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對沖保值」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9g.html 青年朋友Z愛好金融行業,在股市中跌打滾爬多年,業已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具體操作方法是,以長線為主,結合中線,業績不錯,同時也積累了一些股友資源。他想再上一個層次,進一步提升自己。考慮了半年,打算當個股票經紀人。 然Z又考慮到,他現在做股票的熟人朋友還不多,交易總量較小,這樣的話,做經紀人初期階段的佣金收入勢必很低。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他想再找一份其他工作。正好他一個朋友開了個貴金屬交易營業部,請他去幫忙做營銷方面的工作。Z甚歡,覺得兩全其美了。
昨天,他來問我,怎麼看?
「股票和貴金屬都是金融產品,你兩種工作都感興趣。」我說,「不過,只恐怕它們是有衝突的。」
「嗯?怎講?」Z滿臉疑惑。
一、市場風險差異巨大。
股市是個長期多頭市場,即便使用槓桿,比重一般也都很小,所以股票是可以進行長期投資的。還有,你一邊招攬客戶,一邊向他們灌輸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提出一些操作意見,長期以往,風險很小,他們慢慢也都有望成為你的忠實客戶。為什麼?因為你能給他們帶來賺錢。
而對於貴金屬交易,由於投機比重很大,而你又根本沒能力指導客戶,最終他們絕大多數都將虧損。
二、客戶構成很不相同。
你說,現在很多做股票的人也都做貴金屬的,這樣兩邊都有了客戶,不是很好嗎?
這種現象看起來好像是很有利的,其實不然。你想,你一方面作為股票經紀人,要想方設法拉客戶進股市,而另一方面作為貴金屬營業部的經營者,卻要竭盡全力鼓動客戶去做貴金屬,這豈不是自相矛盾的?
你說,客戶投機貴金屬,盈虧那是他們的事,只要營業部賺錢就是了。這話聽起來似乎在理,但深入想一下,並非如此。為什麼?
雖說投機輸錢要認賠,怪不得別人,就算貴金屬客戶賠錢與你們營業部無關,但與你的關係可大著呢!
1、如果這些客戶原本是你股市裡的客戶,要是他們在貴金屬中賠錢,不會不「遷怒」於你的,因為是你鼓動他們來這的。於是,反過來,他們做股票也不會相信你了,在股市裡,你只有失去他們的可能。
2、對於那些不是你叫來的貴金屬客戶,如果他們做虧了,由於是在你這輸掉的,你想要拉他們去做股票,他們會跟你去嗎?倘若你只是股票經紀人,那倒還有可能趁機發展他們成為你的股市客戶了呢。
3、如果你的股市客戶不去貴金屬,他們至少在股市裡還留有機會。若去了,十賭九輸,結果你不但減少了佣金收入,而且他們再也難以回頭。即便回來,由於資金大幅縮水,交易量也將隨之大減。最終兩頭落空。
由此可見,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對沖問題」,全是因為同一個人處在兩個不同市場的矛盾之中所致,你越是兩邊努力,這種矛盾就越是嚴重,最終「自食其果」。
三、人生不能「對沖保值」。
你還說過這麼個想法,這兩個地方,如果一個地方不好,而另外一個好了,這樣人生職業生涯的風險不是可降低了嗎?
哈哈!想得還挺有點「金融衍生品對沖」技巧的呢!其實啊,你一頭不好,想靠另一頭好,以此保住利益,這種投機想法更是異想天開!從前面分析可知,這兩個地方只有「利空」相互迅速傳導的管道,而根本就沒有「利好」能夠傳導的管道的。人生好事都可讓你佔盡?你想得倒美!大前提不對頭,任何如意算盤都是小道具,最終都會玩完滴!
當經紀人就是做老闆,成為貴金屬營銷管理者就是做職業經理人,二選一,只能做一頭,人生根本就沒有類似金融市場中「對沖保值」工具的,因為人生是個單行道。
最後我說:「你熱愛金融業,看過羅傑斯寫給他女兒的信吧?那就讓我們牢記其中的一句話:『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讓我再好好想想!」Z最後認真地說。
談談「李大霄警示創業板風險」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7s.html 「創業板真的要坍塌了!李大霄都說了,『現在買創業板就像48元買中石油!』」昨天上午,年輕朋友P來電急促地說。他還篡著一隻創業板股票,本人在前一篇博文中提到過。當天收盤,創業板大跌2.81%,殺下一根大陰棒!似乎驗證了李大霄的警示。 李大霄是我十分敬佩的資深證券專家,於是我上網看了他所言之理。歸納一下,大概有以下三點吧:
1、目前創業板股票整體市盈率在60倍以上(註:有的統計是40多倍),相當於大盤在6124點歷史最高位時的估值水平。面臨的高估值難以為繼。
2、創業板不該享受高估值特權。創業板企業多數抵抗風險能力低,估值時應該充分考慮這種風險折價,這也是成熟市場創業板股票估值偏低的內在原因。
3、不能排除現在的中小企業未來成為偉大公司的可能性,但更大的概率則是,現在普遍認為前景無限的公司絕大部分會在今後「倒下」。事實上,一家微軟的誕生,是以數以千計的類似科技型企業死亡為代價的。以美國納斯達克為例,十年間上市了近萬家企業,但退市的公司更是高達1.2萬家,這是一個不斷淘汰的過程。整體而言,主板企業發展相對成熟,淘汰率不會這麼高,反而存在溢價空間。
一、關於第1點。
我在前幾篇博文中多次說到過,市盈率不是估值的重要依據,用這個指標來衡量泡沫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參見本人小文《閒侃「創業板現象」》《創業板不像話不講理嗎?》、《聊聊股市泡沫問題 》、《有關創業板機制的斷想》),這裡不再贅述。
現在,我們反問幾個問題:
(1)如果60倍(註:有的統計說,目前是40多倍)是泡沫氾濫,那麼多少倍才是合理的?之前怎麼不告訴呢?哪怕現在告訴也可以。
(2)2006年大盤突破前期最高點2245點之後,繼續上攻,到了2007年,發生了震動股壇的「5.30」事件,只5天時間,大盤暴挫了21.5%!之後又神奇般地經過短短的3個月,一口氣漲到了歷史最高點6124點!這時,大盤市盈率為60倍。在這2年多的時間裡,所有的歷史數據全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效,而依據那些數據事先真可知道泡沫有多大嗎?
後來大盤從2008年的最低點1664點開始,上漲到最高點3478點(2009年),那時的市盈率也只有30倍,但後來卻一路跌到現在,走熊了4年。當時怎麼沒聽說30倍的泡沫氾濫呢?
(3)彼得林奇做週期性股票,常常在市盈率很高時買入,到了市盈率很低時賣出。怎麼解釋呢?
對於上述問題,用歷史數據和市盈率能夠解釋得通嗎?
二、關於第2點。
既然有很多人熱衷於拿美國股市來作比較,那我們就看一下納斯達克走勢吧。納斯達克漲勢洶湧,從金融危機爆發時期的底點1293點漲到了前幾天的3532點,上漲了173%,創出12年來的新高,並且交易量越來越大,聽說差不多與道瓊斯的量相當了。
反觀A股創業板,目前只上漲了86.4%,交易量還很小。
你納斯達克可以盡享「高估值特權」,我創業板為什麼就不能享受?同時,也搞不懂「這也是成熟市場創業板股票估值偏低的內在原因」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麼?
說創業板「估值時應該充分考慮這種風險折價」,這倒是非常對的!因為決定股票價值的根本力量正是「預期收益和風險的均衡」。但以為高市盈率就是高風險,那就不對了。因為市盈率的主要意思是,股票的價值來自未來收益的折現,而這裡面恰恰是沒有風險含義的。不然,彼得林奇也不會有意買高市盈率股票了呢!
三、關於第3點。
很贊同李大霄的觀點!他不僅強調了風險意識以及應對辦法,而且還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制度建設問題——退市。要使股市健康發展,必須實行退市制度。而現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之所以會瘋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A股沒有真正退市機制所致。而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存在,它的估值就會「另當別論」,所以怎能硬拿它與別的市場去比較呢?
說到這裡,不禁想起一位台灣朋友曾經開玩笑似地對我說:「做中國的股民可幸運啦,幾乎不用擔心買錯企業或踩著地雷吶!」
當然,股市的風險是漲出來的,創業板每上漲一個點,風險就會多增一點。李大霄作為一名具有強烈責任心和良知的證券分析師,強調投資安全,警示風險,指出應對方法,這些無疑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而本人在此想要說的只是,對於任何金融市場,歷史從來都不會昭示未來,所以面對不確定性的股票市場,用市盈率或一些「死的」歷史數據是難以衡量泡沫的。
聊聊股市泡沫問題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6e.htmlA股主板市場萎靡不振,而創業板異常活躍,交易如火如荼,漲勢兇猛,這個冰火兩重天現象引發人們熱烈爭論。許多人認為,創業板過熱,泡沫嚴重。 有幾個朋友也問我:當前創業板泡沫到底是否嚴重?
現在,我們暫且把這個「泡沫是否嚴重」的問題擱置一下,先根據股市的一些基本屬性及邏輯,來闡明什麼是泡沫,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估值問題,這樣或許能把問題搞得明白一點。
股市泡沫是指股票價格遠遠高於其(交易)價值的現象。根據這個定義,你要確定某隻股票有沒有泡沫,前提是必須確定該股票的價值是多少。那麼這個價值有誰能夠根據科學依據而準確地推算出來呢?我孤陋寡聞,至今尚未聽說過。
其實,股票只有通過充分博弈才可發現它的價值,用俗話說就是,是馬是驢牽出來溜溜。而在一個沒有充分可運用對沖手段的市場,你是無法在短期內評估其價值的。在整個A股市場上,由於交易制度很不完善,創業板更是個缺乏對沖機制的分支市場,你想要投資者只憑短期的漲或跌,而準確地判斷出股票的價值,顯然是不現實的。事實上,鑑於A股各方面的現狀,股票價值只能經過相當長的交易過程,形成價格沉澱,才有可能被毛估估地判斷出。因此,你既然連股票價值都不能及時確定,又怎能斷定其有泡沫呢?
有人或許會拿所謂的數據來說事,什麼市盈率高企啦,什麼以往歷史最高點是多少啦,主板市場不漲而你亂漲啦,等等。對於這些個說法,也是一概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本人在最近寫的兩篇小文(《閒侃「創業板現象」》、《創業板不像話不講理嗎?》)中,也對其進行過一些分析批判。
對於市盈率,由於各個市場或板塊的交易制度不一樣,市盈率就會不一樣,世界上不存在一個標準市場可供其他任何市場來作對比的,否則股市就變成了確定性的市場了,這顯然不符合股市幾百年以來的實際情況。有誰規定,A股的市盈率必須與美國或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股市看齊?創業板必須與A股主板看齊?
對於歷史最高點,由於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適應性系統,歷史從不昭示未來,股市1000天的歷史不會告訴你1001天會發生什麼。舉個廣大投資者記憶猶新的例子吧,大盤從2005年的998(救救吧)底點上漲,漲到了前期的歷史最高點2245點,這時,所有的歷史數據全都突然失效!於是乎,差不多所有的人也都失去了方向,心裡變得沒底了!隨著股市繼續猛漲,跑啊、清盤啊的人不在少數;而有些不甘心的人,抖抖豁豁地衝進去一陣,又逃出來一陣,在千載難逢的超級大牛市裡,進進出出地做得支離破碎,至今回想這段經歷,仍然擂胸頓足,後悔不已呢!而當時股市瘋牛根本不管你在想什麼做什麼,一口氣衝到了6124點,上漲了6倍!如今盤點一下,當時有多少人總市值(或總資產)相應漲了6倍的?有嗎?有的,但像中大彩,極少!而這些極個別陪足上漲的人,不是股神,就是傻瓜!現在,創業板還未衝破歷史高點,你早就一路「泡沫、泡沫」地叫嚷幹嘛?
誰規定主板市場沒漲,創業板就不能漲?又有誰規定股市必須普漲普跌的?這算哪門子道理?而我要說啊,不漲才沒道理呢,漲才合理啊!而股市一般都是從阻力最小的環節突破上漲的呀!哈哈!
本人上述之言,主要是講解股市的一些基本屬性及邏輯,意在尊重市場和敬畏市場;同時也是為股市上漲叫好。
至於「主板市場是否超跌,創業板是否泡沫嚴重」,我不得而知,因我實在沒有能耐證明,主板市場是被低估了,而創業板是被高估了。泡沫只有等到刺破了方可知曉。
而你現在真能確定「創業板泡沫嚴重」?呵呵!
有關創業板機制的斷想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76.html昨天上證大盤只漲了0.2%,而創業板又大漲了1.49%,達到1112點,距離歷史最高點1240點只差一步之遙了! 年輕朋友P戰戰兢兢地篡著一隻創業板股票,昨晚他又來電話,欲求安慰。
「這、這個創業板總不可能一直這麼漲下去的吧?」P問。
「樹哪能長到天上去呢!」我答。
「你說現在創業板的價格到底高不高啊?」P又問。
他這一問,徹底把我秒殺問倒!
關於催生創業板這波大漲行情的關鍵因素,現在恐怕一時難以確知,即使事後也未必能夠輕易找到,股市就這麼詭異。不過,創業板本身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或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目前的創業板實質上是個落後的單邊市,只有上漲才能賺錢。而在這麼一個沒有充分可套利做空機制的市場中,要對其股票進行合理定價就難以做到了。
套利具有發現不合理價格的功能,只要定價一旦出現不合理,套利投機立馬就會跟隨而來,企圖撈取其偏離差價,這樣經過反覆博弈,直到套利機會消失為止,於是合理價格隨之浮現。
假如創業板具備融資融券、股票期權、指數期貨以及其他豐富的衍生產品,又假如還有一個很完善的國債市場作配合,使得各種套利組合能夠隨時隨地建立起來,那麼創業板運行必將大大理性。
反觀A股主板市場,就是因為有了幾個對沖工具,相比之下,好像就理性得多了吧?
由於創業板沒有套利條件,在當前行進過程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科學的判斷依據可循,我們也就無法證明其價格究竟是否高估,只能眼巴巴地等到事後再說了。很遺憾的吧?
由上可知,股市的制度建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改革,相信創業板機制也將逐步完善。
「只有等到創業板必要的市場套利機制建立起來,屆時我們才有可能早一點知道其價格到底是不是高了。哈哈!」我最後答道。
由翡翠玉聯想到的啟示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o6.html 昨天,老婆閒著無事,翻出了23年前買的一枚翡翠戒子,看看覺得不對勁,拿過來讓我看,我也看傻了眼!
想當年,我們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積下將近2000元錢,興沖沖地去一家有點名氣的珠寶店,咬咬牙買下了這枚戒子。那會兒,看它滋潤細膩,晶瑩剔透,翠綠燦爛,老婆戴著它,欣喜了好一陣子。可今個兒怎麼變得如此黯然失色、陳舊不堪、毫無光澤了呢?
「莫非是假貨吧?」老婆嘟囔,怏怏不樂!
說到翡翠(又稱緬甸玉),人們就會想到世上產量最大的翡翠王國緬甸,而翡翠玉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十分珍貴。說到假貨,由於優質翡翠產量很有限,即使在緬甸,假貨也比比皆是。
由此,讓我又想到了那裡市場上一種很有意思的翡翠原石(玉石毛料)的交易方式。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那買翡翠原石,可見交易量之可觀。至於能否買到稱心如意的原石,就要看自己是否懂行了。這種翡翠原石買賣被稱作是珠寶界最神秘的一種交易,像似「賭」買賣。原石一般憑外貌並不能一眼看出其「廬山」真面目,也沒有一種儀器能夠通過外殼立即探知其內是「寶玉」還是「敗絮」。買賣雙方全憑經驗能力來進行較量,判斷其價值,買賣風險頗大,極富挑戰性,故稱「賭」。賭贏了大賺,賭輸了大虧。這種交易方式經久不衰。
有時,買者要求在原石外皮上開個「小窗口」,即擦掉一小塊皮殼,露出一點內質(儘管如此,但還是不能完全得知內在真實情況的),這時,雙方將根據露出玉質的優劣,重新議價,提價或降價,避免賣者賤賣或買者貴買。不過,市場上幾乎沒有人要求這麼做的。
傳說緬甸玉石商人賭買了原石之後,當要切開加工時,一般都不敢親臨現場,而是在附近燒香磕頭,求神保佑。一旦切開後,如果石內確有許多水靈剔透的翡翠玉,一夜之間便可成為富翁;如果其是一塊外綠內白的「灰沙頭」,一夜之間可能就會傾家蕩產。[1]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有趣的翡翠原石的交易方式,可以用來比喻解釋一些股市現象:
1、翡翠原石好比是一家上市企業及股票,其價值究竟是多少,買者(投資者)其實是不容易發現的。
2、在翡翠原石交易過程中,絕大多數買者都沒有要求開「小窗口」而進一步窺探內質,這是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是懂行的。股市中大多數人也是這樣,以為自己很瞭解企業及股票了。
3、實際上,優質翡翠原石的數量是很有限的,而大多數都是中低檔貨,但賣者卻都想賣個好價錢。股市也是這樣,許多股票質地平平或並不好,卻看似很不錯。
4、在不開「小窗口」的前提下,翡翠原石外貌的信息表現得既充分又確定,雙方都已非常瞭解,於是雙方根據自己的經驗水平,進行一番討價還價,價格很容易趨於一致而成交。股票也是這樣,一般其價格都已經反映了歷史及當前的信息,而信息越是充分、越是確定,價格也就越是平穩。
5、然而,一旦原石開了「小窗口」,價格就會突然變化,甚至大幅提價或降價,這是因為出現了新信息,改變了雙方對原來價值的預期。股票也是這樣的,引起股價變動的主要因素是新信息帶來的新預期;新的信息越突然、越複雜,股價的波動也就越厲害。
這些認識對於我們股市裡的小散來說,或許是有點用處的吧?
[1]這裡講述的「翡翠原石交易」內容,主要來源於「百度百科」介紹。
「桑塔納」啟示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zs.html昔日徒弟小陸,我們喚他「桑塔納」。昨天,他仍然開著他那輛老款「桑塔納」來我這閒聊。「桑塔納」原是大眾公司普通型小車,老款「桑塔納」就更不起眼了,於是,「桑塔納」一詞有點隱喻普通低調之意。 小陸十年前辭職,去做紡織品個體生意,辦公地點就設在他郊區農村住處,生意從頭到尾都自己一個人打理,常年客戶只有一個,業務量不大,年銷售額幾百萬元,淨利幾十萬元。小陸過得有滋有潤。
他平時也玩點股票,投入較少,總資產最多不超過10萬元,賬戶裡通常只有一隻股票,有時進行調換,長年下來,獲利尚可。
小陸就這樣開一人公司,做一個客戶,炒一隻股票。他做事做人低調保守,幾次金融或經濟危機好像也沒怎麼影響到他,於是,我們形象地為他總結歸納:開「桑塔納車」,辦「桑塔納公司」,經營「桑塔納生意」,做「桑塔納人」。
更有趣的是,他喜愛養鴿,但不可思議的是,養鴿十來年,他只買過一隻鴿子,還是養鴿的第一天買的。本月13日,紹興信鴿協會舉辦「500公里信鴿競飛比賽」,小陸選送的賽鴿竟然第一次獲得一個金獎呢!
十年前,小陸從花鳥市場買來一隻極其普通的雌鴿,開始養鴿。一天傍晚,這只鴿子誘帶回來一隻雄鴿伴侶。從此,這對鴿子開始繁衍後代。此後的歲月裡,有鴿子飛走不回來的,也有其他鴿子被引誘來的,然後再互相交配繁殖。由此說來,小陸養的鴿子沒有一隻是名種,都是雜交種,我們稱之為「桑塔納鴿子」。
小陸養鴿是出於興趣愛好,不像其他很多鴿友是為了比賽贏利。他用心學習有關鴿子方面的知識,經常向鴿友討教,跟蹤觀察,琢磨甄別,留下優種,淘汰劣種,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篩選,鴿子素質一代比一代高。為了檢驗養鴿效果如何,小陸有時也送鴿子去參加競飛比賽。這次他送去2只鴿子參賽,其中一隻獲得了金獎!小陸頗有成就感!
反觀許多鴿友,他們熱衷於比賽贏利,不惜花大價錢買名種鴿子,其價格少則500元一隻,多則上萬元一隻,有的還經常批量調換或補充,花費巨大,但折騰了十來年,到頭來卻都不曾得到過一個獎項,頗為懊惱!與他們相比,好像小陸有點幸運的吧?其實不然,據小陸說,他還有3只鴿子也具備金獎實力的呢,只是沒有參賽罷了。還有,他這次買的2個賽鴿腳環都是價格最低的一檔,5元錢一個,因此,雖然獲得金獎,但獎金甚少。而許多人不但派出名種鴿子參賽,而且都買數百元價格的賽鴿腳環,巴望贏獎獲大利,儘管每每落空。
小陸笑侃:「這是『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吧?」
不過,我們倒覺得不是這回事,而覺得這是「桑塔納」效應。哈哈!
小陸這段十年做人做事的「桑塔納」人生,對於做投資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的吧?
適者生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xj.html最近,股市大挫,市場平添恐慌氣氛,也引發許多朋友熱議,有的說:「股市跌得如此慘重,政府卻一聲不吭,不但不出來救市,反而收緊信貸,鬧成錢荒,真是豈有此理!」 朋友們的所言和心情很可理解,誰不想股市蒸蒸日上、牛氣十足啊?!
然而,若是懂得股市的一些本質屬性,或許不難知道,依靠政府增加流動性來救市通常是無效的,最終將會無功而返。
我們先拿最近一次「4萬億」為例。這可說是針對2008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時期政府出手救市的一次超級大手筆吧?實體經濟和股市像注入了一劑特效強心劑,轟轟烈烈地熱鬧了差不多一年,保住了GDP指標,股市也走出了一波不小的牛市,從1664點漲至3478點,上漲了109%。但好景不長,此後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整個經濟逐漸走低,每況愈下,股市也日趨低迷,迄今好像還沒企穩。
再來回憶一下更早的兩次重大救市事件,1994年7月股市跌至325點之時和1999年5月19日跌至1050點那時,政府採取了有力措施,雖然都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井噴效應,漲勢洶湧澎湃,但事後還是跌回了深淵,前一次從1052點跌至512點,後一次從2245點跌得直叫「救救吧」(998點)。
股市總體來講是對宏觀經濟的發展及預期的客觀反映,其運行與經濟運行的大趨勢是基本一致的,這就是說,推動股市的根本力量在於經濟持續向好發展。縱觀現在股市,尚不看好經濟前景,還未形成良好預期,倘若這個時候把錢砸進去,恐怕既難以改變股市運行的大趨勢,也難以改變經濟運行的大趨勢。弄不好,錢花得不對路,給投機行為提供了便利,反而有害於經濟和股市的健康發展。
有人認為,中國的股市是個政策市,所以就該採用政策來應對,現在增加貨幣來救市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其實從根本上講並非有理。政策只能影響股市短期走勢,但改變不了根本性趨勢,前面所講的三個重大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依靠政策驅動的股市肯定不是一個好的股市,而是一個落後的股市,那你一味地靠政策來刺激,「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產生惡性循環,這股市還不越搞越糟?事實上,中國的股市對政策的敏感度也早已降低了許多,以前一篇社論或某個人物的隻言片語就能掀起股市驚濤駭浪,現在顯然沒那麼容易了吧?隨著股市逐漸成熟起來,它對各種信息環境的識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這是股市進化的必然,於是乎,便產生了「政策底不是底,市場底才是底」的股諺。
只有當市場發現了整個經濟的產出效率比以往更高,看到了真正的價值取向,形成了良好的預期,於是才會真正推動股市上行。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顯然與增加流動性是沒有直接關係的。對於一個效率低下的市場,即便投放再多的錢,也不能造出一個真正的牛市來的。
鑑於以上所說,這次國務院制定的「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策略是有道理的。M2都已天量膨脹到了100萬億元人民幣,貸款餘額達到了66萬億元人民幣,還鬧錢荒?這只能說明資金流錯了方向和地方了。須要踩一踩剎車,撥亂反正,強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提高整個經濟體的效率及價值,甚至不惜壯士斷腕,採用「休克療法」,有意利用「一場可控危機」來贏得轉勢。這有可能將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遇到過的「陣痛期」。救股市本質上是要救經濟。
「李克強按兵不動」是上策,有智慧,有魄力!
「這麼說,股市不作為了吧?我們還怎麼弄?」有朋友發問。
「不是!」我說,「恰恰是,經濟轉型更需要依靠資本市場,而股市承擔著首席重任!」
一方面,為了順應配合經濟變革與轉型,股市須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強市場化制度建設,完善各項機制,因為合理健全的制度安排才是市場的根本,任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只有依靠制度才能救市。
另一方面,現在的股市儘管存在著許多缺陷,有些地方問題還十分嚴重,但它畢竟在不斷改進並向前發展。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當前它一直在積極行動,你看,結構性行情此起彼伏,局部熱點層出不窮,走勢劇烈震盪,等等,這些現象正是股市為了發現未來的價值所在而進行努力探索的反映!
借用狄更斯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現在,雖然我們不知道整個牛市離得還有多遠,還要等待多久,但整體行情都是由局部開始的,當前或許正是我們積極參與的好時機,因為股市的分化、輪動、起伏,能讓我們有機會去尋找「好股好價」的標的,最終期待好回報。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嘛,不然,「等聽到知更鳥報春的時候,春天已經過去了(巴菲特語)。」
適者生存!
股市似乎很不難煩了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u1.html 今天股市猛跌,市場恐慌加劇,人們對暴跌原因眾說紛紜,美國貨幣寬鬆QE將要退出、PMI指標再創新低(48.3)、我國不降存准而收緊信貸、銀行間拆借利率失控、IPO繼續發酵,等等。這些確實都是重磅利空消息,但究竟影響有多大,未必現在當場就能確知,因為股市的重大走向,不是事後馬上就能找到幾條理由或數據而解釋到位的。現在羅列出的這些理由都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A股儘管缺陷嚴重,效率低下,但長期而言,它也與其他先進市場一樣,還是能夠客觀地反映我國的經濟狀況。若從2007年6124點起算,走熊了6年;即便從2009年3478點開始算起,也持續低迷了4年。熊途漫漫,時間夠長的吧?拉長時間回頭看,這段時期,整體經濟不能持續走強,甚至逐漸衰退,GDP也逐年回落,整個經濟體的價值在遞減,儘管期間有過幾次回暖階段。顯而易見,這股市確確實實地、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經濟運行狀況,與實體經濟完全相符,體現了市場經濟規律。
股市其實早已對實體經濟的運行很不滿意,甚至很不耐煩了!我們以前所依靠的低成本、出賣資源、損壞生態環境、輕視勞動者權益、偏重代加工等的傳統產業結構及技術,對經濟的推動已經越來越乏力。要想走出困境,必須加快轉型,不斷尋找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努力推動其發展。
而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兩大方法:依靠政府主導方法和依靠市場方法。
政府主導方法差不多已經用了30多年了吧,這個方法主觀盲目,效率低下,浪費嚴重,滋生腐敗,弊端日益凸顯,顯然須要儘量退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決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等事項,就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具體措施。
市場方法才是按照市場規律的科學方法,正如上面提到的,這次國務院會議也強調了「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金融支持」內涵非常豐富,發揮資本市場(主要是股市)優化資源配置的職能,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讓資本市場來對實體產業進行甄別和估值,由市場來發現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在哪,誰應該得到更多、更有利的資源(包括稀缺資源),從而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引導和推動其發展。從這點上講,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講到「盤活貨幣信貸存量,防範金融風險」具有很大的意義。
其實,當前的股市已經在行動了!主板市場上的那些可能未來具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它們的股票表現優異;中小板和創業板儘管魚龍混雜,投機嚴重,但至少也有衝著這個方向的動力因素。由於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它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流動性,只要流動起來,市場就能檢驗並發現有利於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提升經濟價值。反過來,一個長期得不到資本市場青睞的產業,肯定不會成為未來之希望的吧?
這裡順便提一下,資本逐利總是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由於主板市場每每受到股指期貨做空的壓制,許多資金就會湧向那些中小盤股、創業板和中小板。這是有機制原因的。
我們沒法證明比市場更聰明,只得敬畏市場,尊重市場規律,順應它。
現在市場越來越分化,結構性行情此起彼伏,今天股市猛然暴跌,莫非它越來越不難煩了吧?
保持一顆平常心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m13.html業餘小散朋友G,長期以來,業績不錯,得到朋友讚許。最近,他一位商人朋友交給他幾十萬元,請他幫助打理股票,若有盈利,獎勵他。G竊喜! 最近股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朋友G多次來問:「可否下手?」
「壓力較大,怕出錯!」G今天又說道。看G抖抖豁豁,頗覺有趣。
「你自己的都買了嗎?」我問。
「早就買了啊。」G答。
「那你自己怎麼做,朋友的也怎麼做就是了。」我說。隨後,跟他講了一則小故事:
大愚寺有個小和尚跟方丈去買甜瓜。只見攤主用手掂掂瓜的份量,便能報出準確斤兩。聽攤主說,他賣了十多年瓜,從來沒有估錯過。小和尚不信,用秤驗證,果然精準。小和尚傻了眼。
這時,方丈隨手指著一個甜瓜,對攤主說:「我只買這一個,若你估得準,這錠銀子就給你。」方丈邊說邊掏出足夠買下整攤甜瓜的一錠銀子。攤主竊喜!只見他托起甜瓜,屏住呼吸,反覆掂量,最後一咬牙:「一斤三兩!」方丈讓小和尚用秤稱了稱:一斤五兩,整整少了二兩呢。小和尚又傻了眼!
事後,小和尚問方丈何因。方丈說:「攤主當時被眼前利益所幹擾,心態失衡,結果失準。」小和尚頓時大悟,從此靜心修行,終成大愚寺德高望重的一心方丈。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宜隨意改變自己的理念與方法,不然很容易適得其反的。」我說,「理財關鍵是讓朋友長期信任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出色業績』。」
「對呀!」G道。
市場永遠是公平的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m4v.html主板萎靡不振,創業板亢奮狂飆,冰火兩重天。朋友當中,做創業板的,欣喜萬分,洋洋得意;更多的是窩在主板裡的,百般無奈,愁眉不展。創業板的笑話主板的,主板的不服氣創業板的,煞是熱鬧。 創業板強勢上漲,波瀾壯闊,集體走牛,這並不意味著創業板的公司都是未來前景廣闊的好公司。當然,其中確有順應發展潮流的優秀公司,但可斷定,大多數都是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曇花一現的,經過幾輪下來,市場最終一定會發現和甄別優劣。現在魚龍混雜,雞犬升天,裡面大多數股票幸運地錯漲,這是一個正常過程。
反過來,主板總體下跌,其中確有許多是跟不上時代發展潮流的沒落公司,但也可斷定,必定有許多優秀公司的股票被錯殺了。
在這種形勢下,投機者,儘管使出你的渾身解數,積極參與博傻,不要做接最後一棒者,而要努力做最後一個交棒者。投資者,擦亮你的一雙慧眼,尋找被錯殺的好股票,或者尋找正在大漲的但未來將成為偉大公司的股票。
從這個角度上講,市場永遠是「公平」的,只取決於你怎麼對待罷了。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