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藥價改革醞釀新方向 「讓埋單的人點菜」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757

醫保埋單的藥品佔整個市場的七八成,因此醫保機構是能與醫院博弈的強大力量。

「以強制強」,讓社保部門與醫院「談判」,是這一基準價改革方案的核心制衡機制。

如果無法同步推進其他改革,這一方案就可能導致最糟糕的結果:患者自己要掏更多錢看病。

在過去的一整年中,國家發改委正在試圖重塑中國的藥品價格管理方式。在會議、論壇等各種公開場合,官員們都在反覆釋放這一信號。

現任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在2013年的多次演講中,數次強調「現在醫藥體制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監管者管得太多」。郭劍英是醫藥價格處處長出身,闡述的思路被業界普遍視為得到官方認可。

一個擁有最大價格管理權限的強勢政府部門,到底在醞釀一個怎樣的藥價改革政策?

「核心就是適應全民醫保體系……將現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價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價格為核心的管理方式轉變。」郭劍英稱。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原司長李鐳則在2013年11月於廣州召開的第24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就「藥品基準價改革」做了專門發言。

其所稱的「基準價」,即為「支付價格」——在當月於杭州召開的15省價格工作負責人會議上,發改委將此次藥品價格改革的叫法,統一成「基準價」改革。一位瞭解內情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名詞的變化,是因為「支付是社保的事情,由發改委提不太恰當」。

在李鐳介紹的改革思路中,基準價格會參考藥品的成本、以往招標價格和社保的支付能力確定。藥企可以自主定價,患者也可以自行選擇,但醫保只按這個基準價格埋單。

由此,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管理,就不再是制定最高零售價的直接管制,而是「我只埋這麼多單」的間接管理。

「發改委的文件已經寫好了,就等著批了。」一位與官方關係密切的資深醫藥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不過,截至發稿時,國家發改委尚未對南方週末的採訪請求作出答覆。

藥價管制的演進邏輯

雖然最終的管制權依舊在政府手裡,但以醫保支付為出發點的基準價改革,與現行藥價管理方式有著根本邏輯上的不同。

目前,國內的藥品價格機制,是一種典型的「雙軌制」,一部分由市場形成,一部分則處於政府嚴格的價格管控之下。

被政府管制的藥品,主要是醫保目錄報銷藥品和少量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在每年上市的萬餘種藥品中,有兩千餘種藥品在醫保目錄中。雖然品種比例看似不高,但在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的制度下,醫保報銷藥品每年的用藥量佔到整個市場的七八成。

對這些佔據市場主要份額的藥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組合拳」式的直接價格管制。最直接的是限定藥品的最高零售價。

中國的藥品市場在1980年代末放開,到1997年前後,價格飛漲,市場混亂,政府因此重新收緊管制之手。「管控藥品最高零售限價主要目的是防漲,這與當時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當時藥品價格存在較快上漲局面。」郭劍英稱。

這個價格由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管理處制定(後成立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制定的辦法是成本加成法。

曾任湖北省物價局副局長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蔡玲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了一般的定價流程:生產廠商提出申請後,由藥品價格管理人員進行成本審核,有的藥還要加上專家評審環節,最後確定的最高零售價基本上是成本加利潤。「一定程度上講,我們的操作還是憑經驗判斷來做的。幾十個人面對著上千種藥品,想要發現其真實價格是非常困難的。」

這種方式,不僅很難知道真正的成本,因而難以準確定價,也因為「一刀切」而限制了不同藥企之間的價格競爭。

在最高限價管制下,中國藥品費用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長年保持在40%以上的水平,這一數據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一國藥品費用的指標,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水平是畸高的」。

最高零售限價的失靈,使政府在加強管制上又前進了一步,從管控銷售延伸到管控進貨——通過集中招標,控制藥品進入醫院的價格。

始於2000年的藥品招標制度,意在通過政府統一採購,降低藥品進醫院價格,擠掉企業和醫院之間的商業賄賂。最初招標主體是各地醫院,後來逐步發展成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統一進行招標,實際上是由政府主導了醫保藥品的「進貨價」。

然而,這種靠行政力量剝奪醫院藥品自主採購權的手法,依舊在實際運轉中敗下陣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代濤等人,通過對安徽、河南和重慶三地15區縣基本藥物招標的數據統計發現,政府集中招標採購後一些地方的中標價反而大大高於市場批發價。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的調查也顯示,政府集中招標的過程不是降低藥品費用的過程,不是減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風的過程,而是相關政府部門參與藥品利益分配的過程。

最極端的「零差價」政策由此被逼出台,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和部分試點醫院被要求藥品零售價不得高於採購價。政府試圖以此降低藥品在醫院收入中的比重,破除「以藥養醫」和醫藥回扣。

在此之前,政策規定醫院可以在藥品進價的基礎上加價最高不超過15%銷售給患者。

但是,根據朱恆鵬的調研,「零差價」政策並未得到真正的落實,「以藥養醫」往往是以更隱蔽的方式存在。

關鍵力量:公立醫院

中國的藥價調控之難,與公立醫院長期以來的補償機制密不可分。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收入來源主要有財政補貼、醫療服務收費、設備檢查和耗材的收入以及藥品收入四種。因財政補貼有限、醫療服務收費被政府管制在極低水平,檢查和藥品成為醫院主要收入來源,俗稱「以藥養醫」。

藥價順加15%彌補醫院收入的做法,使醫院更樂於開出高價藥,「藥價越高,醫院留存越多」,因此,「加價率」被看作各種降價失敗的罪魁禍首。

不僅如此,據朱恆鵬的調研數據,醫院的藥品收益除了公開的15%藥品加成之外,還有約30%左右的收益以隱性返利和回扣形式存在。藥品收入佔到醫院收入的六成甚至七成。

因此,各種藥價管制措施是否以及如何發揮功效,與公立醫院在其中的收益、得失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藥品流通鏈條中,公立醫院扮演著絕對的「渠道壟斷者」角色。

在中國,藥品由企業生產出來形成出廠價,批發給藥品流通企業,再經由招標形成招標價格,進入各地的醫院和零售藥店。中國的藥品企業,將向醫療機構推銷藥品稱為「做臨床」,相應的,賣給醫療機構的藥品被稱為「臨床用藥」;將銷售給藥店稱之為「做市場」,相應的,這樣的藥品被稱為「市場用藥」。

雖然存在兩種銷售終端,但醫療機構佔據著藥品銷售七八成的市場份額,在藥品銷售終端上享有絕對的壟斷權利,其中又以公立醫院為絕對主導。

這與許多國家極為不同。根據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陳文玲的研究數據,在美國74.9%的藥品通過零售藥店銷售,法國是84.7%,德國為84%,在日本則約為89%。

「相當一部分製藥企業在營銷上的理性選擇,就是部分甚至全部放棄零售藥店市場,全力主攻公立醫院市場。」顧昕稱。

龐大、行政色彩濃厚的13440家中國公立醫院(不包括92.1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在此工作的四百餘萬名醫生,是中國藥品政策發揮作用的關鍵力場。

「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各種價格管制政策,剝奪醫院的定價權,剝奪醫院的品種選擇權,還可以用藥品目錄限制醫生用什麼藥品的權力,可是行政部門卻沒有辦法剝奪醫生不用什麼藥品的權力,無法剝奪醫生決定用藥量的權力。」朱恆鵬稱。

擁有「藥品處方」的絕對權力,使公立醫院及其醫生在任何一項藥品價格政策中都擁有壟斷性力量。

以壟斷制壟斷

「新的改革方案,正是要尋找到另一種壟斷力量,以強制強,對醫院行為形成約束力量。」前述參與藥價改革方案制定的學者對南方週末記者稱。

這個力量就是掏錢埋單的醫保支付者。

「在建立了全民醫保的基礎上,在醫保付費成為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醫保付費方就成為醫療醫藥市場上的壟斷購買方。」朱恆鵬稱,如果醫保付費機構能夠形成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醫保付費方式可以成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一個機制。

在這個制衡機制中,保險機構(目前在中國主要是社保)以費用支付者的地位,對享有壟斷權利的公立醫院進行抗衡。

事實上,由醫保支付限制藥價的做法,在國際上並不罕見,是一些國家「間接控制藥價」的主要手段。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對於目前尚在討論中的基準價改革,德國、英國和日本模式,都是重要參考,而國務院醫改辦和發改委都曾就此組織學術機構進行過專題調研。

與目前藥價管控方式相比,新藥價管理模式如何解決關鍵力量——醫院和醫生——的問題?

上述參與藥價改革研究的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在基準價制度下,社保對醫院實行總額付費,結餘部分可由醫院自行支配,這是激勵。而對醫生處方行為的嚴格審計,再加上社保預算的上線壓力,則是壓力。

不過,一個細節至關重要:公立醫院中,醫院和醫生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如何將對醫院的「結餘」激勵轉化成醫生的好處,如何對醫生的處方行為實施嚴格的監督和審計,關係政策成敗。

這套改革方案另一個被各方推崇的亮點,則是其更加強調「市場」作用,鼓勵競爭。比如,允許藥企自主制定高於或低於基準價的藥品價格,允許患者自付高於基準價的藥費。

由於企業生產藥品的品質成本各有差異,患者支付藥費的能力及意願也各有不同,用基準價格保基本,讓老百姓哪怕再窮也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同時又能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認為,與目前一刀切的價格管控方式相比,基準價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給醫藥企業帶來公平競爭的機會。

(顧昕 曾子穎/圖)

讓埋單的人吭聲

將一些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藥價管制方法移植到中國,必須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同步推進。「目前之所以進展緩慢,原因也在這裡。」上述藥改專家稱。

在郭劍英看來,全民醫保的初步建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展開,已經讓市場形成價格的改革方向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基礎,但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進展仍比較緩緩。

而這正是實行新藥價政策的基本條件——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的同步推進。目前醫保報銷,仍是項目累加,按比例報銷,「花多少報多少,沒有進行總額控制」。

醫保支付改革不配套,「一個很可能的結果就是出現大量誘導行為」,牛正乾分析,比如一個藥品的基準價是10元,沒有總額控制的壓力,醫生依舊會引導患者買15元的藥,因為他可能拿了5塊錢的回扣,雖然醫保只報銷10元,但高出的5元由患者埋單了,對醫生和醫院沒有壓力。

事實上,總額付費的社保支付方式改革,早在2012年就有中央文件要求推進,但一直進展遲緩。

與其他推行醫保總額支付的國家或地區不同,中國的醫保報銷方式是達到某個起付點才報銷,達到某個封頂線就不報了。這種「掐頭去尾」的報銷方式,從保險精算的角度講,可能是最穩妥最賺錢的。

「長期以來,醫保部門在中國醫改中的角色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上述藥改參與專家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埋單的不點菜,也不吃飯。」在全民基本醫療體系建立後,醫保部門作為埋單者的角色更應該加強。

另一個更為關鍵的配套改革則是公立醫院的制度變革。

若想「基準價」改革真正發揮作用,就得讓醫院和醫生積極控制費用,那除非是讓節省下來的費用能增加他們的收入。但在公立醫院體系和醫生是國有事業編制的情況下,這麼做面臨著重重制度阻力。

而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醫保和醫院能不能「談判」,也是個未知數。

「如果醫保沒法跟很多醫療服務供應商談,而只能跟壟斷性公立醫院談,價格是無法『談』下來的。」朱恆鵬說。

由此,藥價改革,牽連起整個醫改的經脈。而在每一項政策變化的背後,各種利益已經開始進行複雜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09

美餐廳平板點菜 沒壓力消費多更多

2014-08-04  TCW
 
 

 

日前,美國連鎖餐廳Chili's全面革新點餐流程:至九月底,全國一千多家分店安裝平板點餐桌。這一步,不僅是藉由自動化取代人力以求節流,更有善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以達開源目的。

甜點銷售率,成長兩成

據Chili's試行半年多,平板點餐帶動甜點銷售成長二○%;預設小費門檻為餐費兩成,讓這部分收入穩定成長;每桌平均用餐時間稍減,有助提升尖峰時段的翻桌率。

對此,網路媒體石板(Slate)從技術面分析:平板點餐桌一小時成本僅○.四美元,不但遠低於最低工資,業主還能省下訓練、保險等附加成本,「就餐飲外場工作而言,機器取代人類已無可避免。」

美國《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則是從人性角度推論平板點餐桌的「神奇功效」:許多消費者並未意識到,在餐廳點餐其實得背負一定的社會壓力,若不是怕點了太便宜的餐被服務生擺臭臉,就是難以在眾目睽睽下拒絕黏TT的強迫推銷。「Chili's證明了,去人性化,是一門好生意。」

但事實上,《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指出,當企業美其名將主導權完全交給消費者時,它其實早已預設好,顧客會因此花更多;而幫它達成目標的武器僅僅就是桌上那塊不斷閃著美食照片的螢幕。

3C保母,搞定吵鬧孩童

一般來說,消費者坐上餐桌時,大都已是飢腸轆轆。看到眼前閃過一幕幕精心拍攝的照片只會更強化旺盛的食慾。既然等待服務生招呼的環節被消除了,看到合意的餐點就馬上動手點來吃,正是滿足消費者心理學所謂的衝動性需求。此外,平板點餐桌還附帶「3C保母」功能:內建遊戲。對於攜帶幼兒上餐廳的父母親而言,花個○.九九美元就能換來一頓不再尖聲吵鬧或你追我跑的晚餐,似乎是可以考慮的交易。

Chili's董事長宣稱:「我們的目的是蒐集反饋意見以提升顧客體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析,他的終極目標是當消費者站在街頭考慮著眼前的幾個選項時,最終會走進Chili's。

達成目標得靠顧客主動反饋,但手填問卷的成效遠不如手指劃一劃:後者填答率約前者三十倍。諷刺的是,儘管人人談自動化取代人力色變,但其實我們的生活早已習慣自動化,而且這個趨勢一去不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1

日均訂單上萬、估值6億 “劍橋男”的點菜APP能否成為下一個餓了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4.html

黑馬說:O2O成為“風口”已經有些日子。期間,有的公司成長為10億美金以上的“獨角獸”,例如滴滴打車、美團、餓了麽等等,但更多的則是在廝殺的路上,或者已經被對手踩在腳下。未來屬於誰?我們認為是那些已日訂單過萬,世界卻剛剛向他們招手的實力派新秀。

由劍橋大學畢業生侯峰創辦的“悠先點菜”正在低調的爆發。這個偏安於杭州的創業公司,將傳統餐廳中的“菜”與“人”進行直接連接,讓人們在家中提前完成點菜,甚至全單付款。此點菜APP在創辦第10個月,日均交易訂單數已經高達1萬,並於近日獲得了來自騰訊的數千萬美金投資。

當這一切僅僅發生在杭州,訂單卻以50倍的速度在增長時,我們該怎麽看待他們的未來?
 
文 | i黑馬 王瑞

 
\悠先點菜CEO  侯峰


學費:2次創業失敗 3次踩入餐飲O2O大坑
 
在北京三元橋鳳凰匯太平洋咖啡,悠先點菜CEO侯峰脫了鞋子,盤腿坐在沙發上和i黑馬聊起他的創業史——那是一個長達6年,兩次失敗,掉過無數次深坑的漫長路程。不同於一般創始人咄咄逼人的語速和激情萬丈的情緒,光頭侯峰始終都很平和。每一句話,似乎都是思考之後的結果。
 
遇到不同意見時,他會反駁然後停頓,但語速不變,卻一針見血。於是你知道,為什麽付全款而不是訂金,為什麽是中檔餐廳而不是快餐,為什麽是堂食而不是外賣,所有這些問題,每一個他都已經在腦子里問過自己無數遍。
 
創業,就是對人類一種行為模式的改變和提升,如果你不能透徹地理解人類每一個簡單動作背後的深意,那這種創業項目註定失敗。
 
已經失敗過幾次的侯峰深諳這個道理。
 
這位21歲就從英國劍橋大學碩士畢業的“天才少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VIA以及諾基亞當了6年技術高管,於2009年開始創業。但直到三十歲出頭,他還在面臨著用自己錢養活團隊的窘境。
 
2010年年初,由於政策監管問題,侯峰不得不停掉了自己第二個創業項目“施強醫療網”,此前他還做了一個在線教育項目。這時,侯峰決定做一個“不像醫療監管沒那麽嚴,同時又比在線教育的使用更頻繁”的項目。他選定了O2O餐飲。
 
當時拉手、窩窩團、美團等團購網站“百團大戰”激戰正酣,但侯峰覺得團購並不能真正滿足1.7萬億餐飲產業(2011年數據)的需求,互聯網對於餐飲的改造也不該只是打折引流這麽簡單。他想再往前一步。曾管理過餐廳的他嗅到,互聯網作為工具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傳統餐廳的“效率”。
 
“餐飲O2O的各個方向,我基本都試錯過。如今的悠先點菜產品成型之前,差不多經過3次坑。” 侯峰說。
 
首先,他嘗試給餐廳提供成套的“收銀+點菜”的軟硬件結合系統,硬件是iPad的電子觸屏點菜單。但老板要培訓員工使用新的收銀系統,要花很多精力,而且這種軟硬件一體的東西太重,沒法規模化擴張。
 
後來,他又切入排隊系統,給餐廳提供排隊叫號的“硬件”系統。但他發現,很多排隊機每天只應用幾個小時。而且,排隊機前的服務員也並不能省,對效率的提升很有限。
 
之後,他想到了可以優化點菜。給門口排隊的人們提供提前點菜的應用,點完生成二維碼,在前臺的“硬件”上掃一掃就可以直接打印菜單。這個小小的“硬件”雖然成本只有幾十元,但很容易壞,需要頻繁維護,最終也只得放棄。
 
問題出在哪?硬件、硬件,還是硬件!?
 

融資:從王剛到騰訊 上線一年半估值一億美金
 
交了2年學費之後,侯峰對如何把互聯網整合進餐廳,提升餐廳效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決定砍掉所有重的東西(硬件)去快速規模化,專註利用互聯網優勢,結合大家使用的設備(手機)打通餐廳和消費端,提升餐廳的“翻臺率”,升級消費體驗。
 
此時,峰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滴滴打車的投資人王剛。在一個茶室,王剛在和他聊了半個小時後就決定要投資悠先點菜。而且第二天,錢就已經打到了侯峰的賬上。
 
這對於此前一直單打獨鬥,靠自己的錢支撐了4年的侯峰來說,確實是一個驚喜。他也未曾想到,在獲得了王剛的數百萬投資之後,經過多次餐飲O2O試錯洗禮的侯峰,新項目的發展如坐上了“火箭”。
 
侯峰以為自己只是把此前試錯經驗都告訴了王剛。王剛卻坦言:“一個有後端餐飲經驗的人做針對餐廳的項目,至少比前端的人少交六個月的學費。”
 
王剛也認為,提高餐廳的“翻臺率”才是餐飲O2O的真正突破口,悠先點菜和餓了麽一樣,都是提升了餐廳的效率,創造了價值。只有創造價值的東西,才有在行業中長期存活的理由。而很多拼湊的O2O項目,並不具備行業價值,只是依靠資本和營銷撐起來,成為一個多余的服務銷售入口,對比其他銷售渠道中,其實不具備競爭優勢。
 
侯峰說:“如果大量的B端不在你平臺上玩,這個平臺就無法聚集有能力服務C端的資源"
 
目前悠先點菜已經覆蓋杭州和上海3000家餐廳,日均訂單量1萬單。而在9個月前,他們的日均訂單量僅僅為200單。悠先點菜實打實的為眾多合作的餐廳提升了10~20%的翻臺率,杭州餐飲店爐魚與悠先點菜合作前一月服務 2.8 萬人,合作後一月服務 3 萬人。
 
“用戶無論在哪,提前用‘悠先點菜’點好菜後,什麽都不用管了,按時到餐廳就餐就行。92%的用戶直接在悠先點菜上付款,54%用戶已經開始提前數個小時點菜,餐廳省去了點單、收款等服務,可以有安排桌位的空間,甚至是提前規劃菜品供應。”
 
悠先點菜經過半年打磨之後,“完成品”於2014年初上線。對比創業初期試錯的坎坷和徘徊,悠先點菜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點上。2013年上半年,侯峰獲得了王剛的天使投資,2014年上線運營半年取得日均200單成績後,獲得了GGV(紀源資本)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投資。而後,悠先點菜迎來了大爆發,騰訊也主動登門。
 
在和阿里的淘點點廝殺多時之後,侯峰也終於在BAT中間站了隊。在拿了騰訊數千萬美元的B輪投資後,悠先點菜如今估值突破了1億美金,成為大眾點評,滴滴,餓了麽之後,騰訊為數不多主動布局的O2O項目。騰訊也承諾將給予侯峰微信入口以及其他資源的補充。
 
\悠先點菜App主界面

爆發:對標餓了麽全國擴張 未來或切餐廳原材料供應
 
現在的悠先點菜,如同2012年時處於爆發前夜的外賣O2O公司“餓了麽”。
 
彼時的餓了麽只在北京上海布局,剛獲得B輪融資,日均訂單也不過數萬單。但其為眾多餐廳提升30%~50%的翻臺率,已經顯現了其對於餐飲行業巨大價值。
 
隨著後來大量資金引入,餓了麽擴張到全國,“效率黑洞”把全國數萬家餐廳都“吸”入了餓了麽平臺。如今餓了麽已經成為了一家日均訂單突破120萬,覆蓋十萬家餐廳,估值20億美金的超級O2O平臺。
 
雖然對餐廳的翻臺率(10%~20%)提升沒有“餓了麽”(30%~50%)那麽高,但是悠先點菜更容易切入中高端餐廳,更容易進入多人用餐社交消費場景,且主內(餐廳內用餐)的定位,讓悠先點菜和餐廳管理貼得更緊密。
 
目前悠先點菜團隊有70人,在獲得騰訊投資後,侯峰表示下一步將會是“戰略擴張”。
 
侯峰期望悠先點菜不但提升餐廳的效率,還能產生愉悅的用餐體驗,他的夢想是讓用戶去餐廳就餐像使用打車軟件Uber一樣,掏出一次手機(點單),就可以直接到餐廳用餐。
 
當然,侯峰本人的夢想還要更大一點:如果有一天,能引導顧客提前一天下單,那麽悠先點菜將直接影響到餐廳的原材料采購。而當大量“人”與“菜”的數據在優先點菜上沈澱完成後,也許到時,侯峰他們就能切入的更多。
\ 

悠先點菜公司基本情況
 
主營業務:提供可直接支付的點菜APP。通過遠程點菜,幫助C端優化就餐體驗,同時幫助B端改善經營效率。

創始團隊:張穎(合夥人)阿里巴巴10年銷售經驗(M2高級經理),管理過70人銷售團隊。曾銷售過阿里巴巴誠信通、網銷寶等廣告產品。擅長銷售,運營商務團隊。

許文傑(合夥人)2003年浙江大學畢業(計算機系)。曾在科訊、天璣、寬宇科技、華數網通有9年的渠道推廣和管理經驗。20年以上餐飲行業管理的家庭背景。2012至2013年,負責銷售團隊及外婆家、名人名家等大客戶戰略合作談判,目前負責合作以及商務談判。

公司規模:估值1億美金,總部位於杭州,在上海設立分公司。

融資進度:2013年獲得王剛數百位天使投資,2014年獲得GGV數千萬人民幣投資,2015年年初獲得騰訊數千萬美金投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瑞,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96&issue=20180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