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移動支付行業:產業鏈從博弈走向統一,移動支付浪潮來襲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99

移動支付行業:產業鏈從博弈走向統一,移動支付浪潮來襲
作者:董瑞 陳平 陳基明

導讀:
本篇報告立足於從產業鏈宏觀層面分析移動支付行業的發展邏輯,我們認為近場支付的渠道建設將於15年全面展開,同時遠程支付受益支付終端改善將在15年迎來新一輪強勁增長。對於電子行業而言,投資機會將集中於SWP-SIM卡封裝、指紋識別模組、NFC模組、TEE產品等。


正文
移動支付的本質:傳統支付方式的升級版,產業鏈收益來自交易資金。(1)功能特點:融合便利性、安全性、功能性於一身,是支付領域重要的發展方向;(2)根本目的:將更多的交易資金導入支付體系內,並以手續費和營銷費等形式使產業鏈各方獲益;(3)資金來源:互聯網支付轉向遠程支付,銀行卡和現金支付部分轉向近場支付。






導入資金的基礎:應用場景,支付渠道,支付習慣。(1)遠程支付應用場景豐富,渠道建設簡單,但支付習慣分化,根源在於公共交通和廉價智能手機產業催生的“手機文化”;






(2)近場支付應用場景豐富、支付習慣易於培養,但渠道建設困難,根源在於短期內渠道建設投資回報比低&產業鏈主導力量缺失;(3)綜合可知,近場支付相比遠程支付渠道建設成本更高、各環節協調更難,因而其發展往往滯後於遠程支付。






近場支付的關鍵:控制產業鏈主導權實現市場規模效應,改善渠道投資回報比。(1)產業鏈主導權的存在依賴於一個環節的強勢和其他環節的弱勢,同時一個環節的強勢程度與該環節的市場集中度正相關;(2)美國近場支付各環節市場集中度較低,整體產業鏈主導權缺失,導致技術標準不統一、支付渠道彼此不兼容、市場規模效應差;(2)日韓市場運營商均處於產業鏈的強勢主導地位,實現了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行動、統一的利益,有力地推動了本國近場支付市場的發展。






中國市場的特點:特殊國情決定我國是極具潛力的移動支付市場。(1)用戶規模:手機和銀行卡用戶規模全球第一,民眾支付需求多樣化;(2)遠程支付:公共交通催生 “手機文化”,廉價智能手機產業普及移動互聯;(3)近場支付:公共交通提供應用場景,流通現金創造新增支付流量;(4)市場狀況:國情衍生需求,移動支付用戶數和交易量維持高速增長。






中國市場的階段:2014年是移動支付的轉折年,2015年將是爆發年。(1)近場支付的問題:短期內渠道建設投資回報比較低,銀聯與移動爭奪產業鏈主導權;(2)近場支付的變化:渠道建設成本顯著降低,產業鏈從博弈走向統一。“閃付”POS終端同時支持金融IC卡和移動支付,稀釋金融機構鋪設成本,NFC手機熱銷減輕運營商和銀聯補貼推廣壓力,同時銀聯與移動利益分割逐步清晰、產業鏈各環節標準基本統一;






(3)遠程支付的變化:ApplePay的推出真正確立了遠程支付相對互聯網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優勢,將有效強化遠程支付習慣,預計在線支付資金將加速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4)移動支付的未來:市場規模龐大,產業鏈前景無限。我們預計2015年近場支付交易額6600億元,產業鏈營收66億元;遠程支付交易額9.2萬億元,產業鏈營收920億元。






行業長期趨勢看好。我們認為移動支付符合行業發展大趨勢,隨著Apple Pay的推廣以及銀聯與移動的利益劃分逐步清晰,2015年整個行業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且未來3年均將保持較高增速。


投資機會:近場支付看渠道;遠程支付看終端。近場支付即將迎來渠道建設的高峰,重點看好:智能卡封裝、NFC模組等;遠程支付最大的變化在於支付終端功能改善,重點看好:指紋識別模組、TEE安全產品。推薦A股上市公司:


恒寶股份(002104.SZ):金融IC卡攜手近場支付,業務轉型推動估值提升;
天喻信息(300205.SZ):金融IC卡攜手近場支付,TEE產品刺激業績增長;
晶方科技(603005.SH):受益OV轉單,指紋識別封裝開拓國內客戶;
華天科技(002185.SZ):傳統封裝行業高景氣,指紋識別業務添新成長動力。


同時建議關註:碩貝德(300322.SZ)、長電科技(600584.SH)、東信和平(002017.SZ)。


風險因素:運營商、銀聯近場支付推廣不達預期。
(海通電子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34

支付寶10年對賬單:在為阿里信用卡打前站?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0/148281.html

上線10年中,從最初的支付工具,支付寶已成長為覆蓋網絡支付、轉賬、理財、公共事業繳費、航旅、電影等多個功能的平臺。尤其是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浪潮的這兩年,支付寶移動端發展迅速。


 
支付寶方面也根據賬單,做了些有趣的統計,比如哪些地方最土豪,哪些地方最黑馬。從十年的總支付金額看,廣東、浙江、上海、北京和江蘇穩坐前五,是所謂“土豪五省”。但在2014年各省移動支付筆數占比的排名中,西藏、陜西、寧夏、內蒙古則壟斷前四名。
 
同時,支付寶的服務功能權重逐步得到提升。生活繳費功能2008年上線時,人均生活繳費筆數為2.17筆,這個數字今年已經上升為5.96筆。人均信用卡還款筆數也從5年前的3.39筆上升至12.26筆。
 
讓用戶頗為感興趣的是,本次支付寶對賬單推出的新功能,即“我去2024”。根據用戶過往十年的花錢能力、理財能力、人脈實力、信用能力、管錢能力等幾項指標,得出個人的2024財富預測值。雖然只是娛樂,但可以看作對個人信用和理財能力、消費能力的另一維度評估。同時提出了“信用等於財富”的觀點。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個功能可能是阿里信用卡的預熱和助推。
 
此前阿里曾聯合中信銀行推出虛擬信用卡,但今年3月被叫停,此後再無音訊。7月天貓曾推出分期購,與京東白條類似,為用戶提供賒銷服務,但雙方均曾明確表示,這項服務不是信用服務。
 
但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虛擬信用應當不會就此沈淪。按照阿里對金融領域的圖謀,一旦監管放開必然會選擇進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960

喊了五年的移動支付“元年”終成真?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94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11 11:14 編輯

喊了五年的移動支付“元年”終成真?

作者:孫昌旭

引言:從2010年第一個移動支付“元年”開始,到現在第五個“元年”,移動支付一直是熱點,但是一直沒有真正的爆發,2015年會爆發嗎?手機廠商有哪些困惑?安卓產業鏈如何複制ApplePay產業鏈?聽一個最資深的前線專家來談談。。。。。


蘋果的ApplePay再一次掀起移動支付熱潮,大家都說2015將是移動支付的元年。但是回憶過去,我們從2010年第一個移動支付“元年”開始,到現在已是第五個“元年”。那麽,“真的元年”來了嗎?本刊特請到一位中國移動支付產業最早的倡導者與參與者——新成立的天喻果核公司總經理陳吉,他從2003年開始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金融的安全解決方案,一路走過來,作為天喻負責新興方向的技術中堅,陳吉參與了幾乎所有移動支付重要活動/平臺的研發與推廣,並參與起草了相關標準。我們聽他談談對於“真元年”的判斷。


為什麽成為移動支付的堅定擁躉者?

2003年開始,我開始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金融的安全解決方案,那時候,網上支付剛剛興起,網上銀行還不普及,手機還是功能機、黑白屏,沒有人提移動支付。


2005年基於WINCE的智能手機開始在IT界流行,我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接觸智能手機,並且再也沒有使用過功能機。這個時期,我一直在考慮將PC上的網銀系統遷移到智能手機上的安全方案。2006年,天喻開始研究智能SD卡,我們在2007年就將智能SD卡應用於招商銀行的手機網銀了,那個時候,智能手機都還是稀罕物,更別談移動支付了。


2008年,我開始接觸移動支付的,那時候移動支付剛剛起步,移動運營商還在做2.4G的方案。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條中包括芯片商、卡商、移動運營商、金融支付應用提供方,其中金融支付應用提供方主要是銀行在參與。天喻作為智能卡業內有名的“學院派”,積極參與了由移動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技術與應用推廣。後來因為2.4G方案在產業鏈整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也與國內金融支付領域現有的基礎設施不兼容,改造過程有太多成本需要消化,技術上面也還需要時間去完善,所以從2009年開始各種基於13.56M的移動支付技術方案開始出現,從SWP-SIM、SIMPASS、雙界面SIM卡、到SWP-SD、SIMall、SDMall等等,技術方案層出不窮,還包括一些對終端的改造方案,整個就是方案大戰。天喻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堅定自己作為技術提供者的角色,幾乎對每種技術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開發,保證每種方案都是第一時間推出,並參與項目測試。


作為天喻負責新興方向的技術中堅,我參與了幾乎所有移動支付方案的研發與推廣,從2010年開始,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與各大運營商、銀行、銀聯、城市一卡通等交流移動支付的解決方案,從大量的溝通工作中,我了解到了移動支付對於這些應用方的重要性。也正在這幾年,移動終端智能化開始在中國全面普及,移動支付作為所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基礎支撐的作用也逐漸顯現,雖然,移動支付還處於第一個“元年”,但是我已經認定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剛需,這一年,我開始自詡為“移動支付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17

【專欄】開放前夜:二維碼支付叫停半年後卷土重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6/148401.html

i黑馬註:當下無論是微信、支付寶,還是銀行系、銀聯,各家都在積極布局二維碼支付,以防暫停令解開。一旦監管放開明確之後,大戰或許就要打響了。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董毅智律師


自上月開始,支付寶、微信均加大了對二維碼支付的線下商戶推廣,好德、可的、聯華等多家商戶都開通了支付寶掃碼支付,而本月11日,微信也與自動售貨機運營商友寶合作。由此可見,被央行叫停了半年的二維碼支付,在監管開放前夜,又將卷土重來,重新改變我們的生活。

一、叫停二維碼支付

今年3月11日,央行下發《關於手機支付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草案,並征求意見。

3月13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等業務意見的函》(以下簡稱《意見的函》),叫停支付寶、騰訊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同時叫停的還有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央行要求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暫停。但實際上,二維碼支付在市場上從未銷聲匿跡。而二維碼支付被叫停原因有三點:

第一,央行以安全的名義叫停了二維碼支付。央行通知表示,線下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的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第二,二維碼支付實際上就是一種第三方支付平臺,這個支付平臺的關鍵是繞開了銀聯,自成體系,攪亂了整個金融體系,從而成了被叫停的對象。

第三,二維碼支付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相關支付撮合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隱患。消費者掃碼的過程,是實現二維碼從商戶到個人轉移的過程,如果手機木馬在信息轉移的同時給消費者手機發送二維碼,將會阻斷商戶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輕則可以讓手機中招誘發系統重啟,重則可以讓支付過程中斷甚至發生錯付情況。這就更加方便了黑客針對二維碼進行各種非法操作,用戶一旦掃描了嵌入病毒鏈接的二維碼,其個人信息、銀行賬號、密碼等就可能完全暴露在黑客面前。安全性薄弱是二維碼支付方式的短板。

而對叫停的過程,筆者在年初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就指出:“央行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叫停非長久之計。”而且所謂《意見的函》發文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不是央行行長簽發。結算司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內設機構,是否能夠作為對其下屬發送函件的主體存在一定的疑問。央行其實並未按程序辦事。而這種所謂“叫停”必將無法阻擋市場的洪流,形成監管的盲區。

二、二維碼反掃行動

面對監管,各家都有自己的高招,開展了各式各樣的“反掃”活動。

銀行系潛伏蟄行,郵儲銀行近期將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推出二維碼支付。二維碼的生成及掃碼的確認、支付等交易環節均在郵儲銀行手機銀行的防火墻之內閉環運作,只有郵儲手機銀行客戶端才能掃碼。目前多個銀行手機客戶端APP當中已經增加了 “掃一掃”功能,中行、民生、平安等多家銀行均支持二維碼轉賬,交行手機銀行推出了二維碼預約取現功能,中信銀行推出了異度支付。

不僅如此,監管層也在抓緊對二維碼支付業務的調研。自今年3月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業務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受央行委托,牽頭組織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聯等機構完成了針對二維碼支付的安全性分析報告初稿,並提出二維碼支付存在的安全風險及防範建議。但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監管部門暫時還未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因此只能允許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小規模試行。

微信“錢包”、支付寶低調推行,9月15日晚間,微信低調上線了“刷卡”功能,這意味著今後購物付款時,微信用戶只要向商戶出示微信“錢包”中的條碼或二維碼,商戶掃該條碼或者二維碼後就能收款,以代替刷銀行卡的過程。

據了解,微信支付和手機支付寶自今年6月開始布局線下二維碼反掃模式的商戶,微信“刷卡”功能兩個月前就已完成,但僅在騰訊內部試用,一直未對外開放。上月中旬,該功能進入試運營階段,隨後在最新的微信6.0版本中上線;而手機支付寶目前也已經上線二維碼支付反掃功能;同時,受央行“暫停令”影響的二維碼支付正掃模式,微信支付和手機支付寶仍在繼續布局。

三、倒逼監管

中國目前的機構性監管構架,只適合簡單的金融市場。當互聯網企業涉足各金融領域積極創新時,現有的監管往往跟不上,會出現監管漏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需進行監管改革。以阿里巴巴為例,在以支付寶為核心的各種業務相互打通後,已很難對之界定一個統一的監管。在現有監管構架下,阿里巴巴的支付業務歸央行監管,余額寶的貨幣基金歸證監會監管,其銀行功能則歸銀監會。這種割離的監管及信息收集,不利於對一個機構的整體風險進行把握,也不利於進行系統性風險的判定。

關於二維碼支付監管,其實早在今年的3月19日下午,央行就召集騰訊、阿里等互聯網金融巨頭公司開會。參會人士透露,就此前叫停的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業務,央行明確表示,待相關企業做好了風險識別和排查機制,並向央行報備,央行會再“開閘放行”。而今距離“開閘放行”不遠矣,對部門“倒逼監管”小乘果。互聯網金融正在倒逼監管創新。我國不妨以此為契機,借鑒發達國家基於目標的監管框架,以央行為核心,聯合各金融監管機構,嘗試進行以宏觀審慎、微觀審慎及商業行為監管為基礎的金融監管創新。這可為更長遠的金融監管改革打下基礎。

四、二維碼支付市場硝煙再起

當下無論是微信、支付寶,還是銀行系、銀聯,各家都在積極布局二維碼支付,以防暫停令解開。一旦監管放開明確之後,大戰或許就要打響了。

從互聯網收單交易規模來看,支付寶的優勢明顯。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互聯網收單的交易規模為19946億元,環比增長率為1.8%。其中,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商務分別以42.4%、19.05%和16.78%%占據市場前三位。

今年“雙十二購物節”期間,國內移動支付再一次爆發圈地運動。阿里宣布,線下近100個品牌,約2萬家門店將參與“雙十二”活動,活動當天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款即可打五折,範圍覆蓋餐館、甜品、面包店、超市、便利店等多個日常場所。阿里宣布對使用支付寶錢包掃碼付款的顧客給予5折補貼,上限50元,引發罕見人潮,甚至有商店貨架被搬空。據估算,當天阿里發放補貼達到億元級別。

本次“雙十二”使支付寶錢包的安裝量急劇擴大,又為阿里的線下戰略鋪平了道路。掃碼支付的便利程度遠超現金和刷卡,也將促使各商戶增加對於相關設備的投入。

據媒體報道國內八大銀行正在測試Apple Pay,最快可能將於2015 年一季度上線,銀聯則在嘗試與Apple Pay 進行技術對接。Apple Pay可以吸引用戶的極大關註,但國內NFC 支付生態系統尚不完善,引入新的參與方同樣會涉及利益分配、技術對接等一系列需要雙方協商的問題,

在這監管即將“開閘放水”的前夜,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銀行系等傳統土豪面對一片荒蕪的市場,必將硝煙再起,風雲不定,但願那種種野蠻的開拓手段,簡單粗暴的營銷伎倆,同室抄戈的習慣動作,不要再昨日重現,中國的互聯網不缺乏大戰,缺乏的是真正的創新,中國的互聯網不缺乏巨頭,缺乏的真正為用戶服務的企業,但願二維碼支付這一新的支付方式,不要成為過眼雲煙,更不要成為圈地的工具,二維碼,掃一掃吧!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董毅智律師


支付寶向線下支付拓展:雙十二活動堪比“微信紅包”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28

支付寶向線下支付拓展:雙十二活動堪比“微信紅包”
作者:馬原 博士 谷馨瑜 CPA

支付寶雙十二活動,堪比年初騰訊推出的“微信紅包”,意義重大。意味著移動支付正逐漸開始經歷這樣一個趨勢演變:從實物擴展到生活服務,從線上走到線下,從青少年群體擴展到老年群體,從一二線城市擴展到三四線城市。阿里是此次演變的領頭羊。而他的主要競爭者,騰訊、銀聯、百度等,勢必會推出相應的舉動,加快這一趨勢的轉變。其中,騰訊的微信支付,是我們認為最有可能和阿里抗衡的產品。

事件:雙十二,消費者使用支付寶付款可享受5 折優惠,覆蓋超市、便利店、餐館、甜品、面包店等多個日常消費場所。快的打車免起步價,並對司機贈送10 元優惠券。其中移動端交易額占45.8%,超過雙11 的42.6%。

分析:
據 techweb 報道,此次活動覆蓋有300 個城市,2 萬家門店、近100 個品牌,1天內有2.4 萬個保潔阿姨被下單預約。入駐淘寶的牙管家,8 個小時內的產生1115筆訂單,相當於線下綜合醫院一個科室,一個月的門診量。

此外,房產、在線教育、彩票等交易也都參加了了雙12 活動。 阿里的數據顯示,其平臺在15 分鐘內完成1400 筆在線課程銷售,6 小時派送初1323 萬註彩票。當天也實現了4000 多套網上房產交易,和7000 多件珠寶拍賣。

評論:此次支付寶的行動堪比年初“微信紅包”,意義重大:此次舉動,從行為習慣的角度,培育了消費者和商家的消費習慣。正如我們以前撰文提到的,行為方式的轉變,對商家和消費者的教育,是移動支付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次活動,通過補貼(5 折),使得消費者願意主動去接受移動支付這個新事物,主動下載、安裝,並且學習如何使用支付寶的app。

此次活動大規模快速統一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前,支付寶就一直在努力和各個應用場景合作推出支付活動。但此次活動,屬於多個城市,多家消費場所,場地的工作人員加阿里的地推團隊,消費者的口碑傳送,都擴大了此次活動的影響和效應。

商家也有動機加入此項活動。此前,商家使用支付寶的障礙,除了有網絡等硬件條件,主要在於流程不熟悉。此次活動,阿里派出了地推人員,且支付寶刷卡費率大多低於銀行卡費率,因此,對商家也是一種吸引。收銀員屬於相對專業人員,一旦集中培訓後,比較容易熟練掌握掃碼支付的方法。

此次阿里主攻線下小額支付,目標人群除了年輕人,還擴展到使用智能手機相對沒有那麽熟練的中老年群體。據不完全統計,用戶使用支付寶錢包,在雙十二可享受最高200 元的優惠。這樣的優惠,足以使得人們,尤其是時間相對充裕的中老年人,拿起智能手機去安裝並學習使用支付寶。

阿里此舉,堪比年初騰訊推出的“微信紅包”,意義重大。意味著移動支付正逐漸開始經歷這樣一個趨勢演變:從實物擴展到生活服務,從線上走到線下,從青少年群體擴展到老年群體,從一二線城市擴展到三四線城市。阿里是此次演變的領頭羊。而他的主要競爭者,騰訊、銀聯、百度等,勢必會推出相應的舉動,加快這一趨勢的轉變。其中,騰訊的微信支付,最有可能推出和阿里抗衡的產品。這些競爭和舉動,都將深遠的改變人們的消費生活,為人們帶來便利,因此,也將逐步為人們所接受。(源自交銀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42

中國移動支付的「蘋果遐想」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501/t20150109_708013.htm
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的合作仍停留在「緋聞」階段,半路殺出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在政策壓抑下攻城掠地,NFC近場支付卻只是看上去很美。移動支付的迷霧仍未散去,未來,金融政策、各產業巨頭佈局以及市場用戶偏好均會對產業格局造成影響。 張偉靖/文

  2014年11月11日,全民沉浸於阿里主導的購物狂歡節之際,阿里巴巴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對外透露,阿里金融與蘋果支付(Apple Pay)已開始就合作細節進行商討。蔡崇信還介紹了與蘋果支付之間潛在的合作模式:阿里金融服務子公司為蘋果支付系統提供後端服務,將支付寶與蘋果支付相整合,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綜合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此前不久,馬云曾連續數次與蘋果CEO庫克接觸,兩人均表示對支付寶和蘋果支付的合作充滿興趣。中外兩大巨頭的明確表態可能會打破移動支付產業的僵持格局。

  在此之前,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移動支付產業鏈上的博弈均處於複雜的拉鋸狀態。信用卡組織、銀行、運營商、手機製造商、互聯網支付公司以及大型連鎖商戶,鏈條上每個環節都是大佬云集;安全與用戶體驗、技術突破與用戶習慣、政策監管與市場壟斷,種種糾結令產業突破難度極大。

  但對於想從行業分一杯羹的企業來說,「圈地」的速度又異常關鍵,「因為一旦出現某一個移動支付商在規模上取得領先,其拓展新地盤的難度便會大幅降低,其他移動支付商的開拓之路也會愈發艱難(詳見本刊2013年7月號《移動支付決戰實體店 》)。」

  蘋果支付的「中國緋聞」

  蘋果支付在中國最初的「緋聞」合作夥伴並非支付寶,而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中國銀聯。蘋果支付採用NFC近場支付技術,從支付流程來看,與信用卡無異,其本質是把實體信用卡進行了數字化,保存至手機應用中,用手機完成「刷卡」(圖1)。

  從支付流程可以看出,蘋果支付落地最重要的硬件要求是匹配的商舖POS機,而其在全球的合作夥伴包括了維薩(VISA)、萬事達(MasterCard)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等信用卡組織,而這幾家恰恰壟斷著大多數銀行卡轉接清算市場,把持著產業的標準。而在中國,目前唯一的清算機構為中國銀聯,佔據著中國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線下的POS機遍佈全國。

  而且,近年來中國銀聯一直著力推廣「閃付」功能,來自銀聯商務的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已有200萬台POS終端支持「閃付」功能。消費者只要將帶有銀聯「閃付」標識的金融IC卡或者NFC手機在相應的銀聯商務POS機上輕輕一「揮」,「嘀」的一聲就能完成付款。這與蘋果支付高度重合。

  而對中國銀聯來說,也有與蘋果支付合作的動力。近幾年網絡支付的興起,直接動了銀聯的「奶酪」。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僅在線上穩佔鰲頭,也開始進軍線下,並且試圖繞過銀聯,直接與銀行對接,蠶食銀聯曾經穩拿的10%分賬。

  2014年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佔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 面對網絡巨頭與創業新軍的來襲,中國銀聯已經開始其移動時代的再次創業。

  從純技術與商業的角度來講,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的合作「緋聞」完全合乎邏輯,但遲遲沒有確切的消息傳出。

  而今,半路殺出個支付寶,儘管在流程上看,兩者的合作似乎不是那麼順理成章,但在其背後的蘋果公司覬覦中國市場,阿里電商也積極進行海外擴張,兩家公司在對方的目標市場中均把握著海量客戶,合作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各取所需(圖2)。

  不過,蘋果並沒有放棄任何與中國銀聯合作的可能。11月17日,蘋果公司宣佈,其App Store針對中國用戶新增了銀聯支付選項,顯示出蘋果欲聯姻中國銀聯的誠意。

  更有趣的是,幾乎同時,銀聯做出了佈局安卓支付的決定,參考蘋果支付的「指紋識別+NFC支付」模式,將其向安卓陣營延伸。有消息稱,安卓支付預計在2015年3月完成商用落地,銀聯在佣金分配上將有更大發言權。

  蘋果支付:維持既有利益鏈條

  蘋果以技術創新領先,在商業策略上更是整合利益關係的高手,通過調和產業鏈上下游、重塑行業標準。蘋果支付也延續了這一特性,在維持現有商業鏈條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服務,使各個環節的對接更為便利,從而獲取利益。

  蘋果支付集合了NFC近場通訊技術、TouchID身份驗證技術以及傳輸加密技術,從而實現從銀行卡到支付終端機的安全信息傳輸,但其在金融領域的創新並不太多。消費者使用蘋果支付付費,支付渠道仍然是通過信用卡公司,零售商戶也依然需要支付傳統的手續費。由於蘋果支付簡化了刷卡行為,因此可以從信用卡公司相應獲得回報。

  針對谷歌錢包試圖通過獲取消費數據賺取利潤的顛覆式商業模式,蘋果重點強調了其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庫克承諾,「蘋果不知道你買了什麼,你在哪買的,以及花了多少錢」。同時,蘋果堅稱絕不出售用戶的個人信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蘋果支付甚至比傳統信用卡支付更安全,因為即便連收銀員都無法看到消費者的姓名、信用卡號或安全碼;也因此更容易獲得銀行、商舖及消費者等多方支持。

  在全球推廣中,蘋果支付遭遇的最大抵制來自於試圖「自立門戶」的零售店,因為它並未能改變信用卡公司在支付鏈條中的利益分成與話語權,而這恰恰是零售業期望改變的。

  零售業和信用卡公司的矛盾早已顯現,星巴克移動支付的成功更給其他商舖樹立了榜樣,沃爾瑪、塔吉特(Target)及其他零售業品牌也共同組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聯盟,寄希望降低對信用卡公司的支付依賴。不過,它們抵制的並非蘋果支付,而是現有的信用卡分成體系。但很顯然,絕大部分零售店並不具備獨立搭建移動支付平台的條件,還是要選擇最為便捷的移動支付提供商。  

  中國移動支付格局複雜

  目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並存兩大勢力。一類是以支付寶為首的二維碼遠程支付,用戶通過手機掃瞄實體店內的二維碼打開支付鏈接支付;另一類則是三大電信運營商旗下支付公司及中國銀聯推出的NFC近場支付,用戶在手機中添加移動支付應用,在實體店中專用的POS機上刷手機進行付款。

  兩股勢力對線下實體店資源的爭奪極為激烈。短期來看,支付寶、財付通發展迅猛,而從長期看,銀聯佈局的NFC近場支付想像空間巨大。眼下,兩者又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整體而言,線下實體店的移動支付依然處於探索階段。

  一方面,二維碼支付遇政策阻礙。二維碼支付不像NFC支付產業鏈那麼長,需要協調的利益少,且推廣成本低,無需對消費場所硬件進行改造,只要安放一個二維碼標識牌,用戶掃一掃就可輕鬆支付,因此發展極為迅速。

  但是,病毒與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二維碼支付的硬傷。2014年3月,央行下發緊急通知,表示為保護客戶的資金和信息安全,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以及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與此同時,央行明確表示鼓勵發展NFC手機近場應用。

  4月,央行金融IC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曉楓再次公開表態,將促進移動金融服務與金融IC卡融合,商業銀行、通信運營商、中國銀聯的NFC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主導,第三方支付機構、地方性區域性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為補充,實現優勢互補、多方共贏。

  他還提出,央行對於移動支付電子化路線一視同仁,但包括一些打車軟件中使用的二維碼支付方式,沒有密碼認證,不能作為一種可信的支付方式廣泛推廣。

  不過,由於市場的偏愛,央行的禁令並沒有完全阻止二維碼支付發展的腳步。支付寶與騰訊微信在拓展二維碼支付業務上仍然不遺餘力,同時在安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進。傳統商業銀行甚至中國銀聯也在不同程度地跟進。但安全與政策風險仍是懸在二維碼支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同時,NFC近場支付依然踟躕。NFC近場支付在中國演繹著一場至今尚未落幕的「看上去很美」的故事。作為一種短距高頻的無線電技術,NFC技術早在2003年推出時就被寄予了厚望,移動支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10年過去了,NFC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支付產業鏈始終難以打通。

  先是自2009年開始,三大運營商與銀聯的標準主導權之爭持續了近3年。銀聯在商戶網絡、POS終端等基礎設施上佔據優勢,而運營商擁有龐大的手機用戶群和移動網絡、對上游手機、芯片廠商也有相當的影響力,雙方都希望能夠藉機掌控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

  最終,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於2012年妥協,兩大陣營達成統一,中國銀聯建立的13.56MHz移動支付企業標準被確立為移動支付國家標準。此後,產業各方致力於受理環境的改善和技術、服務的籌備,中國銀聯積極推進線下POS機的改造。期間,銀聯、手機芯片廠商、通信運營商以及商業銀行也合作推出了一些產品。

  從技術的成熟到政策的支持,加上標準的統一,所有的資源都在聚攏,NFC支付看上去前程似錦,但市場現狀又如何呢?可以從一個小事例中窺見一斑,2014年7月上市的小米4取消了NFC功能,在產品發佈會上,雷軍如此解釋:「在小米3和小米2A上我們確實嘗試了NFC功能,但是根據反饋,這項功能的實際使用人數並不多,甚至只有1%,以致該功能很難推進,因此在小米4上取消了NFC模塊。」

  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低端市場中的佔有率毋庸置疑,iPhone 6重推蘋果支付之時,小米4卻取消了NFC功能,不得不引人思考。另外,看上去非常合拍的中國銀聯與蘋果支付並沒有成為合作夥伴,而支付寶可能牽手蘋果支付,同時,蘋果仍在向中國銀聯示好,而中國銀聯卻欲推安卓支付並把握主動權。可見,移動支付的迷霧仍未散去,未來,金融政策、各產業巨頭佈局以及市場用戶偏好,均會對產業格局造成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20

行動支付倉卒上路 銀行淪配合演出

2015-01-22  TCW
 
 

 

平時在日漸薄利的消費金融戰場上廝殺的銀行主管們,大概沒有預料到,有一天竟能忘卻彼此諜對諜般的競爭關係,齊聚一堂,宣誓加入同一陣線。

這是「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去年十二月底宣布成立的記者會,背後大股東為財金資訊公司、票交所和三十二家金融機構,亦為第一個官方主導的行動支付聯盟,當天除了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財金部會和銀行公會高層外,還有逾兩百名銀行界高層共襄盛舉,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發下豪語,目標是未來三年內衝到一百萬張卡、交易金額來到千億元,語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去年十月,蘋果的Apple Pay在美國上路,並與逾二十二萬家商店合作,其中包括麥當勞(McDonald's)、迪士尼(Disney)等知名連鎖通路業者。面臨Apple Pay來勢洶洶,國內銀行業者趁它搶進台灣前,先加入官方聯盟,企圖採取「合縱」戰術,鞏固台灣的戰場。

政府搶快?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竟免試辦

弔詭的是,儘管銀行業有「抵禦外侮」的共識,但不少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銀行高層,心中五味雜陳的說,這個聯盟的宣誓意味遠高於實質意義,只是為了趕上「二○一五年是行動支付元年」熱潮,草率上路。

政府甚至核准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免除「試辦」階段,直接上路,看似積極加快腳步,但銀行業心中卻充滿趕鴨子上架的無奈感。

一位合作銀行高層透露:「這是政府推的,政府要求業者支持,誰敢不賣面子?」其中一家民營銀行主管則抱怨,「政府只想讓民間覺得他們有做事,成立一個聯盟後,剩下的就是銀行的工作,未必與他們有關了。」

銀行業者滿腹牢騷,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深諳一件事:面對像美國如Square、蘋果等科技創新的行動支付業者,台灣要搶食這塊大餅,玩家絕不能只有銀行業,而必須透過異業聯盟,與科技業跨業合作,掌握相關認證機制與規格,之後再慢慢將所有行動支付的介面、載具「一網打盡」。

成員太單一?合作的科技業只有中華電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銀行之一的凱基銀行總經理張立荃說,台灣市場太小,不可能每家業者砸下重金發展自己的一套系統,單位成本勢必過高,既然單一銀行難有所作為,和其他業者建置共同平台是唯一的路。

張立荃也強調,「未來(支付工具)可能不在手機裡,而是戴在手上、眼睛上,長久下來足以解構銀行的服務。」當支付工具與使用者越來越密不可分後,消費者揚棄票卡,勢必對銀行傳統的消金業務形成威脅。

換言之,如果行動支付聯盟發展有成,未來其聲勢將如同現在威士(Visa)、萬事達(MasterCard)等發卡組織,只是消費者使用的支付工具,從塑膠貨幣改成手機信用卡或其他行動裝置。如此一來,未來思考銀行的支付業務時,過去的舊思維將不再適用。

但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強調,國際上有關行動支付服務的共用平台,多由金融業主導,故金管會和央行同意後,才成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顯見仍無法拋棄「金融業才是主要玩家」的傳統心態;目前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科技業者,也只有官方色彩濃厚的中華電信,雖然趙揚清表示,日後將陸續與更多電信業者合作,但對業者來說,政府腳步已太慢,這次只是配合政府一起上演一齣戲而已。

儘管銀行業者抱怨連連,但並非不垂涎其商機,而且早就磨刀霍霍要搶食這塊大餅。早在去年十月,五大金控中信、台新、玉山、富邦、國泰就決定要入股另一行動支付聯盟、由國內五大電信業者及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的「群信科技」共一五%股份。

中信金控副總經理高麗雪表示,看好群信是國內唯一獲得各電信業投資的業者,能協助公司與電信業者交換不同的技術資訊,且更能與各領域商業客戶合作,透過其平台下載保密性較高的會員資料。

銀行業不能輸?輸了行動支付,恐怕丟排名

事實上,這五大金控不只入股群信,同時也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台新金控發言人林維俊說,為了趕上行動支付的潮流,兩者都是必要的,多方合作才能達到互補綜效。顯見在這場行動支付大戰中,銀行業者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

群信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志盈甚至認為,以往消金業務的龍頭業者們要留意了,若其他同業發展行動支付的服務更出色,雙方距離一旦拉近,可能連原先的排名都要重新洗牌。

林志盈認為,不管是銀行或行動支付業者,最大的對手都是現金,因為其他亞洲先進國家非現金支付比率皆超過五成,國內卻僅二五%左右。「大家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而不是我贏或他(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贏,如果最後Apple Pay贏呢?屆時消費者被蘋果綁得緊緊的,電信業者也輸,銀行業者也受不了。」

行動支付的大浪潮來襲,將衝擊台灣銀行業的消金版圖,不論是金融業者或行動支付聯盟,想成為最後的贏家,除了異業結盟外,推出好的應用服務,擄獲消費者的心,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延伸閱讀】抵禦Apple Pay,台灣2大聯盟勝算在哪裡?—3大行動支付聯盟優劣勢比較

●群信科技

˙優勢

1.唯一整合台灣5大電信公司業者

2.擁有最大的SIM卡客戶基礎

˙劣勢

無法綁定舊信用卡,須向其合作銀行另申請新的虛擬卡,才可使用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

˙優勢

1.擁有金融業者既有業務的龐大客戶基礎

2.有各銀行信用卡特約商店,合作方便

˙劣勢

目前僅與一家電信業者合作,難快速推廣新的USIM卡

●Apple Pay

˙優勢

1.iPhone熱賣優勢

2.潛在用戶群龐大,有信用卡資訊的iTunes帳戶逾8億個

˙劣勢

只限在蘋果的軟體、硬體使用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20

SWIFT:人民幣晉升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01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近日發布數據稱,人民幣已於2014年11月取代加元和澳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僅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此前一年左右人民幣一直位列第七。

據SWIFT發布,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幣全球付款價值不斷取得新高,以2.17%的全球占有率緊隨市場份額為2.69%的日元。而在 2013年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市場的占有率僅為 0.63%,全球排名第13位。以下SWIFT圖表展示了人民幣的占有率及相關排名的變化。

人民幣,SWIFT,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結算中心

SWIFT的銀行市場部主管Wim Raymaekers 表示:

“人民幣晉升為全球五大支付貨幣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一成績充分展示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代表著人民幣已由新興貨幣過渡為常用支付貨幣。全球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不斷崛起,以及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簽署的八份相關協議都在此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前中國已在15個內地以外的國家地區建立了人民幣結算中心,它們分別位於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北、新加坡、首爾、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瑞士、盧森堡、馬來西亞、曼谷、悉尼、多倫多和迪拜。

SWIFT數據還顯示,2014年12月,全球人民幣支付價值總額增長20.3%,所有貨幣的支付額增長了14.9%。如SWIFT下圖所示,過去兩年,人民幣的支付價值總額持續三位數增長,增幅高達321%,美國的支付額也在持續增長,但歐元的支付額較兩年前減少。過去一年,人民幣支付價值總額上漲102%,同期所有貨幣價值總額僅增長4.4%。

人民幣,SWIFT,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結算中心,美元,歐元

2014年全年,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分別下跌2.52%和2.76%。《南華早報》報道援引渣打和匯豐等銀行預測稱,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還將下跌。

今日人民幣即期匯率本周第三次下跌,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報6.1282,上調幅度為去年12月8日來最大。昨日,人民幣兌美元收盤上漲0.17%,創去年12月30日以來最大漲幅。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提到,因上周歐洲央行計劃啟動全面QE和全球各大央行競相寬松,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與日俱增。上周四,歐洲央行宣布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從今年3月起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歐洲國家債券,持續到2016年9月,總規模接近1.2萬億歐元。若歐元區通脹未回升至2%,還可能繼續購買。

今日稍早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路透援引上海某商業銀行交易員的評論稱:“中國央行近幾個月來一直容忍人民幣貶值,如今包括歐洲在內的全球各大央行的寬松行動可能會進一步推動中國央行主動引導人民幣走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506

互聯網外匯支付試點擴至全國 單筆網購限額升至5萬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44

今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外管局)發布,擴大2013年3月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地的試點,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部分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允許支付機構為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外匯資金收付及結售匯服務。

據外管局網站發布,開展上述業務的相關通知即日生效,其主要內容包括:

1、提高單筆業務限額。網絡購物單筆交易限額由等值1萬美元提高至5萬美元,放寬支付機構開立外匯備付金賬戶戶數的限制。

2、規範試點流程。支付機構要取得試點資格,應先行到註冊地外匯局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企業名錄”登記。

3、嚴格風險管理。要求支付機構嚴格履行交易真實性審核職責,留存相關信息5年備查,並及時準確報送相關業務數據和信息。外匯局將對試點業務開展非現場核查和現場核查,進行審慎監管。

所謂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及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開展該業務不僅可以擴大跨境人民幣的使用範圍,還將會為境內消費者在網上“海淘”帶來巨大的便利。

今日發布的通知將有助於擴展對跨境電商的支持。中國證券網報道認為,A股中跨境電商概念股華貿物流、海寧皮城、中國國旅、外運發展、重慶百貨等,近期可重點關註。

2013年3月,外管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決定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地開展試點。同年9月,支付寶等1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獲得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資格。

Enfodesk易觀智庫去年11月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3季度》顯示,去年第三季度,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額達2.533萬億元,環比增長25.6%,擺脫了第二季度的增長低谷。當季支付寶錢包、拉卡拉和財付通分別以79.26%,7.49%和7.37%位居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市場的前三位。

第三方支付,互聯網支付,網購,電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96

支付寶莫慌,當心陷入微信的紅包圈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2/149060.html

黑馬說:紅包是小朋友在春節期間最喜歡的新年禮物,不過自打去年春節微信推出紅包以來,互聯網紅包似乎就從那個時候開始火了起來。去年微信紅包的火爆,也是有人高興有人愁。廣大微信用戶們通過微信綁定自己的銀行卡,然後向親朋好友發送紅包,這毫無疑問地刺激到了支付寶的利益。

而微信自打去年嘗到了紅包的甜頭之後,今年春節的動作似乎比去年要來得更猛烈些。據可靠消息稱,微信今年與春晚達成了合作,並將在大年三十晚上聯合多家品牌商家共同發微信紅包,聲勢十分浩大。不光是微信,騰訊的手機QQ也加入到了這場紅包大戰中來,這將會讓支付寶再次神經緊繃。
 
\文/劉曠  購團邦資訊創始人
編輯/i黑馬

手機QQ、微信成掎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


微信在一周前剛剛發布了最新版6.1版本,在這個新版中紅包功能全面升級,除了不再顯示紅包總金額外,最大的變化就是把紅包放入了附件欄,成為與照片、視頻等高頻附件並列的新附件,相比之前更加簡單易用。同時新增年度收入、發紅包明細,群紅包手氣王次數查詢功能,引發用戶自發分享,增加了紅包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與此同時,在面對支付寶聯合微博和來往推出紅包之時,騰訊旗下另一個強大的移動社交平臺手機QQ也順勢推出了QQ紅包。QQ紅包像極了它的兄弟微信紅包,都是在好友、群組聊天窗口的附件欄,方便聊天時隨時發紅包。同時,在QQ錢包和QQ紅包生活服務號,也能找到入口,這點和微信紅包幾乎一模一樣。

QQ紅包同樣具有“拼手氣紅包”和“普通紅包”兩種紅包形式。“拼手氣紅包”即是大家熟知的“拼人品”搶紅包,金額隨機發放。“普通紅包”則是定向紅包,可以指定金額給指定好友或群組。同時,QQ 錢包融入了更多的社交元素,用戶可以通過“紅包排行榜”查看好友收、發紅包的排名,看看哪些人進入了愛發紅包的“土豪榜”,哪些搶到紅包最多成為“人氣王”。

大家都知道,發紅包的最關鍵因素就在於用戶的互動性。從用戶屬性的角度來看,微信用戶在城市當中具有更高的粘性,而手機QQ卻在廣大農村地區擁有良好的覆蓋。此次手機QQ防護廣大農村地區,微信守衛城市中心,二者聯手形成了有利的掎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

支付寶紅包六大玩法反擊

與去年的被動不同,今年支付寶積極地打響了保衛戰。日前,支付寶錢包推出了最新版本8.5,並推出了6大玩法進行反擊。

第一大玩法自然就是社交分享。支付寶錢包在新版中上線了“我的朋友”這一功能,放在“探索”一欄,明確地向微信、手機QQ挑戰:你們可以攻擊我的支付,我也可以偷襲你們的社交。

當然,支付寶此舉更多是通過發紅包增強支付寶錢包的社交屬性,更好的保衛自己。同時,支付寶紅包還支持微博、來往兩大社交平臺分享。不過相比微信而言,讓人有些擔心的是,分享到微博上的紅包會不會被陌生人搶走?此外,分享到來往和微博,需要在支付寶紅包和微博、來往之間跳轉,用戶體驗性也是阿里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大玩法是個人紅包。相比騰訊系的“拼手氣紅包”和“普通紅包”,支付寶也推出了普通的現金紅包和“逗比紅包”。逗比紅包玩法略有不同,根據紅包的金額隨機生成三個數字讓朋友來猜,猜中則全拿走,猜不中則只能拿一半,剩下的一半可以繼續分享給朋友。

第三大玩法是接龍紅包。朋友領取紅包後,會出現紅包所在的金額區間讓對方競猜,如果猜中紅包金額,將獲得相應的金額;如果未猜中,金額區間會根據所猜的金額數進行縮小,可以將當前的接龍紅包轉發給朋友繼續猜;朋友如果猜對,轉發者和猜對者都可以獲得相應的金額,紅包資金會打入猜對路徑上所有參與者的支付寶賬戶余額。

接龍紅包和逗比紅包其目的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互動起來。不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繁瑣性和紅包的不確定性(被自己不認識的人領走紅包)。

第四大玩法是群紅包。通過將一個紅包分為幾份,然後分享到群里,搶到紅包的人隨機分。對於支付寶的這個群紅包。在下還是有些不理解,支付寶本來就沒有相關的社群關系存在,而分享到微博群、來往紮堆的話,這兩個群組的活躍性自然不用我多說了,如果搶這個紅包的人數不夠,那很多人會不會白搶了?

第五大玩法是面對面紅包。這種玩法要求必須要在現實中朋友們面對面一起玩,隨機將紅包分成多個小紅包,以玩遊戲的形式搶紅包。這個倒是增加了玩紅包的遊戲趣味性。

第六大玩法就是討紅包。可以向家人、老板、朋友甚至朋友群發布討紅包鏈接。區別於微信紅包只能發,討紅包不失為是一種創新玩法。

支付寶表示,“紅包”背後承載的是社交功能,支付寶希望通過增加紅包的玩法,更好地發揮紅包在加強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作用。

微信春晚紅包意不在支付,支付寶當心中圈套

在很多人看來,支付寶與微信此次的紅包大戰,都是為了支付。不過在劉曠看來,微信春晚推送紅包拉動支付僅僅只是開始,微信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戰略。

來自劉曠的獨家消息,微信此次春節活動會從除夕一直到大年初三,不過卻只有春晚那個時間會發送紅包,從初一到初三發送的並不是紅包,而是聯合隨視傳媒為企業打造的微信卡券。微信卡券一頭連接商家,另一頭連接微信用戶,是商家通過移動互聯網與用戶連接的最好方式。

大家都知道春晚是一個什麽樣的舞臺,如果能夠在春晚搞個促銷或者做個宣傳,這是無數商家夢寐以求的事情。通過促銷,商家能夠與消費者真正聯系起來,而優惠券、傳單等卻是商家促銷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常用方式。微信這麽做的目的是要打造一個生態,借助紅包引入微信卡券,從而實現真正連接消費者和商家,完善O2O大戰略。

來自劉曠的獨家消息,微信這次紅包總量是2億元多,微信卡券總量是2億多張,單張優惠幅度平均達到了6折,同時微信會在“我”的欄目里上線“卡包”功能,與“錢包”處於同等重要位置。
 
\支付寶此次慌亂下發動的紅包保衛戰,其意就是要保衛自己的支付地位。但是支付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微信發紅包竟然是要撬動從支付到商家再到用戶的整個O2O生態鏈,而這一次的微信春晚紅包更是聲東擊西,名為發紅包搶奪支付用戶,實為送卡券撬動商業、打造商家與用戶連接的新橋梁。

本文作者:劉曠,購團邦資訊創始人,微信公眾號:bangkeji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