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上)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他如是說。

他,跟無數的他一樣,上課不聽書,也不搞事,人在心不在。我,自問做不到當學生隱形,也不接受學生當我隱形。我寧願學生曠課,去做他眼中更有意義的事。

但有時,師生關係好比盲婚啞嫁,卻不能離婚。既然如此,倒不如接受處境,讓他講,聽他講。

「返學,是任務。面對任務,重點是『完成』,乖乖地,不作聲,八小時,很快過,剩下就是自己的時間。」

「不想升大學?」「想,當然想。」「不聽書也可升大學?」「有補習啊!」「補習老師比學校老師懂得教?」我真心好奇。

「不一定。但補習老師只照顧我一個。學校老師幾十人一起分享,能針對我的困難嗎?他講的,有多少是我真正需要的?」

他稍頓,續說:「老師常說,你咁都唔識?喂,我要懂,早就懂了。我想自己不懂的嗎?」「上課不聽書,下課不做功課,怎麼會懂?」「有做,但真的做不完,揀來做。」

「老師跟學生,應該是對等的,不是高高在上。老師有嘗試走入我們的世界嗎?」「你想老師如何走入你的世界?」「我承認我的世界很細,感興趣的事情很少。但誰叫你是老師?你不進來誰進來?」然後他給了好幾個建議,我不得不承認當中有可行之處,甚至頗有創意。

「你很有想法,為甚麼不一早提出?老師也是人,也有盲點,不一定猜得出你在想甚麼。」「何必?懶叻俾建議,其他人點睇我?仲細咩。就好似你現在問我,單對單,唔開名,我咩都講。公開講,我打死不會。」

「課堂沉悶,你頂得順?」「ok啦。要咪返囉。但講真,我覺得,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但返學幾乎已是香港中學生的人生之全部。即是,我的人生,跟我的人生無關係。很可悲。為何走到這田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4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中)


回來後,學生的這翻話,讓我思考了許久。他所講的,簡言之,就是:

我不知為咩返學,只知不可以不返學。

學,既然是老師要我們返的,老師就有責任走進我們的世界,哪怕這世界很細。

但老師沒有。老師一對幾十,照顧不了我。我補習,至少單對單,老師只對我一個負責。

我對課堂不是沒有意見,但不會說出口。做出頭鳥,無朋友。在無朋友和悶之間,我寧願悶。

老實講,這些想法,實在自我中心。學習,究竟是自己的責任,抑或別人的責任?想大人走進自己的世界,自己是否至少也該打開心扉,表達看法?世界,從不圍着一個人轉,怎可能要求老師只教你一個?有意見,又怕講,卻怪世界不了解自己,這是甚麼道理?

我很想當場回應他的觀點,但最後,按捺住了。因為,我深深明白,不能抹煞的事實是,這些想法,在學生當中頗有代表性。我也明白,正正因為太多大人,基於觀點不合理,就不加理會,才做成大人與年輕人之間那度難以彌補的鴻溝。

然而,教育不是一場對錯判決。我們永遠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學生不自愛、不進取、不負責任。然後學生回你一句:「我又無要求返學,是你要我返的。」就像很多年輕人,也許亦曾說出讓父母刺痛的一句:「我無叫你生我出來架!」然後,輕生了。

否定或漠視學生的想法,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欠缺學習動機的問題。我完全同意學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退一萬步想,栽培學生,令學生有這個意識,珍惜人生,並為此努力,難度就不是大人們的責任?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令學生喜歡(或至少願意)學習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41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下)



人,究竟為甚麼會有學習動機?

憑常理推測,不外乎有需要,有興趣,或有成功感。

有需要。講白點,就是為搵食。上一代,最愛說:「唔讀書,第時聽做乞兒!」有無用?有。因為,真心驚。無胡蘿蔔,至少有木棍。

今天這招還管用嗎?管用。見過不少基層小孩,生性、上進,相信靠努力改善生活。其他家庭呢?也講這一句。但講完之後,舉家去吃三佰元一個刺身午餐。所以孩子知道,他是怎樣都不會當乞兒的。

有興趣,不用解釋了吧。但更值得研究的是,興趣是如何培養的。對沉悶的課堂無興趣,可以理解。對甚麼都沒有興趣,則不合理。

回想我們每個人是怎樣愛上某事的?大概絕非一見鍾情。而是自然做,隨心做,慢慢做,跟同道者切磋,跟身邊人分享。日復日,年復年,終於發現,琴棋書畫,無分高低,由從不生厭,到找着心之所安,就是畢生興趣。

今天,我們只懂閃電式學習。一個月試玩六樣活動,下個月再玩另外六樣。久而久之,甚麼都試過,卻未愛上過。我們要孩子不停學習,孩子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在學甚麼,徒然變成滾動齒輪上的倉鼠。

成就感呢?我們都試過為得到讚賞愈戰愈勇(儘管未必有興趣)。問題是,優勝劣敗,只有一個嬴家會被稱讚。但如果跟自己比,則每天都可以贏──贏昨天的我。孩子們可以不用考第一,只是單純因為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而得到大人真心的鼓勵嗎?

我傾向相信,「需要、興趣、成功感」三管齊下,孩子無可能不肯學習。然而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在往這個方向走嗎?

記得有朋友有如此體會:亞洲人學習,是「driven by fear」;西方人學習,是「inspired by passion」。 我只覺得,在香港,兩者皆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62

行斜路返學 遭舊生質疑

1 : GS(14)@2014-12-24 01:39:34





【本報訊】梁齊昕在訪問中強調自己是普通人,文章中一段文字引述齊昕所言,稱父親梁振英要她每日在麥當奴道下車,然後走上位處半山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就惹來該校舊生質疑她作古仔,因為該校本身就在麥當奴道,根本毋須走上學校。不過訪問片段就顯示梁齊昕原本的說法並沒有走上去的意思,風波或是記者詮釋有誤所致。



或記者詮釋有誤

訪問內文引述梁齊昕稱:「細個返聖保羅男女小學,爹哋會車我哋返學,好多有錢人嘅同學,有司機車到門口,有工人幫手攞書包,但係爹哋會放低我哋喺麥當奴道,要我哋自己行上去,即使落雨都係,唔可以嬌生慣養」。這番言論就在聖保羅舊生間引起小風波,因為梁齊昕入讀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本身就在麥當奴道,梁振英載她到麥當奴道下車,根本毋須走斜路上去。有舊生在社交網站質疑梁為粉飾形象作古仔,質疑說:「係咪行上兩級樓梯?」不過,翻看梁齊昕的錄影訪問,她真正的講法其實是「我爹哋就特登喺麥當奴道前停低,要我哋落車行嗰段路」,並無走上去的意思,估計她是指在街頭下車,爭議內容或是記者詮釋有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223/189787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825

【父母行為】小朋友唔肯返學 專家:用公仔引導溝通

1 : GS(14)@2016-03-02 15:17:56

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小朋友有時詐病不上學、講大話或無故發脾氣,令不少父母很頭痕,到底如何解決?


親子籽找來擅長透過遊戲治療、情緒取向治療及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提升孩子自信的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教教家長們怎樣做。記者:黃子配攝影:伍慶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02/195121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619

護女私隱:返學遲到早退避追訪

1 : GS(14)@2016-03-31 14:12:49

■劉德華與朱麗倩非常重視囡囡的私隱度。資料圖片


劉德華由結婚到生女均低調處理,女兒劉向蕙未滿3歲前,一家三口為避記者追訪,曾入住尖沙嘴服務式住宅聽濤閣,囡囡出世兩個月到中環打預防針時,更以遮陣阻擋記者。即使女兒真身已曝光,華仔亦沒有解除防線。去年女兒到3歲適齡入學,有傳他打算讓囡囡入讀創價或德望幼稚園,但自消息曝光後,華仔即時轉plan,成功扣門入讀私隱度極高、位於何文田君逸山的名校維多利亞幼稚園。華仔除每日加派保鑣接送女兒返學放學,有指他亦獲學校通融,可讓囡囡每日返學可以遲到早退,務求做到滴水不漏!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31/195509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72

女老師call順風車返學遇假司機慘遭劫殺

1 : GS(14)@2016-05-08 01:56:07

深圳南山區前晚9時有一名姓鍾女子,在叫車平台「滴滴順風車」預約一輛車,前往寶安沙井其所任職的學校宿舍,臨上車前特別將來車的車牌號碼拍下傳給丈夫。誰知,到了當晚11時許,鍾女子一直沒有再向丈夫報平安。其丈夫當晚致電給她時,發現其手機被關上後,之後再致電學校宿舍的同事,得知甚妻子一直沒有回到宿舍。而叫車平台客戶服務部卻指,司機取消預約,之後一直聯繫不上。鍾女丈夫覺得有蹺蹊,遂報警。而鍾女丈夫的家人則於昨晨在論壇上發出尋人帖子。警方調查後發現,涉事快車的車牌為假冒車牌,至昨日中午拘捕一名姓潘的疑犯。據潘X供稱,前晚9時許,在一個快車平台接到預約,前往接載鍾姓女子,將車開至偏僻路段,持刀逼她交出財物,之後將其殺害。受害女子的屍體已找回,目前案件仍在調查中。《人民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05/195989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841

【馮仁昭四圍超】小巨肺鍾意返學

1 : GS(14)@2016-08-16 06:11:29

有小巨肺之稱嘅8歲小妹妹譚芷昀(Celine),噚日喺銅鑼灣舉行歌迷聚會及音樂會,吸引約200名粉絲到場。Celine由爸爸陪同下接受訪問,爸爸指有計劃喺聖誕節,或者明年初推出HiFi碟,但唔會影響返學,一切都以學業第一,Celine話:「我鍾意返學。」問到爸爸怕唔怕囡囡冇咗童年生活?爸爸話:「有游水、有去樂園,佢學嘅嘢比其他小朋友少。」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15/197361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66

【動畫】隨母親避通緝11年阿囡:好想返學

1 : GS(14)@2016-09-01 06:11:41

台灣宜蘭一名45歲的林姓婦人涉案被通緝11年,又聽朋友說晚報戶口會被罰幾十萬新台幣,因此女兒出生後沒報戶口,也不曾上學,明明有出生證明,林婦卻向戶政聲明「我沒有生小孩」。礁溪分局獲報後懷疑小女童遭遇不測,以殺人罪偵辦。警方本月4日前往林婦家送傳票時,發現屋內有一名11歲女童,林婦被嚇到癱軟,坦承身旁的就是女兒。隱姓埋名11年的小花看到警察後,淡淡的說:「我好想跟大家一樣上學。」戶籍設於礁溪的林婦,在2002年被控詐欺,卻因未到案而被通緝。林婦到台北市隱姓埋名生活,仍在今年2月被警方查獲,檢方調查後解除通緝,林婦回到礁溪戶政事務所重辦身份證。戶政所卻發現,林婦2005年時在桃園陳維藩婦產科有記錄產下一名女嬰,但沒有報戶口,2012年小花到適齡入學仍找不到人,宜蘭縣政府也通報協尋仍未查獲。林婦被詢問女童下落,卻矢口否認自己有生過小孩,更送交聲明書,聲稱「我沒有生過小孩,小花不是我的女兒!」案件通報到礁溪警分局,偵查佐林岳霆實地查訪桃園的婦產科,發現生產紀錄上的確有新生兒腳掌印、林婦按捺的指紋,然而不管怎麼打電話,林婦的手機都不通,林岳霆擔心女童遭遇不測,就報請宜蘭地檢署以「殺人罪」偵辦。上月底林婦終於接電話,卻仍堅決否認自己有生小孩,林員掌握林婦藏身的公寓,本月4日突擊其住所發現有一名女童,而林婦看到傳票上寫着「殺人罪」,當場癱軟在地,直說:「我沒有殺人,這就是我女兒小花。」林婦說,當初生孩子時被通緝,不敢去報戶口,又擔心被關會和女兒骨肉分離,因此在解除通緝後,還是不敢幫女兒報戶口,讓小花隱姓埋名了11年。林岳霆指出,發現小花時,她的身心狀況都很良好,用國語和人溝通也很流利,只是不識字也不會書寫。小花比起同齡孩子,小花的個性特別淡定,面對警察也不害怕,只是陪着母親靜靜地回到警局,然而當問她「想不想跟大家一樣上學」時,小花緩緩的點頭,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林婦也對警方說,是自己不懂法令,感慨跟女兒相擁說:「我們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生活了!」為了確認小花身份,目前檢警也為她們檢驗DNA,確認無誤後,將由宜蘭縣教育處鑑定小花適合的年級,至於在何處就學,則會與台北市政府聯絡,尋求對小花最好的方案。宜蘭縣府社會處則稱,林婦沒收監,小花也沒有受虐情況,因此不會安置,但會列入追蹤對象定期查訪。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31/197554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81

【動畫●每日健康】小朋友唔肯返學 或患焦慮症

1 : GS(14)@2016-09-09 05:42:57

要幫助子女消除分離時的焦慮,父母要令他們增加安全感。(資料圖片)



開學喇!但未必所有小朋友都肯上學,特別是升小一及升中一的學生,有機會因擔心未能適應新環境、過份擔憂無法升讀精英班、結識不到新朋友而不願上學,這種情況若持續出現至少六個月,影響到日常生活,很有可能患上廣泛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根據醫管局資料顯示,香港約有20多萬人患上廣泛焦慮症,當中約四分一人的發病年齡是二十歲前。



另外,因與父母分離而不安,甚至產生過度的焦慮,精神醫學上稱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輔導心理學家余鎮洋指,成因與童年時與父母的依附關係有直接影響,因缺乏父母建立的安全感,或父母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怎樣才知道是否患有焦慮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下列八項症狀中,如出現至少三項,並持續出現至少六個月,就表示有機會患上焦慮症:1.心理作用覺得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嘔吐。2.離家或與父母分開時,感強烈不安。3.擔心父母受傷。4.擔心自己有意外,如迷路或被綁架。5.因害怕分開而影響日常生活,如不願上學。6.害怕獨自一人。7.害怕父母不在身邊而失眠。8.反覆夢見分離情況。要幫助子女消除分離時的焦慮感,父母自己都要保持輕鬆,耐心解釋並且安撫子女,令他們增加安全感,重建信心。記者:鍾溥敏攝影:潘志恆


醫管局估計,香港有百分之四的人患上廣泛焦慮症。(網上截圖)

輔導心理學家余鎮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09/197653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