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長股估值的簡潔公式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2a84137fe42cc10028388a3b.html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股票投資人》中提到一則成長股估值的簡潔公式,

我們可以用來作為日常心算,例如瞭解某一個市盈率對應的期望盈餘增幅是多少。

這個公式是:

價值(true value = 當期(正常)盈餘 × 8.5 + 2倍預期年成長率 )

其中,成長率是指:未來710年的預期成長率。

例如,對於成長型公司,我們預期他今後710年能保持10%的利潤增幅,

True Value的對應的市盈率是28.5倍。

(註:保持10%利潤增幅,表示10年後的盈利是當前的2.59倍,這並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最後別忘了,對於保守的投資人而言,要用True vlue60%的價格買進,才算有安全邊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78

任正非的管理哲學與華為的成長邏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9734.html
業的假設來自於企業創始者的假設,任正非的管理思想背後的基本假設是什麼?他是怎樣管理華為的?在管理華為背後的動機和假設是什麼?

任正非說過「看哲學使人快樂,看歷史使人痛苦。」通過哲學思考,會沉浸在一種自由思考的快樂過程中,看中國的歷史及現在,歷史及未來,是很悲觀的。 任正非是否有自己的管理哲學體系?任正非的基本管理哲學體系是什麼?企業離不開哲學,管理一個企業,需要管理思想,管理思想形成的背後要有基本的管理假 設。企業的哲學根源在哪兒?企業思考的土壤和哲學根源在於對商業本質的把握,「在商言商」就是回歸常識,回歸璞素、回歸真理、回歸簡單、回歸商業理性、回 歸商業的本質。如果一個企業不能把握商業本質,那麼他就會變成機會主義,機會主義是沒有未來的,機會主義可以賺錢,但是機會主義不會成為偉大的公司偉大的 商業機構。商業的本質其實並不神秘,商業本質就是一些嘗試,一些樸素的嘗試,一些基本的底線,規則和範式。「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探尋常識、遵循常識、堅守常識、以商業常識來經營管理企業也就成為了任正非進華為20多年來所堅守的最基本的底線。做哲學思考的人都孤獨,任正非是孤獨的,他在孤獨中悟道,在孤獨中佈道,在孤獨中建道,在孤獨中述道。

是什麼驅動了華為的成功?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描述的利益驅動力,驅動全體員工奮鬥,是一場從精神到物質的轉移,而物質又鞏固了精神力量。拿破崙曾經 說過「精神和物質的比例是3:1」,精神是3,物質是1,精神的力量很重要的。釋放出華為十三萬員工的能量的背景是什麼?是近20年來華為不斷推行的管理 哲學對全體員工的洗禮,每個員工身上小小的原子核在價值觀的驅使下,發揮了巨大的原子能。對於華為成功質疑的一個結論,華為成功的源泉就是靠哲學、靠制度 的力量。華為的管理哲學到底有哪些?提煉出來大致有這麼幾個:開放、妥協、灰度、自我批判、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持續的艱苦奮鬥、均衡。

「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範」。一個不開放的文化,就不會努力的吸取別人的優點,逐漸會被邊緣化,是沒有出路的,一 個不開放的組織,遲早也會成為一灘江水的,任何組織的強大,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如果不能實現開放系統,這個企業就會走向自我封閉,任何自我封閉的組織, 他不會有成長力和驅動力的,我們在前進的路上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必要的妥協是重要的,沒有寬容就沒有妥協,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不能依據不同的時間空間 掌握一定的灰度,就很難有合理深思篤實的正確解釋。開放妥協的關鍵,是如何掌握好灰度。每一個將來有可能承擔重任幹部,一定要具有對外開放妥協和灰度的理 解,這是將來要成為領袖最重要的心態和工作方法。

開放

華為過去就是一個黑寡婦 的形象,華為的合作者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這樣只會帶來越來越的敵人,不會帶來同盟者,怎麼解決開放問題,任正非受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得到的啟發得出「深淘 灘低作堰」:「深淘灘」,強化管理,挖掘潛力,一個企業不是靠規模,靠物質投入來實現高增長,而是靠人均效率的持續增長,人均效率是個對標,華為人均效率 的持續提高,衡量指標就是對標,和別人還有差距,但是這個差距大大拉小,就是深淘灘,挖掘自己;「低作堰」,不到處建攔水壩,把利潤和供應商利益相關者給 予分享,形成同盟。未來的競爭是產業鏈 的競爭,而不是一個個體企業的競爭,允許意見就是戰略儲備。任正非做的2012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就是從文化制度、產品層面和組織層面來培養意見,有些 意見在目前可能是歪教邪說,未來可能就是正確的,這就是一種開放;華為實行鮮花一定要插在牛糞上的戰略,這個牛糞,可以是華為的牛糞,也可以是別的牛糞, 不封閉起來自娛自樂搞創新,這就是一種開放心態;創新的導向就是市場成功,市場成功的評價標準是客戶需求,華為用了很多年的時間消滅工程師文化這也是一種 開放。

開放是公司生存下來的基礎,如果我們公司不開放,我們公司最終會走向死亡,開放要以自己的核心成長為基礎,加強對外開放合作,華為堅持開放的道路不 動搖,開放是我們的出路。華為提出公司的運作是耗散結構,應該讓公司在穩定與不穩定,平衡和不平衡間交替進行,這樣的公司才能保持活力。公司長期推行的管 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有能量一定要把它消耗掉,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如果不能開放,這個組織就沒有能量交換,就缺乏活力。

妥協

任正非最欣賞的領袖是拉賓,他覺得沙龍是一個政客,拉賓則是一個偉大的政治領袖。拉賓以土地換和平,必要時妥協,保持清靜理性的頭腦,保持弱者的姿 態至關重要,該示弱時向別人示弱。任正非一直講低調,華為的成功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企業倒閉,把別人飯碗砸了,不得不低調,他要猛勁的按住那幫年輕人躁動的 心,這就是一種妥協。在華為的決策體系中充滿爭吵和妥協,通過爭吵,通過妥協,集中大家的智慧,在這種氛圍中形成正確的角色,達成共識。寬容是領導者的成 功之道,只有寬容才會團結大多數人與一些認知方向,只有妥協才能堅定不移的在正確的方向減少對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你的正確目的。

灰度

做人力資源要理解企業、理解老闆、理解人性,理解人性其實很難的,任正非對人性的管理,是一個很大尺度上的把握,它對人性的理解就是灰度。任何黑的 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鑑於黑和白之間的灰度,是十分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 平。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於灰度,來自於妥協,來自於寬容,我們常常說,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和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現實中中國人 是講極端的,從組織的運作,不管是公共組織,還是企業組織都是在走極端,一個組織如果走向了極端,再回歸到灰度是很難的,其實黑和白是最容易走的兩條路非 黑既白,衝向一端去怎樣把握這個度,既有黑又有白,融合黑和白的兩種思想,形成合力可能是最難的。「我們各級幹部要真正領悟的妥協的藝術,學會寬容,保持 開放的心態,就會達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夠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紮實」。任何事務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面,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術。在華為的管 理實踐中,到處都充滿的灰度,我們尊重員工,但要集體奮鬥,華為的很多做法,都是先拉到一個端,然後再拉回來,最後形成閉合,絕對不走極端。在我們現實生 活中也是如此,中國人本身的灰度決定了我們不能拿著一個簡單的白的或者黑的管理工具來管理中國人。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是華為核心價值觀之一,是華為的傳統。正是這種傳統,使華為從只有七八個人的時候那股勁,到13萬人還保持當年那股勁,華為當年那股勁,一 直由七八個人傳承到十三萬人,那股激情,那股玩命精神,沒衰落,這個隊伍戰鬥力如舊。我們講管理,講變革,講管理公司,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鄧小平的偉大 就是用走向市場經濟和十一億中國人民的惰性和中國人的人性在做鬥爭,而任正非是在和13萬員工的人性和惰性做鬥爭。「20年的奮鬥時間使我們領悟到,自我 批判對於一個公司的發展,有多麼重要,但是很多企業沒有領悟到,如果沒有堅持這個原則,華為絕對不會有今天,沒有自我批判我們就不會認真聽取客戶的需求, 就不會密切的關注並學習同行的優點,就會現以自我為中心,必將被快速多變經濟的市場環境所淘汰。世界上只有那些善於掌握自我批判的公司才存活下來,我們要 不斷的自我批判,不斷的進步,都要自我批判,世界是在永恆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的,自我批判不是為而批判,不是為了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為了優化和建設為批 判,總的目標是導向公司整體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只有犧牲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將軍,只有長期堅持自我批判的人,才會有廣闊的胸懷。任正非一直通過自我批 判的哲學工具,來鍛鍊隊伍,來選擇優秀的人才。華為的自我批判不是口號,不是一種提倡,而是一種制度規定。

「開放」、「妥協」、「灰度」、「自我批判」是任正非的管理哲學,「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是華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三個根本保證,是華為的成長邏輯。是 什麼使華為快速發展?其實也是一種哲學思維,植根於廣大骨幹的心中,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的文化,並不是什麼背景,也不是 什麼上帝,華為人就因為一直相信真理,並為之努力奮鬥。當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的價值評價體系,不斷循環運轉,並不斷在運轉中優化它 的結構與形勢,逐漸就脫離了具體的人,形成了一種形勢一種機制,作為一種文化一直傳遞下去。

以客戶為中心

產品的發展目標以客戶需求導向,企業管理的目標是流程化組織建設,最後由悟道到建道,變成制度,變化成現實的企業實踐。

以奮鬥者為本

華為強調海盜文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中國人從上一代繼承的只有貧困與傳統美德,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要改變組織的命運,只有一個選擇, 艱苦奮鬥。當然不能光要奮鬥,以奮鬥者為本,還有另外一層含義,要給奮鬥者關愛,鐵軍是打出來的,兵是愛出來的。古往今來,凡能打仗的部隊,無一例外都是 長官愛惜士兵,不然就不會有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要杜絕腐敗,惰怠就是一種最廣泛最有害的腐敗,人人皆可能為之,狹義的腐敗,那種貪污, 那種化公為私,只有少數人有這種機會和這種資源,但是惰怠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所以華為把惰怠也定義為腐敗。《中國企業家》有文章提到過一個企業最大的社會 責任,就是打造一個中產階層,其中就提到了華為的力量,提到華為一個主要貢獻就是打造了一個中產階層,一方面讓員工享受到自己奮鬥的成果,是真正的以奮鬥 者為本,別一方面讓奮鬥者享受到奮鬥的成果,就是共享。

均衡

最後形成的管理哲學,管理思想的背後,是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的構建,最後的結果是一種均衡。任何強者都是在均衡中產生的,均衡是一種美,均衡是一種 力量,所以我們談華為,談華為你說它哪兒好?哪兒都好,但是哪兒又不好,你說不出這個公司哪兒一方面很厲害,他擅長做什麼,這一方面最好,這一方面超越 誰,要看整體軍情,不管研發、營銷和人力資源,還是倒水的,都是均衡的。其實管理最後不是形成哪一方面非常優秀,值得炫耀,而是形成一個均衡,這種均衡狀 態,是最好的,均衡就是生產力最有效的形態,持續堅持均衡的發展,是推向各種工作的改革和改良,均衡是一種境界,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在開放妥協和灰度中走向均衡,華為這些年的演變過程,基本上是這麼實現的,它不是追求哪一個最大化,追求哪一個長木板,追求一個獨門的技術,而是實現公司 的整體均衡,這個均衡有和外部的均衡,也包括自身經營管理體系的均衡,那麼這個均衡,實際上形成的是一個平台,就是華為的管理,華為的管理體系。這個平台 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虛擬化的平台,同時嵌入了文化、戰略、組織結構、流程、體系、模板、工具、衡量方法、求助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在這個平台上實現平衡。

哲學是很玄妙的,有時我們會覺得離著我們很遠,其實又不遠。世界上最偉大的商業模式締造者不是喬布斯,而是佛祖釋迦牟尼,寺廟是成功的連鎖行業,不 賣產品卻擁有做大的忠實客戶,這背後就是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佛教寺院在全球是最大的旅遊地產,擁有統一的視覺標示、管理模式、文化模式、不用廣告、不用 交稅,消費者自動上門,其商業模式才是最偉大的。寺廟是超蘋果式的商業模式,具有樸實的價值和權威性。信徒眾多,從乞丐到富豪和政府官員全發自內心,盈利 模式獨特,沒有硬性的消費門檻,卻利潤豐厚,資源佔用量小,遠離城市,信徒趨之若鶩,全國連鎖、政府組織。宗教是一種信仰,信仰是哲學層面的,偉大企業背後總有偉大的管理思想,把這些偉大的管理思提煉或者深化一下就叫管理哲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24

投資札記【391】「起於飄緲」是成長投資制勝根本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4cp.html

「起於飄緲是成長投資制勝根本   

 微 博裡的一些感悟:當蘇寧上市時候他的成長有些飄渺,當茅台上市時候他的連續兇猛提價還看不出端倪,當白藥只是一個小瓶子黃白粉末的時候,我們看不出大的醫 藥產業鏈和日用家化產業鏈,當上海家化還是花露水級別的時候,我們什麼也不敢說。投資成長當一切都有結論的時候,他已經飛了。

    這段感悟需要深刻理解其內涵: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個重大問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探索價值投資思考的問題:選股的方向確定並不是買股的充分條件。意思選股從成長股出發,但是好的標的是性價比的綜合界定,也是需要長期耐心等待介入的時機,需要苛刻的選擇最可靠的安全邊際。選股的方向我們是朝著「小、精、尖、廣、新」的路線。一路成長的過程可以是飄渺的,但成長的根基一定是踏實的穩固的!

    在勞動力成本增加,經濟結構面臨大轉型當中,未來大牛股有可能產生在:小、精、尖、廣、新的企業中。1、小:市值小,成長前景好。2、精:精產品,精服務,精管理。3、尖:有一定規模的細分消費龍頭。4、廣:產品被長期使用,是廣為消費的產品生產者。5、新:行業領跑者,能不斷創新。

   這需要我們做好定性的分析,掌握和深刻感悟一個未來具有長期穩健成長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現象。也就是說,我們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很多細緻的企業成長估值都是枉費心機,我是看不出企業未來現金流折現該怎麼算。我只掌握公司基本特性,跟著大規律走。 

舉兩個例子:

1、 過去持有茅台七八年,我在思考一個問題:它讓我資產上了一個大台階,這過程是因為我英明呢?還是因為我幸運呢?理性分析後認為 ,幸運成分至少佔80%,接下來我的學習任務就是,如何讓過去的幸運變為未來真真切切自身實力,找到過去成功的必然規律:堅持價值和成長兩條腿並行;堅持大周期眼光看企業。當初有價值分析高手,善用現金流折算分析股票,和我講貴州茅台的高估位置在70-90元附近,最多不能高過110元,經過多年的送配估計也就在目前的50元上下,如果今天他在回頭看看過去的分析,是否業也覺得很好笑呢?回顧一下這個案例,能讓我自豪的無非就是模糊縹緲的方向和堅持的毅力!

2、理解小巨思路:1)、國內外工具整合的一個平台。2)、改變工具理認識念,工具不僅僅是工具。3)、萬餘種工具,單一工具也有可能帶來爆髮式成長。比如手電筒、小刀和救生錘等,4)、可能在專業領域被廣泛認同5.有些工具可以與你一生相伴,建立深厚感情。國內對工具品牌的認同度也會隨著消費升級而逐步深入。這也是一段飄渺的認識。

    成長分析開始於飄渺,但接下來的跟蹤,確實是要一件件具體事件的落實。而股票的介入更需要對於企業性價比的綜合衡量,需要一定的安全邊際。這一點,過去一 直處理不是很得當,認為只要成長股就不必嚴格要求介入的便宜程度。但當你在瞭解了塞斯卡拉曼的保守和沃爾特施洛斯的前期熊底價格介入的基本標準後,你會發 現價值投資中的價值標準並不是你所認定精確位置,用坦白的話講:「價值,就是在值得購買的基礎上越便宜越好!」如果你對企業價值分析不很在行,大熊市裡具 有大概率的普遍價值,是很好擇股時機,同理,牛市也有普遍高估性質。對巴菲特的恐慌和貪婪時交易理論,也是從最簡單獲取價值信息的角度上來走價值判斷捷徑 之路。因此,不管從何角度上去選擇時機還是企業,價值性價比是其根本條件,對於價值投資來說兩者並不矛盾。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識和一些間接途徑來曲線 獲得一些企業價值信息,因此價值分析並不是死板一塊。

    誠然,成長股投資確實需要智慧與勇氣,配合以堅持的耐力。 因為需要有長遠眼光,長遠,所以需要你的耐心,耐心堅持就要靠勇氣。需要長期跟蹤企業客觀發展,因此更需要一些智慧,去從每一個企業行動細節去探究他的管 理和發展的長遠思想和堅持力度。這也是價值成長型投資人樂趣所在,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從第一筆買賣開始就能看穿一切,你的投資越客觀就會越接近未來的真相。

    飄渺的成長其實我們不需要看得過清楚,通過以上表述可以知道,也並不是說因為未來的成長我們就可以隨意價格買入而不顧投資的風險。 我們只選擇了我們所認定的最有可能成功的一些投資標的,然後以合理偏低的價格不斷買入,並積極跟蹤研究,至於未來成功與否,起初我們還很難下斷言。但如果你的組合裡在過去數年裡有了茅台、蘇寧、白藥、蘋果、微軟等等過去這些年有出色表現的企業股票,相信給你組合的整體收益貢獻不菲,條件只是需要你堅持到最輝煌的時刻。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找準具有成功大概率軌道的企業,然後把幾個最欣賞的投資標的進行長期觀察,在合理的性價比下進行分散有計劃的配置,做好資金管理,長期看護其成長歷程。回過頭來看,「起於飄緲是成長投資制勝根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4

成長型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四大難題

http://xueyuan.cyzone.cn/caiwu-caiwuguanli/230957.html

不要「穿大鞋」 也不要「穿小鞋」

「大鞋」降低效率,浪費資源,「小鞋」束縛發展。在成長性企業中,建一個合適的財務管理體系非常重要。因為過高的財務管理要求、人才配備,過於繁複的流程制度,不僅不會促進業務的發展,管理的提升,反而可能導致業務部門的反感和牴觸,影響業務的發展。

同時,由於整體管理水平的不配套,執行起來往往走形式,也打擊財務人員的積極性,培養不良的工作習慣。「穿小鞋」的情況更加普遍。財務管理沒有體 系,或缺乏系統管理思路,導致重要財務策略和財務功能的缺失。比如是集權還是分權?財務應該發揮什麼職能?公司的資產、資金處於什麼狀況,關鍵的風險點和 控制點有哪些?對財務信息有什麼要求,什麼是經營管理決策必須的?如何保證數據正確等等。根據我們的經驗保守估計,半數以上的成長性企業沒有一個系統的財 務管理思路和辦法。這也難怪,很多老總抱怨財務管理混亂、信息不明、數據不准、分析無用,或不時發生的或多或少的財物損失。

發展速度與資金籌集

在成長中,企業家面臨的一個很大誘惑是融資。對那些成長性良好的公司,銀行貸款、國內國際上市、戰略性或財務性的投資等很多機會主動來敲門。有的企業搞不清是發展速度需要資金支持,還是巨大的籌資機會需要規模和速度的配合。部分成長企業為了登上創業板, 通常進行超常的快速擴張,通過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擴大業務規模,收購其他產品和公司,企圖創造一個實力與速度都更誘人的「王國」。然而,由於管理能力跟 不上這樣的發展速度,很多投資的項目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還沒來得及上市,就由於大面積虧損,資不抵債,快速地走向破產。

要發展多快才合適?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和資金籌集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是成長性企業需要考慮的關鍵戰略問題之一,也是最大的風險之一。

擴張與控制

除速度之外,擴張的另一個難題是控制。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擴張中的資金控制,二是擴張中的績效控制,三是擴張中的企業文化控制。這三方面都與財務管理有關。

擴張的直接結果是企業地域的分散,管理點的增多,人員規模加大,業務單元增多,各種法律實體形式增加,如分公司、辦事處、合資公司、子公司等。這種 分佈必然引發成本費用的膨脹,管理複雜性和難度的上升。同時,擴張階段,資金常常是一種稀缺資源,這就造成一個矛盾。如何尋找一種新的管理模式:既能夠滿 足擴張要求,又在可控範圍之內,從而保障企業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持續發展,就成為成長性企業財務管理的重大挑戰。績效和企業文化控制,說到底都是組織管理 的問題。而組織管理的核心內容是績效管理和薪酬激勵。一方面要將薪酬總成本控制在一個經濟合理的範圍之內,另一方面,通過制定關鍵績效指標,引導組織中各 成員的努力方向;通過相應的薪酬激勵政策創造內部公平和競爭,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通過執行中的分析和監控,不斷強化目標和改進差距,從而保證企業戰略 目標的實現。這些,構成了這一階段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業績管理,它要求財務人員從整體組織管理和戰略管理的高度出發,轉變成企業戰略和目標實現的 推進者。

市場應變與決策支持

如果說前一個挑戰要求財務成為戰略實施的推進者,在這裡,財務就要成為戰略戰術制定的助手。從產品定價、業務組合、客戶選擇、銷售政策制定、生產採 購決策等一系列重要經營決定,都需要相應的財務數據和分析建議。成長性企業面臨的市場是多變的,高成長必然引發新競爭的加入,或更多參與到與大企業的競爭 中。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信息不到位而導致盲目決策或錯誤決策是很危險的。這種分析要求財務管理者能夠主動從經營的角度看問題、發現問題,並能通過專業方 法和工具,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983

品牌運動服飾板塊:行業陷高庫存泥沼高成長引擎難重啟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78588.html
要發揮「運動精神」的並不只是運動員,還包括那些體育用品生產商。

今年來,李寧(02331.HK)、中國動向(03818.HK)、匹克體育(01968.HK)等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品牌運動服飾公司均遭遇了市場增速下滑、集中度偏高、庫存高企等問題,公司股價也一路走低。

儘管隨著奧運會的召開,上述公司出現了一波反彈行情。但在行業依舊低迷的情況下,品牌運動服飾上市公司能否像耐克曾經的那樣面對挑戰,發揮「運動精神」,重新拾起高成長的接力棒?

行業困境:庫存高企,賺錢容易時代已結束

時移則世異,前兩年還因為快速成長而被寄予厚望的品牌運動服飾上市公司,近期快速發展的步伐似乎戛然而止。

數據顯示,以李寧、中國動向等為代表的中高端品牌以及特步(01368.HK)、匹克等為代表的中低端大眾品牌2011年的存貨周轉率都處於近年來同期的低水平。

財報顯示,李寧2011年的庫存已達到11.3億元,幾乎是2008年的兩倍。另外幾大品牌的庫存同樣巨大,安踏(02020.HK)庫存6.18億元、特步庫存6.71億元、361度庫存4.51億元、匹克庫存4.21億元。

此外,李寧、安踏、匹克、特步、361度等公司的業績增速都有所放緩,李寧的總收入僅89.29億元,出現了5.8%的負增長。

分析人士認為,這顯示在市場規模增速放緩、行業競爭格局穩定的背景下,企業外延式擴張不得不面對銷售不佳的情況。

而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必然遇到的「瓶頸」。東興證券認為,參照服飾行業的生命週期,國內運動服飾處於成熟期的後半段。運動品牌作為典型 的功能性、場合性品牌服飾,其目標市場相對休閒等大眾消費品類小,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啟蒙期、2000~2007年的成長期及2008年至今的成熟 期前半段,當前市場已經顯現較明顯的增長乏力跡象,品牌持續數年的賺錢容易的優越時代已經過去。

「任何行業如果處於自由競爭,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後,都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一旦供過於求,就會形成存貨。可以說,中國的體育用品行業在過去 10年中經歷了超高速的發展,不斷有新國內品牌誕生和國際品牌進入,這也就造成了過度供給,自然會產生存貨高、供過於求的情況,行業發展放緩屬於正常現 象。」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顧問朱萌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採訪時表示。

Frost & Sullivan高級顧問秦沖則認為,從2003年申奧成功到2008年奧運會之間的「奧運效應」也在某種程度上透支了消費需求,導致行業拐點提前到來。

據介紹,中國的品牌運動服飾行業在2009年也迎來一輪高速增長期,相關公司在資本市場上更是表現搶眼。李寧的股價在這一年中扶搖直上,全年大部分時間均維持漲勢,並在2010年年中達到31.95港元/股的高位。

秦沖表示,諸多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方面的實力都還有待提高,在現有市場需求逐步飽和的情況下,很多企業不善於抓住新潮流、發展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所以目前國內體育品牌所遇到的困境可謂是內外因交疊下的結果。

耐克經驗:抓住時機實現反轉

事實上,品牌運動服飾行業一直將耐克等作為發展的風向標,當初李寧等公司上市的時候,市場之所以給予較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耐克之前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的上好表現令投資者印象深刻。

而耐克也一度經歷過市場競爭激烈、策略失誤的低迷時期,之後通過一系列調整,耐克重獲市場第一。更為重要的是,耐克隨後的股價表現依舊波瀾壯闊,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回報。

資料顯示,耐克在經歷了1972~1982年十年的高速成長之後,公司在1983年~1985年業績出現大跌,股價也於1984年底跌到0.3美元左右的低谷。

在經歷了80年代後期的轉折期後,耐克在1989年底重新奪回美國市場第一,並走上了業績持續高速增長的階段,其股價也從1984年11月9日的0.30美元漲至2011年11月4日的94美元,漲幅321倍,遠高於同期標普500指數約7.5倍的漲幅。

那麼,耐克的發展能夠為投資國內運動品牌提供一些借鑑嗎?

秦沖認為,耐克的發展過程,對於國內體育用品企業而言,有諸多之處值得借鑑,如善於抓住市場最新的潮流和趨勢、及時反思和調整現有戰略、不斷強化自身的技術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等,都值得國內公司學習。

本土品牌走出困境先後有序

「行業在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之後,還是會走向平衡的。」朱萌表示。

而對於品牌運動服飾的發展前景,分析人士存在不同看法。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認為,在中國消費人群如此大規模的前提下,市場需求會長時間保持旺盛的格局,並且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展開,未來購買高端運動品牌的人群會越來越多,仍然看好行業前景。

香港方面的機構則認為,多數投資者均看淡體育用品板塊,認為即便注入倫敦奧運這支興奮劑,該板塊也難以出現大的改善。

361度副總裁朱晨曄近日表示,本土體育品牌要回到之前每年20%~30%的增長速度已不現實。而從已經開始的2013年訂貨情況來看,明年仍然是本土體育品牌比較困難的一年。她相信,中國的體育用品行業在2014年之後會回到較快增長的軌道上來。

招商證券認為,即便本土體育品牌要走出困境,也有一個先後順序。比如李寧和中國動向在明年中後季度的情況會變好。但其他品牌的困境可能才剛剛開始,這些品牌需要整合和調整的方面會更多,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總體來看,安踏和匹克的前景會好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5

巴菲特談投資 學著成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ee28fa01018m9f.html

作為普通股票投資者,最想從股神那裡學的是投資成功之道。我發現,巴菲特今年回答問題時,又傳授了投資10招:

1、風險第一

巴 菲特談到繼任者時說:「我是伯克希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也是首席風險官,我要負責在任何情況下公司不會以任何方式陷入任何巨大的災難性風險之中。我的繼任 者也要擔負同樣的責任。我們絕對不會選擇任何一個不具有這些巨災風險控制能力的人來做這個職位。」巴菲特投資,風險第一,盈利第二。

(評:考慮投資之前,首先要思考的是有沒有風險,而不是能不能賺錢。)

2、關鍵是耐心

巴菲特說:「耐心是投資成功的關鍵要素。那些明白市場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顧問的人,長期而言投資將會做得很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市場經常是錯的。那些能夠牢記這一點的人就能充分利用股票市場的優點,比如,透明的價格和很高的流動性。」

(評:沒有耐心,就別去股市投資。能不能「等待」,是檢驗投資者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

3、利用市場

巴菲特說:「我們管理伯克希爾公司47年了,曾經有過四五次我們認為伯克希爾股價明顯過於低估了。股市的美妙之處在於愚蠢的過於低估的價格會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和芒格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投資致富的。」巴菲特對付市場先生的名言是:「要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利用。」

(評:只有始終把市場當作工具的人,才會有效利用市場。)

4、別迷信理論

巴菲特批評商學院說:「讓我非常吃驚的是,商學院總是關注一個又一個風行一時的潮流。有時金融理論,有時是別的東西。但是一旦這些理論進入大腦之中形成定勢思維,就非常難以改變」。巴菲特說:「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程就可以了,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價值,一門是如何看待股市波動。」

(評:雖然投資只需學習兩門課,但「如何看待股市波動」這門課,許多人永遠不能學成,因為涉及人性。)

5、不懂不買

巴菲特說:「我們努力迴避開那些我們不明白的公司。我在買入之前需要確定未來5年或10年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剔除掉那些你不能理解的公司,最後你會發現你需要關注很少一些公司就夠了。」

(評:為企業號脈,挑選出確定性高、盈利性高、壽命長的「市場印鈔機」,是投資的不二法門。)

6、不提供管理建議

巴菲特說:「你看看我們的前四大重倉股,我們和這四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每年交流次數平均不超過兩次。我們做的事情不是給公司高管提供建議。如果我們認為,對一家公司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給公司高管提供建議,我們會遠離這些公司。」

(評:挑選一條市場中的「好船」是要緊的,但「掌舵者」的素質也不容忽視。)

6、不要過多後悔

有 人問:如何把錯誤減少到最小程度?巴菲特回答說:「我們過去犯過很多錯誤,我們將來還會犯下很多錯誤。我從來不會過於擔心犯錯,我不會坐在那裡不斷反思我 的錯誤,不斷思考將來我會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巴菲特說過,投資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現重大錯誤。他這裡的意思是,要把精力用在避免犯錯上,而不是反思錯誤 上。總結一句話,事先不要怕,事後不要悔。

(評:投資要儘量少犯錯誤,但絕對不能犯致命的錯誤。)

7、遠離失敗者

有人問:如何投資那些正在衰退的企業?巴菲特回答說:「我從來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努力讓一個衰退的企業重新復甦。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它企業豈不是更好。」巴菲特以前說他的投資秘訣是投資業務一流、管理一流、業績一流的超級明星企業。有好的,何必再要那些不好的呢?

(評:要儘量去搭乘市場中的「好船」。)

8、投資只為價值

在回答關於伯克希爾回購股票的問題時,巴菲特談了公司之所以回購股票的幾個理由,最後他總結成一句話:「我們將來回購股票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們回購股票之後能夠提高我們公司的內在價值。」你買股票時想過沒有,這家公司股票大幅低估了嗎,你長期持有公司能夠不斷增值嗎?

(評:買入的唯一理由,就是價值低估,物有所值。)

9、不穩不買

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谷歌和蘋果,這兩家企業和他投資的IBM有什麼不同?

巴菲特回答說:「簡單地說,投資IBM最終出錯的可能性要比投資蘋果或谷歌更小一些。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評估谷歌和蘋果的價值。」看來,巴菲特最看重的是公司發展的穩定性,而不是成長性。

(評:投資如果沒有「確定性」,那麼無論投資標的看起來多麼誘人,都只能拿來欣賞而已。)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6

成長十八倍 九一遊行三代媒體人上街頭



2012-9-10  TWM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登場,據統計,當天吸引近萬名學生、學者、媒體工作者參與。許多曾參與一九九四年新聞界首次走 上街頭,訴求「新聞自主」遊行的記者協會成員都感到欣慰,當年僅五百人參與的活動,十八年來,人數成長了十八倍。

這場號稱「野百合」之後,規模最大的學生街頭運動,其實有賴許多「熱血」老師的號召,除了傳播科系的知名學者,如張錦華、胡元輝、管中祥之外,連傳播界的補教名師戴然也現身。師生在街頭相遇,讓遊行隊伍充滿年輕活力。

人群中,牽著五歲女兒身處「錢衷時」(前中時)隊伍的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格外受到注目,他笑稱,這是女兒的第一場社會運動。只見一批又一批學生爭相 與他們父女倆合照,曾被他教過的學生驚呼:「融融居然這麼大了!」何榮幸一把抱起女兒,應和學生:「她好大,我不怕!」現場氣氛溫馨。何榮幸說,接下來要 帶女兒從宜蘭出發,環島一周。「先讓我休息兩個月,等我回來,一定會再回到新聞界,大家放心!」

(鄭淳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77

投資新事業 該先顧財務風險或成長機會?

2012-10-01  TCW




企業發展新事業時,領導者首要面對的難題,是短期獲利與長期報酬間的取捨;再者則是該如何為新事業設立財務指標。

此期,我們繼續邀請TVBS董事長張孝威與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對談,開創新事業時,如何平衡財務風險和成長機會。

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以下簡稱劉):企業靠新事業成長,都面臨拿捏風險與機會兩難。以財務來檢驗新事業可避免走錯路,但也可能因掐太緊而扼殺機會,如何在成長機會與財務風險之間平衡?

做新事業,財務指標該緊或鬆?

TVBS董事長張孝威(以下簡稱張):跨足新事業,除了先確認產業趨勢以及本身核心能耐,首先,須講得出商業模式是什麼,策略上要怎麼讓公司賺錢,確保商業模式奏效,穩定獲利。

我同意做新事業不能完全看財務,但檢視商業模式對不對,必須要有一些財務數字。除非你真的很幸運,否則失敗機率很高。但是這(財務數字)應該是一個大框框而已,不是一個緊箍咒,否則乾脆不要做算了。

我常開玩笑跟我們財務長講,(看新事業)不要那麼小鼻子小眼睛好不好?財務長有時聽了會覺得很委屈(笑)。

劉:既然要看財務數字,最難的就是該緊或該鬆,你會用什麼財務數字檢驗新創事業?

張:我認為,投資新創事業比起用本業成長更難,所以不一定要表現在每股獲利,或者要求它一下子就得賺錢,但是至少要有free cash flow(自由現金流),投在裡面的錢,它有自己再生現金流的能力,假如你連維持現金流都很困難,這就非常非常的危險(加重語氣)。

劉:這很類似Amazon(亞馬遜)的想法(編按:亞馬遜在發展新事業時,較重視現金流穩定成長,代表新事業的商業模式正確,而非僅看獲利)把財務數字當 成新事業發展的里程碑,獲利雖因投資降低,只要現金流穩定成長,代表商業模式是對的;但是好的商業模式不能忽略外在競爭者的動態。

你在電信業時,正值﹁數位匯流﹂開端,當時的競爭對手一直在投資新產業,如網路音樂書店平台,但是台灣大哥大(以下簡稱台灣大)相較比較保守,是考量財務風險或沒看到好的商業模式?

張:其實這就是我們後期一直在討論應該focus(聚焦)在哪些可能的投資,其中書店、網路商城也在上面,當時有跟某家網路書店談,但是它價格開得太高, 談不了,那就沒有辦法。這也就是我講的,一個新產業,你說真的要做完整的財務預測,很困難,可是你也不能說就隨便投(資),還是得要有個限度,不能無限上 綱。

趨勢對了,財務沒達標就停損?

劉:我想企業對新事業都會設一投資限度,但其實最兩難(的)是,你還沒看到財務結果出來,卻得決定要不要繼續?

股市的錢被「套牢」之後,要認賠殺出,台灣人是稱之為「停損」,大陸則稱之為「割肉」,對於企業要停損新事業投資,我覺得後者的翻法非常傳神。萬一,你給新事業三年的時間,(結果)到時它沒給出財務數字,什麼狀況會讓你(選擇)繼續投資或停損?

張:如果產業趨勢已經改變,基本上處理掉(新事業)當然希望能儘量處理到「損益兩平」;如果不行,就算「虧小錢」還是要處理啊;如果繼續陷在裡面,等於﹁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money﹂(賠了夫人又折兵),更痛苦。

這時候就非常需要領導人下決心,因為當你決定說我們應該得停損了,通常新事業的負責人都是不以為然的。

如果產業趨勢沒變,你必須檢驗過去做的東西以及已經建置的能力,到底是到位還是不到位。但我告訴你,通常在位的人都不願承認(不到位),這時你得找不同的人,a pair of fresh eyes(擁有新視野者)更客觀重新評估。

我記得從○八年開始,電信業非語音收入的成長,對台灣大非常重要,但是非語音的營收在當時的佔比恐怕只是single digit(佔比一○%以下),你看整體數字還看不太出來,可是趨勢已浮現(編按:非語音營收在二○一一年已佔台灣大營收二一%)。

(這業務)發展了好幾年,前面一直做不太起來,後來換了一個人去看事情,就發現資源配置不對,沒有善用原有通路資源,後來把(非語音服務)與語音一起包裹著賣,結合一些新產品的資源,再一起推費率,一旦做改變,營收很快速的成長。

劉:新事業不可能不犯錯,但是,犯的錯得在允許的空間內,國外大型企業都摸索一套方法論去控制風險,其實,無論是在台積電或台灣大,雖說投資新產業、新技 術金額非常大,但(同樣)都有個趨勢與技術演進可判斷,現在你在媒體業,大多數的產品走軟性路線,屬性差別很大,觀眾的喜好也很難有什麼趨勢可言,雖然投 資金額比過去小很多,但評估投資成本與效益,你覺得更難或更簡單?

張:我覺得難度是挺高的。大家都希望新事業一開始由小開始做起,然後慢慢長大,但是有些遊戲沒辦法從小開始玩起,一開始就有相當的規模。

譬如說以TVBS來講,過去比較專長於新聞,以及對事件的深入分析報導,但是將來如果你想在兩岸三地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它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靠新聞性的節目比較困難,勢必要走娛樂性和戲劇性節目。

我們的四十二台雖然也有一、兩個算是滿搶手的娛樂性節目,可是也不是一個很強的頻道,幾乎沒有戲劇性的節目,我如果要做新事業,得拍連續劇、建影棚,還有別忘了將來一定走數位化HD,這個設備投資遲早也得做,對電視台來說是相當大的投資。

以前在電信業、半導體,一、兩億(元)不算什麼。但因為我們一年賺不到十億(元),花個一億、兩億(元)相對來講就是很大的錢了。

再來就算決定要做(戲劇),你在做這樣改變的過程中,可能會干擾到新聞部日常作業,所以反過來,還得去說服,甚至於是強迫他們接受,工作反而更多元。

劉:這邊(指TVBS)的創新,較偏向要不要增強戲劇節目?怎麼樣增強?好像跟你過去的領域不太一樣,怎麼去評估?

減低新事業風險,可找外部合作?

張:我是看產業面,我不會自己去看戲劇怎麼編劇和製作。我現在的想法是用TVBS的品牌價值去延伸,我們最大的價值就是品質(quality),甚至於我 招募新人,人家也覺得說我們公司是有一定的專業程度,由一個點來擴充,先做一些新(娛樂或戲劇)節目,一旦提升收視率,它(指娛樂戲劇節目)的價值就會不 同。劉:面對一下子投資大的產業,又與原本的核心能耐有些差異時,找合作夥伴也可以是選項之一,你考慮這樣做嗎?

張:不同商業模式有正面效益也有負面衝擊,最後思考點都不能脫離supply chain(供應鏈)和value chain(價值鏈)。

雖然我們不排除跟外部合作,但是要做戲劇,你必須去想在供應鏈裡,我要留下哪些value(價值),這非常重要,譬如像是現在的娛樂性綜藝節目,我看大部 分(價值)都被製作公司拿走吧!所以就中長期來講,最重要的,是要建構一些自己基本的能力;不然的話,你乾脆去買人家的戲劇來播播就算了嘛。

劉:到底要投資多少錢、選擇哪一種商業模式做新事業?其實,沒有一定的公式;可是企業每做一次選擇,都必須回頭去思考這些舉動是否能提升企業存在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依據。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財務指標當里程碑,投資走錯也不會傷筋骨

財務風險與成長機會常被視為難以兼顧的兩難,財務長更被視為企業裡踩煞車的不討喜角色。其實,在台灣的企業新事業踩煞車的,常是事業群的總經理,而不是財 務長。因為新事業常常依附在核心事業群,該事業群總經理在以利潤為主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影響下,往往不願意承受新事業前幾年的虧損。這時候,企業執 行長就必須展現決心,跳出來為新事業保留足夠的資源。否則,會造成績優企業創新與成長停滯不前的困境。

我建議,發展新事業時應視財務數字為新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一點一點達標,確認走的方向正確,累積小勝,形成持續往下走的信心與能量。

把財務指標當成里程碑而非煞車的另一個好處,就能在虧損擴大時先警覺,再回頭看看是趨勢改變了,又或是商業模式該修正,這樣企業投資新事業就算錯,也不至於傷到筋骨。

亞馬遜就是最好的例子,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 )深信消費者需求之所在就是亞馬遜應該提供的服務,因此開創新事業時,縱使華爾街一度認為亞馬遜是燒錢企業,股價狂跌9成,只要企業自由現金流穩定成長, 就代表長期的策略並沒有走錯,終究會轉為獲利的商業模式,一路由網路書店、商城、做到雲端商務。企業改變看待財務風險與機會方式,反而更能消除財務安全的 考量,真正找到適合發展的新事業。

口述:台大會計系教授劉順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0

近期我們應該做什麼 成長是金

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83171
  近段時間沒有真正寫一些有意義的東西了,由於本人前期的操作主要是控制倉位,可能會給一些人以誤解,認為本人恐懼市場的下跌,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操作派。實際上自09年以來到現在,我就沒有輕倉過。1000多點的下跌也就那麼回事,更不可能恐懼最後那幾百點的下跌。所以這次輕倉並非大家想的這麼回事,下面簡單說說本人的主要想法。

    我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資本市場裡生存是第一要素,在保證生存的前提下,就是儘可能獲得收益最大化,是本人的投資核心理念。目前的市場,盲目地堅持和簡單的放棄,均不是最好的選擇,對於手中持有的企業,許多人都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其實這對投資是非常不利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

    熊市與牛市操作方法是不一樣的。

    選擇超高速增長的企業是戰勝熊市的關鍵,但斗轉星移,在我們即將面臨的大牛市面前,熊市裡的操作方法卻存在非常大的缺陷,如果在將來的牛市裡仍採取這種方法,估計真的連普通新股民都未必跑得過。
    投資資本市場股票盈利(做空不在本人的討論範圍之內),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分紅,由於分紅整體比例偏低,且有承諾分紅的企業並不多,所以這塊收益並不是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是業績增長,企業離開增長,就是一潭死水,基本無價值可言,而企業長期業績增長一定會反映在市場上來,價值投資,最主要的就是賺業績增長的錢。
    三是估值的提升,賺的是市場博傻的錢。

    在熊市裡,第三部分一般來說是負貢獻值,所以主要賺第一第二部分錢,而第一部分錢一般是賺不過市場下跌速度的,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賺第二部分錢,即業績增長的錢。而且這個業績增長的速度還要跑過估值下跌的速度,也就是說一定要高速增長的企業,才有可能在熊市裡賺錢
    在牛市裡,三個部分都可以賺錢,但卻也有主次之分。牛市一般週期也 就二三年,甚至一年不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業績增長二倍的企業並不多,但估值增長二倍以上的企業卻是大有人在。所以這個週期決定了,牛市裡最容易賺的錢 是估值上升的錢,其次才是業績增長的錢,分紅的收益就相當一個小小的紅包,小小的驚喜,但千萬不要太激動。簡單地說,就是如果持有的企業未來估值增長二倍,業績增長一倍,就是5倍的淨收益。

    基於以上的觀點,本人近段時間一直在挖掘未來的投資標的,另一方面,等待市場最後恐慌的同時,儘可能的騰出現金,完成牛熊市交接的戰略性轉移,迎接下一輪牛市的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8

投資是一種概率遊戲 成長是金

http://www.ltkdj.com/news/ltgw/2012/911/12911212532FFEGI5HJ7B7KAC5FA1A0.html
  投資需要在有限的信息和數據中做出判斷。既然是判斷,就一定存在不確定性,認為自己完全撐握了和理解了企業未來的人,一般來說不是瘋子,就是偏執狂。

    對企業的理解不可能100%正確,尤其是企業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認為自己能力超群,能預知未來,則另當別論。當然有沒有這個能力,自己不防 先捫心自問一下:10年前你能看到今年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嗎?現在的你能看到未來10年後的樣子嗎?如果連自己都看不清楚,我們憑什麼談看到了企業的未來 10年、20年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果有人說他看出來了,你信嗎?呵呵,至少我不信。

    「人定勝天」的思想就是災難,做什麼事絕對化就是誇大化,極端化,不僅僅是股市中,在哪裡都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