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非常不超值的收購-十友控股(33)(仍在更新中2010/4/25@11:45pm)
(註: 謝鱷兄提醒及tsebbb兄更正。)
(1)關於早期的文章已一大堆,請看此 處。總的來說,他們的一元店是有競爭優勢,但經濟酒店需要的資源甚多,但公司資本甚少,其實不適分做這 一個行業,而證券行 在人脈已先天不足,況且搞這些前期費用甚麼,其實是浪費金錢。至於遼寧項目,其實個人認為,如真的有心做,其實可以以人力資本代出 資,但是我認為做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業務,偶一為之則可,但長期則是對大股東的心力是挑戰,影響本業經營。小弟用心經營這個股票博 客,就只是寫股票圍繞的人知事,如果叫我寫其他不擅長東西,也許就沒這樣的成就了。但我最初的文章已談及公司已賣殼,結果 不幸言中。
這家公司肯定心虛,今次這份文 件pdf是鎖了,轉成Microsoft Word也不成,所以打也花時間,但我可以剪圖啊,哈哈。
(2)今 日公司宣佈向一位本博常客熟悉的唐乃勤先生購入Market Season Limited(即圖中提及的目標公司),其控制和協海峽信用投資有限公司90%股權,作價3,243,750,000元,即32.4375億元,即整體 作價3,604,166,667元,或36.04億。
至於這32.4375億,係全數以無息可換股債支付,換股 價1.25元,可換 25.95億股,較停牌前1.68元,折讓25.95%,至於其架構如下。如以4月22日價格計算,作價則為81.483億,整體估值為90.54億。
至於其餘10%股權是由北京實業總開發公司 持有5%及鄭逢時先生持有,我們稍後會談談這些公司及人。至 於持股量變化如下:
(3)關 於該公司的 描述如下:
http://www.12312.gov.cn/swxy/xydb/634140.shtml和 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由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家股东发起,在北京注册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 亿美元,主要经营为信誉良好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融资担保及相关的投资和咨询服务。和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大陆第一家建立境 外资产补偿 机制的合资担保公司,将成为两岸三地联合创办的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融资担保机构。至於公告有更詳細地談及:
(4)至於賣方的唐乃勤先生,其實在談駿新能源那些貼也談不少,在此轉貼至此,其實他是一個金融掮客,只是做刁,亦有不少麻煩在身。 他旗下的駿新集團(91,前德榮投資、駿新能源,不是今次的賣方之一),和譚木匠(837)主席的哥哥因一些關係鬧翻,所以現在出現不少問題。他也是損害股柬權益的剋星。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3/21/zt0903210005.htm來港奮鬥 人生轉捩
唐乃勤早年在內地 接受教育及生活,由於父親早逝,全靠母親艱苦地撫養他和姊姊弟弟,後來唐乃勤趁 79年毅然隻身偷渡來港碰運氣;由於在港舉目無親,所以投靠一位朋友。
「1979年是我 人生的轉捩點,從家鄉三水偷渡來港,希望謀求更好的生活,自75年中學畢業後,我 便出來工作,還記得那個年代在家鄉工作,每個月只得十多二十元,生活非常艱苦。」
當年來港短短一星 期,唐乃勤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一間塑膠工廠工作,「我可算是幸運的一群,來港一 星期便有工開,暫時解決了當時生活的問題,那時白天工作,晚上睡在一張帆布床過著『朝拆夜鋪』的生活,由於煮食亦在工廠內,生活簡單刻苦,所以每個月九百 元薪金剩下五百元作儲蓄,以寄錢回鄉,幫助改善家人的生活。」
自強不息 小本創業
「大陸改革開放 後,我雖然人在香港,但仍與舊同學保持聯繫,他們有的已經在家鄉市政府當官,記得我 向當時的三水外貿局的處長求助,表示自己擁有塑膠加工技術,但缺乏資金,想找伙伴借貸創業起家。」唐乃勤道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做人一定要有信心,我在香 港塑膠廠工作期間,已掌握了塑膠業的生產,碰巧有廣州市做外貿生意的朋友在內地開工廠,他終於提出合作開辦塑膠廠,由朋友出錢三十萬,他則負責技術及管 理。」
唐乃勤 深信每個人 勤奮工作是有回報的,回憶起早年奔波的日子,他娓娓道來:「我的第一桶金便是憑這 次機會賺取的,故此繼續利用賺回來的錢與朋友合資開廠,最高峰時我與拍檔在廣州及三水共有六間塑膠廠,業務範圍包括製衣、家庭電器、塑膠、鈕扣及皮具等; 由於在內地開廠,人工及廠房皆比香港便宜。」
當年一個月有二十 多天上內地廠房,其餘時間則在香港公司聯繫採購原料。
個性堅強、自信十 足的唐乃勤稱,當年已深信自己將來可成就一番事業,「這個處長被我的誠意打動借錢 給我,我承諾憑一台機塑膠機器在兩個月內為他賺回六十萬元,成功打響塑膠生意的門路;當時塑膠原料大旺,工廠的生意非常火紅,因此在這段時間已可年賺數百 萬元。」一年間他的身家已達三千萬元,那時只是1982年的事。
置業啟發 轉攻房產
1985年是另一 個令唐乃勤難以忘懷的年份,當年他人生第一次置業令他明白香港地少人多,對住屋的 需求量大,加上中國人傳統觀念有安居樂業的心態,均令他感到投資地產行業比投資其他行業的利潤更高。
嘗盡甜頭 全情投入
有見及此,唐乃勤 決意將事業轉攻投資香港房地產,那時他為了專心物業投資籌集資金,便將大陸的六間 塑膠廠賣掉,全力留意樓市,其後他又與另外的中資集團組成興達集團,那時唐乃勤在半山豪宅及港九甲級寫字樓的多項投資均獲利甚豐,在1995年後有段時 期,他每天工作就是睇樓。當時只要有單位放盤,漏夜也會驅車前往,更瘋狂的是有過億的豪宅唐乃勤未曾看過就決定購入,所以他靠投資樓市發達的故事,早年不 斷被媒體刊登。
眼 光獨到 獲利甚豐
九十年代樓市風光 無限,後來唐乃勤也將資金轉到房地產方面作投資,由於他眼光獨到,能令賺回來的資 金增長,使公司進帳了豐厚的利潤。令唐乃勤最引以為傲的買賣,是炒賣九龍行,當時他以五億元購入,連建築圖則都未看過就簽約,其後不足一年內以九億元售 出,利潤接近一倍。
其 後唐先生在1999年左右認購接近破產的德榮投資(91)的可換股債券,在 2000年,宣 佈和當航天科技工業系統投資2,000萬元合作投資科網業務。 這位
唐 先生
並 聲稱需要10億之資金,前已與「數名策略夥伴」就聯合投資及營運若干可能進行之項目進行磋商。
4月,德榮投資更取 得當 時陷入破產廣東信託投資背景的廣信企業(340,後易名創富生物科 技、中國礦業)32.2%股權,但半年後即購入
臍 帶血業務
, 並逐步退出公司。
其後因航宇數碼科技又陷入財困,故其以債務又成功取得控股權,並演出其後
故事
。
據鱷 兄所稱,在2007年10月25日,已易名駿新能源曾經宣佈向唐先生簽訂一項有 條件框架協議,內容有關建議收購一個位於阿根廷的石油資源權益的Jade Honest,經多次延遲後但其後於11月11日
失 效
。
次日,即11月14日的公告中, 同一家Jade honest竟是新時代能源(166,前太平洋興業、新時代集團)收 購標的,其後也演 出官非。亦可見這位唐先生只是做交易賺錢,不是真做實業的。
(5)
至於其全部公司的註冊資料,可看到他是 先成立香港駿新能源,才後成立盈昇控股,可見這老闆也是原本可能是注入上市公司駿新集團,但因為發生那些事情,故其後改變計劃把概念轉至十友。
上市公司駿新集團:

今次控制的爺爺公司香港駿新能源:

盈昇控股有限公司:

稍後有一些東西補充。
(6)
在兩位股東方面,分別為鄭先生及北京實業開發總公司,介紹 如下:
1.鄭先生:
圖像如下,因時間關係,稍後補充。

至於其資料如下,還有些軼聞,是粉紅色的:
http://www.ly.gov.tw/ly/01_introduce/0103_leg/leg_main/leg_ver01_01.jsp?ItemNO=01030100&lgno=00196&stage=5
http://mypaper.pchome.com.tw/ybonbon/post/2450513
2. 北京實業開發總公司

至於其網頁如下:
http://www.bedc-china.com/bedc/chn/about_us.jsp
(6)
至於其真實價值是否值36-90.54億 呢, 我給你看公告的一些東西,按計算其成本只是1,600萬,平均成本是約0.61仙,較現時股價3.14元高509.26倍!
若以一般中國金融保險 股約2-4倍P/B計算,以其資產值1,600萬計算,僅值約3,200至6,400萬,況且其未獲得盈利,並呈虧損,資產更大部分為現金,作價還要打折。

(7)
總的來說,其實在買這件東西時 已給了評價:
對於公司來說,當然是好事啦,因為擺明是擴充太多計劃沒有 錢,所以做一些資本運作來製造賣點賺錢 嘛,但成敗當然難料。
在短期來說,只是對股價有助,並不是對股東有利的行為。在長期來說,更不見得這是好事,因為這些東西年年虧錢,未來仍需大量資金支撐,要印好多公仔紙,試 問股價如何會好?
對於大股東來說,隻股咁乾,做成至少30億的刁,唔炒上一兩倍點得?大股東趁機炒高減持,退出上市公司,並買回業務,唐先生又可把垃圾變成賺成幾十億,這 樣不好嗎。
對於小股東來說,這是破壞股東價值的行為,把空氣變成幾十億,完全是掠奪公司的行為,應該反對。
對於股價來說,因股票確實是乾,很易打上,你買了,確實會贏大錢。但這名唐先生是破壞股東價值的殺手,經常做一些肥自己,害股東的行為,我對他的所作所為 非常討厭。
對股價有利的事,並不是對股東有利,反而是未來失敗的催化劑。股價始終會反映表面的基本因素的。
希望你明白,這只是公認的好消息,並不是真的好消息,真的好消息是令股東所佔資產增值,不是破壞股東價值。
所以我認為,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是壞事。
故 我建議,反對這單交易。賣了就走,不要幫助這些人。
購入資產後,4月23日市值是87.763億,估計資產值是約1.86億,折每股7.16仙,是現時股價2.28%,即有機會跌97.72%,敬請留意風險。
1328重大收購公告之無良吸金術大踢爆 fung3010
前言
今日無意中見到1328重大收購既公告。一間市值十億,一家由創業版轉到主版不足既蚊型公司出資20億去收購一家經營RF-SIM業務既公司!! 咦,RF-SIM業務咪食正早月當炒既手機業務。莫非又有搵錢機會??! ! 驟眼看來,其收購蛇吞象之勢的確係石破天驚。直到收工之後返屋企再仔細D睇。 嘩!!!大老千呀!!! ! 即刻有手痕唱衰佢既衝動,二來本身就想搵地方紀錄係股票市場上見識到既特別野,加上之前又應承左WAH哥。既然一次可以滿足三個願望,咁當然去馬啦!!! (寫得唔好,唔好見怪。有意見歡迎提出~~) 首先睇睇1328既收購公告先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525/LTN20100525010_C.pdf 子公司現況分析
今次先從被收購既子公司現況分析開始講起:
被1328收購既公司叫盛 華集團,係一間由控股公司,旗下仲有幾間子公司,從事業務包括: (i) RF-SIM產品之研發、生產及銷售;
(ii) 在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市場分授RF-SIM經營權。 問題一: WHAT IS RF-SIM?
QUOTE一QUOTE原文先~~ ------------------------------------------------------------------------------------------------------------ RF-SIM為普通移動電話用戶識別模組卡與非接觸式智能卡之結合。該等科技由廈門盛華開發並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發出專 利認證並於香港註冊短期專利。除了普通SIM卡之一般功能外,RF-SIM亦具備其他額外功能,例如電子錢包、電子身份識別、電子門票、電子代用券及門禁 管制),並可與現今市場上大部份移動電話兼容,毋須對移動電話作出修改。RF-SIM為普通移動電話用戶識別模組卡與非接觸式智能卡之結合。該等科 技由廈門盛華開發並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發出專利認證並於香港註冊短期專利。除了普通SIM卡之一般功能外,RF-SIM亦具備其他額外功能,例如 電子錢包、電子身份識別、電子門票、電子代用券及門禁管制),並可與現今市場上大部份移動電話兼容,毋須對移動電話作出修改。
根據盛華集團所提供資料,RF-SIM已獲中國兩大電訊營運商採納,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在中國已約有兩百萬張RF- SIM卡推出市場。RF-SIM科技之應用極為廣泛,包括移動錢包、移動贈券及門禁管理。移動錢包功能已經推行至(i) 北京、福建、廣東、湖北、湖南、內蒙古、吉林、上海、浙江及重慶等地多家客運公司,用作電子支付工具;(ii) 北京一個超級市場連鎖集團,用作電子支付工具;及(iii) 廣東、山東、瀋陽及內蒙古等地多家公司及院校,用作公司內及校園內之移動支付工具。門禁管理功能已經推行至(i) 二零一零年上海世博,用作電子門票;(ii) 西安及大連之若干校園,用作電子身份證;及(iii) 山東、瀋陽及內蒙古之若干公司及院校,用作電子身份證。根據盛華集團所提供資料,RF-SIM已獲中國兩大電訊營運商採納,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 一日,在中國已約有兩百萬張RF-SIM卡推出市場。RF-SIM科技之應用極為廣泛,包括移動錢包、移動贈券及門禁管理。移動錢包功能已經推行至(i) 北京、福建、廣東、湖北、湖南、內蒙古、吉林、上海、浙江及重慶等地多家客運公司,用作電子支付工具;(ii) 北京一個超級市場連鎖集團,用作電子支付工具;及(iii) 廣東、山東、瀋陽及內蒙古等地多家公司及院校,用作公司內及校園內之移動支付工具。門禁管理功能已經推行至(i) 二零一零年上海世博,用作電子門票;(ii) 西安及大連之若干校園,用作電子身份證;及(iii) 山東、瀋陽及內蒙古之若干公司及院校,用作電子身份證。
------------------------------------------------------------------------------------------------------------ 解說: 解說: 講得簡單D,大家可以幻想RF-SIM成一張電話 卡+八達通
問題二: 目前RF-SIM卡市場情況及前景如何呢?
解說:解說: http://tw.myblog.yahoo.com/joan-song/article?mid=19394&prev=19397&next=19393 用上文既一張RF-SIM卡售價120元人仔同成本10元人仔做個參考,因為產能唔夠,成本必然更高,再比多兩倍BUFFER --> 30元人仔,售價打個八折 --> 96元人仔。即一張RF-SIM毛利為66元人仔,毛利率有69%??! ! 都好似有得做喎。睇下市場狀況先 http://122.11.55.148/gate/big5/www.hqew.com/info/?action-viewnews-itemid-166791 可能盛華唔出名啦,上文完全無提及。不過亦可以比到一個好清楚既信息我地 --> 盛華唔係市場上面"豬腳",只係"茄喱啡"。RF-SIM卡市場暫時一間獨大,而且"豬腳"已經快快手搵左戶好人家。而RF-SIM卡既讀卡器就競爭激 烈,以致毛利不多。 加上RF-SIM卡說穿了只係o係張SIM卡上面加入RFID元素,即使佢有六個所謂既專利,但呢樣野既技術要求唔會太高,可能你係先達請個師父仔已經可 以做得到。由此可以推測,係不久既將來會有大量既競爭對手加入,到時就會大大損害RF-SIM卡既毛利,而家既69%高毛利率只係一個不能維持既假象。 由此可見RF-SIM卡行業其實唔係想像中咁一片光明。
問題三: 目前企業經營狀況如何呢?
懶得打字,再QUOTE原文 ------------------------------------------------------------------------------------------------------------ 盛華集團
由於賣方為盛華集團之創辦人,賣方於盛華集團承擔之原成本主要包含盛華、集訊及廈門盛華註冊資本之成本,合共約 4,000,000
港元。 於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盛華集團合共有63 名僱員。於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盛華集團合共有63 名僱員。
廈門盛華為盛華集團旗下之重要生產實體。廈門盛華之生產設施現包括總建築面積約700 平方米之租賃物業。廈門盛華分別於二零零八年中及二零零九年開始試產及商業生產。於本公佈日期,廈門盛華每月可生產900,000 張RF-SIM卡及30,000 個RF-SIM讀卡器,而根據廈門盛華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銷售報告,廈門盛華有關RF-SIM卡及RF-SIM讀卡器之生產設施使用率 分別約為20%及50%。
廈門盛華為盛華集團旗下之重要生產實體。廈門盛華之生產設施現包括總建築面積約700 平方米之租賃物業。廈門盛華分別於二零零八年中及二零零九年開始試產及商業生產。於本公佈日期,廈門盛華每月可生產900,000 張RF-SIM卡及30,000 個RF-SIM讀卡器,而根據廈門盛華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銷售報告,廈門盛華有關RF-SIM卡及RF-SIM讀卡器之生產設施使用率 分別約為20%及50%。
根據盛華集團之未經審核管理賬目,盛華集團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錄得總收入約25,538,000港元,當 中分別約78.0%及22.0%貢獻自RFSIM卡及RF-SIM讀卡器之銷售;於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總收入約為25,302,000 港元,當中分別約84.0%及16.0%貢獻自RF-SIM卡及RF-SIM讀卡器之銷售。經盛華集團確認,盛華集團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 度及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收入均產生自中國市場,並無在香港或澳門銷售任何RF-SIM產品。根據盛華集團之未經審核管理賬目,盛 華集團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錄得總收入約25,538,000港元,當中分別約78.0%及22.0%貢獻自RFSIM卡及RF- SIM讀卡器之銷售;於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總收入約為25,302,000 港元,當中分別約84.0%及16.0%貢獻自RF-SIM卡及RF-SIM讀卡器之銷售。經盛華集團確認,盛華集團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 度及截至二零一零年三月三十一日止三個月之收入均產生自中國市場,並無在香港或澳門銷售任何RF-SIM產品。
截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錄得營業額約1,550,000 港元、除稅前虧損淨額約4,989,000 港元及除稅後虧損淨額約4,989,000 港元;及(ii)於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錄得營業額約25,538,000港元、除稅前溢利淨額約6,823,000 港元及除稅後溢利淨額約7,911,000 港元。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及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盛華集團之合併未經審核負債淨額分別約為17,076,000 港元及9,177,000
港元。 誠如上文所述,盛華集團之策略為專注於中國分授RF-SIM經營權,而作為賣方部分重組彼等的投資,並確定直通電訊控股可以取得 RF-SIM經營權(即賣方於香港及澳門之其他投資),廈門盛華及直通電訊有限公司已訂立轉讓契據,據此,廈門盛華RF-SIM權已於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十 四日以代價918,468 港元轉讓予直通電訊有限公司,有關代價乃參考由獨立估值師評估之香港及澳門RF-SIM專利權技術之估值釐定。其後,直通電訊有限公司同意向直通電訊控股 授出RFSIM經營權之獨家特許權。誠如上文所述,盛華集團之策略為專注於中國分授RF-SIM經營權,而作為賣方部分重組彼等的投資,並確定直通 電訊控股可以取得RF-SIM經營權(即賣方於香港及澳門之其他投資),廈門盛華及直通電訊有限公司已訂立轉讓契據,據此,廈門盛華RF-SIM權已於二 零一零年五月二十四日以代價918,468 港元轉讓予直通電訊有限公司,有關代價乃參考由獨立估值師評估之香港及澳門RF-SIM專利權技術之估值釐定。其後,直通電訊有限公司同意向直通電訊控股 授出RFSIM經營權之獨家特許權。
------------------------------------------------------------------------------------------------------------ 解說: 解說: 1. ) 見綠字~~ 你無睇錯,我都無QUOTE錯,係4,000,000 港元! !仲要加多樣 --> 9,177,000港元負債淨額。 即係用20億去買 價值5百萬負債??! !間廠仲要得700平方米& 63員工,細到無倫。(第一次流汗.....) 另外,如果只要投入4,000,000 港元資本,有700平方米既地方& 63員工就可以達到100,000,000港元溢利,你信唔信有咁大隻 "甲那"隨街跳呢? 就算係真既,以今時今日國內既風氣,不出一年一定彈左N間一樣既公司出黎。以上既BUSINESS MODEL根本不能持久。 ) 溢利同業務狀況
2. ) 溢利同業務狀況 1. ) 公司一年生產到10,800,000張RF-SIM卡及360,000個RF-SIM讀卡器。 咦,等等....上面提到目前只有兩百萬張RF-SIM卡推出市場,佢而家一年生產到10,800,000張RF-SIM卡,咁咪即係嚴重產能過剩??! ! 2. ) 目前生產設施使用率分別得20%及50% (第二次流汗......)依此計算,頭三月生產率約為180,000張RF-SIM卡及15,000個RF-SIM讀卡器。 3. ) 用上面既96人仔 (~HKD$110)一張,今年頭三個月RF-SIM卡既收入為 21,253,680港元,RF-SIM讀卡器既收入為4,284,320港元。咁即係佢頭三個月賣左約193,000張RF-SIM卡,咪佔左現時市場 既10%??!! (呢個數字可能有d水份) 4. ) 樂觀地假設2010年之後九個月既生意額每個月都比而家多兩倍。全年先可以賣出約2,702,000張RF-SIM卡(已經係現有市場總和)。都係個六隻 字,嚴重產能過剩!!(第三次流汗...... ) 假設2009年既 25%NP不變,則2010年溢利 = 63,255,000港元 5. ) 如果2010年之後九個月既生意額每個月都比而家多一倍,則2010年溢利 = 44,278,500港元 6. ) 如果2010年之後九個月既生意額每個月持平,則2010年溢利 = 25,302,000港元 無論邊一個都同預設既100,000,000港元溢利仍有好大差距。(第四次流汗......) 逆向思想,要做到100,000,000港元溢利,即係要有400,000,000港元總收入按以上既PRODUCT PROFOLIO計,子公司既主力產品RF-SIM卡收入要有336,000,000港元。現時RF-SIM卡MARKET SIZE只係得 220,000,000港元。子公司又唔係MARKET LEADER,又無大客仔,根本就係發緊夢。
子公司現況分析小結:
八隻字黎形容 --> 收購價被嚴重高估! ! 收購條款分析
收購條款引述
到今次收購既戲玉,先睇條款。(有少少長,但呢個係成個交易既重點,不能不提。) ------------------------------------------------------------------------------------------------------------ 於二零一零年五月四日,本公司與賣方訂立收購協議,據此,本公司有條件同意從賣方購入盛華之全部已發行股本,總代價為 2,000,000,000 港元(可作出代價調整),其將以下列方式支付:合共200,000,000 港元於完成日期藉本集團之內部資源以現金支付;而合共1,800,000,000 港元則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藉發行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支付。待完成後,盛華將成為本公司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盛華為一間由李健誠先生及郭景華女士各擁有50%之公司,乃成立作為盛華集團之投資控股公司。 ------------------------------------------------------------------------------------------------------------ 代價乃本公司與賣方按公平原則進行磋商後釐定,並經考慮(其中包括)(i) 盛華集團之業務前景;(ii)上文所述之代價調整機制,而應佔溢利為100,000,000港元;及(iii)20 倍之市盈率(其乃參考本公司與賣方識別之上市可比較公司之當前市盈率釐定)代價乃本公司與賣方按公平原則進行磋商後釐定,並經考慮(其中包括) (i) 盛華集團之業務前景;(ii)上文所述之代價調整機制,而應佔溢利為100,000,000港元;及(iii)20 倍之市盈率(其乃參考本公司與賣方識別之上市可比較公司之當前市盈率釐定)
------------------------------------------------------------------------------------------------------------ 代價調整代價調整
收購事項之總代價乃根據應佔溢利為100,000,000 港元之假設計算,而代價可作出下列代價調整:收購事項之總代價乃根據應佔溢利為100,000,000 港元之假設計算,而代價可作出下列代價調整:
(i) 情況1(i) 情況1
倘應佔溢利超過100,000,000 港元,則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將會增加:倘應佔溢利超 過100,000,000 港元,則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將會增加:
(A-100,000,000 港元)x 20 /2(A-100,000,000 港元)x 20 /2
據此,A = 實際應佔溢利,惟A最多以150,000,000 港元為限。據此,A = 實際應佔溢利,惟A最多以150,000,000 港元為限。
(ii) 情況2(ii) 情況2
倘應佔溢利低於100,000,000 港元,則應付予各賣方之代價將按下列方式計算之代價削減而下調:倘應佔溢利低於100,000,000 港元,則應付予各賣方之代價將按下列方式計算之代價削減而下調:
(100,000,000 港元-A) x 20 /2(100,000,000 港元-A) x 20 /2
惟代價削減須按下列程序及形式抵銷:惟代價削減須按下列程序及形式抵銷:
(a) 代價削減須分別抵銷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而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須按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扣除代價 削減後之該本金額發行;(a) 代價削減須分別抵銷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而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須按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扣除代價 削減後之該本金額發行;
(b) 倘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不足以抵銷代價削減,(b) 倘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各自之本金額不足以抵銷代價削減,
(1) 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將不會發行;及
(2) 各賣方將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不計利息等額償付本公司有關金額(即各賣方收取之現金代價及代價削減 間之差額,經扣除可換股票據之本金額)。 (iii) 情況3(iii) 情況3
倘盛華集團根據二 零一零年經審核賬目錄得應佔溢利或錄得虧損,倘盛華集團根據二零一零年經審核賬目錄得應佔溢利或錄得虧損,
(a) 第一份可換股票據及第二份可換股票據將不會發行;
(b) 各賣方將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不計利息償付本公司彼等各自已收取之全數現金代價;及
(c) 在聯交所或上市規則項下之條件、批准、規定及任何其他條文(包括於轉讓後根據有關百分比率(定義見上市規則)可能須取得之任何獨立股東批准)及所有適用法 律及規例之規限下,賣方須於二零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按象徵式代價1 港元從本公司購入盛華之全部股本權益及盛華之所有負債,由此產生之所有開支將由賣方承擔,而各賣方須按等額比例向本公司償付本公司或其任何附屬公司於二零 一一年可換股票據日期向盛華集團作出之所有資本投資(如有) ------------------------------------------------------------------------------------------------------------ 收購條款解說:
1. ) 收購用代價分兩部分,1,800,000,00港元係換股票據,200,000,000港元現金由盛華支付。2億現金其中1.466億係來自公開發售用剩 既CASH。(2007年公開發售共籌得資金1.48億港元) 亦即說明是次收購會將公司2007年集資的資金一次用盡。 2. ) 是次收購最高代價達3,000,000,00 港元!!!! (3間1328!!!) 3. ) 溢利為100,000,000港元,如上部分所示,溢利預測被嚴重高估。 4. ) 業務無特別亦無亮麗前景,以現在市況20 PE絕對不能接受。 5. ) 按目前子公司的樂觀盈利預測計算 (63,255,000港元),代價調整應為情況2。則最後兩夫妻分別可得現金100,000,000港元及換股票據532,550,000張。兩夫妻帳 面收益合共1,265,100,000港元! ! 6. ) 按目前子公司的盈利預測為25,302,000港元計算,代價調整應為情況2。則最後兩夫妻分別可得現金100,000,000港元及換股票據 153,020,000張。兩夫妻帳面收益合共506,000,000港元! ! 7. ) 只要子公司的盈利達10,000,000港元計算,則最後兩夫妻可得現金200,000,000港元便不需要歸還! ! 8. ) 最壞情況 - 情況3 --> 分別歸還現金100,000,000港元,沒有任何換股票據,於2011年以1元回購盛華之全部股本權益及盛華之所有負債。 由於盛華之全部股本權益及盛華之所有負債本為兩夫妻產物,所以帳面成本只係1元!!!!亦即係話佢地兩夫妻用1元成本向公司借200,000,000港元一年!!! ! 9. ) 佢地兩夫妻現時已持有72.289%股權,由於公眾持股量不可以少於25%。即係話一旦佢地合共收到票據多於91,880,000張,公司就要諗辦法處理 新增/現有既股票以維持上市既身份。呢方面我唔太熟悉,目前可以諗到既方法有: (呢方面我都唔太熟,有錯請指正) A. ) 若股票據不太多,佢地可事先將部份股份 "廉價" 轉售比公司之後立即銷毀。
B. ) 若然A行唔通,佢地亦可以減持,將有關股份直接流出市面。
C. ) 事前以籍口搞供股,佢地兩個自己放棄唔供,從而令到股權維持係75%以內。
D. ) 佢地可以睇住子公司既 "業績" 黎食,仲有成千上萬種可能手段。
總 結:
1. ) 只要子公司本年 "交出" 盈利10,000,000港元計算,則最後兩夫妻所得之現金200,000,000港元便不用歸還! ! 2. ) 子公司市值被嚴重高估,PE 20 & 20億估完全係不合理收購代價。 3. ) 子公司業務無特別,既不是MARKET LEADER,又容易被其他公司取代&複製。 4. ) 現階段既高毛利只係假象,而且不能持久。 5. ) 現時MARKET SIZE只得幾億,子公司預測1億盈利根本就只係一個夢想。 6. ) 最差情況都係當用1元成本去換向公司借200,000,000港元一年,對佢地黎講根本就NOTHING TO LOST。 7. ) 1328個兩位人兄絕對算得上係雌雄大盜,超級old thousand!! 本人已將1328納入永不祿用之列。 8. ) 是次收購 = CAP 水 + 屈錢+手法低莊。直頭可以用 " 以空氣換鑽石" 黎形容。而且極可能有手尾跟。
9. ) 子公司唔賺錢還好,一賺錢隨時又比佢兩個搵籍口供股再屈多筆。
10. ) 子公司既BREAKDOWN一向都唔係年報反映,佢地可以有十萬九千種方法同足夠既動機去做到有盈餘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