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八)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1995257
投資需要什麼樣的人力團隊條件?


我也是一個軍事迷。尤其是近代中國的戰爭史更是感興趣:為什麼裝備水平、戰爭資源最差的解放軍 能戰勝國民黨的正規「國軍」?抗戰結束後,解放軍當時不但政權「名不正言不順」,基本沒有外援,更沒有自己的軍工系統和後勤財力基礎,裝備也主要靠繳獲的 「八國造」,甚至連軍服都不能統一(二野為藍布軍服,三野為黃布軍服)。但是,僅僅5年功夫,解放軍就完勝了開戰初期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並奪取了政 權。除了政治和最高領導人謀略上的因素外,我自己覺得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1.       一套發揮核心軍事將領才能的機制。國民黨軍隊號稱「正規軍」,也有大量的黃埔系的精英戰將,但是其內部派系林立、任人唯親、干預過多;而***軍隊則受長 期艱苦戰爭的生死考驗,軍事將領的使用上只能唯才是舉,且被迫充分地分權、放權。林彪、粟裕等的傑出軍事才華由此可以獨自、充分地施展。

2.       卓越的情報參謀系統。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戰區總司令劉峙的貼身警衛、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的廳長居然都是***的長期「臥底」,國軍的一舉一動都在解放軍的掌控中。這個仗還怎麼打?!



投 資與打仗有很多相同之處。現在一些投資機構對外宣稱:他們有業內「最強大」的「投研團隊」,擁有各行業的證券分析「精英」,「涵蓋幾乎所有行業」,云云。 但是,其長期的投資業績與這樣的「投入成本」並沒有太大的關聯。實際上看看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資大師的情況就很清楚了。巴菲特的盛名來源於其本人的投資思想 和智慧而非其「智囊團隊」,巴菲特身邊只有13個人(包括辦公室的輔助性人員),無一專業的證券分析師;沒有彼得林奇,富達基金又是什麼呢?是比爾.米勒 成就了梅森基金而不是梅森基金的「投研平台」成就了米勒。……以為投資要靠「豪華精英團隊」,實在是對投資認識上一大誤解。

可以設想,如 果把解放軍最具軍事才華的林彪和粟裕放在一個作戰司令部裡(夠「豪華」的司令部了吧?),還能有豫東戰役、孟良崮戰役那樣的出神入化嗎?投資是個性化的智 慧結果。靠精英的「民主表決式」的投資,結果只能是平庸。當然,沒有大量、細緻的情報系統,粟裕等將領也就難以有其才能的發揮平台。因此,我對投資「人力 團隊」的認識有兩條:一是要有過硬的核心投資人的投資才能;二是要有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統。


有很多投資人對所謂「機構」很迷信, 從表面上看好像如此,機構擁有一大堆博士頭銜的「精英分析師」,講起宏觀經濟來,比經濟學家還經學家,更擁有很多「內幕信息」的優勢,似乎個人投資人在這 樣的機構面前只有跟風的份,就像當年解放軍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國軍只有「打游擊」的份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以為,「機構」投資業績平庸的問題不在於資金 規模過大,而在於其固有的最大弱項:其投資的決策人在過多信息來源面前更容易弄混或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圈」邊際在哪裡:靠別人的所謂「專業分 析」來為自己的投資做依據,與看滿大街的「投行報告」或股評報告來做投資依據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只要真正具備投資分析的本領(有能力),再加上勤奮(自己建立的高效信息系統),一個個人投資者就完全有條件做到比絕大多數機構更好的投資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8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九)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05405
理想的投資和投資的理想

作為一個投資人,經常要面臨各種「判斷」的考驗:對企業在行業波動、變遷時價值的判斷;對於在股價大幅波動時對於企業前景的判斷;對於證券市場可能的系統性風險導致股價脫離估值的判斷……,只要是人,判斷次數越多,失誤也會越多。證券投資中的「大起大落」由此而來。

此 外,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還要面對市值大幅波動時客戶朋友懷疑的考驗;面對經營成本在市場低迷時的困境考驗……。成功投資之路,可以說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險 峻之路。過五關、斬六將也許不難,但一個不期而至的大的失誤就可能將以往的積累毀之一旦。多少「投資精英」折戟沉沙,而又前仆後繼。領風騷於數年間常見, 但成功積累成大家者極少。

「活得長」也許是這個行業中更重要的事情。理想的投資,是投資理想實現的基礎。

一、 足夠理想的長期投資標的。不管市場、行業、經濟環境如何變化,與這些企業在一起,只要不想去獲得「更高」的超額收益,就能分享其本身經營的超額收益,而免受各種「判斷」的干擾。

一 般來說,這樣的企業的年均資本收益率也就是我們能得到的年均收益率。這一目標已足矣。但是,如果能找到這樣的企業,那更是投資的最高理想境界了:這類企業 現在還是被迷霧籠罩,充滿了爭議、懷疑或不起眼,因此市場給予了相對較低的「溢價」(如PE、PB等),但是,隨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展現出真正卓越企業 的內在素質,釋放出其應有的業績,博得市場的掌聲,市場隨之給予越來越高的「溢價」——這才是股票長期投資的最理想的標的!這些股票給予了超越其本身資本 收益率的超額收益。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求多,有點已經不枉投資的任何艱辛,可充分地享受投資的樂趣。

二、 找到一些與我們價值觀一致的客戶朋友,願與我們一起來分享這一投資之旅,以承擔旅途的顛簸(市值的波動)來到達勝利的彼岸。管理的資金不求「大」,只求價 值觀一致。「大」資金不美,「小資金」也不美,把每份「小資金」逐漸做到令朋友忙滿足的「大資金」才是「美」,也才是我們的目標。這樣的客戶數量也許是冥 冥之中定數決定,而非主觀的所謂「營銷」、「宣傳」能達到的。

三、 我們的資產管理業務要做到這樣的特徵:1.「低邊際成本」。管理成本相對固定,不隨管理資產規模而變化,在各種市場情形下,都具有不受干擾和約束的投資運 營環境;2.牢靠的客戶關係。作為資產管理這一行,其最獨特的價值也許不是某時期的收益,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客戶朋友。就像人生中人與人之間信任是最寶 貴的關係,榮辱與共才是事業的長青基石。3.像自然界那樣明晰、恆定的物理規律決定自然現象一樣,投資行為由這樣的理論決定而非個性的自由發揮。投資是藝 術,但更是科學。沒有科學精神的投資,也就不可能有長期的投資過程。

  投資的哲學,也是人生的哲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2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09410
像商人做生意那樣做投資

   前些日子,見到一位在公募基金工作的同行老朋友。他每天都非常忙碌,但似乎他對未來完全沒有把握。他腦子裡關心的是:宏觀經濟未來如何?貨幣匯率等會如 何變化?會出哪些政策?哪些行業會出現拐點?……。我問,你們未來在投資收益率上有什麼預期?他覺得很奇怪:能有什麼預期?預期有什麼用?走一步看一步 唄。

   冷靜的想想,這位朋友腦子裡考慮的東西似乎是現在大多數投資人(或職業投資人)正在考慮的問題。但這與我理解的投資方式大相逕庭。這讓我也想到了旅行的 問題。旅行最重要的是什麼?平安。要做到平安的旅行,就要明白旅行最可能的到達時間和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在古代,在出門前,騾馬行進的速度、糧草的安排 和獲取可能、旅途路徑是否熟悉等等都是決定行程的關鍵,是必須要瞭解的。否則,旅途就是不測的,談不上平安。

  《亮劍》電視裡有這樣一句對白:

     店小二問:……這兵荒馬亂的,這生意好做嗎?

    商人(楚云飛警衛扮)答:他打他的仗,什麼時候難為過做生意的?……。

     無論在任何時期,都會有一批生意很好的企業和商人。作為商人,他考慮的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業務模式並捕捉商機,而宏觀經濟如何並非是他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和能不能做生意的關鍵。正常情況下賺多少錢也是一個成功商人很清楚的,他所做的生意的商業風險在哪裡,如何規避這樣的風險也是他最關心的。考慮好了這幾 點,就算是國破民傷的環境裡,他照樣可以做好他的生意。

   其實,投資也一樣。長期看,你最多能取得多大的投資收益率?最可能取得多大收益率?在不正常偏離這樣的收益率時該如何?在投資中可能要遇到什麼不測(風 險)?你能把握的投資的標的都有哪些?這些情況如果不清楚,那麼你的投資可能就是盲目的,或者整日繁忙身心煩累卻不知何處是岸,投資業績也許就是個隨機漫 步完全沒有把握的遊戲。

   選好了你熟悉的生意,交給你欣賞放心的人和企業來經營,你頂多做個監督者——這樣,你必定是個輕鬆、快樂、成功的投資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7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一)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14807
價值思考中「不變性」

   高校是目前很多人嚮往的工作地方,穩定、收入不差、工作空間有彈性。但在我研究生剛畢業的1990年則並不「熱門」,當時高校收入不高、無所事事,以當 時高校那點微薄的收入要想在北京生活似很困難。我一位同學甲就是在畢業後沒幾年辭去高校的工作來到了當時很熱門的外企。在當時,北京的這些外企不但收入 高,且企業名氣大,工作又體面。可是,近期這位同學卻因他所在的外企紛紛倒閉、衰敗,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到當初根本看不上眼的華為公司應聘(他也後悔當初 辭去高校的工作)。而我的另一位同學乙,畢業時就應聘了深圳的華為、中興,現在早已成為中興通訊公司最核心層的高管。

    這種變遷似乎是命運所為。但也是眼光和價值觀所致。如果沒有長遠眼光,只以當時的「基本面」來決策,理所當然地會像同學甲那樣選擇。當然,能預見到這20 年來華為中興與朗訊、北電、愛立信等企業的滄海巨變,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神仙」所為。不過生活中有些東西還是能夠「預見」的,這些東西能決定我們一生 中的大多數最重要的決策。與其說這是人的能力問題,不如說這是人的價值觀所導致的思考習慣問題。

   哪些東西能預見呢?

   社會中某個具體職業的興衰週期是不能預見的,但哪個職業肯定會長存是可以確定的;經濟形勢具體怎麼走是不能預見的。同樣,股市具體的走勢也是不能預見的,大多數公司的興衰也是不能預見的。能預見的,一定是有某種「不變性」的東西。

   學物理的時候,我有一個印象很深的認識: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變性」,如量子常數、引力常數、精細結構常數、某些物理量的守恆性等等,它們正是我們生活 的自然界能夠存在於今的基礎。在藝術領域,象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也有「不變性」——只要人類還存在,這些音樂就不會消失(而很多流行歌曲可能用不了多少 年就被人遺忘了)。

   投資中,能「預見」的東西是正是價值的根本要素——它們具有某種「不變性」。正因為「不變」,才能長存,產生價值。巴菲特說,他只關心8年、10年後某 種資產能否增值,而不太在意1個月、1年內能否漲。其中的道理就是他要看穿這種資產是否具有內在的「不變性」要素,而濾去其中的「波動不確定性」。如果你 看不出某種資產的內在「不變性」要素,你就不懂這項資產,而不能僅僅因為它現在看起來如何而推斷它未來也會如何,否則你就會與「風險」長期相伴。

   在巴菲特看來,可口可樂受人歡迎和沒有別的企業能生產替代它的產品這些屬性,就是可口可樂股票內在的「不變性」。這種不變性決定了這家企業未來10年後 定會比現在更值錢;同樣,故宮在建築文化裡的獨一無二性決定了它在今後仍然是國寶級的保護和觀賞品,且隨時間推移而越發顯示出其珍貴,人類對它的好奇愛惜 會不惜金錢來維護、觀賞。

   明白價值要素中的「不變性」,投資就會變得更加確定和簡單,而不會因為經濟形勢、行業變遷而懷疑、猶豫、困惑。投資的最高境界就是確定和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8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二)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18891
意義、意思與投資

 馮小剛在談到《唐山大地震》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我不想拍那種「有意義、沒意思」的電影。意指他的電影必須是那種「說人話」的電影,如果他的電影即使是表達了多麼「偉大」的題材但拍出後同事評價「沒勁」,那對他簡直是「五雷轟頂般」的打擊!

  「有意義」常常是用「精煉」的語言表達的,更高代表就是濃縮的「口號」(偉大的、激動人心的口號);而「有意思」則不僅僅是給人以感人的或幽默的等高級情感,重要的是要人去進一步領會其中的「具體」含義,給人啟迪思考的具體空間。

     語言僅僅是人類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也許因為使用多了,往往被認為是「最萬能」的工具。但在我看來,語言往往更為「抽象」和不準確。我是個古典音樂愛好 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在大學時期古典音樂的熏陶,給了我一生的努力取向和喜好觀——說點大話就是「價值觀」或「世界觀」。但要說音樂裡有什麼 「話」?都「告訴」你什麼了?什麼都沒有!只有那種悅耳又動心的音響,讓人神魂縈繞、嚮往著美好、力量、偉大等等語言所表達的情感。雖然哲學教科書裡也有 這類詞彙,但對我來說,只有音樂才能讓我不知不覺中、心悅誠服地去接受這樣的觀念和價值取向。所以,在我看來,在古典音樂面前,任何人類的語言都是那樣蒼 白無力。不美的音樂,也就是「沒意思」的音樂,不管它「反映」(寫)了什麼。而最美的音樂,也是最細緻、最準確的語言,往往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幾乎是無 窮的。聽聽貝多芬的音樂吧,如果你被這樣的音樂感動,那麼你從小到老,幾乎總能感受到這樣的音樂中所「傳達」的新意。指揮家卡拉揚就說過這樣的話:貝多芬 的交響曲裡,永遠都有新意。音樂永遠都是先有「意思」,才「有意義」,而絕非相反。因此,貝多芬也曾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大學時也讀過一點點黑格爾。如果不是拜其鼎鼎大名,對其枯澀難懂的語言,我早就沒興趣讀一點他的著作了。只有一點我略微讀懂了,那就是他對「抽象-具體 律」的闡述。人們認識問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思考錯誤就是喜歡先以大的概念、以所謂「普遍」的觀念來「套」、來認識新事物(尤其是對不瞭解、陌生的事物), 因為這樣比較「容易」理解,而懶得去具體調查、瞭解其詳細。「大的概念」往往顯得是「最有意義」的認識,但由此「套」到具體事物上得出的認識和結論往往就 是最「沒意思」的結論。黑格爾給出的正確認識事物的過程應是:先具體瞭解事物,再上升到概念性的認識——結論。結論的共同規律,才構成理論。理論也只是為 具體瞭解事物的工具,而無論先前有過多少和多時髦的概念和理論,都不應先以「概念」和理論來認識具體事物。

     在投資上,很多人恰恰喜歡以大的「概念」式的認識來替代具體的瞭解來指導投資思考。「價值投資」、「安全邊際」、「風險控制」……等等,顯得多麼專業多 麼正確,但是因為缺乏對具體投資對象的深入瞭解和認識,往往望文生義地看待具體的投資對象,結果則是南轅北轍。

  因為某某公司被很多人冠以「偉大」的企業,因此只有投資這樣的企業才是「價值投資」;某某股價的市盈率不低到某值,「安全邊際」就沒有,不能投資;……如此這類的投資理論「有意義」,但「沒意思」。

  去年,某位「院士」對某藥廠突然「發難」,一時間投資人不知所措。很多人對這家藥廠及產品並不瞭解,但出於對中國的一個「普遍認識」——對於吵架的雙方,即使「揭黑」的院士不好,廠家「一般」也不會清白到哪裡。於是,……。

    其實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有意義、沒意思」的東西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它讓生活顯得厭煩、呆板;而「有意思」的東西,因為讓人們必須具體地、認真的 對待任何具體事務,它不僅僅容易讓我們發現生活中的智慧、快樂和美感,即使現在看不出有「意義」,但將來也總會顯示出讓我們感動、啟迪的「意義」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89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之(十三)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24885
檢討我們的投資信心

巴菲特又一次來到中國,這次不僅僅是他一人,而且還有他的搭檔查理芒格,甚至還有他的好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這次他 們離我們更近,已經到了深圳。不僅僅是這些如夢裡一樣的「巨人」們來到我們身邊,而且他們還不吝溢美之詞,大讚深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市,一個多麼適 合投資經商、觀光旅遊的城市」),力捧比亞迪(「比亞迪比我見過的很多優秀企業還優秀」)。就在我們身邊的比亞迪,得到世界上最傑出的投資家、最成功的企 業經營者(蓋茨)的這樣的推崇(我還從未看到巴菲特如此力捧過一家外國企業)!

但是,就在兩年多前,有多少人對比亞迪如此看待?深圳是獨一無二的城市,那麼比亞迪真的也是深圳獨一無二的「優秀企業」嗎?

這兩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檢討。

身在中國,很多人感到的、或更願意相信的是中國經濟問題有多麼嚴重,企業如何差勁,多麼沒希望等等。一篇唱衰中國經濟的文章,往往比看好中國經濟的文章更受重視和歡迎。這一現象在我的印象中至少已經持續了超過10年以上。

前 一陣深圳30週年慶典會上,深圳的幾家代表性企業被邀發言,其中有騰訊、比亞迪等。但在我的記憶力(在深圳已經生活了18年),如果一定要找出能代表多年 來創造出經營奇蹟的深圳優秀企業的典型,這個名單還可以拉出很多,如華為、中興、萬科、招商、中集、……這些哪一個不是可以與比亞迪比肩的世界級優秀企業 (即使這些企業中現在有些衰落)?

不僅僅是在深圳。如果我說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就像巴菲特力捧比亞迪那樣)的企業,很多人可能會嗤之以 鼻,但如果比亞迪真的就如同巴菲特看來的那樣優秀,那麼我絕對相信,這樣的企業絕對不是一兩個,而且也不僅僅是在汽車行業裡。很多行業都有讓人垂涎的企業 ——作為投資人的感受。

前一時期我們曾作了一些中美企業的比較研究。我們初步的一個感受是:如果證券市場真的有效,那麼A股的溢價絕對應 該遠高於同行的美國企業。即使更高溢價的A股,我也絕對願意投資中國的而不是美國的同行企業。當我看到投行們把中、美企業以「市盈率比較法」來「估值」 時,我也只能嗤之以鼻。一個服務於14億人口的企業,與一個服務於3億人口的企業;一個在努力致富,與一個在如何享富的市場環境;一個在消費、投資需求旺 盛的市場環境,與一個在消費過剩、投資需求不大的市場中……,同樣的企業,它們的前景和價值是一樣的嗎?這與所謂的「民主與否」、「政府效率高低」等等毫 無關係吧!

投資家與經濟學家的思維是不同的。我是個投資人,我更願意與投資家的思維一致,而看不懂經濟學家的思維。巴菲特說如果他在中國 他同樣也能成功。那麼即使我們不奢望有巴菲特那樣的投資智慧和能力及取得那樣大的投資業績,那麼我們是否至少應該具備投資信心呢?這份信心並不奢侈,但卻 是財富的必備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0

徐星投资福尔莫斯 投资杂感(十四)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31060
「後來居上」和「歷久彌堅」

對投資者來說,新興產業和古老產業都有其本身的投資魅力。前者的特點或看點就在於其「變」上:改變舊的遊戲規 則因而產生不對稱的經營優勢;後者的特點則在於「恆」上:隨時間積累,經營技能越發高超,客戶忠誠度愈來愈高,經營優勢因而越發穩固。不同投資人對這兩者 都有各自的偏愛。在近代湧現出的很多給投資人帶來豐厚收益的股票中,這兩者都有其鮮明的代表。相比較而言,前者要更多一些,比如思科、戴爾、微軟、蘋果、 谷歌……。後者如可口可樂等。

當然對於新興產業來說,投資人的把握難度要大一些,正因為「變」,因而不僅對一般投資人,即使是對行業的業 內專家也是難以預料。例如,當年上世紀90年代的通信技術領域,當老牌電子通信製造商西門子花費10億美元研發出在當時被譽為「未來ISDN」的ATM後 不久,卻被當時業內完全不知名「思科」開發的「路由器」所取代;至於蘋果對於IBM電腦、谷歌對於微軟霸主的顛覆,……更像是戲劇般的演化。

這 些「顛覆者」中有一個特點:顛覆者基本都是「後來者居上」——由新起的公司以完全新型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取代業內已有的霸主。從近代世界新技術、新業務和新 行業的發展歷史看,確實很少有業內的老牌公司擔當這種行業變革的角色。這是符合歷史發展邏輯的。對於投資人來說,把握這個特點,是在那些在新興行業或行業 將發生大變革時找到那些未來優勢型公司的關鍵。此外,這類公司雖然可能在業務成功時期能保持極高的增長速度,但相對而言也較容易達到其業務的成熟期。這類 公司在其業務覆蓋了整個行業,或者行業的技術模式又將發生新的革命性變化時更應注意。

而「歷久彌堅」型公司,往往由行業技術和業務方式變 化不大,其競爭優勢更多取決於其長期業務能力和客戶認可方面的積累。但這類公司往往由於行業變化不大、市場佔有過分充分而難以維持令投資人滿意的較高增 長。此外,隨著現代像互聯網、大型交通工具等現代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技術的湧現,試圖找到「長久不變」的行業也越來越困難或越來越少。很多被認為「不會 變化」的行業都在悄然發生著替代業務的衝擊或本身商業模式的改變。

不同的公司,投資人可以有不同的投資策略選擇。這也是投資人的一個便利 ——在付出了二級市場較高溢價的代價,相應的可以有更多和更靈活的選擇。但是,一個投資人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哪種類型的公司都能準確地把握。所謂「風 格」,就是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專心致志。無論投資哪種公司,只要認識了其本質把握好,都能找到好的投資機會和對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1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十五)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036682
投資雜感之十五:高者不在媒體名氣

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在我20多年前的學生時代,就是足以樹立我人生觀的一部「聖樂」。限於當時 的條件,我能聽到的只是肯普夫(Kempff)彈奏的「磁帶」版本,這也成了我這個在音樂上雖業餘、但在喜歡程度上屬發燒友級的「先入為主」的版本。後來 隨財務條件的改善,逐漸也聽到了如阿勞(Arrlau)、布倫德爾(Brendel)、古爾達(Gulda )等等現代名震樂壇的鋼琴大師演奏的CD版本。

這個星期天我在網上不經意的搜尋,無意中看到了一個完全陌生名字的版本——米克蘭傑利 (Michelangel)演奏、科爾岑指揮、丹麥國家交響樂團1967年演奏的「貝五鋼協」。先說樂團,在我的印象中,「丹麥國家交響樂團」能否在歐洲 排到二流我都懷疑,聽慣了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愛樂,或者班貝格、斯圖加特、巴黎交響樂團等頂級樂團的演奏,這家樂團我基本上沒有看到過任何介紹或 聽過其演奏;而「指揮家「科爾岑一詞甚至在「百度」裡都查不到;那這位「米克蘭傑利」也是我完全不熟悉的。由於有視頻,抱著試試聽的念頭聽了起來。但這個 版本的視頻「貝五鋼協」給了我幾乎從未有過的震撼:無與倫比的圓滑音節、和弦音色及平衡的節奏力度把握、在觸鍵和音調控制上無可比擬的優美(抱歉,我實在 找不到其他詞彙能表達我由衷的讚美)。聽著這位鋼琴家的演奏,已經不會在意樂團的存在了。……不知多少年沒有的經歷了,不自覺中竟又一次被音樂感動得流下 眼淚。

是我好久未聽而被這部曲子被突然感動?我立即又找到了肯普夫、阿勞、布倫德爾、古爾達等最有名大師的版本反覆聽,但比較結果讓我完 全確信了:對我來說不知名的「米克蘭傑利」這個版本的「貝五鋼協」是所有我聽過的版本中最棒的一個!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覺了。我發現鋼琴家的新大陸 了?難道這位「米克蘭傑利」真的比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師們水平還高?我立即又查了世界最偉大鋼琴家序列,才發現:原來這位米克蘭傑利居然是十大鋼琴家中排名 前五位,而前四位基本上都是太古老的「骨灰級」資歷的(早已過世,現在也早聽不到他們演奏的版本了)。我的鑑賞判斷真的得到驗證了!以前也看過世界十大鋼 琴家這類的許多文章,怎麼就沒注意過這位「米克蘭傑利」呢?

進一步查了「米克蘭傑利」的資料才發現,這位鋼琴家「不輕易舉辦獨奏會。…… 他演奏的曲目不廣,但他力求恢復古典演奏大師的優良傳統;錄製的唱片也不多,但他演奏的每一首作品的質量卻十分完美,充分顯示了他極高深的造詣。」、「他 的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極至;他的德彪西展現出了頂尖絕妙的音色與層次;他的肖邦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應該說,他錄製的每一首作品,都呈 現著別人難以企及的精緻。」……

我明白了這位鋼琴家為何名氣沒有現在流行的那些大師們「大」了。專注於少數的作品精雕細刻。不為廣大聽眾知,但為真正懂行者識。真正的大師,並不需要媒體名氣的幫助。

————

長 久以來,我一直有個認識:在絕大部分行業中,那些在公眾和媒體中「名氣」很大者往往並非是真正的業內高者。對於證券投資而言,更是如此。這甚至對我本人的 選股習慣都造成了影響:那些如雷貫耳般「名氣」的公司,往往引不起我的興趣。作為一個基金經理,如果他的投資業績不如他在媒體上的名氣響亮,那麼這樣的基 金經理是走不長的。一個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沒有那麼多精力和興趣放在諸如出書立傳、媒體採訪、社交場合露面等等方面。投資業績而不是他誇誇其談式的 「營銷」才是他真正的「名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2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投資雜感(一)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1958789
2002年12月末,「624」行情後陰跌了半年之久後,空倉許久的我預感到大盤要「見底」,這個底按我判斷甚至可能成為熊市的「大底」。於是準備買一隻 「最好」的股票,當時我盯上了研究已久的不足13元的「鹽湖鉀肥」(0792)滿倉買入。而一位朋友則給我不斷說當時不足8元的「長安汽車」(0625) 業績將有大幅增長等等,但我不以為然。我選股的理由是要從長久看這些公司應否具有持續的經營優勢,或者說即使放上任意長的時間,不管未來宏觀經濟如何變化 它們都會有良好業績和增長等等,而如果僅僅是某階段公司業績增長,但長期看則不能肯定的公司,那我是看不上的。

03年年初市場果然真的見底上漲。但是,一直到5月份幾乎半年的時間裡,我最看好的鹽湖鉀肥卻步履蹣跚,幾個月內僅僅從13元多漲至到16元多,而那位喊我「老師」的朋友講的長安汽車卻翻了個倍,從不足8元漲到了17元多。心裡這個鬱悶啊!

不僅如此,當時似乎凡是我看好的股似乎都很「肉」,如鹽湖鉀肥、東阿阿膠等等;而我一貫看不上的那些股如鋼鐵、汽車、發電、地產等等週期性股票,統統地一個賽一個地強勁上漲。

還 有更「悲慘」的。現在高價貴族股云南白藥、貴州茅台等等,在當時甚至是逆勢不斷的創新低:大盤03年年初從1311漲至5月份的1600點以上,但白藥卻 從年初的17元多5個月後跌至13元多(當時的價格,未復權);貴州茅台更慘,從年初在長安汽車等不斷上漲時一路陰跌直到9月份,從相當於28元跌至20 元。

對這階段的市場現象,我曾有如下的反思:

1.如果一個投資人既有「價值投資人」的卓越眼光——能在2003年年初就 能發現云南白藥、貴州茅台等「好公司」;又有「趨勢投資」人敏銳的「市場感覺」——即總能炒到打底或逃大頂,能準確地捕捉到當時1311的「大底」,又能 在1649見頂後及時逃頂,並預言大盤將至少跌至1000點—— 一個人同時具有這兩種本領,且要把這兩種本領「結合」起來,那麼在03年這段時間內會怎 麼呢?如果當時試圖去「結合」,那叫什麼呢?痛苦不堪,左右不是人!

2.市場某時總有流行的「熱點」,也有被冷落的一族。市場流行的熱 點、「冷點」真的很理性嗎?現在的投資人講起云南白藥、貴州茅台來可以說頭頭是道,如此「簡單易辯」的好股,以後如再有此類好公司一定不會錯過了。但是, 當市場不斷冷落一些股(有時已經不是「冷落」了,而是「唾棄」:在大盤不斷上漲時卻給你不斷逆勢地、長期創新低地下跌!)時,你還能堅持認為這些公司還是 「好公司」嗎?或者有勇氣和毅力去持有它們嗎?為什麼要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6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 (二)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1964712
  通貨膨脹是投資人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跑贏通脹可以說成功投資的基本要求。這裡面就有兩個問題:一、通脹率到底如何?二、什麼品種才能真正抵禦通脹?

     官 方公佈的CPI可以說是個短期的「通脹指標」,但卻屢受爭議,信的人也不多。如果從長期看,我倒更願意用一些身邊與我們相關的一些數據來看。比如,從 1979年到2009年,工資漲了多少倍?差不都60-100倍;理髮的價格漲了多少倍?同樣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我清楚的記得,我在1979年初二畢業 (那時我們那裡還沒有初三)時我第一次自己理了個喜歡的「頭髮」(型),廠區的理髮館:3毛錢,是我平時積攢的零花錢(一角錢一根冰棍,要少吃3個!); 而現在在深圳,連理帶洗頭,40元/人;著名的茅台酒,1979年8元/瓶,現在呢?800元/瓶。

     如此一算,這30年來年均 複合增長率15%左右。如果這30年來你的財富增長達不到這個水平,那麼你的「理財」結果不能說是「成功」的,或者說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受損方」。同樣, 很多價格未到到這個增長率,且不能為數量的擴張彌補的話,那麼這些品種成為了給社會貢獻「福利」的一族了。

      15%,這是個多麼高的長期增長率!當然,以後能否還有這麼高我懷疑。

       第二個問題,什麼品種能達到這個增長率?理髮價格達到了,糧食價格沒有達到;被稱為「壟斷性」消費品的茅台達到了,但並不見得比最普通的理髮價漲得多),但電視機價格遠未達到;

      理 髮,這個最簡單、幾乎無任何「壁壘」的服務業,為什麼居然與尊貴的茅台酒漲價幅度差不多?我體會:理髮是個「人工勞動」型業務,但卻為社會絕對必須,且 「供給」量不能任意擴大(從沒聽說有「托拉斯型」的理髮連鎖店,且由於無任何進入退出壁壘,競爭使得店面數量自然淘汰順利進行,就像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而電視機等,雖是社會所需,但產能卻能任意擴大;茅台酒產能也不能任意擴大,只能「合理地」擴大,因此也能達到通脹水平。

       因 此,如果聯繫到股票,那些未來無論社會、經濟如何變化,其產品和服務「必定」為社會所需,且供給更多為人工勞動而非機器能力所構成,且其供給能力能不受干 擾地受市場淘汰、平衡的公司,至少能不會跑輸通脹。這裡,與是否「高技術」並無關聯,甚至與目前流行的所謂抗通脹品種——「資源」型企業,如有色金屬等也 無關聯。不信,各為可以算算這30年來,銅的價格真的漲了100倍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