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披露其“另類交易系統”正接受審查,華爾街又一家頂級投行“黑池”落入監管機構的調查。
高盛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最新季度報告(10-Q),把其“另類交易系統”列入了待司法監督審核的目錄。
黑池交易平臺通常由大型跨國銀行及證券公司創立及營運,能為客戶提供額外的流動性來源。大型機構之間可以直接進行對盤交易,交易量、價格不需要公開,並可以進行海量交易。
2009年高盛推出了名為“Sigma X”的黑池平臺,並曾經為高盛貢獻了巨額費用收入。
然而今年開始監管部門加大對高頻交易的監管,導致華爾街各投行的“黑池”交易所都面臨巨大壓力。此前華爾街見聞就報道過,高盛想要關閉“Sigma X”的黑池平臺。
瑞銀、瑞信和德意誌銀行均表示考慮關閉自己的黑池平臺。
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采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布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臺,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註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21世紀經濟報導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採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佈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事實上,除了以上所說的美容項目暴利以外,美容機構向顧客推銷的美容產品也同樣擁有豐厚利潤。
一般來說,化妝品主要分成大眾渠道和專業渠道,前者是指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這時品牌廠商通常會通過廣告等營銷方式推動銷售,屬於走量型的銷售;而專業渠道指的主要就是美容院,化妝品廠商要麼直接要麼通過代理進入美容院渠道,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顧客,這種銷售方式很大程度是依賴前線美容師的推介,以及顧客在做美容項目時的感受,由於節省大量廣告成本,因此利潤較大眾渠道要高。
「對於廠商來說,走大眾渠道大概能有10%-30%的毛利率,視乎各個廠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走專業渠道的毛利率就可高達70%。」一位廣州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對於美容院來說,進貨價是50元的產品,可以賣到200、300元,除卻銷售人員的人工成本後,利潤高達三倍以上。
為了讓業務更多元化,修身堂在2005年收購了在上海的寶潔個人護理產業的分銷業務,在華東和華西分銷SK-II和Olay等美容及護膚品。據該公司此前披露的2013財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年內,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營業額為13.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4%。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於分銷銷售化妝品及護膚產品,佔比高達91%。
據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介紹,修身堂依照加盟費的高低,將加盟店分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店舖經營不同的美容項目,等級越高意味著可經營的項目越多。同時,修身堂還為加盟店免費配送價值不等的產品、儀器、配套附屬品,並提供免費的員工技能培訓。而在店舖開業之後,加盟商還能以低於市場約70%的批發價進購所需的美容產品。
正是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讓修身堂更加積極發展加盟業務。截至目前,修身堂共訂立超過150份加盟合作協議,上一財年的加盟合作服務營業額佔總收入比為6%。
「加盟其實也是美容機構圈客賣產品的手段,只要你加盟了一個機構的品牌,那麼你就得持續消費他們生產的產品,成為他們固定的收入來源。」夏娃美業銷售經理司晨向21世紀經濟報導說道。
據介紹,經營美容院的主要成本是店租和員工的工資。一般來說,美容院員工的薪資由底薪、技術提成、業績提成三部分構成,技術提成指的是一天服務了多少個客人,而辦會員卡、項目卡就算是業績提成,業績提成標準一般是項目淨利潤的5%到10%。由此,員工的薪資一般佔據加盟店面總營業額的17%,而店租則要看具體的城市情況,以廣州為例,店租成本就佔據60%左右。
而美容機構除了為加盟商提供品牌、專業指導、開業所需的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外,也為加盟商制定一系列產品優惠政策。例如,加盟商可按產品批發價的30%進貨;根據加盟商的進貨金額或銷售業績,可免費配送或低價配送最新研發出的儀器設備;特定節日贈送新研發產品、項目等等。而美容院在低價拿到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後,又輔以美容院的服務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美容項目成本僅20%
據必瘦站(1830.HK)最新發佈的全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年度,該公司共錄得收益4.7億港元,同比增長6.1%。其中,存貨及消耗品成本為1057萬港元,僱員福利及人力資源服務開支為1.3億港元,市場推廣開支、折舊費以及營運租賃租金分別為8249萬、2813萬以及5604萬港元,最終營利為1.07億港元,營業利潤率高達22.7%,純利率也維持在18%的高水平。
記者在網上團購了該公司一個88元的纖體體驗套餐,據網站顯示,這個原價為3888元的纖體套餐包括了: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10分鐘)、TNT極速排脂塑身或V8深層排脂緊致塑身(二選一、60分鐘)以及線酵素熱毯(30分鐘)。
但體驗後記者發現,所謂的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實際上就是讓記者站到一台所謂的日本進口測試機器上,輸入年齡、身高,機器就會計算出人體脂肪含量、新陳代謝指數,然後銷售人員隨即展開激烈「科普」轟炸,讓記者進一步購買其他項目。而所謂的線酵素熱毯也只是一張雙面發熱的塑料毯,主要是讓使用者出汗。粗略計算,整個體驗過程包括消耗掉的一次性用品及水、電、人工成本,連同機器折舊費,也遠不到3888元。
「我們是上市公司,而且只做直營,所用的儀器、產品都十分安全,所以價格也比一般美容院貴。」體驗還沒結束,一位現場銷售人員便向記者極力推薦一項售價為5200元的纖體套餐,但當記者表示價格太高無法接受後,該銷售人員馬上改口稱「價格可以商量」,報價也一下子下降近千元。最終記者以2868元的價格購買了8次爆脂纖體項目,平均每次花費358.5元。
據瞭解,當下美容機構主要有兩大收入來源:提供美容纖體服務以及銷售纖體美容產品。而對於中高端美容院來說,主要的利潤來源是服務項目本身。
「像加盟店做一個淡斑的美容項目,售價是5888元,其中的產品成本也就是兩三元,部分使用套盒的成本也就一百元左右。而儀器設備則全部由我們來配送,成本很小。」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向記者說道。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到,在修身堂近幾年的熱門美容療程中,包含了「淋巴引流按摩護理」、「Pilates手造塑身療程」等一系列純手工項目。這些項目在操作過程中不需要輔以任何的產品或儀器,僅僅花費少額的人工成本。部分配合儀器設備操作的項目,成本亦不會超過售價的20%。而這樣的低成本項目在美容院售價往往高達幾百甚至幾千。
「經營一家美容院,除去店租、薪資、水電等成本,一般有50%到55%的純利潤空間。」劉女士告訴記者,目前美容院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是經營成本,包括店租、員工薪資和其他。由於員工薪資與業績掛鉤,成本不大,店舖租金為主要開支;其次是加盟成本,或者是前期購買設備和產品的成本,這部分成本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就可以收回;第三是廣告支出以及美容院預留的流動資金。
違規涉足醫學美容背後
近年來,除了生活美容服務,部分美容院推出了醫學美容項目,利用一些醫學美容儀器,從而將項目售價提高數十倍。
「一台普通機器要做10次的效果,高端醫學儀器可能兩三次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價格要比一般儀器的貴。」上述必瘦站銷售人員稱。
根據我國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從事生活美容的機構不得開展任何醫學美容項目。開展醫學美容項目的機構必須是醫療機構,醫師必須有醫師資格證且執業範圍為整形外科或美容外科。
據記者瞭解,醫學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像漂唇、割雙眼皮、文唇線、繡眉、去眼袋這些美容項目都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
但事實上,違規涉足醫學美容在美容業內卻是存在已久的現象,而且因為比起普通的生活美容項目,這些醫學美容項目售價可高達數萬元,在巨額暴利的促使下,就連一些大型的知名連鎖美容機構也不惜鋌而走險。此前必瘦站深圳羅湖人民南路分店就被媒體曝光違法給消費者提供俗稱「微針」的醫療美容服務。但在該公司的衛生許可證上卻明確標示,許可項目是「美容店(不含醫學美容)」。
而為了逃避監管,必瘦站羅湖分店在向客人介紹的時候還故意將「微針」服務說成「飛針」,但實際上都是一回事。而對於記者在廣州必瘦站分店所購買的爆脂纖體項目,一位美容醫師認為實際上也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雖然沒有傷口和直接侵入,但因為已經對體內脂肪結構帶來影響,其實也是醫學美容的一種。」
為此,記者向必瘦站公司諮詢在大陸地區是否具有開展醫學美容資質,但截至本報發稿為止,該公司尚未對此作出回覆。
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更坦承,該公司在醫學美容領域非常專業。「抗衰老以及一些微創項目,可以由你們帶客戶到我們的醫美中心進行服務,然後我們進行利潤分成。」劉女士說。
而對於醫學美容,一些小型美容院則更加猖狂,公然做起了微整容的生意。「我們揚州有個加盟店在做液態無創整形項目,媲美於我們的微整形,只是不用注射開刀。這個項目廠家拿貨的價格是5888,加盟店拿貨就是1740,我們的揚州店在推廣給客戶的時候,售價高達5萬多。」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醫學美容儀器的售價雖然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但美容院卻可以零門檻使用。其方式通常是:儀器供應商免費提供給美容院首5位客人使用,若美容院願意繼續使用,美容院只需與儀器供應商進行收入分成,例如300元每次的服務項目,美容院收取其中6成,儀器供應商收取4成,具體比例最終由雙方確定。所以對於美容院來說,不需要花費巨資來購買儀器,違規成本大大降低。(編輯楊顥)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由於缺少銷售渠道和營業網點,外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在中國歷來主打批發性銀行業務,而對於零售業務也主要專攻私人財富管理領域。
據FT報道,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正在考慮退出中國大陸地區的資產管理業務,逐步轉向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縱觀整個資管行業,由於缺少足夠的分銷渠道以及過低的利潤率使得一些外資機構將目光瞄準了富有的小眾市場,並通過設計複雜的結構化金融產品搶占市場份額。
意大利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機構Azimut Holding在中國設立了一家私募基金:安中投資管理公司(AZ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初期與國內共同基金搶占市場份額失敗之後,安中開始將目光對準富有的私人客戶群體。
2012年,國內政策開始允許共同基金與外資機構設立子公司,於是像信誠基金管理和工銀瑞信等合資基金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據渣打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誌浩(Stephen Green)測算,2013年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規模飆升65%達到11萬億人民幣左右,遠超銀行存款15%的增長速度,這充分體現出財富管理模式的受歡迎度以及投資者對於收益率的渴求。
以安中投資管理為例,該基金通過更為卓越的風險管控能力來將自己的產品與同業競爭區分開來,安中的基金並未使用任何杠桿,盡管這導致了其收益率落後於國內的共同基金。
分析人士稱,盡管一些外資基金的收益率較低,但其投資策略更為有效,對於風險-收益的平衡技術也更為先進,深受一些有海外投資背景的富人喜愛。
英國對沖基金巨頭英仕曼集團(Man Group)是首批允許吸收國內資本投向海外市場的六家外資對沖基金之一,該基金贏得市場的技巧在於雇傭眾多優秀的國內基金銷售人員來面對國內富有群體進行針對營銷,甚至通過教學和培訓的方式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此外該基金對於透明度,風險以及合規的把控也是保證市場份額的重要前提。
中國的財富管理領域歷來被瑞銀,高盛等老牌機構所把控,一些外資機構為了打破這一傳統,紛紛推出與眾不同的投資策略與產品,比如Mercury Capital聲稱將通過杠桿融資,以及利用歐洲和香港鉆石貿易價差進行套利等策略為投資者提供高達16%的年化收益率。
或許一些投資者還會選擇私人銀行,但問題是私行對於傭金的計算是以交易筆數計算的,這就導致了銀行可能為了提高傭金而過多地進行不必要的交易。一些外資基金公司抓住了這個機遇,以客戶持有基金份額的時間長短來考核理財顧問們的業績。
盡管外資基金公司富有創造力,但是競爭依舊慘烈。國有四大行一直在拓展財富管理領域,增雇銷售人員並擴大客戶基數。在這樣一個嘈雜的市場,每家機構都在爭奪高凈值人士(NHWIs)的資產,盡管要花費許多成本,但該領域的利潤依舊誘人。
據王誌浩估計,大約三分之一的財富管理產品投向了房地產貸款和地方政府的基建項目,這在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累積的背景下是極具風險的,盡管監管機構正在出臺政策限制財富管理機構的風險投資行為,但與信托,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還有基金公司不同,財富管理機構所受到的監管依舊較弱,所以隱含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資產規模超9200億美元(官網數據, 截止2014 H1)的美國北方信托(Northern Trust)在近日發布的一份關於風險因素驅動型投資(risk-factor investing)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從專註於強勢股到波動性再到收益率投資,機構投資者轉向了多種多樣的投資策略,但是知曉各自投資的真實風險水平者卻少之又少。
在調查涉及的全球139家機構投資者中,僅18%的受訪者表示,對於各自股權資產組合所曝露的真正風險因素“十分確定”。51%的受訪者51表示,對承受的真實風險“略知一二”,更有近1/3(31%)受訪者承認,對於承擔何種風險“相當不確定”。
報告還給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基於調查結果和對英國、歐洲和美國三家養老基金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機構投資者融合了大量的主動和被動的股權投資策略,構建出的卻是整體風險偏中性的投資組合,盡管它們的初衷可能是偏向某個或某些風險因素。由此可見,投資組合並不總是反映投資者的目標和宗旨。
該研究凸顯了配置對於因素驅動型股權投資策略如何更有效地實現投資者目標上的重要意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創造了很多神話,史上融資規模最大的IPO、讓無數普通員工一夜變身富豪、改寫了中國和日本富豪榜排名,唯獨沒能讓中國的打新基金賺得盆滿缽滿。
“這次拿到股份的大多是歐美機構,其中又以美國機構最多,其次是亞洲有選擇性的大型機構。”接近阿里巴巴上市安排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
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約1700個機構參與認購,超額認購14倍,不少美國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成為最大贏家,而中國內地一些以“打新”為賣點的機構則顆粒無收。上述人士透露,榜上有名的美國機構包括富達(Fidelity)、貝萊德(Blackrock)等,而亞洲則以香港和新加坡機構為主,包括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等。
“很多所謂的打新基金都是剛成立的,對於承銷團隊來說,壓根都沒聽過。”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承銷團人士表示,在美國這類成熟市場,也根本沒有“打新”一說。
頂級機構名單
阿里巴巴的“控制欲”體現在IPO進程的每一個階段,從合夥人制度、上市地,到承銷團角色的分配和投資者的選擇。
“阿里巴巴很清楚自己要怎樣的投資者,在過去幾次融資過程中,包括雅虎回購股票和股權、可轉債融資等,已經對歐美投資者群體非常了解,在3個月前就已經定好了150個歐美最好的機構投資者的名單。”前述承銷團人士表示,這150個機構也是承銷團首先要重點接觸的對象。
與之相比,中國內地的一些“打新”基金則是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不久才成立的新基金,既不屬於與阿里巴巴已有深交的機構,對於負責承銷的團隊來說,這些歷史短暫的中國基金也是聞所未聞。
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稱,前25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而總計前100大機構客戶分配到的股份占83%,剩余大約750個機構賬戶瓜分剩余17%的發售股份。
“這150個機構中,最終有145個機構獲得股份,另外,阿里巴巴還在路演中見了60多個機構投資者,這些機構也基本都有斬獲,成功率非常高。”上述人士進一步指出,散戶最終分到約10億美元的股份,占比約10%。
“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基本都有收獲,只有少數機構在價格上調後,因為認購價格限制而沒能分到股份。”上述了解上市安排的人士表示,對阿里巴巴而言,路演中見面的機構顯然有優先權,那些沒有在路演中見過的機構則根本沒機會拿到股份。
不過,中國內地機構也並非全軍覆沒。該人士進一步透露,中國的一些機構通過阿里巴巴的管理層也直接拿到一些“親友股”,這其中包括某些中國企業、保險公司以及個人,但配給這部分投資者的股份數量並不多,加之投資者數量眾多,每個投資者分到的股份並不多。
“對阿里巴巴來說,現在要250億美元雖然已經很大(融資)規模,但他的想法是以後可能還需要更多。鎖定期結束後,股東出售股份需要有人接,因此一定要找到實力強大、又對公司本身有濃厚興趣的投資者,能夠與公司互相溝通、支持管理層。”前述承銷團人士指出,當大部分股東都是大規模的長線基金時,為阿里巴巴日後再融資鋪平道路。
由於美國並無香港市場的基石投資者概念,機構投資者獲得股份後一般無鎖定期。但原始股則設有鎖定期。阿里巴巴最後更新的招股書顯示,公司管理層、軟銀、合夥人以及其他股東面臨90天至一年期限不等的鎖定期。其中,部分機構投資者面臨180天的鎖定期,這些投資者合計持有約3.16億股,持股比例約12.8%。
香港故事:散戶當家
而如果當初阿里巴巴選擇香港上市,故事可能會被改寫。
“香港與美國很大的區別是設有回撥機制,沒法做到只給長線大基金。”上述承銷團人士指出,像阿里巴巴這樣火爆的IPO,很可能50%都要回撥給散戶。
香港新股全球發售包括對機構投資者的國際發售和對本地散戶的公開發售兩部分,一般比例為1:9,若認購倍數高於指定水平,回撥機制就會啟動,讓散戶獲得更多股份。一般而言,若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15倍但少於50倍,比例會由10%增至30%;若超額認購50倍至100倍之間,該比例增至40%;若超額100倍或以上,將增至50%。另一方面,回撥比例也會根據新股規模作出調整。
“阿里巴巴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其實任何一個IPO,在有選擇情況下,發行成功的標準都是希望引入更多長線基金,但有的發行人在市場上沒有那麽多需求,有時候則是價格問題,機構投資者給出的價格可能沒有‘打新’的散戶給出的價格高,”另一位外資投行人士坦言,這取決於發行人對成功的定義,“是股東身份重要還是價格重要,是二級市場即刻的表現重要還是長遠表現重要,是眼下做成就行還是日後再融資都能獲得優質的投資者捧場更重要。”
(編輯:羅懿)
格羅斯前腳剛走,PIMCO就慘遭各路機構降級。
據英國《金融時報》,一家頗有影響力的養老金咨詢機構取消了PIMCO 2230億美元規模的旗艦基金Total Return Fund的最高評級。
知情人士稱,英國養老金咨詢機構Mercer下調了Total Return和其他四家曾由格羅斯管理的債券的評級。Mercer用A、B、C三個等級來對基金進行評級。Total Return和其他四家基金的評級從A級被降至B級。
Mercer等養老金咨詢機構手中往往擁有大量的客戶,尤其是那些沒有太多資源來評估投資機會的小基金。在過去十年中,PIMCO一直是許多養老金資訊機構的核心推薦產品。
上周,格羅斯意外宣布從自己一手創辦的PIMCO辭職,震驚金融界。在管理PIMCO長達43年之後,他決定拋下最近的諸多不愉快,去Janus Capital管理一個1300萬美元規模的小基金。
在散戶投資者中有著很大影響力的研究機構Morningstar也對Total Return下手,周一時將其評級從“黃金”下調為“青銅”,理由是“資本外流和管理層變動產生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不只是研究和咨詢機構,投資者已經感到了恐慌。華爾街見聞昨天曾提到,在格羅斯辭職後的短短兩天時間里,PIMCO的資金流失規模將近100億美元。
對於資產規模達2萬億美元的PIMCO來說,100億並非大數目,但是考慮到近來資金已在大舉撤出,這種態勢恐怕會因為聯合創始人的離職而加速。
在史上最牛日本散戶橫空出世之後,日本機構也開始不甘寂寞。一筆總額高達67萬億日元的OTC交易險些刷新“烏龍手”記錄。
根據日本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數據統計,該交易共有40筆掛單,總額高達67萬億日元。其中最大份額的掛單是一筆19.6億股豐田汽車股票的買單(等於豐田57%的流通股股份)。此外,包括本田汽車、索尼和野村控股等知名日企的股票也在名單之中。
幸運的是,該筆交易在成交之前被發現並被取消,避免了史上最大烏龍的出現。不過交易歷上這種情況並非單例。2012年8月,騎士資本因為掛單失誤而出現巨額虧損,最終宣布破產。早在2005年的時候,Mizuho金融集團就因為在電子盤交易操作失誤造成了270億日元的損失。而瑞銀則在2009年出現過價值3萬億日元的可轉債掛單。
在自動化策略越來越成熟之後,電腦自動掛單買入和賣出已經十分平常。不過如此大規模的掛單還是讓市場參與者大感意外。一家東京的信托銀行的策略師表示,“從未聽說過如此巨量掛單取消,市場或者交易所肯定存在BUG。”
目前尚不得而知是哪家機構因為何種原因而出現了這樣的操作。由於OTC交易的特殊性,很難確定參與方究竟是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家機構有能力調動大量資金。在財經博客ZH看來,這可能是大投機分子或者是日本央行自己的一次失誤。(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行官Larry Fink認為,正是央行們推出的越來越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越來越緊的金融監管一手造成了今天的市場格局,也推動了投資者買入風險資產,所以,他們應該停止批評投資者。
最讓我恐懼的是那些正被熱烈討論的事情。美聯儲或者國際清算銀行都在說“市場存在泡沫”,“私營部門購買了資產,享受到了低利率所帶來的長期流動性優勢,但對那些沒有享受到的人而言則是一種損失”。現實是,盡管他們在指責市場,但他們並沒有承擔起任何責任。
他們應當說“OK,我們所有人都要為此負責,如何來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責備市場。
實際上,如果你看那看央行們的行為就知道,他們從債務人那里獲益,令儲戶蒙受損失……我們就從來沒有指責過這一點。
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其資產規模高達4.3萬億美元。以往,貝萊德對監管政策不怎麽抗拒。然而,政治家和央行們推出的應對危機的措施令貝萊德這樣的市場參與者受到沖擊,這家公司由此轉變為試圖影響政策的一股強大力量。
貝萊德對影響政策決策者的興趣比較有限,它希望避免被打上“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標簽——因為這可能引發一個新的監管設計,那將可能導致更密切的監管和更嚴格的資本要求。
Larry Fink還認為,決策者們甚至應當避免使用帶有輕蔑語氣的詞語:“影子銀行”——正是由於傳統銀行的活動受到了嚴格的監管限制,才使得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能夠幫助填補銀行留下的空白。
他們實際上有助於社會。他們提供那些銀行無法再釋放的貸款。監管機構創造出了當前這樣一種市場環境,監管者們是這樣說的:“社會需要更多保護,銀行需要更多資本,我們需要被保護。”因此,很多人被擠了出來,他們無法申請到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