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三十古城上演重建風,「名城」稱號騎虎難下: 穿越五千年,拆仿一線間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930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製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風景。

若非十五年前栽下的兩棵梧桐樹還立在那,嚴振已經找不到曾經生活了近四十年的家。

2012年10月的一天,他站在山東聊城古城樓南大街的梧桐樹下,眼前已不見當年的兩層小樓,而是一座青磚灰瓦、簷牙高啄的仿古宅院。

這只是聊城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雄心勃勃的古城重建計劃的一瞥。而今,站在古城的中心——有著「天下第二樓」之稱的光岳樓樓頂四顧,這座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水上古城四面的主幹道兩側,仿古建築已然鱗次櫛比。

三年前,聊城開啟浩大的古城保護與改造帷幕,嚴振便和生活於此的萬餘居民一樣,漸次離開了這座躺在水上的千年城池。他們的舊屋悉數被夷為平地,讓位於那些漆色嶄新的城牆、角樓、府衙和考院。

隨著這些舊屋及其周邊道路的拆除,聊城古城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化作一地瓦礫。

「贋品!」對已然立起的古建築,嚴振充滿了鄙夷。而在當地政府的計劃裡,這些看似古色古香的「古城」製品,不僅替代了舊城髒亂差的面貌,而且寄予著地方「旅遊業發展龍頭」的期待。

在這場激盪著中國城市的拆舊與仿古的熱潮中,聊城並非孤例,甚至不值一提。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的初步統計顯示,中國正有不少於三十個城市已經、正在或謀劃加入這一古城重建風潮。

爭相上演巨資「穿越」

最新入局的是昆明。2012年10月26日,滇池湖畔的昆明市晉寧縣,投資220億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國文化旅遊名城」破土動工。昆明市宣佈,要「確保3年時間再造一個古滇國」。

中國的城市不乏值得一說的歷史與故事,自從1982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公佈至今,共有119個城市已榮膺這項桂冠。現在,他們中的部分已不滿足於單純守衛祖上的零星遺產,力求重現千年的恢宏歷史。

回到「明代」。2012年底,大同古城牆即將合龍,投資500億元的古城再造正令這座城市再現明代風華。

回到「宋代」。2012年8月,河南開封爆出千億打造古城新聞,力爭四年內重現北宋汴京繁華。

回到「春秋」。2012年初,山東肥城「春秋古城」項目開工奠基,計劃總投資60億元,佔地2200畝。

回到「上古」。2011年9月,江蘇金湖堯帝古城開建,項目佔地千畝,總投資30億元。

……

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的記憶中,以往這種復古表現為對個別建築的整修,如北京琉璃廠、南京夫子廟、承德清代一條街、開封宋街等。而今,復古已變為一區乃至一城。

作為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趙中樞目睹了各地古城重建後悟出一個規律(如圖示):在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偏遠的西部地區少有這種現象,但在中部,經濟上有一定潛力仍想大發展的地區,古城重建正扎堆出現。其中,僅河南一省,即有鄭州、鶴壁浚縣、開封、商丘、洛陽等五地欲重建古城。

「這是一個方向性的錯誤。」張松說,「這是不現實的,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是回不去的。」

但在一些人眼中,回到過去輕而易舉。「大美灤州已備好美酒佳餚,恭候八方朝拜的下臣進城就座。」2012年9月30日,投資52億元、佔地兩千畝的河北灤州古城舉行開城大典,遼國的「國王」和「皇后」率領身披鎧甲的儀仗隊出城迎客,儼然一場「穿越秀」。

「重建未必是壞事,某種意義上這是地方重視文化的一個反映。」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但我們希望是保護遺產,而不是一味恢復歷史面貌。」他認為,恢復一座古城既非易事,亦無必要。

周干峙說,在全世界九百多處世界遺產中,中國只有43個。「九百多個裡有一半以上在歐洲,就此而言,我們還交代不過去。」但對於怎麼保、保什麼,仍是目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不敢撤銷的名城稱號

嚴振越過新修的仿古宅院,古城的另一面浮現眼前:原來密密麻麻的居民樓已經被悉數剷平。

這是重建的另一面:拆。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這位領銜編制《聊城古城保護與整治規劃》的「古城衛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按照當年規劃,應當對古城建築原樣原修,並留存部分居民,「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聊城地方政府卻只是採取了該規劃的殼,反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將古城的歷史街區拆除,「就剩了一條假褲子」。

「想完全恢復之前的古城格局和街巷已經很困難了。」一位聊城匿名文保官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二十年前,正是憑藉這些文物古蹟和古城格局,聊城得以躋身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推倒重來的聊城已經成為負面典型。在2012年6月召開的「紀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設立三十週年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痛批「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行為,直接點名聊城,「成片歷史街區被拆掉,統一建仿古建築,一個設計圖紙、一個時間建出來的」。

不惟聊城,中國諸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街區都在成片消失。

所謂歷史文化街區,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2011年1月起,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了三十年來首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檢查。按照進度,檢查於當年7月即宣告結束。但結果未對外公佈。

這注定是一份不容樂觀的結果。參與檢查的趙中樞曾透露,在全國11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有13個名城已無歷史文化街區,還有18個名城只剩一個歷史文化街區。按照規定,有兩個以上歷史文化街區的才能申報歷史文化名城。

阮儀三則稱,沒有了歷史街區的名城可達二十多個,此外還有一半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不合格的。

趙中樞說,歷史文化街區消失的原因,有的是在1982年國家劃定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時尚未劃定歷史文化街區,但更多是劃定之後卻人為拆毀。

2009年4月,南京市「危舊房改造計劃」將歷史街區列入改造範圍,安品街、南捕廳等一大批老街區被拆除殆盡。「大同的善化寺和上下華嚴寺周邊,原來是一片歷史街區,現在也全部建成仿古建築了。」阮儀三說。

此外,1949年以後產生的歷史街區幾成空白。據趙中樞觀察,目前中國還能找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遺留下來的人民公社舊址,僅餘河南、四川等地的兩三處。

事實上,依照檢查通知規定,對已不具備條件的名城,由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向國務院建議列入瀕危名單或者撤銷稱號。但是,「專家們有個擔憂,摘掉一些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帽子,他們就索性不要了,要他幹什麼?很麻煩的。」阮儀三說。

一筆旅遊、地產經濟賬

「古城重建的動機很少是為了文物保護,大部分是為了搞旅遊、搞地產開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說。

在2009年聊城古城保護與改造動員大會上,聊城市一位領導公開感慨,原汁原味的「天下第二樓」光岳樓、傅斯年紀念館知者寥寥。「究其原因,就是由於我們的文化旅遊業發展不夠。」因此,古城的改造開發被寄望成「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帶動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

事實上,諸多重建的古城並不隱諱打著「旅遊」字樣的別名,如堯帝古城又稱金湖印象旅遊城,銀川西夏古城亦稱西夏商業文化旅遊博覽園。

據阮儀三觀察,當下這股古城重建的風潮正是肇始於麗江、平遙、烏鎮等古城古鎮旅遊業興起之後。「人家能夠搞好,我們也一樣能夠搞好,完全能夠實現後來居上。」上述聊城市領導如是說。

地方政府已然運籌帷幄。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顯示,恢復建設歷史文化景點投資約為1.78億元,建成後,年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可收入1億元左右。而大同市更是曾公開期許,未來旅遊人數將達到每年300萬人,以100元門票算,一年即是3億元,這還不包括餐飲購物等。

僅僅旅遊開發的目的並不足以解釋全部。趙中樞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果僅僅為了旅遊或保護古城,完全可以通過麗江、平遙那樣的新舊分離模式,抑或當下在北京等地推行的旨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微循環漸進式的整修,但這樣的方案卻被聊城等地棄之不理。

「拆了老房建新房,有GDP和房地產收入,修老房子,費錢、又沒有收入。」阮儀三如是解釋地方政府推倒重來的動力。

兩院院士吳良鏞曾指出,大拆大建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種最經濟的做法。「老城中心地價高,拆遷花費的成本高,但是經濟回報會更高。」趙中樞說。

聊城市政府的公開效益預測稱,古城內棚戶區改造項目投資約為16.87億元,可建民居約48萬平方米,預計銷售收入約28.8億元,其利潤之豐厚自不待言。

如此,不是在新區大筆一揮,而是在古城的「螺螄殼裡做道場」成為重建古城最划算的選擇。

然而,所有的算盤都能盡如人意嗎?

在當下轟轟烈烈的古城重建風中,山東棗莊的台兒莊古城是為數不多的已然開門迎客的一個。公開資料顯示,自2010年開城以來,該古城共接待了400多萬人次遊客,從2009-2011年,古城三產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了3.9%。

更多正在加速度前進的古城項目尚未及接受考驗。「是假文物沒關係,但要考慮業態。業態規劃成功,古城會響亮轉身;只是物質城牆,可能大量的錢投進去以後收不回來,留給下屆政府,最後真正承擔的還是老百姓。」並不反對再造的吳必虎說,「政府立項,老百姓埋單,直到一代代把債還清。」

夜幕降臨,一平方公里的聊城古城裡,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處燈光。而政府的官方話語堅信,「一座古城如鳳凰一般徐徐除去老舊的軀體,正向新生闊步前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8

中影12年IPO長跑:被華誼搶走國內電影第一股稱號

包括監制姜岱在內的諸多知名電影人上周末都在為同一個消息點贊:歷經12年上市長跑,有著中國電影行業“國家隊”“老大哥”之稱的中影股份終於獲得了中國證監會的IPO批文。

早在2004年,中影股份母公司中影集團就已有上市計劃,並欲整合優質資產赴香港上市,但由於相關政策調整,不得不暫停上市計劃。2008年左右,中影集團極有希望成為“國內電影第一股”,但最終被2009年上市的華誼兄弟(300027.SZ)摘走了這一稱號。

然而,中影股份錯過資本市場的這些年,正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黃金十年,票房連續9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吸金效應明顯。截至7月11日,華誼兄弟的總市值為373.7億元,光線傳媒(300251.SZ)為337.36億元,華策影視(300133.SZ)為264.96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元。

“只能說這位‘老大哥’太不容易了,希望通過此次布局及資本運作,(中影)在更為複雜與激烈的電影市場里,找回昔日‘老大哥’的雄風。”曾經歷中影股份改革的一知名創投基金負責人徐總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然而,如今的電影市場早已群雄逐鹿,在電影放映上不如萬達院線(002739.SZ),影視制作面臨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強勢競爭的情況下,中影股份要想重做“老大”並不容易。

現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影被耽誤的“青春歲月”

電影人之所以對中影股份上市感慨萬千,根本原因是其母公司中影集團是許多電影人青春歲月里的一段記憶。

中影集團1999年2月成立,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廠等8家單位組成。

“1999年中國電影算是跌到了低谷,中影集團的成立其實也關乎改革能否成功。當年,也是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變革的前夜,中影集團集廣電系統最優質資產於一身。”與中影集團曾有諸多合作項目的資深電影制片人王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影集團成立之初,電影制片成為重要環節,核心目的就是讓中影按照企業制度發展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當時的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國電影行業市場化改制開始。2003年底、2004年初,民資和外資進入門檻降低,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

也是2004年,中影集團曾試圖赴香港上市,“但由於外資進入傳媒娛樂行業的政策限制而放棄。”一位中影集團前任高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就在中影集團放棄赴港上市之後,隨著文化市場對社會資本的放開,中國電影產業每年以25%~30%的速度發展,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民營企業的電影業務如雨後春筍般快速成長。2006年成為華誼兄弟最為“輝煌”的一年,當年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與其有關。這一年,中影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6億元,凈利潤0.56億元,經營性凈現金流為2.01億元,但凈利潤中的40%來自補貼。

2007年,韓三平成為中影集團董事長,上市計劃再次啟動。按照計劃,中影應該在2008年底前進行A股首次公開募股,但受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市計劃再次被擱置。於是,“國內電影第一股”的稱號在2009年被華誼兄弟摘走。

韓三平與王晶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

2009~2014年,華誼兄弟、光線傳媒通過上市,成功躋身國內影視行業的佼佼者,它們在奔赴“中國的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夢想帝國之時,中影集團依舊處於“深化改革”階段。

“雖然中影集團的‘老大’地位沒有被撼動,但民營企業的發展還是給其帶來一定壓力。”王璐表示。

2005年開始,從《無極》、《投名狀》到《赤壁》、《梅蘭芳》,中影團隊推出一系列高成本的商業電影,使得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成熟的大片時代,但這幾部電影的票房並沒有期望的那樣好,唯一獲得好口碑的就是《梅蘭芳》。2009年,憑借主旋律電影《建國大業》(創下4.2億元票房的紀錄)再次讓中影集團找回點“老大哥”的尊嚴。

“(每年)真正盈利的影片少之又少,中影即便有進口片的支撐,但要做大做強,與自己的身份匹配,還是需要作一些調整。”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2010年,中影股份終於成立,註冊資金14億元,由中影集團聯合其他7家戰略投資者成立,中影集團占股93%,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權。2011年開始,關於中影股份上市的消息頻頻傳出,但始終都是“只聞其聲”。

上半年重現“老大”本色

中影股份再次引發資本市場大討論是在2015年2月,作為備受期待的IPO“種子選手”,中影股份因申請材料不齊而被中止審查。

事實上,作為電影行業的龍頭企業,中影股份2007年已形成了覆蓋影視制片制作、電影發行、電影放映及影視服務等各環節的全產業鏈,且“中影”品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但在市場競爭和行業政策變化等因素下,中影股份業績難言樂觀。2012~201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為44.8億元、45.6億元、59.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6億元、4.3億元、4.9億元。華誼兄弟2014年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8.97億元,幾乎是中影股份的兩倍。

“由於受到2012年2月中美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中影股份所依賴的‘政策紅利’之一有所減少,導致其經營業績出現波動。”徐總表示。

根據《電影管理條例》等規定,中國進口影片采取“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方式,由中影集團進出口分公司“獨家”承擔境外影片的進口業務,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負責發行。中影股份成立後,承擔了中影集團的一些進口具體業務以及進口電影發行業務,由此中影股份可從中獲得進口分賬影片總票房收入的7%和買斷影片的管理費(其中15%上繳集團)。

而在2012年2月中美簽署相關諒解備忘錄後,根據新的進口影片政策,中影股份不再受托從事相關進口影片的具體業務,同時在進口電影發行環節的成本也大幅上升。

針對上述情況,發審委會議也提出了詢問,並要求中影股份保薦代表人進一步說明“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進口影片管理政策未來是否存在調整的可能、該政策對發行人影片發行業務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相關風險是否已充分披露等問題。

如此,中影股份IPO申請雖然2015年成功通過發審會,但原定的2015年9月IPO目標則向後推遲。

“其實,中影集團是國內唯一擁有進口電影資質的影業公司,中影股份還是會力爭率先掌握海外優質類影視IP的改編權,所以在海外片的引進上是有配額的,而且配額可能上漲。”上述中影集團原高管表示。

比較“給力”的是,今年上半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除了六部進口片外,中影集團參與投資的電影就有三部。換句話說,票房前十的電影中,九部與中影股份有關系。

中影股份值多少錢

“中影股份現在上市的環境已非幾年前那麽簡單,比如,電影發行市場集中度不斷下降,除中影和華夏兩大傳統發行龍頭之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博納影業也是電影發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院線有五洲電影和四海聯盟圍追堵截。”王璐表示。

更為重要的是,傳統的細碎的電影市場也是暗潮洶湧,BAT等互聯網企業旗下的影業公司在電影制作、宣發、投資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線上線下資源,並試圖通過控制票務消費這一環節獲得電影行業的話語權,從而改變整個行業的業態。

“而在整個過程中,影視企業的估值與2009年的華誼兄弟已大不同。”徐總表示。

比如,2015年12月,樂視網(300104.SZ)正式啟動“樂視影業”註入事項,最終樂視影業98億元的高估值使得深交所發出重組問詢函,要求樂視網補充披露本次交易評估增值率、市盈率的合理性。

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萬達影視。萬達院線計劃向萬達投資等33名交易對方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萬達影視100%股權,預估值為375億元左右。這個價格比樂視影業的98億元要多出近3倍。

“如果以此作為參照之一的話,擁有全產業鏈的中影股份的預估值豈不是天價?”這成為最近幾天影視圈人士探討的主要問題。

目前最常用的估值方法為比較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經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估值結果相互驗證。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信息顯示,中影股份曾有一次估值,為184億左右,但兩年之後已有所變化。公開數據顯示,中影股份2014年的凈利潤為4.9億元,相較於樂視影業2014年的凈利潤是7倍左右,但徐總認為最終估值不可能高達700億元。行業內預計,中影股份估值應該會超200億。

“無論是多少,肯定會再引發一番爭論,但無論怎樣,這些都是數字,我們都希望中國電影產業越來越好,是一部一部優質的電影支撐起來的,尤其是中影,上市只是開始,它應該擔起老大的責任。”王璐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98

中國失去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稱號

中國不再是蘋果第二大市場了。

蘋果今天淩晨盤後公布財報顯示,在過去的三季度里,共賣出4040萬部iPhone手機,盡管同比下滑15%,但略高於華爾街預期,蘋果股價盤後大漲超過7%。但是中國真正丟失了作為蘋果第二大市場的稱號。

2015年第二財季,蘋果在中國的營收達到168億美元,中國超越歐洲成為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直到今天,歐洲重新奪回全球第二的寶座。今年第三財季,蘋果在中國的收入下滑至88億美元,而在歐洲的收入達到96億美元。

iPhone銷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滑,這導致三季度蘋果營收大幅下滑14.6%至423.6億美元,盈利下滑27%至78億 美元。中國市場銷量下滑33%,也是連續兩個季度下滑,上一季度下滑26%。而去年同期增長112.4%。

中國市場增速放緩主要有幾個因素:其一,經濟的不確定性;其二,中國市場日趨成熟,人們更新手機的周期變得更長。蘋果未來是否還能在中國產生巨大盈利面臨挑戰;其三,本土品牌的競爭力變強。

Gartner研究副總裁Brian Blau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下滑,也是因為當地市場面臨其它品牌的競爭加劇。華為和三星的競爭力比去年要強很多,中國本土的一些品牌也開始崛起。”

Canalys昨天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歷史紀錄的1910萬部,僅次於2013年四季度三星手機的出貨量1920萬部。今年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呈兩位數增長,其中華為手機出貨量增幅達16%,超越蘋果與三星,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國產手機品牌Oppo和Vivo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也都超過1500萬部。三星和蘋果正在爭奪中國市場第五大手機品牌的位置。Canalys數據還顯示,蘋果目前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華為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增長近50%。截至今年5月的三個月里,華為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占到25%,也就是中國的每四個手機里面有一個就是華為的。

Canalys亞太研究總監彭路平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寄望於中國中產階層來提振銷量,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部分人群很多都選擇了國產品牌。國產品牌在中端機拿走了很大一部分市場。雖然它們沒有和蘋果正面競爭,但是確實是帶走了一部分蘋果的潛在用戶。”

瑞穗證券分析師Abhey Lamba表示:“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優勢仍然比較明顯,但是問題是高端市場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低端市場產品的競爭力也在提升。”

為了與中國國產手機競爭,蘋果今年3月份推出了iPhone SE低端手機,期待提振新興市場國家銷量。不過截至目前,iPhone SE仍然沒有能夠達到新興市場的銷量預期,對蘋果整體銷量影響不大,反而是在發達國家銷量超出預期。”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包括蘋果商城和iCloud在內的服務業務增長迅速,再次表明以做服務來增加用戶黏性是蘋果的一個重要策略。根據研究機構AppAnnie的統計,目前中國市場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手機遊戲、服務和音樂下載付費的第二大市場。而培養了用戶的習慣之後,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區購買硬件設備。

Gartner的Bl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關註的並不僅僅是硬件,而是一個整體的生態圈的發展,蘋果要確定每一項新功能的采納,都要和它的一個整體的生態圈進行匹配。”

讓用戶認為新功能和新技術在長期有用的,獲得最廣泛的市場普及度是蘋果最關註的部分。以在線音樂,蘋果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做在線音樂的,但是它增加了自己的創新,就是在線電臺。Blau 因此認為,要推動創新,首先關註的不應該是市場份額,而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消費者的滿意度。

上一季度財報創下13年來最差表現。2013年至2015年間,蘋果在中國的收入實現翻番,至590億美元。這段時期是蘋果的瘋狂擴張期。截至今年3月,蘋果在中國擁有35家門店,今年還將增加5家門店,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1家。

今年9月,蘋果即將發布新款iPhone 7手機,Bl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品發布的季度往往是蘋果業績表現最好的季度,將大幅提振蘋果的銷量。Blau還預計iPhone 7將會在攝像頭上有更大的創新,包括多聚焦和多感光元件的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28

川航迫降航班機組獲“英雄機組”稱號,機長獲500萬獎勵

6月8日下午,四川省、中國民用航空局成功處置3U8633航班險情表彰大會在金牛賓館隆重舉行。川航3U8633航班機組被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稱號,機長劉傳健被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長”稱號,並享受省級勞動模範待遇。

中國民用航空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還給予機長、副駕駛員和乘務組適當獎勵。給予機長劉傳健500萬元獎勵,給予第二機長梁鵬200萬元獎勵,給予副駕駛100萬元獎勵,給予其他6名機組人員100萬元獎勵。

距離險情發生已20多天過去了,機組人員近況如何?記者走訪了川航相關負責人。

受傷的兩名機組人員已出院。副駕駛員徐瑞辰5月21日出院;乘務員周彥雯 5月28日出院,還需要靜養休息。

目前,機組成員還在高壓氧恢複性療養階段。在經過充分休息、調節心理、康養身心後,機組人員將盡快重返工作崗位。

除了機組人員,調查結果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事件發生當天,中國民航航空局成立“5.14”事件調查組,並於當日抵達成都,合同民航西南地區管理局開展調查。目前,調查正在進行中。

事件回放: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執行重慶至拉薩飛行任務中,突發駕駛艙右風擋玻璃破裂脫落罕見險情。

從故障突發到飛機安全著陸,機長劉傳健沈著冷靜,帶領8名機組人員,克服高空低壓、低溫、低氧和高噪音惡劣環境影響,以及儀表盤脫落等突發情況,科學完成了險情判斷、應急響應、旅客安撫等險情處置。

與此同時,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管理局、中國民用航空西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四川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緊急啟動應急預案,主動參與險情處置。

通過各方密切配合,飛機成功備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確保了119名乘客和9名機組人員生命財產安全,創造了民航客運史上在極其艱難的緊急突發情況下成功處置險情的奇跡。

(綜合四川在線、中國新聞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22

欲定歷史地位誓奪「領導核心」稱號

1 : GS(14)@2016-10-26 08:02:52

「領導核心」這個稱謂,在中共語境中意味個人最高權力的確認;而「黨的領導核心」這一說法,最早由鄧小平在六四屠城、江澤民接任中共總書記後,在中共內部提出,意圖為江確立領導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江澤民退休胡錦濤接班,為了繼續做太上皇「垂簾聽政」,江不但把原來政治局常委7人擴容至9人,還不讓胡享用「核心」桂冠,改為「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強調「集體領導」,致使胡在位10年,一直沒有核心地位。習近平上台之初不敢造次,依然曹隨蕭規,忍領「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這個次等稱謂,但執政3年後通過反腐打貪、軍隊改革等系列舉措,鏟除異己,大權在握,其強勢遠超乎胡錦濤,要求戴上「核心」桂冠、與江澤民看齊,理所當然。


目標與毛鄧並駕齊驅

其實,看齊江澤民遠非習近平的目標。海外有分析指,從習上台後經常提及的構思看,他要成為中共歷史上與毛澤東、鄧小平並駕齊驅的一代領袖。毛打下江山,鄧把中國帶向改革開放,而習卻是帶領中國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者,「這才是習近平追求的歷史地位」。《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6/198126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90

【外形惹關注】踢走籮霸稱號

1 : GS(14)@2016-11-10 08:02:40

巨躉現形



韓君婷的外形一直成為焦點,由於重量級下圍更被稱「籮霸」和「巨躉」,她一穿短裙或泳衣,必成影「後」,過去十多年身形暴肥暴瘦。她自爆在新加坡不慎滑倒仆崩鼻,鼻骨變形。



【97年】由亞變冠

參選亞洲小姐,身形豐滿有肉地,三圍報稱36C、26、39,決賽勝出成為亞軍,之後因冠軍得主朱燕珍因隱瞞婚姻狀況被褫奪后冠,韓君婷由阿二躍升冠軍。


【01年】巨躉現形

以水着look在日本拍《獎門人》,體形暴脹到150磅,及後在南灣海灘曬日光浴,被拍到豐乳肥臀,周身豬腩肉。



【02年】收身成功

獲纖體公司睇中減肥收身,纖體前報稱腰圍29吋、坐圍40吋、大腿粗24吋。纖體後,體重降到109磅,腰圍25吋、坐圍35吋、大腿粗17吋,重拾自信後換上三點式泳裝晒身材。



【04年】翻脹被嘲

身形翻脹,出席《棟篤神探》宣傳活動時,被黃子華取笑身形肥胖,另韓君婷出席飲食節目時拿起蓮藕拍照,手臂粗過蓮藕。


【06年】患厭食症

突變瘦骨嶙峋的「火柴人」,巨咪失蹤,5呎7吋高的她體重跌剩80多磅,有指當時她受情傷,患抑鬱兼厭食症,更出現脫髮和停經情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0/198282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