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受困監管機構 市場先生自語
來源: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3.html
金融海嘯之後, 筆者多次在文章提過, 匯控面對最大的困難不是來自市場, 而是來自監管機構.
市場的問題絕對可以靠市場的方法和手段解決, 而且自由競爭市場是汰弱留強, 身為市場的強者, 對匯控是利多於弊. 不過, 面對監管機構任何公司都要低頭馴服.
事實上, 從匯控最新公佈的中期業績反映銀行業受監管條例越趨嚴謹影響越來越顯著. 匯控投放於風險管理,合規和環球標準方面的支出上升,
導致營業支出則增加4%.
銀行業是靠資本槓桿經營業務, 以匯控為例, 集團總資產高達27,535.93億元(美元,
下同), 但股東資金只有1,902.81億元, 表示總資產是股東資金的14.47倍. 即使將資產加以分類, 然後按風險性質計入風險繫數,
總風險加權資產也有12,485.72億元, 是一級資本1,538.83億元的8.1倍, 含金量最高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有1,400.7億元, 表示槓桿為8.9倍.
銀行業之所以能夠長久發展, 因為市場永遠有些人有多餘的資金, 他們不想冒很大的風險但又想賺取一些收益, 另一方面, 市場永遠也有另一些人, 他們想冒險,
無論是投資也好, 做生意也好, 但卻缺乏資金. 銀行業最基本的營運模式, 就是一方面吸收客戶存款, 另一方面, 將所吸納的客戶存款分配給有需要資金的客戶,
成為客戶貸款, 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狀況, 為資金供求方與資金需求方進行配對, 然後賺取中間的差價, 就是淨息差, 也是主要的盈利來源.
銀行借給客戶的錢其實不是出自銀行股東, 而是來自客戶存款, 銀行的股東資金其實是用來抵償當有壞帳發生時所產生的資金損失, 換句話說, 當銀行有資金損失時,
股東資金就是用來抵禦的第一道防線, 花旗集團因為金融海嘯蒙受巨額虧損, 但存戶和債權人卻絲毫無損, 因為損失全部由股東資金承受,
原股東看著股價由高峰57元下跌至最低0.97元.
因此,
銀行業的經營模式不是去避免風險, 而是去管理風險. 問題是, 今時今日的監管機構似乎有點矯枉過正,
由2009年至2013年全球最大10間銀行被監管機構罰款2,648.6億元, 監管機構高調地判處罰款, 甚至向個別人士提出法律訴訟,
銀行職員已經認識到需要為所做的交易負更大的責任, 問題是, 監管機構往往以事後孔明的眼光去判斷多年前的市場行為. 導致銀行職員避險情緒比市場人士還要高, 然而,
零風險的取向同銀行業的經營模式背道而馳, 也非銀行客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