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大福周年晚會新老闆撐場 李華華

2010-03-01  AD






 

大 福證券(665)前日喺會展舉行周年晚會,華華有幸做座上客。今年嘅晚會對大福上上下下別具意義,因金融海嘯拖累,大福停搞咗一年周年晚會,今年再搞,仲 有國內第二大券商海通證券做咗新大股東首次參加,上海同香港幾位要員喺晚會同各員工見面。海通副總裁吉宇光話,會支持大福發展,希望大福有國際競爭力。

大福董事總經理及行政總裁黃紹開同華華講,大福同海通嘅融合好快完成,相信協同效應下半年發揮,盈利將大升。佢認為內地信貸仍然寬鬆,上半年嘅波幅可能帶嚟投資機會。所以佢估恒指會升到25000。

席間陳潔靈演唱,即場搵咗曾駐守香港幾年、後嚟調返上海嘅海通國際業務部副總經理許莉,同佢清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雖然話係臨時拉夫,但許莉完全冇怯場,唱得有板有眼,博得全場掌聲。唔知Miss Chan Chan有冇叫佢參加新一輪嘅超級巨聲呢?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9

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 中国乳业蓝图仍待重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0/1876685.shtml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要书写中国乳业的历史,人们或许会这样写道:“2008年后的几年时间,是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
从来没有一个事件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以2008年9月11日为标志性日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其影响力还在我国乳业中延续。
总结这两年我国乳业的种种现象,“公关”或许依旧是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尽管整个行业呈现出强劲复苏的态势,但消费者的信心却并未回复至2008年前的状况,各种“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也让乳制品企业疲于应对危机公关。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乳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现在一些企业过于求快、求规模发展的方式依旧让人担心。”乳业专家王丁棉曾不止一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他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忧虑。
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也在近日表示,乳业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3点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鲜有的部级领导在公开场合提出乳业发展中的问题。
如果说我国乳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重建,那么这个行业未来的道路,则取决于此刻我们重建所打下的根基。
粗放式增长 乳业乱象未止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净利润,乳业巨头们的信息均显示,我国乳业已经强劲复苏。但在各种抢奶源、质量门事件还不时发生的情况下,我国乳业粗放式增长的方式仍未改变。
近日,据各家乳企纷纷公布了半年报,乳业三巨头的业绩斐然。其中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146.93亿元,同比增长20.27%,净利润3.45亿元,同比 增长35.58%;而蒙牛则实现营业收入144.34亿元,同比增长19.31%,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下降6.5%;同时,光明方面的半年收入和净 利润分别为43.3亿和610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4%、34.7%。
然而,华丽的数字并不能遮掩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工信部或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高层,均表示出了对行业增长方式的忧虑。
“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协调发展等深层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近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 上,朱宏任提出3点乳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另两条还包括: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等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诚信建设滞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从本质上讲,整个行业虽有改善,但还是和以前的增长方式并无太大区别。”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的原奶依旧供不应求,在不少地区还发 生了抢奶源的事件。”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乳企争抢奶源,一些奶农为了原奶达标,继而铤而走险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近期不断有企业来买奶,最后谈了好几轮,价格才谈下来。”石家庄一奶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地原奶的收购价已经接近3.5元/公斤。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当地的收购价仅在3元左右。
“当初三聚氰胺事件的就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各方面配套跟不上。”王丁棉表示,“如果整个行业一味追求速度,各种质量安全事件就很难被灭绝。”
公众高敏感度激发企业“公关”
尽管整个行业从收入和利润数据上已经超过了2008年,但公众的信任度却至今尚未恢复。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两年间,不断有乳制品企业被爆出各种质量门,这直接导致“公关”成为整个业界这两年间的重要话题。
“关于乳业的报道,已经让公众过度敏感。”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表示,公众对于乳业的负面新闻已经十分敏感,将很容易导致过度的反应。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计算,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间,乳制品行业发生的各种“门”事件大小已经不下10起,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两个月前的圣元奶粉激素门是一个代表性事件。2010年8月《健康时报》报道,武汉3名婴儿疑似因为食用圣元奶粉而导致性早熟,该报道一出就引出 全国媒体的关注。同时,有媒体继续爆出在其他地区均有疑似的案例发生。这一全国性的事件直接导致圣元奶粉所属公司的股价在当日发生巨幅下跌,且该品牌的奶 粉在一些地区还被超市自主实行了下架的处理。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公众已经高度敏感,一个微小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对企业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博雅公关公司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三鹿的例子在前,各家乳企已经高度重视公关工作。”
而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士也感慨,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少乳制品企业甚至都没有公关部这一部门。“现在,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行业中,企业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一个行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抑制各种“门”的发生,整个行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都曾与负面新闻有过关联。尽管绝大部分事件都在事后被证明是公众的情绪被放大,或者与涉及相关知识太专业而难以理解有关。
“公众情绪如此敏感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正确的、权威的声音进行纠错。”同济大学传播学教授柳杉表示,“相比之下,权威机构或者相关专家更需要开拓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对此,王丁棉表示所谓的企业公关只是其次,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配方奶粉是变局“最后机会”
一方面是销售业绩的迅猛回复,一方面是“公关战争”,乳业正在争议中前进。而被视为“最后一块大蛋糕”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则是企业在研发、市场、销售战争之中的寸土必争之地,国际、国内巨头纷纷放下身段,削尖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市场。
“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奶粉,是国内大型乳企提高公司净利润的重要举措。”据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乳业巨头进军奶粉行业已经成为国内乳业的趋势。
两年前,因为三鹿奶粉而引发的三聚氰胺风暴曾一度将我国乳业卷入“绝境”,而两年之后的重建道路,却也再度选择了“奶粉”这一道路,这一条颇让人感到唏嘘。
据透露,2009年,伊利奶粉业务的增长数字达到了23%。伊利公司方面表示,奶粉业务的增长为其总业务的上升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而在光明乳业方面,公司近日刚刚通过股东大会,通过了对新西兰奶粉企业SynlaitMilk的收购。光明乳业公关事务部总监龚妍奇曾向《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透露,未来光明将由该企业生产配方奶粉,并定位高端市场。有前光明乳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光明此举意在收复三鹿奶粉倒下之后奶粉市场的空缺。
同时,几家传统的快消巨头如娃哈哈集团、维维集团,均已经通过海外代工、贴牌的模式进入婴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不过,面对国内乳企咄咄逼人的攻势,洋奶粉方面也未停止在国内市场大举圈地的步伐。
洋奶粉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涨价。日前,以美赞臣、惠氏、雀巢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为首,吹响了洋奶粉涨价的号角。上述企业表示,部分奶粉有5%~10%的价格上浮。据一些地方性媒体的报道,涨价带动整个洋品牌奶粉集体涨价,而这也是在近一年内洋奶粉第二次调价。
“洋奶粉在国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本次上调价格是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选择。”王丁棉如此表示。“只要消费者可以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企业就有涨价的动 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仅美赞臣、雅培、惠氏、多美滋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在液态奶三强鼎立的格局几乎已无法撼动的情况下,奶粉市场,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最后一块大蛋糕。曾有专业机构 调研预测,2010年,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元。未来随着农村消费的升级以及新的一波生育高峰到来,整个市场预计还将保持数年的高速 增长。
“这是改变格局最后的机会。”国内乳业巨头一公关经理意味深长地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乳业的格局,奶粉之争是最重要的战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7

腾讯12周年 马化腾承诺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7/2061315.shtml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00多年前,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下这样的感叹。当腾讯公司迎来12周岁生日之际,腾讯CEO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也发出了类似的感慨:“这不是最坏的时刻,也没有最好的时刻……”
这两句话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揭示了世界上无处不在的二元悖论和矛盾统一。最顺利的时候,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最糟糕的时候,或许也正蕴藏着新生的力量。
这时候,腾讯QQ的注册用户超过10亿,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亿,腾讯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腾讯的事业走过12个年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危机,使马化腾陷入深深的反思,重新去思考腾讯未来的发展道路,寻找“再造腾讯”的新的力量 与智慧。因此,“再过12年,我们将会对这段日子脱帽致礼。”“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在华为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之时,任正非时刻思考的却是:“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 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同处深圳这块创业的热土,马化腾与任正非以及千千万万的特区人一样,具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深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腾讯从 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
客户永远是对的。当马化腾重新审视这一段风波,他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委曲,而是 “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互联网行业是最为开放的行业,用户的选择最为自由。互联网公司必须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位, 这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如履薄冰的腾讯,始终担心用户的抛弃。“只有当有一天腾讯丢掉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用户服务的文化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灾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化腾反思的结果,绝不仅仅是一些心灵的感悟。度过12周岁的腾讯,将往何处去?腾讯的“未来之门”,将向哪一个方向开启。令人欣慰的是,马化腾给出的答案,是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
企业要在生态系统中和谐生存,不仅要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成功的企业,从来都是懂得合作与分享的。一个封闭的企业王国,哪怕是不断创造好的产品与服务,最终也会陷入“华山一条路”:不断地高速扩张,停一秒就会死。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凡是故步自封的公司,最终都走入了死胡同。自我膨胀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从巅峰快速滑落。只有时刻创新、不断求变、勇于开放的公司, 才是真正的王者。如今,IT界的开放平台,无论是苹果的APPStore还是Facebook的社交网站,都日益彰显出合作的力量与开放的价值。马化腾承 诺,腾讯将更加积极地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腾讯的开放平台中来,与腾讯一起开发应用开发中来,与腾讯 一起共赢。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谦卑之心,马化腾立下誓言: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但愿,未来的又一个12年,腾讯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作出诠释。(董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1

整併一周年還是落後友達 郭董急了? 奇美電王志超:下半年整併效益會浮現

2011-4-4 TWM




奇美電合併一周年了,這一年奇美電產能、營收、市值都贏過友達,獲利卻遠不及友達,有遷廠因素、有人員調整理由,還有更多的企業文化有待磨合。面對這樣的成績單,分割似乎成了奇美電不得不走的一步。

撰文‧賴筱凡

﹁我相信整合後,一定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效果。」這是兩年前,群創宣布合併奇美電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喊出的豪語,當時他給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的任務是,最多三個月內要完成新奇美三合一的融合。

今 年三月十八日,這是奇美電合併一周年,過去一年來,營收部分,奇美電確實以四千八百億元贏過友達的四六七一億元;產能部分,奇美電大尺寸面板合併出貨一. 一五七億片、中小尺寸面板達三.九五億片,略勝友達的大尺寸面板出貨一.一四億片、中小尺寸面板的二.二一億片;市值部分,奇美電也是以二二八五億元,超 越友達二二○二億元;但就獲利數字而言,奇美電全年大虧一四八億元,即使扣除提列的歐盟反托辣斯罰款六十七億元,也還是遠遠不及友達繳出的獲利七十四億 元。

成敗論英雄,若以群創、奇美電、統寶三合一的這一整年來看,這樣的成績單,也難怪段行建搖頭。於是,分割成了奇美電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整併難題一:

對岸高薪挖角、遷廠衝擊

然而,整併未有成果,分割案又在心頭,外界不免疑惑,但奇美電南廠總經理王志超在接受專訪時,如此回應:「再給我們一季的時間,整併的效益,下半年就會浮現。」這是三合一之後,第一次奇美電給了這麼明確的答案。

就 在奇美電三合一滿周年前夕,王志超走了奇美實業一趟,「得跟他們報告奇美電現在的狀況。」即使合併這一年裡,外界始終用放大鏡檢視鴻海與奇美家族的微妙關 係,三天兩頭就會傳出「郭台銘不滿合併成績」,或是「分割奇美電惹毛許家班」的傳聞,每每問及這些流言,王志超就是一貫苦笑,「我們就好像住在玻璃屋裡 面,任何事外面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真的沒有這回事。」整併進度牛步,不是沒有原因,「人的問題,最難解。」王志超不否認,剛開始三家公司合併,從誰該 留、誰該走、薪資、職等,搞得烏煙瘴氣,縱使時至今日,都難免有人對此不滿,畢竟三合一成就了十萬人的公司,一夕之間要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事。

加上大陸面板廠求才若渴,「他們開的條件是,資深工程師在台灣薪資若領新台幣五萬元,到大陸就是人民幣五萬元(約新台幣二十五萬元),馬上翻了五倍。」業內人士透露,有不少員工認為,與其抱持不確定性,還不如到大陸放手一搏。

人 員大幅流失,是每家公司在整併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流血過程,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奇美電合併生效還沒一季,廣東佛山南海廠的派遣員工跳樓事件,再度打亂奇美電 的整併方針,因為這一跳,段行建一去深圳坐鎮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奇美電的整併進度幾乎是空轉。」直到去年第四季,奇美電的整併腳步才又開始動了起 來,部分產線可以用自動化設備替代的,就逐一搬回台灣,部分後段模組產線,需要較多人力,則往大陸遷移,一場宛如乾坤大挪移的重整秀,大動作地在奇美電上 演。

但遷廠帶來的衝擊,就是奇美電虧損擴大,去年第三季意外交出虧損成績,在產線重新配置下,一來營業費用增加,第四季營業費用就達八一.六四億元,占當季營收六.三%,幾乎是合併以來最高,其次,可接單量也連帶受影響。

不 過,這樣的情況可望在今年逐步改善。日本大地震後,包括日立及夏普,考量產能不能太集中在日本,都已有和奇美電合作的機會,以第二季來看,奇美電給供應商 的投片量預估,稼動率也緩步墊高,五月平均稼動率還有機會達到九成以上,對比友達的投片量預估,稼動率僅落在八三%至八四%,明顯看出差異。

整併難題二:

當幸福企業遇上鐵血文化

不論是營業費用、產能異動、人員流失,這些都僅僅是外界能拿來衡量奇美電合併績效的最基本量尺,但更深層的變革,才正在奇美電內部發生。

「我 最常與人家分享,合併後,段總在這裡講過的一句話。」坐在奇美電總部大會議室裡,那是奇美電三合一後,段行建第一次親上火線面對員工,當時員工滿腹疑惑, 對整家公司充滿不確定性,員工這麼問了,「到底我們算是奇美集團,還是鴻海集團?」因為對於舊奇美電員工而言,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家族手握兩成股權,是 奇美電最大股東,但奇美電卻是被併入群創裡。奇美電蘊含著奇美實業的文化,群創骨子裡又流著鴻海的血,也難怪員工疑惑,然而,當時段行建給了這麼一個答 案:「我們不是奇美,也不是鴻海,我們是奇美電。」一個是自詡為「幸福企業」的公司,遇上被外界標榜為「鐵血文化」的企業,王志超不諱言,確實有很多地方 不一樣,「你會很明顯感受到,奇美電的腳步就是比較慢一些。」他進一步舉例,「過去的奇美電,有很多會計名目不是那麼清楚,即使我們知道公司出了問題,可 是卻很難一針見血地點出問題出在哪裡,關於這一點,段總他有一套很明確的作法。」王志超之所以了然於心,因為他是奇美電合併前,最後一任總經理,打從二 ○○九年四月一日接手後,到一○年三月十八日合併,他不只是「看守內閣」,更是奇美電合併前,最用力整頓奇美電內部的人。工廠出身的他,很明瞭工廠的每個 環節,哪邊需要節省成本?哪邊可以再擠出一些獲利來?他是最清楚的,但因為會計名目不夠巨細靡遺,有時讓他深感下刀不易,顯見從根本就出了問題。

群創文化進來後,段行建導入新的作法,財務、會計、採購、出貨等,每個環節都不能再打迷糊仗,每個單位的工作效率及結果也一清二楚,也讓整體的管理可以更為精實。

另 一方面,決策過程、組織劃分,群創的作法也與過去奇美電習慣的模式大相逕庭。「以前的奇美電決策方式,是bottom-up(由下到上),群創卻是 top-down(由上到下);以前奇美電用產品導向劃分組織,群創則是用客戶導向做區隔。」這一來一往,要改的是新奇美全盤的企業文化,「哪種方式對公 司好,就那麼做。」

整併成功關鍵:

奇美電如何超完美切割

同樣的,合併才屆滿一年,奇美電又將走 向分割之路,著眼點也是「這麼做對公司好」,「畢竟三合一之後,奇美電這家公司還是太大,分割可以讓各自負責的業務更清楚。」以奇美電現行囊括了大尺寸面 板、中小尺寸面板、觸控面板及模組組裝等業務,幾乎什麼都包,甚至後段組裝的部分,還與鴻海有所重疊,所以打從合併之後,重新配置業務的聲音就不絕於耳。

只是說得簡單、做則難,「到底要怎麼切割,資源要如何分配,都是一大問題。」王志超說,這也是為什麼外界一直覺得奇美電切割,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為切得不好,絕對少不了「沒了金雞母,債留奇美電」的負面評價,但切得好又談何容易。

不過,奇美電內部也明白,分割這事拖不得,「員工心裡也會不安,不曉得接下來要怎麼做事。」才剛歷經一場大換血的奇美電,要是人事流動再起波瀾,整併效益要浮現,恐遙遙無期。

奇 美電也絕非沒有好消息,隨著策略方針大致底定,奇美電力拓中國市場占有率的決心沒有改變,雖然後有友達緊追不放,但奇美電今年打出3D牌,「如果我們的 3D電視能做到完全不加價,你覺得有沒有機會?」王志超的自信其來有自,因為奇美電採用的3D快門式技術,讓3D電視生產成本更低,加上消費者採購新品偏 好新功能,在價格落差不大下,又有新功能,勢必有機會引領市場風潮。

誠如每次段行建見到王志超劈頭就問:「有沒有好一點?」在奇美電體質日漸改善下,他們要市場再靜待一季,一季過後,才是奇美電的威力爆發之時。

雇身障員工比率最高

奇美電要做101分企業

儘管舊奇美與群創在企業文化多有差異,但對社會企業責任,卻有著超高度的共識。

以 任用身心障礙員工為例,對企業而言,《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規範民間企業應聘雇1%身心障礙者,不足額的部分,有些公司寧可年年繳罰款,因而被罰上百萬元的 企業大有人在,像是台積電、友達、聯電就名列前三,但奇美電卻不這麼做。走在奇美電二廠產線裡,幾位身心障礙的員工,正忙著做測試工作,「多數人以為,任 用身心障礙員工是負擔,但我們的觀察是,身心障礙員工的效率比一般人還好。」奇美電南科二廠LCD製造部經理陳文銓說。

從以往的年年被開罰,奇美電今年卻成為科技業任用身心障礙員工比率最高的,段行建、王志超不只要內部有共識,到年底時,雇用身障人數還要再比法定規範多出50%,「就像段總對我們講的,任何事都要做到101%,社會企業責任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2

喬石之子入主興港 周年茂打和離場

200-1-18  NM




▲蔣小明(左三)「以小博大」取得興港上市控股權後,周年茂(右一)隨時抽身離場。(《蘋果日報》圖片)

由中旅打本投資,李嘉誠前重臣周年茂擔大旗的興港,於上週四宣告易主。前人大委員長喬石之子蔣小明夥同星資財團,購入中旅所持的大部分興港股份,成為大股東。整項交易蔣小明不費多少彈藥,便控制這間市值十六億的香港上市公司,令人側目。 新老細上場,市場預期興港會大執位。 其中受影響的,會是現任董事總經理的周年茂。當年他黯然離開長實,入股投資興港圖創一番事業,免費打工大搞房地產,三年下來成績未見突出,還幸他把握時機賣去手上股份獲利三千萬,未至白做。

 

 

▲周年茂親自為興港維景雅軒做宣傳,但銷情仍是麻麻。

蔣 小明入主興港的大計,早於九九年底籌備。當時,他控制的賽博國際,將「深圳賽博韋爾園」(Cyber City ),作價五億賣給興港,換取興港三成股權。這個有深圳數碼港之稱的賽博韋爾園,面積雖達三十四萬平方米,但只建有兩幢五層高大廈,大部分仍為吉地,而賽博 國際亦只為地皮交了百分之五,約九百萬地價。這項交易明顯是蔣小明以小博大,但對興港不利。

由於蔣小明後台夠「硬」,所以除間中往返大陸外,平日長駐於紐約曼克頓西部的分層大廈內。

亦由於是項交易太露骨,中旅前董事長朱悅寧被召回京,交待上述交易及其他深圳地皮問題交易,至最近才告一段落。上述交易「過骨」後,蔣小明採取進一步策劃行動。

蔣小明:九百萬入主興港

 

▲深圳賽博韋爾園除了第一期已落成,其餘大部分地皮仍在養草。

上週四,已持有三成興港股權的賽博,與新加坡政府旗下的騰飛國際,及新加坡上市公司花莎尼合組財團(賽博佔四成),以每股一元,向中旅購入兩成三股份。交易完成後,蔣小明等將持有五成三興港,成為大股東。

由於賽博將三成興港股份,注入財團作股東資金,今次收購興港所涉及的資金,全由新加坡兩位夥伴負責。換句話說,蔣小明前前後後只花了九百萬,便奪得興港的控制權。

由於新加坡拍檔,騰飛國際是裕廊鎮公司,在彼邦有投資科學園經驗,而蔣小明亦屬意要在國內大搞科學園,興港因此由地產發展,變身為發展高科為主的公司

市場預期,做地產出身的周年茂,眼見夥伴中旅賣股「唔玩」,自己留在興港已無意義,可能會賣掉手上市值一億一的興港股份,另謀發展。

現年五十一歲的周年茂,在七十年代由潮州來港,隨父親周千和一同加入長實打工,由辦公室助理做起,逐步爬升,八五年被升為副董事總經理,主理地產發展,曾 負責麗港城、嘉湖山莊、海怡半島等大項目,擅長跟政府就補地價事宜討價還價,其後在九十年代更肩負重任,為太子李澤鉅太傅。直至九六年底老父身故,市傳與 李澤鉅意見不合,遂於九七年四月離開長實。當時,適逢中旅想進軍香港地產,於是便邀請周年茂一起合作,向羅鷹石家族收購新福港(興港前身)。

蔣小明入主興港妙法

 

▲周年茂投資興港成績表

1. 4/99 :在深圳「圈」地,闢作「賽博韋爾園」,只支付了百分之五地價,涉資$900 萬。

2. 12/99 :將「賽博韋爾園」權益作價$5 億賣給興港換取30% 股權。

3. 1/2001 :把30% 興港股份作資本,與兩間新加坡公司合組財團,蔣小明佔大股。

4. 1/2001 :財團以$3.89 億(由兩間新加坡公司注入現金支付)向中旅收購23% 興港股份,

完成後,蔣小明一夥間接持有53% 興港股權。

周年茂:平手離場

周年茂當時對樓市充滿信心,他除了斥資一億八,購入興港一成六股權,更與興港簽下兩年合約,不收分文出任董事總經理一職。

他還急不及待,上任後馬上宣佈以每呎九千元,向母公司中旅收購大埔豪宅聚豪天下的三成權益。九七年十月,自立門戶後首次出席賣地場上,競投九龍灣商用地皮,最後以一口價輸給有精神病的「女俠」黃月鶯,當時他還表現得有點可惜。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

賣地後兩個星期,樓股齊跌。幸好女俠搶地成功,令興港不需要買貴地,可是高價購入的聚豪天下,要蝕賣收場,在不斷減價後,每呎平均只賣三千五,興港要為項目作一億七千萬的減值撥備。

除了聚豪天下,其餘地產項目的銷售亦未見理想,位於屯門青山道的海澄軒,以及太子道西的維景雅軒,開售超過一年,至今海澄軒只賣出一半單位,而維景亦有三分一貨尾囤積。

雖然在地產項目上處處碰壁,但周年茂入主興港三年亦未算空手而回。在九九年底,興港向蔣小明購入深圳數碼港,食正當時熱炒科技股概念,股價上升三元以上高 位,周年茂即時以「私人理由」沽出部分股份,套現一億,清還當年購入興港股權時的債務,再加上其間多次買賣獲利,現在手上仍有市值一億一的股份,計一計 數,三年來合共賺了三千萬,即平均每年一千萬,與離開長實前年薪千一萬相若。

撰文:陳志恆 圖片:何少忠[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98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6

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陸客財大熱? 台灣業者看得到吃不到

2012-6-4  TWM




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陸客財大熱? 台灣業者看得到吃不到陸客來台人次再攀升,四月底已有單日突破一萬人次的紀錄,但在人潮背後,也發生陸客團欠團費、業者惡性削價競爭、陸客破壞觀光景點等問題,台灣業者真能賺到陸客財嗎?各界都畫下一個大問號。

撰文‧朱景文、鄭淳予

一個平常的周四午後四點,台北市區一隅交通呈現癱瘓。以國父紀念館為中心的忠孝東路與光復南路口擠滿大型遊覽車,回堵車輛造成整條光復南北路嚴重塞車,在 這種平日非交通尖峰時間,南京光復路口到仁愛光復路口大約二公里路程,竟然可以堵車半小時。造成交通癱瘓原因,竟是指名到國父紀念館,大陸觀光旅客搭乘的 遊覽車。

來台陸客造成國人生活不便,尤其熱門觀光區更是人滿為患。北台灣野柳地質公園遊客,今年單日人數屢創新高,前四個月平均每日七千人,四月二十九日還湧入逾一萬三千七百人,其中陸客占野柳遊客六成,日前觀光局計畫管制野柳每日入園參觀人數。

從野柳例子不難看出,擺在政府面前,陸客來台旅遊問題,已經牽涉到質與量的平衡,觀光業者更關心,到底商機在哪裡?

取消最低消費規定

市場大亂 業者削價競爭根據觀光局統計,去年來台陸客高達一百七十八萬人次,比起民國九十七年開放陸客全面來台當年度的三十二萬人次,成長逾五倍。過去觀光局設定,每日發出四千名陸客入台證,現在已成長到每日七千名,四月底甚至曾突破單日一萬人次。

然而,陸客人潮與錢潮卻有明顯落差。根據觀光局數據,來台大陸觀光團每人每日的消費金額約二百四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二百元),不僅低於全體來台觀光者的每日平均消費,與日本觀光團約三百一十八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三百元)相比,差距高達三成。

在「旅行業接待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旅遊團品質注意事項」中,有條「最低消費」的規定,來台陸客每人每日最低接待費用至少要達六十美元,但這條規定不僅即將於今年九月取消,甚至早就形同虛設。

中華兩岸旅遊資訊協會理事長王啟漢指出:「台灣旅行社到大陸去拉生意,如果開價一天收費六十美元,一團都搶不到!那些生意最好的旅行社,他們的團費一天絕 對不會超過十五美元。」一天十五美元團費,不到四百五十元台幣,在台灣包玩、包吃還包住,真是太不可思議!就有陸客形容來台旅遊是「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 差、跑得比馬快。」至於大量承攬陸客吃、住與交通的相關業者,雖然賺到人潮,但完全屬於「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

對此,雄獅旅行社入境部經理葉宇翔感嘆:「許多業者不重視服務品質,削價競爭,我們也是被迫做出選擇。」易飛網總經理陳明明也表示,價格戰只能爭取短線生意,無益業者的品牌口碑。

市場充斥短線業者

港資卡位 陸人賺陸客錢一位旅行社業者透露,目前陸客發團量前十大的旅行社,表面上看是台灣業者,實際上,大多已將旅行社牌照租借給香港旅行社。

根據了解,台灣市場充斥炒短線的港資旅行社業者,這早已是業內公開事實,而這些港資旅行社一貫的獲利模式,就是先壓低團費,然後在行程中「強迫」陸客購物,之後再向購物站業者抽取至少五成的佣金。

來台陸客團每天至少一個逛購物站的行程,七天六夜的來台行程就得「參觀」七個購物站,同樣天數的日本團至多只逛三個購物站。據統計,「購物費」占陸客每人每日消費總金額的一半以上,較日本觀光客高出近三成。

購物站雖大多仍是台灣業者經營,但也已有港資卡位。一位旅行社業者指出,香港較台灣早開放陸客觀光,接待陸客的經驗豐富,因此容易卡位成功。

另一個原因則是,中資尚無法直接來台投資,但透過港資進到台灣卻是允許的,「最後就演變成大陸人自己賺大陸觀光客的錢」。

近年已在台灣開設三家購物站的鑫瑟國際,在台北、高雄與台東各有一購物站。集團總經理張雅琍就是個大陸人,她出生於廈門,十四歲移民香港,後來到台灣。

張雅琍表示,購物站將產品利潤與旅行社共享,可以降低旅行業者的成本,以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吸引外國遊客來台,對於整體旅遊價格比鄰近國家還要高的台灣來說,的確是爭取客源的操作手法之一。

低團費刺激陸客團量大舉攀升,但這些來台陸客的消費力卻有下滑趨勢。

一家國內知名鳳梨酥業者舉親身例子:曾有陸客團到店內消費,全團二十多人,竟連一盒三百元鳳梨酥都沒買,他相當納悶,畢竟鳳梨酥幾乎已是陸客來台的指名購 買商品之一,他私下詢問一位陸客,得到的答案讓他驚訝不已。陸客說:「我買一盒鳳梨酥的錢,夠我一家三口生活一個月。」這名工人階級的旅客會來台灣,全因 為來台灣實在太便宜。

消費力弱賺不回購物財

單日來台破萬 景點不堪負荷陳姓導遊表示,取消每日最低團費的消息一傳出,他和同事們紛紛感嘆:「看吧,要開始賭了!」賭的是能不能接到消費力雄厚的陸客團。

除了取消最低團費,觀光局對於來台人數的管制更讓業者啼笑皆非。「過去一天發出四千張入台證,但因為剛開放時來的量不多,那些名額居然可以留著慢慢發,現在一天最多一萬人次,整條上阿里山的公路都塞滿滿!」王啟漢直言。

一家位於日月潭的觀光飯店業者指出一個弔詭之處:七、八月暑假期間反而是陸客來台的淡季,因為飯店業者在暑假期間都將銷售主力放在國民旅遊,不願再配合低價團削價搶客。

過度開放陸客來台不僅沒有真正帶給台灣業者錢潮,反而造成排擠效應,最直接衝擊的,就是國民旅遊的意願大幅降低。

陳明明呼籲政府,應該適度調整自由行和觀光團來台的比重,「去年六月開放自由行後,半年只來了四萬名自由行的旅客,如果要紓解大陸觀光團客的負載量,最好 的辦法就是推廣自由行,分散客源,不僅能做到深度旅遊的品質,又能避免台灣業者薄利多銷的狀況。」開放陸客自由行即將屆滿一周年,去年此時觀光局估計將會 為台灣帶來九十億至一百五十億元商機,但是現在自由行的人數遠遠低於預期,大量的低價團暴增,旅客衍生出各種問題,業者也怨聲載道。

交通部觀光局應該在增加陸客量外,也應提升旅遊品質,並嚴加監督,若繼續坐視不管,只怕台灣觀光業成為代工業之後,下一個「毛三到四」的殺價競爭產業。

香港旅議會打擊低價團

2010年3月,香港金凱國際旅遊以610元人民幣,招待安徽旅客到港4天3夜,導遊李巧珍指責該團遊客購物太吝嗇,出言威脅:如不購物,便不給飯吃,晚 上也沒酒店住。此強逼購物事件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後來香港旅遊業議會裁罰李巧珍「停牌半年」,金凱旅遊則被罰款4萬7500元港幣。因相關強迫購物事件層 出不窮,香港旅遊業議會於該年7月向香港政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值得台灣觀光局或旅遊同業公會參考。

1. 一團一導遊,旅客觀光及購物要由同一導遊負責。

2. 行程要列名服務內容。

3. 被帶往購物的店鋪要向議會披露董事身分,令公眾了解店鋪背景。

4. 導遊要列名基本收入,建議小費每日25元港幣。

5. 內地組團社、香港接待社及導遊要簽訂服務協議。

6. 旅行團導遊實施「記分制」,按導遊及旅行社違規嚴重程度扣分懲罰,二年內記滿30分將停牌或停會籍3個月,第二次再被扣滿則停牌一年,第三次就吊銷牌照。

陸客團省很大!

——全體、日本及大陸觀光團體旅客之平均每人每日消費支出 單位:美元

居住地別 旅館內

支出費 旅館外

餐飲費 在台境內

交通費 娛樂費 雜費 購物費 合計

全體

觀光團體 金額 57.26 22.78 20.33 23.09 2.54 129.11 255.11 結構比 22.45% 8.93% 7.97% 9.05% 0.99% 50.61% 100.00%

日本

觀光團體 金額 97.46 40.22 34.66 30.78 3.74 111.10 317.96 結構比 30.65% 12.65% 10.90% 9.68% 1.18% 34.94% 100.00%

大陸

觀光團體 金額 47.31 17.05 16.63 21.13 1.74 142.37 246.23 結構比 19.21% 6.93% 6.75% 8.58% 0.71% 57.82% 100.00%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83

海嘯一周年我學到的十件事 蔡東豪


2009-09-17  NM
 
 

 

1. 「居安思危」是廢話。居安的人不會思危,只想着怎樣乘勝追擊,贏一次不夠,要贏夠十次;賺一億不多,要賺夠十億。居安時候想着怎樣擴充規模、併購。居安的人覺得自己特別英明神武,掌握自己未來,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究竟什麼人會思危?只有居危的人才會思危。

2. 世上冇專家。最近讀到這故事︰去年十一月英女王為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新教學大樓揭幕,閒談中離不開海嘯這課題,英女王向經濟教授提問︰為什麼沒有人預見危機到臨?教授們支吾以對。預見不到金融海嘯也罷,全球股市由今年三月開始急速反彈,不消三個月,升幅五成至一倍,所有專家年初時不停唱淡,大談什麼大蕭條,雜誌封面是一九三○年代美國人排隊搵工,驚嚇人唔死。跌估唔到,升又估唔到,

專家早抖吧!

3. 信任是社會的重要契約,這契約在海嘯中完全崩潰。近年企管人大談什麼鏈——供應鏈、價值鏈;鏈的意思是一環扣一環,鏈上各人的利益緊扣在一起,代表參與者不能只顧自己,作決定時要顧及鏈上其他人。海嘯帶出的啟示之一是,大難臨頭,最關心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你不自救就沒人救你。今日有人跟我商量什麼Partnership、策略性聯盟的話,我要警惕自己千萬要忍着不要大聲笑出來。

4. 水深火熱是最佳時機作出艱難決定。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日夜想着怎去開源,以為節流是消極行為——不如多花時間去計劃賺多點錢。海嘯中,開源無望,節流是唯一可掌握到的事情,企管人發現同事特別齊心,艱難的決定頓變得輕而易舉。

5. 恐慌可以傳染,特別在香港這資訊極速傳播的城市。我記得沙士最黑暗的一天是○三年四月一日,這一日早上傳聞香港成為疫埠,下午淘大花園有八十多名居民感染沙士,傍晚張國榮自殺;我沒受感染,不是張國榮迷,但我十分沮喪。對香港人來說,海嘯最黑暗的一日應該是滙豐跌至三十三元的那一日,我不持有滙豐股票,但我也想哭,也有想過將戶口轉去中銀。

6. 我不認識有人成功撈底,你呢?不停入貨,剛巧在最低價位也有入貨,我認為不算撈底。看通全局,忍手忍至低位出擊才算撈底。價格不斷下跌的時候,我們相信物理多於一切, 「底」是事後才能察覺到的一片神秘地。

7. 今次大難不死全憑運氣,要緊記不是次次如此好運。海嘯席捲全球,力度之大,覆蓋之廣,令全球政府不得不傾盡全力救市。原來全世界政府齊心去做一件事,速度和成效可以很快很大。政府帶頭出手救市,企業以正面態度附和,市民信心自然逐步提升。可是,假如不是跌得這麼慘痛,政府未必覺得有必要出這麼大的力度救市,效果可能遜色。我們其實是好運,幸好海嘯牽連這麼大這麼深,否則不堪設想。

8. 海嘯中,最困難的事情是提醒自己不可鬆懈,保持狀態,保存核心強勢,等市況復甦,可以第一時間搶閘。實情是在困難中我們六神無主,反應一是坐着不懂或不敢做事,或是做一些不該做的短視動作。海嘯真正贏家不是撈底者,因為根本沒多少人成功在絕地撈底,真正贏家是在海嘯中保持冷靜和守紀律的人,做了一連串正確的事,在復甦過程中突圍而出。

9. 未來這兩年不論是企業或個人,都會以較負責任的態度去做事和做人。三年這期限是我從觀察中得來的,大痛過後,深刻的教訓在我們的認知系統中可保存三年,三年之後便會忘記得一乾二淨,又開始覺得自己英明神武。幸好海嘯的教訓太痛,未來兩年我們口中仍掛着海嘯這詞彙,但記着,我們的記憶只有三年。

10. 許多人在海嘯中失掉許多東西,包括金錢、工作、自信心,究竟我們仍擁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我的兒子四歲了,他不再幻想自己是指揮家,近日想做消防員。我的兒子不介意我在工作上犯了多少錯誤,他只想爸爸、媽媽與他一起去救人。我看過卡通片《Fireman Sam》十遍後,領略到火災是一定會發生,這不是問題所在,最緊要是火災發生後要走得夠快。另外學到的,是可以跟太太和兒子一起看第二十、三十遍《Fireman Sam》,這才是最重要。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32

美聯儲100周年:沒有美聯儲 世界難道不會更好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657

BY Mark Spitznagel,原文刊載於《機構投資者》。 100年前,1913年12月23日,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正式簽署了聯邦儲備法案,美國金融機構從此迎來了一位原本並不需要的“婆婆”——美聯儲。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現代國家必須要有一家央行,這就像一個大城市需要有機場和高速網絡一樣屬於標配。但在1986年,也就是美國第二銀行 (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特許到期後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沒有中央銀行。 在美聯儲的百年紀念日,我們不妨問問,美聯儲對經濟的繁榮到底是好還是壞? 歷史課本上說,美國人在1907年的大恐慌中領悟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那就是有必要建立了一個“最後貸款人”,以免像摩根大通這樣的金融機構在發生資金困難時無法在金融市場籌到足夠的資金。每到這個時候,央行都可以通過靈活的手段,釋放一定的流動性。 但很顯然,央行並沒有履行好阻止金融恐慌發生的職責。在經濟大蕭條的前期,也就是美聯儲開張後的第十五個年頭,股市出現大崩潰,這段時間的騷亂比美聯儲成立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多,僅1933年就有近4000家商業銀行倒閉。 也有人對此進行辯護,最典型的觀點是,美聯儲確實難辭其咎,但如果當時羅斯福新政已經到位,那幫學院派的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他們在1930年犯了什麽錯誤,那麽美聯儲應對危機時可能會更從容更有效率。 他們也認為,如今再來質疑美聯儲的作用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我們已經從過往那麽多次的危機中學到了不少教訓,美聯儲在做決策時會將這些經驗都考慮進去。 但這怎麽解釋2008年和2009年重演的金融危機呢?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間,大約有500家銀行破產。 這次肯定會有人再跳出來辯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增長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央行,經濟會因經濟周期而出現劇烈波動,而當經濟出現過熱的時候,央行可以提高利率,反而言之,經濟出現蕭條的時候,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而實際上,美聯儲的做法只是哄騙那些資本家做些不利於經濟穩定的事情。例如,美聯儲通過人為的低利率創造了一種幻象,讓大家覺得儲蓄增加消費走高,而所有的資產都能值更多鈔票。這種詭計只是推遲了市場重歸現實(通常是走向崩潰)的時刻。 許多經濟學家如今已經認識到,科技泡沫破滅後的房地產泡沫實際上格林斯潘執掌的美聯儲采取人為低利率所帶來的後果。那時,超低利率被認為是促進經濟增長的貨幣政策模板:經濟需要一劑興奮劑來刺激消費和支出,尤其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 如今來看,這些教科書式的政策守則似乎又錯了。經濟學家George Selgin、William Lastrapes和Lawrence White分析了美聯儲政策記錄,他們發現就算僅聚焦二戰後的這段時期,也無法證明,相較於前美聯儲時代,美聯儲對經濟的穩定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在其他經濟部門,我們並不需要依靠一群專家組成的委員會來確定價格,而在金融領域,美聯儲的FOMC掌握著設定聯邦基金利率和其他關鍵利率目標的權力。如果我們都認同央行的貨幣政策和確定利率的方式不會給市場帶來作用,那我們為何會預期他們能給金融系統帶來穩定性呢? 所以在美聯儲100周歲生日時,我們確實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沒有美聯儲,這個世界難道不會變的更美好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1

易信一周年丁磊內部講話:方向對的就要死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9845.html

對於易信面臨的競爭環境,丁磊表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易信在未來還將繼續堅持探索和創新,並不斷試錯,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昨天是易信一周年,網易CEO丁磊發表內部講話,稱易信過去一年的表現令人矚目,並表示易信只要方向是對的,就會死磕下去。對於易信面臨的競爭環境,丁磊表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易信在未來還將繼續堅持探索和創新,並不斷試錯,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以下是網易CEO丁磊內部講話全文:

各位易信的同事,大家好:

今天是易信發布整整一周年,一年走來,易信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易信成績的取得與在座每一個易信團隊的成員都分不開。一年來,大家都辛苦了!

但是,易信取得的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我們有更多的困難要去克服,有更大的仗要去打,未來我們肯定會有兩億、三億的用戶。大家同時要明白,我們的對手也並非等閑之輩。但只要方向對的,我們就要去死磕。

易信切中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強需求,所以值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把它做大做強。

今天的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社交溝通需求,每個人都有建立人脈關系鏈的巨大需要。對於公司來說,如果不幫助用戶解決社交的需求,我們將失去這一領域的競爭機會。事實上,今天我們的機會還很大,用戶對移動社交應用的需求不只一款,微信絕不是唯一的選擇。

用戶的社交需求這麽大,我們就更有理由迎難而上,盡管我們知道,我們的對手是一個巨無霸。巨無霸有巨無霸的難處,易信有易信的優勢。就好象和恐龍打架,只要保持自身足夠的靈活性和足夠的創新力就足以戰勝對方。現在的易信很小,很靈活,我們可以隨時快速地做出決策,可以靈活地調整我們的方向,可以用很多創新的辦法。但我們的對手不行,他們已經被商業所綁架,已經被成功蒙住了眼睛,很難再從用戶利益角度出發來改進產品和服務。

這就給了我們創新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新手段,我們可以幫助我們的用戶以及現在還不是我們用戶的網民建立牢固的社交關系,現在每天有一百萬對易信用戶互加好友!我們的“問一問”和“拼車族”,也都正在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我認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很多年前,QQ和MSN幾乎平分天下,但MSN不敢挑戰,最後放棄了,才給了QQ今天的機會。今天我們挑戰微信,只要做到永不放棄,就有可能挑戰成功。我相信,通過易信團隊堅持不懈的創新和堅定有力的挑戰,就一定能夠實現突破!

在挑戰我們強大的競爭對手的過程中,我們團隊最需要的就是勇氣,互聯網創新從來都來自於勇氣。勇氣就是一種知難而上、永不放棄的態度和精神。堅持不怕困難,不怕犯錯,堅持創新的精神,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和空間。

最後我要和大家說的是,易信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都不要害怕犯錯,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探索和創新本來就需要不斷試錯,中國的互聯網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之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與前行。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方向是對的,易信的成功指日可待。對於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大家來說,享受這一過程中的驚喜,會是你這一生最大的財富。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50

周年回顧(上)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453568

多得讀者提醒,我們已有一整年沒有更新這個百萬投資組合。一年沒見,我自己也很有興趣看看這個著重揀股、坐股的示範,在沒有太多操作的情況下,能否存活下來?!今天,就讓大家一起來看結果、做檢討!

此前,我們要先解說一下,這個虛擬組合從一開始就沒有計入交易成本,自2013年重開後,亦沒有計入股息,我相信股息應該足夠覆蓋交易成本有凸,應該不會太扭曲組合表現。

2013816日是這個虛擬組合的最後一次update,其時組合總市值2,838,039.89,現金1,382,959.89,佔比48.73%,即約五成股票。2014826日,這個虛擬組合的總市值是3,432,179.89,資產值增長20.93%股票增長40.83%,佔組合總市值59.71%,已自然增長至六成股票。

組合總體增長兩成,21隻股票中有16隻錄得正回報,5隻虧損。錄得正回報的16隻股票中有7隻回報超過50%,其中有4隻超過100%;虧損的5隻股票中,有2隻虧損超過30%

這是一個不錯的分散投資示範,大家可以看到,組合中沒有sector play(板塊投資);因為sector play往往需要非常利好信號,或者說整個板塊牛氣衝天,才能推動整個板塊,但這也可能是板塊見頂的其中一個警號。更重要的是,資本小的組合更要避開sector play,因為風險尤如一註獨贏。

下一部,我們評論組合的個股。

記錄日26 August, 2014

Picture

06年結表現:1,303,790.51 (+30.38%)

07年結表現:2,567,365.85 (+96.92%)

08年結表現:1,923,970.04 (-25.06%)

09年結表現:3,428,667.89 (+78.21%)

10年結表現:3,387327.89 (-1.21%)

11年結表現:2,723,979.89 (-19.58%)

13816日表現:2,838,039.89 (+4.19%)

14826日表現:3,432,179.89 (+20.93%)

相關舊文:緩慢增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