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在讓圍棋漸失樂趣之後,人工智能要將翻譯行業變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1/161349.shtml

在讓圍棋漸失樂趣之後,人工智能要將翻譯行業變天
闌夕 闌夕

在讓圍棋漸失樂趣之後,人工智能要將翻譯行業變天

人類的翻譯水平很難繼續提高了,但是機器的翻譯水平只會一代優於一代,沒有必要去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

本文由闌夕(微信ID:techread)授權i黑馬發布。

與趨勢做對,是最愚蠢的事情。

就像工業革命前夜的紡織女工或是馬車車夫,精進技藝已經毫無意義,對於科技發展的反對,也只是徒增疲勞。

這同時也構成了進步的代價,非線性的變革速度,讓十八世紀以來的三百年,前所未有的重塑了全球的運行法則,人類亦需要迫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履,生存和適應新的世界。

da2c1dde85f8e86a2d8d0d4a276bdf28

而在Google的技術總監同時也是未來學家Ray Kurzweil看來,技術爆炸不會戛然而止,基礎學科的完善和應用市場的壯大,將會維持倍增效應,「二十一世紀所取得的進步,最終可以達到二十世紀的一千倍。

也正是基於這種樂觀,學術業界普遍警惕人工智能的進展,包括霍金在內的科學巨擘頻頻呼籲建立人工智能在生產力方面的準則,用以防範在大規模富裕到來之前的大規模失業。

可惜「口嫌體正直」也是學者們的本性,潘多拉的魔盒一旦被打開,誰也無法克制「朝聞道,夕可死矣」的誘惑。

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MIT)人工智能實驗室博士後、新墨西哥大學終身副教授Terran Lane向校方交辭呈,決定加入Google。

Terran Lane在其個人博客寫了一篇公開信,講述他離開學院投奔企業的原因:

改變世界的機會,愈來愈向掌握尖端技術能力的企業集中,而大學的教授們,卻要受制於科研資金的天花板,難以申請具有探索性和交叉性的項目。

而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其機器人研究中心的一百余名教授僅在2016年就有超過四十人被Uber挖走,在校內的留言板上,有教授如此抱怨:「我甚至留不住自己的研究生。沒等他們畢業,企業就想挖人。」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人工智能的所謂「威脅論」無論是否遭到誇大,這塊位於山巔的巨石都已離開它的原始位置,開始緩緩向下滾動,而率先遭殃的,總是最為接近既定軌道的生物。

比如,網易有道剛剛發布的「有道人機翻譯」服務,就將筆譯這個搖搖欲墜的職業更進一步的推向了深淵。

長期以來,翻譯都是一項智力工作,許多優秀的作家——比如歌德、伯爾、魯迅——同時也都是翻譯家,翻譯能力亦對文學作品的全球化傳播有著極大的影響,村上春樹就被戲稱有著林少華和施小煒兩個版本的面貌,而劉慈欣的《三體》斬獲雨果獎,同為科幻作家的華裔譯者劉宇昆就被公認為功不可沒。

只是,在真正的交易市場上,翻譯服務的貶值並非是在朝夕之間所發生的,一名從事筆譯工作超過二十年的高級翻譯員在知乎上直言同行需要盡快另尋發展道路,因為「人類的翻譯水平很難繼續提高了,但是機器的翻譯水平只會一代優於一代,沒有必要去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

再來看看,網易有道捅出的這柄寒刀。

區別於免費的機器翻譯服務,網易有道早在2011年,接入了付費的人工翻譯,一端連接有著文稿翻譯需求的用戶,一端連接具有翻譯資質的專業譯員,自由撮合,按量計價。

擊穿人力成本底線的,永遠都是自動化的工業產品。

網易有道的人機翻譯服務,是將翻譯程序進行重構,粗譯由其自主研發的神經網絡翻譯技術(YNMT)完成,譯員在成稿之後介入進行譯後編輯(PE)、校對和潤色,相比人工翻譯的「高質高價的翻譯結果」,人機翻譯提供的是「優質低價的翻譯結果」。

c95e6f5f669e26a01f9222ff30191d5a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翻譯需求,都要匹配一個大師級的譯者,就像如果只在電腦上玩玩掃雷遊戲,就不需要在顯卡性能上投入過剩。

網易自家的跨境電商平臺「考拉海購」就是「有道人機翻譯」的客戶之一,面對海量的海外商品介紹,翻譯的質量要求就是準確達意四字,使用專業的人工翻譯,不如選擇半價的人機翻譯,在成本規模上起到節省作用。

丁磊若是聽聞自己精打細算的精神在公司上下貫徹得如此到位,不知是否心生欣慰。

根據Google提交的論文顯示,使用神經網絡解決機器翻譯的「人味」問題已為科技公司打開通向光明之門,相比傳統機器翻譯的分詞翻譯原理——也就是拆解長句逐詞翻譯——神經網絡技術能夠自我學習大量的語言模型,從而將詞組進行整體的理解和轉化。

就像「I can can a can with a can」這個句子,使用機器翻譯的結果是慘不忍睹的,但是調教得當的神經網絡卻可以識別同一個單詞的助動詞、動詞、名詞等不同詞性,並自動調整語序,強力提升正確率。

據說「有道人機翻譯」在部分領域——比如新聞和詞典這類特定書面語料的翻譯上——的BLEU值甚至超過了Google,這對網易有道的團隊是相當大的鼓舞。

去年年底,曾和網易有道的CEO周楓有過一次交流,他亦提到過團隊在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方面的重金投入,「在這方面的下潛深度,將會直接兌換未來的市場回報。

周楓對於人工智能的態度,似乎也能代表科技行業的普遍情緒:他堅信人工智能的前景無量,卻又始終尊重高級人力的價值,前者的「攬活」越多,後者的不可取代性也就越高。

所以他也更願意用「改變」而非「更替」來定義網易有道在翻譯行業的這場動作,這個世界上還有太多的上層翻譯市場亟待打開——比如文化內容的跨國交流和文藝作品的翻譯引進——優秀的翻譯從業者不必拘泥於去和機器爭搶「粗活」,而是開拓那些真正需要智慧交互的「細活」。

2012年的時候,周楓在新浪微博回應一名用戶關於「有道詞典的翻譯太偏中式英語」的反饋時,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目前機器翻譯的確比較生硬,語言的準確理解的靈活應用,到目前為止還是人類的專長啊,期待技術突破的到來。與此同時,我們的工程師在努力想各種新穎的辦法輔助翻譯,請期待。」

時間最終證明,周楓的回複並無虛情,足足用了五年時間——或者說僅僅用了五年時間——他和他的團隊終於為用戶獻上了解決方案。

如果創新有其捷徑,也無非就是堅持二字罷了。

無論如何,科技進化的風險仍然值得註意,當美國這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也開始強調「要為國民創造工作崗位」,所有人都應當意識到這個經濟議題委實並沒有那麽宏觀,而學無止境的競爭,則將鞭笞著人們不斷前行,在和同類或是異類的競技場上爭取勝利,則是亙古不變的主旋律。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是這樣說的:「弓若不張,即盡失其力。

人工智能 翻譯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48

科網業規模遠遜矽谷 「軟件」主導汽車發展 德國傳統工業優勢恐漸失

1 : GS(14)@2017-02-05 10:30:49

【明報專訊】德國GDP去年增長1.9%,增幅是5年來最快。作為歐元區經濟引擎,其汽車業更是質量的代名詞,寶馬、奧迪和平治佔據全球豪華房車市場的80%。不過無論是德國工業界以至政界都瀰漫着一股恐懼,就是數碼科技興起正蠶食其工業優勢。

明報記者 黃展翹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幕僚長Peter Altmaier早前的一段話透露了政府的憂慮:「當全球科技界朝向自駕車和電動車發展,軟件可能超越引擎成為汽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汽車業是否還可領先全球?未來一部汽車的價值可能有50%至60%來自數碼設備,20%來自電池,若德國掉以輕心,可能只能賣車窗、座椅和輪子。」

投資當地汽車零件製造商大減

德國銀行業人士指出,現在已沒有人願意投資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恐其缺乏前景。當地大數據分析公司Datameer創辦人Stefan Groschupf說,數個世紀以來,德國是全球創新的主要動力,但現在停滯不前,業界充斥着官僚主義,不敢冒險,不肯投資新技術,呼籲德國工業界需要醒覺。他透露,創業之初在家鄉德國處處碰壁,深知其數據系統有助德國工業,但業界不感興趣,「敲了很多人的門,但他們的態度是若非甲骨文、微軟或T-Systems也不理會我們」。

為此他在2006年決定遷往美國矽谷,在當地很快接到工作,為蘋果和AT&T建立大數據分析系統。他所創立的Datameer,自2009年創立以來已募集到7600萬美元資金,美國航空、Visa和BT也是其主要客戶。

德國科網業的規模遠遜於矽谷。德國最大的上市科技公司SAP於45年前創立。該國也有一家抄襲美國電商營運模式的Rocket Internet,在新興市場經營網購,不過市場對其業務信心不大,其股價自2014年上市以來已下挫逾四成。

根據科技數據與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數據,全球174家獨角獸初創(unicorns,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公司)當中,只有4家是德國企業。德國繼續由「老經濟」主導。安永的數據顯示,德國的100強企業有55家來自工業,包括機械製造、汽車、礦業、能源和化工,只有5家是IT公司。反觀美國的100強企業有20家來自IT和媒體。安永的執行合夥人Mathieu Meyer稱,汽車業在未來20年出現顛覆的變革,這過程由美國掀起,愈來愈多中國IT集團參與其中,而德國仍非常依賴傳統工業的成就,但未來可能逐漸失去優勢。

企業顧問公司Roland Berger預計,若德國不推動數碼改革,到2025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值將下降2200億歐元(約1.8萬億港元)。德國官員仍認為德國有機會引領數碼創新浪潮,尤其是在工業網絡方面。默克爾常提及的「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把全自動化的工廠連線。

德國可再生能源公司Innogy的負責人Peter Terium稱,這種「物聯網」是美麗的,德國有「物」,而矽谷有「網」,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不過連繫各工廠的命脈將是數據,分析大量信息的能力可能比自動化系統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當前問題是數據處理這肥肉,將落在德國公司還是Google等矽谷巨企手上。

數據分析 成連繫各工廠命脈

德國業界認為,其中一家可望把握大數據機遇的德國公司是SAP。它有望成為德國中小企推行數碼化的合作伙伴。SAP的產品和創新主管Bernd Leukert稱,德國許多中小企也是業界之冠,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及大量知識產權,但它們往往不願意與技術團隊合作,習慣所有工作自己做,但若它們認為可以自行推動數碼化將注定失敗。至於那些願意與技術團隊合作的公司,卻往往找外國公司合作。

領英的聯合創辦人(Konstantin Guericke)說,德國擁有工業設備,卻缺乏物聯網的「生態系統」,很多科網巨企都在矽谷,「你寧可在德國建立自己的系統,還是與美國的業界領袖建立伙伴關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26&issue=201702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72

賈躍亭漸失樂視控制權

1 : GS(14)@2017-07-06 23:43:03

■賈躍亭質押了不少樂視系企業股權。 資料圖片



【本報訊】繼資產被法院凍結後,最新有內媒引述消息人士指,樂視創辦人賈躍亭正逐步喪失對集團控制權,主要由於賈躍亭質押無度,甚至將樂視「核心資產」抵押給融創(1918)的孫宏斌,並指孫宏斌於樂視影業持股權已升至21%。


融創持樂視影業至21%


《騰訊財經》報道,今年4月12日,賈躍亭已將樂視控股持有的幾乎全部樂視影業股權,質押給孫宏斌,該質押目前處於設立有效狀態。於今年1月,融創旗下天津嘉睿以10.5億元(人民幣.下同)價格獲得樂視影業的15%股權,惟據公開資料顯示,天津嘉睿出資金額已升至1.76億元,持股量同升至21%,意味融創期間曾再度增持樂視影業。報道又指,樂視致新、樂視體育、樂視汽車及樂視雲等樂視系企業,亦分別遭賈躍亭質押股權予不同銀行、基金及信託股份公司,顯然賈躍亭正逐步喪失對樂視系控制權。另有報道指,曾有樂視系公司通過中間機構,向平安銀行貸款約50億元,惟目前尚未還清,有部份貸款更逾期。平安銀行並無直接否認,僅回應稱數字不準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6/200803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135

低稅優勢漸失 追趕星洲做法

1 : GS(14)@2017-10-15 15:17:14

【明報專訊】與其他國家地區比較,香港企業稅的16.5%基準稅率雖屬較低水平,但近年新加坡等鄰近國家都傾向減稅,畢馬威中國香港區管理合伙人劉麥嘉軒稱,彼此差距在收窄,香港低稅優勢不斷降低。

商界要求16%基準稅率

以新加坡為例,2010年將基準稅率減至17%之餘,亦引入累進稅制,企業應稅收入1萬坡元以下免75%,30萬坡元以下減半,即稅率8.5%,香港今次的二級制,基本上是追趕新加坡做法。劉麥嘉軒道︰「香港稅制已沿用10幾年,今次總算是『遲到好過冇到』。」至於港府應否進一步考慮下調基準稅率,劉麥嘉軒指出,商界在這方面一直有訴求,希望能恢復2003年前16%的水平,雖然這0.5個百分點差距還有待向政府爭取,但林鄭首份施政報告透過改稅制增強企業競爭力,「已是很重要一步」。

除了按應稅收入,部分國家還會以營業額甚至員工人數為減稅標準,德勤中國稅務合伙人陳嘉樺也認為,以企業資產或估值作為參考標準會較中肯和清楚,政府可在這方面再斟酌。

但香港會計師公會稅務師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伍耀輝指出,如果以員工數量計算,可能會影響企業增聘人手的意欲,不過對於200萬元利潤這指標,他倒同意應該定期檢討調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20&issue=20171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525

拆局:基金互認前海漸失功能

1 : GS(14)@2017-11-12 16:51:53

【明報專訊】中國對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並非朝夕之事,現時透過各種計劃,其實已有一定程度上的開放。例如在資產管理行業已有基金互認、「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等措施。證券業方面,前海容許境外機構佔大股,匯豐前海證券便是內地首例。若全面開放,這些過渡措施很可能像離岸人民幣一樣,遲早會失去功能。

有基金業界則指出,至少現時在內地已有合資公司的外資基金,進退兩難。而正在申請基金互認的,亦可能要檢討現時的業務策略。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以往的開放措施存在不少限制,例如基金互認對基金的成立年期、規模、投資額度等都設限,導致許多外資不參與。

澳新:現在是中資走出去 多於外資進內地

另一方面,外資普遍不喜歡合資,因為在文化或管理制度上未必與內地同業成功磨合,長遠若容許外資獨資建立資產管理公司,相信業界會歡迎。而現時已有參與的,當作累積經驗、了解內地文化,所建立的品牌效應,亦不會浪費。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即使開放持股限制,成效或有限,因為內地環境獨特、競爭激烈。以銀行業為例,截至去年底有39家外資銀行在內地有分支機構,但市場份額低於2%。另一方面,現在是中資機構出外收購外資金融機構,「整個故事已經不同了,現在是裏面的人想出來,多於出面的人要入去」。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337&issue=201711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