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666
經濟似乎比人有點好轉的感覺,比如股市回升,美國的銀行業績造好,澳元升值,新股上市增加,老千股的抽水潮,論壇的gogogo,燈神的看淡等上年我可以搵日特殊股全面暴跌反映市場氣氛180度轉變,今個月我都可以找到一日特殊股全面暴升,市場氣氛又180度轉變了味皇最近提實貨,銀行又加手續費了,無端加多左5蚊每一手,加上最近推出的不平等條款的存款廣告,銀行做生意梗冇死錯人恆指由3月20日的12833點升至4月16日的15583點,同期羅申美指數由576點升至748點,跑贏恆指,說明大戶同傳媒萬眾一心,最後果日羅申美三寶都齊齊上了報紙的專欄,翌日亨泰就供股了我本來想買惠理雞金,但我錢少,我故意遲存款,14號先存入銀行避開匯豐的月供,點知第二日佢就同我用54.5買左91股匯豐,咁都得?唯有等果6000蚊啦股市不斷上升,看著中海集運上升(雖然我持貨不算多),非常開心,因為有打算賣,但其他目標股都上升(雖然我揸重貨),非常痛苦,因為打算買如果排除鰻魚的毒發身亡,我今年的回報異常地高,尤其是乾坤一擲果下,買入時恆指是14000點,現在區區升1500點就已經升近1倍,百年一遇的機會總算冇浪費當然之後再跌3000點時都損失近3成,可以捱到現在,我的筋實在有夠大條奧普是第一隻回到淨值的股票,令人意外最近的業績報告太多,一時消化唔黎,但有一點感觸頗深,最近金融海嘯令我明白了一件事德昌,味丹,匯豐等公司是有足夠能力維持派息的,但是最後都以各種藉口不發放或少發放,而且股東不得不認同,這多少是意料之外的,不過中國消防持續不派息完全是意料之中*由於有讀者對中國消防持續不派息顯得慷慨激昂,似乎沒有做功課,中國消防不派息的理由應該是基於收購條款,UTC有29%的股權期權在中國消防主 席名下,如果中國消防派息,收息的是主席而不是UTC,明顯損害了UTC的利益,收購條款似乎沒有關於派息的調整條文,因此在UTC正式收購之前,中國消 防是不派息的,期限仲有5年金融海嘯令我明白的事正是中國消防的派息問題,由於我已知道中國消防是不派息的,而它又是我的永久持股,這構成了邏輯矛盾購買股票,目的一係派息,一係升值,如果股票不派息,就只有搏升值,如果不存在賣出的動作,升值就沒有任何意義,即使升至1000蚊一股,總不可能購買股票只作抵押品的用途吧?派息的股票的價值在於持有,升值的股票的價值在於賣出,如果對升值的股票進行無限期持有,構成了邏輯矛盾,是非常基本的錯誤無疑中國消防是我的愛股,現在也是如此,當中多少都有感情因素,但我買股票的根本目的是賺錢順便慈善,而不是慈善順便賺錢,因此我再也不說永久持有了,但我還是樂於長期持有仲有一個原因是湯才兄的關係,中國消防始終是福建出身,而且前身還是叫"萬友消防"時有董事似乎同超大袋,青頭食品等有關係,主席江雄是突然冒起的 富豪,雖然改名之後淨化了,但多少都打擊了我的信心,當然中國消防現在還足以令我安心的,其獨立非執董是中國人壽的秘書,而UTC都派了一名美國會計師入 局(06年),由07年開始,假數風險不大。
中國消防業績分析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671
今年情況比較特別,地產市道差,中國消防業績自然難看,盈利數字必然大跌,但比起"量",今年的重點是"質"中國消防的現時業務分兩項,消防工程及消防設備製造消防工程是營業額高但利潤低的生意,今年地產市道差而消防工程是營業額沒有下跌,而且接了很多大型工程訂單,包括上海世博的場館,有人認為表現很 好,下年一定賺大錢,其實不然,上年中消一樣接到奧運鳥巢的合同啦,結果都賺唔到幾個錢,因此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做消防工程都是吃力不討好的獲利上的確如此,但這可能具有戰略目的,依我的看法,消防工程最核心的業務應是現時獲利極低的保養業務,當你完成一項工程後,買家多數會讓賣家負責 保養,進行一次工程,只能得到一次收入,而保養費卻可以無限次重複,就好似賣羊肉同羊毛的關係,比著是我,我會盡量讓工程量增加,讓工程遍佈全國,工程利 潤少不要緊,收支平衡就可以,只要消防保養的意識強化,來自保養的收入自然源源不絕(雖然毛利率不能保證,但絕不會太低),而且工程一旦完成,除非建築倒 塌,否則保養需求是不會消失的,如果中國消防主席和我想的東西相同,現在應該正在播種,以下數字可以說明 08 07 06 05工程安裝 470 466 464 363保養 91 79 63 56消防設備製造方面,中國消防08年的出車量為500部,上年為400部,而上年的400部是來自舊廠的加班加點完成的,今年的500部同樣是來自舊 廠的加班加點完成的,可謂完全沒有進步,但在10月新廠投產,多出的100部自然來自新廠,即新廠現在以年600-700部的產能生產,根據官方的說法, 新廠產能是1500部,可能現在舊廠不用加班了,中國每年約增加2000部消防車,這產能足以應付很久的需要,之前中國消防還不算是消防車產業的第一,但 現在起碼可以同上海電氣並列第一了,而且技術上占優,利潤方面,消防設備製造屬於優質業務,不太受景氣影響,由於多產100部,營業額按比例上升,但利潤 沒有按比例提高,代表賣價不變,但成本提高,應是材料加價,由於可見的將來材料似乎不會跌價,因此毛利率很難提高,除非有新產品,產能大幅提高,該業務業 績有望大幅提高,未來一兩年多一倍不難同消防車相關,04年中國消防用1700萬加3000萬股收購的東城貿易公司廢棄,撥備1500萬,原因是大陸的貿易禁運,禁止外國消防車進口,只 限買國貨,即保護主義,只出不進,目的是為了改善貿易數字,今次救市的直接受害者,明顯就是日本森田,但這僅是針對消防車嗎?政策必然同時包括其他不同產 品,UTC,波音,日立,三菱等亦必然受害,國內亦相對會有受益者,例如上海電氣,比亞迪等內銷兼出口股,當然中國消防亦在此之列消防設備製造包括了滅火筒,照明燈,探測器等,探測器的業務已經送了給海灣,現在集中在滅火筒及照明燈上,但年報說明太簡短了,除了利潤大跌外沒有其他特別情報,備受注目的特威特隻字不提,可能是持股不足50%的原因又或者蝕緊錢最後就是收購事宜了,我實在非常意外,居然不是由Kidde收購中消,而是中消收購Kidde,這做法實在太有創意了,其實也不算是收購,作價 350萬買入上海Kidde的30%,即上海Kidde總值約1000萬,即是空殼公司,說是中消收購Kidde,不如說是中消作價350萬購買 Kidde商標及專利使用權,中消的產品技術雖然先進,但致命缺點是品牌不嚮,本已為中消將來會使用"海灣"作品牌,現在居然用舶來的"Kidde",更 加馨香而上海Kidde的業務是"從事設計、生產及銷售消防泡沫滅火系統及其他消防設備".明顯是衝著特威特而來由於大陸搞保護主義,UTC是受害者,現在UTC心口掛上"make in china",非常蠱惑如此一來收購中國消的急切性就下降了,萬一商務部玩野的話UTC都可以用反收購的方法令子公司同中消的子公司結成聯營員工數大減,公司聲稱是放棄探測器業務的原因,但炒的人似乎太多了,很快又要請過賬款沒有大惡化,拖數問題又不是第一日存在的固定資產上升,折舊下降,同奧普的情況一樣,多半又說成是搬廠的原因現金過多,主席說有野打算收購,可能又是同UTC的子公司合併鬼佬董事仲未死,應該做唔到假數
三大報表的統合分析-2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678
關於"公司現況",分析目標如下:1.正確的盈利數字2.真實的盈利數字3.安全性4.資產數量5.資產質量6.營運效率7.投資效率8.盈利能力9.成長性在市場的眼中,只有8,9受到重視,如果我們要得到不同於市場的結果,就要多著重頭7樣 1.正確的盈利數字:由於損益表的盈利數字普遍是假的,我們有必要修正這個數字有一點很矛盾的是,我們個個都不肯相信花旗銀行的盈利數字,為什麼我們又無條件地相信自己持股的盈利數字呢?正確的盈利數字只要排除特殊項目的影響即可,不是很難很多蕉皮股會在盈利上加入大量特殊項目,在以市盈率計價的市場上好易比佢跣親,大行在推銷時並不會同你分特殊不特殊確定"正確的盈利"目的主要是在於判斷市價是否超高或超高,如果包含了特殊盈利的公司20倍市盈率定2倍市盈率都可能超貴,相反包含了特殊虧損的公司2000倍市盈率定0.2倍市盈率都可能超平下面舉個例子
這公司的盈利是多少呢?特殊項目不會重復出現,同公司的正常營運無關,因此正確的盈利會比現有數字更多,1.25億加上7.43億再扣除合理的稅款,正確的盈利數字應為8億上下,但這並不是"真實"的數目 2.真實的盈利數字
現在再加上現金流表,這10億的現金流對應9億的毛利並不合理,因為折舊龐大,不是現金流過少,就是毛利滲水,或者兩者都有,假定現金流數字正常的 情況下,10億現金流減5億利息支出後,再減折舊就蝕錢了,但公司有交稅,即稅基高於現金流,7700萬稅代表多少盈利呢?首先現金流表比損益表的數字多 一倍,盈利因此要多一倍,如果合理稅率在20-35%之間,7700萬對應3.9-2.2億稅基,求其採用損益表的稅率23.05%,對應3.3億稅基, 因此修正後的稅後盈利起碼有兩三億,這已經大致可視為真實的盈利了,要求更高的人可以將一部分折舊加回去或再減出黎,以本例子來說,正在重組的公司設備要 更新或丟棄的機會很大,因此折舊是真確的支出,如果是媽媽奶一類設備萬年不維修的公司,你大可將一半的折舊都當成盈利加回去,如此一來真實的盈利會比想像 中更高真實的盈利數字首先要排除特殊項目的影響,之後減去利息支出,再按現金流,已繳稅項的比例,有時加上存貨比例,進行修改,修改過程很可能出錯,盡力而為就是,通常令人感到很難處理的報表,都會有問題,並不代表自己無能,放棄無問題一般來說,毛利不會超過正常水平的現金流,現金流-利息-折舊=稅基,要交稅的收入先叫"真實",管理層喜歡欺騙投資者,但不敢欺騙稅局,柿總是要找軟的掐如果有來自子公司的股息收入,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來自子公司的股息收入受操縱,除非你知道子公司的情況 3.安全性這一項很容易看,前文已有提及,不再贅述 4.資產數量資產僅在好公司存在,壞公司連現金都可以假,不要浪費時間在壞公司上
這公司收市價2.9,市值15.54億,比例是29/1554公司固定資產6.7億, 29/1554=每股固定資產/67 每股固定資產1.25現金-1.5億存貨4.9億合計10.1億, 29/1554=每股資產/101 每股資產1.88如果覺得公司是好公司,有錢賺,那淨帳款肯定不是0,起碼有好幾億,我們以此為安全邊際應該足夠有凸又或者公司固定資產6.7億淨流動資產9億合計15.7億 29/1554=每股資產/157 每股資產2.93如果你覺得有部分存貨會滯銷,部分固定資產閒置等,你大可以打7-8折比佢,7折的話為2.05不就是資產淨值打折嗎?以上的應該同清算價值比較接近 5.資產質量
現金流約7000一年,固定資產一直上升,在04年,178414的固定資產對比69548的現金流,效率是38%,後來越來越小08年只有10%,上市前的數字真實與否先不說,效率有38%的資產肯定是優質資產,而效率10%的資產則必然是劣質資產,估價時嚴重打折固定資產以外的東西,現金可以1比1的當成資產,係優質資產,而存貨按性質而不同,例如衣物是劣質資產,而布料又比成衣優質等,按緊急脫手的價值同容易程度而不同,劣質資產如汽車,電器等用半價脫手己很不錯,優質資產例如燃料,金屬等都可以賣返7-8成如果公司正常營運,淨流動資產大致可以全數收回成為盈利 6.營運效率& 7.投資效率
又是上面的例子,固定資產的效率說了,之後是投資的效率04年至08年固定資產增加2.9倍,而現金流沒有增加,效率為負,而且折舊都仲未同佢計股東權益增加617,包括上市資金及保留盈利,期內又增加固定資產,又增加投資,而現金流沒有增加,效率為負全部都是白投資,証明管理層是廢物
另一公司的數字,固定資產下降,現金流上升,效率上升?只是由於折舊關係,固定資產實際並沒有消失,效率可以計算出來,最低一年都在31.6%以上,最高的一年50.6%,証明這生意很高附加值由04年起計,05年增加固定資產4800萬,現金流增加3900萬,即新增投資效率為81.3%,06年為-21%,07年35%,08年71%,5年合計,投入資金3.35億,增加了1.24億現金流,效率為37.2%
派息超過盈利,公司沒有保留任何盈餘,用於新增投資的資金,全來自"保留折舊"因此此公司的營業效率奇高,而投資效率亦很高,不過沒有超越舊有投資的效率不能因為效率高就認為管理層聰明睿智,但比起例子1,堅持經營低效生意的確不是智者所為,因此例子2能5年間都獲得高效,管理層值得加分 8.盈利能力例子1
在這例子中,年現金流在3.9-2.7億之間,平均3.2億,我們可以隨便的認為,此公司現金流的製造能力,起碼多過1蚊先,3億也是很保守的估計,而充足的已繳稅項可以支持這一說法由於公司一路有增加固定資產,很難認為現金流會無故倒退,故此派息能力很有保證,甚至可視之為債券 例子2
在這例子中,現金流變化很大,說明這生意本質上不太穩定,損益表上如果顯示穩定成長的獲利,多少都有點欺騙成分上圖中,已繳稅項07年同05年都不少,微薄的現金流明顯被人為轉至其他年份了,如果稅率不變我們按已繳稅項的比例重新安排其現金流(我不得不事先 聲明其可靠性有限),03年現金流為13億,04年34.5億,05年29.4億,06年54億,07年62億,顯然有異於報表所示好似04年咁,一次投入近百億增加固定資產,如果之後的現金流仲少過之前不是很搞笑嗎?我不能明確判定其現金流的製造能力,但06-07年出現明顯的投資減少,投資活動之現金流量因此相對較少,因此來年的現金流不會大增甚至可能減少,即使如此,固定資產在定量的情況下現金流也不會變得太離譜,所以50億以上的現金流製造能力是比較公道的(下續)
(上續)此公司的盈利能力很難評估,按修正後的現金流同當年的稅後盈利對比,03年13億現金流對應12.5億稅後盈利,其中6.9億歸少數股東,5.6億 歸投資者,比率為96%-53%-43%,04年56%-24%-32%,05年84%-27%-57%,06年54%-16%-38%,07年 69%-24%-45%,看得出03年同05年的操縱比較嚴重,大致來說,所得現金流中25%歸少數股東,40%歸投資者,如果現金流製造能力在50億以 上,投資者起碼可以分到20億,同06年持平 例子3
在這例子中,06年前後的現金流處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水平,理由是04-05年的巨額投資,因此06年前後代表的是兩間沒有可比性的公司,舊公司現金流製造能力2億,新公司超過5億但是已繳稅項不支持這一說法,例如05年8900萬稅為歷年最高,而07年的現金流在05年的2倍的情況下已繳稅項甚至低於05年,因此其盈利及現金流等數字應受強力質疑,08年現金流創新高,但已繳稅項為負,代表實際上公司出現虧損,核數師應該要拉去打耙在此情況下判斷盈利能力沒有意義,亦不可靠 在這裡盈利能力泛指主業的現金流製造能力,利息收入不屬於血汗錢總括而言,盈利能力應該同固定資產成比例,固定資產不減少的話,盈利能力應該不會縮水,5年間公司可能會增加投資,令盈利上升,如是者,盈利能力會超過5年的平均數,當然盈利能力必須相應的已繳稅項支持 9.成長性例子1
例如這公司一直穩定成長,速度不快但算不上龜速,雖然投機者會唔夠喉增加固定資產似乎不會大增,因此不會有驚喜已付利息似乎不會大增,因此不會有驚嚇因此公司應該會持續穩定成長,而且是長治久安的類型 例子2
例如這公司似乎在跳探戈,獲利不算太穩定,很難說成長性增加投資同時減少投資,公司很可能存在投資業務,如果某段時間盈利出現急升,也只是鏡花水月財務非常保守,沒有幾多負債,派息不錯,但保留盈利沒有特別用途因此公司應該會持續安穩生存,但不會點樣成長 例子3
例如這公司在06年前是成長股,06年後是垃圾股,其實它是周期股,景氣時小投資收效大,不景時大投資無收益如果周期股連續兩年成長(實際上是恢復),就會被大肆宣傳為成長股,其中一些原因是大戶每次周期都有大量舊貨要處理由於衰退期間已作了大量投資,在恢復時會反彈得更快,而且會升好幾年,但當成成長股買的話好易中蕉 例子4
例如這公司的現金流成長很快,已繳稅項升更得不成比例求其一年的增添固定資產都多過n年盈利,類似向陌生人借1000萬投資咁,公司處於爆珠狀態已付利息亦水脹船高,由04年占現金流5%變成08年占1/4以上,公司處於捨身狀態,銀行則處於捨命狀態股本融資每年幾十億,投資者處於激動狀態,投資銀行處於忙碌狀態因此公司應該會一直急速成長,同時股價猛升至飛出太陽系,直至某日油盡燈枯 例子5
同例子4類似,但不同點在於已繳稅項比例較正常以及財務比較健康增添固定資產數量不少,但來源多數來自保留盈利,而且效率很不錯沒有理由懷疑公司近期的成長性,起碼08年的投資非常充分這樣的公司似乎非常完美,但相應的股價肯定不低,我很懷疑07年接受新股的投資者可以有多大獲益
春秋上市夢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21
春秋大夢,今次輪到發上市夢了要上市的公司名曰"味皇料理會",可惜味皇手頭缺水,為左將報表整靚佢以便完成上市,味皇命人開設了三間獨立的空殼公司,"日之出食堂","甲來軒","岡田屋",各僅有10000蚊的食材,並讓岡田屋持有10000蚊由先日之出食堂向甲來軒出售牛孖筋,作價為成本200%,甲來軒不用現金支付,改用同訂價的叉燒支付,過程中日之出食堂帳面獲利100%之後甲來軒向岡田屋出售牛孖筋,作價為成本300%,岡田屋不用現金支付,改用同訂價的焙根支付,過程中甲來軒帳面獲利100%最後岡田屋向日之出食堂出售牛孖筋,作價為成本400%,日之出食堂不用現金支付,改用同訂價的叉燒支付,過程中岡田屋帳面獲利100%之後味皇料理會上市前2年出手全面收購岡田屋,上市前1年收購甲來軒,(日之出食堂留作日後配股之用)作價為淨值,此時味皇料理會的損益表如下: 前1年 前2年營業額 70000 40000銷售成本 50000 30000毛利 20000 10000毛利率 28.6% 25%有這樣的損益表應足以以不錯的價錢上市,因為營造了盈利上升&毛利率上升的表象,例如市盈率20倍以上上市,賣25%股權(舊股)最少可以賣100000,果兩年收購成本為80000,賺20000兼得80000的控制權可是此時的資產負債表如下:資產 100000應收帳 0應付帳 0現金 10000存貨 90000但用這樣的資產負債表上市並不適合,需要改進首先需要現金,先叫岡田屋準備10000存款,日之出食堂向岡田屋抵押牛孖筋,岡田屋開出10000的無日期支票比日之出食堂,日之出食堂套現,借返比岡田屋,岡田屋再存返入銀行(跟會計仔學的招式),這樣做銀行存款會增加10000此時的資產負債表應該如下(如果冇錯的話):資產 100000 資產 100000應收帳 0 應收帳 0應付帳 10000 或 應付帳 0存款(現金) 20000 存款(現金) 20000存貨 90000 存貨 90000 短期貸款 10000 現在應該比之前好睇,但仲有改善空間,於是岡田屋向日之出食堂講好,分兩期付牛孖筋,第一期付相當於1蚊的牛孖筋(份量是99%),第二期付相當於39999蚊的牛孖筋(份量是1%)此時的資產負債表應該如下(如果冇錯的話):資產 100000 資產 100000應收帳 39999 應收帳 39999應付帳 10000 或 應付帳 0存款(現金) 20000 存款(現金) 20000存貨 50001 存貨 50001 短期貸款 10000 此時味皇尚縑不足,為了將盈利提高,味皇要求日之出食堂提高開價,例如出價多一倍,咁岡田屋的牛孖筋市值就增加一倍,此時味皇料理會的損益表如下:營業額 70000 銷售成本 50000 毛利 20000 特殊收益 40000同時資產負債表應該如下:資產 140000 資產 140000應收帳 39999 應收帳 39999應付帳 10000 或 應付帳 0存款(現金) 20000 存款(現金) 20000存貨 90001 存貨 90001 短期貸款 10000 如此一來,30倍市盈率也不難了,這不是發大夢,應該叫發大懵現實能不能用就不知了
三大報表的統合分析-3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45
最後,在"值多少錢"一項,要分析以下幾樣:1.資產值多少錢2.盈利能力值多少錢3.安全邊際依我觀察,買股票有兩個模式:A.低於某價錢買,高於某價錢賣B.升之前買,跌之前賣前者關鍵在於"價錢",後者在於"時機",後者比較流行的原因在於"價錢"只得一個,要交易必須滿足差價的條件,而且僅能進行一次交易,再者交易時間可以是無限期的,而"時機"任何時候都有,而且即時見效,交易可以很頻繁,無論是抽佣的人還是被抽佣的人都喜歡後者時機的課題不在本次討論之列,現在討論的是"某價錢"的確定上,即是估價估價說是科學倒不如說它是一門藝術,阿豬阿狗都可以做藝術家,問題是藝術家的認同感完全受名氣影響,非常明顯地,畢加索同曾灶財做一樣的事,會受到 相反的待遇,畢加索在牆上捽一個狗屎腳印,自然會有人跳出黎解釋腳印的含義兼出錢裱起佢,而曾灶財在牆上捽狗屎的話一定比人罰錢,因此藝術的價格同其質量 無關說回估價上,專家同普通人一樣,都估唔準,因此普通人一樣可以做得到,不用妄自菲薄,分別只是差異大少,既然都唔準,大家就不用追求精確了 1.資產值多少錢(PB)一間公司如果真係打開門口做生意,起碼都有d資產,例如設備,存款,人手,客戶的電話號碼等,按組成比例不同,資產的估值會不同例如一間僅有10000蚊存款的公司,那公司的價值至少有10000蚊,但是存款是定期存款的話,市場的估值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是1年的2厘定期 存款,公司的估值約10000-10200蚊,但如果是100年的2厘定期存款,如果市場利率為4厘,公司的估值僅是5000多d,而市場利率為1厘的 話,公司的估值卻會變成20000左右,那些奇怪的估值加上甚麼理由都好,定期存款的本金都是10000蚊不變,未到期都可以抵押返10000出黎,公司 的價值就是10000蚊或許有人會持不同意見,反正藝術就是互相獨立的,我愛點做都唔輪到你理,我也不會過問別人上面這個例子只是說明資產估值同市場估值會有明顯不同,我們隨時可以做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但市場一樣可以特立獨行味皇認為市場上有兩種公司:現金公司,設備公司現金公司泛指大半由錢,証券,地皮等組成的一類公司,例如翔龍基金,地產股等,公司不會自行製造現金,所謂的利潤都是由本金"榨汁"榨出黎,本金或者可以升值,但要實現利潤則必須放棄同數量的資產,因此總利潤是不可能多過總資產的,公司的估值應該要同資產值相近設備公司泛指大半由生財工具組成的公司,實業股都是這類,這類公司有一個"生財系統",放著等時間過就有錢收,實現利潤需要的是時間,如果用資產估 值,就要看"生財系統"的工作效率,如果效率高可以出高於本金的高價買,出高價的原因在於投入本金量只能買到新系統,但買不到調整系統的時間同工夫,效率 低就當廢鐵賣大多都公司都同時有現金資產同設備資產,因此估值應介於兩者之間,一般來說,現金只要不是過多,那現金都是"生財系統"的一部分,只要將淨值乘一個合適的倍數就可以,現金過多的話可以分開計或採用較低的倍數雖然淨值好多時有水份,乘淨值只是偷懶的做法,但認真做事的老闆通常是不搞咁多小動作的,選到一隻冇乜缺點的好股就可以簡而為之高價的標準隨自己鍾意,比如我個人就比較鍾意採用以下數字:實業/收租股10%毛利率以下=淨值 x 1.1倍實業/收租股10-20%毛利率以下=淨值 x 1.2倍實業/收租股20-30%毛利率=淨值 x 1.4或1.5倍實業/收租股30-40%毛利率=淨值 x 1.7倍實業/收租股50%毛利率以上=淨值 x 2倍或以上中資金融股=淨值 x 2倍世界級金融股=淨值 x 1.7倍本地金融股=淨值 x 1.4倍現金公司=淨值 x 1.1倍垃圾股=不開價高毛利率的公司,可能代表在競爭力上有優勢,又或者代表產品暴利,又或者代表員工努力等,總之高效的系統自然有更高的毛利率,自然值更高的價錢例子:新華文軒 資產淨值3.674 x 1.5=5.51
中海集運 資產淨值3.084 x 1.2=3.7
中國銀行 資產淨值1.769 x 2=3.54
德昌電機 資產淨值2.342 x 1.5=3.51
2.盈利能力值多少錢(PE)
同樣是對"生財系統"的估值,不過不是對系統本身,而是對產量估值,但不同於系統本身相對的固定,產量卻時時不同,因此產量估值非常不準,正確來說,是經常採用了不正常的產量數字
再用存款公司的例子,公司的5年收益如下: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3年 第3年
收益 200 306 105 212 541市值 2000 5202 525 2544 14392市盈率 10 17 5 12 28收益一直上升,市場給予不同的市盈率,但我忘了同你說,這公司只是做10000蚊定期,只是利率分別為2厘,3厘,1厘,2厘,5厘而已,對10000蚊定期存款開價525或14392是不是不切實際呢?市場先生間中都會發d咁嘅瘟古時有"英雄莫問出處"的傳統,今日亦有"盈利莫問出處"的美德在估值前首先要確定"盈利能力",方法前文己有所述(要特別注意"盈利"的定義),之後用盈利能力乘一個合適的倍數,這樣說比較抽象,於是我建議下面的標準:盈利能力有保証&缺乏成長(10%-) 盈利能力 x 10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平穩成長(10%+) 盈利能力 x 12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快速成長(15%+) 盈利能力 x 15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神速成長(35%+) 盈利能力 x 18倍
盈利能力大起伏&處於景氣低潮 盈利能力 x 10倍
盈利能力大起伏&處於景氣高潮 盈利能力 x 10倍
垃圾股 不開價
具有龍頭地位的公司+2倍
比如維他奶最近的盈利雖然只有2 億,但實際其盈利能力有3億,德昌最近雖然賺唔到幾多,但實際其盈利能力起碼12億,玖紙上兩年的盈利都有20億,但令人懷疑其盈利能力有冇10億,北泰 雖然之前話賺5億,但卻暗中蝕錢爆煲等,不過好股的盈利或現金流數字一般都可以直接使用的
例子:
新華文軒 盈利能力3.5億 x 14=49億(總市值)=4.26
中海集運 盈利能力30億 x 12=360億=3.08
中國銀行 盈利能力700億 x 15=10500億=4.14
德昌電機 盈利能力12億 x 12=144億=3.9
這是計給自己睇的估價,市場根本不會理會,要果要計一個市場可以反映的估價,就要用最近的每股盈利,如果最近的每股盈利高於正常的盈利能力就直接使用每股盈利,最近的每股盈利低於正常的盈利能力就用盈利能力計算
例子:
新華文軒 盈利3.8億>盈利能力3.5億
每股盈利0.338 x 14=4.73
中海集運 盈利0.5億<盈利能力30億
盈利能力30億 x 12=360億=3.08
中國銀行 盈利730億>盈利能力700億
每股盈利0.288 x 15=4.32
德昌電機 盈利10億<盈利能力12億
盈利能力12億 x 12=144億=3.9
資產同盈利兩個估價那個更合理呢?
PB PE
新華文軒 5.51 4.73
中海集運 3.7 3.08
中國銀行 3.54 4.32
德昌電機 3.51 3.9
我們或者可以咁樣解釋,"新華文軒資產比盈利更值錢,原因在於它未能完全有效使用資產生財,將5.51換成14倍市盈率,即每股盈利要0.39,新華文軒努力提高效率就可以達到","中國銀行盈利比資產更值錢,原因在於它超有效率運用其資產或高槓桿,中國銀行用的是槓桿,3.54換成15倍市盈率是0.236,那它額外的盈利應是用別人錢賺的"
在用那一個數字上,我個人會咁-資產比盈利高的計資產,資產比盈利低的計兩者的平均值,理由是資產可靠,而借錢賺錢不可靠
當然也有些個別例子,例如翔龍基金僅計資產,而惠理基金僅計盈利
3.安全邊際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對同一隻股票會有好幾個估價,資產估值,盈利能力估值,每股盈利估值,市值,資產淨值,清算價值
用返上面4隻說明,將所有價錢由大到小順序列出:
Lv1 Lv2 Lv3 Lv4 Lv5 葛拉罕 鄧普頓
新華文軒 5.51 4.73 4.26 3.67 2.83 2.57 1.10
中海集運 3.70 3.08 3.08 3.08 2.16 2.10 0.92
中國銀行 4.32 4.14 3.54 2.95 2.08 1.67 0.62
德昌電機 3.90 3.90 3.51 2.34 1.94 1.64 0.70
如 此一來,投資者面對7個價錢,按個人需要選擇那一級的安全邊際,最低的安全邊際的話,可供選擇的機會會大增,而用最高的安全邊際的話,隨時乜都買唔到(海 嘯價是特別例子,雖然08年多數公司都遠低於清算價值,但顯然並不正常),比如說,用葛拉罕級的安全邊際(清算價),4隻股有3隻成交,而用鄧普頓級(淨 值3折以下),非常幸運的,居然有1隻成交
採用最高的安全邊際,會面對流失所有機會的風險,但一旦出現,因為選擇很少,所以資金幾乎會全部集中上去,而得到神奇的結果,看起來好似是集中投資
而一般的安全邊際,由於不缺機會選擇多,所以會心大心細每樣買d,得到的結果很不錯,而看起來好似是分散投資
以 今次金融海嘯來說,採用低級的安全邊際都受重創,他們之前是否太在意"充足的機會"呢(尤其是牛市時)?如果採用高級的安全邊際,他們在牛市時會完全排除 在市場之外,但熊市時他們卻不缺選擇,而海嘯來到都死留全屍,兩位大師採用的安全邊際,葛拉罕的每次熊市都可遇到,而鄧普頓的未免太不現實
假設有7個人依不同價錢買入8000蚊,目的都是賺1倍:
新華文軒 中海集運 中國銀行 德昌電機
A 2000(11.02) 2000(7.4) 2000(8.64) 2000(7.8)
B 2000(9.46) 2000(6.16) 2000(8.28) 2000(7.8)
C 2000(8.52) 2000(6.16) 2000(7.08) 2000(7.02)
D 2000(7.34) 2000(4.32) 2000(5.9) 2000(4.68)
E 2000(5.66) 2000(4.32) 2000(4.16) 2000(3.88)
F 2666(5.14) 2666(4.2) 0 2666(3.28)
G 0 8000(1.84) 0 0
括號入面的是賺1倍的目標價,採用低級的安全邊際要賺1倍的升幅似乎不切實際,而高級的安全邊際賺1倍就易得多,F君應該不能忍受持股價格升得太高,可能在1.5倍左右的安全價位就出清持股,G君若以F君的水平出貨,賺的卻是3倍4倍,比如說中海集運在7蚊背後還有足夠的資產支持的話,要ABC君若要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持股至15蚊,似乎相當不智,而EFG君就可以在安心的價位獲取厚利
當然數字背後隱藏了一些或然率,如果不是金融海嘯的話,G君會乜都買唔到,如果股市升到42000點的話,只有ABC君自可以賺到26000點以上的錢
三大報表的統合分析-3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45
最後,在"值多少錢"一項,要分析以下幾樣:1.資產值多少錢2.盈利能力值多少錢3.安全邊際依我觀察,買股票有兩個模式:A.低於某價錢買,高於某價錢賣B.升之前買,跌之前賣前者關鍵在於"價錢",後者在於"時機",後者比較流行的原因在於"價錢"只得一個,要交易必須滿足差價的條件,而且僅能進行一次交易,再者交易時間可以是無限期的,而"時機"任何時候都有,而且即時見效,交易可以很頻繁,無論是抽佣的人還是被抽佣的人都喜歡後者時機的課題不在本次討論之列,現在討論的是"某價錢"的確定上,即是估價估價說是科學倒不如說它是一門藝術,阿豬阿狗都可以做藝術家,問題是藝術家的認同感完全受名氣影響,非常明顯地,畢加索同曾灶財做一樣的事,會受到 相反的待遇,畢加索在牆上捽一個狗屎腳印,自然會有人跳出黎解釋腳印的含義兼出錢裱起佢,而曾灶財在牆上捽狗屎的話一定比人罰錢,因此藝術的價格同其質量 無關說回估價上,專家同普通人一樣,都估唔準,因此普通人一樣可以做得到,不用妄自菲薄,分別只是差異大少,既然都唔準,大家就不用追求精確了 1.資產值多少錢(PB)一間公司如果真係打開門口做生意,起碼都有d資產,例如設備,存款,人手,客戶的電話號碼等,按組成比例不同,資產的估值會不同例如一間僅有10000蚊存款的公司,那公司的價值至少有10000蚊,但是存款是定期存款的話,市場的估值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是1年的2厘定期 存款,公司的估值約10000-10200蚊,但如果是100年的2厘定期存款,如果市場利率為4厘,公司的估值僅是5000多d,而市場利率為1厘的 話,公司的估值卻會變成20000左右,那些奇怪的估值加上甚麼理由都好,定期存款的本金都是10000蚊不變,未到期都可以抵押返10000出黎,公司 的價值就是10000蚊或許有人會持不同意見,反正藝術就是互相獨立的,我愛點做都唔輪到你理,我也不會過問別人上面這個例子只是說明資產估值同市場估值會有明顯不同,我們隨時可以做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但市場一樣可以特立獨行味皇認為市場上有兩種公司:現金公司,設備公司現金公司泛指大半由錢,証券,地皮等組成的一類公司,例如翔龍基金,地產股等,公司不會自行製造現金,所謂的利潤都是由本金"榨汁"榨出黎,本金或者可以升值,但要實現利潤則必須放棄同數量的資產,因此總利潤是不可能多過總資產的,公司的估值應該要同資產值相近設備公司泛指大半由生財工具組成的公司,實業股都是這類,這類公司有一個"生財系統",放著等時間過就有錢收,實現利潤需要的是時間,如果用資產估 值,就要看"生財系統"的工作效率,如果效率高可以出高於本金的高價買,出高價的原因在於投入本金量只能買到新系統,但買不到調整系統的時間同工夫,效率 低就當廢鐵賣大多都公司都同時有現金資產同設備資產,因此估值應介於兩者之間,一般來說,現金只要不是過多,那現金都是"生財系統"的一部分,只要將淨值乘一個合適的倍數就可以,現金過多的話可以分開計或採用較低的倍數雖然淨值好多時有水份,乘淨值只是偷懶的做法,但認真做事的老闆通常是不搞咁多小動作的,選到一隻冇乜缺點的好股就可以簡而為之高價的標準隨自己鍾意,比如我個人就比較鍾意採用以下數字:實業/收租股10%毛利率以下=淨值 x 1.1倍實業/收租股10-20%毛利率以下=淨值 x 1.2倍實業/收租股20-30%毛利率=淨值 x 1.4或1.5倍實業/收租股30-40%毛利率=淨值 x 1.7倍實業/收租股50%毛利率以上=淨值 x 2倍或以上中資金融股=淨值 x 2倍世界級金融股=淨值 x 1.7倍本地金融股=淨值 x 1.4倍現金公司=淨值 x 1.1倍垃圾股=不開價高毛利率的公司,可能代表在競爭力上有優勢,又或者代表產品暴利,又或者代表員工努力等,總之高效的系統自然有更高的毛利率,自然值更高的價錢例子:新華文軒 資產淨值3.674 x 1.5=5.51
中海集運 資產淨值3.084 x 1.2=3.7
中國銀行 資產淨值1.769 x 2=3.54
德昌電機 資產淨值2.342 x 1.5=3.51
2.盈利能力值多少錢(PE)
同樣是對"生財系統"的估值,不過不是對系統本身,而是對產量估值,但不同於系統本身相對的固定,產量卻時時不同,因此產量估值非常不準,正確來說,是經常採用了不正常的產量數字
再用存款公司的例子,公司的5年收益如下: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3年 第3年
收益 200 306 105 212 541市值 2000 5202 525 2544 14392市盈率 10 17 5 12 28收益一直上升,市場給予不同的市盈率,但我忘了同你說,這公司只是做10000蚊定期,只是利率分別為2厘,3厘,1厘,2厘,5厘而已,對10000蚊定期存款開價525或14392是不是不切實際呢?市場先生間中都會發d咁嘅瘟古時有"英雄莫問出處"的傳統,今日亦有"盈利莫問出處"的美德在估值前首先要確定"盈利能力",方法前文己有所述(要特別注意"盈利"的定義),之後用盈利能力乘一個合適的倍數,這樣說比較抽象,於是我建議下面的標準:盈利能力有保証&缺乏成長(10%-) 盈利能力 x 10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平穩成長(10%+) 盈利能力 x 12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快速成長(15%+) 盈利能力 x 15倍
盈利能力有保証&神速成長(35%+) 盈利能力 x 18倍
盈利能力大起伏&處於景氣低潮 盈利能力 x 10倍
盈利能力大起伏&處於景氣高潮 盈利能力 x 10倍
垃圾股 不開價
具有龍頭地位的公司+2倍
比如維他奶最近的盈利雖然只有2 億,但實際其盈利能力有3億,德昌最近雖然賺唔到幾多,但實際其盈利能力起碼12億,玖紙上兩年的盈利都有20億,但令人懷疑其盈利能力有冇10億,北泰 雖然之前話賺5億,但卻暗中蝕錢爆煲等,不過好股的盈利或現金流數字一般都可以直接使用的
例子:
新華文軒 盈利能力3.5億 x 14=49億(總市值)=4.26
中海集運 盈利能力30億 x 12=360億=3.08
中國銀行 盈利能力700億 x 15=10500億=4.14
德昌電機 盈利能力12億 x 12=144億=3.9
這是計給自己睇的估價,市場根本不會理會,要果要計一個市場可以反映的估價,就要用最近的每股盈利,如果最近的每股盈利高於正常的盈利能力就直接使用每股盈利,最近的每股盈利低於正常的盈利能力就用盈利能力計算
例子:
新華文軒 盈利3.8億>盈利能力3.5億
每股盈利0.338 x 14=4.73
中海集運 盈利0.5億<盈利能力30億
盈利能力30億 x 12=360億=3.08
中國銀行 盈利730億>盈利能力700億
每股盈利0.288 x 15=4.32
德昌電機 盈利10億<盈利能力12億
盈利能力12億 x 12=144億=3.9
資產同盈利兩個估價那個更合理呢?
PB PE
新華文軒 5.51 4.73
中海集運 3.7 3.08
中國銀行 3.54 4.32
德昌電機 3.51 3.9
我們或者可以咁樣解釋,"新華文軒資產比盈利更值錢,原因在於它未能完全有效使用資產生財,將5.51換成14倍市盈率,即每股盈利要0.39,新華文軒努力提高效率就可以達到","中國銀行盈利比資產更值錢,原因在於它超有效率運用其資產或高槓桿,中國銀行用的是槓桿,3.54換成15倍市盈率是0.236,那它額外的盈利應是用別人錢賺的"
在用那一個數字上,我個人會咁-資產比盈利高的計資產,資產比盈利低的計兩者的平均值,理由是資產可靠,而借錢賺錢不可靠
當然也有些個別例子,例如翔龍基金僅計資產,而惠理基金僅計盈利
3.安全邊際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對同一隻股票會有好幾個估價,資產估值,盈利能力估值,每股盈利估值,市值,資產淨值,清算價值
用返上面4隻說明,將所有價錢由大到小順序列出:
Lv1 Lv2 Lv3 Lv4 Lv5 葛拉罕 鄧普頓
新華文軒 5.51 4.73 4.26 3.67 2.83 2.57 1.10
中海集運 3.70 3.08 3.08 3.08 2.16 2.10 0.92
中國銀行 4.32 4.14 3.54 2.95 2.08 1.67 0.62
德昌電機 3.90 3.90 3.51 2.34 1.94 1.64 0.70
如 此一來,投資者面對7個價錢,按個人需要選擇那一級的安全邊際,最低的安全邊際的話,可供選擇的機會會大增,而用最高的安全邊際的話,隨時乜都買唔到(海 嘯價是特別例子,雖然08年多數公司都遠低於清算價值,但顯然並不正常),比如說,用葛拉罕級的安全邊際(清算價),4隻股有3隻成交,而用鄧普頓級(淨 值3折以下),非常幸運的,居然有1隻成交
採用最高的安全邊際,會面對流失所有機會的風險,但一旦出現,因為選擇很少,所以資金幾乎會全部集中上去,而得到神奇的結果,看起來好似是集中投資
而一般的安全邊際,由於不缺機會選擇多,所以會心大心細每樣買d,得到的結果很不錯,而看起來好似是分散投資
以 今次金融海嘯來說,採用低級的安全邊際都受重創,他們之前是否太在意"充足的機會"呢(尤其是牛市時)?如果採用高級的安全邊際,他們在牛市時會完全排除 在市場之外,但熊市時他們卻不缺選擇,而海嘯來到都死留全屍,兩位大師採用的安全邊際,葛拉罕的每次熊市都可遇到,而鄧普頓的未免太不現實
假設有7個人依不同價錢買入8000蚊,目的都是賺1倍:
新華文軒 中海集運 中國銀行 德昌電機
A 2000(11.02) 2000(7.4) 2000(8.64) 2000(7.8)
B 2000(9.46) 2000(6.16) 2000(8.28) 2000(7.8)
C 2000(8.52) 2000(6.16) 2000(7.08) 2000(7.02)
D 2000(7.34) 2000(4.32) 2000(5.9) 2000(4.68)
E 2000(5.66) 2000(4.32) 2000(4.16) 2000(3.88)
F 2666(5.14) 2666(4.2) 0 2666(3.28)
G 0 8000(1.84) 0 0
括號入面的是賺1倍的目標價,採用低級的安全邊際要賺1倍的升幅似乎不切實際,而高級的安全邊際賺1倍就易得多,F君應該不能忍受持股價格升得太高,可能在1.5倍左右的安全價位就出清持股,G君若以F君的水平出貨,賺的卻是3倍4倍,比如說中海集運在7蚊背後還有足夠的資產支持的話,要ABC君若要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持股至15蚊,似乎相當不智,而EFG君就可以在安心的價位獲取厚利
當然數字背後隱藏了一些或然率,如果不是金融海嘯的話,G君會乜都買唔到,如果股市升到42000點的話,只有ABC君自可以賺到26000點以上的錢
45大酒店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57
以下是140年前創立至今的大酒店先拋開虛假盈利這一點,報表不是出現假數問題,而是會計處理標準有問題,簡直如同欺詐,會強烈誤導投資者(雖然完全合法)

大酒店的盈利有問題,以現金流來看,大酒店的盈利能力稍多於10億,之前4年的盈利都高估了3倍但比起假盈利,大酒店最大問題是折舊比如08年折舊374,而固定資產26368,折舊率為1.4%也許這樣說不夠直觀,那麼讓你們看些好東西:
這摘自大酒店年報核數師附註,建築物的使用年限為150年!?如此耐用的建築物似乎連保養費都免了,大酒店的折舊率不止冠絕香港,範圍就算擴大至整個太陽系也不會動搖其王者地位低折舊甚至0折舊在以前的美國非常流行,但亦因此製造了1929年的大崩盤,從此神奇的折舊率買少見少大酒店有充足的理由使用低折舊率,一來這是商業自由,二來用正常折舊率例如5%的話,折舊將達到13億,大酒店將陷於連年虧損的不文狀態,董事也不好意思收高人工作為參考,下面是錦江酒店的折舊政策
大酒店創始於3世紀之前,同期創立的有匯豐同煤氣,發展至今,匯豐市值10000億,煤氣1000億,而大酒店只有100億,當中必然有些原因低折舊率誤導人的地方不止令盈利虛增,同時亦高估了資產淨值比如本來資產淨值為10,盈利為-0.5,資產淨值將為9.5,但低折舊率令盈利成為0.5,資產淨值將為10.5,連續十幾年百幾年咁,資產淨值絕對不會準確同時盈利雖然制造左出黎,但可以用於派息同發展的肯定不多,別人可以用"保留折舊"發展,而大酒店就不得不用"保留盈利"黎維修大酒店的股價除左07年1年之外,最近10年的股價都低於資產淨值現在回到大酒店個股分析,大酒店沒有特別大的財務問題,應可以放心買入,只要改低其盈利同資產再估價就可以,14億左右的現金流,而且上升中,當大 酒店的折舊10億,雖然香港被邊緣化,但大酒店一年賺5-6億應不算太難,用15倍pe計,應值90億,錦江酒店的固定資產產生現金流的效率約10%,當 大酒店效率高d,有15%咁計算,14億的現金流對應的固定資產95億左右,加埋其他,計1.3倍pb,值140億合理值140億等於每股9.6,大酒店現價6.84,安全邊際不算太高但是大酒店顯示的資產淨值有210億,而且之前4年都賺廿幾三十億每年,唔係誤導係乜?
百忍成金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80
以下一組數據是巴菲特的朋友比爾開的基金的數據,基金名叫塞果亞/紅杉基金(%) 基金 標準普爾 1970 12.1 20.61971 13.5 14.31972 3.7 18.91973 -24.0 -14.81974 15.7 -26.41975 60.5 37.21976 72.3 23.61977 19.9 -7.41978 23.9 6.41979 12.1 18.21980 12.6 32.21981 21.5 -5.01982 31.2 21.41983 27.3 22.41984 -1.6 -2.4年回報率 18.2 10.0能夠取得18.2%的年回報率並不簡單,我們看到數據後輕描淡寫"比爾這傢伙不錯"看結果很容易,但我們從沒有嘗試站在比爾的立場來看,上面數據顯示了,由基金創立的頭4年都是嚴重跑輸大市的,投資1000在指數基金,那4年變成 1396,而基金只有1003,在這4年間,可以想像比爾會受到客戶乃至自身的壓力,可以連續4年跑輸大市,比爾會否質疑自己是無能之輩?還能否堅守價值 投資的信念?一開始買投資就遇到長期挫折會否洗手唔撈?比著係你,你會點?比爾不是聖人就是白痴了,食左4年軟飯虧佢仲堅持到落黎,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賺到錢比巴菲特做演說材料人人命水唔同,即使投資方法一樣,結果都可能大相廷徑,1/2的人會一開始嘗到失敗,那批人最終會有1/4的成功者同1/4的失敗者,一開始就放棄的人,最終必成失敗者
匯豐回歸上海灘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83
1949年上海匯豐銀行比人共左產,冚家逃回英國,60年後回來,仲打算成為第1隻A股上市的外資銀行,成事可能性極高中國由於有外匯管制,集資的資金不能匯出國,只能投資在中國上,由於香港係中國屬地,匯豐是可以將錢用在香港上的,因此一旦上市成功,匯豐將成為中國第2間人民幣結算行上市細節方面,匯豐應該不會用母公司上市,因為冇理由攤薄全世界的股東去投資一個地區,因此上市的很可以是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在上海創立的公司在上海上市,亦合乎歷史鄭海泉將成為東亞地區最接近神的男人(比柯清輝去金管局代替陳德霖咪好囉...)雖然阿爺話比英資上市,但匯豐為了得到更多的方便,很可能會將總部搬回香港成為港資,一來香港前景暗淡,稅率將越來越低,二來離阿爺更近,合乎匯豐的重心在亞洲的戰略
投資中國的重工業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1787
毛年代提出的"大躍進","超英趕美",現在開始實現,當時毛的想法是"大煉鋼"出口鋼鐵, 家家戶戶都不事生產,專心挖洞煉鋼,為左挖洞毀掉農地,沒有原料就扑爛個鑊當原料,將樹木斬曬做燃料,但農民土法炮製的"鋼鐵"不過是舊爛鐵塊,根本不能 出口,全國農地森林毀掉後造成了幾年飢荒,餓死了少量平民(官方講法),原本目的是要令全國"滿眼都是大煙囪",結果成了"滿眼都是大姑窿"現在看來,雖然可笑,但毛的戰略是正確的,不管結果如何,發展重工業是窮國發圍的最佳方法,就是為了"第一桶金",當時中國人又冇(知識份子),錢又冇(周恩來說中國有錢十八個八毫八仙),有的是資源無論資源以幾賤的價格賣出去,賣得幾多得幾多,說到底,重工業就是犧牲自己的環境,出賣自己的資源的行業,對中國來說,雖然價格非常不公平,擺明係白送比人,但這是唯一可行的手段,都是為左"第一桶金"今時今日,中國仲有資源可以敗,重工業暫時都唔會衰落,但我們要明白,重工業重心都集中在原料產地,多數位處內陸,一旦原料用曬,就改要輸入原料加工,最終會因運輸麻煩而衰敗,就好似美國的伯利恆,發達國家僅剩的重工業,都在海邊,通過不斷賤買窮國的原料加工再高價賣回去窮國的重工是出產出產再出產,而富國的重工是加工加工再加工我們或者可以認為中國的大港口例如天津,大連,上海,泉州因為近海,重工業可以學日本新加坡等一直保持繁榮,但前提是要有別的國家的資源可以比中國剝削中國的重工業是鋼鐵業,煉油業,礦業,重工業重鎮例如攀枝花,大慶,大同等總有一日資源用盡,因地理位置不佳而消亡,重慶等近長江會好一點,可以像舊金山咁轉型,否則衰退是遲早的事或者是悲觀過頭,而且這是好幾十年之後的事,也許那些地方要學新加坡同挪威,將血汗錢儲起而不是消費,然後用錢收買控制別人的資源觀乎現時,中國的家產仲可以敗好幾十年,比起時限,中國重工業的問題係利用率低,比如說為什麼要將煤同礦石直接出口呢?因為中國想賺鬼佬錢無疑這是低效率的,高效的是將煤同礦石加工成鋼材先再出口,更高效的是將鋼材加工成水喉通先再出口,特高效的是將水喉通加工成鍍金水龍頭先再出口,每控制多一個工序,鬼佬可以食的水位就可以減少一層,咁先為之高效率同善用資源將原料加工成鋼材屬於重工業,而鋼材加工成水喉及水龍頭屬輕工業,現在中國的技術介於鋼材及水喉的程度,即是說重工業開始成熟及輕工業剛剛起步因此現時投資目標集中在加工型重工業及基礎型輕工業是比較合適的(輕工業就留番第時先講)發展到最終的重工業是怎樣的?這問題似乎沒有幾多個地球人想過,重工業一直發展,地球的資源總有日榨乾,我們不能下下都話上太空採礦,況且不斷增資 地球的重量根本沒有好處,石化類重工業或者可以用太陽能同引力代替,但礦業類重工終有一日沒有礦料可用,如果重工業要繼續存在,就要通過回收垃圾重造先有 產出,如果邊個國家可以第一個控制此回收技術就可以征服世界,遺憾的是現在有充足資源的情況下冇人會花錢去研究百年後先要用的技術,我不認為中國的官員有 如此的前瞻性回到投資重工業上,暫時先分成開採型同生產型,開採型是指資源股,中國的資源股現時都是以開採為主加工為輔,以加工為主的暫時沒有,如果有就非常有前途對於資源股短期我沒有意見,長期的投資目標建議要具有幾個條件:1.一定要有鐵路連至深水港,最好本身近海2.企業生產的同時具有大量礦藏,而且礦藏一定要有鐵路3.用途廣泛的礦物而不是貴金屬4.有一定的經營歷史5.有很高的現金流同現金用於收購以補充礦產的消耗6.股價不能高過資產淨值1.4倍&利息保障倍數起碼有5倍7.中國百姓要夠窮ps:新發現的礦場由於沒有交通配套,不應當為買點簡單說,就是現時沒有任何一隻資源股值的投資(幾個月前卻大把)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