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場結構債口頭指導 為何讓投信業者官司纏身?呂東英、李賢源 法庭關鍵告白

2010-8-16 TWM




五年前結構債風暴,至今仍是許多業者不願提起的痛,隨著今年初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與委員李賢源,接受庭訊時的答辯內容曝光,兩人在法庭上針對政府處理結構債的告白,從中亦還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背後真相。

撰文‧徐介凡

五年前的一場結構債風暴,不但讓國內投信業者慘賠上百億元,甚至官司纏身,如今二審宣判在即,當事人無一例外地拒談事件內容,讓人不禁更加好奇,究竟什麼樣的真相,會成為大家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回 首民國九十四年,因為美國利率快速反彈,讓許多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債券型基金,因持有連動利率的結構債,而在一個月內遭到擠兌三千七百億元,當時金管會委員 李賢源為了避免可能的金融危機,以不尋常的方式,下令所有投信業者「限時出清」手上所有結構債,虧損的部分則要投信大股東自行認賠了事。

結 果事後證明,或許真的避免了一場可能的風暴,但限時出清的動作,不僅許多保本的結構債因提前解約而慘虧,而且官員前所未見地要大股東替所有基金投資人認賠 的命令,也成為國際上的特例,讓當時許多外資投信負責人無法向國外總公司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後續更衍生出一些大股東不甘白白認賠,因此想方設法從其他 管道把虧損「撈」回來的奇特景象。

﹁說服﹂投信接受指導?

如今看似陳年的歷史金融事件,許多人還在痛苦的官司之中,事情的真相究竟為何?法庭上的攻防或許可以讓真相越顯清晰,從中也可嗅出前金管會主委呂東英、委員李賢源兩人在政策執行上,輕重拿捏截然不同。

事 過境遷,當時處理結構債的﹁總司令﹂李賢源自評,「這是我替中華民國政府所做的重要功績,連︽金融時報︾等國外媒體都大篇幅報導。」可是看在呂東英眼中, 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他說如果業者應主管機關要求,配合政府解決金融危機,「不應有的刑事責任,政府部門有必要協助業者向司法機關說明問題的始末,釐清責 任。」以下是︽今周刊︾取得今年一月十二日上午一審法庭上,呂東英、李賢源在接受審判長庭訊時的攻防,盡可能保留原始問答,不做更動,留予外界公評。

審 判長問呂東英:「投信股東吸收結構式債券損失,金管會作法有沒有法令依據?」呂東英表示:「當時我們不敢下行政命令,我們透過說服,請投信公會,投信公會 有祕書長。」審判長進一步問及:「透過投信公會祕書長勸導,這樣合乎依法行政原則?」呂東英則回答:「我們適當閃避更改法令的途徑,當時已經有爭議情形 下,若是改法令,別人會覺得怪怪的,我們透過說服的方式,讓投信公司自己接受我們指導,為何接受?因為(不遵守)後面基金不能發行。」針對審判長問到金管 會的作法,「現在看起來是否有效?」呂東英回答:「對,但是心裡看起來不忍……不然以後新的基金不能發,舊的不能增加規模。」而審判長進一步問:「這樣算 行政指導?」呂東英坦承:「很強烈的行政指導。」審判長追問到:「金管會對於九十四年結構式債券處理,有沒有限期處理的要求?」呂東英回答:「我們內部委 員會時知道李賢源他是要主導九十四年底之前,要把所有結構式債券四千多億處理掉,後來事實證明也是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我們以現在眼光看,當初若三四 二○億元完畢後,掌握流動性處理,不要急著九十四年底前處理完畢,投信股東不會損失這麼多,當時李賢源認為這是一個毒瘤,一定要處理。」李賢源則回答: 「九十四年年底結構債全部要搬出。」九十四年底前處理掉最好?

審判長進一步問及:「是否在九十四年八月間才要求投信公司搬出結構債?」李賢 源則回說:「詳細情形我不記得,但是在處理過程中間發生越來越危險,才做這個要求,剛開始只是要投信公司搬,並沒有時限,這是為了國家好才叫他們趕快。」 金管會在處理結構債案件上,曾對投信業者訂定三大處理鐵律,包括符合法令、不可讓基金投資人受損,以及如有損失應由股東自行吸收等;審判長問及:「上開三 個鐵律,特別是第一、二鐵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答到:「我們也想說如果看投信業結構債其實沒有信用風險,只是因為買了結構債,當時美國利率升起來,跌 價會比台灣一般債券快,所以當時我們有想要是否國家出錢把這些債券全部搬出來,我們也找了郵政公司,要把債券全部搬出來,由投信付利息,但是郵政公司不答 應,於法不合,只願意從事附條件交易,所以政府這邊變成因為沒有錢,不可能出來保證,最後只好找股東來自己解決問題。」當審判長進一步追問:「上開兩個鐵 律法律依據為何?」李賢源回答:「本來就有經過金管會委員會決議,法律依據就是第一個,買的商品不對,第二,拿全部專業經理人來問他們也不懂,這個就是專 業的問題,所以法律依據就是本為管理錯誤。」至於審判長問到:「為何主管機關開會會沒有紀錄?」李賢源則說:「我就說按照我們的賠償處理原則處理,一開始 也沒有規定要如何做,開始有爭論時就是檢查局那次開會,因為有爭論所以我們才把這個原則講出來。」而當審判長針對金管會要求投信業者處理結構債案造成的損 失時問到:「是股東或是大股東負擔?」呂東英回答:「金管會一開始是股東負擔,但是小股東怎麼負擔的起?所以後來由大股東負擔,是事實造成的。」李賢源面 對審判長問及:「投信股東應該如何處理結構債的損失?」他亦回答:「我們也有判斷結構債跟利率有關,不會一下子損失很多,且持有到期的話本金就回來,不會 輸錢,又不會有信用風險,所以虧的部分只有利率。」審判長又問道:「當時金管會是否有規畫結構債的承接者應如何做後續處理?」李賢源則回答:「股東之間如 何分擔認列損失,我們主管機關不過問,這是公司內部治理的事情。」而審判長問:「在小組會議中,相關投信有無陳報如何分擔損失的處理方式?」李賢源說: 「我的小組從來沒有討論過投信如何分擔損失,理論上利潤都知道怎麼分,負的怎麼不知道怎麼分,對我們來說那個問題很細微。」審判長進一步問到:「在你們小 組會議過程中,有無對提出比例分擔曾經對外表示過該原則?」李賢源則說:「我從未教過人家如何分擔,我認為這是常識,印象中沒人來問過。」非常時期的唯一 辦法?

不願具名的國內券商高層坦言,八十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包括東隆五金、廣三集團、茂矽等地雷公司債事件爆發時,便曾有過為了避免系統風險,而由投信股東自掏腰包、忍痛認列損失的經驗。

回 顧主導整起結構債案件的李賢源,案例在前卻仍有三大處理不夠周延的問題,首先便是要求持有結構債的金融機構,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把所有部位全數搬出」, 因為當時許多保本結構債,繼續持有到期並不會對本金造成虧損,若採取更彈性的作法,清楚告知業者會全額負擔虧損,且給予最早設定的三年內全部出清目標作為 時間緩衝,便可兼顧穩定投資人信心與政策面的要求。

李賢源對此則認為:「當時是基於即將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機,也就是投資人將出現擠兌的情 況,才會有此決定。」由於結構債投資者多為專業機構法人、上市櫃公司財務長等,專業條件並不輸負責販售的金融機構,眼見美國與台灣利率走揚、持有債券價格 開始下跌,立即就會出脫手中的部位,只要有一個這麼做了,其他人就會開始跟進,「所以,我們研判這個地雷的引信一定要先移除。」第二個問題則是在李賢源主 導的債券小組許可下,讓業者可透過引進國外較高利率的債券包裝,將原本結構債的價格風險轉變為信用風險,甚至若以當時未出清的結構債持有至今進行觀察,反 而還會賺錢。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針對法律面上,業者埋怨當時李賢源強勢要求業者出清,卻又沒有給予業者完整的法令面規範與約束,像是匯集法務、檢查等單位共同思考,讓業者在處理的同時,能夠更加清楚界限與規定。

李 賢源憤怒的強調:「在那個時候,有誰能夠預料到利率會反轉、甚至跌到零利率?」他強調在當時美國利率上升之際,因為研判台灣央行也會跟進升息,到時候結構 債的虧損會變得更大,反而引發更多投資人擠兌的問題,因此才會要求業者盡速把部位搬出,這是非常時刻的必要手段,不應以事後觀點分析。

如果 時間能夠重來一次,李賢源表示他仍會選擇相同的作法,「這是唯一的解法。」他亦明確指出「絕對可以讓人民來打分數,看看到底是誰對誰錯。」捲入結構債風波 的投信公司公司罪名起訴理由一審判決寶來投信背信罪寶來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寶來證券,獲利上億餘元因白文正去世而無後續追究

元大投信背信、

詐欺罪元大投信股票高價轉賣元京證券,獲利4億元以上馬志玲、杜麗莊夫婦各判刑七年半金鼎投信背信罪將金鼎投信結構債,轉賣旗下五家投資公司,造成金鼎證券帳上虧損1億元以上張平沼、陳淑珠夫婦分別判刑七年半、八年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63

一位投资业者致黄光裕的一封信

http://magazine.caing.com/2010-10-08/100186780.html

关清

  自国美8月纷争以来,一月有余,9月28日暂告一段。作为一名旁观者,有些看法供君考量。

  君是否真的认为9月28日的结果带来了损失?如果不在意第二天(9月29日)国美股票因不确定因素增加——这源于某些非理性言论——下跌9分钱带来的5.4亿港币(以君持约60亿股计)账面减值的话,可认为几乎没有损失,相反能汲取的有益东西倒不少。

  表决显示,除了双方及各自同盟军所持股份,在游离的45%机构投资者和7%散户合计约52%的中间力量中,君仅争取到6%左右的支持,其中原因可能相当复杂,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功课显然有改进必要。

  纷争起后,国内舆论哗然,尤以网络议论更为热络,其中八成左右支持黄君,有人说有金钱驱使的“托儿”,我倒不太信,君等难道真信这些舆情?而海 外投资者(也是有资格左右投票结果的主体)似乎就不信。就分布来看,大量“草根”站在黄君一边,但“精英”状况似乎相反。其中缘由君当思忖。

  作为解决纷争的方案之一,黄君推举亲友替代现有管理团队。对于一个对日常经营管理依赖性很强的行业,黄君固然是零售业不可多得的经营奇才,但囿 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无法亲身参与管理,这种情形下,黄君内心都未必相信所推举亲友在经营管理上强过现有管理团队,其他投资者怎会相信?

  纷争核心仍属商业议题。黄君其实有一张制胜王牌,就是承诺将非上市门店明确时间、对价、方式等注入上市公司,也就是将该部分资产大幅度优惠上市 公司其他股东。投资者不是阴谋家,也非圣人,他们只不过是商人,在巨大利益前定会选择支持黄君。不过此举代价高昂,未用也属正常。

  9月28日后坊间纷纷议论,认为黄君等会将非上市门店独立运作,和上市公司分庭抗礼,窃以为尚需思量。据公开信息,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国美上市 公司拥有740间门店,另受托管理370间非上市国美门店以及52间大中门店。同期来自非上市国美的管理费收入占上市公司收入的0.56%,利润的 13.1%。不考虑分割技术障碍,假定独立运作的非上市门店完全和上市国美零和博弈,其利润增量为E,上市公司利润下降E。而上市公司因为有财富放大器 (目前国美市盈率为20左右),上市公司利润下降1E会导致市值减少20E,其中约36%左右属君名下,因此,黄君获得E的实际财富增量同时,损失了约7E 的账面财富,所为何来?

  争执过程中,也有评论者和专家大谈股东和董事会的制约关系,其实近十多年来的现实趋势是公众公司董事会的权柄日益加大,投资者(股东)话事力下降,原因比较复杂,此不赘述。国美目前状况在国际上不敢说是惯例也不在少数,黄君大可不必耿耿于怀。

  有人说黄君利益需保障,其实君在上市国美最大的利益就是那约60亿股股份,只要股份在名下,就不存在实质损失。公司业绩好了,分红或股价上升都 有份,忧从何来?作为海外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每季度、每年、不定期地要开会、路演,会见各色人等,被投资者追赶得像狗一般,其辛苦程度黄君想来深有体 会。其实大股东坚持主导经营上市公司,不外乎两个理由:自己的管理更有效,带来公司价值上升,自己相应受益;有其他不方便明言的缘故。后者不谈,前者目前 君已不具备条件,理性来看,国美现状或许就是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有人怀疑现有管理层不能使公司利益最大化。管理层的主观愿望无法揣摩,客观上,不劳黄君费力,众多机构投资者为了自身利益也会约束管理层,这种约束在香港这个较为规范的资本市场还是基本有效的。在各方利益制衡下,君等于搭上了“顺风车”,何乐不为?

  每个人的思考和行事都有路径依赖,但黄君目前在国内和香港发生的一切说明君以前的路径有调整必要。目前各种条件决定了黄君采取攻势并非良机。超 越自身路径依赖是件极难的事,前提是调整改变思维。目前国美市值约400亿港元,君所持部分约143亿港元,公司市盈率约20倍,假定未来十年国美每股盈 利年增长10%(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42.22%),君在上市国美的财富将增值3倍以上。虽然不能和巴菲特相比,也是相当不错的投资,届时将会是黄 君重获新生的绝好礼物。黄君前半生已成就一段传奇,未来十年如君能以退为进,领悟进攻并非总是最佳战略,将十年之厄变成另一段传奇的背景,并作为再创新传 奇的起点,岂不快哉!

  作者为一位投资业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1

結盟大陸業者 尹衍樑拚兩岸保險王

2011-1-17  TNM




拖了2年的南山人壽招親案,上週三(12日)揭曉,本國金控全部落選,由傳產起家的「潤成控股」,以21.6億美元得標,創下國內最大保險併購案。

本刊調查,潤成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與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攜手,2個月前合資成立,主事的尹衍樑看好中國市場,挾中國大潤發驚人實力入主南山;尹衍樑手中 還有另一張王牌,就是6年前投資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15%。南山與太保都是兩岸前3大保險公司,尹衍樑穩坐兩岸保險王,已令其他金控家族花容失色。

上週三(十二日),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聯袂出席台北南山總部記者會,宣布以八:二合資的「潤成」,自AIG手中購入南山人壽九七.五 七%持股。尹衍樑在台上掛保證說:「潤成投資將長期經營南山人壽、深耕台灣巿場。二年內不會裁員、十年內不會賣出持股、甚至連未來二十年的增資都準備好 了。」蔡其瑞則坐在台下微笑。

這樁總金額二一.六億美元、創下國內最大的保險購併案,一時間,對國內各大金控家族版圖及排名,不會有絲毫影響。但尹衍樑對保險業的企圖,已令所有金控大老闆皮皮挫,尤其是進軍中國保險市場的實力。

潤成搶親 瞄準中國

本刊調查,尹衍樑手中還有另一張王牌,就是六年前,尹衍樑以私募基金方式,入股中國第三大保險公司、太平洋人壽保險(簡稱太保)的一成五股權,尹還找來親信、前安泰人壽董事長潘燊昌,擔任太保管理委員會主席,代為看管,直到去年九月時才退下。

知情人士透露:「尹老闆這一步(指入主南山),符合他前進中國巿場的思路。二、三年後,待南山人事安定,以他超強的中國關係,絕對會後發先至,比起國內其他壽險業者發展得更快。」

今年六十一歲的尹衍樑,接手家族本業潤泰紡織後,跨入量販、建設、營建、不動產、醫療及金融等七產業,二○一○年集團總營收預計超過三千百億元。這次他以黑馬之姿竄出,擊敗中信金、國泰金及富邦金,搶親成功,出乎眾人意料。

凱擘中嘉 未能買成

「二○○八年,政治變天後,他便計畫回台灣買有國家戰略性產業,包括媒體、金融及電信業。」尹衍樑友人說。

南山前年找買家時,尹衍樑曾遞件掛號,但遭外界質疑口袋淺,而在第一輪被刷下來,連投標資格都沒有;當時,尹衍樑不斷掛在嘴上說:「所有壽險公司看來看去,只有南山是最符合前進中國的公司。」透露他入主南山的企圖。

去年中,尹衍樑看準系統台的現金流,曾評估收購凱擘、中嘉等系統台,到了第四季,凱擘被富邦金蔡明忠買去,中嘉被旺旺集團蔡衍明買走,電信業則由電信三雄固守,尹衍樑毫無插手空間。直到去年底,南山二次招親,再度引起他的興趣。

尹衍樑走訪中信金、富邦金、國泰金,表示有意插花。「後來,他評估可以自己來,就跟這幾家金控說不參加了。」金融人士說。尹衍樑決定撩下去,找來同樣在中國經營事業的寶成蔡其瑞合作。蔡其瑞透過海外控股公司轉投資中國華一銀行,在台灣則投資兆豐金控。

坐擁雞母 銀彈豐沛

而短短一年內,尹衍樑從被質疑「口袋淺」,到評估「可以自己來」,靠的是二大實力,一是財力,一是人脈。

「關鍵是他手上的金雞母∣中國大潤發,今年底要初次上市(IPO)。」知情人士說。中國大潤發這隻金雞母,尹衍樑前後「養」了十二年。大潤發原本主打台灣 量販市場,一九九七年間,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喊出「戒急用忍」前,尹衍樑趕忙搭上末班車,前進大陸,初期與人合資,打著「百潤發」、「金福圓」、「大福順」 等名號營業。

○六年,中國各店整併為「大潤發」,這隻金雞母才正式亮相,如今在大陸有一百八十五間賣場,二○一○年總營收二千二百億元。中國大潤發登記資本一˙一億美元,每股一美元,近年每年都獲利、分配股息,但從未增資,屬於原汁雞精,尹衍樑個人持股三成三。

「四年多前,有私募基金找上門,曾開價每股八十美元,但尹老闆沒賣。」知情人士說。目前,外資喊價每股五、六十美元,中國大潤發也成了尹衍樑入主南山最大的籌碼。

人脈發功 臨門一腳

人和,則是尹衍樑另一大籌碼。南山案第一回招親,原本由港資博智中策得標,但遭金管會駁回,南山母公司AIG有此教訓後,第二回招親,除「價格」外,還考 慮「能通過主管機關審核」。結果尹衍樑勝出,立刻被爆出,去年十月下旬尹衍樑攜AIG高層,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王金平曾是「問題學生」尹衍樑年少時的輔 導老師,這段師生關係,維繫迄今。

此一插曲,引來行政院副院長陳一席「出三倍高價也不會同意。」此話牽動總統馬英九及王金平敏感關係,甚至是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原打算去年聖誕節就要公布南山賣給潤成的AIG,因而暫緩。

當時,一名參與競標人士就預料,等到今年一月中旬立法院休會期,就會水落石出。果不其然,AIG不畏打尹氛圍,一月十二日宣布,本週甚至傳出,此案可能在二月下旬、即立法院開議前,通過主管機關審核,顯示尹衍樑有令AIG信服之處。

外界多知尹衍樑與王金平的師生關係,但鮮少人知道,潤泰與金管會主委陳裕彰也有深厚情誼。知情人士透露,「尹身邊大將、潤泰創新總經理劉忠賢,就和陳裕彰有數十年交情。」

豪賭南山 政院把關

「他(尹衍樑)是國內少數成功從金融業Cashout(獲利抽身)的,口袋裡裝現金,為什麼還會想再下場賭一把?」一家金控總經理十分好奇。

尹衍樑殺進南山這盤賭局,金融同業看得瞪目結舌。台灣將與國際接軌實施IFRS會計制度,「未來五、六年間,南山人壽也需要增資,金額不會比成交價少。相 信尹老闆應該看得很清楚,不知為什麼他膽子這麼大?無非是他有全盤計畫與後援,才會有恃無恐。」知情人士說。尹衍樑能否如願拿下南山,還得通過主管機關這 一關。

尹衍樑 小檔案

現職:潤泰集團總裁、永豐金常董

年齡:61歲

籍貫:山東省日照市

婚姻:妻子王綺帆為潤泰全球董事長,育有1子1女

學歷:文化大學歷史系學士、台大商學碩士、政大企管博士

經歷:潤華染織廠、潤泰紡織染整、華信紡織常董;潤泰工業常董暨副總經理;潤泰建設董事長;安泰人壽台灣分公司經營管理諮商委員會第一副主席;潤泰集團董事長。

小辭典 中國太平洋壽險與太保集團

2005年,尹衍樑透過凱雷集團下的私募基金間接投資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太平洋人壽保險隸屬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太保集團),太保集團下還有太平洋產險、太平洋資產管理和長江養老保險等,原在上海上市,去年12月在香港發行H股後,凱雷即換持H股。

2010年太保集團產、壽險保險業務收入總計達人民幣1,435億元(約新台幣6,323億元),到去年第3季,集團總資產約人民幣4,568億元(約新 台幣2兆元),每股盈餘人民幣0.57元(約新台幣2.5元)。太平洋壽險、產險的市占率分別約為9%和12.96%,在中國壽、產險業中均排名第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1

下情上傳苦無渠道 金管會不食人間煙火 綁死業者

2011-4-4 TWM




代言保險商品的大明星要有業務員資格、基金虧了要投信老闆自行負責、金控業所謂綜效幾乎都是唬人的??,因為金管會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規定,讓金融業者無所適從,幾乎要窒息。

撰文‧劉俞青

今年一月二十七日,金管會的網站上出現一則新聞稿,標題為﹁保險商品廣告代言人須具備保險業招攬人員資格﹂,內容是說,將來保險商品的廣告代言人,都必須具備保險業務員執照,像是最近許多保險商品廣告都找名人或明星代言,依金管會的規定,這些代言人必須有保險執照才行。

隔 天,有一場小型的保險業記者會,席間有保險資深人士無奈地說,﹁哪天連台灣阿龍(代言台灣人壽的卡通人物)都要去考照了。﹂不尊重:經辦員電話指揮金控董 事長這幾年,金管會不斷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發函各種業者眼中﹁不食人間煙火﹂的指令,不經過事前溝通,一張函令就要業者聽命遵守。業者如果想找金管會溝 通,通常是碰一鼻子灰,除了無奈,別無他法。

﹁從來只有金管會單向找業者,業者很難見得到金管會的長官,能見到組長已經很給面子了,如果能 直接見到局長,那簡直是……至於主委,根本就不可能!﹂一位前大型外資機構台灣區負責人表示,在香港市場,香港金融局與業者之間溝通毫無障礙,針對每位業 者,金融局都派有一位專責的窗口負責,這位負責人鉅細靡遺地了解業者的所有業務,甚至連董事會都列席參加,業者如果有各種需求,金融局都會即時答覆,和台 灣的情況有如天壤之別。

在此氛圍下,主管機關金管會與金融業者之間的關係,陷入空前的低迷,金管會越管越緊,金融業者的抱怨聲浪越來越高,壓力鍋眼看就快要爆炸,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前 財政部次長楊子江忍不住提醒:「監理只是手段,不要忘了,發展才是目的。」金管會認為,每隔一段時間就主動召集業者來聽取意見,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已足 夠;但業者覺得應雙向溝通,而不是單行道;更何況還有業者說,﹁主委召見時,業者表達的意見也不見動靜,摸頭大會的成效能有多少?﹂除了業者常常找不到官 員溝通,經常是﹁一位經辦人員打電話來,就要董事長乖乖照辦﹂的不對等性之外,事實上,更困擾業者的,是﹁二次金改、重大金融事件後遺症﹂,許多第一線的 經辦人員為求自保,對法令的解釋越形嚴格,對業者執行業務有莫大的局限。

無擔當:官員求自保 凡事「正面表列」執法者越來越保守嚴謹,其實從台灣的金融監理至今仍採行﹁正面表列﹂,就可看出。

所謂「正面表列」的監理方式,就是「法令規定許可的才可以做,沒說的,統統不准做」,這樣的監理精神和國際主要先進國家相較,有明顯落差。

負面表列則是「法令只規定不可做的部分,其他的都可以做」,代表﹁開放﹂、﹁信任﹂與﹁進步﹂兼具的監理態度。前不久,新加坡才將監理風格從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而香港更是老早就已經落實負面表列的管理精神。

一位曾在香港金融業工作多年的銀行總經理表示,香港雖是負面表列,但是絕對嚴格監理。負面表列讓主管機關和業者間的關係有好的開始。但是開放不代表鬆散、放任,相反的,香港金融市場監理非常嚴格,但卻是監理到「應該監理」的地方,讓業者心服口服。

但在台灣,正面表列讓許多業務的發展被延宕。舉例來說,八年前,成立金控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發揮綜效,讓各子公司之間可以彼此行銷。但現實狀況卻是,所謂的「綜效」在正面表列的規範下,根本無法發揮。

因 為︽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定,就是採取正面表列。也就是說,雖然同屬一家金控底下,但在證券開戶的客戶資料,除非客戶特別簽名同意,否則銀行不能隨意拿來 做行銷使用。「但在這個詐騙集團氾濫的社會氛圍下,我們實際的執行狀況,是十個客戶不到一個會簽名同意。」儘管業者急得跳腳,但現況就是這樣,無法改變。

如 此一來,綜效無法發揮,金控幾乎等於白做了,許多業者都向金管會提出過這個嚴重的問題,但金管會只推說︽個資法︾非金管會業務,「不知道是金管會向法務部 的溝通無效,還是金管會根本沒有去幫業者溝通,總之,現在我只要聽到『綜效』兩字就火大!」一位金控業者表示。﹁這就是主事者的心態,只求嚴格監理、不犯 錯,把每個人都當小偷審,不知道業者更急的是業務的推展。﹂影響所及,許多法令的訂定,都沒顧及執行的難度,只求﹁越嚴越好,反正先定再說,到時如果出 事,至少金管會事前都有規定﹂。

又例如關於公司關係人股權計算的認定,攸關每家金控的申報,也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如果真要按 照現行法令認真計算,最遠到﹁二親等所持有超過三分之一股權的公司法人,其所持有的股權﹂,也必須計算在內,試問,有多少人可以一一釐清自己兄弟姊妹(二 親等)的投資動向?如果真要把目前所有金控公司的董監事逐一翻開清查,有多少人遺漏申報股權?實踐大學教授彭金隆舉例,如果兄弟同為同一公司董事,例如蔡 明忠與蔡明興兄弟同為富邦金董事,是否會有重複申報股權的問題?該公司的董監事持股是否應該重新計算?

缺遠見:防弊為先 不見關注長期規畫業者說,若真要按法令逐一清查,可能絕大部分的金控董事向金管會申報的股權數字,都大有問題。彭金隆說,這種法令其實是陷人於不義,是惡法,但講了很多年也沒改。

更令業者幾乎要窒息的是,很多時候為了顧及﹁社會觀感﹂,金管會甚至不惜違背公平正義的基本道理,要業者背黑鍋,扛下許多不該扛的責任。

業 者說,每檔基金的說明書底下一定有一小行字:﹁投資人應自負投資風險﹂,但台灣投資人很幸福,金管會從不教育投資人的風險觀念。從一九九八年國揚公司債跳 票開始,當時主管機關財政部就要投信老闆扛起債券型基金虧損的責任,一直到六年前投信業爆發連動債風暴,許多債券型基金虧損慘重,金管會的態度如出一轍, 又要投信老闆跳出來承擔虧損,監理態度歷經多年,顯然沒有任何進步。

對金管會而言,還是自保的心態,社會的公平正義擺一邊,只要沒有民怨, 就能確保官位,久而久之,搞得所有業者人仰馬翻不說,往往還附帶一堆罰單。過去,金融業者視主管機關的處分有如天塌下來一般的嚴重,但如今,彼此對望,人 人手上都捧著一疊厚厚的罰單,似乎也就無所謂了,﹁最嚴格的監理,最後反而失去了功效﹂。

這就是台灣的金管會。監理大權失衡,在處處防弊的心態驅使下,不見產業的長期規畫,阻擋了金融業的進步,也讓金融環境,蒙上一層厚不見光的雲層。

近 期金融監理8大爭議作為爭議作為說明相關法規、行政函令1.「關係人」的股權認定過於精細 自然人或法人之關係人規範,範圍涉及甚廣,實務上很難落實。《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條2. 客戶資料管制過嚴 規定未經客戶同意,金控子公司之間的客戶資料不能共用,例如銀行的客戶資料不能為證券商所用,以致金控「綜效」趨近於零。1. 2010/6/24金管會新聞稿《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條2.《銀行法》第22條、第129條第1款3.《金融控股公司法》第54條第1項3.客戶轉介規 定過當同一金控之國內外子公司之間的客戶轉介,雖事先經律師評估,仍遭主管機關課以重罰。

4.關係人交易規定為德不卒 某金控旗下子公司,欲將殘值10多萬元之設備售予另一子公司,為符合關係人交易規定,竟須花費80萬元、90萬元鑑價。 《金融控股公司法》第45條5.外商銀行缺失裁罰較鬆 受託投資申購保盛豐集團(PEMG)商品涉有相關缺失的6家銀行中,唯獨1家外商免於裁罰,其餘5家本土銀行皆受重罰。 1.2010/9/9金管會新聞稿2.《銀行法》第61條之1第1項6.廣告代言人資格認定過頭 要求保險商品廣告代言人須取得保險業招攬人員資格,但這些代言人並未實質促成交易或藉成交賺取部分佣金。而台灣人壽之卡通代言人「台灣阿龍」,又該如何處 置?2011/1/27金管會新聞稿7.基金銷售考試限制過嚴 理財專員須通過個別考試,才得以銷售該檔基金,全市場近2000檔基金,若要全部上架銷售,必須通過近2000次考試。 金管會公文8.金融交流規範,台灣比中國嚴苛 銀行申請赴大陸投資,僅能就設立分行、子行或參股投資,三選二辦理。參股,也以一家金融機構為限,如金控旗下的銀行若赴大陸參股,證券就不能再參股。 1.《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第6條、第33條及

第36條

2.大陸政府無相關規定

資料來源:各業者提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3

台灣科技產業如何走出死胡同?業者:最佳合併時機已經錯過了

2011-11-07  TWM




近來電子業頻傳無薪假及裁員,暴露台灣電子業競爭力下滑及產能過剩問題,合併又成為必然要走的路。︽今周刊︾專訪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及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 探討台灣電子業購併問題。

撰文‧林宏文

日前,擁有十餘次成功購併經驗的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在一場演講中說,目前台灣最好的購併模式有二,一是晶電模式,一是大聯大模式。這兩種方式,將是未來企 業選擇合併時最好的參考。

台灣的弱項 品牌及通路的確,晶電除了先前將國聯、元砷等企業直接購併外,近年來則採用投資一個比率的股權方式,將很多磊晶廠如廣鎵、南亞光電等納入泛晶電集團之下, 達到產能、技術、專利及市場的整合;至於大聯大控股則是採用換股方式,讓公司保留獨立性,但又採用同一個平台進行整合發揮綜效。這兩個模式目前都證明可 行,而且相當有成效,是解決電子業共同困境的好方法。

晶電目前是全球LED(發光二極體)磊晶產能最大的公司,擁有磊晶機台三五○部,也是國內技術與專利整合最完整的磊晶廠。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說,早期晶電與 國聯、聯詮、元砷、連勇等合併,除了擴大經濟規模外,也藉此獲得技術、產能、專利與市場,例如合併國聯是為了技術與專利,合併元砷是因為其已切入中國市 場。

不過,李秉傑說,後來晶電與廣鎵、南亞光電談合作,最後會採取投資入股的方式,則是考量到大陸已逐漸出現幾家大客戶。加上國際大廠如飛利浦、歐斯朗及奇異 在下單時,也會希望不要集中到某一家公司;因為過去很多歐美企業向三星下單,結果學到慘痛教訓──培養出三星這個巨大的競爭者。

雖然晶電透過這些整併成為全球第一,不過,李秉傑認為,隨著南韓及大陸企業的追趕,台灣LED業的領先優勢已快沒有了。而且,由於產業價值又已移到系統 端,也就是品牌及通路越來越重要,這部分則是台灣最弱的。他認為,﹁不只LED,台灣很多電子業合併的最佳時機都已過了,現在誰擁有經濟規模及專利實力, 誰才最具競爭力。﹂至於大聯大的控股模式,更是近年最成功的合併案,如今已併入友尚、世平、品佳等六大集團,並躋身全球前三大電子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的 模式,是將大家整合在同一個控股公司下,各集團使用共同的後勤平台,但仍維持獨立營運。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說,﹁這個控股模式有點像聯邦政府,中央政府要 提供服務,幫助各州政府創造出價值。﹂企業整合後端平台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經營複雜度及風險,如此前端業務人員才能拚命往前衝,黃偉祥說,控股集團的特色 是﹁後端要合才會贏,前端要分才會拚。﹂也因這種設計,讓控股成員既合作又競爭,才能拚出好績效。

政府缺乏遠見 台灣已邊緣化黃偉祥說,其實控股模式適用於所有產業,但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做?「因為總是會擔心,合併後自己的人馬被換掉。」大家只想到短期利益,事情一定 做不成,若把目標放得更遠大,眼前小事根本都不是問題。﹁二○○五年我看到中國市場有大機會,推動控股公司,那時大聯大在中國營收二十億美元,如今集團營 收將超過百億美元。﹂黃偉祥認為,過去台灣企業很愛做分拆,若分出一個五億美元市值的企業,在台灣就算是中型企業,但若放到全球資本市場來比,根本就是一 隻小魚而已。目前大聯大市值也不過二十億美元,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他並預估,未來三、五年,﹁企業市值若無法達到五十億至一百億美元,根本沒有國際性投資 人會注意到你,更何況要吸引別人來投資。﹂事實上,DRAM產業由於錯過合併良機,如今只有準備關門大吉;至於面板產業陷入困境,友達與奇美電也應該慎重 考慮合併。即使像過去不斷開枝散葉的電子五哥,當前也都應該想辦法縮減轉投資規模,盡快進行集團內的整併,把有限的人才、研發及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近來 宣布裁員三七一人的英業達,就是最該優先進行集團內合併的案例。

過去因業務及客戶很多,英業達不斷讓內部產品及研發部門分割出去,包括英華達、英保達、無敵、英懋達、英穩達等。但有許多重複投資的部分,從工廠、設備、 研發及業務等,如今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應該到了考慮合併的時刻,只要集團精神領袖葉國一出面號召,企業沒有不整併的理由。

企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李秉傑與黃偉祥兩人都認為,如今電子業已走到要合的時候了,政府卻沒有明確產業政策,也缺乏有遠見與擔當的官員。如今南韓、中國 等國在政策推動下已把台灣邊緣化。面對未來更強烈的競爭,台灣只有積極整併,把企業做大、做強,否則一定很難因應下階段的挑戰。

泛晶電集團合併模式

產業地位:

全球最大藍光LED磊晶供應商

合併公司:

國聯、聯詮、元砷 、連勇

轉投資企業:

廣鎵、泰谷、南亞光電、晶品、晶宇、冠銓

大聯大控股集團模式

產業地位:

亞洲最大、全球前三大電子零件通路商

合併公司:

世平、品佳、富威、凱悌、詮鼎及友尚等六個集團

集團營收:

2010年營業額約81.7億美元,今年預估可突破百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3

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陸客財大熱? 台灣業者看得到吃不到

2012-6-4  TWM




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陸客財大熱? 台灣業者看得到吃不到陸客來台人次再攀升,四月底已有單日突破一萬人次的紀錄,但在人潮背後,也發生陸客團欠團費、業者惡性削價競爭、陸客破壞觀光景點等問題,台灣業者真能賺到陸客財嗎?各界都畫下一個大問號。

撰文‧朱景文、鄭淳予

一個平常的周四午後四點,台北市區一隅交通呈現癱瘓。以國父紀念館為中心的忠孝東路與光復南路口擠滿大型遊覽車,回堵車輛造成整條光復南北路嚴重塞車,在這種平日非交通尖峰時間,南京光復路口到仁愛光復路口大約二公里路程,竟然可以堵車半小時。造成交通癱瘓原因,竟是指名到國父紀念館,大陸觀光旅客搭乘的遊覽車。

來台陸客造成國人生活不便,尤其熱門觀光區更是人滿為患。北台灣野柳地質公園遊客,今年單日人數屢創新高,前四個月平均每日七千人,四月二十九日還湧入逾一萬三千七百人,其中陸客占野柳遊客六成,日前觀光局計畫管制野柳每日入園參觀人數。

從野柳例子不難看出,擺在政府面前,陸客來台旅遊問題,已經牽涉到質與量的平衡,觀光業者更關心,到底商機在哪裡?

取消最低消費規定

市場大亂 業者削價競爭根據觀光局統計,去年來台陸客高達一百七十八萬人次,比起民國九十七年開放陸客全面來台當年度的三十二萬人次,成長逾五倍。過去觀光局設定,每日發出四千名陸客入台證,現在已成長到每日七千名,四月底甚至曾突破單日一萬人次。

然而,陸客人潮與錢潮卻有明顯落差。根據觀光局數據,來台大陸觀光團每人每日的消費金額約二百四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二百元),不僅低於全體來台觀光者的每日平均消費,與日本觀光團約三百一十八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三百元)相比,差距高達三成。

在「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旅遊團品質注意事項」中,有條「最低消費」的規定,來台陸客每人每日最低接待費用至少要達六十美元,但這條規定不僅即將於今年九月取消,甚至早就形同虛設。

中華兩岸旅遊資訊協會理事長王啟漢指出:「台灣旅行社到大陸去拉生意,如果開價一天收費六十美元,一團都搶不到!那些生意最好的旅行社,他們的團費一天絕對不會超過十五美元。」一天十五美元團費,不到四百五十元台幣,在台灣包玩、包吃還包住,真是太不可思議!就有陸客形容來台旅遊是「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跑得比馬快。」至於大量承攬陸客吃、住與交通的相關業者,雖然賺到人潮,但完全屬於「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

對此,雄獅旅行社入境部經理葉宇翔感嘆:「許多業者不重視服務品質,削價競爭,我們也是被迫做出選擇。」易飛網總經理陳明明也表示,價格戰只能爭取短線生意,無益業者的品牌口碑。

市場充斥短線業者

港資卡位 陸人賺陸客錢一位旅行社業者透露,目前陸客發團量前十大的旅行社,表面上看是台灣業者,實際上,大多已將旅行社牌照租借給香港旅行社。

根據了解,台灣市場充斥炒短線的港資旅行社業者,這早已是業內公開事實,而這些港資旅行社一貫的獲利模式,就是先壓低團費,然後在行程中「強迫」陸客購物,之後再向購物站業者抽取至少五成的佣金。

來台陸客團每天至少一個逛購物站的行程,七天六夜的來台行程就得「參觀」七個購物站,同樣天數的日本團至多只逛三個購物站。據統計,「購物費」占陸客每人每日消費總金額的一半以上,較日本觀光客高出近三成。

購物站雖大多仍是台灣業者經營,但也已有港資卡位。一位旅行社業者指出,香港較台灣早開放陸客觀光,接待陸客的經驗豐富,因此容易卡位成功。

另一個原因則是,中資尚無法直接來台投資,但透過港資進到台灣卻是允許的,「最後就演變成大陸人自己賺大陸觀光客的錢」。

近年已在台灣開設三家購物站的鑫瑟國際,在台北、高雄與台東各有一購物站。集團總經理張雅琍就是個大陸人,她出生於廈門,十四歲移民香港,後來到台灣。

張雅琍表示,購物站將產品利潤與旅行社共享,可以降低旅行業者的成本,以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吸引外國遊客來台,對於整體旅遊價格比鄰近國家還要高的台灣來說,的確是爭取客源的操作手法之一。

低團費刺激陸客團量大舉攀升,但這些來台陸客的消費力卻有下滑趨勢。

一家國內知名鳳梨酥業者舉親身例子:曾有陸客團到店內消費,全團二十多人,竟連一盒三百元鳳梨酥都沒買,他相當納悶,畢竟鳳梨酥幾乎已是陸客來台的指名購買商品之一,他私下詢問一位陸客,得到的答案讓他驚訝不已。陸客說:「我買一盒鳳梨酥的錢,夠我一家三口生活一個月。」這名工人階級的旅客會來台灣,全因為來台灣實在太便宜。

消費力弱賺不回購物財

單日來台破萬 景點不堪負荷陳姓導遊表示,取消每日最低團費的消息一傳出,他和同事們紛紛感嘆:「看吧,要開始賭了!」賭的是能不能接到消費力雄厚的陸客團。

除了取消最低團費,觀光局對於來台人數的管制更讓業者啼笑皆非。「過去一天發出四千張入台證,但因為剛開放時來的量不多,那些名額居然可以留著慢慢發,現在一天最多一萬人次,整條上阿里山的公路都塞滿滿!」王啟漢直言。

一家位於日月潭的觀光飯店業者指出一個弔詭之處:七、八月暑假期間反而是陸客來台的淡季,因為飯店業者在暑假期間都將銷售主力放在國民旅遊,不願再配合低價團削價搶客。

過度開放陸客來台不僅沒有真正帶給台灣業者錢潮,反而造成排擠效應,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國民旅遊的意願大幅降低。

陳明明呼籲政府,應該適度調整自由行和觀光團來台的比重,「去年六月開放自由行後,半年只來了四萬名自由行的旅客,如果要紓解大陸觀光團客的負載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自由行,分散客源,不僅能做到深度旅遊的品質,又能避免台灣業者薄利多銷的狀況。」開放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去年此時觀光局估計將會為台灣帶來九十億至一百五十億元商機,但是現在自由行的人數遠遠低於預期,大量的低價團暴增,旅客衍生出各種問題,業者也怨聲載道。

交通部觀光局應該在增加陸客量外,也應提升旅遊品質,並嚴加監督,若繼續坐視不管,只怕台灣觀光業成為代工業之後,下一個「毛三到四」的殺價競爭產業。

香港旅議會打擊低價團

2010年3月,香港金凱國際旅遊以610元人民幣,招待安徽旅客到港4天3夜,導遊李巧珍指責該團遊客購物太吝嗇,出言威脅:如不購物,便不給飯吃,晚上也沒酒店住。此強逼購物事件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後來香港旅遊業議會裁罰李巧珍「停牌半年」,金凱旅遊則被罰款4萬7500元港幣。因相關強迫購物事件層出不窮,香港旅遊業議會於該年7月向香港政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值得台灣觀光局或旅遊同業公會參考。

1. 一團一導遊,旅客觀光及購物要由同一導遊負責。

2. 行程要列名服務內容。

3. 被帶往購物的店鋪要向議會披露董事身分,令公眾了解店鋪背景。

4. 導遊要列名基本收入,建議小費每日25元港幣。

5. 內地組團社、香港接待社及導遊要簽訂服務協議。

6. 旅行團導遊實施「記分制」,按導遊及旅行社違規嚴重程度扣分懲罰,二年內記滿30分將停牌或停會籍3個月,第二次再被扣滿則停牌一年,第三次就吊銷牌照。

陸客團省很大!

——全體、日本及大陸觀光團體旅客之平均每人每日消費支出單位:美元

居住地別旅館內

支出費旅館外

餐飲費在台境內

交通費娛樂費雜費購物費合計

全體

觀光團體金額57.2622.7820.3323.092.54129.11255.11 結構比22.45%8.93%7.97%9.05%0.99%50.61%100.00%

日本

觀光團體金額97.4640.2234.6630.783.74111.10317.96 結構比30.65%12.65%10.90%9.68%1.18%34.94%100.00%

大陸

觀光團體金額47.3117.0516.6321.131.74142.37246.23 結構比19.21%6.93%6.75%8.58%0.71%57.82%100.00%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3

蔡力行宣布入場廝殺 LED業者剉咧等


2012-11-12  TWM
 
 

 

十月底的香港,年度亞洲最大照明展盛大登場,然而,會場內最熱的話題不是哪家大廠展了新技術,或誰接了大單,而是一家沒有參展公司的消息,傳遍會場。它是台積電旗下子公司──台積固態照明。

位於灣仔的香港展覽中心裡面,參展的人潮穿梭來往,但最吸睛的一家,卻是不在參展名單裡的台積固態照明,因為他們直接在場外飯店包下場地,展示台積電最新的LED產品。一批批的客戶被帶進小房間裡,「他們直接告訴客戶,台積電的LED要大舉進入市場。」業內人士一聽,只能猛嘆氣。

近一年來,LED價格直直落,晶電、璨圓虧損壓力都不小,光是前三季累計獲利成績都還是赤字,反映LED景氣寒風吹。此時傳來台積固態照明要進場加入戰局的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

過去受限於專利障礙多,讓台積LED量產進展只聞樓梯響,這次直接在客戶面前展示技術,還找來中國燈飾大廠雪萊特助陣,宣示結盟,難怪引起LED業者緊張。

倘若台積電固態照明在此時進場,不僅將是台積電固態照明蕫事長蔡力行耕耘LED三年,繳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也將再顛覆市場生態。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31

工業區土地每坪上百萬元 製造業者一地難求 職業炒手新樂園 奢侈稅打不到的角落

2013-03-25  TWM
 
 

 

當政府停止標售國有土地、都市更新停滯不前,大台北地區大面積住宅區與商業區土地取得愈來愈不易,頓時讓過去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成為養地大戶新樂園,其影響,是讓真正有需求的製造業者﹁無地自容﹂。

撰文‧梁任瑋

奢侈稅開徵即將滿兩年,當外界以為短線炒房投資客已銷聲匿跡之際,䒷面下,卻有一塊死角是奢侈稅課不到的禁地,這正是過去被視為房地產市場票房毒藥的工業區土地。

新北市一家工業電腦上市公司老闆,近日為了尋找擴廠土地,廣泛蒐集各處地價,這才發現,新北市工業區土地貴得嚇人,以五股工業區為例,每坪地價已漲至近一百萬元,較兩年前上漲了一倍。

原本想用時間換取空間的他,曾經向外圍往新北市邊緣林口華亞工業園區、土城頂埔找地,「沒想到那裡工業區土地也不便宜,一坪喊至三、四十萬元,土地愈找愈貴,真的是一肚子火!」「破銅爛鐵」悄悄漲二、三○%「那個價格吞不下去啦!」他拿出計算機按了按數字,以林口、土城工業區土地容積率二一○%換算,每坪三十萬元的土地,容積單價就要十五萬元,再加上每坪營建成本十萬元,等於每坪興建廠辦的單價高達二十五萬元。這個數字,對毛利率不超過五%的電子廠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這位電子廠老闆無奈表示,製造業很依賴資深技術人員,很多人建議他往桃園、中壢設廠,但他也要考慮員工上班通勤距離,深怕廠一遷走,員工連帶流失,「現在已經不好找人了,如果還要搬到中南部,解決土地問題,恐怕還要擔心缺工問題。」如今,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究竟有多夯?

今年初,新北市政府為了替回台設廠的台商媒合找地,特別成立了「工業用地供需服務資訊網」,網站開張沒多久,點擊次數已經超過一萬多次。

此外,三月七日,鋼鐵業者青鋼金屬以三.二億元處分五股工業區廠房,以土地面積三四八坪換算,每坪單價高達八十六萬元,寫下五股工業區土地新天價。

戴德梁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顏炳立指出,最近這一年,北台灣工業區土地產生結構性變化。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地段好的第三種工業區土地,一坪都開價二百六十萬元,五股也漲至八、九十萬元,連去年才十三、四萬元的中壢工業區,現在都站上二十萬元,這些土地以前是不被市場重視的「破銅爛鐵」,不過,今年已上漲二、三○%,他直接用「凶悍」兩字形容工業區土地的漲幅。

實際走一趟新北市五股工業區,只見新五路兩側蓋滿了不起眼的鐵皮屋工廠,除了出租倉庫之外,甚至還有人在經營垃圾資源回收場,完全看不出來這個區域的地價已經站上每坪百萬元行情。

「別小看五股、泰山一些外觀不起眼的鐵皮屋,台商搶這些土地可是搶瘋了,三年前這裡不過一坪五十萬元,因為供需失衡,讓這些工業區土地價值翻倍。」專營五股廠辦買賣的仲介業者地王不動產業務員透露。

集資買進再切割 轉手獲利高「大家都是在養地!」當地一位土地代書說,在五股、泰山經營工廠的老闆都不是真正的地主,因為五股地理位置處於捷運環狀線西、北段銜接處,未來捷運機場線也將通車,成為大新莊重要的交通樞紐,「慶祝行情」早已提前上演一、兩年。

甚至有「職業級炒手」知道新北市的工業區物流土地極缺、廠商的需求強烈,以集團式手法收購工業區土地囤積,所以才會看到一坪百萬元的土地,卻拿來當資源回收場的浪費景象。

事實上,工業區養地的亂象新北市政府並非毫無所悉,連新北市經發局都清查出,目前新北市閒置的工業區土地有四五五筆、約十九公頃;廠房二四六筆,約八公頃。但也因為向民間徵收土地的困難度愈來愈高,此刻要新北市政府再開發新的工業園區,更加不易。

據了解,這群工業地職業級炒手鎖定新北市、桃園一帶的農地或工業地,因為背景多半是當地的不動產業者,對於區域行情、地主身分瞭若指掌,也比外地人敢投資。

最常見的手法就是以「集資」方式合夥,鎖定遭法拍的舊廠房,買進後先將建築物拆除,再切割成十數筆「素地」銷售,因為是「非都市計畫內的工業地」,所以在兩年內交易,一毛奢侈稅都不用繳。

更誇張的是,這類型案件如果是一年內交易,土地公告現值未調整,根本不用繳土地增值稅,再加上我國土地交易不用繳營業稅、所得稅,一年內轉手獲利率可高達五、六成。

仲量聯行投資部副總經理吳瑤華說,北台灣工業區土地飆漲的另一個原因,是建商看好土地變更的機會,只要是在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大面積工業區土地都很搶手,這個現象,在原本就是傳產業大本營的桃園縣更明顯。

去年曾幫偉聯科技處分中壢廠土地給中壢客運的吳瑤華說,現在桃園超過萬坪以上的工業區土地,根本沒有地主拿出來賣,不只地主惜售,桃園本地的開發商也積極收購,甚至還有投資客專門買大面積工業地,再切割成小塊地出售,每坪單價都喊至十三至十八萬元。

桃園甚至有房仲業務員每年光靠服務幾位大咖投資客買賣農地,就連年拿下全公司業績第一名,「一塊土地一年內轉手五、六次,投資客完全不用繳稅。」場景轉到台中工業區,中部製造業者同樣面臨一地難求的困境,在看似工具機業景氣大好的強烈需求下,不為人知的卻是工業區廠商嚴重的養地問題。

放任搶地、養地、炒作地價台中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理事長張光瑤指出,很多台商向他抱怨,中部幾座新興工業區,每次招商就搶破頭,甚至有廠商抱持新股上市抽籤的心態進場搶地,只要搶到土地之後就轉手出售,讓真正急著建廠的廠商被排擠在外。

他說,中部三大新興工業園區招商兩年時間過去了,甚至還有得標廠商無任何建廠動作,至少有一半空地閒置在那裡,主管機關視而不見,不去抓養地的廠商,放任地價被炒作。

他甚至更直接地表示,目前只有中科沒有養地的情形,因為主管機關是國科會,不容許廠商炒地皮,但其他針對機械業招商的新興工業區,都有養地的問題,最好的作法是政府應該祭出公權力介入,「不開工,就收回。」事實上,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問題,監察委員早已發現。

二○一二年監委周陽山、李炳南、馬以工就曾公布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全台已開發的九千五百餘公頃工業區土地,還有五○二.一二公頃在養蚊子,而尚未公告租售的設廠用地有一一五六.一五公頃,顯見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問題有多嚴重。

監察委員認為,造成台灣工業區土地閒置的原因在於政府開發工業用地缺乏整體規畫,又缺乏跨部會協調機制,造成各園區間相互競爭及供需失衡。如今,奢侈稅造成的「工業區養地」風潮日熾,恐怕會讓台灣工業區土地浪費的情況雪上加霜。

綜觀工業區用地閒置怪象,從房地產市場探討,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批評,奢侈稅開徵以來只讓交易量下滑,但房價依舊在高檔,很明顯,就是有辦法的人還是不用繳稅,尤其非都市計畫內土地居然不用繳奢侈稅,更是稅制上的一大漏洞。這個破網如果不在奢侈稅滿兩年之際檢討,只會造成更大的居住不正義。

工業區土地被投資客與養地大戶控制,讓真正有需求設廠的廠商無立足之處,政府卻視而不見,完全無法可管,背後所衍生的產業衝擊,恐怕已不是只單純設置一個供需服務資訊網站,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漲很大!

——北台灣工業區土地行情在奢侈稅開徵前後變化區域奢侈稅前(2011年)目前(2013年)漲幅(%)新北市五股工業區488679.00 桃園縣平鎮工業區6~710~1340.90 新北市林口工業區10~1515~2040.00 台北市南港經貿園區659038.00 新北市土城工業區273737.04 桃園縣龍潭工業區3~45~636.40 桃園縣中壢工業區8~1012~1635.70 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10013030.00 新北市樹林工業區18~2020~2415.79 單位:萬元╱坪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75

溫泉法空轉10年 行義路16家不合格業者直擊


2013-06-03  TCW  
 

 

夕陽西下,北投行義路上的溫泉餐廳招牌開始閃亮了起來。這裡一直是大台北地區的熱門休閒場所,泡湯、喝茶,遠眺觀音山,欣賞台北盆地萬家燈火的夜景,都十分愜意。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溫泉餐廳幾乎都是非法的溫泉業者。「行義路溫泉區內的餐廳和湯屋,除了三家建物使用執照合法外,其他幾乎都是違法開發保護區的大型違建,」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也是內政部國家公園前計畫委員林子凌說。

根據二○○七年一月台北市政府發表的「台北市溫泉區管理計畫」資料,行義路磺溪河川溪谷周圍的土地,多屬限制開發的山坡地、河川保留地或保護區,自然條件限制多,因此這些溫泉餐廳的使用並不合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其地上建物多屬違建,影響環境品質及公共安全。

立委田秋堇表示,這些位在行義路溫泉區內的餐廳和湯屋,因全蓋在地質脆弱的保護區上,且從事營業行為,全部違規使用多年。「行義路的溫泉餐廳可以合法早就合法了,就是因為地處『敏感地區』,讓內政部都委會很難放行,」林子凌說。

地盤軟弱!》十一處侵蝕、兩次土石流,都是警訊

業者違法多年,主管機關台北市政府不僅無力取締非法,甚至還在︽溫泉法︾公布後,積極向中央申請解編十九公頃的保護區變成溫泉產業專用區,且進一步將編列十七億元的公款,替業者在國家公園龍鳳谷內加蓋溫泉取供水系統,甚至還加碼同意業者蓋旅館。

二○○六年,台北市政府提出「新北投及行義路溫泉區水資源利用計畫」,二○○八年到今年五月九日,市政府甚至第九次出面替業者爭取保護區變更,在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會議上,試圖將原本屬於保護區的行義路溫泉區一帶,變更為溫泉特定專用區。對於變更案多次未過,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市府將在《溫泉法》正式上路前,爭取過關。

對於北市府多次想變更保護區使用用途,學者憂心,若行義路保護區轉為開發,辛樂克颱風帶來豪雨沖毀南投廬山溫泉區的歷史,恐在台北重演。

根據北市府的調查資料顯示,行義路溫泉區屬於地質敏感地區,一共有三十六個崩塌處,另有七處地盤軟弱,十一處侵蝕,還曾發生過兩次土石流。更值得注意的是,位於台北盆地內的山腳斷層就經過這附近。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顯示,山腳斷層是國內唯一活動正斷層,斷層位置沿新北市的樹林、泰山、五股至關渡一帶分布,並穿過大屯火山區,延伸至東北方的金山地區。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說,硫磺谷、龍鳳谷一帶,因為硫磺氣重、長期腐蝕,容易造成附近土壤軟化、當地岩石風化嚴重,因此是地質敏感的地區,原來就不適合開發,現在經過新的地質調查又發現附近有山腳斷層經過。山腳斷層穿過大屯火山區,就是沿著磺溪溪谷往惇敘工商、龍鳳谷、地獄谷的方向一直延伸到金山方向,長度至少有八十公里。

他認為,現在這個地方若要從原本的「保護區」開放成為「溫泉發展特區」,一切必須以「安全」為最大前提考量,縝密及全面性的地質大調查是一定要做的。

業者鑽漏!》自知不合法,卻還是繼續攬客經營

為了進一步了解溫泉餐廳的開發現況,記者在週末前往溫泉餐廳林立的行義路、磺溪溪谷一帶實地勘查。

週末下午,用餐後人潮散去,幾家溫泉餐廳業者站在門外吆喝遊客上門。一家開張不久的溫泉餐廳積極攬客,負責從停車場接送客人到會館泡湯的管理員說,這裡的溫泉餐廳都不合法,因為非法,所以沒辦法把建築物蓋更高,但「我們雖然不合法,但都有繳稅,」管理員強調!

二○○三年《溫泉法》公告時,當時行義路沿磺溪溪谷一帶,共有二十四家溫泉餐廳業者,經過十年,部分餐廳換了老闆也改了名字,有的結束營業,現在剩十八家溫泉餐廳,主要以經營泡湯、三溫暖、SPA、水療、按摩、餐飲、卡拉OK為主。

在土地權屬部分,其中有十二家業者的違建,是蓋在公有地上,只有三家是建在私有地,另有一家業者是半公有半私有,另有兩家新增業者山玥溫泉新館以及玉川溫泉養身會館,因土地權屬情況不明,也無法查證是否合法。

溫泉餐廳由高而低,往溪谷方向一層層往下延伸,位於高處的門面光鮮亮麗,但逐漸往溪底方向走去、也就是溫泉餐廳背面,就會看到完全不同於前門的光景。由於這裡的溫泉大多是業者將地面冷水引導到硫磺谷、龍鳳谷一帶溫泉噴氣孔的上方加熱,再將製成的人工溫泉透過管線配送到各場所,所以多家溫泉餐廳的後方,第一眼就會看到黑色巨大的溫泉儲水桶。

法令失效!》公共安全向政治力妥協,代價誰付?

凌亂雜亂的溫泉管線、一個個巨大黑色儲水桶,甚至餐廳直接排出用水到溪底,所發出的陣陣臭味,更有業者將餐廳、湯屋、拱橋蓋在磺溪河川區上,從餐廳的背後,雜亂當中透露著環境安全危機。

陳文山說,根據坡地法規,坡度超過三○%的坡地是不能蓋房子的,行義路溫泉區有業者都把餐廳蓋在這樣的坡度又是行水區,不僅違法也很危險。

許多業者占用河川行水區,營業場所幾乎緊貼著磺溪溪旁而建,先前也曾到過現場實地勘查的綠黨前發言人潘翰聲說,業者占據行水區,將會影響水流速度,一旦面臨大豪雨,下游安全將會受到嚴重波及。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則認為,此案若「就地合法」將可能開啟潘朵拉的盒子,保護區、山坡地開發案子個個蠢蠢欲動,台北市的保護區將面臨全面性瓦解危機。

《溫泉法》窒礙難行,背後牽扯的是龐大經濟利益與政治妥協,現在北市因少數溫泉業者的利益將進行「保護區大放送」,未來恐讓全體市民付出更龐大社會成本,台灣經濟恐將因此付出更大代價。

【延伸閱讀】一旦從保護區變溫泉專區,他們可能就地合法-行義路16家違章建築營業業者

一、原業者名稱:紗帽谷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草山文化溫泉會館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天祥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私有

名稱:椰林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世代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屋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皇池溫泉御膳館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川湯溫泉養生館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湯瀨溫泉餐廳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湯城鄉村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天美山莊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山之林土地權屬:公有

二、名稱變更或更換經營者

名稱:澎園溫泉農莊(天仁農莊)土地權屬:私有

名稱:不老不死溫泉會館(御之湯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夏之泉(喜悅、湯廬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名稱:黃金泉溫泉會館(集客溫泉餐廳)土地權屬:公有

註:保護區內公有地地上建物為違建,私有地建物雖合法,但違規使用資料來源: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3

年產值三十億元 業者卻幾乎不受規範 牛樟芝產業鏈完整 合格業者竟只三家

2013-06-03  TWM
 
 

 

全世界第一個為牛樟芝命名的人,來自台灣;兩百多篇牛樟芝相關的國際期刊論文,也來自台灣;台灣甚至有多達四百位教授研究牛樟芝。然而,一份報告驚爆牛樟芝可能有毒,最驚悚的是開發十餘年的牛樟芝,真正取得衛生署認證的合格業者竟只有三家。

撰文‧賴筱凡

一份四十頁的報告,能掀起的蝴蝶效應有多大?答案是讓年產值高達三十億元、超過三百家的牛樟芝上下游廠商全跳腳。

早在今年三月,台灣開發牛樟芝業界裡,已經彌漫了一股不尋常的氣息,「當時已經有人拿著這份報告在找媒體,但到了五月才被踢爆。」一名進行牛樟芝研究超過十年的業內人士說,台灣牛樟芝產業鏈頗具規模,背後山頭林立,投入資源龐大,自然不希望坊間瘋吃牛樟芝的熱潮,受到任何影響;尤其牛樟芝下游業者每年產值就高達十二億元,若加計上、中游產值,每年逼近三十億元。

然而,一份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生技中心)未公告的四十頁研究報告,就好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般。報告內容洋洋灑灑,都是針對大鼠餵食牛樟芝之後的毒性測試研究,報告結論清楚寫著:經過十三周連續餵食牛樟芝粉末後,部分大鼠出現腎上腺腫大,肝與卵巢也出現重量增加的情況。

更荒謬的是,在如此龐大產業鏈背後,真正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字號的,也就是經過毒性安全測試的只有三項產品,包括:葡萄王的「樟芝王菌絲體膠囊」、利得生技的「利得牛樟芝固態培養菌絲體膠囊」、國鼎生技的「國鼎牛樟芝菌絲體」。除此之外,國人吃下肚的牛樟芝保健品,就得不到安全保護。

生技中心實驗報告粗糙挨轟此次牛樟芝爆發有毒事件得從立法委員黃偉哲說起,「三月,我們接獲陳情,向生技中心調閱牛樟芝研究報告時,就有業者主動上門來『說明』。」拿著資料,黃偉哲話說得直接,一份去年二月就完成的研究報告,做完後卻束之高閣。他向經濟部、生技中心都調不到,非得揚言刪預算,才讓生技中心把報告交出來。

「生技中心這種態度,很可議。」黃偉哲搖了搖頭。

其實,這一切起源於兩年前經濟部啟動的一項「台灣本土天然藥物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牛樟菇產品加值研發與應用」計畫,「當時,生技中心正在開發抗肺癌藥物,所以也想了解牛樟芝是否能用在肺癌用藥的開發。」生技中心副執行長郭美慧解釋。

為了驗證牛樟芝對抗肺癌是否有效,生技中心也同步進行了牛樟芝的安全性實驗。「只是在實驗嚴謹度部分,我們承認確實有討論空間,但這只是很初步的研究。」郭美慧不諱言,牛樟芝來源不同、直接磨成粉末餵食大鼠而非萃取,在在都讓生技中心這份實驗結果飽受批評。

利得生技總經理林進忠就質疑,生技中心的實驗操作,相當於一個六十公斤成人每天服用一百二十克的量。「一百二十克,若是做成我們這種膠囊,大概可以做好幾千顆,一天吃一百二十克,等於當飯吃了。水喝太多會水中毒、鹽巴吃太多腎臟會不好,這都是副作用,那你不能講水有毒啊!」一位業界人士說,近年來牛樟芝經濟產值龐大,背後利益牽扯廣泛;尤其在坊間瘋吃牛樟芝後,自然會對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他保健食品產生排擠效應。所以,當這份毒理報告一出,自然整個牛樟芝產業都被拖下水。

一直以來,牛樟芝業界背後龐大利益糾葛,都在枱面下運作,曾經有牛樟芝業者得知媒體將披露牛樟芝負面消息後,威嚇受訪者、當事者。「這幾年牛樟芝的功效被誇大,經濟效益驚人,連帶的,業者對牛樟芝的投資額也跟著加大。」南台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系主任李順來說。

獲保健食品字號即可販賣

若進一步拆解牛樟芝產業鏈會發現,從最上游的牛樟木種植、植菌與採收,到下游的生產製造、通路銷售,幾乎已經是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是為什麼兩年前經濟部會挑中牛樟芝來做計畫,目的當然是希望扶植起整個產業。」郭美慧說,當時經濟部編列了三千萬元的預算,加上今年投入牛樟芝新藥開發的金額,前後已經投入近四千萬元,都是為了開創牛樟芝經濟。

其中,規模較大、且較為人知的業者,像是葡萄王、喬本生技、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可稱之為一線廠商,「這類廠商的牛樟芝培育規模,光要蒐集的牛樟木就動輒百噸、千噸。若以一噸牛樟木要價十萬元來算,要達到千噸規模的業者,投入成本就破億元。」李順來直言,在牛樟芝經濟效益日漸擴大下,各家業者投入的成本急速攀升,也讓牛樟芝產業潛藏風險。

另一方面,牛樟芝幾乎是台灣特有的天然藥物,「目前台灣光是研究牛樟芝的教授就有四百多人,成功登上國際期刊的論文就有兩百多篇,台灣投入牛樟芝的研發能量,應該是獨步全球。」李順來指出,近年醫界也開始投入牛樟芝的研發,就是希望讓牛樟芝的產業鏈更完整。

只是,牛樟芝產業鏈已臻成形,但針對牛樟芝的相關規範,卻少之又少。

「目前牛樟芝被定義為保健食品,它並不像新藥開發需要取得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通過,才能做臨床試驗,只要獲得衛生署的保健食品字號,就能夠合法販賣。」林進忠說,利得推出的牛樟芝產品,就是唯三獲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的廠商;其他業者縱使如長庚生技這般規模,所推出的牛樟芝產品,也沒有取得衛生署保健食品字號,消費者卻還是能輕易地在市面上取得,形成管轄漏洞。

政府不訂標準 民眾恐被誤導查詢市面上的牛樟芝產品,相關的訊息量多不勝數,光是「子實體」與「菌絲體」就夠讓消費者搞不清楚;更何況依牛樟芝培育的方式不同,還可以再分成椴木栽培、液體發酵培養等。

林進忠認為,就像韓國的人參風行全球一樣,牛樟芝確實有進入國際市場的條件;但是,在牛樟芝來源這麼多情況下,到底要含有什麼成分才能叫牛樟芝,政府卻連這樣的標準都不敢訂出來。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現在一般消費者只要看到產品成分有牛樟芝,就容易以為有療效而被誤導。

「我想,這些年牛樟芝的療效確實被過度炒作;但是否真的有毒,有待更多實驗去驗證,牛樟芝的功效會因人而異,培育方式的不同,效果自然也會不一樣。」近來牛樟芝的負面傳聞,都嚴重地挑動了牛樟芝業者的神經,讓李順來感嘆:「身為一名學者,我們雖然不需要推銷牛樟芝,但也不必刻意醜化它。」一份報告丟出的震撼彈,動搖台灣牛樟芝產業鏈,讓各家牛樟芝業者無不積極刊登廣告、發表聲明,就是擔心剛剛成形的牛樟芝產業一夕崩解。

儘管牛樟芝有無毒性,「短期內尚無人可下定論,但任何天然藥物原本就有副作用,要看在處理過程中,如何保留有功效的物質。」郭美慧說,生技中心進行這項研究,也是為了更了解牛樟芝。

只是,在定論牛樟芝有無毒性之前,主管保健食品安全的衛生署,得先對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的牛樟芝業者,先行整頓一番;不然牛樟芝的產值、經濟規模再擴大,只會埋下更多未爆彈。

產業鏈成形

牛樟芝年產值30億元!

上游

牛樟木種植

近兩年由於牛樟木遭急速砍伐,逐漸吹起一股牛樟木栽種風潮。

中游

植菌

在牛樟椴木上打入菌種,代工生產牛樟芝。

下游

生產

主要以膠囊、錠劑、滴丸、純液等方式成品,一線廠商如葡萄王、台灣利得生技、國鼎生技等。

販售

由於需求量大,牛樟芝通路也呈現百花齊放,甚至採取直銷販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