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忠旺收购国鑫铝业告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5/xNMDAwMDE5NDExNA.html

从拟收购全部股权,到退至66%,几经波折后,中国忠旺(01333.HK)对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国鑫”)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落幕。

8月24日19时,国鑫铝业在其公司网站发布公告,称“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收购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事宜,因双方未达成共识,已经终止!青海国鑫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生产单位,与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无任何关联。”

这场开创铝业界民企并购国企先例的收购案,自2009年9月开始启动,并于2010年2月9日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收购框架协议,忠旺拟出资12亿元收购后者全部股权,并称并购或将在春节前后完成。

“如果是公司自己去购买这些挤压机并安装调试完成,得要三年左右时间。” 中国忠旺副总裁路长青先前对记者坦言,青海国鑫是忠旺在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如若收购完成,青海国鑫将给公司增加12万吨产能,预计公司可提前一年扩产至80万吨。

收购谈判似乎进行得有条不紊,但至4月份突然生变。彼时,忠旺称将对青海国鑫的尽职调查期延长3个月,原因是要“确保建议收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公司承受任何重大不利法律风险”;7月28日,忠旺再出公告,称再将收购完成限期延长两个月。

与忠旺的延迟公告声明相对应,7月27日,青海国鑫65.88%股权依照国资出让程序,在青海省产权交易市场挂牌出让,挂牌价格5010.5万元,报名截止于8月23日。也就是说,忠旺失去了收购青海国鑫全部股权的可能。

此次股权出让对受让方开出苛刻条件,被认为是为忠旺量身定做,如:产能排名位于全球前十位,80%以上收入来源于铝加工业务,公司注册资本金50亿元以上,2009年度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净利润不低于30亿元。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至8月5日,已有四五家企业报名参与青海国鑫66%股权出让的竞标,但忠旺未在其列。这或为今天双方的分手埋下小小伏笔。

对于今天双方的分手,一位分析师认为,是由于青海国鑫的债务比例过高所致,“一些潜在的债务风险、未来的人员安置支出费用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

截至2009年12月31日,青海国鑫铝业资产总计82826.9万元,负债总计78776.82万元,负债率高达95.1%,几近资不抵债。

但 也有接近青海国鑫人士予以反驳,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精度、硬质铝合金材料的专业生产厂家,青海国鑫有坚实产业根底;新近铝合金材料市场看涨,“该公司已接了 陕西丛林、宁波等数个订单,已在满负荷生产”,负债高只是前期上了万吨级的挤压机所致,未来产能释放可为公司带来可期成长空间。

留予外界的悬念是:对于先前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收购框架协议,双方责任将如何分担;而与忠旺的合作告吹之后,新接盘者又会是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77

中国奥园收购多笔商业地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6/xMMDAwMDE5NDMxMA.html

中国奥园(3883.HK)日前公布业绩,上半年仅取得约12亿元的合约销售额。现有土储约9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地价成本仅500元。

奥园主席兼总裁郭梓文表示,公司将积极参与旧城改造,广州火车南站附近的三旧改造项目已经签订意向书,该项目占地7万多平方米,可建楼面涉约20万平方米。

另据奥园执行董事郭梓宁透露,奥园正在谈深圳一些30年前建设的需要拆迁重建的小区项目;在广州也正在谈多个旧厂房改造项目。

上市以后,中国奥园将发展重心之一放在商业地产。据奥园2009年年报,2009年投资物业价值7.9亿元,比2008年4.39亿元大幅增长近90%。

去 年5月21日,奥园宣布通过收购友邦公司70%的股本及70%的股东贷款,获得了友邦持有的广州寰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一块 位于广州天河北商圈内总建筑面积约为11.3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按总建筑面积计算,楼面价仅为人民币4100元/平方米左右。

去年下半年,中国奥园与沈阳市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将在苏家屯区投资231亿元用于沈阳的商业地产项目——奥园国际新城,成为在沈阳投资规模最大的综合商业地产项目。

去年年底,中国奥园在广州番禺正式奠基打造南沙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涵盖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及酒店式公寓。

奥园今年7月25日公布,以1.615亿元向广东瑞华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108号的商业写字楼物业,并冠名为奥园广场。该物业总建筑面积约6587平方米,收购总代价为1.76亿元,折合楼面价2.45万元/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0

拒绝五矿收购:湖南稀土院新立门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7/zOMDAwMDE5NDUzOA.html

在成功击退五矿、中铝等公司的收购意图后,湖南有色界的龙头湖南稀土金属研究院(下称“湖南稀土院”)再出新动作。8月26日,记者了解到,由湖南稀土院控股的湖南稀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已成立,未来计划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成为省内最大的稀土研发、生产企业。

该公司人士表示:“这个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湖南稀土产业资产证券化提速。”目前,该公司已经被湖南省列入上市后备企业。

一时间湖南稀土界波澜再起。去年12月,五矿成功收购湖南有色控股集团后,五矿就计划让新的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整合国内的有色金属行业,并成为全球钨、锑、铅、锌和稀土业的龙头企业。而此后五矿也一直有意收购湖南稀土院,但被后者拒绝。

成立新公司

湖南稀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其中,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控股51%,湘电集团等公司参股49%。

资料显示,湖南稀土新能源公司的核心产品是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荧光粉、节能灯、稀土合金材料。其中,钕铁硼永磁作为稀土磁性材料的主力军,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湘电集团参与此公司,主要原因就是湘电风力的发电机项目每年对钕铁硼永磁的年需求量很大。

作为一家科研型公司,研究院的体制一直存在问题。研究院下属一家子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虽然我们有先进的稀土冶炼技术,但是受体制影响一直无法做大。”

目前,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注册资本2181万元,总资产11090万元。现有职工330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5人,中级技术人员150人。

“我 们在稀土分离、冶炼技术上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技术产业化一直比较落后,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上述总经理表示。目前,湖南稀土院旗下有三家生产型子公 司,并正在全力推进科研技术向生产转化。同时,研究院也正计划由市区整体搬迁至浏阳河畔的隆平科技园。“整体搬迁的目的,就是要将研究院建设成为集科、 工、贸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因为现在技术转化为生产的能力远远不足。”

湖南稀土院扩大生产之心早已有之。此前的2009年6月,湖南稀土院就重组了破产倒闭的桃江稀土冶炼厂。稀土院院长刘甲祥其时表示:“这次重组充分发挥了技术优势,不排除未来继续收购湖南省内其他中小稀土冶炼厂。”

湖南稀土重组战

湖南众多的中小稀土冶炼厂都依托于当地稀土资源的丰富。据介绍,湖南稀土矿种类齐全,目前世界上主要可用于工业生产的稀土矿种在湖南几乎都能找到。其中,仅探明的就有独居石储量30万吨、离子型矿35万吨左右。

“湖南省在有色金属方面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方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拥有长沙矿冶研究院、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技术领先。”华泰证券有色金属分析师刘敏达表示。

如此丰富的资源当然会引来外界的觊觎。近年来一直有意做大稀土的央企五矿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12月,五矿成功入主湖南有色控股集团,就计划将湖南有色控股集团打造成为整合湖南稀有金属和稀土的平台。而五矿也一直有意整体收购湖南稀土院,其目的就是想将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的技术实力纳入其旗下。

不过,湖南有色院一直希望自己做大做强,并不乐于被收购整合。“目前与五矿没有什么合作。”上述总经理表示。而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关于稀土的设想也给了湖南稀土院以希望。

湖 南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建成稀土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体系,使湖南稀土产业规划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同时,要建成3-4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 打造以2-3家骨干企业(其中至少有1家实现上市融资)为龙头的稀土产业集群,力争稀土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并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千亿 产业的规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6

吉利收购沃尔沃 惊心动魄800天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5606.html

2010年春节期间,洛希尔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并没有休息好。早晨,她总是要被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电话打 搅。俞丽萍清楚地记得,2月13日(除夕),李书福是18点半打来电话,正值年夜饭,一直讨论到20点半;2月14日(初一),李书福早晨8点又打来电 话,“我想这个人是不是疯了,过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

李书福当时对俞丽萍表示,他想给福特的CFO路易斯·布斯写封信,沟通收购沃尔沃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是融资问题。

从2008年1月18日,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第一次与布斯相见,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正式意愿,到2010年3月28日双方签订并购协议,整个交易历 经800天,类似上述细节的小“插曲”几乎没有间断过,作为这场并购的“顾问”,洛希尔以及俞丽萍与李书福和吉利一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800天。

1 锁定沃尔沃

从2008年初洛希尔开始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交易中的险情就屡屡发生,人才储备不够、不断有竞争对手来“搅局”、融资频频出现困难,以及知识产权 问题遇到障碍等。但李书福总是逢凶化吉,绝处逢生。“它好像一个溜溜球,每次都已经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却又起来了。”俞丽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2010年8月2日,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伦敦举行了沃尔沃轿车并购项目的交割仪式,宣告这项旷日持久的收购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

洛希尔与李书福的接触始于2007年,大中华区的团队初次访问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李书福的回答令洛希尔方面印象深刻:“沃尔沃是首选,我已经关注沃尔沃很久了。”

李书福第一次表露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是在2002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达了这个想法,但是一位接近李书福的人称,董事长总有很多想法,当时吉利还 很小,没人把这番豪言壮语当真。是金融危机和不断走低的美国汽车业,给了李书福机会,2007年初,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担任CEO,随即提出了“One Ford”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

密切关注沃尔沃的李书福立刻出手,2007年9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直到此时,洛希尔并没有介入,而吉利因为名不见经传,收购意向也没有引起福特重视。

不过,2008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的一次遭遇,让李书福下决心聘请财务顾问。当时,李书福在公关公司帮助下第一次见到了福特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 主任和采购总监等一干人。这次谈话并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断强调“沃尔沃有1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虽然李书福表示有诚意和能力 做到,但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称“回去研究一下”。当时,在李书福身边只有他从英国石油挖来的张芃有点国际化背景。

回国后,李书福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他主动约见了俞丽萍,这次会面,李书福给俞丽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我觉得李书福孩子气中带着执着和坚毅,看他说话声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实是个性子很急的人。”

2 说服洛希尔

李书福和俞丽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有激情,认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达到。

2008年1月,这个目标锁定在沃尔沃。但几乎从俞丽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难就一直相随,第一个困难是让洛希尔总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购。

俞丽萍与李书福初次见面时,吉利汽车股价为8毛钱,市值10.8亿美元,这个盘子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2毛钱附近,盘子缩水至3亿美元,对俞丽萍来说,向总部推荐这样一家企业是个冒险。

“像我们这样200多年历史的欧洲公司,怎么会把良好声誉押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上呢?其实我们最后决定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经过内部审批,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西方还有其他汽车公司想买沃尔沃。”俞丽萍表示。

洛希尔算是在汽车产业界最具声望的一家投行,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在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之前的12个月里,由洛希尔提供咨询的汽车并购案总价值高达892.5亿美元。

在吉利提出收购申请后,一家欧洲汽车公司也明确邀请洛希尔帮助其竞购沃尔沃。按照洛希尔的规定,只能代表一家公司参与竞标,俞丽萍需要说服同事放弃这家欧洲车企,而这家公司的销售规模差不多是吉利的10倍。

2008年6月的洛希尔一次全球合伙人会议上,俞丽萍走上讲台,她本来演讲的主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于洛希尔的重要意义,但她很快就“跑题”了。

“请所有人都关注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万亿美元,它将来会用来做什么?未来一定会用来支持海外并购,而且是在工业、制造业方面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将来一定会大手笔出去,而出去的方向就是你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今天有个项目……”

这是一番激进的讲话,而洛希尔在业内素以保守著称,在讲台下面,那些白发苍苍的合伙人为来自中国的高涨情绪所感染,最终董事会决定放弃代理前述欧洲公司,选择吉利。

随后,收购团队搭建了起来,按照分工: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信息技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尽职调查;洛希尔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

3 官方的支持

2009年1月,又一年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有备而来。在他身边除了张芃外,还多了一名女士——俞丽萍。李书福对穆拉利说:“我准备得很充分,顾问团队都请好了。”

在业内,一家知名投行已经介入,证明这件事是“认真”的,李书福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几乎在吉利与福特方面建立良好互信的同时,吉利在国内也进行了项目的政府沟通。2009年3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彼时,国内多家企业曾经爆出希望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包括长安、北汽、奇瑞等,但手握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后,吉利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了。

“很多人抱怨,中国政府的审批很麻烦,但是我认为不要抱怨,怎么把这种程序做到尽可能落实才对。你不了解中国的产业政策,不了解并购竞争对手的情况,而等到程序差不多了才去发改委,发改委来审核的时间也没有。”俞丽萍说。

时间衔接得天衣无缝,当年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项目团队开始阅读6473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次现场考察,3次管理层陈述,吉利收购团队开始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2000多页的合同,进行了1.5万处的修改标注。

与此同时,吉利的收购进展报告上报到了发改委,李书福一度担心因为对吉利不了解,而影响对收购的评估。所以在报告中,李书福重点谈了收购对中国汽车 业的产业意义和后续盈利信心。和发改委为首的国家相关部门的及时、有效沟通,不仅为吉利此后顺利通过审批埋下伏笔,也为向国有银行寻求融资做好准备。

4 半路杀出的对手

到了2009年5月,沃尔沃方面出现了问题。瑞典一些官员公开在报纸上撰文,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称由于在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到了7月,最后一次竞标时,又有两家竞标者加入进来,一家名为皇冠(CROWN)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杀出,报价一度攀升至28亿美元,这两家财团的组织者分别曾在福特和沃尔沃担任高管。

突如其来的竞争者,使吉利和洛希尔团队紧张起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沃尔沃的唯一选择,这两个敌人必须引起重视。更高的报价以及“自己人”接盘,对于福特来说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吉利的并购团队经过冷静分析,认为对方报价更高,但仓促开价并不符合福特的口味。作为一项全球瞩目的并购交易,福特并不只是想卖个好价钱,它需要成为“有责任”的卖家,不会为了这点钱把沃尔沃这个品牌砸掉。

另外,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筹措20多亿美元谈何容易?即便财团经济实力雄厚,但俞丽萍分析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凭什么让沃尔沃起死回生呢?”

洛希尔和吉利立即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绝不能为了突然出现的两家竞标者,而拖延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果然,福特没有延迟期限。两家财团由于未能按时完成融资,都匆匆退出竞标。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这一天,李书福真正走上了破釜沉舟的那一步。当时,在吉利内部会议上,李书福感慨:“我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李书福就为收购沃尔沃着手进行了准备,首先,他将吉利集团多年赚取的利润慢慢存了起来,没有再用于吉利的滚动发展,而吉 利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通过引入高盛来实现,2009年9月,高盛向吉利在港上市公司注入2.5亿美元,这笔钱被吉利用于济南、成都、杭州等多个项目的新 建、扩建。

5 放弃与寻找

2009年9月29日,吉利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是吉利为沃尔沃项目融资所迈出的第一步。

吉利凯盛注册资本为41亿元,由吉利全额出资。按照当时的构想,吉利还将通过政府融资,解决并购所需的其他40亿元。

洛希尔为吉利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融资方案,既照顾到吉利自身,又让它能够在未来的股权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既不能用到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实现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同时又保持这个项目的号召力。

为此,吉利有两条路径,一条走政府路线,一条与基金合作。于是洛希尔的并购团队分作两个小组,一组找政府谈,一组找基金谈。并购前,李书福接触了包括中信资本、鼎辉、联想控股等在内的各大基金,以及渤海基金这样的政府基金。

李书福说服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主要靠两个概念:一是中国制造,另一个是中国市场。但是,几乎所有基金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都是这样两点:要么放到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去做,立刻找到退出路径;要么收购后,尽快实现沃尔沃项目的单独上市,从而实现退出。

这种以“退出”为先决条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2月8日。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对外宣称的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我们当时找各种基金,包括有钱的个人投资者,但由于双方经济立场不同,都未谈拢。”俞丽萍表示。

鉴于吉利迟迟拿不出融资结构,福特方面决定每2周开一次电话会,来督促吉利。

6 政府援手

吉利负责政府融资的团队谈了全国十几座城市,包括见诸报章的北京、天津、珠海、东莞、成都、大庆、上海……

这其中有对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持怀疑态度的,谈判根本没有深入;也有一开始看好,随着谈判向前推进,逐渐觉得双方利益不同,中途放弃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已经与吉利签订协议,双方工作人员一道办公了,但最后时刻还是动摇,出现了反悔。

2009年12月16日,一个关键角色——童志远加入了沃尔沃并购团队,作为原北京戴-克奔驰公司的总裁,童志远的加盟,被外界认为是寻求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的强烈信号。

这一任命意味着,童志远在收购沃尔沃完成后,将扮演沃尔沃中国项目运营人的角色,同时也负责沃尔沃落户北京后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彼时,吉利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草签了全部文件,吉利方面已经签字盖章,就等审批到位。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审批出现了问题。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北汽直书地方政府,希望全力支持即将上市的北汽,而非外来项目,由此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一事没了下文。

不过,此前洽谈的众多地方政府还是伸出了援手,吉利选择了与大庆市合作。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万 源”)在北京亦庄注册,这恰是吉利宣布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关键事项达成一致的前一天,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童志远。股东为吉利凯盛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 公司(下称“大庆国资”)。

实际上,原先由吉利与北京市搭建的融资平台——吉利万源中并不需要大庆国资出现,双方将采用一个基本对等的股权结构来解决吉利12亿美元的融资问 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提供40亿元融资。但落户北京的事情被叫停后,融资随之成为大问题。而大庆国资的介入,解决了吉利的燃眉之急。当然,这笔钱同样 需要吉利的承诺。

事实上,直到现在,沃尔沃项目已经交割,但落户事宜仍未确定下来。大庆漫长的冬季以及配套体系的薄弱,让沃尔沃整车制造项目落户在那里似乎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在2009年12月底,当大庆国资成为吉利万源的股东、为整个收购付出了30亿元时,30亿元的融资并没有彻底解决吉利的问题。首先,钱还没有凑够;其次,沃尔沃项目在国内到底放在哪里还是个问题。

7 “二号”融资平台

正是上述两个问题无法回答,才使收购团队将谈判重点转向了上海市嘉定区,并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了汇报。事实上,在找上海市政府之前,吉利与嘉定区政府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2010年2月3日,上海嘉尔沃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嘉定开发区持股60%,嘉定国资持股40%。法定代表人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在吉利万源之后,第二个融资平台开始搭建。

2010年2月9日,一项特殊协议在吉利和嘉尔沃之间签订,该项协议名称为《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按照这个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市嘉定区,并在该区设立一个沃尔沃国产工厂。

不过,当嘉尔沃成立时,吉利团队还有一个担心,会不会出现之前的状况:在区一级政府获得了支持,但在省市一级政府却得不到首肯?上海已经有上海汽车(600104.SH),政府会选择支持第二家整车制造企业吗?

2010年春节前夕,这份框架协议放在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案头,整个并购团队也因此过着漫长而难捱的一个春节,他们期盼,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上海市政府能够做出决断。

而在另一边,上海市政府针对吉利的项目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领导对沃尔沃项目做了批示:一、引进沃尔沃项目有助于上海产业能级的提升;二、引入私营 经济将进一步优化上海以国资为主的经济结构;三、再支持一个汽车项目将和本地的上海汽车形成良性竞争,“要形成田忌赛马的格局”。

上海市仅用2周时间就履行完全部审批事项。事实上,此时离最后签约期限是如此之近。“福特也许会等我们到3月31日,但之后肯定不会再等,那是我们约定的最后期限,整个并购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走的。”俞丽萍告诉记者。

审批到位,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兆圆”)注册成立,股东为吉利万源和嘉尔沃,均为货币出资,分别占股份的87.65%和12.35%,公司法人为童志远。

直到吉利兆圆的正式成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才算定了下来。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人民币41亿元、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此时,离吉利与福特签订最后协议还有26天。

8月2日,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15亿美元中,有11亿美元来自上述融资平台,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

8 “逃不掉”的沃尔沃

就在上海市政府及时做出决策,李书福给出融资方案的同时,知识产权谈判还在进行中。虽然,有关并购的基本协议在2009年12月底已经完成,但知识产权在双方的拉锯战中,还是留到了正式签约的前一周才搞定。

吉利的法律顾问、从业30多年企业并购案的富尔德著名律师克劳斯如此评价这场收购:“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复杂的并购案。”

俞丽萍表示:“福特收购沃尔沃10年以后,知识产权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需要从各个方面重新分拆出来,这个过程十分繁复。”

刚刚解决了融资问题的李书福,又陷入知识产权的困扰中。直到3月19日,当时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交易失败,问题不在吉利这边,吉利没有违反协议的任何部分。”他暗示,现在球在福特脚下。

这是李书福在2年多并购交易历程中,极少在财经公关控制之外发出的声音。李书福随后补充道,谈判过程非常艰苦,吉利将尽力而为,他希望能够完成交易。

为此,吉利向福特提问多达上千次,双方进行了上百次专家会议。“项目组经常早上6点起,晚上一两点睡。”仅仅尽职调查就覆盖了7种语言,资料打印出来竟有上千页。整个知识产权谈判持续到3月21日才告终,此时距离最后签约只剩7天。

3月27日,吉利与沃尔沃签约前一天,吉利正式向商务部递交了《融资结构说明》,开始履行正式的审批手续,到7月28日,商务部完成了对这次收购的审批。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完成则比商务部稍早,为7月22日。

在正式交割之前,并购通过了4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收购项目分别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调查。此后一直到交割,吉利和李书福没有再遇到阻力。

在最困难的时期,2010年2月~3月,李书福一度陷入绝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选更自由的职业:记者、律师、诗人、作家、画家、歌唱家。”

而此时,俞丽萍私下谈到这次并购交易时表示,李书福有这个能力完成收购,冥冥之中沃尔沃是他的,李书福的执着和努力终将得到回报,属于他的逃不掉。

事实证明俞丽萍的话没有错,沃尔沃没有逃掉,李书福用一次并购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认识了吉利,也认识了中国汽车制造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52

海尔电器收购海尔物流 欲向服务业转型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7280.html

海尔电器(01169.HK)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周云杰昨日在香港记者会上表示,未来将努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公司将积极拓展三四线城市网络以推动业务增长。

据悉,海尔电器8月末以7.6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青岛海尔物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完成收购后,后者将成为海尔电器全资附属公司。事实上,海尔电器在8月底有两项重大变动,除收购物流公司外,还与母公司青岛海尔旗下子公司海尔股份达成7.866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认购协议。

联想到今年以来公司一系列股权变动与内部资产重新配置,业界普遍关心海尔电器的战略发展方向,特别是是否会步联想等企业后尘,从制造业转向资本控股 与投资业。就此,周云杰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司目前并无考虑要转向资本控股方向,此次收购海尔物流主要是基于深化海尔电器渠道综合服务业务的考虑, 而通过可换股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综合服务项目。

他强调,公司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原先的单纯卖硬件产品转向向客户提供服务解决方案和渠道综合服务。而要发展综合服务,物流很关键,公司此次收购意在为综合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

同时,周云杰认为,这次收购将深化海尔电器作为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平台的角色,收购之前海尔物流的主要业务是面向海尔自己的产品,收购后海尔物流将增加非海尔的业务量。除电器外,也会涉足一些快速消费品,比如饮料和食品。

据海尔提供的资料,现阶段海尔物流的运输及物流中心已拓展至三四线城市,有9个供应商管理库存中心及36个零件中心。周云杰表示,未来公司有意继续扩大三四线城市的营销网络以推动业务增长,海尔物流计划数年内管理超过91个运输物流中心。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有进一步的融资计划时,周云杰表示,公司要发展综合渠道服务业务,一定要同时拥有营销网络、物流能力以及服务能力,为发展上述能力公司可能进行收购,也可能委托第三方代理。现在正在进行研究规划,目前还无结果。

近期国美内部的股权纷争使得海尔这个国美最大的合作伙伴也同样受到关注,昨日,周云杰就此对本报表示,海尔作为国美电器第一大供应商,希望国美将来 仍可以发展得很好,海尔对其内部事务不作评论,但希望国美对消费者的承诺没有变,也相信海尔作为国美的最大合作伙伴的地位不会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53

传雅虎将被AOL收购 或无暇阿里巴巴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5/2026432.shtml

 每经记者 庄春晖 发自上海
“雅巴之争”的10月节点已然到来,阿里巴巴集团尚未体现出明显变化,而公认的“威胁者”美国雅虎却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况,自顾不暇了。
10月14日,市场消息称,美国在线(AOL)有意要约收购美国雅虎,并已就这一设想与多家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进行商讨。在可能的方案中,提及了让中 国的阿里巴巴集团购回其被雅虎持有的股权的设想。雅虎公司尚未就此做出回应,或仍在忙于处理9月末公司三位高管相继离职带来的负面影响。
雅虎自顾不暇的当口,是否正是阿里巴巴夺回控股权的良机?
AOL有意合并雅虎?
据《华尔街日报》等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时代华纳旗下子公司美国在线 (AOL)有意联合银湖(SilverLake)、黑石集团(Blackstone)等多家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对收购或私有化美国雅虎公司进行了探讨。 初步计划通过多种复杂的交易模型,分步骤缩减雅虎的市值,以方便上述投资公司现有的资金实力能吞下市值两百多亿美元的雅虎。可能的方案有,通过一些设计, 使阿里巴巴集团先购回其被雅虎持有的约40%股权。其余的雅虎资产是继续出售还是合并到美国在线,还在讨论之中。
或受此消息影响,周三雅虎收盘微涨0.82美元,涨幅5.68%,报收15.52美元。盘后交易中,雅虎股价再涨1.97美元。
国内的一位投资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AOL与国际私募意向收购雅虎的消息尚不能证实,“私募与上市公司商讨并不代表一定要动手,但此 次收购存在可能性,不失为阿里巴巴趁机回购股权的一个契机。但雅虎未来是否会按‘价高者得’将阿里巴巴的股权转售他人,也很难讲,毕竟阿里巴巴现在是一块 肥肉。”
雅虎的多事之秋
2005年8月,美国雅虎以10亿美元现金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注入阿里巴巴集团,并获得后者约40%的股 权。不过根据当时双方签署的协议,到2010年10月,雅虎在阿里董事会中的投票权才真正与其股权占比相当,即成为实质性的第一大股东,马云等管理层的地 位受到一定威胁,更是引发了市场对“马云等管理团队是否会失去集团控制权”的猜想。
不过就目前看来,今年10月更像是美国雅虎的多事之秋。
9月末,美国雅虎对外证实了三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离职消息。高管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雅虎公司管理层存在问题,现任CEO巴茨表示正在就扭转公司 形势进行努力,她本人于2009年1月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并与公司签署了长达四年的合约。但目前多方舆论对巴茨是否能长期守住这一职位,感到担忧。
马云称外资不会控制阿里巴巴
自9月上旬“雅巴之争”再引发大讨论至今,阿里巴巴集团始终坚称,公司目前不存在任何威胁,既定的发展路线不会改变。
10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0中国计算机大会”上公开表态称,虽然外资是阿里巴巴的大股东,但是外资不会控制阿里巴 巴,他的原话为,“资本只能是赚利益,资本家永远是舅舅,我们是这个企业的父母,所以要掌握这个企业的未来。”马云没有透露有关公司董事会更多的近况。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与搜狐公司就搜索引擎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搜狐首席技术官王小川前日透露,公司预计本月将结束一笔交易,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在内 的投资者计划收购搜狗股份一事,但合作不会仅限于分享搜索技术方面。搜狐已就这一合作在10月4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相关文件。
10月12日,阿里巴巴确认原百度COO叶鹏加盟,担任淘宝网副总裁,分管商城业务。
前述投资界人士认为,雅虎公司目前境遇尴尬、自顾不暇,阿里巴巴集团正可以借此谋划。近期的种种集团利好消息的密集出现,也正是集团向外界展示其所称的既定路线的证明,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50

借力恒基:银泰收购燕莎友谊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9/4MMDAwMDIwMTU4MQ.html

持有型商业物业持续火爆,银泰百货(01833.HK)“哄抢”百货物业。10月12日,该公司宣布收购恒基地产下属全资子公司SIN CHENG的全部股份,从而间接获得北京燕莎友谊商场有限公司50%的股权。

SIN CHENG是一家于新加坡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之前与北京首旅集团旗下的新燕莎控股股份公司共同投资了燕莎友谊商场,各占50%的权益,此次银泰百货 以总价16.125亿港元收购SIN CHENG,该交易通过向恒基地产发行1.48亿股代价股支付,占银泰百货扩大后股本7.74%。

燕 莎目前共拥有4家高档综合百货门店,包括在北京运营三家商场,包括燕莎中心,燕莎奥特莱斯一、二、三期,金源燕莎店,以及在山西省的燕莎太原店。今年8月 30日,北京市国资委决定北京西单友谊集团与首旅集团商业资产进行重组,西友集团将成为首旅集团的下属全资企业,同时,西单商场以22.5亿元收购新燕莎 控股,新燕莎控股持有燕莎友谊商场另外50%的股权将被注入西单商场。

第一商业网总裁黄华军认为,国内优质商业物业越来越稀缺,在资本的助 推下还将有上升空间。相比较西单首旅的重组对燕莎友谊商场22.5亿元的估值,银泰百货此次收购恒基地产手中的资产便宜8亿元,而此后,恒基地产成为银泰 百货重要的股东之一,将有权提名恒基地产副主席李家杰为银泰集团非执行董事候选人。

银泰百货计划在5年内使该公司的综合性百货商业物业持有 量从现在的30家增加到60-70家。重点发展轨道商业,选择地铁覆盖物业,操作方式主要向物业开发商租赁合作。香港商业基本都是沿轨道而建,恒基地产在 开发地铁商业物业方面有相当的经验。“如果新拿地的投资回报超过10%,我们就会考虑拿下开发为持有型商业物业,而达不到我们就放弃。”李家杰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7

宏碁“合作”方正细节:不是收购的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5/yOMDAwMDIwMjUyOA.html

“我们与方正都是上市公司,会按照监管要求披露(收购)金额,不会提前公布相关消息。”10月22日,宏碁CEO兰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于外界传言的宏碁7000万美元取得方正七年品牌使用权,如此回应。

当 天,宏碁在北京公布与方正合作细节。今年5月,宏碁宣布与方正PC业务合作,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不是收购的收购。而根据宏碁10月22日揭开的“合作” 面纱,双方确实“嵌入”颇深:除了方正旗下“方正”、“Founder”品牌归属宏碁使用外,方正全国各大区域销售、全国营销总部完全归属宏碁运营,方正 的供应链系统、产品开发部门也整合进入宏碁ITGO(宏碁全球研发中心)部门。

698人的解约与签约

2007 年,市场曾一度传言海尔69亿元收购方正PC业务,而对于宏碁与方正合作的价码,兰奇则以“按照协议,我们不公布上述金额”作答。对于市场传言的方正七年 品牌授权作价7000万美元,兰奇仅表示,比这个数字要低,而对于方正销售、营销、供应链系统、产品开发部门,也没有透露估值。

原方正科技总裁蓝烨告诉记者:方正科技原有1430名员工,不计苏州制造厂的员工,剩余员工将全部留在现在的方正科技,而他现在的身份也变为宏碁集团FBU(方正事业部)总裁。

宏碁不止是蓝烨的新家,还是另外698名方正科技员工的新家。记者采访获悉:上述698名员工9月30日与方正科技签定离职协议,10月1日全部加盟宏碁集团。蓝烨透露:团队平稳过渡,加盟宏碁的员工中,没有一人离职。

据 蓝烨介绍,除了方正苏州制造厂外,方正PC业务原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区域销售、营销总部、产品开发、供应链、服务、HR、财务等。其中,区域销售、营 销总部整合进入宏碁集团FBU部门,产品开发整合进入ITGO部门。另外,方正苏州制造厂将成为宏碁的代工工厂,生产方正品牌PC。该工厂员工超过 1300人。HR、财务等部门员工则服务方正科技PC之外的其他业务。方正PC业务并入宏碁后,方正科技其他业务还包括珠海多层电路板公司、深圳方正微电 子公司等。

“部分收购+部分外包”

对于此番交易,方正集团与宏碁集团均否认“收购”一说。方正一位相关人员介绍说:称之为“部分收购+部分业务外包”比较恰当。

所谓“部分收购”即部分收购方正品牌,不是永久使用,而是七年使用期。所谓“部分业务外包”即宏碁将方正品牌PC的部分业务外包给合并后的方正科技公司,比如供应链、售后服务、生产制造等。

合并后,方正科技与PC相关的收益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七年品牌使用费,以及出售渠道销售资源及营销资源的收益;另一部分来自业务外包费用,包括方正供应链、售后服务、生产制造等。

兰 奇表示,今后宏碁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组织架构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宏碁中国,二是宏碁FBU,三为ITGO中国机构。其中,宏碁中国负责宏碁品牌产品在中国的 营销推广、销售、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等;FBU则负责运营方正品牌PC业务;ITGO中国机构同时负责宏碁、方正两品牌中国区域部分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 定义、开发等。

方正品牌由蓝烨为首的原方正团队负责运营,宏碁品牌的产品由宏碁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营运总部总经理艾仁思团队负责。

面对同一客户,双方可能会发生抢单情况。艾仁思对记者表示:“这是兄弟间的竞争,会是公平、友好的。”兰奇则表示:宏碁高层有一个协调机构,避免恶性抢单的情况发生。

兰 奇说“高层协调”机制在欧洲已经有成功的先例。2007年,宏碁收购欧洲PC厂商Packard Bell(下文简称“PB”),在欧洲实行双团队、双品牌运作模式。兰奇说:三年前,PB营收约为10亿美元,现在变成了20亿美元,使整个宏碁在欧洲的 市场份额达到35%。

宏碁的新大陆

“拿下”方正PC业务后,宏碁把大陆当成了自己的新战场。

据兰奇透露,自今年5月宏碁宣布与方正合作之后,双方一直忙于整合,除了原方正科技698名员工通过“解约”、“签约”两步并入宏碁集团外,整合工作还包括两部分,一是流程梳理,二是IT管理系统对接。

蓝烨介绍说,目前流程梳理已经全部完成,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已经与宏碁业务流程完全整合,方正原有业务已经按新的流程进行运营;IT系统对接也已经基本完成,方正品牌业务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系统已经在宏碁全球IT系统上运行。

从10月份开始,方正品牌PC业务将计入宏碁。兰奇透露:今年第三季度,宏碁品牌业务占中国市场7%的份额,他预计,第四季度计入方正品牌业务,宏碁中国区市场的业务将达到13%。

兰奇说,届时宏碁在大陆的市场份额将仅次于联想,超越戴尔、惠普,列第二位。这样的位置刚好与宏碁在全球PC行业内的位置匹配。目前,宏碁在全球PC市场居惠普之后,也列第二位。

兰奇并不满足这样的成绩,他说:“尽管如此,但我们与第一名(联想)的距离仍然相距甚远,我们要从13%到15%,到20%,目标是25%,拉近与第一名的距离。”

兰奇认为:未来的增长主要看新兴市场,即“金砖四国”以及人口达2.4亿的另一大国印度尼西亚。

与方正PC合作之前,宏碁在巴西第一、俄罗斯第一、印度第二、印尼第一,唯独中国大陆市场排在第五名之外。而此番不是收购的收购,弥补了这一短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8

隱瞞披露關連交易的收購?-威華達控股(622)

(1)

昨 日,威華達控股(622,前凱達集團、銀網集團)宣佈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33,333,333股新股,每股約6元,共2億元,佔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 現有已發行股本約24.51%,或股份擴大後已發行股本約
19.69%。

這件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是,根據2004年3月10日的公告, 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中聯控股、互聯控股,餘名等同),認實同一大股東歐亞平先生持有的另一家公司百仕達控股(1168)亦曾認購該公司 前身Hennabu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股份,且根據最新公告,仍有其餘的股東,未知是否有百仕達控股的存在?

證據1:

證據2: 2009年1月29日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收購莊先生之Equity Spin 及認購Hennabun Capital Group之公函(pdf. p.275,下稱公函)

本集團於年內收購金融服務集團Hennabun Group(前稱Hennabu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 )之更多權益,該公司隨後於完成監管機構之批准程序後成為本集團之聯營公司。

(2)

那由當時持有Hennabun Capital Group的回報是多少呢?首先要了解當中有沒有股本重組。

在2009年民豐控股收購完成時,該公司在有8,079,633,333股,據公函的附註稱,每股面值為0.01美元,股本共80,796,333.333元。

在2010年年報稱,「已發行股本13,679,633美元」。但據最新公告稱「及已發行股本為13,599,633美元,分為135,996,333股每股面值0.10美元之股份。」,由此可見公司一定有股本重組,也有回購。

民豐控股認購公告:

民豐控股2010年年報資料:

先 解決股本重組的問題,從2009年時,民豐控股持有7,062,133,333股,看不出有公告認購該公司股份,故2010年應沒變更。現時最新公佈為 「Hennabun由民豐金融﹙民豐控股之一間全資附屬公司)、Equity Spin及其他股東分別持有約51.93%、41.36%及餘下之6.71%。」

假設公司股本沒有重組,估計民豐控股股數應該為約135.9933億股,以現時股數為135,996,333股計算,大約進行了100股合1的程序。

由此亦可解開回購的問題,以0.10美元面值計算,2009年民豐控股年報估計有136,796,333股,少了800,000股,即100合1前的80,000,000股,和上面公告稱的渝港國際(613)持股相同,故估計回購股份應和該公司有關。

由 此可見,根據2004年公告,當年百仕達認購5,000萬股,投入資金為9,000萬,如果它仍持有股份,但現時合為50萬股,以威華達認購價6元計算, 估計剩下300萬,可以推論,在6年間,只剩下3.33%,加上公司在2005年後,已經連續5年虧損,真的令人感覺到本次交易是否值得。

(3) 

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14.11條,關連人士可以指:

(1) 上市發行人的董事、最高行政人員或主要股東;             

(2) 交易日期之前12 個月內曾任上市發行人董事的任何人士;

據14.12條,關連交易的定義為:

(ii) 上市發行人與一名非關連人士之間的任何交易,而有關交易涉及上市發行人收購一家公司之權益(或可購得該等權益之選擇權),並且,控權人(或其聯繫人)是該公司的股東或將會成為該公司的股東,而擬收購的權益:
(B) 是股份,而收購的條款較給予控權人或其聯繫人的條款為差;或

百仕達當年認購價為1.80元,合股後為180元,但現在其另外一家同主公司認購價是是6元,故如果它仍持有股票,亦需要留意是否會導致關連交易。

個人認為,這一系股認購一家中南證券及金江證券母公司的股票,這兩家證券行往績大家可見,已經屬於不可沾手之列,強烈建議大家不要碰這系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43

旭光(0067)的收購

且讓我一做標題黨,稍後我慢慢補資料上去。

(1)

收購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1107/LTN20101107038_C.pdf

假設於完成前目標公司並無發行任何新目標公司股份,則於完成時,待售股份將佔目標公司已發行股本的95.00%,

其中(a)Ascend及索郎多吉先生將分別持有約37.78%及不足0.01%股權;

(b)Mandra將持有約14.16%股權;

(c)五豐行將持有約5.72%股權;

(d)Triple A Investments將持有約3.46%股權;

(e)MS China將持有約7.66%股權;

(f)Ying Mei將持有約5.00%股權;

(g)Sky Success將持有約8.70%股權;

及(h)其他賣方將持有約12.53%股權。

...

倘於完成前向任何認股權證持有人及╱ 或交銀國際發行目標公司股份,且所有該等認股權證持有人及交銀國際以及所有非售股股東加入買賣協議,則應付所有賣方及加入賣方的總代價將為11,634,750,000港元,即於完成時目標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的總代價。

應付各賣方(或任何加入賣方)的代價將以下列方式支付:
(a) 90%透過於完成時按發行價每股代價股份3.15港元向賣方(或任何加入賣方)配發及發行代價股份的方式支付;及
(b) 代價餘額透過本公司於完成後四個月內向賣方(或任何加入賣方)支付現金代價的方式支付。

索郎多吉先生、Ascend、Mandra、Triple A Investments及五豐行(均為本公司關連人士)根據買賣協議將予轉讓的目標公司股份的原購入費用分別約為25,943,000美元、15,112,000美元、5,663,000美元、1,388,000美元及8,613,000美元。就上述Mandra的原購入費用而言,其為Mandra及彼等各自聯繫人的總購入費用。

目標集團於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的未經審核資產淨值為人民幣2,296,799,000元。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十二個月及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經營所得溢利分別為人民幣761,250,000元及人民幣623,260,000元。

目標集團的代價約為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目標集團年度化未經審核純利(不計金融工具的公平值變動)的11.2倍。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的未經審核純利(不計金融工具的公平值變動)約為人民幣445,900,000元。

...

代價股份的發行價每股代價股份3.15港元...

禁售承諾
根據買賣協議,各賣方已同意有關代價股份的禁售承諾期限為十二個月(就索郎多吉先生及Ascend而言)及六個月(就索郎多吉先生及Ascend以外的所有其他賣方而言),自完成起生效。

目標集團架構
目標公司為一家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目標公司的主要業務為投資控股。目標公司為目標集團的控股公司。                                                                                                 

目標公司的唯一資產為目標BVI公司(一家於二零零六年八月十六日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亦為投資控股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本,而目標BVI公司透過目標香港公司(一家於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持有目標集團在中國的主要投資(即得陽化學及得陽材料各自的全部股權及透過得陽化學持有得陽塑料的全部股權)。         

得陽化學、得陽材料及得陽塑料分別於二零零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及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四日成立。目標香港公司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六日在香港註冊成立。於本公佈日期,得陽化學的業務範圍為開發、生產及銷售PPS產品,包括PPS塗料及PPS化合物;得陽材料的業務範圍為生產PPS樹脂及PPS纖維以及銷售相關產品;而得陽塑料的業務範圍為開發工業塑料原料,提供推廣服務、中間服務及相關工藝的技術檢測。然而,除維持公司存續所需的必要業務外,得陽塑料自成立日期以來並無從事任何重大業務活動。

...

業務概覽
目標集團為全球產能最大的PPS樹脂生產商之一,其主要從事生產、開發及銷售PPS樹脂、PPS化合物及PPS纖維。

PPS是一種結晶型全芳香族聚合物,具有優良的耐化學腐蝕性、熱穩定性及尺寸穩定性、阻燃性和電氣性能。PPS屬於一種高性能熱塑性塑料(HPTPs),乃一種高價格低體積的聚合物,主要用於要求兼具多種特殊性能的專門用途方面。PPS在HPTPs類別中的性價比突出,尤其在要求阻燃性或耐化學腐蝕性時。因此,在高溫及腐蝕性環境中,很多行業均會首選PPS作材料。PPS通常被選用以取代金屬材料。PPS廣泛應用於電氣及電子、汽車、工業、塗料、過濾器和過濾袋等方面。

...

截至二零一零年六月三十日,目標集團PPS樹脂的合併產能為每年30,000公噸、PPS化合物產能為每年30,000公噸及PPS纖維產能為每年5,000公噸。

由於預期中國的PPS需求會持續增加,於完成時,本公司計劃於二零一一年透過兩個建設項目增加目標集團產能:(1)年產能25,000公噸的PPS樹脂工廠及(2)年產能15,000公噸的PPS纖維工廠。

於完成時,本公司計劃,目標集團於二零一一年四月興建年產能為25,000公噸的PPS樹脂工廠及該工廠於二零一二年十月投產。連同現有30,000公噸的產能,董事會認為,目標集團的PPS樹脂產能於二零一二年將達到36,250公噸,並於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四年達到55,000公噸。

於完成後,本公司計劃,目標集團於二零一一年十月興建年產能為15,000公噸的PPS䊹維工廠及該工廠將於二零一二年投產。連同現有5,000公噸的產能,董事會認為,目標集團的PPS纖維產能於二零一二年將達到7,500公噸,並於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四年達到20,000公噸。

目標集團使用自有PPS樹脂生產PPS化合物及PPS纖維。與其競爭對手不同 ,目標集團已成為全球垂直一體化程度最高的PPS產品生產商之一。

於二零零八年五月,據中國地震局監測,四川省發生震級達8.0級的地震。目標集團的主要設施距離震中約57公里,遭受重大但非災難性的影響,生產亦嚴重受阻。地震及餘震並未導致工人受傷。目標集團於震後成立應急小組並於二零零八年五月進行詳細安全檢查,而德陽及成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亦於二零零八年六月開展安全檢查。四川地震直接導致目標集團二零零九財政年度物業、廠房及設備錄得減值虧損約人民幣167,100,000元,而數額有限的原材料、在製品及存貨虧損則計入銷售成本。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目標集團產能已全面恢復。

....

資本開支
於完成後,董事會計劃通過建立年產能達25,000噸的PPS樹脂生產設施及年產能達15,000噸的纖維生產設施擴大目標集團的生產能力。PPS樹脂生產設施的建設預計於二零一一年四月開始,持續一年半。 PPS生產設施的資本開支預計合共為人民幣1,512,000,000元(二零一一年: 人民幣706,000,000元及二零一二年:人民幣806,000,000元)。

纖維生產設施的建設預計於二零一一年十月開始,持續一年。纖維生產設施的資本開支預計合共為人民幣480,000,000元(二零一一年:人民幣120,000,000元及二零一二年:人民幣360,000,000元)。董事會預期PPS生產設施及纖維生產設施均將於二零一二年十月開始營運。

....

可能向目標集團若干董事及僱員授出購股權
按買賣協議規定,以完成為條件並於完成時本公司應向各賣方派送於完成時生效的董事會決議案真確副本,批准(其中包括)於(A)完成日期;或(B)倘完成日期處於上市規則第17.05條所指本公司不得授出任何購股權的期間(「禁授期」),則為緊隨禁授期屆滿日期翌日;或(C)倘聯交所反對本公司於完成日期授出購股權的建議,則為董事會釐定並經聯交所同意的最早可行日期(如有)或聯交所指示的其他日期(「授出日期」),根據首次公開發售後購股權計劃向目標公司成員公司的若干董事及僱員(「建議承授人」)授出購股權,以認購合共175,920,000股股份(佔本公佈日期本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約9.0%)。

....

購股權須以三年歸屬期為限,其中50%、25%及25%將分別於第一年、第二年及第三年歸屬。將予授出的175,920,000份購股權中,31,800,000份將授予目標集團成員公司的董事,餘下144,120,000份購股權將授予僱員。

...

根據Mandra New Materials(作為賣方)與Sky Success(作為買方)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五日訂立的股份轉讓協議,Mandra New Materials轉讓6,506,185股目標公司股份予Sky Success。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五日,Ascend(作為賣方)與MandraMaterials(作為買方)已就出售及轉讓7,517,157股目標公司股份訂立股份買賣協議。該股份轉讓擬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或前後完成。

就6,506,185股目標公司股份而言,該等股份轉讓的商業理據為,於限定期限內向索郎多吉先生提供間接股份貸款,而該貸款可用作抵押品以獲得融資,從而使索郎多吉先生得以根據其與MS China於二零一零年三月訂立的各項協議向MS China作出付款。

目前,Ascend的全部目標公司股份已作為抵押品以為瑞信貸款提供擔保。瑞信貸款將近到期,將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透過有抵押定期定息票據進行再融資。根據有抵押定期定息票據,在Ascend的目標公司股份中僅有若干部份將用作抵押品。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後,Ascend將因此能夠將目標公司股份的若干部份出售或抵押予第三方。

在此背景下,Mandra New Materials、Mandra Materials、Ascend及Sky Success訂立了上述股份轉讓協議,該等協議准許Sky Success通過抵押其向Mandra NewMaterials收購的目標公司股份取得獨立貸方的融資,而Sky Success已同意將該資金提供予索郎多吉先生以供彼向MS China結付未償還款項。

緊隨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就瑞信貸款進行再融資後解除Ascend的若干目標公司股份之後,Ascend將向Mandra Materials轉讓7,517,157股目標公司股份,以償還Mandra New Materials提供的股份貸款,從而取代Mandra New Materials Limited向Sky Success轉讓的目標公司股份。索郎多吉先生已與Sky Success達成協議,Sky Success所獲貸款協議項下的任何應付利息及本金額均由索郎多吉先生支付,而Mandra New Materials向Sky Success轉讓的6,506,185股目標公司股份(或於完成後,相同數目的股份)應於償還Sky Success所獲貸款後退還予索郎多吉先生或Ascend。

......

於二零一零年三月,目標公司的股東同意增加目標公司的股本。新目標公司股份將按面值發行。索郎多吉先生與現有股東(彼等擬認購目標公司增資中的目標公司股份)達成一致,即索郎多吉先生將代現有股東支付目標公司股份的認購金額。該認購金額的支付乃作為未能達到目標公司組織章程大綱及細則所載的若干二零零八年利潤目標的賠償而作出。

與此同時,索郎多吉先生與新股東達成一致,即彼將支付將由新股東收購的目標公司股份的認購金額。索郎多吉先生與每位新股東已同意,各位新股東將於二零一一年六月三十日或之前向索郎多吉先生支付索郎多吉先生代為支付的認購金額。

.....

「瑞信貸款」指根據(其中包括)目標公司(作為借方)與CreditSuisse AG新加坡分行及╱ 或其聯屬公司(作為貸方)所訂立日期為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六日的貸款協議授予目標公司的貸款融資160,000,000美元,將於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九日到期,並將透過有抵押定期定息票據再融資

「得陽化學」指四川得陽化學有限公司,一家於中國註冊成立的公司
「得陽材料」指四川得陽特種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家於中國註冊成立的公司
「得陽塑料」指四川得陽工程塑料開發有限公司,一家於中國註冊成立的公司

「目標公司」指中國高分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前稱迦騰高分子纖維有限公司),一家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
「目標BVI公司」指Haton Polymer & Fibre Limited,一家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的公司
「目標集團」指由目標公司及其全部附屬公司組成的公司集團
「目標香港公司」指Haton Polymer Limited,一家於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

(2)

四川得陽化學有限公司

http://www.chinapps.com/

   本公司是专门从事高分子新材料聚苯硫醚(PPS)树脂及系列产品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规模化生产PPS的企业。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高资历、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整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技术开发组织体系。

   公 司聚集了国内PPS领域的一大批科技英才,联合科研院校近百名专家,瞄准国际高起点,从工程化入手,取得了关键性技术突破,公司通过了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通过UL、SGS和ROHS认证。公司生产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 我国PPS工业化生产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日、德之后的第四个实现PPS产业化的国家。公司PPS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 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西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63课题产业化项目、四川省政府一号工程项目,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3项,已申请发明专利 10项,荣获四川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化纤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被国家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按照公司“工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战略部署,2006年底建成年产6000吨PPS树脂生产线,使我国PPS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里程,国内、 国际市场占有率影响不断扩大,远销欧、亚、美洲等地市场;2007年底,新建年产24000吨PPS树脂生产线和年产5000吨PPS纺丝生产线竣工投 产。现时,公司已拥有年产PPS树脂生产规模超过30000吨得四川德阳工厂和四川成都双流工厂两大生产基地。

(3)

新聞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6831

2009-12-31 HT
主席抵押4億股 旭光挫12%

【本報訊】剛於今年6月掛牌的半新股旭光資源(00067),主席索郎多吉在其禁售期剛過後一周即將持有的其中4億股,約佔公司20%權益股份抵押予中銀國際取得貸款。公司回應指,主席貸款純為私人投資之用,旭光並無資金壓力。

公司:主席貸款 純私人投資 

同時,消息人士透露,索郎多吉旗下另一企業、從事PPS物料生產的迦騰已放棄來港上市,改往南韓掛牌集資,而迦騰的資產值會高於旭光。

事實上,索郎多吉在內地有不少投資項目,其中最注目的,是今年中以私人投資者身份,與騰中合作收購美國悍馬品牌。雖然市傳涉資僅1.5億美元,但內地媒體曾報道,其企業重組投資可能高達8億至20億美元。

主席旗下迦騰 棄港轉南韓上市

故此,索郎多吉的資金來源一直受市場關注,因他旗下企業只有旭光已上市,其餘多為資產,套現途徑不多。消息人士又解釋,索郎多吉認為已有香港的融資平 台,加上旭光在港上市後成交不算活躍,故決定迦騰改往能給予工業股較高估值的南韓掛牌。旭光今年6月上市,中銀國際正是其上市的全球協調人之一,另一全球 協調人瑞信昨日則在消息公布後,力撑公司現時估值吸引,僅為2010年預測市盈率6倍。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802/LTN20100802762_C.pdf

Nice Ace已確認,於二零一零年七月三十日,貸款已獲悉數償還及股份抵押已由中銀國際免除。

...

2010-2-13 iM
押股後首度解畫 旭光索郎多吉:虎年進軍成藥市場
事件披露後,索郎多吉一直保持緘默,終於在2個月後選擇打破沉默,首度接受傳媒訪問為押股事件解畫,他向本刊表示,押股是因為去年10月份時,需要一筆短 期融資來增持手上一家私人公司股權,他表明有信心在今年底前,償還該筆貸款並把股份贖回,「手上項目今年的分紅、派息已能夠處理掉貸款。」

...

他並沒有透露那是甚麼項目,不過現時索郎多吉手上已持有的私人項目,主要有迦騰及四川騰中重工,因此市場相信,索郎多吉增持的不外乎這兩個項目。

對於因押股而令股價大幅插水,被問到可會覺得後悔,索郎多吉說:「股價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事情,但我有把握今年內可還掉這筆貸款,其實抵押也只是過橋融資,在這一年內肯定可以贖回該批股份,投資者不用擔心。」

股東抵押股份予銀行,一般而言也會訂立條款,就是不能讓股價低於某一個水平,否認銀行就有權把手上股票在市場沽出,亦即俗語說的「斬倉」,這亦是為何投資者對股東押股的反應這麼大。

當被問到與銀行如何訂立條款時,索郎多吉斬釘截鐵、並多番重申說:「確實沒有訂立這個條款。」他指,從手上的其他投資中,今年的分紅及派息,已足夠處理掉這筆貸款。

...

2010-7-25 AD
Follow Me:旭光可望一升不回頭
8 月份,主席持有54.3%的聚苯硫醚(PPS)樹脂製造商Sino Polymer New Material(前名Haton Polymer,即四川得陽化學),已安排今年8月與9月期間在南韓KOSPI市場上市,集資達5.23億美元(折約40.7億港元),主席有權套現半 數,足以提早清還押股貸款,搶先拆彈。

....

2010-4-10 Debtwire
(DW) Sino Polymer New Materials fails to make default waiver fee payment in full calling into question audited accounts, IPO plans

Sino Polymer New Materials has not fully paid a waiver fee to creditors of its USD 160m pre-IPO loan, leaving the company in technical default of the facility, said three sources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As reported, Sino Polymer, formerly known as Haton Polymer & Fibre Corp, agreed in early March to pay the loan creditors a waiver fee of 2.5% of the USD 112m loan-with-warrants outstanding principal, the sources said. The waiver was conditional on the 2.5% being fully paid, said two of the sources.

The Chengdu-based maker of polypropylene sulfide [PPS] has paid only USD 1.5m of the USD 2.8m that it is required to pay for the waiver, the three sources said. The due date for the full waiver payment was approximately three weeks ago, the sources added.

Sino Polymer had been granted the waiver for existing events of default which stemmed from Sino Polymer’s failure to appoint, within six months of the closing for its pre-IPO loan, a Big Four accounting firm. The Credit Suisse-arranged loan was funded in late 2007.

....

Sino Polymer late last year retained Ernst & Young to complete an audit of the company’s accounts in preparation for its application to the Korean Exchange [KRX] for an IPO. On Monday this week [5 April], the KRX announced Sino Polymer applied to the exchange for an IPO aimed at raising just over USD 400m.

The waiver would have allowed Ernst & Young to sign and release Sino Polymer’s financials without any audit disclaimer, two of the sources said. The company then would have then been able to use the audit in applying to the KRX for the IPO, the two said.

Ernst & Young declined to comment.


With the company having failed to pay the waiver, Sino Polymer is still in breach of the loan facility, which brings into question whether the KRX will approve the company’s IPO application, said the two sources.

The IPO was seen as critical to the company since Sino Polymer faces a USD 48m amortisation payment on the loan in early May, with the remaining principal to be repaid in November.


The company’s inability to fully pay the waiver either underscores that is very tight for cash or that Sino-Polymer has reverted to the cat-and-mouse type tactics its took when it first began negotiating for the waivers early this year, said the three sources.

A Sino Polymer official declined to comment saying in an email: “We don't think it is a good time to have any negative news release [sic] at this moment.”

Either way, Sino Polymer, which is controlled Suo Lang Duo Ji, who is also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of Lumena Resources, is quickly running out of time given that its application to the KRX for the IPO was only made in February and that an approval has not yet been granted.


Given the IPO plan could fail, Sino Polymer most probably has a back-up financing plan to ensure that it can meet the USD 48m amortisation payment due in May, said two of the sources. Rumours that the company had been working on a private placement loan have for months been circulating, noted one of the two sources.

Indeed, at the last moment, Sino Polymer managed to raise the funds it needed to make in November last year the first USD 48m amortisation payment on the USD 160m loan, the source noted.


Sino Polymer obtained the funds by issuing a convertible bond to Bank of Communication’s HK branch, as reported.


Credit Suisse, which is the facility and security agent for the pre-IPO, has been very supportive of Sino Polymer, noted the three sources. So it could be the Swiss bank is preparing another private placement loan to give the company more time to prepare for the IPO, suggested another one of the sources.

Credit Suisse declined to comment.


By Luc Mongeon and Nevin Nie

2010-11-09 MP

 

收購價相當於逾20 倍市盈率

評估收購首看收購作價的估值是否合理。由於暫時披露的資料不多,從第3 方資料來源,只知道目標公司中國高分子新材料於09 年錄得虧損2.08 億元人民幣,而今年上半年則轉虧為盈,賺了2.73 億元(有關資料有待核實)。假設目標公司全年盈利為上半年的1 倍,那麼收購價將相當於20 倍以上的市盈率(中國高分子新材料全數權益價值約為116 億元),較旭光現時的估值(今年預測市盈率約7 倍)高出頗多。

HL

旭光主席於一九九八年購入中國高份子新材料公司有關業務的,當時成本僅約四億四千萬元,若以一百一十億元的收購最終通過,那就是中國高份子新材料在十二年裏,資產價值暴漲了二十六倍。這次把資產注入到旭光不單止主席大賺,我想中國高份子的股東名單裏亦有一些股東是在短短一年間內就賺了一大筆。

根據關連交易的文件,中國高份子截至今年上半年的未經審核資產凈值僅約二十三億元(人民幣‧下同),不過我留意到其實公司從○七年開始到了○九年中,它的資產凈值都是負數的,就是所謂的負資產。盈利每年大幅波動有一定合理度,相反資產凈值一下子從○九年中的負五億一千萬元,跳升到了一○年上半年的二十三億元,那是絕不自然的事。因此我猜測在○九年中到一○年上半年期間,中國高份子很大可能是引入一批新的投資者。

大摩看中利潤高

現在中國高份子有七名主要股東,我認為其中一位最有可能去年才成為投資者的是摩根士丹利。現在的投行最喜歡在一家公司臨上市前才入股,旭光於去年六月上市後不久,主席曾表示考慮將中國高份子安排到韓國上市。我相信當時摩根士丹利就是看中了這個而入股的。雖然現在中國高份子並不能在二手市場直接上市集資,但是現在以注入旭光方式上市,對於摩根士丹利來說,利潤應該仍是不錯。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未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