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政壇亞裔力量崛起!華裔青年由細開始學從政

1 : GS(14)@2017-06-25 11:26:54

近年亞裔在美國政壇上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尤其是亞裔人口佔近15%的加州,在參、眾議會上亦不乏亞裔聲音。為了培育青年發展成為社區領袖或從政,亞美政聯(CAUSE)每年都舉辦領導力學會(Leadership Academy),周五就為15位實習生舉行開學禮。有參與的學生表示政治很重要,更表示從小父親就教導,對於社會現象「若不擁抱它,就改變它」。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領導力學會(Leadership Academy)已經是第26屆舉行,亞美政聯行政總監山崎(Kim Yamasaki)介紹,活動主要是安排大專生到南加州不同的亞裔政治領袖辦公室暑期實習,期間會安排工作坊,並會前往首府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去學習憲政進程等,希望可以讓更多年輕的亞裔人士參與社區及政治,過去亦有實習生在不同領域有所成就,成為政界或商界的領袖人物。每年都有參與開學禮的洛杉磯社區學院理事伍國慶(Mike Eng)表示,最近有調查指出加州人愈來愈擔心他們的前景。但他認為,縱使社會有不少問題,最重要的是到底誰會帶領社會去解決問題;而好消息是,91%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有擔任領袖的意向。他認為,對比過去幾個年代的人選擇逃避,千禧世代更勇於去承擔社會責任。其中一位實習生是19歲的任容甫(Jeffrey),他是台灣移民第二代。他表示自己是在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長大,「我在長大的時候發現亞洲人在政治方面參與率不高,我很喜歡政治,我爸爸也是熱衷於政治,每次會投票,他教我為甚麼政治很重要。」在逾百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Jeffrey表示在申請過程只是忠於自己就輕鬆過關。現時他在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修社會學及副修政治,未來八星期將會在聯邦眾議員趙美心(Judy Chu)的辦公室內實習。他表示,一直都有留意她的動向,所以對於可以在她辦公室工作感到興奮,「希望可以學到領導能力、溝通技巧以及建立人脈等方面技巧。」至於未來,Jeffrey希望可以成為一名律師,服務亞裔及社區。
Jeffrey爸爸任海欣(Eric)表示,覺得兒子有機會參加此計劃是一件好事,對於他人生的履歷會很有幫助。他從小教育兒子政治以及社會現象,因為他覺得「生於這個社會裏面,你不能忽視它們(社會現象),只能夠擁抱或是改變它。」任海欣1987年移民過來,第一個來他家敲門的就是趙美心的爸爸。他說,當年趙美心在選蒙特利公園市市議員。他跟她溝通時,深深感受到當時在美華人想在政壇上有所突破,隨後一家人就成為趙美心的支持者,「看着後來愈來愈多華人出來從事公職競選,華人參政對於社會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5/200681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00

幼稚園旁將開藥用大麻店華裔示威者抬棺材抗議

1 : GS(14)@2017-07-01 09:53:37

美國加州休閒用大麻明年正式合法化,大麻藥店也愈開愈多,不過華裔成了主要反抗勢力之一。三藩市一名辦學前幼兒班的校長,不滿大麻店將進駐距離學校僅160米的地方,表示四周彌漫的大麻煙味會引起小孩對吸食的好奇,更不惜與反對群眾出動「‘棺材」到市政廳抗議。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這裏很臭,是甚麼來的?」來自香港、在市內開辦幼兒園30年的陳寶芳,經常將這句學生的提問作為她反大麻藥店(Medical Cannabis Dispensary,簡稱MCD)的抗爭口號。她在日落區的學校Ark of Hope Preschool,與諾列加街(Noriega Street)2505號將開設的MCD距離僅160米之遙,她認為太近了:「會有難聞氣味,吸食的人又會睡在學校門口,影響小孩健康。」她說,學校有42個6歲以下的學生,全部家長都支持她阻止此店開張。記者到上址視察,該MCD夾在一堆唐人茶餐廳和街市的中間,舖位內已見有基本裝潢。店主又在門窗貼上多張中文「大字報」,陳述大麻的醫藥效用,吸引街坊駐足觀看,其中有傳單內容呼籲居民,「別忘記你有4,000位鄰居都是需要MCD的病人」。城規局將於7月審批申請。坐着輪椅的陳校長,周二(27日)連同「反對大麻合法化市民聯盟」及「奪回美國行動」(Take Back America Campaign),帶同兩副棺材道具到市政廳示威,更扶「靈柩」到街頭抗議。他們大部份人不認同大麻具醫療效用,表示「‘多個州大麻合法化後,吸食致死的人增加超過一倍」,「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六成囚犯體內都有大麻成份」。不過,他們抗議期間遇上民眾踩場反對,高叫「我就是大麻病人!」,雙方一度口角。組織者李少敏表示:「我們建議全面反大麻,否則政府抽取大麻製商多少稅,也是『血錢』來的。」去年,加州選民以57.1%贊成、42.9%反對,通過休閒用大麻合法化,灣區的聖何塞(San Jose)、柏克萊(Berkeley)和帕羅奧圖等市,已表明會在當局完善發牌機制前禁止。李坦言,在三藩市成功阻攔的機會不大,因私下已向多位市議員「叩門」,但暫未有一位肯明言反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9/200729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93

華裔婚紗設計師打入美國市場:簡潔最重要

1 : GS(14)@2017-07-01 10:29:20

美國有句俗語「六月結婚,新郎好運、新娘歡喜」(Marry in June, good to the men and happy to the maid),很多女藝人也選在最近完婚,希望成為美麗的六月新娘。但不論幾月結婚,只要穿上一襲美麗婚紗,女孩們就是自己人生大事最美的主角。而在很多講求自我風格的現代人心中,若能在這天披上設計師的特製婚紗,更是顯得獨特又浪漫。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看準這樣的趨勢,近年美國業界也出現許多新銳華人婚紗設計師。其中成立近一年、由華人建立的「Sebastian Luke」,透過客製化手法搶攻婚紗市場,俐落時尚的風格,也讓它在四月的紐約婚紗大展上引起矚目。「Sebastian Luke」是由來自香港的陸少江與中國的羅丹尼攜手打造。雖然是共同創業,兩人的背景卻是截然不同。不到20歲就投入設計領域的陸少江,早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相較之下,大學才開始投入時尚業的羅丹尼,則是充滿想法的新銳女性。一個是累積了半甲子經驗的資深設計師、一邊是對時尚充滿熱情的女孩,卻不約而同對於對於白紗有極為相似的想法──「簡約」,也因此碰撞出充滿火花的化學效應。「我們主要的設計靈感是利用一些復古的元素,用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羅丹尼說:「Sebastian Luke」對於流行的最大要求就是「不追流行」。她強調婚紗設計的整體概念還是要簡潔並且適合新人,才能夠歷久不衰,「我們希望設計出來的成品,是那種多年後再看照片,還是能讓人喜歡的禮服」。她分析,相較於亞洲女孩往往偏好隆重公主風的婚紗,美國新娘更喜歡簡單的款式,「因為她們對禮服的概念就是要適合自己」。而陸少江顯然也很同意這樣的精神,「有很多新人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因此我們設計的重點都放在如何錦上添花、突出新人本身的優點」。陸少江分析,很多人往往希望禮服好看,卻忽略了穿在身上的感覺。他強調,一件好的婚紗穿起來應該要有「人穿禮服」的感覺,而非把重點放在禮服身上。「很多婚紗設計者往往強調本身做工的華麗,但如果無法凸顯出新娘本身的優點,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而說到設計師品牌,很多人都認為高貴遙不可及,陸少江也希望扭轉這樣的形象。他表示,很多知名的高檔品牌,的確會在質料以及做工上面投入很多心力,因此造成人工支出十分高昂。「但婚紗的價差可以取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端看客戶的需求」,他強調,一個好的設計師,便能在手工與機器之間達到完美平衡,做出一件美麗、卻又讓新人能夠負擔的禮服,便是他的想法。羅丹尼也說,並非名牌的婚紗就好,重點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白紗。「挑選婚紗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必須先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一場婚禮?」羅丹尼認為,場地其實影響婚紗的選擇,像是舉辦在海灘或是室外的婚禮,就應該挑選簡便的婚紗;若是舉行於神聖的教堂,那新人就可以選擇較為隆重的禮服。至於身材方面,婚紗的挑選原則還是要放在遮蔽缺點、突顯優點,「例如臀部有一些需要掩蓋的部份,那選擇澎裙可能就比較適合新娘......或是身型較矮小的(女性),可能就選擇前短後長的禮服比較適合」。不過講到最重要的大原則,陸少江認為新人本身的心態還是最重要的。「新娘本身最想要甚麼?妳希望自己是甚麼樣子,這些都是新娘應該要問自己的問題」。他表示,披上白紗的女孩,就該是自己與新郎心中的女神。「不要隨波逐流、做自己才最重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8/200715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45

華裔女醫生「頂更」慘變槍下亡魂

1 : GS(14)@2017-07-05 03:49:32

■上周發生槍殺案的布朗克斯黎巴嫩醫院。



【醫院槍擊案】美國紐約市上周五發生的醫院槍殺案,警方證實死者是譯音姓譚的32歲華裔女子Tracy Sin-yee Tam。她是一位家庭醫學醫生,院方指她原本不是在當地上班,當天只是好心替同事「頂更」,詎料碰上槍手貝洛,慘遭殺害。



■美國警方證實死者是32歲華裔女子Tracy Tam。

二人無仇無怨

「她向來有求必應。」朋友羅斯形容譚醫生一向樂於助人,「她擁有一顆善心,任何人有需要,她都會伸出援手。」兇手貝洛原是出事的布朗克斯黎巴嫩醫院一名醫生,但因性騷擾案而在2015年被迫辭職。調查人員相信,譚醫生同貝洛無仇無怨,因為她是在貝洛離開一年後才加盟該醫院。據悉,貝洛當日的目標,原是48歲醫生艾哈邁德,譚醫生不幸成為了他的「替死鬼」。差點成為槍下亡魂的艾哈邁德對譚醫生遇害感到難過,又對貝洛持槍行兇表示震驚,不明白對方為何要找他晦氣,強調貝洛從前對他也頗友善。不過,艾哈邁德拒絕評論有報道指貝洛曾向他發出過多封恐嚇電郵。醫院至少兩名醫生指證貝洛兩年前離開時,曾信誓旦旦會回來報仇。有病人質疑為何貝洛能避過保安檢查,恣意進入醫院內行兇,警方就相信當時他是身穿白袍,跟其他醫護人員無異,又將自動步槍藏在袍內,因此沒有引起懷疑。貝洛在醫院內造成1死6傷後吞槍自盡,一名傷者情況仍然危殆。美聯社/美國《世界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3/200771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06

成功唔靠父幹!華裔新銳導演勇奪國際大獎

1 : GS(14)@2017-07-09 03:39:03

「再來一次,給我胸背,別腰(編按:指腰要挺直)!保持重心,上手!」在比賽場上,運動員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一瞬間,背後流過幾多血汗又有誰會知道?而電影拍攝亦都一樣。鏡頭前1分鐘,背後所花的人力物力及心機,難以量計。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學院研究生程愉(Johnson)將兩者合而為一,遠赴北京體育學院,以12歲女舉重選手訓練為題材,自編自導出11分鐘短片《鐵手》(Iron Hands),獲得多項國際短片大獎。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26歲的程愉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從小就北京洛杉磯兩邊走。他笑言每次去北京都是玩樂為主,所以總是留下美好的回憶。而談到選題,他表示從小對於舉重感興趣,所以在拍攝時就選了這個題材。作為ABC,程愉指他的中文是「有限公司」,所以在拍攝時很多時要靠繙譯與演員溝通,但有時亦是好事,「因為可以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計劃拍攝,他們的反應會更自然流露。」作為學生作品,程愉在成本控制上亦抓得很緊,除了有在北京的表親幫手,亦邀請了當地電影系學生幫助。他認為,在當地拍攝的成本較美國低。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很重要的鏡頭,他選擇刪走或減少用較貴的器材,所以拍到最後手上沒有多餘的畫面,不少鏡頭亦只有一鏡。影片效果簡潔,不用花巧鏡頭也能說到好故事,讓《鐵手》在棕櫚泉第23屆國際短片電影節(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Short Fest)4,200多部影片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讓程愉勇奪最佳學生短片獎。他亦靠此片入圍紐約Tribeca Film Festival最佳學生短片獎,及第40屆亞美國際影展。他表示,前往哥大就讀電影前,曾經在動畫公司Pixar由實習生做起,讓他學到更多。他覺得現時中、美電影業合作頻頻,像他一樣有中國及美國文化背景的人打入荷李活圈子變得更易。現時正值暑假,尚未畢業的他,下周會回到哥大擔任暑期課程助教,另外亦正着手將獲獎短片寫成一個長篇故事,準備拍成電影。程愉的父親為洛杉磯華人商人程遠,被問到會否接手家族生意時,程愉立即耍手擰頭。不過雖然不會接手家庭生意,他亦都賣口乖指會學習父親的創業精神,因為製作電影有時亦好似成立一家公司。「作為一個新移民的孩子,對於他們移民的歷程覺得不可思議,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提供機會,讓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8/20082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76

換尿片喪打失智伯伯11拳加國華裔護老員襲擊罪成

1 : GS(14)@2017-07-09 03:55:04

加拿大渥太華有護老院職員虐打一名患認知障礙症的院友,被家人放置的攝影機拍個正着。事發於Garry J. Armstrong護老院,44歲華裔職員蕭傑(Jie Xiao,音)被拍到於5月8日替89歲院友卡拉姆(Georges Karam)換尿片時,28秒內拳打卡拉姆臉部11次,又不時用拳頭恐嚇他。克拉姆的家人發現他身上不時出現傷痕,外孫納斯拉拉(Daniel Nassrallah)遂於護老院房間放置攝錄機,以了解情況,結果發現外祖父被虐,坦言「嚇到腳軟」,隨即趕往護老院,同時報警,在院內把蕭傑逮住,直至警察到場。卡拉姆被送院驗傷,傷勢並無大礙。蕭傑已承認襲擊他人,法官將於稍後宣佈刑罰。護老院已將蕭傑解僱。警方正調查其他院友有否被他傷害。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7/200820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01

被問點解唔泵晒奶先返工華裔媽訴說餵母乳之艱辛路

1 : GS(14)@2017-08-04 06:11:58

世界衞生組織(WHO)鼓勵母親為初生嬰兒的健康着想,應餵母乳至兩歲。不過,大部份人因種種原因沒哺餵至2歲。美國有攝影師辦相展,推廣母親在公眾場所餵哺,盼社會給予多點支持。也有母乳媽媽現身說法,認為看似「容易」的哺乳路,親自走過才知需要強大自我紀律。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UCSF)護理學系研究顯示,整體只有34.1%母親在嬰兒一歲時仍有餵母語。如按族裔劃分,非裔母親(19.3%)所佔比例遠低於白人母親(36.1%)。一大文化原因是,自二戰後非裔的職業女性大增,開始誤將母乳餵哺視為會被社會看不起的事情,開始轉餵奶粉。現今的華裔家庭又如何看待呢?陳生(David Chen)及陳太(Jane)育有9個月大兒子Luke,陳太一直選擇餵母乳,坦言過程比想像中艱難,「我以為這是一件很天然的事,『(奶水)自然就會出來』,原來非常難,必須要有很強的自我紀律。」除了泌乳沒想像中容易,她還要克服心理障礙,「我不覺得在公眾餵母乳是件羞恥的事,但仍會擔心外界看法,會否覺得我在冒犯他們。」作為在職媽媽,Jane覺得三藩市的工作場所仍然缺乏支持配套,就連她本人在大醫院工作,醫院內竟只得1個很小的餵哺間,「我一天內要泵奶3次,這已很難,更意想不到是連醫院同事都未必理解。有人說『你幹嘛不在上班前一次過泵好全天的份量』?」她才意識到大眾對這些知識的匱乏。餵母乳的箇中滋味,只有每個媽媽才能體會。女攝影師布蘭卡托(Samantha Brancato)及隆加韋(Jennifer Longaway),特意找來十多位母親在公眾地方餵母乳,用鏡頭展現這件美事,相片正在市政廳展出至本月31日。已餵哺近兩年的布蘭卡托表示:「我想帶出這是很美麗的事,代表母親和孩子最親密的連繫,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根本不關乎外人。她們可以為此驕傲,是時候打破外界的批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3/201104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564

洛城首位華裔副市長退而不休繼續推動本土經濟

1 : GS(14)@2017-08-04 06:36:29

洛杉磯市首位華人副市長陳紓樺(Raymond Chan)上月底正式結束在洛杉磯市政府33年職業生涯,他接受《蘋果》專訪,除了分享他的任內點滴及處事之道,也分享了他身為領導人的方針。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於海南島出生,陳紓樺6個月大與父母遷居香港,17歲前往加拿大讀書,其後於1980年前來洛杉磯攻讀第二個學士學位,主修結構工程。畢業後就進入洛杉磯市政府工作,先從水電局起步,再轉往建築安全局。2014年獲市長加爾塞特(Eric Gracetti)委任為總經理。原本去年達60歲已經申請退休,不過市長極力挽留,最後退休不成,反而以合約形式擔任副市長,主力洛杉磯市的經濟發展。61歲的陳紓樺個子不高,幾乎全白的短頭髮襯上圓圓的臉,經常笑笑口,非常和藹可親。記者跟着他在市政廳遊走時,不到三步就會碰到他的老朋友,可謂相識滿天下。他表示,去年想退休時,市長想他留任一年過渡市長選舉,而他不想多留,並向加爾塞特提出「如果你找不到人,我多留一個月做義工吧!」結果周旋了一會就決定多留3個月。但真的入到市長辦公室後,他覺得要做的及改革的事太多了,3個月無可能做到他想做的事,所以最後決定多留一年。短短一年內,陳紓樺與市長辦公室一同構思了50個目標去增加洛杉磯貿易,並已經實行了20個,其餘的在他離去後仍繼續運行。其中有3個計劃是他最引以自豪的,第一個是關於將本地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市長辦公室打電話給不同的生產商,鼓勵他們將產品出口,並舉辦相關講座提供更多方法及措施,有興趣的商家就可以跟市長辦公室去到其他國家推銷商品,將商機帶出洛杉磯。其二是邀請了25個國家大使到來市長辦公室,與他們共同協定各2至5項計劃,希望可以增加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合作。第三則是加強內部合作,很多時一個項目要經過多個部門及分局的合作,所以將各部門連線,產生不同計劃去幫助投資者,其中最自豪的就是爭取到星球大戰導演George Lucas的博物館Lucas Museum of Narrative Art。對於從市政府退休之後的生活,陳紓樺一點也不閒,除了多花時間陪伴父母,好好鍛練身體外,他亦沒有真正退下來,洛杉磯市議長組成了一個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的委員會並邀請他成為委員。另外,他個人亦會從事地產策略性的工作,幫一些香港或內地的地產界朋友牽頭來洛杉磯發展。他舉例,由中資綠地集團興建的大都會(Metropolis)項目,就是自己一手一腳促成,亦是洛杉磯史上最快完成的興建項目。他表示,現時很多中資已經在洛杉磯市插旗,更透露下一個洛杉磯的大型項目,將會是與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合資,位於Grand Avenue及第一街的大型商住混合建築項目。縱使不在政府工作,他都希望可以繼續推動洛杉磯的經濟,吸引更多外資,但他表示,工作量較以往減少很多。歡送會上無論是建築安全局的同事、市議員、市長辦公室都對於陳紓樺退休依依不捨,陳紓樺非常感動亦衷心感謝同事的厚愛,「沒有更好的形式去結束我的職業生涯。」他認為作為一個好的領袖,不要自己將所有事攬上身,要懂得知人善任,懂得尊重及支持替你工作的人,「人們尊敬你是因為你能做的事,人們喜歡你是因為你幫他們做的事」(People respect you for what you can do, people love you for what you can do for them)。他臨別贈良言勉勵記者,只要緊記這個宗旨,人生就會更加成功。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4/201115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93

促華裔莫忘《排華法》ABC以漫畫道出祖父受歧視家族史

1 : GS(14)@2017-08-06 18:40:49

反移民、甚至反華情緒在美開始蔓延。但其實美國早在135年前就曾簽署《排華法》,只是在上世紀40年代早被廢除。今有受影響的親歷者後人,將自己的家族史製成繪本,希望華人社群毋忘一段被遺忘的歷史。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土生土長的美籍華裔,即大家叫慣的「ABC」(American-born Chinese),很多已在美國安居樂業,到底有多大興趣去「尋根」,仔細追溯自己的家族移民史呢?《蘋果》專訪在紐約長大,今年55歲的藝術行政人員及系譜專家陳雪媚(Amy Chin)。她與插畫家合作,化身成一本12頁漫畫中的女主角,以新穎形式訴說一家由祖父母輩起,遭受《排華法》影響的艱苦移民經歷。漫畫展示的家族樹中,Amy是一個自由奔放的女孩,與上一、兩代長輩嚴肅神情形成對比。「每一代人生活好過一代,這就是美國夢,老一輩為我們今天所有犧牲很多。」
Amy祖籍台山,出生於紐約布朗克斯區,一家就住在祖父傳落洗衣店的後院。12歲那年,老師提出同學交一份特別的功課,「一次我有份課業要介紹家族樹,我便問媽媽我們的家族是從哪來的,怎料她說『你不能說出真相』,因為你的祖父為了移民,做了一些不法之事。」她慢慢了解母親所指的「不法之事」——包括她的一個「叔叔」,實為祖父的「紙兒子」(Paper Son),雖然本姓劉,但人前人後必須稱他「陳先生」。這位「陳先生」與排華時期的其他華裔一樣,怕自己並非出生於美國本土的身份被揭發,而遭受歧視,唯有用畢生積蓄向本土美籍華人買張紙,即假身份證,來「證明」自己是某美籍華人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子女。為了隱瞞,這些「紙兒女」終身將真相埋藏心底,只顧埋頭苦幹,直到死後,家人才在墓碑上刻回真名,得到「正名」。多年後, Amy甚至更發現,祖父聲稱出生於美國的證明,也有可能是假的。「我那時對他們做的事是沒概念的,因為學校不會教《排華法》,我要自己到圖書館找書了解他們為何要說謊。」她相信,當年長輩只是迫不得已,一切是為下一代着想。
Amy提到現今美國再出現反華情緒,「現在美國有很多反移民情緒,我覺得是不公平,我們要從歷史學習,今後才不會重蹈覆轍」。她希望與她一樣已「上岸」的美國人,多為移民不公待遇發聲,「你身為移民後裔的責任,就是去捍衞移民權益。人是血肉之軀,如果你說有人遭別人惡性對待是能接受的,即代表,你自己也可被這樣對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06/20113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880

問鼎布魯克林首華裔議員港產候選人唐鳳巧:所有人我都幫

1 : GS(14)@2017-08-17 08:12:27

紐約三大華人聚居地之一的布魯克林,今年有機會誕生首位華裔女市議員。在香港出生、7歲移民美國的唐鳳巧(Nancy Tong),將參加市議會選舉。她接受《蘋果》訪問指,一旦當選會優先處理幼兒教育及房屋問題;又強調不會因華人身分,而偏袒華裔選民,「我受美國教育,團結最重要」。駐紐約記者:鄭柏齡人口超過800萬的紐約市,市議會內僅有兩名華裔議員,分別來自曼哈頓及皇后區。今年布魯克林(Brooklyn)第43選區,香港出生的唐鳳巧宣佈參加民主黨初選,如成功勝出初選及地區選舉,她將成為有史以來,首位代表布魯克林居民的華裔市議員。布魯克林第43選區覆蓋灣脊區(Bay Ridge)、賓臣墟(Bensonhurst)等華人聚居地,亞美聯盟報告指,該區亞裔選民佔選民總數約23%,假如獲得華人支持,唐鳳巧勝算甚高,但她對記者表示,「很多華人初選時不投票,不投票的話(結果)很難說」。在9月12日舉辦的紐約市議會初選,第43選區競爭最激烈,包括唐鳳巧在內,已宣佈參選候選人多達9位。唐鳳巧「幕後軍師」、紐約州眾議員William Colton相信,與對手比較,唐鳳巧有多個優勢,「她是民主黨初選唯一一位女性候選人,而且她可以吸納亞裔、非亞裔選民支持;當然,前提是支持者在初選時出來投票」。除亞裔外,第43選區還有大批意大利裔、俄羅斯裔居民。最新資料顯示,唐鳳巧主要對手、意大利裔候選人Justin Brannan,已籌得政治捐款逾11萬元(美元,下同),暫時領先所有候選人,巴勒斯坦裔候選人Khader El-Yateem以約10萬元排第二,唐鳳巧籌得近7萬元,僅排第四。在William Colton議員辦公室已任職8年的唐鳳巧強調,她在美國接受教育,「團結一致才是最重要」,她不會因種族而偏袒任何一方。她續指,8年來親自協助逾萬名居民解決各種問題,「43區很多元化,不管甚麼人求助,我都會幫忙」。唐鳳巧政綱主要圍繞教育及房屋問題,當中包括爭取免費幼兒學前教育班(pre-k)、增建更多可負擔房屋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817/201242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