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嗣漢,現年五十歲,人生至此剛好整整一半的時間在台灣度過。 當年他在台灣籃壇颳起「張嗣漢旋風」;如今,他用十八年的時間打造「好市多傳奇」。 唯一不變的是,他對人熱情、對事認真的基本態度,一路走來始終沒變。 撰文‧劉俞青 攝影‧吳東岳一九八八年的夏天,台北市民族國中的籃球場上,燈還沒亮,球員都還沒來,一名身高一米九八的大男生認真地拿著拖把,奮力地來回拖著,把地板擦得啵亮;這個大男生,就是當時已在台灣瓊斯盃創下驚人紀錄與票房的籃球明星||張嗣漢。 事先準備 籃球明星不談過往,著眼當下當時張嗣漢風采不亞於今日的林書豪,但他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名氣沖昏頭,在每天訓練之前,自己擰拖把、把球場地板擦乾淨,將準備工作先做好,原因無他,只因他覺得做每件事都要「認真」。 「認真」兩字,說來容易,但每件事情都要做得到位,三十年累積下來,就是張嗣漢的人生。 二十多年後,他早已不是當年那位打台灣甲組籃賽的運動員,他的身分已轉為台灣好市多的總經理。但他對自我的要求沒有太大改變:每天早上,他六點半出門游泳、七點半就進公司上班,大半的員工都還沒到,他已經把今天要做的事先準備好。 「我從不主動提起自己那段運動員的過往,連對我的孩子都不多談,因為我覺得人永遠要往前看,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最重要。」張嗣漢儘管如此表示,運動員的生活其實給他留下許多影響。他常說,當你站在罰球線上,全場安靜下來,一萬名觀眾屏息以待,等你出手,那一刻,壓力大不大?這種抗壓力的訓練,對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 好市多不是一來台灣就賺錢,第一家店開在高雄,別說消費者沒聽過好市多,對還沒買東西就要先付一千二百元的會員制更難以接受。剛開張時,每天員工比客人還要多,好不容易走進來一個客人,竟然有員工忍不住要鼓掌。 困境堅持 就算虧錢也要丟掉過期貨「我三十歲就被派來當總經理,什麼都不懂,壓力非常大。」大學主修經濟的張嗣漢坦言,他所有的「管理」都是「做中學」。當時連辦公室都是借來的,行政部門連他一共只有三個人,共用兩條電話線,打電話還要輪流打。當時美國好市多已經很上軌道,對虧錢的台灣給予不小的壓力。 在高度壓力下,連總經理都得捲起袖子搬貨,張嗣漢都沒有動搖。生意差,過期沒賣掉的生鮮食品就要丟掉,因為總公司規定:不能賣給員工,也不能在賞味期限前做降價促銷,張嗣漢始終堅守沒有退讓。 「許多鮮奶拿去倒掉,很好的牛肉也扔掉,真的很可惜!」從高雄店開幕就進來,一路做到今天中和店店長的靜培霖說,直到後來,他才慢慢懂得張嗣漢的堅持。兩年後,張嗣漢決定揮軍北上,第二家店選在台北內湖,相信北部的消費者對會員制接受度會比南部高。 但光是籌備期間,就連連受挫。當時台灣市況好,年輕人喜歡到KTV等服務業上班。在好市多要搬貨、要站著收銀,又沒有小費可拿,「早上應徵了一百個人進來,下午只剩二十個。」和張嗣漢一起打天下的財務副總尤民安說。 「虧錢的時候,我學到最多。」張嗣漢說。明明坐在音樂聲嘈雜的美式餐廳裡,但周圍似乎都安靜了下來。「我很清楚,我有目標,知道有一天一定會賺錢,趁這個時候把根基打穩,培養好的習慣。」張嗣漢的人生只設定「可實現」的目標,然後不斷努力去達成。就像當年,他躍起灌籃的英姿,引來多少掌聲與歡呼。問他為何最後沒有像林書豪一樣走上NBA的路?他瞪大眼睛說:「我從來沒想過。」他是真的壓根兒沒想過。台北出生,三歲就去美國,一路念到大學畢業,然後回台打了三年籃球,當時球員們都是過著「打球、練習、睡覺」的生活,惟獨張嗣漢,白天練球,下午換上襯衫,變身麥當勞底下寬達食品公司業務員,到處推銷公司賣的禮品。 很快地他就決定要退出籃壇,為什麼?「因為當球員太浪費時間」,在他人生的計畫中,打籃球從來不是他的「主軸」,他說:「我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打NBA。」不打籃球,他再度回到美國,從工業土地仲介、貿易公司經理,一直到進入好市多的前身——Price Club工作,後來才被派來台灣擔任好市多總經理,人生又和台灣結下緣分。 再度回到台灣,他身分已經不一樣。二十六歲的他,娶了台灣名醫杜聖楷的千金,杜聖楷當時是台灣的大腸直腸科權威,也是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總統的「國醫」,家世非常好。他要結婚前,岳父告訴張嗣漢,是因為他無論打球或是工作,做什麼像什麼的這份「認真」,才放心把女兒嫁給他。 結婚之後,經過幾年努力,好市多的工作逐漸上軌道,尤其二○○四年台中店開幕,開幕前已經有多達六萬人申請會員卡,創下好市多在全世界單店平均兩萬名會員的紀錄,從此讓他吃下定心丸。也印證了張嗣漢用不太好的中文說的:「定下目標,然後這一段process,你去努力、去做,得到之後,你會更有成就感。」談起台中店的盛況,張嗣漢不自覺揮動著手勢,眼神發亮。 張嗣漢有兩個兒子就讀美國學校,兒子也喜歡打籃球,但是他告訴兒子,「訂你可以完成的目標,喜歡籃球,你可以當籃球經紀,但別做不切實際的夢。」他在百忙之餘,利用周日在美國學校教籃球,從兒子讀幼兒園起,一教就是十幾年。 「與其說我在教籃球,不如說我在教他們一種態度!」連教籃球都很認真,有些小球員有時還會遲到,但這位「王牌教練」卻是風雨無阻,甚至一三年暑假還帶隊去美國集訓,認真的精神始終如一。 帶孩子打籃球,他更是維持長年運動的習慣,至今維持一九八公分、一○五公斤的標準身材,但他說體重不是重點,重點在「腰圍」,以前打籃球時腰圍三十六吋到三十八吋,現在則維持在三十八吋,二十多年來,身形沒有太大改變。 循序漸進 在掌聲中從未亂了腳步他說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健美好看,而是有肌肉才會撐起骨骼,老時身形才會挺拔,不會駝背。」連運動都能說出一番道理,張嗣漢做任何事都有一套清楚的邏輯,循序漸進去做,最後達成目的。當運動員時如此,當好市多總經理也是這樣。 如今的好市多,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虧錢的小公司,但他認真的態度始終沒變。「他是一位充分授權的老闆!」好市多內湖店副店長林子新說,老闆每天幾乎都會走進店裡巡視,一天二、三次是常有的事,遇到地上有紙屑、或商品有點亂,他會親手整理,就算有不太滿意的地方,也不曾粗聲罵同仁。 「店的管理交給各家店自己負責。」隨著好市多業績蒸蒸日上,張嗣漢笑說,自己近年來的主要功課之一,轉為開始思考接班人的問題,他努力拉拔同事,也充分授權,讓許多人都有獨當一面的機會,連同業大潤發老闆尹衍樑都忍不住稱讚他做得很好。 張嗣漢今年五十歲,人生至此,剛好一半的時間在台灣度過,和台灣的緣分不言而喻,問他退休後要住哪裡?「當然是台北。」他不假思索回答。台北治安好、環境好,物價便宜,最重要的是,人好,他真心喜歡這座城市。 十二月底的季節,寒風蕭瑟,但張嗣漢的熱情深深打動著我們,他的身上有著鮮明的成功特質,對人熱情,對事認真,他花十八年寫下台灣的「好市多奇蹟」,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拉拔運動員 周海容當好市多嘉義店店長張嗣漢很欣賞運動員的特質,認為這種經歷過運動場上高壓訓練的特質,非常適合應用在職場上。目前好市多裡,就有十多位他打籃球前後期的運動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目前好市多嘉義店店長周海容;他比張嗣漢大一歲,卻40歲後才進好市多,當初從申請會員卡櫃台做起,去年嘉義店開幕,周海容首次挑大樑,晉升成為店長。 「許多運動員都缺乏人生規畫。」張嗣漢說,周海容至今是台灣甲組男籃單場得分的紀錄保持人,但和多數運動員一樣,沒有規畫人生,所幸他進入好市多,願意放下身段重新學起,並靠著他豐富的球隊帶隊經驗,順利為自己的人生轉換跑道;而他曾為桌球國手的老婆,目前也同樣是好市多的員工。 張嗣漢 出生:1964年 現職:台灣好市多總經理 身高:198公分 體重:105公斤經歷:中華隊男籃、甲組男籃明星球員、寬達食品業務、美國Price Club 經理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國際經濟系婚姻:已婚,育有二子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 才是好市多聯名卡大推手 好市多聯名卡從中國信託轉至國泰世華銀行,掀起一場大戰,當時媒體都把國泰世華打下這場勝仗,歸給小王子、也就是國泰金控副總蔡宗翰,還以「小王子第一張成績單」稱之。這次張嗣漢首次對外澄清,「我從頭到尾只與一個人談,就是C.K.李(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 好市多有220萬名會員,每年刷卡數百億元,而且只簽一張「獨家聯名卡」,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張信用卡,各家銀行兵家必爭,這場大仗,打得金融業硝煙味四起,但張嗣漢這一澄清,也讓外界對李長庚的功力更加佩服。 張嗣漢說,自己不認識蔡宗翰,這張卡從頭到尾只和李長庚談,而且非常迅速有效率,國泰給了非常好的條件,好市多也不負眾望,業績開出紅盤,真是雙贏的好交易。 |
說史150423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八)南北韓的反差
蕭律師執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任何社會似乎都不像北韓和南韓的反差那麼大。
北韓是最早的勝利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統治國家。 那時,他們從蘇聯複製了高度集權的結構和嚴格的安全體系。*** 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裡,蘇聯對北韓的扶助非常有效率;而美國扶植的南韓卻腐敗非常、無能至極。北韓的發展顯示出明確的目的性和強大的國家控制力。
金日成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蘇聯的領導和管理體制,他的思想也體現了北韓人某種特定思維。 蘇聯的體制對北韓政治、經濟、社會造成了深造影響。 靈活與機敏讓金日成在共產主義陣營裡遊刃有餘。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六零年代初,當中國和蘇聯劍拔弩張時,金日成仍能在兩國之間來往自如,既深得他們歡心,又得到他們的援助。中蘇兩國陷入爭鬥,也就無暇顧及對他的限制,於是金日成得以擺脫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控制,獨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美國在後冷戰時期取得了很多成功,其中以南韓的變化最富戲劇性,其成功甚至遠超過「馬歇爾計畫」。 相較之下,南韓既沒有民主傳統,也沒有工業基礎,更談不上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 韓戰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政治、經濟諸多方面呈現出新面貌的南韓。
美國人心甘情願把子弟送到韓國赴死,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反共情結。 美國人到南韓不是來做征服者,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帝國主義者。 隨著冷戰思維日漸淡化,南韓社會一直在順應建立民主制度的衝動。 這種變化大多是由到美國學習並深受美式自由影響的南韓人帶回來的。 這些赴美學習工科的南韓人學到的既有工程技術知識,也有民主思想。
正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庇護,才讓南韓走上現代化。 首先是軍事現代化,然後是工業現代化,唯獨不涉及政治現代化。*** 這並不是美國人最初設想的結果。但是,如果三十年後回顧那段時期,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南韓經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社會民主化歷程。
南韓所發生的故事,是激進與漸進的奇妙混合體,一切都發生得非常迅速。 它源自韓戰期間的基本需求,亦即打造一支優秀的南韓軍,而前提就是必須有更出色、更專業的軍官。 1952年,一所新的軍事學院在美國壓力下正式落成。這是一所高度模仿西點軍校的軍事學院,最初很多教員都是美國軍官,教學課程也和西點軍校相若,以工程技術為主。 這個國家眾多的優秀子弟被送到這裡—-它成為南韓人材的搖籃。
這是現代化社會的萌芽,或許是創造南韓新興階層的第一步。 這所軍校的影響,以及它在國家建設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許遠比創辦人預見的更為深遠:軍事技術與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越高,人們就越會認識到舊體制的陳腐落後,李承晚及其繼任者對這個國家的控制也就愈弱。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學生和美國教官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美國教官代表了新的意識和觀念,他們的言行反映了兩種矛盾的概念:尊重軍中的階級,以及此一階級對個人自由的高度尊重。
南韓在1960-70年代的社會發展是項奇蹟,是壞事變好事的範例。 李承晚在三十年間從未放棄狹隘的獨裁意識,他多次鎮壓學生運動。 但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潮從未停止過,反而在鎮壓下愈演愈烈。 經濟成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樂觀情緒和自信心,民主獨立意誌暗潮洶湧,首先在學生之間迸發出來。 人民迫切需要變革已是整個國家的歷史大勢。1960年四月,當李承晚下臺時,南韓陸軍參謀長說:「我個人尊敬李承晚博士,但歷史拒絕了他而不再信任他。」
這一切的背後都隱藏著美國深刻的影響。冷戰初期,美國高層人士始終支持南韓實行威權體制,但美國也為南韓帶來了反向的影響。 很多到美國學習的南韓青年發現,人既可以是忠於國家的公民,也可以追求自由的個人,二者並不矛盾。忠於國家隱含著一種內在的複雜性;反對政府同時仍可以愛國,兩者同樣不衝突。於是,南韓社會開始以一種很少人理解而又沒有計畫或預期的方式,以緩慢、踉蹌的腳步,走向更自由的社會。七十年代末期,這個循序漸進的民主化進程起步了。 越來越多南韓青年對自己的能力和生活越來越有信心。 同時他們也需要越來越多的自由,享受越來越真實的繁榮。勤奮工作的精神,良好的教育,使他們成為主宰者,這也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根本動力。
有一段時間,政府試圖鎮壓這種新興的社會力量,但都在反抗面前敗陣:經濟越成功,南韓公民就越有信心,就越想分享成功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成果。 政治自由化的壓力最初主要來自大學生和工會組織,中產階級隨後加入。八十年代末負責遠東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西格德說:「到了1987年,南韓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中產階級成為權力階層。政府對付的不再是左翼學生力量。左翼學生可能衝在前面,但背後支持者是強大的中產階級。」南韓轉眼間搖身一變,化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極為成功的民主國家。南韓第一位民選總統 盧泰愚曾說:「我很難想到,近代史上還有那一個國家能像南韓一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依靠自身力量,從一個集權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
在南韓,經濟成功不僅是政府推動的結果,也是順應中低階層民眾需要和期望的結果。也許政府不大情願這種順應,但它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無法否認。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法律150513
刑事法(十八) 犯罪無能2
蕭律師執筆
〈精神混亂Mental Disorder〉
當被告的行為是精神混亂或精神病的結果,他會是
1 不適宜答辯;
2 由於精神錯亂獲判無罪;
3 由於無意識行為獲判無罪 — 判比原來控罪較輕的罪:例如被告原本被控謀殺,由於神誌不清,減責而改判誤殺;
4 依所控被判有罪,但在量刑時,他的精神混亂因素會獲考慮。
〈不適宜答辯 Unfit to Plead〉
很少人會是不適宜答辯, 因為嚴重殘障、疾病或精神混亂者在未抵達司法程序前已被移離刑事司法體系。
由於這類案件大幅增加,是否適宜答辯的論點再被提出。 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被起訴,但在開審或審訊中似乎變得「在喪失能力中under disability」,法庭應裁決被告是否還適合答辯。
香港法庭在R v Leung Tak-choi (1955) 一案中追隨英國Richard (1836) 案例有關「在喪失能力中」的解釋,指被告「無能力理解對他的控罪、給予律師指示、質疑陪審員、理解對他指控的證據,及在辯護中給予證供。」
被告是否「在喪失能力中」須根據兩位或以上醫務人員口頭或書面的證供。如果問題發生於被告答辯前或開始答辯,此問題須由一個特別挑選的陪審團專為這一問題作出裁決。 如果問題產生於被告答辯後,法官可決定由審訊中的陪審團去裁決,或由主審法官或裁判司裁決。
如果被告是「在喪失能力中」的問題由被告提出,舉證責任落在被告方面,而陪審團或法庭以「相對可能性的衡量balance of probabilities」原則去裁決。
如這問題是由控方提出,控方須證明被告「不適宜答辮」至 無合理懷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
如果這問題由法官提出,舉證責任就不大清晰了。 在香港Jimmy Johnson (1983) 案,上訴庭建議,如果神經錯亂或減責diminished responsibility問題由控方或法官提出,所舉的證供只能以 “相對可能性衡量”。 此原則亦應適用於不適宜答辯。無論如何,法官只能在認為被告有真正及實在 “是否適合應訊”的問題時才能提出:Keung Sai-chung (1986)。
如有需要,法官可以不裁決是否適合答辯,而容許被告接受臨時性治療。
如被告適宜答辯,審訊應繼續進行,即使不是在對被告的最佳利益情況下進行:Robertson (1968)。
在Padola (1960) 案中,被告被裁定適合答辯。答辯仍進行,即使他患有 “健忘癥hysterical amnesia”,使他記不起犯事時所發生的事,但在其他方便,他的思想卻正常。
被告如不適宜答辯,法庭須決定他有否做過被控的罪行; 如法庭滿意他確實做過,則有一個處理上的選擇,包括解送他到醫院,並附帶一個限制令或完全釋放令。
英國Grant (2001) 提供一個案例: 被告承認用刀插她的男友,他後來因傷致死。她被控謀殺。陪審團聽過三位心理專家的證供,認為她不適宜接受審訊。之後依據英國當年一條有關法例而成立的第二個陪審團認為她確做過受檢控的罪行。 法官頒下入(醫)院令連同並無時限的限制令。被告對第二陪審團的裁決上訴,理由是法官應將「缺乏意圖」的「辯護」或她是否曾受刺激受交給陪審團裁決。上訴庭認為依據當時有關法例,「缺乏意圖」的問題不能交給陪審團裁決。
直至1991年英國Criminal Procedure (Insanity and Unfitness to Plead) Act生效前,法庭對由於神經錯亂而無罪的人唯有頒發一項強制性的入院令。
上面所說「有否做過被控的罪行」究竟是什麼意思還未有最後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它單指被告被控罪的犯罪意圖,而不須考慮其不正常精神狀態的結果。 這是香港案件Tang Yau-chi (1988) 中上訴庭的觀點。但英國上訴庭在R v Egan (1997) 案中(兩地法例所用字眼相同)認為控方須要舉證罪行全部的要素,不能多也不能少,如偷竊控罪,控方就要證明被告「不誠實地意圖永久剝奪受害人的擁有權」。
如果被告裁定不適宜答辯而又有曾做過受指控的行為, 法庭曾經頒下入院令、監護令、監管令或治療令,但被告後來情況改善而不再被視為「在喪失能力中」,又能「正常應訊」,他或她將會被帶回法庭繼續審訊。
〈被告的處理 〉入院令及其他命令
精神不正常可影響對被告的「處理」。 「處理」問題的產生不單起於被告成功提出精神錯亂(或將要討論的「精神錯亂無意識行為insane automatism」)、或被裁定「不適宜答辯」等情況。以上每種情況,法庭都必須裁決,基於被告的精神狀況,他或她是否需要被覊留於精神病院,或持續需醫療照顧和監督。
直到最近的一連串立法和修訂,才賦與法官及裁判司更廣泛權力去處理被精神困擾的犯人。舉例說,法官不單可頒發「入院令」,更可在某些情況下下令被告被監督及治療一個固定、但不超過兩年的時期,以代替將他或她收禁於一間精神病院。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法例Medical Health Ordinance》,法官或裁判司對可監禁罪行imprisionable offence(法律定下的刑罸但謀殺除外)判刑後可向犯人發下「入院令」,但必須有兩位醫生作出口頭或書面令他們滿意的證供。所謂 “滿意”,是指「無合理懷疑」的滿意。 如果法庭頒下「入院令」,刑事程序立即終止:Tam Kit-nin (1982)。但任何受「入院令」損害者可對此令的頒發進行上訴。
http://xueqiu.com/3004708315/45904734
很多人都对今天的大跌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不管从博弈角度还是从未来的战略考虑,我来说说我的观点,一家之言,难免不够周全,权当抛砖引玉。
市场走到今天,我想各位需要确认的一点,就是目前整个市场的成交状态早已是今非昔比,这样的环境07年没有过,更不用说交易品种不甚丰富的前面年份,任何单纯用过往交易经验来研判现在的博弈的都很难精准确认行情的方向。
股
市所承担的责任已经不再是过往为国企脱困,为企业简单的融资的简单阶段,而是真正发挥其对于资金配置的一个重要工具,管理层的认知已经从尝试到重视这个工
具的积极作用。尤其在改革转型的今天,其职能的发挥与否,承载着整个中国转型的重要期许,对于这一点如果没有清晰的认知而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绝对是对于历
史性机遇的暴殄。
每一次大暴跌之后总会有很多言论来阐述市场的方向是否变化,炒作品种是否切换,龙头标的是否更迭,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猜测
这样的变化,说实话,实操性不强,因为任何品种或者方向都是走出来以后才被逐渐认可才到市场众星捧月或者众叛亲离后的发酵。市场鲜有一开始就能猜中下一轮
真切方向的可能。
如果说A股究其过往不改的就是政策市的鲜明特征。理解并尊重政策的引导方向,做实基本面和资金面博弈的预期,才能真正拨开各种干扰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
今天刚好又谈到了“十三五”,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我们来展望一下未来政府的任务和方向。
今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截止今天为止,我们依旧处于一个降息降准的通道,这个是大背景。基于这个背景下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转型。
那么下面一个五年,行业方向的理解,政策预期的把控其实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根据新华网杭州5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依旧还是把握这几个关键“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所以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倾斜和重点依旧不会是简单的传统产业,而是基于此的升级,改造和调整。
习近平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习近平指出,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所
以一些球友说风格切换,仅仅只是靠某个品种的上市来形成这样的切换力度显然是不够也无法达成的,因为换个角度说,创小板更多新兴产业的标的品种更为丰富,
溢价能力更高,靠这个情绪来达成切换也很难撼动点和面的关系。更不可能在整个国家战略层面还在推进信息化的升级改造的背景下,市场的追捧品种去倾向于传统
行业的溢价提升。
整个大的方向整个国家战略依旧强调的是信息化,现代化的升级改造,而这样的要求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时代背景。这也是我们强调的国运方向的始终。
这
仅仅是从国家战略上的一点浅显认识,具体标的大家根据估值状态做权衡。不否认一些标的溢价过高需要合理释放估值压力,但依旧能在上述的行业和产业里找到估
值和预期俱佳的标的,回撤是机会而不应该恐惧和轻易离弃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符合社会趋势的标的。同时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整个行情的演
化,不仅仅说是创小板这些符合战略产业的追捧,特别是热门的信息化产业,包括其它涉及到整个国企央企改革的品种,政策导向的品种在这个过程中一样扮演着暴
涨的角色,从这个侧面说明,政策预期的引导性一直被市场所遵从。
我们这几年也一直尊重国家政策的引导来做布局,从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信息化到目前的互联网+,其实大背景就是整个产业升级,改造以及国家转型的长期述求,这个述求在没有完新的成产业塑造之前将一直存在。
同
时从整个市场的交易量来说,我们看到主板沪深的交易量已经上升到万亿,上证成交达到1.25万亿,深证交易额达到1.17万亿,中小板今天的成交额只有
4500亿,而创小板仅有2200亿,就单纯这个交易量而言,任何一点零头的资金涌向创小板都将造成对应板块或者标的的大幅波动,而这些行业的长期吸引力
我们上面说了,是政策引导下的必然,这也是为什么上交所要积极推进战略创新板的原因。
特别是目前整个创小板还在不停上新股激发市场的追捧热情以及大量并购重组发生在新兴产业对于行业板块的刺激,都没有停止的迹象。
所
以短期的回撤我们依旧认为是对于估值的一种良性修复,是行情能够深入推进的一个合理波动。而本轮行情的本质是资金流动性造成的,只是在政策引导下被聚焦在
明星品种,之后才开始逐步扩散,而这些相关因素还没有消散,反而会呈现更多资金释放的一种趋势。且就目前国内的投资渠道而言,股市的赚钱效应被重新激发之
后又恰逢国家希望长牛的这一个基本欲求,都决定了行情还会延续。
且经过合理的风险教育之后,资金对于标的的选取更愿意贴合政策来聚焦,而不再盲目发散,所以下一轮的牛股,一定还是在政策引导的行业和产业上,没有例外!
|
||||||
六月十六日是立法院本會期最後一天,包括「十八歲公民權」等修憲提案全數未處理;修憲案趕不及在明年一月十六日總統大選前半年公告,修憲公投確定無法與大選合併舉行,而修憲門檻超高,若單獨舉行公投勢必難以過關;人民殷盼的憲政改革,依舊一場空。 此次修憲,朝野有共識的提案包括十八歲公民權、不分區立委分配席次門檻降至三%,民進黨團建議可先處理。但國民黨團堅持十八歲公民權須與不在籍投票、閣揆同意權等包裹處理,協商未果。 在立院外靜坐的公民憲政推動聯盟共同主席黃嵩立批評,不在籍投票是法律層次問題,閣揆同意權也應以整體政府職權考量,不宜單獨入憲,國民黨用此二議題綁架 十八歲公民權、降低不分區立委門檻,「破壞修憲的機會, 讓人無法接受。」《今周刊》去年第九三六期封面故事報導,全世界逾九成國家,十八歲就享有投票權。如今,國民黨以尚未凝聚共識的議題,綁架「十八歲公民 權」,讓台灣自外於世界潮流。 剛通過國民黨總統初選民調的洪秀柱,也贊成十八歲公民權,她與她的同黨立委們要如何說服民眾,阻撓「十八歲公民權」是合理的作為?
(陳柏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