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芬兰造纸巨头3.68亿收购河北正元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5077.html

在今年6月日本制纸集团(Nippon Paper Group)以35.5亿港元收购中国第二大造纸企业理文造纸(02314.HK)12%的股权后,另一家国际造纸巨头也宣布加快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步伐。

昨天,芬兰造纸巨头斯道拉恩索在河北省迁安市宣布将以4080万欧元(约3.68 亿元人民币),收购河北正元国际印刷包装有限公司51%股权,后者 主要从事手机和其他消费品的包装纸生产,向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NEC等提供包装纸。玖龙纸业(02689.HK)董事长张茵就是依靠包装纸一度成为 中国首富,目前玖龙纸业也在进一步扩大包装纸产能,产能直逼斯道拉恩索。

“包装业务是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核心战略所在。通过收购正元国际,可以提前增加产能。”斯道拉恩索首席执行官康佑坤(Jouko Karvinen)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这家企业的年产能为1270万吨纸张和纸板、15亿平方米瓦楞包装以及690万立方米板材产品,2009年的销售额为89亿欧元。而作为中国最大的 造纸企业,玖龙纸业总产能只有882万吨。

康佑坤预计,2015年,亚太地区包装纸市场将超过北美,在增长最快的亚太地区,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市场,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中国。

对正元国际的投资并不是斯道拉恩索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次收购。在与芬兰的恩索集团合并前,1998年6月,瑞典的斯道拉公司就已经收购了苏州紫兴有限 公司61%的股份,3年后这个数字又扩展至81%,这也是其在华制造业务的开端。

3年前的金融危机,让斯道拉恩索被迫关闭或出售了欧洲的若干工厂,迫使其加大向其他市场拓展的步伐。

目前,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是,从北到南分别拥有山东斯道拉恩索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斯道拉恩索苏州紫兴纸业有限公司、杭州可恩索华伦纸管有限公 司、可恩索纸管(佛山)有限公司等4家合资或独资生产公司。

造纸行业专家、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说,以2008年为基数,如果到 2020年造纸行业能随GDP年均增长8%,则总产量将达到2亿吨, 即造纸还有1.2亿吨的新增市场空间;再保守一点,按年均增长6%计算,还要达到1.6亿吨,还有8000万吨新增市场空间,平均现有每家企业产能可以增 长一倍。

所以今年上半年接连2个月时间里,有“造纸女王”之称的张茵不惜重金在原有产能基础上,在福建泉州、湖南衡山,计划分别上马200万吨的包装纸、 200万吨的箱板纸。玖龙纸业的产能将逼近1300万吨。

面对玖龙纸业的扩张态势,斯道拉恩索试图在中国包装纸行业,寻找到一条有别于这家中国造纸“龙头”的差异化竞争之路。“要想赚钱,我们必须提供竞争 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要做的就要在某一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行业前三。”康佑坤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6

恢复战略进攻:国美收购库巴的幕后调整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3/3MMDAwMDIwNzI3MQ.html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意味着国美又恢复了习惯性的进攻状态。”11月22日,针对“控制权争夺风波”之后的第一个收购事件,国美电器高管如此回应本报记者。

当天下午,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对外宣布,国美电器以4800万元收购库巴网(原世纪电器网www.coo8.com)80%的股权。

据本报记者了解,收购库巴网是国美电器“补课”电子商务的战略举措。早在今年3月,国美电器就提出了电子商务计划,并于今年7月底达成了收购库巴网股权的协议。但由于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这一交易一度面临夭折的局面。

“通过并购进军电子商务也是国美电器积极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大股东在这方面与董事局的判断是一致的。”国美电器创始股东黄光裕家族代表贾云鹏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在陈晓去留、发展模式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但在收购库巴网上大股东持赞成态度。

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京东商城等B2C巨头2010年有望完成100亿元的销售额,今年1月才正式改版升级的苏宁“易购”今年的销售额也将达到20多亿元,库巴网今年销售额约为10亿元左右,明显落后,但几乎已经是国美电器弥补电子商务短板的最便捷方式。

险些夭折的并购


今年9月21日,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曾略有遗憾地透露,“本来我们9月份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最近并购了一个电子商务企业,想整合以后推出一个新的电子商务平台。很可惜,最近这些事情(控制权之争)已经令管理层,很难有精力去完成这些计划。”

陈晓提到的这家网站正是9月2日刚刚更名为“库巴购物网”的世纪电器网,这家2006年成立的家电购物网站过去四年保持了每年30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亿元,但一直没有实现盈利。

虽然在规模上与2009年销售收入已经突破40亿元的京东商城有很大差距,但是对于依靠自身团队发展电子商务遇挫的国美电器来说,库巴网的管理和营销团队是其发展电子商务最需要的资源,在一个多月的谈判后,今年7月双方达成了国美电器战略入股的协议。

然而后来的事情让谈判双方始料未及,先是大股东7月19日提出让陈晓在内的国美电器主要管理层离开,接下来就是8月5日上市公司起诉黄光裕,双方矛盾公开化,此后近两个月时间里,收购库巴网的事情被搁置。

“当时我们最大的担忧是这起并购还能不能完成。”库巴网相关人士表示,国美电器内部和解为这起并购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得到国美电器的战略注资后,库巴购物网将在家电、3C的基础上,陆续开通汽车电子、健康运动器材等领域,最终形成六个主营业务。”库巴网CEO王治全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家电网购市场新的领导者。”

王俊洲则提出了直接的数据目标,库巴网到2014年将占据国内3C网购市场15%的份额,库巴网和同时存在的国美商城的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50亿-300亿元。

国美恢复进攻

对 于国美电器来说,虽然其刚刚公布的三季度报特别强调其所有上市和非上市门店的销售收入达到583亿元,比竞争对手超出40亿元,门店总数比对手超出20多 家,但是按照“十一”黄金周后的最新数据,苏宁电器在门店总数上已经与国美持平,而更快的开店速度则让国美在实体店上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不 仅在实体店,竞争对手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扩张也让国美电器感到了压力。据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介绍,2010年苏宁易购的销售额将超过20多亿元,这一数 字仅次于京东商城和淘宝商城,而且依靠实体店近40亿元的净利润支撑,以及20多个物流基地的支撑,其发展速度显然要快于京东,不过京东商城也提出了年内 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明年突破200亿元的目标。

相比之下,国美电器2010年前10个月网上商城的销售额只有5亿元左右;前三季度国美电器门店数净增长61家,远逊于苏宁同期净增长265家。

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大股东与陈晓、贝恩投资在一些人事安排上依然存在分歧,但在加快国美电器发展方面上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其中就包括到年底前国美电器将净增长160家门店,收购库巴网使其2010年电子商务的规模超过15亿元。

王俊洲表示,“战略控股库巴购物网,主要看中其目前在国内家电网购垂直领域的市场地位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运营能力,以及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10个城市完善的网络平台和网购市场资源。”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美电器今后将为库巴购物网提供全线家电3C产品采购、销售支持,目前国美电器全国实体门店销售的逾10万种家电商品,将全部进入库巴购物网销售目录。同时,国美电器还将为库巴购物网提供全国性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会员管理和信息处理等全方位支持。

此外,国美电器还打出了在实体店发展中赖以起家的低价策略,11月22日,国美电器与库巴购物网联手宣布,即日起至12月8日,库巴购 物网在线销售的数万种家电3C商品全线降价5%至15%,最大降幅达到40%。这一让利总额逾1000万元的活动,为目前国内家电3C网购市场规模最大的 市场攻势。

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表示,“京东商城虽然目前规模最大,但是由于串货等行为已经引发了部分供应商断货,一旦在供应链上出现问题,本身已经亏损严重的京东将面临很大的麻烦,而国美电器与库巴的结合则从根本上保证了采购的难题。”

本报记者获悉,内战双方的和解为国美电器恢复进攻姿态提供了保障。王俊洲表示,“在双方和解后,董事局将与所有股东一起修订和完善今年6月提出的5年规划,而且这些计划的修订完善需要细化到每年的计划中,12月底前我们就将制定好2011年的预算计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50

中集收购来福士感悟 11.24随记 世路劳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nh5x.html

 

  中集集团从07开始瞄上海工产业后,之后陆陆续续收购烟台莱佛士,根据中集集团网上披露的信息:

2008年11月3日,中集斥资6.36亿RMB 收购莱佛士17.86%;

2008年11月底,再斥资500万RMB收购莱佛士0.41%;

2010年1月18日和1月21日,中集对莱佛士在册股东以1.41美元一股进行要约收购,斥资8.3亿人民币分别收购莱佛士28。66%,3.08%的股份;

    目前,中集总共投资14.71亿RMB控股莱佛士50.01%;虽然相对莱佛士目前几千万美元的净利来说算不上很便宜,但莱佛士海工未来不可小看。很欣赏章立人这种对梦想执着追求的人,作为股东也很高兴有这样的工作狂为自己效力,希望章立人能够在和麦伯良的合作中续写莱佛士的辉煌。

-------------------------------------------------------------------------------------------------

    他对船情有独钟,私人拥有88米钢质豪华游艇“亚洲女士”号。他对烟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1994年便收购烟台造船厂、创立来福士,一手将其打造成为一家世界级的海工企业。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CEO:章立人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16年的烟台生活,这位新加坡造船业巨子对烟台有着怎样的评价?

光头、大眼、白皙的皮肤、一袭黑色的西装、一口流利的英文,尽管已经66岁,但依旧神采飞扬……12日上午,在章立人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睿智、谦 虚、幽默的老人。此前不久,由其担任CEO的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包承建的中国首座自主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烟台建成并顺利交付,标志着 中国打破了发达国家对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局面。

 

    来自新加坡的寻梦者

    1994年,章立人收购烟台造船厂,创立烟台来福士船厂。“由于烟台本身就有一个船厂,许多与行业相关的产业已经成熟,基础非常稳定。”谈及当年选择烟台 的原因,章立人表示是看中烟台造船业务发展很好。他说:“烟台有大型的集装箱港口,有机场、铁路,水和电力、交通情况都相当好,发展很快,这些都是我们的 业务发展所必需的。”“16年间,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船厂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海洋产业集团,我们中集来福士的发展就见证了烟台的投资环境。”章立人表示,烟 台让自己的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章立人回忆说,创业之初,他遇到了水供应短缺的问题,那是最困难的时期,当地政府后来特地建造了一个水库,解决了水的问 题。

   

    一只吃竹子的“熊猫”

    在常人看来,尽管章立人早年在新加坡从事海工业就已卓有成就,但在烟台中集来福士所作出的一系列手笔,都是超常规的,比如,它拥有世界最宽的干船坞和基座 式岸吊、两座提升能力为370吨的龙门吊、一个起重能力为20,000吨的桥式起重机,以及总储存能力达4000个货盘的仓库。对于这些在业内看来“不正 常”的举动,章立人却谦虚地表示,当一个很熟悉水性的人,让他在水里游一千米可能觉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一个不熟悉水性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件不可 思议的事情。就海工业来讲,章立人的思路是企业不管建设什么设施,都应该做的越大越好,因为这会给他们的船厂带来一些其他船厂没有的优势,同时也会给他们 提供更多的在生产、效率、安全以及质量上的优势。在投资方面,相比新加坡的吉宝和胜科海事两大集团在中国投资都是从常规船做起,章立人在中集来福士的投资 却始终坚定不移地往海工方面发展,而且已经超过了吉宝、胜科在中国的这样一些合资的厂。在前两年,船市走俏,其他船厂投资普通船舶制造赚得盆满钵满时,章 立人作为一个投资人又是如何权衡其中利弊的?“打个比方,像中国的熊猫一样,他们只爱吃竹子,如果找不到竹子就会挨饿。这只熊猫虽然可能有很好的青草和很 好的绿叶,但还是只爱吃竹子。”章立人坦言,自己就是那只“熊猫”,只爱吃自己的“竹子”。“抢在其他‘熊猫’之前,国内的竹子吃的差不多了,下一步我打 算再吃其他国家的‘竹子’”。

 

    一名勇于变革的CEO

    章立人另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是如何成功地将马来西亚宝秘船业起死回生,并成功躲过亚洲金融危机,脱离险境。那么,2008年初章立人毅然决然把他近 十年磨的一剑———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29%的股份转让给了中集集团,又是出于何种考虑呢?章立人表示,中集集团在跟他们交流之后,他相信如果有这样 一个伙伴,他将可以更好、更快达到自己建设世界最大海工企业的目标。“目前与中集集团的携手合作已经带来了很大的效果,我们今年交了两个半潜式平台。在这 个过程中,中集来福士已经建立起一个世界级的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半潜式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流程。”章立人表示,现在中集来福士正在同一时间建造6个半潜 式的项目,他认为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甚至已经超越了新加坡和韩国的船厂。

 

    从面包车到私人游艇

    从一辆普通的松花江牌面包车到一辆桑塔纳,很难想象,这就是新加坡富豪章立人在2008年之前在烟台的座驾。然而,现在,他却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游艇 ———88米长的钢质游艇“亚洲女士”号。当记者问及拥有豪华私人游艇的章立人,为何在“座驾”上如此“抠门”时,他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他认 为私人游艇业务是充满前景的,未来有很多商机,这只是为了自己开展好事业打下的基础。从造船业者的角度来看,章立人认为,富豪的市场是不会停滞不前的。他 以自己拥有的游艇为例子,刚开始时他只有一艘8英尺长的游艇,现在他拥有一艘88英尺长的游艇,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大,“有人愿意用50亿美元打造一艘豪 华游艇,我肯定有朝一日会提高到100亿美元。即使有了100米的游艇,他们永远要更大的。”亚洲富豪的崛起对商家而言,也有不同的意义,因为亚洲富豪与 西方富豪,在用钱的心态上有很大的差别。章立人表示,在欧洲,人们用5000万美元或1亿美元建造一艘游艇,但是在亚洲这是不够的,因为亚洲人喜欢有很多 人服侍,因此需要更大的游艇才能容纳更多的员工。

    16年的烟台生活,让他跟烟台结下了深深的情谊。章人立说,创业之初,他来回奔波于世界各地,但目前他的主要业务都已经放在了烟台,大多数时间与妻子在烟 台生活。平时,他会去来福士建立的钓鱼平台垂钓,吃着烧烤喝啤酒。已过六旬的章立人总是感叹时间太少,他希望一天有25个小时,一周有8天,一年能有超过 500天,有更多的时间开创事业,享受生活。采访结束时,章立人在纸上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过去16年的时光是在烟台度过的,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如 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烟台,感谢所有让我梦想成真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75

弥补国内业绩 华能收购美电力公司50%股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5MMDAwMDIwODQ5MA.html

12亿美元,在经历3个多月的市场传言之后,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发电集团——华能集团为美国全球电力公司(InterGen)开出了如是聘礼。

根据彭博社报道,华能集团已与印度GMR集团达成协议,以12亿美元购入后者所持有、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InterGen的50%股权。

11月30日,记者向华能集团新闻处求证此消息时,该处负责人表示“我们暂时还不了解这个情况”。

12亿美元的聘礼,较之今年8月份市场消息方始传出之时,已有了2亿美元的降幅——其时有知情人士称并购价为14亿美元。

事 实上,华能与InterGen早前已有亲密接触。2003年,华能首笔海外并购就是落子InterGen。彼时,华能以2.27亿美元收购了 InterGen全资子公司澳洲电力公司50%的股权,获得93.3万千瓦的权益容量,并取得较好投资回报,提前实现“海外项目三年赢利”目标。

此次若成功取得 InterGen 50%股权,将使华能发电产能提高6%,并助力其发电资产从新加坡、澳大利亚扩展到全球,同时成为华能这两年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活动。


资料显示,InterGen 在香港、荷兰、菲律宾、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地拥有12家电厂,运营机组631万千瓦。

瑞银分析师Stephen.oldfield则对此次收购持保守态度。他的观点是,InterGen旗下电厂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国家,有的采用煤炭作为燃料,有的取用天然气,电力销售也分为多年合同价和现货价不等,如此复杂的资产结构对管理是一个巨大考验。

“这需要看具体的收购方式,如果采取的是股权收购,华能集团只是作为股东,就可以不负责运行和管理,也不需要华能出技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专家许方洁解释。

不过,另有消息称,华能对于购入InterGen的另一大股东——安大略湖教师退休金基金剩余50%的股权亦有浓厚兴趣。

InterGen 在新近数年已有几轮股权更迭。2005年, AIG和安大略湖教师退休金基金以17.5亿美元获得InterGen 全部股权,双方各持股50%。2008年10月,GMR 以11亿美元,接手了AIG所持有的InterGen50%的股权。2010年年中,GMR突然委托美林银行,出售其仅入手两年的InterGen50% 股权。

经历多次股权转换的InterGen本身并非完美无瑕。此前曾有报道称,InterGen的价值有可能达到25亿美元,但身负的债务也达44亿美元。

湘财证券电力分析师吴江据此认为,华能集团在国内的整体业务已经足够庞大,在海外进行收购时,需要多方衡量资产的优良性。

目前,华能已有过几起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煤炭领域。其中,2008年3月14日,华能以3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新加坡大士能源(Tuas Power)100%股权,占新加坡市场25%的份额。

对于华能的海外并购策略,华能总经理曹培玺强调,只有资产优良、有收益前景,且有利于华能战略发展的项目,“我们才收购。”决不会“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进行‘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收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23

转赴香港上市:MI能源合纵连横“抗”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wMMDAwMDIwODkwMQ.html

赴港上市:抵制吉林油田收购

在东北,围绕吉林油田而日益壮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中,从来就不缺少创富奇迹。

12月1日,国内最主要的上游开采石油企业之一、吉林省最大的石油民企MI能源公司(以下简称“MI能源”)在香港公开招股。

据初步招股文件所述,MI能源计划发行6.62亿股,其中2.21亿为旧股,90%国际配售,10%公开发售。招股价介于每股1.7港元至2.16港元,募集资金最多可达14.3亿港元。

同时,招股说明书还披露,集资所得款项中约55%将用于收购及参与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与中石化母公司旗下中原石油勘探局的合作,另外公司还将斥资2.26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合作油田产品分成合同中剩余的一成权益。

MI能源计划于12月1日至6日中午12时接受公开认购,拟12月14日主板挂牌,保荐人为摩根大通。


平素鲜为曝光的MI能源成立于2001年,注册地点在有着全球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公司总部实在北京。其创始人张瑞霖早年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位曾经的采油工便将自己的名字打上了上百亿的财富标签。

一位接近MI能源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如今MI能源年产油量已接近百万吨,而去年整个吉林油田的年产量也不过700余万吨。目前,依附于吉林油田注册在案的民营石油企业共有41家,MI能源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几乎占据了吉林油田年产量的七分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随着MI能源的逐步壮大,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曾一度想将其收回,但经评估,MI能源的总资产已经超乎了吉林油田的收购能力,

“MI抓紧时间上市是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上述业内人士一语道破。

暗藏风险:折戟纽交所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MI能源就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公开招股的申请书,文件显示,MI能源计划以“MIE”为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美银—美林和摩根大通担任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预计融资将达2.88亿美元。

针对公司早前在美国筹备上市搁浅一事,12月1日,MI能源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高级副总裁麦雅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路演期间,因受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当地股市波动,所以搁置计划。

同时,麦雅伦还指出,香港市场相对较健康,而且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第18章的规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经济也有较深入的认识,故选择来港上市。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MI能源董事长张瑞霖有一名姻亲担任公司高管,而MI能源逾64%的股权都由两人及他们所控制的远东能源公司持有。

张瑞霖曾从MI能源获得数笔无担保的无息贷款,用于个人和远东能源公司投资。而MI能源也曾将价值数百万元的生意交给张瑞霖妻子与妻舅控股的一家公司。

同时,私募股权公司TPG Star Energy也持有MI近18%股份,在MI赴美路演期间,持股不到一年的TPG便迅速出售部分股权,这无疑让投资者对MI的上市之旅忧心忡忡。

“大股东的影响很明显,尤其是TPG的快速转手,这让投资者很担忧。”某证券公司分析师说。

此外,MI高度依赖中石油的单一业务关系,也是促使其无缘纽交所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以外资身份涉足国内石油上游开采领域的MI能源与中石油签订的合同中规定,勘探和开发新油田的风险由MI独自承担,土地、许可证以及出口权等事项也都取决于公司与中石油的关系,而油田区块采购、安装和建造的所有设施最终将归中石油所有。

中石油吉林油田对外合作部一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石油的规定,民营企业承包吉林油田的“低品位”油田区块,必须以外资身份签订合同。

“合同期为20年,期限一到,中石油就有权将区块收回。”上述人士说。

隐秘大鳄:“画饼”未来战略

如今已是香港公民的张瑞霖极少踏及故里,对于他一手缔造的MI能源公司,当地人也是只闻其名,却少知细节。

一名与其有过照面的人告诉记者,张瑞霖为人低调,少言寡语,“以前石油商会开会,他总是安静地坐在后面,很不起眼。”而这也还是几年前的印象。

在吉林油田所划分的油田区块中,MI拥有大安、莫里青、庙3和胜利油田的“义64”等四个大型区块。仅大安区块,经国家矿产委员会油气专委会审查批准的探明储量就高达1亿多吨,这片蕴藏财富的肥硕区域也是MI能源公司如今重拳出击的开采之地。

1997年,急于海外上市的中石油为减小包袱,降低勘探和开采成本,将旗下13个“低品位油田”区块实行海外招标,吉林油田以大安、庙3、莫里青为代表的5个区块便包括在内。

1997年12月至1998年9月,中石油与海外合作方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先后签订了吉林省大安、庙3、莫里青等三份油田开发和生产 合同。合作期内,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因在当地地质情况及投资环境的束缚下难以施展拳脚并萌生退意。随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微生物公司高调介入,一举 拿下了澳大利亚环球石油公司在大安、庙3、莫里青石油合同中的90%权益。8个月后,MI能源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号称美国微生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微生物公司将其在大安、莫里青、庙3等石油合同中的全部权益转让给了MI能源公司。

拿下大安、庙3、莫里青等石油区块后,张瑞霖却并没有大刀阔斧地投入开采,而是将其闲置一方整整四年。

转机出现在2005年,萎靡一时的国际油价顿然飙升,在高油价的刺激下,张瑞霖开始以大安、莫里青两块储量丰富的油田为支点,疯狂掘金。在大安区块,产量最高的油井每日高达20余吨,而吉林油田的绝大部分油井日产量也不过1.5万吨左右。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吉林油田周边的绝大部分小油田陷入谷底,唯独MI风平浪静,产销两旺。

“吉林油田年年亏损,这也是想收购MI的主要原因。”已经被划分至大庆油田的原吉林油田某探勘公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眼下,为了抵制吉林油田的收购压力,MI能源还在寻找新的油田合作开发商,本报记者独家获悉,MI能源正与陕西延长石油就合作开发油田区块进行磋商。记者致电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给予了确认,但没有透露具体细节。

“上市一年后,公司在海外并购方面必定会有新的进展。”MI能源高级副总裁寿铉成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4

青啤18.7亿“割麦”:山东收购战“收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0MMDAwMDIwOTg0Mw.html

12月7日,因公布重大投资活动,青岛啤酒A股股票停牌一天。

当日,青啤与香港培新集团在济南山东大厦签署协议,青岛啤酒全资收购培新集团持有的银麦啤酒100%股权。

银 麦啤酒具有55万千升啤酒产能,市场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临沂、济宁一带并辐射周边地区,产量及利润多年居山东省啤酒企业第二名的位置,为山东第二大本地品 牌。2006年4月,由香港培新啤酒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成立,总资产5.86亿元。公司前身为当地政府投资的蒙阴啤酒厂,1986 年10月建厂,第二年产品投放市场。

早在2010年初,业界即盛传青岛啤酒将收购银麦啤酒。签约现场,香港培新集团董事长杨世航透露,两家谈判历时“十个月”之久,亦印证了外界的传言。

银麦联姻青啤,凸显地方品牌在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啤酒市场将难有更大空间。

在 银麦啤酒周边,国内三巨头已完成战略布局。2009年6月,继入股烟台啤酒之后,青岛啤酒以2.5亿元价格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2010年初,青啤日照基 地30万千升产能投产,距离银麦最大消费市场临沂仅在百公里左右,对银麦构成直接威胁;另外两家,雪花则在收购完成琥珀啤酒后在聊城、烟台等地设厂,其在 邹平的基地几乎封堵了银麦北上的步伐;燕京收购三孔、无名及莱州啤酒后经营业绩虽不理想,但由于地处济宁地区,对银麦的市场份额影响更大。换句话说,三巨 头环伺周边实际对银麦啤酒已形成合围之势。

此次收购对青啤战略意义更大。此前,山东三大强势地方品牌,趵突泉和烟台已收入囊中,银麦归于青啤门下意味着其一举成为山东南部强势品牌。也意味着青岛啤酒已基本扫清山东境内诸侯,对当地啤酒品牌收编进入“收官”阶段。

银 麦约5亿资产、年约1亿元利润。青岛啤酒方面人士称,根据收购协议,公司以18.7亿元收购新银麦公司和华祺公司持有银麦啤酒的71%和29%股权。收购 完成后,青岛啤酒直接持有银麦啤酒75%股权,通过全资子公司青啤香港公司间接持有25%股权。按55万千升产能计算,合每千升收购价格3400元;目前 通常收购价格约4000元每千升。

此前,业界流传雪花收购银麦可能性更大。培新集团董事长在致辞中强调此次收购他很讲“政治”,两家联姻背后或有政府推手。

啤酒行业重组兼并中收购价格虽千差万别,但基本以吨收购价格计算。2006年英博收购雪津曾创下58亿元的天价,折合每吨收购价为近7000元人民币,一场金融危机将收购价拦腰砍下,2008年底,雪花收购琥珀啤酒价格下探至每吨2000余元以下低价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6

深圳中航收购母公司地产等资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6/1NMDAwMDIwOTM1NA.html

深圳中航集团(00161)5日宣布,向控股股东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及北京瑞赛订立协议,以总代价不超过45.66亿元(人民币,下同),购入目标 集团及资产。收购代价以每股3.15元发行约4.37亿股内资股,及或发行按兑换价3.47元之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支付,涉及股份约9.19亿股。集团申 请今日复牌。

目标集团的资产包括从事贸易物流、制造业及地产业,如水泥生产线、石化设备、电力设备等贸易物流、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劳务 合作和房地产开发,以及生产高强度螺栓、精密螺丝。地产方面,发展位于上海、苏州、成都、合肥、宁波等住宅项目。根据初步估值数据,今年6月30日,目标 集团之初步估值约为 41.51亿元。

根据该协议,收购完成时,代价将由集团分别按发行价每股内资股3.15元(约3.66港元)配发及发 行4.37亿股该等代价股份;及或发行可按初步转换价每股内资股3.47元(约4.03港元)转换为不超过9.19亿股转换股份之该等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 予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及北京瑞赛支付。发行价每股该等代价股份3.15元(约3.66港元),较每股H股於最後交易日於联交所所报之收市价3.79港元折 让约3.43%.

集团称,收购将使集团扩大在贸易物流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基础,在多个行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46

宏霸(802)香港上市後的首次收購 有所不為軒

http://crocodilehk.blogspot.com/2009/07/802.html

湯才兄之前提到,有公司能夠個半月變十五億,其實只要高手出招,5日就足夠了。

宏霸(802)在今年4月8日,
宣佈於 二零零九年四月七日向投資控股公司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收購銷售股份,「該等股份佔A-1全部已發行股本之15%,總代價為135,000,000港元,將按以每股代價股份發行價9.00港元配 發及發行15,000,000股已繳足代價股份之方式予以支付。」

通告中有關A-1之財務資料提到,「由於A-1自其註冊成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二日起尚未開展業務營運,故A-1並無營業額、稅前或稅後純利以及特別項目。」A-1由註冊成立,到宏霸收購15%股權,前後只有5日!

A-1之母公司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乃一家由CATV之股東全資擁有之投資控股公司,CATV全名是中廣亞廣播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簡稱為
中廣網,主要業務是網絡遊戲、無線業務、寬頻娛樂。A-1之成立旨在為CATV提供獨家資訊科技及業務流程外包以及顧問服務,成立之後A-1及CATV就簽訂了外包協議(outsourcing agreement),當中包括為CATV逾5,000萬用戶提供策略規劃、業務及技術改造、行政及管理服務。

A-1與宏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Virtual Storage簽署特許協議(Licensing Agreement),以於三年之合約期內購買WinLogon及VSW之使用權最少各21,000,000套。A-1繼而將向CATV之用戶轉售軟件使 用權,作為彼等會員服務升級及獎勵計劃之工具。不知道名字的獨立估值師評估這個特許協議之現值淨額約為900百萬港元

A-1向宏霸購入兩款軟件各21,000,000套,數量極多,雖然通告說是會員服務升級及獎勵計劃之工具,實際上卻非業務所需,而是作轉售之用。CATV將宏霸的面相識別軟件
放上網推售,售價¥299,宏霸也為此發出英文通告。點解A-1要一次過買入那麼多套軟件,它有把握將它售清?

收購的代價,除了參考「收購事項之原因」一節所載列之因素,另一個參考的資料是宏霸「委聘之獨立估值師就特許協議全部權益約900百萬港元(15% 即相等於135,000,000港元)之估值」。A-1向宏霸購買產品,獨立估值師說宏霸可從A-1身上賺取9億港元,結果A-1自己就這樣變了價值9 億,然後宏霸以9億的15%價錢,買入A-1的15%股權,這套定價邏輯太過高深難解,尤其是考慮到宏霸收購A-1的原因,是關乎線上遊戲之潛在發展空 間。

代價以發行宏霸股份支付,每股代價股份發行價9.00港元,較於最後交易日香港聯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每股股份6.91港元溢價約 30.25%。雖然發行價高達9.00港元,但是賣家在4月28日以低於6元的價錢出售一批股份,在5月8日以6.xx再出售一批股份,之後股份比例低於 需要披露水平,不知道是否已經全數沽出套現。

交易的賣方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是由CATV之股東全資擁有,那麼CATV之股東又是誰呢?宏霸沒有加以解釋,有一則
舊聞提到,「1999年5月,廣電總局廣播影視信息網絡中心和上市公司北亞集團(600705)分別投資1200萬和1800萬元,成立了中廣亞廣播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北亞集團獲得控股權,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平轉任董事,同時擔任中廣亞的董事長兼總裁,2003年1月29日,王平已經辭去北亞董事一職,專事中廣亞。」

北亞集團於1992年7月創立,是由哈爾濱鐵路局等12家企業發起,並於1996年5月16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代號為600705,07年因為連續三年出現虧損而被
暫停上市,現要進行破產重整。北亞集團前董事長劉貴亭去年被控四宗罪,「其中一筆是指,2002年2月,劉貴亭將公司3000萬元私自挪用給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使用。此筆資金截至2007年12月25日,在大股東哈爾濱鐵路局的支持和幫助下,經司法機關依法繳回900萬元,餘款已制定還款計劃。」劉貴亭最終被判無期徒刑。非常奇怪的是,我未能在北亞集團近年的年報中發現提及中廣亞,而更奇怪的是在1999年度報告摘要中提到,「本公司於1999年7月28日在北京註冊登記的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由於該項目技術含量低、市場複雜、再加上產業政策等原因,該公司停止運營,故未納入本年度合併報表範圍。」

誰才是CATV的真正股東?宏霸又與誰人作交易?

鱷不群 said...

只要肯付錢,要請Big 4不難。

我剛發現,在06年的年報,主營地點是香港的數碼港;在07年的年報,主營地點是澳門;在08年的年報,「集團總部預期可於2009年第2季末遷至馬來西亞」,而04年才在馬來西亞開首間辦事處。

我這兩天一直想,Tan Ting Ting(陳婷婷)會不會是馬來西亞人,陳的廣東拼音是CHAN,普通話拼音是CHEN,Tan應該是福建拼音,在中港較少人用,反而新加坡、馬來西亞比較普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2

全台最大團購網被收購 郭家兄弟出頭天 地圖日記如何打造三贏共榮圈?

2010-12-13  TWM




地圖日記不只賣商品,更是賣廣告,讓一間間亟欲打響知名度的店家,一夜之間就成為人氣店家,助人成功之餘,也讓兩位創辦人郭書齊、郭家齊成為人人稱羨的「億元男」。

撰文‧黃智銘

就在網路巨人Google有意以六十億美元天價收購全球最大團購網站Groupon同時,台灣知名的團購網站「地圖日記」也被Groupon購併。業界估 計,收購金額應該在新台幣一億元以上,地圖日記創辦人郭書齊、郭家齊不到四個月就拚出億元身價,他們靠什麼快速獲利?並讓外國金主願意買單?

每晚午夜十二點是一般人上床睡覺的時刻,但是全國卻有一群人仍守在電腦前,他們不是在聊天、玩線上遊戲,而是在等待地圖日記網站上的「百萬網友團購網」公開最新的團購項目。從漢堡、烤鴨全餐到鬼屋門票,只要一公開,瞬間就被搶購一空,這就是團購網的魅力。

地圖日記網站執行長郭書齊得意地細數「輝煌戰果」說,「我們最高紀錄一個晚上賣出五千多個漢堡,也有一晚上賣出二千多張遊樂場鬼屋門票。」「這些其實都是 衝動消費,半夜十二點,有多少人會想吃漢堡或去鬼屋?但是在半價的誘惑與適當的文字、圖片宣傳之下,網友們就是會買。」對於自己煽動網友衝動購買的創造議 題能力,郭書齊相當得意。

地圖日記並非一創立就一帆風順。郭書齊與郭家齊兩兄弟頂著美國雷鳥大學企管碩士與史丹佛大學資工碩士的高學歷,三年前兩人各出二十五萬元創業,在沒有創投 奧援之下,靠著親朋好友的借貸,苦熬過來。為了找到新出路,今年八月推出「百萬網友團購網」,以每日特惠商品半價作為號召,一舉打響名號。

至於這個模式為何能夠在四個月內成功,甚至創造出超過一千萬元的業績?原來,郭家兄弟成功營造出網站、網友及廠商三贏的共榮圈。網站靠向廠商抽成獲利、網友占了便宜,但是為何廠商願意承受損失,以一半的價格賤賣商品?

「團購其實不是銷售,而是一種廣告,店家願意配合我們推出超低價產品的原因在於,團購保證消費者一定會到店裡消費,比起海報、電視廣告絕對更有效又便宜。」郭書齊一語道破團購網站的本質,原來店家賠錢賣的用意在於打響知名度。

西門町的大衛起司漢堡今年十月也和地圖日記合作,一分鐘之內賣出九十三個漢堡,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老闆詹大衛說,「地圖日記半價銷售之後,很多客人都上 門來消費,口碑也陸續打開,業績成長超過二成,更重要的是透過網路行銷,還可以讓原本不來西門町的顧客也來店裡消費。」擁有一五○萬會員的地圖日記,四個 月內就成為全台最熱門的團購網站,靠的就是它的網路行銷威力,將折扣當做廣告費,讓新進入市場的創業家也可以迅速打開知名度,這就是地圖日記身價暴漲的祕 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45

它為何讓全球團購龍頭掏錢收購?

2010-12-13  TCW

十二月一日,全球最大團購網Groupon正式宣布購併台灣第三大社群網站「地圖日記」。這是繼雅虎(Yahoo)斥資新台幣七億元購併無名小站後,另一起美國大型網路公司直接收購台灣本土網站的購併案。

三年多前成立的地圖日記,最早是以文章結合地圖定位的部落格服務網站,今年八月成立「百萬網友團購網」,才跨入團購第一天,就靠每天打出比市價五折還低的團購商品,一炮而紅;不到三個月,讓市值數十億美元的全球團購龍頭網站搶招親。

階段一:做部落格 赴美國參賽,獲創新大獎

「同一樣東西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價值,」擅長企業購併的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吳必然表示,地圖日記所掌握的「每日半價」團購服務模式,除了和國際接軌,又有廣大社群基礎,有助Groupon藉購併更快速進入台灣市場,因此雀屏中選。

至於購併金額,地圖日記執行長郭書齊以簽訂保密協定為由,不願透露,但吳必然指出,外傳至少有三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萬元),金額雖比不上動輒數億美元的一般購併案,但對新創公司來說,已是不錯的成績。

這個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始於民國九十六年四月。有一天,郭書齊與弟弟郭家齊(地圖日記營運長)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咖啡店小憩,兩人看到店外人來人往,突然靈機 一動,想到可以把地圖與當時最熱門的部落格聯結,在文章前後會標記用戶的位置,及鄰近有哪些部落客發表文章,藉此創造部落客的生活圈與社群,於是誕生了 「地圖日記」。

兄弟倆各擁有美國大學MBA與電腦科學碩士,一個負責業務行銷,另一個負責程式設計與網站開發,並分別拿出僅有的二十五萬元積蓄,在一個三坪大的空間裡, 花三週架設出網站。為節省成本,他們上網打關鍵字找「免費頻寬」,在搜尋結果中看到資策會的育成競賽訊息,結果進入育成團隊,因緣赴美國參加網路界最大選 秀會DEMO展比賽。

「九十七年地圖結合部落格是比較新的概念,……得獎對創業信心也有很大幫助,」郭書齊回憶,當年公司從七十七家決選全球創業團隊中脫穎而出,獲最具創新性 人氣隊伍大獎,是首度由非美國團隊摘下該獎項。過去,包括YouTube、Skype與Flickr也曾因DEMO展一戰成名。

階段二:經營社群 強調互動,累積百萬會員

初期公司一路成長,但會員數破十萬時卻面臨瓶頸。兄弟倆深知網路要獲利,流量非得夠大不可,便在網站中加入更多交友、社群活動操作等互動元素,「九十七年我會說(地圖日記)是地圖部落格,但九十八年我會說是地圖的社群網站,」郭書齊說。

九十七年下半年,網站首度轉型初見成效,流量達一定水準後,他們開始聚焦廣告業務,隔年損益平衡,年底甚至已靠網路廣告與會員收費等營運模式,開始獲利。

九十八年,Groupon在美國成立,以每日半價團購掀起風潮,並迅速靠購併擴張到三十多國。這成功模式吸引了兩兄弟的注意,布局仿效。今年七月,地圖日記會員人數破百萬,他們認為已掌握社群黏性優勢,正式跨入團購領域。

階段三:投入團購 五折誘因,幫店家創客源

「從百萬會員的社群角度出發,『虛實整合』(編按:指以團購為號召,先在網路付款,再到實體店面消費)是地圖日記的厲害之處,」PayEasy旗下的團購 網17Life總經理李易騰不諱言,如何替店家創造價值、帶來有效消費者,向來是團購網最難的課題之一,而社群正是地圖日記最大的競爭優勢。

不像同業先做團購,再建立社群,地圖日記是運用已奠基的社群力量,再投入團購市場,等於事半功倍。「先建立電子商務再做社群比較難,畢竟買東西跟變好朋友是兩回事,但好朋友一起去買東西,比較容易,」郭書齊透露。

流量是成功的首要關鍵,接下來,如何說服店家願意用低於五折的價格合作,更是重頭戲。

「五折其實是一個人性心理上的門檻,」郭書齊分析,地圖日記不和既有的網路購物大廠正面廝殺,因此不做實體商品團購與宅配服務,只做餐飲、美容spa、遊樂、電影等虛擬有價票券的服務業團購,「考量地域、時間與店家知名度等限制,唯有價格非常划算才能讓網友埋單。」

地圖日記的團購模式,是每天凌晨十二點新推出至少一檔低於市價五折的限量產品或服務,網友一旦下訂,會取得票券憑證,在一定期限內前往兌換,不用再花錢就能享有同等級的商品或服務。地圖日記不收廣告費、上架費,但向店家抽取佣金,最多達五成。

郭書齊透露,「(地圖日記團購)本質就是廣告,有效率又便宜,保證有成效。」他解釋,假設一件商品兩百元,五折剩一百元,地圖日記再抽五十元,乍看店家好像賠了一百五十元,但用廣告的角度想,代表用一百五十元就帶來一個新客戶。

「今天你的店空在那裡,是不是也虧?不像實體商品,今天沒賣出去明天還是可以賣,(但)今天店裡頭一百個位置,明天不會變成兩百個位置,」他解釋,「我們 業務要灌輸客戶這不是賠錢,認知它就是廣告費,而不是要在這一筆賺大錢。」 「五折事實上讓店家的行銷成本變成銷售成本,反而是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李易騰觀察。

地圖日記主打想讓生意變好、有企圖心的店家,折價券可確保來客數,比其他廣告更有效果。至於不缺客人或擁有龐大廣告預算的大品牌,則非他們的目標對象。

曾和地圖日記兩度合作,專營純天然手工冰淇淋與甜品的艾思蜜創辦人李惠芝認為,儘管五折後還要讓對方抽成,但等於創造新客源與知名度,又能因此增加回頭客 與公司團購的新生意,才願意用五折價搭配。她坦言,這種合作模式某種程度是雙面刃,一旦員工有大小眼,服務跟著五折價打折扣,一疏忽就可能砸了口碑。

階段四:被龍頭購併 有資金和技術,加速擴充

郭書齊說,五折團購推出第一個月就有千萬元業績,此後每月呈倍數成長,五折檔數也越做越多,台北地區目前最多一天四檔,「就像東森購物台,越做越好,開一台、兩台、三台,……除了新鮮感,其實也是結合需求,」他指出。

由於地圖網站會員登入,一定要註冊居住地,而餐飲等消費又有地域之別,地圖日記便設計出可針對性別、活動地區等族群的相對應商品,讓網友一進入網站,就能一眼看到適合自己的商品,達到更精準的行銷。

既然靠己力已如此成功,為何還要投入Groupon懷抱?「畢竟大家都是山寨版,只有它是正版,……原版還是比較厲害,」郭書齊答得灑脫。兩個月 前,Groupon美國總部寫了一封email給郭書齊,雙方約在香港會談,他考量地圖日記目前一百五十萬以上的會員數,以及每天五、六百萬的流量,為快 速擴充業務團隊,需要資金與國際團購網技術,才決定被併。

「之前團購都是台灣本土公司在玩,國際大站(指Groupon)來台,提高團購市場能見度是好事,」台灣最大團購網站愛合購創辦人劉謦豪指出,相較全台每 年營收三千多億元的電子商務商機,現階段台灣仿效Groupon模式的團購網,營收規模約五、六億元左右,未來有機會上看百億元。

不過他也認為,地圖日記獲得Groupon購併後,能否在國際資源挹注下,在台灣團購市場持續達成業績目標,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購併綜效,各界都在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