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雲:DT時代是生態競爭而非工具競爭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1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8 11:05 編輯

馬雲:DT時代是生態競爭而非工具競爭
作者:馬雲

導讀:

5月26日消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馬雲系統闡述了“DT時代”的特點。馬雲強調“DT時代”競爭的是平臺型型組織,是整個生態,而不是工具和技術——“DT時代是生態競爭而非工具競爭”。

以下為馬雲數博會演講實錄:

大家好,坐在下面聽演講,特別的激動,幾年前,從一個概念、從一個想法到今天貴州真正全面進入大數據時代,真的是特別的了不起。

我今天早上來之前在網上查了一下,看到很多線下小店說在打折,在關店,都說了一個事,都是馬雲惹的禍,都是淘寶惹的禍。

其實我在想,13年以前,我們在推廣整個電子商務的時候,我們說互聯網將會影響未來的生產、制造、銷售,互聯網將會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電子商務將會對很多的行業帶來巨大沖擊,但很多人並不以為然。

今天我也可以這麽講,十年以後,很多人會說,中國的經濟也好,世界的經濟也好,都是貴州惹的禍。如果你不參與整個大數據的建設,如果你不參與大數據技術、雲計算,不把自己的企業真正變成一個互聯網的制造業,我相信你一定會像今天一樣抱怨和埋怨。

我覺得任何事情要站在未來角度看今天,而不是僅僅從今天你的能力你能做什麽去看待未來。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很大變化,我相信未來30年是人類社會最精彩的30年,未來30年是令人期待的30年,未來30年也是令人恐慌恐懼的30年。

今天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糾結的年代,但另外一方面,又發現很多欣欣向榮的企業在不斷的起來,前段時間“湖畔大學”招生我面試了六個年輕人,我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幸好是15年前創業,要是今天創業,肯定被這幫小子活活搞死,因為他們用的大數據,他們用的是互聯網模式,他們說的很多東西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相信,一旦我理解,我會越來越恐慌。

其實今天來講,我們喊了很多年的信息數據時代開始,政府轉型創新的時代開始,轉型、升級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正在開始形成,也許很多人說我們期待轉型升級。

回應一下剛才田溯寧講的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美國的蒸汽機,第二次電的能力。第一次工業革命是真正釋放人的體力,第二次工業革命能源起來之後釋放了人的能力,人希望能走得更遠,第一次工業革命希望更強,第二次工業革命希望能走得更遠。第三次工業革命我們說會是什麽商業形態,這是我最近考慮最多的。

因為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變革對商業的形態所造成影響是非常之大,必須從組織上去思考,我們未來組織應該怎麽樣,我思考最多就是任何一次軍事變革經過很多年以後一定會變成一個商業的變革。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講,第一次工業革命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技術革命會造成什麽東西?因為這次技術革命釋放的是人的智慧,人的腦袋。

人們沒有去想過這次技術革命對整個人類社會會發生什麽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得組織不是公司雇傭員工,而是員工雇傭公司,這一系列的變化是因為整個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數據的產生,人類整個社會商業發生變化一定會造成整個社會發生變化,經濟、政治體系發生變化。

所以大家要去思考,在座每一位企業去思考:什麽樣的組織才適合未來,什麽樣的團隊能夠適合未來?

另外我想今天重點講的是從IT到DT的變革。我們一直認為IT和DT以為是技術的提升,但其實這是兩個時代的競爭,這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所以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視DT時代的思考,DT時代的思維。IT時代是讓自己更加強大,DT時代是讓別人更加強大;

IT時代是讓別人為自己服務,DT是讓你去服務好別人,讓別人更爽,是以競爭對手服務競爭對手;

IT時代是通過對昨天信息的分析掌控未來,是控制未來,而DT時代是去創造未來;IT時代讓20%的企業越來越強大,而80%的企業可能無所適從,而DT時代是讓釋放80%企業的能力。

所以整個世界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IT時代把人變成了機器,而DT時代把機器變成了智能化的人,所以這正在我們進入一個新型的時代。

未來的制造業不僅僅是會生產商品和產品,未來的制造業制造出來的機器必須會思考,必須會說話,必須會交流,未來所有的制造業都將會成為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終端企業。未來的制造業要的不是石油,未來的制造業它最大的能源是數據。

所以我相信未來的競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競爭。所以,以前如果說從平臺型企業,以服務別人為中心,和自己企業服務為中心,我想這兒有一個簡單的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建立了全世界人類歷史最強大的軍艦,叫做“大和”,它擁有強大的鋼甲,最強大的力量,他認為他可以摧毀一切。

但是它第一次遠航出去的時候,想找航母對抗,連航母都沒有找到,被幾架飛機給擊沈了,因為航母是一個平臺,自己不產生進攻能力,讓航母上的艦載機具備強大進攻能力,它是一個生態。

所以不管你自己有多強大,要思考讓你員工更強大,讓你的客戶要強大,讓你合作夥伴要強大,展開競爭。假如我們對未來DT時代整個思考不去把握,那麽我們的技術將終究是無形,還是生活在昨天。

今天我們看到無數企業在追逐,發現和參與大數據時代,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互聯網的公司今天很快淪落成為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我們看到很多IT企業變成了傳統IT,因為很多人還沒有搞清楚IT,我們進入了DT。

互聯網企業要參與社會變革,參與經濟發展,參與教育和問題,讓整個社會各方面越來越強大,所以讓經濟更富裕,讓人類更幸福,是所有互聯網大企業的歷史擔當。

今天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是上網看新聞,不僅僅是購物,不僅僅是玩遊戲,不僅僅是聊天,互聯網必須成為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能源和動力,如果我們把互聯網僅僅當成一種工具,那麽我們曾經也把中國發明的火藥當做只能是放煙火,只能當炮仗,而別人把它當做機器,別人把它當作了武器。

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這是一個共同可以展望未來的時代,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去擁抱這個時代,這樣你就不會十年以後說這是大數據惹的禍,我們應該共同把它變成真正人類未來巨大能源所在,謝謝大家,謝謝貴州。(來源: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32

阿里的媒體投資邏輯:從業務到戰略,從IT到DT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19

阿里的媒體投資邏輯:從業務到戰略,從IT到DT
作者:道哥論道

摘要: 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舉動,已經不簡單的是一次媒體業務合作的邏輯使然,而是源於其核心媒體投資邏輯的延伸,也是將其進行從IT到DT業務升級的一次大膽試驗。

阿里豪擲12億投資入股重組第一財經今天下午即將簽約,這是阿里再次投資媒體(之前的投資就不羅列了),而且也是最為高調的一次,從提前曝光的交易細節上看,此次投資媒體在業務層面也非同尋常,無論在資本規模還是深入程度上都是之前的媒體投資所絕無僅有的(詳情查看鈦媒體昨日獨家報道《阿里豪擲12億重組第一財經,一財整體入駐支付寶》)。

回望之前阿里進行的一系列的媒體的投資,到今天的一財這一單,已經能夠看出阿里媒體(新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這對於理解“互聯網+媒體”,理解在新形勢下媒體融合出路有不少的借鑒的意義,分享之:

一、這不是一次業務需求驅動那麽簡單

阿里入股重組一財不能夠從阿里業務(公關)需求角度去理解,說出所謂的掌握話語權,傳播渠道的需要這樣的分析理由,如今的阿里確實也沒有必要,或許有一個從傳統媒體挖過來的精英媒體人組成的公關團隊,公關對於阿里來說已經是小菜一碟了。

此次與一財的合作,首先是單大,12億的規模,雖然無法與文化中國的200億比,但是已經不能算是零花錢級別了,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級別的花費了;其二,占股母公司,亦即一財媒體集團的30%股份,已經區別於之前的新成立一家公司,在業務上的簡單投資不同;更為特征明顯的是此次直接派駐了阿里的管理人員,包括王帥的副董事長位置,以及新媒體投資總監黃磊正式入職一財公司擔任副總經理,直接負責新業務公司的運營,則意味著這不僅僅是一次公關業務需要的花錢行為,而是一次真正的戰略投資行為。

此次的投資標誌著阿里媒體投資從業務渠道到戰略驅動的真正升級,並且到達幾乎是頂點的階段。

二、從業務渠道到戰略驅動的媒體投資

回望阿里一路走來的媒體投資,最初1.0時代是通過與浙報合作成立《天下網商》雜誌,展開媒體業務上的合作,從自身的電商業務需求出發,尋求媒體內容生產能力的諸如,建立起業務層面的媒體投資和合作,當然也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投資財新傳媒,都屬於業務渠道的媒體投資業務。

進入到2.0階段,阿里先後投資入股北青報的社區報業務,以及在西南地區成都某都市報的農產品電商業務,中國經營報《家族企業》的企業家社群業務,一級南方某媒體的文化娛樂業務,所有的投資都發源於阿里的核心業務,包括電商、物流、支付驅動的商業大數據業務,以及健康和文化娛樂為外圍的第二梯隊戰略訴求。

其中,背景的社區報業務的核心在於打通了基於社區的最後一公里的渠道資源,阿里的菜鳥網絡可以實現直接的對接和業務的合作,而區域農產品電商業務平臺亦是阿里電商業務向農村和區域下沈的戰略需求,而當下的一財的投資,則是直接為螞蟻金服所代表的下一個核心業務主體提供支撐服務的戰略需要,形成前端的商業數據類的產品和服務,直接為後端的螞蟻金服業務提供流量用戶運營平臺和媒體入口服務。

三、阿里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

綜上分析阿里媒體投資的基本邏輯大概可以總結為如下幾條:

首先,選擇優勢的、特色的媒體為對象展開合作,這種合作講求門當戶對,包括省級的大媒體集團(浙報、上報)以及垂直行業媒體類的大哥大。

其次,切入與阿里戰略意圖直接吻合的業務點展開合作,包括電商、社區O2O、商業信息、企業社群文化娛樂等戰略突破點,並進行引導性的布局落子,而非進行媒體自身業務的改造升級,而是選擇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進行具體合作。

最後,合作屬性定位是戰略需求大於公關需求,只負責圍繞阿里核心戰略進行的生態業務打造,對於媒體內容走向和具體媒體業務不做任何約束和參與,保持媒體獨立屬性不變,換句話說,對所謂的媒體內容,媒體傳播沒有啥需求。
阿里的媒體投資邏輯是清晰明確的,其模式與所謂的互聯網+媒體,進行傳統媒體媒體融合的所謂“包養”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完全基於阿里自身戰略需求,從曾經的媒體組織中尋求非媒體類的,直接與其核心戰略方向吻合的領域展開創新式的投資合作,直接達到其核心戰略訴求,而非簡單的公關業務需要,掌握傳播話語權的需要。

雖然阿里的媒體投資代表了市場化的媒體投資和整合模式,與政府大力度扶持所謂媒體融合的政治投資和整合模式有所不同,政府主導的所謂媒體融合更多的訴求在於公關業務訴求,所謂的傳播輿論陣地的延伸和占有,而非獨立具有市場價值空間的新業務的扶持開發,更加接近事業單位行政化的手段方法,而看似需要掌控媒體傳播渠道,掌握傳播話語權的互聯網企業卻能夠從自身戰略需求出發,進行純市場化方式的投資,戰略訴求大於媒體公關業務需求。

四、重組一財與阿里從IT到DT,從DT到所有

從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具體細節看,重組之後,新一財會成立一個全資的新媒體公司,展開圍繞商業數據服務的業務,其中包括三個主要的產品業務方向:

1、一個2C的,面向普通大眾的“財經頭條”產品,這是保持媒體入口功能,進行基本商業財經信息服務的基本標配產品,有些大佬出手一統江湖的感覺;

2、另一個2C的產品,則是面向細分用戶群體的個股產品,則意味著直接瞄準了精準用戶,提供個性化商業情報服務的業務,是可以實現直接情報價值變現,以及後續服務與螞蟻金服眾多金融類產品對接的可能性,產品連接功能顯著;

3、2B的產品,提供商業情報服務,圍繞阿里核心大數據庫中的商業交易數據,以及電商交易數據進行合理數據挖掘呈現出來的趨勢類的商業報告業務,直接可以向B端用戶收費。

這三類產品的完整布局,從產業角度已經具備了其獨立商業模式和運作邏輯的完整性,但這或許並不是阿里重組一財的全部訴求,一個獨立的“彭博社”或許未必能夠滿足阿里的戰略訴求。

所有的前端產品,或許都是阿里圍繞商業生態所產生的數據內容的一個前端輸出出口,亦是一個能夠承載數據價值並實現變現的一個載體和平臺,更為重要的是其從IT到DT戰略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是在阿里完成了從前端到後端,從用戶交易到用戶數據過程實現之後的又一次升級,則以為著將前期形成到後端的數據通過一個平臺和產品載體,實現從後端到前端,完成阿里戰略展開中的第二步從後端數據到前端產品,亦即從IT到DT階段,以至於後來的DT到所有。

阿里投資重組一財的兩大信號,透過阿里媒體投資的邏輯,能夠洞悉出一般互聯網企業的基本媒體投資邏輯,而深度重組一財這樣一個媒體平臺,將其作為阿里自身從後端數據到前端平臺載體呈現的一次升級,轉眼之間,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到來。(本文首發鈦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49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DT時代會產生1萬個像阿里巴巴一樣的數據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2/151114.shtml

未來十年,整個互聯網將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時代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演進,企業需要研究如何讓數據驅動業務,讓數據變成業務。伴隨DT時代的演進,過去集中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浪潮也會擴散到各行各業,可以說DT時代是創業最好的時代。

在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看來,未來3-5年數據將會迅速爆發,未來就是數據社會,擁有了數據,在加上計算的能力,未來會產生一萬個阿里巴巴一樣的數據公司。

計算是未來重要的能力

計算到底是什麽?更多的理想是從數學開始,從開始用電腦、手機做訪問開始。但是在雲計算時代,每個人都跟計算密不可分,今天訪問的圖片,聽的音樂,做的每一次網絡搜索背後都是一次計算。

今天每個人擁有不只是一臺,可能是2、3臺智能設備。這時我們發現數據會越來越多的積累在互聯網上,數據不僅是文本文件,數據更多是語音文件、視頻文件。因為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物件的交流,物與物之間的交流,所有的數據和沈澱都會因為互聯網而發生改變。

2014年人類使用的計算設備增加了24億臺,這僅僅是開始。2020年,世界將有500億倍設備連在互聯網上,這時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聯系無處不在。每天將產生大量的數據,每天將產生大量人物之間的交互,物物之間的交互,人人之間的交互,這些數據怎麽辦?這些數據是否能夠變成生產資料,我們堅信一定能。

未來3-5年數據將會迅速爆發,我們預測,在未來3年,互聯網上將近75%的數據不是簡單文本數據,更多數據是半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就如同今天隨手拿手機拍視頻和照片,發了一個語音,所有數據在互聯網上將被流轉,將被傳遞。

光有這些數據又怎麽樣呢?如果沒有計算的能力,我相信世界變得不再豐富,不再繁榮。

計算是 DT時代最重要的表述,未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先進不是軍事,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富有不僅僅是它的石油,還要看它計算能力是否足夠強大,衡量一家企業是否有生命力就看它是否可以用足夠的數據讓本身的商業變得更加智能。所以我們認為計算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能力。

DT世界我們堅信這三條。我們相信互聯網是基礎設施,就如同今天的電網。我們相信雲計算是公共服務,就像今天我們所用的電我們相信數據就是資源,所以資源的定義也將被改變。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能源,還要加上在虛擬世界的數據,將變成非常有價值的核心競爭關鍵,變成一個世界,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非常具有競爭能力的力量。

DT時代,數據公司是創業機遇

16年前我們有一個夢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16年我們堅持做什麽,我們堅持依靠數據。

阿里巴巴的數據改變了零售業。有了數據使大家都會上網成為電子商務,所以產生了淘寶、天貓,每天有將近4千個包裹在全國的公路、水陸、天空在奔跑。螞蟻金服數據影響了金融業,我們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還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消費信貸,比信用卡成本還要低。

我們今天用數據在改變整個供應鏈和物流,誕生了菜鳥。我們希望讓貨在供應鏈體系當中傳遞更加透明簡單,可以讓我們快遞服務和消費者之間觸達更加短暫。物流業、倉儲業由於數據改變在發生變化。同樣用數據改變影視業,我們可以知道每個消費者,每個觀賞者對影視電影本身的喜好和下一步的期待。因為我們希望知道,客戶到底喜歡看什麽樣的內容,去滿足大家的需求。

通過16年,阿里巴巴在5個層面上進行了改變,我們今天定義阿里巴巴是電子商務公司還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我們自己認為阿里巴巴就是一家數據公司,這可以更加精準定義阿里巴巴集團。

未來3-5年我們認為,數據會影響工業、農業、交通、生物、醫藥、教育、娛樂,甚至社會服務,會影響政府的決策和政府的公眾服務……如果有一個詞,更能夠定義未來的社會,我認為未來的社會就是數據社會。

我們認為未來的機遇就是數據雲,我們堅信未來會產生一萬個阿里巴巴一樣的數據公司。

 

版權聲明:本文由胡曉明口述,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132

第一財經發布“DT稿王”:寫稿機器人的“尖子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955.html

自去年開始,陸續就有如“快筆小新”、“Dreamwriter”等機器人開始參與寫稿工作。智能機器人開始介入了只有人類才能勝任的“資訊處理及生產”工作,種種科幻片里的情節突然在人們面前成為了現實。然而,目前的機器人寫稿,只能代替撰寫新聞資訊中標準化的消息、快訊等。

在5月30日-5月31日舉行的2016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DT稿王”這一新一代的智能寫稿機器人開始“任職”了。

第一財經發布“DT稿王”

“DT稿王”是阿里巴巴戰略入股第一財經後,雙方共同醞釀、聯合推出的一款在DT(數據技術)時代幫助財經記者快速及時寫稿的智能寫稿系統,用機器代替人完成實時監控信息源,利用文本解析和信息抽取技術實現自動信息抽取,采用機器學習算法並融合第一財經編輯記者團隊的經驗、智慧,以模板和規則知識庫的方式根據實時抽取的信息做出判斷,輸出相應的模板及規則知識庫內容從而產生新聞,以此應對海量、高速、多樣的大數據產生的信息。這種具有學習能力的智能系統加上人腦創造力的輔助,使得“DT稿王”成為寫稿機器人中的“尖子生”。

“DT稿王”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寫稿機器人的“尖子生”的呢?在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第一財經CEO周健工與第一財經首席數據科學家湯開智博士的對話,為我們揭開了未來的一幕。

“DT稿王”必然會發生的未來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對於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對於信息的傳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網絡信息傳播有著及時、高速和表現形式多元化的優勢。越來越多的個人和機構選擇把第一手信息通過網絡發布。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右一)與第一財經首席數據科學家湯開智博士(左一)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說道:“我入行做記者的時候,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翻閱報告來獲取信息。有了互聯網之後,新聞從業者有了更強大的檢索能力。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商業世界的信息量也呈指數級爆發。中國的金融市場平均每天發布1900篇公告,每一天都堪比一次超新星的爆發,這1900篇公告,一位資深的證券編輯需要100個小時才能看完。在這樣的信息海洋中,媒體發展最大的瓶頸在於優秀的編輯記者在繁重的重複勞動中,失去了創造深度分析報道的時間機會,也錯過了為讀者提供更好決策依據的可能。所以我一直有這麽個願望,用技術來推動媒體的變革,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決策依據。”

因此,如何實時監控多樣化的信息源,如何及時有效地捕捉並報道信息源的瞬時變化,如何能有效全面地報道批量並發的信息已經成為現有的靠人工刷屏獲取信息並進行內容生產的巨大挑戰。除此之外,在海量、高速、多樣、真偽難辨(4v)的信息環境下,及時通過比對歷史信息、挖掘重要信息也成為當今記者、編輯的挑戰。“DT稿王”由此誕生,也成為了必然會發生的未來。

第一財經CEO周健工

當下發生的未來“多、快、好”

“DT稿王”的“任職”使未來在當下發生,其“多、快、好”的三項特性,是“DT稿王”成為目前寫稿機器人“尖子生”的主要原因。

“多”方面,“DT稿王”通過海量抓取、海量分析,主要針對上市公司公告、財務報表、官方發布、社交平臺、證券行情等信息源,日閱讀3000萬字,30天可寫完一部四庫全書。

“快”方面,“DT稿王”利用多臺服務器分布式的對發布的公告進行掃描,可以即時對公告進行分類篩選出待寫新聞稿的公告,並通過後臺的信息提取算法提取出該公告的重要信息,機器寫稿平均閱讀 7,471字/秒 = 448,275字/分鐘,是普通人閱讀速度的50倍。然後,按新聞稿成稿格式重新組織輸出,機器寫稿為28字/秒 = 1,680字/分鐘,普通人打字的35倍。

“好”方面,“DT稿王”生成的稿件語句流利通順,完全符合人類自然語言的語法。解決了目前機器人寫稿的最大問題,即語句不通順不流暢。而且“DT稿王”在海量的信息中抓住重點信息本身的重點,協助決策的快速實施。如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月14日所發布的公告為例,全文2,274個字,總結成113字的核心內容和23字的標題,同時不是盲目地抓取公告中的大標題。

第一財經首席數據科學家湯開智博士

“DT稿王”的未來——技術與應用的叠代

據第一財經首席數據科學家湯開智博士介紹,目前“DT稿王”產品只走完了第一步,但是建立了一個可以不斷延展的稿件生成系統。在隨後的2.0和3.0的產品叠代中,將越來越多地解決各種商業化寫作過程中的痛點,讓產品越來越成為各種作者喜歡的工具。

“DT稿王”將在財經領域繼續深耕,發揮一財豐富的財經報道經驗,給一財提供更加快速,個性化,越來越有深度的稿件。第一財經與阿里巴巴共同成立的媒體實驗室已經和華奧星空形成了合作策略,將開展實時體育賽事報道的深度合作。隨著“DT稿王”產品的成熟,將使用機器人來完成其它商業化的規範寫作領域的稿件。

而技術方面的叠代,將不斷引進先進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技術到寫作領域中,不但大力推進媒體轉型過程中技術的力量,而且也可以通過解決寫作場景的複雜性問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DT稿王”帶來的智能寫作技術,必會顛覆媒體的生產方式。這種顛覆,將驅使媒體進入智能時代,與正在興起的智能制造和物聯網技術一起,變革整個信息的流通邏輯,變革人類對信息的理解。而第一財經作為國內領先的財經資訊全媒體平臺,有義務與業內同仁一起使“未來”在當下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53

DT財經王小喬:我們用數據看到了這些中國經濟密碼

“談論數據,再多也不為過;中國需要更數據的思維方式。”DT財經主編王小喬在“2016數據與媒介發展論壇”現場說到。

DT財經成立不過一年,是第一財經全力打造的數據新媒體品牌。在它之前,已經有近20家媒體盯上了大數據和數據新聞。它們面臨同樣的質疑:抱上大數據這個“當紅炸子雞”的大腿,是不是只為了噱頭?

(圖片說明:中國數據新聞媒體發展時間軸)

王小喬回應上述質疑的方式是,詳細說明了數據新聞本身的重大價值。2015年10月底二胎全面放開,DT財經的編輯通過一個搜索淘寶銷量的工具發現,“備孕”這個詞的搜索曲線出現了可怕的爆發。她立刻意識到,“大數據已經開始直接地產生新聞了”,這讓她的團隊決定“堅持用數據去觀察和記錄中國經濟”。

打開DT財經APP,他們的確把數據新聞做成了日常。

曾在傳統媒體當了多年財經記者的王小喬表示,利用公開的數據和可視化可以降低看數據讀財經新聞的難度,因此能夠“做每個人都能懂的財經新聞”。

她還認為,除了公共數據,商業數據中也存在非常重要的公共價值。比如說,分析淘寶人均消費金額和結構的多元化指標分布,可以形成一篇很好的區域經濟報道;利用優酷的數據分析誰在追看《歡樂頌》,背後隱含了中國社會結構的特征和變化。

盡管數據里蘊含了許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但中國的現實是,不管是公共的還是商業的,大量數據並沒有成體系地公開,還是需要媒體自己去挖掘建庫。如何獲取源數據?對於不會寫代碼的編輯來說,可以通過使用工具來完成數據爬取與分析,最重要的還是認識數據與發現經濟密碼的能力。

於是DT財經開始通過源數據尋找更多信息:采集大調圖後12306的30萬條鐵路運行數據,以此分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的密碼;采集30多萬條上海買房租房數據,透視魔都樓市現狀;采集掛號網10萬條數據,看互聯網是不是真的能解決掛號難的問題……

王小喬對此深有感慨:“大數據對於財經新聞的意義是,真正提升了財經新聞的價值、理性和深度。”

在建起一個人人都在用數據做新聞的編輯室之後,DT財經還想成為一個聚集更多數據極客的平臺,吸引更多年輕人用更理性的方式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王小喬表示,“當數據新聞成為日常,接下來才有資格談公眾的數據素養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5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