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把巴菲特致股東的信1988年看了一遍。看的還蠻仔細的,所以收穫也蠻多的。而且到了後期,巴菲特喜歡在心中講一些知識。
概括起來,大概有一下幾點:
1.關於會計規則,不管GAAP、非GAAP、額外GAAP,我們需要的報告數據,應該能大致說清楚以下三個問題,(1)公司值多少(2)多大可能能夠償付債務(3)在正常情況下,管理層的經營能力如何。但事實是,很多公司將會計規則作為不可踰越的障礙,而非應該遵守的規則。公司管理層經常會與會計師同流合污,欺騙股東。
2.巴菲特依據內布拉斯加家具店和波仙珠寶的成功總結出了該類行業成功企業的特徵:(1)單店經營,但貨品樣式價格種類齊全,滿足消費者各式需求(2)老闆每天專心經營(3)貨品周轉快速(4)精明的採購(5)費用開銷難以想像地低。當然,這只是表現出來的結果,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達到這些特徵。
3.巴菲特支出了一些失敗的CEO的典型特徵。一方面,由於根本沒有一套可以衡量其表現的標準存在,而且老闆本身沒有一個直接可以衡量判斷其表現的上司,因此往往即便是CEO的工作做的很失敗,董事會也不會對其批評。
4.套利的基本知識。所謂的套利是指在不同的市場同時買賣相同的有價證券或是外匯。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套利或者說風險套利的定義,已延伸包括從已公開的企業購併、重整再造、清算等企業活動中獲利,大部分的情況下,套利者期望不管股市變動如何皆能獲利,相對的他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宣佈的事件未如預期般發生。
在評估套利活動時,你必須要能回答四個問題(1)已公佈的事件有多少可能性確實會發生?(2)你的資金總計要投入多久?(3)有多少可能更好的結果會發生,例如購併競價提高(4)因為反托拉斯或是財務意外狀況發生導致購併案觸礁的機率有多高?
巴菲特所堅持的套利標準一是每年只參與少量的套利項目,而對每一個項目的都細心研究。二是只參與公開對外宣佈的案子,而不聽從小道消息。
5.效率市場理論
基本上它認為分析股票是沒有用的,因為所有公開的信息皆已反應在其股價之上,換句話說,市場永遠知道所有的事,作為推論,有效市場理論的教授認為,隨意從一個籃子裡面扔飛鏢選擇的股票,與勤奮聰明的證券分析師選擇的股票,表現不會有差別。而巴菲特以它連續60多年的經驗,堅信效率市場理論是愚蠢的。但有一項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市場已經比之前的有效率多了。
今天下午繼續做中國國貿,原來都是往Excel裡填基本數據,現在慢慢的開始做分析了,就發現好多指標都不太懂,像基本每股收益,灘薄每股收益,稀釋每股收益原來雖然看到過,理解卻都不準確,今天就只能再百度一下了。
下午sherry講長江電力,自己在一邊旁聽,感覺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不只做了很多無用功,也有很多還沒有做。突然發現,或許早該講的,確實是指明方向。
PS:
回來吃了個飯就差不多7點半了,找個自習室找到現在。看來是塊期末考試了,應該佔個位了。
白天的實習花了很多時間來做杜邦分析的表格,而且今天聽kathy講的時候聽燕姐指點,就覺得我有必要把《股市真規則》裡討論的那些指標的意義再想想,再列列。晚上去上了會兒自習,看《旁觀者》,只得說,旁觀者的深度,已經從為人處事,教育等話題轉移到政治、社會形態、社會矛盾、哲學思考等領域,自知才疏學淺,讀來甚是費勁。舊世界裡的年輕人這一部分,看了拉波尼這一家,基辛格的再造恩人以及怪獸與綿羊這幾章。德魯克這麼評價不同凡響的拉波尼這一家「最重要的並不是他們的生平事蹟,而是他們的理想與挫敗。他們家每個人都極有成就,卻沒有達成理想。他們都深信經由社會得到的救贖,最後卻放棄了社會,而深深失望」,並認為他們的失敗象徵著西方人追尋的落空——追尋一個十全十美的社會。誠然,這是不存在的,但在那個年代,他們每個人剛開始都對此深信不疑,並冒險勇敢追尋,卻是令人感動與敬畏的,或許這正是其父隔絕式教育的功效,「徹底和社會的偽善和腐敗隔絕」。
在基辛格的再造恩人一章,作者介紹了很多克雷默的政治、外交官點,並借此表述了自己的觀點。而之所以在題目中提到基辛格,我想,正是為了突出克雷默的那兩個夢想,「一是成為軍方參謀總長的顧問,二是做外交大臣的政治導師」,即便他說自己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內心卻從不曾放棄過這兩個夢想,所以,讓作者震驚的,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不禁讓我和下一章的「怪獸」聯繫起來,同樣是平凡的出身,相比克雷默的腳踏實地,「怪獸」卻內心自卑,膽小怯懦,但又一心出人頭地,所以才會最終成為「怪獸」,為人民唾棄;當然,另一位驕傲自負的綿羊,也沒見得有什麼好下場。
默多克的總結值得我們深思:人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因此,請求上帝不要讓我們遇見誘惑,因罪惡從不平凡,平庸的是人。人千萬不要和罪惡打交道,人會成文罪惡的工具。又或許,這一切的本質原因在於冷漠。只想說,我想到了魯迅筆下的「看客」。
上午補充了一點寧滬高速的東西、找了點母公司的資料,還沒整理
下午看了下上海實業控股的業務結構,房地產項目還真多啊
簡單瞭解了下公司三條高速公路的相關情況:滬寧高速上海段、滬昆高速上海段和滬渝高速上海段
昨天講過滬寧高速江蘇段,原來剩下的一點點的上海段在上海實業控股
看下單公里收入,非常好的哦,滬寧高速江蘇段單公里收入1670萬元
但是上海段的成本就要高了
沒有找到原始投資,但是2003年收購上海段花了20個億,這樣單公里收購價都有7700萬了,之後又花了20多億進行了擴建,上海實業只出了一半
晚上整理幾個公司的資料,又把山東高速好好看了下,山東高速的存貨也有20億元,我大概估算的權益未售可售收入也有100億多
今天把華潤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整出來了,做了點預測。下面說說預測上碰到的問題以及自己的想法。
(1)收入預測上的困難:
收入主要分為售電收入、售熱收入和煤炭收入。
電量和煤炭產量數據還好辦,煤價也好說;
看售電收入之後,就比較麻煩了,要考慮風電、燃煤、燃氣、水電,尤其是風電的佔比還不太小,統一估計的話,電價上就更粗糙了;分類估計基本上沒辦法,要想準確一些就單電廠來算,這樣又太麻煩了,總共有近90個電廠,基本上每個電廠由一個公司經營。
再者就是售熱收入,這個公司只是披露了一個收入,根本沒有量上的數據,初步的打算是根據華潤電力投資披露的一點售熱的數據,倒推華潤電力整個公司的售熱量和售熱單價,再根據熱電機組的售電量,算一個售熱量,如果這樣做,就意味著要單電廠算電量和收入的數據。
(2)成本預測上的困難:
即便收入上能準確,成本項上也很難辦,燃料成本這個基本上也能搞定。公司只披露煤價的變動,自己算出來的煤價波動與其波動相似,因此這個數據基本上是可用的,再根據公司披露的煤耗,基本上燃料成本就能確定了。
員工成本這塊有點麻煩,關鍵問題是煤礦的人工說不清楚,現有的幾個煤礦,知道產能的就兩個。這塊自己拍一個出來,估計差距也不會太大。
折舊和攤銷,這個就比較噁心了,不僅要考慮到電廠的折舊(這個比較容易),還要考慮到採礦權的攤銷(這個基本上是搞不清楚的,畢竟公司現在的煤礦才剛剛起步,這塊是搞不明白的。)
維修和維護,這塊也是同樣的問題,電廠這個基本上能搞清楚,但是煤礦的維護就說不準了。
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其他經營成本」:不僅包括一些電廠中說不清楚的成本,更主要的部分是煤礦的運營費用,其中包括可持續發展基金及其他費用,中國政府徵收的費用及基金。公司的煤礦由於橫跨湖南、河南、山西、江蘇、貴州等省份,各個省的規章條例不同,收取的亂七八糟的費用也就會大相庭徑。
(3)現金流預測上的困難:
還有一個難度,來源於現金流的預測了。香港的現金流量表一向都是披露細項的,按照一個的分類總起來看,這樣預測上又會打一個折扣。
資本支出項,公司的擴張基本上是收購和新建對半分的,但是未來的收購是不可預見的,畢竟集團那邊沒東西了。新建的話,就只能考慮目前的在建項目,公司根本不提規劃的項目。這樣子算下來,公司的電廠最晚的也就是在2014年投產,那2015年之後豈不是現金流上會出現大漲。並且,公司披露的在建工程是和固定資產一塊披露的,只有每年增加了多少,轉固了多少,也不清楚目前在建的這些項目到底已經投資了多少。
(4)稅項預測上的困難:
在2012年,火電的適用稅率基本上都是25%了;風電享受的是盈利年度的第一年起,實行三免三減半政策;基本的稅率肯定是在25%以下,但也應該不會低於20%。
但是,公司有眾多的遞延項目,主要有加速稅項折舊、探礦權、預付租賃費用、固定資產的公平價值、退休福利計劃、應收款項等等,使用手法之多啊。並且2012年上半年,光遞延稅項2.6個億。
(5)其他:
由於公司有不少是外幣的負債,每年的匯兌淨損益也不是很少,2012年上半年光匯兌上就虧損了1.17個億。說到匯兌上了,每年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也都有幣值的調整,相應地就會影響折舊,而且每年的幣值調整數額都不是小數。
投資收益上,聯營公司和合營公司的質量都不錯,每年都能貢獻七八個億的利潤,這個也是不容忽視的。
公司未來幾年的發展重點肯定是煤電一體化,或者說煤礦上,而煤礦這塊又是最難以考量的。現有的煤炭公司量上正在逐漸爬坡,關鍵問題是,大部分煤礦都不知道產能,也就不知道量上的增加到哪裡。更進一步,要考慮的是,這些煤礦公司,雖然目前內部供應的量並不大,但是未來會不會像神華那樣呢。
我喜歡這段:
我比他驚訝多了----嗯?我已經不知不覺地養成閱讀的習慣,不對,染上書癮了。
潛移默化大概說的就是這麼回事吧。
從給她朗讀開始,我漸漸能切實地聞出文字的氣味;能聽到它們被妥貼地安放在完美的句子中時,發出的愉悅的嘆息;它們冷時,我跟著發抖;它們悲傷時,我和斜著身子聆聽的法國女人一起,沉沉地掉進巨大的孤獨。
今上午等151等了1個小時,我和summer分析了好久也沒分析出來為什麼這班公交能晚這麼多。上午,下午算是feilx都給我們講了好多。重點是對公司的那部分介紹,之前都感覺是糊裡糊塗的。其實感悟還蠻多的。燕姐她們都做的很出色,也很拚命,下午朋友跟我說,前幾天山大舉行的中國經濟學年會,漢青認識的一個朋友也來了,而且是在會上報告論文。她說,做學術讓她興奮,所以不怕累。一門心思進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而且認為正確的事,感覺確實很棒。
我就是喜歡整天胡思亂想,高中之前一直想學醫,結果後來大學因緣巧合的學了經濟學,結果就迷茫了四年,於是就把學習學好,想著保研,學術能用上,參加很多活動,把活動做好,想著將來就業能用上。一忙就是三年。
保研結束之後,有些洩氣,一下迷茫了。
其實慢慢的還是悟出來很多道理的:比方說,我一直堅信,你可能會因為被別人逼著做一件事情所以極度討厭一件事,但真正自由決定的時候,你可能還會喜歡一件事情。別人逼你做的事情,對你並不一定不好。
因為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還有,做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專心下去做,比你在做什麼更能決定你是否可以成功。大道理太多了,同學說我真適合當老師,喜歡說教,不過,自己經歷過幾件事之後對某些道理的感悟會特別深切。
特別特別喜歡《士兵突擊》裡老A的隊長對主角許多三說的話:我喜歡不焦躁的人。腦袋裡總會時不時的冒出來這句。因為覺得這麼多年走過來,最大的感悟就是腳踏實地做事。
我也喜歡不焦躁的人,更希望自己做個不焦躁的人。
PS:似乎把這當成私人博客來寫了。。
2、Banking
3、一點小感想:
第14章防禦型投資者的股票選擇
購買高等級的債券及多樣化的優質普通股
在購買證券時,要使用一套標準,以確保1、公司過去的業績及當期的財務狀況達到某一最低的質量2、利潤和資產與股價之比達到某一最低的數量。
1、適當的企業規模。大致規模:年銷售額不低於1億美元,公用事業企業而言,總資產不低於5000萬美元
2、足夠強勁的財務狀況。流動資產為流動負債練唄,長期債務不應該超過流動資產淨額,即「營運資本」
3、利潤穩定性,過去十年,普通股每年都有一定的利潤。
4、股息記錄:至少20年連續支付股息的記錄。
5、利潤增長:過去十年內,每股利潤的增長至少要達到三分之一
6、適度的市盈率:當期股價不應該高於過去3年平均利潤的15倍。
7、適度的股價資產比:不應超過最後報告的資產賬面值的1.5倍。建議,市盈率和價格賬面值之比的乘積不應該超過22.5。
以上標準只是一般性,對於行業還是要具體分析。如公用行業,就可以去掉流動比率這個指標,因為這一行業的營運資本因素本身無需人們去關注——增長所需的後續融資,可通過出售債券和股票來獲得。
獲取確定收益的人,很難變得非常富有;完全投資於風險業務的人,經常會因為失敗而陷入貧窮。較好的辦法是,在從事風險業務時,要注意防範必然會導致的損失。較好的辦法就是,在從事風險業務時,要注意防範必然會導致的失敗。
今天學院裡有個同學又出了點事,又玩失蹤,大家都多少跟著亂成一團了。看了一年的翻譯,巴菲特寫信的風格隔幾年會換一換,然後又維持不變幾年,都有規律了。不知道「末日」是不是個好日子,晚飯的時候突然收到通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導師終於決定明天見見我們給我們安排論文了,然後又得知百忙中的felix也要在明天上午也要給我們開會,又一次體會到了糾結到極致的感覺,導師的意志非我等所能左右,沒辦法只好跟燕子姐請假,想一開完會馬上趕過去,結果時間貌似調和不了了,因為自己的事情耽誤了大家,真的很過意不去。
今天終於把一個作業給結尾了,附:
投石問路:IPO不審可否?
—— 一 個反問引發的思考
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IPO應該審的是企業信息披露的質量,至於企業好壞的評價,那還是交給市場吧
——題記
「新股IPO不審批行不行?」年初,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投石問路,在內部會議上拋出「驚人之問」,這一反問令發審委委員驚愕的同時,也激起市場輿論甚囂塵上,就此問題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並給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三高」現象揭露了當前IPO監管制度的內在缺陷,改革勢在必行,雖然在短期,由於配套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盲目放開會給市場和投資人以陣痛,但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最終,必然的結局就是將IPO交給市場,讓企業去接受所有投資者的審核。
首先瞭解下事件背景:IPO即首次公開發行,指企業首次公開向公眾投資者發行證券,新股發行的監管制度主要有審批制、核准制和註冊制,每一種發行制度都對應於一定的市場發展狀況。如中國的IPO一直以來都堅持審核制,發行人要充分公開企業的真實狀況,證券主管機關有權否決不符合規定條件的股票發行申請,而在美國等成熟資本市場則普遍使用註冊制,證券主管機關則對證券發行人發行有價證券事先不做實質條件的限制,發行人在發行證券時只需全面、準確地將投資人判斷證券性質、投資價值所必須的重要信息和材料做出充分的公開,經證券主管機關確認公開的信息全面、真實、準確即可允許發行。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審批制的弊端顯得愈來愈明顯。由於行政色彩和人為因素濃重,不僅引發了高發行價、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的「三高」現象,更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股市定價機制的扭曲。在股票發行上市的食物鏈中,一級市場的投資者不斷蠶食二級市場普通投資者的利益,PE、VC等資本成為股市中的暴利者。具體來說,第一,在審批制下,企業選擇行政化,資源按行政原則配置。上市企業往往是利益平衡的產物,擔負著為地方或部門內其他企業脫貧解困的任務,這使他們難以滿足投資者的要求,無法實現股東的願望。第二,企業規模小,二級市場容易被操縱。第三,證券中介機構職能錯位、責任不清,無法實現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第四,一些非經濟部門也獲得額度,存在買賣額度的現象。第五,行政化的審批在制度上存在較大的尋租行為。人們急切盼望監管部門可以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中國股市的固有頑疾,擺脫價格失調的狀態。正是在這樣的期望中,郭樹清發出了看似驚人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一句反問。
其實,嚴格的審核制度初衷是好的,無非是想要保證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從而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融資和資源配置的三大功能,可是如此繁複的審批過程實際效果究竟如何?中國的股東們感受頗深,上市前後業績大變臉屢見不鮮,中國企業的財務造假手法更可以說是領先世界。至於為何造假,卻要從中國的發行監管模式尋找原因。中國證監會不僅審查企業信息披露的質量,還要審核企業的資質,60%以上的發行人申請被否決的原因是「持續盈利能力不足」。但國內當前的IPO審核,更多只是僵硬地羅列一些數據和條件,上市公司只要符合相應的財務指標和風險控制指標就可以上市,對公司的經營方案的可行性、利潤來源的可持續性等方面內容的審核和把關並不嚴謹,導致審核的本身流於形式,側重於對文本的格式和規範,而非內容與實質。於是乎越來越多的「盈餘管理」出現:企業在上市前三年和前兩年故意壓低利潤,而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當年抬升利潤,從而營造出利潤飆升的假象。而當上市操作完成之後,企業便紛紛露出真實面目。其實,讓一幫官員、律師和會計師組成的發審委來決定一個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未免太過武斷,真正優秀的企業上市前財務業績未必健康,比如騰訊上市前三年業績並未達到當時中國A股的上市要求,但誰又能否認這個企業的優秀呢?
反觀美國,乍看其監管制度太過「放縱」,但從客觀效果來看,美國模式確實培育了大量優秀企業。對定價、交易干預過多,不利於價格發現功能的實現;發行節奏由行政手段控制,不利於融資功能的實現;上市門檻過高,審核過嚴,則不利於資源配置功能的實現。註冊制與審批制相比,最大的好處在於把發行風險交給了主承銷商,把合規要求的實現交給了中介機構,把信披真實性的實現交給了發行人,從而使發行成本更低、上市效率更高、對社會資源耗費更少,資本市場可以快速實現資源配置功能。
然而,縱然有著中美市場的效率對比,反對的聲音仍然佔了相當的比例。反對者有著自己的理由:在國內市場上,融資方和投資方力量的不對稱性格外嚴重。目前我國股市仍然停留在「圈錢市」階段,企業上市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包裝上市、造假上市屢見不鮮,然而A股市場卻沒完善的懲罰機制來保護投資者利益,企業IPO造假被查,最後罰款幾百萬,但一旦上市成功籌資額是幾十億的,巨大的收益成本比讓很多企業鋌而走險。而在一些成熟的股市裡,雖然企業上市門檻較低,但由於實行嚴刑峻法,所以發行人不敢弄虛作假。涉及損害投資者利益時,投資者可以進行集體訴訟來保護自身利益。此外,很多中介機構根本就不能承擔起對上市公司質量把關的責任。在新股發行過程中,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的利益與發行人的利益完全一致,而東窗事發的懲罰相比起利益又顯得微乎其微,因此,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不僅不會對發行人的質量嚴格把關,甚至還會為發行人弄虛作假出謀劃策。基於中介機構的不靠譜,由發審委來對IPO進行審核就顯得更加不可缺少。
短期來看,不審IPO在現行市場框架下並不可行,因為這需要有配套的大環境、完善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嚴刑峻法)、嚴格的退市制度、全面透明的監督機制和悠久的誠信自律文化傳統。註冊制的前提是法律體系相對要完善,事前的行為由註冊制解決,事後行為由監管去解決。但我們現在法律環境不完善,事前有很多尋租行為,事後的監管又落不到實處,最終無法按照法律框架去監管,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盲目過渡到註冊制,大量良莠不齊的公司就可能上市,股民沒有能力進行辨識反而會被光鮮的外表所矇蔽,再加之大量的利益糾葛,「三高」發行反而可能會更嚴重。如果實現註冊制,投行等中介必須擔負起更多的責任,但是中國的投行並沒有完全接受規範化的洗禮。
其實,從市場上關於取消IPO審核的反應來看,無論是反對的聲音還是支持的聲音,都同樣在詬病這個糟糕的發行體制。反對的聲音只是擔憂現行的法律和相應的配套措施不足,認為推出註冊制沒有相應的退出機制。但是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註冊制推出的關鍵點,就在於把投行直接推到了市場的面前,投行的定價能力、投行的信用以及投行的銷售能力全都暴露在市場之下。如果投行的定價過高,無論是全額包銷還是餘額包銷,券商投行都必須要承擔這種價格下跌的後果了,要是代銷的話,那就壓根都發不出去,根本就不存在能夠在二級市場圈錢的現象了。如果投行的定價過低了,上市公司肯定也會考慮上市的成本,這樣一來,對於投行的信用就有了新的定義體系,一級市場上垃圾滿地跑的現象也會得到很好的遏制。不可否認的是,IPO弱化審核、走向市場是不可遏制的大方向。證監會應逐步做好角色轉變,將權利放給市場,弱化以行政審批和管製為表現的「官」的色彩,倡導證監會與中介機構「專業人士對專業人士」的關係。曾在華爾街律師事務所長期供職的北大法學院副教授唐應茂給出了「去官倡專的」四點建議:進一步轉變監管理念,從監管市場理念轉向服務市場理念;繼續提高審核流程、標準和預披露的透明度;強化中介機構尤其是律師的作用;進一步探索建立針對中介機構的正向激勵機制。
總之,IPO不審絕對可以,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初衷和最後目標,均在於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價格發現、融資、資源配置等三大基礎功能。若不進行IPO發行的改革,任何市場化發行定價機制改革都只能是緣木求魚,中國的證券市場也會漸漸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活力。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冒進,新股發行取消審批制是建設公正、有效市場的必要前提,更是根治腐敗的有力措施。但IPO改革卻不止於此,IPO的改革必須配合整個資本市場的改革,這是大前提也是改革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利益的重新分配,由少數內幕發行人轉向廣大投資大眾,會有陣痛,也許會伴隨股市的震盪,但改革一旦成功,受益的必將是中國的整個證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