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東莞模式走到頭?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5578&time=2011-07-30&cl=115&page=all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符燕豔 實習記者 呂凱霏 林浩植

 

  7月下旬,南方酷暑,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南方城鎮——東莞,陽光普照。但對於生活在這裡的商人和工廠老闆而言卻如臨嚴冬。在金融危機的衝擊後,他們苦熬數年,前面仍不見曙光。

 

2011年7月14日,東莞素藝玩具有限公司,韓國老闆跑路,工廠將倒閉,工人無奈捲鋪蓋走人。方光明/CFP


  就在一兩個月內,兩家具有數千員工規模的廠商相繼倒閉。亦有更多不知名的小企業悄悄關停。由此引發東莞企業重現2008年「倒閉潮」的熱議。東莞官方這邊廂急於闢謠,稱不存在「倒閉潮」,那邊廂卻也難掩焦慮,稱現在「更困難」。

  「2008年金融危機,只是外部市場惡化。而如今,外部市場未見好轉,國內成本大幅提高,東莞面臨雙重打擊。」東莞一名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說。

  東莞的產業形態,既是出口導向型,又以中小企業為主力軍,對外部環境變化最為敏感。對企業主而言,經營上起起伏伏已是常態。有人想著:「熬過了 這段時間就好了。」不但要熬多久,他們心裡無底。亦有人選擇撤離:「這已經不是用一般意義上的經濟調整週期可以解釋了,有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東莞到頭 了。」

   以東莞為代表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被逼入轉型期已無懸念。業界掙扎將難以避免,營商環境的徹底變更亦被迫切期望:「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當的發展環境,而不是中國特色的發展環境。」

雙重打擊

  表面上,東莞官方數據暫未體現經濟的巨大波動。據東莞外經貿局數據,其關停外資企業數量處於正常水平,上半年共關停266家,同比減少11家。並由此得出結論,「未發現企業大量倒閉。」

  但這並不意味著東莞企業的生存狀態樂觀。距2008年已經過去三年多,但在東莞廠商看來,金融危機並沒有過去,國外國內經營成本的雙雙上升,成為壓在他們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快倒閉了。我的客戶倒了,三個月的貨款回收不了,又要墊錢給供應商。」一名電器行業外貿公司的老總說。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受訪廠商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當前困難的直接原因是國外市場惡化,國內成本上升。

  東莞是外向型經濟體,其產品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銷往海外。據東莞外經貿局數據,今年1-4月,東莞出口總額為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9.5%。

  然而,外經貿局的一名官員絲毫不感安慰。這些出口數據具有一定滯後性,而外經貿局監測到的一些先行指標已出現惡化。該局調查顯示二季度以來,超過30%的企業表示訂單下降,原因是「歐美市場經銷商庫存大量積壓,現在正處於去庫存化的狀態」。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也指出,東莞外部環境表面比2008年穩定,但背後有著不穩定的因素。「歐美經濟離復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將 直接導致東莞的加工出口企業接不到訂單。」即使接到訂單的,也未必是好事,「訂單的價格不僅上不去,還有可能下降,且訂單主要是三個月的短期訂單居多,長 訂單減少。」

  而經營成本的持續上漲令東莞企業雪上加霜,甚至導致企業有訂單也不敢接。受訪者普遍指出,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加上匯率因素,今年以來, 企業經營成本普遍上漲30%左右,而跟石油、棉花有關的行業,其原材料成本上漲100%。「東莞製造業的利潤也就是5%左右的水平,成本一上漲,大部分企 業基本是零利潤或虧損,即使接單,也只是為了勉強維持生存。」

  與此同時,企業回籠資金速度普遍放緩。一名東莞當地的小額貸款公司的老總表示,「以前回款一般是三個月,現在是六個月,以前是現金,現在是票 據。總的週期可長達九個月。」林江指出,回籠的資金用於經常性支出(如支付給原料供應商),由於利潤較為微薄,又不能獲得銀行信貸,企業基本上沒有錢去做 新的訂單。

東莞模式末路?

  理論上講,生產成本上漲,可以通過產品漲價的方式轉移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但在東莞這個「世界工廠」,企業卻是有苦難言。正是東莞傳統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模式,令他們面對外部環境時,陷入被動局面,並越陷越深。

 

無論如何,以東莞為代表的低端製造業產業被逼入轉型期已無懸念。圖為東莞一家玩具廠,工人分類包裝生產的蠟筆。於連/CFP


  「東莞企業以來料加工型為主,兩頭在外,原材料掌握在外國人手裡,漲不漲他們說了算;銷售市場也同樣掌握在外國人手裡,降不降也是他們說了算。」上述電器行業外貿公司的老總顯得非常無奈。他指出,低價訂單你不做,自會有人來做。

  一名在東莞經營十幾年的台商也深有體會。他曾經是一家電子製造廠的股東之一,於去年底便賣掉了工廠的股權,轉戰深圳發展第三產業。「我們的利潤,從最初的30%,下降到15%,再降到5%甚至是零利潤,別說漲價了,幾乎產品每年都是在降價。」

  在林江看來,東莞現在面臨的困境,正是由於加工出口本身的競爭力不強,勞動力價格上漲,加之外商討價還價,且面臨著越南、印度、柬埔寨低廉勞動力所帶來的競爭,「這些因素都壓迫著東莞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林江說。

  面對困境,企業的選擇則不盡相同。

  一種比較突出的觀點是:東莞模式已經到頭。持有這種看法的廠商不少。「不敢說東莞會就此沒落,但它的頂峰早已過去。」上述台商指出。他選擇了撤離。他的說法是,「不賺錢的生意,可以做一段時間。但現在到了谷底,必須要止損。」

  對於以東莞為代表的加工貿易模式,他說道:「以前,我在華強北(註:位於深圳的全球電子產品集散地),看到一群群的『螞蟻貨軍』,很感動,覺得中國在崛起;可現在再看,想到美國有條有理的貨運物流模式,想著中國憑啥能趕上人家?」

  據其透露,他認識的台商約30%已撤離東莞,約有一半心裡想著撤離。一名商業銀行東莞分行的職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過去東莞的塘廈是台商的聚集地,「現在整個都撤出去了」。

  但亦有不少企業認為東莞模式雖然艱難,但仍可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們原來那種方式,還是可以繼續維持和發展下去。」上述電器行業外貿公司的老總說。為了掙扎圖存,他採取的做法是減衣縮食。「裁減外籍員工,換更簡陋的辦公室,賣掉汽車等。」

  一家東莞企業的管理人員指出,現在大家考慮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一些企業為保證資金鏈鋌而走險,「去貸一些高利的款。」但是,「如果訂單收不到回報,就會虧本,甚至倒閉。」

  官方的數據更為支持後一種選擇。東莞外經貿局數據表明,超過90%的企業明確表示希望紮根東莞。同時,上半年雖有外資企業關停,但亦有外資企業 進入,新簽項目846宗,同比增加過半。據外經貿局的官員透露,之所以有新增投資,主要是日本核洩漏事件的影響,令一些日本廠商做出轉移。

  不過,幾乎所有受訪廠商都指出,願意留在東莞的一個前提,「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當的發展環境,而不是中國特色的發展環境。」一名廠商稱,如扭轉目前這種被動的現狀,中國的外部環境必須改善。

癥結待解

  在廣州泛珠三角城市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王廉看來,目前困境背後仍有正面意義。他指出,前述出口先行數據增速放緩,顯現出來的其實就是東莞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趨勢。

  對於廠商的撤離和倒閉,王廉認為,國際上企業的死亡率通常為13%-15%,香港在轉型前更是達到了18%。「相當大一部分企業應當被淘汰掉, 不適應的企業應該考慮轉行。」東莞市發改局副局長王釗鴻也稱,即使是倒閉的企業也可說是升級轉型的一部分,適應不了市場而被淘汰屬正常。

  事實上,多年前東莞官方和企業主都已經將產業轉型提上日程,企圖避免目前這種困局。提出的思路,或轉內銷,或做品牌,或做研發,方向明確,也用心良苦。前述東莞外經貿局官員表示,近期的調查已表明,轉型越早的企業受影響越小,經營狀況越好。

  從量化指標上看,東莞目前有外資企業1.3萬家,加工貿易型大概1.1萬家。以前約有6000-7000家屬於「三來一補」型企業,不具備法人 資格,只有車間概念。現在這類型企業數目已降至3000-4000。由車間企業轉型法人企業,註冊為有限公司形式,企業能更好轉向內銷,發展自有品牌。這 也是政府層面對轉型的一個重要定性衡量。

  資料顯示,1998年前,東莞的GDP和廣東省的南海、順德、中山相當,而2010年,東莞的GDP幾乎相當於三個地方的總和。而現在,作為農村城市化典範的東莞,加工業發展的高峰期已經過去,依靠外單拉動發展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已經進入到平穩期。政府沒有必要以出口量來衡量經濟增長。」王廉說。

  但在實踐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轉型都面臨重重困境。林江便指出,在政府層面,鎮一級政府與市政府對轉型就有不同的看法,對於鎮級政府而言,轉型是可轉可不轉,因為企業轉型將有可能帶來勞動用工、土地租用的減少,對當地的餐飲也有影響。

  轉型也不只是東莞一地之舉。以轉向內銷為例,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成本很高, 林江說,地方保護主義(非關稅壁壘)、配額等問題都需要解決。此外,國內的稅、費都很高,流通環節相當複雜,加上政府成立的獨家代理公司的擠壓,轉為內銷並不是那麼容易。

  來自企業界的反饋更為直接:「轉型不了,沒人才與資金呀。原材料與核心技術都控制在歐美手中,不是由中國說了算的。轉型不過是專家理論,需要50年。」一名受訪者不客氣地說。

  上述台商也指出,早在五年前利潤被削薄時,台商便有轉型動力,但發現不可行。其一,「東莞沒有研發人才,如果有,我們也願意將台灣的研發基地搬 遷到東莞。」其二,「東莞乃至國內,營商環境太差。除稅收高外,每個政府部門都可以找你收錢,收費名目諸多。以前利潤高,跟他們分享無所謂,但現在利潤這 麼低,根本就沒法打點他們了。」其三,「政策不透明,不敢投資更新設備,數千萬元的設備投進去,不放心。」

  基於此,他指出,企業手裡有錢,寧願投資中國的房地產,外資企業也這麼幹。 他甚至提出「企業空心化的現象很明顯」。

  政府導向和職能的修正,成為企業界和學界迫切的訴求。王廉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對於企業升級轉向,政府應該只管兩頭:高端的一頭是想辦法提升創意和技術,低端的一頭管民生,如企業倒閉以後對於工人討薪和再就業的處理。

  他提出,政府應當加強風險管理,通過委託第三方諮詢機構對市場進行摸底調查,對整個城市的行業、企業進行評估,以確定重點監測的企業對象並公佈 這批目錄,同時要實現從政府管理向社會管理的過渡。政府還應當成立三個基金,分別是轉移升級基金、扶持基金(扶持向新行業發展的企業)和市場引導基金(通 過資助、委託第三方諮詢機構發現有增長點的新的行業方向,為企業提供引導方向。)

  一名台商則認為,政府應做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改善東莞的經營環境。「如果轉型有利可圖,企業自然會想辦法轉型」,他說,「刺激內銷市場不是長遠之策,2009年刺激了一次、2010年又刺激,現在已無成效。要想有個長遠的發展,政府必須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7

囤油商沉寂:好日子到頭了

http://www.eeo.com.cn/2013/0413/242597.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嚴凱 自從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公佈之後,郝強(化名)基本上沒活可干了。郝強是河北滄州的一名油品貿易商,主要的業務就是通過低價買入成品油,然後再高價賣出,賺取差價。

3月27日,發改委公佈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22個工作日+4%漲幅」的舊機制改成了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並且取消4%漲幅,油價該降就降,該升就升。

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發改委做出這個調整的初衷就是要打擊油品投機和囤積居奇,防止市場上出現「油荒」現象。

對於成品油貿易商來說,新機制已經讓他們很難做出判斷。「以前,22個工作日還能做出判斷,在油價上調之前買入,然後在上調價格之後賣出,能掙不少錢。」郝強說。

像郝強這樣的貿易商在全國數不勝數。據隆眾石化商務網分析師冉曉睿估計,僅河南、河北兩省的大小貿易商就達數千家。

多位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的貿易商均表示,在新機制下,他們已經不敢做大單,走長線。「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觀望

郝強在這個行當裡已經混了近10年了。當年他從當地一家國有企業辭職後,和朋友一起開了現在這家公司,開始一起做囤油的買賣。

這幾年來,郝強大多時間都在外地跑,主要的任務就是去找油。「去山東最多,因為那邊的民營煉廠多,從那邊購油,會比直接從中石油、中石化那裡便宜不少。」郝強說。

最初,郝強和他兩個合夥人只是東一鎯頭西一棒子,能囤點掙點。慢慢地,與山東的民營煉廠的關係越來越熟後,生意也慢慢地做大了。

從業至今,在郝強的印象中,只有在爆發經濟危機的2008年虧過錢,此外,基本上都在掙錢。「這個行當,除了資源外,還要靠自己的判斷,畢竟是掙差價的嘛。」

2009年5月,我國公佈了「22個工作日+4%漲幅」的定價機制,即當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現貨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漲幅或跌幅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這個定價機制對於貿易商來說實際上提供了便利。接近發改委的人士稱,這個機制過於透明,只要按照發改委給的條件就很容易算出來。

隆眾石化商務網分析師冉曉睿表示,在舊機制下,像隆眾這樣的諮詢機構很容易計算出漲跌幅,貿易商只要根據這種預測囤貨就行。

自從「22個工作日+4%漲幅」公佈以來,國際油價漲多跌少,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也是上調次數大大多於下調次數。

郝強也認同這個說法。他說,在新機制下,做出判斷是很容易的,因為會有很多機構幫你算出來,大概什麼時候會漲,然後想辦法去多囤點油。「膽子大點的,會等到第二次上調的時候再往外賣,這樣上調了兩次價格後能夠掙的更多。」郝強說。

據河南商丘的一位貿易商透露,大的貿易商擁有幾萬噸的油庫,多的時候,一噸油能掙個七八百元,這樣倒一次油就能夠掙幾千萬。

3月27日,國內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10元和30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3元和0.26元。

與此同時,發改委也公佈了新的機制,即成品油價格每10個工作日會調整一次,該降就降,該升就升,但當汽、柴油的漲價或降價幅度低於50元/噸,折合每升調價金額不足5分錢時,暫不做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稱,新機制影響最大的肯定是油品貿易商,10個工作日的調整增加了囤油的成本和風險。

如今,和郝強一樣的貿易商們均在觀望,希望市場在將來會有所變化。「現在同行們都很謹慎,誰也不敢輕易入市。」郝強說。

後市難料

卓創資訊分析師陳晴稱,在油價下調過後,貿易商們一般都會比較活躍,但今年貿易商們都很沉寂,只有少數貿易商還做做短線投資,基本上沒有人會去做大單了。

過去,郝強會根據機構的預測結果,提前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前往山東菏澤,找當地煉廠購油,然後囤積起來,坐等發改委上調價格。

如果需要量大,地煉又滿足不了的話,貿易商們還會去中石油、中石化買油。根據國家規定,中石化、中石油的批發價一般比零售價會低300元/噸左右。

發改委上調價格後,郝強再根據自己的判斷決定是否繼續持有,或者把這些油賣給周邊的礦山、煤礦以及當地的民營加油站。

但新機制並沒有公佈具體的掛靠油種和詳細的計算公式,這讓油價調整更加難以琢磨。「現在連機構也沒有把握,很難預測準。」冉曉睿說。

4月10日,原本是新成品油定價機制下的首個調價日,包括卓創資訊、隆眾石化商務網及生意社等資訊機構都沒有把握油價是否會下調。

冉曉睿說,當時多數機構其實都預測是會下調的,因為根據三地原油價格測算的話,國內成品油會應該下調一定幅度。

但最終,發改委並沒有下調,理由是「由於國內成品油價格應調金額低於每噸50元,此次汽、柴油價格暫不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林伯強稱,沒有公佈三地原油和計算公式,這油價就沒法算。接近發改委的人士則稱,發改委此舉也是旨在打擊囤積居奇。「過去市場上鬧油荒,其實都是貿易商鬧的,他們把大量成品油買走了,然後放在倉庫裡囤著,等到油價上調了,再賣了。」接近發改委的人士說。

由於河南、河北當地幾乎沒有煉廠,當地礦山及民營加油站直接從山東地煉購入成品油的成本可能比從貿易商手中買入更貴,因而這兩地貿易商聚集。

如今,郝強也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也許時間長了,實際情況可能不會那麼糟。」

林伯強認為,新機制會提高囤油商的成本和風險,但並不能徹底遏制囤油行為。比如說,當國際油價連續多天上漲的時候,依舊可以預判油價會上調,還是有利可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1

銀行好日子到頭 誰將偷走平安千億活期?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3/3549825.html
3月6日下午,平安銀行(000001.SZ)如約發佈其2013年年報。儘管其淨利潤同比仍為增加狀態,但增速已明顯放緩。

在盈利能力不如從前背後,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行業的衝擊已悄悄顯現。

平安銀行年報數據顯示,2013年其活期儲蓄餘額同比增長11%,較201225%的增速顯然大幅回落。

不僅如此,平安銀行2013年來自公司客戶的活期儲蓄額增速更是大幅度放緩,從2012年25.69%降至7.16%。

而由此帶來的成本上升,則儼然侵蝕了其曾經光鮮的利潤表。

公司客戶分流

平安銀行剛剛發佈的2013年年報顯示,其2013年活期存款總額為3802.75億元,較2012年3425.63億元同比增長11%。

「儘管還在增加,但在我們看來,已經出現了不好的苗頭,活期儲蓄增幅繼續下降甚至逐步萎縮都是大概率事件。」北京一位長期跟蹤金融行業的私募研究人士對此認為,這也是其近期看空銀行股的邏輯之一。

該私募研究人士的判斷並非是空穴來風。

2012年平安銀行的活期儲蓄總額較2011年的2047.44億元同比增幅高達25.11%。這意味著2013年度平安銀行活期儲蓄額11%的升幅,已經出現了大幅下滑。

實際上,2013年平安銀行活期存款上漲乏力,系其公司客戶活期存款「疲軟」。

公司客戶為平安銀行活期儲蓄為「大頭」,2013年公司客戶的活期儲蓄額佔其活期儲蓄當期總額的72.52%。

但是,2013年度平安銀行累計獲得來自公司客戶的活期存款總額為2757.75億元,相比2012年的2573.51億元,僅僅增加了7.16%。

而2012年,平安銀行該項數據的同比增幅還高達25.69%。這就意味著2013年平安銀行來自公司客戶的活期存款量同比少增約19個百分點。

上海一家券商的金融行業研究員對上述數據的變化並未感到意外,「這個情況可以說是在我們意料之中的。」在其看來,這或許還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各大商業銀行動輒數千億甚至數萬億元的「廉價」活期儲蓄將不斷受到侵蝕。

對於平安銀行而言,所幸的是,和公司客戶「惜存」相比,個人客戶在平安銀行活期存款的增量部分下滑幅度並不大。

2013年個人客戶在該行的活期存款總額為1045億元,其規模較2012年的852.12億元同比增長22.64%,僅比前一個年度的23.36%略低不到1個百分點。

前述私募研究人士對此則認為,這一情況或許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企業客戶相對更敏感一些,而個人客戶反應會慢一點,但遲早也會覺醒,到那時,會『搬家』的更徹底,畢竟企業客戶還需要考慮與銀行處好關係,另外還有流動性上的考慮。」

拉高平均成本率

儘管分析人士預期的活期儲蓄萎縮的局面尚未變成現實,但來自公司客戶的活期儲蓄「搬家」似乎已給平安銀行的業績增長造成困擾。

平安銀行2013年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年實現營業收入521.89億元,對應淨利潤152.31億元,同比提升12.72%。而2012年度平安銀行的淨利潤同比增幅還高達30.05%。

「不能簡單說淨利潤同比增幅下滑,就是因為企業客戶活期儲蓄搬家導致的,但多少會有一點影響,比如資金的平均成本率會因此而有所提高」前述券商研究員稱。

實際上,活期儲蓄的利率之低早已不是秘密,即便是「手握重金」的公司客戶也同樣不能倖免。

平安銀行披露的相關財務數據就顯示,其為公司客戶高達2757.75億元活期儲蓄提供的利息支出只有18.29億元,平均成本率僅為0.66%。

增長幅度突然放緩的公司客戶活期存款總額,似乎已經給平安銀行的資金成本產生影響。

另一項數據亦顯示,平安銀行2013年度「吸收存款及同業款項應付利息」支出為162.99億元,較上一年度增加53.84億元,同比上升49.33%。與之相比,2012年該項數據同比僅增加16.10億元,升幅17.30%。

活期儲蓄都去哪了?

在相關研究人士看來,平安銀行的遭遇絕非是偶然的個案。而造成這一變化的「始作俑者」,則正是時下被炒得火熱的互聯網金融。

阿里巴巴聯手天弘基金推出的餘額寶,無疑是這類新興業態的代表者。

截至2月26日,儘管正是上線才8個多月時間,餘額寶用戶已經突破8100萬戶,短短半個月內就增加了近2000萬客戶。其規模更是已經突破5000億元。

「餘額寶這麼大的規模都是從哪來的,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活期存款。」一位分析人士對此坦言。

該市場人士的分析同樣得到了相關數據的佐證。據央行此前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了9402億元。

事實上,不僅僅是餘額寶,各大基金公司及券商推出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都成為各路資金爭搶的香餑餑。

「新年前後這些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高達6%以上,而如果這些錢放在銀行,活期儲蓄利率只有0.35%,企業去存即使上浮也很難超過5%。」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訴21世紀網,其所在的公司已連續投入數億元,用於投資固收類理財產品。

前述私募研究人士對此表示,「看看每天掛出來的那麼多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公告,就不難理解平安銀行的公司活期存款為什麼出現增幅下滑了。」

在其看來,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國內居民個人存款高達45萬億元,其中超過16萬億元為活期儲蓄。

「這部分資金一旦開始『搬家』,對銀行的成本衝擊可想而知」該分析人士稱,隨著互聯網金融逐漸深入人心,這一場景或將很快變成現實。

據其介紹,有很大一部分活期儲蓄搬家後投資於貨幣基金等固收類理財產品,而這些基金的投資方向之一就是協議存款。「等於轉了個圈這些錢中的一部分又回到銀行體內,但成本卻翻了幾番」。

以平安銀行為例,和企業活期儲蓄只有0.66%的平均成本率相比,其同期協議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高達5.30%,去年10月至12月更是攀升至5.34%。

或許正是意識到了危機,3月6日有消息稱,三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總行已經宣佈,不接受各自分行與餘額寶等各類貨幣基金進行的協議存款交易。其他銀行界人士也開始呼籲取消貨幣基金「協議存款提前支取不罰息」的特權。更有甚者,則開始建議監管層直接取締餘額寶。

「馬云厲害之處就是通過餘額寶給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動的理財課,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得到啟蒙,利率市場化最終會衝破重重阻力,得以實現,銀行目前這種好日子慢慢也就到頭了。」前述私募研究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6

全球資本市場盛宴到頭了?對沖基金開始做空美國垃圾債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31

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開始重創高收益率債券市場,資金開始大舉逃離,私募基金巨頭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正發起一只對沖基金做空垃圾債。高收益率債券,又被稱為投機級或者垃圾債券,相比投資級債券,垃圾債的收益率較高,但違約風險同樣較高。而就在今年年初,在低利率環境下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大舉買入推高了垃圾債價格,其收益率降至歷史最低,債券收益率與其價格成反比。現在情況正在發生逆轉,據數據商Lipper的數據,上周14.8億美元流出美國垃圾債券基金,連續三周出現凈流出。整個7月份流出垃圾債共同基金或者ETF基金的資金達到50億美元,創下2013年6月來最大流出。垃圾債市場大跌已經引發市場做空情緒,《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源稱,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本月開始為旗下一只做空垃圾債的對沖基金募集資金,預計該這支名為Apollo Credit Short Opportunities Fund將在11月開始運作。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指出,在美國經濟走強,美聯儲可能提前加息的預期下,垃圾債在可能將成為第一塊倒下的積木。華爾街的大銀行正在縮減其證券投資組合,這意味著它們沒有以往那麽大的實力在危機期間買入債券托盤。RidgeWorth投資者公司資產配置部門主管Alan Gayle說:“現在沒有容易的交易。人們要在波動性和回報率之前做取舍。”本周四美國高收益率債券價格全面崩潰。娛樂和媒體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 2018年1月到期的債券下跌2.5美分,1美元面值的債券價格跌至91.5美分,收益率上漲至13.141%,周三時收益率為12%。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2021年2月到期的債券下跌了1.5美分,價格跌至108.5美分,收益率為4.602%,而在本周初收益率為4.267%。周四美國就業和人力成本數據向好,再加上此前美國二季度GDP增長遠超預期,使得風險資產價格全面下跌。全球最大的高收益率債券ETF,iShares iBoxx高收益率ETF下跌了0.8%,7月份的跌幅達到2.9%。管理超過4090億美元的瑞士私人銀行寶盛集團(Julius Baer)在投資者備忘中說:“我們把高收益率債券敞口降低至零,投機級債券現在太貴,正面臨嚴峻的流動性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9

好日子到頭了 倫敦對沖基金經理獎金暴降六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81

倫敦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好日子到頭了,現在他們的平均薪酬水平比以往下降一半多,高層員工降薪更高達六成。(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基金研究公司Emolument.com的數據,倫敦的對沖基金薪酬水平,相比過去兩年低了55%。今年一個倫敦對沖基金經理的年收入平均為12萬英鎊(20萬美元),而2012年則高達26.5萬英鎊。

受壓榨最嚴重的是高層員工,盡管這些人薪水依然大大高於他們的下級同行。高層員工的獎金暴降62%,從兩年前平均120萬英鎊,下降到現在46萬英鎊左右。

有意思的是,初級員工總工資比以往大幅增長,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獎金大漲了50%,他們的獎金從2012年的7.1萬英鎊,上漲到了10.6萬英鎊。

為什麽高層員工的薪酬縮水會如此嚴重呢?一個重要的理由可能是對沖基金現在的回報相比大盤沒有優勢。下圖是BarclaysHedge提供的對沖基金回報率數據。

對沖基金通常收取2%的管理費抽20%的獲利分成。業績不佳讓中高層收入大幅減少,他們的獎金收入遠高於初級員工。

有意思的是,盡管對沖基金們現在業績不佳,但他們依然熱衷於發行新的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80

“幹爹”紅利增長到頭,微博怎麽辦?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5/147737.html

i黑馬:盡管王高飛說對“這個季度的強勁財務表現”感到高興,但如果對比前兩個季度的數據,卻容易得出個結論:微博來自於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長或許即將到頭。

先來看看本季度的幾組數據:

1、凈營收同比增長58%,為8410萬美元;

2、廣告和營銷收入同比增長50%,為6540萬美元

3、廣告和營銷收入中來自阿里巴巴的收入為275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020萬美元,同比增長36.6%;來自除阿里巴巴之外的收入為378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2350萬美元,同比增長60.85%。

4、微博增值服務營收同比增長93%,為1880萬美元。

5、月均活躍用戶數(MAUs)為1.670億人,同比增長36%。

6、日活躍用戶數(DAUs)為7660萬人,同比增長30%。

7、凈虧損為520萬美元,同比減少2%;

再來看看一季度和二季度的幾組數據:

1、凈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61%(一季度)、105%(二季度),數值分別為6750萬美元(一季度)、7730萬美元(二季度)。

2、廣告和營銷收入同比增長分別為176%(一季度)、99%(二季度),數值分別為5190萬美元(一季度)、5960萬美元(二季度)。

3、廣告和營銷收入中來自阿里巴巴的收入分別為2220萬美元(二季度)、1990萬美元(一季度),去年同期的收入分別為515萬美元(二季度)和0(一季度);來自除阿里巴巴之外的收入分別為3740萬美元(二季度)、3200萬美元(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別為2480萬美元(二季度)、1880萬美元(一季度),同比增長分別為50.81%(二季度)、70.21%(一季度)。

4、微博增值服務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20%(一季度)、131%(二季度),數字分別為1570萬美元(一季度)、1770萬美元(二季度)。

5、月均活躍用戶數(MAUs)分別為1.438億人(一季度)、1.565億人(二季度),同比增長分別為34%(一季度)、30%(二季度)。

6、日活躍用戶數(DAUs)分別為6660萬人(一季度)、6970萬人(二季度),同比增長分別為37%(一季度)、32%(二季度)。

7、凈虧損分別為4740萬美元(一季度)、1540萬美元(二季度),一季度同比擴大146%,二季度同比減少56%;

從這三個季度的數據,不難得出以下幾點:

1、微博凈營收的增速在嚴重放緩:161%(一季度)、105%(二季度)、58%(三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14.5%(二季度)、8.8%(三季度)

2、廣告和營銷收入的增速也在嚴重放緩:176%(一季度)、99%(二季度)、50%(三季度),環比增速分別為14.8%(二季度)、9.7%(三季度)

3、廣告和營銷收入中除阿里巴巴之外的收入,在各個季度都保持了50%的同比增長,但來自阿里巴巴的收入增速已無法跟上整體的增速(三個季度分別為70.21%、50.81%、

36.6%)。

4、微博增值服務營收增速有所放緩:120%(一季度)、131%(二季度)、93%(三季度),具體金額的環比增速為12.7%(二季度)、6.2%(三季度)。

在阿里入股微博時,官方曾發布聲明,認為未來三年阿里巴巴將給微博帶來3.8億美元的收入,即平均每個季度約3170萬美元,而目前財報中的數據已經接近了這個數字,阿里的紅利或將到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31

“日元先生”:日元快要跌到頭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25

eisuke

“今年下半年日元暴跌14%的行情快要到頭了。”素有“日元先生”之稱的前日本財長神原英姿如是說。

他表示,日元不可能跌至2007年6月金融危機前夜的低點——1美元兌124.14日元。自今年年中以來,日元已貶值14%,但據經濟基本面來看,日元貶值已接近尾聲。

神原英姿(Eisuke Sakakibara),於1965年加入日本財政部,並曾在IMF、哈佛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機構工作。因為在90年代擔任日本財長時強力主張通過幹預節制日元匯率,在貨幣市場上呼風喚雨,所以人們稱他為“日元先生”。

在日本央行史無前例的寬松政策的推動下,美元/日元上周逼近119,創下七年新低。由於數據顯示日本經濟陷入自2008年以來的第四次衰退,日元在11月20日跌至118.98。

現年73歲的神原英姿在東京青山學院大學擔任教授,他表示:“日元的貶值不會失控。雖然四月份消費稅上調的負面影響一直在延續,但日本經濟並沒有那麽糟。

今年9月時,神原英姿曾準確預測日元將跌至11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892

漲勢到頭了?產業資本密集減持券商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34

券商股無疑是此輪A股上漲的最大亮點,但市場已經開始發出警告:一些潛伏已久的產業資本已經開始獲利了結,落袋為安。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方正、海通、廣發、國海等券商均遭到減持。

國海證券今天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三大股東廣西梧州索芙特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在12月2日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公司1150萬股,占本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50%。

西南證券晚間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股東重慶渝富集團來函,截止2014年12月2日,渝富集團共收到四位意向受讓方提交的受讓意向書及相關資料。渝富集團將於2014年12月3日起對意向受讓方進行評審,並在後續20個工作日之內確定擬受讓方。

鄭州煤電公告顯示,其全資子公司鄭州煤電物資供銷有限公司,於近日累計出售方正證券股票2887.63萬股,成交金額2.9億元,出售股數占其總股本的0.35%,可獲得所得稅前收益約1.92億元。此次處置之後,該公司還持有方正證券股票5108.72萬股,占其總股本的0.62%。

此外,南方匯通發布公告稱,其於12月2日、12月3日通過二級市場出售持有的海通證券股票150萬股,出售均價為16.3元每股,成本價為2.69元每股,影響其本年度凈利潤約2000萬元。

而之前一天,華茂股份的公告也顯示,近期,其出售所持有的廣發證券2755萬股,將增加第四季度投資收益約2.91億元。而本年度其已經累計出售廣發證券5683萬股,增加全年投資收益約4.01億元,約占華茂股份去年凈利潤的211.51%。

另外,蘭生股份近日也連續減持海通證券共計2000萬股,預計獲得利潤超過其去年凈利潤的400%以上。

據和訊網,有數據顯示,12月3日,券商信托板主力資金凈流出額達到81.9億元。如此高的凈流出額,已完全把該板塊周二凈流入額49.6億元吞噬,這意味著流入券商信托的資金巨額撤退。

12月3日一開盤,券商股延續逼空式上漲,11時04分,整個板塊大漲8.28%,似乎又要重複前一天暴漲8.94%的節奏,然而,在之後的45分鐘交易時間里,券商板塊如同“猛虎下山”,瞬間暴跌9.26%至-0.98%。而這也刺激著投資者脆弱的神經。

有分析認為,此輪上漲過程累計的獲利盤非常多,獲利了結的意願也會很強烈,出現階段性調整並不意外。券商板塊雖然繼續大漲2.53%,但短線累積的調整壓 力已在不斷增加,表現在個股上,華泰證券已完全退出漲停隊列,連續一字封板的宏源證券也在盤中數次打開漲停,短線風險正在日趨走近。

早在一個月前,就有產業資本開始大筆套現券商,遭到了機構的反對。

11月初,長江證券和國海證券均遭到股東大筆減持。當時,大智慧通訊社援引西南證券研究與發展中心業務總監許維鴻表示,“券商各類牌照放開在即,雖然個別券商潛力巨大,但行業內競爭日趨白熱”,確實個別券商的基本面也存在不小的壓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92

中國經濟35年的增長模式到頭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081

制造業和房地產的投資下滑,拖累了經濟增速。 (東方IC/圖)

如今中國人對經濟數據變動的關註度早已今非昔比,在經濟指標持續下滑的2014年更是如此。即將於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將討論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多數市場分析機構對這一目標的預測,介乎6.8%-7.4%之間。

“我認為現階段經濟增速的合理區間是4%上下。”11月27日的“2014財經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此言一出,會場一片驚籲,胡行長趕緊糾正這一口誤,“對不起,我說錯了,是7.4%不是4%。”接下來,她與主持人兩次“拜托”與會的媒體記者,“請務必準確報道”。可見茲事體大。

不會“數目字管理”,曾是史學家黃仁宇眼中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之一,但如今中國人對經濟數據變動的關註度早已今非昔比,在經濟指標持續下滑的2014年更是如此。

12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3%,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創8個月來的新低。PMI是反映制造業景氣與否的指標,50為其榮枯分水線。

制造業的不景氣使四季度經濟數據更令人擔憂。此前第三季度GDP增速已從二季度的7.5%降至7.3%,創下5年來新低,201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7.4%。只有第四季度不再下滑,才不會影響實現今年經濟增長“7.5%左右”的目標。

在過去經濟增速下滑時,政府最擔心的是失業率上升,流行的說法是GDP一個百分點意味著100萬就業崗位。但近兩年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新增勞動人口減少,經濟減速並未伴隨大規模失業,使本屆政府對經濟增速下行表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容忍度。到目前為止,政府面對經濟減速僅做了定向降準和微刺激。

面對經濟增速下滑的現實,政府無意再出臺類似四萬億的強刺激政策。11月份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當前經濟形勢“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半年前,他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我們要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習近平對“新常態”的三大概括。

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如果經濟進一步收縮,政府依然有必要出手刺激經濟。最主要的擔憂集中在地方債風險,到2013年6月,全國地方債總計達17.89萬億,雖然占GDP的比重約31%並不算高,但由於地方債與金融系統和房地產泡沫交織在一起,一旦發生大面積違約,可能誘發區域性財政危機,甚至系統性金融風險。

據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12月9日召開,屆時決策層將討論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並在明年3月的兩會正式公布。多數市場分析機構對這一目標的預測,介乎6.8%-7.4%之間。

供過於求使得螺紋鋼跌倒每噸3000元以下,“一斤鋼材不如一斤白菜價”。 (東方ic/圖)

榮也投資,枯也投資

“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走出這個怪圈。”

中國的GDP增速從2010年第三季度告別兩位數,到2011年四季度下降到9%以下,再到2012年二季度降到8%以下,至今已在7%-8%的區間運行了兩年多。如果對GDP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進行數據分解,可以看到經濟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資增速的顯著下滑。

2003年至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6%,2012年這一數據下降到20.6%,2013年下降到19.6%,2014年前三季度則進一步下滑到16.1%。投資放緩使得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相對上升。2013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0%,僅比投資低4.4%。而2014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54.4%,超過了投資的貢獻率48.5%。

“消費表現平穩,出口也還不錯,經濟的趨勢性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投資嚴重下滑。”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經濟所宏觀室主任張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進一步分解數據,固定資產投資中近兩年增長相對較低的,是第二產業投資。今年前三季度其增長率僅為13.7%,顯著低於第三產業的17.4%和第一產業的27.7%。制造業是第二產業投資的大頭,占比約80%。

而對上下遊產業拉動效應最強的房地產開發投資,今年前三季度僅增長12.5%,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9.3%。

換句話說,制造業和房地產的投資下滑,拖累了經濟增速。

這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是人們所希望看到的結果,“大家在責難這幾年經濟發展方式的時候,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對投資過度依賴,所以現在就處於去投資依賴的過程。”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說,“我們不能葉公好龍。”

但另一方面,如果要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在現階段中國又只能依靠投資。

2009年以來,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除2010年外均為負值。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長5.1%,在全球經濟繼續低迷的大環境下,出口的疲軟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期。

消費近年來對GDP的貢獻率穩中有升,但幅度平穩。為提振消費,政府近年來采取了取消農業稅,加強低收入人群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但2012年以來,居民消費率占GDP的比例一直維持在34%上下。

城鎮化曾被視為消費釋放的希望,但近兩年人們發現這並不容易。“早期城鎮化是投資引領,搞開發區、造城,後來轉向人的城鎮化,但最近發現這個事情也不那麽簡單,因為很多農民不願被市民化,相反很多城里人想要變成農民,想要那塊地。下一步城鎮化往哪個方向走,現在還不明朗。”李揚說。

“實事求是地說,國家這幾年在擴大消費上是下了大力氣的。但統計數據告訴我們,提高消費率很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務院參事夏斌2014年9月底在上海發展沙龍上說。

這可能是惡性循環,經濟放緩時,我們需要依靠投資刺激經濟,但刺激政策導致了低效率重複建設項目的上馬,事後變成壞賬或者過剩產能,傷害金融系統,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壓,壓低物價,使經濟增長潛力進一步下降。“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走出這個怪圈。”張斌認為。 

產能過剩壓住了價格

一位前國資委人士認為,央企是產能過剩的第一推手。

2014年11月21日,央行兩年來首次降息。胡曉煉在財經年會上否認了這是一輪貨幣寬松的開始,她解釋,由於隨著物價水平的下降,實際利率水平變高了,降息是為使真實利率保持合理水平,“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向目前不會變,但基礎貨幣的投放通過什麽渠道會有不同選擇,有分析機構說央行‘花樣放水’,我希望它能被理解為貨幣投放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

2014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1%,低於2013年的2.6%,更大大低於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3.5%的目標。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黃益平則把目前物價水平的狀態稱為“通貨收縮”,“價格下行時,人們不願投資,這一點在中國特別明顯,制造業PPI一直在下降,制造業投資很疲軟。”他說,“我相信目前中國通貨收縮的主因還是過剩產能壓制了價格。”

過去34年間,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高達26%,特別是4萬億刺激政策出臺後的2009年和2010年,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分別達到87.6%和52.9%,分別拉動增長8.1個和5.5個百分點。到今天過度投資的結果顯現,制造業和房地產成了重災區。

按照鋼鐵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國粗鋼的產能超過10億噸,但是現在需求量在7億-8億噸,供過於求使得螺紋鋼跌到每噸3000元以下,“一斤鋼材不如一斤白菜價”。夏斌指出,制造業全國各行各業基本上都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生產一噸煤,買不了一瓶高級礦泉水。”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最近在答記者問時坦承,今年一些大宗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下滑,主要是供過於求的矛盾過於突出。“在傳統領域、傳統行業,我們國家的實體經濟表現出產能過剩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也是為什麽在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整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連續負增長。”

而在房地產市場,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額49227億元,同比下降8.9%,銷售面積同比下降8.6%。9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571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8.0%。“房地產市場過去十幾年一路凱歌,現在到了真要調整的時候了,根源在於供求關系逆轉了。”李揚說。

過度投資、產能過剩與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的“預算軟約束”不無關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等人曾對近年來產能過剩最嚴重的鋼鐵、電解鋁、船舶、光伏等行業做過專題研究,發現其背後是政府之手通過行政審批、稅收減免、信貸支持、財政補貼等方式,擾亂了市場的價格信號,“很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其實是體制性的。”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一位前國資委人士認為,央企是產能過剩的第一推手。“過去十年國資委最大的錯誤在於鼓勵央企盲目擴張,以大量負債投入營造短期繁榮。國資委按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排序,不是行業前三名就被淘汰,導致央企拼命擴張,負債率急劇上升到90%多。”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現在的困難是當年盲目擴張的懲罰。”

同樣敢於無限舉債投資的,是地方政府。“地方只管借不管還,把中央當最後擔保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說。對正在推行的地方債自發自還,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直言道,“地方政府發債就沒想過要還債。”

重新站在了1978年

“今天我們把精力放在改革釋放供給潛力上,可能會避免日本當年在判斷和政策上的錯誤。”

如果說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期約束主要在於產能過剩,中長期的不利因素則在於更加難以逆轉的趨勢。

張斌認為,近幾年制造業投資下滑在國內市場主要是因為需求不足,“很多工業品的需求收入彈性都低於1了,即居民收入增長10%,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增長不到10%。”

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成本優勢不再的壓力。“工資收入增長導致成本上升,這是從工業化到後工業化時期的煩惱。”張斌說。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註意到了這一趨勢。經濟學家們預想中國幅員遼闊,沿海制造業成本上升之後可以遷徙至中西部,但現在發現,中西部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要快於東部。“這意味著制造業不會往中西部遷移,而是遷出中國。”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北京大學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曾堅持,中國經濟還有15年年均7.5%的增長潛力,其主要依據是200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國的21%,在同一水平時,日本、新加坡、臺灣和韓國都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20年7.6%到9.2%的增長速度。

但與林毅夫合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一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近日在鳳凰財經論壇上提出,若考慮到人口結構變化,中國會有所不同。

蔡昉認為,東亞國家的後發優勢其實更多體現在人口紅利上,比如日本在1975年之前的人口結構是完全按照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方向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因此可以保持9%以上的增長速度20年。此後日本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人口撫養比穩定了20年,經濟增速在3.5%到4%之間。1990年之後,日本的人口撫養比迅速提高,日本政府用各種政策刺激經濟,但難以挽回泡沫經濟的破滅,開始失去的20年。

而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曲線比日本更陡峭。2012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停止增長後,人口撫養比開始迅速上升,沒有過渡過程,“當你把中國人口結構的轉折點和其他經濟體做比較時,就不會得出現在是人家的50年代、60年代或者70年代的結論。我們要大大靠後,當前我們相當於日本的1990年,韓國的今天。”蔡昉說,“今天我們把精力放在改革釋放供給潛力上,可能會避免日本當年在判斷和政策上的錯誤。”

“無論如何,中國經濟過去35年的增長模式到頭了,我們重新站在了1978年,一切都要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92

債市遭遇黑天鵝 單邊上漲的好日子到頭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64

20130328100521503

(本文作者系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兼首席分析師鄧海清,本文轉自其微信公眾號:haiqingzhaipin)

2014年12月8日,中證登出臺《關於加強企業債券回購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的通知》,即日起“暫不受理新增企業債券回購資格申請”,對於已取得回購資格的企業債券,則要求“暫不得新增入庫”,只有“按主體評級‘孰低原則’認定的債項評級為AAA級、主體評級為 AA 級(含)以上(主體評級為AA級的,其評級展望應當為正面或穩定)的企業債券”不受影響。對此我們點評如下:

一、中證登出臺此文件的目的是什麽?

首先必須解釋的是,中證登出臺這一文件的目的是什麽。我們並不相信這是中證登“腦門發熱”的舉動,也不認可這一政策違背整體宏觀調控取向。政策制定必須符合國家戰略方向,這是任何一個部門制定政策的基本前提,制定失敗的政策是需要承擔政治責任的。此外,政策制定要兼顧部門利益,否則出臺政策得不償失。下面我們從國家戰略和部門利益兩個層面對這一政策進行分析:

1、國家戰略層面,通過制度建立“人造信用利差”,降低新型城鎮化融資成本。

(1)中國債券市場存在信用風險定價失效問題,信用利差取決於流動性,而並非違約風險。中國債券市場存在的一個系統性問題是,信用定價的失效。根據我們的信用債分析框架,信用利差=企業的違約風險+債券的流動性風險,根據歷史數據,信用利差隨著債券收益率的上行(經濟變好,企業違約風險降低)而擴大,表明信用利差主要受債券的流動性風險影響。

(2)基於違約的產業債分化初現,而城投債違約成本太高難以承受。2014年,隨著一系列信用風險事件的出現,產業債特別是民營債券分化已經開始,但是城投債依然是鐵板一塊。事實上,中國現階段難以通過城投債違約來實現風險定價,因為這存在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同時對於未來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降低有毀滅性的的影響。

(3)建立“人造信用利差”,良債驅逐劣債。為了應對城投債信用利差過窄,有必要通過制度因素,使得“債券的流動性溢價”分化,建立“人造信用利差”。中證登的這一措施將導致低評級城投債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特別無法通過質押放杠桿之後,將嚴重影響其估值水平。在過去,低等級信用債同樣可以質押,因而在沒有違約的情況下,高等級信用債幾乎沒有任何相對優勢可言。在這一政策出臺之後,高等級信用債可以通過放杠桿彌補收益率的劣勢,高、低等級的城投債收益率分化將進一步擴大。

(4)國家層面而言,降低融資成本是主要目的。降低融資成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二是降低地方政府新型城鎮化的融資成本。這一措施將導致低等級債券成為“劣債”,有利於降低同樣高利率的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降低新型城鎮化融資成本。未來地方政府債務主要由省級平臺發行,這些債券是高等級債券,只有使得高等級債券具有相對優勢,才能使得未來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降低。否則,高等級債券將被迫向低等級看齊,地方政府融資成本依然無法降低。按照中證登的措施,低評級城投債不再成為市場最為偏好的品種,地方政府融資成本降低成為可能。

2、部門利益層面,中證登的股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證監會是其主管部門,必須分析對於證監會而言,這一政策的意義是什麽:

(1)交易所市場風險降低,為迎接財政部主導的“市政債”提供空間。對於中國的任何一個金融市場而言,降低系統風險,擴大市場份額都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而中證登這一措施同時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這一措施與此前降低信用債質押率一脈相承,通過禁止低等級債券放杠桿降低系統風險;另一方面,打壓低現有等級城投債,為迎接高等級為主的市政債提供空間,財政部在選擇發債市場時或許會對交易所市場偏好增加。

(2)目前交易所市場面臨的兩個困境是“資金緊張+股市瘋漲”。具體而言,一是交易所資金的持續性緊張:近期股市瘋漲導致資金面持續緊張,銀行間市場同樣自顧不暇,但是沒有看到任何央行出手的信號,機構對此已經難以承受;二是證監會希望股市“長牛”而非“瘋牛”:近期股市“瘋牛”或許已經引起高層的關註,證監會可能要承擔一定責任,因此迫切需要為股市降溫或者減少證監會的責任。這一措施恰好能夠同時滿足這些需求。

(3)中證登此舉具有倒逼央行放水的作用,同時為股市“瘋牛”找解釋。一方面,此次調整將導致交易所乃至銀行間的整體性資金緊張,客觀上將導致央行必須做出救資金面或者不救的選擇,而在降低無風險利率的大趨勢下央行出手的概率較高,資金面緊張的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無論央行放水或者不放水,證監會在股市“瘋牛”中的責任都將降低:如果央行放水,那麽股市繼續上漲就有了政策面的理由,出現“股市泡沫”也並非證監會的責任;如果央行不放水,那麽股市“瘋牛”將受到抑制,也是證監會希望看到的。

二、對債市和股市的影響幾何?

1、對債券市場而言,“低等級放杠桿套息”模式終結,踩踏下的拋售與流動性沖擊下的拋售兩方面。在過去,低等級債券同時具有高收益和可放杠桿雙重屬性,而現在將只具有高收益屬性,“低等級放杠桿套息”模式將不複存在,券商、基金的投資行為將面臨重大調整。對於債券市場而言,一方面,債基或面臨較大贖回壓力增大流動性風險。由於股市表現強於債市,而中證登新政或引發部分機構拋售城投,從而帶來較大損失,因此相對表現較弱的債基當下或面臨相對之前更大的贖回壓力,從而增大流動性的風險和債市拋壓;另一方面,高杠桿下部分機構去杠桿可能引發整體被動去杠桿。由於在此次的質押條件發生改變後,交易所新增的大部分券難以進入質押庫,並且在城投債的篩選結束後將對債項評級不到AAA、主體評級不到AA的券進行出庫操作,因此機構或選擇對債券進行主動拋售,引發踩踏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預計AA(2)及更低評級的債券將出現較大的拋售壓力,從而收益率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上行。在流動性風險和債市拋壓增大的情況下,原來以低評級債券進行套息與加杠桿的操作不再可行,投資者或可在兩種策略中任選其一進行操作。

值得投資者註意的是,在全部城投債中,約70%托管在銀行間而非交易所。但是在中登公司對債券質押規則進行了如此大幅調整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對銀行間的債券也應警惕分化風險,以防止陡然喪失流動性造成估值風險。

2、對於股票市場,短期而言也將帶來小幅沖擊。主要原因在於,中登公司此次的質押條件調整將使得券商的債券質押式回購中面臨新券難以新增、老券風險增大的情況,券商的這項業務受損將導致兩融業務的開展受到部分的負面影響。這將對股票市場造成部分壓力但是影響相對較小(首先、兩融業務規模大約為9000億左右,而兩市的市值約為30萬億,相對而言規模並不大;其次、此次波及的城投債的範疇相對仍然有限,在城投債中,暫停入庫的債券的市值規模約為城投債規模余額的1/5左右,存量債券接續兩融業務的空間仍大)。

3、對股市長期相對利多。如前所述,由於流動性沖擊以及“兩融”收縮,對股市可能存在短期利空,但是長期而言是利多股市的。這一措施將導致市場對於高收益債券產品的偏好系統性降低,高風險偏好投資者、股債混合基金等將對股票的偏好將增加,資金由低等級債券向股市的切換將加速,因而對股市而言具有長期的利多影響。

4、央行應對措施決定未來債市和股市方向。需要特別註意,上述分析中,並沒有考慮央行的影響,而事實上本次政策調整之後,最大的看點就是央行。如果央行采取積極措施,如PSL、MLF、逆回購乃至降準等,則上述分析中的流動性沖擊將大幅減少,“股債雙牛”的長期格局將得到最重要的保障;而如果央行袖手旁觀,則流動性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將擴大,不排除類似去年“錢荒”出現的可能,“股債雙殺”的可能性將大幅增加。周二的公開市場操作是第一個觀察時間窗口。

三、債券市場投資策略:

1、中長期角度:對於2015年,我們認為“股債雙牛”大格局不變,但是從“股債比翼齊飛”變為“股債輪動”,“懶漢策略”需要變為“勤勞的小蜜蜂”。對於利率債,我們認為將進入上下限模式,即“上有頂,下有底”。(1)上半場我們認為“良債驅逐劣債”仍將繼續,風險定價導致利率債具有相對優勢,十年期國債的頂認為在4.2%附近,4%具有顯著的配置價值,十年期國開的頂在5%附近,4.7-4.8%具有顯著的配置價值。(2)下半場經濟增長悲觀預期將消失,配置策略有高等級逐步轉向低等級,但仍需註意“排雷”。

2、短期角度:本次政策調整導致短期沖擊幾乎是必然,但是我們強調,債券市場的調整在本周可能接近尾聲,配置時間窗口臨近。2014年的單邊市已經成為“過去式”,對於未來的債券市場,保持理性的研究和投資,“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才是制勝之道。建議沒有流動性壓力的機構減少拋售利率債避免“被踩踏”,機構投資者可以等待利率債調整到位、央行采取積極措施後介入利率債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