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聽證會上,金融危機期間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保爾森( Henry Paulson)透露,2008年曾與中國溝通,希望中方幫忙救助美國的金融機構。由於美國政府不願提供擔保,中方並未有這方面意向。
保爾森說,當時他預計,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擔保,中方不會對救助美國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感興趣。但
“政府不可能提供那種保障。”中國人當時對投資美國的公司感到“非常、非常緊張”。
這次聽證會源於前AIG董事長兼CEO Maurice Greenberg對美國政府金融危機期間救助該司的指控。因為這起訴訟即將開庭,保爾森、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時任紐約聯儲主席、另一位前任美國財長蓋特納本周都要出席相關的聽證會。
2008年,美國政府斥資1280億美元救助AIG,獲得該司80%的股份,該司最大股東Greenberg的公司Starr International Co.等股東的股份相應被稀釋。Starr公司於2011年起訴美國聯邦政府非法施救AIG。其代表律師稱,美國政府給予AIG的救助款利息高達14%,從中獲利227億美元。Greenberg認為,政府的救助反而使AIG雪上加霜。
昨日保爾森面對美國司法部律師Joshua Gardner質疑時辯稱:
“企業倒閉的時候,股東應該承擔損失。這只是我們的系統應該運轉的方式。”
在監管市場方面,他將穩定放在首位,市場參與者需要對其行為帶來的後果負責。
面對Starr公司的律師David Boies質疑時,保爾森說,AIG必須得到救助,因為如果它倒閉了,“整個國家就要面臨一場真正的災難。”
保爾森承認,美國政府救助花旗並沒有提出像對待AIG那樣的懲罰性條件。他解釋,原因是害怕對花旗那麽做會引起賣空者攻擊其他銀行,讓全國經濟更為動蕩。而保險市場的連鎖反應不會產生那麽大的風險,
“我沒有發現另一家脆弱的保險公司”對整個經濟構成像AIG那麽大的風險。
“對我來說,穩定勝過了道德風險。”
保爾森告訴Boies,AIG成了華爾街的替罪羊,為讓人憤怒的所有劣行背了黑鍋。他還承認,當時如果向兩位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和奧巴馬說明事實,他們應該不會滿意這樣救助AIG,因為對AIG的股東太苛刻。
不過,他希望盡量減少政治方面的阻力,比如向國會申請更多資金幫助受困機構時少一些負面影響。(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報道,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正計劃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擬將會員範圍擴大至券商、保險、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報道稱,相關政策調整後,獲批金融機構可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開展人民幣對外匯即期和衍生產品交易,外管局不實施事前入市資格審核;非銀行金融機構只能與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開展交易。
報道引述分析人士稱,此舉有利於豐富市場交易主體和客戶背景,改變當前人民幣外匯市場相對單一的供求結構和交易風格,進而改善外匯市場流動性狀況。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市場如果真的放開,那資本市場與匯率市場之間的聯動將表現得更為明顯。
但從目前來看,放開初期非銀機構可能主要進行代客經紀業務,對市場的影響較為有限。(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07-08年金融危機期間,投行的杠桿一下子成為華爾街人人自危的大問題,理由很簡單,大家都擔心賠錢。轉眼七年過去,華爾街是否吸取教訓謹慎對待杠桿了?
經濟資訊及分析供應商Mauldin Economics的首席投資策略師Grant Williams提供的底部圖表可見,美國大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由七年前的不足35倍躥升至78倍。
歷經七年大規模擴張資產負債表,今天的杠桿比率遠遠超過2008年幹倒全球金融系統的杠桿水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9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較8月末小幅增長,這與8月環比大幅減少數百億元形成鮮明對比。這可能意味著國際資本正回流中國。
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29.4592萬億元人民幣,較8月末新增11.4億元人民幣。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8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311.46億元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提及,中國外匯占款自5月開始出現下降趨勢,6月環比出現負增長,7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出現短暫回升,增加378億元人民幣,但8月再次出現負增長。
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表明,有理由相信,此前出現的國際資本流出國內態勢正發生轉變。
本周公布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9月實現貿易順差310億美元,較8月創紀錄的498.3億美元貿易順差明顯下滑。
中國9月外貿強勁。以美元計價,9月出口同比增長15.3%,進口同比增長7.0%,均大超預期。值得一提的是,進口增速大幅攀升並非反映國內需求明顯改善,而是主要體現出加工貿易進口增速大幅加快的效果。
FDI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國際資本正回流中國。此前公布的數據還顯示,中國9月實際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速探底回升,同比增加1.9%,大超市場預期的減少14%。
人民幣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增加。彭博新聞社報道稱,9月,人民幣海外需求同比增長15.3%,漲幅為2013年2月以來最大,且比分析師預期超出了12%。
United Overseas Bank Ltd.經濟學家Suan Teck Kin認為,人民幣仍將穩定升值。
央行公布數據還顯示,中國9月當月外匯儲備減少811億美元。
截至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9萬億美元,較今年6月末減少了0.1萬億美元。
《證券日報》援引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交易員的分析稱:
外匯儲備余額突然結束了連續上漲的勢頭,環比出現下降,再結合8月份外貿順差和外匯占款的背離走勢,進一步印證了央行在跟隨美元上漲加快進行轉移支付,即通過主權基金進行海外投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倫周刊》大型基金經理調查(Big Money poll)顯示,多數大型基金經理認為,隨著美國經濟複蘇基礎更加牢固,美股這一波自2009年以來的牛市將在回調之後重拾升勢。
該一年兩次的調查顯示,大型基金的經理平均預期,截至2015年年中,道指將漲到18360點,標普500指數站上2173點,納指有望上攻5000點,分別對應12%、15%和20%的漲幅。
這一調查在過去兩周展開。參加調查的約2/3大型基金經理當時預計,未來12個月美股將迎來約10%幅度的回調。不管是運氣還是具有預見性,上周美股市場的走勢似乎證明了他們的看法。
不過,他們認為,企業體面的盈利增長和適中的估值將對股市形成支撐。他們相信,這一波自2009年以來的牛市將會在一次或許可以稱作“健康的回調”之後,重獲升勢。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盡管跌幅在上周五有所收窄,但是標普500指數已經自9月高點下跌超過6%了,上周該指數跌幅達到1%,創下2011年8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並且是連續第四周下跌。
摩根士丹利全球投資基金(MSGI)高級投資組合經理Andrew Slimmon表示,受歐洲經濟陷入困境影響,2010年和2011年美股也出現了一波拋售。如今歐洲可能又一次陷入衰退再次引發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當年市場擔心的是,歐洲的衰退會引起美國的衰退,當時美國的經濟也比較脆弱。之後,市場強勁上漲。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美國現在的經濟基礎更加牢固了。股市下跌的程度不太可能會那麽大了,而反彈幅度可能會更大。
在資產規模達460億美元的Fidelity Low-Priced Stock聯席基金經理Joel Tillinghast看來,美股的誘惑顯而易見。他表示,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支付給投資者的回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美股分紅卻足以媲美債券收益率,此外還有獲得資本利得的可能。以5或10年的複合收益率來看,當前經濟極具吸引力。“人們將會逐漸意識到,股市才是更好的選擇。“
由於覆蓋較多波動性更大的生物科技股和社交媒體股,納斯達克指數自9月2日以來的跌幅接近7%至4258點,但是《巴倫周刊》采訪的大型基金經理人並不因此看跌。他們認為,2015年年中,納指可漲至5000點附近,漲幅近20%。
資產規模達1864億美元的加州退休教師基金(CalSTRS)首席投資官Christopher Ailman表示:
大家看漲(納指),因為矽谷和生物科技公司的創新步伐有目共睹,盡管估值一開始就比較高。
對於整個美股市場,Ailman的看法:
這次下跌可能正是我此前預期的10%回調。我們明天將進行討論,可能是討論買入的機會而非賣出,因為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GDP預測結果仍然很好,趨勢向好。盡管企業盈利增長不像過去那麽快了,但是仍然在增長。
相較於上一次調查(春季),多頭人氣有所增加,因為對股市漲跌持中性看法的經理人由35%下降至了31%,而空頭比例仍然維持在9%左右。
華爾街知名投資策略師、黑石集團旗下投顧公司副主席BYRON WIEN也認為,美股回調臨近尾聲,不太可能進一步大幅下跌。
WIEN在迪拜參加一個會議期間告訴路透:
沒有人知道下跌還將持續多久,而且總是比投資者預期的要長,但是我確實認為這只是一次回調,而非熊市的開始。
也許還會進一步下跌一點點,但是回調幅度已經接近10%了,所以我希望我們已經接近回調尾聲了。
就在滬港通“發令槍”即將響起之際,一些大型機構卻要求更多時間,來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
路透社報道稱,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a Securities Industry &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簡稱ASIFMA)致信香港證監會,要求更多時間為滬港通開通做準備。
ASIFMA稱,滬港通推出尚不成熟,其客戶不能在下周開始交易,因為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例如資本利得稅尚需厘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等。而且一旦各項細節確定,投行亦需要時間來調整交易系統和準備客戶文件。
他們希望能提前一個月預告滬港通開通時間。
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是一個獨立的地區性行業協會,由買方和賣方市場60多個領先金融機構組成,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律師事務所、評級機構、市場基礎設施服務提供者等,這其中包括貝萊德、施羅德等公司。
市場普遍預計,滬港通將於10月27日正式開通。ASIFMA在上述信件中表示,滬港通開通時間可以推遲到11月下旬。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誌剛曾在本月9日表示,據其以往出任公職時推動中港金融合作經驗,部分內地部門推行相關政策或多或少滲入政治考慮,故不排除“滬港通”或因政治理由而延遲。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上周五表示,滬港通準備工作已就緒,但沒有“開車”時間表。
滬港通是多年來中國國內市場對外放開最重大的進展,這也給了海外資金進入A股更便捷的通道。
不少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滬港通將給中國被納入國際基準指標鋪路,例如MSCI以及富時,這是中國市場與國際金融系統融合的重要一步。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國一次性減少協調機構13萬余個。鄭州市西瓜辦10月24日回應,西瓜辦已經解散,可應用微博為農服務仍在繼續。 (西瓜辦微博截圖/圖)
西瓜辦、饅頭辦、生豬辦、禁止午間飲酒辦......近年來地方上各種領導小組和協調機構迅速膨脹,而據新華社消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國一次性減少協調機構13萬余個。其中,一些省區減少各類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成效顯著”,僅湖南減少1.3萬余個,江蘇、內蒙古分別減少8472個和8081個。
值得註意的是,其實對於這些協調機構針對性的清理已非首次。安徽亳州早年就一次性撤銷109個市級“領導小組”,被稱作挖掉“文山”之根,截斷“會海”之源,可是近年來一些新的領導小組又“雨後春筍”般重來。
據東方早報消息,近幾來頻現各種“奇葩”的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如“西瓜辦”,2006年成立,全名為“鄭州市西瓜銷售服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4年5月28日,鄭州市“西瓜辦”的官微正式開通,目的是規範西瓜有序銷售,因為在西瓜集中上市的季節,大量中牟縣的瓜農會就近開車到鄭州市區賣瓜。
而“饅頭辦”,主要是對饅頭生產實行審批制,生產饅頭,須到市“饅頭辦”或區“饅頭辦”辦理“饅頭生產許可證”。
除了各種”食物辦”外,休閑娛樂的協調機構也令人無語。
2012年4月3日,有網友發布一張圖片,畫面中是一組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政府機構的牌子,其中一塊寫著“寧陵縣禁止午間飲酒辦公室”,直指政府協調機構膨脹。
2006年,陜西鹹陽專門成立“推廣足療保健工作領導小組”,市領導掛帥親任“小組長”,下發紅頭文件嚴禁公安進入檢查,要求執法行動必須由總工會牽頭,並且各縣區、鄉鎮街道,也紛紛成立領導小組。
有業內人士介紹,領導小組的設置,地方政府掌握的靈活性更大,甚至有時只需發個通知就可成立,在一些突發性事件上,幾乎成為應急的“萬能鑰匙”。
對此,前述新華網消息,上海交通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樊博,現代政府是責任政府、法治政府,涉及比較複雜或重大、跨區域的問題可設立相關“協調機構”,其他要慎之,防止冗員。部門若都守土有責、盡心盡責,就無需成立徒有虛名的“領導小組”,真正做到“權隨事設、責隨事定、人隨事走”。
不過,據澎湃新聞消息,10月23日,鄭州市供銷社辦公室主任、@西瓜辦官微負責人之一的鄧德鄰表示,目前還沒聽說要撤消這個部門,明年應該會繼續組建“西瓜辦”。
鄧德鄰指出,鄭州周邊的中牟縣年產西瓜就達30萬噸,每年都是同一時間集中上市,占道經營會造成衛生問題和交通擁堵和其他治安問題。為了加強協調這份工作,成立“西瓜辦”,鼓勵瓜農賣瓜,方便市民買瓜,加強市政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十年間的工作頗具成效。
10月24日早上六點,西瓜辦官微正式表示,西瓜辦已經解散,可應用微博為農服務仍在繼續。西瓜辦是季節性的臨時協調機構,任務完成即解散。但今年首創開通的@西瓜辦官博沒有下線解散,服務將繼續。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中央橫下心要遏制住腐敗蔓延勢頭,在如此形勢下仍有黨員幹部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重點查處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幹部。誰還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付出代價!
人民網稱,此次中紀委會議結束後,或將設立頂層反腐機構。
王岐山指出,從嚴治黨首要的是嚴明黨紀。不僅要依法治國,還要以德治國:
我們這麽大一個國家、13億人,不可能僅僅靠法律來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法規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行。領導幹部一旦在德上出問題,必然導致綱紀松弛、法令不行。
從十八大以來查處嚴重違紀違法“活”的案例看,有的領導幹部根本不學黨規黨紀,不知法律法規,無視規矩、不講廉恥,根本不把黨紀國法當回事,毫無戒懼之心。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應心存敬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決不能無法無天、膽大妄為。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政、管權治吏思想,有豐富的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中華傳統文化是責任文化,講究德治禮序。
王岐山還強調,黨中央橫下一條心,一定要遏制住腐敗蔓延勢頭:
在如此高壓態勢下,仍有一些黨員幹部不收手、甚至變本加厲,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塌方式腐敗”,令人觸目驚心!
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重點查處十八大後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幹部,治病樹、拔爛樹,強化“不敢”的氛圍。
懲是為了治,要加大治本力度,選對人、用好人,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完善激勵和問責機制,逐步實現“不能”。最終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樹立“三個自信”,真正做到使之“不想”。
然而,“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層面,“不能”、“不想”的問題還遠沒有解決,防止反彈任務艱巨。黨風問題關系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這是一場輸不起的鬥爭,一旦出現反彈,後果不堪設想。
誰在這樣的形勢下還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為我們黨改進作風付出代價!
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夥夥、拉幫結派、利益輸送;決不允許自行其是、陽奉陰違。各級紀檢機關要加強對政治紀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決查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為,保證中央政令暢通。
十八大中共四中全會剛剛閉幕,主要解決了依法治國的問題,王岐山的講話對反腐敗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已於昨日召開。人民網稱,此次會議可能會設立頂層反腐機構。
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表示:
此前的表述中“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而這次會上,王岐山的講話則指出“要加大治本的力度”,有著根本的不同,認識很清晰,就是要構建一個不敢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特別強調,要通過反腐敗來為依法治國提供保障。
王岐山的講話透露的另一個重要信號就是,現在的官場地位越高權力越大,特別是黨內不能團團夥夥、拉幫結派,這幾句話很關鍵,絕對不是憑空說的,中央高層對此也有共識。拉幫結派,像這麽大的利益團夥能夠形成就是長期以來存在著利益輸送。王岐山講話中,明確要通過紀檢監察機關全面履行監督責任,來確保進一步使中央政令暢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的一項新近研究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將大力投資英國基礎設施。2005-2013年,中國對英國的這類投資已有117億美元,截至2025年,這類投資規模將增加1050億美元,僅今年上半年這類投資就已達20億美元。
上述數據來自倫敦獨立智庫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Cebr)與律師事務所品誠梅森(Pinsent Masons)將於下月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發布的報告。該報告還預計,英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中國第三大對外投資目的國。
上述報告認為,中國對英基建投資的主要障礙是,英國目前缺少註資後即可上馬的新項目,因為英國政府金融危機期間或是凍結或是砍掉了一批大規模的基建項目。雖然中國投資者願意在英國大興土木及大量開展工程項目,但還面臨特有的阻礙,比如中方的風力發電技術運用時長尚短,未能吸引英國金融界支持。
因此,上述報告預計,中方企業更有可能采取與英國企業合作的方式開拓歐洲市場。現實的例子便是北京建工國際與英國建築公司Carillion合作開發的曼徹斯特機場空港城項目。該項目合計投資8億英鎊,北京建工投入1200萬英鎊,擁有該項目20%的股權,是目前中國對英最大投資之一。
今年4月底,北京建工英國公司董事王衛波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與國內的開發模式相比,該公司的投資相對比較安全。英方選擇中國承包商能更好地接近中國市場。同時,中國企業可以提供必要的項目融資協助,這也是英方選擇該公司合作的原因。
去年12月,英國首相卡梅倫自2010年11月以來首次訪華。當時李克強總理在與卡梅倫會晤後表示,雙方同意在核電和高鐵領域推動合作,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卡梅倫說:“對於中國投資於英國的核電、或者入股倫敦希思羅機場、Thames Water或曼徹斯特機場空港城,我不感到難堪。我認為這是一個突顯經濟優勢的正面跡象,表明我們對中方投資持開放、歡迎態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香港的證券監管部門已經批準“滬港通”項目,上海證券交易所也稱完成了項目啟動的準備工作,現在只等內地監管部門的批準。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簡稱: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周三說,為啟動該計劃所需做的所有監管工作香港都已經完成。
歐達禮在香港的一次會議上說:“我們的工作已經完成,我們希望項目會在不久的將來啟動。”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認為,這相當於把“滬港通”開啟與否的責任推到了內地監管機構身上。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周三表示,上交所不知道“滬港通”何時啟動,並稱滬港兩家交易所已為項目啟動完成了本職工作。
闕波還稱,上交所對該事表示樂觀。
他在首爾的世界交易所聯合會活動間歇向路透表示,現在完全取決於監管者,交易所正在靜候,不清楚會在何時啟動。
交易員和投資者曾預計“滬港通”項目將在10月底啟動,但兩地的交易所還沒有商定啟動日期,而且啟動還需要中國內地監管機構的批準。
10月還剩最後兩個交易日,“滬港通”確認已將延期。德意誌銀行(德銀)分析師Tracy Yu甚至預計,“滬港通”今年年底前宣布啟動的可能性很小,保守預計將於明年獲批。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表示,交易所在“滬港通”的角色是“修橋建路”,已完成準備工作,但滬港通何時開通非由他”按鈕“。他稱不知悉“滬港通”的開通時間,亦不願作出猜測,但他認為“滬港通”推出只是時間問題,而非”會否“的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