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談「李大霄警示創業板風險」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l7s.html

  「創業板真的要坍塌了!李大霄都說了,『現在買創業板就像48元買中石油!』」昨天上午,年輕朋友P來電急促地說。他還篡著一隻創業板股票,本人在前一篇博文中提到過。當天收盤,創業板大跌2.81%,殺下一根大陰棒!似乎驗證了李大霄的警示。

    李大霄是我十分敬佩的資深證券專家,於是我上網看了他所言之理。歸納一下,大概有以下三點吧:
    1、目前創業板股票整體市盈率在60倍以上(註:有的統計是40多倍),相當於大盤在6124點歷史最高位時的估值水平。面臨的高估值難以為繼。

    2、創業板不該享受高估值特權。創業板企業多數抵抗風險能力低,估值時應該充分考慮這種風險折價,這也是成熟市場創業板股票估值偏低的內在原因。

    3、不能排除現在的中小企業未來成為偉大公司的可能性,但更大的概率則是,現在普遍認為前景無限的公司絕大部分會在今後「倒下」。事實上,一家微軟的誕生,是以數以千計的類似科技型企業死亡為代價的。以美國納斯達克為例,十年間上市了近萬家企業,但退市的公司更是高達1.2萬家,這是一個不斷淘汰的過程。整體而言,主板企業發展相對成熟,淘汰率不會這麼高,反而存在溢價空間。

    一、關於第1點。

   我在前幾篇博文中多次說到過,市盈率不是估值的重要依據,用這個指標來衡量泡沫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參見本人小文《閒侃「創業板現象」》《創業板不像話不講理嗎?》、《聊聊股市泡沫問題 》、《有關創業板機制的斷想》),這裡不再贅述。

    現在,我們反問幾個問題:

    (1)如果60倍(註:有的統計說,目前是40多倍)是泡沫氾濫,那麼多少倍才是合理的?之前怎麼不告訴呢?哪怕現在告訴也可以。

    (2)2006年大盤突破前期最高點2245點之後,繼續上攻,到了2007年,發生了震動股壇的「5.30」事件,只5天時間,大盤暴挫了21.5%!之後又神奇般地經過短短的3個月,一口氣漲到了歷史最高點6124點!這時,大盤市盈率為60倍。在這2年多的時間裡,所有的歷史數據全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效,而依據那些數據事先真可知道泡沫有多大嗎?

    後來大盤從2008年的最低點1664點開始,上漲到最高點3478點(2009年),那時的市盈率也只有30倍,但後來卻一路跌到現在,走熊了4年。當時怎麼沒聽說30倍的泡沫氾濫呢?

    (3)彼得林奇做週期性股票,常常在市盈率很高時買入,到了市盈率很低時賣出。怎麼解釋呢?

    對於上述問題,用歷史數據和市盈率能夠解釋得通嗎?

    二、關於第2點。

    既然有很多人熱衷於拿美國股市來作比較,那我們就看一下納斯達克走勢吧。納斯達克漲勢洶湧,從金融危機爆發時期的底點1293點漲到了前幾天的3532點,上漲了173%,創出12年來的新高,並且交易量越來越大,聽說差不多與道瓊斯的量相當了。

    反觀A股創業板,目前只上漲了86.4%,交易量還很小。

   你納斯達克可以盡享「高估值特權」,我創業板為什麼就不能享受?同時,也搞不懂「這也是成熟市場創業板股票估值偏低的內在原因」這個說法的依據是什麼?

    說創業板「估值時應該充分考慮這種風險折價」,這倒是非常對的!因為決定股票價值的根本力量正是「預期收益和風險的均衡」。但以為高市盈率就是高風險,那就不對了。因為市盈率的主要意思是,股票的價值來自未來收益的折現,而這裡面恰恰是沒有風險含義的。不然,彼得林奇也不會有意買高市盈率股票了呢!

    三、關於第3點。

    很贊同李大霄的觀點!他不僅強調了風險意識以及應對辦法,而且還涉及到了一個重要的制度建設問題——退市。要使股市健康發展,必須實行退市制度。而現在創業板或中小板之所以會瘋漲,其中一個原因就是,A股沒有真正退市機制所致。而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存在,它的估值就會「另當別論」,所以怎能硬拿它與別的市場去比較呢?

    說到這裡,不禁想起一位台灣朋友曾經開玩笑似地對我說:「做中國的股民可幸運啦,幾乎不用擔心買錯企業或踩著地雷吶!」

    當然,股市的風險是漲出來的,創業板每上漲一個點,風險就會多增一點。李大霄作為一名具有強烈責任心和良知的證券分析師,強調投資安全,警示風險,指出應對方法,這些無疑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而本人在此想要說的只是,對於任何金融市場,歷史從來都不會昭示未來,所以面對不確定性的股票市場,用市盈率或一些「死的」歷史數據是難以衡量泡沫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