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朗普就職演說,希望緩和各種緊張氣氛

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美國總統,也沒有兩篇一模一樣的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然而,新一任美國總統在國會發表的就職演說雖然總與其前任不同,但其討論的主題和傳遞訊息的方式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政屆和媒體分析人士指出,雖然特朗普同以往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不同,他的講話風格也異於傳統政客,但是,在他本周五將要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卻可能會追隨往屆總統的腳步,談論一個之前被談論過多次的主題:國家團結。

當選總統特朗普過渡團隊成員表示,在這篇演說中,特朗普希望能夠緩和目前的各種緊張和敵對氣氛。

“他想要繼續討論能夠將國家團結到一起的領域和話題。”即將擔任特朗普白宮新聞發言人的斯派克(Sean Spicer)表示。

特朗普:就職演說我親自寫

去年年底聖誕節期間,特朗普曾表示,他將親自操刀撰寫這篇演說。本星期,特朗普團隊表示,除特朗普自己的觀點外,演說稿的撰寫同時得到特朗普長期以來的演說稿撰寫者米勒(Stephen Miller)和幾位助手的協助。

過渡團隊稱,特朗普已經通過演說臺和提詞器進行了演說的彩排,在這篇演說中,主題將集中在“美國優先”和 “讓美國再次偉大”。

外界紛紛猜測,喜歡即興發揮、不愛朗讀提詞器的特朗普是否會在正式的就職演說中“跑題”。對此,過渡團隊將此前特朗普接受共和黨總統提名的講話和大選夜勝利發表的講話為先例稱,就職演說一定會有明確的主題和目標。“他會發表一篇為所有美國人準備的就職演說。” 斯派克說。

必講美國苦難家史和殘酷現實

新總統就職演說也被看作是其首篇“國情咨文”,這也可以讓他借機為美國開出“藥方”。

“當美國總統不容易”,是歷屆美國總統就職演說中一個隱含的主題。即使國家處於最繁榮、最鼎盛的時期,也會面臨挑戰。雖然美國總統就職當天的論調是“慶祝”,大部分的總統卻都會利用全國都會關註的這個機會提醒民眾,美國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是什麽。

比如,林肯1861年宣誓就職的時候,美國正逢國家分裂的狀態,他就發表了主題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演說。

“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絕不能成為敵人。盡管目前的情緒有些緊張,但決不能容許它使我們之間的親密情感紐帶破裂。”林肯在演說中說,“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從每一個戰場,每一個愛國誌士的墳墓,延伸到每一顆跳動的心和每一個家庭,有一天它會被我們的良知所觸動,再次奏出聯邦合唱曲。”

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統就職,“貧困”都曾是困擾多個新總統的難題。因此,也就有多個總統在宣誓就職的演說中告訴那些美國社會底層為了生計掙紮的民眾們:“我沒有忘記你們。”

最經典的例子是1937年, 羅斯福在連任就職演說中描繪了一個在經濟大蕭條中掙紮並試圖探尋解決問題的政府。“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民眾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羅斯福說 ,“我給大家描述這樣的景象,並不是對未來絕望,而是充滿了希望。既然我們國家出現了這些不合理現象,那就應該消滅掉。我們的任務不是讓富人更富有,而是讓窮人能夠豐衣足食。”

向美國的盟友和敵人傳遞訊息

因為美國總統就職演說總會受到來世界各國的關註,“外交政策”也通常會在這篇演說中扮演重要角色。新上任的美國總統都會利用這個平臺向美國的“盟友”和“敵人”傳遞訊息。

比如,在1985年冷戰時期,里根總統的連任就職演說中就把蘇聯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主題。“世界上有的國家蔑視我們對人性尊嚴和自由的觀點。這個國家就是蘇聯。他們進行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軍,擴充彈藥庫和進攻性武器。”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1961年,肯尼迪向美國在聯合國中的盟友發表“重申聲明”。“至於聯合國這個各主權國家的世界性大會,”肯尼迪說,“在今天這個戰爭工具發展速度超過和平工具的時代,它(聯合國)是我們最後的、最美好的希望。我們願意重申我們的支持諾言,不讓它變成僅供謾罵的論壇,加強其對於新國、弱國的保護,並擴大其權力所能運用的領域。”

不要忘談美國精神

沒有一篇精彩的總統就職演說是不談美國精神的。在美國人眼中,總統就職是僅次於美國獨立日和蘋果派之外最具美國精神的象征。

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美國人總統奧巴馬在2009年宣誓就職時,就用了很大的篇幅講述美國精神的內涵。“我們面臨的挑戰可能前所未聞。我們迎接挑戰的方式也可能前所未有。”奧巴馬說,“然而,我們賴以成功的價值觀──誠實和勤奮、勇氣和公平、寬容心和探索精神、忠誠和愛國 ,均由來已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013

安倍發表施政方針演說 稱日美同盟是“不變的原則”

20日據共同社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日下午在眾院全體會議上發表施政方針演說。

在講話中,安倍稱日美同盟是外交和安全保障的基礎,是“不變的原則”。他還表示欲與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盡快舉行會談和鞏固同盟。(註:特朗普的就職典禮將於北京時間1月20日夜間舉行)

本次演說是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上臺執政後發表的第五次施政方針演說。(資料圖)

在外交方面,安倍指出,今年各國領導人易人或將使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在外交上關鍵要“保持定力”。安倍稱,將與共享自由、民主主義、法治等基本價值觀的國家攜手合作。他同時提出,作為“自由貿易的旗手”將構建基於公平規則的21世紀型經濟體制。“將在世界的中心盡到那樣的責任”,安倍說。

鑒於去年年底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了首腦會談,安倍表示,將朝著簽署和平條約的方向“切實邁進”。關於陸上自衛隊在南蘇丹參與的聯合國維和行動(PKO),他表示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盡可能作出貢獻。

日本國內方面,安倍介紹了通過推進“安倍經濟學”連續三年實現了基本工資上漲和全國有效求人倍率超過1倍的成績。他還強調將努力實現到2020年使全年訪日外國遊客達到4000萬人次以及向國會提交寫入全國農協聯合會(JA全農)改革等內容的相關法案來加快農業領域的改革。

在天皇退位問題上,安倍透露,23日的專家會議將公布論點整理,他希望朝野各黨能順利地開展審議,“在平靜的環境中定妥方案”。安倍還表示將在獲得國民理解的基礎上力爭完善相關法律。

據報道,今年是日本《憲法》實施70周年,安倍在演說中還呼籲為下一個70年培養年輕一代,強調了“建設新國家”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20

演說1702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11/%e6%bc%94%e8%aa%aa1702%e4%b8%ad%e5%9c%8b%e7%82%ba%e4%bd%95%e4%b8%8d%e6%9c%83%e7%b5%b1%e6%b2%bb%e4%b8%96%e7%95%8c/

演說1702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講者:掌門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本書專註於經濟(而非國際政治)面向,全書分為兩個獨立部分, 前半部綜攬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歷程.
1中國經濟近代化始於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日本和美洲白銀流入,促成民間經濟全面貨幣化, 加上美洲作物傳來,人口為之倍增,經濟規模大幅擴張.
但是這一擴張勢頭並未導致經濟轉型為「市場資本主義」, 究其原因,乃是儒家官僚的「輕商主義」施政方針, 阻截了農業盈餘投入工商業成為首筆資本.*** 明清中國不乏盈餘,只是絕大部分重新投放在農地兼併上面, 再不然就是興辦教育,使子弟透過科舉晉身士大夫階層. 至於國家層次,拘囿於保守意識形態, 除了主軸交通幹綫(運河驛站)和治水工程, 鮮少作出重大資本投資.

2這種膠著狀況到了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洋務運動」進入轉捩點. 自強運動的推手是 湘淮軍閥大員,他們在太平天國亂後掌控了省級政治權力,截留地方稅源(主要是戰時開徵的商業間接稅.)和 口岸關稅, 投資於大型工商、運輸和採礦業. 這是近代中國首次由國家主導的全面性資本投資計劃, 民間蜂踴效尤,萌發由農業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初步轉向.***
由於經濟結構僵固和地域縱深,這股勢頭未及深化, 便被「國民革命」浪潮和軍閥戰亂阻撓而成效不彰. 國民黨北伐統一全國,所謂 “黃金十年”過於短促, 不旋踵,日本侵華戰爭和國共內戰兵禍結連,經濟和社會根基毀壞不堪. 經濟層面的深度破壞卻造成社會層面的「洗牌效應」, 千年爾來無法撼動的 “地主士紳階級” 最終被連根拔除,為經濟制度改造廓清了道路.

新中國從廢墟中建立成為另一轉折處, 作者將其後的歷史割分為兩個時段:改革開放之前簡稱「毛澤東時代」, 之後是「鄧小平時代」. 這兩個時段都由中央以集權方式規劃或主控經濟活動, 但是中央的指導思想卻出現斷裂式轉向,臨界事件即是 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總路綫」.
3「毛澤東時代」全面奉行 蘇聯式「中央規劃經濟路綫」, 以 “五年計劃” 把地方農業盈餘強行徵調到中央設置的城市重工業部門, 再按垂直式生產規劃,層層擴及輕工業部門.*** 這在缺乏工業基礎的農業大國實行經濟現代化的起步時期,是頗有成效的實戰策略.
但是徵集盈餘的戰略部署郤因農民不願按照官訂價格出售糧食, 寧可轉於自由市場脫手而遭到窒礙. 政府於是將基層生產主權收回中央, 這便是 “大躍進–人民公社” 的過激政策,***其災難性結果自不待言. 此政策雖然很快被廢止,但已收到預期效果,國家掌控地方經濟的能力大為加強. 可惜以強制的手法治國效益甚微,中國經濟無從激活; 資本積累亦一籌莫展.

4於是而有「開放改革總路綫」的出臺. 1979年該政策在深圳和珠海試點; 1992年上演總工程師 “鄧小平南巡講話” 戲碼,正式推行全國,「鄧小平時代」正式來臨.
“開放”和“改革” 雙頭並進:
A首要為籌集資本,最直接是從國外引入, 最優先的是華僑資本,次為日韓和西方集團國. 與資本同步引進的是生產和管理技術,與及向海外銷售產品的渠道. 「開放政策」實質只是一種 “招商” 策略, 之所以大獲成功,原因在於中國的低地租和 價格亷宜而高效率的勞動人口. 另外,華僑資本家在語言文化上容易與國內溝通; 政府運用高強度的集權式行政能力,透過適切的法規保護外商的投資利益, 此兩點較諸其他實行近似路綫的發展中國家遠為優勝.

B稱為「改革政策」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國哲學革命, 其要害是 “經濟權力下放”. 在空間上,權力由中央政府向下釋放至地方層級; 在組織上,企業由國家營運轉向獨立運營,最終是民間經營; 在運作上,由中央計劃生產和分配,轉為由市場引導經濟活動.*****
除了引入外資,國內的資本形成有三條並行不悖的路綫: a直接將國企資本民營化; b省政府運用稅收和底存; 及c將各種稟賦資源資本化,再向民間或外資招納資金.*** 在這過程中,境外的,後來是國內的,股票市場擔當了關鍵角色.

“經濟權力下放” 使中央政府“永久性” 失去了前沿生產活動的決策權, 其角色轉換成 “宏觀管理人”, 一方面指導經濟發展路向和規範市場作業方式; 另一方面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場域.**** 原則上從「馬克思主義」轉向「凱恩斯主義」; 以「市場經濟」切換「規劃經濟」.
反過來看,省級政府成為權力下放的最大得益人, 省成為經濟活動的單元. 「地方主義」從此盛行,省考量本身的產業和就業狀況,爭取最大產出,經常繞過中央的指令, 導致全國產業佈局混亂,產能過剩和汙染嚴重. 前綫生產決策權則歸個體企業所有.

社會激烈地向市場資本主義轉型,伴隨著基層經濟活動急劇擴張, 引起了很大的治理困難,包括最為人詬病的貪腐問題. 內部需求未足以支撐生產擴張則是最大病因,開放改革遇到重大難關. 幸運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嚴厲打擊西方集團國的經濟實力,使其更傾向依賴中國生產的消費品. 那也是鄧時代的內部分水嶺,國家施行激烈的貨幣寬鬆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中國產業終極轉型為「出口導向型」,****亦即是今日的模樣.

本書的後半部論述今日的中國是何等模樣?對世界有何影響? 與及面對甚麼困難?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GDP約10.5tril US$,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17tril的美國,高於4.5tril的日本); 出囗總值佔GDP比重兩成 ( 06年曾高達四成.), 且幾乎全屬工業製品. 可以將當前的中國設想為一間大得離譜的「世界工廠」, 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勞動人口中很多轉行當了工廠工人, 進口極大量原物料和燃料,製造和出口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很多美元. *** (中國外貿八成以美元計價,連出口亦無例外.)

這 “大件事” 在國內外造成強烈衝擊:
1工廠生產首先需要原材料和燃料,單靠國內供應根本無濟於事, 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燃料輸入國.*** 中國是現今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中國拉力” 是早前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的主力推手.
近十年非洲成為中國的投資熱點,對象是採礦業. 中國在非洲強力執行「睦鄰政策」,與各國執政黨友好無間, 據說各國的在野黨都攻擊執政黨 “賣國”,並且控訴遭到強國 “殖民”.  工廠耗用無量能源,中國主要依賴波斯灣石油,次由中亞輸進. 中國是石油大買家,與中東伊斯蘭諸國過從甚密,尤以仇美的伊朗為然; 亦在中亞諸國大手購貨,多所投資.

2中國也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高附加值的(如電子屏幕和蕊片.)從韓日臺買進; 而低附加值的向東盟諸國購入. 至於精密生產機械則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這樣一來,中國無一例外地成為東亞諸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中國帶動下,東亞GDP總和已達全球四成.*** 論者有說,東亞行將趕超西方,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舞臺.

3最後,因為產業結構轉型,中國甚至連糧食也要從外輸進,以填補消費缺口. (尤其沿海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從國外進口糧食反倒平宜.)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泰國大米不用說,還買了巴西出口大豆的四成. (大豆也有工業用途.) 十五年間巴西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擴增一倍. 中國也作興在南美國家購買大面積土地,用來種植糧食.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
中國藉著無與倫比的「世界工廠」動能和體重, 重塑全球生產鏈,包攬了最下遊,即終端部位.**** 如此“奪宮”行逕,在國際產業面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a首當其衝,凡與中國競爭同檔次產品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均深受打擊, 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受害群. 「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工業也不例外, 香港最鄰近中國,也就受擊最重,工業盡數毀壞. 資本家第一時間把工廠遷徙大陸, 香港徹底轉型為金融和服務業城市.
b在東北亞,韓國是因應變局最成功的國家, 轉型為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商. 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等於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總,這在十多年前簡直無法想象. 臺灣半採韓國,半採香港模式,亦順利向新形勢過渡. 日本既為中國製造精密機械,又在中國進行最大份額的海外資本投資, 也藉著中國崛起走出了“失落的10+10年”.
c眾多東盟國家則扮演“幫傭” 角色, 為中國生產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提供糧食. 東盟各國多華僑,易於溝通,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工資和地租急劇上升,中國資本有轉往該等國家設廠的態勢.
d至於生產鏈的最上遊,即原料生產方面, 近四成澳洲出口輸往中國; 中國很輕易地成為富藏原料的非洲和南美國家,與及中東石油國家的重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這類國家的外貿結餘清一色是重大赤字.

e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結餘」正好反映出她在全球生產鏈所處的核心位置,**** 中國只對美國和歐盟獲取巨額盈餘, 對其他國家則近乎持平或是顯著逆差,端視乎對手居於生產鏈的若何位置, 當然是愈近上遊,逆差愈大.
透過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和合作,中國對各貿易夥伴國內部經濟結構施加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凡與「世界工廠」運轉相一致者得到加強; 凡不能調適者均遭削弱,甚至連亞洲的經濟強國(印度除外.)亦鮮少例外. 然而從最廣視角來看,世界工廠的崛興大大加強了全球生產和貿易活動, 總體而言,諸國所得遠大於所失.

f時至今日,工業先進國家再無懸念, 原則上不會從事生產與 “中國製造” 直接競爭的中低檔次製品. 其上者如美國(及程度上的英德), 徹底轉向高端產品開發和設計(如資訊和生物科技), 與及金融和投資業務,賺錢比中國更多. 次者如英德法日韓,則集中生產高檔次工業製品和精密機械. 再次如意大利,最佳策略是生產頂級消費品(如名牌衣飾和跑車.)賣給中國的富裕階層.

〈全球美元秩序〉
當今天下大勢,一字記之曰「全球化」. 全球化築基於「布列頓森林體制」(由IMF, 世銀,WTO, 聯合國等系列機關所組成.), 在這個動態機制之下,貿易壁壘拆除,國際美元泛濫, 全球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均壓倒地依賴「美元」作為跨國經濟活動的媒介和記賬單位.**** 美元是國際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 其主導地位被戲稱為「美元本位」.

美元在全球被廣泛接納此一事態, 使美國獲得了無與倫比,也是史未曾有的金融權力. 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以低利率進行鉅額國際借貸(ie此即「美國國庫債券」.),到萬不得已之時可以印發鈔票清償.***** 美國可以透過調節國庫劵流量, 管控美元滙價,經常賬戶結餘,甚至環球利率, 達成種種宏觀政策目標.****

美國因此成為操作意義上的「單極霸權」, 這霸權不再以經濟生產力為後盾(如二戰後的美國.); 亦非純然以軍事打擊力為前提(如一戰前的大英帝國.), 而是以金融操作力為根基,再以軍力背書之.*** 美國的「經濟霸權」早於60年代已呈式微, 但其「金融–軍事霸權」卻在80年代更上層樓,迄今仍如日中天. 這是由於「布列頓匯率體制」和「冷戰結構」使西方集團盟國在金融和安全事務上極端依賴美國, 就算黃金柱早已傾頹和蘇聯最終解體,這種狀態仍一直順延下去.

「全球美元秩序」背後的條件設定是極大量的「國際流通美元」(現時是境內流通量的兩倍,主要存放在紐約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型銀行集團,即所謂 「美元池」.), 與及無可匹敵的軍事威懾力. 「保護傘」(「北約NATO」是其最佳化身.)下的諸盟國索性弱化其軍事,專註於經濟. 而美國則把相當比例的國力投註於軍力建設, 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 交換條件是諸盟國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承認, 並且不得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而在國際經貿上必須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體.*****
最突出的事例是70年代石油危機之時, 沙地阿拉伯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日後售賣石油必以美元計價(ie「石油美元」); 且其龐大盈餘必須存放於紐約和倫敦兩地(這是「美元池」的由來.), 以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錢雖是沙地的, 卻為美國所用,以構築其金融–軍事霸業.

因此,美國軍力保護的不是有形的國土,而是無形的美元威權,*** 骨子裡則是西方集團國的跨國經濟利益, 包括跨域投資,市場穿透和資源汲取.(所以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美元與美軍緊密關聯,美元靠美軍撐腰;美軍靠美元維持. 諸盟國是美元秩序的受益人, 因此都要分擔保護傘的運營成本,包括海外基地和征戰開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基本上透過舉債來維持龐大軍費開支, 但其債權人名單中卻包括了許多威懾對象國.*** 你借錢給我買刀子架在你頸項上面…..

然而中國卻遠非「美元秩序」的受害人, 反倒是除美國外最大的受益者.***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狂賺了極多美元. 然而中國實施滙率管制,廠商所賺外幣全都要按官訂滙價向中央銀行「人行」兌換成人民幣, 以支應開銷、分派股息和進行再投資. 換句話說,中國廠商每賺一塊美元,人行都要發行等值人幣兌為己有.*** 如是者歷年下來,人行積存了極多美元,而發行了極多人幣. 其結果是a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 (雖經最近一年 “錢向外跑” 風潮,最新結餘仍有3 tril US$之多.); 與及b國內人幣浮濫, 經濟過熱,資產泡沫化…..

中國持有的天文數字美元在國內無法生息, 只能投放美元池,用以購買債券. 而世上流動性最高的債劵,自然只能是世上孳息率最低的「美國國庫債券」!如此這般,中國歷年辛苦所賺的 “血汗錢”, 全都借了給美國, 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中國與日本合共持有總量的四成,兩國持有量約莫相等.)
而美國大體上用這筆借來的美元做兩件事:a維持龐大的軍力; 與及b借給國民以維持龐大的消費力.**** 再如此這般, 中國的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中國才能繼續經營其「出口導向型」生計.****

陳陳相因,中國循環地借出美元予美國,使她有錢購買 “中國製造”; 並持續地賺取由美國軍力擔保的美元, 而該支軍力則是用問中國借來的美元運轉的. 一切都是「美元」! 賬面顯示中國擁有愈來愈多的美元; 而事實表明美國擁有愈來愈強的軍隊, 其國民在產業不振的情況下仍可維持著(比中國人民更為)愜意的生活水準. Paul Krugman特地創造了「美元上癮」一詞, 來挖苦中國當前的窘境.

〈勢成騎虎的中美兩國〉
那麼美國不是太劃算了嗎?其實美國也是大有難處.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17.8 tril,相當於一年GDP,且勢頭仍在增長. 以美國的經濟力量,不單只無法在短期內削減其欠債總額(更莫說清償了.), 還得 “以債養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這導致美國可見的危機必然是「金融危機」, 而後果則必為擴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其勢必將遠超1929年的慘烈程度.
美國的菁英階層並非昧於大勢,而是故作不見, 原因有二:首先,在現時的結構下此題為無解.*** 其次,進行「體制改革」必將造成社會動蕩,民生劇苦; 並且導致頂層階級(ie坐擁全國一半財富的top 1%階層.)利益受損. 如此勢難通過國會,亦必招權勢者的反彈. 反之,坐視不理的好處是:危機爆發之時,{其中一種最可能形式是美國濫發美元償付國債, 因此與中國(+日本?)進行 “貿易戰爭”.} 相對地,受損最輕的國家卻是美國; 而美國國內受損最輕的則是頂層階級.

中國的難處更大,根本原因正在「出口導向型」經濟上面. 你不繼續借錢給你的大主僱,他會破產,那麼你也會餓死!幸而中國的難題並非無解,且解救之道有二端.
a將經濟改由「內部需求拉動」. 刺激內需先要提高普羅階層的實質工資收入(連福利在內.), 其弊端又有二:已然過熱的經濟會爆破; 更為結構性的是工資上漲會削弱 “中國製造” 的競爭力!後者也會嚴重損害中國菁英階層的利益.
另一解為b分散市場. 可行辦法是將手上美元花掉,用來開拓新型投資活動和市場, 這就是設想中的「一路一帶」計劃.*** 但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此事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進行才對.
當下中美雙方均勢成騎虎, 問題是 “誰才是老虎?” 你說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針對目前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作者的結論是:
a中國從根本上不想改變「全球美元秩序」, 因為她是遊戲的得益人. 當然,由中國徹底取代美國的地位又作別論,但現時是毫無頭緒.
b中國沒有能力以美國方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統治世界, 因為綜合國力遠未足夠. 但最重要的是
c中國在內外政經層面上困難重重, 自顧尚且未暇,又何來餘力 “統治世界”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5

演說1703B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05/%e6%bc%94%e8%aa%aa1703b%e4%b8%ad%e5%9c%8b%e7%82%ba%e4%bd%95%e4%b8%8d%e6%9c%83%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8%8b/

演說1703B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下)
講者:掌門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本書專註於經濟(而非國際政治)面向,全書分為兩個獨立部分, 前半部綜攬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歷程; 下半部論述中國在當今天下大勢中所處地位, 與美國的糾結,及經濟上困難所在.

〈全球美元秩序〉
當今天下大勢,一字記之曰「全球化」. 全球化築基於「布列頓森林體制」(由IMF, 世銀,WTO, 聯合國等系列機關所組成.), 在這個動態機制之下,貿易壁壘拆除,國際美元泛濫, 全球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均壓倒地依賴「美元」作為跨國經濟活動的媒介和記賬單位.**** 美元是國際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 其主導地位被戲稱為「美元本位」.

美元在全球被廣泛接納此一事態, 使美國獲得了無與倫比,也是史未曾有的金融權力. 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以低利率進行鉅額國際借貸(ie此即「美國國庫債券」.),到萬不得已之時可以印發鈔票清償.***** 美國可以透過調節國庫劵流量, 管控美元滙價,經常賬戶結餘,甚至環球利率, 達成種種宏觀政策目標.****

美國因此成為操作意義上的「單極霸權」, 這霸權不再以經濟生產力為後盾(如二戰後的美國.); 亦非純然以軍事打擊力為前提(如一戰前的大英帝國.), 而是以金融操作力為根基,再以軍力背書之.*** 美國的「經濟霸權」早於60年代已呈式微, 但其「金融–軍事霸權」卻在80年代更上層樓,迄今仍如日中天. 這是由於「布列頓匯率體制」和「冷戰結構」使西方集團盟國在金融和安全事務上極端依賴美國, 就算黃金柱早已傾頹和蘇聯最終解體,這種狀態仍一直順延下去.

「全球美元秩序」背後的條件設定是極大量的「國際流通美元」(現時是境內流通量的兩倍,主要存放在紐約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型銀行集團,即所謂 「美元池」.), 與及無可匹敵的軍事威懾力. 「保護傘」(「北約NATO」是其最佳化身.)下的諸盟國索性弱化其軍事,專註於經濟. 而美國則把相當比例的國力投註於軍力建設, 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 交換條件是諸盟國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承認, 並且不得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而在國際經貿上必須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體.*****
最突出的事例是70年代石油危機之時, 沙地阿拉伯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日後售賣石油必以美元計價(ie「石油美元」); 且其龐大盈餘必須存放於紐約和倫敦兩地(這是「美元池」的由來.), 以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錢雖是沙地的, 卻為美國所用,以構築其金融–軍事霸業.

因此,美國軍力保護的不是有形的國土,而是無形的美元威權,*** 骨子裡則是西方集團國的跨國經濟利益, 包括跨域投資,市場穿透和資源汲取.(所以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美元與美軍緊密關聯,美元靠美軍撐腰;美軍靠美元維持. 諸盟國是美元秩序的受益人, 因此都要分擔保護傘的運營成本,包括海外基地和征戰開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基本上透過舉債來維持龐大軍費開支, 但其債權人名單中卻包括了許多威懾對象國.*** 你借錢給我買刀子架在你頸項上面…..

然而中國卻遠非「美元秩序」的受害人, 反倒是除美國外最大的受益者.***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狂賺了極多美元. 然而中國實施滙率管制,廠商所賺外幣全都要按官訂滙價向中央銀行「人行」兌換成人民幣, 以支應開銷、分派股息和進行再投資. 換句話說,中國廠商每賺一塊美元,人行都要發行等值人幣兌為己有.*** 如是者歷年下來,人行積存了極多美元,而發行了極多人幣. 其結果是a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 (雖經最近一年 “錢向外跑” 風潮,最新結餘仍有3 tril US$之多.); 與及b國內人幣浮濫, 經濟過熱,資產泡沫化…..

中國持有的天文數字美元在國內無法生息, 只能投放美元池,用以購買債券. 而世上流動性最高的債劵,自然只能是世上孳息率最低的「美國國庫債券」!如此這般,中國歷年辛苦所賺的 “血汗錢”, 全都借了給美國, 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中國與日本合共持有總量的四成,兩國持有量約莫相等.)
而美國大體上用這筆借來的美元做兩件事:a維持龐大的軍力; 與及b借給國民以維持龐大的消費力.**** 再如此這般, 中國的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中國才能繼續經營其「出口導向型」生計.****

陳陳相因,中國循環地借出美元予美國,使她有錢購買 “中國製造”; 並持續地賺取由美國軍力擔保的美元, 而該支軍力則是用問中國借來的美元運轉的. 一切都是「美元」! 賬面顯示中國擁有愈來愈多的美元; 而事實表明美國擁有愈來愈強的軍隊, 其國民在產業不振的情況下仍可維持著(比中國人民更為)愜意的生活水準. Paul Krugman特地創造了「美元上癮」一詞, 來挖苦中國當前的窘境.

〈勢成騎虎的中美兩國〉
那麼美國不是太劃算了嗎?其實美國也是大有難處.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17.8 tril,相當於一年GDP,且勢頭仍在增長. 以美國的經濟力量,不單只無法在短期內削減其欠債總額(更莫說清償了.), 還得 “以債養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這導致美國可見的危機必然是「金融危機」, 而後果則必為擴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其勢必將遠超1929年的慘烈程度.
美國的菁英階層並非昧於大勢,而是故作不見, 原因有二:首先,在現時的結構下此題為無解.*** 其次,進行「體制改革」必將造成社會動蕩,民生劇苦; 並且導致頂層階級(ie坐擁全國一半財富的top 1%階層.)利益受損. 如此勢難通過國會,亦必招權勢者的反彈. 反之,坐視不理的好處是:危機爆發之時,{其中一種最可能形式是美國濫發美元償付國債, 因此與中國(+日本?)進行 “貿易戰爭”.} 相對地,受損最輕的國家卻是美國; 而美國國內受損最輕的則是頂層階級.

中國的難處更大,根本原因正在「出口導向型」經濟上面. 你不繼續借錢給你的大主僱,他會破產,那麼你也會餓死!幸而中國的難題並非無解,且解救之道有二端.
a將經濟改由「內部需求拉動」. 刺激內需先要提高普羅階層的實質工資收入(連福利在內.), 其弊端又有二:已然過熱的經濟會爆破; 更為結構性的是工資上漲會削弱 “中國製造” 的競爭力!後者也會嚴重損害中國菁英階層的利益.
另一解為b分散市場. 可行辦法是將手上美元花掉,用來開拓新型投資活動和市場, 這就是設想中的「一路一帶」計劃.*** 但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此事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進行才對.
當下中美雙方均勢成騎虎, 問題是 “誰才是老虎?” 你說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針對目前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作者的結論是:
a中國從根本上不想改變「全球美元秩序」, 因為她是遊戲的得益人.
當然,由中國徹底取代美國的地位又作別論,但現時是毫無頭緒.

b中國沒有能力以美國方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統治世界, 因為綜合國力遠未足夠. 但最重要的是

c中國在內外政經層面上困難重重, 自顧尚且未暇,又何來餘力 “統治世界”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65

演說1703A法律格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04/%e6%bc%94%e8%aa%aa1703a%e6%b3%95%e5%be%8b%e6%a0%bc%e8%a8%80/

演說1703A法律格言
講者:蕭律師

「法律格言」是一種已確立好的原則或假設。
這些格言起初盛行於中古時代奉行「羅馬法」的國家,所以原文都以拉丁文寫成,其後奉行「普通法」的國家都加以採納。***
古羅馬法中原無 正式的,像中世紀或現今意義的法律格言。這些格言都是從羅馬時代的眾多法律學者及律師的論述,或法官在判案時的一言半語所收集而成。***

英國對這些法律格言追捧最落力。 十六世紀政治哲學家Thomas Bobbes形容它們具有成文法般的效力。 同代非常具影響力的另一哲學家、法律學者及先後當過律政司Attorney-General及大法官的Francis Bacon,在他的著作《格言大成Collection of Maxims》的序中說 “他會用這些格言作指引去解決疑難、增加辯論的優雅性和裁決的完美、糾正無意義的細節,使法律更健全及實際、修訂粗疏的錯誤,及一般用作厘清整個法律的本質及其複雜性。” 這段話大致可以讓我們粗略瞭解這些格言在奉行普通法國家司法界受重視的程度。

當然,至現今,由於文明的發展及商業關係的複雜性,這些格言的涵義及假設須要作出限制;但在歷史上和實務上,這些格言仍具重要趣味性和價值。由於格言有好幾百條,我現在收窄選取一些與「衡平法equity law」有關的有趣格言去討論,將來有機會再討論其他範疇的格言。

什麼是「衡平法格言maxims of equity或equitable maxims」?
衡平法格言是一系列原則去指引衡平法的運作。 它們傾向解釋衡平法與普通法本質的差異、以較彈性和負責的態度去處理個案。它們是由衡平法院Court of Chancery及其他行使衡平法司法權(包括信託法law of trusts)的法院所發展出來的。

衡平法格言並非一群僵化的原則,而是一些普通原則;這些原則可因個別案件而有所偏離。*** 即如Snell在他的著作《衡平法》中所言:“格言不能涵蓋所有範疇,它們會互相重疊,一個格言可能隱含另一格言的含意。” 這些格言提供法官一般性及包羅萬有的指引,引導他們何時及如何行使衡平法裁判權。這些格言反映衡平法對解決法律問題的一般處理辨法。另一位大法官這樣說:“沒有衡平法及它有名的格言,普通法就不能完全達致公正justice。”

大部分格言都以拉丁文表達,我在這裡只給出已確立的英文版本及中譯。
1「衡平法不會容忍 犯過錯而不獲補償。Equity will not suffer a wrong without a remedy. 」
這格言不能太照字面解釋,因為衡平法補償只適合於打擊無良行為,而此等行為只構成法律上(與單純道德上有別)的過錯。
在Dubey v HM Revenue & Customs (2007),原告是一群顧客,他們按期蓄錢入一間叫Farpak的店舖以購買聖誕食品及禮物(有類香港的供月餅會)。Farpak因強制清盤而被 被告人(是稅務局)成功追討所有欵項。原告認為被告沒收的欵項應對他們儲蓄的欵項構成信託,以受益人beneficiary身份要求還欵,並援引Barclays Bank v Quistclose Invesment Ltd (1970) 作按例,其案情如下:

R Ltd宣佈股息後無法支付。被告借一筆錢給R Ltd以支付股息。該筆金錢存入原告人一個特別戶口。原告人同意該欵項是用來支付股息。R Ltd欠下巨債無法償還而被清盤,沒有派發股息。被告向原告追討,要求撥出該筆存欵派發股息。法庭裁定被告人勝訴:原告人對戶口存錢作派息的安排構成對股東的信託,R Ltd的借欵並不能阻止這安排成為一種信託;如果欵項不能作預期的用途,這就產生一種叫「回歸信託resulting trust」。如果該貸欵的原意意不能實現,原告人就是以信託人身份持有。

但法庭認為Dubey案情況與Quistclose不盡相同:依照蓄錢計劃蓄欵到Farpak作節日禮物並不能如Quistclose案般構成信託;那只構成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係,而非受託人與受益人的關係。顧客得不到聖誕禮物,也得不到退欵,誠屬不幸,“但我們須要依據法律而非同情;同情不能使他們得回他們在法律上沒有或不應享有的權利。”***

此格言所隱含的原則其基本理由是:當普通法對某些法律上的錯誤作出補償顯得無力或不足時,衡平法就要力爭去幹預以求補救。即是說,衡平法嘗試保證應該值得幫助的申訴人得到適當的補償。
最廣泛基礎去解釋此原則的是「信託法law of trust」。在信託法,受益人在普通法下因沒有物業權而無法得到補償。像在處理遺產方面,處理遺產的法定權在遺囑執行人;如遺囑執行人延誤或拒絕按遺囑分派遺產,普通法無法支援,受益人只能尋求衡平法幫助,強制遺囑執行人去履行職責。***

2「衡平法追隨法律Equity follows the law.」
一般原則是,衡平法緊貼普通法,不做與普通法相違背的事,除非有例外良好理由不這樣做—即是不做就是沒良心。

衡平法庭永不要求超越普通法庭。一位論者說:“當有一條規則,無論是普通法或條文法,或其中某一點,都很清楚直接,見諸所有環境,都能支配案件,衡平法庭像普通法庭一般都同樣受到約制,很難有理由遠離這些規則。”另一些論者又說:“當只有某些特殊環境受普通法所忽略,衡平法才介入。”“衡平法只作為法律的輔助,而不會超越現行法律。”

十九世紀末英國法律學者與史學家也說:“衡平法和普通法不是兩個競爭系統……. 衡平法到來不是毀滅法律,而是來充實它。”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目標是相同的,但由於歷史的理由,它們選擇各走不同的路。衡平法尊重法律每一字和每一種權利;但當法律有缺陷時,衡平法才進入給予公正權利與補償。

加拿大安大略省法律有點不同:不是衡平法追隨法律,而是法律追隨衡平法。

3「來尋求衡平法權益者本身必須做到公平 He who comes for equity must do equity.」
這個格言和下一個相類似,這個是向前看,而下一個是和過去有關。

尋求衡平法權益者本身必須願意以公平態度善待對方。舉例說,你要強迫對方履行合約,你必須願意履行你自己由合約規定的未來責任。同樣,如果你要取銷合約,法庭必要確定你的做法公道,比如你要退回訂金。如果你不願意履行職責,法庭不會給予衡平法援助。如果你可由先父遺囑獲得一幢房子,但條件是在母親有生之年讓她同住,你不能拿房子而逐走母親。

另外,「選擇信條 doctrine of election」也基於這格言。某甲立遺囑給孫兒一幢房子,又給女兒五百萬元。但某甲弄錯了,那幢給孫兒的房子在他仍健在時已贈給女兒。現在女兒有一個選擇:她可選擇要錢,但要將房子轉讓給甲的孫兒;她或者選擇要房子,但要放棄五百萬,不能兩者都要。

4「來尋求衡平法權益者雙手必須乾淨 He who comes into equity must come with clean hands. 」
這個格言是和申訴人過去的行為有關。衡平法不容許一方由他做的錯事中得益。****如果索償人在所牽涉的事件中行為不正,他不會獲得衡平法幫助。

在Overton v Banister(1844)案中,一個未成年孩童,虛假報導年齡向他的受託人獲取金錢。到他成年時,再向受託人索取金錢,聲稱受託人先前付錢是破壞了信託(即不應分派利益與未成年人)。法庭拒絕他的申請。
業主聲稱租客不遵守租約條欵(如不依期繳付租金)而要將他逐出,但如果業主本身也不履行租約下業主的責任(如沒有回應租客要求修理水管,以供應食水或沖廁。),法庭不會給業主援手。

“不乾淨” 必須和引起爭論的事件有關而非別事。即是說,申訴人一般性的行為不當,或是道德上而非法律上的不當,並不能阻止申訴人申請衡平法援助。
在Fiona Trust & Holding Corporation v Privolov(2008)案中,被告向法庭請求申請人不應獲得任何衡平法援助,因為它在過去執行背景調查中的做法不妥。請求不獲法庭接納。“首先,並不是所有不當行為都能剝奪申請人的申訴權;第二,太瑣碎的不當行為不可能有剝奪效果。第三,法庭要審視不當行為的嚴重性和後果。” 因此,要引用此格言,要考慮不當行為若個別計算會是太瑣碎,但太多瑣碎不當行為積累在一起卻可以變成充份理由。

5「衡平法就是平等Equity is equality. 」
也可以反過來說:平等就是衡平法。

如果財產授與者或饋贈者沒有說明每位得益者的份額,衡平法假設每人可平均得到一份。***
在Jones v Maynard(1951)案。兩夫婦在銀行開了一個聯名戶口,並無明言每人所佔份數。法庭引用此格言作裁決:戶口錢均分。

如果產業授與者或饋贈者沒有清楚刻劃出份額,這個粗略及現成的假設接近公平。當然,這是各種考慮後都無法解決問題時才應用的最後機制。***
英國上議院在Stack v Dowen(2007)案中也援用此格言。饋贈者將一個物業贈與一對同居男女作為他們的居所,但沒有說明每人所佔份額。法庭的結論是兩人平均得到一半權益。

兩人或多人共同擁有一個物業而沒有清晰列明份額,法庭傾向作「分別業權tenants in common」解釋而不傾向以「聯合業權joint tenancy」解釋。前者是每人一份,每份額各人可自由處理;後者是最後存活者全取。***

6「當衡平法權利相等時,在時間上先得者優先 Where equities are equal, the first in time prevails. 」
時間,在衡平法權利上的假設是重要的。如果訴訟雙方利益均等,先獲得權益者有優先權。
舉例說:有兩個衡平法按揭equitable mortgages競爭誰優先獲得售出物業的欵項。衡平法觀點是:在時間上早形成者優先。這種處理辨法在未有完善土地登記制度前顯得特別重要。有了土地登記制度後,優先次序以登記先後為準,但並不等如這格言沒有用。舉例說,幾個競爭者不識有登記制度,或其他理由選擇不去登記,這格言仍然有用。

順便解解一下「法定按揭legal mortgage」和「衡平法按揭」的分別。「衡平法按揭」是以衡平法為目標的一種抵押,不採用法定按揭手續,只由按揭人與承按人簽訂按揭協議,或者單純將業權契據交付。承按人因此沒有法定按揭的保障。「法定按揭」是按揭人與承按人辦妥一切法定手續轉讓物業、財產或土地權益的按揭。現在各位與銀行貸欵買樓簽與銀行的按揭就是法定按揭。

7「(對曾做過之事,)衡平法將之歸為達成一個責任的意圖Equity imputes an intention to fulfil an obligation. 」
這格言意指一個人有責任做一些事,但沒有正面做,而做了一些可以視為履行責任的其他事,衡平法視此人已履行責任。***
舉例說,某甲向某乙借了一筆欵項。甲立遺囑饋贈與乙一幅價值不菲的名畫。衡平法視此饋贈作為清還欠欵。除非能推翻這種假設,乙不能既取名畫又追討欠債。要此格言適用,(一)債項必須在饋贈前成立,(二)饋贈的價值必須高於欠欵,及(三)遺囑內沒有指明這是作還債用途。

這格言置一個已做的事作最有利解釋,也是 「消滅債權satisfaction」、「撤銷饋贈ademption」和「履行職責performance」理論之所本。

8「衡平法視已做的事為應該做的事 Equity looks that as done which ought to be done. 」
這句格言有時也寫作「 Equity regards as done which should have been done」。
當某人,不論在合約上或法律要求下,須做一些有法律重要性的行動時,衡平法視該人已做的行動為應做之事。這是一個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格言。

此格言在Walsh v Lansdale(1882)作最好解釋。原告(租客)與被告(業主)簽訂了一份租權合約an agreement for a lease(一份沒有蓋上「印記seal」的文件,即只是一份將來轉移法定業權legal estate的協議。),被告同意將一個磨坊租給原告七年。租金以磨坊的生產量計算;亦協議,業主有權要求租客每年預繳納租一次。原告依期遷入磨坊,每隔半年繳付租金,業主初無異議。一年半後,業主要求租客每年預繳下年度一年租金。 租客拒絕,業主立即採取「扣押distraint」實物程序(目的是如果租客仍未能於限期內繳付欠租,業主有權將實物拍買而將所得現金繳付租金)。租客控訴業主非法扣押,並申請臨時禁制令禁示業主扣押。

法庭裁定:在法律上,在此案中的租客,由於已佔用磨坊及繳付租金,對磨坊已隱含有一個七年的「衡平法租契equitable lease」。半年繳付租金一次,業主已接受,法律只能假設租金是應如此繳付的;但在衡平法上,由於已協議租客在業主要求下每年應預繳租金一次,基於此格言,業主又沒有做錯事,法庭最後裁定,案中雙方已有一個七年的衡平法契約,租金須一年預繳。

這格言是「衝平法轉換學說 equitable doctrine of conversion」之所本,後來引申出「風險損失學說doctrine of risk of loss」,非常重要。在買賣房地產合約中,買方繳付房地價全部或部份後,賣方被視為買方的「法律構定受托人constructive trustee」去代管物業,而賣方的權益已「轉換」為協議中的房價「現金」收取權。**** 其後果是:如果物業在接收前受損毀(如火災、水災成地震等),風險歸買方,而賣方仍可收取房地價。(因此為保障自身權益,買方應於簽約後購買相關保險。)

9「衝平法重視意圖而非形式 Equity looks to the intent rather than form. 」
衡法平關註一宗交易的實質而非其表面形式。所以,即使沒有「托管trust」用字仍可有「托管」存在;相反,即使有「托管」用字,也可以否定有「托管」效能。法庭會審定雙方真正的意圖而非表面陳述。*** 再者,衡平法不會支援一些虛假的信托以欺騙債權人。

在Midland Bank v Wyatt(1995),Wyatt恐防生意失敗,預先創立一個所謂「信托」,將居所交給妻子作「受托人」。Wyatt後來果然生意失敗,被原告追債,扣押居所。Wyatt拿出「信托」文件抵禦。證據顯示Wyatt的妻子在簽署「信托」文件時,竟不知其作為「受托人」的效果與性質,做假明顯,法庭裁定該「信托」是虛假,「信托」無效及不能執行。同樣,如果為防止債權人可能扣押居所,簽了一份「按揭」給某甲,而某甲沒有實質上付出任何代價(如實質貸欵),此「按揭」亦屬虛假和無效。

10「延誤使衡平法權利落空 Delay defeats equities. 」
這格言的另一說法是 「衡平法協助勸奮者而非拖延者Equity assists the diligent not the tardy. 」。
這格言進一步解釋在衡平法上時間的重要性。在這原則下,如果法庭的結論是 “申訴人容許被告做錯事的時點,與啓動法律程序的時點相距太長”,法庭不會保護申訴人的權利。****
「疏忽延誤學說 doctrine of laches」的發展用以防止一些骯髒的申訴。如你覺得你的醫生誤診失職,應盡快採取法律行動控訴他,而非讓病情惡化一段時候才起訴,這也是「原告有責任儘量減少損失原則」之所本。***

現時各個行使普通法國家都有「時限limitation」法例(香港也有多條不同性質的時限條例,如合約、侵權、欠租、遺產等,各設不同追討「時限」。),過了時限即不能追討,相對減低了這格言的效用。但它在破壞信托案件中,決定是否應給與衡平法援助,仍然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在Hughes v La Baia(2011)案,英國樞密院須考慮跟據「疏忽延誤學說」應否拒絕給予衡平法補償。Walker大法官承認,原告某程度的疏忽延誤,結合原告對被告的偏見,可成為辯護。但樞密院強調舉證責任落在被告,去證明給與衡平法援助與原告是不公平。

11「衡平法是對人的 Equity acts in personam. 」
衡平法的對象是人;衡平法是與「良心」有關。只有人才有良心問題,產業不會有。衡平法補償用來針對特定的人,是要去打動對方作為一個「人」的良心。即是說,在破壞信托案件中,受益人的補償是打擊受托人trustee本人。

12「衡平法不容許法例成為欺騙的工具 Equity will not allow a statute to be used as an instrument of fraud. 」
這格言的設立是防止一方依賴另一方缺乏法定正規手續(如土地合約、法定租約契據等)進行圖利。*** 在該等情況下,如依普通法做就顯得沒良心或不公平。
在Bannister v Bannister(1948),一個老婦人(被告)在原告口頭保證容許她免租住在原址的承諾下,以極低於市價將居屋賣與原告。轉讓手續做得很正規,但契據內並無明言原告有此保證。原告起訴要被告遷出,援引法例,在沒有文字證據支援下,所謂的保證不應被理會。但衡平法介入,認為要求老婦人依法以文字舉證實屬不公義,英國上訴庭裁定,原告的口頭承諾構成一個「法律構定信托constructive trust」,老婦人不必遷出,原告申訴失敗。

13「衡平法不會幫助一個無償受益人 Equity will not assist a volunteer. 」
衡平法不會幫助一個無償受益人,無論結果是如何令人不快。因此,衡平法不會對一個無償的承諾gratuitous promise(即沒有約因的承諾)頒下履行令order for specific performance。***

14「衡平法不會完善一個不完整的贈與 Equity will not perfect an imperfect gift. 」
這格言的基本概念是,欲使餽贈完整,相關的轉讓所有權的法定要求必須符合。
在Jones v Lock(1865)案,父親將一張900英磅的支票(那是由別人贖回按揭給回他的支票)放在他幾個月大的嬰兒手中說:「這是給嬰兒的。」之後又拿回支票放去別處。不久他去世。父親餽贈的行動不完整,因為他沒有在支票上背書。背書才能使一個餽贈完整,因為一張「非持有人支票non-bearer cheque」須得持票人背書endorsement才能過檔所有權。衡平法拒絕完善這種有缺陷的贈送 —那又是一種無償的承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66

演說1704人、國家與戰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01/%e6%bc%94%e8%aa%aa1704%e4%ba%ba%e3%80%81%e5%9c%8b%e5%ae%b6%e8%88%87%e6%88%b0%e7%88%ad/

演說1704人、國家與戰爭
講者掌門

《人、國家與戰爭Man,The State,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 (1954初版,2003三版) 華爾茲Kenneth Waltz
本書堪稱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劃時代的經典著作, 華爾茲 藉此開創「新現實主義」學派,成為一代宗師.

西方現代政治學發端於十七八世紀歐陸的「啓蒙運動」思潮. 為了掙脫神學「宿命論」的羈絆,開創「人文主義」哲學, 大學者們苦心擬想人類社會的起源狀況,作為文明的起始指涉點, 以構築新型社會理論,來指導當前的政治活動.*** 這些有趣的見解和猜想成為了現代「政治學」的濫觴. 人類進入社會之前的生活階段被描述成某種
〈自然狀態〉.
學者們共提出了三種主要學說, 全都假設那時候的人類是「自由」的,即不受約束的. ***
最先提出的是 霍布斯野蠻殘酷的恐怖境況, 他形容是 “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無政府狀態」. 人類為了逃離苦境,於是託庇於有力的 “王者”, 交出自由,換取安穩. 霍氏論証了社會的起源是「王權統治」,其性質從屬於內部統制和安全事務.***

洛克的設想剛好南轅北轍,自然狀態一片和諧安樂, 人類建設社會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合作和交換. 拓展市場首先要明確「產權」,於是人們交出部分自由, 以換取交易暢順,產權保障,與及發生爭端時得到公正的仲裁. 洛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契約政治」,其性質從屬於經濟生活和法律事務.***

盧梭也是契約論者,也從經濟面著眼,但想像中的情狀卻是一片匱乏窘迫, 人類建設社會純然是為了糊口果腹,掙紮求存. 他以一個出色的比喻提舉出社會的起源,是為「獵鹿比喻」.
話說冰河時期生態雕敝, 人類被迫放棄小群體 漫遊採獵的生活型態, 轉型為 集體捕獵大型草食動物以謀生計. 捕獵獸群需要大量人手協同行動, 設置阱,驅趕獵物,殺戮屠宰,運輸分配. 這需要複雜的組織和高明的領導, 社會就從組織和領導中誕生,代價是成員喪失了自由.

獵鹿一喻,局中有局,非比尋常.〈盧梭的獵鹿困境〉
遊戲設定: 今有五名原始捕獵高手,從上古石刻祕笈中學得五行陣法, 每天可獵得大鹿一頭,足夠五人果腹所需. 但工作規條是各人必須據守五行方位; 如若任何一人離陣他去, 則陷陣之鹿必會從生門逃出,功虧一簣. 又,陣地常有野兔出沒,捉野兔不難,但追逐之則需離陣多時, 會招致陣法崩壞,無法獵鹿. 兼且一兔只夠一人食用,四位手足必然…..
遊戲情境:某天某刻, “白虎方位”的獵手忽然察覺一頭野兔在其地盤冒出, 正向 “朱雀方位” 逸去. 電光石火之際,他要作出決策, 是離陣逐兔,還是守陣待鹿? 逐兔保証今日可免捱餓,但眾家兄弟必會翻面; 守陣則顧存了陣法,但不保証今日必可得鹿. 這是典型的決策兩難.

直觀上看,只要各人理性充盈,道德高尚,情況看來是樂觀的…..惟是盧梭sense利害,提出的困境並不止此. 他考慮到「智人」的非凡心智, 除了能夠思考處境,還具備「同理心」. 就算本人足夠高義和理性, 但“朱雀位” 條友一向…..,難保他….. 曹子曰 “寧我負四友,莫使朱雀負我.” 不是大有道理嗎?
盧梭的結論是 「只有一個全由 “真正基督徒”構成的人群才能自動自覺地做到守義.」,否則必須強力結盟,集體制裁,以維持紀律. 盧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盟約政治」, 其性質偏向於社會組織和公共活動.*** 原理上盧梭的「獵鹿困境」已經完全入於現代經濟學「博弈論」範疇, 利害之處是他比 馮紐曼的「囚犯困境」早提出二百年!

〈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
諸位西方大儒的共通點是前社會的人類是「自由的」, 這暗設了 “個人” 存在先於 “社會”, 並由此衍生出個人福利至上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 這種對自由的至尊價值定向,開創出全方位的現代哲學思潮, 反映在政治學上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在經濟學上面是「微觀經濟學原理」.

「古典自由主義」國際關係學派得承遺緒,向居主流. 該派認為國際事務性質上與國內事務相仿彿, “國家”與“國際社會” 的關係,就好比 “國民”與“國家” 的關係一樣. 在一國之內,經濟愈發達,政治愈開明, 則國民愈守法,社會愈穩定有序. 推而廣之,如果世上所有國家(或者至低限度,所有具備發動戰爭能力的「大國」.) 都日漸經濟發達,政治開明, 則諸國必會愈加遵守國際法規,極力避免衝突和戰爭, 如此國際社會亦將趨向穩定有序.***
這種類比暗含了一個前設: 「國家」作為國民集合體,其外部行為理應由「國民,ie個人」的意願和價值觀所決定, 如情感,慾望,尊嚴等文化因素.**** 在於民主國家,由於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國民的意願,所以必然厭惡戰爭.***

這推衍出三個基本點: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的內部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專制國家則否.
3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正如人的行為不能單從 “利害盤算” 作出解釋一樣.
由於觀察到現代國家內部日趨民主和法制秩序, 推論 國際社會前景樂觀,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現實主義」學者強烈反對這種見解. 他們總結當代外交史,察覺到國與國之間的行為並不像自由派學者所憧憬那樣,由於貿易蓬勃及文明進步而趨向斯文;反之,國際社會依舊是一派叢林景況. “文明國家” 和 “野蠻國家” 的行為一般地野蠻,並無二致.
他們得出了全然悖反的理論設定,主張:
A國家的 “內部屬性”對其 “外部行為”無甚影響;
B國家的外部行為只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其背後的道理則源於國際關係的結構特質.****
可以說「自由主義學派」是 洛克思想的延伸; 而「現實主義學派」則是 霍布斯思想的延伸.***

〈國際無政府狀態〉.
現實主義者考察諸種決定國家外部行為的因素, 發覺最重要的是對「國家安全的考量」(更正確地說是「焦慮」), 促使國家領導人制訂外交政策,**** 並且在嚴苛的情況下,不理性地發動戰爭. 縱觀人類歷史,戰爭大多數是得不償失的, 愈往後世,愈是如此,但國家好戰的本性卻絲毫不改. 但是反觀國家內部,卻呈現出相反的發展趨勢, 愈往後世,社會愈是平和,暴力使用愈見收斂. 同樣是該群物種,何以對內溫文而對外殘暴呢?

盧梭的「獵鹿困境」提供了模型,現實主義者據此給出了理論解釋, 前設是:「國際社會一貫地,並且確實地處於無政府狀態.」, 原因是迄今為止,尚未看到任何建立國際法律秩序的可能性.*** 國內社會秩序的確立是因為建立了政權, 而政權壟斷及行使暴力以維持社會秩序. 支撐秩序的是執法暴力,而非道德和習俗, 國際社會卻並不具備這項必要條件.***** 所以,國內有序而國際失序, 非因人性有異,而是人類行為受到不同條件的制約所致.

現實派進一步推演:叢林中的人類為了逃避戰爭, 只得託庇於有力者的強腕,形成「王權政治」; 同理, “國際叢林”中的 “國家”為了逃避戰爭, 也只得託庇於有力的強國,於是形成「霸權政治」. 「霸權」是國際和平的必要條件,**** 雖則尚未充份. 所以,建設國際秩序需要做的事,並非提高各國的自由主義意識, 而只能是形成「霸權共識」,即諸國對某個超級大國的服膺,並且有效地對該霸主形成制約.*** 這是「現實主義」學派的理論基礎.

華爾茲 Kenneth Waltz的「新現實主義」在上述基礎理論之上精益闡發. 他最有力的學術創制是提出了宏觀分析框架
〈三層級理論〉.
此一方法論典範成為後來國際關係學門的通用前設, 不單只現實主義者,甚至連自由主義者也應用這個背境框架進行學術辯論. 該理論認為:
Th. 國家的外部行為受到三個層級的特性所決定,
a基層是「國民」的心理和文化特性;
b中層是「國家政體」的特性; 及
c上層是「國際政治」的特性.
三者之中最具主宰性的是c國際政局, 理由是 “生存壓倒一切”.

A先分析國民特性對國家外部行為的影響.
古典國際關係理論將國家的外部行為化約為國民意誌的滙集.*** 「個人」行為本質上是不理性的,帶有強烈的情感特徵, 受到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擺佈,經常呈現暴力傾向. 基於國家的利益原則上等同於國民利益的加總,國家的行為應該充份反映出國民的意向, 所以「國家」也就如「個人」一般,充滿著激性和慾望而行動.
修昔底德 早在《伯羅奔尼撒戰記》中已以這種史觀著史. 中世紀的宗教戰爭和現代的國族戰爭都可作為個人層次影響外交的明証.

但是基礎層次的分析難以解析歷史上很多明顯違背大多數國民意願的戰爭, 於是有需要
B分析國家政體的特性對外部行為的影響.
一國之內存有階級,階級之間不單存在著重大利益矛盾,其價值觀亦大不相同.*** 以封建社會為例,階級區隔封閉,權力全操貴族一方, 貴族以「榮譽」作為最高行為準則,而戰爭則是攫取榮譽的手段. 戰勝才享有戰利品,即經濟報償; 失敗了還要付贖金,人財兩虧; 打成平手對雙方來說都是經濟災難, 然而封建時代戰事最為頻繁.

Th. 政治體制決定了國家的權力結構, 外部行為反映的是主導階級(而非全體國民)的利益.**** 那怕是當今的民主先進國家,外交事務原則上由菁英階層壟斷, 國會並不居於主導地位.*** 而民意和民氣,自古爾來往往由菁英階層所塑造和鼓動.
所以, 專制、貴族共和與民主這三種政體便決定了國家的外部行為. 專制制度容易催生大規模「征服戰爭」; 封建制度每多意氣之爭; 而不成熟的民主制度則造成了兩次世界大戰. 還有,當今美國的瘋狂擴軍行為,反映頂層跨國財閥的利益, 而以犧牲全民生活水準為代價,來維繫「美國治世」.

中間層次分析推導出自由主義的傳家寶刀:「貿易和平論」和「民主和平論」. 國際貿易使社會各階層的經濟利益都得到提升; 民主制度則遏制了上層階級的戰爭私心, 兩者確實大有道理. 但是現實主義者有力地以當代史(尤其是冷戰史)為證據, 指出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其外交策略大致相同, 於是更進一步,
C分析國際政局的特性對國家行為的影響.
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之下的國家, 為求存活,不得不奉行「馬基維利主義」:一切為了擴張或鞏固權力, 任何手段均可擇用,任何原則均可放棄. 在這種 “普世行事風格” 的籠罩下, 沒有任何國家可以超然世外,不顧利害以貫徹原則. 所有國家都要參與結盟, 提升或維持軍備,主張或依附霸權…..
結果是所有國家的外部行為都極其近似, 無論其政體構造與立國意識形態如何不同, 亦不論其國民文化與宗教有何差異.***
冷戰時代的美國和蘇聯是最佳寫照. 美國領導人高舉民主和人權價值, 卻為了遏止共產主義蔓延,而到處扶植右翼軍事獨裁政權. 蘇聯領導人高舉階級解放和國際主義理想, 卻按國族主義行事,脅迫掠奪 “加盟” 諸國.

最後得出了 華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理論(ie守勢現實主義) :國家為了自保, 其外部行為主要受到國際關係格局所制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64

演說1705冷戰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5/06/%e6%bc%94%e8%aa%aa1705%e5%86%b7%e6%88%b0/

演說1705冷戰
講者:掌門

《冷戰The Cold War:A New History》(2005) John L. Gaddis

Def.「冷戰」泛指戰後的一段漫長時期, 以 美國為首奉行民主制度的資本主義集團國家, 與以 蘇聯為首奉行集權制度的共產主義集團國家之間, 在地緣與及國際戰略上面緊張對峙的全球政治格局.*** 此一全球對峙,其背境則是信奉「自由主義」民主制度與及信奉「共產主義」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抗爭.

顧名思義,「冷戰」幸未釀成 “熱戰”, 包括韓越兩場「代理人戰爭」在內,四十五年中大國之間從未宣戰過. 由於欠缺戰爭臨界事件, “冷戰始於何時?” 成為一個有趣話題. 一般簡單地將冷戰視為緊接著二戰的歷史時期. 如定義「冷戰」為官式敵對, 那麼「封鎖栢林1949」戰後首次軍事危機可視作開端. 也有論者認為二戰未終,剖分德國之時冷戰已然啓動. 至於冷戰的終結,共識敲定為「栢林圍牆倒塌1989」事件.

冷戰也有另一個“象徵主義” 起始點, 那便是著名的〈喬治.肯南 長電報〉.
二戰甫一結束,美蘇兩集團便就地盤割分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頭 史太林提出重劃 土耳其邊界與獲取東地中海海軍基地的要求, 杜魯門和 艾德禮Attlee一口拒絕; 並且進一步將蘇聯遲遲不從 伊朗北部撤軍之事提交 聯合國安理會審議.*** 這是聯合國首次處理國際危機, 結果是蘇聯幾個月後屈服撤軍.

這是戰後美蘇之間的首次外交衝突, 由於事情來得太快,美國國務院很想盡早知悉蘇聯的意向, 於是向 駐莫斯科大使館十萬火急地連下了幾份要求分析對方外交政策的指示. 當時任職使館的年輕外交官 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 遂於1946年2月22日匆匆寫就了一封八千字的電報回復華盛頓.***
該電報獲得總統和決策層的超高度重視, 並根據其核心論旨制訂了後來的一系列「冷戰政策」,**** 包括關鍵性的「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 成立「中央情報局CIA」. 冷戰政策的延伸度極長遠,基本上跨越五六位總統, 到了 80年代 列根任內才作出重大改變.

電報內容後來整理成論文,在外交專業雜誌上面發表, 成為有關冷戰事務的指導性理論文件.*** 肯南本人也迅速躋身國務院外交決策層,成為首席策略師,並且歷任數朝, 幾乎參與了所有重要冷戰政策的制訂過程. 雖然他的正式職銜從未晉至最高級別, 卻有論者認為他才是美國冷戰時期外交事務的實際決策人.

長電報的利害之處是界定了「冷戰」和提出了結構成因. 其核心論旨認為:莫斯科姿態強硬,處處尋釁, 並非因為西方集團國的威脅侵犯,而是源於內部統治的需要.***** 蘇聯領導人以專制主義高壓治國, 必須把外部世界描述為「資本主義帝國」對「共產主義理想國度」的無限敵視, 據此取得統治的正當性,與及人民的支持和犧牲.
這是西方在今後很長時間內無法改變的政治現實, 西方只能適應局勢,訂策遏制.*** 鑒於歐洲是全球事務的核心, 可推導出應變之道首在此地的結盟策略, 尤其是關乎德國的處置.

長電報訂明了戰略框架,但未有提出任何具體政策. 為此,杜魯門總統責成 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制訂冷戰的總體政策; 而馬氏則指示 肯南負責構思和草擬. 正是肯南拋出了定局性的西方集團國結盟綱領, 此綱領獲得執行,影響極其深遠.
〈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
的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方案the Europe Recovery Program」, 在字面和法律意義上並無 民主西歐和共產東歐的分際. 即是說,蘇聯及東歐集團國家也可以參與進來. 但在實際政治盤算中,美國決策層當然作出了區分, 肯南早就看準蘇聯必會拒絕,也不會準許下綫國家加入,*** 這也立即成為了事實.

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就是以金錢為誘餌, 驅使(亟需資金進行戰後經濟重建的) 西歐諸國認同美國擘劃的歐洲新秩序, 其構成是為了對抗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國的外部軍事壓力, 與及消弭各國內部的左傾政治力量.****
作為首條和定局性的冷戰政策,馬歇爾計劃用意頗深,一石四鳥:
1認識到對歐洲民主制度威脅最大的不是蘇聯的軍事幹涉, 而是諸國內部因為經濟困難而導致左翼政黨上臺的可能性.***** 防患於未然,是故經援重於軍援, 事後看來,這確實是非凡的識見. (換了今天,沒有政治家膽敢向短視重利的選民提出這麼 “吃大虧,蝕大底” 的方案, 計劃金額約相當於美國GDP的一成. )
2經援會先起心理作用,繼而經濟作用, 從而扭轉歐洲社會和政治氛圍一向的左傾趨勢. 當時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勢力仍甚龐大, 智識分子間社會主義思想更是濃厚之極.
3蘇聯必定不準下綫國家拿美國的錢, 如此或可離間東歐集團國的凝聚力.
4美國可以藉此取得今後冷戰大格局中的地緣政治主宰地位(ie霸權), 和道德制高點.***

美國財大氣粗,策略成功; 而蘇聯可說是眼睜睜中了圈套. 東歐諸國人民自此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高壓政策日益心懷怨憤, 後來爆發為「布達佩斯事件1956」和「布拉格之春1968」, 紅軍彈壓,流血終場. 西歐的共產黨和社會主義者至此與蘇聯離心離德,劃清界綫, 而美國可說在意識形態戰綫上取得了勝利.

1949年初史太林封鎖栢林,動機不明, 立時氣氛緊張,形勢一觸即發. 西方國家以空投物資回應,雙方沒有動武. 年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簽訂, 史太林當即解除栢林之圍. NATO是一個超國家機構 (總司令向由美國將領出任,首位是 艾森豪威爾將軍.), 各國政府無權節制參進了NATO的本國部隊.
當初,NATO並無足夠常規陸軍因應近在咫尺的東歐「華沙公約國」龐大兵力. NATO的優勢在於空軍和原子彈壟斷, 於是 艾森豪制訂了低成本的「核武防禦戰略」. 即在小型軍事衝突中採取被動的防禦態勢, 而在大型戰爭迫近的時刻威脅動用核武.*** 換句話說, 核防禦戰略= 常規防禦+核武阻嚇. 這一戰略的前提是核武壟斷.

遲至1945年7月美國才成功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其時德國剛已投降. 原初開發用來打擊德國的秘密武器, 於是改為投放亞洲市場,結束了「太平洋戰爭」. 原子彈的出現加深了美蘇之間的不信任, 史太林直接指出:“原子彈訛詐是美國的政策”, 此言非虛.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s〉
這個博弈論概念, 指的是一個國家為了促進自身安全而採取的行動,往往會威脅或損害到其他國家的安全. 其他國家採行的針對性反制行動,又會反過來損害該國的安全利益. 結果各方陷入互不信任的漩渦, 事與願違地 整個系統反而更不安全.**** 這概念適用於原子彈場景. 更有甚者,由於欠缺反制原子彈的戰術手段, 對應之法只能是 “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也來製造原子彈. 後果就是沒有盡頭的「對稱性軍備競賽」.***原子彈市場就是按這種邏輯運的.

美國人起初預期原子彈壟斷地位可以維持六至八年,不料49年8月蘇聯成功研發了首枚原子彈, 其時美國擁有的現貨不足200枚. 幸好核武遊戲的現實是 “硬體武器” 和 “投放技術”(當年是長距轟炸機, 現今是彈導飛彈.) 完全分離, 而美國在遠程投放方面擁有明顯優勢 (B29轟炸機外號 “同溫層堡壘”.). NATO部署在英國的原子彈,其遠足以阻隔蘇聯的突襲,而其近可以投到蘇聯的國境.

因應情勢,杜魯門制訂了三項軍事對策, 從而為冷戰的軍事抗衡格局永久定型:
a擴大常規軍力規模,駐師數十萬於歐洲;
b製造更多數量的原子彈; 和
c秘密下令研發威力大1,000倍的核武「氫彈」.

美國採行「核阻嚇戰略」, 但無意再次實際使用核武, 無論是戰略性的(如廣島長崎.), 抑或是戰術性的(即在戰場上使用者.).*** 其實蘇聯也是一樣想法,雙方都知道使用核武的後果不堪承受. 此所以,在漫長的冷戰期間核武不單從未被考慮動用, 甚至從未被威脅使用,就算「古巴飛彈危機1962」亦然.

肯南從不贊同核戰略,他在一份致杜魯門的絕密備忘錄中論說: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之手段, 而非目的本身. (這是有名的 克勞塞維茨信條:「軍事是外交的延伸.」) 政治目的是改變對手的生命,而不是消滅對手的生命.**** 所以,戰爭應該是有限度的,起碼不應否定生命存在的原則,但核武卻違反這項原則. 肯南的意見並不為杜魯門所採納.

杜魯門把核武的規劃,研發和生產打包, 全由文官負責,軍方不得與聞. 軍方屢番向總統施壓, 要求明言在甚麼情況下,軍方可以動用原子彈. 但是杜魯門堅拒表態, 並且三令五申, “只有總統有權決定在甚麼情況下動用原子彈.”***

蘇聯急起直追,雙方的核彈數量和投放技術迅速接近, 於是甘乃廼Kennedy總統(1961年上任) 改變了美國的大戰略. 他在外交上繼續採信 肯南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策略」,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防禦策略」.*****

美蘇的核武打擊力量同時提升和超越實用門檻,導致「核武阻嚇」成為雙向遊戲. 雙方均囤積重貨在手,又都絕對不敢投放市場, 最後達成共識,是為
〈保証相互毀滅策略〉.
「保証相互毀滅」顧名思義不是毀滅對手, 而是「互相毀滅」; 然其真意又不在「互相毀滅」, 而在於「(條件達成之下)保証(會這樣做)」這點上面.**** 換句話說,為使核戰不致發生,雙方在核武使用上面達成共識, 促成核戰發生之後無人能夠僥倖存活,以杜絕使用動機.

這策略的具體內容有兩點:
A雙方必須建設足夠多數量的核武, 致使即便任一方動手突襲,受襲方的殘餘核武仍可報復性毀滅突襲方;****
B提高雙方的核武存量和核武行動的透明度, 使「互相毀滅」更具保証性. 這需要建立互相監察制度.*** 例如開放天空,容許對方人造衛星監視核彈基地.

這確實是人類史上最吊詭和最荒謬的軍事妥協, 雙方並非透過裁軍,而是透過建設「毀滅保証」的軍力達致戰略平衡.*** 理所當然地,「保証相互毀滅」的儲備限度達成後,多餘的存貨即可汰除. 所以, 裁減核武行動反而得以即時展開.****

下一位改變美國大戰略的是 列根Regan總統(1980年上任), (從未真正執行的) 「星戰計劃」顛覆了「保証相互毀滅」平衡. 星戰宣稱的內容是建設人造衛星武器系統,在太空軌道上面截擊洲際導彈, 從而改變核遊戲的對稱性本質. 由於研發費用極其高昂,列根看準蘇聯雕敝不堪的經濟根本無力支應, 他的用意在於迫使對手立即回到談判桌,並達成限核協議.*** 列根的博弈簡單地成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6

演說1706 中國道路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6/03/%e6%bc%94%e8%aa%aa1706-%e4%b8%ad%e5%9c%8b%e9%81%93%e8%b7%af/

演說1706 中國道路
講者:掌門

《中國道路China’s Development:Capitalism and Empire》(2016) 白果 與 Michel Aglietta
本書作者 白果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另一作者法國經濟學家Aglietta是「調節學派」始創人,法蘭西學院院士. 後者是前者的老師.

〈調節學派的理念〉
源出於法國史學「年鑑學派」,是針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 古典經濟學假設自由市場的價格行為(ie看不見的手) 能夠總滙訊息, 達致最佳資源配置,和最大價值產出. 因此,社會的經濟事務應該交由競爭市場作決定, 而政府的作用最好侷限於 監管者和仲裁人 的角色.*** 好政府是 小政府,亦是 無為的政府.

調節學派主張上述前設只對「商品市場」有效, 但對「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是無效的.***** 原因是商品市場依據供需力量和競價行為,能夠將任一商品的產量提增或削減,達致最佳總體效益. 在極端的情況下,價格可降至零,從而驅使該商品完全退出市場. 但勞動力市場不可能這樣做, 工資(ie勞動力價格) 如降至生存綫以下,社會便會解體.*** 另一方面,金融工具(如貨幣,証券等)的性質並非用來消費, 在特定時間內需求有可能無節制地增長,而不必然達致飽和狀態, 因此容易泡沫化和崩盤, 先天上暗藏危機.***
如此,在就業和金融市場,政府的功能便不應該限縮於旁觀者的角色, 而是有責任積極介入和調節市場,以鞏固就業狀況和抑制金融危機. 好政府是 大政府,亦是 有為的政府.

本書以調節學派的理論框架, 解釋「中國崛起」現象. 其立論鮮明大膽,認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運動」, 終極目標是維持「中華帝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市場經濟」是實現傳統政治目標(ie經營龐大人口的生計)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 是工具性質的政策理念,而不是立國理念.****
正因中國並非以現代「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為終極發展目標, 才能夠建立獨立穩定的金融體系,免受國際金融波動的直接衝擊, 這與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趣向大相徑庭,亦與「華盛頓共識」背道而馳. (註:「華盛頓共識」可簡單定義為全球性質的:布列頓森林體制,美元秩序,自由市場化,與及相關的國內和國際法制建設.***)

〈賢能政治的迷思〉
中國傳統上是帝制國家,社會呈現「二元結構」, 皇貴族和官僚系統構成人口極少數的統治階層,對立方是數量極龐大的農民人口, 中間階層被策略性地打壓,甚或悉數拔除.*** (這與西方傳統社會的「多元結構」迥異.) 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一元集權垂直統治方式,即「專制政治」. 皇朝統治的「合法性」並非來源於人民的直接認可和支持, 而是來源於其解決龐大人口生計,和維持社會安穩的能力.*** (這主要體現在 治水,築城,儲糧,漕運諸方面.) 因此,中國的政治傳統並非「民主政治」, 而是「績效/賢能政治」; 反映在意識形態層面,也就不會是「個人/自由主義」, 而是社群主義的「儒家思想」.***

中國共產黨繼承的是二元結構社會,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面施行治理和謀求變通. 因此,她必得維持一元統治方式,先天上不會採行代議民主政制. 反過來看, 集權政治在決策和執行方面的高效率,是成功治理這類特定(ie貧窮落後)國家的必要條件.

賢能政治有三個要害:A政府必須向人民提供基本福利,這是政權合法性所在. B為確保執行中央政策,官僚系統必須保持高度一致性. 為此,中央必須對官僚層提供足夠的政治或經濟激勵. C避免出現挑戰官僚系統的其他組織. 這種統治邏輯是極其務實的. ***
「所有政策最終都要服從政治體制的利益, 因此,中國政府必須改進人民的福利水平(顯性目的), 同時考慮官僚系統的政治利益(隱性目的). 這些考慮決定了任何政策轉變必須遵循漸進路綫,容許高層官員妥協並達成共識, 識別官僚系統中最有價值的觀點,獎勵支持者, 以達致政治均衡. 」***** (原文)

〈中國的道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敲定總體政策轉向,一般被視作「改革開放」的起始點. 從1978至2014年, 36年間中國GDP規模擴張28倍; 受益於「一孩政策」,人均GDP增長34倍.(同期世界人均GDP增長5倍.) 1978年中國GDP只佔世界0.8%,是美國的3%; 2014年佔世界9%,美國的36%. 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從當代史來看乃是絕無僅有.
如再慮及:中國的人口規模是發達國家總和的2倍; 而人均資源 (包括可耕地,水,能源和礦產.) 卻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連印度也不如.); 技術進展也受到西方長期「高科技禁運」的約束,*** 這種濟增長更近乎不可能.
不可能之事如何成為可能?為此中國共產黨歷盡艱辛!開放改革進程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分水嶺是1994年的「全面體制改革」.

由總工程師 鄧小平主持的第一階段改革(1978-94年)本質上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化鬆動」, 並沒有觸及體制結構本身.*** 改革的覆蓋面和亮點主要在農村, 組織創新有二端: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ie包產到戶) 只是針對「人民公社」集體耕作制度的徹底翻案, 恢復傳統的家庭耕作單位. 那怕只是這種 “復古” 式變革,亦足以戲劇化地大幅提高糧食產量, 為後來一連串經濟擴張打下基礎.
B「鄉鎮企業」才是真正的制度創新. 儘管嚴重缺乏資本投資,現代工業生產和商業運作技能, 鄉鎮企業靈活地調動農村的勞動力,攫取輕工業產品的國內市場空間, 以令人震驚的速度開展. 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導致的國內廉價勞動力成本, 成為初始打開國際市場的鑰匙.

「承包制」在農村大獲成功, 於是政府在城市仿行, 決定將國有企業承包給管理者. 不料城市承包實驗卻一敗塗地,原因有數端:
首先,由於企業體制仍如舊貫(鐵飯碗,官訂產品價格等等.),生產效率沒法提高, 權力下放後的國有企業並未如鄉鎮企業那麼獲利可觀,反倒是虧損嚴重.*** 既然是國企,虧損就得算在國家賬上.
另外,改革並未觸及金融制度, 一向無需風險管理的銀行既沒法區分貸款申請的素質,又增強了貪腐的誘因, 於是迅速積累了超額壞賬.**** 這些壞賬也只能由政府承擔.
三者,財稅制度未能因應新形勢作出調整, 地方得以截留稅收(最離譜的情況下上繳率低至22%.),中央沒法從農村榮景中分享盈餘,以填補城市的虧空.***
雪上加霜的是,農村消費能力提高對城市物價造成壓力, 通脹激烈,數年間政府不得不提高城市工資達到5倍之多. 四病齊發,令致政府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

農村方面,鄉鎮企業的優勢也已發揮殆盡, 面臨資本籌集和生產管理技術的規模瓶頸.*** 地方層級貪腐橫流,民怨深積. 種種敗勢令改革派英名受損,保守派伺隙擡頭, 開放改革有如累丸. 際此危急存亡之秋,幸有鐵腕總理 朱鎔基力挽狂瀾, 1994年開啟了
〈翻天覆地的變革〉.
次階段(1994-2008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體制改革, 洗髓換骨,把中國徹底改造成一個 「市場主義」(就算不叫作「資本主義」的話.) 的現代國家.

(甲)改革最大的政治角力和暗湧來自官僚系統內部的集團性利益衝突. “擒賊先擒王”, 中央先(向地方政府)收財權,以強化國庫的實力. 為此,先行的是「財稅改革」,其具體內容有三:
a劃一稅率. 訂立單一稅率的工業增值稅和服務業營業稅; 對奢侈品和有害公共健康的商品加徵消費稅; 對所有國營和私營企業徵收劃一的企業所得稅(17% pa). 外資企業則享有稅務優惠(13%pa),其特權延續至2008年.
b廢除「財稅責任制」, 重構中央與省級政府的財政關係. 中央取得增值稅總額的75%.
c加強稅收管理和監督,防止地方偷漏稅基.
諸變法強幹弱枝,大大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

(乙)牽連面最大和危機感最深的是「企業改革」. 前此,中國企業清一色是「國有企業」, 所有生產規劃,產品分配,人員雇用,資本投資, 一概出自 “有形之手” . 企業改革把 運營決策權從 “國企”轉到 “半國企” 和“民企” 手上, 使其作業得以反應市場訊息,而非規劃意誌. 實踐上則是國企轉型, 將決策權交到專業管理層手上; 又或一刀切,索性「私有化」, 即賣給管理層和員工.*** 這兩者都符合官僚階層的利益,因此在政治上反倒沒有遇上阻力.****

國企重組劇情如下:
a直接關閉 「非戰略部門」 的虧損企業.*** (註:「戰略部門」被界定為 涉及國家安全,自然資源,公共產品和服務, 擁有具大增長潛力的高科技部門.) 為此,每年關閉的國企數以千計!
b通過《公司法》和《勞動法》, 為企業私有,破產聲明,與及解雇員工等 管理決策建立法律基礎. 鐵飯碗被正式廢除,*** 法律規定雇員與雇主之間必須簽訂勞動合約.
c國家將小型國企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優惠價格出售予員工和管理者,*** 此種私有化進程稱為「公司化」.
d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中型企業也實行公司化,但做法不是私有化, 而是股權仍歸國有,但要獨立營運和自負盈虧.
C&d合稱「抓大放小」.

當其時國企員工總數多達112mil人, 至少有 37mil人員「下崗」!成為了改革進程中至為兇險的社會議題.*** 政府的處理很全面,從補償到就業輔導和培訓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最實惠的是把 “福利住房”賤價出售予下崗員工. 幸而期間經濟榮景,私人市場吸納了相當部分的勞動力,*** 危機總算有驚無險地渡過.

中國本來完全沒有資本市場(如股市); 銀行全部國有,欠缺商業運營概念, 基本上只是國家的會計系統.*** 即是之故,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金融改革」.
〈金融體制的創新〉
早在1979年「人民銀行」脫離財政部成為獨立機構. 同時,四家專業化銀行或由單一銀行剝離,或者完全新建, 用以資助相應的經濟部門.*** 「中國建設銀行CCB」專門針對製造業固定投資的融資; 「中國銀行BOC」被授權處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相關交易; 「中國農業銀行」負責農村地區所有信貸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ICBC」包攬了人民銀行的商業業務, 讓人行專註履行央行的職能.

但是他們並未獲得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 也沒有經驗和能力在競爭性環境下營運. 國企權力下放,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銀行體系卻仍舊按照政策批出貸款,完全沒有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制式,於是禍在眉睫.***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為中央銀行. 欠缺貨幣政策經驗的央行同樣犯下瀰天大錯, 無準則地寬鬆銀根以支應國企擴張的資金需求, 導致貨幣浮濫,「三角債務」堆積如山.

(丙)金融體制變革根本上就是現代資本主義商業體制的重頭創建!
“射人先射馬”, 1994和95年 a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條例》, 授權央行實施 國務院制訂的宏觀經濟政策, 抑制地方政府濫批信貸.
b通過《銀行法》, 確定四大國有銀行的 商業銀行地位.
c政府成立了三間發展銀行, 承接以前由國有銀行提供的大型基建項目融資.

為了清理積壓債務, 1999年財政部
d發行2,700億元特殊債券, 並且鬆動銀根,令銀行得以購買該等債券以重組資本金. 央行同時將銀行的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由13%降至9%.
e投資400億元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對口吸納四大銀行的問題貸款.***( ie「華融」之於工商;「信達」對建行;「東方」對中銀;「長城」對農行.) 資產公司進一步發行債券(由非銀行金融機構購買),並從央行取得鉅額貸款, 最終清理了14,000億元不良貸款!
d&e等政策旨在強化整個銀行業的商業運作基礎.

f 2003年成立「中國銀監會」, 以法律授權迫使銀行 強化資產負債表,學習風險管理, 並切斷銀行與地方政府的私通.***
同年, g政府從外滙儲備調撥5,000億元作為資本投資成立控股公司「滙金」, 再從央行取得3,000億資金投資於(農行除外的)三大銀行. 次年,央行向該等銀行購買了7,800億不良貸款, 轉售予資產管理公司.
最棘手的當然就是農行, 不良貸款高達8,150億元. 2008年通過匯金從外滙儲備調撥1,300億元,央行給予1,500億免息貸款, 餘額由財政部批出低息貸款, 把壞賬悉數沖銷.***
h將四大銀行上市, 環球配售IPO集資額創出歷史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20

演說1706 中國道路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6/03/%e6%bc%94%e8%aa%aa1706-%e4%b8%ad%e5%9c%8b%e9%81%93%e8%b7%af/

演說1706 中國道路
講者:掌門

《中國道路China’s Development:Capitalism and Empire》(2016) 白果 與 Michel Aglietta
本書作者 白果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另一作者法國經濟學家Aglietta是「調節學派」始創人,法蘭西學院院士. 後者是前者的老師.

〈調節學派的理念〉
源出於法國史學「年鑑學派」,是針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 古典經濟學假設自由市場的價格行為(ie看不見的手) 能夠總滙訊息, 達致最佳資源配置,和最大價值產出. 因此,社會的經濟事務應該交由競爭市場作決定, 而政府的作用最好侷限於 監管者和仲裁人 的角色.*** 好政府是 小政府,亦是 無為的政府.

調節學派主張上述前設只對「商品市場」有效, 但對「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是無效的.***** 原因是商品市場依據供需力量和競價行為,能夠將任一商品的產量提增或削減,達致最佳總體效益. 在極端的情況下,價格可降至零,從而驅使該商品完全退出市場. 但勞動力市場不可能這樣做, 工資(ie勞動力價格) 如降至生存綫以下,社會便會解體.*** 另一方面,金融工具(如貨幣,証券等)的性質並非用來消費, 在特定時間內需求有可能無節制地增長,而不必然達致飽和狀態, 因此容易泡沫化和崩盤, 先天上暗藏危機.***
如此,在就業和金融市場,政府的功能便不應該限縮於旁觀者的角色, 而是有責任積極介入和調節市場,以鞏固就業狀況和抑制金融危機. 好政府是 大政府,亦是 有為的政府.

本書以調節學派的理論框架, 解釋「中國崛起」現象. 其立論鮮明大膽,認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化運動」, 終極目標是維持「中華帝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市場經濟」是實現傳統政治目標(ie經營龐大人口的生計)的手段,而非目標本身; 是工具性質的政策理念,而不是立國理念.****
正因中國並非以現代「自由資本主義」國家為終極發展目標, 才能夠建立獨立穩定的金融體系,免受國際金融波動的直接衝擊, 這與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趣向大相徑庭,亦與「華盛頓共識」背道而馳. (註:「華盛頓共識」可簡單定義為全球性質的:布列頓森林體制,美元秩序,自由市場化,與及相關的國內和國際法制建設.***)

〈賢能政治的迷思〉
中國傳統上是帝制國家,社會呈現「二元結構」, 皇貴族和官僚系統構成人口極少數的統治階層,對立方是數量極龐大的農民人口, 中間階層被策略性地打壓,甚或悉數拔除.*** (這與西方傳統社會的「多元結構」迥異.) 二元社會結構形成了一元集權垂直統治方式,即「專制政治」. 皇朝統治的「合法性」並非來源於人民的直接認可和支持, 而是來源於其解決龐大人口生計,和維持社會安穩的能力.*** (這主要體現在 治水,築城,儲糧,漕運諸方面.) 因此,中國的政治傳統並非「民主政治」, 而是「績效/賢能政治」; 反映在意識形態層面,也就不會是「個人/自由主義」, 而是社群主義的「儒家思想」.***

中國共產黨繼承的是二元結構社會,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面施行治理和謀求變通. 因此,她必得維持一元統治方式,先天上不會採行代議民主政制. 反過來看, 集權政治在決策和執行方面的高效率,是成功治理這類特定(ie貧窮落後)國家的必要條件.

賢能政治有三個要害:A政府必須向人民提供基本福利,這是政權合法性所在. B為確保執行中央政策,官僚系統必須保持高度一致性. 為此,中央必須對官僚層提供足夠的政治或經濟激勵. C避免出現挑戰官僚系統的其他組織. 這種統治邏輯是極其務實的. ***
「所有政策最終都要服從政治體制的利益, 因此,中國政府必須改進人民的福利水平(顯性目的), 同時考慮官僚系統的政治利益(隱性目的). 這些考慮決定了任何政策轉變必須遵循漸進路綫,容許高層官員妥協並達成共識, 識別官僚系統中最有價值的觀點,獎勵支持者, 以達致政治均衡. 」***** (原文)

〈中國的道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敲定總體政策轉向,一般被視作「改革開放」的起始點. 從1978至2014年, 36年間中國GDP規模擴張28倍; 受益於「一孩政策」,人均GDP增長34倍.(同期世界人均GDP增長5倍.) 1978年中國GDP只佔世界0.8%,是美國的3%; 2014年佔世界9%,美國的36%. 中國經濟的增長勢頭,從當代史來看乃是絕無僅有.
如再慮及:中國的人口規模是發達國家總和的2倍; 而人均資源 (包括可耕地,水,能源和礦產.) 卻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連印度也不如.); 技術進展也受到西方長期「高科技禁運」的約束,*** 這種濟增長更近乎不可能.
不可能之事如何成為可能?為此中國共產黨歷盡艱辛!開放改革進程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分水嶺是1994年的「全面體制改革」.

由總工程師 鄧小平主持的第一階段改革(1978-94年)本質上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市場化鬆動」, 並沒有觸及體制結構本身.*** 改革的覆蓋面和亮點主要在農村, 組織創新有二端: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ie包產到戶) 只是針對「人民公社」集體耕作制度的徹底翻案, 恢復傳統的家庭耕作單位. 那怕只是這種 “復古” 式變革,亦足以戲劇化地大幅提高糧食產量, 為後來一連串經濟擴張打下基礎.
B「鄉鎮企業」才是真正的制度創新. 儘管嚴重缺乏資本投資,現代工業生產和商業運作技能, 鄉鎮企業靈活地調動農村的勞動力,攫取輕工業產品的國內市場空間, 以令人震驚的速度開展. 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導致的國內廉價勞動力成本, 成為初始打開國際市場的鑰匙.

「承包制」在農村大獲成功, 於是政府在城市仿行, 決定將國有企業承包給管理者. 不料城市承包實驗卻一敗塗地,原因有數端:
首先,由於企業體制仍如舊貫(鐵飯碗,官訂產品價格等等.),生產效率沒法提高, 權力下放後的國有企業並未如鄉鎮企業那麼獲利可觀,反倒是虧損嚴重.*** 既然是國企,虧損就得算在國家賬上.
另外,改革並未觸及金融制度, 一向無需風險管理的銀行既沒法區分貸款申請的素質,又增強了貪腐的誘因, 於是迅速積累了超額壞賬.**** 這些壞賬也只能由政府承擔.
三者,財稅制度未能因應新形勢作出調整, 地方得以截留稅收(最離譜的情況下上繳率低至22%.),中央沒法從農村榮景中分享盈餘,以填補城市的虧空.***
雪上加霜的是,農村消費能力提高對城市物價造成壓力, 通脹激烈,數年間政府不得不提高城市工資達到5倍之多. 四病齊發,令致政府資產負債表急劇惡化.*****

農村方面,鄉鎮企業的優勢也已發揮殆盡, 面臨資本籌集和生產管理技術的規模瓶頸.*** 地方層級貪腐橫流,民怨深積. 種種敗勢令改革派英名受損,保守派伺隙擡頭, 開放改革有如累丸. 際此危急存亡之秋,幸有鐵腕總理 朱鎔基力挽狂瀾, 1994年開啟了
〈翻天覆地的變革〉.
次階段(1994-2008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體制改革, 洗髓換骨,把中國徹底改造成一個 「市場主義」(就算不叫作「資本主義」的話.) 的現代國家.

(甲)改革最大的政治角力和暗湧來自官僚系統內部的集團性利益衝突. “擒賊先擒王”, 中央先(向地方政府)收財權,以強化國庫的實力. 為此,先行的是「財稅改革」,其具體內容有三:
a劃一稅率. 訂立單一稅率的工業增值稅和服務業營業稅; 對奢侈品和有害公共健康的商品加徵消費稅; 對所有國營和私營企業徵收劃一的企業所得稅(17% pa). 外資企業則享有稅務優惠(13%pa),其特權延續至2008年.
b廢除「財稅責任制」, 重構中央與省級政府的財政關係. 中央取得增值稅總額的75%.
c加強稅收管理和監督,防止地方偷漏稅基.
諸變法強幹弱枝,大大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權.***

(乙)牽連面最大和危機感最深的是「企業改革」. 前此,中國企業清一色是「國有企業」, 所有生產規劃,產品分配,人員雇用,資本投資, 一概出自 “有形之手” . 企業改革把 運營決策權從 “國企”轉到 “半國企” 和“民企” 手上, 使其作業得以反應市場訊息,而非規劃意誌. 實踐上則是國企轉型, 將決策權交到專業管理層手上; 又或一刀切,索性「私有化」, 即賣給管理層和員工.*** 這兩者都符合官僚階層的利益,因此在政治上反倒沒有遇上阻力.****

國企重組劇情如下:
a直接關閉 「非戰略部門」 的虧損企業.*** (註:「戰略部門」被界定為 涉及國家安全,自然資源,公共產品和服務, 擁有具大增長潛力的高科技部門.) 為此,每年關閉的國企數以千計!
b通過《公司法》和《勞動法》, 為企業私有,破產聲明,與及解雇員工等 管理決策建立法律基礎. 鐵飯碗被正式廢除,*** 法律規定雇員與雇主之間必須簽訂勞動合約.
c國家將小型國企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優惠價格出售予員工和管理者,*** 此種私有化進程稱為「公司化」.
d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中型企業也實行公司化,但做法不是私有化, 而是股權仍歸國有,但要獨立營運和自負盈虧.
C&d合稱「抓大放小」.

當其時國企員工總數多達112mil人, 至少有 37mil人員「下崗」!成為了改革進程中至為兇險的社會議題.*** 政府的處理很全面,從補償到就業輔導和培訓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最實惠的是把 “福利住房”賤價出售予下崗員工. 幸而期間經濟榮景,私人市場吸納了相當部分的勞動力,*** 危機總算有驚無險地渡過.

中國本來完全沒有資本市場(如股市); 銀行全部國有,欠缺商業運營概念, 基本上只是國家的會計系統.*** 即是之故,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金融改革」.
〈金融體制的創新〉
早在1979年「人民銀行」脫離財政部成為獨立機構. 同時,四家專業化銀行或由單一銀行剝離,或者完全新建, 用以資助相應的經濟部門.*** 「中國建設銀行CCB」專門針對製造業固定投資的融資; 「中國銀行BOC」被授權處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相關交易; 「中國農業銀行」負責農村地區所有信貸業務; 「中國工商銀行ICBC」包攬了人民銀行的商業業務, 讓人行專註履行央行的職能.

但是他們並未獲得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 也沒有經驗和能力在競爭性環境下營運. 國企權力下放, 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 銀行體系卻仍舊按照政策批出貸款,完全沒有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制式,於是禍在眉睫.***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為中央銀行. 欠缺貨幣政策經驗的央行同樣犯下瀰天大錯, 無準則地寬鬆銀根以支應國企擴張的資金需求, 導致貨幣浮濫,「三角債務」堆積如山.

(丙)金融體制變革根本上就是現代資本主義商業體制的重頭創建!
“射人先射馬”, 1994和95年 a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條例》, 授權央行實施 國務院制訂的宏觀經濟政策, 抑制地方政府濫批信貸.
b通過《銀行法》, 確定四大國有銀行的 商業銀行地位.
c政府成立了三間發展銀行, 承接以前由國有銀行提供的大型基建項目融資.

為了清理積壓債務, 1999年財政部
d發行2,700億元特殊債券, 並且鬆動銀根,令銀行得以購買該等債券以重組資本金. 央行同時將銀行的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由13%降至9%.
e投資400億元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對口吸納四大銀行的問題貸款.***( ie「華融」之於工商;「信達」對建行;「東方」對中銀;「長城」對農行.) 資產公司進一步發行債券(由非銀行金融機構購買),並從央行取得鉅額貸款, 最終清理了14,000億元不良貸款!
d&e等政策旨在強化整個銀行業的商業運作基礎.

f 2003年成立「中國銀監會」, 以法律授權迫使銀行 強化資產負債表,學習風險管理, 並切斷銀行與地方政府的私通.***
同年, g政府從外滙儲備調撥5,000億元作為資本投資成立控股公司「滙金」, 再從央行取得3,000億資金投資於(農行除外的)三大銀行. 次年,央行向該等銀行購買了7,800億不良貸款, 轉售予資產管理公司.
最棘手的當然就是農行, 不良貸款高達8,150億元. 2008年通過匯金從外滙儲備調撥1,300億元,央行給予1,500億免息貸款, 餘額由財政部批出低息貸款, 把壞賬悉數沖銷.***
h將四大銀行上市, 環球配售IPO集資額創出歷史紀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21

演說1708戰爭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8/04/%e6%bc%94%e8%aa%aa1708%e6%88%b0%e7%88%ad%e5%8f%b2/

演說1708戰爭史
講者:掌門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本書是論述戰爭的名著; 作為歷史學,它不是軍事史,而是文化史.

曾幾何時,普魯士戰略學家 克勞塞維茨(1781-1831) 著名金句:「戰爭是政治(或 外交)的延伸。」 一錘定音,成為現代 戰略學的前設與教條.***** 其實《戰爭論》的德文原文是這樣說的:「戰爭是 “政治交往”, 通過 “各種手段的混合”的延伸. 」,其意涵較一般英譯複雜微妙.
本書從歷史學角度指出「克氏定論」的 謬誤和危險; 進而分析時代背境,討論其意義和影響; 最後,按照作者的哲學思維,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探究戰爭行為的本質.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哲學〉
「克氏定論」具有一個未言明的 前提:此即 存在著 “國家”與 “國家的利益”, 政治家為了實現國家的利益,遂進行理性的謀劃.***** 而「戰爭」就是不同國家的政治謀劃無法妥協的時候, 最終訴諸的暴力形式.***

作者指出,克氏的戰爭觀念與人類久遠的歷史相抵觸. 事實上,戰爭比 國家、外交和謀略的出現早上幾千年, 戰爭幾乎和人類同樣古老. 人類在未有「政治」之前,已有了「戰爭」, 所以 戰爭不會是政治的延伸.*** 作者不失幽默地指稱,對某些好戰的部落文化來說, 搞不好 “政治才是戰爭的延伸”. 
然而「克氏定論」雖為謬誤,卻未可等閒視之. 道理就像 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前設:「國家的形成出於人民合作的意願.」一樣, 雖與歷史事實不符,卻開拓出「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成為現代政治組建的基礎理論. 故此,「克氏定論」也可看作是現代政治思潮在軍事層面的延伸.***

克氏思想的要害是指出「戰爭」應該服從於「政治利益」, 而 “無限制的戰爭行為” (例如大規模屠殺,甚或種族清洗.) 明顯不符合,甚至違反了交戰各方的政治利益, 因而應當加以遏止,或者起碼要規範化.*****

克氏及其後繼者按照上述思路,形構出現代
〈文明戰爭〉的諸多觀念和實踐.
根據啓蒙時代「理性主義」思潮, 人類深蒙神恩,根植理性,社會命定日趨文明,完善有序.「戰爭」被視為一種失序現象,是現階段無法避免的古遠社會的 “野蠻遺痕”. 既然無法免除,不如使之合法化.*** 政治家的任務就是建立規範和制度,達致減緩戰爭破壞力的目的.

「文明戰爭」的社會規範由相互對立的兩類人所確立:「和平主義者」和「攜帶武器的人」; 即禁止任何暴力行為的「平民」和 授權進行暴力行為的「專業人員」 (軍人和執法者.).***** 平民(除消極自衛外)被剝奪所有進行暴力行為的 “權利” , 內部治安和國境防衛的責任委諸專業人員.
由於「和平主義者」手無寸鐵, 就有必要為「攜帶武器的人」制訂極其嚴格的行為守則以防濫用. 反之,平民亦必須做到全面禁止持有武器,以免軍警遭到攻擊和暗算. 在國家內部,這種做法透過立法和強制執行來達成, 其結果為國家壟斷一切暴力,社會呈現極度和平化.***

但在國家之間,由於欠缺強制執行機構, 無法防範或制止戰爭的發生. 經過十七世紀極其慘烈的「三十年戰爭」,西歐建立了由 多邊條約所保證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拿破崙一度毀壞了體系,「維也納會議」將之重建, 該體系即為當今國際體系的原型.
維也納會議主張, 在 尊重絕對主權,程序外交,條約法律約束力等 國際法框架之內, 容許 “最大化伸張國家利益” .**** 該原則藉著犧牲弱國或少數族群的利益, 達致列強間的勢力平衡,以維持歐洲大面積和平.

克氏等軍事學家將維也納會議精神加以闡發, 力主「戰爭專業化」,使之與燒殺虜掠等 “強盜行為”清楚區分. 專業化的前提是極嚴明的軍隊法紀, 下屬對上級的絕對服從.***
另外,針對各類型軍事活動, 制訂「全面性規範守則」, 設想戰爭依照嚴格確定的形式進行.*** 包括 封鎖,陣地戰,散兵戰,突襲,偵察,巡邏和放哨等等, 每一項都有明確的規矩. 許多規範內容後來以「日內瓦協議」國際法形式敲定,成為現代戰爭的道德守則.***
文明戰爭還有一項有趣之處,就是假定「戰爭有始也有終」. 因此,「宣戰」和「投降」儀式均顯得極其隆重. 這樣做是為了將戰爭作為“失序時期”的 跨時度鎖定,有利於社會心理適應, 並緩和痛苦和絕望的情緒.

誰料克氏設想的理想型戰爭, 最終竟演化為兩場極其慘烈的
〈不文明的戰爭〉.
維也納會議之後一百年, “一戰”開打. 1914年七月全歐約有四百萬軍人;八月參戰各國同時下達「總動員令」, 人數瞬間飆升至二千萬. 當時全歐適齡合格男子身上都懷著一張士兵証, 上面寫著如遇總動員,該到何處報到. 徵集處則早已預備好製服武器,和前赴戰場的交通工具…..
“壕溝戰”之慘烈空前絕後, 單「索姆河會戰」,英軍在數天內戰死五十餘萬人, 牛津劍橋學生停學參戰,三人去,一人不歸.

作者認為,這種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死亡, 由兩組心理因素造成:A軍隊作為 “國家利益” 的捍衛者,有 “義務”作出重大犧牲; B士兵被教育和集體訓練成去人性化的 “戰爭機器”. 前者可明顯看到 克氏哲學的直接影響; 後者則源出於 普魯士陸軍精神, 是“現代士兵” 的特徵.***

克勞塞維茨論定「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把戰爭的 控制權和責任交到政治家手上,而把 軍人的角色工具化.**** 將帥是 戰略和戰術家,制訂路綫圖並負責執行; 而士兵僅僅是 “可消耗的” 作戰資源,武器的一種類型.***
這種 “現代戰爭” 的職責分工極其危險,***** 軍事外行的國家領導人掌管高殺傷力現代戰爭機器的 “起動掣”,卻未能充份了解啟動的後果. 一旦發動了戰爭,機器進入狀態,政治家當即失去掌控, 而將帥則只知 “取勝”是唯一的 “設定目標”,士兵(牽連大量平民)遂被無節制地 “耗費”.

《戰爭論》如是說:「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方意誌的暴力行為.」,目標是 “徹底勝利”,*** 即迫使敵人投降. 這界定了將帥的職責,就是在國際法框架之內, 不惜代價,貫徹求勝.
然而 “投降” 就和 “開戰” 一樣是政治行為, 屬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的職權範圍.*** 於是,軍事家全權負責 “開戰”和“終戰” 之間的一切場地事務, 專註於以一種 純粹理性,專業無情的心態進行戰事. 如此,戰爭的流程沒法調節, 一味不可逆地激烈化,達致最終分出勝負.*** 「戰爭手段化」就是 “現代戰爭”和 “非現代戰爭” 的本質差異. 現代之前,戰爭尚且帶著濃厚的習俗色彩,尚且人性化.

更有甚者,自從 拿破崙發明了徵兵制和 “全面戰爭”, 戰爭成為傾全國之力進行的豪舉,不是全贏,即為全輸. 其結果是從「理性主義」出發,追求有秩序「文明戰爭」的做法, 卻達致了絕不理性,無限制的戰爭. 現代戰爭和古代戰爭其實同樣地 “不文明”.

作者審視整部人類戰爭史,以人類學手法導出
〈結論〉.
「文化是決定戰爭的首要因素. 」*****

作者將戰爭行為分成三個階段或類型:
A部族戰爭
前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搶奪採獵地盤而進行的部族間的戰爭. 也包括了非經濟性的, 以 “突襲” 或“群戰” 形式呈現的心理宣洩型集體暴力行為, 如獵頭,殺俘獻祭等風俗.
戰鬥責任由全體成年男性承擔, “成年禮”定義為 授權攜帶武器,成為「戰士」. 部族可能有戰鬥組織,但沒有專業戰鬥階層. 戰爭是種習俗 (可以是儀式化的,也可以很殘酷.),是種生活態度,與生態環境相適應.**** 文化上體現為 部族歧視(ie卑賤或妖魔化.) 和「血親復仇」.*** 對外族的仇視心態反過來促進和保証部族內的團結與和平.

B前現代戰爭
進入農牧時代,為了守護或爭奪水源耕地; 刼掠農產品和財富; 最後是為了 索貢和征服而進行的戰爭. 這種戰爭形式最終催生了帝國.***
農牧社會,尤其是定居的農耕社會, 內部階級分化,產生專業的戰鬥階層,即是「武士」或「貴族」. 戰爭專業化驅動了 武器,戰技(如方陣),戰略(如防禦性土木工程和 攻城策略)與及 軍事組織的演化.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甚至轉換了社會結構.****

進入工業時代,社會組織高度精密化, 戰爭同步演化,成為
C〈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一般發生於民族國家之間, 特徵是謀劃嚴密 (常設參謀部,強調後勤等.),全民參與.*** 職業軍人佔人口比例較低, 遇有重大戰事,徵召成年男子入伍. (至於何謂成年,可依據戰情需要任意界定. ) 戰爭取決於政治情勢;形式受到國際法約束.

現代戰爭追求 “決戰”,以定勝負的風格,出於政治需要, 卻起源於 前現代戰爭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在於歐洲,這派作法可追溯至 古希臘的「重裝步兵方陣」, 後來傳入羅馬軍團,再輾轉傳至 日耳曼蠻族入侵者. 日耳曼人建立了 法蘭克和神聖羅馬帝國,改步兵為「重裝騎兵」.
重裝騎兵戰法迥異於遊牧民族的「輕裝騎兵」. 輕騎兵使用弓箭,遠距離作戰,不勝則走; 重騎兵使用槍矛劍斧,衝鋒陣,近身殺敵,不勝則死. 前者適應遊牧生活,勝者攫取牧地,敗者遠遁; 後者植基農業生態,爭奪水源耕地, 勝者全取,敗者滅族.*** 重製騎兵實質上只是利用了馬匹衝刺力量的重裝步兵, 甚至連衝鋒的時候也結成方陣. 其職能主要仍是守地,而非遠征.

及至近世,兵器數番變化, 強弓勁弩削弱了重騎兵的地位,槍炮則徹底將之葬送. 名叫「陸軍」的現代步兵復興,炮兵成為尖端兵種, 但並未改易列陣對峙,正面交鋒的習慣戰法. 遲至一戰的 機槍壕溝陣地戰,交戰雙方拒絕放棄舊習, 堅持正面衝鋒,造成超量傷亡. 到了二戰,戰爭立體化,舊文化消退, 雖則武器威力更大,戰綫更寬廣,但軍人傷亡總數反而不及一戰.

比較三種 “攜帶武器的人” : 部落「戰士」是全體成年男子, 作戰是習俗,生活的一種形式;「武士」是社會的少數菁英貴族, 作戰是為了身份地位(ie榮譽),是一種權利; 現代「士兵」則是一般平民, 被徵召入伍,作戰是一種義務.*****
比較三種戰爭:部落戰爭最有自動調節能力,人類學家甚至視之為某種生態平衡程序. 傷亡可以控制,一般不會導致集體滅絕, 有時更流於儀式化,殺傷甚稀. 前現代戰爭已然高度專業化,破壞力大增, 但戰鬥原則上限於貴族,平民作為 “可爭奪資源” 而受到保存. 現代戰爭是政治手段,全民投入,舉國若狂, 因而最不文明,殺傷最烈, 所以應該施加最大的國際關註和控制.

《戰爭史A History of Warfare》(1993) John Keeg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