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稅延養老產品的獲批以及即將隨之而來的出單,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下稱“稅延養老保險”)試點即將正式拉開帷幕。
6月6日,第一財經記者從首批12家獲批稅延養老試點資格險企中的太保壽險、平安養老、太平養老等多家險企了解到,其申報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已獲銀保監會批準。不過截至發稿,銀保監會還未在官網發布批文,亦有多家險企未就該問題明確回複。
同時,第一財經獲悉,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保信”)的稅延養老平臺將於6月7日上午開通接口,各家拿到批文的險企可以在其中進行產品配置及用戶註冊。據上述三家險企對第一財經回複,其稅延養老產品的預計出單時間也基本集中在7日。
這意味著,7日起稅延養老試點將正式進入實操期,各家險企也即將開始爭搶養老“第三支柱“大蛋糕。
多款產品匹配不同需求
根據此前的管理辦法和產品指引,此次試點的稅延養老產品分別為A類收益確定型產品、B類收益保底型產品(包括每月結算的B1款產品和每季度結算的B2款產品)以及C類收益浮動型產品。
第一財經從上述三家險企的獲批情況來看,各家險企申報的產品均含多種種類,以滿足不同投資風險偏好的客戶需求。但其申報種類不盡相同,太保壽險申報獲批了A、B1、B2、C類全套產品,而平安養老申報獲批了A款、B1款、C款三類,太平養老則僅申報獲批了A、B1兩款產品。
從多名險企高管對本次稅延養老保險產品開發原則的特點歸納來看,安全性、靈活性、保障性、收費合理性是提到頻率最高的。
安全性方面,銀保監會對收益率、利率演示、投資者適配角度均做了相應規定。
第一財經從多家險企了解到,盡管5月初銀保監會發布的產品開發指引中並未涉及收益率的規定,但銀保監會的窗口指導中,A類收益確定型產品的固定收益率範圍為3.5%~4.025%,B類收益保底型產品的保底收益率範圍為2%~2.5%。
從第一財經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太保壽險及平安養老的A款的固定收益率及B款的保底收益率均為3.5%及2.5%,太平養老的上述兩項則分別為3.8%及2.5%。
而C款產品收益率下不保底,上不封頂,因此在管理辦法中,銀保監會規定,參保人年齡大於55周歲的,保險公司不得向其銷售C類產品,並且設定了兩個“50%”的限制,即參保人每次交費(含轉入產品賬戶價值)時,購買C類產品不得超過其當次交費的50%;參保人進行產品轉換時,C類產品賬戶價值不得超過其全部產品賬戶價值的50%。
“養老金特有的要求,就是穩健和長期。養老金管的是未來三四十年,即使對臨近退休的人,也至少要有一二十年。所以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養老金的收益不應單純以高低為標準,而應以使人安心、放心的穩定,不大起大落為標準。“太平養老產品精算部總經理謝琦表示。
而在利率演示方面,銀保監會的規定也被認為頗為嚴格。“目前僅B類產品可以進行銷售演示,規定利率演示區間是保底利率到4.5%,這是前所未有的。而C款是禁止演示的。”謝琦表示。
同時,太保壽險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稅延養老保險產品的一大特點是,之前保險產品基本都以保單為單位,但此次要求以賬戶為單位,參保人員擁有專屬的與身份證綁定的唯一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參保人員可以通過這個獨立賬戶進行賬戶查詢等便捷操作。
而在靈活性方面,多名險企高管認為,一方面是領取期限靈活,例如太保壽險獲批的產品中,就有終身領取或15年、20年、25年長期領取等方式可供選擇。不過謝琦建議優先選擇終身領取,使得養老金可以覆蓋至整個退休生活。
另一方面則是轉換靈活。“從不同年齡段賬戶資產比例看,年輕階段可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收入水平適當配置收益浮動型產品,但隨著投保人年齡增長,應以收益確定與保底型等穩健產品為主,逐步鎖定賬戶養老金儲備水平,確保賬戶收益不出現大的波動。而A款、B1款、B2款、C款四種不同賬戶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設計,可滿足客戶在不同年齡段對不同風險水平養老金積累賬戶進行配比調整的需求。”上述太保壽險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保障性來說,若被保險人於60周歲前且尚未開始領取養老年金時發生身故或身體全殘,將一次性獲得產品賬戶價值,並扣除對應應納稅款,同時提供產品賬戶價值5%的額外身故與全殘保障責任。積累期內養老賬戶價值在增長,相應的身故與全殘保障責任亦增長。
此外,在收費方面,相比市場上其他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此次稅延養老產品收費項目少,僅兩項收費(初始費和轉換費)。
從第一財經了解的情況來看,上述險企獲批產品中的初始費用均低於保監會規定的上限(A、B類產品收取比例不超過2%,C類產品收取比例不超過1%),例如太平養老A款和B1款初始費用分別為1.5%及1%,太保壽險A款和B1款的初始費用均為1%。在轉換費方面,公司內部各產品之間的轉換基本都無需費用,外部產品轉換則以第一年到第四年從3%到0%之間過渡。業內人士分析稱,今後比較稅延養老產品的時候,不能只看收益率,要從收益率及初始費、產品轉換費、服務能力等綜合來看。
稅延養老產品究竟能在若幹年後提高多少的養老金水平?
以第一財經獲得的太平養老稅延養老產品投保為例,假定41歲的張先生扣除五險一金後收入為2.8萬元/月,投保太平養老A款產品,每月繳費1000元,采用從60歲開始定期15年每月領取方式,則在其A款固定利率3.8%之下,交費積累期累計延遲納稅8.3萬元左右,領取期預計累計納稅2.45萬元,累計節稅5.85萬元,領取期每月可領取稅前2262元。
而32歲的王女士扣除五險一金後收入為1.7萬元/月,投保太平養老B1款產品,每月繳費1000元,采用從56歲開始定期20年每月領取方式,則在保底利率2.5%情況下累計節稅6.5萬元,領取期月領稅前2066元,在結算利率4.5%的情況下則累積節稅8.4萬元,月領稅前2658元。
爭搶“第三支柱”大蛋糕
在稅延養老政策的推進過程中,各大險企無疑是最積極的群體之一。這背後不僅是因為稅延養老被認為是激活我國養老體系中“第三支柱”的重要政策,也是因為這是一塊“大蛋糕”。
根據國泰君安此前預測,2017年三個試點地區的壽險保費收入合計為1888億元,占全國壽險保費收入的8.8%。目前我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總人口為3000萬,個體工商戶為5400萬,根據三個試點地區的就業人口數占全國就業人口數的比例(4.17%)以及GDP占比(9.67%)可算出符合購買資格的人口數,試點方案規定的稅延上限為每人每月1000元,假設試點對象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購買該稅延型養老險的意願,則可以測算出該項試點可以帶來三地壽險保費的增長約259億元,相比2017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提升1.21個百分點。若後續該政策在全國範圍鋪開,可以測算出對全國的壽險新增保費約3360億元,相比2017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可以提升15.66個百分點。參考健康險發展歷程,若後續養老需求激發,有望帶來可觀的保費收入貢獻。
在此政策紅利和市場前景下,各家險企也將在接下來的正面競爭中開始使出“渾身解數”。
太保壽險副總經理郁華表示,此次獲批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除了為客戶提供銀保監示範條款規定的所有保障責任外,還將結合健康管理產品提供特色服務。在技術與服務準備方面,將移動互聯網、人臉識別、稅延計算器等技術創新與應用作為重要手段,以技術促服務。
而平安養老相關負責人亦表示,在嚴格遵循行業要求的基礎之上,對產品的相關服務進行了多項升級。產品方面,在保障資金長期穩健收益的同時,提供更高頻次的結算標準。服務方面,采用全線上操作模式,引入移動端投保、人臉識別、智能客服等科技創新手段,為客戶提供便利、安全、即時的服務,提升客戶體驗。
還有大型險企高管對第一財經透露,在稅延養老政策剛出現實質性推動的時候,該公司集團最高層已開始親自向相熟的行業外大型客戶高管逐一推介該政策。
同時,在產品還未正式落地前,也有多家險企已針對客戶召開大型的宣介會,意欲搶灘這一巨大的市場。
事實上,保險公司未來的競爭對手不僅僅來自於行業內部,也將來自於更廣泛的資管領域。
4月發布的試點通知中明確表示,試點結束後,根據試點情況,結合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制度建設的有關情況,有序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和產品範圍,將公募基金等產品納入個人商業養老賬戶投資範圍,相應將中登公司平臺作為信息平臺,與中保信平臺同步運行。
“說實話,經過多方努力,這一年算是給保險業一個‘護城河‘時期,之後將面臨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挑戰,不可謂不嚴峻,我們需要在現在這段時間內盡快’修煉內功‘,直面挑戰。”一名此次參與試點的大型險企高管對第一財經表示。
東吳證券數據顯示,美國IRA、401K計劃等不僅可以在保險公司開設賬戶 ,同時允許共同基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成為管理機構 。截至2016年末,美國個人退休賬戶持有資產7.85萬億美元,其中近47%由共同基金管理,40%由證券公司管理 ,銀行與壽險公司持有份額分別為7%、5%。
據了解,3月2日,證監會正式發布並實施《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業內普遍認為這將有利於發揮公募基金專業理財在居民養老中的作用,而首批養老目標基金也於4月11日正式開始申報。據媒體統計,截至上月末,已有逾50只養老目標基金靜待證監會的批準,涉及超過20家公募基金公司。
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日前發布。根據榜單顯示,我國共7家險企入榜,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國泰人壽、太平保險、泰康保險。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排名第497的新華保險,今年則跌出榜單。但根據近期新華保險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今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將增加80%左右。
新華保險轉型效果顯現
對於中期業績預增原因,新華保險表示,主要是受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
從2016年起新華保險開啟轉型之路。根據其2017年業績報告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營業收入1441.32億元,同比下降1.4%;保險業務收入1092.94億元,同比下降2.2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為53.83億元,同比增長8.9%;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5.2%降至4.2%,保費收入呈現負增長態勢。
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此前表示,由於公司從2016年開始不下達躉交(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費)任務,躉交保費遠少於預期,2017年保費收入存在負增長缺口。
根據2017年報顯示,公司進一步壓縮躉交業務,全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約200億元,基本甩掉了躉交包袱。大力發展期交業務,全年實現首年期交保費278億元,同比增長17%;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183億元,同比增長30%;續期保費775億元,同比增長19%。在躉交業務大幅壓縮的情況下,總保費基本持平,續期拉動的保費增長模式初步形成。
在保費結構方面,相較於2016年,2017年續期保費占總保費的比例由58%升至71%,首年期交占新單的比例由50%提升至87%;年期結構方面,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由60%提升至66%。
經過兩年轉型,自2018年起新華保險已邁入以續期拉動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期。根據新華保險發布的未經審計的半年保費收入來看,上半年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與去年同期相比,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同時,原保費收入678.7億元,同比增長10.8%。
四大險企保費增速放緩
近期,四大A股上市險企已陸續發布2018年上半年保費收入業績。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大A股上市險企共實現原保費收入10271.8億元,同比增長12.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8.6個百分點。
截至6月30日,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4079.9億元、1911.2億元。從保費收入規模來看,中國平安領跑。
在壽險業務方面,上半年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平安人壽、中國太保壽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2745.25億元、1300.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1%、10.8%、21.2%、17.6%。
萬聯證券認為,預計上市險企整體將在二季度以及下半年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改善。隨著各大保險公司加大市場投入和保障型業務銷售力度,行業規模有望上行,保費增速改善疊加結構優化,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將明顯改善。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信息,已有10余家保險公司增資獲批,保險業迎來增資潮。例如,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5億元、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88億元人民幣、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30億元、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40億元等。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新華保險外,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的原保費增速均有所回落。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險企的新增保費也都出現下滑的現象。
“部分公司的增資與轉型中面臨的壓力有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表示,一些壽險公司在轉型過程中,現金流入減少,但滿期給付、退保等帶來的現金流出壓力大,造成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並帶來償付能力的下降。同時,一些中小財險公司出現承保虧損甚至凈利潤虧損,為了維持業務的發展,也需要補充資本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面對養老產業的巨大“蛋糕”,養老社區幾乎已成為各大險企的“標配”。而之前以輕資產方式為主介入養老產業的中國太保也開始大舉布局大型養老社區。
第一財經記者8月2日從中國太保了解到,中國太保計劃在3-5年內首期投資100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打造養老社區。
而業內人士表示,養老社區在為險企帶來可期的發展前景外,也面臨人才、盈利等不少挑戰。
太保首期投資100億打造養老社區
在去年末中國太保新一屆高管的首次媒體見面會上,中國太保總裁賀青在解讀中國太保戰略2.0時就五大轉型關鍵詞之一的“布局”解釋稱,“布局”主要是針對健康養老領域的布局,未來將在重點城市的機構養老方面重點布局,明年可能會有具體項目落地。
近日,隨著《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發展規劃》的通過,中國太保在養老方面的布局計劃浮出水面。根據該規劃,中國太保計劃在3-5年內首期投資100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打造“太保家園”系列高品質養老社區,作為“戰略轉型2.0”的重要支撐,並通過開發與養老社區入住及相關服務掛鉤的保險產品,打造“專屬保險產品+高端養老社區+優質專業服務”的新型業務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4年,中國太保就成立了國內保險行業首家養老產業投資管理平臺——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保險行業中著重打造“輕資產”模式,即選址市中心、輕資產、小規模、快速複制,以收購和租用城市中心城區現有物業並改建成養老設施為主。不過,成立至今並未在業內激起太大“水花”。
而此次的規劃,則意味著中國太保將開始重點打造大型養老社區的重資產模式。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2.41億人,占比17.3%。根據人口統計學規律,老齡人口占比在10%~20%為輕度老齡化階段。按照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估計,我國55-69歲的低齡老人約2億人。
基於我國老齡人口結構的特點,中國太保將細分養老市場,設計開發三大產品業務線:一是面向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設計開發城市型養護產品,以康複護理業態為主;二是面向70-79歲的中齡老人,設計開發城郊型產品,以健康活力養老業態為主;三是面向55-69歲的低齡老人,設計開發度假型產品,以旅居候鳥式養老業態為主。
根據規劃,中國太保的養老社區將依據“聚焦集團保險主業高地城市、聚焦長三角等經濟區域中心城市群、聚焦人口老齡化重度城市”的原則進行布局。按照“南北呼應、東西並進、全國連鎖”的思路,加快推進6個城郊型和度假型高端養老社區項目的落地,同時拓展若幹個城市型高端養老社區項目。未來3-5年累計投資額為100億元左右,累計拓展8000-10000套高端養老養生公寓,累計逐步儲備和運營床位數10000-12000張。
中國太保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太保在成都、武漢、上海、雲南等地已確定多個意向性項目。在成都和武漢,中國太保將投資建設大型持續照料型養老社區(CCRC)的國際健康頤養社區;在上海,中國太保的城郊型項目將打造海派江南水鄉特色,服務長三角地區養老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城區型項目則將打造高端養護特色。在雲南,中國太保計劃打造度假型高品質養老社區標桿項目。
養老社區成大型險企“標配”
目前,保險業通過“保險+科技+產業鏈、生態圈”實現持續發展的趨勢已日益明顯。通過投資養老社區,在當前可作為保險業務的重要配套,延伸保險產業鏈,拉動保險銷售,長期可獲取不動產增值收益,未來還可運用養老和健康大數據,支持養老健康保險產品創新。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供給仍以“保基本”為主,以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提供中高端服務的現代養老產業剛剛起步,這為保險公司進軍養老產業提供了機遇。
2009年11月,泰康人壽成為業內第一家獲得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的保險公司。2010年9月,保監會出臺《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保險公司投資養老地產正式開閘,2010年底,合眾人壽在武漢的養老社區正式動工,打響了國內保險公司重資產布局養老產業的“第一槍”。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太平人壽等大型險企在之後幾年中紛紛跟進。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8家機構投資29個養老社區項目,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海南等東部沿海的18個省區,占地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計劃投資金額678.2億元,床位數超過4萬個。目前,部分養老社區項目已投入運營。如今養老社區幾乎已成為了大型險企的“標配”。
中國保險協會6月底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顯示,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產業,主要考慮是延伸保險產業鏈,通過提供養老等增值服務,增強客戶粘性。以國壽、泰康、太平、合眾為代表的保險公司主要立足機構養老,自建中高端養老社區,與外部機構合作建立運營服務團隊,為入住老人提供綜合服務。在與保險主業協同上,普遍將保險產品和養老社區進行對接,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使其獲得入住資格,單均保費在200萬元左右,客戶入住後再收取月費。目前部分中高端養老社區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
而各個險企在推進養老社區的布局中策略也不盡相同。根據中國保險學會、梅山(中國)保險養老社區聯盟聯合課題組在2017年底發布的《中國保險養老社區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例如合眾人壽以重資產方式投資建設大型養老社區的同時,以股權投資的輕資產模式收購在國內外養老社區或機構。根據合眾人壽官網,目前其自建及收購的國內外養老社區已達66家;而泰康人壽則以“養老+保險+醫療”的商業模式推進產業擴張。根據泰康人壽旗下泰康之家官網信息,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十二個重點城市,投資建設大規模、全功能、國際標準的醫養社區,全部建成後將提供約2萬戶養老單位;太平人壽則在自建養老社區的重資產模式的同時,也引入輕資產模式,即甄選第三方養老社區加入太平人壽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搭建起全國的網絡式布局。
而輕重資產模式各有優劣。輕資產模式資金投入少、簡單靈活,可以快速複制,易受資本商青睞,但形不成規模經濟,對養老產業鏈的參與、整合力度小。重資產資金投入大,盈利模式複雜,不易複制,回報率低,但易形成規模經濟、提高服務效率,能推動養老設施全產業鏈發展,並與保險業務及其他業務版塊產生戰略協同。所以,公司如何選擇,應服從服務於自身的總體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險企布局養老社區目前仍有部分難題待解。
一名壽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重資產模式下的長建設周期、盈利周期,醫養結合下的配套醫療服務人才短缺問題等均是險企布局養老社區所需要面對的挑戰。
上述報告分析稱,從拿地、建造到推向市場,要做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6~8年,真正實現盈利需要8~10年,在實現盈利前的這段時間是賺不到錢的,但未來社區成熟後會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收益。而在稅收政策上,目前在西方國家CCRC和活躍長者社區(AAC)模式不需要繳納房產稅,但在我國仍需繳納房產稅。
同時,上述高管表示,在解決社會養老問題上,目前險企所布局的養老社區定位基本均為中高端,且傾向於健康老年群體,未來如何將失能失智老人等機構養老的“剛需”人群的長期照護服務納入到養老社區體系中也是值得研究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保險業嚴監管正推向縱深,行業保費增速整體放緩。8月30日,新華保險發布2018年中報,至此,上市四大險企均已披露2018年半年報。
從凈利潤來看,2018上半年,中國平安凈利潤647.70億元,同比增長31.9%;中國人壽凈利潤為164.23億元,同比增長34.2%;新華保險凈利潤57.99億元,同比增長79.1%;太保集團凈利潤82.54億元,同比增長26.8%。從凈利潤增速來看,新華保險增速最高,其次分別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太保集團。
新華保險凈利同比增79.1%
新華保險2018年中報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共實現保費收入678.70億元,同比增長10.8%。報告期內,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99億元,同比增長79.1%;內含價值1656.0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9%;剩余邊際1841.6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1%,各項指標展現出公司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
新華保險轉型所建立的“續期拉動增長模式”正逐步顯示出其內在價值。上半年,新華保險共實現續期保費537.48億元,同比增長27.6%,為實現總保費增長奠定了基礎。
在長期期交方面,上半年新華保險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占首年期交保費的63.1%。
新華保險表示,二季度以來,公司加速保障型業務發展,持續優化結構,提升業務品質。隨著健康險為核心的保障型業務深入發展,新華保險個人壽險業務13個月和25個月繼續率達到90.7%和84.7%,較去年同期分別提升1.5和2.4個百分點,整體業務品質得到改善。
報告同時顯示,2018年上半年新華保險實現凈投資收益170.75億元,同比增長7.5%;總投資收益165.28億元,同比增長3.2%;年化凈投資和總投資收益率分別為5.0%和4.8%,繼續維持較高水平。
結構轉型,壽險回歸本源
根據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半年度保費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險業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2369.40億元,同比下降3.33%。值得註意的是,上半年壽險業務下滑明顯。
2018年上半年,壽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3361.43億元,同比下降12.15%。
“主要是監管導向改變的背景下公司結構轉型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在行業結構調整的環境下,很多市場主體的期交保費雖增加,但躉交保費減少下降的幅度更大,從而造成增速下滑。另外,各市場主體的初始條件不太一樣,對於有些市場主體,監管對於壽險業務的影響可能還將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朱俊生同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保費增速雖然下降,但壽險業務結構更趨合理,將給轉型完成後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看壽險主要看業務增長速度、保費規模。“但這個指標,從一開始衡量就有些問題,因為保費有些水分,目前壽險增速下降,是回歸正常,強調保障型產品的趨勢。”
朱俊生認為,從全年來看整體增長下降可能是個大趨勢,但是幅度會進一步收窄。“保險市場正釋放些積極信號。例如,越來越多公司從躉交改為期交,結構正發生改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