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15亞布力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再次炮轟中國“山寨”文化盛行,他認為這是阻礙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最大因素。
看來,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急了,很顯然,楊元慶對於“毛出在豬身上”、“山寨文化”很不喜歡。
山寨文化只能窩里橫出不去
對於聯想靠硬件來盈利的公司來說,“山寨文化”拉低了整體行業的利潤率。楊元慶稱,“不理性的競爭,我們是不贊成的,中國市場山寨之風是不可取的。我覺得中國一窩蜂做手機,可能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手機是制高點,非做不可,這把手機說重了,在美國蘋果iPhone那麽成功,也沒有見到它把所有的應用都給壟斷,也與谷歌等應用公司進行合作;另外一種是把手機看得太簡單了,手機誰都能做,這與OEM、ODM(兩種代工)比較流行是分不開的,貼個牌就行,這不能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楊元慶指出中國企業的“山寨”文化表現在於,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
楊元慶還指責很多中國企業不把信譽當回事。譬如少數快速躥紅的網紅掌握著驚人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粉絲們盲目跟風,都有無數擁躉,但絕無信譽可言。
他認為,通過這樣抄近路的方式,很多企業謀得一時的快速發展,卻只能是窩里橫,一到市場、法制環境更成熟的地方,就得認慫了,這也是中國企業不好走出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過分依賴國內渠道
不過,聯想的手機業務目前並不算靚麗,收購來的摩托羅拉手機業務虧損嚴重。日前,楊元慶在聯想集團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過去一個財年,聯想手機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手機在巴西市場的虧損,在巴西市場,其經濟環境、匯率,以及並購Moto以後整合的問題;二是中國市場的問題,手機市場開始從運營商轉向開放市場和在線市場,中國的手機品牌之間競爭加劇。
聯想手機的問題是存在感太弱,比如華為、小米每次旗艦手機發布會都能成功吸引眼球,並成為業界新入者的對標企業,但聯想卻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
談到與蘋果的差距,楊元慶坦承,聯想的品牌不如它,蘋果品牌更有號召力,但是產品和工藝上,聯想的產品不輸給蘋果。
其實,聯想集團管理層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科技領先的聯想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楊元慶也承諾繼續加大對研發創新的投入。
在品牌調性上進行重塑,聯想也在推動年輕化,爭取年輕人市場。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聯想被指在手機渠道戰略中仍然有近70%依賴於運營商渠道。相較中興、華為等競爭對手,聯想可以說是在開拓電商渠道中較慢的國產手機品牌。聯想移動業務也受累於運營商渠道的過分依賴。數據顯示,聯想移動業務的總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收入約20%,但移動業務集團仍虧損3.7億美元。
楊元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去集團重點靠營運商銷售渠道出貨。目前聯想移動要轉型至公開市場及網上銷售,將重新建立在線業務。
楊元慶曾向媒體表示,聯想移動業務被收購摩托羅拉所拖累,未來會進一步優化其成本結構、業務模式,以提升利潤,有信心在收購完成後的4-6個季度轉盈,相信未來移動業務有盈利貢獻。楊元慶期望新購業務未來盈利占比至少達4%-5%,3年至5年後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三,否則會考慮停止投資。
研發自主技術才是命運所在
一流的公司做標準,二流的公司賣技術,三流的公司賣產品。中國企業基於歷史原因,大多選擇了“貿工技”,如聯想、海爾。當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聯想都已經“三十而立”,已經開始向技術核心挺進。但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互聯網深入傳統行業開始帶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之時,當創新、創客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際,更多的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萬眾創新的當下,中國企業並不晚於世界其它國家,甚至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移動互聯的技術、應用開發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這時就需要企業在創新之時,把握新的標準機會,成為新一代的“一流企業”。
過去中國企業基礎相對薄弱,當年聯想也是不得己走上了貿工技之路,先讓企業生存下來是根本。但今天,中國企業經過了發展初期,需要在技術研發方面有更長遠的目標。中國公司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哪怕在一個特別小的細分行業里執著發力,而不是以山寨、複制快速出擊市場,相信只要一步步縱深發展一定有收獲。
以下為演講實錄(有截取):
什麽是山寨文化?通俗點說:企業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這就是山寨文化。
現在國內的山寨技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大家都知道的深圳的華強北,已經形成了山寨的產業鏈,幾分鐘就能裝出一個機器,加上機殼,打上logo,猛一看跟大品牌一模一樣,要什麽品牌給你什麽品牌。看看我們的身邊,山寨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人家有蘋果,我們就有一籮筐的橙子、梨子冒出來。人家米蘭家具展還沒結束,這邊已經傳回照片做出仿制品了。連明星走紅毯穿的裙子,電視里放的節目,都是克隆來的。
在來重慶的飛機上看到一篇報道,現在竟然連投行高盛也有山寨版。昨天理事會上一位理事談到,美國一年審批通過的新藥不過幾種,最多幾十種,因為人家都是原創,而我們的藥監局一年待批的藥有上萬種,大多是拷貝。這樣的情形,就算我們自主創新的藥品要通過審批,也要等漫長的幾年時間,大大阻礙了創新。
對於如此嚴重的山寨現象,我們的立法、監督、執法力度都遠遠不夠,沒有把盜版、侵權、假貨揪住不放,全民喊打。反觀發達國家,他們都嚴打山寨、鄙視抄襲和拷貝,鼓勵原創,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自主設計。很多老百姓都聽說過,要是帶著盜版光盤或假冒產品進美國海關,可能都會遇到麻煩。中國公開審理的專利侵權案件的平均判賠額只有8萬元人民幣,很多侵權案子判罰的金額,連訴訟成本都達不到,而美國的專利侵權判罰金額中位數超過500萬美元。
著名的蘋果訴三星侵犯專利案,判罰金額超過了10億美金。其實你說三星侵權嗎?那要純從侵權角度看,恐怕還算不得大不了的事,但人家就是這樣的規則,越大公司侵權你相應賠付的就越高。山寨行為在國內走得通,有市場,即使被起訴,付出的代價也不高,但一到國外,麻煩就來了。去年12月份,愛立信在印度狀告中國手機廠商侵犯專利。今年,Beats耳機向很多中國山寨耳機廠商發起訴訟,索賠額達到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是遭遇美國專利侵權調查的主要對象,敗訴率高達60%,遠高於26%的世界平均值。
山寨有著低成本的假象,因為企業可以少投入,消費者不用花高價,政府能少費神,但它帶來的實質影響卻是高代價。因為質量不行,得頻繁維修或更換,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消費者對產品的擁有成本其實反而更高,甚至生命健康和安全都會受到威脅。這種山寨氛圍,不僅僅對跨國企業而言是不公平的競爭,也阻礙了本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因此我認為,光強調要自主創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旗幟鮮明地狠剎山寨之風。企業要更加自律,不抄襲,不侵權,不做假,要更專註於原創;消費者要能夠識別山寨,拒絕山寨。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政府應該向成熟市場國家學習,大力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懲山寨行為,痛打“李鬼”。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弘揚創新的文化,對山寨行為人人喊打,讓山寨無處藏身,無法生存,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健康的創新氛圍。
所以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今天的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還必須紮紮實實地加強在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尤其是創新上的競爭力,才有可能成長為受人尊敬的全球品牌。這也是聯想10年國際化歷程的切身體會,正是因為堅守了這些,聯想今天才能穩紮穩打,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在160多個國家深入開展業務。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我們卻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在財富全球500強的排名連續幾年以40位以上的跨度提升,就是因為我們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現在中國以外的營業額已經占到了集團整體的70%。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