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角度解構智能手表,創業者的機會在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0/154783.shtml
導讀 : IDC預計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1.10億,實現38.2%的同比增長,智能手表的創業浪潮或許才剛剛開幕。
不久前,易觀智庫發布了《中國智能手表年度綜合報告》,將2016年定義為智能手表在中國市場的啟動器,並給出了2018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將突破180億美元的預測。
從2012年至今,國內對智能手表的關註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至少從現在來看,人們更關註大紅大紫的人工智能,創業者也更青睞於虛擬現實這個新寵兒。相比之下,智能手表開始進入了一個市場平靜期。
可從另一方面來看,曾經備受矚目的智能手表,或多或少被貼上了“雞肋”的標簽,創業者的狂躁也讓這個行業一直活在概念紅利下。如今智能手表歸於平靜,用戶需求卻被充分挖掘,操作系統和產品形態日益完善,基於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體系也逐步成熟。誠然,智能手表似乎迎來了真正的機遇期,而對曾經打過退堂鼓的創業者來說,還有機會分一杯羹嗎?
易觀智庫為國內的智能手表行業描繪了這樣一幅生態圖譜,大大小小細分了16個市場,總結來看可分為智能手表、銷售渠道、解決方案、操作系統和元器件五個部分。這些領域的市場成熟程度不盡相同,對創業者來說也意味著不同的前景和機會。
智能手表,市場很大仍不成熟
當創業者一窩蜂的湧入可穿戴市場時,智能手環等運動追蹤設備確實在國內打開了市場,樂心、bong等創業公司也脫穎而出,但在智能手表上,國產品牌卻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我們先來對創業者做一個SWOT分析。
分析來看,對創業者來說智能手表產品創業可謂風險與機遇並存,大致可以歸為四點:
1、從IDC發布的《2015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統計報告》來看,Fitbit、小米、蘋果、 Garmin和三星位列前五,雖然Fitbit、小米和Garmin的產品仍以智能手環為主,蘋果和三星的強勢上位,似乎預示了智能手表的大有可為。
2、縱觀國內智能手表市場,華為、中興、聯想、TCL等手機品牌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淘寶和眾籌平臺上也紛紛出現了可以媲美Moto 360的產品。可創業者想要和手機廠商正面抗衡,在資金、技術、營銷、渠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況且智能手表仍處於市場啟動期,用戶也尚未對智能手表類產品產生剛性需求,在選購時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品牌背書的影響,比如Apple Watch有幸躋身銷量前三,和蘋果的品牌效應不無關系。
3、老人、孕婦、兒童等利基市場仍然為創業者提供了機會,也有創業者深耕於此。然而從現階段的銷量來看,360兒童手表和糖貓等有巨頭背景的產品依然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或者說這個市場還在培養之中。從另一方面來說,利基市場的規模仍比不上大眾市場,到底能夠容納多少創業者還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智能手表市場是創業者不可錯過一塊蛋糕,卻也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在解決方案和元器件供應不成熟的前提下。
4、IDC給出的數據顯示,AppleWatch在2015年占據了14.9%的市場份額,除了品牌的背書,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蘋果瞄準了時尚和奢侈品市場,搶占了百達翡麗、寶璣等瑞士傳統手表廠商的市場份額。只是,AppleWatch的市場反饋並不樂觀,主要表現在續航和功能上,但運動跟蹤、提醒等功能卻被使用者所青睞。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將傳統腕表智能化,以滿足人們對於剛性功能的需要,不失為創業的一個方向。但在品牌效應薄弱以及產品品控不足等條件限制下,這類產品尚未形成爆發的態勢。
操作系統,門檻太高創業者機會不多
相比於智能手表成品,操作系統無疑是一個高門檻卻大有可為的市場。隨著谷歌對Android Wear的收緊,三星、LG等紛紛“逃離谷歌”,國內智能手表領域也表現出了對替代方案的需求,特別是在因為谷歌服務導致Android Wear在國內無法兼容的情況下。
國內也出現了相關的創業公司,比如被很多智能手表愛好者所熟知的Ticwear,憑借對Moto 360等明星產品的兼容在國內積累了不少原始用戶。但這類產品到底有著怎樣的市場地位,先來看下面的對比分析。
遺憾的是操作系統創業者並沒有打動對可穿戴設備虎視眈眈的國產手機廠商,上述所說的華為、中興等業已推出智能手表的廠商,前者選擇了中國版的Android Wear,後者則直接內置了TOS。與之同時,BAT也開始發力智能手表操作系統,百度祭出了Duwear,騰訊上線了TOS,阿里的YunOS也推出了智能手表的系統。雖然百度尚未正式發力,騰訊卻早已借助TOS吸引了inWatch等首批合作對象,YunOS也迎來了包括沃邦和inWatch在內的合作夥伴。原因很簡單,相比於BAT等互聯網巨頭,創業者即便在早期的技術上占有些許優勢,在健康大數據、銷售渠道以及開發者平臺和交互技術上都有著明顯的劣勢。
對於後來的創業者來說,操作系統的門檻已經成立。根據智能手機的發展規律和Android Wear中國版的推出,自研系統或屈身安卓將成為一種主流,這為創業者在表盤和軟件服務市場留下了紅利窗口,操作系統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想象力。或許,執著於操作習慣的創業者應該換一種思路,比如說提供類似“wearaday”的軟件服務。
渠道和元器件,從0到1與從1到N
之所以把渠道和元器件放在一起來講,因為可穿戴看起來是一個新興市場,可無論是渠道還是元器件供應都已經被巨頭們所把持。即便有創業者試圖從這兩個領域切入,做的更多的是從1到N的複制,而非從0到1的創新。
先從渠道來說,目前智能手表的銷售主要分為三種,一是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二是迪信通、蘇寧等線下門店,三是淘寶眾籌和京東眾籌等眾籌平臺。比較遺憾的是,智能硬件領域尚未有知名垂直電商出現,放在兩三年前來講,智能硬件的垂直電商是一個機遇,但那時很多創業者把眼光瞄向了眾籌平臺。或是受到國外kickstarter等平臺的啟發,類似於點名時間、天使匯的眾籌平臺相繼誕生。結果大家也很清楚,淘寶和京東憑借電商優勢後來居上,所謂的眾籌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此時的創業者已經很難顛覆淘寶和京東的市場地位,雖然我們也希望有新的競爭者出現。
而在元器件的問題上,形式似乎要更加嚴峻,芯片市場有高通、聯發科、英特爾等一眾廠商的爭奪,傳感器市場也有東芝、TI、飛思卡爾等國內外巨頭,屏幕和液晶面板的技術專利也一直被日韓廠商把持著。和手機市場一樣,在元器件領域不乏有出色的創業團隊,可從市場趨勢和品牌因素上,創業者很難在這個領域發揮自身的優勢。就好比說很多消費者對國產處理器不買賬,廠商們也頻頻標榜自己的元器件供應商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在智能手表還未走向成熟的情況下,創業者想要從元器件生產上分一杯羹,還需要一個機遇。
解決方案,創業者的最後一片沃土
在筆者看來,針對於傳統腕表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的最後一片沃土。一方面參考手機廠商對智能手機解決方案的依賴,智能手表解決方案是一個潛力市場;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形態更加多樣,為方案廠商留下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國內已經有不少創業者在智能手表解決方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較為知名的有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和大聯大世平,其中在巴塞爾鐘表展上亮相的深圳智能表芯科技,剛剛推出了以行針型智能表芯為核心產品的解決方案。那麽這類創業者又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呢?
不難發現,解決方案的市場現狀要更加樂觀。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表銷量為810萬塊,而傳統瑞士手表出貨量為790萬塊。瑞士手表廠商們也公開承認對智能手表的低估,而行針型智能手表或將成為傳統腕表企業反擊的一個方向,而包括Swatch和LVMH在內的品牌業已推出了類似的產品。相比於其他領域而言,解決方案或許是創業者切入智能手表的一條“捷徑”。
記得LVMH集團鐘表部門總裁克勞德·比弗談及傳統腕表廠商的轉型時說了這麽一番話:“沒有人知道智能手表的未來。我們可以看著’這列火車’從遠處開來,然後再看它開往哪里,但我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在這趟列車上。”一語點破了傳統腕表廠商在智能化轉型上的被迫與無奈,對創業者來說卻是一個機會。
在筆者看來,創業者或可以從下面三個方向發力。
一是做傳統手表廠商轉型的推動者。傳統腕表的優勢在於外觀設計和品控,以及與生俱來的集成技術,這便為創業者提供了供應智能表芯定制機芯模組和配套解決方案的合作方式,考慮到全球大大小小的腕表廠商,市場規模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在電池技術和交互設計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擁有傳統腕表外觀的輕智能產品有著更低的用戶門檻,而從Withings風靡全球的趨勢來看,類似於智能表芯科技推出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似乎踩準了傳統手表智能化轉型的風口。
二是做智能手表領域的”高通“。PC時代成就了英特爾,智能手機登上歷史的舞臺後,高通和聯發科趁勢崛起。大眾經常把高通誤解為一家處理器廠商,事實上高通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智能手機解決方案服務商。除了提供處理器,為設備廠商提供了全套的芯片和軟件解決方案,這也是很多新興手機廠商能夠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將產品向市場的原因所在。在諸多的智能手表創業者中,一些解決方案創業者似乎立誌成為手表行業的”高通“,也在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和技術研發,並和智能手表的核心元器件供應商達成了一系列合作。但如何避免和BAT等互聯網巨頭的正面競爭,拿出革命性的智能表芯以贏取傳統腕表的青睞,完成從硬件先行到內容服務的進化,並利用專利申請形成技術上的壁壘,將成為夢想能否落地的關鍵。
三是通過解決方案連接健康大數據服務。正如文初所說,基於健康大數據的服務體系正逐步成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智能手表的雲服務和大數據平臺已經成型,衛生部和各級醫療單位也向智能硬件拋出了橄欖枝。但產品和服務之間卻出現了斷層,一是缺少統一的接入標準,二是智能手表廠商各自為戰,服務的整合成本太高。解決方案本身就是為了服務產品,如果能夠向上打開醫療服務的大門,做智能手表和健康大數據服務合作的載體,倒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這也是一個和巨頭賽跑的方向。
總的來說,從解決方案入手像是一場自下而上的變革,相比於成品、系統等被巨頭圍堵的方向,解決方案有著更多的想象。IDC預計2016年底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有望達到1.10億,實現38.2%的同比增長,智能手表的創業浪潮或許才剛剛開幕。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lter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免費、O2O之後:地圖市場下一個決勝點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4/154856.shtml
今年來,手機地圖市場的競爭變得愈發激烈,縱觀幾年以來,手機地圖經歷了免費模式帶來的市場顛覆、O2O引發的巨頭分野之後,發展到目前,巨頭之間又開始基礎數據的爭奪和競賽。早在2014年騰訊就入股四維圖新替代高德成為騰訊地圖的數據提供商,在POI、動態數據低調耕耘。高德一直深耕LBS,去年俞永福發郵件也表示要“踏實做好基礎數據”。日前,此前主力進擊O2O的百度地圖最近在三七女生節、重慶黃桷灣立交橋、三里河道路數據采集更新頻頻,地圖市場開始走入下一個決勝點—爭奪基礎數據的優勢。
地圖廠商的歷史回顧:從收費到免費,O2O與LBS的分野
從2013年至今,手機地圖的市場之爭與商業模式經過了幾個涇渭分明的發展階段,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最初階段的手機地圖是需要收費的,比如早在2013年8月之前,百度地圖百度導航原本是收費30元,而高德的手機地圖導航是收費50元,在2013年8月,百度官方微博公開宣布,原本收費30元的百度導航2.0版永久免費。緊隨百度身後,高德即也當天宣布售價50元的手機導航免費。並對外表示,手機導航免費一事,高德已醞釀了很久。
事實上,在當時來看,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席卷而來,作為出行基礎屬性的地圖導航的免費化是大勢所趨,某種程度上而言,從收費到免費,也意味著當時的競爭格局變得激烈。當時的地圖、導航產品之間的競爭的核心是圈用戶量的階段,這個階段,對於習慣免費的中國用戶而言,免費模式是把殺手鐧,這對於高德與百度來說,從收費到免費,都迎來了一個用戶量空前快速增長的階段。
而收費模式被免費模式徹底顛覆之後,就意味著對於在商業模式尚處於摸索階段的各大地圖應用服務商,如果沒有厚實的財力、物力、人力等各種資源的支撐,地圖業務營收將必須從其他渠道獲取或者說尋求其他更為靈活與想象力的盈利模式路徑。
如何盈利呢?2014年之後,O2O成為國內移動互聯網的大熱門。我們看到,打開百度地圖與騰訊地圖,均開始看到他們各自推送的O2O服務,然後才能進入地圖頁面。對於百度來說,O2O具備極大的想象空間,這個想象空間包括手機搜索、地圖、糯米等架構出來的生態。對於騰訊來說,騰訊地圖也是其連接一切戰略布局中不可少的一環。
因此,各巨頭基於地圖服務的盈利模式需要進一步梳理,而梳理出來的結果是,百度確定了連接人與服務的戰略。高德深耕LBS,偏向於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務。相對來說,騰訊更偏向車聯網的布局,比如騰訊推出硬件路寶,關註以汽車為載體的應用,傾向於汽車應用地圖,用戶產生數據與街景地圖,也變得越來越重要,2015年8月,據BusinessWire消息,騰訊將對室內定位服務提供商Sensewhere進行戰略投資。
對於巨頭而言,地圖是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置的意義有著底層系統的意義,地圖若單論一項導航工具,其想象空間會比較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雖然說一切服務都與位置相關,但地圖服務是不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要視情況而定,並看這項服務依附的基礎與嫁接的布局,如果地圖業務單純作為一項導航與LBS工具類應用來看,擔不起“基礎設置”的這種地位,而如果成為架設在諸多業務布局下的底層大數據的一環,就開始有了生態支撐的意義。這類似於谷歌的Android系統,在Android系統的支撐下,谷歌電子商店等軟件布局才能依賴這個源頭流出源源不斷的活水,成為諸多業務交叉的生態布局的中間環節。
O2O走入下一階段:地圖作為數據入口的價值在放大
所以我們看到,國內主流地圖業務(百度地圖、依附於阿里的高德地圖、騰訊地圖)幾乎都是被BAT三巨頭把持,因為在巨頭攻城略地的過程中,諸多移動互聯網業務布局散開,需要地圖這個匯集點將其收攏。
比如在百度的陣營里面,百度地圖則逐漸發展成為支撐百度糯米、百度外賣、去哪兒網,以及第三方服務例如優步、e代駕等基礎性服務平臺而存在,而Uber也需要依托百度地圖打造一個圍繞交通出行服務的平臺。如此一來,百度地圖已逐漸被架構成一個集訂酒店、拼車、叫Uber、團餐等諸多O2O服務的交易或服務平臺。正因為地圖趨向平臺化發展,又負責匯聚實體商家服務內容和業務數據的入口,這也意味著O2O正走入下一階段,地圖作為數據入口的價值在放大。
百度也想在O2O布局逐漸見效的時間風口,通過保障地圖基礎數據來夯實O2O體系底層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說百度地圖上酒店、拼車、叫Uber、團餐等業務越多,POI數據、動態數據以及可獲取的服務等上層數據就變得越重要,地圖對於O2O的入口價值就越大。
所以,我們看到,此前主力進擊O2O的百度地圖最近重慶黃桷灣立交橋、三里河道路數據采集更新頻頻的動作來看,基礎數據之爭或是地圖市場的下一個決勝點,如前所述,騰訊拿下了擁有極強實力的數字地圖供應商四維圖新,高德也繼續深耕LBS。而百度地圖、高德、騰訊之所以均開始重回基礎數據能力方面的角逐,緣於地圖業務正在走入下一階段,它們都嫁接於互聯網巨頭的移動互聯網布局或O2O業務之下,能不能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還要看地圖的“基礎數據”效應能否有效釋放。另一方面,這種改變也是需要跟隨技術的遞進與未來趨勢的演進,謀求下一階段的發展點。
從傳統的數字地圖到未來虛擬現實地圖:數據采集技術能力變得重要
如前所述,地圖的產品形態對於巨頭而言,即為了承載更多的功能與導流的基礎性服務而生,未來增長潛力尚未到頂。另一方面,目前嫁接於移動互聯網上的生態與產業正在發生改變,比如O2O之後,車聯網,人工智能、VR等領域的技術開始呈現星火燎原之際。另外,國內城市化在加速,商鋪分散錯落於各高層建築內,尤其是目前的一個大趨勢則是,隨著人工智能與VR產業的發展,地圖服務還有新的想象空間。
早在去年,谷歌就嘗試將VR與地圖服務結合起來的提供更多元化的體驗,比如推出全新的獨立街景應用,用虛擬現實頭戴設備Cardboard將幫助用戶查看街景照片。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街景應用直接使用手機自帶的相機拍攝360°球面照片,然後通過谷歌地圖提交分享,海量用戶成為谷歌的免費“人肉街景車”。
百度地圖也在做一些事情應對新趨勢。比如通過讓用戶加入其中推動地圖數據采集。百度地圖副總經理顧維灝此前表示,2015年有超過千萬用戶參與共建地圖POI數據,用戶每天提供的情報超過50萬,提供的照片超過40萬張。另外,百度正在將數據維度的采集延伸到室內,室內跨樓層立體路線規劃。用戶可以在百度地圖最新上線的3D導航技術,將百度地圖自產的全景數據和二維數據進行加工後生成三維數據,還原真實場景,車主在遇到多個立交橋層疊的路段也能找到正確的導航路徑。
那麽這樣一來,我們發現,地圖所需要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地圖上的POI數據越來越多,地圖上的服務點繁複與層次更高,現在百度地圖上能夠找到超過4000萬個POI數據,這些數據中,有2000萬個與生活服務深度關聯,而用戶搜索比例占到70%,也就是10個人中,會有7個人與這些生活服務POI數據連接起來。
無論是谷歌還是百度,所做的正是將地圖展現形式從二維變成三維,從室外到室內,從平面到立體,這樣一來,傳統的數字地圖到未來的虛擬現實地圖或成趨勢。當未來海量地理信息可能是以VR視像的形式來展現,所需的數據量將變得空前的複雜。這也是百度地圖為何目前重點發力從外業采集到內業生產到業模式識別、深度學習、三維重建、點雲信息處理等技術方面來提升數據采集的自動化生產能力的原因。而不止是百度,高德與騰訊,它們也沒有停止對POI的采集與應用。
騰訊、搜狗等其他地圖廠商也加強了在數據能力上的建設。從目前來看,騰訊地圖本身的發力不如百度、高德明顯,騰訊如何從基礎數據這一市場入手,支撐自身的產品和服務,還得再想想。此前騰訊投資四維圖新並推出騰訊地圖品牌,也有傳言稱,騰訊地圖未來與搜狗地圖未來可能走向合並,但如何整合關系著騰訊地圖的發展,目前依然懸念重重。目前來看,騰訊地圖業務似乎並沒有上升到騰訊的戰略級產品的這樣的地位,未來在基礎數據方面可能還需要發力。
國外地圖巨頭想搶食 :“短板”要補“長板”要建
巨頭重回基礎數據的角逐,某種程度看也與矽谷巨頭入華傳聞相關。從去年年底開始,有消息傳出谷歌與蘋果地圖將相繼入華,而在國內,百度、高德等廠商相對於谷歌的核心優勢就是國內基礎數據的優勢,即百度構建的還包括上層O2O內容,以及在POI數據、動態數據以及可獲取的服務上的優勢。從前面的論述,事實上,要使得地圖成為巨頭架構下一個重要入口,地圖數據采集能力依然是核心,這是谷歌與蘋果入華卻不能對國內廠商構成威脅的核心原因。
我們知道,在技術與數據等優勢之外,若論地圖信息更新系統、用戶優勢又或者是開放平臺和生態鏈的架構與渠道開展,谷歌幾乎從零開始,谷歌地圖在國外數據豐富更新及時,但在中國,由於荒廢了5年,這個空白導致太多短板要補,太多工作要做。
而蘋果地圖也有可能追隨谷歌腳步切入中國市場。近年來蘋果相繼收購了包括Locationary、HopStop在內的不少公司,不斷提升地圖準確度。蘋果對iOS系統強控制力以及在中國智能機市場iOS份額有11%的比例,使得蘋果事實上在中國更有威脅力與想象空間,但蘋果遇到的問題與谷歌是一樣的,比如針對中國各大中小城市的地圖信息不完善,因為地圖的本質是POI( Point of Interest),地圖擴展到什麽範圍,POI就擴展到哪里,谷歌地圖以及蘋果地圖進入中國,未來可能要用到四維圖新等廠商的數據而受制於人,這是一個極大的短板。
加之蘋果谷歌對用戶與市場以及政策的理解與國內巨頭不在一個層次、在業務開展、產品叠代速度、人力的配置與基礎設施的搭建方面,兩者與中國BAT等互聯網公司快速叠代的企業文化與應變速度相對抗,也幾乎沒有優勢。這一切決定谷歌與蘋果地圖入華,可能由於在國內基礎數據能力的短板,而喪失核心優勢,依然是只是配角的命。這也是國內巨頭要更深入的夯實這一優勢重要原因。
所以,總的來說,地圖業務未來依然是以國內巨頭的勢力範圍。強龍難壓地頭蛇,地圖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入口,本土巨頭BAT等已經將地圖提到戰略高度,通過自身地圖業務架構到生態之上,將用戶,流量,數據打通,並與自身O2O業務捆綁,形成了O2O生活服務的閉環,各自搶占了穩定的用戶群,隨著時間越久則紮根越深生態鏈越完善,外來者強食的難度可想而知。
從提供技術、數據與平臺的本質來看,未來地圖與服務的結合未來會更緊密,手機地圖的演進從工具、到入口到平臺三個層次。如今正在向平臺方向演進,基於基礎數據優勢的平臺化模式或是地圖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基於場景之爭的地圖行業或有更多看點,我們繼續保持期待。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新喜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機會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0/154974.shtml
導讀 : 農村市場不僅是金融觸及不到,同樣也是商業難以觸及到的區域,不能夠就金融說金融,只把著生產環節說風控也是不了解行業的表現。
這世間本是沒有什麽互聯網金融的,但自市場經濟以來,人類眼見金融世界,諸般官僚習氣,結構失衡。又有分業經營,牌照林立。恰逢其會,追求效率平等的互聯網深入人心。遂以為互聯網浪潮下,諸般金融革新;金融神府,亦有互聯網插縫而入。
於是顛覆之說,流傳於世。自古以來,便有無數仁人誌士沖擊金融管制體系,保理、小貸、信托、擔保,無不被人們寄予厚望,但又無不是一地雞毛。除了少部分依然作為影子銀行茍延殘喘,其余要麽歸順權力尋租,要麽被打入金融犯罪的監牢。
相比於其他行業,互聯網似乎在資源上處於劣勢。但一批批聰明才智之士,前赴後繼,投入畢生精力,苦苦摸索。至今雖未解決一切問題,卻有那麽少數一些企業——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馬雲,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商業模式。世人皆以為互聯網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便有更多人前赴後繼,投身其中。
互聯網金融,便從破除監管開始一一說起。
去中心化和去監管化雙輪驅動
Frees的李豐在談到互聯網金融時說「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只是互聯網技術單輪驅動,大機會只出現在技術對傳統金融效率的提升;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是由去監管化和去中心化雙輪驅動的。」
在美國,去監管化在1970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程中已經完成,美國的金融行業已經是高度競爭、杠桿率高、服務充分的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僅僅是憑借信息技術通過更高的效率來對抗原有的金融玩家,主要機會集中在大數據領域。
然而在中國,情況並不一樣:網貸從2007年誕生,然而直到2013年余額寶出世前,網貸行業的發展一直止步不前。
余額寶出世後,網貸行業的體量瞬間增大數十倍;國家放寬政策,網貸行業的體量瞬間增大數百倍,民生、中信、平安、阿里、京東、騰訊等大資本紛紛搶灘登陸。而網貸產品本身並未有任何改變,這說明,在中國網貸行業的發展不完全依賴信息技術的驅動,而是由於監管政策寬松的推動。
據京北智庫及IT桔子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市場發生的投融資案例共計402起,融資金額超過400億元人民幣。而在去年的二級市場,A股有49家企業涉足互聯網金融,14年7月到15年6月,互聯網金融行業指數上漲540%,位列所有行業指數的第一名。
關註也有關註的不好,當一個行業被所有人都認可,BAT和金融機構的大家夥們就要開始在主流賽道上收割了。一個整體走到B輪的行業,哪里還有早期創業者的機會?
眾多細分領域存在機會,想做好都有難度
互聯網金融企業看起來雜亂無章,但窮究下來,可用4種模式總結之,這四種模式分別是:資金端、中介、資產端、後市場。
資金端吸引資金購買線上理財產品;中介進行協作匹配,包括理財超市、投顧平臺;資產端制造可供購買的資產,譬如學生債權、票據債權、車貸房貸債權;而後市場為行業提供其他服務支持,包括記賬工具、社區門戶、企業服務、媒體。
與一般分類方法稍有區別的在於,我單獨將中介與資金端進行區分,中介模式特指不承擔風險,純粹導流的C2C信息中介;而資金端指的是先購置資產再進行轉讓,獲取更多利益,也承擔風險的C2B2C模式的信用中介。
但當我們逐個分析,就愈發認同經緯錢坤所說的話:眾多細分領域存在機會,但想做好都有難度。
資金端,馬太效應越發嚴重,一個沒有名氣的P2P平臺獲客成本可能上千,純資金端平臺基本走到B輪後。由於資金端與風險不可分割,少數資產端不得不自建資金端,但終究難以在市場獲取競爭地位。
中介模式主要為資管、貸款導流平臺。但是,理財超市能有什麽差異化,僅取決於拿到好資產的能力;貸款導流平臺的融360和好貸則都走到D輪了。
後市場主要分為工具、社交、媒體,由於社交和媒體本身的壟斷效應,當下機會主要集中於企業服務。但這一行門檻壁壘甚高,無論是征信、支付,似乎都不是創業者能玩得起的遊戲。
資產端由於市場龐大、極度分散、種類繁多,雖然在小貸、供應鏈金融等傳統領域機會不大。但對於一些傳統金融觸及不到的地方,仍然存在互聯網的空間,集中於:
第一,消費金融:在居民加杠桿化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領域的眾多消費場景都函待開發
第二,農村金融:當我們談到居民加杠桿化,對於幾乎不存在杠桿的農民群體,存在的增量市場空間是毋庸置疑的。但互聯網在農村如何落地,是否不得不降維打擊,這仍是一個疑問。
第三,新品種資產證券化:包括不良資產、企業股權以及其他一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增值資產。
1200億農村金融市場
虎嗅的記者曾描繪過一個讓人心動的夢想:互聯網企業將創造一大批「先富起來的農民」,他們的收入水平、消費檔次不遜於一線城市的白領。他們的生活品質之高、之優雅、之健康,令租蝸居、擠公交者難以望其頸背。廣袤的田野充滿希望,人才流失的局面將會逐步扭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如果能從根本上改變9億中國農民的命運,多少個諾貝爾獎都不足以褒獎。
談完了情懷,我們來談現實:從客群角度劃分,人均授信高的白領階層被傳統金融服務,大學生被消費分期服務,人均授信低的藍領和農民是尚待開發的增量市場。其中藍領作為互聯網公司用戶的生命周期不會太長,一旦工作數年,傳統金融必然觸及並給他們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務。
而農民既是難啃的硬骨頭,也是具有長期價值的客群,這樣的潛在客群大抵有4億人,按照10%目標滲透率,客單價3000元,可估算出1200億的市場規模,足以支撐起數家獨角獸。而我們對未來的趨勢做一個預判,由於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老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失去勞動力,未來真的可能出現耕地荒廢的情況。甚至在有一些地方,進城打工的家庭,直接把家里的耕地種上杉樹等速生林木,幾年回家一次砍伐即可,長此以往,這些土地再也不適宜耕種了。因此國家提出了「適度規模化」的方針,幾十公頃的家庭農場,一年需要的資金就有大幾十萬,更不用說還需要配置農機設備以及其中的人力成本等。適度規模化,就意味著大量的金融需求。
但現有針對農村的金融服務並未提供很好的解決方案:覆蓋不全面、灰色地帶多、政府力量亂打一氣。一方面是供給端的結構性不足,另一方面也是農村金融的需求端的獨特情況:
第一,未被傳統金融服務覆蓋:我國共有4萬個鄉鎮,共計8億農村人口,潛在客群4-5億。我國農村還大量停留在宗族社會,商業金融機構無法形成通吃農村宗族社會的運作模式。無論是國家部委、大型國企,還是專註農村小微信貸的民營企業,如果不正面這個本質,片面采用擔保、抵押、政策性補貼、灰色催收,都難以讓農村金融發生根本性轉變。另一方面,農民絕大部分為首貸人群,居民杠桿率增高的空間又著實誘人。
第二,主要為生產性貸款:傳統農民對於借貸用於個人消費的觀念比較保守,而農機、交通工具、肥料、幼崽等生產性貸款一直存在需求,這些一般通過賒銷得到解決。然而,又由於生產單位與生活單位合一,生產用途與消費用途難以分割。
第三,缺乏穩定信用:農民沒有信用體系的積累或是標準化抵押品。雖然學生也沒有信用體系,但學生的情況大多標準化,而農民則各地差異巨大。若要談到共性則是,大部分農民對守約、規章制度等沒有概念,需要結合不同地域情況,通過社交關系、生產經營關系進行約束。
難怪說農村信貸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不管金額多少,整個流程所要投入的人力、時間成本幾乎是差不多的。
廣袤農村,唯有借力打入
如果采用傳統方式進行農村小微信貸必然不經濟,針對這個問題,現有少部分企業給出了答卷:
目前前景較為光明的是阿里巴巴的「旺農貸」:通過農村淘寶服務站的負責人進行放貸授信,因為本身就是村淘合夥人,既接受過阿里的培訓又熟悉村里情況。阿里巴巴在推進商業關系的同時推進金融工具,有了生產經營關系的約束,能夠有效控制客戶違約率。
農村消費金融創業公司的典型代表則是什馬金融:進行電動車、摩托車消費分期,直接與經銷商合作,可以低成本的覆蓋分散的農村。用戶購買電動車時自然而然享受了金融服務,對用戶而言,就是傳統的賒銷;但對商戶而言,有了什馬金融的支持大大緩解了資金壓力。風險由品牌商和經銷商進行大部分托底,資金端則是對接北銀消費金融。通過輸出技術和風險識別能力,革新了傳統的賒銷場景。
其他也有一些在不同村落建立貸款服務站的小貸或P2P,這些要麽割據一隅,要麽通過加盟模式迅速擴張。在互聯網金融的早期,這樣的企業享盡了先發優勢的紅利,但這樣的模式難以規模化擴張,隨著業務擴展,管理成本水漲船高,對於今天農村金融領域的創業公司,這條路未必走得通。
總而言之,由於農村具有極強的地域性和分散度,試圖通過城市力量輸血是算不清這筆帳的。所有人都需要思考兩個問題,如何低成本觸及到這些空間上極度分散的用戶?如何在地域性極強的市場規模化擴張?
農村市場不僅是金融觸及不到,同樣也是商業難以觸及到的區域,不能夠就金融說金融,只把著生產環節說風控也是不了解行業的表現。目前在農村金融做出成績的公司,無論是農資分期還是經營性貸款,都是先做商業再將金融滲透,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借小B的力來觸及農村。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黃席盛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2.shtml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憶墨星辰
2016-05-18 12:02
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黑馬說
我國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目前,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大多並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文|憶墨星辰
自從「互聯網+」概念被提出後,迅速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追捧的話題。在醫療領域,一方面,我國醫療行業中,藥品零售批發市場規模為 1.4 萬億元,商業健康保險近 1500 億,預計 2020 年會突破萬億,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到,「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政策環境為移動醫療提供了推波助瀾的動力。
一個月前,一條「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動醫療或成炮灰」 的新聞在醫藥行業鬧得沸沸揚揚。隨後一份《移動醫療公司最新死亡名單》中曝出包括 2009 年成立的 818 醫藥網和 2012 年成立的 51 健康網在內的 27 家移動醫療公司陣亡,該消息瞬間引起醫藥行業的思考: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App 遍地開花,卻抓不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到目前為止,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且在不斷增加中。這些 App 主要分為 5 種:醫藥產品電商應用,如如掌上藥店、1 號藥店、藥品網等;提供專業醫學信息和醫學參考資料的應用,如醫學時間、醫學文獻、白衣天使公開課等;提供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如春雨醫生、問醫、易診等;提供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的應用,如掛號管家、掛號通、微醫等;細分功能產品,如記錄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嗎」、測量心率的「心率區」。
雖然移動醫療 App 被分為 5 種,看起來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諸多的 App 中難免不出現「你抄襲我,我模仿你」的同質化現象。這在「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互聯網領域就難以突出激烈的競爭重圍。與此同時,被炒熱的移動醫療市場陸陸續續地仍有企業進來,整個行業出現爆照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數量已超過 1000 家。但這些企業中最終會有一大批移動醫療公司和項目經不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還未獲得資本的青睞就會死亡。
話說回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也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用戶通過移動醫療 App 目的是診療,而大多移動醫療 App 所做的都是圍繞診療這一核心的周邊環節。比如掛號、問答、信息資訊、賣藥、付費等,並不能通過 App 實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在線診斷。也許,是因為醫生是特殊行業,有職業資格和醫院編制的體制限制,在線診斷必須越過這兩道坎。
此外,移動醫療 App 是基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開發的,但經常生病需要求醫問藥的是老年人,而他們受年齡、知識、網絡條件的約束,能玩轉移動醫療 App 的人數恐怕連老年人群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就不用說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問藥了。更何況,人們會在閑暇時間逛淘寶、天貓 App,卻只會在生病之後才有可能想起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買藥。
行業步入爆發期,商業模式卻一直在探索中
進入「互聯網+」時代,移動醫療被炒熱的的背後是不斷有資本介入。據不完全統計,移動醫療領域 5 年融資近 7 億美元,從 2015 年 12 月到 2016 年 1 月短短兩個月就有近十家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獲得融資。
2015 年 12 月上旬,掌上藥店獲千萬美元融資、移動醫療新媒體"醫學界"獲 2000 萬 A 輪融資、「太極療」獲數百萬天使輪融資。12 月下旬,「看中醫」APP、上門醫療 O2O 平臺「理大師」和移動醫療應用 WellDoc 宣布獲得 5000 萬、1600 萬和 2200 萬美元融資。
2016 年 1 月 7 日,醫藥電商七樂康宣布完成超過 1 億元美元 B 融資。1 月 25 日,專註機器視覺在移動醫療應用的技術團隊拍醫拍宣布完成三千萬元 A 輪融資。1 月 28 日,醫藥電商「健客網」宣布完成 1 億美元 A 輪融資。
但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就是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就連被視為移動醫療領域的行業標桿春雨醫生也在嘗試從醫療專業問答到自由定價、從在線問診到會員制度、從試水育兒類電商到建設線下診所等方面摸索未來的商業模式。
目前移動醫療項目瞄準的盈利方式不外乎有流量廣告、流量分享、醫療保險、O2O,咋看起來都能實現盈利目的。然而仔細分析,這些方式只不過是「畫大餅充饑」罷了。靠流量廣告盈利必須有足夠大的流量,但前面已經說到移動醫療 App 的使用群體著實少得可憐,若要向他們推送廣告,估計能實現盈利的恐怕也就是春雨醫生這樣的行業標桿企業了。至於流量分享這種模式,首先要有流量,其次還要考慮貢獻流量的用戶隱私問題,因此盈利就更難了。
而 O2O 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上門送藥是 O2O,線下診所也是 O2O。但 O2O 又牽扯到醫療、醫藥、醫生等資源,在我國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嘗試 O2O 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比如「阿里健康」被迫忍痛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移交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就是鮮活的例子。
此外,醫療保險雖然是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在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與健康保險相關的通知、辦法下開始試水,微益、平安好醫生也已經和保險公司合作涉足醫療保險市場,但若醫療保險成為醫療保險的主戰場,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與保險公司又有什麽區別呢?!
發展勢頭不減,抓住「醫」字才是得天下的關鍵
然而話說回來,雖然至今沒有一家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對外公布實現盈利的消息,但除了死去的移動醫療項目外,其他的仍在繼續探索商業模式中,而且發展勢頭一點兒也不比項目啟動時差。當然,很有可能是作為創業者的一種「堅持精神」在支撐,不過堅持到最後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在移動醫療存在的所有問題中,第一條必須是用戶需求」,醫藥作家、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如是說。而能夠提供用戶真正需求的只有醫生和醫院,醫生和醫院在醫療服務中所處的位置,是任何移動醫療無可取代的。因此,移動醫療領域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須抓住「醫」字,即醫生和醫院。
作為患者就醫肯定是首選醫院,其次選擇醫生,只有醫院才能提供醫生診斷治療的環境,也只有醫生才能真正接觸患者的病痛。中國現在有 300 萬的執業醫生,分別就職於大大小小的、不同等級的醫院,且因為執業環境變差、醫患矛盾加劇、物質激勵不夠,合格的醫療人才還在流失。同時,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而移動醫療領域,哪家公司能夠掌握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哪家公司才有資本去談如何通過提升醫療資源效率從而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當然,也只有掌握了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在中國不大可能出現醫療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與醫院、醫生形成一種共享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其商業模式的一種可能。
不過,就像前文中所說的一樣,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這是我國獨有的醫療制度所決定的。但從國務院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2016 年重點工作任務》來看,國家似乎有意助推移動醫療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後國家對移動醫療市場的管制會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屆時必是移動醫療市場逐漸走向健康發展的起點。
[本文作者憶墨星辰 ,轉自創見(ID:tech2ipo_edito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移動醫療
贊(...)
分享到:
政策釋放之後,千億生意在哪 汙泥處理:“說不要錢,那是忽悠政府”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597
2016年3月,在江蘇南通的國內首家好氧發酵系統工業化成套裝備工程應用試驗室,正在協同處理汙泥、畜禽糞便等。國內不少汙泥處理處置技術投入使用,都沒有經過實驗。(CFP/圖)
向地方政府施壓的政策出臺之後,汙泥處理處置市場迎來轉折點。但這一行業的商業模式依然是政府補貼,部分企業認為資源化利用之路尚早。
汙泥處理處置市場正迎來轉折點。
繼2015年國家出臺“水十條”,吹響治泥號角之後,2016年2月,環保部和住建部聯合發文,要求將汙泥處理處置納入城鎮汙水處理減排統一監管。這一政策將汙泥處理納入政績考核,旨在向地方政府施壓。這被業內視為“轟動性的政策”。
“十二五”期間,汙泥市場發展不如預期。政策乏力、付費機制不明確等因素導致市場明顯下降。汙泥處理企業一年一個項目的尷尬情況不斷湧現,業內自嘲處於“黎明前的黑暗”。
對於從事汙泥處理的企業而言,地方政府的壓力就是釋放汙泥市場的核心推動力。平安證券2016年5月發布的行業報告預計,2016至2020年,汙泥處理處置市場規模將達到1892億元。
目前,我國汙泥處理行業市場高度分散。從事汙泥處理處置的企業數量雖已達數百家,但尚未出現業界公認的龍頭企業。業內人士預測,汙泥行業的市場格局將在未來五年發生實質性變化,市場集中度上升,領軍企業即將顯露。
“靠汙泥發財,定位不對”
釋放市場是一回事,能從汙泥中賺到真金白銀又是另一回事。雖然資源化利用能部分彌補汙泥處理處置成本,但其核心收益仍依靠政府補貼。
以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承接的科技部863項目為例,該項目於2012年竣工投產,將浙江寧海縣域內的汙泥、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集中進行厭氧協同消化處理。如果不考慮收益,每噸汙泥的運行成本在130元至150元。項目運行過程中產生沼氣,處置後的汙泥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土使用。據總經理邵凱介紹,園林企業以約百元一噸的價格收購營養土,“這樣一平衡,運營成本就大大下降了”。
剩余部分仍靠政府補貼。“如果有人和你說,我做汙泥不要國家給錢就能賺錢,這人能得諾貝爾獎。靠汙泥發財,這定位就不對。”
邵凱認為,即便將處理汙泥作為一門生意,首要解決的還是汙染問題。在汙泥穩定化、無害化的基礎上,再考慮通過資源化利用達到經濟平衡。
“這個行業,到哪里都靠居民出錢和政府補貼。”留法博士、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啟堂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法國,如果農民想要汙泥制成的肥料,堆肥廠免費送上門,農民不用出一分錢。“農民肯用,企業算撿到了,不然還得花錢填埋。農業利用是資源化利用,已經便宜了,在國外把汙泥拿去填埋、焚燒都比農業利用貴。”
目前,我國汙泥處置主要采用填埋、發酵堆肥、幹化焚燒、厭氧消化等技術,占比最高的處置方式還是填埋。吳啟堂表示,中國的汙泥填埋費用是不合理的便宜。“如果全成本核算,達到環保要求,填埋不該這麽便宜。主要是我們的填埋場有政府補貼地價。”中電環保固廢產業負責人朱士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公司在南京將幹化汙泥送至電廠協同焚燒,處理費是220元/噸,而填埋僅需50元/噸。
邵凱記得,前些年,有些企業對外宣稱的汙泥處理價格低得嚇人。“甚至有的說不要錢,你讓我來運營就行。說惡劣一點,那就是忽悠政府。”
“現在大家也看清楚了,政府必須在費用和政策上清晰地支持它。隨著技術發展,汙泥處理費用降低也正常,但環保畢竟是花錢的行業。”邵凱希望,政府能清晰地算出合理、客觀、真實的汙泥運行費用,並且給足錢。“否則,本錢都回不來,社會資本怎麽敢往里投?”
有業內人士呼籲完善汙泥處理處置收費體系,在居民水費中明確汙泥的實際成本範圍。江蘇康泰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徐一鳴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在銀行融資方面提供支持,目前,銀行貸款是汙泥處理設施建設最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技術不是沒問題”
在汙泥行業里,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複中心主任陳同斌自稱“技術派”。不同於“萬事俱備,只差政策”的主流觀點,陳同斌認為,目前中國的汙泥處理處置雖然存在政策和管理問題,但成熟的、適合大規模推廣的成套技術設備和工程實踐並不太多。這也是一個瓶頸,制約著規模化和市場化。絕大多數汙泥無害化工藝中,處理後的殘余物或產物僅僅是一種原料,而不是規範化、標準化的產品。
“很多專家說路不通。路為什麽不通?實際上,技術也不是沒有問題。總想著國外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從原理上和理念上考慮似乎也能適用於中國,但是到中國一落地,就會發現還存在泥質適宜性、經濟合理性和管理水平等問題。”據專註汙泥處理處置領域的網絡評論人“泥客莊主”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的五六十座汙泥厭氧消化裝置,能正常運行的只有幾座。
比如汙泥消化,由於中國汙泥含砂量高,不分解的砂粒會沈積在消化器底端,過一兩年需要清理出去以恢複容量。汙泥消化產生沼氣,與氧氣接觸容易發生爆炸,清理砂粒時需要惰性氣體小心地將沼氣置換出來。“就這件事,你問全中國有幾個人能幹好?”
某市曾花兩個億,從歐洲進口配套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汙泥幹化生產線。一位參與評標的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並沒有任何人做過完整的實驗和工程,汙泥該從窯頭還是窯尾扔進去,扔進去會對水泥質量產生什麽影響,沒人說得清楚。
“我告訴他們,可以按你們的意思去評標,但成功的概率不會太大。果然,現在生產中暴露出生產成本高,劣質水泥銷售困難,蚊蠅、臭味、汙水等問題也全出來了。錢不是政府沒給夠,產品不好賣也不能怪市場,其實是很多技術上的細節沒考慮周全。”
對於水泥窯、火電廠而言,協同處理汙泥在經濟上並不合算,而且水泥產品的出路受市場波動的影響也較大。它們更多將汙泥視為一頂“綠帽子”,戴上以降低被關閉的風險。
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碧水源固廢事業部總經理劉宇甚至認為,汙泥資源化要十分慎重。他現在和地方政府談項目時,就不太喜歡講資源化的故事。“我們處理汙泥盡量閉環,不依賴後端的產業和市場。北京一天產生6000噸汙泥,變成什麽產品能不受市場行情波動,天天賣出去?去年治霧霾關了水泥廠,協同的汙泥上哪去?”
陳同斌認為,中國汙泥產業上下遊打不通,有政策問題,也有技術問題。從產業角度看,汙泥處理技術普遍存在“能用但不好用,不經濟、不方便、不連貫”的問題。他同時表示,處理汙泥不能全靠市場經濟,“經濟效益比較差,不賺錢,但是也必須做。”
小而美手機廠商頻做減法 紅海里市場機會在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591.html
“45歲了,不在互聯網里好好呆著,為什麽做手機?”360董事長周鴻祎說,自己就是有些不服氣。
“做宜家這樣的企業我沒有任何優勢和把握。對數碼產品我是很狂熱的,這個行業唯一的聰明人(指喬布斯)又剛好死了,我覺得勝算還是很大的。”錘子科技負責人羅永浩說,他想做一個蘋果這樣的企業。
三年來,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的井噴,不少新興的手機廠商開始湧入這個行業,除了360和錘子手機,還有從傳統廠商中興手機脫胎而來的努比亞,以及OPPO基因在身的一加手機,這樣的廠商通常被成為“小而美”品牌,在各自的市場里,都有著不錯的口碑和銷量。
但進入2016年,不少手機行業的大佬開始放言“洗牌論”,其中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的觀點最為激烈:未來三到五年只會剩下三大手機廠商,而智能手機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事實上,從全球調研數據公司的數據來看,手機市場的增長確實不容樂觀,但多數手機品牌真的會被洗出去嗎?也許未必。
分眾市場求存
在記者看來,雖然市場增量在萎縮,但“小而美”品牌依然有分眾市場的機會。
不難看到,為了抓住各自的優勢市場,這些品牌已經開始有所動作,比如360手機開始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了安全概念上,一加手機則放棄了線下渠道,專攻線上以及2000元以上的市場,努比亞則在攝影方面精耕細作,一場場“做減法”的改革在這些廠商身上進行。
過去一年,360手機經歷了電商價格戰以及多個品牌並行的“實戰”,但周鴻祎表示這樣的打法並不適合當下的市場環境,除了集中單個品牌的運營外,360在今年“回歸”安全牌,並利用集團資源展開系統以及應用上的多渠道合作。而在價格上,周鴻祎認為產品口碑積累需要一定時間,在線上,360更註重千元機的打造。
對於分眾市場的理解,周鴻祎表示,街機時代已經過去,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品位。而在分眾甚至是中眾、小眾市場,每個廠商都有各自的機會。
同樣是互聯網手機品牌,一直被視為“文藝範”十足的一加則在最近宣布不再布局線下,並且專註於一年打造一款旗艦機型,這意味著之前推出的千元系列產品“一加X”不會再有後續版本。創始人劉作虎表示,一加3希望做最好的安卓手機,安卓中的蘋果,這是今年公司的目標。“一加希望回歸初心。”劉作虎說。
之所以提到初心,是因為在劉作虎眼里,2015年一加犯了些錯誤,比如說線下渠道的擴張,而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高昂的成本並不有利於公司的繼續發展。
而一直在手機市場“不緊不慢”的努比亞則在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支持,比如和蘇寧的牽手,後者的入股讓努比亞在品牌投入和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前不久發布的nubia Z11 Max已經進駐蘇寧易購等多個渠道。
旗艦產品仍是賭博遊戲
整體來看,堆砌硬件,瘋狂的比拼參數,依靠所謂的高配低價來吸引用戶,這些問題就像是“中年危機”一樣,困擾著當下的國產手機市場。
而千機一面背後是老生常談的安卓同質化問題。拿目前國產手機比拼硬件的趨勢來說,不難看出其套路,從雙核到四核再到八核十核,從4寸屏幕到5寸再到越來越大的屏幕,以及分辨率越來越高的像素。但即便這樣的套路無法再打動消費者,在市場份額面前,一些手機廠商似乎沒有太多的選擇。
而除了份額,還有投資人這座大山。一方面,市場份額的下降將會影響企業再融資的機會,另一方面投資人的持續投資將會影響企業的繼續發展,雪球效應一旦發生,對於手機企業的傷害可以說是致命的。
所以可以看到,即便是價格打到了白菜價,為了爭取到市場份額,不少手機廠商還是“傾盡全力”,比起去年手機廠商“營銷炒作一起來”的架勢,今年的手機市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魅族號稱每月都有演唱會,而樂視手機則大打“娛樂”牌,造勢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快地賣出產品,占據份額。
相比之下,不求規模銷量,專註於產品“小而美”的手機廠商則選擇了一條不太容易的路。
華為一手機產品經理曾經對記者坦言,旗艦機型即便是在華為內部也爭議頗大。一方面源於工藝的研發難度較大可能導致供應鏈問題,另一方面市場銷量的預期事實上並不好把握,旗艦機型的研發往往像一場賭博。
“縱觀手機生產的各個環節,從下單到走下生產線,一般需要耗費三到五個月的時間,這里面包括廠商與各個零部件廠商的溝通和協作,生產商需要聯系自己的手機屏幕供應商,手機屏幕商再去聯系背光板、濾光片、玻璃、IC等更上遊的供應商。而在智能手機叠代速度加快的情況下,往往一個保守的銷量預期會讓手機廠商失去一次市場機會,但一個過於樂觀的銷量預期可能會讓手機廠商失去未來競爭的機會。”上述產品經理對記者說。
特別是對於一些銷量在百萬以及千萬級別的手機廠商來說,供應鏈的風險會成倍增加。
“別人布不布局我不關心,我不做千元級,我要做自己喜歡的,達到我要求的東西,做中高端市場有什麽難?關鍵是你的追求,願不願意把體驗提升一點。”劉作虎的觀點是,目前的手機市場,沒有差異化就沒有價值。盡管他也知道,這樣做,風險有點大。
出身名門,巨虧40億,恒大冰泉到底敗在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622/156830.shtml
出身名門,巨虧40億,恒大冰泉到底敗在哪?
一場具備了足夠資金火力、產品力和傳播火力的大手筆產品運作,最終卻交出了一年虧損23.7億、累積虧損40億的巨虧成績,為什麽?
2013年年底,地產界大佬恒大吹響了多元化號角,推出了首個跨界快消領域產品——恒大冰泉,計劃2014年銷售100億,2016年達到300億,一時間吸引了媒體和眾多人關註!
但是這個出身豪門的產品,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輝煌,2014年目標100億,實際銷售10億(9.68億),而2013、2014、2015年1-5月累計虧損達40億。
一場具備了足夠資金火力、產品力和傳播火力的大手筆產品運作,最終卻交出了一年虧損 23.7 億、累積虧損 40 億的巨虧成績,為什麽?
表面上看是恒大策略失誤,而深層問題是恒大遭遇 “ 跨界困境 ” !
跨界困境是商業常見的一個問題!隨著企業發展,業務會擴張至新領域,但是兩個領域往往在商業運作上會有所區別,從產業特點到營銷打法、乃至於適應的團隊都有所區別!
跨界成功,並非不可能,但前提是要掌握新領域的運作規律!如果掌握了新領域運作規律、能嫻熟運作,跨界有成功可能,企業商業帝國版圖進一步擴大;而如果企業相反,沒有掌握新領域規律,且帶著過去成功的過度自信,輕視新領域,往往會遭遇重大挫折!
恒大冰泉所遭遇的問題也源於後者!
出身豪門的恒大冰泉
資金、產品、傳播推廣都具備很強實力
結果卻是巨額虧損!
對於恒大冰泉而言,有著很好的出身,有著強大團隊,一支在中國地產市場爭雄稱霸的團隊,一支讓地產業敬佩的團隊,但是很可惜,這支團隊的跨界並不成功!
在中國地產業,恒大是絕對的霸主之一,著名地產界“華南五虎”,許家印以其鐵腕管理打造出了一個商界傳奇!
雖然今天恒大廣為人們所知,是與恒大足球隊緊密相連,但實際上,恒大之前在地產業就已很影響力,早期與合生創展、碧桂園、富力、雅居樂,並稱地產業“華南五虎”,其後一步步登上中國地產10強、5強、3強,乃至於亞軍,甚至未來可能沖擊老大萬科第一寶座。
1996年,38歲的許家印創立恒大,之後跑出了火箭速度
1999年,恒大首度躋身為廣州地產10強企業2000年,恒大排名躍升至廣州第6位
2004年,恒大首度躋身中國房地產10強企業
2010年,恒大躋身中國房地產前五
2013年,恒大銷售首次突破千億
2014年,恒大躋身中國房地產前三,銷售規模突破1300億,達1315億
2015年,恒大以2050億銷售額,僅次於萬科,摘得中國地產業績第二
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恒大與老大萬科的差距已從 2014 年的 836 億(萬科 2151 億、恒大 1315 億)縮小到 577 億(萬科 2627 億,恒大 2050 億),未來恒大極有可能對地產龍頭老大萬科的第一形成重大沖擊!
可以說,恒大在地產行業是極為成功,恒大地產團隊的戰鬥力也是超強的!
作為來自於資金實力最雄厚的地產大佬恒大,恒大冰泉出身無疑具備了很強實力基礎!
可是出身豪門的恒大冰泉,原本具備多項優勢,結果卻是巨虧!
恒大冰泉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出身於年銷售規模千億,凈利潤百億的恒大集團。
而在運作之初,從商業運作的角度而言,具備了多項優勢——投入資金實力、產品特點和傳播推廣力度,都具備很強的實力和競爭力,但是,結果卻是巨虧!
一個充滿超強資金實力和商業運營能力的團隊的跨界之戰,卻遭遇了失敗!
恒大冰泉本優勢明顯
1) 資金優勢
這一點可以說,做快消的沒幾個企業可以和恒大比財力,位列中國富豪榜前15位,2013年銷售1003.97億、凈利潤137億,2014年銷售1315億,凈利潤180億,2015年銷售2050億、凈利潤173億,3年累計營收超過4300億、凈利潤超過490億,在中國商界都屬於絕對的超級實力大佬!
作為地產富豪的許家印進軍快消,投入也是大手筆,一出手都是十億級的,資金實力雄厚(這是多少企業夢寐以求、卻沒有的),截止2014年底,恒大冰泉累計投入超過55億!
2) 產品優勢
客觀說,恒大冰泉還是有一定的產品優勢,長白山天然礦泉水的訴求還是頗具優勢!做水飲品、產地資源尤為可貴,一般都會占據自然優勢的區域,如雪山、天池、自然湖水等,在人們的心理,優質的好地產好水,產地好就意味著溢價,價值,如依雲占據了阿爾卑斯雪山、國內的農夫山泉占據千島湖、昆侖山占據了昆侖雪山的概念。
而恒大所打出的長白山這一天然優質資源,還是有很大亮點,而恒大的名字“冰泉”也非常不錯,這個訴求甚至讓國內的水飲品巨頭農夫山泉感受到了壓力,原本以千島湖為主打宣傳的國內飲料巨頭農夫山泉,把自己的傳播主力訴求變成了長白山,然後對水源、工藝、設計等進行全方位的傳播,說明恒大冰泉這個產品占位不錯,如果被恒大冰泉抓在手里、搶在手里,從產品的訴求上,絕對具備對壘PK的實力,結果就會很危險,於是我們看到農夫山泉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現在農夫山泉基本把長白山這個優勢概念搶到手里了,恒大很可惜!
3) 傳播推廣優勢
產品的營銷推廣,傳播推廣是其中的重頭戲,傳播推廣力度越大,意味著知名度越高,傳播知道的人就會越多,引來大量消費者關註、感興趣,就會存在消費的可能,當然能否說服是另一方面,不過有了流量,就意味著有可能,如果再說服力上再做好工作,加上產品有特點,打開市場就是必然的事情。
而在恒大冰泉推廣上,恒大集團先後投入了大量的推廣資源,先是2013年11月9日晚上恒大首次奪得亞冠(也是國內第一個俱樂部奪得亞冠)、全球矚目之夜,恒大冰泉的胸前廣告出現了在了萬眾矚目之下,一夜成名,緊接著2013年11月10日,恒大召開了恒大冰泉的發布會,而後,又開始了媒體的大面積傳播推廣(無論是網絡媒體,還是電視等媒體都是投入資源非常多),從傳播推廣角度而言,投入絕對大手筆,可以說是超級雄厚。
強優勢未能一炮打響,出現巨額虧損
就一個項目運作而言,恒大冰泉是具備多方面的優勢,資金優勢、產品優勢、傳播推廣優勢,但是結果卻有些意外,很強的優勢並沒有一炮打響,相反卻出現了巨額虧損!
2015年恒大曾計劃分拆恒大冰泉單獨上市,根據當時普華永道的審計數據顯示,恒大礦泉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月至5月分別營收3480.22萬元、9.68億元和2.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52億元、-28.39億元和-5.55億元,累計額虧損高達40億。
40億,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對於資金雄厚的恒大(2013-2015年凈利潤超過490億)而言,不是問題,但對於一般的企業而言,絕對是滅頂之災!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無法不引起人們的思索!
出身豪門、又具有很強的優勢,卻出現了巨額虧損,為什麽?恒大冰泉到底敗在哪里?
為何這麽強大的實力,卻成了這種結果?
究竟什麽導致了恒大冰泉的失利?
恒大冰泉失利主要原因:跨界困境
—— 過度自我智力優越感、導致決策失誤
所有企業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都會或多或少要交學費,畢竟從原有的操作行業、領域跨界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無論是操作經驗、還是資源都需要積累的過程,但是如果意識正確,這個學費就會交的少一些,如果意識錯誤,交的學費就會多一些。
但是,很多企業在跨界過程中卻會習慣性的犯一個錯誤 —— 智力的自我優越感!
很多行業大佬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過去的成功讓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往往帶有智商優越感,認為新的行業、領域的企業操作水平都一般,自己一進去就能把他們打的落花流水,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新領域做產品時,往往動不動就會要做這個領域的高端。
而實際情況是,無論是新領域、還是新領域的高端往往是需要積累和沈澱,要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做到,於是,我們看到這些進入新領域企業的,很容易折戟,如貴州百靈藥業進軍飲品,要做高端飲品,推出膠原蛋白飲品愛透,售價10.5元,遠高國內普通飲料,還有國內做手機的,某品牌剛進入的就要對標蘋果,號稱xx第一,但是差距太大,結果賣不動,把自己掛那了,結果不得不降價,而貴州百靈的愛透項目在幾億投資後宣布放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進入一個新的領域,要有一種敬畏的心態,要理性認清自己的實力,從一個相對容易操作的區間進行操作,打開一個突破口、打出知名度和空間,再進行拓展!
而不要一開始就要做那個領域里最難做的,無論是自身實力,還是各方面資源都不具備,選一個最難做的領域操作,無疑就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很容易掛了。
而恒大進入礦泉水領域,所喊得口號和目標都超越了行業規模,都看出企業對於這個新領域的認知是多麽的自我膨脹!
中國的礦泉水市場和很多市場類似,主要規模集中在中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不好做,規模相對較小,2013年中國整個高端水市場整體不過50億,而中端、中低端相對雖然比高端市場大,但幾個大佬(農夫山泉、怡寶、康師傅)總銷售量不過300億左右,而且都是運作多年,即使加上高端,業內幾個大佬的總量不過300多億。
而恒大為自己的恒大冰泉制定的目標是第一年即達100億,3年達到300億,而且恒大當時產品定價屬於中高端,整個中高端不過50億,整個行業的幾個大佬(包含了高端、中端市場、中低端市場)也就300多億銷售額,恒大卻要在短短3年時間,在中高端市場,催活超過整個行業所有大佬的總量,足見恒大冰泉對市場認知是多麽膨脹。
而恒大也為自己這種跨界的膨脹認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種錯誤的認知和指導思想的結果,必然引發決策的失誤,導致問題發生!
恒大冰泉跨界決策失誤後
引發的幾個問題
跨界是個檻,是個要過的關,企業千萬要慎重!
而跨界中常見的問題——“自我智力優越感,認為新領域的企業水平一般、操作能力一般,自己一進去就會把他們打的落花流水”的思路認知,會引發企業不對新領域的運作特點重視,不做深入研究、分析,從而導致諸多策略失誤,導致運作陷入困局!
恒大冰泉出現的系列策略問題,也正是和這些有關!
1 、定價問題 —— 對中國水飲品行情不了解,定價太高
這是恒大冰泉操作最失誤的一點,客觀說在 2013 年 11 月 9 日,在恒大的亞冠奪冠慶典上,作為中國首次奪取亞冠,萬眾矚目的時候,恒大冰泉的標識公布,恒大冰泉賺足了眼球,包括之後的廣告傳播,都吸引了足夠的眼球。但是有個問題一開始也就暴露出來。成為致命軟肋,那就是定價太高。
國內以前的飲料類產品的價格在3元以內,甚至以往是是2.5以內,可口可樂和百事曾經的2.5元都被認為價格不低,經過這麽多年飲料價格才過了3元線、4元線,超過5元就會賣的一般,甚至很差,直到2016年,大家才開始在5元價格線上做文章,在恒大冰泉上市那個時期,國內飲料主要集在3元以內!
在大眾心理上,水的價值和飲料相比差多了!在價格線上遠低於飲料!遠低於3元!這也是為什麽水飲品的價格和飲料價格相差甚遠的原因。
市場上走量最大的兩個水飲品,康師傅礦物質水1元左右一瓶(對比康師傅的飲料都是3元及以上,水遠低於飲料的定價),另一個算是售價相對較高的農夫山泉終端售價1.5元一瓶,而恒大冰泉卻定在3.8元一瓶(甚至4元以上),幾乎是同類的兩倍以上(即使你說成本高,但是消費者不理會,因為消費者有自己針對水飲品的心理價位,不會因為你的成本高,就出高價買你)
也許他要對標國內把價格定在高端的昆侖山,雖然昆侖山在國內高端水占比可以、但是畢竟高端市場有限、相對國內整體水市場占比一般,遠無法與農夫山泉、康師傅相比,更遠無法與他們的涼茶產品加多寶相比,而其他價格位於高端的水飲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都不大,恒大即使再大規模廣告轟炸,也不可能把這個市場變大,恒大高達55億的累計投入,幾乎相當於整個行業所有高端水品牌的銷售總和,而昆侖山投入運作多年(2009年已開始運作),銷售額也未達到這個數目,結果就是2014年恒大冰泉銷售10億(9.68億)。
營銷上有“定價定天下”的說法,價格定的不到位,可能就會把企業放到一個尷尬的境地。而在大眾心理,水和飲料是完全兩種不同價值的飲品,3.8元在飲料里已經算是較高的了,在水里面就更高了,基本上把自己弄到比較尷尬的境界了!
客觀說,恒大在幾次摸索之後,在產品賣點上已經找到了不錯的訴求方向,“恒大冰泉——3000萬年長白山原始森林深層火山礦泉,世界三大黃金水源之一”,充分體現了水源的獨特賣點和價值,訴求還是很吸引人,如果價格合適,對市場會很有沖擊力,絕對能在市場上形成巨大沖擊!
而2014年的夏季,飲品市場銷售旺季,農夫山泉確實有過緊張和擔心,很認真的對待恒大冰泉,在終端進行了大量備貨,而一個夏季下來,農夫山泉已經完全沒有緊張的必要了,因為不用農夫山泉動手,恒大早把自己掛在尷尬處境了。
2 、傳播訴求的不足 —— 變換太快
傳播的訴求要解決一個“消費者為什麽要麽買”的理由,要能說服吸、引消費者,在傳播的過程中最好堅持的打一段時間,把這個購買理由很強的嵌入到消費者的心智中,形成產品的獨特個性。
中國的商業戰神史玉柱曾經說過 “ 廣告最怕變來變去 ” ,它其實是一個投資,是對消費者大腦做的一項投資。如果你廣告語老變的話,一年兩年就變個廣告語,那前面的積累就全丟掉了,前面的投資就等於全浪費了。所以廣告語能不變盡量不要變。
而我們在恒大冰泉投放的的廣告中看到,恒大的訴求一直變來變去,如果說早期空喊恒大冰泉,對消費者吸引力有限、需要變化情有可原,而當恒大逐漸找到“長白山深層火山礦泉、世界三大黃金水源之一”的訴求時已經比較有吸引力了,這個點如果持久打,在消費者心中構建起獨特的“世界三大黃金”水源之一價值,並搶先將長白山賣點與產品相連,在消費者心智占位,能有效構建出強大競爭力(從農夫山泉將訴求內容也轉到長白山找水、建廠,足見對這一賣點的重視和價值)!
但是很可惜,我們看到恒大冰泉的訴求,越來越亂花漸欲迷人眼人,各種變,到後面恒大的訴求都變成了做飯的必用品,煮飯做飯都用恒大冰泉(是不是有點太難了,做一頓飯要增加多少費用?),然後是“一處水源、供應全球”,現在又是“一瓶一碼”,里那個有吸引力的訴求越來越遠。
這其中廣告頻繁變換的一個因素就是,太希望拉動銷量上升,但是主要引發消費者購買障礙的是價格,成了致命門檻,而恒大認為廣告效果不好,於是不斷變來變去,這種頻繁的變,不僅沒達到上量的效果,反而引發了消費者的品牌認識模糊!
這里可以對比,農夫山泉當年的兩個訴求,“農夫山泉有點甜”“我們不生產水、只做大自然的搬運工”都堅持打了很多年,也徹底在消費者心中構建了“農夫山泉=好品質水”的品牌形象,最終構成了它的銷量。
這點上,恒大冰泉有些可惜!
3 、渠道大躍進
“快”與“質量”很難做到兩者同時兼得!
在快消領域,渠道極為重要,甚至是生命線!更為重要的是渠道終端是一個需要慢工出細活的領域,是一個下苦力、費工夫的工作!
恒大冰泉對於渠道的投入很大,成立了多個分公司運作,憑借雄厚資金實力,迅速組建了龐大的團隊,投入大量資源運作。
但是,恒大冰泉一開始就在渠道上才采取了大躍進式的運作,在初期,恒大冰泉曾表示一月鋪貨20萬個終端,如上所說,渠道終端是個需要下“笨”功夫的工作,需要精細的下苦功夫,一個月20萬個終端,可想而知,雖然有數量,但是質量能能做到什麽程度?
並非渠道快速運作不好,為了上市求快速鋪貨無可厚非,但是渠道終端要想做好,不是鋪完貨就完事了,是一個需要精耕、養的工作 —— 客情關系、終端陳列、終端宣傳物料等等有很多精細工作要做, 一個月鋪貨20萬個終端背後,雖然量上的數字很大,但是“質”能否保證就要打問號了!
4 、操作節奏不足 —— 太過操切
進入一個新領域,太過操切往往容易得到相反的結果!畢竟進入一個新領域,從不懂、到慢慢適應、再到熟悉、找著感覺,最後成為頂級高手,需要一個過程,而不能一蹴而就!
在恒大冰泉廣告訴求頻繁變換的背後、以及渠道擴張大躍進的背後,所反映的都是操作團隊的過於操切,太急!
也許是當時誇下的“2014年銷售100億,2016年銷售300億”的目標壓力,導致團隊過於操切,非常想快速上量,特別是廣告變來變去,非常想有一個快速拉動銷量的效果。
但是任何一個品牌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而且恒大的品牌要在消費者的心中實現從地產到水飲品的跨越,有個接受過程,一旦能跨越過去,後面增速就會加快,很可惜,我們看到了恒大的操切,恐怕恒大是所有快消產品中,廣告內容和訴求更換頻率最高的飲品,結果讓大家對恒大到底是什麽,以及為什麽購買越來越模糊。
而現在農夫山泉已經把長白山這個概念資源占領的越來越強,從水源尋找的認真精神,到工藝的嚴苛要求,再到人性化的設計等,在消費者心中看到農夫山泉做的多麽與眾不同。
5 、團隊不足 —— 對行業的摸索成本變大
行業有不同,要想操作好,懂行團隊尤為重要,這點上,我們看到恒大有著很大不足!
在恒大開始操作恒大冰泉的時候,主力的團隊都來自於恒大地產,地產業和快消品在操作上有相似的地方,恒大過去的利器,媒體推廣是可以依舊發揮作用,但是兩個行業還是有些區別,不同的渠道資源,操作細節等。在後面恒大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吸收一些快消行業的人加入進來,原地產團隊逐漸減少。
相對照,恒大也有跨界成功例子,那就是足球領域 —— 恒大操作足球產業的時候,是運作非常成功的,恒大懂得引進足球領域里的專業人才來做專業的事情,聘請專業頂級的足球領域的人才來操作,在資金的投入下,引進了專業的人才(知名教練、優秀球員),最終成就了一個記錄 —— 五奪中超冠軍,兩次亞冠。
但是,恒大在操作冰泉上卻沒有這樣,卻沒有遵循快消領域、礦泉水領域的規律,企業付出的代價更高。恒大冰泉,2015年下半年有所調整,——但是錯過了市場第一次啟動的良機,市場操作如不能第一次一炮打響,後面難度加大。
2015年9月,恒大冰泉在廣州宣布,對旗下所有產品進行降價,最高幅度達50%。
其中,主打產品500ml裝從此前的4元調整為2.5元,降價近4成。此外,350ml、1.25L、4L產品全國零售價也分別從此前的3.8元、6元、25元調整為2.5元、5元和 12.5元。最多降價幅度達5成。
降價背後一方面反映了銷售困境,另一方面說明管理層開始對礦泉水市場有了比以前理性的認識,但是時機已經失去了很多,特備是那個上市萬眾矚目中的第一次上市。
不管怎樣,這個調整比以前會有所改觀!會讓形勢好轉一些!
但是相對而言,恒大冰泉錯過了最好的第一次上市良機!
在市場操作上,第一次的啟動至關重要,如果能一炮打響,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無疑對後面發展極為有利!
而一旦前面一次啟動沒把市場做起來,到後面二次啟動( N 次啟動)難度就會越來越大!
在恒大冰泉正式運作的第一年,曾經引發了農夫山泉很大的緊張,在終端大量備貨,準備在飲料銷售旺季的PK戰,在傳播上也大量傳播自己在長白山的找水、長期建設等工作,從傳播和終端上進行防禦。
但是經過一個夏季之後,已經摸清了恒大冰泉的實力,已不在農夫的對手之中,2015年2月農夫山泉掌門人鐘睒睒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了對手成績的慘淡!
現在,恒大冰泉基本已不在農夫山泉主要對手行列,農夫山泉的廣告已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長白山,找水與建設的傳播,與恒大爭搶長白山這個賣點,而是變成了“訴求工作人員的送貨、客戶服務、對產品和企業的認真和自豪感”為重心,說明當初那個可能引發市場沖擊的安全警戒早已解除。
跨界成功,並非不可能,但前提是要掌握新領域的運作規律!如果掌握了新領域運作規律、能嫻熟運作,跨界有成功可能,企業商業帝國版圖進一步擴大;而如果企業相反,沒有掌握新領域規律,且帶著過去成功的過度自信,輕視新領域,往往會遭遇重大挫折!
而有時候,企業過去的經驗、成績,往往會成為新領域的包袱!
客觀說,恒大冰泉在目運作的過程中推到了接近引爆點的時刻——雄厚的資金實力、大面積的傳播推廣(無論是亞冠奪冠慶典上的推出、吸引了大量的眼球,還是後面的大面積媒體推廣)、極具賣點的產品和訴求(長白山深層礦泉,世界三大黃金水源之一),都具備了引爆市場的條件,但是栽在了價格上、栽在了太過操切上,非常可惜,而後一系列傳播訴求的變換,不僅沒有打動消費者,反而讓大眾迷失了。
這麽好的條件,出現了這樣的結果,真是非常可惜!
目前在調整後,也許狀況有所改觀,但是畢竟最好的機會錯失了,很可惜!對於恒大冰泉而言,這個本具備很多優勢的項目,運作難度越來越大!
不過整個過程中,恒大冰泉所經歷的一切,跨界所遭遇的困惑和策略問題,都值得營銷人深深思索!
[本文作者於建民,轉載來源於銷售與管理(ID:Marketing360)。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
銷售
管理
產品
推銷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