選、農資大市場、拜農網、龍燈電商等皆是平臺化運營,但各家特色不一,易農優選、農資大市場選擇種田大戶為客戶群,以走量為主,不接受單個訂單,只有訂購的數量達到物流標準才可以派送。

    (3)專註農村市場的電商平臺

    除綜合性電商平臺在開拓農村電商細分市場外,還有一類農村電商,其創業伊始就只做農村生意,其產品往往不限於農資下鄉,同時引導農產品上行。還有部分農村電商只做區域電商,銷售農資的同時還會覆蓋生活用品。其優勢在於針對細分客戶,在用戶體驗及需求上把握更精準。區域電商還在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方面占據先機,當然其劣勢也很明顯,產品品類有限,無法滿足消費者定制化及寬品類需求。

    點豆網:今年5月21日正式上線,一期投資20億元,覆蓋山東、海南、新疆等100個縣。其平臺主要整合農資(農藥、化肥、種子、農機及日用品等)輸入、農村農產品輸出、農村物流、農村金融等農業產業鏈,其服務方式為設立“一村一站”,扁平化銷售,商品直達於農戶。

農資哈哈送:2014年上線,針對河南、河北、安徽、山東農村的大型農資、日用品整合購物平臺,在縣城設立代購店,在村級設置代購員。

此外區域電商“好匯購”則主要針對吉林省搭建農資、日用品及醫藥下鄉,農產品上行。“星潤農資”等農村電商則主要采用O2O模式整合原有線下農資店、鄉鎮日用品超市進行網絡銷售並提供物流配送。

    (4)老牌農資企業的電商路

    面臨電商大潮,傳統農資企業都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互聯網”對於傳統農資企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成熟的物流、營銷系統、品牌口碑、服務體系以及長期紮根基層對於消費者需求的了解等方面都是非農資基因電商無法比擬的。電商對於廣大農資企業其實只是傳統銷售渠道的升級。

    中國購肥網:魯西集團的電商網站“中國購肥網”於2013年上線,為其傳統渠道增加了產品直銷的方式。電子商務渠道的產品、物流、服務都是由魯西公司原有的經銷商網絡負責,傳統的銷售渠道並未改變。目前,其網上的銷量只占到總銷量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農戶購肥還是通過傳統渠道。

    買肥網: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的買肥網於2014年7月上線,主要為其現有的核心經銷商提供在線的B2B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其搭建電商平臺主要基於其提高效率的需求,實現公司與核心經銷商在交易各環節中的業務信息透明和數據實時共享,客戶需求可以真實、直接地反饋到工廠,縮短購貨流程,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

    農信商城:大北農借“三網一通”轉型綜合服務商提出智慧大北農戰略,通過豬管網、農信商城、農信網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用互聯網創造農業新生態。其農信商城是大北農網上直營店,主營飼料、獸藥、疫苗、種子、農化產品等。

此外,芭田股份、司爾特、史丹利、心連心、金正大、新希望、中農控股等老牌農資企業都在加快進軍電子商務的步伐。 

    (5)服務導向型農資電商

    農資行業的特殊之處在於農資產品使用技術複雜、產品效果受環境因素、操作技術影響大,需要配套的售前售後服務。不同於以上各類電商以銷售產品為主,信息服務先導型平臺以提供服務為主,整合了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和平臺服務,有的以論壇形式發起,有的提供免費移動信息服務終端。此模式可以有效集聚客流,提高產品精準投放率,同時打造良好用戶體驗,滿足農戶對基礎服務的需求。

    農醫生:中農問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的手機App “農醫生”於2014年11月上線,是免費信息服務終端。目前平臺認證專家達到10萬人,註冊用戶突破500萬。平臺整合農機專家、植保專家,在線免費、快速、準確解決農民種植過程中各類難題。其產品不斷更新叠代,病蟲草害圖譜、農資產品查真偽、查找附近農資店等功能,提升了用戶體驗,目前平臺初期還未有盈利傾向。

益農寶是浙江農資電商平臺的移動客戶端,是一個集信息整合、農機在線、莊稼醫生、農資4S店於一體的多功能信息終端。為農戶提供植物營養解決方案的同時能精準營銷。

此外,191農資人、中國農資聯盟等則以門戶網站、論壇等形式提供農業資訊、技術服務、技術交流,同時兼營農資產品。

    三、兩大必殺技

    雖然市場各路人馬都在紛紛布局農資電商,但農資+互聯網也並不是一加百靈的,它仍會面臨現實中的諸多問題,包括:農民傳統賒銷習慣嚴重不符合電商模式;電商如何培養農民的網購習慣;電商化與傳統渠道存在利益沖突;農村物流配送體系落後增加電商化難度;農資產品的技術服務與售後問題如何保障等。這些問題如何解決,電商不會舉手投降,也不是毫無辦法,事實上其只要掌握兩大必殺技,此方程就有解!

    第一招:低價

    農民是最講實惠的,只要價格足夠低,除了質量問題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傳統農資產品流通環節多、流程長,造成流通成本高企,最後反映在農資產品上就是銷售價格畸高。而當最終形成“廠家—農資電商—農戶”的銷售模式之後,中間環節通通去掉,反映在產品上的結果就是價格大大降低,這種降維攻擊方式使傳統農資經銷商毫無還手之力,這也是農資電商最初能在農村市場立足的根本優勢。事實上,農資電商多與正規、大型農資廠家直接合作,產品質量本不存在問題,而只要價格能夠做到足夠低,無論有沒有電商消費習慣的消費者都會購買,會網購的自然會買,不會網購的找人代購也會買,這就是農資電商的必殺絕技。

第二招:服務

這些年,農資市場不好做,用業內的話說是,“跪著買進,磕頭賣出”,為了爭奪市場,基層農村市場的農資銷售,甚至可以做到將化肥、農藥等農資賒購給農民,並且不用農民動手,而由農資經銷商幫助農民將化肥撒到地里,將農藥打到作物上,拼的完全是後續的服務。甚至在有些地方,農資經銷商負責土地托管,將農民從播種、施肥、打藥、收割、倉儲,甚至售賣的活兒全包了。

農資市場如此不好做,農資銷售們跪著才能賺錢,那怎樣才能站著把錢掙了呢?

除了低價這一殺招,電商企業做不到對產品的創新,這是廠家的事情,那麽最終拼的就是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農技的服務和物流的服務等。

傳統農資市場,由於政府農技服務的缺位,農民往往憑借經驗及鄰居、商家的推薦購買農資,藥不對癥、施肥不科學等自然無法避免。而在有了互聯網這個連接器之後,完全可以做到百萬農技專家與億萬農戶需求的對接,曾經坐在辦公室里的專家現在有了與農民直接交流的渠道,而農民在專家的指導下購買農資,自然也更科學,這就像病人拿著醫生開的藥方,能不去抓藥嗎!在農技服務上,“農醫生”做了很好的嘗試,當然實際做起來並不是這麽簡單,很多細節的工作需要處理,例如農技專家的利益回報機制,農戶的農技咨詢渠道,以及當地水文土壤的具體情況,在這方面京東就開始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其收集的各地土壤的數據,為以後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就提供了數據的支撐。

物流的服務事實上也是一個偽命題。目前我國90%的行政村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國大多數農村的可達性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事實上對於農資電商來說,需要的只是轉換物流的形態,將B2C電商轉換為B2B電商,即通過自建和合作的方式在農村設立“村站服務網點”,電商企業只負責“倉庫”到“村站”的物流,即將一包包、一箱箱的農資物流轉換為一車一車的物流方式,從成本上就會大大減輕壓力,然後剩下的最後一公里問題交給村站及農戶自行解決就行了。事實上在一些農業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農業大戶、農業種植戶、農業經紀人幾乎人人都有物流設施,從摩托車、手扶拖拉機開始,到小卡車、小貨車,到九米六的大卡車,12米的大卡車都有。在農村社會並不需要做到送貨上門這樣極致的服務,因為中國農民種地幾乎都是不計算自身的勞動投入的,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如果能把自身的物流成本的一部分轉換成農戶的物流投入,再將這部分節約的費用通過產品價格降低的形式體現出來,那麽就能夠很容易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最後一公里問題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 

此外,對於售後服務的問題電商解決起來就更加容易,因為互聯網將當事人每一步的操作都進行了記錄,不光產品可追溯,消費者的購買數據一樣可追溯,而這對於傳統農資銷售渠道來說,如果農戶丟失了發票,那追責及退換貨是極難的事情。

還有對於農資生產企業,電商不僅為其提供了便利的產品銷售方式,降低營銷成本,而且對企業合理安排生產,減少庫存積壓有著重要的作用。電商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獲取較為準確的農資需求數據,企業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並可以通過電商獲取訂單,從而解決盲目生產造成的損失。而且,有些電商還可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通過線上交易數據就能換取銀行的信用貸款,企業再也不用為缺少資金周轉發愁了。

好了最後重複一句,玩轉農資電商無非就是產品與服務,誰能做好這兩點,誰就贏得了農產市場。

本文作者樂冬。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 黑馬觀點和立場,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玉米調減5000萬種植面積 對種業和農資行業影響有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19.html

玉米調減5000萬種植面積 對種業和農資行業影響有限

一財網 邵海鵬 實習生 唐樂融 2016-01-31 14:37:00

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

在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的背景下,中國農業供給側出現結構性矛盾,糧食高產量、高價格、高庫存的“三高”特征日益凸顯。為破解這一難題,日前公布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

去年12月,在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會上,政府決定重點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其中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

“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幹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這三個地方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布,因而得名。據統計,過去11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95億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占了四成,且“鐮刀彎”區域的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的1/3左右。

對於調整全國的種植業結構,日前,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墾豐種業”)負責人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了肯定態度,尤其贊成國家啟動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只是這一問題相對比較複雜,他建議應更廣泛的征求各方意見,尤其是農業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意見。

墾豐種業於2015年1月27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成功掛牌,正式登陸國內資本市場。墾豐種業是黑龍江農墾集團的下屬公司,其從德國KWS(科沃施)公司引進的玉米德美亞系列品種,因為適合在東北地區種植而銷售火爆。據報道,2015年年初,黑龍江黑河部分地區,德美亞1號的售價由675元/袋上漲到1250元/袋。據其官網,2015年度,公司營業總收入19.9億,同比增長8.39%,營業利潤近4.5億,同比增長27.16%。

早熟品種推廣和積溫帶北移致產量增加

基於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事實,以及“鐮刀彎”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業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國家重點在“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結構調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馬鈴薯主食開發等工作,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因此,從地域上來看,黑龍江受到的影響尤大。

連續多年以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受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影響,種植玉米的比較效益明顯,玉米的播種面積不斷增加,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黑龍江省之所以能夠在2011年一躍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於棄種低產的大豆,改為玉米和水稻等高產作物。

當然,改種能夠成功,推廣早熟、中早熟品種功不可沒。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稱,在引進早熟品種之前,受自然條件限制,黑龍江第三、四積溫帶一般不能種植玉米。德美亞品種來自德國KWS公司(科沃施),因為德國緯度也比較高,所以研發玉米品種特別適合在我國同樣高緯度地區的黑龍江種植。隨著德美亞系列早熟品種的推廣,玉米種植區域逐漸向北挺進,種植面積由此增加近2000萬畝,僅此就增產近1000萬噸。

這其中的重要原因也要歸功於氣候變化。吉林省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韓福春曾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加,跟積溫帶北移和東北處於豐水期有關。“農業還是看天吃飯。”

數據顯示,最近50年間,東北地區平均每10年溫度上升0.38℃。晚熟玉米種植北界已由上世紀60年代的遼寧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龍江西南部,而且近50年來東北地區初霜凍總體呈偏晚趨勢,這就使得玉米可生產期延長。

上述墾豐種業負責人表示,德美亞系列品種去年銷售很好,供不應求。今年德美亞系列品種的銷售不但不會受到調減政策的影響,還會促進種植面積擴大、銷量增加。原因在於,調結構包括調減鐮刀灣地區面積的主要目的是鼓勵適區種植、直收籽粒幹糧,所以這個調整有利於德美亞等適合全程機械化的早熟品種種植區域南移,有利於提高黑龍江省中晚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糧食品質,增加種植戶收益。

對於2016年“力爭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調減任務,這位負責人稱,要註意三點。

一是國家調結構應該更多使用市場手段來引導而不是要求以任務形式落實,畢竟我國土地是集體所有,土地制度是承包到戶,種植戶有種植自主權。

二是關於替代作物。“根據市場需求和農牧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思路是對的,但同樣面臨著產業接續問題,如產品種出來,沒有深加工對接,將會造成新的積壓及更大損失。從目前情況看,如果調減的1000萬畝耕地全部種植以上作物,當前的產業承接能力不足,還需多產業協同,共同努力。

三是關於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短期內就把馬鈴薯轉為主糧並讓消費者來接受,這一願望與當前國情不符。因為馬鈴薯傳入中國幾百年以來都是作為蔬菜等非主糧食用的,想要跟西方一樣將馬鈴薯當主糧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做到的,難的是國人的飲食習慣和風俗的改變。

5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對種業、對產量影響有限

由於2015年玉米臨儲收購價格下調,再加上調減玉米種植面積,這勢必會影響到玉米種業市場和農資市場。不過,不論是行業分析師還是種業公司,均認為對行業的影響有限,有待觀察。

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玉米主任分析師張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鑒於目前政府尚未出臺明確的政策,其執行力度有待觀察,短期對國內外種業和農資市場影響有限。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按照一畝地需要4斤種子計算,1000萬畝相當於4000萬斤玉米種子(即2萬噸),而我國一年玉米種用量約在110萬噸左右,僅占1.8%。當然從定性角度來看,玉米種子以及相關農資用量下降是一定的。

而在“十二連增”以後,調減對增產貢獻最大的玉米品種種植面積,對總產量的影響亦有限。張嫣認為,按照玉米畝產600公斤,2016年玉米面積減少1000萬畝,相當於玉米減產600萬噸,到2020年一年減產3000萬噸,這占每年國內玉米總產量的比例不足14%。

更為重要的是,在玉米階段性過剩的背景下調減,也是為了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修複生態。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年來的連增是以透支農業生產能力為代價的,采取調減、輪作、休耕、退耕還林還草還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糧食的一些產量,但采取這些舉措是為了逐漸讓農業邊際產能退出,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最終也是為了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