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則以「首位登上Google未來學院的台灣人」為標題的消息,近日在台灣網路創業圈被大量轉載。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V)譽為全球最聰明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見九十七頁小辭典),每年從近五千位佼佼者中選出八十位,今年首次出現台灣人的名字。 「這是一間頂級俱樂部!」矽谷英特爾(Intel)資深工程師李佳勳如此形容。特斯拉(Tesla Motor)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精實創業》作者艾瑞克‧萊斯(Eric Ries)都是歷屆講師,這封錄取通知,如同前進美國矽谷的門票,而拿到這張門票的第一位台灣人,正是葛如鈞。 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如何打敗來自史丹佛、哈佛的眾多好手? 三十三歲的他,擁有跨藝術、傳播和資訊工程的學歷與兩次創業經驗,以及無數創業競賽獎項;但他以前竟是一個不知為何要唸書、聯考失利的學生。 「人到底為什麼要學英文?」一直是他學生時期的疑惑。姊姊葛如珮透露,他課業不出色,也不是會考試的人,與其花精神拚考試,他寧可選擇畫畫、打電動和看漫畫。 背景:設計強項搭配理工經驗,激發好點子 考不上第一志願政大廣告系,他衝著招生傳單上「設計遊戲」四個字,改選淡江資訊傳播系。這個決定卻讓他在學習上找到出路。 當時繫上教授盧憲孚出了一份作業,要學生以「五感」(色相聲味觸)設計產品,這份沒有正確答案的作業,讓眾多學生哀號,他做起來卻得心應手。不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讓他滿腦子的創意得以發揮。 好友李東展透露,當年班上的畢業製作,他以愛滋病主題投稿,不料這個想法在當時太過前衛,不被系主任接納。但他不按牌理出牌的想法,卻從大學開始萌芽。 然而,文科出身的他,進入台大資訊工程學博士班時,卻踢到鐵板。他的強項既不是數學,也不會寫程式,打開微積分,「整本課本如同天書。」「以前念設計,只要打開Photoshop就可以畫圖,在台大是要自己寫一個Photoshop,」他笑著說。 「班上同學不是參加過奧林匹克競賽,就是當過數學小老師,」他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念,都比不過理工背景的同學,於是,他專攻自己擅長的設計。雖然如此,理工經驗卻成為他日後創業的養分。 優勢:點子超多不是亂發想,而是解決why 「點子超多、懂得觀察人性」是師友對他一致的評價,「有的人天馬行空亂想,有的人又被科技限制住,他界線拿捏滿不錯。」和他共同創辦製造藍芽Beacon裝置公司SBACE.CO的李勁葦認為,設計底子加上一點工程背景,是他的優勢。 觀察人性的能力,來自他愛問「why」的天性。除了挑戰體制權威,他也好奇人們行為背後的原因。李佳勳分析,在他所認識的、其他錄取奇點大學的美國朋友中,有的來自史丹佛或哈佛,「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瞭解人性。」 葛如鈞在台大認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上父母支持,他在博士班後期開始創業。 他發現同學喜歡在網頁上看正妹,於是找了會寫程式的朋友,創立iBeauty App,讓大家能在手機上看正妹(編按:後因蘋果政策而下架)。後來臉書興起,他發現大家習慣坐在電腦前按讚,而不在真實生活中互動,又創立以揪團為主題的Linkwish App,並以同名創立第一家公司。 「Linkwish就是連結人的wish(願望)」,李佳勳認為,這是葛如鈞試圖解決人們問題的其中一項作品。Linkwish不僅陸續和摩斯、誠品等企業合作,也拿下由臉書總部創辦的全球駭客松大賽行動類冠軍。 「我無法抵抗對新東西的誘惑,」他分析自己不停創業的原因。在矽谷Google擔任資深工程師的好友李宗賢形容他,「連在餐廳排隊,都可以想出用平板電腦控制排隊流量的創業點子。」 目標:前進矽谷七天三百人讚助,募得百萬 不過,實戰經驗豐富的他,在準備申請奇點大學時,不如外表看起來有自信。 「我是假裝很有信心,」他坦承,因為當時擔心若向奇點大學要求獎學金,可能反被拒絕,因此選擇自付十個星期、要價新台幣一百萬元的課程。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僅在台灣創業圈小有名氣的素人,竟能在七天內獲三百多人讚助,募到新台幣一百萬元的求學金,除了說故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好人緣。 募資平台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表示,他善用串聯的力量,找來網路圈的朋友,如愛料理創辦人蕭上農、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楊士範等,透過他們具名表示支持,從第一圈、第二圈到第三圈擴散出去,讓很多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慷慨解囊。 「越不確定的事情,越值得我去試試看,」如今三十三歲的葛如鈞,沒有結婚、沒車、沒房,笑稱自己是高風險族群,「我就是忍不住想要去不確定的地方。」 過去的學習和創業經驗,讓他想出「改變十億華人創業環境」提案,獲得前進美國矽谷的門票。此提案的目標,是成立以華人為對象、用中文當媒介的TranStartup創業知識分享平台,透過Q&A、資料庫、離線商務活動和創業前輩,讓華文區創新公司彼此分享經驗與知識。 |
(1)品牌定位清晰,主打東北式親民牌
東北地區輕鬆、活潑的地域文化為東北白酒品牌賦予了濃厚的「親民」文化特質。這種「親民」屬性為以老村長和龍江家園為代表的東北白酒征戰全國光瓶酒市場注入了文化競爭力。在形式上主要採用東北笑星(明星)代言和東北二人轉兩種形式。
東北笑星明星代言牌:但凡東北酒做品牌推廣,都會請一位東北籍的笑星或明星做品牌代言。這種清晰的品牌定位,緣於東北光瓶酒早期聚焦在10元以內光瓶酒市場,主要消費對象是村裡的農民和外出務工的最基層打工者。東北光瓶酒的品牌形象清晰,針對目標消費人群,設計形象代言人,都是農民喜聞樂見的笑星。這給消費者傳遞的信息,就是這種酒很貼心、很適合。可以掐手指算一算這些東北明星的名字,郭冬臨、范偉、潘長江、陳寒柏、鞏漢林、李奇、王小力、小瀋陽,這其中甚至有幾位明星,陸續代言過幾個品牌的白酒,放眼全國光瓶酒市場,只有東北的酒企率先為自己的光瓶酒聘請形象代言人,貼近低檔酒消費者的代言人。
東北二人轉牌:二人轉是東北黑土地文化的特有產物,源於東北,影響力遍及全國。很多東北酒企通過在著名的東北二人轉娛樂節目上進行品牌冠名、請二人轉演員進行巡迴演出,甚至在區域市場的核心餐飲終端消費者培育中,都使用二人轉招徠人氣,強化活動執行效果。
(2)品牌傳播精準,聚焦資源打生動化氛圍牌
品牌傳播方面東北酒必做三個動作:車輛的噴繪廣告、宣傳物料(包括POP、條幅、寫真板、吸塑畫等)張貼、終端門頭店招的製作。然而,很多人覺得稀鬆平常的東西,其實正是它們的已經模式化且卓有成效的品牌策略。同時品牌傳播針對性極強,集中所有資源,圍繞終端做品牌的生動化氛圍營造推廣。無論是宣傳物料的張貼還是門頭店招的製作,都是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的作為。光瓶酒的消費者,誇張點說就是村裡那些人,他們流動性弱,對信息流的掌握也相對的弱。他們對酒水宣傳信息的瞭解,往往就來自酒水銷售網點處的宣傳。而配送車輛的宣傳,就是一個流動廣告平台。這一點,不是東北酒率先運作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全國其他的光瓶酒企業雖然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只有東北酒能將終端品牌氛圍推廣工作做到極致。
2、產品策略:平民路線,順應升級潮流,滿足多樣需求
(1)平民路線做產品
平民路線,超低價做產品:現在回頭看看,東北酒在2000年至2005年主推5元光瓶酒時,走的是超低價產品路線,其實在當時已經是順應消費潮流升級的行為。21世紀初市場上還在銷售3、4元的光瓶酒時,東北光瓶酒率先突破價格限制,把產品定位在5元/瓶,而沒有盲目觸動高端價格,將產品定到10元/瓶。定位5元,是一個極科學的操作。順應了國家經濟消費上移的趨勢,一是貨幣貶值消費力下降帶來的消費上移,二是消費者確實手裡開始有財富存余。當時5元的產品定位既具備消費者接受度又保證了營銷的系統可操作的空間。為品牌定位與傳播推廣,渠道深度分銷操作的組織與物流都提供了物質保障。當5元取代市場上3、4元成為主流時,東北光瓶酒也一舉奠定了全國化光瓶酒的龍頭地位。
平民路線,產品定價順應消費升級潮流:當隨著經濟發展,國家消費趨勢持續上移的時候,東北酒在這種情況下,順勢為市場提供更多更貴的產品,將主流產品價位定到了10——12元,如老村長黃標、龍江家園珍品高梁等,既順應了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順應了消費上移趨勢。
平民路線,包裝多樣化滿足市場不同需求:在光瓶酒的包裝上,東北酒做了相當多的嘗試,琳瑯滿目的包裝和產品規格滿足了市場上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走訪市場,東北酒的產品包裝從塑料袋裝、塑料壺(也列入光瓶酒的範圍)的產品,到瓷瓶,陶瓶,玻璃瓶、塑料瓶,各種容器,各種規格的產品五花八門,其中不乏精品包裝:葫蘆瓶、手雷瓶、綠竹瓶、酒簍瓶、酒壺瓶,容量從50、100、125、225、250、300、330、450、550、600、700、1000、1500、2000、5000ml等多個規格。這些不同的規格,不同的材質包裝,同時覆蓋著不同的價位,滿足了中國酒民廣泛而又細分的審美需求與消費需求。
(2)產品組合進攻路線
以龍江家園為例,它是典型的實施多品牌運作的東北光瓶酒企業中的代表。在產品上定位精準,龍江家園、十里八村、金高粱這些系列品牌都散發著濃厚的東北鄉土氣息,這種鄉土文化氣息與大眾低檔白酒的產品定位堪稱絕配,能夠充分迎合大眾低檔白酒消費者的消費心理特性。有足夠豐富的系列產品進行市場烘托,通過主力產品珍品高梁完成產品放量增長。
同時,多品牌模式的優勢在於充分拓展了渠道寬度,豐富了品牌增長點。這種多產品組合進攻策略用到終端推廣品牌氛圍營造上,具體到區域市場,通過多個品牌間的相互競爭,能夠充分營造和形成系列酒的消費氛圍,推動系列酒整體銷量的提升。這是多品牌模式的一個獨特用處。
3、渠道策略:深度分銷的無冕之王
東北酒成功最大的保證是在渠道上實施了深度分銷策略。深度分銷一直是快速消費品行業,食品飲料行業的渠道利器。在中國酒水行業,光瓶酒企業使用比較普遍,而只有東北酒企業,下了苦功夫,將深度分銷做到了極致,做成了光瓶酒市場的無冕之王。
渠道推動品牌:東北酒品牌成功的本質是以渠道優勢推動品牌建設。持續多年聚焦資源於終端推廣,以渠道終端優勢攔截對抗全國性酒企的品牌優勢,通過精細的渠道操作打造成功的平民消費東北光瓶酒品牌。
縣級市場精耕: 渠道上精耕細作,靠銷量提升品牌,走農村包圍城市,重點建設縣級市場,通過包圍輻射帶動中心城市的發展;例如「老村長」上市初期,沒有任何品牌形象,完全靠一線銷售人員的韌性和耐力開展工作。
市場三通網格化工程:建設人人通、路路通、村村通三通工程,抓縣城終端覆蓋率、抓網絡鄉、村終端分銷能力、抓有效終端掌控能力、主推能力和自點率。尤其在村村通工程上,廠家協助縣級經銷商,開發分銷商,協助鄉鎮分銷商進行走村過巷的渠道服務,開展村村通送貨與服務。進行雷達式終端網點過濾,走進每個縣城的每個鄉鎮的每個自然村,定期的將產品推介、鋪貨、兌獎、回訪,定期的與村級零售網點溝通。東北光瓶酒企業做到了常態化,並將深度分銷行為固化下來。幾乎是每個月一輪的鋪貨,在一個月時間內,有序的完成一個縣城10個左右鄉鎮所轄的每一個自然村的終端鋪貨,無論是三九夏天的白酒淡季,還是三九嚴寒的冬天。
如何實現協助分銷商開展村村通工程呢?常態的模式是一人一車一商的標準配置,一人就是一個業務員,一車指的是一輛送貨車、一個司機、一滿車白酒和促銷品,一商是指一個鄉鎮分銷商。除了常態的標準配置,東北光瓶酒企業還階段性採取集中突擊行為。即在市場運作的某個階段,集中可集中的所有業務人員對該市場進行幫扶性人員推廣。這種推廣節奏極強,對市場影響效果顯著。一般可分為這樣兩種集中突擊支持,一是純粹宣傳性的品牌推廣,集中組織大量車輛(都是有廣宣的車輛),車隊巡迴行駛展示,播放宣傳廣播。二是渠道產品推廣,集中鋪貨,多路人馬分頭行事。當人們一夜醒來,發現已經被這個品牌包圍了。集中突擊的好處很多,它快速實現營銷動作的聯動,烘托整體氛圍,對商業群體和消費者的視覺衝擊力及品牌影響力都能起到成倍釋放的效果。
快消式管理:工作標準化:建立終端工作地略圖,制定拜訪路線及回訪路線,對終端實行標準化拜訪作業,產品訂單、陳列、生動化、氛圍營造、客情維護、促銷執行等,都有作業標準,有監督評比考核機制確保終端工作質量;管理表格化、制度化:通過一系列表格對業務人員工作過程進行管理,如制定客戶銷售計劃、終端回訪表格、終端走訪信息表、終端開發表格、庫存管理、促銷表格等;通過一系列工作制度來檢核改進工作執行效果,如早晚例會制度、週會、月會制度。
目前還沒有交易信息流出,外界還不知道具體的時間和成交價格。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對於Twitch早期投資者來說,他們對於本次交易無疑是樂見其成——將會為他們帶來遠遠超過初始投資的巨額回報。與此同時,這項交易也顯示了網絡流媒體直播的價值,以及電子競技作為一種新型體育直播行業的崛起——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讓電子競技的獎金池可以超過職業高爾夫的比賽收入,還提供了估值達數十億美元的廣告投放機會。
Google和Twitch目前仍對收購三緘其口。不過兩家公司都會於今年9月份由venturebeat主辦的 GamesBeat 2014 電子競技大賽中出席。收購協議最早是由今年五月份Variety上的一篇文章爆料的,其中提及Google給Twitch提供的全現金收購條款將會很快正式宣佈。
報導稱Google的YouTube 頻道將會全權負責這項收購,對於這家 2006 年被 Google 以 16.5 億美元收購的視頻平台來說,此次收購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業務轉型。
Twitch使玩家能夠把自己遊戲直播畫面上傳到 Twitch,然後用戶可以在 PC、Xbox 以及 PS4 上面觀看自己喜歡的遊戲直播 。它使得那些職業選手和普通玩家通過娛樂性質的表演來快速獲得觀眾,有時候甚至是以百萬為基數的。今年3月,Sandvine 的數據顯示,Twitch的流量佔其整個固定寬帶互聯網流量統計的 1.35%。
目前Twitch有超過5000萬的月活躍用戶和110萬的的活躍主播,而11年六月時,Twitch只有320萬活躍用戶,這無疑說明這種增長速率是非常驚人的。Twitch還提供了大量視頻資源給那些衍生的遊戲資訊網站,每月為 觀眾提供2億小時的直播體驗。儘管YouTube 是互聯網第一大視頻平台,每月為 10 億用戶帶來 60 億小時的視頻內容,但是大多數的視頻內容都是上傳而非直播的。
但是對於 Google 來說,監管可能是這次收購的攔路虎。第一大在線視頻平台 + 第一大互聯網流媒體直播服務的合併有可能引發政府的反壟斷行動。據消息來源透露,Google 律師已經在著手準備應對相關問題。
雖然 10 億美元的收購令遊戲直播從業者興奮,不過,鑑於國內市場受到帶寬費及運營費高昂等因素制約,目前還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需要「因地制宜」。
| ||||||
「鼎泰豐小籠包」已成為台灣美食的代名詞,全球展店一○三家,暢銷書《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也盛讚其「不停探尋極致,為顧客帶來不斷的驚喜」,而這股動力,來自鼎泰豐第二代楊紀華的堅持。 撰文‧許瓊文 一顆小籠包要有幾道工法?麵粉與水的比例要多少?內餡要幾公克?表皮要有多少摺?開一家店也許不需要這麼清楚,但若想要開連鎖店,那麼SOP(標準作業流程)就變得很重要。 鼎泰豐自一九五八年第一家店營業,將近四十年沒有開第二家店。直到一九九六年,楊紀華從父親手上接棒的隔年,在日本高島屋台北事務所所長佐野功太郎的邀約下,到東京開設分店。 其實,這間海外第一家分店,是佐野歷經楊紀華多次拒絕後,才爭取到的。由於佐野的鍥而不捨,讓楊紀華難以推辭,甚至開出很高的條件,要求對方派人來台灣學習一年,並通過認證考試,一一過關後,才答應品牌授權。 「如果沒有和日本合作,也不會有今天的鼎泰豐。」楊紀華回憶。 十八年前,日本員工來到台灣,楊紀華大方地打開廚房讓日本師傅跟著學習,不料,一連串的問題讓他難以招架,因為當時鼎泰豐只有「製作過程」,沒有「製造流程」。 建立全球SOP 十八摺、餡料秤重成經典 一向講求精準、追求極致職人精神的日本師傅,對於台灣的小籠包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吃?沒有精確的步驟、數字,真的很難理解。這也促使楊紀華從中思考,並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逐步建立起DPS(DinTaiFung Precision System,鼎泰豐精確係統)。 首先,楊紀華從材料、重量、作法等細節,一一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十八摺的小籠包、每個餡料都必須秤重」成為鼎泰豐最講求細節、極致的經典案例。 日本開店成功後,各國尋求合作的邀約也接踵而來,負責海外展店的鼎泰豐總經理祕書方婉阡就說,「幾乎每年都會收到超過四百封尋求品牌授權合作的e-mail。」 海外夥伴第一關 用心至上,來台受訓半年如今,楊紀華接班十八年,鼎泰豐從台灣一家店,到目前擁有九家,第十家預計今年在台北新光三越南西店開幕;國外分店更高達九十四家,遍及日本、新加坡、美國、中國、澳洲等十多國,接著中東杜拜也即將簽約。 這塊鼎泰豐招牌到底有多「燙金」?鼎泰豐去年全年營收,包含海外貢獻,已超過二十億元。不過,想要找楊紀華談海外品牌授權展店,十之八九會是被拒絕的。 以即將簽約的杜拜商場為例,對方是規模很大的商場美食廣場經營者,不管資金、地點及經驗各方面都很合適,卻還是被婉拒了。 直到對方透過楊紀華的友人推薦,請他親自走一趟杜拜,才有了進一步的互動,楊紀華說,「透過認識的人介紹,多一份信任感。我看到他們也是兩代共同經營,感覺比較放心。」楊紀華表示,他不在乎合作夥伴的規模大小、有無餐飲經驗,或財力是否雄厚?他只在乎對方,「有沒有用心,願不願意學。」因此,在每一個品牌授權合約中,鼎泰豐均要求對方自費派人到台灣學習至少半年以上,人數越多越好,這對許多餐飲服務業來說,是非常高的成本。比起一般餐飲業者希望三個月內開一家店,鼎泰豐的門檻顯然高出很多,但這就是楊紀華對於品牌的堅持。 插旗最熱鬧地段 分店業績稱霸百貨商場 此外,這幾年,鼎泰豐的展店有幾個共通點,第一、一定是該地區最熱鬧、最國際化的地區,例如台北一○一、日本新宿、上海新天地、中東杜拜等。第二、集中於百貨公司,除了台灣信義、復興等幾家獨立店外,其餘九成都在百貨商場內。 「一定要在人潮最多、最精華的地區,道理很簡單,為什麼大品牌都要擠進一○一,這是一個品牌地位的指標。」楊紀華驕傲地表示,「在百貨公司裡的鼎泰豐,幾乎每一家都是該商場餐飲中的業績第一名。」找對好地點,加上肯用心經營的加盟主,經營一間鼎泰豐,就成功一半了。至於另一半關鍵,則是靠軟實力。 每年四月,是鼎泰豐的春宴(類似公司春酒),這個時節在台灣的鼎泰豐店裡,可能會發現有外國人面孔的服務人員穿梭其中,帶著溫暖的笑容接待客人。 原來,為了讓教育訓練可以跨國E化管理,楊紀華請來兩位編導,為鼎泰豐每一道菜拍攝製作流程,上傳至網路,「但是服務這件事,就必須要親身感受,才懂得拿捏分寸。」楊紀華強調。 每週都會到鼎泰豐用餐的政治大學教授李仁芳,對於同樣擁有「鼎泰豐基因」的外籍員工表達肯定,「鼎泰豐的國際化不只是海外展店佈局,企業文化也融入到人的服務裡,很厲害。」問楊紀華是怎麼做到的?他一連說了十數次:「這很難、真的很難。」他繼續說道,「如果海外加盟主派來受訓的時間愈長、人愈多,成功的機會就愈高。」 投資人力不手軟 打造有溫度的企業文化 每年春宴,就是這些海外店最好的回訓時機,上午在店裡實習,下午回總部上課,便能隨時隨地感受到鼎泰豐有溫度的「企業文化」。 要讓人員服務具有一定的水準,最大的關鍵在「人事成本」,楊紀華不斷地與海外加盟主分享「人力成本佔總成本五二%」的成功關鍵。 例如,上海的鼎泰豐薪資成本佔比也高達三六%,雖然不及台灣,卻讓上海兩家分店成為各大五星級飯店服務的學習指標,「這些五星級總經理都問,為什麼鼎泰豐在中國可以找到這麼好的服務人才,我們找不到?」提高人員薪資,就是為了降低人員流動率,提升服務品質,這是經營者第一步要能做到「讓利」的決心,雖然沒辦法要求每一位加盟主都這麼做,但是楊紀華希望能透過台灣總部的高業績表現,讓加盟主認同。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在為鼎泰豐第一本正式授權出版的書《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寫序時也提到,「表面上看來,鼎泰豐是源自於大陸的小籠包點心,但是鼎泰豐的獨樹一格,反過來回到大陸,甚至推廣到世界各地,大家都公認這是台灣的產品,多麼難得不易!」至今,每天仍有不少人捧錢上門請求品牌授權,楊紀華多半還是拒絕,「我沒有什麼展店計畫,只求把每天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凡事要求完美的他表示,台灣鼎泰豐將一直是全球各店的學習指標,各個海外店也要比照這樣的模式,把服務品質做到頂尖,「不擔心客人不來排隊!」 楊紀華 出生:1956年 現職:鼎泰豐董事長 經歷:花園新城交通調度員學歷:淡水工商專科(已改製為真理大學)家庭:已婚,育有三子鼎泰豐開分店超嚴格, 從產品管到人才 鼎泰豐提供加盟主「整案服務」(Total Service Solution)輸出的品牌授權,從產品到品牌服務,整套的標準作業流程,甚至包含成本控管、人才培育等。雖然當地經營權歸經營者所有,但必須接受總部的管理,並且支付加盟金以及營業額的固定百分比率。 鼎泰豐 全球103家版圖 香港3家店 澳門1家店 上海9家店 北京5家店 天津2家店 杭州、寧波、無錫、青島、成都、深圳、大連 各1家店 泰國2家店 馬來西亞4家店 新加坡18家店 印尼13家店 澳洲6家店 台灣9家店 韓國6家店 日本13家店 美國5家店 統計至2014年7月21日 |
所謂禍不單行。很快,PPG又陷入廣告門。
2008年4月21日,因為一筆165萬元的廣告欠款,上海某報紙打出一個整版的“債務催收公告”。打廣告的是上海中潤解放傳媒有限公司,而被廣告催債的是著名男式襯衫直銷品牌PPG。
165萬元——對於曾經在2007年10個月間就花掉2.3億元廣告款的PPG,並不是什麽大數目……然而,PPG一如既往地對這些行為保持緘默。
從2007年11月開始,PPG已經面對了多起與廣告有關的糾紛: 先是上海曠視廣告有限公司和上海元太廣告有限公司承攬合同的糾紛,以及上海唐神廣告有限公司拖欠廣告款的訴訟……這幾起數額不大的商業訴訟,都使得這家年輕的公司風光不再。
外界更直接的質疑是,這個2007年還投出2億多元廣告的公司,2008年的媒體投放居然為零,難道是資金鏈斷了?
PPG給出的解釋是:停止廣告的真實用意很簡單: 試錯——銷量上規模後是否還需要前期那樣的廣告投放?以PPG的發家地上海為例,2007年PPG在該地區共賣出300多萬件襯衫,上海全年廣告投放接近1億元,占到全國投放的40%。但當街頭裁縫攤大媽和洗腳房小姑娘都知道PPG之後,再繼續大規模投放廣告對銷售的直接拉動已經不再明顯了。
對於一直“不按牌理出牌”的李亮而言,戛然而止的調整本無可厚非。但是不斷爆出的廣告商逼債,卻使得外界有機會用放大鏡觀察PPG的廣告投放問題。
以上海中潤解放傳媒有限公司的追債廣告為例,該公司廣告中心總經理洪衛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兩家公司的事情原本想友好地解決,但事與願違”。截至2008年3月25日,PPG(上海)有限公司累計欠前者2007年廣告款165萬余元,中潤方面經過多次催繳,PPG沒有給任何答複,中潤公司法務部隨後發出律師函,對方接收後依然沒有任何回音。
中潤方面只能用廣告版面來昭示他們的訴求:“望貴公司(PPG)從公告之日起立即與我公司聯系,履行廣告合約之支付廣告款義務”。“盡管只有4萬多元,但我們咽不下這口氣!”上海曠視廣告有限公司幹脆將PPG告上了法庭。這筆原定於2004年8月就要付清的總額19.3萬元的廣告費至今還有4萬元未能結清。
討債難的原因是,當初與曠視簽訂廣告合同的公司是上海佩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而按照PPG的官方說法,“上海PPG服飾有限公司與上海佩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兩個完全獨立而不同的公司。自從上海佩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將品牌整體出售給PPG後,相互間沒有任何關聯”。“沒辦法,法官去強制執行時都發現他們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但就是沒人認賬。”上海曠視廣告有限公司雖然贏了官司卻無法收到錢。
對此PPG方面的解釋是,“為什麽全國這麽多媒體都沒有拖欠,為什麽我們會在這些小錢上打官司,肯定是雙方合作有瑕疵。”
官司的背後永遠有各自的理由。沒有廣告投放的PPG,雖然停止了大把撒錢,卻沒有博得“節儉”的美名,反而遭遇了現金流緊張的質疑。
事實也是如此。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PPG需要不斷平衡廣告效果和有限支出的問題。正因此,它的電視廣告周期基本以“月”為單位。比如,2007年4月,PPG的電視廣告開始在北京的地方臺播出,但是播出期限只為一個月。在這一個月內,PPG的銷售量能達到了大幅增長,一月後,廣告再停掉,它的再次播出仍然要依靠數據的變化。如果銷售量增長幅度減緩,或者銷售量下降時,再接著做一個月的電視廣告。如此往複。
但是,毫無疑問,這種巨大的投入已經讓PPG感覺到了壓力。畢竟,作為直銷模式的公司,雖然在渠道建設上比雅戈爾等傳統廠商能節約大量資金,但由於沒有地面店,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營銷費用來“找到”消費群,樹立品牌。因此,從初期來看,相對於傳統模式,這種依靠網站和呼叫中心直銷的方式並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而轉折的關鍵還在於如何獲得客戶並使他們轉化為忠誠用戶,並能更進一步地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這樣,即便營銷費用降低,產品的銷量仍然不會受到影響。要達到這個目的,根本在於服務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從顧客看到PPG的廣告,到打呼叫中心的電話,或者上網站購買,到物流送到,甚至有多少用戶投訴了,他們的投訴類別大類有多少,小類有多少,把它具體到每個問題上,這都已經成為PPG評估營銷細節的指標。
PPG靠廣告吸引來的用戶其實不是互聯網上經常進行網購的用戶,最鼎盛時期,PPG與網購最大聚集地之一的淘寶的用戶重合度都低的驚人。也就是說,PPG廣告所吸引的用戶其實是沒有黏性,也沒有多少回頭意識。PPG內部也承認,目錄是最有效的營銷渠道。
四面楚歌
在與供貨商和廣告商鬧得不可開交之時,更多的媒體也開始由最初的贊美傾向於對PPG批評。
一片質疑聲中,各種猜測紛至沓來,PPG又接二連三地當上被告,再加上網絡上眾多的指責,過去對PPG褒獎有加的公眾語境立即倒戈相向,PPG一時陷入四面楚歌。
PPG回頭客接近於零。
面對媒體和消費者的雙重質疑,PPG一方面安撫消費者,宣布獲得了國際風投三山公司的3000萬美元的新投資。同時,PPG做出了一個孤註一擲的計劃,2008年10月再掀一起價格戰。
但是對於PPG“再次獲得巨額註資”的消息,並沒有得到三山的承認,這讓PPG徹底陷入資金和輿論質疑的雙重困境。
最為不幸的是,與PPG有債務關系的債主們認為再不索要欠款,可能會血本無歸,紛紛找上門來,因為風投純屬虛構,PPG根本無法還清債務,矛盾進一步激化。08年4月上海中潤解放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艾普廣告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在上海媒體刊登大篇幅“債務催收公告”,向PPG索要欠款,一些為PPG進行公關宣傳業務的企業開始中斷對其服務,PPG一時陷入了資金鏈斷裂和信用崩潰的風口浪尖。
為了抓住最後的機會,最後一搏,PPG果斷的準備再進行一次全線降價,然後把回籠資金轉入美國,在美國重新開辟市場。
2008年8月,就在PPG打算傾城一戰的前夜,早已對PPG動向了如指掌的寶鳥(BONO),突然搶先出手,推出的“一元體驗”促銷活動,直接將低價策略推向高潮。
消費者只要在當日單筆購物滿300元,只需要再加1元即可獲得價值229元、不同顏色的全棉毛衣一件,並且消費者所消費的金額可逐步累積,多買多得。在愈演愈烈的換季促銷大戰中,這一頗為另類的營銷舉措吸引了大量網上購物擁躉的關註。
盡管到了2008年10月,PPG還是如期將99元的價格降到66元左右,並且在產品目錄中已經增加了牛仔褲和領帶。但是市場反響一片孤寂,每天寥寥無幾的訂單,甚至不足以補償電話費和員工工資,此時PPG的現金流只有不到1000萬,PPG的月銷售規模勉強維持在200萬元左右。
而此時,李亮卻打算將積聚起來的2千萬資金轉移到美國(一說是根本沒有2000萬美金,李亮又一次吹牛而已)。這種計劃遭到內部集體反對,一直對營銷模式意見分歧極大的內部矛盾也開始激化,李亮最終還是堅持只身前往美國,進行新的投資,PPG將僅有的2000多萬轉移到美國後。PPG總裁李亮曾經想在美國重新打造一個PPG營銷中心,然後把生產環節放在國內,但是,到美國後PPG將2000萬元的幾乎投資在了固定資產上,國內的運作根本無法運營,在2008年11月底變成了危機,因為國內PPG始終處於半死半活的狀態,很多供貨商和廣告代理商拿不到欠款,而李亮又不願意回國給予答複,於是各種猜測再次紛紜而至,“PPG創始人李亮攜款2000萬美元潛逃”的報道更是遍布於國內各大媒體的主要版面,此時PPG的定單數量已經由最初的上萬件迅速跌落到百件、甚至剃光頭。
因不滿於PPG運作失誤的PPG首席運營官黎勇勁黯然離職,隨後因為對PPG的前景不再看好,運營副總裁黃朗陽、CFO王彥豐離職、CMO趙奕松也在李亮去美國後相繼離職。
PPG的高管團隊幾乎分崩離析,紛紛離職。由於人事的大幅動蕩,除了呼叫中心外,PPG運營團隊已經只剩下30人左右。到2009年初,那些幸存下來的管理人員開始變得畏畏縮縮,結果讓事態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終究發展到不可收拾。
這更加增加了PPG供應商的集體恐慌,定單被延期生產,快遞企業見款發貨,消費者的定單開始變得遙遙無期。2009年消費者收不到訂貨,已經成了PPG經常發生的事情。
大勢已去的PPG終於無法擺脫錯綜複雜的輿論糾葛和債務糾紛。2010年1月,被上海地方法院判處經濟賠償債務成立,PPG銀行180萬存款存款被凍結,公司剩余物資也被搬走。
2010年3月,PPG上海總部早已經人去樓空,曾經叱咤一時的PPG徹底崩潰,對手凡客誠品則撿漏般旋即上位到行業老大的位置。
2010年11月,凡客對外宣稱出讓10%股份給老虎基金,融資1億美金,凡客一躍成為一家十億美金的公司。此時,江湖上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PPG的名號了。
| ||||||
寧夏夜市,在台北主要商圈中並不是一個陌生名字,一個經營逾六十年的老夜市,歷經商圈中心的移轉,以及二代傳承不易的瓶頸,透過用Line群組即時更新夜市動態,並用創意行銷吸引年輕人潮,讓老招牌更亮了。 撰文‧梁任瑋 擁有逾六十年歷史的寧夏夜市,堪稱北市最老夜市。老夜市近來屢在台灣上百家夜市中創下許多第一,不僅開設全台第一個以夜市為主題的餐廳推出「千歲宴」,還成立全台第一家夜市公司做行銷,甚至連年初最夯的「紙貓熊快閃」活動,也選擇寧夏夜市作為終點站。台北寧夏國際美食公司負責人林定國,正是讓寧夏夜市可以生龍活虎的靈魂人物。 總是穿著一件「寧夏Yes!」T恤的林定國,講起話來聲音宏亮,十年前的他,原本是西裝筆挺的外商保險公司業務員,但受到寧夏夜市攤商的父母影響,毅然決定在人生下半場重回寧夏夜市,心中立下要打造「台灣夜市第一品牌」的願景。 從小跟在父母身邊學做生意的林定國說,他十五歲就懂得分析「夜市消費者行為」,雖然家裡只是賣衣服的攤販,但年紀小小的他已經會觀察外地客與本地客的比例,作為建議父母進貨的依據。 林定國出社會後,也在寧夏夜市從事成衣銷售,經歷過商圈沒落前的最後一波繁華。當時才二十出頭的他剛結婚,為了養家卯足全勁,有裁縫背景的妻子也幫忙提供客人修改衣服服務,讓他們得以在寧夏夜市生意一落千丈之際,得以維持生計,但親眼看見到一個商圈從興盛走到衰敗,讓林定國心中感慨良多。 十五年前:一盤散沙 居民與攤商對立 又沒人潮「當時只能以『內憂外患』形容!內憂是居民與攤商對立,一邊爭取生活品質,另一邊為了養家餬口摩擦頻傳;外患是面對其他商圈的競爭,人潮大幅銳減。」從小在寧夏夜市長大的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回憶,十五年前寧夏夜市的攤商就像一盤散沙,二百四十家攤商收掉四分之一,沒人看好商圈的未來。 直到二○○一年,大同區星明里里長李秀男等人推動成立「台北市寧夏商圈發展協會」,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地區環境改造規畫案」,以環保、美食為主題重新規畫寧夏夜市,更新人行道鋪面,同時讓攤商從騎樓退出,寧夏夜市正式進入中央廣場營運模式,硬體設施才跟著現代化。 ○四年開始投入寧夏夜市觀光協會的林定國,在攤商眼中是個點子王,更是重新擦亮商圈招牌的重要推手。 當時寧夏夜市雖已改頭換面,但人氣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他開始思考「台灣到處都有蚵仔煎,為何一定要來寧夏夜市吃?」林定國說,傳統品牌最大的優勢就是「信譽」,但過去的信用,要不斷調整、升級,跟現代消費者生活形態一致才行。所以從產品、包裝,都要思考怎麼將傳統現代化。 林定國邊摸索,邊跟攤商溝通協調,終於在○九年夏天推出台灣第一個以夜市為主題的餐廳,商品是集合二十道已有五十年歷史的「千歲宴」,一炮打響寧夏夜市知名度。 十五年後:特色夜市 商家提供廁所 路面定時清掃踏出第一步後,本身也是獅子會會員的林定國深諳「借力使力」的道理,更積極結合台北市政府資源,希望擺脫寧夏夜市原本給人老態龍鍾的形象。 首先,台北市府推動夜市商家提供「友善廁所」,寧夏夜市立刻跟進。而為吸引遊客回籠,林定國透過協會力量鼓勵攤商使用環保碗筷、廚餘分類、路面每小時有人清掃,因此寧夏夜市一○年在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特色夜市選拔中獲得「創意行銷」夜市的肯定。 六年來,只要是台北市政府的行銷活動,幾乎都可看到寧夏夜市的身影。林定國不放棄任何一次行銷寧夏夜市的機會,因為他認為,很多傳統夜市沒落就是不夠「年輕化」。第一是夜市老闆本身不夠年輕化、二代傳承不易,第二是消費者不夠年輕化,無法擴展新的客源,「經營餐飲業不能永遠只有低著頭料理,如果你不抬頭看看客人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最後就是被客人淘汰。」例如,他主動向台北市衛生局申請寧夏夜市為「無菸商圈」,將在十月上路。林定國不僅要求攤商不准抽菸,連遊客都必須遵守,違規者最高開罰一萬元。然而,在這項創舉的背後,寧夏夜市內也歷經了長達一年的溝通協調才順利推廣。「攤商最擔心的就是會因此流失一些客源」,但林定國說,「連中國廈門的商店街都已開始禁菸,台灣做不到嗎?」 主動上網登錄食材來源 去年食安風暴後,台北市衛生局為了食品安全建置的「食材登錄平台」,在林定國的號召下,寧夏夜市就有九成攤商加入,每日主動在電腦上輸入食材資訊與產地,這些在其他夜市難以推動的規範,在寧夏夜市都已成為常態。 「台北市政府有很多資源可提供給商圈,不見得每個夜市都有辦法接招,但林定國就是有辦法執行。」台北市政府商業處股長馮茂紘說,林定國管理執行力強,是許多夜市的典範。 上令要快速下達,幕後要克服的難題在於夜市攤商的作息日夜顛倒,要召集一百八十個攤商、二十家店面、近兩百位夜市老闆開會,是一個龐大工程。腦筋動得快的林定國借助Line群組的力量即時傳輸最新訊息、迅速完成溝通。 八月二十日,林定國代表寧夏夜市參加台北市政府一場記者會,結束後他立刻在Line群組貼上訊息,「寧夏商圈榮幸受郝市長之邀,加入全球唯一最大域名及IP分配機構ICANN,寧夏夜市成為台北市第一個加入.taipei網域的百大先鋒隊。」在寧夏夜市擺攤四十年的秋雲潤餅老闆娘林秋雲笑說,她加入寧夏夜市的Line群組,即使忙生意,也不怕漏接夜市動態。 打開林定國的手機,發現他仔細地將夜市攤商依專案性質分門別類為好幾個群組:有攤商二代、公部門、社團組織、金融機構……。他自豪地說,Line的聯絡人最多只能加入五千位,他很早以前就破表了。 「我為了不要和大家脫節,兩個月前終於換了智慧型手機!」李秀男也表示,現在寧夏夜市很多攤商都已經用Line互相聯繫,他自覺再不跟上流行就要落伍了,還特別去學如何用Line傳訊息,甚至也開了自己的臉書,開始懂得用即時通訊軟體與里民溝通。 一天吸引一萬人次光顧 為了讓寧夏夜市第二代有傳承管道,一三年初,林定國與幾位攤商二代籌設台灣第一家夜市公司,跳脫一般夜市經營思惟,統一進行食材採購及穩定餐飲品質,還獲得今年台北市政府星級商圈三星級榮譽。 五十一歲的林定國坦言,過去他也是本位主義者,只忙著自己賺錢。如今,看著寧夏夜市一點一滴地重新找回人氣,現在不僅一百八十個攤位一位難求,一天可吸引一萬人次光顧,一年創造的產值逾十億元,讓他相信付出更有回報。「改變,不是出一張嘴而已,真正捲起袖子做事,好事自然就會發生!」 林定國(右一) 出生:1963年 現職:台北寧夏國際美食總經理、台北市寧夏商圈發展協會總幹事經歷:成衣銷售商、保誠人壽業務員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林定國的 創意煉金術 1. 產品年輕化 鼓勵攤商推陳出新,也因客戶需求推出千歲宴,坐在餐廳吹冷氣就可吃遍經典小吃,吸引年輕族群回籠。 2.攤商組織化 利用 Line 傳達寧夏夜市觀光協會訊息,也成立全台第一家夜市公司以企業管理模式,凝聚向心力。 3.服務差異化 主動提供遊客友善廁所、推動無菸夜市與雙語招牌,並為遊客投保意外險,寫下許多夜市第一紀錄。 寧夏夜市的全台第一 讓人潮都回來了! ● 成立以夜市為主題的餐廳,推出「千歲宴」● 成立夜市公司「台北寧夏國際美食(股)公司」● 全台第一個替消費者保意外險的夜市● 全台第一個全面禁菸的環保夜市● 第一個申請加入「.taipei」網域的夜市● 第一個整體實施雙語招牌的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