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水汙染防治法大修 確立排汙許可制核心地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環保部部務會議日前審議並原則通過《水汙染防治法(修訂草案)》,強化水汙染源頭預防,強調“防在前,治在後”。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

環保部介紹,現行《水汙染防治法》施行以來,水汙染防治標準規劃、監督管理、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等各項制度措施進一步完善,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及水環境保護壓力的日益加大,現行《水汙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防治思路、制度設計、責權規定、手段措施等方面已難以適應新常態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有必要進行修訂。

據本報記者了解,修訂草案新增了八方面預防性規定,包括:建立健全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預警體系和機制;建立江河流域生態流量和湖泊、水庫、地下水合理水位保障制度;增加規劃環評規定,與建設項目環評協調發揮好空間和行業準入作用;建立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

此外,修訂草案還增加了體現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制定有毒有害水汙染物名錄,加強風險防範;借鑒《大氣汙染防治法》,在部分產品質量標準中明確水環境保護要求;在地下水保護、良好水體保護方面進一步落實保護優先原則。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理順和協調了水汙染防治監管制度體系。圍繞排汙許可、總量、環評、監測、監察等多項制度的系統設計和有機銜接,主要做了三方面修改:推行排汙許可制並確立其核心地位。明確了排汙許可對象和許可證內容的確定依據。同時,簡化行政審批並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刪除排汙申報登記和環保設施竣工驗收制度。根據水環境質量改善需要,完善水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總量控制作為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加強其與水環境質量目標的銜接。建立科學、規範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制度和水汙染物排放監測制度。統一水環境監測的網絡、規範、數據共享、質量評價、信息公開等規定。

環保部介紹,修訂草案堅持以水環境質量改善核心,建立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體系,包括實行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基於以往研究實踐成果,國家建立流域-生態功能控制區-水環境控制單元三級水生態環境功能分區體系。完善水汙染防治規劃體系,明確國家水汙染防治總體規劃、流域和區域水汙染防治規劃的功能定位,確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水環境質量目標;編制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和重點行業或領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規劃。

修訂草案還創新了水汙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根據地方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需要和地方經濟、技術條件,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制定基於技術經濟評估和基於水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兩類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完善目標評價考核規定,增加了評價考核、限期達標、區域限批、環保督察和離任審計等要求。

針對落實各方責任,修訂草案還提出落實政府及有關部門責任。借鑒《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和地方立法經驗,將對水環境質量負責的政府層級拓展至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大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評估和追責力度,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明確了排汙單位主體責任,要求其按證排汙、依法開展自行監測記錄、定期執行報告、公開相關信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水汙染,並對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修訂草案明確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加強水汙染防治,包括補齊義務性規定的責任條款、加大違法處罰力度、調整不合理懲處措施等規定。增加綠色信貸、環境汙染強制責任保險、水生態環境補償等經濟手段規定。落實《環境保護法》中公眾參與的權利。運用司法手段,重點解決水汙染損害賠償等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32

環保部:持續重汙染使各地大氣質量改善幅度明顯收窄

多次大範圍的重汙染過程,使各地大氣質量改善的幅度明顯收窄,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獲悉,21日晚,環保部緊急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判近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形勢。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表示,“要正確認識當前大氣汙染防治的嚴峻形勢,提高預警預測能力,加強區域督查力度,堅定信心,鍥而不舍地推動大氣汙染防治。”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攝影/章軻

環保部監測結果顯示,今年1~8月,空氣質量改善效果明顯。但9月以來,幾次大範圍的重汙染過程,使各地改善幅度明顯收窄,多地單月不降反升,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陳吉寧表示,今冬明春是《大氣十條》確定的各項任務能否完成的關鍵時期,減緩重汙染過程是人民群眾最殷切的期盼。各地要深入分析當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加強預警預報能力,科學設定重汙染天氣標準,加密監測頻次,提高預報準確性。

據本報記者了解,環保部近期將加大重點區域督查力度,督促各地組織力量,第一時間對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應急措施落實到位。

“要精準發力,下大力氣治理燃煤汙染、高架點源排放、移動汙染源,對違法超標排汙企業依法從嚴處罰。”陳吉寧表示,對督查發現的問題,環保部門將及時向社會公開,回應社會關切。

20日召開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七次會議指出,當前,區域大氣汙染防治進入了向縱深發展的關鍵階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依然是大氣汙染最為嚴重的區域,空氣質量成為社會最關心的問題。重汙染天氣既影響全年目標任務的完成,也影響群眾對大氣汙染治理的獲得感,必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監測數據顯示,10月17日9時,河北衡水開始出現嚴重汙染,18時後發展到中南部的石家莊、邢臺、邯鄲和山東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出現中度甚至重度汙染,並逐漸影響到北京地區。

北京市PM2.5濃度從18日9時開始快速升高,17-18日相對濕度一直在80%左右,持續的高濕氣象條件顯著提高了顆粒物二次轉化速率,加重了汙染過程。北京城區硝酸鹽、硫酸鹽、有機碳(OC)、元素碳(EC)濃度占比都較高,說明北京市PM2.5濃度受本地及周邊的機動車和工業燃煤排放,以及氮氧化物等二次轉化影響顯著;

天津、廊坊等地站點的PM2.5中硫酸鹽濃度占比也較高,說明受工業燃煤排放影響較大;北京、石家莊等地的粗顆粒相對濃度也比較高,表明揚塵等一次顆粒物排放仍需加強管控。

截至10月1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3%,高於8.5%的全國平均水平。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交通格局與方式決定了區域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長期性、複雜性。同時,京津冀仍存在治理措施針對性不強、行業治理進展不均衡、機動車管理依然薄弱、重汙染天氣應對有效性不強等問題和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46

註意了!研究顯示空氣汙染能傷害年輕人的血管

美國心臟病協會《循環研究》雜誌10月25日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說,空氣汙染能傷害健康年輕人的血管,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麽空氣汙染可能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由於受地理條件等影響,美國猶他州普羅沃市會周期性出現相對嚴重的空氣汙染,曾被評為美國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從2013年開始,研究人員連續3個冬季抽取普羅沃市72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樣進行評估,這些人都不吸煙,參加研究時的平均年齡為23歲。

血樣分析結果顯示,每當空氣中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 2.5)濃度上升時,這些年輕人血樣中的心血管疾病標誌物水平也會出現異常變化。例如,血樣中顯示,血管細胞傷害與死亡情況的微粒數量顯著增加,抑制血管生長與預示血管炎癥的蛋白水平也同樣增加。

參與研究的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教授阿魯尼·巴特納格爾說,這些發現表明,空氣汙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的情況可能比先前認為的更普遍,而且發生在比先前認為更早期的年齡階段。

巴特納格爾說:“雖然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汙染可能在高風險易感人群中引起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這項發現顯示,空氣汙染甚至也能影響看似健康的人群,這表明我們所有人都應關註空氣汙染,而不僅僅是病人或老年人。”

10月24日,歐洲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病學雜誌》上報告說,長期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城市中的人,患高血壓的風險將顯著升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32

大氣、水、土壤汙染:“健康中國”攔路虎

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這三大汙染已經成為影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成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巨大阻力。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提出,“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行環境質量目標考核,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切實解決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我們的環境壓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大,汙染治理和環境質量改善的任務十分艱巨,難度前所未有。”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今年4月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會上的報告中說。

十年前,“霧霾”二字在絕大多數國人的概念中還是空白。但十年後的今天,霧霾成了中國億萬民眾的心肺之痛。

經合組織(OECD)在國際交通論壇2014年度峰會上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因空氣汙染每年損失1.4萬億美元。報告稱,在2005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的室外空氣汙染死亡人數增加了約5%(2005年1215180人,2010年1278890人)。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我國城市空氣開始呈現出煤煙和機動車尾氣複合汙染的特點。中關村空氣汙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顏梓清告訴記者,機動車尾氣排放一般距離地面1至1.5米,其所產生的“呼吸帶”汙染物極易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特別容易對孩子造成危害。

飲用水安全是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環境保護部此前發布的公開消息稱,全國有2.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近年來,從水源地水質保護、取水、輸水、水處理、配水到終端用水,中國的水質安全問題在每一個環節都開始集中爆發。

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戰略資源。土壤汙染與食品安全、人居健康息息相關,相比於大氣汙染和水汙染,土壤汙染更為隱蔽、更容易被忽視,也最難治理。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一份報告稱:“無論是直接的土壤汙染,還是由土壤汙染導致的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汙染,最終對動物和人造成危害。”陳吉寧在2016年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表示,“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需要嚴格環境執法。

《規劃綱要》提出,需要深化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建立常態化區域協作機制。完善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氣的區域聯合預警機制。全面實施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促進全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推進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強化地下水管理和保護,推進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與汙染綜合防治。開展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評估制度,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70

環保部:我國將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6日剛剛從環境保護部獲悉,我國將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以全面摸清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以及主要汙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為切實加強環境監督管理,提高科學決策水平,經過精心準備,國務院於2016年10月26日印發了《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於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

《全國汙染源普查條例》規定,每10年開展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經征求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和單位意見並達成一致,國務院擬於2017年組織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

“全國汙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這位負責人介紹,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取得顯著成果,並在近10年的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經過10年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和社會人口結構,以及汙染源的類型、分布、規模和性質等都發生巨大變化。同時,農村面源、非道路移動源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逐漸顯現,亟須對其排放情況開展系統性調查。隨著全社會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日益關註,公眾對準確獲取環境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這位負責人表示,依法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以及主要汙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對於準確判斷我國當前環境形勢,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政策規劃,不斷提高環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短板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通知》要求,開展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掌握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理分布情況,了解汙染物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健全重點汙染源檔案、汙染源信息數據庫和環境統計平臺,並明確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汙染源的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均屬普查對象。具體包括: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他產生、排放汙染物的設施。

普查內容包括普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汙染物種類和來源、汙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汙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等。

本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資料。

環保部介紹,汙染源普查除具有經濟普查、人口普查和農業普查等全國性普查的一般性特點外,還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涉及面廣,只要有生產生活活動,都會有汙染物的產生,而這些活動又涉及不同的部門、行業,涉及不同的利益主體,而有關各類活動主體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門;

另一個特點是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本次普查不僅要查清全國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生活汙染源、集中式汙染治理設施、移動源及其他產生、排放汙染物的設施等各類汙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汙染物種類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汙染治理等情況,還要進一步分析掌握現階段我國環境汙染狀況、汙染對環境影響範圍和程度、汙染變化趨勢,以及汙染的治理能力和現狀。

就如何保障汙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問題,這位負責人表示,為保障普查數據的準確性,將建立數據質量控制體系,制定數據質量管理技術規定和相關工作細則等制度,從普查方案設計、普查人員選調和培訓、汙染源清查、普查表填報、普查數據審核匯總、處理和上報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通過設計科學的調查方法,提升衛星遙感、無人機等調查手段和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同時將普查數據與其他相關領域的關聯數據信息進行比對驗證,在提高普查效率、減少被調查對象負擔和調查成本的同時,保障普查數據的質量。

環保部表示,將全面貫徹實施依法普查的要求,依法追究各類主體數據造假責任,從頂層設計上建立“不敢造假”的制度環境。在普查過程中,通過與宏觀社會經濟數據、衛星遙感調查數據、環境監測數據和環境統計歷史數據及其他專項調查數據相比對,使各類主體“不能造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72

檢測不準 專家稱假數據泛濫致大氣汙染治理失去支撐

大氣汙染治理的鼓聲一年比一年急,但霧霾依舊難以驅散。

多位專家10月29日表示,“檢測檢驗數據和機動車排放檢測數據造假現象普遍,假數據泛濫致政府控制大氣失去技術支撐和依據。”

“現行計量制度約束了我國大氣汙染計量檢測監測先進技術不能進入市場為環境治理服務,導致了大氣汙染數據不準和減排效果不佳。而背後的原因又非常複雜。”中關村空氣汙染防控聯盟理事會主席顏梓清說。

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監測數據證實,機動車對北京市大氣汙染造成影響最大,約占60%。攝影/章軻

機動車檢測多“無證上路”

當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央民族大學法治政府與地方制度研究中心在京召開“計量制度體系創新專家研討會”。顏梓清介紹,根據《計量法》和《大氣汙染防治法》的相關要求,大氣汙染防治檢測設備和機動車檢測設備等都需依法取得《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檢驗機構需依法通過計量認證制度。

但實際上,大氣汙染防治檢測設備和機動車檢測設備多“無證上路”,檢測檢驗數據和機動車排放檢測數據造假現象普遍。顏梓清說,目前不僅“95%的簡易工況法檢測設備是假冒偽劣產品”,機動車檢測行業還存在“篡改技術標準和考核要求”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呼籲計量認證對大氣汙染防控的重要性。如果監測檢測數據不準確,會造成整個大氣的基礎數據不準確,很難有效地去控制汙染總量。”顏梓清說。

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條規定,“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應當依法通過計量認證,使用經依法檢定合格的機動車排放檢驗設備,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範,對機動車進行排放檢驗,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實現檢驗數據實時共享。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及其負責人對檢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計量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第九條也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檢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實行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目錄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顏梓清說,而2005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第145號公告規定,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法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的項目要辦理計量器具許可證、型式批準和進口計量器具檢定。未列入本目錄的計量器具,不再辦理計量器具許可證、型式批準和進口計量器具檢定。另外,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第163號)文件雖然規定了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設立條件,但實際上在進行計量認證時,根本不對檢測設備進行檢查。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此前有一家機構車汙染檢測設備廠商向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申請計量器具型式批準申請。但收到的回函稱,不屬於依法管理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範圍,不需申請批準。“如果說拿不到制造計量器具許可證,一定是違法的生產、違法的銷售。作為企業很為難,一個說不用批準,另一個告訴你生產是違法的,會面臨處罰。”這位企業負責人稱。

“這實際上意味著,有關部門對目前機動車汙染防治的檢測檢驗設備已放棄了監管,機動車汙染防治處於失控的狀態。”顏梓清說。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儀器質檢室主任楊凱也證實,“目前,機動車尾氣檢測幾乎不在中國環境檢測從上到下的體制內。”

環境保護部此前發布的《2015年中國機動車汙染防治年報》顯示,近年來,我國機動車汙染日益嚴重,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學煙霧汙染的重要原因。但機動車汙染控制成效不明顯。

北京市目前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70多萬輛,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北京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量分別占大氣汙染物的50%和40%左右,是首要汙染物。

專家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莘表示,第145號公告的有關規定,顯然是和《大氣汙染防治法》相沖突的。

“可能有人會說,這個規定是在2005年,而《大氣汙染防治法》是在後邊修訂的,但是不要忘記法治統一的原則。如果上位法進行了修改,下位法要與上位法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要麽修,要麽廢。”劉莘說,現行的計量器具目錄已經實施11年了,從現狀看不符合科學發展觀,新技術、新方法也有了,目錄急需修訂,應該與時俱進。

計量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介紹,上述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第69號設備為“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第70號設備為“煙度計:濾紙式煙度計、透射式煙度計”。

“一些設備廠商的負責人同時是計量器具目錄(型式批準部分)汽車排放氣體測試儀檢定規程的起草人。他們把自己企業的產品名稱直接用於強制檢定目標中,不在強制檢定目錄中的檢測設備就不給型式批準許可。”王燦發說。

29日下午召開的“計量制度體系創新專家研討會”。攝影/章軻

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教授沈巋對此表示,“計量器具目錄起草的時候由專門的儀器生產企業來負責,這里面牽扯到一個問題:這樣一個標準,這樣的一個儀器,列在強制檢測儀器當中背後有什麽利益考量,需要認真對待。”

“汙染量大的汽車雖然數量占的比例不大,但是它對大氣汙染的貢獻量是很大的。怎麽能夠鑒別出那些排氣超標的汽車呢?就必須對汽車尾氣的排放進行檢測。”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劉昭度說,檢測就必須要保證檢測質量,首先是保證檢測設備達標。如果排放檢測設備不達標,排放的檢測數據就不準確,從而就不能夠有效地鑒別出高排放汙染的車輛。“但目前連排放檢測設備檢定、認證都沒有,源頭上就沒有控制住,這就很麻煩了。”

“機動車汙染檢測是一個大的市場,但同時又是需要規範的一個市場。”北京市計量院副院長張琳說。

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龍翼飛表示,“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和措施,不斷地創新計量制度,為不斷改善大氣質量服務,這個應當而且已經成為國家主導的積極形式,不能再沿用傳統的制度,來阻礙計量制度體系創新。”

龍翼飛認為,計量法律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如何減少行政性許可,由審批制向備案制過渡,依照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監督,同時推進行業的自律和社會監督。

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加強計量、檢測技術、檢測裝備研發等基礎能力建設,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後服務全過程的觀測、分析、測試、檢驗、標準、認證等服務。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也明確,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市場化進程。鼓勵民營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投資檢驗檢測服務,支持具備條件的生產制造企業申請相關資質,面向社會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打破部門壟斷和行業壁壘,營造檢驗檢測機構平等參與競爭的良好環境,盡快形成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

研究會上,專家們建議全國統一檢測方法,並由國家質檢總局盡快頒布與國家新車標準中檢測方法相一致的在用車檢測方法和檢定規程。確保檢測數據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建議加強對計量檢測設備生產環節的質量考核,確保計量設備的數據準確性和技術穩定性。

“建議對檢測機構計量認定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采用大數據方式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如環保部門的環評備案制度)。提升檢測市場的透明化和公平競爭力度。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的調配作用,促進檢測市場的健康發展。”顏梓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205

聯合國報告:空氣汙染致每年6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

“空氣汙染是造成每年全球約60萬名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並且每天對數億兒童及他們的未來造成威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表示,“汙染物不僅對兒童正在發育的肺部造成損害,還可能侵入血腦障壁,永久性損傷兒童正在發育的腦部,從而影響他們的未來。空氣汙染給社會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容忽視的。”

2016年10月31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最新的《為兒童凈化空氣》報告中指出,全球3億兒童,即大約每七名中便有一名兒童生活在戶外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空氣汙染水平高出了國際標準的6倍或者以上。

上述報告借助衛星圖像技術首次呈現了正在遭受戶外空氣汙染兒童人口的數量及他們在全球的分布,他們所在地區的空氣汙染水平超出了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際標準。

南亞成重災區

根據衛星圖像證實,全球約有20億兒童生活在戶外空氣汙染水平高出世衛組織規定的空氣質量標準的地區,這些地區的空氣汙染是由機動車排放、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粉塵和垃圾焚燒造成的。

其中,南亞有6.2億兒童生活在戶外空氣汙染超標地區,居世界首位;非洲僅次於南亞,生活在戶外空氣汙染超標地區的兒童達到了5.2億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4.5億兒童生活在戶外空氣汙染超標地區。

同時,研究探究了室內汙染的嚴重影響。室內汙染通常由用於做飯和取暖的煤炭和木柴等燃料燃燒引起,主要受其影響的是農村地區低收入家庭的兒童。

而戶外和室內空氣汙染與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有直接聯系,這些疾病是造成近十分之一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罪魁禍首,空氣汙染也因此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之一。

具體而言,兒童的肺部、腦部以及免疫系統仍處於發育階段,他們的呼吸道更容易被滲透,因此他們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室內和室外空氣汙染的影響。此外,幼兒呼吸也比成人要快,與他們自身的體重相比,幼兒吸入的空氣更多。最弱勢的兒童在空氣汙染所導致的疾病面前處境最為不利,因為他們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本已不佳,又無法享有完善的醫療服務。

盡量避免兒童暴露在汙染的空氣中

此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采取以下4項措施來保護兒童免受空氣汙染的影響:第一,減少汙染:為了增強兒童的安全和健康狀況,所有國家應努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空氣質量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國政府應采取如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投資於增加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

第二,改善兒童衛生保健服務:投資於全面的兒童衛生保健服務,包括免疫接種活動、提高認知、改善社區管理、使更多的肺炎(五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殺手之一)患者就診,從而改善兒童對空氣汙染的抵抗能力,提高兒童患病後以及受到影響後的康複能力。

第三,盡量避免兒童暴露在汙染的空氣中:工廠等汙染源不應靠近學校和遊樂場所。改善垃圾管理可減少社區內的垃圾焚燒量。更清潔的廚竈有助於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從整體上減輕空氣汙染有助於降低兒童暴露在空氣汙染中的風險。

第四,監測空氣汙染:改善監測力度已被證實有助於降低兒童、青年人、家庭和社區在汙染空氣中的暴露度,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汙染的成因,並倡導行為的改變以使空氣更安全。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花楠(Rana Flowers)則認為,減少戶外空氣汙染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目標,可以通過立即采取行動來實現。

這些行動包括使用清潔能源、確保良好的通風、建造節能的住宅和學校、在所有室內場所禁煙。花楠表示,家長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改善兒童對空氣汙染的抵抗能力,以降低患上因空氣汙染所引致的疾病的風險。具體措施包括,減少孩子暴露在煙草環境中、避免營養不良、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進行純母乳餵養。擴大肺炎疫苗的接種覆蓋、提供適當的治療以減少肺炎的發病率也是挽救幼兒生命的關鍵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58

聯合國兒基會:每年60萬5歲以下兒童因空氣汙染死亡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3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稱,世界七分之一的兒童、相當於3億人生活在室外空氣嚴重受到汙染的地區,當地的空氣汙染水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質量標準的6倍以上。

兒基會發表的報告題為《為兒童清潔空氣》,使用衛星圖像首次展示了有多少兒童暴露在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標準的室外汙染之中,並標示出他們生活在地球的什麽地方。

報告指出,空氣汙染是導致每年6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新華社報道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東尼·萊克表示,對正在發育中的兒童來說,空氣汙染不僅會危害肺的健康,還能跨越血腦屏障,最終對兒童大腦造成永久性傷害。

根據報告,南亞居住在汙染地區的兒童的數量最多,達6億2000萬人,非洲其次,有5億2000萬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共有4億5000萬名兒童生活在汙染超過世衛組織標準的地區。

本月7日-18日,摩洛哥馬拉喀什將召開聯合國氣侯變化公約第22次締約國大會,中國政府將派出由80多位各有關部門的代表組織代表團參會,談判幾十個議題。

此次氣侯大會是《巴黎協定》生效後的第一次締約國大會,主要談判落實《巴黎協定》規定的各項任務,提出規劃安排,督促各國落實2020年前應對氣侯變化承諾,特別是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資金的落實情況以及各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行動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55

環保部急派督查組督促各地應對重汙染天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日晚獲悉,環境保護部當日急派多支督查組到京津冀及周邊城市,重點檢查各地政府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情況,並對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現場核查。

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2016年11月3日至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持續靜穩天氣,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部分城市可能出現空氣重汙染過程,影響範圍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莊、唐山、保定、廊坊、滄州、邯鄲、邢臺、衡水市,山東省濟南、淄博、德州、聊城、濱州等城市空氣質量會連續3天達到重度汙染,部分城市在一定時段內可能出現嚴重汙染。6日起,區域受新一輪冷空氣影響,擴散條件轉為有利,汙染帶自東北向西南消散。

2日,環保部緊急部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省(市)政府推送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情況,要求各地按照預報情況,及時發布相應級別的重汙染天氣預警,切實落實應急預案規定的減排、限產、停工等措施。

同時,要求各地重點就火電、鋼鐵行業開展執法檢查和專項督查,保障停限產措施落實,確保達標排放,嚴厲打擊超標排放違法行為,並根據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預警級別,最大限度減輕空氣重汙染的影響,保障公眾健康。

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保定、衡水、滄州、唐山、石家莊等城市已經啟動重汙染天氣三級響應(黃色),河北省邢臺市啟動二級響應(橙色)。

環保部介紹,已派出8個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重點檢查各地政府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啟動情況,並對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現場核查。針對北京市機動車汙染較為突出的問題,環境保護部還組成3個工作組,會同北京市環保局,重點針對重型柴油車汙染控制裝置造假、尾氣超標排放、柴油車尿素使用等情況開展專項執法檢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831

環保部:機動車汙染占比大 防治有失控因素

“天不高,氣不爽”。面對再度襲來的重汙染天氣,3日下午,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表示,“重汙染天氣的頻次可能會多,但汙染強度不會達到去年爆表的程度。”

但他同時表示,“如果極端天氣比去年還極端,那就沒辦法了。”

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攝影/章軻

進入10月份以來,受逆溫層、靜穩天氣等不利氣象因素影響,京津冀地區累計已出現3次空氣重汙染過程,影響範圍主要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東西部和河南北部。

在當日環保部召開的重汙染天氣應急督查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架源”自動監控超標情況通報會上,劉炳江介紹,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量逐年增長,2015年排放量達到4532.2萬噸,已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來源。北京市機動車源汙染物占本地排放源的31.1%,在重汙染天氣期間的貢獻率甚至會超過50%。

“北京目前機動車總量達到565萬輛,監測數據顯示,高排放車輛占總量的10%,約50萬輛。在北京,所有的氮氧化物中,機動車占56%。”劉炳江說,機動車不僅自身排放,還擾動路上的塵。此外,每天北京有30萬輛大貨車在路上行駛,20萬輛是北京的,10萬輛是外地車。一輛大貨車排放的汙染物相當於200多輛私家車排放的汙染物。

劉炳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不太認同機動車汙染失控的說法”,從年檢的情況看,私家車達標比例是非常高的。

劉炳江也承認,“機動車汙染防控有幾個方面是失控的”。一是重型載貨車總量大,今年10月份銷售量同比增加49%,而且生產企業特別多。重型載貨車用油質量差,排放量大;二是對於黃標車,有些地區的淘汰率還不高,一些城市本應就地銷號的黃標車,轉為外地車繼續上路行駛。

劉炳江表示,下一步,環保部將構建機動車環保監管制度體系。依法實施新生產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信息公開制度,建立環保達標監督檢查、環境保護召回制度。同時加快制修訂標準,加強對新生產機動車的監督。加快國六排放標準制定發布進程,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提前實施,強化新生產機動車環保一致性檢查。

對於如何降低在用機動車排放水平的問題,劉炳江表示,環保部將加快推進國家、省、市三級機動車排汙監控平臺聯網,加強對重型柴油車等高排放車輛的監督管理,推進黃標車、老舊機動車加速淘汰,堅決完成國務院確定的淘汰380萬輛黃標車和老舊車任務。配合有關部門加快制定發布國六油品標準,推進車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並軌。2017年1月1日起全國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

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攝影/章軻

通報會上,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局長田為勇介紹,為有效應對空氣重汙染過程,環保部已累計派出22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石家莊、廊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衡水、濟南等城市開展了督查。

田為勇介紹,督查發現,部分高架源企業仍在超標排放汙染物,部分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減排措施未落實,個別“土小”企業群環境問題突出。

截至目前,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廊坊、保定、衡水、滄州、唐山、石家莊、山東省德州、聊城等城市已經發布黃色預警,啟動了重汙染天氣三級響應;河北省邢臺巿發布橙色預警,啟動了重汙染天氣二級響應。

田為勇介紹,現場督查發現,河北省遷安市政府對企業提出的應急減排措施不合理,在啟動應急響應後,部分企業未采取任何實際減排行動;對企業應急響應措施督導力度不夠,檢查內容流於形式,無法促進企業實際減排。遷安寶利源煉焦有限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汙染物減排,無法達到河北省應急預案要求的減排比例,企業內部無應急響應流程記錄。

此外,督查還發現,唐山新興隆鋼鐵有限公司高爐爐頂排放黑煙;津西鋼鐵高爐附近無組織排放問題明顯;唐山東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高爐爐頂排放黑煙;遷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一座焦爐爐頂荒煤氣放散,無組織排放明顯,另外一座焦爐爐頂黑煙無組織排放明顯;建龍簡舟鋼鐵公司焦耐廠出焦過程無組織排放嚴重;唐山松汀鋼鐵有限公司廠區物料堆場防風抑塵網破損嚴重;灤南縣一家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無汙染治理設施,車間大量焚燒塑料制品,濃煙滾滾,異味彌漫;灤南縣宋道口鎮唐港線、樂亭縣龐各莊鄉唐港高速路北等道路沿途發現垃圾焚燒現象;樂亭縣寧莊唐港線、樂亭縣王灘鎮遠大物流東側道路揚塵嚴重。

田為勇表示,針對上述問題,環保部已責成河北省環保廳和相關城市政府進一步調查,依法嚴肅處理,盡快落實整改要求。

11月3日,環保部重汙染天氣應急督查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架源”自動監控超標情況通報會。攝影/章軻

就10月份京津冀“高架源”超標情況,田為勇介紹,今年10月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架源”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控數據異常、涉嫌超標的共有10家,涉及唐山、衡水、邯鄲、濟南、德州、聊城6個城市。環保部將責成所在地省級環保部門組織實地查證,對超標排放汙染物的依法高限處罰並向社會公開處罰結果。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的,將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