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B估值的反思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3125


有讀者問303偉易達同522asm都係工業股,佢地p/b都六倍以上,咁奧普2.4倍pb唔算高掛

我完全同意

當一間公司用市盈率計價同市淨率計價會有極大的差距時,如果一概用15pe同1.5pb計(計pe的盈利當然是用味皇的主觀數字),舉些例子:

奧普  15pe=15億   1.5pb=7.2億   相差2倍  2pb=9.6億  都差1.5倍

偉易達  15pe=220億  1.5pb=51億  相差4倍  2pb=68億  都差3倍

ASM   15pe=180億  1.5pb=51億  相差4倍  2pb=68億  都差3倍

即是說它們的盈利效率高出一般的工業股最少2倍,高出的部份當然來自於本身資產以外的東西,比如技術,制度,網絡,品牌等"人"的部分,既然盈利能 力超脫了資產的限制,自然可以用更高的pb評價(甚至只能用pe評價),但這樣的公司不會很多,而我的文是比很多人睇的,我不想將標準訂得太鬆,所以以 pb2為上限

其他市盈率計價同市淨率計價差距不大的公司例如:

德昌 15pe=150億 1.5pb=130億

震雄  15pe=42億  1.5pb=35億

上電  15pe=420億  1.5pb=370億

這些公司的盈利效率等同資產的增值能力,並無附加值,屬傳統的工業股,pb估價同pe估價都適用

另一類其他市盈率計價同市淨率計價差距很大的公司例如:

慶鈴   15pe=33億 1.5pb=120億

一拖   15pe=27億 1.5pb=44億

經緯  15pe=15億 1.5pb=48億

這些公司異常冇效率,枉有資產卻賺不到相應的盈利,用pb估價最好-如果私有化的話,我們只是小股東,估價再估低些就得

老巴鍾意的千里馬是第一批,但師傅的撿煙頭就多數撿到第二三批

我可以做一個假定,如果一個估值是真正合理的話,無論你用甚麼方法逆向解釋也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論調,即使是pe估值,pb估值,現金流折現估值也會 得到相同結果,等於由香港去鹿特丹,你可以坐船向東行,坐車向西行,甚至上月球再跳落黎,只要結果是一樣的就對了

可是第一組同第三組的估值有很太偏差,兩者的估值相差極大,以第一組來說,要麼pb估值低估了,就是pe估值高估了,第三組則反之

為簡單地說明,我將資產簡稱為"生財工具"先,當生財工具的回報率越高,其價值亦會按比例提高,因此我會樂意以合適價錢收買這生財工具,比如100 的生財工具每年可賺10同每年可賺50的價錢自然會不同,可是生財工具只是一些簡單可復製的東西,人人都有能力做,回報率自然下降到冇人做的地步,因此純 工業股是好難有高回報率的,但生財工具本身有一定的價值,僅用回報率估值會出現反常識的事,好似第一組回報率太高,公司市值遠比生財工具的無論成本價定合 理賣價都高,生財工具咁貴不如自己創業,第三組回報率太低,公司市值比生財工具的成本仲低,咁不如摺左公司仲有賺,都係反常識的,而第二組比較合常識,在 一分錢一分貨的水平上

生財工具要咁貴在於別人創業皆不能如此成功,生財工具是簡單可復製的資產,則公司必須要有一些難以復製的資產先可以保持高回報,凡是有形的物體皆可 被人復製,除非有禁制令如專利,武裝力量,或是無形的獨有物比如文化,人脈,信譽,因此當發現一些公司回報高得離譜的情形,就不能用生財工具的量來解釋 了,這樣的公司組織已經超越了工業的範疇,算是邪教了

回到讀者問題本身,假如用15倍pe評估偉易達是合理的,這樣的價錢相當於6倍pb,代表其盈利是一般合常識的工業股的4倍效率,即是說偉易達這個 邪教影響力非常強大,難以動搖,事實也是如此,因此假定15倍pe評估偉易達是合理的話,6倍pb也不過份,如果20倍pe就對應8倍pb咁

偉易達影響力強大,所以先有估值差異的現象,反過來,先有估值差異的現象的股票是否都是強大的邪教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有兩個條件:

1.不是做假

2.低槓桿

偉易達  15pe=220億  1.5pb=51億     負債比率 0

玖紙   15pe=270億  1.5pb=180億     負債比率 94%

比如玖紙也有估值差,但佢係借人錢谷出來的,用194%的生財工具多賺有乜出奇,偉易達的神奇吸金先係真功夫

第一組的另外兩個成員情況:

ASM  15pe=180億  1.5pb=51億     負債比率 10%

奧普  15pe=15億  1.5pb=7.2億     負債比率 0

因為它們的形式同偉易達一樣,假如它們不是假數的話,應該同樣具有絕對無敵護城河,元氣爆發高增長,熱血最強好前景等特點,如果假設成立的話,現在 才發現它們可謂相逢恨晚了

讀者自行驗證它們有冇以上的3樣特點來判決假設是否成立吧

我可以大膽的推斷,老巴肯以高溢價買入的公司,情況應該會類似

不過姑且做一個風險提示,邪教精神不是實物,萬一有一日變成空氣的話,手上只有有形的東西可以剩下,如果總是用6倍pb投資,有萬一時就欲哭無淚 了,下場就好似李眾勝堂咁,除非萬一的情況可以忽視啦,買入時盡量不要估咁盡,好似讀者問奧普2.4倍pb唔算高掛?真係唔算高,問題係我唔想高調估高而 已

對於邪教,pb是不是開始不太適用了?應該是對的,市場轉用pe就是因為新時代流行的好公司在賺錢能力上受本身有形資產的影響越來越少,不像工業時 代的一分錢一分貨,pb不能合理解釋很多以無形資產掛帥的公司,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公司性質的不同而決定如何使用,如果只選一些老古董,pb當然是好駛好 用

既然它們難以估值,我會採用折衷的辦法,假如當偉易達pe15合理,得到值220億,pb上限2,得到值68億,平均144億當合理,即我在144 億以下買入時,應該有一定的安全邊際,68億以下會轟進,144-220億之間我未必會買又有可能買,但超過220億就可以開始考慮幾時賣出的問 題,144億在實務上是偏低的,亦不易到價,我們可能因此錯失絕佳的機會,但能夠買到時就代表有很高的回報,保守的估值對投資人來說也不是完全不利的,特 別是在買入時

至於第三類公司運財效率奇低,股東想獲利,要麼提升效率,要麼直接清佢盤,買得呢類股的人自然有特殊趣味,亦應該不會長揸(雖然味皇間中也有特殊趣 味),估值方面當然比不到pb1.5,但最少都應該比返pb1佢,為什麼最少有pb1呢?生財工具當廢鐵賣也賣到錢,可以賺錢的更不用說,況且有用腦的讀 者應該不會賣一些長期會蝕錢的失財工具,如果選不到好股,也談不上估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02

企業管理、代工產業、世界工廠的反思 鴻海事件給經理人的三堂課

2010-06-7 今周刊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5

从港股2678和0872的走势结合基本面反思如何长线投资 爱丽舍二一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0j873.html


 港 股2678也就是天虹纺织,是一家我很熟悉的公司,以前(2005)我曾经对此多角度调研过,那可不是一般的跑去走马观花地看看,而是专门事先准备了提纲 和全面调研计划,先找到这家公司在苏中的主要生产基地的主办银行,托人介绍去了与其业务非常相近的另一家中型民企,了解2678生产外销的氨纶包芯纱真实 利润率和市场前景,其主要动因就是原来对这家公司的研判依据就是公布的财务报表以及招股说明书,经过严密论证,得出结论该公司基本面非常不错,当时一元左 右的价格(PE7倍)属于严重低估,买了约200多万股之后发现有机构在出货(跌到了0.83元),大家当心研究的资料不实,于是我们展开了较全面的实地 调研,为的是下一步对待这个组合是否要继续加仓?

  


那时我还不会开车,比我小10多岁的同事好友兼老大开着自己的车一齐去徐州,这位先生原先是我所在证券公司总部的老大,我在他直接领导下从事公司和行业研 究工作,后来他跳槽去了民企,我也在几年后被邀请到那家公司专门投资港股。去徐州是事先与2678公司的董秘(香港人)联系好的,正好香港的华商银行也在 就贷款事宜进行考察,就连我们一起接待了,公司在徐州附近的睢宁县有个在建的大项目,也一齐跟车去看看。


  


天虹纺织的老板是个资产收购运作老手,我们到了徐州找到相关银行一了解,才知道原先被并购的徐州纺织厂可是一家不小的企业,有四、五千职工。从侧面了解 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光是一家国有银行支持其发展,就曾贷给它1.6亿,因为是重点国企需要技改支持,可是在这个行业加上这种机制,亏损却是个常态。为 了不增添社会失业包袱,几年前就有几拨能人承包经营,可还是年亏2000--3000万,无可救药。天虹接手只花了三千多万用于技改,条件是必须保留至少 原来的职工三分之二以上,这一点,天虹做得还不错,甚至接待我们的管生产的女老总,也是原先徐纺的副厂长,还是劳模。在我们去的2005年,徐纺(徐州天 虹)已经扭亏,粗估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利润。这很让我们对天虹的兼并重组能力大为赞叹。


  


之后,我们又驱车去氨纶包芯纱最主要的产地张家港市最北面的西港镇和锦丰镇,探访了同类型的生产型民企,得知了这种产品的市场售价趋势和主要竞争布局现状(地区劳动力成本发展趋势变化、产业资本再投入是否有积极性),赢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说起来其实天虹最重要的成功,还是在于像郎教授所说的,产业链的6+1,除了那1,中国企业很难做得好。2678的公司总部在上海,专门做市场调研和营 销,而生产链却分布在最具劳动力低成本和交通、原材料最优的地区,这两者的紧密完美结合,于是就使得夕阳行业具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徐州天虹当时恢复在生 产的也就是过去也生产过的氨纶包芯纱,一种新型弹力织品原材料,在苏南,生产的企业很多,但大规模、低成本在市场容量增加、售价下降之时,不少企业面对激 烈的竞争,因为思路眼界或者财力有限的原因,都在走败落之路,而2678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扩张地盘,占领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竞争优势今天终于 见到了结果。


  


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到淮北的睢宁县,它距我曾经呆过十年的宿迁县只有30公里不到,早就知道那儿很偏僻很穷,也是有名的苏北棉花主产地,但从未有机会去 过。在很破旧的县城边上,天虹建造的现代化纺织厂正在安装首批到货的喷梭织机,既有国产也有意大利进口的,预计一年后新建的这家纺织厂将全面投产。按常理 来说,考察的结果很让人放心,这样的赚钱企业股价如此诱人有何不能买入?陪同我们的公司董秘(小伙子,在香港某证券行工作过)自己也很不理解,市场的抛压 为啥那么多?后来我们回到南京,与一些港股私募公募基金经理聊起,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纺织是夕阳行业,大家都不会去关顾它,一句话,没兴趣。后来,我们了 解到,这些抛压来自于一家基金换了经理,新来的根本不屑于这个组合,并不加研究立即割肉出仓,于是,我们在低位0.82左右,又接下了两百万股便宜货。


  


不久,市场回暖,2678涨到了1.30元附近就不再上升,一直在徘徊。老大自己也感觉没什么大戏就悉数抛出,相当一部分原因也就是大家都不看好的行业, 交投太淡,自己先出局了再说,以后再没关注过。也因为此原因,虽然我还记得这家公司,时常看看它的走势和业绩,也没再买过,事隔五年,看到睢宁和越南的厂 已经为公司发展和盈利作出很大的贡献,夕阳行业在弱势市场中竟然远远超出很多朝阳行业,年收益率远超股神巴菲特的28%,不知当年那位毫不留情割肉的基金 经理傻小子后来运气如何?回想起来,这个投资组合如果坚持下来五年可以获得三倍半收益,但这个过程却是非常痛苦,前两年要经受不断下跌、损失市值50%的 煎熬,其中还有大量的宏观环境变坏理由,而那个时期港股却是个牛股倍出的时代;其后两年被敏锐机构相中,又拉高至0.90元--1.00元建仓,徘徊摆动 不定,让人面对尚可以的收益不免像热锅上的蚂蚁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因为这是一家交投不活跃的股票,对持仓数量大的操作者来说,失去了这个村也许下面就 没那个店!我们看到,如同8058一样,在再度突破1.30元时所有没耐心的抛单全部照收;今年就比较好办了,已经进入交投活跃和基本面明朗期,加上账面 利润的保证,策略制定就自如得多,每涨一次就挥镰收获一次,设定3.10元的止盈位,直至鸣锣收兵。


   


0872是一家汽车配件企业,叫锦恒汽车安全,主要制造汽车安全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周期性行业。让它对我引起兴趣的是,在2006年前后,这家 公司曾经很牛,有过欧美机构的介入,有时我看盘面对其席位上的买卖,让我这个常年徘徊在港股创业板冷清交投的投资者来说,真可谓惊心动魄。由此在2008 年世界金融风暴市场低迷时,我就瞄上了这家公司,因为欧美机构似乎并未全身而退,股价却跌得只剩个零头,我在0.40元附近买过。


   


对其基本面的研究我从未深入过,它太简单了,只要你关注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车销量和配置标准,基本就可以知道这个子行业的销售环境,因为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成本最低、品种最全、市场最大的安全带生产企业。欧美机构进驻它,一定有其充分的理由。因 为我当时持有8331浙江世宝,也是汽车配件行业,所以顺带着买了一些0872,主要是与8331做了比较后,感觉其太便宜,又有欧美机构在内,完全是因 为金融链条断裂倒致,其经营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应在8331之上,也并没有考虑做长线,只是抄底而已,在其回升到0.84就拜拜了。


  


时隔一年多回头看看,真是吓了一跳,0872竟然在如此惨烈下跌之后,又回到了前期高点1.80元附近,并且连回头的意思也没有。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产业链1+6中“1"


 


的代表企业,主营中机械式气囊逐渐被电子式气袋所替代,但后者虽然营业额从4个多亿猛增至7.2 亿,但似乎并不赚钱,负债一直居高不下,唯一的亮点就是新品研发和收购的汽车管理系统开始批量生产,利好(远没见效益)被放大4倍!(2008PE11 倍,2010PE40倍),看来主要持股机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领不可小视啊。反观8331这家超小市值公司当年也是被一个内地炒两面针发了财的人控 制,而在等待了两年之后一举发力,将股价送上云霄。


  


只要不是很差的企业,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经营亮点,即使是非常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也会在行业景气中受益非浅。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投资者总是比经营者和债 权人更担心负债率稍高的公司,而在牛市中投资者却更喜欢利用杠杆效应高负债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原始资本都很少,许多小公司在做大做强之前,都是借用别人的 钱来发展,问题是在于公司管理层是否有超强的经营盈利能力,以及掌控市场变局的超前风险意识,而不在于是否负债,或者说负债比率有多高。再具体一点来说, 在中国内地,还要考量这家企业在地区经济总量和就业、税收方面的贡献和地位。福记食品和南京熊猫是正反面两个最典型的实例。因此,在全面考察了公司的实际 竞争能力,企业产品市场占有,成本和市场的行业地位之后,只要这家公司各方面还都不错,股价处于严重低估的阶段,那么,长线投资(1---5年的时间周 期)应该整体收益率是超越巴菲特的非常不错的选择。


   


文章还没写完,就有朋友表示,我不做一年以上的长线,只做波段。殊不知,没有长线准备而入市,市场并不按你所设想的那个方向行动,你将会如何处置?如是, 整体收益必将会大大缩小,因为我自己和周边众多朋友的实例总在不断提醒我这个道理。而我也是在不断地踏空和误判时机早买套牢之中不断轮回,可是市场却往往 给了我更多的机会,获得更超额的收益。(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1

大连油管爆炸反思:脆弱的安全体系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80812.html

随着近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剧增,沿海出现一大批原油储备基地。发生在大连新港的油管爆炸事故已经为这些储备基地敲响安全警钟。
油储建设应该安全优先

有媒体此前报道称,爆炸地点——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储油库”)附近有油罐99个,储有757万吨石油,在毗邻起火的103号油罐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有51个液体化工品罐。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沿着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西太平洋石化”)所在的大孤山一路前行,发现附近的油罐确实不少,仅中石油、大连港旗下的商用原油罐就约有12个。

而国家战略储备库并不容易望见。西太平洋石化、大连港等多位工作人员都表示,战略储备库也就在附近。由于担心新港港区的原油码头中断时间过长,此前西太平洋石化还计划申请借用国储基地中的原油,用来应急。

大连国储基地是我国首批四个基地之一,其他三个分别设在镇海、舟山和黄岛,总库容为1200万立方米。《天津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2009~2023年)》也透露,其成品油国家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库未来将达到2000万吨规模。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设立国储基地首先要考虑安全第一,其次是方便性。

他认为,之前有关方面在对国储基地选址时,可能更偏向于一些与码头、石化企业相隔不远的地方(设立),但未来可能更要关注国储基地的安全性。

“由于国储长期不动,所以安全性显得最重要。放在化工品、原油油库集中的地方,是否真的合适,需要有关方面谨慎考量。”林伯强表示。

虽然美国的战略原油储备也集中在墨西哥湾,但其储油方式很特殊:美国人把原油注入到盐洞中并密封住。盐洞和深层原油的地质条件类似,减缓了原油的物理及化学反应。该方法现在已被采用到了中国的天然气储备上。

5米间距设计不合理

大连新港油管爆炸发生后,有关部门在油罐区发现了不少安全隐患。

记者发现,爆炸地油罐与油罐间的距离并不大。有媒体就称,部分消防车因罐间道路狭窄,而无法进入事故现场。

当然,记者从《石油库设计规范》中也注意到,立式油罐排与排之间的防火距离不应小于5米。

宁波大榭万华码头高层就表示:“在对这次火灾做更多总结后,或许相关部门要重新思考上述5米距离设计的合理性。”

她也指出,相关建设单位对油罐、码头设计时,也应该把各种风险因素考虑进去。

“比如说,当时中石油储油库3号油罐燃烧了,紧靠3号罐的2号和5号两罐阀门必须要关闭,才会阻止大火的进入。但管理阀门开关的电动装置却被烧毁, 必须要用人工来转动阀门才行。结果,每个阀门最终通过近10小时的8万圈人工转动才得以关上。这种阀门设计就欠考虑。像我们(万华码头)阀门设计的就是气 动阀,当压力不够、管道放空后,阀门将被自动关闭,可以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上述高层告诉记者。

另一个隐患在于消防用水供应。尽管消防队就在储油库的对面,步行百米而已,但配套用的消防水却难以满足需求。相关部门只有派出战勤保障部队取用海边水作现场支援。如果当时周边消防部队没有配备海边取水设施的话,将会拖慢整个救火的速度。

化工厂集聚风险不低

事实上,国储库跟商业储库的分布是跟着石化企业布局走的,而石化企业集中分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国内大部分石化园区的兴建,是在沿海画出一块区域,设立一个大型炼厂(或一个乙烯厂),众多下游化工厂再围绕在周边。

以镇海炼化为主的宁波化工园区、以上海赛科石化(中石化、BP等合资的乙烯公司)为龙头的上海化工区、以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基地为核心的钦州石化基地等都是如此。

林伯强认为,这样做最大的优势在于,上下游石化产业链可以打通,下游企业获取上游资源的交通、人力成本会最低。

前述宁波万华码头的高层则认为:“化学品企业放在同一区域后,对安保、消防队的压力就会小一些。而且,有些化工区是在岛上的,岛上的居住人口也少,相对来说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可能会与人口密集区隔得更远一些。”

但换个角度看,化工区里的某家公司若发生爆炸、火灾,附近的油罐、化学品灌由于距离过近,很可能发生连锁爆炸。在爆炸现场记者就看到,距离中石油储油库数百米为大连港控股的一批原油罐。受爆炸影响,其中一个原油罐也被熏黑了。

“因此,在一个城市里,可能也需要考虑到化工区域分散的问题。”林伯强说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19

彩电巨亏3.34亿港元 李东生反思两大失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wOMDAwMDE5NDcwOA.html

月27日,深圳TCL大厦的一间会议室,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面对媒体,一脸笑容——上个月,TCL集团刚刚完成的A股定向增发,募资45亿元。

但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8月27日,TCL集团旗下主营彩电业务的TCL多媒体(1070.HK)发布2010年上半年财报,连续两年盈利后,重陷亏损。为此,该公司去年10月刚刚上任的CEO于广辉引咎辞职,这已经是TCL多媒体过去6年更换的第5位CEO。

然而,除了自身在互联网电视和LED背光电视的战略抉择判断错误外,TCL多媒体过去半年的遭遇,正是国产彩电市场的一个缩影。

2009 年,国产彩电利用金融危机中,上游液晶面板价格回调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带来的爆发性增长,取得了近年来最好的业绩,然而突如其来的意外高增长让国产彩 电对2010年国内市场做出了过于乐观的预测,称4000万台销售量已经是保守估计,更有企业喊出了“黄金10年”的口号。

然而从2009年12月开始,市场的现实给国产彩电巨头泼了一盆冷水,过高预期让彩电企业的库存危机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暴露出来,而液晶面板价格的下滑则加剧了这一危机,TCL多媒体正是这次危机的重灾区。

互联网电视判断失误

对 于2010年上半年出现的3.34亿港元亏损,TCL多媒体给出了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国内彩电行业的增长预测未达预期而导致前期库存增高;为加速LED 增长,二季度集中对旧款型LCD产品进行存货清理,增加了销售成本;以及公司业务重组费用、OEM业务调整及北美市场加强自有品牌销售推广、欧元持续贬值 等因素的影响等。

在所有的亏损因素中,来自中国区清理库存造成的损失最大,而且由于对传统CCFL背光液晶电视产品的库存清理要延续到今年8月,所以TCL多媒体第三季度的业绩依然将受到影响。

在TCL集团于2004年实施跨国并购后,一直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的TCL多媒体中国业务来说,这次亏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导致这次亏损的原因则来源于一次战略选择的失误。

按 照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的介绍,在液晶电视导入中国市场5年后其在2009年进入了爆发性增长,但是其附加值也在持续的价格战中下降,这样很多彩电厂家都 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2009年液晶电视行业出现了两个产业方向:一是从CCFL背光向更加节能轻薄的LED背光的升级;二是从数字电视到互联网电视 的升级。

在国产彩电的“十字路口”上,TCL选择了互联网电视,与其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长虹和康佳,而创维和海信则选择了LED背光技术,如今市场的反应已经证明了TCL的这次选择出现了失误。

虽然TCL多媒体在国内互联网电视的占有率达到了31%,而互联网占其整体销售比例也达到了25%,但是由于互联网电视整体规模受到政策和技术两大风险限制而无法像LED液晶那样快速上量。

尽管李东生并不愿意承认其互联网电视战略过于激进,但是他还是对互联网电视监管过严的局面一番抱怨,“正是因为广电对内容限制过严,中国有线产业的整体规模只有几百亿元,而中国移动一家规模已经是广电的几十倍”。

目前虽然TCL与获得互联网电视牌照的杭州华数、CNTV等进行了合作,并与长虹成立了内容方面的合资公司,但是互联网电视的政策监管环境并没有改善,这让坚持互联网战略的彩电企业遇到了瓶颈。

LED升级慢人一步

在互联网电视上判断失误的TCL多媒体,同时在LED背光领域也“慢了一步”。

李东生表示,“去年底在做产品规划时我们只规划了一条面对高端市场的LED背光液晶生产线,结果后来LED背光模组价格下降幅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料,结果我们要想调整就晚了。”

相反在LED背光液晶领域创维、海信的布局时机恰当,其中创维LED的占比已经提高到25%,而TCL多媒体目前只有8%左右(7月份销售量只有4.3万台)。

为了提高LED液晶的占比,TCL多媒体今年5月才开始清理CCFL库存,而过去的5-7月又是彩电淡季,与此同时液晶面板价格从6月开始已经下降了15%,这让TCL多媒体中国区出现了亏损。

今年8月,TCL多媒体基本完成对CCFL库存的清理,而9月将发布全系列的LED背光液晶新品,并且突出3D影像功能,预计到年底目标销售80万-100万台LED背光电视。不过TCL多媒体已经将全年液晶电视出货量目标从年初的1100万台下调到850万台。

按照李东生的说法,TCL进入液晶电视也不是最早,但是2009年已经进入了全球前6位,而在LED液晶领域布局较晚的TCL,随着其与台湾地区中强光电以及友达光电成立的LED背光模组工厂8月投产,其在LED优势的后来居上并非没有可能。

受困上游价格波动

如果说在LED背光液晶布局太晚是TCL、长虹等企业上半年业绩不佳的原因,而整个国产彩电行业从巅峰到谷底的转换,则是整个国产彩电脆弱产业链的共同体现。

去年TCL多媒体和创维数码分别以842万台和599万台的规模进入了全球液晶电视的前10位,而且创维数码以12.5亿港元的净利润创造了过去10年国产彩电的最佳业绩,而TCL多媒体也连续两年盈利并取得了国际化以来最好的业绩。

杨东文告诉记者,“其实2009年上半年彩电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一片悲观情绪,然而中国市场却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拉动下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这让国产彩电获得了最好的利润和规模同步增长的机会。”

无论是彩电企业和调查机构都对中国市场的持续高增长做出了最为乐观的预测,一些机构将2010年中国液晶电视市场规模预期从2009年的2700万台上调至4000万台。

李东生表示,由于2009年液晶面板缺货而且价格上涨,为了2010年应对更大的需求,“很多企业采取了提前采购面板甚至囤积面板的情况”。

然而情况却未如中国企业所料,进入2010年虽然整个中国平板电视市场依然保持了20%左右的增幅,但是其中卷土重来的外资品牌占据了最大的增量,而国产平板巨头的增长幅度则开始逐月回落。

李东生表示,“其实2009年12月我们的出货没有达到目标,而2010年1-2月虽然同比增长很大,但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太低,但是TCL多媒体的管理层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依然保持了原有的生产速度,而液晶面板的价格则出现下降,这导致后来清理库存的压力变大。”

他还指出,TCL多媒体的管理层在做判断时选择是以后台推动前台的策略,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前台市场的需求变化,所以导致出现了这次危机,而制造出身的于广辉也选择了承担责任,营销出身的TCL高级副总裁赵忠尧接替于广辉后将改变策略。

市 场调查公司奥维咨询副总经理金晓峰告诉记者,其实这并非TCL一个企业的问题,由于TCL、京东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要明年下半年才能投产,在此之前 液晶面板的价格波动依然是对国产彩电利润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中国企业再出现战略选择的错误,那么亏损将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东生也将TCL多媒体的扭亏和未来都放在了今年3月动工的华星光电8.5代线上。目前包括旭硝子投资8亿美元的玻璃基板工厂在内的所有配套项目的谈判都已结束并达到了协议,该8.5代线项目的投产日期有望提前。

“目前全球前5的彩电企业都完成了产业链垂直整合,这给TCL等在产业链上游的布局提供了借鉴。”李东生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2

从360和QQ事件中学习反思 潘石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bbf0100mhbh.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3

反思奇虎腾讯之争马化腾:做企业不能只考虑自己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25/2071919.shtml

每经记者 周晓芳 发自北京
QQ起诉360的不正当竞争案将于今天在京开庭。昨日(11月24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出席某论坛时谈到腾讯和奇虎之争。马化腾表示,反思这件事,做企业不能只考虑自己。
马化腾认为,这些事情从本质来说是市场进行有序竞争还是使用丛林法则的问题。具体到事件本身,它是一个恶性的计算机网络的攻击事件,但是用户并不了解这些情况,“情况相当的复杂,我们对媒体花了很多时间讲解,最后只有一成人听懂。”
对此,互联网专家谢文表示,用户不需要听懂这个道理;有90%的人没有听懂,更证明责任应该在自身,需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
马化腾用两个比喻来形容这次事件。他说,好比一个海滨泳场来了一头鲨鱼,要让所有游客上岸,游客却称,为什么花了钱不让我下海?也正如在一条街经营餐 馆,可能我们这个餐馆的菜做得更好,影响到其他竞争对手,导致有人上门捣乱。这种事件给食客的感觉是,你们经营者打起来却让我出去避一阵子。
对此,谢文表示,用户不需要理解这些,让游客上岸是执法者的一种行为。即使是一个海滨泳场,腾讯也是从事经营的商业企业,应该做好服务而非扮演执法者角 色,不能认为自己有理就私设公堂。当认为360绑架用户时,以同样的手段来攻击360,就是使用了原始的丛林法则,侵害了千百万用户的利益。
谈到垄断问题时,马化腾称,此事发生后,腾讯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比如说,很多事情是不是都要完全自己做,产业链怎么培养得更加丰满,如何和更多的同行相处得更好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8

麦考林48小时惊魂 赴美IPO潮反思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2MMDAwMDIwODk2MA.html

短短48个小时,股价跌去六成!

“跌得太惨了,完全看不懂了。”12月2日,一位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的创始人向记者感叹,“上市之初,麦考林以‘国内B2C第一股’的概念被行业普遍看好,我个人也投资了不少该公司股票,但大家完全没料到其会下跌如此惨烈。”

北京时间12月1日,麦考林股价大幅下跌39.9%,跌破发行价,令不少投资者大跌眼镜。12月2日,麦考林继续逆市重挫18.4%,报收于6.65美元,创其IPO以来新低。

12月2日,麦考林CEO顾备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经营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资本市场和经营是两回事。”

到底是什么引爆麦考林股价的“48小时惊魂”?截至目前,唯一的公开线索是麦考林在连续两日大跌之前发布的其2010年第三季度财报。

这份财报显示,麦考林第三季度的总收入、毛利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但上述指标的环比却均出现明显下滑。此外,麦考林第四季度预期线下业务增长,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

在电子商务业内人士看来再正常不过的经营季节性现象,仅此暴跌,被不少投资者解读成麦考林“上市前过分包装”和“选在最好时机上市”的质疑。

股价暴跌近六成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美股高开高走。受中国、欧洲等公布的制造业数据均显示出经济的向好趋势,投资者信心得到提振,抵消了对欧洲区债务危机的担忧。当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时上涨2.27%,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盘时上涨涨幅2.05%。

然而,普遍利好中,麦考林延续前一日大幅下滑趋势,继续下跌18.4%,报收于6.65美元。两天之内,麦考林股价就下滑了58.3%。

麦考林于10月27日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曾一度高达18.5美元,最高市值为10.6亿美元。但按照麦考林当天收盘股价6.65美元计算,麦考林市值仅为3.8亿美元,市值缩水达6.8亿美元。

“中国B2C第一股”的光环未待闪光,即已抹之殆尽。

对这个始料未及的现象,顾备春告诉记者,“股价大幅下跌和公司经营状况没有关系。公司继续按照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继续拓展,没有任何变化。”

根据麦考林上市后公布的首份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总营收为5530万美元,同比增长36%,环比减少5.82%;毛利润为2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8%,环比减少18.09%;净利润为80万美元,同比增长246.4%,环比减少80.45%。

对此数据,麦考林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还自认为是一份不错的财报。”然而,这份财报却成为股价下跌的导火索,看多和看空势力一夜扭转。麦考林内部人士表示,“是否有被故意做空的因素,我们暂不了解。”

但 可以肯定的是,麦考林的“非理性”泡沫正在破灭。上市首日,麦考林股价攀升至17.26美元,市盈率约157倍,远远高于亚马逊约70倍的市盈率。亚马逊 和麦考林的业务有一定相似度,但亚马逊的营收和净利润却优于麦考林。此番下跌后,麦考林的市盈率已快速下降到47.5。

过度包装质疑

早在三年前红杉资本投资人沈南鹏入主麦考林之后,其将上市已没有悬念,只是上市时机需要投资人和公司高管进一步斟酌。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逐步回暖,麦考林加快IPO步伐。受到人民币升值、中国概念股热捧,以及市场流通性较好等多项利好因素,麦考林上市首日受追捧,上涨56.91%,收报17.26美元。

一位业内不愿具名分析师告诉记者:“但这里面有很多投机成分。”

他认为,一般而言,分析企业上市表现是否优良主要看三方面,一是公司基本面;二是市场流动性;三是投资者热情。而麦考林业绩显然是差强人意。

根据麦考林的招股说明书,其在2010年第一季度出现155万美元的亏损,净亏损率为-3%;第二季度净利润才大幅反弹至408万美元,净利润达到7%。但在流通性较好和投资者热情高涨时,此风险常常容易被忽略。

从 麦考林自身业务层面来看,其电话订单、线下业务和第四季度预期都均未能达到投资者的预期。麦考林三季度在线订单带来的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70%,电话订单 带来的营收占比为30%,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为40%和60%。“电话订单下滑速度过快,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期。”麦考林内部人员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按照麦考林业务规划,其将进一步加大与第三方品牌的合作,降低自有品牌的业务占比,这也将直接降低麦考林的毛利润率。

另 不可忽视的是,按照“4231”原则,即电子商务公司第四季度业绩高于第二季度,第二季度高于第三季度,第三季度高于第一季度的原则,投资者对于麦考林第 四季度的表现有很高期待。但根据麦考林在第三季度财报中预测,2010年第四季度的净营收为5720万美元到6040万美元,增长幅度也未能达到投资者预 期。

对此,顾备春不以为然:“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会看淡股价近期表现,将把关注点落点企业的长远发展上。”

按照麦考林规划,其会将持续对线上和线下业务做调整。线上业务,麦考林将进一步加大对麦网的投入,降低电话销售比例;线下业务,麦考林亦会扩大加盟店数量,控制甚至减少直营店数量。

反思上市热潮

最近包括麦考林在内的多只中国概念股相继登陆美国市场,一度被称为中国企业赴美IPO的又一次高潮,目前优酷、当当和土豆等公司也即将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然后,这一批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中有个明显特征,他们或还未盈利,或只刚刚盈利,但都前赴后继地着急赶往资本市场。

对此,正望咨询总经理吕伯望认为:“这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和市场份额扩大的双重压力。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原来投资者资金吃紧,不想再独自承担风险,上市成为他们退出或者摊薄风险的主要手段;对于电子商务公司而言,融资可以帮助其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在市场环境回暖情况下,中国企业排队赴美上市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但是,上市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吕伯望表示:“对于有前景企业而言,过早上市是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将远期红利更大分给股民的无奈举措。对于股民而言,则需要冒更大风险。”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季卫东表示:“一家公司是否决定上市就像美女决定是否出嫁一样,主要由自身决定。在婚嫁高峰期,每个人对是否出嫁的判断都不同。”

“上市不是终极目标。”季卫东认为,“一家真正经营优良企业,不需急着融资,一定会选择在自身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才选择上市。”

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季卫东表示:“这主要取决于股民是什么样的心态,是投资还是投机。如果是投机,必然存在巨大风险。但若是投资,和真正有成长性公司一起成长,也将获利颇丰。”

经历麦考林股价的“过山车”,顾备春表示:“麦考林股价的回调,如果让行业更加理性,不失为一件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2

買進時機的反思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_05.html

 究竟拆息和商品是股巿的先驅者還是有所滯後呢,這個問題我相信可以再進一步觀察才能得出結論,因為如果你有發現拆息因素的話,一定會認為資金又再度充裕 了,所以令到股民們每天都大叫三萬點GOGOGO,問題是拆息可以快速回落,亦一樣可以好像上年年尾一樣急速彈升,我想的是假設上次急速彈升是由於放假因 素的話,那麼下次拆息抽升應該是在一月尾吧,如果這個推理正確,我還是等待一月尾才進場買貨吧,不過此等推論純粹吹牛居多,正確性肯定有所折扣。

        話說回來,所有商品和商品貨幣都錄得重大反彈,尤其澳元和石油,這些都預示了投資巿場回暖以及通脹重臨的威脅,這時候巿場當然又再來一次 銀紙變垃圾的偉大論調吧,結果各位也急不及待拋售銀紙換資產,買資產保值呀,多麼率直的一個壯舉。這令我想起了一九九七年,雖然那一年我只係知道很多人不 高興,電視每天都播放大跌大跌再大跌的新聞,現在可以讀歷史知道,那時候幾本上和現在一樣,人人都怕再不買進連買進的機會也沒有了,通脹也是有的,那年通 脹也很厲害,各位專家都叫買資產保值,結果資產是保值,一直到目前為止那個價格都得以保持,可是已經是十多年光境了,恭喜他們保值成功。

        我並不是超級淡友,我沒有做淡倉,相反我是大好友,好到希望買進以後幾乎都不用沽出,不過長渣或者持有到永恆必須要以合理和低廉的價格買 進,否則你以四十元天價買進阿里巴巴的話,公司是相同的,不過不知要守候到何年何月才能令公司價值追回天價,不過在我看來倒是有機會的,到那時我才買進和 四十元股東一同享受成果吧。低價買進的優厚條件是很重要的,例如一家公司股東權益回報率有20%,你用1倍巿賬比買進就等於靜態地獲得每年20%的複息成 長,當然你得花心機研究下年還可能保持盈利能力和有否增長力存在吧,目前擁有此等高回報的公司不太多,但估值往往已經是天量,一旦以天量買進而公司保持不 了輝煌成就,則巿場對估值又再一次重估,損傷的倒是天量的股東,何不等待安全邊際較大時才進場呢。

        機會是很多的,若你能忍受巿場上升和朋友們的嘲諷,十年之內所有好的年頭不進場,只是關鍵地數已經知道2001年科網爆破、2003年沙 氏時期、2008年金融海嘯,如果這三個浪才進場買貨的話,每個浪我約當你至少升一倍的話,則自己的身家己經是二的三次方了,亦即你本身有十萬身家,第一 次進場至高估值拋售,變為20萬,第二次進場又變為40萬,到第三次進場至今已變成80萬了,複息回報率有幾多自己計算就知道,可謂百忍成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40

近期财报分析反思和总结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8268810543/

过去2个月,我大约看了近300只股票的财务数据,分成三个贴子,其中第一个贴子《3分钟判 断上市公司财务的好坏》里的60只票,大多只看了3分钟,连看带写不到10分钟;第二个贴子《15分钟判断财务报表-27号出报表》里的120只股,平均 耗时15分钟以上;第三个贴子《9月港股财报分析》平均耗时半小时以上,有些票甚至花了几天时间,这个贴子没有更新完,我的草稿本上有40只票没有输入电 脑,以后再补上去。

这3个贴子,耗费的精力和分析的水平,我认为都呈上升趋势,所以贴子的质量和判断的结果应该 也呈上升趋势。刚才回看了第一个贴子7月27号的《3分钟分析财务报表》序号5-24,这20只股是一位新浪股友在论坛晒的自选股,说一年要涨100%, 我觉得他太狂妄,自己也跟着狂妄,一个小时就把20只股分析完了。当时自己的心态不正,分析判断得很不好,词语也比较轻佻,后来我在贴子里向他道歉了,近 期我们经常交流,其中有部分股我重新看过,发现自己以前判断有错误,这位朋友的选股眼光不错。

那个贴子,是我系统分析财报的第一个贴子,当时花的时间太少,3分钟的时间不够,看得过于浅 显,判断很草率,所以错误很多,主要是受金融风暴短期打击的股,可能被我错杀。现在我再分析股票,都会花15分钟以上,如果有兴趣,会再花几个小时看中报 年报等。当然,我自己决定买入的股,花的时间会多很多。

我判断草率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网上不认识的人发问,因为自己不了解对方的水平,经常自己花 时间看了,最终发现是个垃圾股,很多人选的股不怎么样,我觉得自己又没有义务帮人看,所以次数多了就很烦。有的人水平很高,选的股表面上看是有问题的,仔 细研究会发现问题比较特殊,这种票如果不认真看,就会被错杀。财报明显好的股,一般大家都知道,所以股价也不会经常明显的低估。

近期分析财务数据,正好赶上中报年报高峰期,我总结了一条经验,港股不应该赌财报。我觉得港 股的财报并不难预测,但是,很多好票出财报后并没有立即启动,所以财报就没有多大必要去预测,完全可以出了报表,情况确定后从容买入,比如我月初买入的 1225隆成集团。这与A股完全不同,A股出报表前早就消息满天飞了。相反,如果判断错误或不达预期,或者出了意外,则完全有可能暴跌,2368鹰美和 904中国绿色食品就是典型。好像904,如果不是报表前买入,而是报表后买入,那结果就不是亏40%,而是赚50%,区别太大了!所以,港股不应该也没 必要赌财报,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而这一点,恰恰使得价值投资有了用武之地。

       这里我再做一个简单的概率分析:假设我财报分析水平很高,预测正确率80%,根据港股市场财报后的价格表现来看,判断正确的80%,基本上有一半是开盘就 大涨的,但也有一半开盘是不会涨的;而判断错误的20%,几乎是开盘必跌。假设很短的时间内,上涨和下跌都是20%,那么财报前买入的短期收益 为:40%*20%+40%*20%-20%*20%=12%;而财报后买入的话,判断错误的20%我肯定不会再买;判断正确的80%,其中的一半40% 已经大涨了,我也不会再买,我只需要买没有涨的40%,那么我买入的短期收益就是20%。如果我财报分析预测的水平不高,那就更不能赌财报了。

我不明白,香港的机构,是没有花功夫去调研分析,然后事先埋伏呢,还是香港习惯报表后再建仓。有朋友告诉我,香港的机构大行一般只看着自己股票池的那几十个公司,其他的根本无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我来说,简直太好了!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香港机会真的很多,当然诱惑也很大。像前不久的449志高控股,这个票我 有分析过,还同格力美的做过对比,列为观察名单(暂时没有上传分析),我当时的初步判断就是,志高品牌影响和营销能力、资产规模都要远差过格力美的,但志 高估值要比它们便宜2/3,而它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4。志高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去年上市,才融到可怜的1.5亿元,连格力美的增发的一个零头都不到。9 月10号,志高公布2供1方案,供股价仅为1元每股,折价82%,这在A股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当天股价大跌13%。

我没有港股经验,头一次碰到这种事情。我想了想,其实不论是2供1每股1元,还是10供1每 股5元,都是筹2.5亿。虽然一个是折价,一个是平价,但因为是全体股东都增发,所以对股东最后的权益比例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赚和亏的问题。区别在 于,前者除权后,股价变化很大,如果股东放弃认购新股,市值就会损失;后者除权没有价格影响,所以股东不认购行权也不会有损失。所以结果就是,前者相当于 强制增发认购,这个方案看起来有恶意圈钱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志高公司的老板,明知道志高其它都不错,就只是缺钱,而现方案正好解决缺钱的问 题,我们会认为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在同几个股友简单讨论后,联想到904的惨痛经历,又提到战略投资者郑裕彤上半年提前盈利出局,我对自己碰到的这个新问题很惶恐,最终放弃了操底,而结局就是志高几天上涨了2成多,价格回归。

我进A股5年,港股2年,第1年因为全部心思扑在轮子上,所以真正关注香港股票才1年,虽然 我有努力过,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股票上面,想以勤补绌,但经验的欠缺,总让我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希望一年后,我能把大部分港股过一遍,把香港的规则基本 了解,到那时,自己应该能对港股投资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