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同學稱女籃隊員「猩猩」華裔高中生畀Like被罰停課

1 : GS(14)@2017-05-07 15:26:24

加州灣區再有學生控訴校方侵害言論自由而與校方對簿公堂。原訴人是包括華裔在內的4名高中生,早前遭到學校懲罰在網上就仇恨有色族群的言論「畀Like」,而遭勒令停課。駐美記者:唐芷瑩 加州?爾巴尼市報道原訴人分別是?爾巴尼高中(Albany High School)學生沈姓(音譯,Philip Shen)、陳姓(音譯,Kevin Chen)、科爾米(Nima Kormi)和貝爾斯(Michael Bales),其中3人是亞裔。4人本周透過兩名律師入稟聯邦地區法院,指控校方、校長安德森(Jeff Anderson)、楊老師(音譯,Suzanne Young)及聯合校區總校監等侵害《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言論自由,違反法規要他們停課,要求賠償和消除有關處分紀錄。訴訟源於3月,一名該校男學生在私人Instagram帳號上發佈含種族歧視的相片,有同學因而向校長告狀,事後涉事相片已極速遭刪除。據了解,相片是將學校女子籃球隊的樣子比作猩猩,上面更有美國種族仇恨團體「三K黨」的標記。該校約1,200名學生中,白人和亞裔各佔30%,非裔佔約5%。球隊則主要有色學生組成。校長安德森已開除「Po相」學生,但也處分了對相片讚好,以及單純只有追蹤帳號的十多名學生。沈姓等學生的代表律師對傳媒表示,該私人帳號非學術及學校相關,今次處分有如「懲罰我在家中做的錯事。」但該校9年級學生的白人父親Phil則向本報表示,不太懂新一代的社交網絡行為,但認為「畀Like」已經屬於和應言論立場,「已經等同在鼓吹(種族仇恨),就好像在現實中你看到一些不對行為你不去指責,是有問題的」。他並感慨,「作為白人,我有很多看不到的事,表面上?爾巴尼市種族共融,但我的有色朋友其實經常無故給警察截停」。也有同學向記者透露,學校就事件已下「封口令」。面對傳媒查詢,校方表示,檢視訴訟內容後才會作回應,強調:「我們要確保同學安全,有責任提供包容和尊重的學習環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07/200137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71

聖何塞立法加強保障租客華裔業主全力抵抗

1 : GS(14)@2017-05-13 02:04:10

美國加州樓市熾熱,為防止出現無良業主迫遷租客,矽谷的聖何塞市(San Jose)立法加強保護租客力度,通過《合理驅逐條例》(Just Caused Eviction),觸怒手持房產的華裔業主,憂慮面對租霸甚至不良惡客時也無計可施。市政府於4月底以6對5的1票之微通過JCE,周二再決定是否緊急生效。抗爭幾個月的半百華裔業主,周二再到市政廳力阻。駐美記者:唐芷瑩 矽谷聖何塞報道經過幾小時的公眾發言,市議會於周二晚上以9比2票通過將原本6月尾才生效的《合理驅逐條例》,提前至即時生效,贊成的包括市長利卡多(Sam Liccardo)和越裔議員阮潭(Tam Nguyen),有房產在聖荷西的人士要注意。《合理驅逐條例》(Just Caused Eviction,簡稱JCE)要求業主在終止與租客租約時必須提出合理理由,包括欠租、毀壞物業、妨礙其他租客等。此例未實施前,在租管條例(Apartment Rent Ordinance,簡稱 ARO)保障下,業主可不需理由終止租約(no-cause eviction),只需於60至90日前通知。新例則要求業主要上庭交出明確的租客違約理據,否則要不無法終止租約,要不就屬違法。草根組織「美國工人伙伴」(Working Partnership USA)公共政策總監布坎南(Jeffrey Buchanan),呼籲當局通過JCE來防止租客無家可歸,他向本報說:「至少有二千多戶家庭,即使準時交租、跟足租約要求,仍被無故迫遷。」越南裔Quyen Vuong亦提醒,2月聖何塞水災有近千名受災亞裔租客,需要JCE即時生效來確保他們的業主不會在翻修受損房子後想升價物業,而無理迫遷他們。其中灣區房東聯盟(Bay Area Homeowners Network)業主馬先生則質疑市內的迫遷情況遭到誇大,引據2012至2016年統計數字,在4.3萬個ARO物業中只錄得曾發出375張「驅逐通知」(eviction notice),即使全數也屬惡性迫遷,也只有不足1成的迫遷率。他憂慮JCE會使他們收回物業的難上加難。在東灣聯合市(Union City)持有物業的他表示,在該市未有實施JCE前,他已經歷過兩次難以叫離租客的惡夢,一次是對方欠租長達半年,另一次是租客的兒子加入了童黨後,「找朋友來吸大麻、飲酒、偷我們洗衣房的電,更種大麻,我們提出終止租約,他們反報警」,結果與對方擾攘4個月才解決。「條例將這個責任加諸我們身上,我們小業主想向不良租客取證是十分難的,無法保障自己安全。」同樣反對條例的北京移民美國廿多年的工程師潘丹,甚至聲言條例生效後「翌日就會賣掉房子,不再租給人了!」又指幾乎她認識的所有業主都這樣說。市內持有一棟市值約60萬美元(約468萬港元)的三房二廁獨立屋的她,5年前起以月租約1,900美元(約1.4萬港元)租予拉丁裔單親家庭,至今加租約26%,就是因與租客關係良好。她表示,很多如她有正職的業主根本無暇兼顧物業太多,「我寧可收租客平一點,屋內出甚麼問題都請他們先自己解決。」她說,沒有人會趕走好租客,讓房子閒置,但條例通過後,出租物業的風險會較回報高。她強調自己深明租客苦況,因自己一樣也是打工仔,很多業主也是邊租屋邊供樓,認為租客與業主應是對等關係,當局政策不應偏重保障任何一方。條例通過前,聖何塞市是灣區唯一沒有JCE的主要城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1/200180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20

大麻入饌吸客!新晉華裔廚師棄藥廠工玩pop up大麻宴

1 : GS(14)@2017-05-13 02:04:10

為了保持新鮮感,不少品牌或餐廳現時都選擇設快閃店(pop up store)去吸引民眾注意。28歲的楊宗麟(Christopher)棄含金量極高的藥廠工作,天天在家自研廚藝,在社交媒體Instagram發放美食照,成功吸引近3萬名粉絲,並創立大麻宴會所,每個月以快閃形式舉辦大麻宴。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從南加大生物化學系(Biochemistry)畢業,曾經在上海輝瑞工作,後來又到台灣讀醫院管理的研究所,楊宗麟3年前回到美國想找一份科技相關工作,期間在家看名廚Gordon Ramsay的YouTube研究煮食跟做運動。他每天花8至10個小時煮食,慢慢就練成一手好廚藝,弟弟就幫他開了一個intagram賬戶,每天幫他發製成品的照片,幾個月下來就累積了幾千個粉絲。在家裏每天只做菜及做運動,工作又沒有找到,6個月後錢都花光光,坐食山崩,於是想到家對面的餐廳打工。當時去到高級餐廳Paiche見工時,大廚問他拿履歷表,「糟糕了!我都沒有履歷表,我只是在家煮飯」,於是他就給了對方一張卡紙,上面有名字、電話以及intagram帳號,那時大概有3,000個追隨者。大廚沒他辦法,就請他試工一星期看看。對於楊宗麟來說簡直是大開眼界,原來在家裏的廚房及餐廳的廚房完全不一樣,所有材料都要提早預備,連鍋的手柄都特別燙,讓他滿手都是傷,當了一個月「間諜」,學會了餐廳廚房的運作,他又拍拍屁股走了,並開始自立門戶。去年2月初他就開始做私人晚宴,為了打響名堂,起初請了6個intagram界的KOL食飯,以增加知名度。其後在網絡上亦遇到他的拍檔,拍檔人面廣,很容易就找到30個人去他家食飯,所以一個主外,一個主內,二人合作無間,當時並沒有認真定價,「食完飯就有一個籃子,如果來就可以捐錢,那時還未有收錢或付費的模式。」他認為,坊間的廚師都要按菜單辦事,很難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菜,所以與幾個伙伴合作創了Pop Cultivate,每個月辦一場大麻宴,至今已經舉辦了10場。食客可以預先在網上訂票,每位100美元(約780港元)有7道菜,享用地點位於洛杉磯市中心文藝區(Art District)的一個藝術倉庫,場地主人亦會不時換佈置,來到的客人有時亦會帶來藝術品出售。楊宗麟認為,這不只是一頓飯,而是讓食客間可以交流,「這個概念是大家藉著食物、藝術、空間及交流,去分享不同的故事。」雖然楊宗麟在美國出生,然後跟着父母去上海定居,但由於廚房都是小孩禁地,所以他無緣學煮中菜。雖然他創作的菜式都是西餐,但他煮食時亦會加入亞洲元素,曾經有道菜用上紅燒肉、泡菜及鬆餅,食起來就是原原本本的亞洲風味。
Pop Cultivate的另一個賣點就是以大麻入饌。楊宗麟指與朋友一向都有吸食大麻的習慣,朋友建議他不如嘗試以將大麻放到食物中,但一開始劑量沒有控制的很好,「頭幾次都食得太high了,最後大家都倒在我沙發上。」結果楊宗麟以前讀生物化學的實驗室的功夫大派上用場,將大麻濃縮成油,如果客人想食大麻料理,他就放3滴在菜式上,這樣就解決到劑量的問題,將每頓飯的大麻份量控制在50mg,讓大家不會high過頭。現時有約兩成客人訂餐時不要加大麻,不過楊宗麟表示,隨着休閒用大麻合法化,愈來愈多人想試大麻,但又無門路嘗試,所以他們的大麻宴就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課。不少客人在宴會的中段就會舉手,想試一試加了大麻的菜式。但到底以大麻入饌到底是不是合法呢?楊宗麟指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既不是合法也不是違法,由於行業走得太前,法律上仍未有正式規管,所以他們仍處於灰色地帶,最快都要明年初洛杉磯市才會正式發牌,但他亦不知可以拿到甚麼類型的大麻牌照。「因為我們是私人活動,並沒有開放給公眾,法律層面上會有躲避空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1/200180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21

墨爾本IS槍手挾持妓女殺華裔男

1 : GS(14)@2017-06-10 12:55:28

澳洲墨爾本前日有槍手殺人和挾持人質,與警方對峙一小時後遭擊斃,事件中1平民死亡、3警受傷,人質獲救。當局昨日定性事件為恐襲,「伊斯蘭國」(IS)認責。


與警駁火被轟斃


29歲男子凱爾(Yacqub Khayre)前日帶同一名妓女到公寓,進入大堂後開槍射殺一名華裔澳洲籍男職員,並致電警方聲稱挾持了該妓女。凱爾與警方對峙約兩小時後,步出公寓與警方激烈駁火,他被當場擊斃,人質未有受傷,3名警員受傷,全部無生命危險。警方指凱爾在對峙期間,曾致電當地電視台稱:「這一切是為了IS,這是為了阿蓋德。」但警方指暫無迹象顯示他曾接到海外指令施襲。IS稱事件是IS戰士所為,報復澳洲參與敍伊反IS行動。索馬里裔的凱爾以難民身份到澳洲並成為公民,2009年曾被控在悉尼軍事基地發動恐襲,但最終脫罪,同案3名疑犯被定罪。他2012年因入屋爆竊和毆打該戶父女被判監5年半,去年底獲假釋。另外,澳洲一班內陸機昨日飛起後在洗手間發現恐嚇字條,安全降落後警方即時疏散乘客,並拘捕和起訴一名30歲男子。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7/20047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27

16歲成加州重犯華裔移民翻身變社區領袖

1 : GS(14)@2017-06-11 16:09:14

年僅16歲便成為綁匪的華裔移民鄭小飛(Eddy Zheng),落腳加州不久,即成為監獄內最年輕囚犯。經過廿年鐵窗生涯,鄭小飛由「古惑仔」蛻變成社區領袖。他接受《蘋果》專訪表示,誓要終結新移民欠缺社會支援,最終走上歪路的惡性循環。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新移民「美國夢」可以有不同詮釋,但相信沒有人渴望過著鄭小飛初來美國後的一段經歷。鄭小飛(48歲)是家中孺仔,父母曾任中國解放軍軍官和公務員,他在12歲時,隨家人由廣州移民加州灣區後,無法適應外地生活。1986年,他在華裔朋黨渲染下,竟與兩名友人合謀綁架三藩市僑領譚廣生妻兒,劫走3萬多美元(約23.4萬港元)財物,但逃走時被警方拘捕。鄭小飛個人被控16項嚴重罪名,須接受成人庭審訊,被判處終身監禁。鑄成大錯的鄭小飛,成為加州聖昆延州立監獄(San Quentin State Prison)最年輕的罪犯,「在監獄中唯一與人的接觸,就是獄卒將手銬扣落手上一刻」。鄭小飛向記者表示,入獄後很快醒悟改過自新,由最初看浪漫小說學英文,到後來接受正規課程,逐步通過GED(美國高中同等學歷考試)及取得社區大學副學士學位,對亞裔移民史、民族學尤感興趣。最終,他在服刑19年後獲假釋,出獄後投身社區輔導工作,防止新移民青年重蹈他走過的歪路。「我這個故事是很普遍的」,鄭小飛說,年少時誤入歧途的經歷,今天仍在很多青年身上重演。「(新移民第二代)父母不諳英語,無法解決他們的在學困難,而且在外不斷被美國文化洗禮,與家人產生代溝。如果他們缺乏資源幫助,也可能像我般學壞。當時,我根本不懂去珍惜父母的犧牲。」社會看待美國新移民故事,大多套上「成功」、「失敗」、「富有」、「貧窮」標籤。但鄭小飛指,隨家人移民的年輕人只有兩種,「一種是自願移民,一種是非自願移民,包括難民」,他續指,「如果是沒有選擇下移民的,困難可多;部分新移民居住環境最差的地方,要獲得成功極需要社區認同。」後記:鄭小飛目前是三藩市華協中心和華人權益促進會董事會成員,兼任亞裔囚犯支援委員會聯合主席,爭取少數族群在司法和監獄制度中平權。他與導演Ben Wang合作的紀錄片《呼吸》(Breathin)經過長達5年拍攝,去年在美國上映,屢獲殊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1/20052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19

受中國打壓流亡華裔難民1年內在美重啟生活

1 : GS(14)@2017-06-18 11:18:06

6月20日是年度世界難民日,三藩市多個難民關注組織周五聚首一堂,包括不少亞裔。有組織呼籲關注難民的精神健康問題,更有華裔難民因遭中國打壓必須離鄉背井,現身說法輾轉逃到美國的親身經歷。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聯合國數據顯示,約88%的難民,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疾病。在三藩市「創傷復康合作夥伴」(Partnership for Trauma Recovery)的資深義工統籌員希嘉(Coleen Higa)表示,她接觸的亞裔難民及尋求政治庇護人士當中,最多人來自印度,其次是其他東南亞國家,從戰禍及性販賣等等悲慘遭遇中逃出生天,「最多人患的相信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有19個病徵之多,但不用經歷全部病徵才算確診。」患病影響不只病者本身,還有家人,「試想像一個母親PTSD,不能工作、終日在哭,子女都會經歷『間接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幸好,機構現時的資源足夠他們提供一對一輔導。這些人無奈離鄉別井來到美國,即使沒有患病,也需要重整生活。2010年因信奉法輪功而遭政治打壓通緝,與丈夫逃離中國的遼寧人郭小姐,到馬來西亞後尋求聯合國難民署(UNHCR)幫助,滯留6年後獲美國政府接收。英語能力不俗,來美後短短一年已覓得工作的她,說當時得到非牟利機構職員轉介熱心華人收留「瞓廳」,又獲得該組織補助月租約400美元,亦申領糧食券。8個月後,她得到的補助終止,現已能自力更生。她又認為,特朗普上任後,得到的援助與奧巴馬政府時期「沒甚麼差別」。聯合國難民署(UNHCR)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於2000年,即1951年《關於難民地位公約》確立的50周年前夕,在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8/200601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754

UPS槍手疑為華裔警扣查其BMW座車

1 : GS(14)@2017-06-18 21:44:53

美國三藩市聯合包裹(UPS)派送大樓槍擊案,釀成包括槍手在內4人死亡,另兩人中槍受傷。不過雖然有傳媒指疑犯疑為該公司華裔員工,警方至周三下午,仍拒絕公佈槍手是否為據報的林姓(音譯,Jimmy Lam)UPS司機,也沒有提及其動機。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警方表示,槍手於周三早上約9時,血洗三藩市波特雷羅山(Potrero Hill)聖布魯諾大道(San Bruno Avenue)的UPS大樓,該大樓約有350名員工。代理警察總長卓別靈(Toney Chaplin)在案發後下午舉行日內的最後一場簡報中,在傳媒連番追問下,仍拒絕公佈槍手身份,包括他的姓名、族裔及是否三藩市居民,也拒絕證實槍手是否就是UPS男員工Jimmy Lam,僅說「我可確認的,是這兒早上發生了一場悲劇,一名槍手向5人開槍,然後自殺,傷者仍在醫院治理。」對於遲遲未肯公佈槍手身份,他表示「因為法醫仍在做鑑定」。美國霍士新聞報道,疑為槍手的林姓男子在公司早上的例會,因被同事的說話觸怒,奔回座駕拿槍,行刑式槍擊同事大開殺戒。據報,警方已扣查一部涉事的BMW私家車,登記車主正是是林某。有指林是本市華人眾多的日落區(Sunset District)居民,是一名父親。對此該區市議員湯凱蒂(Katy Tang)辦公室回應本報查詢,表示在警方證實前沒有回應。UPS總部則證實,今次槍擊案涉及一共6名員工案。在鄰近公司上班的尤金(Lisa Eugene)對本報表示,不時會到該UPS的顧客服務中心,但較常接觸前台員工,未見過該公司職員對彼此惡言相向的情境。「這個社區很繁忙,一直有很多事,我們的店也曾遭盜竊。聽到槍擊不會感害怕,只會覺得是其中一件事。」槍手一共擊斃3人,在與警對峙時自轟,送院後證實不治。警方一度疏散職員及居民,並在大樓不同位置找到遇害遺體。目擊者表示,聽到7、8下槍響。事件相信並非恐怖襲擊。現場撿獲兩把槍,附近街道至傍晚仍未解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6/200581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64

參選未輸過美首名華裔州參議員:改變現狀要從政

1 : GS(14)@2017-06-18 22:07:07

現時美國政壇不時看到華裔面孔,但今年已89歲的鄧稚鳳(Mae Yih)可算當中領頭的佼佼者。作為美國史上首位華裔州參議員,她服務俄勒岡州(Oregon)長達26年。鄧稚鳳在紐約接受《蘋果》訪問指,如要改變現今社會上的缺失,華人對政治不能再置身事外,「在決策過程中,所有人必須參與發聲,為社會改變作貢獻」。駐紐約記者:鄭柏齡鄧稚鳳應美國華人博物館館(MOCA)及百人會(C100)邀請,在紐約舉行新書發佈會。1976年當選俄勒岡州眾議員、1982年晉升州參議員的鄧稚鳳,把26年從政點滴寫成新書《東方遇見西方:一座溝通祖國與居住國之間的理解、友誼、信任、和平與繁榮的橋樑》(East Meets West: A Bridge to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Trust, Peace and Prosperity Between My Mother and Adopted Countries)。書封面上,鄧稚鳳在前總統朗奴列根陪同下,與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握手見面,正好印證這位華裔女性在美國政壇的歷史地位。發佈會後,鄧稚鳳接受《蘋果》專訪,憶述70年代俄勒岡州華人選民極少,議席得來不易,「選民支持我的原因,不在於華裔身份,而是我用心工作」,她表示,當年逐家逐戶拜訪選民,直接了解選民訴求,相反,對手只在報章上賣競選廣告,「我每日工作十多小時,回電話、回信件,永遠最晚一個離開辦公室」,最終,鄧稚鳳在1976年贏得選舉,至2003年退休時,經歷6場選戰從未落敗。「總統傑佛遜說過『管事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這是我的從政理念」,鄧稚鳳表示,擔任州參議員期間,以推動減收房產稅、完善公立學校制度,及與中國建立經貿關係三項政績深感自豪,「減收房產稅最複雜、困難,但我跟丈夫皆認為,遇到困難唯一解決方法,只有加倍努力克服」。與當年全州華裔居民不到0.5%相比,現時全美華裔人口達400萬,但華人卻絕少涉足政治,「在政策過程上,每個人皆需要參與,為改變社會作貢獻」,鄧稚鳳續說,當對某些事情感到不滿時,除了投票支持心儀代表外,最佳做法是直接參政,而且「必須競選連任,一屆任期時間不足夠帶來改變」。在1992年,鄧稚鳳率團赴福建考察,為美國商人早期在中國投資探路。目前,俄勒岡州是全美少數、對華錄得貿易順差州份,「我總算作出一點點貢獻」,出生於上海的鄧稚鳳認為,中美之間要建立經貿合作,總統特朗普需先了解中國文化及認識兩國差別,「互相尊重,了解雙方共識在那裏,關係只會建基於友誼之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7/200592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94

華裔貧戶被房東限制沖涼秒數議員修法護人權

1 : GS(14)@2017-06-23 02:58:25

持續數年的美國加州大旱災,在市民節約用水加上大雨緩解下,4月獲州長宣佈解除緊急狀態。不過,三藩市卻出現有業主疑以「慳水」為名,安裝計時器限制租戶沖涼時間,最短的限制租客只能沖90秒,市議會周二通過立法禁止這些限水「奇招」。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現時《三藩市房屋法》(San Francisco Housing Code)中,並沒限制市民安裝計時器或其他限制花灑頭水流的裝置。但近這半年,不少住在俗稱「散房」的單人住房旅館(Single Room Occupancy hotels,簡稱SRO)租客投訴,業主在每層的共用浴室加裝計時器,限制他們沖涼時間,造成諸多不便之餘,也令他們感到被不人道對待。據了解,這些限水花招層出不窮,部份是讓住戶能明顯見到的倒數計時器;有些則是隱藏智能感應形式,業主設下的限時一到,便自動停止出水。其中一棟有此情況的是企李街(Clay Street)937號的散房大樓,內有60多戶,大部份是華裔貧困居民,大樓平均每層有2至4個共用浴室。據了解,大樓由一名非華裔業主持有,每月承擔全棟物業水費。來自廣東、移民多年的70歲租客陳先生和太太,以每月950美元(約7,410港元)租住一戶。他表示,居住逾10年來,沖涼都是自由自在,「以前平均沖20分鐘,老人家要慢慢抹身,很多功夫」。但社區住客聯會職員Marie在電話訪問中向《蘋果》表示,陳先生和其他住客,自去年11月起,發現浴室遭加裝隱藏式的限水計時器。為了核實,會方職員曾派人實地計時了解,結果得出每次住客開水沖涼,最短1分半鐘就會停水,使用者必須不斷「揮手」,甚至整個人進出沖涼間多次,先能再次觸動感應器出水。陳先生還透露,自今年4月起,這種「節能」方式還延伸到浴室燈光,「當然非常不方便啦!」
Marie表示,無從了解業主此舉的出發點,是從環保角度鼓勵住客慳水,還是只是吝嗇水費,因為業主沒有徵詢居民意見或公開水費單。對此,第三區(包括唐人街在內)市議員佩斯金(Aaron Peskin)以安裝限水計時器做法違返《房屋法》的精神,未能確保住戶健康等福祉為由要求修法,禁止市民在各類的住宅樓宇的花灑加裝這類計時器,只可安裝在州法下准許的節能裝置。法例同時要求花灑出水流量,不能超過每分鐘2.5加侖,杜絕民眾浪費用水。市議會周二全數表決贊成立法,預計最快於秋季前生效。市民若有需要,可瀏覽水利局(San Francisco Water Power Sewer)網頁,看看有哪些合規格的慳水裝置可安裝。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2/200648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606

美籍華裔青年赴台教英文:更能了解爸媽故鄉

1 : GS(14)@2017-06-25 11:26:54

很多出生在美國的台裔第二代(American-Born Taiwanese),時常面對自我認同的困境。他們雖然在學校接受開放的美式教育,但回家面對父母時,卻又常對亞洲文化與傳統思維感到衝突。為了讓這些孩子們更瞭解台灣文化、減少隔閡,僑委會籌辦的「海外青年文化志工培訓班」(Formosa Association of Student Cultural Ambassadors,FASCA)在周五正式展開。希望能透過一連串活動設計,讓美國的台灣孩子更瞭解自己的根源、培養認同感。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開幕式讓這次參加的學員們分成四個小隊上台,隊名從「台北101」到「黑熊」都有,充滿台灣本土特色。除了授旗儀式之外,也讓他們發揮創意、自喊口號,年輕人的特有活力,也讓現場充滿歡樂氣氛。「我們希望讓這些孩子能與台灣文化做連結,透過各種學習讓他們更了解台灣的文化氛圍」,洛杉磯僑教中心主任翁桂堂表示,FASCA從開辦至今已經邁向第七個年頭,年年都大獲家長以及年輕學子的好評。「像是書法課、原住民舞蹈等等,都在我們活動之列」,他強調,這些活動不但能讓孩子們深入了解台灣文化,也能夠訓練出良好的團隊默契以及領袖特質。「我要到台灣去教英文了!真的覺得很興奮!」已經是第三年參加海外志工培訓班的葉芝安(Joanna Yeh),今年則以助教的身份回去參加活動。她在結束這兩天的課程中後,也透過FASCA的安排,將動身前往台南的後壁國小擔任英語志工。對於這個因電影《無米樂》而爆紅的地方,她顯然十分期待。葉芝安認為,能夠當個大姐姐跟台灣的小朋友互動,光想就覺得十分有趣。提到前兩年參加志工營的經驗,葉芝安笑着說,她學到很多與人互動的方式,而且對於爸媽生長的環境與文化也有更多的了解。另一位參加志工營的劉承燁(Barnett Liu),則是第一次報名參加。身形高大的他,在開訓時代表自己的「台北101」小隊接受授旗,看起來有着一股超齡的成熟。「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知道台灣的文化與精神,也希望外界了解台灣與中國不一樣」,劉承燁說,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說,很難分辨中國與台灣,但在他心中,兩者截然不同。他強調很以自己的台灣根源為榮,希望大家都能更了解正港的台灣文化。除此之外,他更希望未來能透過自己的志工身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管他們面臨何種困境,我都希望能伸出援手」。翁桂堂說,海外志工培訓營若能夠蓬勃發展,對於台灣僑胞絕對是好事一樁。透過活動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學習,不但能夠大大的提升孩子們的文化認同,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僑界組織的年輕化。他也進一步強調,除了短期的培訓之外,也會長期的與不同的志工活動做連結,時間甚至長達一年,「透過擔任愛國活動以及台灣的社區服務,讓他們更瞭解、更愛台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5/200681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