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周岐原 邁入通車第八年的台灣高鐵,好不容易在二○一一年轉虧為盈,去年底,士林地方法院一紙判決書,為台灣高鐵的經營前景再度增添變數。 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士林地院一審判決出爐,控告台灣高鐵兩件訴訟,分別要求以每股九.三元贖回部分特別股(簡稱股本案),以及支付特別股股息(簡稱股息案)的中華開發,在股本案勝訴、股息案敗訴。 這起判決立刻受到矚目,是因為在興建時仍依約配息的台灣高鐵,自○七年正式營運後,就因虧損而不再發放特別股息。儘管依照︽公司法︾,台灣高鐵在虧損階段不配息,但在一三年間,特別股股東連番發難,要求台灣高鐵支付特別股的股息。一整年下來,有此要求的股東多達二十五戶。 如今,中華開發雖要不到股息,卻成功「繞道」,在贖回特別股上扳回一城。以台灣高鐵仍有四十億股特別股,由九十四位股東持有的現狀來看,這項判例難免令外界聯想,走完三審司法流程後,台灣高鐵有被迫大量買回特別股的可能性。 觀察歷年成績,台灣高鐵的本業,確實有升溫跡象。搭載旅客的乘載率,就從○八年的四三‧五%,逐漸上升至一三年的五七‧五%;然而運量節節上升,高鐵帳上,最新財報(去年六月底)仍有五三五億元待彌補虧損,台灣高鐵怎麼籌資處理特別股問題,成了大眾關注焦點。 「方法只有減資再增資,並由政府出面,把泛公股持有的(台灣高鐵)特別股,轉換成普通股,才能解決問題。」立委羅淑蕾認為,台灣高鐵將折舊的方法變更為運量百分比法,只是在帳面上的修正,對於資金困境並沒有實質上的作用。羅淑蕾觀察,惟有減資打銷虧損,由政府出面重新增資,才是化解不利因素、鞏固體質的有效方法。 台灣高鐵發言人賈先德則指出,目前公司因應中華開發一案,首先是研議上訴。賈先德指出,由於有不少特別股股東身分屬於泛公股,因此未必會如其他民營機構般對台灣高鐵提出訴訟;萬一在股本案上,台灣高鐵敗訴定讞,在財務上還可準備部分贖回、轉換部分特別股,或向銀行借貸等方式。 不論採取哪一種方法,解決特別股問題,對台灣高鐵營運具有主導權的政府,都難置身事外。已經因為遠通電收eTag案疲於奔命的交通部,接下來勢必要趕快處理高鐵問題。 |
| ||||||
香港14K最強勢力的一個分支,一定屬九江街14K,九江街有兩個代表人物,「立章」最疊馬(多手下),而「劉安」則最疊水(有錢)。劉安真名劉國安,憑藉「食腦」脫穎而出,他猶如電影《黑社會》古天樂飾演的「Jimmy仔」,身家過十億在幫中成名。黑道中人早前已替他起朵「劉五億」,他出入總是一身西裝,打扮斯文,一副商人模樣,並與城中不少富豪來往甚密,羅傑承亦被傳是他的「晚輩」。七十年代,出身鯉魚門木屋區的劉安,原靠走私起家,因一次被同門重傷,激發起他要向上爬的野心,以報他心中的屈辱。有錢自然使得鬼推磨,九十年代,當時只有三十多歲的劉安,由黑道殺入金融界,招攬一批年輕古惑仔,藉着倫敦金的法律漏洞,搖身一變成為金融大鱷,縱使多年來成為警察的眼中釘,但劉安一直逍遙法外。嗜酒的劉安,去年確診末期肝癌,不足兩個月便撒手塵寰,在其葬禮上,大批江湖猛人到場致祭及致送花牌,見證這個黑道奇人的江湖地位。 享年五十八歲的劉安,全名為劉國安,是14K的重量級人物,早年熟識他的人會稱呼為「劉安仔」。早於九十年代,江湖中人則開始尊稱他為「劉五億」,以現時的物價,五億未必算是富貴,但按當時物價,在一九九五年,李澤楷位於石澳大浪西灣道十二號的獨立屋,成交價為一億二千萬元,現時估值約六億元。劉安財來自有方,估計他的身家在這廿幾年內翻幾番超過十億。劉安為人低調,其資產十分神秘,本刊查冊多時,竟然找不出他擁有公司和物業,據多年調查劉安的老差骨透露,劉安在金融界打滾多年,自然熟悉如何避免資產曝光。「劉安名下一早沒有物業啦,一部分轉移國外,一部分傳給子女,邊會咁傻hold住咁多資產,唔怕俾警方告洗黑錢咩?」 馬爹利溝普洱 自去年十月起,劉安便在江湖上銷聲匿跡,原來他患上末期肝癌。劉安早年喜歡到夜總會「中國城」跳舞喝酒,中國城結業後,他轉戰深圳夜夜笙歌。早上他會到茶樓品茗,習慣泡他私伙帶來的陳年普洱,再溝一shot藍帶馬爹利,他向友人說此乃「補酒」,但劉安長年飲酒過度,卒之成為他的催命符。他的友人說︰「劉安去年十月去日本玩,回來後傷風感冒,原以為是小病,怎料去養和醫院檢查,發現肝臟多了三粒惡性腫瘤,末期,冇得醫,可能同佢食煙酗酒夜生活有關啦。」兩個月後,便傳來他病逝的消息,江湖中人皆慨嘆,如此年輕便離世,縱多身家也是枉然。江湖多年,大家都說他是「黑道奇才」,一名江湖叔父說︰「江湖人都係打打殺殺,衰衝動,你愈惡,人哋就愈驚你,不過分分鐘命都冇,好似新義安泰龍死於非命。但劉安很特別,他就係食腦轉數快,不斷走法律罅賺錢,靠倫敦金成為江湖大鱷,聽講他出手闊綽,對手下很照顧。」多年來警方一直緊盯着他,雖然經常搗破這些騙人的倫敦金集團,偏偏他每次可以推得一乾二淨,由手下頂罪。 豪華葬禮 上星期一,劉安在世界殯儀館設靈,世界殯儀館一向是傳統黑幫猛人舉殯的地點,劉的家人租用地下的「世界禮堂」,面積約六千平方呎,可容納五百人,單是租場費用便所費不菲,靈堂輓聯寫有「浩氣長存」和「痛失英才」八個字,靈堂內擺放數十個紙紮公仔、紙紮跑車和遊艇,甚至是紙紮按摩椅。當晚氣氛肅殺,14K九江街揸fit人立章任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大批江湖大佬到場送劉安最後一程,包括患癌的14K猛人鬍鬚勇、○六年險遭暗殺的屯門新義安叔父大鼻奀、勝和前任和現任坐館、雞腳黑和沙田me,各路黑道成名人物一一到場拜祭,每當他們一進場,警方便會大為緊張。警方一早知道14K大佬舉殯,約一百名O記、西九龍反黑組、PTU一如既往在紅磡一帶設置路障和登記櫃枱,一批又一批黑衣男子要到櫃枱登記,方能進場拜祭,若有黑衣男子在附近等候,即被警員大聲喝罵︰「做乜嘢企喺度?拜完就走啦!」當晚弔唁人士魚貫進場,有樣貌稚嫩的黑衣青年到場裝香,至於今晚為何到場拜祭,他們一臉茫然說︰「大佬叫我嚟我咪嚟。」 傳替羅傑承解圍 幾十年風雲如煙散,但仍有很多人記得過去的風雨恩怨,都是劉安在背後發功。江湖一直盛傳,南華足球班主羅傑承跟劉安交情非淺,羅更以「晚輩」相稱。一九九五年十月羅傑承捲入江湖恩怨在尖東被斬,當時他探望時任女友陳加玲時,被多名埋伏在附近的刀手當街追斬,其中一刀插穿肺部,險命喪街頭。有指追殺事件之後仍未了結,結果要劉安替他解圍講數,對方才放羅一條生路。劉安的喪禮上,陳加玲有送上花牌致祭,但羅傑承卻無任何表示。上月中,記者在旺角大球場等候羅傑承求證,當時他駕車與太太觀賞南華的賽事,記者向羅傑承查問他有沒有聽過劉安的名字,豈料他第一句便爆出︰「(劉安)係黑社會大哥嚟o架喎,係咪嗰個?佢好後生咋喎,六十歲都唔夠。」記者查問劉安生前是否關照過他,羅傑承卻嗤之以鼻,一臉不屑地說︰「佢關照我?」之後便不再作答,與太太梁芷珊急步進入球場的職員通道,在場的保安阻攔記者的去路。江湖盛傳劉安除了與羅傑承做生意外,也與城中多個金融界富豪交往,而且他喜歡四處「夜蒲」。轉數快的劉安,近年將目光放在新界的房地產上,轉向埋新界鄉紳堆,發展房地產,積極參與收地,但元朗一名老叔父說︰「劉安始終是外姓人,收地一定唔及原居民玩。」○八年劉安欲在元朗房地產分一杯羮,適逢該地段當時由14K德字堆話事人「四眼細」控制,四眼細不想餅仔被分薄,拒絕與劉安合作,談判破裂不久後,四眼細在元朗遇襲,鼻樑被重創送入醫院,據了解,警方曾就此事向劉安問話。 九江街傳奇 劉安一走,喪禮由他的結拜兄弟「立章」全權負責,立章與劉安,被喻為「14K九江街」左右護法。其實14K早年分裂出多個字頭,其中「九江街14K」最為出位,被喻為「惡人谷」,14K古惑仔撻朵,喜歡自稱「我來自九江街。」七十年代,劉安靠立章穿針引線,認識九江街大佬「大鼻登」,現年六十七歲的立章,同樣在幫中屬神枱級。據老叔父說︰「立章當年由九江街殺出油尖旺,再衝出香港,將14K的勢力遍布英國、荷蘭、澳洲等唐人街,世界各地黑幫對他有所認識。」劉安投靠大鼻登,全因他要一雪前恥。在鯉魚門木屋區長大的劉安,當時跟了區內14K大佬「王老吉」,靠走私起家,後來他與王老吉的兒子「雄雞」不和,雄雞恃着父親是大佬輩,曾吹雞捉住劉安「吊起嚟打」,劉安於是敗走鯉魚門,轉向投靠九江街的14K。當年被雄雞倒吊毒打,劉安一直懷恨在心,當他在九江街打響名堂後,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劉安積極搞外圍馬搵錢發圍,賺取第一桶金,劉安與立章在九龍的勢力漸大,好打得的立章便替劉安教訓鯉魚門的雄雞,從此九江街14K的名字更響噹噹。 靠倫敦金發達 劉安在黑道中最傳奇的經歷,便是八十年代開始靠倫敦金發達。本刊記者早於一九九九年,曾以臥底身份揭露劉安以倫敦金公司騙財手法,當時記者到達劉安位於尖沙咀漢口道的公司上班。全盛時期,劉安在尖沙咀和旺角開十多間倫敦金公司,估計每間公司每月賺過百萬。該倫敦金公司以「國內駐港機構」聘請「初級文員」或「客務助理主任」為掩眼法,聘用的入職要求低,待遇卻高,氹了不少低學識的師奶,或是初出茅廬的學生入局,實質是利用應徵者,說服他們炒賣倫敦金。根據臥底記者當時的記錄,新入職者會被安排在密封房間培訓,學習經營倫敦金買賣,其後培訓員便會露出真面目,以「高回報」利誘學員買賣倫敦金,再簽署授權書,由公司全權負責買賣倫敦金的交易。 逃避警方多年 到頭來倫敦金公司擅自替客戶買賣,賺取佣金之餘,甚至更聲稱將客戶的本金輸清光。由於倫敦金是場外交易,無須受金銀業貿易場監管,變相令倫敦金公司有恃無恐,使不少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或新移民中招,被騙去很多金錢。多年來,警方都難以揪出倫敦金公司的幕後老闆,由於登記人只是掛名,從來不會參與公司的運作,財政大權實際受幕後大鱷控制,這些大鱷從來不會現身,而是聘任律師和會計師管理公司,定期向大鱷匯報公司營運狀況。為了逃避警方的追查,倫敦金公司每隔一、兩年便會「搬竇」,改名繼續以倫敦金騙局斂財。劉安的搵錢之道,江湖中人無不嘖嘖稱奇,但也慨嘆他五十多歲便離開人世,縱使賺得腰纏萬貫,卻是生命無常,萬般帶不走。 |
小型基金經理塔裡克·謝里夫(Tarek Sherif)把他的CRT顯示器和電腦機箱扔到一把辦公椅上,從他的基金辦公室出發,推著椅子沿公園大道走了一英里,來到了一個小房間,在那裡他將和一位年輕的科技創業者共用一張辦公桌。他通過大學室友認識了這位名叫格倫·德弗裡斯(Glen de Vries)的科技創業者。
從1999年這個不太光鮮的起點開始,兩人打造出了令人震驚的東西:科技公司Medidata Solutions。如今擁有1,000名員工、銷售額達到2.77億美元的。他們製造的軟件被藥企用來對臨床試驗進行云端管理和追蹤,與科技巨頭甲骨文公司(Oracle)在這個充滿增長的醫療細分市場爭奪統治地位。
製藥商熱情擁抱Medidata的軟件平台,該平台不僅可以讓他們輸入數據,還能夠對試驗進行大規模監控,有可能大幅降低高昂的成本。Medidata跟蹤著50萬患者的80億條臨床記錄,每天都有1,400名新增患者進入其系統。
「我們認為,作為一家公司,他們將支持業內的新趨勢,真正地改變開展臨床試驗的方式。」強生(Johnson & Johnson)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ls)的戰略業務改善高級主管基姆·格雷貝爾(Kim Grebel)說道。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創造價值的整個想法正開始生根發芽。」謝里夫說,「你如何降低你的成本,同時用效果更好、收費藥品來提高你的價值?」
首席執行官謝里夫身高6尺6英吋,說話溫言細語,富有哲理。總裁德弗裡斯親手編寫了Medidata最初的軟件,他是個天生的銷售員,說話總是抑揚頓挫,富有遠見,時不時露出一個大大的笑臉。在公司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14萬平方英呎超現代化總部裡,他們仍然共用一間辦公室,並且在最近的一次公司聚會上分別打扮成蝙蝠俠和羅賓遜的模樣。在分開接受採訪時,兩人都說了完全相同的話:「我們從未爭吵過。」
1994年,在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分子生物學學位後不久,德弗裡斯決定成立一家初創公司,將臨床試驗的過程數字化。他曾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的一個實驗室裡工作,任務是幫助設計一個小型臨床試驗。他被堆積如山的紙質文件和計算機工具使用的匱乏所震驚。他和同樣精通編程的泌尿科住院醫師厄德·伊科古奇(Ed Ikeguchi)決定創建一家公司。「我們當時盯上了亞馬遜。」德弗裡斯說,「我們可以登陸亞馬遜網站購買書籍,如果這樣做是安全的,那麼則非常高效。我們為什麼不能以那種方式來做臨床試驗呢?」
1999年,當他們作為新公司重新起步時,謝里夫加入了進來。起初,他只是潛在的投資人,但他是如此地著迷,以至於他和德弗裡斯最終成為並肩作戰的工作夥伴。最初三人都是合夥人且沒有頭銜,但在2002年,他們進行了一輪100萬美元規模的風投融資,謝里夫成為CEO。開展臨床試驗的醫生和護士很喜歡三人開發的軟件,這在早期帶來了與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交易。Medidata有了進賬,2004年謝里夫和德弗裡斯在曼哈頓獲得了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1,000萬美元投資,因此Medidata可以聲稱自己是第二大電子數據採集公司,僅次於Phase Forward,把10多家其他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Medidata的軟件不同於競爭對手,因為它是所謂的「軟件即服務」,與Salesforce.com開創的模式類似。Medidata為其客戶提供的直接服務較少,而是專注於打造讓客戶可以自己使用的訂閱式軟件。製藥公司的員工使用Medidata的軟件來開展臨床試驗,無需Medidata的幫助。這種模式受到藥企的廣泛歡迎,尤其是日本的製藥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池口從零開始與他們建立了關係。從2005年到2008年,銷售額增長兩倍,達到1.06億美元。在短短一年間,員工人數從50人增加到170人,其中不包括離職的大約50名員工。「我總是說我的頭髮就是這時候變白的。」謝里夫說。
2009年,Medidata上市。已經辭去首席醫療官職務的池口離開了董事會,為更多的外部董事騰出位置。現在他是作曲家,在YouTube上發佈歌曲。自從上市以來,該股累計上漲527%。按年率計算,銷售額增長18%,淨利潤增長23%。作為與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Phase Forward卻步履蹣跚,並於2010年被甲骨文收購。Medidata表示自己不斷贏得市場份額,有望成為一家1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甲骨文拒絕置評。
但Medidata的最大客戶強生承認,在使用該公司的技術時遇到了「成長中的苦惱」。當第四季度的未完成訂單看起來很清淡時,該股下跌了9%。「他們的商業模式非常棒,只不過股價過高。」B. Riley & Co.分析師吉恩·曼海默(Gene Mannheimer)說。研究Medidata的其他七位分析師中,有六位不認同上述說法,他們仍然主張「買入」。
為了保持增長,Medidata打算開展更多業務,不只是追蹤新臨床試驗的數據。它將幫助那些花了數十億美元研發費用的製藥公司弄清楚他們正在哪些方面浪費金錢。Medidata稱所取得新成就包括:只需對研究人員培訓一次,而不是每項研究都要對他們重新培訓:減少醫生對每份臨床文件進行數字「簽名」的時間,每年能為其客戶群節約9,000個小時;在藥物研究後期使預防無效或不實數據的成本減少大約3,000萬美元;利用FitBit或其他穿戴設備來收集數據,而不是把患者叫進診室。謝里夫和德弗裡斯說,這只是個開始。
「我們的天真單純以一種很好的、很有助益的方式表現出來。」德弗裡斯說,「這不是零和遊戲。敵人是紙質文本。」
| ||||||
造成全台大亂的戶政系統當機事件,看似因各廠商提供的軟硬體服務無法相容;但追根究柢,行政體系長期輕忽怠惰,才是民怨禍首。 撰文‧鄭閔聲 二月五日上午,各地戶政事務所陸續出現辦理戶籍地變更、換發身份證等業務的民眾,在這馬年開工第一天,比起平日多出幾許和樂氣氛。但隨著時間流逝,號稱能加速資訊處理、並提供多項便民服務的新一代戶政資訊系統,始終無法正確讀取資料,民眾的不滿情緒逐漸爆發。 據內政部統計,光是開工前三天,全國就有逾五萬民眾權益,因戶政系統當機受到影響。民怨沸騰下,內政部緊急承諾,系統將於二月十日恢復正常,但這張支票卻未能兌現。 十日當天,台北、高雄、台中、彰化等地再度陷入無法製發身份證的窘境。雖然系統自十一日起,未再發生大規模當機現象,但就連長於資訊安全的政務委員張善政也直言,戶政系統尚未完全穩定,預期未來還有其他問題。 一項計畫 三廠商「拼湊」一項歷經七年規畫、花費近二十億元預算的戶政系統更新計畫,在上路第一天就出狀況,對一向自稱IT大國的台灣而言,實在是莫大諷刺。主管機關內政部至少有發包不當、監管不周、測試草率三大缺失,包括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在內的歷任部長,皆難辭其咎。 最新一波「強化戶役政資訊系統與應用推廣計畫」,從二○○七年開始規畫,預期將強化跨機關資料流通服務,縮短作業等候時間;隨系統上路的新式戶口名簿,有線上登載、列印功能,民眾出具身份證明時,不須再申請實體戶籍謄本。 這項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因新舊系統銜接出現大紕漏引發民怨,最大原因就在於,同樣一項計畫的硬體設備、軟體系統、硬體維護,竟由三家不同廠商承攬,導致系統上路時無法順利整合運作。內政部次長蕭家淇接受《今週刊》訪問時坦言,軟體設計與硬體設備未完全吻合,確實是造成系統塞車的主因之一。 回顧系統採購招標過程,○九年政府為擴大內需,編列四年五千億元特別預算,內政部首先將戶政系統的電腦硬體設備公開招標。經三次流標後,於○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由大同公司以十億元得標;而資訊系統開發建置,卻直到一一年六月,才由資拓宏宇公司以五.六億元得標。立委段宜康質疑,資訊系統應該先於開發軟體,再依軟體的需求採購合適硬體;內政部作法卻恰好相反,十分不合理。 蕭家淇解釋,戶政系統升級是一項延續性的長期計畫,內政部是根據先前完成的「系統升級先期作業案」建議,採取「軟、硬體並行作業」方式,○九年先利用擴大內需特別預算採購硬體設備,同時也著手軟體系統設計。 然而,當一三年底資拓宏宇完成所有系統開發建置作業後,由大同公司承攬的硬體設備已屆四年保固期,結果顯然與預期的「並行作業」有極大落差。這時內政部只得再次招標硬體維護工程,最後由環安達公司以一○七一萬元得標,形成三家廠商「拼湊」出一項系統的奇特現象。就連公共工程專家、內政部部長李鴻源也深感不解,公開表示類似計畫應統一發包執行。 蠻幹? 便民政策成擾民除了工程發包零碎以外,內政部對於系統研發的監管及驗收機制,顯然也不夠嚴謹。段宜康指出,整起計畫的發包及驗收作業,全由不具資訊專長的內政部戶政司主導,排除專業的內政部資訊中心,「外行領導內行」的結果,就是完全未發現潛在的相容性問題。 立委陳其邁也質疑,資拓宏宇以「限制性招標」,在沒有競爭下取得軟體開發與驗證標案,交出的軟體卻有問題,政府應檢討是否有綁標情事。 此外,內政部宣稱新系統曾進行十次壓力測試,但段宜康爆料,德商迪悌(DTC)一三年底完成測試後指出,系統只要有二五○人同時上線即呈現不堪負荷,「報告明確告訴內政部系統不能上路,究竟是誰在蠻幹?」蕭家淇則解釋,系統測試後已將流量強度提升到二五○人以上,只是仍未達實際運作需求,也未顧及伺服器能否與資料庫同步更新,「這些不夠周延的地方,未來會釐清內部與廠商責任。」一套全新的資訊系統上線之初,為求謹慎,通常會讓新、舊系統平行運作(parallel run operation,或稱平行測試),若新系統在過渡期間發生障礙,原系統也能即時備援。內政部卻跳過這項步驟,顯然過度自信。對此,蕭家淇則說,因為硬體設備無法讓兩套系統同步運作,且新舊系統轉換需要七天時間更新資料,內政部不願造成民眾不便,才決定開春後直接啟用新系統。 從年初的eTag風波,到近期的戶政系統失靈,政府總是在民怨沸騰後,緊急進行危機控管,卻始終學不會發揮同理心,在事前以謹慎態度面對攸關民眾生活的各項政策措施。雖然內政部戶政司司長謝愛齡因此事件下台,但官僚便宜行事的心態不改,即使內閣改組,也難以博得民意 | ||||||
| ||||||
過去一年,是3D列印最大鳴大放的一年,從飛機引擎零件到人體器官、食物都能印,並讓兩家公司股價狂飆,手握七成市場,去年甚至一舉拿走十億美元訂單,他們是3D System與Stratasys。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二○一三年,最火紅的科技是什麼?3D列印絕對排得上名。其中,有兩個人,去年靠著賣3D印表機,一手賺進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三億元),他們是3D System的營運長瑪肯森(Michele Marchesan)與Stratasys亞太區銷售總監克雷格(Omer Krieger)。 在咖啡廳裡玩3D列印,用3D列印做出宛如「終結者」的機械手臂,就連用3D列印製造出人體器官,都能被編進美國電視劇裡,這就是3D列印在全球颳起的旋風。 反映在3D列印數一數二的兩家大廠營收上,3D Systems全年營收估計達五.一三億美元;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Stratasys也不遑多讓,年度營收估計達四.九億美元,比前一年度的二.一五億美元成長一三○%。 能做的物品無界限 飛機零件、人體器官都能印這樣傲人的成績反映在股價上,Stratasys股價從一三年的不到六十三美元,至一四年初,股價已戲劇性地飆升至一三六美元,漲幅逾一一五%;3D Systems股價也在今年初,上漲逼近一百美元價位。 只是,到了一四年,3D列印的股價還能狂飆嗎? 戴著簡單細框眼鏡、穿著藍色襯衫、剛從香港抵台的克雷格,舉手投足間沒有一絲倦態,談到3D列印的發展,他語氣肯定地說:「3D列印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們的想像力。」確實,3D列印開始超越人類想像,就拿3D System的客戶奇異來說,你一定想不到原來奇異3D System已合作逾二十年,甚至開始用3D印表機製造飛機引擎的零件。 3D System全球行銷副總裁路易絲(Cathy Lewis)說,飛機引擎對於安全的標準要求相當高,代表3D列印的品質穩定度已達一定程度。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3D System,聚焦在3D列印市場近三十年,3D System一直在找各種機會,當初也是3D System向奇異介紹這項新技術,才讓3D列印的範疇逐步打開。 僅次於3D System、第二大3D列印廠Stratasys,也成立超過二十五年,儘管Stratasys和3D System一樣,都是發跡於美國的3D列印商,但3D System去年四月合併了以色列公司Objet,也讓Stratasys增添亞太地區的業務實力,像是克雷格就是原本任職於Objet。 問起瑪肯森和克雷格,如何繳出高達十億美元的業績?他們兩位異口同聲,都將功勞歸給了客戶。「Stratasys能有這樣漂亮的成績,靠的就是不斷貼近客戶,我們在全球擁有八千家客戶,這正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克雷格說。 確實,隨著3D列印範疇拓展,這些3D列印廠的客戶也逐步累積,光是這兩大3D列印廠就囊括全球七成的3D列印市場,去年是全球3D列印技術大鳴大放的一年,3D列印雙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以Stratasys為例,為了更貼近客戶,每年拿出公司總利潤的一○%作為研發費用,在全球設有兩百五十名創新研發人員,專門研究3D列印所需的新素材、新列印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等,這些投資,為的就是即時趕上客戶的各式需求。 改變一:個人化列印 價格親民,3D技術零距離回顧接觸3D列印這五年來,克雷格點出3D列印的三大改變:第一,個人化列印,「其實3D列印的價格已越來越親民,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擺一台3D列印機,讓3D列印技術不再遠在天邊。」儘管3D列印業者不斷推廣3D列印的應用,但價格高門檻始終是3D印表機難以進入家庭的關鍵因素。「讓價格越來越親民,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台3D印表機,每個家庭都能使用。」瑪肯森說。 除了價格以外,3D列印要想走進家庭裡,得先說服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所以我們嘗試告訴消費者,3D列印可應用在家裡很多地方,像幫小孩列印玩具、替小孩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玩具,我們有很多軟體輔助,甚至讓小孩也能玩。」路易絲很清楚,3D印表機想要像傳統印表機走入尋常百姓家,就得替消費者想得更多。 改變二:直接列印 省去打樣步驟,簡單又方便其次,直接列印(direct print),舉凡牙齒齒模、登山扣環到悠悠球,全都可以省去打樣、打模的步驟,直接把想法從電腦「印」成可拿在手中的真實物品。 「這是非常重要的趨勢、對Stratasys更是一門重要的生意。」以Stratasys為例,在美國、亞太區,內部都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來負責這項業務。 另外,克雷格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同於其他專注在熱塑技術的3D列印廠,Stratasys同時推出可多色彩、結合軟硬素材一起列印的機種。這樣的列印技術率先用在外科手術上,醫師先以3D掃瞄病患腳掌,骨骼部分用白色、硬質的素材列印,皮膚則以透明的素材列印,拿在手上,就是真人腳掌的縮小版,「可在手術前先列印過一次,增加手術成功機率與準確性。」 改變三:原型打樣 新推產品,可快速露出市場至於第三個重要的改變,則是原型打樣。「這給了許多新創團隊、新創公司的創業機會,3D列印不只是打樣,更可以直接做出實品。」克雷格說。 尤其,3D列印特別適合小量的、客製化的商品,過去,如果消費者只要三支原子筆,根本找不到工廠願意生產,但3D列印可以把想法直接列印成實品。「這對客戶把產品推到市場的速度有很大幫助。」3D列印除了顛覆製造業的遊戲規則,美國總統歐巴馬極力把3D列印技術帶到校園裡,想讓孩子重拾以前手做的創造力。其實,過去美國有許多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自家車庫實做玩出創業靈感,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都是在車庫創業。 為了呼應歐巴馬的政策,3D System就大舉前進校園,瑪肯森更大讚這是很好的政策,透過3D列印,讓學生激盪更多可能性。 克雷格也認為,要能持續開拓3D列印應用範圍,現有技術早就不是問題,更大的限制在於人們的思想無法及時趕上,讓3D列印技術發展地更快、品質更佳,這一切,全都須從小紮根做起。 訪談最後,難免問到3D列印未來發展藍圖,瑪肯森和克雷格都面露難色,「我實在很難預測3D列印的發展曲線,因為這產業是沒有極限的。」克雷格說。瑪肯森則指:「未來十年對3D列印產業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克雷格補充,目前光是電腦的3D列印軟體就有五百萬個以上,技術的演進已帶動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3D列印在任何事,都極具潛力。」3D列印終結者手臂 驚豔倫敦2013年10月,倫敦科學博物館3D列印展覽會上,一隻宛如科幻電影道具的「終結者手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隻手臂是3D列印「印」出來的實物模型,內部鋪有電路能探測外在物體,並任意控制手臂運動,印出這隻手臂的人是他——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查理.海格(Richard Hague)。 談起這款手臂給人們帶來的衝擊,他笑說:「這款手臂還在實驗階段,尚未真正用在日常生活中。」但對過去一年3D列印風起雲湧的發展,海格認為,3D列印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從實驗室走向家庭,同時更加專注在材料、結構、功能性應用等。 海格驕傲地指出,「3D列印教育在英國的推廣腳步,領先美國許多。」原本英國在原型列印技術的研究就已領先各國,政府也投入非常多經費研究與推廣。若能大量把3D列印機台放到學校裡,讓學生可以親自看著自己的想像化為實體,將可激發學生對這新項技術的興趣,也能讓他們相信「3D列印能做任何事。」若要用一句話描述3D列印在2013年的發展,海格不客氣地說:「沒什麼新的!」他認為,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可能還是很狹窄,其實3D列印還有雷射、金屬粉末技術等。海格預言,3D列印將持續走向地區化,不久的未來,人們一定可以自己在家中生產所需的物品。 |
| ||||||
一個瀕臨紅海競爭的市場,有婚宴「小巨蛋」之稱的典華,卻可以在強敵環伺的行業中持續成長,甚至今年底要再拓展據點,老闆林齊國看到了什麼商機? 撰文‧梁任瑋 年產值高達八百億元的台灣婚宴市場,競爭者越來越多。連姿態較高的飯店業者都嗅到商機,紛紛重新裝修宴會廳,降價搶攻。 但婚宴市場受制「好日子」多寡影響,以二○一三年來說,即使將農曆七月的吉日算進去,也只有三十三天,比前年整整少了十二天;但台灣最大的婚宴服務集團典華機構,去年營收仍穩定成長,維持二十億元水準。 典華在台灣婚宴市佔高達一○%,坐落台北市大直的典華幸福大樓,六個樓層、十六個宴會廳,共一千桌次,最大一廳可容納一五○桌,「胃納量」相當驚人,每年平均一千四百對新人在典華宴客,典華也被稱為婚宴產業中的「小巨蛋」。 花二十億 四年蓋幸福大樓十五年前,典華仍只是一家區域型、再平凡不過的傳統中餐廳。二○○○年前後,台灣產業大量外移,許多餐廳生意受影響而關門熄燈,當時仍在新北市經營傳統中餐廳的林齊國驚覺,婚宴市場這塊一直沒有專業的人來做。「一般喝喜酒時,餐廳只管出菜,也沒人在意新郎、新娘穿什麼衣服,司儀只是隨便找個人擔任,客人則是你辦你的婚禮,我喝我的喜酒,完全沒有互動。」別人看到的是台灣結婚人數下降,林齊國看到的卻是對婚禮的精緻要求沒有被開發;他想起自己參加過很多國外的婚禮,雙方親友的真情告白,總是讓他震撼無比,更激起他改變台灣婚宴形態的念頭。 ○四年,他開始把旗下的餐廳轉型為專業婚宴會場,重新投入市場。為了讓場地更氣派、更舒適,他直接進軍大直重劃區,租地興建「典華幸福大樓」,但從規畫到完工,典華幸福大樓花了四年才在○八年落成,前後共投入二十億元。 為了符合專業婚宴大樓服務,林齊國在興建之初就融入許多創新作法,事實上,這也都是典華近十年可以在婚宴市場穩坐龍頭寶座的關鍵。 例如,為了讓客人都能毫無阻礙地看到台上的婚禮活動,每間宴會廳都儘量減少柱子,但如此一來跨距就得加大,所以一定要用較粗的鋼骨結構支撐建築物,材料自然所費不貲。 甚至,為了吸引年輕的新人客群,林齊國將場地「舞台化」,在宴會廳設計了一個「從天而降」的升降台、軌道纜車,讓每位參加的賓客看到新人出場都驚呼連連,加上與時裝走秀一樣長的伸展台,在這條星光大道下鋪了一大片光纖,當室內燈光關掉,就會看到自動變化的七彩光芒,讓新娘彷彿有置身奧斯卡頒獎典禮般的自信與驕傲。 「我們一直在做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林齊國的兒子,典華整合長林廣哲說。早年婚禮並不流行播放新人成長故事影片,後來成為趨勢,他們很快就注意到市場需求在改變,讓典華很快就走在趨勢的前面,在宴會廳內建置好設備,連非婚宴市場的客戶都可以抓住。 例如,在典華幸福大樓有一部一次可容納七十位客人或一輛轎車的貨梯,不僅減少大量客人入席的前置作業時間,也讓不少車商指名在典華舉辦車展、記者會,彌補結婚淡季的宴會廳使用率。 導入e化 提升管理效率除了服務創新,典華這幾年也導入企業e化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最基本的就是連廚師都必須申請電子信箱、加入通訊軟體LINE的群組。「明顯的效益就是上情可以下達,公司的政策可以確實傳遞給每位同仁。」林廣哲說。 典華的後場廚房,堪稱是全台灣最壯觀的廚房之一,每個時段最多可同時為一千桌上菜,廚房裡的一一○位師傅,就是典華可以順利上菜的精銳部隊。典華行政總主廚黃世宏說,除了內部早已將菜色內容系統化,有一套出菜的標準作業流程;而且為了讓廚師不斷成長,透過電腦通知開會、簽呈,也縮短管理流程。他笑著說,「沒有e化,一句話就要講一百遍,如果需要更改時間,就要再講一百遍;那麼,典華更不可能成為台灣最大、最專業的婚宴集團。」「很多事情是想法的突破,不是技術的突破。」典華學習長林齊國說,典華為了轉型做許多改變,都不是了不起的創舉,但一個行業經營久了,容易被自己的經驗綁住,所以他把自己的頭銜從董事長改為學習長,就是勉勵自己與員工都要不斷學習。 一四年底,典華位於新莊副都心內的「新北旗艦館」將開幕,台中七期的五星級飯店Lin Hotel也將落成,許多計畫都在進行中,「這個行業好像剛要蓬勃發展。」方頭大耳、總是面帶微笑的林齊國樂觀地期許。 林齊國 出生:1951年 現職:典華學習長 經歷:安樂園經理、典華集團創辦人 學歷:高雄工專 家庭:已婚,育有一女二子 典華機構 成 立:2000年 負責人:林齊國 資本額:12.8億元 據 點:3家 年營收:2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