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軍轟炸機、NASA伺服器都需要它 五成毛利 宏正「會賺」的祕密武器

2014-01-13  TWM
 
 

 

在這台灣科技品牌廠虧損邊緣掙扎求生、代工廠長期落在「毛三到四」困境的二○一三年,台灣電子業卻有家公司能做到每季毛利率五成七以上,甚至創下七年來營收新高,它是全球第二大多電腦切換器生產商——宏正自動科技。

撰文‧顏雅娟

初冬早晨,頂著寒風走進位於新北市汐止的宏正自動科技總部,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片的專利牆,一塊塊白色磚上鑲著專利名稱、發明者,這是宏正董事長陳尚仲最為驕傲的「室內裝潢」。

到底宏正做的是什麼產品,能夠隱含這麼多專利含量?一直以來,宏正做的產品不是那麼廣為人知,卻也沒想像中的遙遠;你可能曾在電腦教室、電視上看過,一個人即可同時控制兩台、四台、甚至八千台電腦,這就是宏正的產品——多電腦切換器(KVM Switch)。

從最初員工只有三、四人,到現在全球員工超過一五○○人,單月營收也從不到四十萬元,目前已超過四億元的規模,宏正營運據點遍及台灣、中國、日本、比利時、加拿大及美國,靠著台灣自有品牌產品,將產品賣進美國航太總署(NASA)、以色列海軍等,究竟宏正是如何辦到?

先進的「雞肋」產品起家

關鍵人物是他,陳尚仲。

臉上總是笑咪咪、講起話來帶著濃濃鄉土味,陳尚仲從小就對機械有濃厚興趣,小學四年級時就可以把父親陳錦堂壞掉的機械錶修好,別家小孩還在沙坑裡打滾,陳尚仲的休閒娛樂卻是拆鬧鐘、組裝收音機。

自幼就和機械玩在一塊,有次,陳尚仲與父親一同散步,父親問他長大後的志願是什麼?不是當總統、也不是做警察,他不假思索,立刻豪氣地指著家鄉汐止一帶最大的印刷廠說:「我要開工廠!」小小年紀的陳尚仲就想創業,影響他的,正是他那胼手胝足創辦大同瓷器的父親。

一九七九年,陳尚仲剛從萬能工專畢業,父親給了他兩百萬元,陳尚仲在汐止蓋了一座工廠,創立宏正自動科技。「別人都是先找生意,我是把工廠蓋起來之後,才開始想訂單在哪裡。」回想創業之初的傻勁,陳尚仲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創業之初,陳尚仲自行摸索生產「家庭自動控制」產品,用一個小盒子就能遙控家裡電燈跟各式電器,這個盒子甚至兼具鬧鐘的功能。這樣的產品雖然設計新穎,但放到連B.B. Call都還沒開始流行的年代,只能落得「叫好不叫座」的下場,公司連續兩年落入虧損。為了怕跳票被關,宏正剛創立前兩年,都還是由陳尚仲母親掛名董事長。

為了生存,陳尚仲開始什麼生意都接,甚至還做了一陣子家用防盜器。但陳尚仲把他口中的「雞肋產品」做得很先進,裝上這個內含微處理器的防盜器,讓門一推開就有音樂,還能設定主人在家、外出或是火警等多種情境,按個鍵就能與大樓管理員直接溝通。

雖然防盜器穩定了公司財源,陳尚仲卻不因此滿足。

受到好萊塢科幻片的影響,陳尚仲把腦筋動到紅極一時的霹靂車閃燈去,他突發奇想地把閃燈放到印表機自動切換器上(讓多台電腦得以共用一台列表機),「只要多加點巧思進去,也不花什麼成本,就能有很大回響。」這個以閃燈來顯示目前使用者的切換器一推出,立刻受到客戶好評。

靠著自動切換器打出名聲,宏正成立三年後,終於讓陳尚仲賺進人生第一桶金,一年出貨至少三、四十萬台,單單自動切換器這門生意,就讓宏正做了十年之久。

專挑競爭對手不要的市場

單一產品畢竟有風險,陳尚仲開始思考,「一台個人電腦那麼貴,若能弄個盒子,簡單切換就能給多人使用,那有多好。」沒想到,二○○○年這項產品送去美國展覽的時候,買家感興趣的竟然是讓一人控制多台電腦,陳尚仲回來趕緊做了一台多電腦控制裝置。就這樣,宏正靠著KVM創造另一個巔峰時期。

攤開全球KVM市場,前兩大廠商Avocent、Raritan,一家鎖定大型機房伺服器管理,一家是鎖定工廠的測試設備,宏正特別繞過這兩個老大哥,專挑中小企業的市場,「那是美國大廠都看不上眼的(市場),宏正那時可說是如入無人之境。」說起這段歷史,陳尚仲忍不住起身到一旁展示架拿下一台KVM,這可是陳尚仲的祕密武器,因為送去美國Comdex Fall展覽,居然受到美軍、NASA的青睞,訂單也跟著來。

「說幸運,可能也是有一些啦!」從一開始的不知道市場在哪裡,到後來因緣際會拿下最高階的訂單,陳尚仲將功勞全都歸給產品,抓住了高端客戶在嚴苛環境的使用需求。

其實,讓宏正可以把產品賣到軍用、航太市場去,最重要的祕密武器,還是宏正的研發力。「成立三十四年來,研發部門一直是最花錢、也最龐大的部門。」從一開始的三個人,到現在整個研發部門已經擴張到二五○人,在陳尚仲的堅持下,宏正每一年都撥出營業額的一○%至一二%作為下一年的研發費用。

陳尚仲說,「這個投資帶回很好的效益,整個研發團隊,有三分之一的人投入基礎研究、三分之一投入創新研發,只撥三分之一的工程師維護日常的產品線。」代理宏正KVM產品長達五年以上的精技電腦副總經理陳進長補充,一般來講,賣東西的人總是強調市場需求,但宏正對於代理商的態度,卻是特別注重產品功能的解說,為的就是讓代理商能完全認識產品,「應該說,他們(宏正)對自己的產品真的很有信心。」。

這三十多年來,陳尚仲最看重的就是內部的研發,每年都會開發六、七十項新產品,只要毛利率低於五○%的,一律放掉。雖然產業景氣高高低低,但陳尚仲始終相信,「公司要成功,先決條件就是研發。」代理商抽單 激發打造品牌只是,創業總不可能一帆風順,最大危機來自於一個代理商的抽單。

二○○○年時,宏正一半營收來自於美國,在這裡頭,一半是宏正自有品牌打出的名聲,另一半則是代理商貝爾金(Belkin)替宏正打下的市場。眼看宏正產品越來越好賺,貝爾金開始向陳尚仲提出獨攬美國市場的要求,陳尚仲拒絕了。

「如果把整個美國市場都給貝爾金做,我怕日後發展,宏正會反被掐住咽喉。」陳尚仲遇到了所有企業都會遭逢的難題,到底要養大單一客戶,還是分散風險。

就在陳尚仲拒絕貝爾金提議不到一年後,貝爾金默默找好了替代供應商,就是要換掉宏正,無預警砍單來得突然,那一年,宏正的營收一下子就掉了三○%。

貝爾金的抽單加深了陳尚仲的信念:他要發展自有品牌!

過去,宏正默默做著貼牌的生意,產品外觀一定掛客戶品牌,宏正品牌只能悄悄打在機身內部;但經過一段時間,宏正的品質逐漸在網管工程師圈中流傳開來,不少歐洲客戶直接指名要宏正的產品,通路商也開始要求宏正將商標擺到產品外觀上,讓宏正打開了經營自有品牌之路。

為了讓宏正的品牌走上國際,其實陳尚仲花了不少功夫,一開始還找來廣告公司幫忙構思公司的英文名,一口氣就提出了二、三十個英文名,給他們選擇。

最後選擇了ATEN,理由很逗趣,「是為了要讓宏正名字能夠排在公司名冊的第一頁。」陳尚仲一開始就鎖定以A為開頭的英文名字,「TEN」則代表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ATEN」成了宏正的英文名。

「用閩南語念就叫作『會賺』。」說到這,陳尚仲也忍不住大笑。

宏正的成功,在台大商學研究所教授陳忠仁看來,「宏正是典型的隱形冠軍,從一開始就選定一條『孤僻』的路線。」正因避開紅海市場、專攻利基產品,讓宏正從成立至今,公司毛利率從沒跌破五成。

目前,宏正自動化早已登上全球第二大的KVM生產廠商,每三台KVM,就有一台是出自宏正之手。

走過三十多年的創業路,陳尚仲感嘆:「人生第一次報價,就是一輩子的報價。」在創業之初,二十出頭歲的小夥子從來也不知道怎麼定價是合理的,但看著當時收音機代工、電話機代工的同業,都被砍價砍得亂七八糟,讓陳尚仲體悟到產品「原創性」有多重要。

看著拿在手上的KVM,即使作為董事長,陳尚仲腦中總不斷思索著「還能多做些什麼」,他說:「『做超過』(不斷研發)這樣的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成了宏正這一路能夠創造高毛利的祕密武器。

宏正自動科技

成立時間:1979年

負責人:陳尚仲(前左)

資本額:15億新台幣

主要業務:多鍵盤螢幕切換器(KVM)、專業視訊轉接與延伸系統近三年每股稅後純益EPS:4.79元(2010年)4.32元(2011年)4.03元(2012年)

陳尚仲

出生:1959年

現職:宏正自動科技董事長經歷:宏正自動科技總經理

學歷:萬能工專電子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8

投資美股交易中需要規避的一些「國內成功經驗」(一) 谷古股

來源: http://xueqiu.com/9561846530/27241974

哥寫的一篇關於中美證券市場交易制度差別方面的小文章,請各位欣賞。篇幅原因,分為三篇系列登出。歡迎美女粉絲表揚性評論!

投資美股交易中需要規避的一些「國內成功經驗」

筆者目前觀察到一個現象: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資金和個人參與到美股的投資中來,身邊朋友詢問美股走勢看法以及交易特點的也明顯增加。筆者在國內證券市場已有十幾年的工作經歷,轉戰美股市場也已有五個年頭,期間經歷了美股市場的金融危機崩盤、中概股的做空風潮以及近兩年的大牛市,截止到目前為止,投資的業績遠遠超越自己在國內A股歷史最好的成績,當然這中間也有血的教訓。回顧下來,總的來說,出現的主要失誤還是來自在國內A股市場中的所謂「成功經驗」上,這裡淺談一下投資美股概念上需要規避的一些錯覺。一家之言,僅供有志於參與美股市場的投資者參考借鑑。

中美兩國證券市場的制度設計和監管思路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實踐中操作方式更是南轅北轍。國內A股市場交易制度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股東籌碼不全流通、不能做空、信息披露不充分、內幕交易猖獗、中小投資者比例過高等。證監會的所謂交易制度設計本質上保護造假和市場操縱。按照一個比較憤青的朋友說法:「國內證券市場是全產業鏈的腐爛。」似有危言聳聽之嫌,但也不無道理。

因此,筆者奉勸各位在投身美股市場之前,先花一些時間系統性地研究一下兩個市場交易制度的差別,不要想當然地就去開戶,聽到朋友的什麼消息就去就去買賣。很多在國內市場行之有效的交易策略和秘笈寶典,如果簡單地拿到在美股的投資上可能會吃大虧。下面就拋磚引玉,簡單介紹幾個容易讓國內投資者吃虧的「經驗」。

   其一,抄底。國內A股市場中,散戶比較長期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抄底。只要我敢抄,熬的住,將來一定會回來。包括一些所謂「機構」也會有這樣的策略,上漲中的股票回調20%基本可以考慮買入,下跌50%一定要進場,再跌的話砸鍋賣鐵也要抄底了。背後的邏輯也很清楚:國內是單邊的市場,只有上漲,所有的人才能賺錢,我這一把套住了,只是說明我這一把沒做好,老的「莊家」出貨走了。熬著,等大股東、新的莊家再來一波,總有解套的那一天。停牌?停牌就更好了,說明要重組,利好啊!總之,不會退市。過去10年,這個邏輯總體有效。

殊不知,在美股這種「抄底」或者「烏雞變鳳凰」的美夢就沒那麼好做了。首先,美股市場是一個多、空雙向的市場,在美股一天跌掉30-50%是很正常的事情,跌到粉單市場和退市也不少見。因為美股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都有自己嚴格的股票池標準,股票市值的控制也是基金經理們風險控制其中重要的一項,市值跌穿某個臨界點,人家會不計成本倒貨給你。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市值監管也有明確條件,市值跌到一定程度,直接就到粉單市場了,再過一段時間,市值交易量不達標,對不起,摘牌退市,看誰敢抄底。其次,美國股市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大戶、散戶被殺的已經差不多了,參與者主體是各種基金類型機構投資者,基本上是組合投資,全虧完不過佔到組合的百分之幾,清倉就清倉了。再者,參與市場的機構也有專門做空的,好不容易抓到有問題,股價大幅下跌的股票,他們會像狼一樣撲上來,不順勢打壓才怪。此外,還包括各種做多還有做空的衍生工具,基本不存在沒股票賣的情況,股票一旦開始遭到大幅拋售,會有人賺的盆滿缽滿,為什麼一定要抄底做多呢?當年剛入美股,興致勃勃向朋友推薦大跌的股票抄底,朋友冷冷地回答:「難道你會比裡面持倉千百萬股的基金更瞭解這家公司?裡面的基金拚命倒貨出來,你覺得你比他們更聰明?」冷冷兩句話,打醒夢中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890

考世界知名商學院 GMAT需要多少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115

如今,GMAT已經成為全球精英通往MBA商校的必經之路。研究表明,即便在精英匯聚的世界500強CEO之中,在MBA的GMAT考試中得分較高的人獲得的薪水也會更高。那麽到底GMAT要多少分,才能上哈佛、斯坦福、耶魯這些名校的MBA呢? 自1954年以來,GMAT就開始被廣泛用作MBA選拔的重要資格證明之一。杜克大學研究者Jonathan Wai研究發現,即便在全球財富500強企業CEO中,那些在MBA的GMAT考試中得分較高的人獲得的薪水也會更高。 當然,GMAT並不是決定學習成績的唯一因素。自覺性、動機、努力、紀律性和運氣都很重要。但John Byrne2011年的研究發現,GMAT考試中的低分對職業生涯有極大損害。 盡管如此,GMAT分數仍被廣泛地用於評價學校學生的平均素質。US News統計了美國各高校MBA學生GMAT平均分數並進行了排名。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名列前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3

【投資人的會計學之一:投資需要懂什麼樣的會計】 sherry

http://xueqiu.com/3815464690/27358309
最近雪球出個了「篩選器」,前陣子也被濤哥佈置作業寫了篇所謂「投資經驗」,研究這個選股器和回想投資經驗,我特別覺得有必要拿出一點時間聊聊「投資人的會計學」。因為沒有基礎財務指標的篩選沒有意義,投資依賴的基石也就言之無據,呼籲出這玩意一年多了,慢慢發現,等是沒有用的,還不如做起來!
查看原图
什麼是會計,投資需要什麼樣的會計?

1、其實會計對於不同人是不一樣的,對於基層財務人員,那就是準則——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的按著去做。借方貸方不能記反了吧,數字不能弄錯了吧,大多數學生上學時候噁心的就是這個!值得慶幸的是,作為投資人的你不需要去理解這一點:)因為你所能看到的都是別人做好的:)

2、對於管理人員,會計就是選擇——存貨到底按照什麼計價,資產到底該如何折舊、壞賬我們要如何計提......作為投資人這裡你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你必須關注。關注什麼,舉個例子:

同樣是兩個視頻公司,大家不難想像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成本就是版權採購,但是這個電視劇買回來我可以播好多年啊!譬如湖南衛視暑假的標誌——還珠格格。這種費用是可以攤銷的,而每期攤銷的金額則會以費用形式影響噹期損益。

同樣100萬買版權,這裡面就可以選擇了,A公司說:因為考慮到以後可以播10年,所以我一年攤銷10萬【會計叫做直線攤銷】;B公司說:因為考慮到後面播放看得人就很少了,貼片廣告也是第一年最多麼,所以我第一年攤銷50%,第二年25%,後面就零零星星了【會計叫做加速攤銷】

大家能夠感覺出來這中間對於當期損益的影響了嗎?投資人不能決定企業的會計選擇,不過我們能夠估計會計選擇的合理性,並且進行比較的時候要儘量去評估不同會計選擇對於當期和可能對於以後的影響。

由於商品價格不斷變化,企業購入原料也是,10月份買的10W一噸;11月買的9W一噸,12月我們生產成本按照什麼算呢?(中國不允許後進先出,美國依舊允許)。——如果你明知該公司原料近期有大幅波動,同時看到企業毛利率突然變化,是不是值得去檢查一下是不是計價上面有調整呢?另外即使沒有調整你也要預期到後面的影響。

A公司5年以上賬齡的應收賬款計提45%的壞賬準備;B公司5年以上賬齡的營收賬款計提10%的壞賬。——那麼你是不是應該在電話會議上問下管理層,怎麼他就能對欠了五年還不還錢的客戶這麼有信心呢?[跪了]

這裡很多東西我沒有時間展開,需要點一下的選擇和判斷都是為了準確描繪一個企業,如果從常識上你感到這個選擇不夠準確的時候,一定要多在心裡問問為什麼!

3、對於財務高手,會計就是魔術。基本上所有A股投資人都覺得報表不靠譜,渾水也不斷質疑中國做假賬,SEC都把四大給罰了。我這裡不想討論法律和道德問題,不過可以說明的一點是,會計本身就能給利潤變魔術,舉個例子:

某個公司今年報表虧損1個億,他想要弄成盈利,該怎麼辦呢?

我就說公司現在賬面上還有欠銀行的貸款1.6億和一套價值3000萬的廠房,我靠這些東西就能把虧損調成盈利,你們信嗎?淨虧損、銀行貸款、固定資產!這怎麼哪裡也不挨著哪裡啊?別著急......[围观]

我可以去跟銀行談一下,你想讓我還錢嗎?銀行肯定想啊!那你得答應我一件事——我先把這個廠房還給你,抵消1.6億的貸款,然後我在用1.6億現金來贖回廠房![为什么]銀行肯定高興的答應了——企業得到什麼?你覺得他沒事繞圈子玩,我告訴你,他現在賬面淨利潤3000萬。

【3000萬房子抵消貸款後,從賬面上企業賺了1.3個億,扣除此前虧損的1個億後,3000萬淨利潤;因為後來又花了1.6億買回那套房子,現在房子在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是1.6億。資產負債表中現金減少、固定資產增加、負債減少...】

是不是覺得很奇妙,這個案例來自清華大學MBA課程一個案例,當年也算一個轟動的事件。有媒體將該上市公司這種操作按照「財務造假」曝光後反被該公司控告,最後法院裁定媒體敗訴,因為操作完全符合會計準則。

簡單說,我理解投資人需要掌握的會計學就是要理解管理層選擇,設別財務迷局的魔術,把他們的財務語言轉化成企業運營和價值創造的過程。

雪球炒股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去看三張報表,不妨問問自己,為啥全世界都要求企業出三張報表呢?我們又能從這三張報表看出來什麼東西呢?下面一篇會給大家解釋下資產負債表,這是一個表示什麼的表,他在裡面說了些什麼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73

James Saft:新興市場現在需要的是華爾街大拋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513

路透專欄作家James Saft認為,正在竭力擺脫市場拋售威脅的新興市場現在需要一場大拋售,不過那得在美國發生。 Saft的道理很簡單:華爾街如果沒有大跌,美聯儲很可能按計劃繼續削減QE的規模,本月底的FOMC會議就可能決定每月購買資產的規模再減少100億美元。 美聯儲縮減QE會加大新興市場的壓力。近來新興市場的貨幣和證券已經蒙受損失,投資者越來越沒有興趣分辨哪些新興市場確實實力較弱、哪些更穩健。 當然,最近美國股市已經因新興市場疲弱和美國自身經濟數據表現好壞參半有所回落,比去年12月美聯儲宣布開始縮減QE時的水平更低。 但幾乎沒有理由認定美聯儲會立即改變縮減QE的立場。何況這次是伯南克最後一次以美聯儲主席身份出席的FOMC會議,更不可能出現這樣的轉變。 從另一方面看,美聯儲轉變對QE的態度會立即緩解新興市場的融資與市場環境,但這會使美聯儲失去信譽,特別是在去年9月和12月兩次讓投資者意外的情況下。 對新興市場而言,美聯儲縮減QE起的作用正好和推出QE相反,是負面作用:全球貨幣供應收緊,投資者追求更好的回報,著重於信譽度。南非、土耳其和印度這類新興市場國家的融資難度也就更大。 所以,新興市場希望美聯儲認識到他們的困難處境。 花旗駐紐約外匯策略師Steven Englander在報告中指出: 美聯儲強調,對美國有利的對全球都有利,可這根本不能說服美國以外地區的人相信,美國國內也沒多少人相信。 唯一的問題是,美聯儲能否找到一種說辭,同時也強調美聯儲擔憂溢出和態度依然不明確的風險。 法國興業銀行駐倫敦新興市場策略師Benoit Anne評論: 現在我們處於全面啟動的金融傳染模式,這意味著相關性會讓可怕的形勢全面爆發。 花太多時間設法了解何時才身處嚴重的市場危機毫無意義。眼下就是拋售一切。 Saft指出,這對發達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是個教訓。 由於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投放海量流動性,投資者對風險的分辨能力下降。 那些弱小的新興市場因此得到充足的時間重組及改革。有些新興市場確實行動了,但很多都還沒有這麽做。 新興市場現在發生的可能不足以影響全球增長,而隨著美聯儲繼續退出QE的腳步,發達市場很可能以後也落得新興市場這步田地。 比如發達國家的房產領域,從信用市場的跡象判斷,他們屆時就會承受融資壓力。 關鍵要觀察美國的利率。利率上升時,不論杠桿高的借貸者還是單戶家庭的出租房屋,所有企業與投資持續負擔債務的能力都會減弱。 去年夏季,美國市場發生拋售,美聯儲可能就是因為那樣的市場反應暫停了縮減QE的計劃。 如果今後幾個月美國也開始發生大規模的風險資產拋售,就像新興市場今天這樣,美聯儲也可能中止縮減QE,或者調轉方向。 但無論如何,美聯儲應該不會及時給予新興市場大量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63

忘了微信紅包吧,你需要交易員Styl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431

如果說場內交易和新年倒數的環境有什麽相似之處,可能也就是“吵鬧”二字。 同樣在喧鬧的人群之中,不用什麽科技要想遠距離傳達意思,除了基本靠吼,還可以像交易員那樣打手勢。 介紹場內交易的網站TradingPitHistory.com用以下組圖給一些想換個方式的朋友提供了參考。華爾街見聞僅拋磚引玉,手語、摩爾斯密碼神馬的敬請自行舉一反三。 下圖這個手勢代表數字“十”。 這個手勢代表數字“九”,不是“四”哦,註意手擺位方向。 同樣的道理,下面代表數字“八”,不是“三”。 想必不用啰嗦了,下面是比劃“七”。 “六”這個手勢好像提醒我們,不要隨便這麽指人哦…… 看來看去,“五”是最好理解的吧?不過也要註意手的方向。 下面比劃“四”的時候同理。 “三”也好懂吧?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二”來咯。 最是扣人心弦的“一”! 新年到啦! 還在微信上搶紅包?華爾街見聞APP(IOS版)上線啦!! TradingPitHistory.com溫馨提醒大家,交易員的手勢 靠近面部的代表數量,遠離身體的代表價格。 如果要買,通常會先做代表價格的手勢,然後再比劃代表數量的數字。 如果賣正好相反,先做代表數量的手勢,接著再比劃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76

建立企業文化時,需要清理的5類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1/58507.html

i黑馬認為,企業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但只要控制好人的因素,自然迎刃而解。一旦CEO開始用文化去拉動組織,除非試圖推行的是非常爭議的價值觀,否則不會在企業內碰到明顯的反抗。但即使沒有反抗,你還是會感受到組織內有一種慣性,自然而然的想要變得混亂。一般而言輕微的亂度是可以被接受的,畢竟建立文化就像推動飛輪,必須努力好一陣子才能達到慣性。但如果發現以下幾種不良份子,由於他們的行為會對其他同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破壞企業文化,很有可能是你必須考慮請走的。本文作者系臺灣著名天使投資人 林之晨混蛋高手我們身邊都有這種朋友,他們實力超強,工作表現總是高人一等,做業務的業績年年爆表,寫程式的半天就能搞定人家一星期的東西。本來他們應該是企業最重用的人才,只可惜這些人個性超差,不僅為人傲慢,對同事也極端尖酸刻薄。他們沒有耐心且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把隊友罵到臭頭,好像他的人生只能與天才為伍,不值得浪費在其他麻瓜身上。這些是讓CEO 最頭痛的人物,因為他的工作表現真的很好,尤其亟需業績的成長期企業,實在很難說服自己把有生產力的人請走。即使真的體認到他的存在弊多於利,下定決心要與他分手,也得堤防他的大嘴巴,離開之後對公司名譽造成的傷害。這種人必須要用最謹慎的方式處理,真的沒辦法時可能得給一筆解約金,約法三章請他三緘其口,並且協助他找到更適合的公司,來把傷害降到最低。所以千萬記得下次請人時,無論是老手還是新人,還是先確認價值觀合不合最重要。哀哀叫另一種人是莫名的抱怨者,無論工作很多很少、放不放假、新規則舊規則,反正什麽事情他都可以哀哀叫。這些人其實不一定是真心反對,但口頭上總是改不了抱怨的習慣。這種行為很容易感染其他同仁,形成一種好像很酷的反對權威文化。有些哀哀叫甚至還把矛頭指向同事,無論大家完成了什麽,他總是不會松口,老要雞蛋里面挑骨頭,講得好像沒什麽了不起。公司里面當然忌諱盲目的樂觀,但過度的負面情緒對士氣也很傷害。CEO 應該要跟哀哀叫好好聊聊,請他們改掉壞嘴的毛病,如果屢勸不聽,那麽可能要果斷處理。資訊販子在傳統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很多資訊販子靠著提供CEO 重要情報在組織里得到地位。但現在都什麽時代了,多數網路企業從根本就改成講求透明,公司的大多事情都攤在陽光下給全體同仁檢視,正在進行中不方便公布的,也會在成熟後盡快與大家分享。在這種時代還在那邊故弄玄虛的人,對文化帶來的傷害當然大過價值。一樣,你得好好跟他們談談,如果是慣犯的話,那還是請他另謀高就吧。用人唯忠這比較是針對中階經理人,那些過分註重鞏固勢力,造成本末倒置的管理者。當經理人把忠誠度放在工作表現前面,久而久之團隊當然會出現錯誤的文化。要偵測這樣的病竈,CEO 必須要養成與基層員工對話的習慣,偶爾找他們去吃飯、喝咖啡,或是一起運動,都能協助你聽到企業更真實的脈搏。花花公子另一種經理人還更糟糕,他們假公濟私,經常利用職務上的方便與異性同事搞曖昧。如果是正正當當的男歡女愛也罷,但這些人根本只是在拈花惹草,不但造成被玩弄感情同事的心理傷害,甚至還引來掏金者利用機會提升自己的位階。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但傷害公司員工的向心力,那就不妙。守門員我們討論過守門員了,他們手中掌握了企業的某個關卡,像是預算、出貨,或資訊系統,這些人為了自己工作的方便輕松,常常把守護的關卡大門鎖得超緊,時間、空間上都不留給同仁彈性,不但造成所有人的負擔,久而久之還會引起部門間不必要的敵對、仇視,讓公司難有一致的文化。CEO得好好註意這些關鍵的門檻,適時介入、調度,才能避免傷害公司的整體性。當然每家企業想建立的文化都不一樣,因此上述這些份子,對你而言不一定就是亂源。但無論如何,從正面去建立企業文化已經夠難,如果還放任病毒肆虐,日子一久將很難回天。希望今天的文章有給你一些力量,下次在組織里面發現對文化有害的行為,能更勇敢的去面對、處理。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林之晨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83

創業團隊需要向銀行劫匪學習什麽?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2/58571.html

一.牛逼的劫匪團隊是怎麼樣的?

從內地到香港到好萊塢,銀行劫匪影片層出不窮,《銀行大劫案》《偷天換日》《搶錢夫婦》《局內人》《城中大盜》《十一羅漢》《驚天魔盜團》……有鬥智鬥勇的,有高科技的,有連環圈套的……

而現實中的銀行劫案也風格各異,有1948年日本戰敗後裝作防疫醫生一人毒死12人的帝銀事件,也有流傳網絡的那個中國拿斧子狂敲防彈玻璃的憨直漢子。

但是《陽光劫匪》裡都是什麼人呢?一個行事低調刻板的公務員,一個咖啡廳老闆,一個單身媽媽,一個小偷,這麼四個人組成了一個強大的銀行搶劫團夥。

為什麼是四個人呢?恩,因為逃跑時的轎車只能坐四個人,頗有點兒高僧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說「施主隨緣」的感覺。

搶銀行如此平庸到爛大街的話題,之所以能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把搶銀行當做工作,而不是夢想。

創業也該是如此。

二.高效搶劫團隊的構成

1.公務員,科長成獺:搶劫團夥總指揮

特點:謀定而後動,一切都胸有成竹,對人性很有把握,有大局觀

在這個銀行搶劫團夥中,成獺是最冷靜的。每次搶劫之前,他都會先去踩點,研究銀行資金情況和職員的性格。搶劫時,會根據不同性格的人採用不同的手段。

特別是對人性的把握讓他做任何事情都能未雨綢繆。例如在最後他為了救一個被綁架的富家小姐接近一個黑老大時,他選擇了買一張新幹線上黑老大的鄰座車票,去接近他。原因是「他這種人,心狠手辣,不會相信自己身邊的一切人,沒有朋友。但是他會相信一個看似巧合坐在自己身邊的旅途同行人」,這就是對人性的準確把握。

恩,至於為什麼會救這個富家小姐呢?因為這是個搶銀行的團隊,在其他時候,他們是很有正義感的。所以才會出現搶銀行的團隊去營救被綁架的少女這種狗血事件。

創業團隊:

放在互聯網的創業團隊中,成獺這種角色無疑就是產品經理。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需要事先去瞭解市場,瞭解對手,遇到事情能當機立斷,知道如何去發揮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作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很多時候,合適比人多更重要,古往今來,精兵以弱勝強的案例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2.響野:咖啡店老闆

特點:廢話多,每次搶劫都要對人質做一次4分鐘的演講

成獺這種軍師謀劃型人才出現在任何一個劫匪團隊都不意外,但是響野這種明明是中年猥瑣大叔的角色居然也能入選,不由得讓人大跌眼鏡。因為用他老婆的話來評價,「除了我的丈夫,其他所有人的丈夫看起來都是好丈夫。」

但是在搶劫中,響野的角色就是拿一把模型槍,對著被聚攏在一起的所有人質演講(因為他的朋友沒有人願意聽)。所以在每次搶劫之前,他都要做功課,從演講的題目到參考的文獻,演講的範圍從鼻涕蟲的記憶到時間的維度,無奇不有。

他總是在搶劫的第60秒出場,跳上桌子,面對聽眾,說:「我只會佔用大家4分鐘的時候,你們如果保持冷靜,那麼我們相安無事,你們還能回去跟朋友們炫耀『我見到銀行劫匪了呦』。240秒,是負傷死亡還是出去炫耀?要知道我們搶劫的可是利息一點兒都不漲,光顧自己賺錢的銀行呦。」

240秒之後,所有的聽眾還沉寂思索在他的高深話題裡,劫匪們已經揚長而去。

創業團隊:

響野這種簡直就是運營的絕佳人才,短時間內吸引到所有人的注意力。不管是來取錢的,來存錢的,銀行員工……都忘記了報警這回事,都沉寂在他的人性的演講和思考中。

而運營也正需要這種號召力和煽動力,讓所有人的思路和注意力都跟著自己走。一個銀行劫匪講量子物理?不可思議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3.久遠:小偷,動物愛好者

特點:單純的可愛,身手敏捷,偷錢包絕不落空

相比成獺的智力活,響野的口活,久遠就是絕對的技術活,身手敏捷,進銀行關攝像頭隔離員工與經理等工作都靠他完成。而每次與人擦身而過,均能將對方的錢包手到擒來,不是為了錢而偷,而是因為習慣!!!

而他除了極度崇拜成獺,非常聽話之外,還非常有童真。例如在去營救富小姐的時候,他在門前問:「請問你喜歡狗還是喜歡貓?」富小姐回答說喜歡狗。久遠進去救了她,富小姐納悶的問:「如果我說喜歡貓呢?」久遠淡定的說:「我還是會救你,如果你說你什麼都不愛,那就不會救你了。」

這邏輯,簡直就是程序猿啊!

創業團隊:

靠手活打天下,有自己的邏輯思維模式,哪怕跟世界格格不入都沒有關係。唯一比較好的是,這個程序猿很聽產品經理的話,沒有欲殺之而後快。

4.雪子:單親媽媽,外包公司員工

特點:文靜內向,體內自帶秒錶,駕駛技術高超

平時是文靜少婦內向文員,但是當要搶劫銀行時,就化身了飆車女神。在搶劫前,她都要去進行路線踩點,記住每個紅綠燈的間隔時間,對自己苛刻到分秒不差。有對比才能看出差距,每次搶完一出銀行,雪子總能準時出現在他們面前,帶著他們呼嘯而去。而另外有個搶劫團夥,當他們搶完衝下樓的時候,發現開車的司機還被堵在了立交橋上欲哭無淚。

創業團隊:

雪子這種人就是頂級的交互設計師,每一毫秒的延遲在她得心目中都是難以遺忘的污點。無數次的測試與模擬只是為了用戶使用時的順暢。對細節近乎變態的關注與苛刻,這讓我很容易的想起了FB那個知名的A/B測試實驗。細節雖小,但是牛逼的產品就是用一個個的細節堆積起來的。

三.創業團隊跟他們學習四點

1.平常心,去神化

很多時候,想起搶銀行,立馬就會想到大包大包的現金,想到一夜暴富,想到去太平洋小島上跟幾個洋妞無聊過一生。但是在伊阪幸太郎筆下的搶劫團隊,他們只是把搶銀行當做了一份工作,定期去搶罷了。

他們在一次得手之後,不由得感嘆「工作就是這麼一種平凡作業的不斷重複。」這話放在任何一個謹慎小心的白領口中說出來都不稀奇,但是從幾個銀行劫匪嘴裡說出來,就有了莫名的喜感。並且當有雪子的同事聽說雪子還有兼職的時候,好奇的問她做什麼。雪子淡定的回答:「搶劫。」所有人都笑了。

他們的搶劫,與其說是謀略的勝利,倒不如說是平常心的勝利。他們只是把搶銀行當做一個工作,然後去分析如何將這份工作做的更好,不再神秘化。

而這兩年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領域,也在走著這樣的路子。一個新的想法新的產品,很多團隊還沒有用戶就早早的開始想「哎呀,馬上要融資了,我的股份是不是少了?」「你看巨頭又併購了,什麼時候併購我們啊?」「這個風投給的錢不多啊」。很多新入者滿懷憧憬覺得一地黃金的進入,無形之中神化了創業,忽視了風險,埋下了隱患。

有夢想去追求去創業當然好,但是最好保有一個平常心,仰望星空之前,先別被腳下的石頭絆倒。

2.人盡其用,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

創業團隊,並不是需要每個人都是業內楚翹,重要的是根據要做的事情來選擇需要的人。例如看管人質,一個喋喋不休演講的響野,作用要遠遠大於一個手拿衝鋒槍的彪形大漢,因為後者容易激發矛盾,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例如開車,一個雪子,作用要遠遠大於一個專業賽車冠軍,因為前者知道如何在都市的擁擠車流中穿梭。

更何況,這些人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實戰中慢慢成長為自己的牛人。

3.尋找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當成獺決定去救富小姐的時候,團隊其他成員反對的理由是「我們是銀行劫匪,救人我們不擅長啊!」

當有新聞說出現運鈔車劫匪時,團隊成員也不為所動,因為「搶運鈔車可能就要殺掉押運員,殺人我們不擅長啊!」。

所以尋找到一個擅長領域,然後深入的鑽研進去,那麼要比看什麼火做什麼更容易成功。

4.勝不驕敗不餒,淡定面對厄運

總指揮成獺,離婚了,前妻撫養著一個自閉症的孩子。雪子是單親媽媽。響野開著一家生意不好的咖啡館。久遠之前靠偷竊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之處。

哪怕他們開始搶劫,冒盡風險搶了4000萬。然後在換車出城的路上,被一輛車攔腰撞上,然後那輛車下來了幾個人,是逃亡中的運鈔車劫匪。

就這樣,銀行劫匪劫的4000萬現金和轎車,都被這伙運鈔車劫匪給搶了。但是人生的厄運並沒有能消磨掉他們的堅強意志,他們在逆境中不驕不躁,繼續勇攀搶劫高峰。

而不管是創業還是工作,再倒霉也不至於自己鋌而走險搶到的錢又被人搶走吧?所以想想他們,誰還好意思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呢?

四.尾聲

最近收到不少簡歷,有好幾份都是剛出校園就開始當創始人當CEO,然後創業不成又到處找工作。我從不懷疑有很多人非常有天分適合創業,但是我也相信有些人只是看到科技媒體天天報導的融資信息,只惦記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

這時,我的腦海裡只出現了一個人,一句話:「這麼多年,我不想證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想得到,我想要的東西。」

搶銀行是這樣,創業也理應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94

保險策劃(6):貧與富都需要保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239

有些人認為,保險只是為中產階級而設:有錢人大把錢,足以保障自己及家人;而窮人連生活都勉勉強強,又怎會有餘錢去買保險?

這種論點,就未能了解保險的作用,是「以較少的付出,換取較大的保障」。

就以一些藝人為例子,雖然他們一生的收入甚豐,但是在臨終時要支付一大筆醫療費用,未能將更多的財產留給家人,這些例子都是人所共知。

從理財的角度,醫療保險就是用來對沖必然會來臨的「生老病死」,所支付的遠比必然發生的為少,因為保險是奉行「大數法則」,越多人參與,風險越分散,對個別的人就越有保障。

而以少量的保險,去對沖大量的醫療費用,達到槓桿的效益。

那麼對於收入較少的人仕,是否應該去買個保障呢?不可以靠公共醫療嗎?

保險除了給人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選擇」,可以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有更多種類的藥物選擇。

反觀公共醫療,強如美國也難以可持續地運作下去,要得到較佳保障,自己不是更可靠嗎?

再加上打工仔手停口停,傷病之餘便失去了收入,就更應該去考慮買一份住院收入保障,以應付不時之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0

特斯拉值多少錢?你需要想象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21
受摩根士丹利大幅上調目標價提振,電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週二股價高開高走,大漲14%收報於248.00美元,盤中創259.20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企業價值也一舉突破300億美元,頗有挑戰行業翹楚通用汽車的和福特汽車之勢。但距離該行分析師Adam Jonas設定的320美元目標價仍有24.5%的上漲空間。激動的投資者們,毫不避諱地對特斯拉傾訴著心聲。 

      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Jonas以其深邃而犀利的眼光,洞悉了特斯拉未來15年的光輝歲月。在人類當前的估值方法已無法解釋特斯拉屢創新高的市值之際,他挺身而出,發揮想像,制定了四步走的戰略,為特斯拉在未來15年稱霸能源儲備和汽車市場指明了前進方向。當戰略和估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時,股價創新高是水到渠成之事。市場用行動投票,該估值法雖缺乏事實依據但勝在敢於想像,雖有違傳統但具有破壞性創造力。

未免言語太過平淡,Jonas喜歡圖文並茂:

      第一階段:2012-2016,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打入汽車市場。

      第二階段:2015-2019,塑造核心競爭力,減少產品可替代性。

      第三階段:2018-2022,實現核心競爭力,產品不可替代。 

      第四階段:2021-2025,一統江山,臻入烏托邦社會。

     

     

什麼?你認為特斯拉是汽車公司。你錯了,Jonas會告訴你,汽車只是個開始:

  

      生產與服務雙管齊下,銷售與淨利倍增,電池、能源、設備和汽車可四輪驅動,Jonas所描繪的藍圖和戰略著實令人歎為觀止。有了這樣天衣無縫的戰略和廣闊的想像空間,市場還有什麼可缺的呢。

特斯拉還要建造全球最大的電池廠呢?這肯定更值錢。但如果你覺得這些短期的投資模型仍然不夠,沒關係,Jonas還有絕招。

首先,預測未來15年的銷售增長:

有此競爭力,超高增長率可期,故認為2013至2016年收入將增長10倍,2016至2020年增長30倍,2020至2028年達到60倍。長達15年戰線,足夠其旗下S型,X型以及Gen3產品一統天下了。其估值可以現金流貼現法計算,其資金成本(WACC)在9%到13%之間,就取11%好了。終值以10倍的EV/EBITDA來估算,大約相當於DCF模型下總價值的50%。以此推算,其每股股價最少也要320美元,對應400億市值。如果遇到牛市,500美元每股,市值超600億美元也不在話下。

 市場參與者隨機應變的能力更是不容小覷。從以嘲諷鄙夷為樂到奉若神明,一百八十度的轉彎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誰能抵制如此美好前景的誘惑呢?而昨日特斯拉股價的表現似乎再一次證明,在金融市場混,不懂得見風使舵遲早會翻船。

《金融時報》評論員Izabella Kaminska 今天收到的郵件,見證了特斯拉從狗熊到英雄的華麗轉身:

      你怎麼可以懷疑我們,把我們吐槽你前景的話當真呢?

      刁難你,是為了把你逼成一家像現在這般偉大的公司。

      你破壞性的創新終於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現在你與福特、谷歌、蘋果等偉大公司齊名。

      現在我們終於看到了你的偉大願景,顛覆汽車行業根本不是你的目標,你要做的是顛覆所有行業。最重要的是,你執意引領我們步入烏托邦式的完美世界,即便那裡根本沒有資本市場,你也在所不惜!

 難怪就連Kaminska本人也不得不承認,現在恐怕只有摩根大通和通用電器能和它搶一搶風頭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