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民國風雲銀行系列(一)總述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569064
中國的金融業其實起步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保險和股權流通,到了秦漢時期,商業受到了統治者打壓,商業、金融出現了五百年的停滯。

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錢莊和典當。

當時的錢莊是幫助大戶管理錢,沒有利息,還要收客戶的管理費。典當則相當於當時的抵押貸款。

唐朝,錢行逐漸開始了放款業務,對於儲戶也有一部分需要支付利息,信託業務也在這時候孕育而生。

宋朝時,錢行開始盛行異地取款和票據匯兌業務,貸款的種類也大大增加,典當業也有了較大發展。

元朝開始,商業、金融受到歷史上第二輪大型打壓,元明清三代,前後七百年,中國的商業與金融出現了停滯和下滑,直到洋務運動時期才有了一些恢復。

城市是因商業而形成,我們可以通過城鎮化率這個指標來直觀的看這一次巨大的打擊:北宋城鎮化率最高為35%,清朝中期城鎮化率為6%。

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使民族工商業漸漸有了恢復的勢頭。

1897年,清政府藉著洋務運動的餘威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在民國時期,商業銀行、信託、保險發展比較迅猛,業務相對比較健全。同時,在中國也形成了世界最第二大的證券市場。

工商業金融業的發展勢頭在1931年出現問題,很快渡過難關之後,在1937年遇到巨大打擊,在1952年公私合營潮流中瓦解,直到1978年以後才再次逐漸興起。

這次系列文章主要說其中民國時期的銀行業情況。

民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6)2.國民政府時期(1926-1937)3.抗戰時期(1937-1945)

而民國商業銀行以北四行南三行最為出名,其中北四行是以北京為根據地逐步向整個北方以及長三角擴張,而南三行主要以上海為中心,全國擴張並不大,而西南地區以本土銀行聚興誠和中美合資的美豐銀兩家為主導,遍佈整個南方地區。

後續的幾篇文章將會對民國三個時期以北方銀行領袖金城銀行、東南地區銀行領袖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浙江興業銀行、西南地區銀行領袖聚興誠銀行為例。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不久袁世凱奪權,遷都北京,開始了北洋政府的統治時期。

此時中國的銀行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都是是以行駛中央銀行權力為主,民間的商業銀行能力還很弱,中國的銀行業主要被外資控制。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民族工業興起,本土商業銀行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

著名的北四行南三行均建立於這段時期。

其中北四行分別是: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

南三行分別是:上海商業儲蓄、浙江興業、浙江實業

而西南的聚興誠則成立比較早,是家族企業,最開始是做商貿,民國建立前就開始票號業務,後成立股份制銀行。

在民國時期,特別是國民政府時期,民營銀行一直是主導地位,而真正意義上的國有銀行只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後來的農業銀行。同時外資銀行的比例也比較大,大概佔據市場30%-40%左右的份額。

在當時,特別是上海,派系特別分明,銀行在上海分成了三個大門派:鎮江派、官派、學生派。

鎮江派顧名思義是以江蘇鎮江為核心的勢力,其中北方的鹽業、金城、上海商儲屬於鎮江派,他們高管很多都是鎮江出來的,而鎮江在清朝末年被稱為銀碼頭,其錢莊群的實力非常之強。鎮江派的運作風格是比較純粹的利益導向,因此有時會做出一些不被社會推崇的舉措,比如鹽業銀行依靠鹽業的壟斷獲取暴利,而金城銀行有證券市場的坐莊嫌疑到了抗戰時期有明確在淪陷區囤貨居奇和外匯的舞弊操作。

官派,就是一政府建立的銀行。他們主要是為政府服務,直到1933年以後才真正獲得政府在經營上的大力支持。官派以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為代表。他們與有一些唯利是圖的鎮江派勢不兩立,其原因也不是因為他們多正義,而是因為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官僚氣氛太為嚴重其業務也因此經常被鎮江派搶佔。鎮江派的支撐是鎮江錢莊,而官派則是紹興錢莊。官派比較腐敗,若不是政府支持早在市場化競爭中崩潰。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1927年中國銀行爆發4000萬壞賬,而上一年淨利潤150萬,放款總額3億。最終這4000萬壞賬中2500萬用特權削平,剩下1500萬自己負擔。

學生派,之所以叫學生派是因為其高管大多為海外留學歸國的,其代表銀行是「南三行」:浙江實業、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學生派的特點是操作比較乾淨,腐敗和舞弊的事件比較少。上海商業儲蓄比較特別一點,既是鎮江派又是學生派,在經營商更傾向於學生派一些。學生派各家銀行聯繫比較緊密,關聯業務比較多,像同業業務合作貸款等等。當時同業業務主要是以同業存款買關聯銀行信託和票據。

學生派的聯盟形成南三行集團,與北方的四行儲蓄遙相呼應,而北四行、鎮江派領袖金城銀行與南四行學生派領袖-鎮江派成員上海商業儲蓄成為一時瑜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93

民國風雲銀行系列(四)重慶聚興誠銀行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633941
聚興誠成立於1897年的重慶,控制人為楊氏家族,最開始只做進出口貿易,後來開始做票號業務,1907年正式以票號為主,辛亥革命後稱作銀行。

聚興誠是西南唯一一家既沒有軍政背景也沒有外資背景的大型川幫銀行,它不僅在西南地區影響力巨大,在全國也有很大競爭力。在研究民國銀行史的人當中,一般都是以南三行北四行為重,而比較忽略了聚興誠。其實很多人沒有注意到,1915年,聚興誠利潤達到48萬,為當時商業銀行之首(一般中交兩行不算為商業銀行),且業務已經遍佈全國,而三、四十年代再次崛起,成為這個行業領導者之一。

聚興誠的業務不僅是在西南地區,它很早就做了漢口、上海、天津分行,他們的業務量佔總比例也不小,約有50%左右,也算是一家具有全國性的銀行。

1918年,聚興誠總資產1700萬,存款1000萬,放款980萬,匯兌總額1.8億。

聚興誠存款利率2.5%,放款利率12%,呆賬率1.6%,匯兌匯水率3%。(匯水包括匯差和手續費)

由此可見,聚興誠最大的業務並不像金城、上海商儲一樣為存貸,而是以匯兌為主,這便是聚興誠最大的特色。

該行匯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善做套匯。當時重慶的匯率是以重慶、上海間的匯率為基準。該行常以重慶至上海沿途各埠的匯率進行比較,以確定直匯上海抑轉匯上海,何者有利,從中賺取匯差。因此,雖然市面上手續費普遍為0.3%,而聚興誠可以依靠套匯獲得3%的匯水率。聚興誠的這種風格與它進出口貿易出身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1919年,聚興誠在上海分行設立了中國銀行史上第一家信託,這個信託除了擔保、經營代理以外,還置入了證券業務,在當時算是華商銀行的一個里程碑。聚興誠開了華商銀行的先河後,江浙本土的上海商儲、浙江興業才在幾年後開啟了真正意義的信託業務。

聚興誠對於信託的重視最開始來源於其對現金代辦業務的重視。公司現金代辦的業務很多,包括代理保險、保管、保管轉運等服務。

聚興誠管理結構

事物會主席—事物會—行政會和總管理處總管理處設經理、協理主管六個部門:區域經理、總務股、業務股、會計股、儲蓄股、代辦股。

聚興誠的經營風格是堅持利差。這與其他同業巨頭,特別是上海商儲有著重大區別。對於上海商儲而言,最重要的是規模,可以為了規模而損失眼前利潤,而聚興誠則堅持利差。

這種堅持利差的心理在存貸業務上就表現在高貸款利率低存款利率。20年代,聚興誠貸款利率約12%,而金城為10%,上海商儲也在10%左右,聚興誠存款利率為3%,上海商儲為4%,金城為3.5%。

在分支行的存貸業務上,聚興誠採用了與上海商儲截然不同的手法,聚興誠在市面利息低的地方吸取存款,在市面利息高的地方放出貸款,各分行所有資源由總行統一調度,與上海商儲個分行較為自由的運營權力有很大的區別。

再從匯兌開看,1925年上海商儲匯水率0.8%,聚興誠為5%,1935年,上海商儲匯兌量已經超過聚興誠為全國第一,為4億,但是匯水率僅為0.1%,而聚興誠匯兌量為2.4億,匯水率為0.5%。可見聚興誠的利差實力。

之所以1935年聚興誠匯水率下降那麼多是因為政府金融管制,強制平抑匯差,使得聚興誠套匯空間大大縮小。

聚興誠在很長一段時間有著固守本業的想法,在30年代以前,聚興誠的擴張非常慢,曾經第一的位置很早就不保,並被甩開,直到1930年左右,才逐漸開始了擴張。而這種擴張主要還是不是異地擴張,而是在原有的地盤上深耕。

這種深耕比如學生貸款、學生匯票、跑商匯票、外商匯票。之後又開始代理政府機關的稅款收繳和轉移。這幾大業務的開創對聚興誠銀行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三十年代時又重新引領了行業潮流。以當時的規模排名,金城銀行第一、上海商儲第二、聚興誠第三。這三家銀行雖說總部分別在天津、上海、重慶,但是他們全國性都還比較強,特別是漢口更為各地銀行的聚集地之一。

1937年,抗戰爆發,聚興誠緊急收縮業務於西南,開始了聚興誠的全盛時期。這個全盛時期是相對於同行業務而言,實際也過得比較艱難,這個全盛期持續到1943年,此後因日本的金融打擊和政府管控,使得聚興誠遭遇了兩到三年困難衰落期。

在抗戰初期,總部身處大後方的聚興誠的優勢開始漸漸顯示出來,雖然這期間江浙銀行大規模內遷,但「無依無靠」的江浙財團並沒有對聚興誠帶來太大的衝擊。

這一時期,聚興誠的經營方向了發生了轉變,開始重新回歸老本行:對外貿易和航運。

在抗戰期間,由於物資緊缺與四川交通不便等原因,聚興誠控制了部分川渝對外貿易和航運後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利潤。同時大規模入股實業,包括電燈、水泥、證券交易所、煤炭、紡織,形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壟斷集團。

也是在抗戰期間,聚興誠設立了興華保險,以財險為主。至此聚興誠已經擁有了銀行、信託、證券、保險四大業務,完成了它金融業體系的構架。不過聚興誠是三大巨頭中最晚完成的混業經營的銀行,金城和上海商儲早在二十年代已經完成。

在抗戰前期,以上海商儲為首的江浙財團和以金城銀行為首的京津財團受到巨大打擊,業務快速萎縮,即使內遷也沒有徹底改變這種頹勢,而聚興誠依靠多年在西南的實力,逆勢增長,從1937-1943,聚興誠存款量扣去通脹影響後增長約100%,而同行均在下降。此外抗戰時期經濟中心由沿海遷往內地對聚興誠也有很大的幫助。以GDP為例,抗戰前,第一名是江蘇,第二名是浙江,四川僅排第七,而抗戰結束後,第一名是江蘇,第二名卻是四川,而浙江已經跌出了前五。

1943年以後,日本金融打擊大後方,法幣大幅貶值,存款減少,聚興誠提出「以匯養存款」的戰略,具體方法是與商幫「結約匯款」,商號可以隨時將小額貨款放入聚興誠,當積累了一定數額自動匯往目的地,商號可以集零成整,而聚興誠得到了一筆低息活期存款。

在這段時間裡,由於金融危機,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管制方法,嚴格控制擠壓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並且推動政府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大規模進入市場,使得商業銀行舉步維艱,就連向來最乾淨的上海商儲也被逼上梁山,開始掛著洋行的招牌恢復敵佔區業務。

本身在和平年代就有販賣煙土(鴉片)案例的聚興誠也被迫大規模操作違法業務,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市匯兌交易,這些違規業務現在已經查不到具體數據了。

即使聚興誠冒險做黑市業務,也抗拒不了它由盛轉衰的腳步。

1945年,抗戰結束,上海回歸,但急需民國官方貨幣法幣,聚興誠打通各個關節將一批法幣送到上海,獲取巨額利潤。聚興誠也逐漸開始了復興。

但好景不長,1948年遭遇了出現全國金融混亂,1949又面臨了戰爭再次打擊。但聚興誠都頑強得挺了過來。

1952年,聚興誠在公私合營的潮流中壽終正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92

洛桑管理學院關鍵報告:台灣吸引外資能力全球倒數第五 中華民國公司 誰來投資?

2015-07-27  TCW


台灣競爭力在全世界排名第11,為什麼外人投資,竟只有菲律賓的一半?

台灣水費低、電費低、薪資調漲幅度全亞洲最低,為什麼外國人這樣還不來?

最新洛桑管理學院報告指出,讓外商不投資台灣的前3名原因,都和政府有關,以前,台灣人告訴外商,在大陸經商,小心政治風險。

現在,外商問,為什麼現在的台灣,竟像你以前口中的大陸。

日本住友商事、馬來西亞IOI集團、德國福斯汽車都想投資台灣,讓數千億元資金不能投資台灣的關鍵,不是經濟,是政治!

撰文•林宏達 研究員•陳前康「救經濟!」台灣出口連續下滑,過去二個星期,行政院院長毛治國忙著召開會議,本周要提出拯救台灣出口和投資的策略。諷刺的是,五個月前,台灣政府剛把一樁外資投資案趕出台灣,最致命的一擊,竟來自台灣央行!

去年十二月六日,央行總裁彭淮南、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財政部部長張盛和罕見地公開表示,反對馬來西亞IOI集團投資一○一大樓。

政策把錢擋在門外

外商投資金與合作機會,就這麼飛了今年三月,IOI集團參與投資一○一案的團隊成員,向友人透露﹁現在有很大的壓力﹂,﹁我們被勸退了﹂,當時他透露,台灣央行曾與馬國央行聯繫,(這個投資案)在這裡有很大的爭論,﹁不要勉強﹂,一個星期後,IOI宣布放棄投資台灣一○一大樓。二五一億元的外商投資,就這麼飛了!

央行祕書室副處長梁建菁表示,「已和相關部門主管確認,絕對查無此事。」當記者追問彭淮南是否願意發表評論,梁建菁則回應無此必要。本刊向IOI集團求證,IOI集團則低調表示,已在馬來西亞交易所的聲明中解釋,對此事不發表評論。

外商圈對這件事議論紛紛,因為IOI集團在二○一二年時,被︽富比世︾雜誌評為全球創新企業排行榜上第九十五名的企業。五年前,IOI集團就有意投資一○一大樓,第一輪競標時,IOI也曾參與投標,﹁當時也沒事,怎麼第二輪得標了,什麼事都出來了!﹂一位參與此案的高階主管觀察,﹁所有人都在問,為什麼(一○一股權)不能賣給外資?﹂兩個月後,五月八日,財政部次長吳當傑更證實,官方對一○一大樓的持股已經過半,一○一竟成為政府主導的「準國營事業」,台灣除了損失馬來西亞的投資資金、喪失外商可能帶來的合作機會,還必須全民買單,買下一○一股權。

政治干預投資的案例,不只一樁。

去年初,住友商事以八.八億元台幣,出清手上所有的台灣民營電廠持股,在外商圈引發討論。因為電廠一向是投資金額高,獲利穩定的好生意,股神巴菲特就大量投資電廠,住友商事是日本大型商社,出清持股,等於放棄在台灣的電廠投資。

眾達國際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觀察,他曾代表民營電廠打官司,他分析政府介入是原因之一,因為缺電時,政府希望外商投資發電;電力過剩時,又想單方修改合約希望民營電廠降電價,台電既是這些民營電廠的大股東,又是唯一的買家,一三年,公平會以聯合壟斷為由,以六十億元台幣的重罰,處分七家民營電廠。眼見原本賺錢的事業,因為政府侵害權益,利潤下滑,住友商事只好在有人要買時,趕快出清持股走人,民營電廠後來把公平會告上法院,公平會一審敗訴。

美商懷德公司,則是另一個受害者。台灣一九八七年就討論設立離島賭場,新加坡比台灣起步晚,一宣布開放,兩年內就發出賭場執照。

台灣在○九年,立法院通過︽離島建設條例︾,同意離島得設立觀光賭場;一二年,馬祖通過博弈公投。懷特公司因此決定投資二四○○億元台幣,在馬祖開發賭場度假村。

沒想到,三年多過去,台灣因為政治氣氛轉向反對賭場,︽離島觀光賭場管理條例︾在立法院一躺就是兩年,懷德公司還遇上詐騙糾紛,損失數千萬元;今年,懷德公司關閉馬祖辦公室和國貿大樓辦公室,封存所有文件,亞洲區總裁焦力人表示,將檢討在台灣的投資案。「政府要選舉時,就靠外商釋放利多,等到選後,又翻臉不認帳。」一位熟悉此案的人士觀察。

三個加在一起近二九○○億元台幣的外商投資,因為台灣政府政策不穩定,就這麼飛了!

一位律師觀察,以前台灣勸外商不要到大陸投資,原因之一,就是政治環境不穩定,會影響企業營運;近幾年,政治干預商業的例子,卻反而一再在台灣發生。

兩大經濟引擎熄火

改善投資環境,用投資帶動出口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罕見地連續五個月衰退,本周行政院院長毛治國要求國發會提出經濟振興方案,改善投資環境是重點之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尹啟銘也公開表示,台灣短期出口救不了,台灣應該改善投資環境,用投資帶動出口。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觀察,出口、投資和消費,是台灣經濟的三大引擎,如今,出口不振,投資也創下新低,消費因為薪資沒有大幅調升,成長有限,「三個引擎只剩半個在轉」。

更嚴重的是,多項證據顯示,台灣吸引外資投資的能力每況愈下。

證據一:台灣吸引外資排名,在亞洲逐步倒退。

六月二十五日,聯合國公布最新的︽世界投資報告︾(World InvestmentReport),這是一份關於全世界投資資金流向的關鍵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投資資金正加速流入亞洲各國,中國更首次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吸引最多外資的國家,但台灣吸引外資的排名,在亞洲卻逐步倒退,十年前,台灣外人投資,還能排到第六名,去年,卻落後於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去年投資金額,只有越南的三分之一、菲律賓的二分之一。

證據二:聯合國報告指出外人投資(FDI)存量占GDP的比率,台灣更是排名亞洲倒數第三。

這個數字,代表外人投資對一個國家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能有多大助力,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連玉蘋坦言,全球平均值是三三.六%,台灣卻只有一三%,「顯示台灣經濟大部分是靠自己打拚」,相較全球其他國家,台灣經濟成長,外人投資的助力少得多。

證據三: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在新創投資(Greenfield FDI)的投資金額上,創下十年新低。

Greenfield FDI指的是外商來台新創公司,從一片荒地開始設立公司的投資資金,一一年經濟部新聞稿就曾指出,外人投資有三個主要的用途,第一是投資新創事業;第二,進行企業購併;第三是將賺來的錢進行再投資。

一二年,經濟部新聞稿還曾引用這個數字,認為聯合國揭露的台灣外人投資總數,無法反映台灣吸引外資狀況,聯合國的新創投資數字,才能「更真實呈現外人投資面貌」,經濟部當時引用這個數字指出,○六年到一一年,台灣新創投資平均金額,勝過韓國。沒想到,到了一四年,台灣新創投資大幅縮水,減為十六億美元,韓國一四年新創投資,卻衝上一○八億美元,比台灣高出六倍。

今年聯合國最新報告出爐,本刊採訪經濟部,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翁明德科長卻表示,聯合國的新創投資數字,是來自︽金融時報︾,「用的是次級資料(二手資料),內容不正確」,否認台灣新創投資下滑。

證據四:僑外資平均投資金額一一年後連續下滑。

根據台灣投審會的資料,台灣的僑外資投資金額也在下降,一一年時,僑外資平均每個投資案的投資金額,是二一七萬美元,之後跌多漲少,到今年一至六月,僑外資每個投資案的平均金額只剩一一四萬美元,只有原來的二分之一。

七月十九日,馬英九總統還提到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報告,二○一五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從去年的第十三名進步至第十一名。台灣過去在國際上多項經營環境評比上都名列前茅,為何沒人要來投資?

一份關鍵報告揭露

台灣什麼都便宜,外國人還是不想來今年五月二十七日,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最新︽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的經商環境在亞洲名列第三,但這份報告也直指,台灣在吸引外資的表現上吊車尾。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洛桑管理學院的報告指出,「你去看我們的政府效能、基礎建設,這兩項裡面,我們好的都是什麼?我們好的都是這個低那個低」,他擔憂地說,「IMD的報告顯示我們什麼都很低,油價低、電價低、稅率低、利率低、匯率低,什麼都便宜,外國人這樣還不來,」他直言,「我們的外人投資真的是很爛,不是今年,是每一年。」孫明德回憶,日本駐台代表處副代表花木出演講時曾特別提到,日本人很喜歡來台灣投資,「日本人來台灣投資都會賺錢,因為台灣的水電費很低!」薪資上漲率更只有二.五%,是亞洲最低。

本刊取得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最新報告,結果顯示,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五個項目,有三個都和吸引外資能力有關,外資流入金額占國家經濟規模的比率,在調查的 =國家中,台灣排名五十六,是倒數第五名!

這份報告中,還調查台灣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前三名都和民間競爭力有關,分別是高素質人力、技術人力、成本競爭力;最後三名則和政府相關,從最後一名開始,分別是政府效能、稅制競爭力和法制環境。像台新金控和彰銀合併的例子,台新金依循二次金改政策購併公股銀行,卻因為政治風向改變,法令制度又不夠健全,陷入和財政部大戰的經營風險中。

世界銀行︽二○一五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也指出同樣問題,在全世界一八八個經濟體中,台灣表現最好的,是取得電力的效率,全世界排名第二;表現最差的,是契約執行的效率,排名九十三。

台灣變拒絕往來戶

印尼、菲律賓卻急起直追,積極招商換句話說,台灣用低電價、低水價、低勞工成本換來的投資優勢,卻被政府政策不穩定帶來的經營風險給毀掉了。

黃日燦觀察,「這幾年,大型跨國企業連探詢來台投資,幾乎都沒有」,東亞各國投資金額和投資案數量節節上升,台灣卻在原地踏步 ,因為台灣恐怕早已在跨國公司的投資名單上,被刪掉了!

不只外商投資困難,台灣的大型企業也感受到壓力,「投資環境確實有壓力」,台積電發言人何麗梅說,台積電中科案,環評就做了五次,即使通過,抗爭仍在持續。台灣過去靠電力充足吸引外資,但過去幾年,台灣電力供應趕不上需求增加,連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年都公開表示,「台積電可以說一分鐘都不能缺電」,顯示環境的確嚴峻。

經濟部投資處處長連玉蘋坦言,台灣目前已經陷入「沒水、沒電、沒人、沒地」的窘境,現在,只要是投資金額三千萬元以上的案子,經濟部就會列管,幫忙找地、找電。

印尼、菲律賓則急起直追。在台灣,招商是由處長級官員負責;在印尼,負責招商的官員則是直接向總統報告,去年十一月,印尼總統佐科威上台不到一個月,就親自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大會上做簡報,吸引外資,連如何取得土地、處理簽證問題,都仔細說明;菲律賓也是由總統親自出馬招商,要吸引從中國流出的外資。

反觀台灣,台北美國商會抱怨,就以簽證為例,台灣法規嚴格要求要有大學學歷才能來台工作,這個問題,反映了十年,都無法完全解決。

台灣懷德亞洲區總裁焦力人觀察,台灣投資環境封閉,「台灣好像是一家人在打麻將,堂弟、爸爸、媽媽,錢都是自己人的錢,你應該邀請隔壁的鄰居(外商)過來打,你贏的錢才是真正的錢,你輸他、他贏他,他贏他輸,都是一家人的錢,流來流去,都是本土的,根本沒有創造新的錢。」這個問題,正在影響台灣人的就業和財富。

在台北天母做房仲生意的匯泓公司協理吳懿倫,感受特別深刻,他分析,有家庭的外商經理人,重視學區,會住在美國學校附近,「二、三年前,外商開始少了」,以前天母的別墅,每月租金二、三十萬元還一戶難求;現在,「十萬元還租不掉」。他觀察,台灣的外商公司,近幾年規模縮小、預算下降,以前專租外國人的高級出租公寓,空屋率上升,他過去只做美、日外商生意,現在則必須找新加坡、馬來西亞客戶,才能維持業績。

外人進入本地競爭

可刺激本國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站在天母東路,也能感受到影響,以前,這裡像小聯合國,街頭充滿異國風情,○七年,台灣從外人投資高峰下降後;天母的店租跟著下降,現在天母過去濃厚的異國風情,也被一家家台灣在地店家取代。

天母的場景就是台灣縮影,不同的是,當台灣整體缺少國外資金的直接投資,衝擊不會只是房價與店租,「沒有外人投資,台灣經濟要有大的動能,很難。」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說。他的說法其來有自,翻開教科書,FDI的確是高度攸關一國民生經濟的重要命脈。

表面看,吸引外資投入只是對GDP組成公式中的「民間投資」項目加分,有助於當年度的經濟成長率,但外人直接投資所產生的後續「外溢效果」,卻已被國際間公認為提振長期經濟成長與人民所得的重要解方;美國最權威的經濟研究組織NBER即曾在一九九五年發表研究報告,明確指出「FDI的表現與國家經濟、國民所得成長高度相關」。

原因不難理解:短期而言,外人投資當然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但更深遠的影響,是外人直接投資往往形同某種程度的「進口替代」,補足本地原本所缺乏的生產項目,在過程中,無論是透過技術移轉、人力訓練等,都像是為本地產業注入升級轉型的內在基因;即使從消極的角度思考,NBER報告直指,當外人進入本地競爭,會刺激本國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甚至提高本國企業的資本支出,帶動境內民間投資。

產業升級不力、薪資停滯成長、民間投資疲弱,這些能夠仰賴FDI加以改善的面向,不正都是長期困擾台灣的經濟病嗎?二○○六年,立委丁守中曾以「FDI連續五年下滑」在立法院中要求政府提出對策,十年後,台灣的FDI不僅未見起色,反而更形弱化。一位外商高階主管說,在台灣徵廠長、總經理的缺越來越少,這些工作都流到海外了,只有讓外商加碼投資台灣,高階工作才會回流。缺少外人投資的負面效應,扼殺台灣過去十多年的經濟、產業、薪資發展空間,讓台灣看不到脫離苦勞經濟的機會。

台灣正在邊緣化??

過度保護,形成對外開放最大障礙開放,是台灣非走不可的路。採訪時,連玉蘋表示,民意對招商決策「影響很大」。缺電、缺水、缺地,都能解決,但台灣過度保護自己的心態,形成對外開放的最大障礙,以開放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為例,不開放,是怕外國人與台灣人搶工作,但是台北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觀察,從國外找人才進來,機票、住宿都是成本,如果不是本地找不到人,「誰願意這麼麻煩到國外找人?」王健全形容,台灣對外人投資的態度,一如張惠妹的歌名「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台灣要創新,但開放國外人才來台幅度有限;要升級,但解除不當的產業管制速度卻不夠快。

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台灣想靠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等協定,靠開放刺激經濟,將更加困難,若再孤立自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當亞細亞的孤兒。

這份報告,看外商為何不投資台灣!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列出15個關鍵指標,針對外商高階主管進行問卷調查,每個人圈選5個他心目中認為台灣的強項,左表是前4名和後4名的結果;右表則是從經濟、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基礎建設四大面向,上百項指標拆解國家競爭力。

最吸引外商前4個關鍵 是人才與價格

得分

排名項目認同的

外商比率

1台灣的教育

水準高62.3%

2高品質人力60.9%3價格競爭力55.1%4基礎建設可靠42.0%外商最討厭的4個項目 都跟政府有關

得分

排名項目認同的

外商比率

12政策可預測性和穩定性19.6%13法律系統運作效率16.7%14稅制競爭力10.9%15政府效能5.8%資料來源:2015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報告》全球61個主要經濟體,台灣在吸引外資能力排名倒數第5名

項目排名

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存量

占GDP百分比56

產品出口集中度53

外國直接投資流入

流量占GDP百分比48

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存量

金額47

辦公室租金41

直接投資流入存量金額40

生活成本指數38

研發部門外移的風險34

平均每人GDP29

外國直接投資流出

流量金額20

缺少外人投資,三大經濟病纏身

經濟動能受牽制:

FDI除了直接帶入長期投資資金,也能刺激境內企業提高投資以因應競爭。缺乏FDI,提振投資事倍功半。

產業升級淪口號:

缺乏外人引入新的產業或經營模式,境內企業無法在競爭與示範效應中獲得升級思惟。

薪資水準難成長:

NBER報告指出,對多數國家而言,FDI有助於高階人力需求,進而帶動整體薪資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32

瑞士 最強公民國-台灣蛻變最重要的一堂課

2016-02-22  TWM

各種成為強國的條件,瑞士「一應俱缺」;改變不了先天環境,瑞士人選擇改變自己。

因為沒有內耗的籌碼,所以讓瑞士人面對問題時追求共識;必要時,也願意做點犧牲,換取群體的最大利益。

瑞士人的驕傲在於,國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拼圖。

瑞士的富裕強盛,來自800萬成熟公民的付出。

在台灣,我們擁有2300萬片拼圖,就看你願不願意和身邊的人一起,拼了!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鄭閔聲 攝影·劉咸昌 研究員·陳前康他們,永遠避免用民粹面對國家問題「國家的未來就是我的事」,他們用這樣的理性腦袋,讓每次的政策制定與民粹絕緣,與台灣形成強烈對比。

在台灣,颱風假若只放半天,民眾電話立刻打爆市政府。

在瑞士,66.5%的民眾公投反對增加休假,擔心影響國家經濟。

在台灣,風景優美的觀光勝地,被無限度的開發弄得面目全非。

在瑞士,50.3%的民眾公投要求不得過度開發,確保觀光資源永續。

在台灣,以人口數量作為核廢料場選址依據,政府溝通少,抗爭不斷。

在瑞士,政府耐心溝通,居民理性接受,願意讓核廢料「在我家」。

在台灣,開放白領外勞政策爭執不休,討論無法聚焦。

在瑞士,把外來移民當成國家公民,74.1%民眾反對過度嚴格的移民限制。

瑞士,為什麼能贏?

這裡,人口只有800萬人,卻有四種官方語言;缺乏天然資源、三分之二國土還是山坡地…。

儘管先天不良,瑞士卻能揮別曾經的貧窮,走向富足,憑的,就是公民力。

日內瓦小學

在這間教室裡,只有一項原則: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人說話這所學校不依賴鐘聲維持日常作息。上午十點整,導師梅諾蒂(Menotti)放下手中的馬克杯走出戶外,提醒正在運動場上嬉鬧的學生們:「該上課了」。三分鐘後,二十名十歲的孩子放慢了腳步,用排隊搭火車般的次序,魚貫走進三樓的教室。

這節課上的是法語,瑞士日內瓦州的官方語言。今天的進度,是動詞avoir(有)的不規則變化。梅諾蒂發下自己準備的教材並簡單講解後,就讓出了發言權;學生舉手、老師點名,讓孩子說出教材上的填空題答案。

四十五分鐘的上課時間,學生享有相當的自由,不須事先報告,就可以離開座位借文具,或到角落使用削鉛筆機。

教室裡,只有一項不能違背的規則: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人說話。

「這是為了告訴孩子,每個人表達意見的權利,都應該受到尊重。」掩著嘴,壓低聲音,與我並肩坐在教室最後方的日內瓦州國民教育負責人盧懷勒(Joelle Leutwyler)這麼說。

這句注解,不只說明了瑞士人的教育理念,也透露了這個國家的競爭力源頭。

國家縮影,看這!

每個人都有表達意見權利,前提是尊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發言機會,也樂於主動表達意見,但交換意見的前提是彼此尊重。身為群體中的一分子,沒有誰比誰優越,所有人都該負起相應的責任,維持群體的秩序與穩定運作——小學生的法語課,就是整個瑞士社會的縮影。

台灣人對瑞士一直有股憧憬,因為這個國家的先天條件與台灣有太多相似:同樣小國寡民、缺乏天然資源、國土有一大部分是難以利用的高山……想找出路,台灣至少接近充滿希望的海洋,瑞士卻是內陸國。儘管先天不良,瑞士卻硬是殺出重圍,揮別曾經的貧窮,走向富足;除了物質條件外,瑞士人對心靈生活也感到滿足,根據聯合國調查,二0一五年全球最幸福國度,就是瑞士。《今周刊》今年一月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調查也顯示,瑞士是最多台灣人(三六.二%)心目中的幸福國度。

瑞士究竟憑什麼?台灣人花過很多時間找解答。有人建議引進工匠精神,提升台灣產品的附加價值;有人說要學習瑞士對全球開放市場、吸納人才;有人發現瑞士的技職教育創造了優質人才,增加了企業競爭力……。如果要問瑞士人,這個國家站穩贏者圈的祕密是什麼,上面說的也許都是答案;但這些答案,就像是探出水面的冰山,在肉眼看不見的深處,被其他更加堅實的部分支撐著。

「瑞士能從貧窮走向富裕安定,成熟的公民意識,扮演了重要角色。」瑞士政治學者林德(Wolf Linder)這麼說。

什麼是「公民意識」?簡單來說,就是每一位成員明確了解自己既是獨立不可侵犯的自由個體,也是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權利享受自由的生活,也有責任為維護或改善整體現狀,做出貢獻。

瑞士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學習、實踐如何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這個國家,就像是一堂包羅萬象的公民課,藉由公民的集體努力,緩慢卻堅定地前進。這,才是台灣最該向瑞士學習的一堂課。

「這個國家曾經什麼都沒有,能走出今天的樣貌,關鍵就是多數人都能負起責任;而『責任』的範圍,包括了個人、家庭、社區以及國家。」瑞士聯邦國會議員福瑞納(Sebastian Frehner)這麼說:「所以,如果有人指責我『沒有做到自己的責任』,我會感到非常羞恥。」鏗鏘有力的,他詮釋了瑞士這個國家「贏的底蘊」:缺乏資源及強鄰環伺帶來的不安全感,讓瑞士人沒有選擇,只能互相依靠,進而產生了獨特的責任感與集體意識。在瑞士人的腦袋裡,「公共事務」不是硬邦邦的生冷名詞,而是融入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關心和參與。

參與,這是負起「公民責任」的第一課。

國家最高殿堂

在這場選舉裡,最重要的價值是:管你來自哪裡,能為瑞士做事才重要

二0一五年十二月九

日清晨,瑞士首都伯恩(Bern)下了一場雨,接

近零度的低溫將空氣中

的水珠凝成薄霧,像是

為這座十四萬居民的小

城,罩上一塊白色的防塵布幕。

霧氣,罩住聯邦國會大廈的金色穹頂,偌大的聯邦廣場一片空寂,只有正門上方以四十五度朝外伸出的瑞士國旗,和幾名身穿雨衣佇立在旗下、仔細查驗訪客的警員,勾勒出幾分國家政治中心的意象。

通過嚴格的安檢程序走進國會大廈,看見的是與戶外截然不同的熱烈場面。這一天,是瑞士政界四年一度的盛事:聯邦議會選舉。瑞士國會上、下兩院,將共同選出七位聯邦委員會委員;這七個人,未來四年將領導聯邦行政機關,並輪流擔任瑞士總統。

在講究和諧共識的瑞士政治,現任聯邦委員除非捲入重大爭議,否則幾乎篤定連任;本屆是因一位聯邦委員退休,才必須選出新成員。但各主要政黨事前也已達成共識,由剛在國會大選中贏得最多席次的瑞士人民黨推薦繼任者;只是人民黨一口氣提名了來自德語區、法語區、義語區的三名候選人,讓這場間接選舉因不確定性而引入關注。

「這是一種宣誓意義,證明人民黨代表來自所有區域與文化的瑞士人民,不只是特定利益。」人民黨籍的福瑞納分析。

「共同體」的概念,是瑞士政治中最常被強調的價值。國會大廈穹頂內部,是由畫著各州「州旗」的哥德式彩繪玻璃,圍繞著中心的瑞士十字國徽;瑞士國徽上下,則是拉丁文的國家格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句格言,因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而知名。一八六八年,當瑞士阿爾卑斯山區遭洪水肆虐時,剛建國不久的瑞士聯邦政府,借用了這句話召喚人民團結意志,對災區提供援助。此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成了瑞士精神象徵。

這裡的人民

「一邊享受葡萄酒、一邊參與政治」接近中午,逐漸升起的陽光緩緩揭開了薄霧,站在國會廣場另一端的咖啡館前,從事保險業的年輕男子法比歐點起一支香菸,遠眺著國會大廈。「我今天特地請了一天假,就是為了到最接近國會的地方觀察選舉。沒有什麼事,會比和幾個朋友一邊享受葡萄酒,一邊參與瑞士的民主制度更好了。」他說。

「那麼,你支持誰呢?」我問。

「我來自德語區,但我不在意誰當選。我在乎的是當選人進入政府後,能不能融入,並和其他人一起做些能幫助瑞士的事。」法比歐捺熄了香菸,轉身走回餐廳,他吐出的最後一口白色菸圈,輕巧地融進了殘留的霧氣裡。

經過三輪投票,來自法語區的候選人當選了。但對法比歐與許多瑞士人來說,單一的選舉結果,或許從來就不是重點。因為在這裡,「政府首長」只是代理人民處理政治事務;每當遇上重大難題,人民總有機會親力親為,用自己的腦袋,決定國家該走的路。

核廢料小鎮

把核廢料埋在你家

如果專業都說這裡最適合,我OK!

台灣許多公共工程興建過程中,常能看見「反××自救會」、「反××抗爭行動」等民間團體參與其中。政府與居民對「公共利益」的想像總是難以一致,再加上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讓衝突幾乎難以迴避。

但在瑞士,政府用最誠意的溝通與最透明的資訊,加上深植在民眾心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觀念,讓最爭議的工程,也能以最理性的方式找到妥協。

從瑞士最大城蘇黎世搭乘火車,再轉公車,大約一個小時,就能抵達位在瑞士中部、人口約一千五百人的城鎮利尼根(Riniken)。雖然只移動四十公里,卻讓人感覺進入了另一個國家。四.七五平方公里大的利尼根,超過一半土地都還

是原始森林;柏油馬路

上經常接連幾分鐘都看

不見一輛車;市公所只

是一棟三層樓的小木

屋,卻已是放眼望去能看到的最高建築物。

這座平凡小鎮所在

的區域,過去幾年經

常登上瑞士全國性媒

體,因為它的地質結構穩定,經過瑞士國家放

射性廢棄物處置合作社

「Nagra」長期鑽探後,

成為最有可能被選為興

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地點之一。若聯邦政府拍板定案,並通過全國公投,此地二0五0年將開始放置核廢料。

根據。五年重新制定的《新核能法》(New Nuclear Energy Act),聯邦能源辦公室從選址作業有初步結果開始,就必須向可能位址的周邊區域展開說明,並每年提供五十萬瑞士法郎(約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元)的經費,給每一個可能的位址成立影響區域委員會。委員會每季定期集會,討論政府揭露的選址資訊、安全措施、可能環境影響等,並有權以決議形武,對政府計畫提出修正方案。

「當政府宣布這裡可能成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時,許多人擔心房價下跌、抱怨為什麼不把核廢料存在核電廠底下就好。」利尼根市長、影響區域委員會副主席慕勒(Ueli Muller) 笑著說:「沒有人會覺得這是種榮譽,沒有那麼偉大。」政策公開透明 讓居民做出獨立判斷慕勒解釋,利尼根周邊的影響區域委員會,一共有九十七名成員,其中不少一開始抱持懷疑態度的代表,經過長達五年的溝通及資訊交流,逐漸能從理性的角度看待問題,「核廢料是瑞士製造出來的,瑞士人當然有責任好好處理。如果各種證據都指向這裡最適合,那我們願意接受。」他說。

「溝通及參與的用意,不是為了讓所有反對者接受政府的想法。這套機制最重要的精神,是從一開始就讓決策過程透明,並且提供所有客觀的資訊,讓可能被影響的居民,做出獨立的判斷。」聯邦能源辦公室專員昆提(Pascale Kunzi)說。

馬路旁的斜坡上,農民包曼(Baumann)正趁著下午溫暖的陽光修剪葡萄藤架。提到核廢料議題,他說:「當然有人害怕,還有人說如果確定要蓋核廢料儲置場,他就再也不買這裡出產的紅酒。」「所以你怕嗎?」我追問。

「我當然不願意有任何風險,但我知道面對這麼專業的問題,不能感情用事。如果政府能證明核廢料儲存的安全,我願意選擇信任,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總得找出解決的方法。」他從口袋裡掏出鉗子,走回灑滿陽光的葡萄園。

少女峰上的爭辯

蓋纜車能舒緩交通量,但,如何不破壞環境……對於不可逆的決策,他們想了7年十二月中旬午後,海拔高度超過兩千公尺的伯恩州小夏戴克(Kleine Scheidegg),戶外氣溫低於攝氏零度,但火車站周邊餐廳與酒吧擠滿了享受雪地陽光的旅客,一位難求。

這個位於半山腰的車站,除了是兩條開往瑞士觀光勝地少女峰鐵路的交會點外,也是滑雪中心,每年旅客人次超過百萬。遇上周末假日,總是擠滿了轉運人潮。在這裡,一場台灣絕不陌生的「發展與環境衝突」戲碼,已悄悄上演多時。

為舒緩交通量,當地政府自二00八年起展開研究,並於一三年提出興建兩座纜車、將滑雪客與少女峰觀光客分流的計畫。多數居民認為,纜車對觀光產業有正面效益,但一四年夏天舉行公投時,部分居民憂心纜車破壞環境、噪音干擾動物作息,一個名叫瓦爾基斯特(Wargistal)地區的投票結果未達三分之二同意門檻,整項計畫推遲超過一年,直到一五年十月再次公投通過後,才正式準備動工。

「我聽說這個計畫好多年了,但瑞士人對於不能回復的決策特別謹慎,會評估所有反對意見,寧可慢一點決定,也不想犯錯。」帶瑞士團經驗逾二十年的泰永旅行社董事長楊振發說。

對凡事講究效率的台灣,「寧可慢,也別犯錯」的原則似乎有些消極。但回想一二年立法院以「先求有再求好」為由,草率通過後患無窮的《證所稅》修法:一三年為因應洪仲丘事件火速修正的《軍事審判法》,也被法界人士認為極可能引發後遺症。瑞士人做決定前的審慎態度,確實值得台灣借鏡。

「瑞士人做決定,就像在雪地上行走,必須小心踩穩每一步,否則很容易跌倒。一件再怎麼正當的事,也不能沒有經過合適的程序就達成結論。」來自提契諾州(Ticino)的滑雪客羅貝托指著腳上的雪鞋解釋,「這也像是照顧一盆花,你必須持續澆水,並耐心期待它長出來的那一天。」「纜車非蓋不可,只是你必須尊重少數意見。這會花點時間,但我們願意等。」來自蘇黎世的波勒說。

評估利弊時,瑞士人看的,不只有短期影響。一二年春天,一場全國性公投,印證了瑞士人對於「不可逆」的決策,是多麼謹慎看待。

當經濟發展遇上環境保護難題,瑞士人只問一個問題:長遠來看,值得嗎?

這項公投,是由環保團體連署提案,要求聯邦立法限制度假別墅的數量。提案者認為,各州政府放任富人在滑雪勝地、溫泉景點大量興建平時無人居住的別墅,不僅浪費水電等公共成本,更將對瑞士引以為傲的自然環境造成難以回復的傷害。反對者則堅持,營造業提供當地許多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非度假區的居民,憑什麼把手伸到別人家後院來?

最後,這項正反意見兩極的公投案,由贊成限制的一方,以五0.六三%的些微差距勝出。伯恩州,恰好就是全瑞士滑雪場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這場與居民切身相關的公投,在當地引起了最激烈的辯論。

通往少女峰山腳下觀光小鎮因特拉肯(Interlaken)的火車上,退休老人理查為這場公投做出了注解:「這附近有山有湖,不管冬夏都適合度假,吸引不少有錢人置產。度假別墅確實能帶來觀光收入,但為了觀光收入而改變自然環境、蓋一堆只有耶誕節才亮燈的大房子,值得嗎?我不這麼認為。」「長期看來值得嗎?」這是公民做決定前關鍵的自問自答,不帶情緒,純粹基於得失間的效益權衡。

兒童年度路跑

所有的小孩要獨自跑完1.6公里,對自己負責,是融入圍體的第一步十二月中旬的周日上午,蘇黎世的天空是冬季罕見的深藍色,市中心的利馬特河兩岸,圍起禁止車輛通行的封鎖線,數百名不滿十三歲的青少年,在淨空的道路上賣力奔跑。在路旁圍觀的家長與群眾倚著鐵欄杆,臉朝賽道,愉悅地為每一位通過的選手打氣;越是拖著沉重腳步、面露難色的跑者,越能獲得熱烈掌聲。

這是蘇黎世傳統的年終分齡路跑活動,父母可以帶著不滿九歲的兒童,一同挑戰一.六公里的賽事;九歲以上的青少年,能選擇與全班同學一起完成路跑,或依年齡獨立參賽。

「這是蘇黎世的重要活動,除了慶祝新年之外,還有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教育意義。」一位穿著反光背心的女性志工這麼解釋。

群體意識的基礎

來自每一個獨立的公民

瑞士社會強調群體意識,卻不代表瑞士人習慣「從眾」。在瑞士,獨立自主代表對「自己」負責;而對自己負責,當然是對群體負責的基礎。

「你要先弄清楚自己的想法,才能誠實準確地表達意見;你有自己的意見,才能參與討論。

我們樂見意見交流與價值衝突,只是一旦達成妥協,就會盡可能接受。」瑞士駐台商務辦事處前代表費爾(Jost Feer)說。

在瑞士,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許多政治人物,都是兼職工作。基督教民主黨聯邦議員普菲斯特(Gehard Pfister),從政前是位高中教師,專長德語與哲學,從政後也持續教學。「課堂上,我不會迴避與學生討論公共議題,只是我會非常小心地排除意識形態,引導學生全面思考。思考,是關心的起點。」他說。

教堂裡的大合唱

來自波蘭、西藏、喀麥隆的移民學生唱著耶誕歌,瑞士社會鼓勵我們記得故鄉的根在日內瓦街頭聽見英語的機會,比其他地方高出許多。

這座城市是聯合國歐洲總部及眾多國際非政府組織總部所在地,在這裡生活的外國人比率逾四0%,是全瑞士的兩倍。

移民,是瑞士近幾年最棘手的公共議題。早在歐洲難民危機前,瑞士就憂心利用申根簽證越境就業的勞工,將造成「人口超載」。一四年二月,瑞士人民黨發動公投,要求政府控管歐盟移民總量。這項公投挑起了瑞士內部矛盾,鄉村支持這項訴求,前三大都市卻一致反對;湧入大量義大利移工的義語州壓倒性贊成,國際組織集中的法語區則強烈反彈。

最終,這項公投以五0.三%的些微多數通過,瑞士政府必須限期與歐盟協商移民數量。但同一年十一月,另一項由人民黨提出、主張將移民上限設為瑞土總人口0.二%的公投,就遭七四%民眾否決。

「移民問題非常困難,我們必須同時權衡國家的負荷量與需要經濟生產力,做出適當的決定,不能急躁或感情用事。」普菲斯特解釋。

瑞士不是沒有排外保守的聲音,0九年,瑞士曾公投禁止穆斯林興建清真寺尖塔,如今也拒絕移民無限量湧入。但這個已有五分之一外國人定居的國家,對於「移民」,仍有許多溫暖友善的作為。

正就讀日內瓦大學歷史系的馬修(Mathias Froelicher),服兵役時,就選擇了一份他認為別具意義的工作;為移民學童加強法語能力。「這些人都是我們的一分子,我很榮幸能為他們盡一分力。」他說。

其實,馬修自己也有移民背景:「我的父親是義大利移民,但替我取了個非常德國的名字,我現在卻在法語區念書。我父親那邊的親戚分別住在不同州,見面聊天最方便的語言是英語。」在台灣,移民者常被稱為「新住民」,像是被貼上一塊分類標籤;但瑞士社會,不以先來後到區分族群。這種渾然天成的包容力,來自瑞士分歧的歷史,每一位瑞士公民,都曾是外來者;今日的外來者,當然也能成為完全合格的瑞士公民。

瑞士的國歌,用四種官方語言各自填了一份歌詞;連經常流通的瑞士法郎紙鈔,也分別印上來自法語、德語、義語區的藝術家肖像。而在耶誕節前一周,日內瓦州最重要的慶典,是在日內瓦市地標聖彼得大教堂舉行的耶誕合唱表演,在這裡,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個強大公民社會的尊重與包容。

活動的主角,是由日內瓦州八所小學、一百多名學生組成的合唱團。

晚間七點,穿著白色上衣、年齡介於八到十二歲問的表演者,在管弦樂團的伴奏聲中,從教堂後方走向主祭台前、打上紫色燈光的舞台。每一位歌手的輪廓、膚色大不相同,沒有依高矮順序整齊排列的隊伍,身上也沒有華麗的統一服裝。

一個小時的表演當中,合唱團用四種不同語言,演唱了十首源自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的耶誕歌曲。而每一首歌曲之間,主持人都安排兩位新移民學生,以母語發表耶誕賀辭,「我們想告訴移民學生,用母語說話是值得驕傲的;希望他們融入瑞士以外,還是記得故鄉的根。」盧懷勒說。

這晚,教堂裡的聽眾,被來自西班牙、荷蘭、波蘭、匈牙利、中國、西藏、布吉納法索、喀麥隆等國的耶誕祝福圍繞著;我和身旁每一位土生土長的瑞士人一樣,微笑聆聽著一段又一段完全無法理解的賀辭。有一瞬間,我的肩膀感覺一陣痠軟,像是有雙天使的翅膀短暫停留。

鏡頭轉回國內。一月十六日,是台灣人實踐公民權利的時刻,這一天,我們用手中的選票,決定了未來四年的總統與國會成員;許多人因此熱切期盼從一六年開始,新的領導人,能帶領台灣逐漸揮別過去的陰霾。

但至少,瑞士的故事告訴我們,所謂「公民責任」絕不只是定期投票而已;而應該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同體概念,融入日常生活當中。農曆年前的台南震災,各界無私提供協助、災區周邊住戶為協助救災,即使面臨不便也毫無怨言,在在證明了台灣人的內心深處裡,同樣懷有濃濃的互助人情。

「如果百姓英明,就不用老是期待一個英明的領導人。」作家吳念真認為,「改變成直二的軌跡,永遠是由個人出發。

台灣,應該這麼做:把個人色彩減掉一點,為群體加分一點台灣不必像瑞士一樣,將大小事情交付公投,但至少該修正門檻過高的《公投法》,將政治人物難解的問題,交付眾人議決。政府也許不用把每件事情交給全民決定,但該在做決定前,坦率公開利弊得失。「無私奉獻」不必是生活信仰,但如果做抉擇時能考慮共同的未來,台灣也許不會有被染色的河川、被濫墾的山坡地、不該被吃下肚的黑心食品……。

你一定看過運動會上的二十人二十一腳遊戲,沒有誰能讓隊伍飛快抵達終點;你只能扶著夥伴的肩膀,朝共同目標前進。瑞士,就這麼走了一百多年;台灣,一定也辦得到。

(本單元將在TVBS新聞台五十五頻道《十點不一樣》播出,日期為二月十七至十九日,晚間十點首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47

缺官 揭開中華民國政府徵才真相

2016-05-23  TWM

有一份政務官工作,內容是制定國家方針大計,你願意承擔重責大任嗎?如果你接受這份工作,接下來你面對的,就是自己與家人的全面犧牲。你得在最沒效率的官僚體系下做事,還得面對立委的頤指氣使; 你的薪水不高、年資不能累積、卸任後禁止從事相關行業,還可能被司法調查。 而且,你與配偶名下全部財產,都要公開到網路上給大家說三道四。 很不幸的,你和很多人才一樣,都不想。 而台灣正面對這樣的問題……。

好官難尋!馬政府看守內閣,官員紛紛露出「真面目」,法務部部長羅瑩雪暴走成為全國話題、教育部部長吳思華備詢兩度缺席……。荒腔走板的案例在五二○前層出不窮,讓民眾緊盯新內閣成員,希望能滿足期待。

然而,四月底,準行政院院長林全內閣成員終於全部出爐,卻被外界批評「又老又男」,不但平均年齡超高、女性閣員也只有一成,遠低於國際比率。我們都沒有傑出的年輕人或女性了嗎?為什麼林全找不到呢?

「政務官來不來,他考慮的是付出的犧牲可以得到什麼。」林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如果做政務官有很大的成就感,其他的犧牲就不重要;相反的,如果他預期沒什麼成就感、沒辦法真的改善國家,就算很小的犧牲,也要考慮很久。」很不幸的,台灣的政務官,就是處處被要求犧牲。

「看林全找人就知道,真的很難!」帶領三十七名政務官總辭之際,行政院院長張善政對《今周刊》的記者說。馬政府任期最短、卻也是評價最高的行政院長,張善政在剛擔任副院長,尋找政務委員時,也曾苦嘗碰壁滋味,對尋覓政務官的苦,甚是熟悉。

為了 150元 價值股票遺失,跑去報案葉匡時:我真的不好意思,但規定要申報財產「找政務官難處在哪?有太多了,講不完!」張善政從來就不是會打官腔的官員,他直說:「申報財產絕對是。」也就是規定政務官要財產申報公開在網路上的法令。「我同意財產要透明,不能做利益衝突的事。」但是他也指出:「申報財產就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不但申報,最後還要公開,讓媒體拿來做文章。」身為少數放棄Google高薪,跳槽進政府為國家做事,張善政感嘆:「企業界做得很成功的人,財產一定不少,為何要公開給人家品頭論足?」講到財產申報,的確是許多政務官還沒上任前,就想打退堂鼓的阻礙。前交通部長葉匡時就透露,他第一次任職研考會政務官,就為了價值僅一百五十元台幣的股票,鬧得啼笑皆非。

「我以前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賣剩下十五股,然後我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就打給監察院,我說這十五股怎麼辦?結果監察院就說,那你要去警察局報遺失。」葉匡時回憶。「到了警察局,警察說你來幹嘛?我說不好意思,我的股票不見了,只有十五股。警察一聽傻眼,還是幫我做了筆錄。」葉匡時說:「那時一股股價是十塊錢而已,我真的不好意思,但我要申報財產,然後再把報案紀錄寄去給監察院。」政務官身負國家發展政策的重責,但台灣的制度卻對他們極不友善,總是要求政務官「犧牲一下」。台灣又有多少人才,禁得起犧牲?

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犧牲,政務官有因此更清廉嗎?日前才因為貪汙案被起訴的立法院前祕書長林錫山,在陽光法案專區的廉政專刊上,今年三月申報資產「僅」一億一千多萬元;檢調因案外案「意外」發現他名下二.五億元的可疑資產。

公開財產捉不到貪官,卻把誠實申報的政務官全家有幾條項鍊,甚至居家地址隱私公開,更讓不少政務官候選人打消念頭。「配偶財產也要申報,錢太少會被笑,錢太多,孩子看到不就沒鬥志了?」一名卸任政務官表示。事實上,美國早在二○一三年就取消聯邦官員在網路上揭露財務資訊的規定,主要理由就是擔心這個公開財產的制度,會「衝擊人才擔任公職的吸引力」。

有志之才不願出任政務官,問題錯綜複雜,財產申報只是其中一個問題。台灣政務官的阻礙,日積月累,盤成了一道巨大的牆,橫在精英人才與政府公職之間,密密麻麻,就像張善政口中的「太多了,講不完」,造成了蔡英文政府現在的人才危機。

照理說,蔡英文以壓倒性票數當選總統、民進黨又取得國會多數,有志之士應該樂於進入新政府一展抱負;而幾乎在去年就確定勝選的蔡英文執政團隊,也應該早有準備。然而,林全組閣卻踢盡鐵板。

一個職位,連問7個人都沒人要來曾銘宗:台灣政府人才危機,沉重代價全民要背「我很努力去找,可惜問了七個人都沒有答應……。」林全在四月十五日,公布財經內閣人選時,透露自己在徵詢金管會主委的過程中,如何四處碰壁。「不管是在金融界快要退休,或是我覺得很年輕、應該有勇氣來一試的,都不願意來。」這不只是新政府的難題,而是藍綠都該正視的國家危機。《今周刊》分析從近年三次政黨輪替的中央內閣的背景,若與美國比較,可以看出兩大問題。

第一,不論誰執政,台灣政務官的年齡都偏高,且有越來越老的趨勢;第二,我們政務官來源,七至八成都是文官與學者的「趕鴨上架」;不同於總統制的美國、內閣制的英國,從專業人士到國會議員的養成,有一條完整的人才培育管道。

「政務官是決定國家發展方向最重要的人,但現在越來越難找到人才為政府服務,若無法扭轉趨勢,全民將付出沉重代價。」金管會前主委、立委曾銘宗分析當前局勢,語氣悲觀。

因此《今周刊》以面訪及問卷調查,追蹤訪談三十二位現任及卸任政務官,試圖釐清問題癥結。

受訪者中有高達七八.二%認政府不足以吸引優秀人才擔任政務官,只有一六.一%人有再次擔任政務官的意願,可見台灣罹患了「政府大腦衰竭症」,且症狀比表面上看到的更嚴重。

要治病前,我們得先找到病因,也就是先搞清楚:為什麼台灣沒有人要來當官?

病因 1 僵化法規妨礙施政 我像赤著胳膊上戰場「揮灑空間」,大概是所有政務官投身公職前最大的期盼。林全也認為「政務官看代價和成本,要看他能發揮什麼」。但「法規僵化妨礙施政」,是最多人共同的遺憾。

「防災型都更,是我在內政部裡最想推動的政策。因為如果發生強震造成土壤液化,台北市可能會倒幾千棟房子。我都和國防部協調好地了,但最後卻不了了之,我爭取不了自己想做的政策,就只有走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未竟志業,是所有政務官最不願發生的事。

「我就是一個沒有武器的將領,赤著胳膊上戰場。」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說。他說,當初推動創新創業中心,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舊社區裡的廢棄印刷廠,「我們已經規畫好怎麼重整那個破工廠,結果里長不讓我們用,整個計畫就被擋了下來。」「沒有做好,我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但是一個里長就可以擋你,政務官怎麼做事?」讓政務官有志難伸的元凶,就是台灣特殊的憲政體制、僵化的法規及文官任用制度。除了政務官手上的政策工具太少,曾銘宗也指出:「台灣公務員的晉升辦法幾乎沒有彈性,政務官空有想法,卻無法拔擢他認為最適當、最有想法的文官來執行業務,當然感覺無力。」怕被冠上圖利罪,只好處處刁難廠商李鴻源則認為,保守心態是來自法規的綑綁,「如果一項採購案流程走得太順利,檢調就會介入偵辦;公務員怕犯了『圖利罪』,當然處處刁難廠商、將法規從嚴解釋。

但這項罪名是很荒謬的,公務員正正當當沒收回扣,圖利廠商是讓民眾賺錢帶動經濟,有什麼不對?防弊重於一切的法規框架,就沒法有效率地運作。」林全也認同,公務員時時擔心被懷疑圖利廠商,長久下來,公務員不如不做事的心態,終將導致政府前進的滾輪逐漸變成龜速,政策推動的品質不佳與效能不彰。

病因2 與立院互動困難 被立委針對性羞辱,誰受得了文官體系的僵化,只是政務官要對付的障礙之一。對政務官而言,直屬上司除了行政院長與總統以外,還得依據「行政對立法負責」的《憲法》精神,定期到立法院報到,接受民意監督。然而,「與立法院互動困難」,恰好是受訪者心目中,擔任政務官期間三大困擾之一。

最近馬政府卸任前的政務官,在立法院荒腔走板的演出,在張善政的眼中,與其說是「擺爛」,不如說是與立委長期不健康互動下的爆發。他認為,「在立法院浪費時間,如果是有效溝通就認了,問題是很多時候是在配合立委做秀……。企業界認為立委理性質詢畢竟是少數,對立委貶多於褒,這也是攬人的阻礙。」花大把時間備詢,冷僻問題對施政沒幫助「政務官的工作是制定政策方向,所以我期待和立委做政策辯論,但立法院談的,多半是地方建設要給多少錢之類的庶務性問題,這種縣政府層級的問題,根本不是政務官該關心的,我找個署長來就可以解決。」李鴻源認為,自己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立委對答,內容卻經常無關政策路線。

文建會前主委盛治仁也認為,總質詢是立委與行政部門辯論重大政策議題的場域,立委可以事先將問題提供給行政院,讓各部會先行準備,才能進行負責任且有品質的討論,「總質詢的目的不是在演『百萬小學堂』,用冷僻的問題把部長問倒,對施政一點幫助也沒有。」事實上,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先進民主國家,口頭質詢時間、內容,都有嚴格限制,以防國會殿堂成為議員的秀場。枱面上,民眾看到的是質詢內容,但是枱面下與立委互動更為辛苦。

管中閔說,立法院中興大樓(編按:多數立委的辦公室所在地)像他第二個辦公室。「動不動就會被立委叫去說明。退休老兵宿舍的問題,也要我去。副主委還不行,要不然他沒辦法對選民交代!」管中閔說。

病因3 薪資低又沒保障 只有退休的人才想來退休金、職涯規畫等一般人在找工作時優先考慮的基本條件,政務官不但必須打折,甚至根本沒有保障。

薪資多寡,是衡量一份工作是否吸引人的最簡單條件。接受《今周刊》問卷調查的政務官幾乎一致認為,國內政務官待遇確實偏低;但多數人也同時強調,收入多寡,絕不是讓人不願進入政府的主因。

「如果只考慮薪水,我當初根本不會考慮公職。如果擔任政務官,能透過制定政策與分配資源的權力,帶給國家長遠且正面的影響,成就感絕對可以彌補損失的收入。」在盛治仁的眼中:錢,並不是太重要。

但如果條件也無法使人滿意,薪水當然可以是被斤斤計較的一環。事實上,部長級公差交際的特別費,每個月有七萬元,遠低於直轄市議會議長二十萬元的特別費,甚至年終獎金也經常被立委威脅刪減。一名卸任的財經官員就說:「如果訂出KPI(關鍵績效指標),像GDP(國民生產毛額)沒達標,要我不領薪水都行。但被選擇性針對,誰受得了?」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保險與退休金都是法律保障的基本條件。

雖然任期滿兩年的政務官,卸任後可按職等與服務時間,一次領取數目不等的退職金;但政務官服務年資,無法與勞保或公務人員服務年資合併計算。就連當兵服義務役,都可以累積公務員的年資;擔任政務官為國家做事,卻不能累計年資,甚不合理。

除了年資無法併計,學者若在借調擔任政務官期間屆齡符合退休資格,還必須回到原單位報到才能辦理退休,不能以政務官身分辦理教職退休。董保城一三年擔任考選部長申請退休時,就被教育部要求辭去政務官身分一天,回政大報到後再復職,因此兩度向行政院提出訴願。

「我在學校的年資已經符合退休資格,沒有多領國家一塊錢,教育部卻要我辭掉部長一天,這凸顯了台灣對政務官的不尊重。要一個部長為了退休金辭職一天,不是可笑嗎?這樣還有誰願意當政務官?」他說。

未來職涯發展,是一般人評估一份工作的重要指標,但在台灣,政務官不僅沒有保障,偏偏又是最沒有未來性的職業,原因就在於有限縮政務官出路的「旋轉門條款」。

想拉攏企業界人才,難上加難根據《公務員服務法》規定,政務官卸任三年內,不得從事與過去五年業務主管相關營利事業的經理人、董事等職務。這項條文,讓企業界人士毫無進入政府服務的可能性。「我很希望財經部會首長,可以從企業界出來。」林全坦承:「但例如金融界出來做官,卻因為旋轉門(條款)三年不能回金融業,他要去哪裡?對中壯年的人才,這是很大的威脅。所以只能去找退休的人。」葉匡時則建議,應採「資訊揭露」與「行為規範」雙管齊下,而非僵硬的名目限制。

若卸任政務官欲前往民間企業任職,相關單位及國會可比照英、日,組成審查委員會,只要確認政務官任期內未涉及與業者直接利益相關行為,未來職務也無遊說原任職部門可能,就能自由任職。

病因4政黨輪替就被司法調查 我做事怎敢勇往直前?

如果從事一份職業的風險,是被檢調司法單位用放大鏡檢視一舉一動,甚至可能遭羈押判刑,有誰願意鋌而走險?「當你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遭受調查、追殺,你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你知道自己做事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勇往直前,但我不能接受做事畏首畏尾的自己、投鼠忌器,這樣是沒辦法替國家做事的。」一位扁政府的高階政務官,訴說著自己卸任後遭司法迫害,從此再也不願出任公職的心聲。

「我做行政院副院長時督導二次金改,卸任後因為二次金改案被特偵組傳訊,檢察官竟然問我:『你和吳淑珍有沒有親戚關係?』」行政院前副院長吳榮義談起自己的經歷,聽來雖然像是一則趣聞,但在當事人心中留下的陰影,不是外人所能想像。

扁政府時代的政務官,大多都有遭到司法偵辦的經驗,被起訴甚至羈押最後卻被證明無罪的案例也不少。業界出身的財政部前次長楊子江即強烈呼籲,「無論任何政黨執政,都應嚴禁以司法為工具,行政治鬥爭之實。」長遠來看,要改變「誰肯來當官」的遊戲規則,都得透過國家憲政體系及公務員體制的改革。但許多法令的改革,要從現在開始推動。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心態,也要開始轉變。

五二○將上任,對新政務官應多點肯定「很多政務官剛上任,對政府運作不熟悉,就像只有開小汽車經驗的人突然開起貨櫃車,一定跌跌撞撞。

但台灣的政務官都是坐上駕駛座才開始訓練,如果摸索期間犯了錯被大肆攻擊,陣亡率當然很高。換了一個人進來還是重新進入摸索、陣亡的循環中,最後就變得沒人願意蹚渾水。」李鴻源認為,媒體與政論節目理應監督政府,但不該拿著顯微鏡檢視細節,或對政策做不合理的扭曲攻擊。

「我們都嘗過這個苦頭,我也很希望林全內閣可以成功。」管中閔說:「一做不好,在野黨就會見獵心喜。對新政府,社會應該要有耐心,不要用過去那種不理性的方式(監督政府),兩年、三年後再來檢視,新政府才有辦法做事。」「如果社會對於認真、有政績的政務官多一點肯定,我相信有很多人會不計較辛苦、待遇為政府服務。可惜過去這幾年,因為藍綠和意識型態的差異,讓人對進入政府比較猶豫。但信任與同理心需要時間慢慢建立,政務官與立法院、媒體、社會大眾,都應該負起對等的責任。」即將入閣接任環保署長的李應元下了這樣的結論。

組閣心聲》

林全:不要讓部會首長越做越小外界說我們組閣不順,我覺得不完全正確。這是選擇的問題,如果你找政務官,用的是比較低的標準,當然可以很快組起來。我們設了一個標準,結果找的人不來,要用一樣的標準再找、再挑剔一點,自然就會比較花時間。所以,不能用不順來講。

至於批評女性閣員過少,我們也很認真在找,民進黨也刻意培植了很多女性人才出來。但是現在中央、地方都執政,就把人都用完了。

要不要做政務官,他考慮的是付出的犧牲可以得到什麼,也就是「成本」與「成就」。在做政務官的成本上,我們不要讓他覺得做了無謂的犧牲。例如旋轉門和財產公開、信託等,應該要做得更細膩。

不過,政務官考量最重要的,不是代價和成本,是看他能發揮什麼。越來越少的政務官把事情做出成果來,我覺得,這跟政務官部會首長「越做越小」有關。

為什麼會越做越小?這不是他做得不好。第一,總統要滿足選民的期待,壓力很大的,很多事情就會親自指示。指示院長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打電話給局長、科長。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部長、局長……兩手垂在身側兩邊,反正總統直接指示科長了,政務官怎麼會有成就感。

第二,是被扣上「圖利廠商」的威脅,讓他做事綁手綁腳。此外,還有另一個威脅:如果司法和監察院品質不好,對於行政部門也是很大的約束,而我們實際上也有這個問題,讓政務官做事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我覺得,政務官如果要讓他能做事,就是允許部會首長能有犯錯的空間,這樣他才願意做事。如果你不允許他有犯錯空間,他兩手一垂,你要我做什麼我再做,反正錯了也不是我負責,等於是逼他走上不做事這條路。

(楊卓翰)

撰文 / 許秀惠、楊卓翰、鄭閔聲、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79

蘋果公司部分服務協議曾要求適用“中華民國”法律

2016年5月中旬,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吳飛購買的iPhone6手機遭遇軟件升級故障,在多次致電蘋果售後和熱線無果後,他以快遞方式致信當時來訪北京的蘋果公司CEO庫克。隨後,蘋果新加坡和上海的有關人士聯系吳飛,表示將盡快調查事件經過,提供解決方案,給出一個滿意的答複。

吳飛表示,時至今日,該事件沒有調查結果,也沒有解決方案,手機無法使用,遂準備提起訴訟。

然而,作為專業法律人士,當吳飛翻閱與蘋果公司的相關法律服務協議時發現,蘋果公司提供的《條款和條件》中“B.ITUNES STORE條款和條件”與“D. APPLE MUSIC 條款和條件”等內容中都明確排除中國法律的適用和管轄。

據吳飛介紹,今年6月23日他曾查閱過蘋果公司的官方協議,“ITUNES STORE條款和條件”規定,中國大陸用戶一旦因為ITUNES STORE服務發生糾紛,需要適用“中華民國”法律,由臺北地區法院專屬管轄。

6月23日,吳飛就此再次致信庫克先生,希望就上述服務協議中的有關條款進行解釋,以便於其展開進一步的法律行動。吳飛的信件發出後,蘋果公司並沒有回應其提問,卻悄然修改了相關規定。吳飛告訴第一財經1℃記者,其6月29日上午查閱蘋果相關協議時,發現相關內容已經更變為適用盧森堡法律和由盧森堡地方法院管轄。但奇怪的是,相關協議落款的日期並沒有變更,還保留“上次更新:2015 年 10 月 21 日”的字樣。

1℃記者查閱了蘋果公司官方網站(www.apple.com.cn),在其專門針對中國大陸地區用戶和服務的《條款與條件》的內容中發現該公司部分服務協議確實排除了中國法律的適用和大陸法院的管轄。

在《B. ITUNES STORE條款和條件》“其他規定”一節中明確 ,“(中國大陸地區的)服務由iTunes從其在盧森堡的辦公地點提供和運營。您同意遵守適用於您對服務的使用的所有地方、州、聯邦和國家的法律、法令、條例和法規。服務中進行的所有交易適用盧森堡法律(其沖突法規則除外)。您對服務的使用可能還需要遵守其他法律。您明確表示將就您使用iTunes或與您使用有服務的任何爭議糾紛交由位於盧森堡法院的法院專屬管轄。”

在《C. MAC APP STORE、APP STORE 和 IBOOKS STORE 條款和條件》的“MAC APP STORE和APP STORE產品的維護和支持”一節中,第“i”條款規定,“盧森堡法律(其沖突法規則除外)適用於本許可及您對許可應用程序的使用。”

在《D. APPLE MUSIC 條款和條件》的“使用Apple Music服務的要求”一節中也規定:“Apple Music服務由iTunes從其在盧森堡的辦公地點提供和運營。您同意遵守適用於您對Apple Music服務的使用的所有地方、州、聯邦和國家的法律、法令、條例和法規。Apple Music服務上進行的所有交易適用盧森堡法律(其沖突法規則除外)。您對Apple Music服務的使用可能還需要遵守其他法律。您明確表示將就您使用iTunes或與您使用Apple Music服務的任何爭議糾紛交由位於盧森堡的法庭獨家管轄。所有以電子方式交付之交易的滅失風險和所有權在電子傳輸給接收者後即轉移至在中國的購買人。iTunes的任何雇員或代理均無權變更本協議。”

1℃記者也查閱了蘋果公司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類似規定。

以“APPLE MUSIC 條款和條件”為例,在日本,適用日本法,由東京地方法院管轄;在法國,適用法國法,由法國法院管轄;在中國香港,適用香港法,由香港法院管轄;在澳大利亞適用新南威爾士州法律,由澳大利亞法院管轄;在巴西、加拿大、新西蘭以及新加坡等地,均適用當地國家或該國地方法律。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大陸的消費者在ITUNES STORE、MAC APP STORE、APP STORE、 IBOOKS STORE、 APPLE MUSIC等服務上進行的所有交易適用盧森堡法律(其沖突法規則除外),任何爭議糾紛交由位於盧森堡的法庭獨家管轄。

依據中國民事訴訟法和中國最高法院民訴法解釋的有關規定,除了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等特殊或者專屬管轄的訴訟之外,涉外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侵權行為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地點的外國法院管轄。

也就是說,即使蘋果公司的上述規定符合中國法律規定,當事人要想就相關糾紛提起訴訟,成本將制約該訴訟的實際進行。此外,盧森堡的法律研究也將是幾難跨越的難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52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司法權區指引(於2015年8月更新)

1 : GS(14)@2015-09-06 23:12:34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c/list_of_aoj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143

【奇趣史話】民國四公子誰最風流?死時過千妓女守靈

1 : GS(14)@2016-02-08 02:59:56

袁克文和張伯駒、張學良、溥侗都是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他們均在清末民初都有非凡的背景,其中袁克文是袁世凱次子,不過他遠離政治鬥爭,不屑於爭權奪利,愛好文化藝術,棋琴書畫樣樣精通,還是收藏家與曲藝高手。袁克文除元配妻子劉梅真外,還娶了5個妾侍,此外他還在外面繼續播放「愛的種子」,博愛天下美女。知情人說袁克文畢生愛過的美女不下七、八十。至於一夜春風的艷遇,更是不計其數,但從沒有女子控訴袁克文無情無義或負心。1931年1月,42歲的袁克文染上猩紅熱。3月22日,猩紅熱還沒痊癒,他爭取機會與舊相好見面,回家後不久便病重不治。袁克文死後,送葬那天隊伍多達4,000多人,還有過1,000名妓女自願地繫上白頭繩前往哭奠守靈,在送葬行列中自成一個方陣,每人胸前掛有袁克文像的徽章,她們大多是與他在青樓時相識的風塵女子。《廣州日報》/搜狐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05/19480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378

【美圖晒晒】民國無名女神 似周璇驚艷網民

1 : GS(14)@2016-02-18 00:36:55

上周六(13日),一篇題為《一本文廟老相冊,竟記錄了民國無名「女神」的一生》的微信文章,在網上瘋傳,點擊破10萬,勾起無數讀者對這名「女神」的興趣!據文章作者指,相冊的主角是一個於1926年出生的上海女子,「少女時代,是『資產階級』家的千金,中青年時代,是紅色中國的一名普通工人」。上海澎湃新聞日前通過上海市徐滙區商委的幫助,得悉該女子為蕾茜飯店(當年上海六大西餐廳之一)的會計李偉華,並且找到了她的三名昔日同事:張維聰、尤阿姨和朱慧芳。今年72歲的張維聰,1962年進入蕾茜飯店當財會練習生,李偉華正是他的師傅。他記得她手腳相當快,讓他學到很多實踐經驗。他憶述,「她不是『資產階級』小姐,按照當時的成分,她的家庭是小業主。」李偉華祖籍廣東,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父母開了家飲食店,據說當年還曾經掩護過上海的地下黨員。77歲的尤阿姨說,李偉華長得像老上海的歌星周璇。至於她的為人,3人一致認為是開朗真誠,有修養,樂於助人。在朱慧芳的印象裏,李偉華和丈夫撒先生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為人低調恬靜,且樂於助人,年輕的同事都直接叫李偉華「姆媽」(滬語裏媽媽的意思)。李偉華育有2子1女,大兒子和女兒後來去了農村插隊。尤阿姨說,李偉華於2008年去世,「好像是突然得了病,很快就離開了」。這3名昔日同事都去送了她最後一程,當時,她的丈夫因中風癱瘓在輪椅上,但還能認出他們,而李偉華原本聰慧的么子,則有精神障礙,女兒因在國外沒能趕來奔喪。李去世後,其夫住進養老院。讓大家驚訝的是,當時李偉華的告別儀式並沒有在殯儀館舉行,而是在當時位於上海市石龍路的一家研究所內。原來,她生前早已低調簽署了同意書,捐獻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解剖。2010年左右,收藏家在舊貨市場發現了這載有她一生的老相冊,覺得女主人公的氣質很美,既屬於她個人,也屬於她所處的時代,於是以不菲的價格買下相冊。這才使得眾多網友有機會在今天得見民國無名「女神」。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7/19494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95

雙十首演說沒提九二共識 強調新「四不」蔡英文籲北京 正視中華民國存在

1 : GS(14)@2016-10-11 08:11:39

■蔡英文昨首次以總統身份出席中華民國的國慶。台灣《蘋果日報》



「我要呼籲中國大陸當局,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正視台灣人民對於民主制度的堅信。」台灣總統蔡英文昨在中華民國成立105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說,重申要建立一致及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並再次表示尊重九二事實,沒提及九二共識,表明「四個不會」,包括不會屈服於壓力下,亦不會走回對抗的舊路。大陸國台辦昨午回應蔡英文指,否認九二共識是一條走不通的邪路,堅決反對台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昨日為蔡英文上任後首個雙十慶典,下起綿綿細雨,由已宣佈引退的台灣棒球界代表人物陳金鋒領唱中華民國國歌。隨後穿着一身黑色西裝、白色上衣的蔡英文發表演說。外界均關注在中華民國成立105周年的日子,上任一百多天的蔡英文會如何講及兩岸關係,蔡英文昨就稱,兩岸應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及可持續的關係,強調維持現狀,「維持台灣民主以及台海和平的現狀,是新政府堅定不移的立場。」而這次亦沿用5.20就職典禮的講法,沒有提及九二共識,只稱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



盼建立可持續兩岸關係

蔡英文指過去幾個月兩岸關係雖然有起伏,但她亦再強調「四個不會」,包括給予的承諾不會改變、對大陸的善意不會改變,但也不會屈服於壓力下,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舊路。隨後她對大陸喊話:「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正視台灣人民對於民主制度的堅信。」她希望兩岸領導人能展現智慧,把兩岸分歧帶向雙贏的未來。對於蔡英文這次講述兩岸關係,親民黨對此持正面評價,力讚蔡英文釋出善意,「此種軟中有骨的立場,值得正面肯定」。但大陸就對這種「有骨的立場」不以為然,中共喉舌環球網先於慶典後引述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今次演說跟520就職演講脈絡一致,指蔡英文將中華民國憲法當作為台獨「借殼上市」的工具。



國台辦:走不通的邪路

到昨午大陸國台辦再回應,稱九二共識是檢驗台灣領導人善意的試金石,只有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才可以平等協商,「煽動兩岸對抗,切割兩岸經濟社會和文化聯繫,是一條走不通的邪路」。國台辦又指,「為民族謀復興的莊嚴承諾不會放棄」,堅決反對及遏制台獨,「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另外,蔡英文昨日演說中亦講及政策願景,指這幾個月施政的目標,是讓台灣脫離原地踏步的狀態,並履行她的競選承諾,「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當中已針對樓價、薪金、轉型正義等範疇落實政策。而在外交方面,她指知道參與國際組織的路不好走,但「還是會堅定地走下去」。演說尾聲,蔡亦不忘力挺近日施政受質疑的行政院長林全,「感謝林全所領導的行政團隊」,並稱「改革沒捷徑,走捷徑的改革通常不是真改革。」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1/197971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