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煙蒂的價格買成長的趨勢

http://www.jztzp.com/a/51354.html
xlwang - 和訊博客
轉自 http://wangxl.blog.hexun.com/80154638_d.html

歷史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格羅斯說,一本30元的書藏著幾十億的財富。
案例之一:古井貢是最經典案例。2008年17億總資產,淨資產9.32億,按當時股本2.35億計算,每股淨資產約4元。有短期借款7500萬以及長期借款1.5億。當年收入14.6億,利潤區區3200萬。
2009年總資產和淨資產都減少,剝離不良,輕裝上路。短期長期借款統統不見蹤影,資產負債表乾淨得很。收入才13億多,利潤卻有1.38億,可貴的是經營性現金流3.5億。
後面的故事就不要說了,今年大概能有8億左右的淨利潤。
關鍵是,2009年初的時候,它的B股才3塊錢,當時港幣和人民幣差不多價格吧,直接是淨資產75折甩賣。
案例之二:去年10月,廣藥H股跌到5元樓下,2011年廣藥每股淨資產4.6元,折合港幣5.8元。沒有長期借貸,有短期借款1.44億,小數而已。每股盈利港幣0.44元。所以,5元樓下的H股相當於10倍市盈率,0.8倍市淨率。就算沒有之後的資產重組和王老吉故事,這個煙蒂也不算很貴的。它家畢竟有挺多百年品牌被埋汰著。以港股2萬點指數對應2011年10月的16000點,也有25%的升幅,沒有任何故事和傳說的廣藥H股,回到淨資產值還是蠻大概率的。就熊市而言,這個收益率應該是令人滿意的。當然了,今年二季度之後大南藥旗艦的故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案例之三:中集安瑞科和舜宇光學,正在進行中。中集安瑞科2011年一度低至1.7元,2.5元以下大把機會。20多億港幣的市值可以買到34億人民幣(42億港幣)的淨資產,對應67億的銷售和5.7億(人民幣)的淨利潤,就是說0.5倍PB,3.5倍PE、0.3倍PS。當然了,它家的負債、應收、資本支出是有點嚇人,跟古井貢和廣藥不可比。但業績隨行業井噴的事實總歸會反應到股價上。股價漲了一倍,2012動態市盈率也不過5倍。
舜宇光學,去年此時股價1塊多點,市值十來億港幣,不到10億人民幣。2011年淨資產16.6億,基本沒有信貸負債,收入25億,利潤2.15億。就是說0.6倍PB,4-5倍的PE、0.4倍PS。今年智能手機爆發井噴,光學鏡頭大大收益,又傳出它將進軍汽車倒後鏡市場。鏡頭佔整個汽車的成本造價幾乎可忽略不計。藍海市場。光學器件,利基市場,有技術門檻而玩家不多,市場不足夠大,但較為穩定,這是難得的生態系統。如今已經是2倍PS,2.5倍PB,16倍PE,完全是成長股的估值了。
不過12個月的變化而已。期間上證綜合指數跌去15%,恆指漲25%。
這樣甩賣的資產,在A股真的是罕見或者說壓根沒有,但港股和B股時時都有,包括曾經的同仁堂科技。那些煙蒂們,乾乾淨淨的資產負債表,沒有一分錢信貸,業務不那麼sexy,(今年以來,藥業股開始妖冶sexy起來),如果是清倉跳樓的價格,加上行業和公司的業務拐點,就成為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需要幾個條件:其一,strong的資產負債表,這點很難,多數公司即便沒有信貸危機,也存在應收、資本支出等瑕疵。其二,行業的景氣。想必當年巴菲特買紡織廠就是看中煙蒂的便宜了,沒曾想微薄利潤要支持沒完沒了的資本支出,肯定是和新興市場沒法競爭的。這需要眼光和判斷。其三,運氣。要說港股的低殘股,還有很多很多,之前粗粗看過,好像一大半公司都低於資產淨值(當然了,港股的淨資產不靠譜,很多公司是重估過的),打三折四折的很多,但真正能有起來機會的,少而又少。廣藥H股如果沒有資產重組,現在6—7元一點不奇怪。以它自身業績看,6-7毛港幣的每股盈利,封頂了也就10元左右。其歷史上的口碑並不理想。王朝倒是便宜的,0.75倍PB,1倍PS,10倍PE,但經營不見起色。
順便mark一下我在《需求+資產負債表》中調研過的公司,從2.5漲到現在的3.5元,能不能有業績和估值的雙擊呢?且行且看。


我追求的選股選價風格
股民老K_新浪博客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10c5901015qfa.html

最近買了2支煙頭,京東方B和大冷B,別說是「成長投資者」了,估計就連「價值投資者」也不會看它們一眼,從往績和商業模式看,太沒吸引力了,真正的垃圾哈。

而這恰恰很可能是今後我追求的選股選價(時)風格,雖然現在只有很小的倉位(我近90%的倉位都押在招民興上了,以後不會在一支股票或一個板塊押這麼多了)。

1. 這個風格與巴老合夥人時期比較像,當然是指低估類。也和格雷厄姆的投資風格比較像,當然也有些區別。理念搞來搞去,我覺得別人的都很好,也不錯,但是,還是逆向、煙頭最適合我。

2. 我已經將企業往績於我的投資分析中的錨定效應減到非常小了,想想1年之前我的投資想法:「只投資於那些ROE能平均維持在15%以上的股票」,呵呵,這個想法已經是過去式了。凡是根據往績的ROE來進行篩選的東西,也正被市場上多數的「成長投資者」和「價值投資者」看中,因為得來容易。其實這批人並不是少數,如果算上機構投資者,那就是多數。股價相當程度上已經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歷史在未來繼續上演」的預期。別人都被吸引到的東西,要當心。「別人」很多,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少。市場有效程度,也不像眾多「價值投資者」所說的那麼不堪。

3. 所以,人們基本上都是將線性的歷史,儘量推演到未來。但實際上,這大體是一個線性和非線性交錯的世界。雖然不一定靠非線性的東西獲取超額盈利,但我希望儘量不要被非線性的東西所毀滅。因此,靠長年優秀ROE立住腳的市場明星,從價格上看,一定不會是我的菜——呵呵,一下子,世界清靜了好多。

4. 我更看重獨特的,市場還沒有給出價格反映的,財報數字程序化、線性化搜不出來的東西。

5. 我更看重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短期利潤表只是參考,長期利潤表可做驗證。

6. 我也看長遠前景,足夠大的市場空間、行業地位、競爭優勢、商業模式都很重要。但一般煙頭都會或多或少有些缺點,所以重要的一點就是:相比現在,非常大的概率上,企業可能變好,或至少不會變得更壞。

7. 我的選股選價流程,一般是從2倍市淨率的範圍開始往下,傾向於買1倍市淨率以下的股票,1-2倍的也做分析和後備。A股B股篩選起來很容易,港股範圍比較多,會比較累。沒有合適標的的話,就等待,就像霍華德所說,等待而不是追尋機會。我守在臭烘烘的垃圾堆前默默等待,等待有東西掉進來。

寫完這些文字,突然感覺一下子孤寂了好多。

(另一個史云生推崇的東西,資產配置,在分散化的前提下,其實比選股選價更重要,做好應對(任何市場演變)而不是頻頻預測(市場演變),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性錯誤,這是另外一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30

企業拚成長 該先從內部升級或對外購併?

2012-10-08 TCW



企業要成長,要自己來,還是該走購併這條路?

《哈佛商業評論》顯示二○○八年後,更多新興國家企業選擇購併做為成長的手段,不同於已開發國家企業做購併是為了降低成本,新興市場企業的購併多偏重互補性,取得技術、品牌和市場,購併不啻是新興市場企業升級方程式。

然而,購併也是一刀兩刃,一場錯誤的購併,小則元氣大傷,大則瀕臨倒閉。

過去研究證明,有七成購併並未達到原先預期目標,當投資銀行遞出誘人的標的時,CEO(執行長)該選擇內部成長或者購併成長?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曾在光寶集團負責國際購併業務,從橡膠、機械,連接器到汽車用整流二極體,陸續經手十多件購併案,被購併公司平均在兩年內轉虧為盈。

接手中美矽晶董事長後,○八年其購併美國半導體磊晶廠GlobiTech,讓這家已經虧損七年的半導體廠在十五個月內轉虧為盈,半導體事業部門的營收在三年成長約兩倍,稅後淨利成長一倍(編按:今年中美矽晶由盈轉虧,起因於太陽能事業部)。

本期邀請盧明光與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對於其購併與內部成長的策略展開對談。以下為精華摘要。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暨商學研究所所長朱文儀問(以下簡稱朱):研究顯示台灣在二○○○年後,越來越多公司啟動購併做為內部成長的手段。面對成長,你選擇內部成長或者購併的原則為何?

核心技術不夠,免談購併!內部能力夠,才能看出成長缺口

中美矽晶董事長盧明光答(以下簡稱盧):我很難和你區分,到底要做內部成長還是要做購併。

一般公司剛開始成立的時候,他們都用自己技術,內部成長要花時間,自己做,沒那麼快就用購併。

購併,是我策略藍圖上欠什麼,我去補那一塊而已,通常是由核心的技術延伸出來。

但是,你如果內部研發的能力和內部的技術不夠,你也沒有能力去做購併;(唯有)內部研發能力夠,才知道你欠什麼,趕快做購併。

二○○八 年,當時中美矽晶(以下簡稱中美晶)遇到沒辦法快速從六吋做到八吋晶圓的技術瓶頸,我們買下 GlobiTech(美國半導體磊晶廠)不是讓我創造獲利而已。

然後(還讓我)學到做八吋晶圓,我算給你聽,八吋的粗晶片做太陽能,一塊只賣一美元。但是八吋的粗晶片如果經過拋光給半導體用的時候,價格已經升至四十到五十美元了。

我要求是經營目標,(營收)每三年成長兩倍。

內部成長都是用 percent(百分比)算,最多也就是高到二○%、三○%。可是購併的時候常常是倍數成長。策略目標是為了成長,內部研發或者外部購併,只是手段與方法。

朱:在學術界有個名詞叫作吸收能耐(absorb capacity)。就是說兩家公司結合成敗的關鍵,還取決於那個買方有沒有能力去吸收、整合新技術的能耐,如果企業沒有能力整合被購對象技術的能力,做購併會很像私募公司就是重整上市。

聽你的陳述,你十幾次的購併經驗當中,追求成長跟規模擴充是購併很主要的驅動力量,有沒想過,成長或許不是所有人追逐的目標,用購併追求成長,要兼顧獲利 非常困難(編按:中美晶二○○七年至二○一一年營收增一‧四倍,但獲利因太陽能衰退減為原來的二三%),你怎麼取捨?

盧:要(讓)獲利一起成長很難,因為每一次購併,都是剛好被購併的對象面臨經營的困難或財務的弱點,大部分是虧損公司,買下來的時候一定會傷害到短期股東獲利。但是,經過一年、兩年你整理以後,然後它又會恢復獲利。

每個購併案close(結案)前,我一定都要開董事會,哪怕我是董事長。我一定會對董事會提出未來三年的 business plan(經營方案) 以及要多久可以(做到)轉虧為盈(編按:盧明光經手十多宗購併案包含橡膠廠旭麗、整流二極體廠光達與GlobiTech都轉虧為盈)。

朱:研究告訴我們購併有七成會失敗,但是你購併的公司都是在十五個月左右轉虧為盈,你成功的機率似乎高於平均,每次購併前怎麼去評估要多久轉虧為盈?

購併成功關鍵,互補長短!找對應公司做比較,抓出問題點

盧:我剛才提到就是說,我們已經清楚知道這個行業,也知道我欠什麼,它(被購併公司)有什麼,我的長處可以補它的短處,它的成本太高,我知道從哪裡可以降低成本。

我在買GlobiTech的時候,它的營業額是做三千五百萬美元,約新台幣十億元,我拿國內規模相當的公司的財報和組織比對,美國公司的直接人員雖然薪水 比台灣高,但是因為自動化,它(GlobiTech)製造人員更少,但它高階裡面、副總以上(的主管),就超過十二個。

工廠裡面哪有需要那麼複雜(人事),我把這十二個人減到五個,一年就省了一百萬美元。

它借款三千三百萬美元,銀行的利息利率約八%(比台灣高),我(從台灣)集資還給銀行。省掉利息,再降低採購成本,它就由(年)虧五百萬美元變成賺一千萬美元(編按:GlobiTech去年淨利約為一千二百萬美元)。

我說,你要怎麼樣讓購併能夠成功?第一,你對產業要了解,第二,你對target company(被併公司)要了解,我找相對應的公司做比較,先知道問題點。做購併前稽核時,你只是確認你原來的經營方案是否沒問題。如果你這樣都做的 話,我想,你的購併成功(機)率會提高。

朱:研究統計上來說,購併有七成都會失敗。可是如果你把這一百件拆開來,以相關或非相關購併來看,統計數字南轅北轍。相關多角化的購併成功率高很多;非相關的話,八成以上是失敗的。

整合不要NG,得有共識!與人建立互信,手段必須更緩和

盧:其實最大的困難是買下來以後的整合,太多人低估了整合人的困難度。對人的尊重,這是最基本的。現在的總經理(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非常積極,會英文,還在學日文。

我請她去擔任日本公司(CV)的總經理。從社長到各部會主管(年齡)都比她大,日本人第一個就是受不了你年紀比他輕,又是女性同仁,過去這些女性都是幫他 泡咖啡、泡茶而已。所以我常常要提醒徐秀蘭,妳帶過那些歐吉桑,請妳注意一下,在台灣可以要求快,在那邊就講話慢一點、講清楚一點,初期我們要和他們建立 共識。

目標不變,你的手段可以緩和。現在雖然她日文不會完全懂,但是連董事會都用日文開,另外找人協助她。然後等到經營領域的時候就改過來了,所有presentation(業務報告)請你用英文講,因為我的客人都用英文(溝通)。

朱:你花多少時間思考購併這件事?

盧:超過五○%以上的時間,注意產業跟競爭(對手與)客戶。

朱:國內很多企業都有一組團隊專門做購併,研究有什麼標的物可以購併,你們會這樣做嗎?

盧:不需要這麼複雜,有很多的案子我自己是提案人,如果你是購併案的提案人,又是購併的執行者、購併後的管理者,那這個成功率很高的,否則經營(被購併公司)的人又不是當時提案的人,到最後容易失敗。

【台灣名師觀點】考量三大重點,別為購併而購併

當企業認為自行發展技術追不上時,若盤算靠自己內部成長技術的代價,會高於購併時,就會考慮選擇購併。但是在購併之時,企業內部也必須有相對應的能力,才能確實評估與被購併者的互補效益,一如中美晶做法。

台灣企業現在展開更多的跨國購併。我建議展開購併前先思考:1.購併的策略目的,是否有其急迫性、互補性?2.購併後企業吸收能耐。大多數企業都是高估自 己的吸收能力導致購併失敗。3. 最應該思考的點是,是否陷入成長的迷思?很多人想透過購併追求成長,最後導致無法獲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美晶案例董事長全權負責購併案的挑選整合,優點是權責相副,但缺點在於無法形成制度化,若董事長交班,企業也失去購併的能力。但若 企業透過購併團隊處理,優點是將購併制度化,缺點為權責不副,購併者不負責後續整合與績效。我建議的最好方式是,把後續整合良窳與購併團隊績效做連動,以 免產生為購併而購併的弊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9

對比一下,你在哪個圈子? 成長價值投資

http://www.jztzp.com/a/51900.html

1.打工的圈子,談的是閒話,賺的是工資想的是明天。(短線交易者,只關注近幾天的股票走勢)

 

2.生意的圈子,談的是項目,賺的是利潤想的是下一年。(中線投資者,關注一個波段的股票走勢)

 

3.事業的圈子,談的是機會,賺的是財富想的是未來。(長線投資者,關注一隻股票的生命週期,伴它從小到大)。

 

現實生活中的常識,用到股票投資中同樣管用,你進入哪個圈子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選擇股票就應選擇那些,企業管理者把工作當事業來做的人,這個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18

價值、成長與不可知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x25.html
 

有人說我雖然一天到晚研究價值投資,「不過感覺思路還是很像彼得·林奇,這些策略都不是價值投資」,但又話語一轉,嚴格地講,「其實所有的理性投資都是價值投資」。後面的一句讓我釋懷,前面的一句卻讓我躊躇了好長時間。實際上,對於投資者的區分歷來似乎都很難。因此後來才有勞倫斯·柯明漢姆的《什麼是價值投資》。大名鼎鼎的巴頓·比格斯宣稱他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根據他的觀察,他把他所認識的絕大多數投資者歸結到三種類型:價值、成長與不可知。

   在本傑明·格雷厄姆看來,安全邊際指的是公司資產的清算價值高於股票成本的那部分差額。這樣的公司就是具有安全邊際的公司,也是投資者應該投資的公司。既然股票的價格能夠低於公司資產的清算價值,那麼來源可能會有兩個:a、極端下跌的市場;b、公司出現了嚴重的經營性問題或意外事件。一般來說,這類公司很有可能就是「差」公司。比格斯在觀察了許多優秀的價值投資者後得出結論說,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他們不會對差公司失去興趣。極端的價值投資者有時甚至認為「越『差』就是越美的」。比格斯是對的,比如,塞思·卡拉曼的投資重點就是購買被低估的資產。而他的老師邁克爾·普萊斯則十分擅長「在廢墟中挖掘珍寶」。與格雷厄姆最相像的沃爾特·施洛斯會經常查看價格創52周新低的股票名單,並從中尋找投資線索。有時,他更喜歡買入那些跌到多年低點附近的公司股票。

    價值投資者喜歡三「低」公司:低持有、低關注、低估值。當然,他們也希望能以低價買到管理好、經營好的公司,但這樣的機會少之又少。於是,他們投資於那些市值低於重置成本的公司、目前盈利低於其潛在盈利能力的公司,以及那些從傳統估值角度來看股價被低估的公司。這樣的公司往往盈利不佳、負面報導頻頻。就定義而言,價值股就是指因一般投資者的悲觀而使股票價格沒能很好反映出資產和盈利能力的股票。這樣的公司經常有一些壞消息,而喜歡推斷的投資者總認為它們還會繼續有壞消息。當價值投資者持有的差公司股價上漲超過其內在價值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掉,再尋找下一個便宜的股票。因此他們並不會愛上他們的股票。

  但是不少人更喜歡成長股。從定義看,成長股指的是那些週期性特徵不明顯的行業中、利潤良好、居行業領先地位、擁有優秀管理團隊的公司。據說這樣的公司「能夠穿越牛熊」。其理想的投資方法是持有上升行業的股票,直到行業開始衰落,而賣出是因為行業前景發生變化,而不是股價上漲。如果投資者的眼光足夠好,購買了盈利增長最快的公司的股票,長期回報將十分出色。不過問題在於,很難有絕好的眼光,因為辨別公司的成長性十分困難。基於各種原因,這樣的公司很容易喪失其原有的成長性。並且,當人們能夠清晰地將其界定為成長股時,其成長性多半已在價格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此時,投資者往往只是花高價買入一家好公司而已。

  成長股投資理論最早並非由菲利普·費雪提出,而是20世紀30年代托馬斯·普萊斯提出的。他把「成長」定義為,一個盈利已經保持長期增長的企業,在每一輪商業週期頂部,其每股盈利不斷創下新高,而且有跡象表明,在每一個商業週期中均保持超越生活水準上漲水平的增長速度。看起來成長股就是巨大的搖錢樹,種子是多年前種下的,後來終於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過,問題是樹不可能長到天堂。研究表明,在過去半個世紀,如果要挑出可以持有20年的成長股,成功的概率只有4%,可以持有10年的也只有15%。即使只想持有3年的,調對的概率也只略高於50%。最成問題的是,當一只成長股下跌時,往往不僅僅是硬著陸,而是摔得粉身碎骨。鑑於此,《證券分析》修訂版第十五版的合著者羅傑·莫雷先生建議投資者必須發掘人們尚未發現的公司,因為在一個公司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達到最高時,可以肯定市場定價已經大大超過了該公司的內在價值。

  還有一種人,既不讚同價值投資,也不讚同成長投資,他們是「不可知論者」。他們認為投資中的一切都是短暫的。投資信條經常會在關鍵時刻失效。因此,當成長股相對便宜時,他們會投資成長股;當價值股便宜時,他們會選擇價值股。有時,他們則兩者都做。他們認為,在價值股和成長股之間切換可能更靈活。不過,這種方法不約而同地遭到價值投資者和成長投資者的反對,他們認為,不停地改變策略注定將成為輸家。有趣的是,巴頓·比格斯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可知論者,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價值投資比成長投資收益高,他還是更偏向於價值投資。至此,大概我也知道了我自己應該被歸類於哪一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08

「我的秘訣是陰陽理論」——丹麥首富家族成長路徑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015
  小積木裡蘊藏大生意,長出一個資產達數百億元的丹麥首富家族。這一家族企業的管理方式是汲取東方智慧的「陰陽文化」,這一哲學浸透於家族對企業的收放之間,並曾使其度過倒閉危機。它現在正加緊在這一文化的發源地——中國進行佈局。

2012年9月中旬,樂高樂園(LEGOLAND)在馬來西亞開張。除了過山車等娛樂設施外,運營方用超過3000萬塊積木搭建了許多全球知名建築的微縮模型,包括中國的萬里長城等。

正在加快亞洲市場開拓力度的丹麥樂高集團是世界上第三大玩具製造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積木玩具生產商。它催生出一個首富家族——克伊爾(Kjeld Kirk Kristiansen,企業內部員工習慣稱他為「KKK」)於2008年成為丹麥新首富並蟬聯至今,其在2012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財富為60億美元(約380億元人民幣)。

但在2004年的時候,樂高集團差點倒閉了。這是怎樣的一間北歐家族企業,其成長路徑和管理方式有何特色,又是怎樣絕處逢生,並如何在亞洲特別是中國跑馬圈地的?

「要出類拔萃,但不可鶴立雞群」,從樂高與樂高樂園擴張的步伐中均可看出克伊爾德不慍不火的風格。 (東方IC/圖)

 

危機後退居幕後

「你們被解僱了。」克伊爾表情嚴肅,大步流星走進辦公室,對樂高公司「二把手」的首席運營官,以及產品開發部門的負責人說。

這是2004年1月的一天。按道理,聖誕剛過,歡樂應該尚留餘溫。但作為全球知名的玩具公司,樂高卻籠罩在陰鬱中——2003年,樂高出現第三次虧損,營收下降25%,全年虧損額達到史無前例的2.3億美元(約合19億元人民幣)。

樂高怎麼了?這家創辦於1932年的丹麥公司,靠著小小積木,到1990年成為世界十大玩具製造商之一,1999年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對人類生活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世紀玩具」,它到底得了什麼頑疾?

「樂高最大的問題是其產品,它必須想出新辦法吸引孩子們玩積木,或者利用這個強有力的品牌來開發新遊戲。」當時的丹麥《商報》這樣評論稱。

是樂高變得老氣,在科技時代有點不適應了嗎?顯然不是。2002年樂高還和好萊塢電影公司合作,以《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戰》為基礎開發遊戲,吸引孩子們用積木建造「酷角色」。

「樂高偏離了它的根基,耗費過多精力到銷售哈利·波特公仔之類的文化衍生商品上。」出生於1948年的克伊爾這樣解釋樂高「敗走麥城」的原因,他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掌門人。

一家玩具公司生產銷售一些衍生商品就算偏離了主業?聽起來有些怪。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教授羅森維(Phil Rosenzweig)反駁道,「樂高又不是進入了銀行業!通用電氣在20世紀80年代出售了小家電等傳統生意並大舉進軍金融服務業,結果它的業績很好,今天通用電氣40%以上的利潤來自於此,可是沒有人說它偏離了主業!」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2012年9月13日,樂高集團CEO揚(Jorgen Vig Knudstorp)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回憶道:一來,此前樂高在美國、德國和英國建造了規模宏大的主題公園,耗資大、收益低;二是,樂高全球擴張的速度很快,而克伊爾在「統一他們的步調,不讓他們向不同方向自由發展」等方面的掌控力以及溝通協調能力不盡如人意。

揚曾在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做高管,2001年被克伊爾「挖」到樂高任職;2004年10月,克伊爾向樂高補充了1億美元的個人資金,並向管理層力薦揚接替他任CEO,他自己則從此退居幕後。

北歐家族企業的傳承大都選擇經營權交給職業經理人,家族只擁有所有權。而克伊爾在CEO的位置上幹了25年。這樣來看,對玩具這一祖傳產業有著濃厚興趣的克伊爾有些「另類」,他把生產玩具的樂高作為自己鍾愛的玩具,不願讓「別人」過早「插手」,直到有一天他不得不這樣做;回頭來看,此次危難亦是契機,克伊爾得以讓樂高進入一個全新時代,而自己有機會體驗另一種角色的人生。

在樂高集團現在的架構中,監事會成員有7人,其中只有兩人是克伊爾的家族成員。理事會以CEO揚為核心,他有絕對的話事權,與CMO、CFO、COO等一起負責企業日常運轉。

一下子從一線退居幕後,克伊爾有些難以適應,一開始,他頻繁和工人、設計師以及其他中高層聊天,想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什麼。他太愛樂高了,「現在他仍然會來,只是不那麼經常。」樂高總部的一名設計師站在白色的創意屋(Idea House)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而作為老闆和職業經理人,克伊爾和揚之間的關係也頗有意思。

「克伊爾對現任管理團隊很放心。我們倆的性格不太一樣,但我們相處得很好,經常一起出差,把對方看作朋友或家人。」揚向南方週末記者如此描述。他講述了他們之間一次記憶深刻的衝突——那是在揚加入樂高不久時,在對樂高主題公園的處理事宜上,揚認為應果斷「斷臂」以償還債務,且主張將之完全出售,而克伊爾主張自己一定要成為管理樂園的新公司的股東。最後,樂高在主題公園的新公司中佔有36%的股份,處於控股地位。「現在看來老闆是對的。要知道主題公園是消費者可以盡情享受我們產品的地方,如果完全失去控制力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揚說。

現在,克伊爾和揚的見面頻率仍不算低,一週一次,只是聊天氣氛比較輕鬆,就像朋友一樣。有時揚要出差到一些「充滿憧憬的市場」,譬如中國,克伊爾也跟著一起去。

揚沒有辜負克伊爾的信賴。2005年樂高即扭虧為盈。2012年上半年的營收為91億丹麥克朗(約合91億元人民幣),相比上一年同期增長24%,淨利潤為20億丹麥克朗(約合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

代際傳承

丹麥是「安徒生童話」的故鄉,樂高讓全世界的孩子們用積木搭建各種童話世界。事實上,當克伊爾做木匠的爺爺——樂高集團的創始人奧勒(Ole Kirk Kristiansen)——於1932在丹麥比德隆小鎮的一間雜貨舖做出第一件木製玩具時,他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自己正開始締造一個家族的商業傳奇。

彼時歐洲經濟不景氣,奧勒的鋪子接不到訂單,只好辭掉工人。也是這一年,奧勒的妻子去世,留下四個孩子。但是他並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一次得到行業協會的建議,決定將未來的方向定位為生產孩子們玩的玩具。兩年後,他給自己的公司起名「LEGO」,取自丹麥語「Leg-Godt」,意思是「玩得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丹麥被德軍佔領。丹麥政府禁止進口玩具,也禁止在玩具中使用金屬和塑膠,這對樂高的木製玩具而言皆為利好。正當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時,一場火災使工廠付之一炬。但奧勒在家人和僱員的幫助下,決定從頭再來。

直到今天,奧勒的這股韌勁,依然充斥在樂高的企業文化當中。克伊爾對產品質量近乎苛刻的管控,也來自上兩代人的言傳身教。奧勒在亂世當中發戰爭財,有人建議他賺錢第一,但奧勒拒絕這樣做。一個至今在樂高集團內流傳甚廣的故事是,當年奧勒的兒子兼幫手哥弗德(Godfred Kirk Kristiansen,即克伊爾的父親)有次在給一批木鴨子玩具噴漆的時候,原本應該噴塗三次,他只塗了兩次。事後他向父親「表功」稱節約了成本,未料到當場遭到呵斥,「趕緊去取回那隻鴨子,塗上第三次漆後再給客戶送過去。」

在樂高在丹麥比隆德總部的工廠裡,南方週末記者從一台機器的機身上看到一張關於製造工序及規格的示意圖,上面標明顏色要經過四次噴塗,而尺寸的誤差容忍範圍是「±0.2毫米」。

樂高玩具從1948年進入塑料時代,十年後樂高顆粒誕生,即不再生產現成玩具,而是提供無限拼砌可能。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劃時代的產品,孩子的想像力得以釋放。也是在這一年,奧勒去世,哥德弗接班。

奧勒時代的樂高玩具主要是鴨子、小貓、小雞、猴子,以及拖拉機、卡車等「農耕特色」風格的造型;而到了第二代,各種奇特的跑車玩具成為主要產品,這是由於彼時歐美汽車工業飛速發展,而哥弗德本人也是「愛車一族」;到了克伊爾這一代,樂高積木已經非常成熟,玩具種類、造型完全由想像力主導。

一些成年人甚至也成為樂高迷。BBC(英國廣播公司)主持人詹姆斯·梅(James May)曾按照1:1的比例,用330萬塊樂高積木搭建起一個高6米的兩層小樓,裡面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和浴室,且皆可正常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已有80年歷史的樂高,從未進軍過主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即使樂高與好萊塢眾公司合作密切,華納兄弟甚至在拍一部以積木為主題的電影,但樂高至今也無意成立自己的電影公司;對於未來是否會進軍影視娛樂業,南方週末記者向樂高集團幾位高管發問,得到的答覆都是「NO(不會)」。

樂高現在是「兩條腿走路」,一條即為樂高玩具,另一條為樂高教育。樂高教育是一個獨立的子公司,以積木為依託,在全球開展一系列關於想像力建構的培訓和活動。樂高教育董事長雅克布(Jacob)對南方週末記者稱,「樂高機器人大賽」如今同樣讓中國的無數青少年著迷;樂高教育中國負責人陳誌慶稱其還與中國教育部合作,啟動了「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這些業務皆由樂高教育中國總代理北京西覓亞科技有限公司操盤。

「中國是建功立業之地」

2004年上半年,當樂高上下都在自我檢討時,其「生化戰士」系列玩具剛剛進入中國,總代理商是廣州智樂商業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代理兒童品牌的貿易公司,1994年即開始代理樂高玩具。

「生化戰士」玩具在中國的大賣,使得中國玩具協會向其頒發了「2004年度『玩具之星』大眾獎」,但忙著給管理層換血和大裁員的克伊爾不可能有時間專門研究中國市場——樂高的全球前兩大市場分別是美國和德國,三大生產基地分別設在丹麥、奧地利和墨西哥,2004年中國市場的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一直到2009年,樂高才在中國內地設立了辦事處。一方面是由於樂高業績重回高點,管理層得以繼續推進全球戰略,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俄羅斯成為了樂高的第三大市場,給克伊爾以及揚等人以不小的刺激。「這使人們更加關注發展中國家市場。」揚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樂高中國區負責人姚思鵬(Esben Stark Jorgensen),他是丹麥人,被派到中國後入鄉隨俗起了這個中文名字。其位於北京三元橋一間寫字樓裡的辦公室的牆上,貼著樂高中國辦事處剛成立時代理商送的字畫「一帆風順」。2012年10月15日,他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不斷提及「中產階級」「80後家長們」等字眼。如果現在再有人送他字畫,或許「鵬程萬里」更合適些——過去三年樂高中國的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50%,在樂高集團內部備受矚目。

「中國是建功立業的地方。」樂高集團一位熟悉中國業務的華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據他透露,中國內地市場在樂高整個棋局中所佔份額相對而言非常之小,但「由於增速很大,未來不可小覷」。樂高集團不願透露在華的具體銷售收入數字。

當然樂高在中國不是沒有挑戰。其產品全為進口,價格相對較高;此外在本土化策略、消費者認知度和營銷渠道的創新力等方面皆有待加強。

目前,樂高正在討論未來5-10年裡在亞洲設立生產基地,但是否設在中國,並不確定。不過,有趣的是,由於市場盛傳樂高確定將在中國設廠,他們每週都接到許多電話:「一些中國的地方政府競相邀請,問是否可考慮到他們省市投資。」

如果在中國設廠,揚將信用問題視為他們在中國將會遭遇的挑戰。「生意夥伴、政府部門必須和我們一同信守承諾。每個國家都有官商勾結、商業賄賂的醜聞,我們絕不沾染,這是前提,也是一個全球通用的行業準則。」

但無論如何,中國對樂高來說都是極為迷人的。「我相信終有一天中國會成為樂高最大的市場。」揚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認為,就整體而言,中國市場現在還不足夠大,真正的井噴「還在後頭」。

十年後這一目標會實現嗎?「可能需要二十年,我們做好了奮鬥三十年的準備。」他說。

顯然,這也是老闆克伊爾的理念。如果說他的祖父輩和父輩在產品質量管控和創新等商業原生性層面經歷豐富、建樹頗豐的話,他這一代的成績則同時集中在企業管理理念等「軟實力」的夯實上。

克伊爾的秘訣是什麼?他畫出一張太極圖,稱自己做管理靠的是「陰陽理論」,而樂高的發展由一種「陰陽文化」支配。

這一理論一共有11條原則,分別是:和員工親近,也要保持適當距離;要出類拔萃,但不可鶴立雞群;向員工展示信心,同時讓他們感受到存在感;有容忍心,但要牢記處理事情的方法;對自己負責,同時忠於企業願景;工作要精細,計劃須靈活;勇於自我表達,但要注意策略;要有遠見,同時腳踏實地;關注輿論,但不為其所累;要有活力,但要三思後行;自信而謙遜。

克伊爾最近一次來中國時,除了與揚一起與商業夥伴會面,還跑到大中城市的百貨商場研究入駐的玩具品牌,他們甚至花時間專門到市場上研究山寨樂高的產品。事實上早在2001年,樂高就曾在中國和仿冒者打過官司。

這一丹麥首富家族希望以自己的方式繼續生長。幾年前,克伊爾獲丹麥公主頒發的「安徒生大使」稱號時,他說,他以樂高積木像安徒生童話一樣「說著一種全世界人都能聽得懂的共同語言」而驕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4

20年股齡老股民的投資成長歷程 solarman

http://xueqiu.com/3935831807/22353883
我91年大學畢業,分到一家國營大企業,92年在報紙上看到:歐美國家的人們除了小孩外,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持有股票,我想歐美的現在不就是我們的未來嗎?於是立即下定決心投身股市,當時開戶需要5000元,而我當時工資只有200元不到,大學時做家教時掙了一千多元,共有2000元的積蓄,只好求救於父母,湊夠5000元後,立即開了一個戶。

第一階段:懵懂無知階段(92年到95年)
[淘股吧]剛入股市時,儘管5000元對於我來說也是一筆巨款,但我基本不操心,掙賠也不當回事。當時沒有網絡,也沒有電話委託,看行情只能去證券公司,想操心也不容易。在此期間有三件事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1、中間9.3元買過400股南洋實業,我過了三個月後,看報紙知道跌到3.2元,又過了幾個月,我到交易所看看,價格居然到18.6元,立即填單賣掉(當時都是手寫委託單交給交易員進行交易),第三天又到交易所,打出交割單一看,賣掉400股後居然還有120股,我也不知道這120股是送股得來的,當時很高興,立即又賣掉,價格22.6元。從此次交易中,我明白一個道理:耐心是一種美德,只要有耐心,再高或者再低的價格都有可能等到。
2、94年的777保衛戰,當時國家和很多機構都下決心保住滬指777的位置,當時市值最大的股票是上海石化,申萬就一直在2.4元力挺,我也對保住777深信不疑,但最終777破了,一路跌到313,我的股票跌去了75%,當時絕大部分的股票跌破了淨資產,四川長虹的業績為1.8元,分紅10股10元,為當時價格最高的股票,但也只有7塊多。從此只要有什麼保衛戰,我就躲的遠遠的。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沒有一個保衛戰是成功的。
3、95年買了一個股票粵富華,其淨資產3.35元,業績0.33元,我買入的價格為3.1元,當時以為肯定沒事,結果一路跌到2.05元。從此事我明白了趨勢比價值更重要。

第二階段:學習探索階段(96年到2004年)
[淘股吧]1996年初,我明顯的感覺到牛市來了,當時下了很大的功夫進行研究,然後集中了我所有的資金2萬元全部買入了一隻股票:深南物(後來的南油物業、光彩集團、泛海建設),買入價格只有3.1元,但其95年的業績為0.63元,淨資產3.6元,流通盤也很小,這是我買入的第一個牛股,儘管我只掙了兩倍,但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假如一直持有到2007年的話,其漲幅超過了300倍。96年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年,我當年結婚了,買房子、裝修、家具、家電等所有的錢都是我從股票中掙的,結婚沒有花雙方父母一分錢,到年底的時候賬戶居然還有十幾萬元(當時工資不到1千元),在單位同齡人中,我是大富翁。我第一次感到股市的魅力。
1997年記憶深刻的有兩件事:1、鄧小平逝世,當天上午大盤幾乎跌停,我在跌停的位置買入績優股蘇常柴,當天盈利10%。心理上的利空有時反而是利好。2、香港回歸前,買入回歸概念股世紀星源,結果7.1後連續跌停,賠30%後出,從此不再買入任何概念股。
1999年5.19行情追漲殺跌,反而沒有盈利,從此不再追高,錯過就錯過了。
2000年下半年買入封基,正確,知道了封基往往漲牛市的最後一波。
2001年熊市來臨,明明知道熊市來了,但一直希望等反彈再賣出,結果盼望反彈就沒有反彈,賠35%出後,反彈卻來了。
2002年,一在京做官的親戚推薦一消息股,半信半疑,但其後一星期的走勢果然與其描述的一模一樣,就下定決心買入,結果買入點就是其最高點,後賠30%出,後這個股票又跌了80%,現在也不到3元。從此不再相信任何消息。
2004年買入天山股份,但因為德隆的崩潰,天山股份狂跌,賠35%出,出時還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但我相信:股票價格總是走在預期的前面,而預期又總是走在真相的前面,我7元出後,其一路跌到2.06元。從此不再碰任何莊股。
2004年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除了初步形成自己的投資方法外,當年我還下決心砸掉了國企的鐵飯碗,跳槽到一家大型民企,後又到一家外企,再後來自己開公司,當年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第三階段:低風險投資階段:
[淘股吧]天山股份出後,我非常痛苦,曾經長夜無眠痛哭。從此下決心告別賭博,開始實踐低風險投資,其後基本沒有再犯大的錯誤,資產只進不退,從2005年到現在共盈利26倍。今後仍然把防控風險放在第一,時刻對市場保持謙卑、敬畏,力爭更上一層樓。

知行合一是一種投資的境界,只有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成熟投資者。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淘股吧]1、首先要能獨立思考,要有主見,要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統。絕大部分股民都是沒有主見的,觀點容易受到市場、專家、輿論的干擾,但如果連「知」都沒有,自然也沒有知行合一了。首先要有「知」,當然,股市中沒有神仙,我們不可能完全認知股市的全貌,但我們只做自己有把握的就行了。
2、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有時候我們在心裡想的很好,比如做一個空中720度空翻,但是一做就摔跤,儘管有人做的到。股市操作也一樣,不要要求自己做能力不及的事情。(看到有些人每天都抓漲停板的帖子,我就想笑)
3、控制自己情緒不失控。恐懼與貪婪是人的本性,是我們不能知行合一的主要原因。我炒股近20年了,當市場恐懼(貪婪)的時候,我也會恐懼(貪婪),但我的經驗和理性可以幫助我克服。
4、制定嚴格的紀律,並嚴格執行。炒股的人往往都很自信,因為不自信就無法操作,但是再自信也有可能犯錯誤,這時大家就要靠嚴格的軍規來強制糾錯。我的炒股經歷中也有多次慘痛的斬倉,但假如有一次不斬,我也就生存不到現在了。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中國最古老的智慧,並為全人類所認可。
[淘股吧]倚天屠龍記中的乾坤大挪移是很好的武功,但歷屆明教教主死於此心法的卻不在少數,原因就是以不足的功力去嘗試高超的技巧等於自殺,就好比一個小孩子耍流星錘一樣。炒股跟練功一樣,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很深的功力,只能靠不斷的學習、分析、嘗試、總結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功力。在能力提高前,就要堅守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比如剛入市,可以從打新股(也要分時候)開始,再然後可以嘗試做債券,然後可以開始學習低風險套利,最後才是追漲殺跌做波段。可惜現新股民基本都是一入市就從追漲殺跌開始,不當韭菜才怪。蘇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話是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什麼事情是屬於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什麼事情卻不是屬於我們權能之內的事情。」;巴菲特成功的最大秘密也是只做其能力範圍內的事情,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從來不做。大家看一些炒股高手在股海中遊刃有餘,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掙錢,很羨慕,也想照著,但一做就賠。那是因為炒股高手是在做高等級的體操動作,一不小心也要摔跤,而一個新手做肯定摔跤。所以,當我們開始投資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評價,然後做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正確認識自己比認識市場更重要。

進行投資,第一步當然是買入,但在買入前,需要思考並解決以下問題:
[淘股吧]1、準備買入的標的所屬的市場趨勢是否為牛市?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
2、標的的價格是否足夠低?買入後最差的情況是什麼?而最差的情況是否是您可以承受的?
3、標的在確定的時間內確定的收益能夠達到多少?是否可以達到貸款利率?
4、假如標的買入後,立即停牌一年,您還準備買入嗎?以上的功課需要在平時研究、積累,成熟一個,就執行一個,沒有好的標的就空倉。有了好的標的也要根據自己的確定度控制倉位。

其實投資的第一步,不是買入,而是研究。
如何選出確定性標的,見前博文:確定性,低風險投資的根本。

巴菲特是當今唯一公認的股神,巴菲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那就是複利加長壽。
[淘股吧]愛因斯坦說:「複利勝過原子彈。」,假如世界財富每年增長3%,而你只需要比3%多一點,那麼若干年後,全世界的財富就全是你的了。我從92年入市,牛市的時候大掙特掙,熊市的時候大賠特賠,92年掙了3倍,96到97掙了12倍,但到04年底,一算賬,反而是賠錢的。痛苦反思了很久,痛定思痛,開始實踐低風險投資,到2011年底,7年取得26倍的收益;我的一個群友從97年開始打新股,牛市時少量參與二級市場,14年也取得了30倍的收益,這就是複利的威力。
07年時,很多股民對巴菲特都很不屑,但現在再看看,當年的中國「股神」今安在?想辦法保住本金是投資的第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贏利方法是第二步,然後把正確的事情反覆做是第三步,不斷反思、總結、改進是第四步。然後保證自己快樂、健康的生活,讓自己投資的時間儘可能長,那麼您也可能成為股神。

很多人用一生的時光也未能走出股市的黑暗隧道,有的人走出來了,但歲數也大了,比如我用了12年才走出來,而有一群友從14歲開始投資股市,現在只有24歲,但已經很善於控制風險和穩定贏利了,我很羨慕她。

其實投資的秘訣只有一個:和時間交朋友。

股神巴菲特說他最害怕不確定,因為不確定就意味著風險。而確定性就意味著利潤。
[淘股吧]假如我們同時面臨兩個機會,一個可以在一年內確定掙10%,而另一個機會是在一年中可能掙50%,也可能賠30%,那麼怎麼選擇呢?我肯定選擇前者,因為前者是確定的利潤,後者卻有虧損的風險。

確定性包括空間和時間的確定,也就是在確定的時間範圍內確定的利潤。比如現在有些保底股已經跌破現金選擇權或者邀約收購價,在空間上是確定的,但時間不確定,大股東並非不願意完成重組或收購,但大股東擔心因此而退市,所以只能向後拖延,這也是一種風險。

尋找確定性的機會就是我們投資的主要任務,這種機會一般來自三個方面:
1、市場本來就存在的機會,比如:000629 在2010年10月前,價格基本在8.6元以下波動,其現金選擇權為10.55元,兌現的時間為2011年4月25日,有著明確的盈利空間和確定的時間。再比如:2010年6月 600553 公告重組,現金選擇權為10.8元,而此後有近一個月的時間其股價低於10.8元,此類重組,在股市向上的情況下,一般需要6個月到9個月是時間,這也構成一個確定性的機會。
2、因為恐慌而產生的機會,當下跌進入到末期時,往往會因為恐慌出現非理性殺跌,此時也較容易出現確定性機會。比如去年9月底,債市的熊市進入最後殺跌階段,每天都有幾十隻債券跌幅達到7%以上,有些3年內回售或到期的債券的年收益率居然達到10%以上,這就是跌出來的確定性機會。
3、研究創造價值,通過研究也能找到一些確定性機會,首先要研究大勢,識大勢者掙大錢,比如在牛市中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有確定性上漲的機會;其次,要研究行業,無論什麼經濟週期,總有一些行業景氣度比較確定;最後,是精研個股,找出個股的確定性。比如:大秦鐵路的盈利、成長性和分紅都是確定的,這就構成了投資的確定性。

其實,證券市場最大的特點還是不確定性,100%確定的機會是不存在的,所以就需要控制倉位、需要分倉投資。尤其在熊市中,因為大股東和莊家都不願意浪費題材,重組併購的失敗率就很高,黑天鵝事件也較多,除非是非常確定的,不可滿倉、重倉做。

投資盈利的方式只有兩種:潛伏與追漲。
[淘股吧]潛伏也就是人們常說左側交易,在熊市中,最佳的選擇當然是買到最低點,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買在底部區間。在熊市下跌後期,有些品種的價格已經明顯低於價值,可以逐步買入。潛伏投資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熊市不言底,儘管很多品種已經跌出投資價值,但因為熊市總是會過分的下跌,所以只能在控制倉位的情況下逐步買入。
2、一定要確保第一筆買入的價格肯定是低於其價值的,因為這是今後可以堅持下來的基礎。95年,我3.1元買入粵富華,當時粵富華每股淨資產3.35元,每股收益0.33元,此次買入顯然是有價值的,但隨後的大半年中,其一路下跌,直到2.08元,每當快堅持不了的時候,我都對自己說:我的買入是有價值的。
3、左側投資的倉位不能超過50%,以防止黑天鵝事件的發生。

當前距離熊市底部顯然還有一定距離,但一些品種也的確跌出了價值,可以試探性買入,逐步向下踩底。可選擇品種:可轉債、有明確保底的套利股、股息率高的績優股。

追漲就是等熊市轉換為牛市後,再買入的投資策略,也就是右側交易策略。右側交易的關鍵在於判斷底部的產生,大熊市的底部一定是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技術面共振的結果,一定是將所有多頭趕盡殺絕後的陰極陽生,熊市下跌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反彈,每當反彈到技術開始走好時,也就是到了反彈的頂部,所以光靠技術判斷底部是不可靠的。假如判斷不清楚,寧可不做,也不可做錯,因為牛市不是一兩個月就可以走完的。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一個經濟週期有復甦、繁榮、危機、蕭條四個階段。
[淘股吧]復甦期相當於春天,GDP增速、CPI、PPI開始上漲,但仍然在較低的位置,此時最佳的投資工具就是股票,股市處於牛市的上半場。

繁榮期相當於夏天,GDP增速、CPI、PPI繼續上漲,開始進入較高的位置,此時最佳的投資工具仍然是股票,股市處於牛市的下半場。最佳投資工具為大宗商品或大宗商品股票。

危機期相當於秋天,GDP增速、CPI、PPI上漲到無法為繼的程度,CPI、PPI高企,GDP卻無法繼續保持高增長,經濟滯漲,此時股市進入熊市的上半場,股債雙殺。此時現金為王或者持有黃金。

蕭條期相當於冬天,GDP增速、CPI、PPI同時下行,經濟衰退,此時股市進入熊市的下半場,債券為最佳投資品種。

識大勢者掙大錢,投資的第一要務就是判斷大勢,只要明白現在經濟所處的季節,然後選好此季節適合種的莊稼,把種子種下就可以了。08年美債危機爆發,雷曼兄弟倒閉,我準確判斷經濟將從嚴重通貨膨脹轉為通貨緊縮,國家將迅速降息,於是買入06三峽債 ,三天盈利超過10%。

低風險投資的精髓就是要找到價格遠低於價值的品種,這類品種需要從細節來挖掘。
[淘股吧]2007年春節後,股市出現狂熱,出現牛市後期的特徵,此時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低風險品種,當時封基的折價普遍有30%左右,是明顯的低風險品種,我就將全部資產都進入封基,買了7、8只。封基二季報出來後,我發現一個細節:基金裕隆的前十大重倉股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原重倉的雙匯發展沒有了,後來從半年報看,其一股都沒有了,要知道雙匯發展停牌近一年,6月30日復盤,一天之內全部賣完600多萬股,而且當天的價格就是雙匯未來4年的最高價了;另外就是中國遠洋出現並成為其第四大重倉股,而中國遠洋是在6月26日才上市的,僅僅一週時間,裕隆居然加倉1400多萬股,後來中國遠洋從開盤的15元短時間內一路漲到68元。從裕隆的一買一賣之間可以看出其基金經理高陽的果斷、準確、老辣,於是我全部滿倉裕隆。裕隆雖然是封基,股票倉位最高只能在80%以內,但當年業績在所有基金中排第三。
2007年9月後,我對於市場更加恐懼了,但牛市不言頂,市場沒有出現頂部前,我必須克制恐懼,不能提前離開市場,但此時必須要為自己設計一個安全撤退路線了。我將基金裕隆全部賣出,然後全部買入基金同盛,當時同盛是所有封基中業績最差的,所以其折價也最高,達到35%,我買入價格1.8元,其淨值2.81元,而其當年確定的分紅已經接近1.1元,分紅後,我相當於0.7元買到一個1.71元的封基,至少可以頂住大盤40%幅度的下跌,自然不怕;而且我對同盛進行詳細的研究,其持倉基本為防守型品種,主要為醫藥、機械等,其重倉股均未有見頂跡象,後來大盤跌到5000點又反彈到5500時,同盛淨值增長到3.45元,為當時表現最好的封基,其價格也增長到2.3元。我不僅見證牛市大頂,而且還可以從容撤退。

股改後一年,小非的股份就可以流通了,2007年初民生銀行的小非公司的股價都出現了暴漲,我在研究民生銀行的股東時發現一個開祥電力,就對開祥電力進行了研究(為了研究詳盡,我還通過關係找到開祥電力的中層管理人員瞭解情況,到開祥電力總部調研),開祥電力在河南產權交易中心進行交易,總股本只有1.56億,價格1.02元,總市值不到1.6億元。而其持有民生銀行的股份達1.7億股,價值超過20億元,進一步研究發現:開祥電力還是漯河銀鴿的第一大股東、太龍藥業的第二大股東、科銳配電的二股東,還是河南前十名房地產公司中的兩家公司的控股股東,還有多家電廠。其持有的總資產超過50億。知行合一,我立即辦證,開始買入,買入成本1.1元左右,2008年初,開祥電力的2007年年報出台,其淨資產7.3元,每股收益2.75元,價格才6元左右,但我認為既然主板走熊,覆巢之下無完卵,在持有者都很看好的情況下,於5.5元左右全部賣出(當時連續一個星期幾乎所有的賣盤都是我一個人的,每天到中行取錢,中行的人都很奇怪。),不到一年取得超過5倍的收益(中間有分紅和送股,因為其交易不活躍,我買入資產不是很多),我賣出後,開祥電力一路下跌到1.5元左右。(其實開祥電力的資產質量超過70%的已上市公司,其現市淨率只有0.22倍,5年平均市盈率1.8倍,而且每年分紅。對比一下就知道主板的公司有沒有價值了)

從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研究創造價值、細節決定成敗。

價值投資,何謂價值?
1、有保底的品種在保底價以下或者附近是有價值的,比如債券、可轉債、有邀約收購、現金選擇權的股票等。
2、大股東認可的價值(除掉作秀的),有增持、舉牌、回售、回購的股票,在增持、舉牌、回售、回購的價格以下或者附近有價值。
3、根據其基本面分析可確定的價值,這個比較難,並不是破淨就有價值,也不是市盈率低就有價值,主要要關注企業的未來前景。

知永遠是有限的,全知是不可能的,關鍵是怎麼能將有限的知和行統一起來。其實資本市場提供了很多可以輕易超過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的機會,但絕大部分人看不上而已,而他們看不上的卻正是適合他們知、行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7

關於A股「高成長」的檢驗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d4l.html

A股是非常崇尚「成長股投資」的,過去幾年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纍纍上演「高成長」故事。投資人在2010年為「高成長」付出了極大代價,創業板發行市盈率一度突破120倍的極限。但事實如何呢?來做一個小小的「殘酷淘汰」檢測。

 

A股總計2473家上市公司,其中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過去五年(2007年-2011年)中,每年都能實現成長的公司總計287家,佔整個A股上市公司的11.6%。考慮到2011年後上市的公司缺乏超過五年的業績記錄,因此按照2011年前上市公司合計2035家計算,佔比也只有14.1%。

 

如果考慮股東的投入產出問題,用淨資產收益率來檢測。2011年前上市的2035家上市公司中,過去五年淨資產收益率持續為正值(即沒有一年虧損),且每年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公司合計:233家,佔比為11.44%。再苛刻點檢驗,過去五年每年淨資產收益率都超過15%的公司(美國上市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最好能維持14%左右),合計76家,佔比僅3.73%!

 

這76家處於A股食物鏈上端的公司中,醫藥行業佔據了10家(生物製品4家、醫藥及器械5家、中藥1家)是最多的行業;其次是煤炭行業佔據了9家;再次是酒類佔據6家(白酒行業5家、葡萄酒1家);然後是銀行佔據6家;計算機軟件和信息集成佔據5家(系統集成3家、軟件企業2家);房地產佔據4家;其他行業都不足2家公司。

 

如果再苛刻點,不僅過去五年每年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5%,且每年都實現了淨資產收益率的成長。最後滿足這個條件的公司,只有2家,都是白酒企業。

 

換言之,這76家公司中,還有不少是競爭能力被逐步瓦解,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的,例如九陽股份等。還有不少是市場普遍質疑其競爭壁壘逐步被瓦解的,例如銀行、煤炭、高速公路、鐵路等等。還有一些是上市時間不太長的,例如同大股份等等。

 

香港市場也是如此,總計1551家上市公司中,過去五年淨資產回報率(沒有扣非)都超過15%的公司只有109家。佔比僅有7.02%。裡面還要剔除競爭力逐年下滑的很多公司,例如寶姿、瑞年國際等等。

 

綜上所述,所謂「高成長」其實是非常非常艱難的,市場接近90%的公司就連短短五年的經營業績都無法維持穩定成長(但是要考慮過去五年的經濟巨大波動),更談不上持續高成長了。如果考慮到股東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那麼市場上絕大部分(96%-93%)公司都無法保證連續五年有15%以上的回報率。這裡面還沒有去更苛刻考察其淨利潤的質量問題,例如轉換為經營性現金流量的情況。

 

我們來看看投資賠率的問題:即市場給與這些持續高淨資產回報率的溢價情況,這反映了投資者用多大代價(估值)來獲取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率。A股這76只較穩定回報的公司中,能以折合1倍PB,購入超過10%ROE的公司,只有32家。很多長期平均淨資產收益率較高的公司,現價取得的代價都是很大的,例如洋河股份,過去五年平均ROE高達40%,但PB也高達8.7倍。我們看到這種好公司、高價格的情況普遍存在於A股和港股之中。我無法判斷這種投資邏輯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例如為一家長期淨資產收益率達到40%的公司,付出10倍PB的代價(也即25倍市盈率)。因為上市公司長期維持極高淨資產回報率的難度很大,一方面是基數原因,另一方面是競爭優勢沒有絕對的護城河,即便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其淨資產回報率也無法維持巔峰時期超過50%的水平。但不可否認,市場上給與其高估值的背後並非完全非理性,只是很難去平衡多出的那一些估值是否充分反映了公司優秀的基本面。或者說未能充分反映其風險因素?

 

第二類投資類型就是尋找被市場錯殺機會。可以看到A股那76家公司中,有32家公司的估值都是偏低的。但是這只是靜態的估值,不足以用于衡量其是否真的「便宜」。市場給與其低估值,並不能一概而論的認為「市場都是錯誤的」。就如同給與高估值的那些公司中,也有不少是真的優秀,其成長足以彌補估值上的暫時「高估」。因此,最重要還是回到對行業和對公司的判斷上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行業、公司能否長期維持一個穩定的回報率?(反映了其競爭能力、壁壘能否長期維持的問題)。另外,在目前的市場階段,顯然投資者普遍給與了弱週期性的行業「高」估值(相對於其他公司而言,而非縱向歷史比較或絕對估值),例如白酒、醫藥等等。給了相對週期性較強(或預期週期性強)的行業低折價。

 

最終的結論是:股市大部分公司都是無法長期穩定成長的(不意味著長期沒有成長,只不過這種成長不穩定而已),其投資回報率不穩定且無法持續增長。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為「高成長」付出高代價的做法,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次經濟的波動(2007-2011)就足以讓大多數公司業績波動,從而影響投資者情緒(2007年的持續高昂到2012年的持續悲觀)。成熟的市場,例如香港,也是如此,只有少數公司才能實現穩定的持續增長。即便如此,這些公司也可能被投資者充分挖掘,導致其投資性價比失去優勢。當然,這不意味著沒有投資機會,例如企業業績波動產生的機會(即便是短暫的、脈衝式的成長)過去來看也是非常巨大的,儘管長期來看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可能都是零負結局。還有A股比較特色的「資產重組」等等。當然,最卓越的投資永遠是麻雀變成了鳳凰,只不過這個概率可能低於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就如同波動操作永遠是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但其成功概率遠遠大幅低於操作者的預期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00

分享《怎樣選擇成長股》中的幾個小故事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2632273
故事一

 「20多年前,有一位在大多數方面都展示出很強的投資能力的紳士,他想購買一隻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0股。在他決定買入的當天,該股票的收盤價位35.5美元。第二天依然如此,但是他不願意支付這一價格,他決定節省50美元,於是將買價定為35美元,並且拒絕提高買價。此後該股票的價格從未低於35美元。今天,將近25年過去了,該股票看上去擁有特別光明的未來。而且受到股票紅利和拆股的影響,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00美元。

  換句話說,為了節省50美元,投資者少賺了至少46500美元。此外,這位投資者仍然賺得了46500美元,因為他曾經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過該公司的股票。既然46500美元是50美元的930倍,這意味著他要節省930次的5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顯然,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潘潘按:相信很多人(包括我)經常做這樣的蠢事。

 故事二

 「那個時候,市場上流行買入一兩年前才以很高的價格公開上市的股票,而我一直抵抗這種誘惑。但是由於頻繁地與支持這些公司的人聯繫,我也不斷地尋找一些可能真正有吸引力的投資。1969年,我找到了一家從事非常前沿的新技術的設備公司,它的存在有著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的總裁聰明而誠實,我仍然記得,和他一起用過一次長時間的午餐之後,我在機場等到回程飛機時一直在來回的盤算,是否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開始行動。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卻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幾年之後,公司表現出相當快的增長,我賣出了這些股票,但賣出的價格和我當時買進的成本幾乎沒什麼差別。儘管我認為在公司未來能獲得的增長已經變得相當不確定時賣出股票是正確的,但是以微博的利潤再持有多年之後賣出,不是使資本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的方式。在這次表現令人失望的投資中,原因在於最初受到衝動的誘惑,支付了不切實際的價格。」

 潘潘按:不要為成長股支付過高的價格。

 故事三

 「但是,那時我有一個相對較新的賬戶,這個賬戶的所有者在他們的生意中,習慣於在市場下跌至最低點時買入,而在上漲到最高點時大量賣出。既然德州儀器的價格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賣出壓力,不過我還能堅持住。當股票又漲了25%,能帶給他們125%的利潤時,他們給我施加的賣出壓力就更大了。他們解釋說」我們很贊同你的看法,我們很喜歡這家公司,但是我們隨時都能在下跌時以更好的價格回購他的股票。」我最終向他們妥協了,但是說服他們繼續持有一部分,而賣出其餘的部分。儘管幾年後該股票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價格從最高點下跌了80%,可是這個新的最低點仍然比這些特別的股東賣出的價格高出約40%。」

 潘潘按:其實故事三和故事二有矛盾之處。當一只成長股的價格漲到遠高於它的內在價值時,是一直堅持持有,還是賣出?個人持後一種看法,歡迎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0

如何尋找地產公司裡的成長股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2598768
之所以沒有把題目標為「如何尋找優秀的地產公司」,是因為這兩者確實是有很大區別的。

今天不打算寫太多,只大致說說房地產這個行業:

一、房地產行業還將繼續「黃金十年」
房地產一度被標上「暴利」、「黑心開發商」、「高房價的始作俑者」等等標籤。實際這並不能怪開發商,房價為何上漲,這裡不談太多,也較敏感。
但是房地產的發展,跟城鎮化建設是分不開的。
很簡單的道理:現在的人都往城市裡跑,城鎮化使得每年增加2000萬城市人口。而城市的土地資源,以及商品房的建設速度,都趕不上人口湧入的速度,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很簡單的經濟學道理,房價自然就水漲船高。
至於後期的房價推高地價、地價又推高房價、麵粉比面包貴,等等等等,這裡不一一去做解讀。
事實上,農村的房子,或者說大部分小縣城的房子,房價都不高的,很多都是成本價。高房價的問題,不能一刀切去看。
房產、汽車都剛剛經過了黃金的十年。我們來對比這兩個行業:
截止2012年上半年,機動車的保有量約2.33億,其中汽車1.14億輛,摩托車1.03億輛。而2012年汽車的產能,超過2000萬輛,產銷量增長的潛能還有多少?
截止2011年年末,全國城鎮化率為51%左右,而從40%到50%,中國大致花了10年的時間。如果按這個速度估計的話,城鎮化率要到2030年,才能達到70%。十年後,城鎮化率才不過60%多一點,潛力還很大。

二、房地產公司(股票)的優缺點:
優點:
1、區域壟斷競爭:房地產是附著在土地上的,這個天然的屬性決定了,你就算公司再強,如果你沒有在我的項目周邊拿一塊地,那麼你跟我也夠不上競爭。

2、業績既有較高的確定性,又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先說確定性:
看幾個財務指標:
銷售額:一套房子達到預售條件後,開盤售出,跟客戶簽訂合同,是為銷售額(業內稱簽約額,或合同額)。
回款:一套100萬房子簽約後,往往只先付了首付。這時的簽約額是100萬,回款可能就是40萬(首付四成),而後銀行放款60萬,這時銷售額才全部回到賬上。如果執行力強的房地產公司,銀行放款最快也要一個月。如果拖拖拉拉的,三個月到半年也很正常。當然也跟銀根緊縮程度有關。
營業收入:房子賣出去之後,回款部分是計入預收賬款的。等一至三年房子交房以後,這筆預收賬款才計入營業收入,才核算為利潤。這樣,其實房產商當年就賣出去的房子,可能兩年後才能把利潤計入到報表。
舉例:中國建築地產部分,2012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是200億左右,而銷售額是600億左右,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按照公司的發展進度,儲存了至少2倍以上的利潤,要待今後來結算。

3、這是一個有相應激勵(市場來激勵)機制的行業,好的公司能好上天,差的公司也……
在這裡,絕對有你要找的十倍股。

缺點:
1、房地產開發的風險較大,分析的要素也繁雜:
但事實上,房產商良莠不齊,好的跟差的比真的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也是區域壟斷競爭造成的。部分當地小老闆型的開發商,根本不懂管理,不懂房地產開發,憑藉各種途徑拿到地後,也不思進取,也不知道快速周轉開發,慢慢守。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類公司越來越少,因為經過調控後,房地產的利潤率降低,這類公司因為沒有快周轉,所以投資的回報其實很差,他們也不再獲取新的地塊了,這給優秀的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機會。


2、分析公司比分析項目容易。
每個大型房產公司,旗下都大把項目。其中必定有好,有壞。
那麼告訴你,即使是非常牛逼的營銷總監,在分析具體項目上,也得發費大量時間去分析調研,對於投資者更加不可能去具體研究項目。一個項目的調研報告,絕對比證券投資對一個公司的分析報告還多那麼幾頁。
所以,分析公司比分析單一的項目簡單。

3、資金鏈問題。(不多說)

三、看好怎樣的地產股:
1、合理利潤下的快周轉。
你要說優秀的地產公司,可能會講到建築品質、或園林景觀,或團隊建設……但要找成長股,童鞋們,拋開那些東西吧,這九個字才是王道!!
還有補充一點,產品做得好,不一定能夠快周轉,但能快周轉的,產品絕不會差到那裡去!

2、不看好一線城市的所有地產項目,以及部分房價較高的限購二線城市。比較看好低價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小戶型剛需項目。
房地產業內一般管:
北上廣深為一線城市;
大部分省會城市,以及部分高房價的大型城市(多為沿海)叫二線城市;
小部分低房價,不發達的省會城市,以及其他百萬人口城市叫三線城市;
其他廣泛的地級市城市叫四線城市;
其餘縣級城市,百強縣之類,五線城市。


四、我昨晚做了一張Excel表,裡頭有一些分析的指標。
懂地產的人很多,懂營銷的也很多,懂投資強過我的更不必說了。
但是:
懂地產的不一定懂投資,懂地產營銷的不一定懂財務,懂投資的不一定做過房地產,做過房地產的,又不一定懂建築工程。很有幸本人大學是學建築相關的,工作後一直從事房地產營銷策劃工作,本人從拿地,到前期,到銷售開盤,再到交房,全程參與,也操作過剛性需求的樓盤和商業綜合體樓盤,以及別墅樓盤。

這個Excel寫的有些匆忙,而我本人在銀行股的蠱惑下,也沒有很具體詳細地去研究過地產股。關注較多的曾經有中國建築、萬科、金融街等。但都沒有細細去研究過。所以各位大蝦,切莫跟我討論具體股票,因為,我也不知道。


想要Excel的,請私信我!期待看到你的研究報告!!!
請辯證的看待問題,我做的表格第一也沒花太多精力,第二我也不是很牛很牛很牛很牛……所以不免有錯誤和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只提供給地產研究愛好者和價值投資者!!(志同道合者),惡意過來拍磚和嘲諷的,就……

如果問我為什麼沒研究地產太多?
答案是:本人懶~~呵呵。特別是沒有@處境如初 那種數據表格研究的耐力。在銀行沒走出低估值之前,沒太多興趣去研究地產……

PS:在研究地產股之前,一定要看萬科年報,一定一定!!至少要看五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1

如何尋找地產公司裡的成長股(二)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2609523

——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額」回收期及資金鏈

為什麼看好合理利潤下的快周轉房企:


先來看普通其他行業的「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
比如新建一個金屬冶煉設備(或火力發電設備),扣除掉設備的折舊以及雜七雜八的其他成本之後,並交完稅之後,所得的淨利潤。
如果投入了10個億,平均每年的近利潤是1個億,那麼投資回收期就是10年。
注意:這個金屬冶煉設備的折舊年限不一定有10年,而且由於技術的革新,可能用到第5年之後,雖然機器還能用,但是從浮動成本來考慮已經不划算,必須提前報廢掉。
投資回收期又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區別無非在於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優秀的注重現金流轉的快速開發房地產企業,對財務管理的重視,已經遠遠超過一般的房地產企業。
也有一個投資回收期,或者應該叫「投資額回收期」,對於叫法,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因為這個東西在業界並沒有大力推廣,可以說99%的房地產企業並沒有使用到。

姑且叫它「投資額回收期」
概念定義:投入某地塊的資金,從投入到全額收回所花費的時間,要求全額收回初始投入資金後,地塊能繼續正常開發下去。
意義:其實就是雞生蛋,蛋又變成雞的時間。
具體的測算很複雜,要建模,估計開盤進度,銷售均價及去化率等因素,這裡簡單化舉例說明:(其中的數據和比例純為模擬,不具有實際參考意義):

地塊A,土地成本1億元(核算到樓面地價約合2500元/平米,即4萬平米建築面積)。獲取地塊後(假設一次性付清),抵押貸款5000萬元(抵押率50%)。地塊分兩期開發,每期建安成本核算為2500元/平米(18層),其他成本(含營銷費用、財務費用、辦公管理費用、稅費等,但不包含所得稅)約為1000元/平米,總成本為6000元/平米,第一期售價8000元/平米,毛利率25%,第二期售價8500元/平米(漲幅6.25%)。
第一年:
第一期分兩批開發,錯開建設進度。
第一批1萬平米,投入:
建安費用:10000平米*2500*(40%—10%)=750萬元
國家規定投資額25%可獲得預售許可證,實際各地以工程進度為準來發放預售許可證,這裡取40%的值。另外,假設施工單位墊資率為25%(即還有250萬工程款未結算)
其他費用:按投入50%計算,則為10000平米*1000*50%=500萬元,因前期的稅費及營銷費用較多。
此時實現銷售回款,假設首次開盤去化率80%(算高的,但能達到):
10000平米*8000*80%=6400萬元
此時賬面資金為:
貸款來的5000萬+售樓的6400萬—建安成本750萬—其他成本500萬=10150萬元
大於初始投資1億元。
如果按某開發商的速度,從拿地到首次開盤8個月,那麼「投資額回收期」就是8個月嗎?這就是一個雞蛋變兩個雞蛋的時間?

答案是否。因為之前有定義過「要求全額收回初始投入資金後,地塊能繼續正常開發下去」。

繼續。
第一批次銷售掉80%以後,減緩第一批次工程的建設進度,減少資金投入,重點投入首期的第二批次。
這是第二批次可能在施工單位的墊資下已經幹了一部分了。我們注意到土地貸款的5000萬元,也是足額夠付的,所以周轉是沒問題的。
假設第二批次晚3個月開盤,(三個月蓄客期)此時的投入如下:
第一批次建安成本(開盤以後,一般要等兩年才交房):300萬
第一批次其他成本:50萬
第二批次建安成本:同樣為750萬元
第二批次其他成本:同樣為500萬元
總投入為:1600萬元
銷售情況:不漲價,同樣去化掉80%,同時在這三個月內第一批次消化10%
銷售回款:6400+800=7200萬元
此時的資金為:
一批的10150萬元+二批的7200萬-300萬-50萬-750萬-500萬=15750萬元。

到此時,賬面資金已經1.575億元了,是否抽離掉1億元,項目後期的批次可以正常流轉下去呢?
如果可以,那麼這一億元就可以投入到下一個地塊去生蛋,一年的時間一個雞蛋變成兩個,相當於增長率100%
太嚇人了吧?
呵呵,是這樣的,但是這個模型過於理想化了。
好了,模型到此為止吧,後期不再模擬了。
後期的投入還要算上所得稅。其實這玩意也是要預繳的。


具體開發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在建工程抵押貸款,獲得更多的資金。只是這筆資金在預售售出後,就得解抵押。

按照模型快周轉的結果:賺取了18.75%的利潤率,而且一個雞蛋變兩個,下一年的利潤將翻番。

仍按照上例來看,慢周轉的極端例子:捂地一年
房價上漲至8500元(漲幅6.25%,比較實際的漲幅),原計劃毛利25%,漲價後毛利可達29.4%,淨利率為22%。而且這個利潤還只是紙上富貴。

聰明的你,知道為什麼萬科、恆大等房企追求快周轉了吧?

以上的例子是簡化的,比較極端的,實際這種現金流分析我很久沒做了,現在的成本到多少也不很熟悉了。
地塊的大小、分批開發的進度等等都會產生影響。實際一個地塊的這個」投資額回收期「能在3年之內,已經很了不起了。而大型房企的資金,也不會一直趴在賬上,是全國各地跑的。比方說貸款下來的5000萬,如果你第一次開盤前投入只需2000萬,那麼有3000萬資金會立馬調往其他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