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盲不過還有機會?浩鼎前景關鍵三問 風暴解讀》權威生技股分析師與醫師專業分析

2016-02-29  TWM

浩鼎解盲後首次法說會,參與者人山人海,盛況空前,顯見話題熱度極大。本刊專訪多位權威生技股分析師及專業醫師,從不同角度分析本次浩鼎解盲臨床試驗的結果,提供讀者參考。

Q1》法人如何解讀

浩鼎解盲結果?

統一投顧分析師張立群認為,浩鼎短、中期的主要目標,至少有授權國際廠商,進行臨床三期實驗,在全球最大的癌症研究平台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發表完整解盲數據,及申請國內藥證等項。

PFS(無惡化存活期)初步結果未達主要治療目標,影響的是申請國內藥證這一項,但由於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對浩鼎而言,衝擊程度應該較輕。

張立群指出,各界解讀浩鼎臨床試驗結果,態度好比瞎子摸象、各說各話。

「台灣摸到尾巴,認為大象尺寸就這樣,像掃把」;但實驗整體的企圖心、收穫都很大,「好像一隻非洲象」,例如三四九位受測者中,為數二三○人的試驗組的結果頗為理想。對比之下,該藥品較其他重要藥品反應率更高,副作用則更低,所以在國際上,應堪稱為成功的實驗。儘管如此,過於樂觀的預期落空,仍是投資人大砍手中持股的原因。

Q2》解盲的完整數據,何時可供檢視?授權進度?

依照ASCO規定,在該會議發表前,研究數據不可對外界披露,因此最快可能要等到六月,完整臨床與解盲數據才能公告,作為解讀基準。

對於浩鼎乳癌新藥OBI-822的前景,工銀投顧協理廖昌亮認為是「先中性看待」,須檢視完整的臨床數據後,才能確認療效的優劣。若數據不錯,則有助於未來進行全球三期臨床試驗,與國際授權合約的談判;若數據不如預期,未來變數可能較多。

在國際授權方面,「追求者一定有」,廖昌亮認為,畢竟人體二期臨床試驗是概念性試驗,若解盲數據如公司所言樂觀,則此作用機轉與途徑是明確的,未來仍有機會授權給國外廠商,其後透過適當試驗設計、選擇恰當的主要療效指標與給藥頻率,相關療效性臨床試驗成功機會頗高。

假設解盲數據顯示療效佳,則授權金可能越墊越高,且依照過去案例,數據披露半年內,大概就會有授權案出現。

亞洲藥廠透過授權取得收入,代表首推韓美製藥(hanmi pharmaceutical)。韓美製藥去年大放異彩,最大的一筆交易是授權賽諾菲公司(Sanofi),共同開發降血糖藥物,藉此取得四億歐元預付款,及三十五億歐元的研發、管理費;另外在銷售淨額中,韓美製藥也可抽兩成。

除了賽諾菲,韓美製藥還向多家藥廠授權肺癌、糖尿病用藥,結果,韓美製藥股價去年暴漲超過七倍。由這個例子不難推估,當浩鼎解盲數據全數公告後,授權國外藥廠的時機,大概也不遠了。

Q3》國外有無新藥臨床試驗不成功,重啟實驗後,最終取得成果的藥廠?

全球藥廠不乏研發碰壁,後來柳暗花明的例子,浩鼎絕非單一事件。分析師舉例,美商瑞傑納隆(Regeneron),就是經典案例。

瑞傑納隆股價目前高達三九五美元(約新台幣一.三萬元),市值達四二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四兆元),比代工龍頭鴻海市值還多出二千億元。可觀的是,統計自一九九一年以來,瑞傑納隆股價累計上漲達二十一.三倍,是美國股市爆發力最強的個股之一。

二○○○年前後,瑞傑納隆股價一度在個位數浮沉,能夠擺脫這個命運,原因是公司一連串新藥。其中,治療黃斑部病變的采視明(Eylea)問世,尤其關鍵。

最初與瑞傑納隆合作的是知名消費品業者寶僑(P&G),但寶僑對新藥研發較陌生,認為采視明缺乏商業價值,雙方最終拆夥。

其他業者眼見「連寶僑都玩不起」,紛紛打退堂鼓。一度與瑞傑納隆合作的安萬特(Aventis),在被大廠塞諾菲(Sanofi)購併後,也不再看好,歸還所有權利之餘,還額外提供二千五百萬美元補償,平白讓大好商機溜走。

後來,藥廠Genetech(已被羅氏藥廠購併)成功發表與采視明用途相近的諾適得(Lucentis),各家藥廠才察覺,瑞傑納隆有一隻隨時下金蛋的大金雞,紛紛前來示好;但瑞傑納隆拒絕幾乎所有藥廠,只開放全球銷售權給拜耳(Bayer)、獲利五五分,還保留采視明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權。

究竟這款藥品一一年上市以來有多熱賣?采視明全球銷售額從一三年的十八億美元,暴增至一四年的二十七億美元,整整增加五成,讓瑞傑納隆營運因此大幅上揚、擺脫虧損。

國外藥廠的故事,結局看來很美妙,但投資人可別忘記,研發采視明的過程備嘗艱辛,一路忍受、不離不棄,多年後終於歡呼收割的股東,畢竟是極少數。

目前浩鼎除了身為台股排行前五名的高價股,也是上櫃市值最大的公司,光是持股五張以下的股東,就有將近一萬戶。法人分析,以解盲後首次法說會湧入逼近三百人,其中將近半數是散戶股東來看,市場正面看待浩鼎的熱絡氣氛,現階段仍將維繫其股價;不過若將時間拉長,擔心結果不理想的拋售潮,恐怕仍將令股價大幅波動。

「數據就是不及格」

專業人士疑慮未除

除了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強烈質疑,浩鼎對解盲結果過於樂觀,在人山人海的浩鼎法說會,也傳來陣陣不看好的竊竊私語。

一位要求匿名的生技業資深分析師便憂心指出,病患生存率是末期癌症藥物療效的關鍵指標,以這次解盲對照組是生理食鹽水、而非其他主要癌症藥品來說,如果實驗結果不顯著,對於延長病人存活時間的目標,其實就是沒有幫助。對於後續研究固然有亮眼的醫學價值,但「臨床就是臨床,有過就是有過,你考出來,就是沒有及格嘛!」「數據出來,就是fail(失敗)了。」該分析師直言:「我不懂他們(經營團隊)為何笑得這麼開心?」他強調,無論公司如何解釋,當年設計的臨床試驗過程有哪些細微誤差,當解盲結果不顯著,公司卻持續傳達「出乎意料的成功」等多為正面的看法,恐怕會讓這次臨床試驗失焦。

這位分析師指出,浩鼎解盲未盡理想,無形中也打破了台灣資本市場經常流於造神的迷思。他舉例,好比台積電、台達電,一度插旗太陽能事業,儘管創辦人都是國內名號響叮噹的企業家,但轉投資的經營成果終究是差強人意。「所以每一家公司能否成功,其實都是獨立事件,投資人切勿因為名人加持,就一味看好。」另一位享譽國內醫界的資深內科教授,冷眼旁觀這場資本市場的大事,心裡卻深有感慨。他分析:「從學術上,打了某個東西可以產生抗體,可以寫一篇論文;翁啟惠很開心地說,理論得到證實,但投資人要的是理論能拿來製藥,就這一點來說,(本次解盲)是沒有。」他進一步說:「今天就事論事,不管學術怎麼樣,解盲結果能不能變成藥,看來是不行。」這位教授直言,他個人對台灣生技產業不樂觀,當年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群聚效應曾吸引美國《商業周刊》製作「WhyTaiwan matters?」專題;相較之下,他研判台灣生技業恐怕永遠不會有這一天。

為什麼?「因為我們口袋沒有其他國家深,沒辦法燒大錢投入長期的研發計畫,人才也不夠多。」

(周岐原)

撰文 /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33

買夏普若成 鴻家軍前景大解析 投資效益》哪些直接受惠?哪些恐受拖累?

2016-03-07  TWM

受國際高度矚目的鴻海購併夏普案,來到最後關頭,投資法人紛紛以放大鏡檢視,該樁收購案對鴻海及旗下子公司的衝擊與機會。外資分析師認為,鴻海精密、群創、F-GIS將是主要受惠者。

鴻海與夏普聯姻能否成功,攸關鴻海面板技術能否追趕韓國三星電子、LG,並擺脫中國京東方等紅色供應鏈的進逼。這樁交易最後結局如何,除了國內投資人睜大眼睛,國際資金莫不高度關切。

鴻海身為交易主體,未來交易若定案,持股夏普比率將達四四.五%。如果鴻海入主夏普,若無法止住虧損,短期勢必對其獲利造成衝擊,配息是否會打折扣,最受投資人關注。

一位觀察鴻海多年的歐系外資分析師,對這樁交易態度保留。他直言:「夏普說要turn around(轉虧為盈)已經好幾年了,夏普裡面到底怎麼樣,海外投資人都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會憂心。萬一鴻海真的進去,短期看來效益實在不明顯。」他補充說:「不過鴻海是著眼於夏普的專利等無形資產,還有長期的戰略價值,所以才願意冒短期財務風險。」這位分析師進一步認為,從財報來看,鴻海此次購併夏普,前後雖然得付出約新台幣一七四六億元(含鴻海、鴻準與郭台銘投資的SIO)。其中,鴻海精密所要負擔的分額為一三七三億元,相較鴻海去年第三季帳上現金六四七二億元,占公司現金水位約二一%,雖不致影響營運,但也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

鴻海:下檔風險有限

多數研究機構 都保持樂觀看法正是因為現金充足,去年鴻海回應重要股東貝萊德(Blackrock)集團的建議,配發現金股利三.八元,是掛牌以來配息最高的一年。

然而,如果買成夏普,帳上現金一下子少五分之一,今年鴻海能否再像去年大方,配出高現金股利,不禁令人打個問號。以目前股價而言,由於鴻海獲利不遜於去年,假設比照去年配息三.八元,鴻海目前現金股息殖利率已達四.九%。

分析師提醒,夏普在最後關頭浮現的三千五百億日圓或有負債,使鴻海買夏普代價更形高昂,令人擔心鴻海今年配息水準可能有變。

綜觀各家券商對鴻海的研究報告,只有一家的目標價訂在七十六元,其餘都高於二月底股價七十八元,甚至有法人上看一一六元。在在顯示,雖然「鴻夏戀」尚有變數,不過鴻海股價目前幾乎在五年來最低區間,下檔風險已相對有限,因此研究機構對於鴻海的前景,態度大多傾向樂觀。

鴻準:財務有新壓力

股價創七年新低 還要出購併資金另外,以夏普二月二十五日公告內容來看,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也將持有夏普約一三%的股份,將是這樁交易下,最直接受影響的公司。

今年一月營收,鴻準比去年大幅衰退三成,拖累股價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當iPhone效應失靈,鴻準還要參與集團計畫、收購一部分夏普股權,對鴻準的財務可能構成新的壓力。這一點,從夏普宣布同意被鴻海入股的二月二十五日,鴻準股價僅小漲○.○三%,已可窺知一二。

再者,鴻海此次入股夏普,最大目的之一,當然是為取得其先進面板技術,以打入蘋果的面板供應鏈。若雙方順利簽約,未來鴻海旗下的面板大廠群創,以及觸控廠F-GIS,都有機會跟著間接受惠。

在群創方面,若鴻海整併夏普,泛鴻海集團在全球面板市占率將會突破兩成,成為全球僅次於三星的第二大面板廠。一家歐系外資就認為,夏普案將強化鴻海集團在面板產業的議價能力。此外,群創也有機會省下大筆的先進技術前期研發費用,獲夏普授權在IGZO(氧化銦鎵鋅)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兩大面板技術的成果,並藉此拿下先進技術,拉大與中國對手的差距。

依據法人私下解讀,畢竟在一支iPhone當中,成本最吃重的零件就是面板,約占整支手機的三成。如果鴻海能透過購併夏普,補足這一角,對鴻海整合代工產業鏈將大大加分,提升公司獲利的程度,更不在話下。

群創:可能取得新技術

技術轉移有限制 且量產時程落後反之,市場預期蘋果將於一八年開始在iPhone採用OLED技術,歐系外資預估,到了一九年,全球將會有二六%的智慧型手機都使用OLED,而四百美元以上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更將上看五五%。

這意味群創若無法在OLED技術與產能上有所突破,未來發展性恐將受到局限。所以,鴻海能不能娶得成夏普,並把夏普握有的OLED技術盡早進入量產,不僅關係鴻海能否深化與蘋果的關係,也攸關群創未來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依夏普先前公告的合約內容,鴻海入股夏普其中一項條件,是必須確保夏普的技術留在日本本土、不得外流。在此框架限制下,群創要如何取得夏普的先進技術授權,也是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因夏普的OLED技術還未能量產,且預計最快可量產時間將落在一九年,如此,即使群創得到夏普的技術移轉,時程上可能還是會落後三星、LG。此外,群創為了量產新技術,勢必還是得再做大筆投資,將考驗未來財務調度能力。

而F-GIS也被看好有機會藉由鴻夏的緊密結合,取得進入蘋果、華為等手機大廠供應鏈的門票。不過F-GIS目前的技術實力是否能夠通過蘋果驗證,仍是決定能否拿下訂單的最重要關卡。

除了面板,夏普也在家電、手機、太陽能等方面有布局。

雖然短期內夏普供應鏈不至於大幅變動,但若鴻海順利取得夏普經營權,則鴻海集團公司都將有機會成為夏普供應鏈,取得新的出海口。例如,低迷已久的表面玻璃業者正達、發展精密模具事業的F-乙盛,未來也許可參與夏普的車用相關零組件事業;或者樺漢、瑞祺電的工業電腦產品,和夏普的工業電腦事業共創雙贏。雖然一切未定,但只要母公司婚事敲定,鴻海旗下的小金雞們,就有台日合作的可能。

撰文 / 周岐原、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5

比亞迪盈利前景樂觀(二十)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5-11

比亞迪(1211)上月底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純利8.5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6倍,並發出盈喜,預期2016年上半年的純利高達22.5至24.5億元人民幣(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和手機金屬部件業務快速增長,以及太陽能業務第二季度轉虧為盈),暗示今年第二季度純利增加到14至16億元人民幣!

由於業績超預期,分析員調高比亞迪的盈利預測。

用簡單的外推法(Extrapolation)(這個方法難免會有偏差,只供一般參考,待中期業績後再檢討),假設比亞迪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純利相等於第一季度的8.5億元人民幣(比較保守的估計),則2016年全年的純利估計是39.5億元人民幣(8.5+14+8.5+8.5),股東資金回報率(ROE)會增加到12%。

將全年純利39.5億元人民幣,除以發行股數24.76億股,得出每股盈利1.6元人民幣(折合1.88港元)。現價41.5港元,預測今年市盈率約22倍,估值尚算合理。

比亞迪去年新能源汽車銷售5.8萬輛,同比增長208%,全球銷量第一。今年將會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SUV「宋」和「元」,令產品線更齊全。管理層預期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將會翻倍!

公司目前在惠州和坑梓(位於深圳龍崗區)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磷酸鐵鋰(Lithium Ferrous Phosphate)電池生產基地,未來更計劃大規模擴充電池產能,預計從2015年的10 GWH,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34 GWH,以及研發增加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新型電池技術(比如三元技術),目標是減低電池成本,增強電動車的競爭力。

財務方面,截至2016年3月底止,比亞迪的淨負債超過310億元人民幣(包括38億元人民幣的永續債),相對於股東資金331億元人民幣,負債比率高達94%!公司計劃今年在A股市場發行新股(一月份已取得正式批文),募集150億元人民幣資金,以減輕財務壓力。

總的來說,我對比亞迪的前景還是充滿信心,我會長線持有它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69

前景不錯的機器人教育 ,師資與課程卻嚴重缺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606.html

近幾年,機器人產品不僅在工業市場中大放異彩,同時也向民用市場擴張,而機器人教育則是更新穎的領域,它可培養青少年對機器人的初步興趣、增加趣味性與思考性。

就在不久前,一場名為《機器人——教育變革中的科技》主題論壇上,幾位海歸與國內從事外語教育的資深人士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專家們認為,未來機器人將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重要配角,不過現在仍然缺少師資和完整的課程體系。

機器人教育讓學生發揮想象力

機器人教育是目前國際上盛行的STEM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所謂“STEM”教育,是科學(Science) 、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s)的教育,2015年,奧巴馬政府專門撥款2.4億以促進STEM的發展。這種以“解決問題、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為核心的科技理工素養,將成為科技時代的必備能力。

蘿蔔太辣合夥人、大中華區總裁隋少龍就表示,“相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機器人教育通過自主探索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學會如何發現、分析並最終解決問題;開放拓展的機器人設計與制作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機器人搭建和拼裝的過程又使得學生的空間結構思維和動手能力增強;程序的設計和編寫調試開發結構化思維,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合作使學生充分發揮各自所長,促進人際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提高情商。”

在對比中美教育和中美學生的差異時,上海交大密歇根學院副教授徐凱教授談到,“中國的教育更註重考高分,而美國的教育更加多元化,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教育方案”,美國名校錄取時更加註重學生豐富的學習經歷、探索精神和實戰項目經驗,而國內因為多種因素使得高考成績和證書成為了最重要的門檻,這些都導致了中美兩國學生學習習慣的差異。”

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高中校長張曉峰則認為,“教育的主要責任絕不僅僅是體制內的掃盲,所以不應該忽視素質教育。STEM素養和人文素養都是不可或缺的,機器人教育恰好能填補其中所缺失的這兩種素養”。蘿蔔太辣首席技術官白晨則補充,“中國的傳統教育對犯錯是一個懲罰的態度,而機器人教育則是在鼓勵學生去犯錯,讓學生在犯錯並改進的過程中得到逆商培養”。

難以推廣

雖然機器人教育本身有諸多優勢,在國內卻難以得到大範圍推廣。

張曉峰表示,幾大痛點在於沒有師資、沒有課程、缺乏監管以及評價體系,處於起步階段的國內機器人教育在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革新,高考這一單一標準會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還有綜合素質,不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發展來說,都會是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財富。”張曉峰說。

外灘教育產品總監張超說,機器人在教育領域有著很大的拓展潛力和深挖的價值。家長除了考慮學機器人“有沒有用”,更應該尋找孩子所熱愛的事情,讓這份熱愛去激發出更多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學習機器人不是一種最終目的,而是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其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承載更多更深遠的教育內容。

當然,目前部分地區已經意識到機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去年沈陽重新修訂了信息技術教材,里邊增加了機器人教育的專題內容,使機器人教育在教材上實現了普及,不過在全國推廣尚需時日。

“12-18歲這個階段,大部分學生的時間投入在課業學習中。而中國傳統教育只註重理論,只教授在限定框架內的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並不知道答案背後的為什麽。”蘿蔔太辣CTO白晨說道,配套硬件+課程+雲學習平臺的機器人課程恰好解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教育痛點。“雲學習平臺不僅可以讓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學習機器人知識,還能通過後臺數據,記錄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歷程、進步、分析學習數據,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一份契合個人的學習反饋。”目前,蘿蔔太辣已為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的十幾所學校提供了校內機器人課程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成為學校開展STEM教育的一個特色和突破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71

穩坐全球第一?新日月光還有三關要過 前景解析》日矽合併 只是打世界盃的第一步

2016-06-06 TWM

日月光與矽品交易案終於塵埃落定,然而面對國際半導體業的劇烈整併, 新控股公司未來仍將面臨三大關卡,挑戰並不輕鬆。

日月光與矽品下市重組新公司,為台灣半導體業的國際競爭力,站上難以超越的新高度,但若從打世界盃的角度看,這次整併無論早晚,必將發生,由日月光發動,而非國際禿鷹發動,或許值得慶幸。

去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購併案層出不窮;統計去年全球半導體業的購併金額,累計高達一二五○億美元!這個數字,是前五年總和的兩倍。多家重量級企業出手:包括安華高( Avago)以三七○億美元,購併博通(Broadcom)、威騰(WD)以一九○億美元收購新帝(SanDisk)、英特爾(Intel)以一六七億美元併入拓朗半導體(Altera)等。

整併強化體質 預防未來景氣趨緩除了天價購併頻傳,許多產業模範生如英特爾、高通、微軟先後大裁員,而且動輒裁減萬人以上,也讓產業前景蒙上陰影。這些在全球競爭力皆為頂尖的優質企業,不約而同積極整併、瘦身,不無預先強化體質、防範未來景氣趨緩的意味。

尤其封裝測試領域,戰況更是硝煙濃厚。全球市占率第四的江蘇長電科技(下稱長電),先是在去年第三季完成合併世界第五大廠星科金朋,今年市占率將上看一○.六%;而世界第二大廠艾克爾(AMKOR)去年也出手購併日本業者J-Device,市占率挑戰一四.六%。

如果把整併後市占率達二九%的新日月光放在一起看,封測巨頭連三併,創造出有史以來,前三大廠合計市占率首次超過五成的新局面。這意味著新三強:新日月光、艾克爾與長電,已進入一輪更激烈的廝殺。

但除了日月光,其他台灣業者多顯得「老神在在」,態度不動如山,僅有宏達電、晶電、華映等少數企業的零星動作,連裁員都不曾聽及;產業發展一日千里,企業積極尋求合作、結盟時,就好像屋外世界風狂雨急,台灣老闆們卻關在屋內,蹺起安逸的二郎腿,想要等待壞天氣過去。

日月光獨立董事、漢鼎亞太創投董事長徐大麟直言,台灣企業抗拒合併,市場又普遍「同情弱者」,小規模公司數量太多的結果,是每家都在國際競爭面臨困難,除了台積電,鮮少公司有一錘定音的能耐、競爭力。從矽谷出發,在全球各地從事創投四十餘年的他感慨道:「購併可增加競爭力,大公司有能力做更多研發,我不懂為何台灣不了解這個道理?」新日月光 體質、競爭力均有提升例如,日月光與矽品最後以合意購併收場,無論調整體質、提升競爭力,都算是繳出成績單;向來股本龐大的日月光,因新控股公司資本額降至約三九六億元,等於透過這樁交易減資一半,稅後EPS(每股純益)也將增至上看七元,在不考量配息的情況下,每股淨值上看六十四元。

然而新日月光成局後,未來仍有一定挑戰,眼前至少就有三道關卡。

首先,日月光與矽品各自經營,但同隸屬新控股公司旗下,這種結構能否通過各國的反托辣斯法審查?這是最「硬」,也是最難估算的考驗。

第一道關卡:官方審查作梗面對這種質疑,日月光方面均以「兩家公司全球市占率合起來只有一五%,因此不會有反托辣斯問題」回應。然而這個計算方式,本身就是爭端所在。根據Gartner數據,IDM廠大概占了全球四九%的市占,因此日月光宣稱的一五%市占率,是把IDM(整合元件製造)廠自行封裝的業務,與全體封測廠合併計算而來;若專門計算專業封測廠市占率,今年日月光與矽品分別占全球一八.六%、一○.五%,共計接近三成左右,仍有遭受反壟斷調查的可能。

反壟斷調查基於各國自身考量,是否被擋,難以判斷。一位專精各國反托辣斯法的律師指出,此案一成,將造就出難以挑戰的封測業巨人,各國基於保護本國企業立場,還是會仔細研究,也不排除審查時提出異議,例如是否形成對本國企業的不公平競爭,或是有限制條款才放行。

譬如聯發科併晨星,被中國商務部延長審查期限兩次,又經過公司主動撤案,最後,中國商務部提出的同意條件有五大項,包括:晨星雖下市,但仍須繼續獨立經營,而非消滅公司;聯發科雖是主要股東,但除了參與分紅、委任董事及獲得財報資料,不得交換任何業務訊息,也不得影響晨星的獨立性。

此外,未經批准,聯發科與晨星不可有業務合作,若要購併任何LCD電視晶片業者,須得到中國商務部批准。這種種限制條件執行,時間長達三年,直到今年八月底才將屆滿,堪稱是「以最嚴苛的要求,有條件過關」。

第二道關卡:人才可能流失若通過各國審查,第二道關卡是人才問題。儘管未來日月光、矽品將下市,由新日月光以控股公司單獨掛牌,但事實上,此一控股模式,與其他產業控股架構,內涵上有所不同。就以購併連連的大聯大控股為例,兩者即有明顯的不同。

大聯大的方式,是讓被併公司股權,都換成控股公司股票,大聯大先後併入的世平、品佳、友尚等公司,原創辦人黃偉祥、陳國源、曾國棟等手上都有大聯大持股,是憑藉著本身股權成為董事,彼此各有相當實力。

相形之下,此次矽品股東以每股五十五元賣給新日月光,換得現金後全數退場,包括林文伯、蔡祺文等經營團隊,也一樣是拿現金出場;未來在掛牌公司內,原矽品團隊將全無持股,換言之,形式上變成純「打工」的專業經理人。

即使張虔生已邀請林與蔡擔任控股公司董事,但要有一定比率的持股,也得從頭買起。

對照交易定案前,矽品所有處級以上主管聯名刊登廣告,強烈宣示要與矽品共進退的決心,這種全由日月光掌控的控股模式能否順利留才,還得再仔細觀察。據了解,目前林文伯與張虔生的默契,是將保留矽品納入控股公司後的獨立性,未來子公司經營團隊維持不變,董事會尊重林文伯的任命、主導權。

第三道關卡:轉單危機

然而,未來新日月光能否讓雙方團隊獨立運作,不但影響公平會評估,也關乎人才去留,更關乎客戶訂單的流向,這也是本次世紀購併案的第三道關卡。

無論對日月光或是矽品的客戶來說,此次雙方合組控股公司,勢必影響訂單流向。先前,在日月光發起公開收購矽品時,林文伯就曾說過,兩家公司有不少客戶重疊,若落實合併,一定會有訂單流失,最可能的去處,自然是艾克爾或長電。

對追兵而言,自然盯著重疊的客戶見縫插針,設法分食訂單,如此一來,新日月光業績能否保有過去優勢,不無疑慮;若日月光一方人馬,在新控股公司下全面主導訂單談判與定價權,客戶流失風險便依然存在。

搶先日月光一步、去年已各自完成整併案的艾克爾及長電,目前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見縫插針,趁日月光與矽品的新控股架構落實前,盡可能爭取客戶下單。

以本益比高達九十七倍的長電為例,去年購併星科金朋後,引進中芯國際、中國官方半導體產業基金成為股東,各持有長電約一四%、一○%股權,儼然成為半導體紅色供應鏈旗艦。由於購併進來的星科金朋,今年將開出系統級封裝(SiP)產能,中資券商普遍看好,長電將有機會逐步進逼、挑戰新日月光的龍頭地位。

更大的挑戰是,目前已有風聲傳出,中國官方考慮金援上百億元人民幣,鼓勵本國企業購併在那斯達克掛牌的艾克爾。如果此一交易成真,二、三名聯手,第一名的新日月光如何與擁有主場優勢的長電競逐,難度將更高,這也是一路擴張的張虔生,下一個考驗與難題。

封測廠資本支出大,整併可望提升成本效益。

撰文 / 林宏文、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4

澳門賭博業前景 [工作坊Q&A]

上一篇文章《澳門遊與分享會》在談澳門之旅,今天再分享工作坊問題中有關澳門的討論。還記得這字條是在現場抽出來了,而且算是我不太熟識的題目,即場已經談了一些回應,今天分享一下。




Jacky:

想講一下澳門賭股前景,買入蝕左50%點處置?


止凡回應:

澳門賭業股我沒多研究,亦沒多大興趣,現場就只能分享一些見解。

還記得以前有看過某澳門賭業股的年報,商業模式並不複雜,主要收入來自賭博娛樂,這部份的收入有很大比重拿來付稅,應該達35%之多。可見澳門政府收取的博彩稅是多麼暴利,澳門人少,基建支出相對不多,更能年年派錢,如果澳門政府化成一支股票,應該比香港政府的股票更有價值。

至於商業模式,賭場最賺錢的始終是賭博娛樂,而賭博娛樂最主要看有多少張賭枱,這是澳門政府仍能控制的一個數字。要看其增長,最主要看兩點,第一是訪澳旅客及人均消費的數字,找出這個趨勢,看看內地放寬自由行及打貪的影響,大概能預計賭場之間的盈利數字。第二是賭枱的增長能力,如果有心研究澳門賭博業的朋友,一定要有這些數據在手,今天每一家的賭枱數量如何?每一家未來的賭枱數目增長如何?從而推斷出誰是大贏家。這些數字,花點時間google一下,應該不難找到。

當然,正在氹仔發展的賭場都不只集中於賭場發展,更花很多資金在發展酒店及商場,成為一個渡假區。澳門過去只有35000間酒店房間,未來數年會多發展出35000間,每一家都是世界級的。而商場又是世界級的,大得可以讓你逛一整天都逛不完,所以未來澳門賭業的公司盈利未必只集中在賭博娛樂,又或者說,誰能把賭博娛樂跟酒店及商場配套得最好的才算最成功。

常說內地打貪,令澳門賭博業的收入下跌超過一半,在工作坊現場分享了一位朋友的體會,朋友在打貪前後都曾在澳門工作,以他的角度看問題,能看得出實況的對比。當年還未有打貪,賭業好景時,無論閒日還是周末,每一張賭枱都是人頭湧湧的,內地客賭的注碼大得嚇壞人,數萬、數十萬一注,完全是平常事。

朋友還記得當時每一家金舖、名錶店開幕之前,賭場集團高層都會親自到來檢查一番。當時我們好奇問過究竟,朋友指高層特別要好好監控「銀聯機」的操作,不能讓賭客可以透過銀聯買黃金、名錶,轉頭到當鋪舉押,變相拿銀聯卡套現。我們都奇怪,多點這些行為,多些資金到來,這不是更有利賭場嗎?為何賭場集團高層要嚴控呢?朋友就話,賭場根本不愁無生意,反而不想增長過籠,加上如果做得太過份,反而得罪「阿爺」,所以取態是嚴守自律。

當打貪開始了之後,朋友話看到賭場的確沒有從前般旺場,我們問他如何形容「差的景象」,是下跌了三成?五成?朋友都說不清,只能說平日真的少了很多人,大概沒有一半以上吧。與這位朋友的對話已經是兩年多前的了,如果有這樣的親身體驗,散戶所擁有的資料未必比大行遲的。

由於上星期親身到過澳門,我非常建議有興趣投資澳門賭業股的朋友親身到澳門走走,尤其要逛逛氹仔的新賭場與澳門本區的舊賭場,走入去看看環境,看看賭客的面容,感受一下不同酒店與商場的氣氛。心中算是有個譜了,之後再回看一下各公司的年報,分析其未來發展,自然對不同公司有個估值。

不同氣氛的賭場,每張賭枱賺多少呢?不同氣氛的商場,又賺多少呢?不同級數的酒店,又賺多少呢?未來氹仔的發展版圖又如何分佈呢?不同觀感下的建築,成本比率的數字又是多少呢?其實,要研究一間公司,一個行業,可以有很多範疇,做足功課,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在買什麼,又何需再問人如何看澳門賭業股前景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71

專訪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中俄文體合作前景令人鼓舞

近年來,俄羅斯的影視作品開始高頻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從引起院線熱潮的《他是龍》、到北京電影節獲獎的《我是教師》,再到風靡互聯網的俄劇《葉卡捷琳娜二世》,俄羅斯的文化藝術正在以全新的形象為中國觀眾所了解。

同時,隨著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訪華,作為體育強國的俄羅斯也首度開啟了與中國夥伴的冰球合作。如何認識當今時代的俄羅斯文化體育產業?中俄兩國在文體領域有著怎樣的合作前景?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俄羅斯文化中心主任孔諾夫先生。

文體商業化不是俄羅斯的首選

第一財經:俄羅斯政府對於本國文化體育產業的發展戰略是怎樣的?俄羅斯擁有極為優秀的文化和體育傳統,是否也會考慮將其商業化,讓其實現經濟價值?

孔諾夫:目前俄羅斯聯邦政府已經制定了2020年“體育與運動發展”規劃,該規劃的主要目的和任務包括:為公民創造系統從事體育運動的條件、提高俄羅斯體育在國際體壇的競爭力、在俄羅斯成功舉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提高公民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和運動的意識、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俄羅斯運動員順利參加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完善體育後備人才培訓體系;以及發展體育運動基礎設施,包括殘障人士專用設施。同時,俄羅斯聯邦政府也制定了2030年國家文化政策戰略,出臺了《俄羅斯聯邦文化法律基礎》。簡言之,這兩份文件旨在創造並完善俄羅斯文化多元發展的長短期條件。

我認為,體育和文化的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但商業化不應成為這兩個領域的發展基礎,而應當起到補充、輔助作用。事實上,我認為商業化可能對文化體育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比如很多國家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等,這與體育的商業化直接相關,也會損害人們的健康。

第一財經:俄羅斯的藝術大家舉世聞名,您認為俄羅斯歷史和現當代哪些藝術家最值得中國夥伴了解?

孔諾夫:俄國及後來的俄羅斯學院派繪畫是世界繪畫藝術中最負盛名的畫派之一。比如,在中國特別盛行的是“列賓”畫派和“蘇里科夫”畫派;相應的,在俄羅斯也有以И.Е.列賓命名的聖彼得堡國立繪畫、雕塑及建築模範學院,以及以В. И.蘇里科夫命名的莫斯科國立模範藝術學院。相比於其他以俄羅斯畫家命名的高等藝術教育機構和藝術學校,這兩所學校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更著名。因此,蘇里科夫和列賓會讓我們聯想到繪畫藝術的傑出典範,代表著俄羅斯古典繪畫學派的形象。

現當代的俄羅斯藝術家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比如在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畫展的畫家廖文夫婦、帕諾夫、布魯西洛夫和阿爾達什金。從古典到抽象,他們的繪畫風格和方向不同。但值得註意的是,中國人對山水畫青睞有加,認為俄羅斯是這種繪畫風格的典範。

俄羅斯影視劇的魅力源泉

第一財經:近年來,俄羅斯系列電影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電影節能為俄羅斯的電影產業帶來哪些貢獻?商業化是否是電影節的設計初衷?

孔諾夫:俄羅斯主要的電影節包括一年一度的索契“Kinotavr”、莫斯科電影節等。盡管國際電影節展出的大部分是本國電影,但它不僅是俄羅斯電影界的盛事,也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電影節。同時,電影節也是發現新趨勢的好機會,對剛剛開始電影生涯的年輕演員以及知名電影導演、電影制片人來說,電影節是在國內及國際展現自己的好機會。

目前,莫斯科電影節已經結束,有些獲獎者非常知名,還有些是第一次聽說。但總的來說,能感受到如今評委會和電影評論家更傾向於有趣和睿智的影片。其實,我本人也比較喜歡獨立、小眾,能夠引人思考的電影。這些小眾電影雖然比不上數百萬美元預算的美國大片,但它們講述的是一個個含蓄、真摯的故事,有的接近現實,有的充滿夢幻,但它們表現出了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感悟。

第一財經:近年來,俄羅斯文化部資助拍攝的歷史題材電視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中國互聯網上掀起了不小的熱潮。您如何評價這部俄劇在中國的火爆?

孔諾夫;俄羅斯電視劇之所以能在中國成為熱門,我認為俄羅斯影視的一個特點就是善於詮釋人類的情感和情緒,俄羅斯電影的主旋律都是感情、激情、感受和愛,以及對人性的洞察。同時,以歷史事件為背景、和演員出色的表演,都是電視連續劇《葉卡捷琳娜二世》受歡迎的原因。

第一財經:俄羅斯無論電影(例如在近期北京電影節上獲獎的《我是教師》)還是電視劇《葉卡捷琳娜二世》這樣的優秀作品,都以現實、深刻、洞察人性著稱。為什麽俄羅斯影視作品普遍存在這種特點?

孔諾夫:的確,俄羅斯電影的顯著特點是對人類、人類的命運以及我們每個人不得不作出重要抉擇的關註。是人們與自己的過去(童年、生活、工作等)的連結,所有這一切都向我們發出信號,揭示我們存在的意義。

俄羅斯影視的這種特點與俄羅斯經典文化有關——俄羅斯的文學大師們,不管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都非常關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任何一個俄羅斯孩子都看過俄羅斯經典作品,我們不可能擺脫這些經典。

當然,俄羅斯還有自己特有的幽默風格喜劇,俄羅斯的紀錄片也是電影產業中非常有趣的一個領域。

中俄體育產業合作的未來

第一財經:俄羅斯是傳統的體育強國,歷屆奧運會中,俄羅斯在獎牌榜總數上的位置幾乎從未跌出前三。您認為中俄兩國可以在哪些體育項目上開展合作?

孔諾夫:俄羅斯幾乎發展所有運動項目,我國是對發展任體育項目都沒有地域限制的國家。當然,有一些體育項目,我們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有些項目,我們還稍有遜色。處於領先地位的體育運動當然是曲棍球、水上運動、體操、排球、籃球、田徑等。

至於商業合作,我認為需要再次找到與中國的契合點,俄羅斯和中國可以互相學習。中國的強項是體操(俄羅斯也是)、女排(俄羅斯也是),某些水上運動(俄羅斯也是)等。中國有良好的運動員恢複方法,在這一領域開展與中國的合作會很不錯。我們也有很多優良的運動員科學備賽方法,在這方面也可以建立系統的合作。

中俄體育領域最近實現的合作是冰球項目。就在不久前6月25日普京總統訪華期間,北京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有限公司董事長嶽欣禹與大陸冰球聯盟有限公司(“KHL”)董事會主席季姆琴科簽署了《參加大陸冰球聯賽授權協議》和俄中冰球領域合作意向書。俄羅斯將在俱樂部基地訓練中國年輕隊員,以迎戰2022年冬季奧運會。作為世界冰球大國,俄羅斯擁有豐富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將有助於促進中國冰球的進步。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俄在文體領域的合作前景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們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我們與中國在多個領域保持密切交往,前景十分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008

英國自殘歐盟前景更悲(2016/7/14) 林本利

2016-07-14  NM

上月英國為脫歐舉行全國公投,脫歐派「爆冷」勝出,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震盪,英鎊兌港元匯價跌穿十算。過去幾年,由於兒子在英國倫敦升學,故此每年都前往英國兩三次,順便到蘇格蘭、愛爾蘭及北愛爾蘭等地旅遊。公投當日,亦身處英國。

從個人親身經歷及官方公布的數據可知,英國過去幾年的經濟遠勝其他歐盟國家。當歐盟各國還在負增長邊際掙扎,英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失業率跌至5%,樓價穩步上揚,早已升穿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股市表現亦較德國和法國優勝。歐盟各國不時出現經濟或金融危機,英國卻可以獨善其身,主要原因是英國沒有採用歐元單一貨幣,仍然享有貨幣政策自主權,可以因應經濟情況調整貨幣供應和利率。英國享受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東歐移民提供足夠勞動力,並且不受單一貨幣約束。在酒店、食肆、商鋪和公共交通遇上的員工,以至在地盤工作的工人,不少是新移民,工作勤奮,態度一流。這些新移民幫助英國經濟發展,讓當地學歷較高的本地人可以從事其他高增值行業,例如提供金融、資訊科技及其他專業服務。今次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凸顯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區經濟融合產生的問題。不錯,市場開放,貨物、服務、資金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提升各國的競爭力。然而,全球化及經濟融合亦令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一些人從市場開放中取得巨大利益,產品(特別是IT產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暢銷全球。另一些人因無法適應市場的轉變,失去穩定工作,收入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英國倫敦,超過六成人選擇留歐,不足四成人支持脫歐,但在倫敦以外的英格蘭地區,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脫歐。所有投票支持脫歐的地區,人口相對老化;而選擇留歐的蘇格蘭、北愛和倫敦,人口相對年輕。這個現象正反映年長一輩,希望擺脫歐盟官僚的干預,限制外來移民,以免影響他們的就業機會和原有福利。至於年輕一輩,希望留歐,他們珍惜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機遇,相信經濟融合的好處多於壞處。但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往往犧牲年輕人的利益。過去幾年,筆者所到之處,包括倫敦、蘇格蘭和北愛,原來都是留歐派,難怪公投前自己也相信英國不會脫歐。公投前在倫敦街上行走,經過一些酒吧門外,清楚聽到一些市民在談論公投一事時,表明留歐只會對富有的人有利。現在英國脫歐,經濟前景未明,英鎊大跌,資金流走,富有的人(包括李嘉誠)當然損失巨大。但當經濟下滑,失業率回升,基層市民和支持脫歐的人同樣受損。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2月突然宣布在6月舉行脫歐公投,為原本表現不錯的英國經濟添上隱憂,製造不確定性。現在公投結果是脫歐,卡梅倫為英國「自殘」付出政治代價,宣布9月落台。英國未來兩年要與一眾歐盟官僚商討如何脫歐,經濟環境和英鎊匯價勢必十分波動。但長痛不如短痛,與其經常貌合神離,不如與歐盟早些和平分手。至於歐盟餘下的國家,國內脫歐情緒必然高漲,經濟前景更不樂觀。今次脫歐鬧劇落得如此下場,英國政客固然要反省,但歐盟一眾官僚更應反思,歐洲一體化,採用單一貨幣,是否走得太遠和走歪了路?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68

原如家CEO升任首旅酒店總經理 雙方整合前景幾何?

如家私有化後,業界一直非常關註其並入首旅系後的整合舉措,9月8日,首旅酒店(600258.SH)終於發布公告,進行了最新人事任命,其中,原如家CEO孫堅被任命為首旅酒店總經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此番新人事任命後,如家與首旅系將在品牌多元化、加盟模式和受益方式多元化等方面進行整合。

不過業界擔心,主打高端系列的首旅酒店與經濟型酒店起家的如家在後臺運作、品牌細分和客戶群管理方面或許會遭遇整合難題。

管理層明確化

這並非是中概股第一次從美股退市,不過,此次如家私有化與以往其他中概股私有化最大的不同在於,退市的同時,如家直接合並進入A股上市公司首旅酒店。這相當於讓如家直接以“走捷徑”的方式快速回歸到A股。

私有化、合並後,如家的管理團隊暫時沒有太大變動。不過畢竟並入了首旅系,如家的高管今後在首旅酒店究竟是扮演何種角色?

在9月8日,首旅酒店終於宣布,其第六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會議上公布,該公司董事會同意聘任孫堅任公司總經理職務,任期與本屆董事會任期一致(本議案生效之日起至2018年8月4日)。該公司原總經理張潤鋼因工作變動,不再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同時,該公司董事會同意聘任六名副總經理,分別為:聘任袁首原為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聘任李向榮為公司副總經理;聘任楊軍為公司副總經理;聘任段中鵬為公司副總經理;聘任宗翔新為公司副總經理;聘任蔣蓓蕾為公司副總經理。

其中值得註意的是,孫堅原本為如家CEO,而此番其被任命為首旅酒店總經理。這似乎意味著,如家高管在未來首旅酒店業務板塊中的重要性和決策掌控力度。

在如家和首旅酒店看來,此次新的管理團隊的宣布,表明市場化運作將在新的組織中成為主導,會延續以前如家有效的市場化發展方式,有利於新組織未來的發展;同時兼容了首旅酒店的高端酒店業務的管理經驗和品牌資源,市場與業務將更加全面與完整。

多元化整合機遇和挑戰

“相比錦江系等國企,其實首旅系這次的人事變動以及對於如家私有化的運作都還是比較靈活的,從當年如家創建後到這次的私有化過程、建立新的組織,首旅酒店幾乎沒有幹涉如家的市場化的獨立運營,新的管理團隊更預示了這個方向。但是如家未來究竟如何與首旅系具體整合是個問題。”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指出。

至於未來的整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後了解到,如家希望推進創新化發展,包括雙方品牌的多元化、加盟方式多元化、收益方式多元化、O2O創新營銷等。而相比如家的單一化酒店運作,首旅集團方面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首旅系營運和投資的主題樂園、景點、旅行社、餐飲、汽車等上下遊相關產業,都可以聯動如家的業務一起協同發展。同時,為了打造“新首酒如家”的概念,合並後,雙方的會員系統將謀劃打通。

盡管整合計劃聽上去很美好,但在業界看來,首旅酒店和如家的整合並沒有這麽容易。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如家在中國市場355個城市共有2922家經濟型酒店。首旅酒店麾下擁有北京首旅建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寧波南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酒店管理公司,管理著自五星級到經濟型的各類酒店170多家。雙方合並後的酒店品牌包括“首旅建國”、“首旅京倫”、“雅客e家”、“欣燕都”、“南苑”、“如家”、“莫泰”、“雲上四季”、“和頤”和“如家精選”等。

“雙方品牌的定位其實有很大差異化,從優勢角度而言,那是雙方今後可以全覆蓋從經濟型到高端酒店市場。然而,首旅系一貫走的是高端路線,而如家依靠經濟型酒店起家,兩者的品牌定位不同,經濟型酒店要向上走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品牌形象的提升非常難。”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認為,如家和首旅系由於客戶群的不同,因而後臺運維和客戶群也大相徑庭,如果要做會員體系的合並或者營銷運作的統一化,存在一定難度,因為高星級酒店的後臺管理與經濟型酒店完全不同。但如果未來雙方各自為政,則又不利於合並後“新首酒如家”的統一運作和協同發展。所以,孫堅和其團隊在此次被最新任命後,需要考慮和操作的實際問題還不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55

美指上漲 通脹數據支撐美聯儲升息前景

周五美指觸及逾兩周高位,通脹數據提振美聯儲12月升息預期,英鎊兌美元跌至一個月低位,市場擔心英國脫歐帶來的影響。

美國勞工部宣布,受房租價格與醫藥價格上漲推動,美國8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上漲0.2%。

下周9月20-21日,美聯儲將召開FOMC貨幣政策會議並公布其9月貨幣政策利率決議。鑒於當前市場對美聯儲9月加息預期極低,預計FOMC下周不太可能“意外”加息,但預計FOMC將會明確的傳遞出年底之前加息一次的信號,即美聯儲將會持有極為鷹派的立場。

美元指數升0.8%,報96.063。歐元兌美元觸及10日低位的1.1149美元,美元兌瑞士法郎觸及兩周高位的0.9817。

美元兌日元最新上漲0.25%,報102.35日元。日本央行將於9月20-21日召開政策會議。

美元指數勢將錄得三周來的最佳周度表現,上漲約0.8%,但美元兌日元勢將錄得連續第二周下跌,跌幅約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1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