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复星2012-15投资笔记:并非简单模仿伯克希尔,而是走出自己路线 Conan的投资笔记

http://xueqiu.com/1830611415/46281788

先说一下我投资复星的心路历程…持有复星国际3年多,第一重仓股,收益率4倍左右
我 自己是12年初买入的复星国际(港股上市公司00656),成本大概在4.2-4.3左右,是第一重仓股,大概30%多,持有了3年左右,目前收益率是4 倍左右(这几年是对复星的持有策略是,不卖,不卖,不卖,在港股通开市第一天,还增持了复星国际)。我觉得如果你持有一家公司3年多,还占30%多比例, 你还对研究工作有巨大兴趣,你不把这公司研究个底朝天,基本是不可能的。


当 时买入复星时,可以说是遇到巨大反对声音,比如很多人就跟我说“千万不要被郭广昌骗了”(如果,没有这么大反对声音,股价也不会那么低,所以感谢这些声 音…)。当时找了大量复星的人和复星的同行调研,这时如果你仔细看一下反对声音,会发现普遍二级市场对复星评价很低,但是产业投资者和同业者对复星评级很 高,比如一些国内的顶级医药公司。就行业投资和行业研究来说,产投实力比二级市场强很多,换句话说,复星得到了高手玩家的认可,而得不到大众投资者的认 可。(我有个经验,如果你说要投什么行业,你得到了一片反对声音,这主意要么很可能就特别糟,要么这主意就特别好)

如 果你仔细研究复星的每个业务,和研究复星的发展史。你会发现这家公司其实发展速度对平均水平非常非常快,而且面对一些重大问题时,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极高 (比如钢铁业务下滑,扭转早期不重视互联网投资)。而这时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其他的投资集团,比如伯克希尔,凯雷,KKR,惠理,和一些普通私募基金的 发展史。你会发现复星发展路线虽然被说的逼格很低,没有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那么强。但是复星是在针对自己的面临的现实环境,选了能选择的最好的发展路线。(这里边需要注意的是,是研究伯克希尔的发展史,不是仅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或语录。要看伯克希尔具体投资案例怎么做的,怎么融的资,巴菲特,芒格,索科尔都是什么角色)

持有一家公司的关键是弄清楚到底你在持有什么,以及你不持有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持有只是形式,长期持有的关键高质量的研究做支撑,而不是凭借着热血和一厢情愿。

然后,说说我对复星这几年发展的理解,总的来说是一句话:复星并非简单模仿伯克希尔,而是走出自己的路线
如果奥尼尔希望在NBA取得乔丹那样的成就,他也许可以做到,但他不能模仿NBA的巨星乔丹,因为两人的身体禀赋和性格完全不一样。而复星这几年的成功源于找到合适自己的路线,而并非对巴菲特单纯的模仿。

中 国商业环境的特点是,一旦一个事情有人做,并且效果大好,会出现大量模仿者。这个情况也出现在这几年的巴菲特身上,当巴菲特投资方式奏效后,出现大量模仿 者,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现在国内一些质量极高的上市公司,出现了极其高的估值,因价格太高,这些公司长期投资回报下降极快。如果一家投资公司希望在这个过程 中崛起,最少得去寻找这些被追捧以外的机会。

2014年底,复星的业务结构图


复星集团所属的行业是投资行业,对标公司是伯克希尔,凯雷,KKR这样的投资公司。对于投资公司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端,和融资端的实力。伯克希尔会成为现在全球最好的投资公司,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在融资端上,在美国保险行业极其分散的时候,并购大量保险公司,获取低成本浮存金(巴菲特和芒格买入的第一个有浮存金的公司,实际应该是蓝带印花公司)
(2)       有巴菲特,芒格组成极其之强的精英投资团队
(3)       建立全新的投资和投后管理系统。把投资权高度集中化,经营权高度分散化。
(4)       在美国高速成长期时诞生,当时没有什么全球大型投资集团
(5)       当时没有那么多人搞价值投资

而复星面临的情况是
(1)       中国保险行业是市场集中度最高的金融业态,一上来就是几家已经成型且市占率很高的公司。早期的复星别被人并购就不错了,不要说去并购人家了
(2)       中国同样处于高速成长期中,但是中国已经有了大量投资公司,而像凯雷,红杉这样的投资集团也很早进入中国
(3)       很多人在搞价值投资,所以很多标的价格比巴菲特当年买入时,贵了很多
如 果深入研究一下伯克希尔的崛起过程,你回发现很多伯克希尔崛起的条件,复星都不具备了。复星并不是想不想模仿伯克希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复制伯克希尔的问 题。某种程度上,一家公司的融资模式会决定他的投资模式,他能融到什么样的钱,才能做什么样的投资。巴菲特正是因为拿到保险资金这样的超长线资金,才能做 的了长期投资。

复星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如下调整
(1)       投资权未高度集中化,建立各个行业投资团队。
(2)       复星核心是找到了国内在境外上市的资产,和全球化带来的低估机会
(3)       投资全球愿意到中国扩展业务的公司,并从业务拓展中获利
(4)       依靠全面和庞大的投资团队,买入境外低估值保险公司
(5)       把握住了国有企业重组
昨 天的优点并不是一定是今天的优点,一个对他起了至关重要的致胜因素未必对你也适用。伯克希尔的崛起,也是在格雷厄姆投资管理公司基础上,做了创新,吸收了 芒格和费雪这些人的优点,最终发展壮大,而并非是巴菲特对他老师格雷厄姆的模仿。复星也同样如此,而作为复星之后的投资集团很大概率也会同样如此。

复星的结构的变迁:从2007年上市到2015
复星在这8年里,可以说是大变化。复星在这8年里结构变迁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上市到2011年:
当 时主要业务是钢铁,地产,医药,铁矿四大业务板块,再加上投资。而这个时候,复星开始的境外投资。而复星在07年上市后,资金情况得到了大量扩充,主要投 资了分众传媒,club med, folie follie,民生银行H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里复星大量的吸收了从高盛,GE,凯雷这些大公司人才,组建高水平的投资团队。

第二阶段是2012-2013年,这时,复星开始做资管业务,自己做基金,资管业务本身是一个把融资过渡到保险的过渡性业务。

而 第三阶段是,2014到现在,因为欧洲股市处于低点,且复星境外投资团队以及培养成功。复星开始并购境外保险公司,拿到境外低成本投资。而这个时候典型的 特点是,无论是从获取的可投资资金,资金的成本,业务绩效,保险业务都超过了资管业务。保险业务的重要性提升,而资管业务重要性降低。

下面给大家看这张表,这张表能更好说明这个变化

【1】在14年复星的报表里,复星医药,复星地产,南京钢铁,海南矿业4个板块统计口径有些变化。变成了健康,地产开发和销售,钢铁,资源板块,主要是加入了一些新公司参与并表,但加入并表的公司的利润影响并不大。
【2】14年的运营板块增加了快乐时尚的业务的利润14年大约在4.7亿左右。

从这个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复星保险业务利润明显提升,利润占比从之前的0提升到现在的16.6%。未来对保险的并购增加,保险利润占比会越来越高。而资管业务作为复星在12-13年过渡时期的业务,目前利润也来越高,但未来复星的保险业务比重会是第一位

另外一个变化是,复星这8年在不断调整运营业务的结构,简单说,就是要提高有希望的业务比例,比如医药,降低慢速或衰退业务的比例,比如钢铁和矿业。
总的来说,复星过去这8年里,主要的变化体现在
(1)       找效率更高,且安全系数更高的融资杠杆(从借债投资,到资管,到保险资金)
(2)       立以行业为核心,可以进行全球配置的投资团队
(3)       把公司资产逐步从落后的产能上,调整到有发展潜力的产能上(钢铁资产占比降低,医药资产占比提升)
未来不出意外,这三部分会得到继续的强化。而如何可以更好的进化投资决策流程和激励制度,以及如何更高质量的拿到大项目,将在是为了复星发展的重点。

最后,想和大家说说复星国际的管理层
在对一家投资公司的评估里,核心股东和管理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正是因为有巴菲特这样的顶级管理层在,才会有如今2万亿人民币市值的伯克希尔

投 资是看人,这句话经常被说起。但实际上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是净值在5亿或10亿以上的人(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早就实现财务自由了,而且是质量极高财务自 由,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拼命去经营公司呢?)。所以,实际上研究人,就是要研究这些5亿或10亿以上的人对公司经营是什么看法(这也是芒格非常愿意看自传 的重要原因)。我自己研究公司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这些财务高度自由的人里边,最终把企业发展成为超大型公司的人里,一个稍普遍的规律是,这些人真的 很喜欢他们的行业,他们的表现和足球场上的梅西和C罗对足球的热爱,或乔丹对篮球的热爱没有太大区别。

知道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复星管理层评价非常高,虽然我自己也在弄基金公司,但毫不夸张,我每次都说,复星是对我投资生涯里除了巴菲特外,最重要的老师,我的很多投资打发源于在研究复星发展史和投资案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迪。

但我还是建议,对复星有兴趣的投资者,要擦聊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虽然巴菲特是我最重磅的偶像,但是我仍然要自己思考他说的那些东西对不对,而不是全盘接受。

关于复星业务更详细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介绍复星的文章,里边很多内容很详细,而且还有关系复星医药的介绍。这里不再花篇幅介绍。

2013年复星年报分析,进击的复星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9617035
2012年复星国际年报分析笔记(复星的投资哲学)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2013年1H复星国际半年报分析笔记(介绍复星的投资系统和复星和伯克希尔的区别)
http://xueqiu.com/1830611415/25019810
复星医药分析笔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55

複星、安邦競購葡銀行——近期中國企業走出去大盤點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0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3 17:20 編輯

複星、安邦競購葡銀行——近期中國企業走出去大盤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複星和安邦同時站在了聚光燈下,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即將被一家中國企業收購,而這一家中國企業則可能是複星國際或安邦保險。Novo Banco是去年接受葡萄牙政府救助的聖靈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的繼承者。葡萄牙政府希望在今年夏天將Novo Banco出售,挽回向聖靈投資銀行的49億歐元的註資。

複星和安邦在海外資產並購上都有不俗表現,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主要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而複星在5年時間里,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這兩家企業海外並購的擴張也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縮影。




導讀: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將競購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交易價值將超過40億歐元,而參與此次競購的除了兩家中國企業外,還有其他三家企業。不過有知情人士表示,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當地時間6月1日晚間,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葡萄牙銀行Novo Banco即將被一家中國企業收購,一旦收購成功,將是中國企業在歐洲金融服務業的最大規模收購,交易價值則將超過40億歐元。知情人士稱,Novo Banco的出售已演變為兩家中國公司——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之間的競爭。

Novo Banco是去年接受葡萄牙政府救助的聖靈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的繼承者。葡萄牙政府希望在今年夏天將Novo Banco出售,挽回向聖靈投資銀行的49億歐元的註資。

葡萄牙央行上周表示,已收到五份針對Novo Banco的非約束性出價,現在正在等待有約束力的報價,出價截止日期為6月30日。

據悉,最初競購Novo Banco的有15家企業,葡萄牙央行選擇了5家企業進入最後的競購階段。除了複星國際和安邦保險,其他競購者包括西班牙的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以及美國的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和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

知情人士稱,盡管目前仍有5家競購者,但現在的問題似乎是哪家中國公司的出價更高。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高級銀行家表示,預計Novo Banco將被兩家中國企業中的一家收購,因為它們具備“提出強有力報價的財力”,同時“對發展該銀行最有興趣”。

6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聯絡複星集團內部人士詢問該交易的具體進展,但該內部人士表示,對於這一市場傳聞不予評論,一切消息以公告披露為準。

安邦與複星之間的“較量”

如果細數最近幾年在海外大幅投資的“明星”中國公司,那麽安邦與複星一定名列其中。這二者均在海外並購市場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安邦保險集團成立於2004年,在2010年之前,其在業界並無驚人之舉,在世人的眼中僅是一家財產險公司。但自2010年開始,安邦迅速擴張。5年中,安邦依靠一系列的國內紛繁布局,先後拿下了保險、銀行、基金、券商等多個牌照,且資產規模已超萬億。

不過,安邦並沒有止步於國內。在國內市場基本完成金控集團的布局後,安邦於2014年10月開始,又瞄準海外資產,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內,砸入逾220億元人民幣,在不動產行業、銀行業及保險業攻城略地,先後將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荷蘭VIVAT保險公司以及韓國東洋人壽公司納入懷中。這5次並購,4次圍繞安邦的金融主業,可以看出安邦在全球金融業布局的謹慎和專業;而拿下華爾道夫的產權,則使得安邦的品牌知名度在全球範圍內大大提升。

複星集團也在海外進行了多年布局,在5年時間里,複星的海外投資總額約達75億美元,共在15個國家投資了25個項目。

自2010年起,複星始終踐行“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的投資模式,著眼於中國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消費需求和生活方式的不斷升級,連同其管理的基金先後投資了希臘時尚品牌FolliFollie、全球領先的激光美容品牌Alma Laser、意大利高端定制男裝Caruso、美國高端女裝St. John、頂級旅遊度假酒店三亞亞特蘭蒂斯、好萊塢電影制作公司Studio 8、英國休閑旅遊集團Thomas Cook等等。

複星也在海外金融領域進行了大幅布局,矢誌向“以保險為核心的綜合金融能力”與“擁有全球產業整合能力”雙輪驅動的全球一流投資集團目標邁進。複星集團旗下現有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Caixa Seguros、美國Ironshore保險集團、美國Meadowbrook保險集團、德國BHF Bank銀行等。

分析人士指出,購買海外保險資產主要目的是獲取成本低廉且投資周期較長的保險資金,可以助力企業迅速擴張及國際化;而並購海外銀行,則可以幫助企業在當地市場更容易尋找到優質標的,同時融資端也可以為企業並購提供有力支持,盡管融資成本也許高於保險資金的成本。

因此,此次安邦與複星同時“瞄準”Novo Banco,或許與上述因素有關。

實際上,複星此前便曾與Espirito Santo家族打過交道,且也在葡萄牙進行了多筆投資。

2014年10月,複星宣布通過其葡萄牙保險分支Fidelidade成功收購葡萄牙醫療企業Espirito Santo Saude(ESS)的逾半數股權。ESS的全稱為Espirito Santo Saude - SGPS,SA (ES Saude),是葡萄牙一家醫療保健集團的控股公司,而這家公司恰恰隸屬Espirito Santo家族控股的RioForte旗下。

除ESS和葡萄牙保險公司外,複星在葡萄牙還通過Fidelidade持有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 3.97%的國有股份的收購。

聖靈銀行危機始末

聖靈銀行實際上是此次有待收購的Novo Banco的前身。

聖靈銀行的危機始於2013年年末,其註冊在盧森堡的母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Espirito Santo International S.A.)的融資方式及財務危機導致聖靈銀行遭受牽連。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一直倚重於通過旗下銀行營銷的基金來發行債券,其中就包括葡萄牙當時最大的上市銀行聖靈銀行。在21個月的時間里,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向旗下一家投資基金共計發行了逾60億歐元(合82億美元)的短期債券。

2014年5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曾在歐洲市場引起一場危機旋風,主要原因在於在審計中被葡萄牙監管當局發現存在嚴重會計違規行為。

2014年7月,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所擁有的聖靈銀行因一周內股價暴跌32%引發了歐美股市齊齊下跌、歐元區外圍國家市場的大幅波動。這場動蕩還蔓延到了南歐的其他市場,在西班牙市場,一家銀行和一家建築公司均取消了發債計劃。一家意大利制藥商則取消了股票發行活動。希臘政府債券的發售規模小於預期。整個歐洲股市都下跌,歐元也走低。

面對持續惡化的連鎖式反應,剛剛退出救援計劃的葡萄牙政府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將聖靈銀行收歸國有。

2014年8月初,葡萄牙中央銀行通過49億歐元(約合66億美元)的援助安排接管了聖靈銀行,並將銀行改名為Novo Banco銀行。但是按照援助安排,次級債債權人將遭受損失。而此次聖靈銀行私有化,葡政府也是希望收回其49億歐元的註資。但由於Novo Banco去年剛剛成立,其財務信息並未對外披露。

根據當時披露的信息,去年危機出問題的並非聖靈銀行,而是該行的控股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他們都隸屬於葡萄牙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老家族Espirito Santo家族,該家族透過旗下私人公司Espirito Santo國際集團100%控股RioForte,後者則擁有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 49.3%股權,而Espirito Santo金融集團是聖靈銀行第一大股東,擁有25.1%股權,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則是第二大股東,占股14.6%。

Espirito Santo家族最早的生意要追溯至19世紀中葉,除了聖靈銀行外,該家族在葡萄牙還擁有保險公司、電信公司,也參與醫院運營,集團旗下還有葡萄牙和巴西連鎖酒店Tivoli Hotels&Resorts以及一些能源項目。盡管其持有的大部分業務是在葡萄牙,但集團總部設在盧森堡,作為私營公司,外界並不了解其財務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60

每天花三分之二時間 看發生在台灣之外的事情 李開復談世界觀 走出島內天花板

2015-06-15  TWM


「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面向國際,這樣才有希望成就偉大的公司!」見過無數新創公司起落的李開復如此認為。曾任職於科技業三大巨擘,微博粉絲數超過五千萬,一言一行都動見觀瞻的他,告訴年輕人如何打破「洗腦」的成長歷程,走向世界。

撰文•林惟鈴

編按:身為青年創業導師的李開復,認為台灣年輕人最需要擁有的能力是什麼?答案是:世界觀。

六月一日,李開復受邀在「政大三十講堂」演講,短短一小時內,融合自己人生的經驗與對台灣年輕人的觀察,建議年輕人要積極走進世界。但該如何做,才擁有與世界連結的能力?以下是他演講重點:我問各位幾個問題,知道答案的舉手,我們看看結果如何好不好?

美國昨天(五月三十日)過期的法案是什麼?中國對Internet創業最重要的八個字是什麼?美國Tesla公司除了汽車又推出了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是什麼?知道的舉手。

這些問題是在測試大家的世界觀,剛剛有幾位在這三個問題舉起了手,這滿好的,但我覺得,如果更有世界觀一點的,應該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的人舉起手來。

所謂世界觀,就是關懷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去了解那些重要的事,然後用不同角度、文化來思考問題,讓自己有更多的perspective(觀點)。對一件事 情有更多角度的看法,叫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式思考),那是特別重要,跟世界觀也挺有關係的。

打破洗腦

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特別在亞洲長大的朋友們,我們都會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有很多不同的視角,然後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它。當我們只用一個方式來思考時,可能就是欠缺這種批判式思惟,或者說世界觀。

父母親就是想要你成為他們想要的人;老師就是用他們學習的方法來教你們;政府就是用他們認為正當的方法來告訴你怎麼做事情,這個跟是不是有民主制度是沒有 關係的,在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樣來洗我們的腦,我覺得世界觀就是對洗腦的抗拒,就是說我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要告 訴我事情一定是怎麼樣,我能夠用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它。

比如說,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我們應該知道世界領跑的美國,為什麼要制定一個Patriot Act(︽美國愛國者法案︾)?現在過期了代表什麼意義?這個是影響世界的。可能現在大家都在談台灣最近發生什麼慘案、哪個明星又怎麼樣,這些大家看一下 就好,如果真的想成為世界公民的話,我會希望每個人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看台灣之外發生的事情。

對國外事情有好奇心與關懷,不是要你看遍世界每一件事情,而是把握最重要、有影響力與核心的事情,若只關懷幾個國家,那我就看美國發生什麼,中國發生什麼?他們的經濟、科技都會改變全世界,對他們就是要抱持一種好奇心,把這些重要知識吸收進來。

最近有一家香港公司,見了我的一位做天使投資的朋友,這位天使投資人第一個要求是:搬到矽谷去。世界上最棒的科技環境在美國,如果你要做一家偉大的科技公 司,一定要知道美國人在想什麼,練好英文,一旦做到了,自然就會跟那邊發生connection(連結)。當你考慮到美國的科技、市場、風投,那時候你就 跨向世界,當然在中國也是一樣的道理。

做大市場

別讓你的idea被偷走

從創業的角度來說,整個Internet把世界連結起來,如果你做什麼好東西,別人都會看到,別人看到了後就有可能會去發揚光大,因此,如果你是在大市場 裡面做的,你可以不斷去scale(規模化),越做越大;但如果是在小市場做的,哪怕你做到最好,當你想要到大市場時,別人已經把你的idea拿走了。

如果你現在在一個小市場裡面,別人是看得到你的,但是你不見得走得出去,像是在台灣,有人說Uber有什麼稀奇,我們大車隊早就做得很好;有人說中國電商 有什麼了不起,PChome或Lativ更早就做出來了,這些企業都做得很棒,但是當你沒有走向世界的眼光,你最後的天花板就在台灣市場裡面,而台灣市場 只有世界百分之幾這麼大。

當你做了很棒的東西,美國、中國的公司等等,就會來參考你做的,那時候你再想要到中國發展,別人已經走在前面了,你去學習市場的時間,還不如別人來學習你技術的時間來得快,所以如果真的要把一個東西做大的話,一定要考慮到大市場。

馬雲來台灣說要捐錢、投資幫助創業家,但一大堆人說他是賣假貨的,facebook上,有八○%都是在批評這一類事情。我們認為它只是運氣好,小米為什麼值四百億美元,它就是運氣好,沒有用謙卑學習的態度來看。

我們應該認為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去學小米做得很厲害的地方,而不是說它就是不如蘋果、山寨人家,不就是市場大嘛!甚至批評人家英文講不好,這些都沒有任何意義與必要。

就算你心中不喜歡馬雲,不喜歡雷軍,還是不願意向淘寶買東西,沒關係嘛!人家的成功,還是有值得謙卑學習的地方。

我們個體很難突破國家的偏見,唯一方法就是多去結交外國朋友,了解別的國家、人民、語種,別的文化的人如何看問題。

透過謙卑地學習,經由討論,才會知道問題不只是有一種看法,也才能夠真正地擁有世界觀。

李開復

出生:1961年

現職:創新工場董事長、CEO 經歷:Google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微軟全球副總裁、蘋果電腦互動多媒體部全球副總裁學歷: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腦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24

一輛電動機車 萬太貴?天才設計師首度回應 陸學森:台灣應走出比價輪迴

2015-07-06  TWM

智慧電動車gogoro試乘者滿意度高達九十七%,公布售價十二.八萬後,批評聲浪排山倒海,執行長陸學森接受《今周刊》專訪直言:沒有利潤,賣一台、賠一台。堅持創新、安全與品質,不做折衷的次品,每個零件都是汽車等級。

撰文•周品均、何佩珊

今年討論度最高、話題最熱的智慧電動車gogoro,在六月二十七日開賣。這台被譽為「兩輪Tesla(特斯拉)」的gogoro,開放試乘三周內,登記試乘人數超過九千位,其中三千多位試乘者滿意度高達九十七%。

不過,這些讚歎光芒,卻在gogoro十七日公布售價十二.八萬元後,遭網路反彈聲浪蓋過,多數消費者直指gogoro售價太高、資費太貴。

就連中研院院士朱敬一都發文表示:「能夠花十二.八萬元買機車的年輕人,恐怕已具有標籤意義。在超過六成年輕人當前月薪不到三萬元的情況下,尤其如此。」關於售價、資費方案,批評聲浪排山倒海,gogoro執行長陸學森在公布價格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位極少出現在媒體前的天才設計師,罕見地親上火線面對眾多批評聲浪。以下是他接受《今周刊》專訪紀要:《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很多人說gogoro售價「是有錢人的玩具」,是否太貴了?

陸學森答(以下簡稱陸答):我不騙你,我每(賣)一台、賠一台,沒有利潤。

我們用Panasonic電池芯,它只賣兩家(車用電池):Tesla與gogoro。做能源,要用高安全標準去衡量,這個東西(換電站)是放在加油站,一出事會很慘。

每個零件 都是汽車等級gogoro每一個零組件都做得非常好,因為我們是用汽車零組件來做,每一個零件都是汽車行業水準。

為什麼呢?因為消費者值得擁有最高品質、最安全、最好的駕駛經驗,消費者每一毛錢都是很辛苦賺回來的,他們不應該擁有爛東西。

I don’t make crappy shitty product.(我不做爛產品)台灣有個毛病,每個人都比價錢,不在乎品質,東西就是爛的。一個爛的產品出來,長期來看,消費者花更多成本,台灣的產業有這個不幸的輪迴。

當我站在這條街(八德店)就想到,電腦的產業都是架構在別人的平台(platform)上,就連車子也都是別人的平台。台灣很會利用機會,但有誰成了平台?沒有創新就只能比價錢。

gogoro有沒有可能做到,成為幫台灣站起來的平台,幫助台灣產業、人民?gogoro可以是下一個平台。

我們要的是服務標準、品質標準、安全標準,要以這些標準作為衡量的基準。我希望有一天這間公司代表台灣,為台灣設下一個新產業標準。

價錢公布後 來客數更多問:你看到網路上的評論會不會感到很失望?

陸答:如果你不喜歡,連討論都不討論。事實上,價錢公布後,gogoro店面的來客人流更多了,不是減少。

gogoro資深採購處長李英榕(以下簡稱李答):Horace(陸學森)很掙扎價格到底要訂在哪裡,為此掙扎一年多。一年前,我就可以想像,當宣布價錢後會有很多攻擊,人家覺得你是暴利,就是欺負台灣人。

但我知道,即便這項產品的BOM cost(物料成本)這麼高,還是值得去拚。因為我看到整個產業能夠改變的願景,包括大家觀念和消費習慣能夠改變時,這個量可以讓整體價格再往下降的可能性,到那個時間點,我們不見得要在scooter上賺錢,但也不要賠錢,這樣商業模式就會起來。我常跟供應商講:我們的策略是先蹲後跳,我必須先蹲下去,才會跳得高。

陸答:但也不能蹲得太低。

李答:(笑)對,蹲得太低就趴下去了。

陸答: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我們沒有想過要很high margin(高毛利),我也知道沒有起步就沒辦法改變地球,但起步也要合理的起步。

問:gogoro換電池資費八九九元,和機車族實際加油費用脫鉤,也有不少人質疑資費定價太貴、太離譜?

陸答:我們做了一百多位年輕人的焦點團體測試,測試完有些人每月油錢是一千一百元、有的四、五百元,平均大概七、八百多元,我們定價在八九九元,可以換電池換到飽,原以為這數字會很吸引消費者,但我們可能太aggressive(積極),消費者並沒有騎這麼多。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這個月資費不是油錢,是一個服務,是一種生活形態,如果你的車出事,我們二十四小時來幫你,這資費包含了付費獲得更多的方便,不只是油而已。

本以為給一個換到飽的資費就沒有人會抱怨,結果每個人都有意見,所以我們會創造一個比較有彈性的資費方案,細節要之後才出來。

我不是要躲避這個問題,而是不知道。老實說,我們已經開始收集客戶怎麼使用我們的東西,一旦有數據,才可以設計一個健康的資費方案。

問:從消費者的反彈,和你的回應看起來,gogoro和消費者間的溝通是不是出了問題?

陸答:不。我這樣問你: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平均要花七倍時間才能消除你的記憶,假如你跟男朋友分手,就要花你和他相愛七倍的時間忘記他。要花時間讓人們去了解這個新公司、新商業模式、新產品、新服務,要花時間的。我常說:你還不知道你不知道,除非你知道了,不然不應該下評斷。

那些抱怨的人沒有騎過gogoro,我認為你應該去看首批騎乘者的回饋,已經有兩、三位已經買了,因為他們無法想像沒有gogoro多痛苦。這才是我要聽的聲音。

下一輪募資 目標一億美元問:做一台賠一台,還得布建充電站,有沒有資金疑慮?

陸答:我們沒有資金問題。

我們的第一輪資金總共是五千萬美元,一千萬美元來自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四千萬美元來自尹衍樑(潤泰集團總裁)。下一輪募資目標是一億美元,這輪還沒正式結束。

我們需要的是可以剛好把事情做好的資金,太多資金會讓人變懶散,而太少又做不成事。

問: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也是gogoro股東,gogoro會成為王雪紅繼宏達電之後,扶植的下一家公司嗎?

陸答:Cher(王雪紅)她投資gogoro一千萬美元是個人投資,不是hTC的投資。

她很感謝我幫hTC,她也知道我已經下了決定(離開hTC),所以她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祝福我有一個順利未來,協助我的夢想。她出資讓我的公司能順利開始運作。

問:依你的說法,第一代gogoro用最好的零件,那麼這該被定位為頂級旗艦車種,還是你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未來可能推價格親民的智慧電動機車嗎?

陸答:我不能透露未來計畫。我們第一步要專注在創新、安全與品質,不要做一個折衷的產品。

Tesla先推出了頂級車款Roadster,然後才是Model S,以及計畫推出平價版的車。我覺得我們比較像Model S,但大家都覺得我們要做Model 3(第三種平價車款),給我們一點時間,一個新公司不是那麼容易起來。

問:為什麼叫gogoro?

陸答:我們目標是找到中性的字,假設取名Taiwan electronic vehicle company,你就覺得是做車的,人家怎麼信任我們其他產品。

第二,不希望人們認為這公司來自特定地區,說中國製造會想到品質,說到台灣會想到高科技,我希望中立這些感受。

第三,老婆婆和小孩子聽過一次就要知道,不要小看命名,只要一個字,就能抓住人們的注意力。第四,設計gogoro logo時,要有前進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做,就好像有很多輪子。

問:什麼是你現在最大的挑戰?你擔心失敗嗎?

陸答:(笑)你有五十個小時嗎?我跟你list(列)出來全部我擔心的事情。

對我來說,最困難就是抉擇,決定什麼要做、什麼不做。這台車本來還有很多功能沒有放上去,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下,如果做太多,卻不夠安全、品質不夠好,這不好。但做太少,不夠讓消費者興奮,人家也不喜歡,要做得剛剛好。至於怕失敗嗎?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為什麼要浪費時間想那個。

陸學森

出生:1970年

現職:gogoro執行長

經歷:宏達電創意長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

成績:打造微軟第一代XBOX、宏達電鑽石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40

36氪創始人劉成城:互聯網創業就是走出那“幾秒的混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53

 

36氪創始人劉成城。 (36氪供圖/圖)

2015年7月12日,周日,北京發布了高溫黃色警報。當天23點,36氪創始人劉成城在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後,又趕往下一個目的地,盡管他已經哈欠連天。

劉成城生於1988年,江蘇鹽城人。2005年,劉成城讀高二,天天看《IT經理世界》,那時候很多中國公司給微軟做軟件外包。劉成城覺得自己也能幹這事。

後來,他考上北京郵電大學的編程專業。大學期間,他跟幾個朋友一起辦了個團購網站,但自己很快退出,這個網站現在已關張。

本科畢業後,劉成城不想找個普通的工作,於是進入中科院讀研。那時候大數據很熱,他選擇將數據挖掘當作研究方向。

讀研時,劉成城就在2010年成立了36氪,一開始是個科技資訊媒體,目前有線上融資平臺36氪融資、線下孵化器氪空間及36氪媒體三大業務,公司有230多人。劉成城說他要做的是中國創新創業的基礎設施平臺,讓他的服務像水電煤一樣提供給創業者。

目前有26401家創業公司在36氪平臺上,其中2133家正在通過36氪融資。36氪是目前創投圈公認的幾個主流創業平臺之一。

過去十年的互聯網史,在歷史長河里只相當於幾秒鐘。這十年里互聯網行業的歷史變遷,就是從那“幾秒的混沌”里走出來。

——劉成城

不靠媒體業務賺錢

我把這件事當做社會價值來做,做出了社會價值,就不愁沒有商業價值。

為什麽想到要做36氪?我一直愛看科技報道,於是弄了兩個網站,一個個人博客,介紹科研前沿信息,比如往電池里加細菌的話,電池的壽命增強了。還有一些關於移動互聯網的內容,比如介紹一些好玩的APP。

後來九合資本的創始人投資了我,他是我在北郵的師兄。有人給錢,為什麽不試試,於是就創業了。先從我們的讀者里招人,來了三個。一開始的定位是做成一個科技創業者的一站式資訊平臺,後來變成科技創業者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很多創業類的雜誌,比我們的歷史要悠久,但我們之所以能做出來,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定位在新媒體,很多創業雜誌都是傳統媒體的思路。他們報道的公司往往是已經成長起來的公司,而我們一開始關註的對象是那些剛開始啟動創業的公司。另外我們以量取勝。去年我們媒體業務這塊刊發了八千多條稿子,其中八成的報道對象反饋說我們給他們帶去了巨大流量。我們對於創業公司的背書能力很強。但我們不刊發軟文,有少量硬廣,不靠媒體業務賺錢。

做媒體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創業者不知道怎麽去開辦一個公司,知道的話也沒錢,沒地方辦公,招不到員工。我們了解這種痛點。

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叫做氪空間的孵化器,這個是完全免費的。現在大部分孵化器都是通過房租賺錢,或者要求在創業者公司里占據一定的股份,大多是要求1%。但我們什麽都不要,我們的目的是跟創業者強綁定。我把這件事當做社會價值來做,做出了社會價值,就不愁沒有商業價值。很多公司進入到孵化器的時候,只有一個人,出去的時候,已經招到了二十多個人。

後來我們發現很多創業者有融資的需求,於是我們就通過個人的關系,給他們引薦一些投資人,但我們個人的資源畢竟有限,於是就搭建了一個融資平臺,讓創業者和投資人在那里對接。很多投資人也找到我們,讓我們介紹項目。我們相當於投資機構的上遊,是項目供給方。我們根據不同公司所處階段和選擇服務不同去收取一定的費用,但不高。

今年6月15日我們又推出了股權眾籌平臺,邁入互聯網金融大門。好的項目不缺錢,重要的是你拿誰的錢,很多創業者需要的是資源。現在股權眾籌的上限是200個投資人,選擇這個方式拿錢,不僅獲得了200個非常優質的用戶,而且獲得了他們背後的資源支持。

這塊我們是收費的。股權眾籌平臺在項目招募成功,線下交割手續完成後,我們會收取融資方融資額5%的手續費,且可以選擇以傭金對項目方進行入股,5%為業內平均收取標準。

我們曾身處“混沌”

你最先想的問題一定是你在哪里,而不是你要去哪里。這就是幾秒內的迷茫和混沌。

互聯網技術大規模民用是在2000年左右,一直到2007年才出現了蘋果這樣的智能手機。你感覺時間很長,但其實放大到1000年的維度來看的話,互聯網的民用和蘋果手機的出現,可能就是在同一時間,那六年的時間,在歷史的千年時間長河里,就相當於幾秒種。

而2000年到2006年的那幾秒里,我們討論了很多互聯網所謂的問題,比如博客的商業模式,甚至當時有人討論過要不要向用戶收費。這些問題今天看來很幼稚,但在當時大家覺得是真問題,因為大家都處在“那幾秒的混沌中”。

這種混沌的狀態,就相當於突然有一天,把你的眼睛蒙上,扔到一個未知的星球,你睜開眼睛的第一反應只能是看到光或者黑暗。你最先想的問題一定是你在哪里,而不是你要去哪里。這就是幾秒內的迷茫和混沌。

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社會的變量越來越多。現在大街上到處都是攝像頭。可能五年後這些攝像頭就是科幻片里的一個天眼系統,任何人都躲不過這個系統的追蹤。

但關鍵是如何讓互聯網這個變量,融入到社會規則里,催生一個新的道德體系。怎麽做,不知道。我們處在還沒有反應過來怎麽回事的“那幾秒的混沌里”。

未來衡量價值的體系一定會改變

以後的人就分成兩種,一種是秒內的,一種是秒外的。活在秒內的人,就像是小蟲,能想到的事情很有限。

走出混沌之後的生存場景難以描述。我只能說,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就是重組傳統行業的利潤結構。比如我們36氪,是消除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的各種層級。滴滴是消除車和人之間的各種層級。

每個細分行業的成本結構都在被互聯網模式重組,中間層正在逐步消失。一些互聯網公司為了在打掉這些中間層之後鞏固自己的地位,就通過讓自己的利潤趨於零來設立門檻,比如亞馬遜。

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在商品經濟時代,大家是賺取利潤,這是商業的本質。但在未來,99%的GDP將是信息交換,信息交換沒有利潤,沒有成本,信息對人來說不需要制造,這是人類自帶的設備,人類天生就能生成、傳輸和處理信息。

所以未來衡量價值的體系一定會改變,現在是用貨幣在分發商品,但在信息時代,信息的分發不再需要通過貨幣。貨幣可能就消失了。

我們要尋找那幾秒種里要發生的變化規律。但真正的規律往往要等這幾秒過去後,才能被我們總結出來。

很多東西都在往目標原點慢慢挪。但如果你沒看到原點,你就會認為這是對現在我們生活體系的顛覆和破壞。就好比我帶你走一條路,路的盡頭是城市。但你不願意離開你的小木屋,你習慣了生活在小木屋里。你處在還沒有反應過來的那幾秒里。在這幾秒里的博弈會非常激烈。

現在很多活在那幾秒里的人,成為了改革的阻力。以後的人就分成兩種,一種是秒內的,一種是秒外的。活在秒內的人,就像是小蟲,能想到的事情很有限。

公司也將分成好幾類,第一類是按照規則辦事的普通公司,比如小餐廳;第二類是在規則內,但懂得利用規則的公司。比如新東方,研究出題規則;最牛的是第三類公司,他們在改變規則。比如滴滴和Uber,改變了出租車行業。這些公司真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第三類公司往往又是從第二類公司里演化出來的。

我們也算是第三類公司。我們在改變這個行業的規則。最早我們做媒體的時候去融資,有的投資過媒體的機構看不上我們,他們按照傳統的評價標準來看待我們,自然覺得我們沒有傳統報業發展得好。他們的語氣是,你們還是小屁孩,回去歇著吧。

後來我們做融資平臺,一些保守的VC,認為我們顛覆不了這個行業,就像以前電商剛出來的時候,大家認為上網買衣服說沒法試穿,覺得電商沒前途。他們都是在秒內的人。

我們做股權眾籌的時候,遇到的問題更多。很多人說,我有自己的項目為什麽要拿到你那去跟別人分享呢,我自己的錢就能投資這個項目。很多人以前覺得,只有朋友推薦的項目才是靠譜的,但朋友往往坑你。

 

你要去改變規則,或者要去建立未來的規則的時候,你的合作夥伴,甚至你的家人都不會認同。我當時剛創業的時候,家人以為我是在網上騙人的。那時候央視天天播放網絡詐騙的新聞。

抓住互聯網紅利

創業的政策太多了,孵化器嚴重過剩。但是該給的牌照又沒有給。

改變規則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知道未來的規則是什麽,二是有能力去改變這些規則。

樂觀、皮實和經得起折騰,這是現代創業者必備的素質。太敏感的創業者不好,小氣的創業者也不好,太追求完美的創業者更不好。

我們這撥人相對70後,更從容一點,物質水平更好一點。現在不是投機倒把時代的創業,創業需要走很久長遠,沒有長期的物質保障可能壓力比較大,衣食無憂的人最適合創業。

以後的創業者會越來越純粹。現在的創業者不用拼爹,要拼顏值。我爸爸是做鋁材生意的,小生意。我媽媽和爺爺奶奶都是老師。我爺爺是我初中時的校長。

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有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的心態,而且不能得瑟。找創業團隊,一定要看長遠,要基於找人生夥伴的目的去找,我願意跟這些人合作一輩子。應該用人性來控制公司,你找到的合夥人要認可你的理念。

融資,要在最好融資的時候融資,而不是在最需要錢的時候融資。你在線下融資,不知道投資人是好是壞。你去跟投資人談判,如何定估值,我們平臺都可以幫忙。

創業者經常走的彎路是,融資的時候把估值擡太高,錯誤判斷當前形勢,比如不好的時候招了好多人,好的時候沒招人,不會用人,不會招牛人,不會把不合適的人及時請走。

這批創業潮靠的是互聯網紅利。而且這個紅利前所未有地大。

最早一批創業者以柳傳誌為代表,主要是做硬件,夢想是世界500強。第二批創業者以金山的求伯君為代表,但很遺憾沒有刷出什麽存在感。第三批是李彥宏和張朝陽等人,他們大多是海歸,比較早接觸了互聯網,他們的視野高於當時中國社會最高水平。第四撥以周鴻祎為代表,是納斯達克和創業板的一批人。第五撥是陌陌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我們36氪應該是第六代創業者,前幾撥創業者是混沌狀態開始的那幾秒,我們這批是混沌快結束的那幾秒。

現在的問題是,創業的政策太多了,孵化器嚴重過剩。有一大批騙錢的孵化器,把閑置的場地,弄個牌照就成了孵化器,實際上沒有項目入駐,只是圈走了政府的資源。

但是該給的牌照又沒有給。比如眾籌這塊,我們希望盡早開放公募股權眾籌平臺的牌照。現在只有幾家公司拿到了牌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39

A股走出“非常時期” IPO及再融資有望逐步恢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640.html

A股走出“非常時期” IPO及再融資有望逐步恢複

一財網 杜卿卿 2015-08-07 10:14:00

“市場流動性危機得到有效化解、基礎定價功能逐步恢複之後,資源配置功能的恢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市場回歸常態的必要課題。”

上海證券報7日刊文稱,“機制恢複是市場回歸常態應有之義”,並表示隨著交易量的平抑和回歸,下一階段市場各項體制、機制及基礎功能也將逐步找回其“本來面目”。

有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轉折性的,意味著監管層將要重啟市場融資功能。

上海證券報由新華通訊社主辦,是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也是證監會臨時、及時回應市場疑問的常用平臺。對於上述報道,業內人士解讀認為,這是監管層對當前A股所處階段的定調,同時提前為市場“打預防針”,為IPO、再融資等市場基本功能的恢複做好鋪墊,避免引起大的波動。

成交額回歸“正常”

剛剛過去的6個月,A股市場無論是市場行情,還是市場機制,都經歷了巨大的調整。7月中旬,投資者一度以為“股災”已經過去,但是緊接著幾個交易日的大跌立即發出警示——市場依舊脆弱。

那麽,A股市場目前到底處於怎樣的階段?上述報道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答:“在監管層與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剛走出極端’非常時期’的A股市場正沿著穩定、修複、建設相結合的路徑回歸常態。”

近五個交易日以來,市場日成交額都維持在萬億以內,對此有部分市場觀點提出,市場交易出現了嚴重萎縮。上證報道認為,前期暴漲暴跌行情中的巨額成交量才更顯得“非常”。

“4月至7月初的成交狀況’非常’,主要是受杠桿資金、短期投機交易、高頻交易等因素影響,同時,暴漲暴跌之下,盲目跟風盤也釋放了相當多的交易額。”上證報道稱,目前A股市場資金去杠桿已近尾聲,買賣雙方在交易中都更加謹慎,盲目、無序的跟風盤減少,市場成交額自然回到了“之前正常時期的水平”,這也是投資者回歸理性、市場趨向常態的客觀表現。

對此,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對本報分析稱,從上述表述分析,監管層認為當前的價位是合理的,當前的成交水平才是常態。“看樣子監管層很快會重啟融資功能,此前的再融資重啟傳聞不是空穴來風。”

穩定是前提

在此前的“救市”過程中,監管層陸續做出暫停IPO、再融資等臨時性的政策措施。對此市場爭議較大。一方面觀點認為,非常時期非常之舉,這是監管層主動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觀點則認為,為市場一時穩定,做出的犧牲太大。

對此,上證報道做出了解釋。股票市場異常波動期間,流動性枯竭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市場基礎定價功能的失靈,建築於定價功能之上的資源配置功能也無從發揮。因此,監管層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以穩定市場、穩定人心。

同時,上證報道稱,走出“非常時期”與恢複市場機制和功能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要尋回一個健康、健全的資本市場,在維持穩定的同時逐步恢複市場機制是題中應有之義。

“市場流動性危機得到有效化解、基礎定價功能逐步恢複之後,資源配置功能的恢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市場回歸常態的必要課題。”上證報道認為,從另一層面來說,不恢複市場機制及其基礎資源配置功能,回歸常態也就無從談起。

上證報道表示,下一階段市場各項體制、機制及基礎功能也將逐步找回其“本來面目”,不過是逐漸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而且,維護穩定是前提。

“需要明確的是,管理層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目標是清晰、堅定的,就是把穩定市場、修複市場、建設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逐步修複、建設市場,在修複、建設市場的過程當中確保市場穩定。”上證報道稱,穩定市場與修複市場將有機結合,兩者互為前提,既不會為了穩定市場而放棄修複市場,也不會以放棄穩定為代價使市場回到各項應急措施出臺以前的狀態。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09

A股走出“非常時期” IPO及再融資有望逐步恢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640.html

A股走出“非常時期” IPO及再融資有望逐步恢複

一財網 杜卿卿 2015-08-07 10:14:00

“市場流動性危機得到有效化解、基礎定價功能逐步恢複之後,資源配置功能的恢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市場回歸常態的必要課題。”

上海證券報7日刊文稱,“機制恢複是市場回歸常態應有之義”,並表示隨著交易量的平抑和回歸,下一階段市場各項體制、機制及基礎功能也將逐步找回其“本來面目”。

有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轉折性的,意味著監管層將要重啟市場融資功能。

上海證券報由新華通訊社主辦,是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也是證監會臨時、及時回應市場疑問的常用平臺。對於上述報道,業內人士解讀認為,這是監管層對當前A股所處階段的定調,同時提前為市場“打預防針”,為IPO、再融資等市場基本功能的恢複做好鋪墊,避免引起大的波動。

成交額回歸“正常”

剛剛過去的6個月,A股市場無論是市場行情,還是市場機制,都經歷了巨大的調整。7月中旬,投資者一度以為“股災”已經過去,但是緊接著幾個交易日的大跌立即發出警示——市場依舊脆弱。

那麽,A股市場目前到底處於怎樣的階段?上述報道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答:“在監管層與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剛走出極端’非常時期’的A股市場正沿著穩定、修複、建設相結合的路徑回歸常態。”

近五個交易日以來,市場日成交額都維持在萬億以內,對此有部分市場觀點提出,市場交易出現了嚴重萎縮。上證報道認為,前期暴漲暴跌行情中的巨額成交量才更顯得“非常”。

“4月至7月初的成交狀況’非常’,主要是受杠桿資金、短期投機交易、高頻交易等因素影響,同時,暴漲暴跌之下,盲目跟風盤也釋放了相當多的交易額。”上證報道稱,目前A股市場資金去杠桿已近尾聲,買賣雙方在交易中都更加謹慎,盲目、無序的跟風盤減少,市場成交額自然回到了“之前正常時期的水平”,這也是投資者回歸理性、市場趨向常態的客觀表現。

對此,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對本報分析稱,從上述表述分析,監管層認為當前的價位是合理的,當前的成交水平才是常態。“看樣子監管層很快會重啟融資功能,此前的再融資重啟傳聞不是空穴來風。”

穩定是前提

在此前的“救市”過程中,監管層陸續做出暫停IPO、再融資等臨時性的政策措施。對此市場爭議較大。一方面觀點認為,非常時期非常之舉,這是監管層主動有所作為。另一方面觀點則認為,為市場一時穩定,做出的犧牲太大。

對此,上證報道做出了解釋。股票市場異常波動期間,流動性枯竭的局面直接引發了市場基礎定價功能的失靈,建築於定價功能之上的資源配置功能也無從發揮。因此,監管層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以穩定市場、穩定人心。

同時,上證報道稱,走出“非常時期”與恢複市場機制和功能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要尋回一個健康、健全的資本市場,在維持穩定的同時逐步恢複市場機制是題中應有之義。

“市場流動性危機得到有效化解、基礎定價功能逐步恢複之後,資源配置功能的恢複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市場回歸常態的必要課題。”上證報道認為,從另一層面來說,不恢複市場機制及其基礎資源配置功能,回歸常態也就無從談起。

上證報道表示,下一階段市場各項體制、機制及基礎功能也將逐步找回其“本來面目”,不過是逐漸的過程,不會“一步到位”。而且,維護穩定是前提。

“需要明確的是,管理層對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目標是清晰、堅定的,就是把穩定市場、修複市場、建設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逐步修複、建設市場,在修複、建設市場的過程當中確保市場穩定。”上證報道稱,穩定市場與修複市場將有機結合,兩者互為前提,既不會為了穩定市場而放棄修複市場,也不會以放棄穩定為代價使市場回到各項應急措施出臺以前的狀態。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82

2位長春藤教授走出憂鬱症現身說法


2015-08-03  TCW




「我已經決定了。我是個失敗者,我把自己逼到一個可笑的角落,浪費一堆錢在一個不在意我的學校,我 還能做什麼?永遠重複同樣的失敗嗎?成為家人和朋友和自己永遠的負擔嗎?幹!少一個像我這樣連基本功都做不好的人,世界會更好!我還能貢獻什麼?屁!我已 經決定了,連計畫都擬好了。我腦裡浮現四到六種死法,全都想好了??。」

寫下這段經驗的人,是被《快公司》雜誌(Fast Company)提名為「最有創新力的商業人物」的普林斯頓大學講師費里斯(Tim Ferriss),他五月在部落格首度揭露,他在普林斯頓大四那年的一段罹患憂鬱症、規畫自殺的心路歷程。

文末,費里斯邀請曾有同樣遭遇的網友,寫下自己「抗憂鬱、防自殺」的方法,獲得九百二十則留言回響,超乎他想像。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球憂鬱症患者超過三億五千萬人,每年因憂鬱症自殺者超過一百萬人,WHO在一九九九年就預估,癌症、愛滋病、憂鬱症為二十一世紀人類三大文明病。

另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二○一四年台灣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人數超過一百一十六萬人,相較二○○五年成長幅度近五成,是所有種類藥物使用成長最快的。

憂鬱症,俗稱心靈重感冒,究竟是怎樣的疾病,會使人走上絕路?

生理型患者,遺傳機率最高七成

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指出,憂鬱症有三種原因:生理、環境和心理,「三種因素導致憂鬱症的比率各為三分之一,除了生理因素是遺傳,無法決定,另外兩種因素可以試著借助外力,舒緩症狀。」

生理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是因為體內血清素、多巴胺和新腎上腺素等內分泌失調所致,此類憂鬱症患者多為家族遺傳,常會不由自主的沮喪,無法控制。若父母中任 一方有上述的身因性憂鬱症,兒女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身因性憂鬱症,則兒女罹患的機率達六成到七成。

環境因素所產生的憂鬱症主要來自天災人禍等環境劇變,讓生者頓生「生命無價值」的空虛感,諸如九二一大地震、八仙塵爆對家屬的衝擊。

心理型患者,多是人生勝利組男性

相較之下,一般白領最容易遇到的,是心理因素產生的憂鬱症。

此類憂鬱症多與人格特質有關,尤其是「A型人格」,這並非血型是A型者,而是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性格,這群人在一九五○年代被確認容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成為二十一世紀憂鬱症患者的主要來源。尤其高學歷、高表現的人生勝利組男性,特別容易發生。前述費里斯、華碩財務長張偉明便是此性格。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指出,台灣高階專業經理人自我要求高,是苦幹型的完美主義者,從小到大優等生的經驗會讓他認為,靠自己的能力足以 解決所有事情;但是當台灣產業利潤普遍下滑,又遇上意志力超強的老闆時,「勝利組」專業經理人做不了什麼創新以改變現況,反而會把上述結構性因素轉成自 責。同時又因長時間扮演照顧別人的角色,所以不會求助,「因為求助等於承認自己不行,」王浩威說。

「工作壓力的確會使心理型憂鬱症惡化,」楊聰財說:「壓力讓身體出現症狀,導致內分泌失調,然後又好強不求助,變成悶燒鍋,然後生理更運作不良,成為惡性循環;最後火山爆發,就走上自殺一途。」

費里斯終究沒有自殺,反而投資新創公司、玩廚藝、跳探戈、練搏擊、演連續劇,活出精彩人生;連他自己都反問:「為什麼我沒死成呢?」

關鍵是,他在大學圖書館借了太多自殺相關的書,圖書館員察覺有異,雞婆的通知他母親,就在費里斯盤算自殺計畫時,手機響了,母親緊張的問他「那些書是怎麼 回事?」就在那幾秒鐘,他突然意識到:自殺不是只跟「我」有關,也會毀了其他人的生活,「我媽跟我的失敗有什麼關係呢?但是她卻可能因此自責一生。」當他 想到他所關心的人,馬上打消自殺念頭,開始面對失敗。

過來人分享,如何找出口?

然而,對當時身處黑暗的人而言,在絕望中,想到別人也無法解決痛苦,有什麼實際對策,可以慢慢走出黑暗?以下是費里斯的建議。

初級班》

一、每天讓身體動二十分鐘。要打贏這場仗,八成精力靠運動!

二、盡量吃無麩質餐。避免攝取穀類和各種碳水化合物;多吃高蛋白、低熱量的食物,有助情緒、血糖穩定。

三、每週固定約朋友吃飯(兩到三人最佳),要在週一傍晚五點前就約好。

四、每天花一分鐘講一通感謝電話,也可花五秒鐘發一則聲音訊息,或一行簡訊。

進階班》

一、不要起床就看公司郵件。最好比你固定看信的時間早起一小時,千萬記得電子郵件是心智殺手。

二、寫下來。此時,倒一杯愛喝的茶,準備好紙筆,寫下讓你最焦慮、最不開心的三到五件事,千萬不要多寫。

三、問自己。針對每一件事,反問自己兩個問題:A、如果這是今天我唯一要處理的事,我今天會過得滿意嗎?B、是否可以優先處理這件事,讓其他事暫時推遲一點點?

四、為你回答Yes的那件事,騰出時間。

五、如果你發現過程中開始分心或慢下來,不要緊張,重新讓自己回到處理那件事情上。

「憂鬱症不會消失;但回避只會讓它更強大。」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學教授所羅門(Andrew Solomon),長年為憂鬱症所苦,在二○一三年的TED演講中,分享自己的心情:「當憂鬱捲土重來的時候,雖然很可怕,但只要正視它,也會從中獲利。 我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愛上它,因為它迫使我尋找和抓緊快樂。我愛我的憂鬱,因為每天,我都決定去抓住活下去的理由。」

或許,這不只是憂鬱症患者的課題,也是每個人看待生命的態度。

【延伸閱讀】5件你不知道憂鬱症的事

1、別以為它只是哀傷,實際感覺是:?傷心難過?焦慮感?孤立感?討厭自己的情緒?無力感?罪惡感?像看著牆上油漆乾掉的感覺

2、別對患者說「想開一點」:它不只是情緒問題,而是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引發。別對病患說「想開點」、「很快就好」,會加重他們壓力

3、它會造成身體不適:會改變人的飲食,可能變得失眠或多眠,感覺身體無力,甚至心悸、胸悶、腸胃不適、手抖、頭暈

4、最快幾週內就能復原:9成患者能從數週到半年的憂鬱期中復原,但有一半的人,未來可能復發

5、吃藥很重要,生活步調也要調:除了藥物與心理治療,調整生活步調也很重要,例如醫學證明,有氧運動能有效改善憂鬱,且避免復發

資料來源:《變態心理學》、BuzzFeed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81

楊元慶炮轟山寨文化,反思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1/151785.shtml

近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15亞布力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再次炮轟中國“山寨”文化盛行,他認為這是阻礙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最大因素。

看來,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急了,很顯然,楊元慶對於“毛出在豬身上”、“山寨文化”很不喜歡。

山寨文化只能窩里橫出不去

對於聯想靠硬件來盈利的公司來說,“山寨文化”拉低了整體行業的利潤率。楊元慶稱,“不理性的競爭,我們是不贊成的,中國市場山寨之風是不可取的。我覺得中國一窩蜂做手機,可能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手機是制高點,非做不可,這把手機說重了,在美國蘋果iPhone那麽成功,也沒有見到它把所有的應用都給壟斷,也與谷歌等應用公司進行合作;另外一種是把手機看得太簡單了,手機誰都能做,這與OEM、ODM(兩種代工)比較流行是分不開的,貼個牌就行,這不能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楊元慶指出中國企業的“山寨”文化表現在於,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

楊元慶還指責很多中國企業不把信譽當回事。譬如少數快速躥紅的網紅掌握著驚人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粉絲們盲目跟風,都有無數擁躉,但絕無信譽可言。

他認為,通過這樣抄近路的方式,很多企業謀得一時的快速發展,卻只能是窩里橫,一到市場、法制環境更成熟的地方,就得認慫了,這也是中國企業不好走出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過分依賴國內渠道

不過,聯想的手機業務目前並不算靚麗,收購來的摩托羅拉手機業務虧損嚴重。日前,楊元慶在聯想集團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過去一個財年,聯想手機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手機在巴西市場的虧損,在巴西市場,其經濟環境、匯率,以及並購Moto以後整合的問題;二是中國市場的問題,手機市場開始從運營商轉向開放市場和在線市場,中國的手機品牌之間競爭加劇。

聯想手機的問題是存在感太弱,比如華為、小米每次旗艦手機發布會都能成功吸引眼球,並成為業界新入者的對標企業,但聯想卻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

談到與蘋果的差距,楊元慶坦承,聯想的品牌不如它,蘋果品牌更有號召力,但是產品和工藝上,聯想的產品不輸給蘋果。

其實,聯想集團管理層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科技領先的聯想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楊元慶也承諾繼續加大對研發創新的投入。

在品牌調性上進行重塑,聯想也在推動年輕化,爭取年輕人市場。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聯想被指在手機渠道戰略中仍然有近70%依賴於運營商渠道。相較中興、華為等競爭對手,聯想可以說是在開拓電商渠道中較慢的國產手機品牌。聯想移動業務也受累於運營商渠道的過分依賴。數據顯示,聯想移動業務的總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收入約20%,但移動業務集團仍虧損3.7億美元。

楊元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去集團重點靠營運商銷售渠道出貨。目前聯想移動要轉型至公開市場及網上銷售,將重新建立在線業務。

楊元慶曾向媒體表示,聯想移動業務被收購摩托羅拉所拖累,未來會進一步優化其成本結構、業務模式,以提升利潤,有信心在收購完成後的4-6個季度轉盈,相信未來移動業務有盈利貢獻。楊元慶期望新購業務未來盈利占比至少達4%-5%,3年至5年後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三,否則會考慮停止投資。

研發自主技術才是命運所在

一流的公司做標準,二流的公司賣技術,三流的公司賣產品。中國企業基於歷史原因,大多選擇了“貿工技”,如聯想、海爾。當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聯想都已經“三十而立”,已經開始向技術核心挺進。但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互聯網深入傳統行業開始帶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之時,當創新、創客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際,更多的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萬眾創新的當下,中國企業並不晚於世界其它國家,甚至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移動互聯的技術、應用開發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這時就需要企業在創新之時,把握新的標準機會,成為新一代的“一流企業”。

過去中國企業基礎相對薄弱,當年聯想也是不得己走上了貿工技之路,先讓企業生存下來是根本。但今天,中國企業經過了發展初期,需要在技術研發方面有更長遠的目標。中國公司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哪怕在一個特別小的細分行業里執著發力,而不是以山寨、複制快速出擊市場,相信只要一步步縱深發展一定有收獲。

以下為演講實錄(有截取): 

什麽是山寨文化?通俗點說:企業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這就是山寨文化。

現在國內的山寨技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大家都知道的深圳的華強北,已經形成了山寨的產業鏈,幾分鐘就能裝出一個機器,加上機殼,打上logo,猛一看跟大品牌一模一樣,要什麽品牌給你什麽品牌。看看我們的身邊,山寨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人家有蘋果,我們就有一籮筐的橙子、梨子冒出來。人家米蘭家具展還沒結束,這邊已經傳回照片做出仿制品了。連明星走紅毯穿的裙子,電視里放的節目,都是克隆來的。

在來重慶的飛機上看到一篇報道,現在竟然連投行高盛也有山寨版。昨天理事會上一位理事談到,美國一年審批通過的新藥不過幾種,最多幾十種,因為人家都是原創,而我們的藥監局一年待批的藥有上萬種,大多是拷貝。這樣的情形,就算我們自主創新的藥品要通過審批,也要等漫長的幾年時間,大大阻礙了創新。

對於如此嚴重的山寨現象,我們的立法、監督、執法力度都遠遠不夠,沒有把盜版、侵權、假貨揪住不放,全民喊打。反觀發達國家,他們都嚴打山寨、鄙視抄襲和拷貝,鼓勵原創,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自主設計。很多老百姓都聽說過,要是帶著盜版光盤或假冒產品進美國海關,可能都會遇到麻煩。中國公開審理的專利侵權案件的平均判賠額只有8萬元人民幣,很多侵權案子判罰的金額,連訴訟成本都達不到,而美國的專利侵權判罰金額中位數超過500萬美元。

著名的蘋果訴三星侵犯專利案,判罰金額超過了10億美金。其實你說三星侵權嗎?那要純從侵權角度看,恐怕還算不得大不了的事,但人家就是這樣的規則,越大公司侵權你相應賠付的就越高。山寨行為在國內走得通,有市場,即使被起訴,付出的代價也不高,但一到國外,麻煩就來了。去年12月份,愛立信在印度狀告中國手機廠商侵犯專利。今年,Beats耳機向很多中國山寨耳機廠商發起訴訟,索賠額達到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是遭遇美國專利侵權調查的主要對象,敗訴率高達60%,遠高於26%的世界平均值。

山寨有著低成本的假象,因為企業可以少投入,消費者不用花高價,政府能少費神,但它帶來的實質影響卻是高代價。因為質量不行,得頻繁維修或更換,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消費者對產品的擁有成本其實反而更高,甚至生命健康和安全都會受到威脅。這種山寨氛圍,不僅僅對跨國企業而言是不公平的競爭,也阻礙了本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因此我認為,光強調要自主創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旗幟鮮明地狠剎山寨之風。企業要更加自律,不抄襲,不侵權,不做假,要更專註於原創;消費者要能夠識別山寨,拒絕山寨。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政府應該向成熟市場國家學習,大力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懲山寨行為,痛打“李鬼”。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弘揚創新的文化,對山寨行為人人喊打,讓山寨無處藏身,無法生存,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健康的創新氛圍。

所以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今天的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還必須紮紮實實地加強在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尤其是創新上的競爭力,才有可能成長為受人尊敬的全球品牌。這也是聯想10年國際化歷程的切身體會,正是因為堅守了這些,聯想今天才能穩紮穩打,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在160多個國家深入開展業務。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我們卻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在財富全球500強的排名連續幾年以40位以上的跨度提升,就是因為我們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現在中國以外的營業額已經占到了集團整體的70%。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572

愛奇藝的全球野心:真正需要走出去的是“內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4393.html

愛奇藝的全球野心:真正需要走出去的是“內容”

一財網 秦夕雅 2015-09-11 13:14:00

在龔宇看來,真正要走出去的是國內視頻公司所生產內容,以及附加在上面的我們的看法、價值觀,精神和思想會隨著內容傳播出去。“這一步坦白地說,我們要走的路太遠了,語言、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問題使得‘走出去’變得非常艱難。”

9月11日,在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新領軍者年會——“中國夢工廠”分論壇上,愛奇藝首席執行官龔宇系統論及了愛奇藝“走出去”的話題。

在龔宇看來,提到“走出去”,首先要明確,拿什麽東西走出去?

“中國的技術可以走出去,中國人很聰明,特別是技術人員。但是技術走出去對我們媒體有多大的價值,至少不是第一位的。”龔宇談到。

就愛奇藝的發展歷程看,第一批“走出去”的團隊是內容采購團隊。這個團隊在全球購買內容,比如好萊塢的電影、美劇,泰國、韓國等國家的電影。

龔宇介紹說,第二步“走出去”是“走出去”然後把好的模式和做這些模式的人“請回來”,請他們在國內做好的本土化節目出來;愛奇藝也在做純的互聯網節目和網臺互動的節目,電視臺和網絡同時播出的節目也走出去,這是第二步。

盡管愛奇藝在“走出去”的布局已經邁出兩步,但是在龔宇看來,真正要走出去的並非上述兩者,而是國內視頻公司所生產內容,以及附加在上面的我們的看法、價值觀,精神和思想會隨著內容傳播出去。“這一步坦白地說,我們要走的路太遠了,語言、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問題使得‘走出去’變得非常艱難。”

那麽在這樣的情境下,國內電視內容制造商和媒體可以做什麽,怎麽做?

龔宇表示,盡管有困難,但是這是一個夢想,需要去做。

第一步,先用我們擅長的,先把愛奇藝的技術網絡鋪到全球。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愛奇藝已經基本實現了這一點,目前,除了個別的國家以外,全球範圍內看愛奇藝的內容都是流暢的,這是第一步,也是比較容易做的。

第二步,先覆蓋全球四五千萬華人。盡管要覆蓋全球的華人,語言依然是一個問題,因為這些華人可能不在說中文,但仍然值得一試。

“因為這樣的嘗試可以積累經驗和教訓,有時候,教訓甚至比經驗更重要。”龔宇說道。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