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2.shtml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憶墨星辰 憶墨星辰

萬億級的市場卻有27家公司死亡,移動醫療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黑馬說

我國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目前,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大多並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文|憶墨星辰

自從「互聯網+」概念被提出後,迅速成為社會各界廣泛追捧的話題。在醫療領域,一方面,我國醫療行業中,藥品零售批發市場規模為 1.4 萬億元,商業健康保險近 1500 億,預計 2020 年會突破萬億,醫療服務市場未來規模可達十萬億。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到,「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政策環境為移動醫療提供了推波助瀾的動力。

一個月前,一條「阿里健康被判『死刑』,九成移動醫療或成炮灰」的新聞在醫藥行業鬧得沸沸揚揚。隨後一份《移動醫療公司最新死亡名單》中曝出包括 2009 年成立的 818 醫藥網和 2012 年成立的 51 健康網在內的 27 家移動醫療公司陣亡,該消息瞬間引起醫藥行業的思考:移動醫療路在何方?

App 遍地開花,卻抓不住用戶的核心需求

到目前為止,移動醫療 App 數量超過 2000 款,且在不斷增加中。這些 App 主要分為 5 種:醫藥產品電商應用,如如掌上藥店、1 號藥店、藥品網等;提供專業醫學信息和醫學參考資料的應用,如醫學時間、醫學文獻、白衣天使公開課等;提供尋醫問診需求的應用,如春雨醫生、問醫、易診等;提供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的應用,如掛號管家、掛號通、微醫等;細分功能產品,如記錄女性生理周期的「大姨嗎」、測量心率的「心率區」。

雖然移動醫療 App 被分為 5 種,看起來大有文章可做。但是諸多的 App 中難免不出現「你抄襲我,我模仿你」的同質化現象。這在「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互聯網領域就難以突出激烈的競爭重圍。與此同時,被炒熱的移動醫療市場陸陸續續地仍有企業進來,整個行業出現爆照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登記在冊的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數量已超過 1000 家。但這些企業中最終會有一大批移動醫療公司和項目經不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還未獲得資本的青睞就會死亡。

話說回來,就目前存在的移動醫療 App 也沒有完全抓住用戶的核心需求。用戶通過移動醫療 App 目的是診療,而大多移動醫療 App 所做的都是圍繞診療這一核心的周邊環節。比如掛號、問答、信息資訊、賣藥、付費等,並不能通過 App 實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在線診斷。也許,是因為醫生是特殊行業,有職業資格和醫院編制的體制限制,在線診斷必須越過這兩道坎。

此外,移動醫療 App 是基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開發的,但經常生病需要求醫問藥的是老年人,而他們受年齡、知識、網絡條件的約束,能玩轉移動醫療 App 的人數恐怕連老年人群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就不用說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問藥了。更何況,人們會在閑暇時間逛淘寶、天貓 App,卻只會在生病之後才有可能想起使用移動醫療 App 尋醫買藥。

行業步入爆發期,商業模式卻一直在探索中

進入「互聯網+」時代,移動醫療被炒熱的的背後是不斷有資本介入。據不完全統計,移動醫療領域 5 年融資近 7 億美元,從 2015 年 12 月到 2016 年 1 月短短兩個月就有近十家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獲得融資。

2015 年 12 月上旬,掌上藥店獲千萬美元融資、移動醫療新媒體"醫學界"獲 2000 萬 A 輪融資、「太極療」獲數百萬天使輪融資。12 月下旬,「看中醫」APP、上門醫療 O2O 平臺「理大師」和移動醫療應用 WellDoc 宣布獲得 5000 萬、1600 萬和 2200 萬美元融資。

2016 年 1 月 7 日,醫藥電商七樂康宣布完成超過 1 億元美元 B 融資。1 月 25 日,專註機器視覺在移動醫療應用的技術團隊拍醫拍宣布完成三千萬元 A 輪融資。1 月 28 日,醫藥電商「健客網」宣布完成 1 億美元 A 輪融資。

但資本的介入,除了給移動醫療互聯網項目帶來發展資金的支持外,就是讓這些項目陷入「滴滴那樣的燒錢怪圈」,卻沒能讓移動醫療項目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就連被視為移動醫療領域的行業標桿春雨醫生也在嘗試從醫療專業問答到自由定價、從在線問診到會員制度、從試水育兒類電商到建設線下診所等方面摸索未來的商業模式。

目前移動醫療項目瞄準的盈利方式不外乎有流量廣告、流量分享、醫療保險、O2O,咋看起來都能實現盈利目的。然而仔細分析,這些方式只不過是「畫大餅充饑」罷了。靠流量廣告盈利必須有足夠大的流量,但前面已經說到移動醫療 App 的使用群體著實少得可憐,若要向他們推送廣告,估計能實現盈利的恐怕也就是春雨醫生這樣的行業標桿企業了。至於流量分享這種模式,首先要有流量,其次還要考慮貢獻流量的用戶隱私問題,因此盈利就更難了。

而 O2O 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上門送藥是 O2O,線下診所也是 O2O。但 O2O 又牽扯到醫療、醫藥、醫生等資源,在我國現行的醫療體制下嘗試 O2O 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比如「阿里健康」被迫忍痛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移交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就是鮮活的例子。

此外,醫療保險雖然是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在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與健康保險相關的通知、辦法下開始試水,微益、平安好醫生也已經和保險公司合作涉足醫療保險市場,但若醫療保險成為醫療保險的主戰場,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與保險公司又有什麽區別呢?!

發展勢頭不減,抓住「醫」字才是得天下的關鍵

然而話說回來,雖然至今沒有一家移動醫療互聯網公司對外公布實現盈利的消息,但除了死去的移動醫療項目外,其他的仍在繼續探索商業模式中,而且發展勢頭一點兒也不比項目啟動時差。當然,很有可能是作為創業者的一種「堅持精神」在支撐,不過堅持到最後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在移動醫療存在的所有問題中,第一條必須是用戶需求」,醫藥作家、獨角獸工作室創始人劉謙如是說。而能夠提供用戶真正需求的只有醫生和醫院,醫生和醫院在醫療服務中所處的位置,是任何移動醫療無可取代的。因此,移動醫療領域要想突破盈利模式的困境,就必須抓住「醫」字,即醫生和醫院。

作為患者就醫肯定是首選醫院,其次選擇醫生,只有醫院才能提供醫生診斷治療的環境,也只有醫生才能真正接觸患者的病痛。中國現在有 300 萬的執業醫生,分別就職於大大小小的、不同等級的醫院,且因為執業環境變差、醫患矛盾加劇、物質激勵不夠,合格的醫療人才還在流失。同時,醫療因其特殊性,即使加大醫療投入,短期內也無法培養出合格的醫療從業人員。

而移動醫療領域,哪家公司能夠掌握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哪家公司才有資本去談如何通過提升醫療資源效率從而改善「看病難、看病貴」的局面。當然,也只有掌握了優質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在中國不大可能出現醫療需求下降的情況下,與醫院、醫生形成一種共享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其商業模式的一種可能。

不過,就像前文中所說的一樣,移動醫療領域創業很容易觸碰到法律和制度的紅線,這是我國獨有的醫療制度所決定的。但從國務院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2016 年重點工作任務》來看,國家似乎有意助推移動醫療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後國家對移動醫療市場的管制會更加合理、更加透明,屆時必是移動醫療市場逐漸走向健康發展的起點。

qrcode_tech2ipo_editor_1_副本

移動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