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港股表現,恒指2013年第二季表現先高後低,在美股帶動下,曾上試23,512高位,惟中央收緊銀根,加上投資者憂慮美國將於年底減少買債規模,令恒指高位回落逾 15%,一度逼近 19426 點,回到去年9月QE3出台前水平。最終,恒指第二季轉升為跌,跌1497點,或6.71%,是2011年第三季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季。
第二季度多個板塊大幅跑輸恒指,銀行、煤炭以及地產板塊高居榜首。表現最差的兩隻藍籌為中煤能源(1898)及中國神華(1088),受累國內外煤價一蹶不振,分別挫逾四成一及近三成;石油石化股亦跑輸,中國石化(386)累跌兩成二,排跌幅榜第三位。息口敏感的地產股亦頹勢,信置(83)挫近三成,長實(1)、新地(16)、新世界(17)跌逾15至18%,恆地(12)亦跌逾12%。
強勢板塊則 主要包括互聯網以及澳門賭業板塊。騰訊控股(700)成藍籌升幅王,受惠績佳及阿里巴巴上市熱潮,全季升兩成三,緊隨其後是藍籌新貴銀河娛樂(27)及恒安國際(1044),分別升一成七及一成一。國指成分股方面,煤炭股及金礦股敬陪末席,表現最佳則是全季升兩成七,股價屢創新高的長城汽車(2333)。
展望下半年,投資及基金界人士指出,美國經濟復甦,雖然令削減買債的「退市行動」或提前至今年9月;不過距離加息周期展開尚有一段時間,投資者不應過份憂慮。至於內地經濟正處結構調整,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將持續,或會續拖累港股。
「十年河西」
「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此形容上半年,環球投資環境的變遷最合適不過,特別是曾被嫌棄企業增長緩慢、曾被質疑政府債務纏身的「窮人」美國,今天成功翻身取代中國以至其他新興市場,成為基金大戶至愛。
「輪轉流」
「十年河西」除了令資金由金磚五國(BRICS)轉到美國,亦令資金由黃金、高息股等避風港流走。在聯儲局「收水」及資金回流美國的大環境下,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由去年底的1.758厘,升至近3厘,相比下領匯的股息率只有3.87厘,即時變得不吸引。至於缺乏QE憧憬的黃金,早於2011年9月6日高見1921美元的歷史高位後,跌至1222美元水平,累積跌約36%。
「去三害」
內地出入口數字弱,經濟增長放慢令市場憂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解釋,中國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升級的階段,正在大力推動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當槓桿率降到溫和的低點後,經濟會重新啟動。貨幣政策上,中國宏觀政策不會輕易釋放寬鬆的信號,中性偏緊的宏觀政策基調很可能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明年。市場一定要有心理準備,要「轉過彎來」,不能期望政府會再出台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城鎮化」
市場關注「城鎮化」,由上年底至今具體方案「只聞樓梯聲」,更有專家指,在「城鎮化」發展上,估計政策僅專注於戶籍改革制度,對股份概念刺激有限。分析指出,「城鎮化」發展本來應對內需股有利,惟目前內地經濟轉差,三公經費更對內需消費構成負面的影響,勞動力成本及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而利潤空間愈來愈窄,內需股難免「升不起」。因此,目前「城鎮化」概念上僅看好醫藥股及環保類股。
「剛需求」
至於,內地的房產市道,分析認為,對於多年來已受調控的房地產市場,今年政策干預的力度相信會較輕。因此,面對內地民眾對住宅的剛性需求,今年房地產市道應穩定向好,下半年內房的銷售表現,仍能維持上半年的強勁增長。
綜合而言,由於外圍不如去年出現類似歐債的大型結構性金融風暴,隨下半年A股轉好,恆指有望上試23000至24000水平。板塊方面,2013年尚可期待的投資概念或是新能源、新城鎮甚至高科技,但聯儲局維持收水觀念不變的話,投資黃金、高息股的吸引力肯定遠低於美國企業債或美國10年期國債。在電腦及互聯網普及之前,技術分析予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以為可以用電腦預測股價表現,進而機械式進行低買高賣,最典型的例子是引發1987年10月股災的所謂「程式買賣系統」,但這個名詞在一兩年後於市場絕跡,好像這種絕技已經失傳。霸菱被神奇小子李森搞到破產前,市傳他們玩的衍生工具需要用「火箭專家」才懂的程式操作,事後發現只是哄人的笑話。到那些技術圖表在網上及電視上垂手可得時,市面上多種技術分析書籍出版,結果是好像很多人都會用。
但經過很多不同人的實踐,以至於一些價值投資學派的負面評論,近年很多人都否定了技術分析的用處,甚至認為是騙人的洪水猛獸,在書本上學習一些技術分析的雕蟲小技便行走江湖,結果輸錢收場。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對圖表分析嚏之以鼻,聲言「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卻特別指出兩個圖表理論:「雙重底和雙重頂理論,即M和W規則。『雙重底』W指的是,在指數上升過程中上一次指數的高點不斷被下一次指數高點打破,如果這種現象重複出現幾次,就會讓人得出指數將繼續上漲的結論。但如果圖表幾次顯示出『雙重頂』即M形時,即表明指數極限,無法繼續突破的高指數行情。」
筆者認為,技術分析並非像一些價值投資者聲稱全部均是不值一提,只是因為分析往績的方法被誤會為具有預測未來的功能。筆者將簡介一般人理解的技術分析,然後探討其局限性,再補充個人意見。
技術分析可粗略分為兩大分類:圖表類與指標類。
1.撲克牌銷量指數
撲克牌銷量越多,說明失業空閒的人越多,人們用打撲克來消磨時間,這本來就是一種沒信心的表現。如果你經常碰到打撲克的,也許是經濟在下行的一種表徵。
2.營業部外面的自行車指數
看營業部外面的自行車多少,就知道交易大廳內有多熱鬧了。這是中國特色股市的最直接指標。如果自行車多,說明股市景氣,人們滿懷信心和憧憬。如果營業部外面的自行車稀稀落落,一定是大家連看盤的心情都沒有了。
3.女服務員的美貌程度
據紐約觀察家的解讀,當活色生香的女服務員隨店可見,經濟必陷困境,反之則顯示經濟興旺,換句話說,當你到處碰見美女服務員,便可考慮拋售股票。
何故?觀察家的解釋是,當經濟紅火,頗有點「資本」的女性很容易找到工作環境舒適即不屬厭惡型行業的工作,諸如商品模特、推銷員等,此外,男性經濟寬裕後更容易「金屋藏嬌」。
4.男士內褲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男性內褲銷量反映經濟形勢」的理論,即經濟形勢良好,內褲銷量會平穩上升,反之則下降。原因很簡單,經濟蕭條時,男性會節儉開支,少買內褲。
5.抹車窗人指數
每當在斑馬線及紅綠燈前突然跳出一名甚至多名賣廉價物品或手持破布要洗抹你的汽車的壯漢時,必然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上升的反映。
6.包工頭回覆電話時間長短
每當股市大漲經濟過熱時,包工頭多半關機,以其生意應接不暇或在股市中有所斬獲根本不在乎是否有生意,如果包工頭在24小時內回電話,則意味著經濟衰退,如果你剛掛完電話回電便至,則反映經濟進入大蕭條。
7.女性裙襬長度
「美國仲裁之父」佐治•泰萊指出,裙襬離地尺碼與股市盛衰成正比,即裙腳愈高股市愈旺,裙腳著地則股市「衰到貼地」,而此觀點已被論證,從那張根據紐約名店Smith Barney不同長度裙子的年銷售量配合、印證股市指數繪製的走勢圖,可以清楚地看出在1897年至1990年間,裙襬短長與股市升降的確有正比關係。
為什麼呢?佐治•泰萊說,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裡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
8.啤酒消費量
市場上有啤酒銷量萎縮經濟必然低迷的看法。當失業率高企公司隨時裁員,作為一家之主的男性沒心情與同伴吹水轟引,大多買酒回家消愁,但在家中不能痛快狂飲更不能爛醉,啤酒銷量於焉下降。
9.女性頭髮長度
據日本最大規模的日用品製造公司「花王」於1987年開始在東京銀座對一千名二十至三十歲女性進行的年度民調後彙編的「髮型統計」顯示,他們偏好蓄長髮時顯示經濟在復甦中,反之則經濟仍在惡化。
佐證是,1997年,留短髮的比蓄長髮的人多,翌年為日本經濟「最差」的一年,2008年經濟有所起色,超過八成受訪女性髮型不是長長就是中長。
10.領帶
領帶銷售多寡與經濟盛衰成反比,銷售高意味經濟不振,表明更多男性要身著正裝去求職,需要領帶的「配合」。
11.吸毒指數
意大利財政部次長「論股」理論指出,股市狂升爆瀉或與股民大都吸毒有相關性,政府正在考慮應否與米蘭證券交易所合作,展開一項對有關人士的「吸毒測驗」,換句話說,如果「吸毒指數」上揚意味著股市狂旺急挫,反之則是大牛皮!
12.的士司機的談吐
有這麼一個指數,有些添堵——「讀飽書的士司機指數」,每當乘坐的士隨時碰上談吐文縐縐的司機時,不必查詢GDP數據,便可斷定經濟已陷入不將其或快將進入衰退。
理由是:連有知識的「文化人」(本科以上學歷)都來開的士了,那失業率可想而知。
13.口紅效應
經濟景氣與否,看口紅銷量。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
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這樣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閒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供樓負擔比率
日常經常聽到「供樓負擔比率」的名詞,首先介紹這個名詞,意思是大學畢業生的月薪當中,拿出多少百份比來供樓(例如一間市區的500呎樓宇供20年)。某大銀行的資料研究部多年來有統計,可惜小弟並無具體數據在手,但據知樓價在高峰時,比率可高於100%,即是以所有的薪金也不足以供樓。
筆者記憶中,去年樓市最低潮時,供款比率約30%,以樓價上升約兩成計,便是36%,而一般銀行可接受以薪金的一半作為最大的貸款額,即供樓負擔比率是50%,假設利率不變,理論上樓價可以再升38%。
當然這個數字並無實質意義,因為目前利率在歷史低位,中期內有約五厘左右的潛在升幅,當利率回升時,供樓負擔比率會自動提升。假定供款中一半是利息,按揭利率由目前的2.5%上升到7.5%,舊有的按揭供款便會增加一倍!目前的供款比率便由36%自動上升到72%,買樓人仕不可不作長遠打算。
再把以上數據由概念化為實質數字,據統計處的「選定職業的平均每月薪金」中,「督導級及技術員級人員」資料顯示,2003年9月的平均工資是$16,665。
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fas/wages/average_sal_index.html
即可以$8,333(50%)申請按揭貸款,以七成按揭,供20年計算,大約可以購買220萬左右的樓宇。以西九龍上車盤最低潮的一手價$2,700計,可以購買815呎,如以樓價上升約兩成多計,現價約$3,300,可購買的呎數便降低到667呎。如樓價再升一成多到$3,800,只可以買579呎了。這還要考慮利率上升的因素,如果單從工資的角度,除非有較顯著的上升,則樓價再升的幅度有限。
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週三同意,把印尼Bumi Resources所欠的13億美元債務轉成對該公司及幾家下屬企業的股權。
Bumi Resources在一份聲明中稱,所欠中投的13億美元貸款將置換成以下資產:Bumi Resources對子公司Bumi Resources Mineral持股中的42%股權,對Kaltim Prima Coal、Indocoal Resources和Indocoal Kaltim Resources持股中19%的股權,以及1.5億美元的Bumi Resources新股。利息等餘下債務將以市場價格轉換成三年期貸款。
Bumi Resources表示,目前正在尋求必要的審批,預計將在年底完成交易。
Bumi Resources 2009年從中投獲取的19億美元貸款,其中6億美元已在2011年歸還。Bumi Resources是印尼最大的動力煤生產商,也是全球三大動力煤出口商之一。
而據路透援引知情人士,因Bumi Resources財務狀況惡化,此前中投一直不願同意債轉股。
除與印尼Bumi Resources達成的債轉股協議外,今年9月下旬,中投與俄羅斯鉀肥巨頭、倫敦上市公司Uralkali也達成了債轉股協議,將持有該公司12.5%的股份。
「無間道」電影入面傻強話有D人好唔專心咁做某D野的就係臥底,有根據嗎?可以話無架,但係呢D簡單智慧往往睇得最透澈。
睇樓價升跌同出一轍,好似近幾年為例,都出現過幾個大牛皮位,即係係某一段長時間內價錢唔上又唔落,等同話俾人知,最多人係邊個價位買樓。
即係話第日D樓跌起上黎,係之前個牛皮位係有好龐大既支持力,點解咁講?因為好多自住業主都當樓係投資一部份,講得係投資就唔想蝕錢,所以賣樓要蝕的話就寧願唔賣,賣左賺一萬幾千都好過無。
例子就係08年尾的金融海嘯,跌到盡都係去番04﹣07年的大牛皮市水平,由此推論,假如出年樓市真係跌既話,支持位就係近幾年的牛皮位,即係11年中的牛皮位(美聯平均樓價約7000)同埋08年頭(美聯平均樓價約5300元)。
講開又講,現價跌到11年的牛皮位等於跌左20﹪,跌到08年的牛皮位等於跌左40﹪左右,同多位名家如陶春,陸東等的意見一致,何其巧合呢。
延伸閱讀:
http://hk.finance.yahoo.com/blogs/tokuhon/港鐵沿線商舖大變身-185939618.html
大多數人購置樓宇,均要向銀行做按揭,置業者以部份樓價作為首期,餘款向銀行以物業抵押做按揭。例如七成按揭,就是以三成為首期。一層200萬的樓宇,就需要60萬首期,按揭140萬。八十年代時九成甚至九成半按揭甚為普遍,「七成按揭」這個標準是1994年時壓抑樓價措施的一部份,相信當年推出這個規定的官員,發夢也想不到,這個措施竟然在幾年之後救返數以十萬計的小業主甚至香港的銀行體系。
任何抵押銀行均不會按到盡,莫講係汽車分期,連股票孖展都唔會按十足,按到七成已經好進取。因為銀行或者財務機構不能假定重售值(resell value)係100%沒有折讓,何況銀行永遠係做坐和望贏的生意,就算藍籌股好少會跌足七成,跌到一半已經要求補按金(call margin),因為斬完倉銀行仲要有數圍。例如$80的股票,按金$24,跌到$40已經電話到。何況汽車樓宇這些難於套現的資產?
前幾年樓市暴跌時,「負資產」這個名詞經常被掛在咀邊,所謂「負資產」,即是抵押品價格減去貸款後低於零。例如一層300萬的樓宇,只要市價跌得低於210萬已經是負資產。在九七年之人的人是完全想像不到樓價可以跌30%以上,何況是跌剩30%(1997年6月高點102.51,2003年8月低點31.77)?
一般金融資產的按揭,只係考慮市價與按倉值而不理會供款,只要市價跌到某個程度就call margin,不補再跌就斬倉。但過去的樓市大跌中,銀行唔會因為某一層樓負資產而要求即時還款(call loan),只要繼續供樓,甚至只要斷供不超過三個月,銀行也不會去收樓做銀主盤。因為對銀行黎講,層樓值幾多錢係無意義的,銀行的著眼點是每一個月有供款,該筆貸款就不會列為壞賬,不然就算層樓有升無跌,不供款也要收回。大家可能覺得銀行咁係鴕鳥政策,但實情係既然銀行都做鴕鳥,小業主負資產自怨自艾係唔係囉黎辛苦?
按金是保障了貸款者及銀行雙方的利益,如果首期訂得太細,只要資產價格稍一變動,雙方的風險即時大增,例如按九成,只要價格下跌超過10%,該項貸款已經是資不抵債,銀行固然會抵押值不足,對於貸款者來說放棄資產的誘因大增。過去樓價由高峰下跌七成也沒有衝擊銀行體系,得力於金管局限制樓宇按揭成數,所以後期即使有所放寬,也要做按揭保險,目的也為減低銀行體系的風險。
首期更大的意義,是令到置業者「量力而為」。如果不設首期,或者把首期定得太低,一些實力不足的人仕就可能會購入金額過大的物業。即使有足夠的現金流,沒有足夠的首期可能顯示當事人「淨現金流」不足,或者是沒有儲蓄的習慣,或者是初出茅廬,置業行為時機未到。有一個案例令人印象難忘:有主婦被經紀遊說買入馬鞍山某樓盤大單位,後來因為做髮型師的兒子收入不被銀行視為固定收入而不能上會,又因為首期不足,結果被殺訂。
辦公室是做事的地方,人情感情只係點綴, 今時今日當然仲有人以為某某得勢,係因為某某老細睇得起佢, 所以做盡小動作搏得老細歡心?
以筆者多年的冷眼旁觀,淨識擦唔識做, 一樣會失寵,特別是老細真係遇上麻煩的時候。
做好自己工作,再加上一點鞋油, 係好多人的成功之道。做唔到野,老細都覺得長貧難顧喇!
舊管理層比人剷走晒,點解仲可以有人留下?只有兩個原因:一係根本就唔起眼,一係根本就無問題。清兵入關都要靠吳三桂洪承疇喇!大家三唔識七,人地唔會無條件無代價付出信任及放心,究竟員工做過d乜野去搏取新老細的歡心?老細與伙記,言必曰利。你認為新老細忌你,你咪又係忌你個新老細?
老細唔信伙記是奉旨的,人地處得高位,自然深明交換之道,你唔首先主動樂意地交個忠心出黎,難道要老細首先主動樂意地向你奉獻殷勤,訂埋檯食飯直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