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十八年的認真 打造好市多奇蹟 張嗣漢:我有目標,知道一定會賺錢

2015-01-26  TWM
 
 

 

張嗣漢,現年五十歲,人生至此剛好整整一半的時間在台灣度過。

當年他在台灣籃壇颳起「張嗣漢旋風」;如今,他用十八年的時間打造「好市多傳奇」。

唯一不變的是,他對人熱情、對事認真的基本態度,一路走來始終沒變。

撰文‧劉俞青 攝影‧吳東岳一九八八年的夏天,台北市民族國中的籃球場上,燈還沒亮,球員都還沒來,一名身高一米九八的大男生認真地拿著拖把,奮力地來回拖著,把地板擦得啵亮;這個大男生,就是當時已在台灣瓊斯盃創下驚人紀錄與票房的籃球明星||張嗣漢。

事先準備 籃球明星不談過往,著眼當下當時張嗣漢風采不亞於今日的林書豪,但他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名氣沖昏頭,在每天訓練之前,自己擰拖把、把球場地板擦乾淨,將準備工作先做好,原因無他,只因他覺得做每件事都要「認真」。

「認真」兩字,說來容易,但每件事情都要做得到位,三十年累積下來,就是張嗣漢的人生。

二十多年後,他早已不是當年那位打台灣甲組籃賽的運動員,他的身分已轉為台灣好市多的總經理。但他對自我的要求沒有太大改變:每天早上,他六點半出門游泳、七點半就進公司上班,大半的員工都還沒到,他已經把今天要做的事先準備好。

「我從不主動提起自己那段運動員的過往,連對我的孩子都不多談,因為我覺得人永遠要往前看,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最重要。」張嗣漢儘管如此表示,運動員的生活其實給他留下許多影響。他常說,當你站在罰球線上,全場安靜下來,一萬名觀眾屏息以待,等你出手,那一刻,壓力大不大?這種抗壓力的訓練,對現在的工作幫助很大。

好市多不是一來台灣就賺錢,第一家店開在高雄,別說消費者沒聽過好市多,對還沒買東西就要先付一千二百元的會員制更難以接受。剛開張時,每天員工比客人還要多,好不容易走進來一個客人,竟然有員工忍不住要鼓掌。

困境堅持 就算虧錢也要丟掉過期貨「我三十歲就被派來當總經理,什麼都不懂,壓力非常大。」大學主修經濟的張嗣漢坦言,他所有的「管理」都是「做中學」。當時連辦公室都是借來的,行政部門連他一共只有三個人,共用兩條電話線,打電話還要輪流打。當時美國好市多已經很上軌道,對虧錢的台灣給予不小的壓力。

在高度壓力下,連總經理都得捲起袖子搬貨,張嗣漢都沒有動搖。生意差,過期沒賣掉的生鮮食品就要丟掉,因為總公司規定:不能賣給員工,也不能在賞味期限前做降價促銷,張嗣漢始終堅守沒有退讓。

「許多鮮奶拿去倒掉,很好的牛肉也扔掉,真的很可惜!」從高雄店開幕就進來,一路做到今天中和店店長的靜培霖說,直到後來,他才慢慢懂得張嗣漢的堅持。兩年後,張嗣漢決定揮軍北上,第二家店選在台北內湖,相信北部的消費者對會員制接受度會比南部高。

但光是籌備期間,就連連受挫。當時台灣市況好,年輕人喜歡到KTV等服務業上班。在好市多要搬貨、要站著收銀,又沒有小費可拿,「早上應徵了一百個人進來,下午只剩二十個。」和張嗣漢一起打天下的財務副總尤民安說。

「虧錢的時候,我學到最多。」張嗣漢說。明明坐在音樂聲嘈雜的美式餐廳裡,但周圍似乎都安靜了下來。「我很清楚,我有目標,知道有一天一定會賺錢,趁這個時候把根基打穩,培養好的習慣。」張嗣漢的人生只設定「可實現」的目標,然後不斷努力去達成。就像當年,他躍起灌籃的英姿,引來多少掌聲與歡呼。問他為何最後沒有像林書豪一樣走上NBA的路?他瞪大眼睛說:「我從來沒想過。」他是真的壓根兒沒想過。台北出生,三歲就去美國,一路念到大學畢業,然後回台打了三年籃球,當時球員們都是過著「打球、練習、睡覺」的生活,惟獨張嗣漢,白天練球,下午換上襯衫,變身麥當勞底下寬達食品公司業務員,到處推銷公司賣的禮品。

很快地他就決定要退出籃壇,為什麼?「因為當球員太浪費時間」,在他人生的計畫中,打籃球從來不是他的「主軸」,他說:「我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條件去打NBA。」不打籃球,他再度回到美國,從工業土地仲介、貿易公司經理,一直到進入好市多的前身——Price Club工作,後來才被派來台灣擔任好市多總經理,人生又和台灣結下緣分。

再度回到台灣,他身分已經不一樣。二十六歲的他,娶了台灣名醫杜聖楷的千金,杜聖楷當時是台灣的大腸直腸科權威,也是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總統的「國醫」,家世非常好。他要結婚前,岳父告訴張嗣漢,是因為他無論打球或是工作,做什麼像什麼的這份「認真」,才放心把女兒嫁給他。

結婚之後,經過幾年努力,好市多的工作逐漸上軌道,尤其二○○四年台中店開幕,開幕前已經有多達六萬人申請會員卡,創下好市多在全世界單店平均兩萬名會員的紀錄,從此讓他吃下定心丸。也印證了張嗣漢用不太好的中文說的:「定下目標,然後這一段process,你去努力、去做,得到之後,你會更有成就感。」談起台中店的盛況,張嗣漢不自覺揮動著手勢,眼神發亮。

張嗣漢有兩個兒子就讀美國學校,兒子也喜歡打籃球,但是他告訴兒子,「訂你可以完成的目標,喜歡籃球,你可以當籃球經紀,但別做不切實際的夢。」他在百忙之餘,利用周日在美國學校教籃球,從兒子讀幼兒園起,一教就是十幾年。

「與其說我在教籃球,不如說我在教他們一種態度!」連教籃球都很認真,有些小球員有時還會遲到,但這位「王牌教練」卻是風雨無阻,甚至一三年暑假還帶隊去美國集訓,認真的精神始終如一。

帶孩子打籃球,他更是維持長年運動的習慣,至今維持一九八公分、一○五公斤的標準身材,但他說體重不是重點,重點在「腰圍」,以前打籃球時腰圍三十六吋到三十八吋,現在則維持在三十八吋,二十多年來,身形沒有太大改變。

循序漸進 在掌聲中從未亂了腳步他說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健美好看,而是有肌肉才會撐起骨骼,老時身形才會挺拔,不會駝背。」連運動都能說出一番道理,張嗣漢做任何事都有一套清楚的邏輯,循序漸進去做,最後達成目的。當運動員時如此,當好市多總經理也是這樣。

如今的好市多,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虧錢的小公司,但他認真的態度始終沒變。「他是一位充分授權的老闆!」好市多內湖店副店長林子新說,老闆每天幾乎都會走進店裡巡視,一天二、三次是常有的事,遇到地上有紙屑、或商品有點亂,他會親手整理,就算有不太滿意的地方,也不曾粗聲罵同仁。

「店的管理交給各家店自己負責。」隨著好市多業績蒸蒸日上,張嗣漢笑說,自己近年來的主要功課之一,轉為開始思考接班人的問題,他努力拉拔同事,也充分授權,讓許多人都有獨當一面的機會,連同業大潤發老闆尹衍樑都忍不住稱讚他做得很好。

張嗣漢今年五十歲,人生至此,剛好一半的時間在台灣度過,和台灣的緣分不言而喻,問他退休後要住哪裡?「當然是台北。」他不假思索回答。台北治安好、環境好,物價便宜,最重要的是,人好,他真心喜歡這座城市。

十二月底的季節,寒風蕭瑟,但張嗣漢的熱情深深打動著我們,他的身上有著鮮明的成功特質,對人熱情,對事認真,他花十八年寫下台灣的「好市多奇蹟」,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拉拔運動員

周海容當好市多嘉義店店長張嗣漢很欣賞運動員的特質,認為這種經歷過運動場上高壓訓練的特質,非常適合應用在職場上。目前好市多裡,就有十多位他打籃球前後期的運動員。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目前好市多嘉義店店長周海容;他比張嗣漢大一歲,卻40歲後才進好市多,當初從申請會員卡櫃台做起,去年嘉義店開幕,周海容首次挑大樑,晉升成為店長。

「許多運動員都缺乏人生規畫。」張嗣漢說,周海容至今是台灣甲組男籃單場得分的紀錄保持人,但和多數運動員一樣,沒有規畫人生,所幸他進入好市多,願意放下身段重新學起,並靠著他豐富的球隊帶隊經驗,順利為自己的人生轉換跑道;而他曾為桌球國手的老婆,目前也同樣是好市多的員工。

張嗣漢

出生:1964年

現職:台灣好市多總經理

身高:198公分 體重:105公斤經歷:中華隊男籃、甲組男籃明星球員、寬達食品業務、美國Price Club 經理學歷: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國際經濟系婚姻:已婚,育有二子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

才是好市多聯名卡大推手

好市多聯名卡從中國信託轉至國泰世華銀行,掀起一場大戰,當時媒體都把國泰世華打下這場勝仗,歸給小王子、也就是國泰金控副總蔡宗翰,還以「小王子第一張成績單」稱之。這次張嗣漢首次對外澄清,「我從頭到尾只與一個人談,就是C.K.李(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

好市多有220萬名會員,每年刷卡數百億元,而且只簽一張「獨家聯名卡」,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張信用卡,各家銀行兵家必爭,這場大仗,打得金融業硝煙味四起,但張嗣漢這一澄清,也讓外界對李長庚的功力更加佩服。

張嗣漢說,自己不認識蔡宗翰,這張卡從頭到尾只和李長庚談,而且非常迅速有效率,國泰給了非常好的條件,好市多也不負眾望,業績開出紅盤,真是雙贏的好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68

為什麽一定要設計成全賬戶NDC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354

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兩千多個縣里。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一定要這麽設計成全賬戶?全賬戶NDC方案是否取消了共濟性?

鄭秉文:全賬戶NDC方案里由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部分就沒有了,我們又另外創造了一個系統,是以2013年財政對城鎮職工的投入3200億元為基數,相當於當年社平工資的5%,每年指數化增長。這樣的社會統籌就跟以前性質不一樣了,以前是來自雇主繳費,現在是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資金池,每年支付多少就轉移多少。沒有形成資產池有很多好處,首先它與地方利益分隔開,是現收現付的,不存在資產池的管理問題。同時也沒有增加財政的負擔,財政拿的錢不多,相當於GDP的0.6%。

我們現在這個制度之所以運行這麽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錢沈在下面2000多個縣里。全國總共3萬億元結余,實際上一分錢看不到,全在地方手里把得死死的,也不能投資。改成財政轉移支付後,就徹底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28%全都進入個人賬戶以後,就完全變成了產權明晰的個人資產了,一下子就可以上解到中央層級進行管理,不存在統籌層次低的問題。

還有個好處,這個制度還是統賬結合,又跟新農保完全一致了。新農保的每個月55塊錢是來自財政轉移支付的,賬戶里是個人繳費形成的,跟現行城鎮職工的不同僅在於沒有雇主繳費的部分。這樣就為公共財政的公平性創造了條件。

南方周末:你從何時關註NDC,為何決定把它引入中國?

鄭秉文:NDC一出來我就註意到了,第一個搞NDC的國家是1995年的拉脫維亞,真正引起世行重視是2000年瑞典運行之後,瑞典的制度精細、嚴謹,世行組織了幾次專家學者去考察研討,2010年第二次會我去了。

這個辦法符合中國國情,比如它融資方式現收現付可以避開不成熟的資本市場,避免投資失敗;避免龐大的轉型成本,因為做實賬戶需要天量的資金;有非常好的便攜性;非常好的激勵性,多繳多得,賬戶清晰透明,本金利息一目了然等等。

南方周末:對於中國的現行體制,如果早年下決心變現國有資產一舉做實個人賬戶,結果是否不一樣?

鄭秉文:你說得對,但對了一半。國際上解決轉制成本就三種方式,一是私有化,二是發行認購券,三是變現某一種資源。假設我們做實了,實現了真正的部分積累制,制度可以運轉起來。但同時我們將遇到一場災難,做實的這些資產都變成了沈沒成本,不可收回,形成巨大的福利浪費和損失,幸虧沒有做實。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是,改革開放之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增長太快,養老金投資效率追不上,福利損失太大。

南方周末:如果從一開始不搞個人賬戶,就搞現收現付呢?

鄭秉文:那另一方面又會出問題,計劃生育政策下,老齡人口增長太快了,完全現收現付馬上就贍養比提高,要麽待遇降一半,要麽繳費增一倍,到最後也會出大問題。

要使兩方面的優勢結合,就是NDC。它一個核心的優勢就在於,繳費是與人的生命周期聯系在一起的,把老齡化這個因素自動內嵌到制度里面去了。老齡化來臨時,NDC給你選擇,或是提高繳費率,或是降低待遇,或是延遲退休,或是財政介入,它給你預警。而現收現付不是,它是個非精算型的政治承諾,不管你運作的績效,不管你財政情況。

假設明年是改革元年,養老金結余應該是3.4萬億,我們假定這3.4萬億馬上就封閉運行,以此為基準,投資收益率假設是5%,算到2087年,當這個制度出現不平衡時,緩沖基金介入,那時候緩沖基金已經超過100萬億了。緩沖基金是繳費形成的,跟財政沒關系,完全靠制度自己精算平衡。

南方周末:但如果不取消可繼承,NDC是否也難以持續?

鄭秉文:是有這個問題,標準的NDC是不繼承的,因為它是個遵循大數法則的保險制度,靠短壽補長壽實現自我平衡。如果不是這樣,這個制度從誕生第一天就有風險。風險有多大呢,非常慶幸的,我們測算的結果風險不是很大,但這里涉及到修法。瑞典的做法是短壽的人的個人賬戶資產,用於同齡組的高壽者。

名詞解釋:

DB:現收現付制。由德國在120年前創立,即政府向企業和職工征繳養老保險金,用於支付當期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它是待遇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繳費時已確定未來自己的養老金水平。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弱點是應對老齡化時缺乏彈性。

DC:個人賬戶制,又稱基金積累制。為克服DB制的弊端,由世界銀行的一些專家設計,並於1980年代在智利等拉美國家付諸實踐。國家給每個參保人建立個人賬戶,實賬積累自己的養老金,退休後多繳多得。同時委托專業機構管理,到資本市場上投資增值。它是繳費確定型制度,即參保人的養老金水平取決於自己的繳費積累和投資損益。好處是更顯公平、更具激勵性、資金效率更高,弊端是運行成本高、共濟性差、資金投資有風險。

NDC:個人名義賬戶制。介乎上述兩者之間,在融資方式上它是現收現付制,在計發方法上,它又是繳費確定型。NDC的個人賬戶中沒有實際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結合工資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等因素,作為將來養老金的計發標準,同時不可繼承。是1998年誕生的一種歷史最短的養老保險制度,目前有瑞典等歐亞7國實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2

一定要得?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4/blog-post_22.html


環球好友可以話大獲全勝: 恒指見過28000,上證收近4400點,日經指數更突破15年高位,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以來、首收收於20000萬點樓上,可喜可賀!

今輪亞洲股市升浪、起因或者你講都唔信,全靠阿爺同香江股市!

瑞信提出一個「輻射論」,正係因為內地放水、唔單止北水南調惠及港股,資金仲可以輻射到區內,首先受惠市場,會係南韓、而其他市場亦可望受惠。

瑞信揀出區內最平四個市場,當中MSCI 中國及MSCI 香港都榜上有名,更指雖然今季以來跑贏大市7%,但仍然值得增持!

撇除估值因素,恒指今日上試過28000點,巧逢同日政府公布政改方案,成套戲劇本寫得天衣無縫,更加深陰謀論認定阿爺要為政治市加添助力: 「一定要得」!

無怪乎四叔都要急Call 媒體,表明政改通過,恒指可見三萬點,不過口痕友話上升空間得二千點,似乎粒糖、唔夠大喎!

講明係陰謀論,我覺得都係聽左就算,最重要係認清當前大勢,再決定下一步係「追、摣、沽」。

內地推動資本帳開放要利用港股通已經係不爭事實、資金南下只會有增無減。同樣要衡量係、A股過去一年上升左一倍,AH溢價擴闊到28%,你係基金經理、會點做?

大家會發現散戶最愛2823同2822,近日有跟唔足A股跡象。有留意資金流朋友提醒,過去一星期流出2823金額,大增至7億美元,為三個月最多。相反流入2828恒生H股ETF,就有8億美金,為2003年推出以來,單周最大淨流入規模。

拉遠啲睇今年以來數據,流出A股ETF已達80億美元,但唔代表資金唔買中資股,皆因佢地揀平既來買,首選當然係H股ETF,今年流入H股ETF 就有40億美元。

唔止本港,其賓外資一向睇好H股,美國掛牌ISHARE  ETF一樣錄得去年八月以來、最大規模淨流入,反映美資一樣將資金重新部署。

追落後中資股,已經成為「新常態」,君不見今日一堆紅籌窗口股今日突然發威,一隻363上實、十年唔發市,今日尾市愈搶愈高,連392都追埋上來,似乎華創一次重組,令市場相信央企改革可以再發「紅籌夢」,反而對國企首次違約,大家就當睇唔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99

【实战谱】现在起做空到牛市结束,一定能赚钱?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6323108

今日主板/创业板双阳5%。每次大涨,神创和各路小票从不落后。蓝筹价值回归步履蹒跚。银粉已不再奢望银行股追上神创的脚步,甚至到了害怕创业板调整的田 地。每次创业板小调,主板都是摔得更狠。时至今日,已听不到关于中证500股指期货的讨论,也不关心注册制的逼近。就算今日次新股集体跌停也只是牛市中的 一段小插曲。雪球的置顶文章是“新华社提示慢牛逻辑未变”,这一切却令骑行客深感不安。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一切自己不买入就荐股的都是股评家,一切自己不做空而唱空的都是踏空狗。骑行客没做过股评家,也不是踏空狗,时至今日却认真地想在牛市里耍一回流氓。

回看07年牛市,在530前后清仓的都是在光天化日下耍流氓。立马在酷暑中被呼哧呼哧上涨的大盘抓个正着,忍受群众的讥笑,和内心的煎熬。从2007年6月至10月,当股指从3500点至6000点爬坡时,风险是没有踪影的,但不意味着它不存在。风险就是坏事发生的概率。在一段时间内,它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不发生时,看不到风险,却不能认没有风险。小概率可能发生,大概率也可能不发生。现 在,我们知道了07-08年大盘最终从3500点涨至6000点,又从6000点跌至1600点。但并不能说,3500-6000点时没风 险,6000-1600点时没机会。放在更长的时间段内来看(从07年至14年),3500点时确实是风险大于机遇。如果当时有做空大盘的工具,3500 点时做空相比做多,从长远来看,赚钱的确定性更大!

07年3500点时赵丹阳退出了,带着利润。3500点后,更多的韭菜加入了,能坚持的直到去年才回本。更多是带着伤心在漫漫熊市中巨亏离场。有没有3500点进去,6000点出来的?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在个体上。但不能总指望玩一个整体赢面小于50%的游戏,最后得到幸运的垂青。(关于投资、投机与概率:http://xueqiu.com/2480001764/32317902

周末浏览了一些雪球的帖子,已经有人开始探讨泡沫的积极意义、历史使命、和其存在的必要性了。这跟两三个月前大量义正言辞地提示泡沫风险的帖子措辞大相径庭。这又令我深感不安。

最近有个段子,说只要把PE搞到100倍以上,一个股票就能脱离基本面的束缚,进入梦和想象力支撑的蓝海,如果不幸坠入50倍以下,它将沦为一只价值投资股,在拼业绩的红海里浴血奋战。神评:“这TM搞得跟第一宇宙速度似的”。

现在的蓝筹(甭管金三胖这样的一线蓝筹,还是白电、汽车这样的二线蓝筹)就是被各种股指期货(万有引力)束缚在红海里拼杀的倒霉蛋。神创就是自由地翱翔在宇宙中,任由市场情绪推高的克塞号。

骑行客曾在中证500期货推出前一个月点评过(http://xueqiu.com/2480001764/38594423),从其构成来看对创业板的影响很小。事到如今,主板(600/000)股票也开始产生分化,50倍以下市盈率的蓝筹继续“慢”,50倍以上市盈率的“烂臭”跟随着神创一同翱翔在梦的海洋中。

在 把增量资金留在国境线内连续两年后,最近开始认真考虑兑现部分利润,转战港股美股市场。散户的优势是自由,看准一个投资机会,无需担心短时的回撤,无需成 天跟各种指数对标,没有盘子扩大建仓的压力,来去自如,不必考虑在建仓时靠舆论放风各种打压,也不必担心在市场下跌时找不到对手盘。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方 能构建良好的心态,不必急着追涨,也不必忙着杀跌,不与时间赛跑,不与大妈比武。坚持自我,方能赚取安稳的绝对收益。(详读签名档:http://xueqiu.com/2480001764/37500801

现在还把资金留在A股就只能有相对机会,没有绝对收益了吗?非也,从上一轮牛市进化至今,我们多了很多武器,尽管有些武器如融券根本没有子弹,如期权靶子明显不够,也有些先进武器至今尚未发挥威力。主板小票估值的神创化使得做空中证500期货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不废话,上数据:
到6月1日中证500指数的对应股票加总
市盈率已达75.61倍
市净率达5.34倍
(见下图)


而这些股票加总
净利润增长率到2015Q1已为负数
营收增长率仅为可怜的0.2%
(见下图)

这样的业绩从长期来看如何支撑如此疯狂的市盈率/市净率?

请注意,这不是没有做空机制的神创板市盈率,也不是07年没有做空机制的主板,如今做空武器就在眼前,靶子也就在眼前。下半年修改后的证券法完成三读,注册制也就在眼前。

牛市里对于中证500的裸空,就像熊市中对任何一支股票做多一样,大可以慢慢分析。市场并不会和你赛跑。实话说,到了最近两个月,已越发没有耐心分析股票。好不容易看上个两三只,细细分析个两三天,股价已经扑哧扑哧往上涨了20-30%。觉得好的涨得多,觉得一般的涨得更多。

目前在玩做空的已经大抵只剩下套利的。空头早已不知被拉爆几回。作为散户,现在入场做空,就像2012年熊市入场做多一样,绝对是先遣部队,不会是接盘侠,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的煎熬,只要时间够长,大概率的胜算总会发生。

做 空从道义上不光彩。因为做多在一段时间内,政府,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机构,散户,各方受益,赚的是堂堂正正的钱。做空总觉得是发国难财,就算08年 Paulson在美国次贷危机赚的盆满钵满也不如这五年跑不赢指数的巴菲特在公开场合嘚瑟。大部分机构由于募集资金时的mandate不能做空,巨大的盘 子让他们只能选择buy & hold。我们是散户,生存和发展第一,灵活是我们的本性和优势,没有道义上的束缚,资金的捆绑,赚取绝对收益才是我们的使命。想明白了这些,判断这场战役是不是适合自己去打,制定好行动计划,就出发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63

微信第一大號負責人孫冠男:下個風口一定不是原創文章,而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06/149977.html

黑馬說:插坐學院請到微信第一大號、擁有1500W用戶的“微信路況”負責人,車托幫副總裁孫冠男孫總分享了一片長文幹貨。

孫總除了擔任車托幫的副總裁,還創辦過海天盛筵、史玉柱時間拍賣、創新中國論壇等大型活動,是聯通精彩在“沃”品牌營銷負責人,曾任Onezine總裁,Luxury Insider奢侈品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優米網副總裁,珍品網聯合創始人。是互聯網圈內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和營銷專家。

所以……你就知道下面的內容有多少幹貨了!話不多說,一起來看本次專訪吧!


口述 | 孫冠男
 

1、微信路況前期是怎麽推廣的?能不能分享一個案例?

其實推廣都是一些術,我覺得術的東西,各有各的做法,都有成功的機率,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勢是最重要的。

我們為什麽用戶量比較大?我們做的比較早,2012年7月份就做了,2012年底的時候,我們一幫人還飛去廣州見了張小龍。

當時微信是一個約會工具,但張小龍想打造生態,不想局限於約會工具。我們就說,我們幫你做了一個路況查詢、違章查詢的工具,是服務性質的,便民的。張小龍就非常喜歡,他說自己在廣州經常被罰款,沒有電子狗什麽的,而我們的產品可以幫他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他就把微信兩個字加到我們上面來。

而且他在後期對外說微信生態時,很多次都是用微信路況舉例子,我們就成了行業標桿,在官方渠道上經常會出現。

這個勢一定要抓住,你要先抓住這個平臺想幹什麽,順著它的想法去做,這樣它就會給你很多平臺上的資源。


2、那現在微信的大勢是什麽?您能詳細介紹下嗎?

你肯定聽說了總理說網速慢、網費貴吧,這什麽意思呢?實際上總理是鼓勵互聯網創業和經營的理念,所以他拋出互聯網+的概念,但你知道互聯網+的概念是誰提出的呢?

實際上它是人大會議上馬化騰提出來的,他提出了4個互聯網戰略,其中一個就是互聯網+戰略。

那什麽是互聯網+戰略呢?這就要提到KK(《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的一本書《新網絡、新經濟》,他在98年就準確的預言了今天互聯網發生的所有事件。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理念就是:

讓結點組成網絡,讓結點有價值,並且傳遞價值。

實際上這就是微信做的事,每一個人加入微信後都是一個節點,然後他身邊有一圈朋友,就可以傳遞價值。

就像紅包,它是一個簡單的體現,內容的分享有價值,電商的商品分享——拍拍、微店這些,都有價值傳遞……

在這種環境下,邊際成本會越來越低,邊際效用會越來越高。他舉了一個例子是,當貝爾發明第一部電話機時,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它的價值非常低,因為沒什麽人陪你打電話。而當話機越來越多時,電話機的成本會越來越低,但是它的價值卻越來越高,因為你能聯系到的人變多了。

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個網絡化效應,你每增加一個節點,你生產節點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而它創造的價值會越來越高。這就是微信能在2012年起來的重要原因。

剛開始的QQ也好,也是這樣的東西。如果一開始在微信上,我只有你沒有別人,那就沒意思了。但如果微信群里面已經有1000萬人,其中有2000個是我的好友,我一加進去就可以跟人聊天,這個價值就非常大了。

而這,就是馬化騰強調的連接和傳遞價值。所以從KK的這個理論,分析馬化騰“微信連接一切”的觀點時,我們能發現他已經完成了結點的鋪設。而微信也已經走下坡路了,它的人數已經從峰值往下掉了,不可能再超過巔峰的4.6億,所以它要開始註重傳遞價值了。

要傳遞的價值,不是人與人的基礎價值,它看重的是人和商品、人和商家之間的串聯。人和商家之間的串聯是通過什麽來做的呢?就是公眾平臺。

現在的公眾平臺看起來像一個自媒體平臺,或者是一個傳播文章的平臺,但實際上張小龍不希望看到這些,他希望看到的是每一家飯店、咖啡館都能夠通過微信來提供價值、提供服務給用戶。

所以你看它新推的幾個功能——周邊搖一搖、微信連WIFI、卡券推送,這幾個都是要重點發力的,它的指向非常明確。

就比如你去一家店的門口,用微信搖一搖,店家就會送你一張進店消費的優惠券,或者是加關註,無論你使用優惠券還是加關註,都會成為這家店的用戶,自動連接上這家店的WIFI了,不用輸密碼,不用查找網絡。

所以說微信以後的趨勢一定是鼓勵商家,讓每個飯店、圖書館、咖啡廳,能夠提供方圓5公里、10公里的客戶管理、營銷以及硬件設備的連通(比如說WIFI、搖一搖),這些都是微信比較關註的,它希望可以把已有的商業模式搬到線上,這個總結成一個詞就是互聯網+。

這就是為什麽馬化騰在人大會議上提出互聯網+,因為他看到了自己有這個能力,只要政府支持他就能夠把商家都發動起來。而一旦把商家發動起來,用戶又接入進來了,那他挑戰的是誰?是阿里、美團、大眾點評,它幹掉的是京東、淘寶,是所有現有的既定生態。

這個才是它真正想做的事兒,為什麽叫連接一切?它連接的是商家和用戶,如果只是寫寫文章、發發文章,那現有的業態已經有了,今日頭條、微博都有這些功能。

未來一定是傳統企業想上網,或者想在網上做一些用戶服務的業務,微信要做的是讓他們首先想到公眾平臺,因為它提供了太好的、完整的生態體系。

就像淘寶網,它只能是你想開個店,那你把店里的東西搬到網上,我讓網上的人也能買你的東西,但它對現有客戶的管理是沒有的。

互聯網+不是要顛覆傳統行業,而是要讓傳統企業產品升級,它是一個有延續性的東西。

所以未來的趨勢會是已經有業務流的傳統企業,想辦法結合微信的公眾平臺和互聯網的服務方式,去創造出新的服務客戶的模式,這才是趨勢和重點。

而這件事國家也支持,微信公眾平臺也支持,用戶也會喜歡。

所以我們要順應的大勢一定是,把你原有的業務生態體系接到微信上,誰聰明誰就能夠在這里重新獲得自己的競爭優勢。

比如說現在第二梯隊的企業,你微信用得好,就有可能超越原來的梯隊,上升到第一去。現在微信可以提供這樣的機會,但很多企業還是沒有看到這些紅利。

3、那這塊紅利還有多久呢?

這塊紅利還有最少3年,因為這是國家扶持的項目。

4、那我們應該怎樣去順應這個潮流呢?

現在時間很重要,你要盡快發展起來,迅速積累一個比較大的用戶量,然後業務就會比較容易運轉。所以每一個從零開始的公眾號都應該花錢去買用戶。

換量也好啊、做廣告也好啊、送東西也好啊,都可以。但一定要不惜成本、趕緊把用戶搶到手里,而且要搶精準的、活躍的用戶。

這里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你一定不能只做一個媒體內容平臺,你來就是看我的文章,這樣太賠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就像我幫奶牛媽媽做的推廣,它就很精準,一定是剛生完孩子、一周以內的、北京的媽媽。這個人群有多少?是可以算得出來的,雖然人數不會很多,但它的盈利模式很明確。

這些媽媽里面,可能有10%是沒有奶的,而沒有奶的媽媽可能會有1/10下單用一下你的服務,每個人消費500塊錢,每天就會形成固定的流水,這個很明確。

所以呢,如果你去做廣告,可以這樣計算成本:如果10個人看見有1個人點的話,她在你這里消費500元錢,那你就可以花高達1個點擊50元錢的廣告費來吸引用戶來。因為這500塊錢花出去了,你吸引一個用戶來消費500元,你是不賠不賺的。當用戶量越來越大,你後續的服務再去延展,就會有機會去盈利。

這樣算來,你在初期,迅速用50元錢獲取一個用戶值不值呢?肯定是值得。但如果你只是做媒體內容平臺,一毛錢獲取一個用戶都是賠錢的。所以微信也傾向於有明確盈利模式的公眾號趕緊發展自己的粉絲。

所以我在幫奶牛媽媽做推廣時就很簡單。就是廣點通(微信廣告平臺,廣告位點擊付費),所有母嬰類的公眾號、北京地區投放,限制在20到30歲的女性,必須對母嬰感興趣。

然後我廣告創意也很直白,你沒奶我就可以幫你出奶,你有奶就別點我。這樣可能每天有1萬人看到了,但真正點的也就二三十,但是點擊的這二三十就全都過來了,里面可能有2、3個下單的,業務就迅速做起來了。現在在北京、上海、深圳都要開分公司。

而且這樣的業務是一個正循環,特別容易在微信這個平臺上快速發展起來。

5、那如果我沒有預算,靠文章可以完成用戶積累嗎?

微信這個平臺不像微博。微博這個平臺是你做一套內容,會有機會被幾百萬人看到,只要你能刷出熱榜,造出營銷的勢。它還是一個營銷性質比較強的地方,你會造熱點、會出噱頭就很容易獲得營銷效果。

但微信不是,微信會斷鏈,它是靠人和人傳播的,不是靠一個集中平臺——這邊有一個熱門事件,大家每個人都能看見,它不是資源型的。

它是靠保持你的精準度和你的動力。精準度就是,你的用戶確實喜歡這個東西,動力就是如果他傳下去會有好處。這就是微信營銷和微博營銷完全不一樣的地方。

還以奶牛媽媽為例,首先它保證了精準度,你在廣點通投廣告的時候會精準到每天可能會沒有一個人點,這反而是好的。微博上卻反而是越多人點越好。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

但是微信吸引的人是十分精準的,有可能下單的,而且你可以做一些優惠活動,她下單後推薦給好友可以享受5折優惠,那她就會去推薦給自己的朋友。

其實你看哈,你要結婚的時候,你的同學朋友可能都快要結婚了,你生孩子的時候,他們可能也差不多都要生孩子了。它是一個傳一個,一個傳一個的,微信十分適合這種傳播。

所以傳統的做法,說你沒有預算,先湊個熱鬧吸引一些共同取向的人群,這個有點不符合微信的玩法了,微信一定是創造出你自己的用戶運營模式——無論是盈利模式還是互動模式,然後迅速花錢砸出一個規模來。

你看奶牛媽媽一共就1萬用戶,但他每天有幾千的流水,這個很重要。然後用戶在你這里,享受你的服務,你再發明新的服務去刺激他們再消費,這個就很簡單了。

6、所以現在的趨勢會是做服務先行,而內容則慢慢被弱化了,對吧?

做內容的人很容易有一種思維定式,我希望把這篇文章寫出自己的態度,然後讓它精美,但是在這個快速消費信息的時代,這個並不重要,反而是你能一句話把這個說明白就行了,我著急看下一個。在這方面你沒有特別強的優勢,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

你應該把服務性質的東西做出來,放在微信上,因為服務是不可替代的,內容的可替代性太強。

你看我們微信路況用的最多的是問路、查違章。用戶不取關你,不是因為你文章寫得好,而是因為你的服務不可替代——用戶在我們這里註冊了一個號,每個月給他推送查違章的信息,他就不會對你取消關註。

大家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想好大家為什麽要留著你這個號。就像新榜,它的榜單獨一無二而且有權威性,別人沒有辦法複制。

7、那您在平時運營中會著重關註哪些數據?

我第一關註的是自己微信後臺上的數據,第二關註的是行業數據,第三才是整個微信的大數據。

我們現在用戶數非常多,每天發過來的各種消息可能有1萬條,有人會專門把這1萬條分類整理出來。他們什麽都有,給我們唱歌的、講笑話、發尋人啟事,什麽都有。

然後有一天我們就發現,大家都在問15萬——20萬的國產SUV哪個最好?他們認為我們會有這樣的服務,實際上我們沒有。但是問的人多了我們就會提供一個這樣的服務,專門解答一下這樣的問題。

你要分析用戶的需求,當你的基數夠大時,用戶的需求五花八門,共性高的整理出來,就能變成你能提供的服務。

第二呢我們會分析汽車行業的一些動向,能不能把一些新的功能嫁接到微信上。

像我們車托幫的App里面功能很多,導航、車友之間的組隊出行、停車計費、上門洗車、上門保養、也有查違章、看哪兒堵不堵。

那什麽功能適合放在微信上呢?前面的功能肯定是太重了,所以我們就把訂閱的東西、隨時語音問路的東西摘出來放進去就夠了。現在也就迅速起來了。

那行業內還有沒有新的動向?就比如春節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順風車,你可以看上面有多少人發了路線,從北京到沈陽還是從北京到深圳,有合適的就可以和他們去拼車,我們2天策劃、3天開發,上線2個禮拜,就有3萬條路線拼車成功,這個數據超過了58同城幹一個月的量。


那這個具體是怎麽策劃的啊?

其實特別簡單嘛,這事兒怎麽幹?做平臺唄,讓司機上來能發路線,讓乘客上來能找,拼成了怎麽辦,放不放電話號碼,怎麽驗證,怎麽算成功了,然後怎麽向用戶驗證這個新功能,放在哪兒做入口,這些策劃完了就開發,3天,很簡單。

做好了以後放在微信的菜單里面,以前我們的欄目是車友互動,後來改成春節順風車,做了2個禮拜,效果就很好。

所以你要看行情,就比如現在,天氣很熱,突然來了高溫,很多車主就會有爆胎、開鍋、空調不制冷的問題,會集中爆發出來,那你就可以放一個欄目——夏季愛車養護,給大家介紹一下必備的小知識,提供一些不錯的服務商供大家選擇,非常時令性的。

不一定非要是文章,可以是很多服務和功能在里面,一定是動態的,根據市場的動態去走。

所以我也會每天都看百度風雲榜和微博熱詞,看到底發生了什麽事兒,就比如大屯飆車這件事兒,法拉利、蘭博基尼,到底這倆車多少錢?

SCC就發表一篇文章,說這倆車不是超跑俱樂部的,因為這倆車太便宜了,一個200多萬,一個才300萬,不夠資格來我們這兒。

那我們就會聊一下SCC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組織,為什麽說法拉利和蘭博基尼都進不了這一家,我們就去扒這種東西,再看一下行業內還有那些車友會,你現在是幾十萬的車,可以加入哪些車友會。這下社交也出來了。

這些東西都可以去涉及,一個媒體不一定是要寫文章才是媒體,一個媒體其實要把握輿論、熱點,然後把用戶引導到該引導的地方去。

8、那您覺得,以後微信的運營人員需要具備什麽樣的素質啊?

我們開了幾次大會後發現一個問題,現在微信分成兩種,一個叫新媒體,一個叫企業自媒體。新媒體實際上還是微博那批大號轉移到微信上,而企業運營的這些號完全是兩回事,人才的能力配比也是完全兩碼事的。

他們可以完全沒做過微博,也沒做過原來的媒體運營,但是他們非常了解公司的業務,可以把公司的某些業務搬到網上去,然後運營的用戶不是海量的用戶,而是一小部分公司的已有客戶,這部分人將來會非常吃香。

微信的公眾平臺最後慢慢會變成一個非媒體平臺,變成一個企業營銷和客戶管理平臺,所以它要求運營者即懂原來企業的業務和客戶管理,又要懂微信用戶的習慣,才能把這個事兒做好。光能做微博那種營銷是不行的。

如果我現在做一個新號兒,用媒體的方式去做,那吸引的用戶是無法變現的。但像奶牛媽媽這樣的例子,雖然我人很少,但是每一個都是高消費,這個對於企業是有用的,而且微信也鼓勵這方面內容,它更想讓整個生態轉起來,讓企業提供真實的服務是微信想看到的。

所以你看微信前段時間的是視頻,這里面完全沒提到看文章、讀新聞、營銷這類事情,全是說去這里買個東西、去那里吃個飯什麽的,全是這些。

9、針對微信運營這件事兒,您給推薦幾本書吧。

KK這本《新網絡,新經濟》我覺得不錯,但他視角非常縱觀,因為他在98年寫的這本書,預言了未來20年互聯網發生的事情,前六七章都兌現了,你可以去看一下,結合已經發生的現象做比對,會有些啟發,也會對微信如何連接生態有個更深入的理解。

但涉及到如何去操作這件事,目前沒有太好的書。

《微信思維》里面有個案例還是不錯的——泰康人壽眾籌的案例,原來泰康人壽一年的人壽險是120塊錢,然後它在微信上搞了一個活動,讓用戶自己分享鏈接,聯系120個好友,每個人給他1塊錢,這一年的保險就出來了。

實際上對他的朋友來說,我關心你,給你1塊錢,就像給一個紅包一樣,特別簡單。而這個用戶就1分錢不花,得到了1份保險。這個是一個不錯的案例。

它也不是說去營銷一個事情,而是把傳統的保險公司付費形式變成了他人關心你的一個方式,然後借助微信的平臺傳播,這個是很巧妙的一件事兒。未來很多企業也會面臨這方面轉型。

比如醫療行業,就可以做這樣的事情,哪天有人得病了,就可以跟朋友籌點錢。或者我發明了一個智能硬件,從朋友這里籌點錢。這類的眾籌模式會火起來,因為這里有好友關系,有需求,每個人分散風險、分散單位的付出,還能圖一樂呵。

這不就是微信連接了人,連接了商業模式嘛,這個是很好做的。

10、最後一個問題,除了奶牛媽媽,您再推薦一個不錯的案例吧。

有一個哥們剛剛拿到了投資,叫小微律政。原來註冊公司很麻煩,三證沒合一,跑一個需要2000多塊錢,花1個多月的時間才能把公司註冊下來,而且流程不知道、不清楚。

於是他們把所有辦證流程都放在微信上,你可以隨時查看你的辦證進度,稅務辦完了、開戶辦完了、章刻完了……而且用互聯網,598塊全辦完,20天下證。

這個東西特別符合李克強總理互聯網+創業的概念,又趕上了創業的熱點。因為企業的誕生是在我這兒誕生的,以後企業想招人,想融資,想擴大,想換辦公室地址都可以來找我。

所以他是在一個企業的誕生之初,切入企業後續服務的所有點,所以我覺得特別好玩。

第一,它足夠的精專垂直。

第二,他把用戶生命周期拉得特別長,在最開始的時候切入到服務的起點,所以後續可玩的東西特別多。

它是在2、3月份開的,現在已經在深圳開分部了,這個月馬上在上海開。它發展的特別快,走的路是特別對的。
 

文章來源:插坐學院。版權歸車托幫副總裁孫冠男所有。

出品 | 插坐學院(ID:chazuomba)
采訪 | lucky(ID:luckyloser233)

嘉賓 | 孫冠男(車托幫副總裁)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車托幫副總裁孫冠男和i黑馬共同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

港股的尿性及其由来

上周末港股被中东SRASMERS)弄得一惊一乍后,格隆一个在香港大投资机构管投资的哥们发来一段血泪控诉:我今年最大的失误,就是TMD的手贱,把自己的主力仓位放在了港股上,把次要仓位投在了A股上。港股这个鸟市场,原以为估值无法容忍的便宜,赚钱应该更靠谱,但没想到港股扶不起的阿斗,赚钱真特么的难啊!我妈从老家给我发来信息,说邻居孩子工厂里的,今年炒A股赚了十倍,刚买了套别墅。我说妈你千万、千万别告诉人家你儿子是干什么的!说出去丢人啊。

 

这个朋友的话,我感同身受。如果把炒股比作玩通关游戏,A股这个博傻的市场选的一定是“ easy”模式,几乎是闭着眼晴挣钱。而港股则是选择了“hard”模式,绝大多数时候,A股涨,它不涨;A股跌,它立马跟跌。欧美涨,它不涨;欧美跌,它也立即跟跌。大陆的脸色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要看,连万里之外希腊人的脸色也要看,整个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尿性十足,甚至连个传闻的“MERS”都要让青衣地铁站瞬间变空城,港股也跌个大跟头。

 

原因何在?市场总结了不少,包括香港自由开放市场,定价就应该低;香港缺乏散户投资者;香港市场欧美机构资金为主的候鸟市场;香港没有本土沉淀资金;香港自身没有实业基础;香港货币绑定美元,没有自主调节权……等等,不一而足。

 

有道理吗?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似乎似是而非。

 

根本原因在哪?

 

在格隆看来,有且只有一条:在港股,我们没有定价权。

 

在港股混了一段时间的朋友,最近一定会听过一个由格隆汇发起的标语式的呼吁:“争夺港股定价权”!但是在和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不少人对何为定价权并不清楚,甚至错误的认为与己无关,是格隆汇在哗众取宠,是格隆汇试图在香港复制A股的泡沫。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来阐述下这个道理——何谓定价权?以及为何要争夺港股定价权?只有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在港股当前这个黎明前的黑暗中坚定自己的信心,明白港股的症结在哪,大方向大趋势在哪儿,机会在哪,以及你该怎么做

 

 

低估值是一种耻辱,是一种病,得治

在探讨定价权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个市场上近乎荒谬的结论:港股长期以来的低估值,体现的是香港作为一个开放、成熟市场的本质特征,它是一种优势,并因此而吸引了大量外资的参与——这是活脱脱被打了个鼻青脸肿,还连声说太君打得好,打得好!

 

美国证券市场才是真正的全球最开放的证券市场,你见过美国股市估值长期在10PE晃悠吗?提醒一下,美国标普过去十年平均PE25倍,纳斯达克自成立以来平均PE46

 

低估值不单不是优势,本质上更是一种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是一种耻辱。因为低估值意味着向交易对手更多、甚至无偿让渡了资源、劳力、劳务,以及最后的物质财富。拿这个当特长,说这个定价水平才体现了成熟市场的真正定价水平,甚至为此沾沾自喜,要么是极端无知,要么是助纣为虐的潜伏第五纵队。

 

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大陆奉为圭臬的马克思《资本论》,还是研究假设出发点与《资本论》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其研究的最终落脚点 都是交易——也就是马克思经济学里的所谓交换!经济学对经济活动划分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世界这么大,你不妨去看看,本质上最终都是一种交换关系——交换行为产生并形成了价格,价格回过头来决定你的竞争地位与在财富分配环节中的位置。因此从本质上说,你的竞争优势不来自你的技术水平,不来自你的科研实力,不来自你的廉价资源消耗,更不来自你的低廉人口红利,而是来自你在交换时的定价能力。

 

如果没有定价能力,哪怕你是全球最大买家,比如中国之于铁矿石;又或者你是全球最大卖家,比如中国之于稀土,价格也都与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你能做的是等待别人的报价,并默默接受!

 

如果你有定价权,哪怕你对该商品既不是最大卖家,也不是最大买家,你也一样能予取予求,比如拥有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国之于99%的全球大宗商品。

 

资本也是商品,一种金融商品,资本定价权,本质是国家金融主权的一部分。股市估值水平不是单纯的PEPB那么简单,在经济学上,股市估值水平倒推回去,终极体现的是企业股权融资成本——换句话说,股市不正常的低估值,反映的是企业过高的股权融资成本。我们看到中石油在港股被压到1PB发行,股息率都超过10%,看到中石油A股十倍于香港的发行价,这在经济学上的解释是:相较于实业投资回报率与股权融资成本,中石油在香港融资是极不合算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在香港融资。

 

低估值低定价,不是什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外资大行为代表的“打手”刻意为之,予取予夺的工具—— 比起枪炮,资本定价权才是更锐利的掠夺武器。最关键的,夺走了,你还得忍气吞声:人家会说这是市场的游戏规则,公开公平公正的玩法!低估值,意味着人为刀 俎,我为鱼肉,辛辛苦苦生产的财富与劳务,最终怎么分,任由他人说了算——这种看似由双方一致达成的市场化价格,实际是一种一千年年前宋金实力对比下的檀 渊之盟。

 

对于外资而言,低估值不仅令其投资组合获得了一个随时可以配置、安全边际很高、下行风险很低,类似货币资产一样的组合对象,更可以近乎免费获得资本增值利得——中国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毕竟不是货币工具,它是实实在在的资本。

 

香港行政主权回归多年,但香港资本定价主权实际长期是拱手让人的。我们对国内股改中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精打细算,甚至斤斤计较而捆缚国企改革手脚,但对香港股市不正常定价带来的长期国资流失却视而不见,是不是多少有些滑稽?

 

如果说,在10年前,20年前,我们的各项积累,尤其资本积累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大量引进外资资本,我们需要在资本定价上做一定让步还情有可原,那么在今天我们外汇储备达到惊人的4万亿美元,我们的产能、资本都已过剩需要输出的时节,我们还需要这种檀渊之盟吗?

 

很明显,低估值,这是病,得治!

 

 

定价权缺失:我们吃过多大的亏?!

在继续展开后面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下过往我国在国际商品贸易中“定价权”缺失所带来的屈辱后果。这种缺失从进口到出口,从铁矿石、稀土、石油到玉米、棉花、大豆,再到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无论是我们有比较优势的,还是没有比较优势的,比比皆是。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定价桌子上始终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屡屡受制于淡水河谷集团、必和必拓集团、力拓集团三大矿山企业,不得不为连年飙涨的铁矿石价格沉痛买单。在2009年,占全国总产量80%71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钢产量增长10%左右,利润却同比下降31.43%,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46%——钢铁企业在中国重工业化最红火的日子里也是掰着指头过日子,在今天,很多钢铁企业甚至不得不去养猪谋生;而国外企业通过抬高原料价格,轻松从我国攫取本不属于他们的利润。国际铁矿石巨头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集团依赖原材料铁矿石涨价,仅2009年下半年就实现净利润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4.4%

 

这边你或许会问,国外是如何控制铁矿石的定价权。

1)国际上铁矿石交易以美元计价(结算货币是最终极的定价权控制的一种,这里展开可以讲三天三夜,美国通过绑定石油,控制了全球的石油贸易)

2)全球主要产能集中在三大巨头手上,他们往往通过价格同盟联合起来控制价格。

3)我国长期铁矿石存货不足,需求分散,三巨头通过控制产量增加谈判筹码。

4)价格发现的期货市场被国外控制

 

不过我国最失败的不仅是在最大买家时,我们没有定价权,在中国垄断的部分上游资源领域,在最大卖家领域,我们也没有定价权。“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邓小平的话道出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 市场份额。但同样的,定价权同样不在我们手上,这一资源优势并未给我国带来应有的收益。稀土价格极其低廉就不提了,另人气愤的是国外企业利用定价权的谈判 优势,把稀土的初级提纯工厂也设在了中国,稀土的初级提纯污染极大,但中国地方政府为了仅有的点利润敢怒不敢言。鬼子真的做到了把利润带走,把污染留下。 在稀土的定价权争夺中,我国产能分散,稀土开采类似小作坊,不能形成有效的价格联盟。国外虽然需求旺盛,但存货充足,有充分的谈判筹码。

 

不过最后好消息是我国在商品贸易中正在慢慢找回定价权。以稀土为例,我国开始取缔稀土小作坊企业,稀土企业开始整合,同时控制稀土出口,削低国外存货水平。

 

 

何谓定价权?

我们这里说的定价权并不是所谓的漫天要价,在价格形成时靠比肌肉打砸抢,因为价格最终还是由买卖双方通过供需博弈决定的,我们不能歪曲这个最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格隆所谓的定价权,是对价格形成的主动权与话语权,而价格是市场资源配置和财富配置中最灵敏最有效的杠杆,也是最高级的形态和工具。简单来说,当物品价格上升,我们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生产该物品,资源流入的产业或产品必定能够带来比资源流出的产业或产品更多的利润, 这也满足了资源本身的最大化效用需求和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争夺定价权其实就是争夺合理资源和财富配置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拥有定价权的一方将拥有配置资源和最终财富分配的主动权。

 

以稀土为例,如果我们没有定价权,国外可以通过抬高稀土价格,让我国生产资源不断进入稀土行业加快稀土开发,从而使稀土资源加速流入他国,变相从我国攫取财富。而如果我国控制了稀土的价格,那我国就能控制让多少生产资源进入稀土行业,使稀土可以得到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

 

 

何谓股票定价权?

股票实质上是股权的一种代表,而股权也可以看作一个商品,既对一个公司的拥有权。股权价格的高低本质上如同对商品价格一样,是资源配置和财富配置的机制中最灵敏最有效的杠杆。

 

格隆举个PE/VC的例子。现在TMT创业很火爆,只要你有个好点子,VC/PE会很大胆的给你高估值,大把大把的钱给你烧。很多人都以为他们钱多的慌,但他们给创业公司股权高估值,拿大把大把钱给创业者烧的结果就是促使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敢去运用新idea去创造财富,而这些idea也正不断发展TMT行业,使之更加繁荣。所以另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现在是创业的黄金年代。这就使资源(idea和钱)实现最有效的配置。

 

股市也是同理,当上市公司可以把股权卖更多的钱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股权融资,而在监督体系完整的情况下,融来的资金必然会扩大企业的投资与生产,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

 

 

A股定价权的例子:不只是泡沫

这轮A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一般市场解读为改革牛。在我看来,国家需要这轮牛市的目的就是为了重塑国内股权的价值估值,通过对股权价值的重塑,引导企业减少债权融资,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更多的进行股权融资。

 

以前说的最多的就是企业融资难,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是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发达,企业股权融资很困难,基本靠债权融资,而大量债权融资的需求推高了银行的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经济下行、A股熊市的时候银行还可以赚那么多钱的道理:实业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都被银行的垄断性资金定价权拿走了。我国通过提升股市的价值体系鼓励企业更多进行股权融资。——这是对内重塑股权价值对资金分配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要争夺港股的定价权

我们先来看一组简单数字:

 

 

我们都知道,港股很多上市公司的主要业务都在大陆,其本质和大陆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区别。但恒生指数近10年平均PE只有15倍,这个估值水平,低于大陆的上证指数的20,更低于美国的标普50025。说明在港股市场,公司股权的价值不仅低于大陆,更低于美国。

 

也就是说,同样的公司每发行一股,在美国,在大陆和在香港卖的钱是不一样的。而三者中香港是最低廉的。为什么优秀的企业都喜欢去美国上市,因为在美国,能实现股权价值的最大化。

 

对内,A股的牛市已经开始慢慢纠正股权价值体系,而隔着浅浅深圳湾的香港,我们不仅没有纠正过来,甚至背道而驰。但正如同我国以国家意志推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我们也必须以国家意志纠正中国公司在香港市场上的股权价值,我们不仅要把股权以合理的价格卖给自己人,更要把合理的价格卖给外国投资者

 

为什么南北车要合并,原因不就是希望我们的高铁在国外能卖出合理的价格吗?股权也一样,同样的股权,我们在国内卖20倍,为什么在香港卖给国际投资者就只能卖10倍?

 

格隆曾经和一个在香港上市,市值约100亿,PB只有0.3的内资公司交流,他们说过去有一家外国机构和他们谈合作,外国机构坚持希望通过股权的方式去合作,然后这家公司很气愤的告诉格隆:“凭什么,我们公司的净资产就值300亿,下一年资本开支就计划100亿,合作方出10亿就想占我们10%的股权,门都没有!

 

是的,我也为这家公司抱不平,但同时的尴尬就是,资本开支这100亿的钱从哪里来?总不能全靠举债吧?没有定价权,就等于没有融资能力啊!

 

所以,我们争夺港股定价权,不是为了一口气,更不是面子问题,那个没意义,而是为了中国资产在国际上卖出应有的价格,提升在港上市企业的股权价值,让企业可以以更低廉的股权融资成本,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来发展自身——没有微观企业的健康顺利发展,我国经济要转型要变革,中国要崛起,都是水中花,镜中月,痴人说梦而已。

 

这就是格隆说的,我们为何必须要以国家意志来推进和纠正港股的错误定价机制,以国家意志来推进港股定价权的获取

 

很多人把中央放开沪港通、放开公募进港、放开险资进港、放开基金互认只是看做中央对香港的一个安抚和托底,这是太低估中央的长远眼光和气量了!这是一盘大棋,而世纪投资机会就在这其中酝酿!

 

 

最后一个问题,HOW

股票市场中存在两个市场:一个一级市场,一个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的作用是为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二级市场的作用是发现股权的价值。公司以什么价格在一级市场IPO或增发股份,很大的话语权掌握在二级市场。

 

换句话说,企业能在市场每发行一股能融到多少钱,很大程度要看二级市场给同类公司的定价。而二级市场说白了也是一个供需决定价格的市场。人多好打架,只要大陆放开水龙头,让稍许略多的资金过来(大陆A股每天成交25千亿,香港每天只有一千亿),自然就能获得绝大多数中资港A股二级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当然,拧开水龙头不代表会有水流出来,这个就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包括你我在内在战略高度的认识。

 

如果格隆说争夺港股定价权,一定程度上事关中国这次战略转型的成败,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这个顶层思路的大方向是大概率成立的,港股目前的尿性确实很折磨人,但风雨过后见彩虹,目前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我们面对的,是一次港股重新定价的世纪机会。

 

还是格隆经常说的那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如果你希望提前战略布局下一个风口,不会有一个市场比港股更有竞争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82

私募大佬但斌:A股一定會經歷一波87年的股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1/150055.html

黑馬說:在喧囂的中國股市里,他似乎是一個孤獨的另類。在他眼中,價值投資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信仰,一種哲學。他就是但斌,被稱為巴菲特最忠實的中國信徒。在6月18日於深交所舉辦的達晨2015年經濟論壇上,但斌攜帶他的“時間的玫瑰”理論再次出現在鎂光燈下。

達晨創投執行合夥人執行總裁肖冰如此評價但斌,“從92年開始做二級市場,在長期的資產管理行業里面一直還活著,並且取得了持續良好的業績,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斌當然還活在,並與他在演講中反複提及的“茅臺”“格力”等堅守在一起。

但斌在演講中直言,目前A股各種妖魔鬼怪橫行,未來註冊制和新三板會將這些妖魔鬼怪和新股狂潮全部打回原形。二級市場的高估值,最多也僅能維持2年左右。

對標美國資本市場,但斌預測,當下中國正處於美國1942年的歷史時間段。未來中國的股市將迎來一個非常波瀾壯闊的行情,可能將進入此生最漫長的牛市。“但不可否認,A股市場也一定會經歷一波87年的股災。”因為價值規律可能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
 
演講 | 東方港灣投資公司董事長  但斌
編輯 |  i黑馬  王瑞

 


以下為演講實錄:
 
股市震蕩:跌20%正常,個股有跌50%的可能
 
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達晨的年會,也能和在座的企業家交流。最近幾天炒股票的人可能會心情不太好。肖總問現在是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泡沫?可以這樣說,從我這麽多年做投資來說,目前的神創板,還有一些中小板,除了茅臺,格力這些之外,在20以下,所有的股票,所有的行業,貴得不可思議,怎麽上去就有可能會怎麽下來。

以創業板為例,2014年全年的利潤還不到400億,前幾天市值就到了6.21萬億,你說這個泡沫有多大?大家都寄希望於這些創業板的公司或者是中小板的成長類公司,靠他的快速成長,靠業績的拉動,能夠彌補他的高估值,但是歷史上來看很難通過高增長來彌補他的估值,除非是少數企業。

有一本書,比較了兩個公司的例子,一個是IBM,一個是標準石油。在65年前,中國一個投資人讓你選擇兩個企業進行投資,我相信中國絕大多數的老百姓會願意選擇IBM。

65年的歲月過去了,IBM無論在他的盈利,增長和收益方面,都超過了標準石油的速度。但是,65年的回報誰也沒有標準石油的高,因為65年標準石油的市盈利是8倍,現在還是8倍。但是65年前的IBM是什麽?和神創板的市盈率差不多,用65年的時間來彌補你高峰期的情況。現在創業板當中有5%的企業能夠超過IBM的成長,我覺得都不錯了。

即便是IBM這樣一個65年證明了是全世界最偉大的高科技企業,風險還是非常大的。

當然中國的投資在全世界來看就是一輪一輪泡沫的破滅,誕生,再破滅,再誕生。但是這個泡沫破滅之後可能是一地雞毛。現在絕大多數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比較活躍的錢全在神創板和中小板里面。

現在比較遺憾的是中國A股很奇怪,很好的股票,非常好的股票很便宜地在賣,可以這樣說,不是特別值錢的公司在非常非常貴的賣,而且大家還趨之若鶩,當然我們也不知道風口什麽時候,比如說這次算不算停,我們不知道。

所以說我覺得可能長沙的那個跳樓的可能是第一例。因為我們現在的資本市場杠桿非常大,這個杠桿一大以後,死人更容易。現在我們的這個有些配資的,可能是1:3,有的1:4,跌30%、40%,就沒有了。如果大盤跌20%是很正常的,因為漲得太多了,跌20%、30%的大盤,可能個股有跌50%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可能這一輪,可能未來幾天,我估計可能很多的情況都不太妙。也許需要我們在政策上,或者是媒體上有一些變化。
 

說註冊制:交易所間競爭 中國的上市公司將全世界最多
 
當然了,包括現在的註冊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也是一樣的,中國所有的這些市場的大的方向性的變化和可能具體的政策的執行有關。我個人的判斷,如果註冊制真正能夠市場化運轉的話,讓我們的上海交易所、深交所,還有北京的新三板這三個交易所,如果能夠用一種競爭的方式來讓資本市場發揮作用的話,那麽我想這個註冊制就會影響非常大。

就像我們說的過去一個企業想上市,可能會受到深交所的邀請,會受到上交所的邀請,會受到新三板的邀請,或者是受到上海新興板的邀請,可能會做一個選擇,我到底需要上哪一個板?這樣就會形成一種競爭關系,當然有良性的,也有惡性的競爭。對於企業來說,可能他會選擇一個相對來說估值比較合理的,融資比較容易,上得比較快,後續發展得比較有利的市場。這會讓我們的企業進入發行的快車道。

所以說我個人判斷,就像我們在92年炒股票的時候,當年的成交量基本上是幾個億,我們很難想象23年後的今天,我們的A股市場會達到2萬億的市場成交量,我相信92年炒股票的人,全世界的人加起來展開想象力都不可能想到現在的2萬億的成交量。我相信這三個市場的競爭,最後的結果會讓中國的資本市場會成為全世界上市公司家數最多的市場。
 

說高估值:利潤比毒品還高?高估值最多能挺2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的話,那麽我覺得對中國A股的高估值的影響會非常非常大的。我們從常識就可以知道,如果我們的創業板是平均,假設是130倍的市盈率,所有的企業家,包括我,我也會運企業上市,即便你是在早期階段,你是20倍投著,100倍賣掉,這個生意我想比販賣毒品的利潤還要高,這麽高的估值是不可能持續的。

我跟很多朋友說我個人的判斷,這麽高的估值,最多的窗口期是2年左右。2年以後,我相信A股估值會下降很快,否則的話,我想每個人只要做投資的都會大量的運企業上市,如果這個估值級不變,可能就是達晨的春天了,所有PE機構的春天。

對我們來說,我們做投資的,我做二級市場的是非常非常難選擇的,你打開整個行業,所有的股票,創業板平均市盈率130倍,中小板80倍,你怎麽下手?我已經從業了23年,說老實話是越來越難做,而且你做的是什麽?是要冒著巨大的風險,你想想130倍買的,就算漲一倍,這個風險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們只能寄希望於企業家,130倍的企業,100倍的企業,你不斷的做收購兼並,做外延式的擴張改變你的估值,但是這個難度也同樣非常大,當然資本市場喜歡這種遊戲,喜歡這種邏輯,但是能不能長期的去看?這個是非常難的。

當然了,另外這個高估值的問題我也再交流一下,比如說07年,當時我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07年高位,像茅臺這些我們還在堅持,我們持有茅臺持有了11年,到現在沒有賣過。07年的時候茅臺的市盈率是73倍,到2012年底,茅臺的市盈率變成8.8倍;2007年萬科的市盈率是43倍,2012年底萬科的市盈率到5.9倍,市盈率都損失了80%多。但是這兩家企業,茅臺的利潤增加了4倍多,萬科的利潤增加2倍多。

但是回過頭看07年茅臺的市盈率在73倍的時候要不要賣?事後說,肯定是要賣的。但是事中就很難判斷。

比如說73倍的創業板要不要賣?包括神車這種商業模式,實際上在海外是不值錢的商業模式,包括遊戲企業在海外是不太值錢的,但是估值都是上百倍的PE,所以A股市場的泡沫我認為還是比較高的。

 
對標美國:A股會美國化 一定會經歷一波87年的股災
 
但是對於一個長期的判斷,我們說一個市場的長期判斷,我前一段時間也說過一個觀點,我說A股會美國化,為什麽A股會美國化?我覺得這個判斷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如果A股不能美國化,那麽我們A股過去23年的運轉的周期是A股很少有2年以上的牛市,如果A股不美國化的話,那麽A股未來這一段時間,是很長的一段時間應該是走大熊市。

因為我們牛市就是兩年,熊市呢,3年,5年,6年,7年,我們去年一年是牛市,今年已經走到了6月份了,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如果這樣一個循環不打破的話,未來可能我們這個市場又會陷入慢慢“熊途”。

現在的資本市場,因為註冊制的作用,起到了比過去資本市場對整個經濟循環更重要的作用,所以說有可能變得更有韌勁,高估值本身並不妨礙一個市場的長期繁榮,他會有一個中間的平衡的過程,是一些藍籌股和泡沫,中間有一個平衡的過程。就像2000年的網絡股破滅之後,並不是說美國市場就完蛋了,可能有主板市場重新的上升可能又有很好的走勢。

我在3月份的時候說了A股市場會成為全世界上市公司家數最多的市場,我還說A股市場這波行情會走到2020年,會有一個十年的牛市。十年牛市不是我現在提出來的,是1840點的時候我寫了玫瑰底,雖然殘酷,但眼前可能就是鮮花鋪就的玫瑰,可能就會迎來1942年的牛市,因為1942年的這個點非常重要,而且迎接即將展開的持續到2020年前後的漫長又短暫的大牛市。我這個話是2012年8月說的。

我說中國現在正處於美國1942年的時間,未來將迎來一個非常波瀾壯闊的行情,我們可能將進入此生最漫長的牛市。

1942年之前,美國道瓊斯指數的走勢和A股的上證指數走勢非常非常的接近,鋸齒型的變化,1800點以後就變了。這一波,從1942年一直漲到1966年,漲了這麽多年,從83年漲到2000年漲了17年。

我個人認為A股市場一定會經歷一波87年的股災,我不知道今天開始的是不是?就振了一下,但是就是一下也要死人的,這個中間都會有波動,但是總的來說是往上的時光。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資本市場濃縮了美國市場一百多年的變化。我們說二級市場,二級市場表現的所有的特征,在美國一百多年的歲月中當表現過。

比如說IPO科技股熱潮和IPO狂潮,美國1942年到66年這個階段,早期是軍工,後來是馬歇爾計劃,和我們A股市場的軍工和一路一帶是一樣的,中間也出現了剛才我說的部分股票市盈率高達70、80倍的情況。
 

新股狂潮:“妖魔鬼怪”會被註冊制打回原形
 
當然因為我們過去23年的交易的形成習慣都是需求大於供給,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形成的,如果未來我們的資本市場,因為註冊制的到來,讓我們的供需關系發生根本性的逆轉,以後可能供給會非常非常大,需求會因為市場的變化出現變化,也許有一天新股的狂潮就會在一個歷史階段中就永遠不會出現了,我相信這一點。現在的新股一上市,天天漲停,十幾個漲停,這種情況一定是歷史當中很短暫的一段歲月。一定不會長期存在。

所以說在過去23年中,我們所看到的中國資本市場的二級市場的新股的狂潮的特征,應該在未來的幾年,因為註冊制的到來把它打回原形。

像美國一樣,在這一波的24年的牛市中,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但是他並不妨礙一個市場的長期的繁榮。因為我自己看美國市場,因為我們在國內投了11年,海外也投了11年,那麽在海外的投資是完全的價值投資,是靠藍籌股來成長的支撐的市場。

在海外,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投資人,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一個項目一開盤跌92%,第三天這個公司就退掉了,就沒了。但A股出事了,跌停兩三個停板,現在又回來了。

有人問我,這十幾年,A股市場有沒有變化?我說比過去更惡劣了。中國的妖魔鬼怪舞翩翩,我見過所有的妖魔鬼怪真的是現在活得更加的精采,這是A股市場很大的問題。

不管怎麽樣,中國還是處於一個欣欣向榮的階段,市場會有一些修複,但是我們說價值規律可能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
 

說新三板:會讓中國的高校城市都變成矽谷
 
總的來說是會處於這樣的變化。

很多朋友說現在做企業的朋友可能會這樣認為,說經濟形勢不好,為什麽會有牛市?經濟形勢好,為什麽股市不漲?在美國這兩段歷史中也出現過。比如說1964年到1983年,這17年間美國指數只漲了一個點,但是他的經濟規模也增加了非常大。這兩波大牛市,因為一個是24年,一個是17年,這個是穿越了很多的經濟周期的變化,到底什麽決定資本市場長期的未來?我個人看到的是決定一個市場是不是一個長期的牛市,最根本的是什麽?是利率的變化,就是這兩段大牛市他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利率從16%下降到4%,這一波的A股市場的牛市也是從降息開始的,如果未來中國的利率像歐美一樣是0利率的話,如果是一個長期的降息降準的過程,資本市場長期的繁榮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經濟形勢越是不好,越要降息降準,越要釋放這個流動性,這樣的話,就會導致市場可能會有持續的漫長的上漲過程。

這是中國面臨的經濟問題,中國需要靠直接融資推動經濟的增長,而不是間接融資,這個都是中國創業板或者是中小板,或者是新三板制度變革才能讓中國向歐美、日本過渡。新三版和註冊制的到來,會讓中國的只要是高校集中的城市,可能都會變成矽谷。

新三版對中國經濟結構化的推動作用會非常非常顯著和明顯,我也全身心的希望我們的註冊制能夠真正的市場化,讓企業到資本市場的汪洋大海中,靠他們自身的發展來獲得長足的進步,要麽是淘汰。大進大出,好的留下來,不好的就淘汰掉,讓全社會創業的熱潮,或者是情況能夠成為一個社會的主流。這樣我相信中國的經濟結構會因為這樣的一種制度的安排,會發生非常非常大的變化。
 

再說牛市:神創板將成為歷史,下一波再起來一定是慢牛
 
如果這一波就到5千多點就下來,那不是牛市,就是一個反彈,等於說牛市還沒有來。如果是牛市一定會破6124點,一定要破了高點才是牛市。

大概的高點就是5千點左右,需要調整一下,可能會調得很深,然後再起來這一波應該是可以破6千點,而且我們的政府和我們證監會的領導都希望慢牛,下一波再起來的時候一定是慢牛,這一波是快牛,快牛走完了,你想讓他下一波再快,他也快不了。

下一波起來,我覺得可能是真正的有業績支撐的一些藍籌股,或者是真正的好企業,有長足進步的企業會獲得發展。就像網絡股泡沫破滅之後美國的真正的一些好的企業發展。

特別是現在的VIE結構,360也做私有化。類似這樣的企業,回歸A股以後,我覺得會把哪怕是新三板或者是創業板的股票的估值拉下去,因為有真正好的這樣一些企業上市了,有一些邊角的公司就有很大的問題。另外,投資長期的回報是靠分紅和紅利再投資得來的。我自己的判斷,創業板的輝煌歲月一去不複返。

當然這個判斷是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來說,對於在座的企業家來說,你們還可以利用這個高估值,因為即便是130倍跌到70、80倍還是高估的,還是你們的春天,還是你們的熱土。

這一波行情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的歲月就是神創板的故事,這個故事到此結束,可能因為它的量很大,幾萬億的量,活躍的錢都在這個板塊里面,可能會反反複複的振蕩,甚至不排除有再創新高的記錄,但是基本上是尾聲了,是往下走的。

當然現在從資本市場的估值來說,只有這幾個板塊是低估的,就是券商,保險、銀行。品牌消費,環境治理這些也是有機會的,包括核電等等。

時間緣故,我就跟大家交流到這里。因為資本市場的變化非常大,各種各樣的觀點也很多,我說的也不一定對,僅供參考,謝謝各位。
\版權聲明:本文演講者但斌,編輯王瑞,文章僅代表演講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一家社區電商,成立不到三年,已經服務近10萬家社區超市,它是怎麽做到的?
惠民網創始人張一春是一位70後創業者。他與80後、90後創業者不同的是,更為穩健和低調。在創業過程中,他又有哪些感悟?
 
文 | i黑馬  王奕
編輯 | 王冀

 
 
惠民網定位於社區電商,推行虛擬和實體相結合的社區O2O模式。目前,惠民網的網點布局已經遍及全國16個省份,服務近10萬余家社區超市(便利店),預計到今年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30萬家。

以下為惠民網創始人張一春口述。
 
惠民網前期的市場拓展是比較艱難的,因為創新,沒有可借鑒的模式,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幹邊想。社區超市(便利店)老板對互聯網和電商的理解會相對較弱,需要不斷地去溝通,去教育用戶、培養用戶,這比圈地更難,因為他們跟你不在一個頻道上。讓他們理解你、接受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經常有被人當做騙子從店里趕出來經歷。

做社區電商的兩年,總體上還是比較順利的,這得益於我們充分的市場調研。我們深入了解了社區超市(便利店)的痛點和需求。這個群體的特征非常明顯,比較現實,希望進貨便宜,能增值,所以幫助小B們賺錢很重要,讀懂他們很重要。

這兩年來,我們有收獲,模式走通了,腳踏到地上了,也就是接地氣了。創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也會很幸福,因為你在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現在的生活不是我設立好的,有太多的想不到。創業兩年,也是如此。

惠民網A輪融資近1億美元,A輪融到這麽多錢的企業不太多。很多人都說,惠民網太成功了,我覺得只是趕上了一個好時機。用一句潮話說,我們在合適的時間點,站在了一個合適的風口上。

創辦惠民網,是我們團隊的情懷,也是夢想。現在互聯網創業都在講“護城河”,惠民網的“護城河”就是做了很多人不願意做的事,受了很多人不願意受的苦。互聯網也好,互聯網+也好,最終都離不開商業的本質——盈利。互聯網所謂的免費思維,也都只是企業階段性的戰略安排。

惠民網剛開始也經常犯錯誤,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提升自己、改變策略、優化模式,其實心里也經常打鼓,但總體來講,各個階段還是比較紮實的。

我們前期的粗放式管理給企業帶來很多問題。我提醒團隊不要頭腦發熱,互聯網變化很快,一個企業說死就死了。在我眼里,惠民網距離倒閉永遠只有半年的時間,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超越自己。

拿到A輪融資後,我們沒有太多欣喜,反而感覺壓力更大了,有一種使命感。惠民網每月都出一期內刊,封面永遠留給我們可愛的社區超市老板,讓他們覺得惠民網是他們的娘家。很多老板都會給我們投稿,他們在惠民網不僅是創造價值,更有一種歸屬感和受尊重的感覺。

達晨團隊比較務實,效率也很高,前期調研非常細致,非常執著、認真,很具有前瞻性。第一周見相關負責人,第二周就上會,第三周就過會,第四周就打錢,非常快。達晨最認可我們的是:非常接地氣,盈利模式清晰。他們對我們的團隊也很認同,覺得有思想並且能吃苦。

達晨非常註重防範風險。惠民網現在最大的風險是管理風險,因為發展太快,管理跟不上發展速度,物流、人才也跟不上。當一個環節不匹配的時候,就會制約其他環節的發展。現在,也是惠民網該做精細化管理的時候了。

我們和達晨一直合作得很愉快。他們投後支持也做得非常好,提供了渠道、資金、政府關系等多方面的資源。惠民網走到今天得益於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非常感謝他們。
\公司簡介:惠民網於2012年9月正式上線,是一家社區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致力於為居民社區、商業社區和大學社區提供優質的生活商品配送、水果蔬菜配送,以及金融支付等電子商務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下木 2015-07-13 15:31:00

在許多矽谷科技公司雇員看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和套現之間的距離。一家名為Equidate的公司就專門采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幫助不願等待的員工們,把這段時間縮得短點短點再短點。

在許多矽谷科技公司雇員看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自己手里的股票和套現之間的距離。

哪怕一切順利,這個距離也至少是7年時間。這個數字出自一個調查:矽谷科技公司從第一輪融資走到最後上市平均需要7年。

一家名為Equidate的公司就專門采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幫助不願等待的員工們,把這段時間縮得短點短點再短點。

和過去有一陣科技公司特別熱衷IPO不同,現在的明星公司們一則實在是太不缺錢,二也不想過早公開財務信息,所以估值漲得擋不住,IPO卻不太提。

比如這一輪“分享經濟”模式中最火的Airbnb和Uber,坊間早就傳說今年都會準備上市,但到現在除了一輪又一輪天價融資外,IPO連影子都還沒有。

Airbnb

很多持有這些公司部分股權的雇員,一方面很高興看到自己手里的股票隨著公司估值一路飆升;另一方面,只要沒熬到IPO那天,再大的紙面富貴也都是空的。

尤其是舊金山的房子已經漲得毫無人性,那些正急著成家立業的員工更是感覺手里的股票根本就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市場上除了這部分捉急套現的員工外,還有另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手握重金,削尖了腦袋都想去還沒上市的明星公司撈一筆原始股權。

比如現在矽谷各色騙局中最流行的的就是以能拿到Uber股權做餌。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查處了好幾例案子,都是某個基金經理詐稱自己能拿到Uber內部股權來忽悠客戶砸錢買基金。

急著套現的員工和渴望購買股權的投資者兩部分人群一多,私人股權轉讓的二級市場就開始再度紅火起來。

成立剛剛一年半的Equidate公司創造了這個市場上最新的一種撮合交易模式——將附著於私人公司股權之上的財務權益做成衍生產品,推向公開市場。

要說矽谷科技公司內部的私人股權轉讓,第一輪的高潮還是在facebook上市前夕。

那時交易撮合公司中最火的是SharePost,最火的時候SharePost網站上聚集了8.8萬名天使投資和機構投資人,涉及的資本高達10億美元。 買賣的全是最炙手可熱的股票,比如Facebook、Yelp等等。

《紐約時報》當時評論SharesPost稱,這家公司的模式就是“上市前的上市”。這個模式還有一家著名公司是“ShareMarket”,李嘉誠是投資方之一。

在Sharepost

但是大量員工將手中持有的股票拿到Sharepost上套現也觸怒了Facebook公司,有一個早期員工甚至因為這個事情遭到了紮克伯格的解雇。

一方面原本公司都是靠股權激勵來套牢員工,現在員工只要轉手一套現隨時就能走人;另一方面,員工手里的股權被拿到二級市場分散交易後,公司就一下子莫名其妙地多出來一堆新股東。

根據法律規定,一個公司股東一旦超過500人,就算不是上市公司也需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上交年度財務報表。所以股東數量大增這條讓很多拼命保密內部財務數據的公司都十分受不了。

許多公司因此建立了嚴厲的反制措施,比如Facebook設立了高昂的每股交易費用,Tweet當年幹脆禁止員工私自股權轉讓。

除了公司的強烈反彈以外,私人股權轉讓的二級市場本身還充斥著各種繁瑣的轉讓條款。因為涉及到公司股權變更,所以哪怕員工只是轉讓一股,也要遵循像公司出售那樣一整套流程,包括交易費、法律費和其他昂貴的手續費。

另外一個最常見的障礙就是公司擁有的“最先購買權”,即公司有權利先於任何其他投資者購買員工意圖出售的股權,這導致許多其他個人投資者實際上很難真正買到內部股權。

所以這時候上文說到的Equidate就成了新一代私人股權轉讓模式。相比之前的Sharepost或者Sharemarket,Equidate打了一個機智的擦邊球——把股權中的經濟權益和其他公司決策權、投票權等權益分了開來。

Equidate

也就是說,在Equidate網上交易的不是真正的股權,而只是附著在股權上的經濟權益。

股權依然歸屬於持股方,但持股方所持股票在IPO上市後發生的一切經濟後果都轉移給了投資者,但保留股東席位。投資者就是純粹沖著股票在IPO後可能的高收益來的,也不在乎其他作為股東的權利。

因為股權本身沒有發生變更,所以公司的股東結構不會有任何變化,Equidate甚至把交易隱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公司甚至都不會發現哪個員工實際上已經套現了。

這還避開了大部分證券交易過程中所要求的各種傭金,大幅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

Equidate將這種模式做成了一個衍生品交易合同,公司剛創立沒多久每月交易總額就達到了幾百萬美元,成為了第二代私人股權交易模式。

Equidate公司還在繼續研究新的衍生品,比如有些股票沒上市前在二級市場價格炒的過高,真正上市後卻有可能還低於買入價,對投資者造成虧損。這時候投資者還可以去投保來對沖風險。

根據《經濟學人》的測算,私人股權轉讓市場規模大約有2000億美元。此前大部分的股權轉讓都還是沿用古老的經紀人模式,需要用電話反複下單確認。

Equidate正在攪動這個領域,接下來要看的就是公司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這種發生在灰色地帶的衍生品交易到底有多少寬容度了。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79

圖解:股災過境後的十類股民 一定有你!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8/931292.html

近幾個月,股市跌宕起伏,無數人哭,無數人笑。這輪股災拯救了誰又毀滅了誰?小融盤點這輪股市震蕩中股民們的眾生態。快來看看這十類人中有沒有你?

6000.thumb_head

近幾個月,股市跌宕起伏,無數人哭,無數人笑。這輪股災拯救了誰又毀滅了誰?小融盤點這輪股市震蕩中股民們的眾生態。快來看看這十類人中有沒有你?

第一類:魚唇的人類,快來膜拜在至高點清倉的我

圖解:股災過境後的十類股民,一定有你!

 

  心塞指數:

這類人是本輪股市最大的受益者,低入高出,經歷一番小牛市,大盤沖到5000多點,資產翻了好幾翻。突然第六感襲來,動了動手把股票全賣了,然後證明你是人生贏家的時刻到來了!你前腳剛賣完,後腳大盤就開始跌,一路跌到3500點不回頭。

這時,你覺得,自己果然是主角,看著身邊魚唇的人類們在股市里愁眉苦臉的掙紮,嘴上說著,呵呵呵,都是運氣好,沒事,肯定能漲回來,心理卻著實是微微的暗爽呀!

  • 和訊理財
  • 杜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