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美聯儲的研究團隊都幹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779

本文作者王韜,就讀於康乃爾大學,研究經濟和金融政策。以下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華爾街見聞立場。 央行研究局最近成了新聞關鍵詞,先是德意誌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被傳將出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又有消息稱廣州金融學院院長陸磊即將擔任央行研究局局長。兩位體制外經濟學家若真被央行委以重任,向外界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貨幣政策的決策體系,日漸向體制外的智力資源打開大門。 經濟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究向來不能分家。這一點在美聯儲尤為明顯。整個聯儲系統內,學術研究與政策制定可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研究為決策提供支持,而另一方面,政策實踐也激發新的理論成果。 雖然美聯儲與人民銀行同為央行,但二者在組織的屬性和運作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美聯儲並非一個從中央延伸到地方的層級行政機構,而是相對較為松散的區域銀行聯盟體系。按照《聯邦儲備法案》的規定,美聯儲的決策獨立於美國聯邦政府,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有較大的獨立性。通常所謂的美聯儲,是指聯邦儲備局,而聯邦儲備銀行系統由12個區域性銀行組成,這些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由商業銀行作為股東,近似於一個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組織。 地方儲備銀行和聯邦儲備局無直接隸屬關系。但無論是地方儲備銀行還是聯邦儲備局,都有一大批從事研究工作的經濟學家。以美聯儲儲備局為例,其網上公開的研究和統計部門有130多名經濟學家,算上分布在其他部門的經濟學家,總人數達到300多人。 與美聯儲類似,12個區域性聯儲銀行也都設有不同規模的研究團隊。紐約聯儲最大,達到70人左右。波士頓儲備行的研究團隊則大約有21位經濟學家,外加其他各個部門的研究人員,大約有40人左右。其他銀行的研究團隊規模如下圖所示。         波士頓 21 芝加哥  36 紐約  72 聖路易斯  23 費城 24 明尼阿波利斯  13 克里夫蘭 36 堪薩斯 28 里士滿 27 達拉斯 32 亞特蘭大 30 舊金山 30 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和金融體系監管機構,聯邦儲備局需要大批政策研究者是很好理解的,但區域性的儲備銀行為什麽也要養這麽多經濟學家呢?既然有這麽多經濟學家,為什麽不將他們都聚在華盛頓美聯儲總部呢? 其實,無論是區域聯儲銀行在自身轄區內的工作需要,還是區域聯盟主席參與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決策,都需要高效準確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決定美國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是聯儲總部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由12名成員組成,除7名聯邦儲備理事會成員外,剩下5個席位留給各區域聯儲主席。紐約聯儲主席地位較高,在FOMC自動獲得席位,任期與理事會成員一樣,剩余的四個席位由其余紐約以外的11個區域聯儲主席則輪值擔任,任期為一年。FOMC每年召開8次會議,基於經濟決定實施貨幣政策。對采取什麽樣的貨幣政策,輪值的區域聯儲主席的態度至關重要。區域聯儲的經濟學家們所從事的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就是為本銀行主席提供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政策建議。 在這種機制下,各區域聯儲研究人員的規模也部分地反映出其在整個聯儲系統中的地位和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力。紐約聯儲地位高,其主席常駐FOMC,這當然是紐約聯儲具有龐大研究團隊的原因之一。 美聯儲系統獨特的貨幣政策形成機制,決定了研究機構在各個區域銀行必不可少。這背後是通過信息多元化而分散決策失誤風險的制度設計。FOMC的的成員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基於各自的分析,不同的學術背景,自然形成不同的政策意見。不同成員間的異議雖部分地犧牲了決策效率,卻保證了政策的相對正確。 研究團隊對區域的聯儲銀行必不可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點,那就是經濟政策研究對區域聯儲自身的工作相關。如上文所說,聯儲區域銀行帶有社區性非營利組織的屬性,在推動公共服務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轄區內銀行機構的行業協會,區域聯儲還承擔著區域內的金融監管職能。有效的金融監管對於研究工作的要求,自然不必多說。 除此之外,地方聯儲在整合學術資源、促進經濟學研究方面也積極有為。比如,大多區域聯儲銀行與本地大學合作開展經濟學教育,舉辦學術比賽、提供訪問學者機會,扮演著學術機構的角色。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聖特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聖特路易斯分行所主辦的IDEAS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庫。數據庫對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進行更新,還有所有經濟學家的個人資料等等。IDEAS基於文獻引用所發布的經濟學研究者排名成為評價世界經濟學家們最為權威的榜單。國內的鄒衡甫教授之所以宣稱自己是國內最好的經濟學家,就是根據這份榜單。 綜合上述種種分析不難看出,政策和學術研究在美聯儲整個決策體系中居於十分中心的地位。規模龐大的研究團隊,不僅為聯儲系統的種種決策提供了紮實的支持,也將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真實世界的經濟運行實現有效的對接。此外,各個區域聯儲銀行還成為帶有社區公益性質的學術機構,與學術教育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所有這些方面,都值得國內的政策制定者借鑒和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90

揭美聯黃家搵錢招

2014-02-27  NM
 
 

 

過去多次發生兵變的上市公司美聯集團(1200),本月中六名公司重將「被辭職」,再次引發另一場兵變,焦點更落在黃建業一家三口的家族式管治上。黃氏這一家三口,一直被指「肥上瘦下」。記者發現,「主帥」黃建業愛把旗下私人物業,部分以高達八、九釐回報租予美聯旗下公司;「太后」鄧美梨幾乎工無返、糧照出;「太子女」黃靜怡在美聯盈警後,公司仍為她買了新車,又由公司出資讀MBA,更找美聯員工幫她婚宴做「跑腿」。一眾員工敢怒不敢言,幾近爆煲。有離巢高層,講明不滿黃氏一家管治模式,成立基金聯手對戰黃建業。一場內鬥,極可能演變成股權爭奪戰。

自月中美聯兵變後,地產界收到有關美聯黃氏一家三口的訊息,一直未停過,內容包括如主席管理差、貪心,太子女公器私用、亂使錢等。本週二,美聯於報章刊登聲明,指近日於電子平台如WhatsApp,流傳一些嚴重失實、抹黑及中傷管理層的訊息,已報警處理。撇除刻意抹黑,記者翻查年報,發現黃氏一家多年來,在美聯搵錢,又的確十分進取。

搵錢招一:全家任管理層薪金逾億

去年七月,美聯發出盈警,中期業績虧損近九千萬。黃建業為顯示與公司「共渡時艱」,由執行董事調任為非執行董事,自願減袍金至每年廿萬,博取下屬掌聲。但另一方面,董事局竟又為公司增設「策略顧問」一職,由黃建業擔任,額外收取每月廿八萬薪金,還未計津貼、花紅等。黃建業以往每年袋的袍金連花紅等,逾三千多萬元,如今轉任顧問,的確會少了一大截。然而,其太太鄧美梨和女兒黃靜怡薪金卻節節上升。○五年加入美聯的黃太,任職執行董事兼副主席,年薪由二百多萬至今已跳升至八百多萬,雖然去年願意減薪,薪金升幅仍令不少打工仔既羨慕又妒忌。黃太這份工,最令人「眼紅」的地方,正是上班時間十分彈性兼自由,一名美聯前員工指:「我坐喺環球大廈咁耐,真係無咩見過黃太返工,亦唔見佢係營運上有咩大貢獻,有時喺中環飲完茶上嚟坐一陣又走。」黃太多年來,已合共支取美聯四千多萬薪金!今年三十三歲的太子女黃靜怡,○八年加入美聯成為執行董事,酬金更是「十級跳」,恃著曾經在羅兵咸任會計師之名,多年來年薪由二百多萬跳升至近千萬元。其中一二年,她的獎勵金額比為美聯打天下的重臣,張錦成及黃子華更多,達四百多萬元。據知,黃建業剛在英國畢業的兒子黃耀銘,在第一太平「浸淫」幾個月後,亦於兩個多月前加入美聯測計部。

黃家人工大漲經紀陰功

註:包括袍金、津貼、花紅等。黃靜怡於08年3月入職,該年資料非年薪。

搵錢招二:買車讀書出公數

太子女黃靜怡


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難題——是否應該“超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618

鑑於美聯儲已經明確表示,改變當前縮減QE安排的門檻很高,美聯儲和市場都明白,今年年末QE告別歷史舞台是極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美國貨幣政策的關鍵問題又回到了政策利率上——不僅包括是否(或如何)修改引導市場預期的前瞻指引,還有如果啟動加息週期,將以何種頻率加息。

最新的FOMC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仍然沒有在如何加強前瞻指引的問題上取得共識——也就是在何時應該加息的問題上沒有共識,更不要說開始加息週期以後的事情。

基於當前大部分美聯儲官員的預期,加息週期極可能在2015年裡啟動,大部分官員都希望引導開始加息後的市場預期,然而官員間的立場差異仍然明顯。

首先是鷹派的費城聯儲主席Plosser:

大部分標準、簡單的政策規則都顯示,聯邦基金利率應該很快被上調...

接著是被認為是鴿派的舊金山聯儲主席Williams,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

Williams表示,在他自己的經濟預期中,美聯儲將在明年年中加息,那時候的失業率應該約為6%,通脹在1.5%,「其它東西都在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他表示:「那時候如果我們不開始調整貨幣政策,就會出現超調的風險。你不會等到達到充分就業的時候才開始上調零利率。」

最後是更為鴿派的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

從大規模失衡緩慢邁向我們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阻礙,如果前進途中受到不利衝擊,很可能無法達到目標。達到目標最可靠最快的方式是,願意以一種可控制的方式超調。關於我們的通脹目標,我們需要重複地明確表示,我們2%的通脹目標並非通脹的上限。我們以「平衡的方式」去降低失衡,明確顯示了我們對待2%通脹目標的系統性立場。

以以上三位美聯儲官員作為代表,鷹派堅持應該盡快加息,而鴿派內部也存在對通脹應該如何影響加息時機的問題上的明顯分歧。著名美聯儲政策觀察者Tim Duy則認為,大部分人認為美聯儲主席耶倫的「最優控制」理論傾向於Evans的觀點,而現在已經到了美聯儲決定是否應該冒著超調的風險來刺激經濟的時候了,因為首次加息的時機和加息後緊縮的力度都將取決於美聯儲內部在超調的問題上取得怎麼樣的共識。


美聯儲三號人物:加息不著急 高度寬松仍持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889

周五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 表示,美聯儲可能會在2015年中期左右上調利率的預期非常合乎情理,美聯儲仍會保持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零利率”已經實施五年了,美聯儲還沒有準備好立即加息。 Dudley在布魯克林大學演講時稱,“市場預計美聯儲會在2015年中期上調利率,我認為,基於我們目前所了解到的信息和經濟前景,這個預期是非常合理的。大部分關註美聯儲動向的市場參與者都預計,美聯儲會在失業率降至6%左右的時候開始上調利率。” 但是,Dudley還表示,盡管如此,美聯儲還是並沒有想要撤回高度寬松政策的意向。 談及美國經濟複蘇的情況,Dudley表示,美國經濟前景“較為良好”,但他同時強調,就業市場的複蘇依然疲弱,希望在失業率下降、通脹水平增長的基礎上能夠看到美國經濟增長加速。 對於貨幣政策走向,Dudley仍然保持著鴿派立場,稱在長達5年的零利率政策之後,美聯儲目前也並沒有準備好收緊貨幣政策。 12月美聯儲公布的經濟預測顯示,17名政策制定者中有12名預計美聯儲將在2015年開始收緊貨幣政策,2名官員預計這個時間點是今年晚些時候,另有3名官員認為要等到2016年。 Dudley還預計美國經濟增長會保持在2.25%以上,這足以促進就業市場複蘇,但他還警告稱,就業和資本方面的資源都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Dudley表示,“這意味著,目前高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立場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合適的。” 雖然人口老齡化在勞動參與率下降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Dudley預計未來還是會有更多的美國人重返工作崗位,促進勞動參與率回升,“失業率的下降顯然過分誇張了就業市場的改善情況。” 美國勞工部周五公布數據顯示,2月非農就業增長17.5晚,遠遠高於預期,切此前1月和去年12月的就業增長數據均有所上修,另外,2月美國失業率微升之6.7%,詳情請參見華爾街見聞報道的美國2月非農就業報告。 談及烏克蘭危機,Dudley表示,美聯儲有專員密切關註烏克蘭事件的動向,並會隨時提供任何該事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通往正常化之路--美聯儲的新退出策略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67

有著「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認為美聯儲正在拋棄2011年6月議息會議上定下的退出策略方案,而新的方案正在討論並逐漸成形。

要從金融體系中移除數萬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的舊方案包括幾個要點:

1. 停止QE,所持有的MBS和美債到期後停止使用其本金再投資,將其移出資產負債表。

2. 在相當QE長一段時期後,美聯儲將出售所購買的MBS。

3. 通過超額準備金等技術工具使得銀行將資金長期置於美聯儲賬上,從而進一步減少金融體系的流動性。

以上措施將吸收貨幣、影響貨幣供給,從而提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

法兴:美联储QE退出策略进化史

而Hilsenrath稱考慮的新方案中,美聯儲可能讓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維持數年之久,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將其移除。除了給銀行超額準備金支付利息(IOER)外,美聯儲還將通過逆回購項目來影響利率。

華爾街見聞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對美聯儲的兩項工具「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和全額供應(full allotment)隔夜逆回購」做過詳細的介紹。

相比於主要針對存款機構的超額準備金利率工具,這個逆回購工具將使得「相對較大範圍的市場參與者」有資格可以在隔夜的基礎上借錢給美聯儲,這些貸款是以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賬戶(SOMA)持有的證券作為抵押。

這麼做美聯儲一方面可以通過向相當大範圍的投資者彈性地供應無風險資產,緩解市場「高質量抵押品」短缺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可以借此對非銀行機構的借款利率施加影響,解決目前美聯儲基準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與市場脫節的問題,奪回短期利率市場的控制權。

(上圖表明,聯邦基金利率對於隔夜抵押利率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兩個利率之間的相關性已經基本消失)

Hilsenrath認為,相比於從金融體系吸收流動性從而通過管理貨幣供給影響利率,美聯儲如今更願意通過管理貨幣成本來設定利率。巴克萊用更直白的話語對此作了總結:超額準備金利率和全額逆回購工具將成為美聯儲新的核心政策工具。

美聯儲的新方案不會主動出售此前購入的MBS,而是讓流動性停留在金融業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Dudley在上週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這還意味著美聯儲無需再等待停止QE後數月再實施加息。在此前版本的方案中,停止購債被認為是加息之前的一個信號。Hilsenrath認為Dudley的講話意味著美聯儲不會提前很久給出信號。

當然,這一切仍然討論之中。美聯儲的委員們對於新方案的細節仍有分歧。

新主席耶倫需要在未來數月內讓委員們就方案達成一致。投資者需要對此高度關注,因為新的方案將包含何時加息的重要信號。


美聯創辦人出關報舊仇

2014-03-13  NM
 
 

 

繼「外敵」使出《三十六計》中的第三計「借刀殺人」後,對黃建業意見多多的美聯(1200)第三大股東Apex基金,亦趁機使出第五計──「趁火打劫」。

本刊知悉,Apex已找來美聯創辦人、已退隱多年的馮銳森,出山擔任顧問一職。馮銳森接受本刊專訪時指,會透過Apex,向當年砂煲兄弟黃建業提供「寶貴的意見」;他又道破黃建業弱點:「忠言佢聽唔入耳,搞到身邊成班擦鞋仔!」

馮銳森確是最有「資格」評論黃建業的人。美聯由他二人創立,還因當時兩人女友,名字中皆有「美」字,而起名「美聯」;他們曾經同居,戶口的錢還要兩份使。直至一九九八年,美聯突然出現第三大股東僑福集團,將馮銳森踢出董事局,兄弟從此決裂。

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現時美聯內鬥分化加劇、將領一個一個離開;的確,是復仇的最佳時機。

已踏入暮年的馮銳森,一身西裝骨骨,上週五相約見面,甫見記者即趨前大力握手,並道:「唔好嫌呢度『屈質』。」他位於金鐘美國銀行中心的辦公室,放滿跑車模型、模擬賽車裝置,「離開(美聯)後,我算係半退休,投資嚇、收嚇租,算係退隱江湖,閒時仲會周遊列國、玩玩小型賽車。」馮銳森曾於一○年,在馬來西亞的超級房車挑戰賽拿得亞軍,在賽車界薄有名氣。

不過說到老本行,他仍然緊貼市場脈搏。講起美聯更肉緊:「我哋呢行管理好重要,個領導(暗示黃建業女兒、現美聯副主席兼副董事總經理黃靜怡)唔係紅褲子出身,無經歷,唔會同員工有共鳴,點領軍?」又直斥黃建業:「用人唯親!佢唔聽人講嘢o架。佢心裡面只有『搵錢』兩隻字,無諗過培訓人才、又無諗過公司點發展!」他不忘補充一句:「我做顧問,因為覺得美聯仲有得救。」

暗中聯絡舊將

原來多年來,馮銳森一直暗地裡與美聯舊將聯繫,包括現為Apex基金負責人、曾於美聯任職九年的繆宏邦(Bondy)。早於今年一月、美聯的亂局還未浮面前,Bondy已開始向馮銳森進行遊說,到近日終成事;有顧問費但金額保密。Apex打算以馮銳森提供的意見,向美聯董事會「進諫」,希望改善美聯現狀,「我哋呢啲舊將,帶住感情投資公司,希望佢做得更好啦!」馮銳森亦暗示黃氏於美聯的家族管治,會令員工士氣更低落,但他強調:「我唔會出面,唔會直接面對黃建業。」負責出面的Apex,其實去年十月才入股,並持股百分之七點三,是美聯第三大股東。現時美聯市值二十八億,Apex只要再花三兩億元增持,便可超越黃建業成為最大股東。而美聯的「外敵」及舊將亦已十面埋伏,本刊早前報導黃建業一家在美聯的搵銀招,事後有人竟透過Apex職員,要求代購數千本該期雜誌,並將書派入美聯分行。一名現職美聯的分行經理說:「有專人傳遞入來,我哋仲以為係一般郵件。細行派一本,大行派兩本,我哋都傳閱八卦嚇。」此招「借刀殺人」,殺了黃建業一個措手不及,發訊息要求高層:「把外敵送來的書滅掉。」

反守為攻

捱打的黃建業,有嘗試「反守為攻」。黃建業於上週二,突然宣佈與馮銳森胞弟馮銳彬,簽訂緊密合作協議,拓展荷蘭當地的投資移民、金融及房地產投資業務,還賣了一大版廣告,似乎黃建業亦有探子回報,聞到「燶味」,急急分化馮氏。馮銳森對此說,自己也是看到新聞才知悉,嚇了一跳。「佢(馮銳彬)係我細佬,一直住荷蘭。我同黃建業以前去荷蘭旅行時,介紹佢哋識,當年我哋熟到識曬對方全家嘅。」但他坦言與此胞弟鮮有聯絡,馮銳彬返港亦不會主動聯絡他,「今次唔知黃建業咩動機,唉,佢城府好深,好難估佢嗰心諗咩!」時光倒流至四十二年前,黃建業與馮銳森幾乎是「一條底褲兩份著」的砂煲兄弟。馮銳森十九歲時,在發展美孚新邨的美孚企業(美孚石油旗下)任職,而二十二歲的黃建業,則在渣打銀行任出納員。二人識於微時,覺得打工無前途,見地產行業有得撈,就放膽一試,在美孚租了殘舊小鋪,做起自己的代理生意,「當時啲地產佬無咩學識,都係打嚇電話,所以我哋都由打電話做起。」馮氏還透露,他們在美孚起家,而各自的女友(現時皆為妻子)名字中巧合都有「美」字,故起名「美聯」(「聯」指合作、打拚)。

引入外人踢走兄弟

他們當年甚至一齊買下美孚新邨第一層樓,還要一齊住,連銀行戶口的錢都是兩個人一齊使。七五至八三年,乃地產的豐收期,幾乎逢做必賺,「當時賣太古城樓花,一百五十蚊一呎,我哋做代理,獲利甚豐o架。」但到八十年代中期,地產經營開始出現困難,馮銳森與黃建業亦分歧漸多。「我哋信念不一,我覺得競爭大咗,經紀要專業、熟悉條例,公司要電腦化,但佢就覺得太『學術性』,認為最緊要搵到錢,要炒樓炒地,其他嘢都係其次。」九五年美聯上市,集資得來五千萬,二人再度爭持不下,「我想進軍中國市場,佢就話要買地。」最終資金還是如馮銳森所願,用作拓展內地業務,但卻埋下了馮被踢走的伏線。 一九九八年,出任美聯主席的黃建業和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的馮銳森,都面臨約滿要續約,結果開董事會議時,竟「離奇地」決定黃建業續約,而馮銳森不獲續約,大大出乎馮銳森所料。當時二人的股份由一間公司共同持有,各佔一半。巧合地,當年有第三方在市場大量密密吸納股票,其後還派人入了董事局。翻查記錄,當年大幅增持美聯股票、成為第三大股東的,正是發展陽明山莊的僑福集團,其董事為黃建華,與黃建業極為老友。「佢入到嚟董事會後,同我關係好疏離,都feel到唔對路啦!」「其實公司啱啱上市時,有人講佢(黃建業)諗住郁我。我心諗,唔會啩。」直到他發現自己陣營的人、如當年美聯執董凌國輝,一一「被消失」,在董事局又失勢,才知被一鑊蹺起。說到此馮銳森亦不禁嘆一口氣:「做錯啲咩要趕我走?我係咪穿櫃桶底?無喎。俾最好嘅兄弟出賣,真係好傷感!」Bondy亦抱不平:「美聯唔係由黃建業一個人成立,只係佢哋慽走曬馮生嘅歷史,就好似毛澤東抹走林彪咁!」

抹掉創辦歷史

當年馮銳森曾與黃建業當面對質,「我問佢,咁算點先?佢竟然答我:『無人工、無職位、無嘢做,你想留咪留囉。』」最後,馮離開美聯,相關下屬亦陸續辭職及「被辭職」,其後他與黃建業分家並賣走手頭美聯股份。「馮銳森」這三個字正式從美聯歷史中消失,在美聯網頁的創辦人一欄,亦竟然不見其名。接下來的日子,馮離開了地產界,成立公司投資物業、基金,現時他手持物業起碼六億元。而美聯就變成「黃氏產業」,一家三口出任要職,現時身家數以十億計。含寃十六年,馮銳森以「顧問」身份指點黃建業江山,事情發展下去,沒可能不是復仇的戲碼。部分老經紀亦認為:「依佢(馮銳森)現時的財力、魄力、能力,以及以往的人脈,要回歸美聯重掌帥印,都唔係無可能嘅事。始終佢哋嗰一輩,個個話退都唔退嘅,老黃(黃建業)、老施(施永青)、王文彥,有邊個真係退落嚟?」記者直接問馮銳森,會否打算重新入主美聯﹖馮耍手擰頭:「呢啲機會好微,我投閒置散好多年,人事、市場都變咗,我唔敢諗。」馮銳森「唔敢諗」,但自然有好多「軍師」幫他諗;這齣復仇戲碼,正步入高潮。


俄羅斯金融戰之二:美聯儲托管外國機構美債持倉暴跌千億,俄羅斯嫌疑最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07

截至3月12日當周,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Treasury Securities Held in Custody for Foreign Official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s)暴降1045億美元,降幅創歷史紀錄。此番大量拋售後,外國央行和機構由美聯儲托管的美債持有量為2.855萬億美元,創2012年12月以來新低。法興銀行分析師表示,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麽過去一周美元相對於主要貨幣走弱。 在此之前一周,美債托管量減少了135億美元。最近四周均值為托管量減少15億美元。追溯地更遠一點,上次美債托管量大幅減少發生在去年6月26日當周,是美聯儲FOMC會議之後的一周,托管量減少了324億美元。這次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截至3月12日當周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美國公布非農數據,中國一系列經濟數據疲軟,烏克蘭危機持續。 分析師們猜測有如下幾種可能: 1. 諸多分析師劍指俄羅斯拋售美債。克里米亞將於本周末就加入俄羅斯舉行公投。美歐準備根據公投結果制裁俄羅斯。俄羅斯拋售美債,這樣就不怕美歐凍結其資產。 2. 中國所為。中國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 3. 機構或央行並未大量拋售美債,只是更換了托管方。也就是說,持有機構轉移了美債,交給其它機構托管,而非出售美債。 4. 一些分析師認為,也許是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拋售美債,為了提振本國貨幣。 下面我們就前三種情況進一步分析。 關於俄羅斯的可能: 諸多市場人士們猜測,這或許是俄羅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 克里米亞公投在即,美國國務卿克里警告俄羅斯稱,美國和歐盟針對克里米亞公投,正在準備嚴厲的應對措施。具體實施什麽樣的應對措施,取決於屆時俄羅斯的反應。俄羅斯不懼威脅反擊道,俄方也會給歐美實施制裁。過去兩個月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在持續拋售美債。 此外,俄羅斯也可能通過拋售美債而支持盧布走強。 關於中國的可能: Stone McCarthy公司分析師認為,中國和日本是持有美債數量最大的國家。截至去年12月末,兩國分別持美債1.269萬億美元和1.183萬億美元。中國方面,美債主要為中國央行持有,中國央行不太可能拋美債,因為中國央行希望人民幣貶值。 不過如果考慮到歐元,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中國可以拋售美債,同時買入歐元,使得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相對更廉價。這也符合過去一周的走勢:拋美債,歐元走強。 關於更換托管方: 一些分析師認為是更換了托管方。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本周美債走勢較好。如果出售這麽多美債,美債會大跌,其收益率會上漲許多。 一些分析師認為,這很可能是俄羅斯轉移美債,目的是為防備美國潛在的金融制裁。俄羅斯這麽做,即使美歐對其制裁、凍結其資產,俄羅斯仍可以自由買賣資產組合。 不過,美國財經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與俄羅斯相關,那麽俄羅斯不太可能只是更換了托管方。最新數據顯示,俄羅斯持有美債約1390億美元,超過拋售的1045億美元。若俄羅斯指定不同的托管方,則很可能把1390億美元都移走,而非其中一部分。 下周,TIC數據將會公布,不過只能看到1月各國持有美債數量。若要得知這一次究竟誰在幕後操作,要等到五月了。

一石二鳥!美聯儲用逆回購工具控制“影子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137

通過加大使用逆回購工具,美聯儲不但在融資市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控制了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過去銀行通過抵押資產,從貨幣市場基金,保險公司和共同基金處換取短期融資。融資市場作為“影子銀行”的一部分,在2008年突然極度收縮,進一步加重了全球金融危機。 去年9月FOMC會議後,美聯儲開始使用固定利率足額回購工具(RRPs)。通過這個工具,美聯儲從一級承銷行、銀行、貨幣市場基金和政府支持機構(GSEs)借入現金,進行一系列固定利率的隔夜逆回購操作。 有關美聯儲逆回購操作的更具體內容,請參看以下《華爾街見聞網站》以下一系列文章。 如今的美聯儲如何控制短期利率逆回購利率或將成為美聯儲基準利率巴克萊:固定利率逆回購工具將會成為美聯儲的核心政策工具 美聯儲通過抵押證券借入現金的逆回購操作,相當於一個對所有美聯儲所同意的交易對手方的超額準備金利率,並實際上控制了短期利率。 除了22個一級承銷商外,逆回購工具交易對手還涉及到90只貨幣市場基金,而這些基金過去曾經築成了影子銀行的堡壘。 據前回購經紀商Scott Skyrm估計,在規模達1.6萬億美元的三方回購市場中,美聯儲現在占據了約17%的份額。   他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影子銀行在市場中的份額如此之大,這並不是美聯儲所希望看到的。” “現在美聯儲大門有了一道縫隙,這只是他們想要讓一部分影子銀行暴露在陽關下。” 據巴克萊銀行的數據,2012年貨幣市場基金回購交易中平均88%與一級交易商完成,上個月這個比率下降到82%。巴克萊估計三個最大的一級交易商目前的市場份額約為30%,而在2012年他們在回購市場的份額為50%。 巴克萊貨幣市場策略師Joseph Abate說: “這個市場出現了顯著的‘分散化’。” “一級交易商資本成本升高,迫使他們削減回購頭寸。” 美聯儲在回購市場中日益增長的作用對銀行可能是一個壞消息,因為客戶交易意願下降和新監管規定,銀行的債券交易業務原本就承受更大的壓力。 在更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和更嚴格的杠桿使用限制之下,導致銀行變得更難以用其資產和其客戶進行回購交易。比如德意誌銀行最近表示,將削減回購業務,以合規美國新的資本監管要求。

美聯儲:大銀行均通過壓力測試,美銀資本充足性相對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971

周四,美聯儲公布了對大型銀行的年度壓力測試報告。在極端情景下,接受測試的30家金融機構中,只有Zions銀行未能通過測試。這表明,美國大型銀行有足夠的能力抵禦經濟下行的風險。美聯儲壓力測試旨在確保大型銀行在經濟危機時無需政府救助。 美聯儲稱,假設美國經濟出現大幅下滑,那麽接受測試的30家大型銀行中,仍有29家擁有足夠的資本繼續放貸。2013年四季度~2015年四季度的9個季度內,在極端情景下,30家銀行總計虧損5010億美元,其中,應計貸款組合損失為3660億美元。 美聯儲壓力測試的情景包括: 1. 截至2014年底,美國實際GDP較2013年三季度下滑1%。 2. 截至2014年底,美國失業率激增至9.25%。 3. 截至2014年中,美國股市較2013年三季末下挫36%,VIX指數則激增一倍至35%。 4. 居民住房和商業地產分別下降約10%和20%。 雖然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這三家大型銀行通過了壓力測試,但它們的資本充足水平處於較低位置。其中,美國銀行是表現最差的,在極端情景下,其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跌至6%,稅前損失達到490億美元,虧損額是同類銀行中最大的。 美國地方性銀行——猶他州從事金融儲蓄和信托服務的銀行Zions銀行,沒有能夠通過壓力測試。在極端情景下,其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僅為3.5%,遠低於美聯儲5%的最低要求。此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報道,為滿足沃克爾規則要求,Zions銀行將出售部分債務抵押證券(CDO),同時沃克爾規則將對出售所得收取3.87億美元的費用。 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將影響下周美聯儲的決定——是否批準部分銀行通過分紅或股份回購的方式回饋股東。 去年,花旗銀行、Suntrust和Metlife沒有通過美聯儲壓力測試。 以下要點內容來自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新聞: 美聯儲壓力測試顯示,30家銀行中,29家滿足或高於資本金目標。 唯一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銀行是小型上市公司Zions Bancorp。 一些最大銀行的資本金僅僅稍微高於監管要求。 在最嚴厲的壓力測試中,紐約梅隆銀行擁有最高的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達到13.1%。 在美聯儲的壓力測試中,摩根大通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3%。 摩根士丹利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1%。 高盛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8%。 花旗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7.0%。 美銀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不會低於6.0%。

準美聯儲副主席:央行決策宜早不宜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69

被奧巴馬提名為美聯儲副主席的以色列人Stanley Fischer周五說,幾十年與危機鬥爭的經驗告訴他,迅速作出決策非常重要,即便在決策前你還沒有掌握所有的相關數據。 他在斯坦福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的一個演講中說: “我們總是傾向低估信息滯後,以及滯後對經濟政策的影響。” “這種滯後讓我盡可能快作出決策,即便這會導致決策的不確定性,比等待滯後消失後再做來得大。” Fischer是在題為“危機中的教訓:1985-2014”的演講中作出這番表態的。他的講演主旨主要是回顧過去的金融危機給央行決策的教訓。 他把“盡快做出決策”列為第八條教訓,這意味著Fischer更傾向立即行動,而不是等待不確定的數據變得清晰。 這個觀點對於市場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得到美國參議院批準,Fischer將是繼耶倫後美聯儲第二有影響力的人物。美聯儲目前正在展開結束創紀錄規模量化寬松刺激的行動。 下周四耶倫將主持自己的首屆FOMC會議,為美聯儲“耶倫時代”定調。 市場預期美聯儲將繼續原有步伐收縮購債,並在今年年底之前徹底退出QE。 市場還預期美聯儲最終將進入加息周期,自從2008年12月開始,美聯儲實施“零利率”政策鼓勵投資和支出。而通過現在逐步向市場溝通,美聯儲試圖盡可能平穩的向一個加息周期過渡。 現年70歲的Fischer被譽為央行界的“教父”,他是前任聯儲主席伯南克,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以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曼昆的老師。 Fischer素以果斷著稱。他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是IMF的第二號人物,自2005年到去年年中成為以色列央行行長,在此期間他曾多次出乎市場預料作出利率決議。 周五他回顧了早期在以色列央行作出利率決定時的情景。 他說當時他想保持利率不變直到下一個月,並問他的顧問什麽時候經濟情況會更清楚。 結果他的第二號顧問說:“下一次的情況永遠不會更清楚,因為它只會以另一個方式變得更不清楚。” Fischer說隨後他得到了一個教訓:“不要高估等待情況變得更清楚所能獲得的益處。”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